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工作计划
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保证浙江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在我区的顺利开展,确保工作质量,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和《浙江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意见》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工作计划。
一、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4年1月—5月)按照上级要求完成社区矫正对象的排摸、组织的组建、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开展必要的宣传活动等准备工作。
(二)启动阶段(6月—7月)建立区、镇(乡、街道)社区矫正组织;颁布我区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方案;召开动员大会并举行交接仪式;组织司法所社区矫正专职人员到其它省(市)试点地区参观学习;工作组人员及派驻的监狱警察全面到位。
(三)全面实施阶段(8月—11月)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工作程序和各项工作制度;指导、督促全区各镇(乡、街道)遵守各有关工作程序和制度,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保证试点工作顺利进行,提高工作的质量。
(四)总结提高阶段(12月)总结前阶段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情况;分析具体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揭示社区矫正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为全省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二、社区矫正工作基本流程
(一)社区矫正的衔接
1、区公安分局及时以镇(乡、街道)为单位将现有社区矫正对象的相关法律文书和监督考察档案等有关材料的副本移送给区司法局,由区司法局送达各相关司法所,司法所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书后,要及时建立社区矫正对象监督管理和考察档案。
2、人民法院对构成犯罪的刑事被告人,判处管制、单独判剥夺政治权利或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宣告缓刑后,应及时将生效的判决(裁定)书副本和执行通知书,一并送达执行地的县级公安、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检察院。
3、人民法院对判处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或拘役的刑事被告人,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应将《执行通知书》、《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连同生效的判决(裁定)书副本、结案登记表,及时送达执行地的县级公安、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检察院。暂予监外执行的条件消失后,判处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余刑1年以上的,由公安机关将罪犯交付监狱管理机关收监执行;判处有期徒刑余刑不足1年的,交看守所执行。
4、人民法院对在押的服刑罪犯裁定假释后,应及时将裁定书副本送达提请假释的监狱管理机关或公安机关;押犯所在的监狱或公安机关看守所,在办理释放手续时,将原判法律文书(或抄件、复印件)、执行通知书(或抄件、复印件)、假释裁定书副本和罪犯出监(所)鉴定表,一并及时送交执行地的县级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检察院。
5、监狱管理机关或公安机关对在押的服刑罪犯,批准暂予监外执行后,应在5日将审批表副本4份送达报请暂予监外执行的监狱或公安机关看守所;押犯单位在办理出监(所)手续时,将原原判法律文书(或抄件、复印件)、执行通知书(或抄件、复印件)、审批表副本和罪犯出监(所)鉴定表,一并及时送交执行地的县级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检察院。
6、监狱或公安机关看守所对刑满释放后仍需执行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在办理释放手续的同时,应将原判法律文书(或抄件、复印件)和罪犯出监(所)鉴定表,一并及时送交执行地的县级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检察院。
7、上述条款中涉及监狱等上级部门的按上级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的规定办理。
8、区司法局、区公安分局收到人民法院、监狱管理机关和公安机关看守所相关社区矫正对象的法律文书、执行通知书后,应在3日内分别转送给相关司法所、公安派出所。
9、社区矫正对象回社区报到时,司法所工作人员和公安派出所民警应当立即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谈话教育,并邀请其家属参加。同时,告知社区矫正对象在社区矫正期间必须遵守的相关规定。
10、对户籍地与长期居住地不一致的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按照《关于人户分离的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规定》办理。
(二)社区矫正的执行
1、司法所应当对社区矫正对象的个人基本情况、所犯罪行及所处刑罚、改造表现、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等基本情况和矫正情况建立档案,并会同公安派出所根据其特点制定相应的矫正方案,建立监督考察小组,落实日常监督管理和考察措施。
2、司法所应当及时与有监督管理能力的社区矫正对象直系亲属签订监督管理协议,明确其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监督管理和教育责任。社区矫正对象没有直系亲属的,可与其所在单位、村(居)委会或愿意承担监督管理和教育责任的近亲属签订监督管理协议。
3、司法所应当本着符合公共利益、社区矫正对象力所能及、可操作性强、易于监督检查的原则,组织、督促、检查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对象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社区工作计划《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工作计划》。社区矫正对象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的时间,每月累计不少于2个工作日。
4、司法所应当按照集中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以个别教育为主的原则,定期安排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充分运用社会资源,配合、参与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活动。学习教育活动的内容包括法律法规、政策、道德规范、行为规范、时事形势等方面。社区矫正对象集中学习教育的时间每月不少于1次,每次不少于2小时。镇(乡、街道)应当提供必要的学习教育场所和设施。区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可根据需要组织以区为单位的社区矫正对象集中学习教育活动。
