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文章标题: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国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国土资源部门承担着土地、矿产等资源的调查、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重大职责。国土资源工作与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政治社会大局的稳定息息相关。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
把社会更加和皆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之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去年以来,我们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深入开展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改革完善土地制度,积极参与宏观调控,对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仔细分析起来,还存在以下问题及薄弱环节:
一、国土资源保护形势严峻
国土资源的有效和可持续供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土地及矿产资源都是事关国计民生、事关国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土地对国家、政党来说是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历史上经常成为政权更替的因素。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就是一个简单的生计、就业问题。一旦农民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土地,生活无着落,就会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将无从谈起。我县的耕地保护形势已相当严峻,我县现有耕地面积479033.9亩,人平耕地面积0.88亩,低于全国水平,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粮食安全警戒线——人平耕地0.8亩仅一步之差,人地矛盾相当突出。并且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征占耕地将不可避免,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人地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届时,粮食安全将受到严重挑战。矿产资源大都是耗竭性、不可再生资源。我国的人均资源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3年下半年以来,煤电油运的持续紧张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资源紧缺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资源约束矛盾是我国目前甚至更长一段时间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在资源紧缺的同时,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又非常突出,我县矿山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生产技术落后,矿山企业的开采回收率极低,并且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采富弃贫、采易弃难、采优弃劣现象普遍,矿产资源浪费严重。更为严重的是,一些非法矿山乱采滥挖,造成矿产资源的大量破坏和浪费。加强矿产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已刻不容缓。
二、因土地和矿产资源开采引起的各类纠纷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大局
据有关资料显示:农村土地纠纷已成为目前农民维权抗争活动的焦点,是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土地纠纷主要有因征地引起的纠纷和土地权属纠纷。征地引起的土地纠纷主要是因征地补偿不到位所引起的。土地权属纠纷则大都是因权属不清、界线不明、政策体制变更和各种历史遗留问题所造成的。土地权属纠纷取证比较难,再加上巨大的利益冲突,争执双方互不相让,致使较多土地权属纠纷悬而未决,难以调处。因矿产资源开采引起的纠纷则集中体现在采矿主与当地人民群众的矛盾,因采矿引发地质灾害、地下水流失、环境污染是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这些纠纷如得不到妥善解决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大局。
三、国土资源市场建设还有待加强
近几年来在国土资源市场建设上做了许多卓越有成效的工作,但国土资源市场的体制尚不健全,特别是矿业权市场建设还相当落后,市场主体不能够平等地获取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有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原则,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和谐的因素,特别是矿业权的获取不能充分体现矿产资源的国有性质。资源收益的分配方式不合理,有违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
四、地质灾害的防治有待加强
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所造成的损失往往十分巨大,有些甚至是毁灭性的。我县是地质灾害多发区,目前我县地质灾害隐患点有11个,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县地质防灾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群测群防体系不够完善;防灾措施难以落实到位;没有进行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地质灾害底数不清;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不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引发矿山地质灾害问题突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各级各部门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努力消除各种不和谐因素。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国土资源保护
(一)、始终高举“耕保”这面旗帜,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一是要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五不准”。二是要层层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行政首长为第一责任人,将耕地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考核。三是要坚决贯彻执行耕地的“占一补一”制度,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四是要加强耕地保护动态巡查制度,对非法占用、破坏耕地的行为及时制止和查处。五是要在耕地保护的同时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是确保耕地占补平衡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同时保证耕地质量不降低。
(二)、加强矿产资源管理。一是要严厉打击非法矿,整顿好矿业秩序
。良好的矿业秩序既能保证矿产资源合理有序的开发利用,又能有效克服乱采滥挖造成的资源浪费。二是要加强政府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调控作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严格按规划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三是要促使矿山企业走集团化、公司化发展道路,针对我县矿山企业规模偏小的现状要努力促使矿山企业强强联合,实行集团化、公司化管理,以此来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矿山企业的开采回收率,降低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的资源浪费。
二、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一)、加强征地管理。当前因征地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要切实加强征地管理,合理调整土地收益分配关系,坚决维护农民权益,使农民集体土地转用或征收为国有土地的过程中真正分享城镇化、工业化的成果,保证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确保社会稳定、和谐。另外还要鼓励农民将经依法批准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到有长期稳定收入的投资项目中去。
