《矛盾论》解读

时间:2019-05-14 14:09: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矛盾论》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矛盾论》解读》。

第一篇:《矛盾论》解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范、《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是阐述唯物辩证法,特别是阐述它的实质和核心即对立统一规律的重要著作。其论述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一、《矛盾论》写作背景

矛盾论》写于1937年8月,是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授哲学课时的讲稿,属于《唯物辩证法(讲演提纲)》中的一部分,篇名是《矛盾论统一法则》。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修改、补充,定名《矛盾论》,于1952年暂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再版时移入第一卷。

毛泽东写作《矛盾论》有两个理论动因。一是受苏联哲学界在20世纪30年代批判德波林学派的影响。毛泽东说:“这件事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德波林是苏联哲学家。十月革命前曾参加孟什维克派,1929年后任苏联科学院院士。他否认矛盾的普遍性,否认差异就是矛盾,认为矛盾不是一开始就在过程中出现,鼓吹用对立面的“互相调和”来解决矛盾,反对对立面的斗争。德波林学派在苏联有一定的影响,但在30年代初就受到批判,认为他们犯了理论脱离实践、哲学脱离政治等唯心主义性质的错误。德波林主义无疑给中国思想界和中共党内过去的政治领导以重大的影响。在《矛盾论》中,毛泽东用了较大的篇幅批判了德波林所谓在事物发展的开始阶段没有矛盾,有些事物之间只有差异并无矛盾的形而上学观点。二是对列宁唯物辩证法研究的继续。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首次提出了对立统一法则,即矛盾法则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具有极为重大的理论意义。但由于列宁去世较早,没有进一步说明和发挥,毛泽东的这篇著述是对列宁研究的继续深入。

毛泽东写作《矛盾论》的实践原因。《矛盾论》写作的时期,正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转入抗日战争的历史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的主要错误倾向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无视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给中国革命造成了重大损失。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虽然形式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都否认和违背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国内外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变化多端,迫切要求党内有统一的认识,对形势作出科学的分析,制订出正确的路线和策略。因此,如何从理论上特别是从哲学上概括总结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经验,批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便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战线上最重要的任务。毛泽东的《矛盾论》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矛盾论》的主要内容

《矛盾论》约23 000字。一个引言,六个部分,一个结论。引言说明研究事物矛盾法则的重要性以及不得不涉及的广泛问题。六个部分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原理,涵盖了辩证法中的几乎所有重要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两种宇宙观

论述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对立,着重指出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两种发展观斗争的焦点。指出了形而上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是孤立性、静止性和片面性。而辩证法是用联系、发展和全面的观点去认识世界,既从事物内部联系去研究,又从一事物和它事物的联系中去研究。辩证法是用全面的观点去认识发展,具有全面性。既看到量变,又看到质变;既看到外因,又看到内因。

毛泽东从反对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入手,重点论证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他引用了许多事例进行论证,指出自然界中机械运动、植物和动物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内部的矛盾性。又指出社会的发展,主要也是由于内因,并详细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毛泽东还着重论述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第一,内因和外因的性质、作用是对立的。内因是变化发展的根据,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趋势和方向,是根本的动力,是第一位原因。外因是变化发展的条件,虽不能决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但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减缓作用,是第二位原因。第二,内外因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事物的发展总是要有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总要同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受其它事物的影响和制约,这些都是外因。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通过事例进行论证,如1927年中国的大资产阶级战胜无产阶级,是通过无产阶级政党内部的“右”倾机会主义起作用的。

(二)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毛泽东通过引用恩格斯和列宁关于矛盾普遍性的论述,又通过论述战争思想发展及党内的思想对立和斗争,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并得出结论,“不论是简单的运动形式,或复杂的运动形式,不论是客观现象或思想现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着,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毛泽东从批判德波林否认差异就是矛盾的错误观点入手,指出差异就是矛盾,从而论证了事物发展全过程始终包含着矛盾。当然,矛盾表现形式不同,有时表现为差异,有时激化成为对抗性的,这是矛盾的差别问题,而不是矛盾的有无问题。矛盾是时时有,而不是时有时无。最后,又对矛盾贯穿始终的思想做出进一步发挥,指出新过程的发生,不是从无矛盾而来,而是从旧过程的矛盾转化而来,旧过程的结束,不是向无矛盾而去,而是转化为新过程的矛盾。新旧过程的交替,不是矛盾的消灭,而是矛盾的转化。从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去理解,差异就是矛盾,并不是给矛盾下定义,而是说矛盾普遍存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矛盾的特殊性