5、司法所可以根据矫正工作的需要和可能,组织有关人员对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心理矫正等活动。结合社区矫正对象犯罪原因、心理类型、理实表现等制定心理矫正方案,进行心理咨询引导,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
6、符合试学条件的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教育部门应当选择适当的学校安排其试学。
7、司法所应当会同公安派出所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表现、遵纪守法、参加学习教育和参加劳动改造等情况,每季对其进行一次考评,每年进行一次年度综合考评,有关情况填入《社区矫正对象年(季)度考核表》,存入社区矫正对象矫正档案。
8、司法所应当根据社区矫正对象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的改造表现,按照《浙江省社区矫正对象奖惩考核办法》的规定,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奖惩。
(三)社区矫正的解除
1、在社区矫正对象矫正期满前30日内,司法所应指导其完成《自我鉴定》,并会同公安派出所召开由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社区矫正志愿者、社区矫正对象等相关人员参加的评议会,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社区矫正情况进行评议,根据评议结果作出鉴定,并将鉴定结果上报区司法局和公安分局。其中,被暂予监外执行和被裁定假释的社区矫正对象的矫正期满鉴定情况,由区公安分局通报该社区矫正对象原关押监狱和看守所。
2、社区矫正对象矫正期满,司法所应会同公安派出所向社区矫正对象本人及其居住地的群众宣布解除社区矫正。缓刑、假释、管制、剥夺政治权利人员的《缓刑期满证明书》、《假释期满证明书》、《恢复政治权利证明书》、《解除管制通知书》,由当地公安机关签发。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对象服刑期满时,由原收押的监狱、看守所办理释放手续。
3、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暂予监外执行条件消失需要收监执行的,由司法所会同公安派出所提出意见,经区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审查后,送区公安分局审核。其中保外就医的,由区公安分局通知其原收押监狱、看守所收监(所)执行;因其他原因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由区公安分局提请该社区矫正对象户籍地的人民法院决定收监执行。同时,将有关的审查、审核意见和该社区矫正对象的考核表等有关材料分别抄送对其作出暂予监外执行决定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和原收押监狱、看守所。
4、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被收监执行或在社区矫正期间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对象,自羁押之日起自然解除社区矫正。
三、社区矫正工作制度
(一)例会制度 区、镇(乡、街道)社区矫正组织应当至少每半年召开一次例会,传达上级社区矫正工作的指示精神,研究、制定本地区社区矫正工作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听取有关部门的工作汇报,交流工作情况和工作信息,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工作,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二)请示报告制度 区、镇(乡、街道)社区矫正组织要建立请示报告制度,加强组织观念,对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应及时逐级上报,不得隐瞒不报,紧急情况要边处置边报告。同时,对本地区社区矫正工作的经验、做法、重要活动及典型案例等各种社区矫正工作信息,也应及时逐级报送。
(三)建档统计制度 司法所对社区矫正对象要逐人建档。社区矫正对象的犯罪情况、改造表现、家庭成员、社会关系、接受教育、参加公益劳动、考察鉴定等情况要记入档案。区司法局和各司法所要建立起社区矫正工作情况统计报表制度。统计报表和统计数据分析,要保证真实、准确,不得拒报、错报、漏报、虚报和瞒报。
(四)培训工作制度 区、镇(乡、街道)社区矫正组织,要建立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学习培训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对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进行业务培训,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
(五)监督检查制度 人民检察院对司法行政机关、公安机关的社区矫正执行工作实行监督。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上述机关调阅社区矫正工作的档案、资料。可以向上述机关了解社区矫正工作情况,可以找社区矫正对象谈话。司法行政机关、公安机关对人民检察院的监督工作应予以配合。人民检察院发现社区矫正对象需要收监执行的,可以向区公安机关提出检察建议,也可以向原收押监狱、看守所、社区矫正对象户籍地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在人民检察院依法对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监督的同时,社区矫正组织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和完善内部监督检查制度。要积极接受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和上级社区矫正组织的监督检查,要通过设立举报箱、投诉电话等多种形式认真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及时纠正社区矫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查处社区矫正过程中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件,确保公平、公正执法。
(六)奖惩考核制度 社区矫正工作将列入区政府对各镇(乡、街道)和部门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对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及时予以表彰奖励,对因工作失职或失误而引起重大事件将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Www.EduZhAI.NET中:国教育文摘;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第二篇: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
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
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 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通过思想改造和劳动改造,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我镇是全县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试点镇,为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制订工作方案如下:
