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标解读心得

时间:2019-05-14 14:13: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新课标解读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新课标解读心得》。

第一篇:学习新课标解读心得

学习新课标解读心得

伊旗二中李振刚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知识经济的来临,新课程改革也即将全面展开,为了迎合新课改的需求,也为了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完善自身的业务素质,所以积极参加了此次新课程解读培训,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悉心听取了专家的精彩讲解,感触颇多,也使我对新课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我是一名化学教师,现结合我的专业简单谈一下我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体会。新世纪之初,中国的教育改革有了质的飞跃,“新课标”的出台便是标志,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概括地说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很显然,新课程体系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

教育活动作为社会化的生命历程,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科学方法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应该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传统的教育教学中“苦干”一直是人们所欣赏的永恒精神、也曾大放光彩,而“巧干”却退居二线,甚至消声匿迹,将二者彼伯此仲,也因此在学科教学中出现了延长时间,挤占空间,遨游于茫茫题海之中;千锤百炼,刻竟雕凿,以就“九曲回肠”的考题之模。这种片面强调“苦干”的做法与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化”特点极不协调。

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精神是“新课标”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既然如此,那么,教师就应该激活学生的情感,营养学生的德性,并用自己的航标之灯,去照亮学生的希望之路,使他们的心灵世界也通明透亮。孕育着这样的心灵,一切美好的事物才能从外部走向内部,从客体走向主体,一句话,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因此,承担着素质教育任务的学校,其设计师对教育教学上的“填鸭(压)师”和“雕刻家”,应有认识上的转型,并树立适应新形势的榜样形象,确立课堂教学的情意目标,创设科学有

序的竞争氛围,否则素质教育将永远是应付式的疲劳战,和强“灌”硬“凿”的攻坚战,根本无“化”可言。

其次,对学生及其所处环境应有全新认识。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少年时期,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主观上有强烈的合群需要和社会交往需要,再不是孤立的受教个体。他们对人文环境有积极的向往和美好的憧憬。从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来看“一种是有意识地学到知识,另一种是无意识地学到知识”(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从后者来看,这是一种客观存在,有意识地学到知识是他们通过专门的学习学到的,而无意识地学到的知识是他们受到环境的感染和通过与人交往在品格的形成中吸收到的,现在看来,这无意识学到的后一种知识正是从学校环境课程中学到的。

鉴于对学生心理和获取知识方式的新认识,我们对其素质内化的环境更应有全新的认识。集体是强大的教育阵地,是实现“素质化”的大本营,它所创设的教育教学情境是进行最优化教育教学的条件。因此,学校领导应对学校课程设置有全新认识,应有意识地设置学校环境课程,这一课程可高度概括为:以校容校貌、校规校纪、校风班风、师生礼仪和人际关系为核心教育内容,以学校建筑及其布置的艺术性展示与以人的思想情感、作风在学校各种教育活动中的自然流露、影响和感染为主要教育形式的序、评定成绩的角色。然而,随着信息化社会的进步,系统化的素质教育不断形成,这一格局必将打破。

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不熟谙知识的精蕴,又怎能解生之惑?更何况己惑尚存?这种知识权威此时也就无“威”可言了。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可测算出人类的科学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在20世纪中期是每10年增加一倍, 而当前是每3—5年增加一倍。以后知识更新的速度可能会更快,而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实施,我们如果不随时“充电”,这种权威地位,将随时面临学生的挑战甚至动摇或自行消逝,作为“学深”之师此时恐怕只能望“青”兴叹了。

因此,站在教育的“整体化”高度,树立全局观念,才能成为“师范”所要求的合格之师。教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可谓迫在眉睫。

第二篇:学习新课标解读体会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的心得体会

西小王镇小屯小学

王玉洪

通过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数学课程力求将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与课程的框架设计、内容确定以及课程实施有机结合起来,为广大数学教师深刻领会数学新课改精神,有效的进行数学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多样化与优化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作为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个性化,不搞填平补充一刀切。要创造促进每个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数学教育。