论述了矛盾特殊性及其与普遍性关系的原理。指出具体事物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毛泽东详细分析了矛盾特殊性的五种形式: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有特殊性;每一种运动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矛盾及其本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矛盾的各个方面矛盾有其特殊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矛盾的特殊性;事物发展过程阶段上的各个矛盾的各个方面矛盾有其特殊性。通过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得出结论: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毛泽东指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他首先分析了普遍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矛盾的特殊性,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矛盾的普遍性;其次分析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联结。这种相互联结的具体表现是:每一事物既包含着矛盾的特殊性,又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最后分析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关系。矛盾普遍性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过程始终,可见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否认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否认了一切,也否认了世界,所以说矛盾普遍性是共性绝对性,矛盾特殊性是说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侧面有其特点,指矛盾特殊性的个性,而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暂时存在的,所以是相对的。马列主义理论要同各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必须正确处理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关系。只有正确处理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关系,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才能正确解决和处理矛盾。

(四)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论述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原理,指出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是矛盾特殊性的问题,反对平衡论。毛泽东指出,在许多矛盾构成的体系中起领导作用,规定和影响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的是主要矛盾。毛泽东以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为例,分析了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其中必定有一种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它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又指出分析主要矛盾的意义,“抓住了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矛盾的主要方面指在一个矛盾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它决定了一个事物的性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变化。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相互转化,决定于事物矛盾双方斗争力量的对比程度。毛泽东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些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相互转化,但它们有其特点。这就是总的说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他得出结论说,矛盾双方是不平衡的,要反对平衡论。

(五)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论述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原理,指出该原理是对立统一规律的根本内容,有条件的相对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相互联结,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毛泽东重点论述了同一性的原理,指出同一性有两种情形:第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作为自己的前提,双方共处于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自向着其相反方向转化。毛泽东指出了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对和绝对的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因为只有矛盾双方之间又同一又斗争,才能使事物由一种状态、过程向另一状态、过程转化,才能使旧事物转化为新事物。毛泽东用“相反相成”来说明这种联结。“相反”指斗争性,“相成”指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同一性对立而统一,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以同一性为基础,矛盾双方之间没有同一性,就无法相互对立和排斥。

(六)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论述对抗矛盾和非对抗矛盾相互转化的原理,指出对抗只是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对斗争形式要做具体分析。对抗指矛盾斗争发展到最后采取外部冲突的形式。在阶级社会中,只有对立的两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才采取对抗形式,转化为革命。毛泽东指出,认识对抗形式极为重要。对抗形式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对抗是解决矛盾斗争的最后形式,所以社会革命和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暴力革命是阶级社会普遍规律。他分析了对抗形式和非对抗形式的相互转化,指出矛盾斗争的形式取决于矛盾的性质。对抗性质的矛盾,要采取对抗形式解决,非对抗性质的矛盾采取非对抗形式解决。但随着发展和条件的改变,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是可相互转化的,解决矛盾斗争的形式也随之转化。

在总结部分,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规律,也是思维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与形而上学发展观是根本对立的。它的发现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伟大变革。

三、《矛盾论》的当代意义

(一)理论意义

《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范。既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具体化、民族化、通俗化。

《矛盾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理论,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的重要思想,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论述了矛盾的特殊性问题,建构了一个分析矛盾特殊性的严密的逻辑体系。《矛盾论》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的极为系统和深刻的发挥,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在中国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了哲学论证,在这一整套方法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找到了在中国进行革命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且在实践中总结,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具体化,成功地为中国革命现实服务。