一、充分认识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
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刑罚制度,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要求;有利于对那些不需要、不适宜监禁或者继续监禁的罪犯有针对性地实施社会化的矫正,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力量,提高教育改造质量,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合理配置行刑资源,使监禁矫正与社区矫正两种行刑方式相辅相成,增强刑罚效能,降低行刑成本。各村、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协调配合、稳步推进,努力提高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为我镇社会治安、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二、社区矫正试点指导思想及原则 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社区服刑人员矫正质量为核心,在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密切
配合,依靠社会力量,借鉴和学习其他兄弟省的成功做法,稳步推进我省社区矫正工作。
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要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机关具体实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原则;依法矫正的原则;探索创新的原则;专门力量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原则;社区矫正与监禁矫正互动的原则。
三、社区矫正范围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的要求,我镇社区矫正对象主要适用于具有本镇的正式户口,长期固定居住在试点地区的下列五种罪犯:
1、被判处管制的;
2、被宣告缓刑的;
3、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具体包括: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4、被裁定假释的;
5、被单处剥夺政治权利的或主刑已执行完毕,剥夺政治权利的附加刑在监外执行的。对于罪行较轻、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残犯、女犯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等,应当作为重点对象,适用非监禁刑,实施社区矫正。
四、社区矫正部门职责
1、综治办负责贯彻落实上级有关于社区矫正工作的政策和工作部署,履行社区矫正工作的协调、考核等职能。
2、司法所具体负责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组织社会力量,会同公安等有关部门,对社区矫正对象组织开展学习教育、公益劳动、思想汇报、考核奖惩、监督考察等。
3、派出所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能,与司法所密切配合,做好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工作,依法处置有违规、违纪等情况的矫正对象。
4、法庭配合司法所做好矫正对象的的衔接,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配套措施的
研究的决定,支持社区矫正工作。
5、财政部门将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列支。
6、民政部门把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社区建设和管理之中,指导村、居委会等基层组织积极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保障矫正对象的基本生活,将符合低保条件的矫正对象纳入低保范围。
7、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积极为矫正对象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帮助推荐就业。
8共青团、妇联、工会、工商、税务、教育等部门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引导矫正对象积极向上,服从矫正,为矫正对象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创造条件、提供帮助。
五、方法步骤
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分准备、实施、规范运作、总结完善四个阶段,时间为两个月
准备阶段
1、成立机构:镇建立社区矫正试点工
作领导小组,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法庭、法律服务所、财政所、民政办、劳动社保所、共青团、妇联、工会、、工商、税务、教育的负责人等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分管综治政法工作的镇班子成员为主任,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负责人为副主任,司法所长为常务副主任。各工作片设立以工作片片长为站长,分管综治工作的副片长,辖区分管民警为副站长的社区矫正工作协作站。各村、单位建立以党政负责人为组长,治调、政教、群众团体负责人为成员的社区矫正工作小组。
2、落实人财物:镇设置矫正办公室和矫正宣告室、矫正谈话室、矫正学习室。按照20:1比例配好镇专职工作人员,派出所确定一名联络员,各工作片设置矫正室并确定专人负责。按照矫正对象1:1比例,少数对象2:1比例选拔建立矫正志愿者队伍。完善各类软硬件。按每名矫正对象1500元标准落实社区矫正工作经费。
3、宣传发动:主要通过宣传窗、宣传册、黑板报、简报及广播电视等多种渠道向广大社区群众宣传社区矫正工作,发动和组织他们支持并参与矫正工作。
4、调查摸底:以各工作片为主对所辖社区内的矫正对象进行排查摸底,掌握每个矫正对象的基本情况,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并把摸底情况及时汇总上报镇矫正工作机构。
5、拟定镇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工作内容和具体做法。实施阶段
1、召开动员培训会议;
2、做好矫正对象交接工作: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法庭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核实矫正对象,协调交接事宜;派出所负责做好矫正对象的一人一档工作,及时查漏补缺,完善资料,做到档案齐全,内容真实、完整,做好移交的准备工作;集中举行矫正对象档案交接仪式。
3、针对犯罪类型、罪犯属性身体状况、认罪态度等不同情况,分别建档立卡、制定个案。实行分类管理,区别教育,提高改造成效。
4、落实“5+1”的监管措施,即:综治室主任辖区民警、联村干部、村单位一名监管责任人和矫正对象的一名亲属组成。
5、开展矫正对象集中公益劳动和过渡性就业安置基地建设。规范运作阶段
1、制定完善各类日常管理制度
2、组织矫正工作人员进行矫正业务知识培训;