《课标》里“数与代数”中贯穿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是针对过去计算教学中往往只有一种算法的弊端提出来的。例如某一种题目,只要求笔算,另一种题目只要求口算,即使口算也往往只有一种思路(当然,学生如有其他思路也不限制),这样很容易忽略个别差异,遏止了学生的创造性,何况有不少题目本来就可以有多种算法的。可以说,鼓励算法多样化是在计算教学中促进每个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得到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应该明确“算法多样化”与“一题多解”是有区别的。“一题多解”是面向个体,尤其是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遇到同一道题可有多种思路多种解法,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多样化”是面向群体的,每人可以用自己最喜欢或最能理解的一种算法,同时在群体多样化时,通过交流、评价可以吸取或改变自己原有的算法。因此,在教学中不应该也不能要求学生对同一题说出几种算法,否则只是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如果在计算课上,讨论一道计算题,出现了10种、20多种的算法,教师还一个劲儿地给予鼓励,临下课时,只简单地说了一句:“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其结果是班上思维迟缓的一些学困生确是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产生了干扰。这种情况是不是我们鼓励的个性化呢?我认为不然。数学是讲“优化”的算法,“优化”的含意是要求寻找最简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诚然,在多种算法中,有的并不见得有优劣之分。但是,一般情况下,总有个最基本、最一般或最佳的算法。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去比较、去评价,并使大家掌握那些公认的更好、更一般的算法,以便举一反

三、闻一知百,否则就失去了教育的功能。算法多样化绝非是越“多”越好,切忌一些无价值的重复。总之,一切要从儿童的实际出发。

二、生活化与数学化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课程改革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孩子们感到数学有趣、有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是数学课改的最大亮点。

数学,对儿童来说,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把数学教学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新教材的编排,有的通过调查商

品标价引入小数乘法,调查父母月工资的收入计算多位数加减,测量足球场的面积并以其为参照物,体验1公顷的实际大小;有的结合新课内容介绍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有的复习课也已不只停留在“查缺补漏,知识系统化”上,开始着力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体尝到数学应用的价值。但是,我们该不该有这样的疑惑:“数学问题是不是都必须从儿童的生活实际提出?”“教三角形内角和怎样从生活实际引入?”“循环小数又怎样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应该看到,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种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问题来自两个方面,有来自数学外部的(即现实的生活实际),也有来自数学内部的。无论来自外部或内部,只要能造成学生的认知矛盾,都能引起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就会出现发展,都是有价值的。前面提到的“三角形内角和”,如果采用由旧引新的方法(设问:正方形有几个内角?四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长方形呢?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大小是不固定的,有没有规律呢?)三言两语,就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因此,看问题必须全面,不能绝对化。教学是科学,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当前,数学教学注重应用,既讲来源,又谈用处,大大地克服了过去“掐头去尾烧中段”脱离实际的倾向,成效是明显的。但必须认清,我们反对的是只“烧中段”,而不是不要“烧中段”,我们反对的是过度的形式化,而不是不要形式化,数学的形式化是数学固有的特点。我们既要注重应用、返璞归真的一面,又要注重抽象概括、形式推理的一面,引导学生抽象出数学问题,提炼出数学模型,利用其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所以,重要的数学概念、规律应加以概括,常见的数量关系(如速度、时间、路程等)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仍要揭示,在重视直觉思维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形象思维和初步的逻辑思维,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探索与发现

学习方式一般说来,可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两种。

发现学习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独立探索和发现其结论。这种学习方式(亦称发现法)是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家布鲁纳提倡的,并流传欧美,这种方式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名称,如问题研究法、探索法等,实质均基本相同。布鲁纳认为,在人类全部生活中,人的最大特点是会发现问题。他把学生视为“发现者”,甚至像科学家那样去发现,教师不给任何启发和帮助。创导者认为,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探索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传入中国时,我国教育家将“发现法”引申为“引导发现法”,主张在必要时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一点“引导”,与布鲁纳的“纯发现法”有些区别。教学实践折射出这样一个道理,外国的先进经验或理论的引入,必须本土化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我国目前强调的“自主探索”与“发现学习”亦基本相同。