《矛盾论》突破了中国传统矛盾观重同

一、贵中和的倾向,开始由中国传统哲学向现代化哲学转变。首先,克服了中国传统辩证法中“矛盾”概念的模糊性,明确所谓矛盾就是对立的统一,就是承认一切事物中都包含着互相排斥、互相对立又互相依赖、互相转化的性质和趋向,进而把“矛盾”的基本思想“相反相成”,改造成唯物辩证法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范畴,阐明了两者的辩证关系。其次,科学阐明了“条件”对于矛盾转化的重要性,克服了中国传统辩证法忽视转化条件的相对主义倾向。更重要的是,深层次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华民族化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

(二)现实意义

《矛盾论》为我们日常生活提供了哲学指导,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思想武器。《矛盾论》运用了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故事、寓言、成语、俗话等形式来表达深刻的哲理,体现了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从小的方面说,容易为普通人所掌握,为日常生活提供哲学指导,成为他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使凡事一分为二,抓主要矛盾,求同存异,成为许多中国人处理问题的典型思路。从大的方面说,《矛盾论》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助益颇多。构建和谐社会要正确处理好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内部矛盾,使各个阶层和谐相处共同为社会主义而奋斗。而《矛盾论》辨析出内部矛盾不具有对抗性的特征,这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前提和保证。它让人们正视矛盾,同时正确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在矛盾斗争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推动社会从不和谐到和谐,使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矛盾的分析方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方法,坚持矛盾论的指导思想,可以正确处理当今社会的各种矛盾,树立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心,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道路上不断前进。

第二篇:矛盾论学习心得

矛盾指导工作,工作需要矛盾

———《矛盾论》学习心得体会

《矛盾论》这篇既《实践论》之后的哲学论文,曾指导了我国的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战略思想堡垒作用,今天通过认真学习领袖的哲学思想,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篇力作不仅对现今的生产生活和工作等方面具有强大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于今后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见解和辩证法的见解,这是论述矛盾的世界观基础。“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从实例论证,在我们烟草的日常生产和工作中,专卖的打假、打私和烟贩的不法活动之间的矛盾,紧俏烟销售和货源组织之间的矛盾,烟叶生产收购等级标准和烟农的期望值之间的矛盾,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化操作和提高效率之间的矛盾等等,如何解决好这些矛盾,辩证法的宇宙观就是教导我们善于去观察和分析矛盾存在的原因,如何找到解决矛盾的突破口,如何制定适合解决矛盾的方针、政策和路线,如何在解决矛盾中促进我们行业各项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第二部分论述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件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由于我们受于工作经验、文化背景、知识底蕴、社会环境和性格差异的影响,对于各项工

作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就会产生不同的实施效果,这些不同的实施效果本身也就是矛盾的本身,从一定意义上讲,这说明矛盾的普遍性,也说明矛盾存在于一切运动之中,无论对于矛盾如何解决,归根结底也就是集思广益,从不同的方面促使矛盾的解决,从而在矛盾中完成工作,完成行业的使命,使行业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得以平稳健康发展,同时也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第三部分讲矛盾的特殊性。伟大领袖在文章中提到“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这也具体体现了其严密的逻辑结构: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

深入到我们工作的实际中,行业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都需要具体的人来负责,每个具体负责的人工作思路又不尽相同,从而造成矛盾的特殊性,例如一个部门不了解另外一个部门的情形,一个人不了解另外一个人的处事态度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只了解个体一方,不了解总体情况,只考虑顺利的一面,不考虑困难的一面,只掌握现在,不深入剖析将来会产生什么影响等等。这就需要我们认清矛盾的普遍性即包含于一切特殊性之中,无特殊性也就没有普遍性。在工作中把握大局,着眼长期发展,统筹兼顾,加强

沟通和协调,中和工作中矛盾的特殊性,杜绝各自为政,能有效解决研究问题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第四部分是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方面。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