3、解决走访矫正对象过程中发现的就业、就学、生活、维权等问题。
4、组织矫正对象日常报到、思想汇报、学习教育、心理矫正、公益劳动和请销假、会客、迁居等监督管理。并把学习教育、劳动的态度、表现记人矫正对象的档案,作为矫正对象奖惩的总体评定内容。
5、按照《浙江省社区矫正对象奖惩考
核暂行办法》,抓好奖惩考核和通报。总结完善阶段
1、总结试点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分析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向上级社区矫正机构汇报,完善社区矫正工作制度,建立长效循环工作机制,巩固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质量。
2、收集整理好资料,迎接县社区矫正机构检查验收,为全县面上铺开提供经验蓝本。
五、工作要求
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开展社区矫正,做好非禁刑罚的执行工作,有利于家庭邻里和睦、社会和谐国家文明进步,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镇各级党政组织和社会团体都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参与、协调、配合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健全组织,落实经费。加强镇、工作片、村单位三级矫正组织建设,特别是落实相应人员,把与矫正人数相适应的社区
矫正经费列入镇财政预算,切实解决好镇、工作片两级的社区矫正工作场所。建立制度,落实责任。社区矫正正是严肃的国家刑罚执行活动,因此要严格依法按章办事。要建立矫正适用范围、任务职责、工作程序、监督管理、考核奖惩等系列制度,并严格执行;要明确社区矫正各相关部门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接受县社区矫正各相关部门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接受县社区矫正机构和县人民检察院的监督,把社区矫正工作纳入镇综治考核内容,与个人奖金和评先挂钩。
第三篇:安吉县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精)
安吉县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文件 安社矫委(2008 1号 关于印发《安吉县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为确保我县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提高矫正工作质量, 根 据《安吉县社区矫正工作意见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县试点工作实际, 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全县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步骤(一准备阶段(2月 20日— 3月 15日
按照上级要求和有关规定, 完成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前期排摸、名册 建立、组织组建、工作机构设置、实施方案拟定等准备工作,完善相关 资料并开展必要的宣传活动。
(二启动阶段(3月 15日— 8月 10日
召开班子会议,统一思想,制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并在梅溪、孝 丰先行展开, 为全县全面实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提供经验和做法, 召开 启动会议,组织社工业务培训,建立社区矫正人员档案。
(三实施阶段(8月 10日— 9月 20日
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 举行社区矫正衔接仪式, 协调解决试点工 作中遇到的问题,确保社区矫正工作顺利进行,提高工作质量。
(四总结提高阶段(9月 20日— 12月 15日
总结试点工作经验, 分析试点工作中存在和出现的问题, 提出改进 措施,积极探索工作方法和有效途径,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
二、社区矫正适用范围
社区矫正适用范围是具有安吉县户籍且居住在试点辖区的下列五 种罪犯:
1、被判处管制的。
2、被宣告缓刑的。
3、被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具体包括:(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3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4、被裁定假释的。
5、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监狱外执行的。
三、建立社区矫正组织和工作机构及工作队伍(一社区矫正组织和工作机构。
1、成立乡镇(开发区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试点乡镇 分管政法工作的领导任组长,司法所、派出所、综治办、法庭、民政、社保等相关人员为成员。负责协调解决社区矫正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检 查、督促、指导本乡镇社区矫正工作。
2、设立乡镇(开发区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乡镇(开发区 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乡镇(开发区 司法 所, 司法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并配备专职公职人员, 负责辖区内社区 矫正日常管理工作。
3、村民委员会、社区分别确定一名社区矫正工作联络员。(二社区矫正工作队伍。
按照“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工作要求,逐步建立一支由专 业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
1、专业化监管队伍。由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司法所工作人员和公 安派出所民警及社区矫正组织中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公职人员组成。
2、社会力量。主要指社区矫正社会志愿者,包括法律工作者、教 师、离退休干部、乡镇(开发区及村(社区干部、驻村指导员、村 民小组长、矫正对象的近亲属和所在单位领导等。社会志愿者应具备以 下条件:(1 拥护宪法, 遵守法律, 品行端正;(2 热心社区矫正工作;(3有一定的法律政策水平、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
四、社区矫正工作基本流程
(一 社区矫正的衔接。各职能部门应当切实履行职责, 加强协作 配合,确保各个环节、各项措施衔接到位。
(二社区矫正的措施。司法所、公安派出所应当根据有关规定, 针对不同类型的社区矫正对象采取不同的具体监督管理和教育矫正措 施。
1、司法所应当对社区矫正对象的个人基本情况、所犯罪刑及所处 刑罚、改造表现、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等基本情况和矫正情况建立档案, 并会同公安派出所根据其特点制定相应的社区矫正方案, 建立社区矫正 监督考察小组,落实日常监督管理和考察措施。
2、司法所应当本着符合公共利益、社区矫正对象力所能及、可操 作性强、易于监督管理的原则,组织、检查、督促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
正对象参加必要的社会公益劳动(单处或者主刑已经服刑完毕附加剥夺 政治权利的社区矫正对象除外,自愿参加的应当鼓励。
