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瞿秋白调查报告
“瞿秋白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调查报告
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这门课上,为了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近代中国,沈老师给我们开展了实践课程,让我们从实践中感受近代中国的历史。对于此次实践课程我们小组所选择的课题是:常州三杰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但为了更加深入地进行研究,同时也为了使我们的研究更有针对性,我们选择了对“瞿秋白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进行研究。
首先,我们对选定历史人物进行研究,然后确定了这个课题,其原因在于:
一、通过对瞿秋白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加强了我们对共产党早期组织和斗争过程的认识,以及加深了我们对于党的历史的认知。
二、对于我们现在所处的这片土地——常州,我们更有义务去认识在我们第二故乡上出生的伟人,而且有着更多优越的条件和资料让我们去全面的了解他,去探索他曾作为党的早期领导人对党的发展所做的贡献。
三、经过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我们自身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这是对我们的一次考验,也是对我们的一次锻炼。
其次,在确定课题后,我们马上讨论了我们的研究方案。对于这次的调查,我们先选择形式为:
一、查阅书籍、上网搜索、收集前人研究的文献综述。二出宣传海报。
三、问卷调查。
四、参观故居。
五、小组交流。接着进行分工,安排好每一个人的工作后,我们的研究正式展开了。
第一阶段:收集资料。这一阶段是我们对瞿秋白的认知阶段。需要大量的资料、历史事实和前人所研究的文献综述,来辅助我们学习。我们参考了文献资料,如瞿秋白的《多余的话》,丁玲的《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回忆与随想》,还有张秋实所写的《瞿秋白对中国革命的道路的探索》。在搜集资料后,大家进行了讨论交流以及资源的共享,在最后的汇总中进行了思路的整理。
在第一阶段结束后,我们较为详细地了解了瞿秋白的生平,了解了他作为中国早期的领导人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及贡献,尤其是在他生命即将结束时所写的《多余的话》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极大震撼,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瞿秋白内心世界的独白,让一个真实而鲜活的人物展现在我们面前。
瞿秋白的一生是短暂的,小时候的瞿秋白是个聪明的孩子,成绩优异。但是家道中落,不得不中途辍学。幸运的是他从小就接受了维新主义和革命主义思想,喜欢阅读各种经典名著和各种先进思想家的刊物,再加上他家庭的贫困及他与贫
困劳动人民的接触更加刺激了他,使他关心时政问题,激起他对清朝统治者的憎恨和反抗精神。也为今后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
在早期的生活中,瞿秋白养成了埋头于书斋的文弱气质和内向个性,但时代的需求、生活的逼迫和脑中先进思想的推动,让他终于在五四运动中爆发,走上街头,领导并参加了这次暴动。此次暴动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他判若两人,一反历来内向的性格,在超强度的体力支付和神经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忍住病肺吐血的痛苦,在酷热中奔波于街头,联络、组织、演讲„„他发表了《不签字后之办法》,创办了《新社会》旬刊„„
之后他赴俄采访俄各方面的社会生活,向国内读者报道苏俄现状。他真实和全面地反映了苏联当时状况,热情地歌颂了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回来后翻译了很多国外的书籍,让中国读者见到了人类的曙光,从而激励无数有志之士向往俄国,信仰马克思主义,以苏维埃俄的今天为中国的明天,并为实现这一美好的未来而投身于实际的革命斗争中去。
后来他又主持了八七会议,这次全议在革命危急关头,将打散了的队伍重新团聚起来,使中国革命完成了由国民革命到土地革命的重大转折。瞿秋白以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水平和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从思想路线上指导了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成为中国革命文学事来的奠者和开拓者之一。
最终他没能逃开命运的安排,献身于革命,年仅36岁。回顾当时的场景,在1935年6月,福建长洒罗汉岭下满了荷枪实弹的国民常军队,他们的枪口都对准着 一个文弱书生模样的人,但寻位书生手挟香烟,顾盼自若,他选了一块草坪盘膝而坐,对那帮刽子手徽笔点头说:“此地很好,就在这里,你开枪吧!”刽手们杀害的就是中国现代革命思想家——瞿秋白。
第二阶段:出宣传海报。在这个阶段,我们花了一个下午画出了一张海报,上面简单的介绍了瞿秋白,我们把它展示出来,让更多的同学看到我们的研究成果,让他们去了解瞿秋白,看到瞿秋白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第三阶段:我们展开了问卷调查,问卷的结果很明显显示出大家对瞿秋白同志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地都不够深刻。但另外,从中也反映出,上一阶段我们做的海报宣传有了一定的作用,某同学看了我们出的海报之后表示很有宣传效果,做问卷时答题正确率也有明显提高。