美国另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针对20世纪60年代许多人以为讲授必然会导致机械学习,而发现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的片面看法,在创造性地吸取了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认知观点后,首先对学习进行了两个维度的不同分类。根据学习的深度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根据学习的方式分为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

他不像布鲁纳那样只强调发现学习,认为学习可以分为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而后者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奥苏伯尔的见解对我们

研究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有启发的。

小学生学习数学,首先要掌握前人积累的数学基础知识(往往以符号形式表示),学生必须积极思考,理解每个符号、式子所代表的实际意义,才能真正内化成自己的认识。如果学习中仅仅记住这些符号的代表组合,例如,只知道读作“三分之二”,却不明其意,这就是机械学习。一般的数学学习都是有意义的学习,当然不排斥个别的机械学习,如背乘法口诀,这种熟记只有助于记忆,并不表明推导其结果的过程,而且机械学习也只是辅助性的学习。

数学学习中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指学习内容已以定论形式展示出来,不需要学生去独立发现,只要学生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检索与新知识具有实质性联系的固定点,使之相互作用,实行新知识意义上的同化,从而扩大或改组认知结构。例如,“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本身就是一种规定,学生在原有已掌握的加、减、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先乘除后加减”直接计算,便可接受这一知识。

目前我国提倡的探索学习则不同。这种学习方式不呈现学习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材料的实验、尝试、推测、思考去探索发现某些数量关系和图形特征。例如,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求法时,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平行四边形纸片,通过剪拼、割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分析割补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从而探索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底×高”。

就以上两种学习方式的功能比较而言:探索学习比较开放,它更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强调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和创新潜能的培养和发挥,但是费时较多,何况数学学习,不必要也不可能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学习课题对原认知结构具有潜在的意义(即有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二是学生具有积极学习的心向。如果两个条件俱全,同样可以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学习也是有效的;如果缺少其中一个条件,就容易造成死记硬背。

由此可见,两种主要学习方式都很重要,各有利弊,各司其职,不可偏废。而且有时在同一节课内,两种方式兼而有之、相互补充、相互配合。我认为,新一轮课改中反复强调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改变学习方式”等,主要是针对过去过分沉湎于接受学习而影响学生创新精神的情况而提出的,绝不意味着反对接受学习。教学中,教师应全面而综合地从教学内容、要求、对象等各因素进行考虑,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以确保学习的有效性。那种提倡一种又去否定另一种学习方式“非此即彼”的绝对化做法和说法,不仅不符合教学实践,而且对课改的深入发展是有害无益的。

自主探索是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索,要处理好自主和引导、放和收、过程和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面对挑战性的问题,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探索求得的,就应大胆放开,放要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应该看到,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收效极微,失去了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剩下的主体性往往也是苍白无力的。

四、应用数学的意识

这个提法是以前大纲所没有的,这几年颇为流行,未见专门的说明。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或

者理解为新大纲理念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深化。新旧教材中,都配备有所谓的应用题,有许多内容已经很陈旧,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结合实际重新编写应用题只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本人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学习方法、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在日常教学中,就要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早日成为新课改中合格的、成熟的数学教师。

第三篇:学习新课标心得

学习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有感

我和同事陈婷婷分三次到(11月28日、12月5日、12 月12日)安贞里第一小学,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我发现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较大的调整变化。通过学习,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该如何在课堂中实践新课标的精神也有了更多的思考,不管是“识字和写字”、“阅读”、“写话、习作”还是“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2011版的新课标处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下面我将这次学习的体会总结如下:

新课标更加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学生是独立的有思想、有主见的行为个体。老课标低段口语交际板块,要求学生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但新课标将“精彩情节”改为“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虽然只有几个字的差别,但这番改动非常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感受和主观意见。老课标所谓的“精彩”是教师或教参已经定位的东西,在学生看来,教师所谓的精彩也许平淡无奇,因此在复述时,难免失去兴趣。而新课标让学生复述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其结果是大不相同的。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都可以,摆脱了教参教师的束缚,给学生最大限度自由选择的权力,学生感觉被尊重了,因为学习起来更有积极性。

