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读美术新课标 浅析体验性学习
解读美术新课标 浅析体验性学习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2010-08-13 09:
53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全国38个实验区蓬勃展开。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外化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欣赏评述则倾向于内化为文化品位和素质品质:综合探索则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的方式。
在新课程小学一年级的美术教材中,体验学习的内容占了较大的比例:如“看谁涂得好看”是对色彩、线条的体验;“滚动乐园”是对圆的形状、性能特征的体验;“泥巴真听话”是对泥土性能、气味、特性的体验;“花点心”是对橡皮泥可塑性的体验;“剪剪、撕撕、画画、贴贴”,“五彩路”,“美丽的天空”,“让我的飞机上蓝天”,“巧用纸餐具”,“卡通明星总动员”是对合作学习的体验。这些课程内容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学习主体对个体的体验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泛的体验学习空间,怎样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实施体验性学习呢?笔者从体验性学习的主客体交融性,体验性学习的实践性,体验性学习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三个方面做一些浅析,以飨读者。
一、体验性学习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
学习的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就是学习主体对知识客体融会整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具有自闭性、被动性,甚至排他性;为学生主体增加了障碍和困难;学习主体与教材客体成了一对矛盾。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使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如在“谁画的鱼最大”教学中,创设学生捉鱼的机会,体验鱼的活力与手感;通过观看海洋热带鱼的视听体验,丰富了学生对各种美丽的热带鱼的认识;通过动手绘画漂亮的大鱼的体验,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口语交流的体验。有机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体验学习的契机。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产生爱意,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能动地拥抱知识,认识知识,学习主体与知识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知识融入了学生的生命之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体验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而获得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二、体验性学习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性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实践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如在“滚动乐园”教学中,学生在把玩、抚摸水果的过程中,通过手的触觉,体验到水果圆的实体,果皮的细嫩、光滑、舒服;通过鼻子对水果的嗅觉体验,闻到了水果的清秀与芬芳;通过滚动水果的观察、视觉体验,不但认识了圆,而且发现滚动的水果与静止的水果的区别;-1-
通过动手绘画体验,才发现平面上的圆与生活中的圆有很大的差别,但又互相联系。开展体验性学习活动,是在感知觉体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思维和情感的体验,逐步获得对知识的感悟和认知。再通过动手实践制作的体验,检验感知觉的认识,校正和提升认知思维,再进一步获得创造与成功愉悦的体验。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实践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如在“滚动乐园”教学中,学生在把玩、抚摸水果的过程中,通过手的触觉,体验到水果圆的实体,果皮的细嫩、光滑、舒服;通过鼻子对水果的嗅觉体验,闻到了水果的清秀与芬芳;通过滚动水果的观察、视觉体验,不但认识了圆,而且发现滚动的水果与静止的水果的区别;通过动手绘画体验,才发现平面上的圆与生活中的圆有很大的差别,但又互相联系。开展体验性学习活动,是在感知觉体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思维和情感的体验,逐步获得对知识的感悟和认知。再通过动手实践制作的体验,检验感知觉的认识,校正和提升认知思维,再进一步获得创造与成功愉悦的体验。
三、体验性学习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
在美术教学中,开展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果按人体的功能可分为感触觉体验,视觉学习体验,动手实践体验,思维想象体验,情感审美体验。按认知客体内容可分为,对物体媒材性能、特征的体验,对双基知识的认知过程体验,对作品塑造的体验。按体验性学习的类型可分为:触摸感觉体验,视听情景体验,活动参与体验,实践创造体验,情感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评价交流体验,审美体验等等。
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多姿多彩,只要把教材内容融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创设恰当的体验学习情景,让学生在和谐地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如“让我的飞机上蓝天”的教学,教师利用送一件看不见、摸不着的礼物给学生的悬念,吸引学生,创设了听声音猜礼物的体验,学生从声音中辨别是飞机,于是进行了动手制作飞机的体验,最后让自己做的飞机在蓝天上飞翔。在和谐的体验学习过程中,小学生不仅仅获得了学习的兴趣,还获得了制作飞机成功的喜悦,当飞机在蓝天遨翔时,也放飞着孩子们的理想。身心愉悦,神物交融,这是多么鲜活的生命体验。
体验性学习方式是丰富多彩的,各种体验学习方法既是独立的,又互相联系,学习的主体本身就是一个利用视觉、听觉、手感触觉和大脑进行学习的复合体和共同体。各个器官的学习功能既不能互相替代,也无法割裂分离。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以教材内容和学生需求出发,有所侧重,既保证体验学习的实效性又保持体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使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意义的领悟,对生命意义的体验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
第二篇:解读美术新课标 浅析体验性学习
解读美术新课标 浅析体验性学习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全国38个实验区蓬勃展开。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外化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欣赏评述则倾向于内化为文化品位和素质品质:综合探索则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的方式。