(二)、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工作要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要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等各项基础工作;要层层落实地质防灾责任和措施;要加快开征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备用金,治理矿区地质灾害。
(三)、加强信访工作。对各类信访问题要及时予以答复,能解决的要及时给予解决,不能解决的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尽快解决,给上访者以满意的答复,避免重复上访和越级上访。
(四)、积极调处各类纠纷。对因土地和矿产资源开采引起的纠纷能独立解决的,要独立解决,不能独立解决的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由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配合加大纠纷调处力度,避免矛盾激化,确保社会稳定。同时要加强土地的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使土地权属明晰,减少土地权属纠纷的发生。
三、加强国土资源市场建设
进一步建立健全国土资源市场,在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经济社会环境,使市场主体能平等地获取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的获取要采取招标、拍卖、挂牌等有偿出让方式。特别是矿业权市场建设要有新突破,要依法维护国家资源所有权益,在市场主体获取矿业权的同时,要充分体现矿产资源的国有性质,提高市场主体获取矿业权的成本,提高市场的准入门槛,另外还要调整好资源收益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关系。
总之,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关要求,国土资源部门应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消除国土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各种不和谐因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构建和谐社会》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篇:国土加快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
加快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
国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国土资源部门承担着土地、矿产等资源的调查、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重大职责。国土资源工作与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政治社会大局的稳定息息相关。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社会更加和皆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之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去年以来,我们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深入开展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改革完善土地制度,积极参与宏观调控,对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仔细分析起来,还存在以下问题及薄弱环节:
一、国土资源保护形势严峻
国土资源的有效和可持续供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土地及矿产资源都是事关国计民生、事关国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土地对国家、政党来说是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历史上经常成为政权更替的因素。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就是一个简单的生计、就业问题。一旦农民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土地,生活无着落,就会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将无从谈起。我县的耕地保护形势已相当严峻,我县现有耕地面积479033.9亩,人平耕地面积0.88亩,低于全国水平,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粮食安全警戒线——人平耕地0.8亩仅一步之差,人地矛盾相当突出。并且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征占耕地将不可避免,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人地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届时,粮食安全将受到严重挑战。矿产资源大都是耗竭性、不可再生资源。我国的人均资源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3年下半年以来,煤电油运的持续紧张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资源紧缺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资源约束矛盾是我国目前甚至更长一段时间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在资源紧缺的同时,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又非常突出,我县矿山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生产技术落后,矿山企业的开采回收率极低,并且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采富弃贫、采易弃难、采优弃劣现象普遍,矿产资源浪费严重。更为严重的是,一些非法矿山乱采滥挖,造成矿产资源的大量破坏和浪费。加强矿产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已刻不容缓。
二、因土地和矿产资源开采引起的各类纠纷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大局
据有关资料显示:农村土地纠纷已成为目前农民维权抗争活动的焦点,是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土地纠纷主要有因征地引起的纠纷和土地权属纠纷。征地引起的土地纠纷主要是因征地补偿不到位所引起的。土地权属纠纷则大都是因权属不清、界线不明、政策体制变更和各种历史遗留问题所造成的。土地权属纠纷取证比较难,再加上巨大的利益冲突,争执双方互不相让,致使较多土地权属纠纷悬而未决,难以调处。因矿产资源开采引起的纠纷则集中体现在采矿主与当地人民群众的矛盾,因采矿引发地质灾害、地下水流失、环境污染是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这些纠纷如得不到妥善解决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大局。
三、国土资源市场建设还有待加强
近几年来在国土资源市场建设上做了许多卓越有成效的工作,但国土资源市场的体制尚不健全,特别是矿业权市场建设还相当落后,市场主体不能够平等地获取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有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原则,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和谐的因素,特别是矿业权的获取不能充分体现矿产资源的国有性质。资源收益的分配方式不合理,有违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
四、地质灾害的防治有待加强
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所造成的损失往往十分巨大,有些甚至是毁灭性的。我县是地质灾害多发区,目前我县地质灾害隐患点有11个,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县地质防灾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群测群防体系不够完善;防灾措施难以落实到位;没有进行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地质灾害底数不清;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不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引发矿山地质灾害问题突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各级各部门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努力消除各种不和谐因素。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国土资源保护