在我们实际工作中,不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矛盾,如何抓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我们在加强自身修养和认识中得以体现。就像古代诗中提到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一样,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其他附属的次要矛盾也就会迎刃而解,工作也就会得以顺利开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又能保证严格规范呢?从很大程度上讲,严格规范是行业稳步推进的前提保证,认真学习、研究、贯彻相关的文件要求,加强自身要求,不让该解决的事情在我这里拖延,严禁消极懈怠,有问题有矛盾向上级汇报,同具体实施方沟通协调,做好中间的桥梁和纽带,及时传递信息,这是提高工作效率。那么执行者就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执行者严格规范操作,保障了效率提高,提高效率了,也促进了严格规范的实施。

第五部分讲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我们中国人常说:“相反相成。”就是说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相反”是两个矛盾的相互排

斥,或相互斗争的。“相成”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两个矛盾方面互相连接起来,获得了同一性。在我们烟叶收购过程中,烟农的思想比较简单,同一亩土地生产的烟叶,去年和今年相互比较,是否增收就这么简单,我们行业在收购过程中坚持以质论价,优质优价,维护国家利益,而由于烟农每年的种植管理以及烘烤等方面的不确定严肃,导致每年的烟叶等级质量各有不同,那么收购中烟农所谓的“压级压价”这种问题也就出现,这时相反的两个方面如何相成,那就是我们的“国标”,国标从维护国家利益和烟农利益上达到了一个统一,把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同一起来,有效解决了矛盾,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第六部分讲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作者明确了“我们回答道: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对抗促使真理的出现,在我们工作过程中,如果没有争执,没有对抗(这里的对抗不是指恶意的对抗,而是指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意见),每个人把自己的想法埋藏在心中,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最后就会出现一件工作会有各种的处理方式,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指令得不到有效执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盘散沙,行业也就没有了竞争力,也就不可能取得长足发展。

第七部分,伟大领袖进行了总结。这七个部分层次关系清楚,逻辑结构明晰;部分与部分之间、论点与论点之间衔接过渡自然。这充分表现了作者高屋建瓴的思想和统领全局的能力。

总之,这篇论文值得我们学的东西太多了,应该好好品味和领悟。

第三篇:矛盾论感想

记得自己在读高中时就已经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后来又读了毛主席的《矛盾论》。初学时,以为那矛盾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短”的自相矛盾。后来才渐渐发现矛盾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教育意义。

哲学中讲到: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换句话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其中,“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它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许多人回避矛盾,否认矛盾,找不到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科学方法。从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到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向往,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其实,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古往今来,人们所处的世界都是充满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因而我们应该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不能回避矛盾,否认矛盾。

矛盾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时时可以见到,处处可以用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等,对于我们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与启发。

首先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来说,矛盾的普遍性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而其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正如毛主席所说:“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成语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要具体地分析事物的特点。并根据事物的特点去办事情。用哲学语言来说,就是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历代文学宝库中歌颂祖国壮丽山河的作品可谓浩如烟海,但后人却可以从其各不同的描述中,区分出特定的环境来。“天仓仓,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讴歌的是辽阔雄浑的北国草原;“日出江化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绘的则是风景迤俪的江南风景。即使同样写江南水乡,“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秋江晚景,则又是另一番风貌了。鸿篇巨制《红楼梦》中写了四百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其中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不下数十个。这些人物一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读者完全可以凭借人物各自的特殊性,把他们区分开来,决不因千人一面而相互混淆。试想,如果作者们离开对山河风光和各种人物矛盾的特殊性的具体分析和深刻把握,能够创作出这些千秋传诵,光耀后世的文学瑰宝吗?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学习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习统筹兼顾。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我国的GDP取得了长远的进步,但我们并没有因此忽视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种种矛盾、困难和问题,我们扎扎实实的加以解决,坚持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正所谓:“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相互配合。”

然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会随着时间、地点、场合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应该注意他们的转变,不然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问题和困难。就像2003年的非典一样。自从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一场非典突如其来,让全国人民不知所措,陷入一种恐慌之中全国人民谈“典”色变。这时党中央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适时做出调整,将全国的重心放到抗击非典上。在党中央的正确指导下,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的抗击下,我们取得了抗击非典的胜利。