第四阶段:参观故居。我们来到了瞿秋白纪念馆,感受了瞿秋白同志所居住的环境,我们看到了瞿秋白与他的妻子、友人的合照,看到了他相当多的文学作品。瞿秋白一生有两次爱情。第一个爱人王剑虹是著名作家丁玲在上海大学的挚友,是一位聪慧的时代女性。由于两人都有志于革命,并且都热爱文学,有着诗人的气质和才华,他们婚后的生活充满了诗歌的浪漫和词赋的情趣。遗憾的是,结婚仅7个月,王剑虹就因患肺结核而去世。他的第二位妻子是杨之华,瞿秋白曾对杨之华说:“我一定要把‘秋白之华’、‘秋之白华’和‘白华之秋’刻成3枚图章,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可见两人爱情之深。瞿秋白的友人莫过于鲁迅。瞿秋白与鲁迅有着很深的交往。瞿秋白曾到鲁迅家中避难,鲁迅把瞿秋白看作知己,曾写过“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一联赠予。瞿秋白创作的杂文明白晓畅,与鲁迅的杂文合称“双璧”。
第五阶段:小组交流。经过系列的学习研究,我们终于把所有的结果汇总起来进行了交流,上文中并没有重点提到《多余的话》,我想在这里着重写它,在历史上这篇文章是有争议的,据了解曾经它是一篇禁文,也是瞿秋白被认定是叛徒的主要证据。但是,在我近阶段的了解阅读之后,在我看来《多余的话》它只是一个文学青年内心最真挚的独白,在死前最想吐露出的心声。也许他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已经把自己接下了将要承受的结局都想过了,也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这时的他不在意别人怎么评价他的文章,只想表达出最真实,最坦白的自己。他热爱文学,但天生文弱、随和,他一再的强调了他只是被逼着走向了革命的道路,连死也是被逼迫的。《多余的话》这是一篇性情文章,是一篇用生命写就的性情之作,从中我更多地是看到一种命运的悲剧,是时代造就个人的悲剧。这篇文章不能用党派阶级观点去看,只有用一个朋友的心态才能真正了解他的内心独白。其中他表现出他对党派,对政治是抱着一种不能理解也不能完全投入的态度投身进去的。虽然他曾经装作理解,被迫理解,也许有的时候他也自以为理解了,但在生命结束前夕,他不愿意再自欺欺人了,他要用自己所挚爱的笔去除了政治的外衣。我想,这就是他所想表达的。
上述就是我们小组经过这段时间学习后所认知的瞿秋白。经过这次的研究,我们感触很深,不仅仅是因为学到了许多东西,而且我认为对于人物的研究也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我们探索的过程也如在经历某些事情,这些事情让我们的灵魂得到充实,让我们的思想得到升华。另外,包括我在内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写了一份关于瞿秋白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的论文,从那里您会发现他们每一个人更多的感受。
二零一一年六月五日
第二篇:伟人瞿秋白优秀读后感
读了《伟人瞿秋白》,我认识了这位伟大的革命烈士瞿秋白,我深深地为他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革命精神所感动。
瞿秋白(1899.1-1935),江苏常州人,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少年瞿秋白天资聪颖,爱学习,善思考,同时有正义感和同情心。有一次,瞿秋白背诵宋代张俞《蚕妇》诗:“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母亲问他:“上城归来的人,为什么泪满巾?”秋白说:“这是因为养蚕的人穿不上绸,不养蚕的人满身都穿着绸。”母亲听了,高兴地说:“读书能悟出其中的道理,这才是真读书。” 瞿秋白从小极爱读书,勤于钻研。
后来他身患肺结核,却还是夜以继日地读书。作为一名书生,他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1919年组织同学参加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随后参加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探讨社会主义,寻求革命及拯救中国的途径。瞿秋白在中共党史上留下6个“第一”:他是我国报道十月革命后苏俄实况的第一人;他是我国用文艺体裁描写列宁丰采的第一人;他是我国完整译配《国际歌》词曲的第一人;他创作了歌颂中国工农革命的第一首歌曲;他创办了我党第一张日报;他是系统地给中国读者介绍马列主义文学艺术理论的第一人。读到这里,我想,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长大了为祖国做贡献。
1935年2月瞿秋白被捕。在狱中,他坚守革命气节,使敌人的阴谋彻底失败。他在狱中写了《多余的话》,在《多余的话》中,他对自己的一生,从出身、教养、经历,思想到世界观及革命关系,进行了严格的自我剖析和自我批评,尤其是对自己思想感情的负面阴影做了坦诚的曝光和无情的轰击。当瞿秋白面对迫害时,他依旧谈笑自若,神色无异,高唱《国际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坐在草坪上,对着侩子手微笑着点头说:“此地很好!”饮弹洒血,从容就义,年仅三十六岁。瞿秋白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体现了共产党人为真理献身的崇高思想和大无畏气概。伟人瞿秋白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要好好学习,增长才干,长大了为祖国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第三篇:瞿秋白读后感
伟人瞿秋白观后感
辛丰小学 三(3)班张昕叶指导老师:胡佩琴
瞿秋白是一位为中国付出毕生精力的人,在以前,我对他还很陌生,当老师带领我们听完关于他的故事后,这个名字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故事讲述了他从幼年到成年的事情。
在这个故事里,我了解到了瞿秋白为何会这么义无反顾地走上革命道路,因为在幼年时他就知道了要把祖国从封建、迷信、任人宰割的坑里拉出来,并且他深刻地意识到了祖国的国耻。故事中有一段令我难忘:有一年国庆节,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张灯结彩的过节。还是年幼的瞿秋白不但不欢乐,而且充满悲愤,在他亲手糊的白色灯笼上题了两个字,那两个字力透纸背,令人感到一股悲愤之情。那两个字就是“国丧”。
瞿秋白他一生爱书,在他住在姨妈家的那段时间里,他不分昼夜地攻读藏书。因为他的发愤图强,最终考上了大学,更令我敬佩的是瞿秋白那视死如归、不怕牺牲自我的可贵精神,36岁就被敌人杀害,在他短暂而又宝贵的一生中不仅和敌人做着顽强的斗争,而且他一向在为人民服务!