新课标构建的新课堂,是一个让学生的心灵得以放飞,情感得到宣泄,知识得到更新,能力得到提高的艺术殿堂。我将带着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把它付诸到教学实践中去,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走出一条新的道路。

新课标还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本标准还附有“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要求先写“字表中的300个字”。可见,新课标将识字写字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于2012年8月24、25日参加市教研组组织的《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培训活动,从中受益匪浅,感受很深。对小学语文课程有了更多的认识与了解,对自己的教学观点和做法进行了反思,接下来,我来浅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语文课程标准概念的深化

时代在变化、进步,在变化与进步的同时,小学语文教育也有一些改革。十年的课改实践,为语文教育提代了丰富的经验。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更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书中,对阐述课程性质里也有了更多的变化,如在“前言”中“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将“语文”改为“语言文字”更为确切。除了字面上的改变,课标中还加深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特别突出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凸出语文教学由“人文唱主角”向“语言为中心”转变。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二、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变化

在对课文课程方向有所认识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也有所改动。课程目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主要目的在于语文素养的提高。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加强对创新与合作精神。

在对不同年段教学也有小小的变化,如第二学段(3~4年级)识字与写字版块中,对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这与原课程标准中2000个左右会写汉字中,足足少了400个左右,对比原课程,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识字、写字量要求有所降低。因为过度书写对小学生的身体发育会造成危害,新课程在这里体现以人为本,考虑学生的心理和身理的健康发展为主。所以减少写字量,这对减轻学生的负担,降低教学难度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方法的要求

在教学方法上,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一些新的改变。比较明显的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寻学生掌所致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与此同时,在教学中努力全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别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注重。在对教学方法中具体要求如下:

1.关于识字与写字教学

识字与写字就中、高年段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教学中,应注意儿童的儿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生活经验。不仅如此,要运用多种趣味的识字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多采用活动和游戏的形式,注意拼音在现实语言生活中的运用,从而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2.关于阅读教学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引导学生钻研文本的同时,还应沉浸在其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有所思想启迪。教学中,不应以教师本身对文本的分析评价来传递于学生,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而是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多元化、多角度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一定要远离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有感情的朗读”是朗读中的要求,学习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且自然。阅读不单单是读,还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不能死记硬背的方法。这就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开展有关的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3.关于写作教学

我们知道,写作题材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想于去写,乐于去写。新课标再次提出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写于生活,从而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真情实感。作为教师,为学生的写作应提供有利条件,尽量甚至不要对学生写作进行束缚,鼓励自由表达为主,但不是放任自由,在平时练笔指导中,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但是学生自主选题。

其实写作是与阅读、口语交际、日记教学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利用丰富的写作形式,利用信息与网络化的优势,增强学生创造性的表达,提高其写作能力。

4.关于口语交际能力教学

应该说从小学一年级时,教材就开始针对学生训练说话能力,在新课标中就明确表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经的必备能力。口语交际就是听和说互动的过程,在交际情境中才能更好地使学生进行,轻松、浓郁的交际情境才有能使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内心想说的话。然而题材,就是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让学生有话说,乐于说,教师在其中只担任倾听与引导的角色。

以上就是我在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在新课程里还有我们要深入学习的精华。我们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进步。

学习《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嘉积镇华联小学 吴清燕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五大内涵: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激励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立人”上。教师的角色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的。

1、在语文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同时还特别应处理好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能力——情感”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4、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趋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思品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按公民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总结 大致坡中心小学 钟丽容