从矛盾的主次方面来说,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分清事物的主流与支流,对于我们认清形势,正确估计工作中的成绩与缺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同学不应求全责备。只要一个同学的优点是主要的,就要肯定他,向他学习。一个同学即使有比较严重的缺点,也要团结他,帮助他。只有这样,才能团结好我们的同学,才能建设好我们的班集体。

毛泽东的矛盾论给予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们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让我们从中受益匪浅。但我们并不能搞教条注意,经验主义,本本主义,照搬照抄,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一样,要在矛盾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得更好;与此同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要活用矛盾论中所学的知识,让它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光彩,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好的解决方法。

“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来,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它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著,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区别;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这些,就是我们研究矛盾法则的一些简单的结论。”

这是一篇很好的教育作品,这篇论文告诉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如何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在发展事态下如何保持清醒的认识,这篇论文无论是昨天还是今天,都可作为我们处理事物的方向坐标.参考资料:《矛盾论》

《矛盾论》读后感想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是20世纪的历史巨人。他不但以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的实践,改写了中国的历史,而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的创造,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毛泽东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又都和他投身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和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读书,使毛泽东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政治智慧。

毛泽东最重视哲学。他在哲学这个领域花了很多功夫,读了很多哲学著作,不仅有马列的,还有西方哲学家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以及我国古代哲学家的一些著作。毛泽东正是在大量阅读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把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并写出《实践论》、《矛盾论》这两篇划时代的哲学著作。毛泽东和马克思一样,特别重视历史和哲学,在他的《矛盾论》中,既有历史知识的厚度,又有哲理思想的深度,而且把史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一种立体感。

《矛盾论》和《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两篇代表性著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它们分别从辩证法和认识论两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认识论。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矛盾论》是毛泽东继1937年7月完成《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党内存在的严重教条主义思想,于同年8月完成的,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过演讲。毛泽东的《矛盾论》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矛盾的问题,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特别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言简意赅地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是一种庸俗进化论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以及从一个事物同其它事物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的发展。

毛泽东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指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自始至终存在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都带有特殊性,每一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中矛盾带有特殊性,同一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上矛盾带有特殊性,同一发展阶段上矛盾双方各有特殊性。

通过对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论述,毛泽东系统阐明了关于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理论,即关于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理论。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的转化,使事物发生性质的变化;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转化,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差别。矛盾发展不平衡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创造性发展,使得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更加完善,具有特殊的实践意义。

毛泽东明确指出,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一性中存在斗争性,特殊性中存在普遍性,个性中存在共性,“在相对的东西里面有着绝对的东西”,这就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他特别强调,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但不是矛盾斗争的唯一形式。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和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就是斗争的形式,则应该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实践中,必须具体研究各种矛盾斗争的具体情况,不能不加分析地套用理论来解决具体问题。毛泽东在文章最后以精辟的笔调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他强调,事物矛盾的法则就是对立统一的法则。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矛盾论》通篇充满了唯物辩证法的智慧,始终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全面系统深刻论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意义,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经典文献。《矛盾论》从辩证法角度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以从《矛盾论》为主要影响的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是促使我世界观转变的催化剂。

在以前,我的正义感使我对光明与黑暗、善与恶能够分辨。追求前者而厌弃后者。但我从没有想到怎样去改变这现实中的一些丑恶现象。我只知道依靠个人奋斗、掌握实在的技能、本领,在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作一个清白的、有用的、争气的人。读了《矛盾论》,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使我的认识升华了。我感到,要改造现实,不能光靠个人的努力,还要团结周围的人,所有的中国人一起来努力。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人,我必须掌握矛盾普遍性的分析方法,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在实践中科学分析和正确处理各种具体矛盾,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完善自身发展进而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矛盾论》一直是我反复阅读的经典。在此基础上我还读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感到自己认识客观规律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读了毛泽东的《矛盾论》以后,很多问题豁然开郎,让我深感茅塞顿开。读《矛盾论》让我认识到:哲学是帮助你怎样去认识客观世界—自然界和社会现象;帮助你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去发展事业——改造世界包括改造自己的学问。每个人都有他的哲学。毛泽东号召哲学走出课堂,让每个人都受益无穷。(第九期党员管理骨干进修班 空间中心 许 安)