3、司法所应当按照个别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以个别教育为主 的原则,积极开展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矫正工作。
4、司法所应当根据矫正工作的需要和可能,组织专业人员结合社 区矫正对象的不同表现, 开展心理矫正等活动, 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
5、乡镇(开发区社区矫正领导小组应当协调教育部门督促未成 年且没有完成国家规定义务教育的社区矫正对象的法定监护人, 为该社 区矫正对象安排适当的学校完成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内容。
6、司法所应当会同公安派出所按照《浙江省社区矫正对象奖惩考 核暂行办法》 的规定, 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考核, 并根据考核情况呈报 和实施奖惩,对社区矫正对象实行分类管理和分级处遇。
7、乡镇(开发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应当协调有关部门和单 位, 为依法可以就业的社区矫正对象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 为符合 条件的社区矫正对象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为社区矫正对象遇到的其他问 题提供指导和帮助。
8、对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和教育矫正应当遵守《未成 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
(三社区矫正的终止
被判处管制、单处或者并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矫正对象,其矫 正期为所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实际期限;被宣告缓刑、裁定假释的 社区矫正对象, 其矫正期为缓刑考验期或者假释考验期;被批准暂予监 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其矫正期为在监外实际执行的期限。
1、在矫正期满前 30日内, 司法所应当督促矫正对象完成书面总结, 并会同公安派出所、监督考察小组等相关人员对其进行评议、作出书面 鉴定, 将有关材料送交县级公安机关审核, 由县公安机关签发相关文书, 并通报原判决、执行机关。
2、社区矫正对象矫正期满的,司法所会同公安派出所向社区矫正 对象本人宣布,并发给相关文书。并向社区矫正对象所在地的村(居 组织和所在单位通报有关情况。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 暂予监外执行情形消失后, 司法所 应会同公安机关及时通报原批准(执行 机关以及同级人民检察院。刑 期届满的,由原批准(执行机关办理释放手续;刑期未满的,按规定 予以收监。
3、社区矫正对象因被发现漏罪、再犯新罪被收押或者死亡的,社 区矫正自然终止。社区矫正对象在社区矫正期间死亡的, 司法行政机关 应当会同公安机关通报原判决(裁定 人民法院和原关押监狱、看守所。
五、社区矫正工作制度
(一 司法所应当建立例会制度, 传达上级社区矫正工作的指示精 神,通报社区矫正工作情况,研究、制定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研究解 决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二 司法所应当建立请示报告制度, 对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应 当及时逐级上报,不得隐瞒不报,紧急情况应当边处置边报告。
(三 司法所应当建立统计分析制度, 统计报表和统计分析, 应当 保证真实、准确,不得拒报、虚报和瞒报。
(四 司法所应当建立学习培训制度和目标责任考核制度, 采取多
种形式对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进行业务培训。
(五)司法所应当建立信息报送制度,及时收集、整理、报送工作 信息。
(六)司法所应当建立社区矫正对象档案管理制度,按照要求建立 健全社区矫正对象管理档案,并确定专人负责保管。
(七)司法所各成员单位应当建立情况通报制度,及时通报、交流 工作情况和工作信息,遇有重大政策出台或者突发事件发生应当随时通 报。司法所、公安派出所应当建立工作联系和相关信息共享制度。
(八)司法所应当建立走访制度,定期走访社区矫正对象及其家属、所在单位和村(居)组织等,了解掌握社区矫正对象的近期情况。
(九)司法所和相关单位应当建立表彰先进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在 社区矫正工作中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对疏于职责造成 社区矫正对象违法犯罪,或者违反规定侵犯矫正对象合法权益的,视情 给予该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行政或者纪律处 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社区矫正工作的监督
(一)社区矫正工作接受人
民检察院的监督。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应 当为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工作提供便利,加强与检察机关沟通、联系和 相互配合。
(二)纪检监察部门发现有关单位或者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疏于职责 造成严重后果,或者违反规定侵犯社区矫正对象合法权益的,可以建议 有关部门或者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该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 接责任人员以行政或者纪律处分,也可以建议司法机关追究相关人员的 6 刑事责任。
(三)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人民群众发 现有关单位或者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疏于职责造成严重后果,或者违反规 定侵犯社区矫正对象合法权益的,可以向有关部门反映、举报。
(四)对相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规定,侵犯其合法权益的,社 区矫正对象享有申诉、控告、检举的权利。7
第四篇:安吉县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安吉县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文件
安社矫委(2008)1号
关于印发《安吉县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为确保我县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矫正工作质量,根据《安吉县社区矫正工作意见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县试点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全县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步骤
(一)准备阶段(2月20日—3月15日)
按照上级要求和有关规定,完成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前期排摸、名册建立、组织组建、工作机构设置、实施方案拟定等准备工作,完善相关资料并开展必要的宣传活动。