在8月24.25日这短短的两天时间里,我参加了2012年海南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培训。通过本次培训学习,收获甚多。在这里,我们聆听专家讲座、反思教学实践、交流心得体会,匆忙有序,受益匪浅。综观新课标,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一、课程性质明确定位——“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对于“语文课程性质”这一原点、核心概念的科学、明晰、统一的阐释,衍生出一系列自说自话式的、无谓的争论,使语文课程的研究和实践陷入了误区和混乱。现在,理论研究者普遍倾向于认同将“言语性”作为语文课程、语文教学最核心、最本质的属性。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习得”,因为语文课程、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包括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两个方面)。新课标以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并重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性质的共性是“综合性、实践性”;独特个性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程定位突出了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那样,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言文字运用”仅在前言中就出现了四次。新课标从“语言文字运用”的领域、规范、能力等角度进行了全面论述,而且将重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思想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这是实验稿中所没有的。这些论述,表明了语文课程应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加贴近了语文的本质,学科特点更加凸显,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和明晰。这对于切实纠正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凸显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多读、多写、多积累

在前言部分,新课标将原来的“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改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并在课程设计思路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究竟有哪些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呢?当历经十年课改的种种探索之后,人们静心思考这一问题时忽然发现,原来这是一个似乎早已有明确答案、本应不成问题的问题。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文字为核心,必须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具体言之,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和语言的积累;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作文,在作文中学会观察、思考、表达。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作进一步强调,并提出“多读多写,日积月累”“体会、把握”等具体方法,这恰恰体现了对母语教育特点的正确、科学的把握。

此外,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这是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以教师的讲解取代学生的感悟、以统一的解读取代多元的思考以及集体讨论多、个人阅读少的现象,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新课标还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阅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都要高度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阅读教学,包括课外阅读,重在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是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的。

新课标提出:“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同时,首次明确界定了“有感情地朗读”。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最主要的目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突出了“自然”的朗读要求,非常具有针对性。

三、高度重视识字写字——识字减数量、写字提质量

就语文教学而言,有的教师认为指导学生写字是软任务,不但每周上一节写字课形同虚设,就是识字课中的写字指导环节也常常是指导多、练写少,学生真正写字的时间少得可怜!有的教师教学中习惯用播放课件指导写字,即使有教师板书范写,其书写水平也难如人意。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第一学段,新课标已将原来的“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改为“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将第二学段的“2000个左右会写”减少为“1600个左右会写”。减少了写字数量,适当减轻了学生的识写负担,体现了多识少写的思想。这样,不但符合低中年级孩子生理发育的特点,同时也便于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第三学段的硬笔字还增加了“力求美观”的要求。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强调识字写字“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新课标还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本标准还附有“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要求先写“字表中的300个字”。可见,新课标将识字写字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在培训中,聆听了专家解读新课标,习得了在新课标下阅读教学新理论和思想。阅读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语文教学思维的原点和终点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让语文课回到语文本身,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重视在优秀诗文的诵读中培养想象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学生终生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的培养;具体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知道阅读教学强调多重对话,对话是多元而又开放的。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新课标不仅强调学生主体,也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通过新课程的学习,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自觉的进行教学反思,发扬优良的教学传统,更新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努力实践探索,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自己的英语专业知识。不断充电,更新知识,提高自己驾驭新课程的能力。

第四篇: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心得

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郏县第一实验中学

闫会峰

从事物理教学,到现在已经二十年了。在暑期培训中又学习了物理课程标准,使我们认识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科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我们看了新课改中的关键词,兴趣、探究、认识、实践,也就是说引发学生兴趣,直接进行探索,获得正确认识规律,然后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是这样的一条路线。这里我必须说一说兴趣的问题,是课标里面非常强调的。比如说课程目标里面以及这个理念里面,好多地方都强调要引发兴趣,产生一种很奇特、很有想法的、很有兴趣的问题。

(一)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标体现了更关注社会,更帖近学生的生活。例:北京市使用清洁燃料车;由火车时刻表计算平均速度;现代版曹冲称象;水果电池;电冰箱的技术参数;用脉搏、步长测时间和距离;学读汽车速度表;

用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制作望远镜;了解微波炉的基本原理;了解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基本区别;用绝缘导线、铁钉、铁片等自制有线电报机。