第四篇:矛盾论学习心得

学习《矛盾论》心得体会

《矛盾论》是毛泽东于一九三七年八月所写的哲学经典著作。在《矛盾论》中,毛泽东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题目——矛盾的题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题目,并言简意赅地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同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普遍性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而其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学习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题目,办事情既要善于捉住重点,又要学习统筹兼顾。然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会随着时间、地点、场合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应该留意他们的转变,不然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题目和困难。

辩证同一的矛盾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对客观存在的基本观点之一。矛盾普遍存在于任何联系当中。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应该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对待我们工作和生活上的种种题目和矛盾。

一是要正确对待工作上的矛盾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 的始终。矛盾的普遍性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而其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学习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题目,办事情既要善于捉住重点,又要学习统筹兼顾。然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会随着时间、地点、场合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应该留意他们的转变,不然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题目和困难。

我们天天都面临各种各样的工作任务,每一项任务都是一项矛盾或一项系统综合矛盾。干工作,也就是在处理矛盾。

正确对待工作上的矛盾,首先就是要用矛盾的观点来看待工作。应该对在工作中可能碰到困难和题目早做思想预备,在工作任务眼前也就是在矛盾眼前尽量

做到冷静、从容,站在相对较高角度分析题目。假如不能用矛盾的观点来看待工作,就可能出现一些错误。比如,在工作任务相对集中时,产生急躁情绪,以为题目太多,感到无从下手,抓不住主要矛盾;比如,想在短期内解决所有的矛盾,把各项工作相互割裂开来,孤立的看题目,从而在不断涌现的矛盾和永远也“做不完”的工作眼前感到迷惑,以至被动应付,身心感到疲惫;有时遇着重大题目或困难,感到尽看,以为不可能解决了,不懂得矛盾运动变化的尽对 性,不知道任何矛盾肯定会向前发展变化的这一规律,更不能捉住有效的时机、做出有效的反应和行动。因此,用辩证同一的观点来看待工作上的矛盾是做好工作的条件。

其次,必须学会捉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有主要和次要之分,矛盾中的两个对立面也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因此,必须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对所从事的工作任务进行认真分析。当然,矛盾是不断涌现的,旧的矛盾得到调和、题目得到解决,新的更高层次的矛盾和题目又必然产生了,应该未雨绸缪、早做规划,不断的加以解决,推动工作向更高更新层次发展。

在工作中有时我们会处在矛盾的焦点上,本身就处于矛盾的一个方面,不答应置身事外、以第三方的位置和角度来处理和解决。这时,就要求我们认真分析,正确把握矛盾的发展方向,正确的敢于、善于坚持,争取矛盾的另一面向已方转化;错误的必须果敢放弃,顺应发展方向与潮流,使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向正确的方面转化,推动工作向前进步。只要树立了正确的矛盾观,就不会出现一味回避矛盾和题目的错误做法。由于,矛盾是无处不在的,任何人不可能回避。事实上,回避了这个矛盾,必然的陷进另一个矛盾或几个矛盾当中。因此,应该熟悉到“矛盾”是回避不了的,我们只能选择解决矛盾的时机,不能真正回避矛盾,置身于矛盾之外。二是要正确对待同事之间的矛盾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身就是一个对立同一的矛盾关系。在一起工作的同事,相互之间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是必然的。

与其它事物的矛盾一样,同事之间的矛盾也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多数是因解决工作矛盾而引起的。出现矛盾时应取包容的态度。比如,不同的观点、方法之间会碰撞出火花,不同的性格和习惯会产生矛盾,有时利益上的分配也可能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和意见,这些矛盾的出现都是正常的和必然的。因此,对待同事之间的矛盾,应以包容的态度,切忌走极端,搞激化。要坚持用化解和调和的方法解决同事之间的矛盾,和其它矛盾一样,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只要坚持正确的观点,互相体谅,同事之间的矛盾会得到有效的化解和调和,大家终极都同一到工作上来,友好共事。对工作上出现的分歧,还应该特别留意多考虑各方的观点,从中汲取营养与精华,留意帮助和引导、利用好各种矛盾,由于矛盾本身就是工作前进的动力。