(二)启动阶段(3月15日—8月10日)
召开班子会议,统一思想,制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并在梅溪、孝丰先行展开,为全县全面实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提供经验和做法,召开启动会议,组织社工业务培训,建立社区矫正人员档案。
(三)实施阶段(8月10日—9月20日)
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举行社区矫正衔接仪式,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确保社区矫正工作顺利进行,提高工作质量。
(四)总结提高阶段(9月20日—12月15日)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分析试点工作中存在和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积极探索工作方法和有效途径,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
二、社区矫正适用范围
社区矫正适用范围是具有安吉县户籍且居住在试点辖区的下列五种罪犯:
1、被判处管制的。
2、被宣告缓刑的。
3、被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具体包括:(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3)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4、被裁定假释的。
5、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监狱外执行的。
三、建立社区矫正组织和工作机构及工作队伍
(一)社区矫正组织和工作机构。
1、成立乡镇(开发区)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试点乡镇分管政法工作的领导任组长,司法所、派出所、综治办、法庭、民政、社保等相关人员为成员。负责协调解决社区矫正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检查、督促、指导本乡镇社区矫正工作。
2、设立乡镇(开发区)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乡镇(开发区)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乡镇(开发区)司法所,司法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并配备专职公职人员,负责辖区内社区矫正日常管理工作。
3、村民委员会、社区分别确定一名社区矫正工作联络员。
(二)社区矫正工作队伍。
按照“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工作要求,逐步建立一支由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
1、专业化监管队伍。由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司法所工作人员和公安派出所民警及社区矫正组织中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公职人员组成。
2、社会力量。主要指社区矫正社会志愿者,包括法律工作者、教师、离退休干部、乡镇(开发区)及村(社区)干部、驻村指导员、村民小组长、矫正对象的近亲属和所在单位领导等。社会志愿者应具备以下条件:(1)拥护宪法,遵守法律,品行端正;(2)热心社区矫正工作;(3)有一定的法律政策水平、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
四、社区矫正工作基本流程
(一)社区矫正的衔接。各职能部门应当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作配合,确保各个环节、各项措施衔接到位。
(二)社区矫正的措施。司法所、公安派出所应当根据有关规定,针对不同类型的社区矫正对象采取不同的具体监督管理和教育矫正措施。
1、司法所应当对社区矫正对象的个人基本情况、所犯罪刑及所处刑罚、改造表现、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等基本情况和矫正情况建立档案,并会同公安派出所根据其特点制定相应的社区矫正方案,建立社区矫正监督考察小组,落实日常监督管理和考察措施。
2、司法所应当本着符合公共利益、社区矫正对象力所能及、可操作性强、易于监督管理的原则,组织、检查、督促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必要的社会公益劳动(单处或者主刑已经服刑完毕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矫正对象除外,自愿参加的应当鼓励。)。
3、司法所应当按照个别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以个别教育为主的原则,积极开展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矫正工作。
4、司法所应当根据矫正工作的需要和可能,组织专业人员结合社区矫正对象的不同表现,开展心理矫正等活动,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
5、乡镇(开发区)社区矫正领导小组应当协调教育部门督促未成年且没有完成国家规定义务教育的社区矫正对象的法定监护人,为该社区矫正对象安排适当的学校完成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内容。
6、司法所应当会同公安派出所按照《浙江省社区矫正对象奖惩考核暂行办法》的规定,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情况呈报和实施奖惩,对社区矫正对象实行分类管理和分级处遇。
7、乡镇(开发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应当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为依法可以就业的社区矫正对象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为符合条件的社区矫正对象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为社区矫正对象遇到的其他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
8、对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和教育矫正应当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
(三)社区矫正的终止
被判处管制、单处或者并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矫正对象,其矫正期为所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实际期限;被宣告缓刑、裁定假释的社区矫正对象,其矫正期为缓刑考验期或者假释考验期;被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其矫正期为在监外实际执行的期限。
1、在矫正期满前30日内,司法所应当督促矫正对象完成书面总结,并会同公安派出所、监督考察小组等相关人员对其进行评议、作出书面鉴定,将有关材料送交县级公安机关审核,由县公安机关签发相关文书,并通报原判决、执行机关。
2、社区矫正对象矫正期满的,司法所会同公安派出所向社区矫正对象本人宣布,并发给相关文书。并向社区矫正对象所在地的村(居)组织和所在单位通报有关情况。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暂予监外执行情形消失后,司法所应会同公安机关及时通报原批准(执行)机关以及同级人民检察院。刑期届满的,由原批准(执行)机关办理释放手续;刑期未满的,按规定予以收监。