(一)、始终高举“耕保”这面旗帜,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一是要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五不准”。二是要层层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行政首长为第一责任人,
第三篇:国土资源管理
国土资源管理
【概 况】 盐城是江苏省土地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全市土地总面积1.70万平方公里,其中沿海滩涂面积45.53万公顷,占全省沿海滩涂面积的75%。现有农用地111.8万公顷,其中耕地82.74万公顷;建设用地23.25万公顷;未利用地34.62万公顷。设有150个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总面积77.26万公顷。
年内,全市国土资源系统主动适应宏观调控新形势,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解难题、保发展、促集约”要求,一手抓保护资源,一手抓保障发展,保证了全市重大项目用地及重要民生设施用地,有效满足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市国土资源局被表彰为全国市县测绘管理先进单位,并作为地级市测绘管理机构唯一代表在大会上作典型发言。全市国土资源系统建成盐城市文明行业,市国土资源局连续六年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三个文明建设综合先进集体。
【用地计划】 在国家严格控制用地计划指标而地方用地需求量很大的严峻形势下,既注重向上争取,又注重内部挖潜,想方设法通过点供、城乡增减挂钩、独立选址等途径多渠道争取用地指标。全市共获得用地计划1800公顷,其中,国家农用地转用计划420公顷,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445公顷,点供指标436公顷,独立选址计划指标451公顷,有效满足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
【节约集约用地】 严格项目预审制度,坚持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全市供应土地2133公顷,其中,普通商品房923公顷,工矿用地1204公顷,商服用地155公顷。全年出让土地756宗,实现土地出让金67.9亿元。
【耕地保护】 落实政府保护耕地责任制。加大对基本农田的投入力度,土地开发整理资金、项目向基本农田保护区倾斜达85%以上。全年共实施复垦整理项目库项目255个,总面积0.98万公顷,新增耕地0.4万公顷,居全省第一。全市争取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
9.38亿元,其中易地补偿资金3.58亿元;省以上投资项目22个,总面积2.7万公顷,争取项目资金5.8亿元。积极开展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工作。
【矿产资源管理】 不断规范矿产市场秩序,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为全市35家采矿企业及时办理采矿权变更、延续手续,全市共挂牌出让采矿权257宗,公开出让率达100%。矿产资源管理费用全部征收到位。
【土地执法】 全年共组织对各县(市、区)巡查4次,检查在建项目382宗,制止、查处违法用地13宗。进一步强化大市区的分片包干巡查,制止处于萌芽状态的土地违法案件30件。顺利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百日执法行动成效显著单位考核评审,荣获全省唯一的一等奖。
【土地规划】 市、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和专题研究成果通过省级专家评审论证,成果质量居全省前列。积极编制全市沿海土地利用规划。完成了土地变更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数据汇总工作。高度重视《盐城市第二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在全省13个大市中第一家通过评审。
【征地补偿】 严格执行“两公告一登记”和“补偿款预存”制度,依法确定农用地征转用补偿标准,全市发放征地补偿款9.7亿元。年内全市涉土群众来信431件,比上年下降31%。(张中俊 程德宝)
第四篇: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如何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心愿。对于我们党来说,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动员力,实现党的执政任务,让人民群众满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发展阶段,往往既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去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正在向人均3000美元的新目标跨越。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果政策把握得当,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反之,就会出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为了创造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利环境和条件,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同时,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是我们党执政必须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力量。为了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并把新的社会阶层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党把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共同为完成党的执政目标和执政任务而奋斗的现实要求。
第五篇:构建和谐社会(本站推荐)
1.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们极力强调发展的重要性,并先后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口号。可是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没有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发展”的科学内涵,只是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发展、甚至等同于GDP的增长。在这种片面发展观的指导下,长期实行高投入推动和维持的速度型增长路线,使得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背后,付出了极高的增长成本。结果导致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出现了各种偏差,并逐步积累和暴露出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而这些问题决定了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第一,收入分配失衡导致的贫富差距扩大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贫富阶层之间的冲突。第二,劳动关系失衡导致的强资本弱劳工格局,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劳资之间的利益冲突。毋需讳言,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解决我国资金短缺的局面并促使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我们对投资者给予了多方面的保护,这种保护迅速提升了资本所有者的地位,而劳动者的地位却在不同程度地下降,在全球性的强资本弱劳工格局背景下,我国的劳动关系在过三十年尤其是近十年间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关系已经处于不和谐状态,劳资之间的冲突正在日益显性化。第三,城乡发展失衡导致的城乡差距扩大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城乡之间的冲突。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是短期内形成的,也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这种差距因农民工的出现以及由此带来的城乡融洽而显得更加明显。“三农”问题的突出,表明了城乡之间的发展确实处于不协调与不和谐状态,其妨碍的当然不仅仅是乡村的发展,而且必然是包括城市在内的整个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第四,地区发展失衡导致的地区差距扩大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地区之间的冲突。上一届政府推进西部大开发,近两年来国家又开始着重关注东北地区的发展,200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概念,这是基于地区发展的失衡或者不和谐而做出的调整努力,它一方面表明了地区差距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这种差距及其带来的不和谐急切需要调整,这是国家发展大局的需要。