3、强调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新课标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中,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观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的。因此,新课标十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在“内容标准”中,科学探究是和科学内容并列的,它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探究能力的表现,以及探究教学的形式,并分析了探究教学的实例。

新课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除了使用“知道”、“理解”等描述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外,还使用了描述学习过程的行为动词来表达对学习的要求,如“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等。这种表述体现了一种理念:与过去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相比,课程标准更强调学习的过程。

新课标还强调了知识与技能、科学能力与科学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实现。如“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方法设计如下:第一步,问题的提出;第二步,让学生猜想;第三步,用钩码和弹簧称进行实验;第四步,数据处理(数据表格、图象作图);第五步,探究得出结论(数学函数表达式)。

4、注重学科渗透,关心学科发展,加强STS教育

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它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福利,同时也带来了环境、资源等许多问题。过去的物理课程就科学论科学,很少涉及科学的意义,应该以物理学的内容为素材,受到科学的、技术的和人文的教育,着眼点不在于提出多少有实际价值的建议,而在于通过参与逐步树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科学技术问题的意识,以这种方式把人文精神渗透到科学课程中。

第五篇:小学英语新课标解读心得

小学英语课标解读心得

小学英语教学属于英语启蒙教育,学生通过听、说、动唱、玩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并获得初步的听说能力和一定的语感。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英语教学应该以提高兴趣为主。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喜欢你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英语有浓厚的兴趣才会愿意学,要让学生有兴趣,我们首先得让学生感到英语易学,其次让学生乐学,最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二、教学方式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新教材的教学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采用听、说、唱、玩、演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使学生从动脑、动口、积极思维参与教学活动。如低年级学生可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将其编成儿歌、童谣。课堂中多采用游戏教学法,加上教师灵活亲切的身体语言,使得课堂丰富多彩、轻松活跃。培养学生能在图片、手势的帮助下,听懂语速较慢的话语或录音材料。

三、创设情景

用自己充满激情的表情和动作去感染学生,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设情景,相互交流,启发学习动机,树立学习信心。直观情景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之中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技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课文来创设情景,如打电话、购物、生日聚会、旅游、问路等。为学生提供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

通过新教材的学习,我们迎接了新理念新考验新挑战。我们只要大胆运用新理念、新方法到课堂实践中。努力落实新课标。就回探出一条用好新教材的新路子

下载学习新课标解读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新课标解读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标”解读

    “新课标”解读 湘西州民族中学瞿宏富 一、背景 1.对数学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认识 (1)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①数学思想对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数学思想应包括两个部分:论......

    新课标解读

    创精品学校 建幸福校园 从“仰视”到“平视”的蜕变 ——浅谈《品德与社会》新课标解读 这次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学科的读书汇报,与领导和学校教师的经验交流等活动,收获很......

    新课标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一、 语文的“缘由”、课标概况 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制后,办新课堂中唯一保留及教授中国传统的科目即“国文”,到了上个世纪20年代小学“国文”称为......

    学习体育新课标心得

    学习感悟实践提高——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暑假时,学校组织全体老师对新课标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以本次学习活动为契机,我们体育教师也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

    学习新课标心得[合集5篇]

    学习心得新课标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 简单地说,学好语文就是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并能在生活实践中熟练运用。我觉......

    学习音乐新课标后心得

    学习音乐新课标心得体会 上周末,我们一行17人赴安康第一小学学习新课标,在这次活动中,我再次研读了新课标,为了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新课标,我还自学了《新课程标准解读》,使我对音乐......

    2022物理新课标解读学习心得体会

    2022物理新课标解读学习心得体会(精选7篇)2022物理新课标解读学习心得体会(精选7篇)(篇一)在物理新课准中指出,物理课程要注重学生的发展,以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兴趣及良好习惯,因此,如......

    2022美术新课标解读学习心得体会

    2022美术新课标解读学习心得体会7篇2022美术新课标解读学习心得体会【篇一】我有幸参加了在xx省文联举行的美术教研活动,为了探究小学生美术课堂的学习活动方式和方法,有效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