三是要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矛盾

每个人都处在瞬息万变的物质世界当中。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就是生活在矛盾之中,生活本身也是一个矛盾发展变化的过程。人的一生,从小到大、从幼稚到老成,成功与失败、高峰与低谷、贫穷与富有、自得与失意、健康 与病痛……这些都逃脱不了矛盾观、发展观所揭示的必然规律。因此,我们在生活中,碰到顺心或不顺心的事,或者身处顺境或逆境,都应该正确对待。在个人修养上,特别是在对待财富、名位上,要向“闲看门前花开花落,心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境界看齐,努力做到宠辱不惊,往留随意。懂得人生矛盾运动发展规律,在对待事业、工作和人生的价值上,我们应在矛盾斗争中,时刻留意保持昂扬的斗志,积极把握主动权,使自己成为命运的主人。从各方面不断丰富进步自己,努力学习和工作,使自己的人生矛盾运动向高层次发展,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矛盾论》心得体会

《矛盾论》学习心得

《矛盾论》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它是作者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原是1937年7~8月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所讲的《辩证法唯物论》的第三章第一节。于1952年暂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再版时移入第一卷。该书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矛盾论》这篇哲学论文,是毛泽东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作为那个时代的思想指导,它不仅仅帮忙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走向胜利,在现今社会仍是不可多得的精神向导,具有无可替代的现实好处。那里,我着重以我个人生活经验观之。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好处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开篇之句,便是告诉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会涉及广泛的方面以及诸多哲学问题。这正说明了毛主席的严谨:哲学论不可能随随便便几句话便能阐述清楚的,务必综合事物的各个方面来全面看待。随后 毛主席从对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矛盾的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以及斗争在矛盾中的地位这些问题的讨论最终很好的阐释了矛盾论。这其中有很多话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差异就是矛盾,无可避免。原定的计划与未知的偶然相矛盾,远大的理想和无情的现实相矛盾,繁忙的都市生活节奏和碧溪垂钓、静赏夕照的闲情也相矛盾。由《矛盾论》而引发联想,则知生活之中无处不存在着矛盾,绝对的平和与纯净只是理解上的片面与偏差,存在于理想国度之中。

矛与盾,其实不可分割。矛盾的一方推动另一方前进,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正因为有了诸般念想,人性因而渐趋复杂成熟。换而言之,了解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也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世界与生活,对各种矛盾作出正确的决定,采取效的方法,将矛盾之差异的级别化减到最小程度,化解对抗,使生活与思想在矛盾之中螺旋前进。

下载《矛盾论》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矛盾论》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 ·提纲:矛盾论是毛泽东最重要的哲学思想著作之一,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奠定了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石。作者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的......

    《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 外国语学院2014级英语5班姓名:絮语无言学号:2014030205xx 曾读过一些毛泽东本人的和关于毛泽东的书籍,每当读到这些往日的文字,总会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油然......

    矛盾论心得体会

    《毛泽东选集》的心得体会 规划建设科吴志伦 读了《毛泽东选集》的《矛盾论》之后,让我感觉受益匪浅,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一、全文构思严谨,有一......

    矛盾论心得体会

    学习《矛盾论》的心得体会 毛泽东的《矛盾论》写于1937年8月,发表于1952年4月1日。《矛盾论》是毛泽东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文章概......

    矛盾论学习心得

    《矛盾论》《实践论》学习心得 《矛盾论》和《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两篇代表性著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它们分别从辩证法和认识论两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的历......

    毛泽东思想矛盾论

    目前我们维修工程部面临的矛盾,在毛泽东思想矛盾论中,认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进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抓住了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

    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1 “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尙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茖大革命。按照......

    矛盾论感想

    矛盾论哲学中讲到:事物本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换句话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其中“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统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