3、社区矫正对象因被发现漏罪、再犯新罪被收押或者死亡的,社区矫正自然终止。社区矫正对象在社区矫正期间死亡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会同公安机关通报原判决(裁定)人民法院和原关押监狱、看守所。
五、社区矫正工作制度
(一)司法所应当建立例会制度,传达上级社区矫正工作的指示精神,通报社区矫正工作情况,研究、制定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二)司法所应当建立请示报告制度,对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应当及时逐级上报,不得隐瞒不报,紧急情况应当边处置边报告。
(三)司法所应当建立统计分析制度,统计报表和统计分析,应当保证真实、准确,不得拒报、虚报和瞒报。
(四)司法所应当建立学习培训制度和目标责任考核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对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进行业务培训。
(五)司法所应当建立信息报送制度,及时收集、整理、报送工作信息。
(六)司法所应当建立社区矫正对象档案管理制度,按照要求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对象管理档案,并确定专人负责保管。
(七)司法所各成员单位应当建立情况通报制度,及时通报、交流工作情况和工作信息,遇有重大政策出台或者突发事件发生应当随时通报。司法所、公安派出所应当建立工作联系和相关信息共享制度。
(八)司法所应当建立走访制度,定期走访社区矫正对象及其家属、所在单位和村(居)组织等,了解掌握社区矫正对象的近期情况。
(九)司法所和相关单位应当建立表彰先进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在社区矫正工作中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疏于职责造成社区矫正对象违法犯罪,或者违反规定侵犯矫正对象合法权益的,视情给予该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行政或者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社区矫正工作的监督
(一)社区矫正工作接受人民检察院的监督。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应当为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工作提供便利,加强与检察机关沟通、联系和相互配合。
(二)纪检监察部门发现有关单位或者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疏于职责造成严重后果,或者违反规定侵犯社区矫正对象合法权益的,可以建议有关部门或者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该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行政或者纪律处分,也可以建议司法机关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三)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人民群众发现有关单位或者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疏于职责造成严重后果,或者违反规定侵犯社区矫正对象合法权益的,可以向有关部门反映、举报。
(四)对相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规定,侵犯其合法权益的,社区矫正对象享有申诉、控告、检举的权利。
第五篇: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现状及思考
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现状及思考
××区司法局(2009年5月)
2006年以来,我区按照省厅《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意见》的要求,积极组织开展试点工作,加强对街道试点工作的协调指导,认真排查建档,就社区矫正工作的运作和衔接,积极争取成员单位的支持和配合,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做好已接收矫正对象的监管、教育工作,确保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一、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全区共接收社区矫正对象83人,34人已解除矫正(其中2人自然死亡,32人期满解除),迁移1人,重新收监1人,现在册47人。
开展情况来看,基本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根据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要求,我们建立起区、街道、社区三级矫正组织。区成立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分管政法工作的副书记任组长,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街道司法所也都分别建立了相应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全区63个社区居委会全部组建矫正工作站。二是加大投入,强化硬件。按照“六个一”的建设标准,在街道社区办公场所紧张的情况下,区里要求每个街道设有单独的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在争取省司法厅配备复印机、打印机等设备的同时,区财政一次性投入10余万元,配齐桌椅、文件柜、微机、电话等办公设施,保障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运转。
三是组织培训,锤炼队伍。在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业务知识培训的基础上,聘请专业人员和资深律师举办专题讲座,重点学习《刑法》、《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文件精神,并组织人员赴重庆、江苏等地学习经验。
四是完善机制,规范管理。先后制定出台《社区矫正对象考核奖惩办法》、《社区矫正工作突发事件处臵预案》等14项工作制度,初步形成管理有章法、考核有标准、办事有程序、监督有依据的工作机制。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看,目前我区社区矫正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主要是:
(一)社区矫正工作相关法律法规不尽完善。立法的滞后给工作开展带来了统一认识、统一做法、全面推进等方面的一定的难度。目前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依据是2003年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下发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客观上存在法律主体和实际主体分离现象,公、检、法、司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衔接,省际、市际之间的衔接都存在一些困难。一是在目前立法依据不足情况下,有关部委的现行规章中针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缺乏系统性。致使社区矫正各成员单位在工作衔接、责权划分等环节上存在困难,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难度。二是工作主体地位不明确。主要表现在《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人民警察法》以及有关规章中涉及社区矫正的条款存在着滞后的问题。例如从现实看,社区矫正按照两院两部的通知精神是由司法行政机关来实施,这无疑是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但现行的法律未赋予司法行政机关执法主体权,这不仅与公安机关既有的执法主体权产生法律冲突,而且使得司法行政机关在开展工作时责权不一,处于十分尴尬和不力的地位。矫正对象大多对司法所的考核奖惩持无所谓的态度,有的矫正对象以经济、生活等种种理由不参加有关矫正活动,有的迁居或离开居住地根本不向司法所报告,由于司法所执法主体权,社区矫正工作者对这些现象也无计可施,严重影响刑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三是程序方面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监狱办理假释、监外执行的手续繁复;管制、缓刑、假释、监外执行的信息不能及时;对人户分离的对象,户籍地与居住地之间缺乏衔接等。目前我区的矫正对象基本上是由本区所在法院判决后通知各司法所接收,而对于外地法院判决到本区的社矫对象,我区司法局至今未收到过相关的法律文书,导致这部分矫正对象漏管、缺管现象严重,矫正工作也就无从开展。四是矫正工作还缺乏有效的法律手段支撑。目前,在矫正对象的日常管理帮教工作中,由于缺少法律赋予的强制性手段,对那些拒不接受矫正或在矫正中表现不良的矫正对象,社区矫正组织——特别是负责具体操作的司法所往往因有责无权,不能及时予以惩戒;而对那些积极配合矫正、表现良好的矫正对象的奖励,也因程序过于繁琐、规定较原则操作性不强、社区矫正组织没有法律授权等因素,实施起来难度较大,不能很好体现出奖惩结合的矫正方针。
(二)社区矫正工作基础建设薄弱。社区矫正是一项以司法行政机关为主的新工作,从外省先期开展社区矫正试点的地区经验看,要保证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司法所须有3人或3人以上才能兼顾工作,须有独立的办公室实施矫正和存放档案,须有通讯、交通装备和工作经费以保障工作开展。但由于客观原因,我区社区矫正工作基础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司法所人力相对薄弱,社矫辅助人员偏少且队伍不够稳定。司法助理员普遍存在“一人一所”的状况,且司法助理员在承担司法行政多项职能工作的同时还兼有街道安排的任务,人手少、任务重,使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难以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二是缺少基本装备,办公经费较为紧张。在办公经费上,我区社区矫正经费与兄弟省、市相比相差较大。上海市人头经费定的标准是6000元、苏州市社区矫正经费标准为3000元。我区矫正对象均无人头经费可言,由于经费的紧张,导致一些工作流于形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矫正质量。
(三)工作过程中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还未到位。社区矫正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单位,需要公、检、法、司、人事等多个职能部门就工作衔接、经费保障、矫正对象就业等方面加强合作,认真履行职责,才能形成较强的合力,确保社区矫正对象零漏管、脱管。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两城区社矫工作大多是由司法所独立承担,有的职能部门对这项全新的工作不熟悉、不了解,存在着一些配合不到位的地方,而仅仅依靠司法所单打独斗,矫正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三、对策及建议
为进一步推动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针对目前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领导协调。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机制来推动这项工作。应充分发挥我区已成立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协调作用,统一协调公、检、法、民政等部门协同开展矫正试点工作。同时建立经常性的工作汇报机制,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工作情况,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二)明确权责。法院应当准确地适用刑事法律和刑事司法解释,充分使用社区矫正措施改造罪犯。检察院依法加强监督,确保公正。司法行政机关积极开展社区矫正的管理和考察以及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帮助工作。乡(镇、街道)司法所承担日常管理工作。公安机关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做好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和考察,对违反规定的社区服刑人员依法采取必要的措施。为加强社区矫正的衔接工作,建议将社区矫正内容纳入公、检、法、司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政府考核目标。财政人事部门加大财政和人员保障,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三)重视基础。当前要做的是搭建好具体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司法所这个平台。社区矫正需要一支懂法律政策、熟悉犯罪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精神医学等专业知识的队伍。根据现在的条件,社区矫正依赖三类人员: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辅助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建议党委、政府根据司法所承担工作任务的现状和将来的发展趋势,加强司法所力量,配备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由懂业务的人员担任。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建议可借鉴兄弟省市的做法,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各区安排一定的事业编制,用于招聘社区矫正辅助工作人员,根据实际配备到各镇(街)司法所。编制不足的可以考虑招聘合同制的人员加以落实。此外,壮大社会志愿者队伍,尽量招募一些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离退休干部、青年学生、村(居)社干部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从事社区矫正志愿工作。
(四)加大财政保障。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一定的物质技术支持是很难完成的。从我区试点情况来看,经费显得严重匮乏。建议可以借鉴外地做法,在保证车辆、通讯、电脑等办公设备齐备、社矫辅助人员工资福利到位的基础上,按社区矫正对象人均2000元或以上的标准由区(县)财政安排工作经费,用于培训、指导、管理、奖励等,并列入财政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