第五,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失衡导致的价值观扭曲,以及由此而带来的道德滑坡。如官德、医德、师德的下滑已经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先富起来的群体形象急切需要改善,等等。这些现象表明了在物质文明日益发展并进入繁荣阶段后,精神文明或者与时俱进的新道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却未能够跟上时代步伐,两者亦是处于一种不和谐状态。换言之,新时期的伦理道德与价值取向并未随着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而同步进步。
以上五个问题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2)重要性
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我们的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三大任务”。“三大建设”要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状态呢?这就是四中全会所提出来的“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局面”,即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建设”的任务再加一个和谐社会建设任务。
第二,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借用了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小康”提法,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邓小平同志赋予“小康”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全面建设小康,就要实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要求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是变化,一些人的利益满足了,一些人的利益得不到满足,社会处于激烈的变动之中,不稳定、不和谐的问题很多。在社会变动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政权的安危。对于在现代化进程中达到人均GDP1000至3000美元的国家的执政党来说,如何处理好社会稳定与和谐,至关重要。
以上便是构建和谐社会必要性与重要性。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从五个方面讨论,一是个人自身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四是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五是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是思想道德体系和先进文化建设,这都与和谐分不开。在新的历史时期,承接和弘扬中国自古所崇尚的和为贵、和谐为美的和谐社会理想,建设各阶层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共治的和谐社会,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
3.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究竟应该怎么做
第一,维护社会稳定是社会建设的根本前提
社会稳定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前提条件。一个和谐的社会,首先应该是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稳 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大局总体是稳 定的。但是,由于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空前的社会变革也积累了一些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因素,需要我们采取对策,加以妥善解决。胡锦涛同志在党 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强调:“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 础。”由此可见,要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就必须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只有把社会上不安定的因素一个一个解决了,才能营造社会和谐的大氛围,夯实 社会建设的基础。
第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建设的基本价值理念
改善民生是社会建 设的重中之重,“民生”是与“国计”密不可分的。民生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直接影响到改革发展全局。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 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 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但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当前,“上学难”、“就业难”、“养老难”、“看病难”、“购房难”等呼声不绝于耳。这就说明,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党和政府在解决民生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但是要解决 的问题还很多,要完成的任务还很艰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第三,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着力实现“五有”目标
“社会体制”是政府社会职能、社会政策、社会治理、社会保障、社会服务、民间组织、非营利组织等社会子系统的构成方式和运作状态。早在2007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社会建设的目标就是努力实现“五 有”:第一是,通过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实现“学有所教”。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学有所教”,就必须加快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第二是,要通过推进劳动就业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实现“劳有所得”。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不仅与全体社会成员的“劳有所得”息息相关,而且也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第三是,要通过推进养老保障体制改革,实现“老有所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
定的重要保证。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第四是,要通过推进基本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现“病有所医”。健康是人 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基本医疗卫生体制是社会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 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这都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所必须的。第五是,要通过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实现“住有所居”。住 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安定,因而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总之,要从根本上改善“五难”等民生问题,就必 须从根本上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同时,也只有将社会体制改革作为社会建设的关键环节来抓,才能真正实现“五有”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