“瞿秋白”这个伟大的人物,我不会忘记他。他的品质和人格,将永远地活在我们的心中,激励着我成长!
第四篇:瞿秋白事迹
《瞿秋白事迹》观后感
瞿秋白为革命事业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也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瞿秋白一生都为自己的革命信仰奋斗。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文学家和宣传家。他无所畏惧,面对恶势力勇敢地抗争,不屈服,不低头,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从小瞿秋白就热爱祖国,学习也非常优异。长大后,他积极投入爱国反帝斗争中去,为了推翻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种种大山和民族的解放而到处奔走。他在36岁时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但为了革命,为了国家,为了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他无所畏惧,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不愿低头,始终保持了一个共产党人节操,面临死亡也依然坚持自己的信仰不动摇。
瞿秋白热爱祖国,面对恶势力不屈服、不低头的精神深深地震憾了我。我们也要向瞿秋白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是祖国培育的小苗,长大后的我们怎么能不回报祖国呢?瞿秋白这种爱国情怀和对祖国的忠心让我打心底里敬佩。从他做的一点一滴都能看出他为国家富强和民族的解放付出了多少汗水。如果没有像瞿秋白一样的革命先烈怎么会有现在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我们又怎会过上现在这样幸福的生活,接受良好的教育呢?所以我们要感谢这些革命先烈,以他们为学习的榜样,继承他们的遗志,长大后为国家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瞿秋白纪念馆
瞿秋白纪念馆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你们来瞿秋白纪念馆参观游览。瞿秋白纪念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瞿秋白纪念馆,是全国优秀社会教育基地;第二部分是瞿秋白故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首先,我们参观瞿秋白纪念馆。
迎面这座两层楼四合院式的仿古建筑,粉墙黛瓦,长檐耸肩,敞亮天井,马蹄山墙,典型的明清居室风格,这便是瞿秋白纪念馆。左边铜雕的主画面是瞿秋白与列宁,侧重表现的是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的瞿秋白。左边铜雕的主画面是瞿秋白与鲁迅,侧重表现的是文学家、翻译家和文化旗手的瞿秋白。
现在请大家跟我进入展览大厅。
(第一部分)瞿秋白于1899年在常州出生,到1935年在福建长汀为革命献身,他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和奋斗了36个年头,从一个文弱书生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和文化伟人,留下了500多万字的著作。1985年杨尚昆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对瞿秋白做了科学、公正、完整的评价:瞿秋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第二部分)瞿秋白诞生在世代读书、也世代做官,号称“晋陵望族”的封建大家庭,不过此时的瞿氏家族已经走向衰败,只有一个叔祖父瞿庚甫在湖北做布政使,官列三品。瞿秋白小时候就聪颖好学,进私塾前就由母亲口授能够背诵不少古诗。秋白7岁时,由私塾转入新旧兼学的冠英两等小学堂,因成绩优异,只读了四年半就跳级考入省立常州府中学堂。1917年9月,瞿秋白考入外交部举办的公费俄文专修馆,攻读俄文和俄罗斯文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瞿秋白抱着不可思议的热情投入学生运动,参加天安门广场的游行示威和街头演说,并成为学生运动的“谋主”和领导者之一,被当局逮捕关在北大教室的临时监狱。1920年10月,应《晨报》和《时事新报》的招聘,瞿秋白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后,以特派记者的身份赴苏俄考察。912年5月,瞿秋白由张太雷介绍加入俄共党组织,1922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1923年1月应陈独秀要求,回到阔别两年多,但依然是灾难深重的祖国。
(第三部分)回国后,瞿秋白先在北京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1923年6月,瞿秋白以苏俄归国的党代表参加了中共三大,受命起草党纲,并就他起草的《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作了报告。这一时期,瞿秋白还在国共合作的上海大学工作,担任教务长和社会学系主任,讲授哲学和社会学。他讲课风度儒雅、知识广博、生动有趣,极受学生喜爱。在此期间,秋白与才貌出众的四川学生王剑虹相爱结婚,过了一段甜蜜而富有诗意的生活。这是王剑虹和她的好友丁玲的合影。不久王剑虹就死于肺病。其后秋白又与从事妇女运动的上大另一女学生杨之华结为夫妻,感情极深。结婚时瞿秋白送给杨之华一枚金别针,并亲手在上面刻着七字:“赠我生命的伴侣。”1925年1月,瞿秋白出席了党的四大,成为中共早期最高领导人之一。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之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途夭折。共产国际决定由瞿秋白主持临时中央常委会。
(第四部分)1931年春,被王明集团批倒罢官的瞿秋白,带着妻子杨之华回归文学,投入上海的左翼文艺运动。他接受委托代管中央文化委员会工作,由此介入“左联”领导。左联时期是作为文学家的瞿秋白的黄金时代。他以天才加勤奋的创造性劳动,卓有成效地进行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建设,所用笔名就有100多个,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树起一座座丰碑。瞿秋白在《北斗》上发表的以及与鲁迅合作在《申报》上发表的60多篇杂文,是可以与鲁迅杂文相媲美的文学精品。瞿秋白是中国系统地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苏俄作品的第一人,是翻译成就最大,翻译水平最高的翻译大家。他每夜可译一万字不加修改,同时撰写了一系列具有开拓创新意义的文艺论著,代表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之前中国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建设的最高成就。
(第五部分)1935年2月,瞿秋白等在秘密转移中,落入虎口,被福建的国民党保安十四团俘虏。开始,瞿秋白以红军军医林琪祥的假身份、假口供,一时骗得相信,希望取保释放,因叛徒供认,真实身份暴露,蒋介石密令“就地枪决”。6月18日,瞿秋白写完绝笔诗,被带到中山公园,信步走到凉亭前,见已摆着酒菜。于是独坐亭中,自斟自饮。酒毕,拍了这张“死囚”照片,从容走向刑场。到了罗汉岭下,见群山环抱中绿茵茵的一片草坪,秋白说:“此地甚好。”然后盘膝而坐,微笑饮弹。(第六部分)瞿秋白殉难的噩耗一传开,海内外广泛的开展悼念活动。
1950年,毛泽东为《瞿秋白文集》出版题词说:“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危不惧的意志和他在文化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1955年,中共中央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瞿秋白的遗骨从长汀迁到北京的安葬仪式,周恩来主持,陆定一作生平报告。
下面,请大家参观瞿秋白故居。
瞿秋白故居原为清光绪年间瞿秋白的叔祖父瞿庚甫捐资修建的私家祠堂,是瞿氏大家族供奉和祭祀祖宗的宅院,面积1501平方米。前门垂檐下悬挂的“瞿秋白同志故居”的横匾,为茅盾手书。
故居分东西两院,各分四进,地势逐进抬高,寓含步步高升之意。中列隔墙,有廊道门扇相互连通。西院为正屋,原为供祭用的厅堂,庄严而神秘,现辟为多功能厅。东院为厢房,是当年族人和守祠仆人食宿休息的辅屋。瞿秋白一家于1912年到1916年就住在东院,里面安放的100多件家具和用品,都是依照当时的格式,征购或仿制,并照原样陈列的。
现在来到的是祠堂的主厅。当年瞿氏族人春祭秋祀或治丧供灵,就是在这个厅堂里进行的。厅堂两厢门额上分别题刻着“习规”、“折矩”,训诫族人要学习家法,遵守族规。穿过这道大圆门,就是宗祠东院的厢房。天井前门的第二进厢房,门楣上题着“世食旧德”四字,意在提醒子孙后代,不可忘记皇恩祖德,要做忠君爱国、光宗耀祖的孝子贤孙。最前面的一进原来是厢房的门房。当时秋白家用作厨房,炉灶炊具都是依原样修建的,很能触发我们对当年秋白家生活情景的想象。门房前壁开一道小侧门,是平时出入的便门。1912年“双十节”(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家家户户门口挂起红灯笼庆祝,瞿秋白却在自家门前挂了一盏写上“国丧”两字的白灯笼。那盏小小的白灯笼,在一片粉饰太平的红灯笼中,犹如一朵傲霜的白菊,一直亮到天明。
各位游客,瞿秋白纪念馆的参观游览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