在新课程小学一年级的美术教材中,体验学习的内容占了较大的比例:如“看谁涂得好看”是对色彩、线条的体验;“滚动乐园”是对圆的形状、性能特征的体验;“泥巴真听话”是对泥土性能、气味、特性的体验;“花点心”是对橡皮泥可塑性的体验;“剪剪、撕撕、画画、贴贴”,“五彩路”,“美丽的天空”,“让我的飞机上蓝天”,“巧用纸餐具”,“卡通明星总动员”是对合作学习的体验。这些课程内容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学习主体对个体的体验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泛的体验学习空间,怎样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实施体验性学习呢?笔者从体验性学习的主客体交融性,体验性学习的实践性,体验性学习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三个方面做一些浅析,以飨读者。
一、体验性学习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
学习的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就是学习主体对知识客体融会整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具有自闭性、被动性,甚至排他性;为学生主体增加了障碍和困难;学习主体与教材客体成了一对矛盾。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使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如在“谁画的鱼最大”教学中,创设学生捉鱼的机会,体验鱼的活力与手感;通过观看海洋热带鱼的视听体验,丰富了学生对各种美丽的热带鱼的认识;通过动手绘画漂亮的大鱼的体验,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口语交流的体验。有机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体验学习的契机。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产生爱意,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能动地拥抱知识,认识知识,学习主体与知识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知识融入了学生的生命之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体验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而获得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二、体验性学习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性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实践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如在“滚动乐园”教学中,学生在把玩、抚摸水果的过程中,通过手的触觉,体验到水果圆的实体,果皮的细嫩、光滑、舒服;通过鼻子对水果的嗅觉体验,闻到了水果的清秀与芬芳;通过滚动水果的观察、视觉体验,不但认识了圆,而且发现滚动的水果与静止的水果的区别;通过动手绘画体验,才发现平面上的圆与生活中的圆有很大的差别,但又互相联系。开展体验性学习活动,是在感知觉体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思维和情感的体验,逐步获得对知识的感悟和认知。再通过动手实践制作的体验,检验感知觉的认识,校正和提升认知思维,再进一步获得创造与成功愉悦的体验。
三、体验性学习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
在美术教学中,开展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果按人体的功能可分为感触觉体验,视觉学习体验,动手实践体验,思维想象体验,情感审美体验。按认知客体内容可分为,对物体媒材性能、特征的体验,对双基知识的认知过程体验,对作品塑造的体验。按体验性学习的类型可分为:触摸感觉体验,视听情景体验,活动参与体验,实践创造体验,情感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评价交流体验,审美体验等等。
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多姿多彩,只要把教材内容融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创设恰当的体验学习情景,让学生在和谐地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如“让我的飞机上蓝天”的教学,教师利用送一件看不见、摸不着的礼物给学生的悬念,吸引学生,创设了听声音猜礼物的体验,学生从声音中辨别是飞机,于是进行了动手制作飞机的体验,最后让自己做的飞机在蓝天上飞翔。在和谐的体验学习过程中,小学生不仅仅获得了学习的兴趣,还获得了制作飞机成功的喜悦,当飞机在蓝天遨翔时,也放飞着孩子们的理想。身心愉悦,神物交融,这是多么鲜活的生命体验。
体验性学习方式是丰富多彩的,各种体验学习方法既是独立的,又互相联系,学习的主体本身就是一个利用视觉、听觉、手感触觉和大脑进行学习的复合体和共同体。各个器官的学习功能既不能互相替代,也无法割裂分离。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以教材内容和学生需求出发,有所侧重,既保证体验学习的实效性又保持体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使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意义的领悟,对生命意义的体验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
第三篇:2022美术新课标解读学习心得体会
2022美术新课标解读学习心得体会7篇
2022美术新课标解读学习心得体会【篇一】
我有幸参加了在xx省文联举行的美术教研活动,为了探究小学生美术课堂的学习活动方式和方法,有效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许多美术教师都聚集在一起共同学习和交流,特别是通过参观xx省少年儿童民俗体验美术作品展,给许多老师带来的新的关于美术教学的思考。
在这次美术教研活动中,主要以参观优秀儿童美术作品为主,展出的作品来自xx省的各个地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他们都是通过课外美术学习提高了自己绘画等各方面美术相关能力,在某些方面都要比仅仅只是在学校学习的学生要高出一筹,这不禁使在校内参与美术教学的老师有所反思。
在参观过程中,主要策划这项展览活动的研究课外美术教学的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这次活动的目的,以及这次美术作品展出的形式和内容,xx省美术家协会、xx省教育学会少年儿童校外教育专业委员会和xx省儿童少年活动中心为激发少年儿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弘扬xx民族文化意识,搭建少年儿童民俗体验活动和美术作品展示平台,举办了以“秀美xx•共筑梦想”为主题的画展,展示了小画家们的才华,并凝聚了教育的力量,展出的作品形式多样,包括儿童创作的线描画、水粉画、水彩画、彩墨画、版画、中国画等充满地域特色的作品,分为红色精神、绿色共享、古色传承等板块,展示xx革命传统、人文文化、自然风光、地域文化、民族特色、民俗风情、城市变化等主题内容,这些儿童绘画作品生动有趣,充满了想象力和创新,所以在最后也不免要讨论课外美术教学与校内美术教学的不同。
校外美术学生有较大的创作空间,而在学校里,大多数时间学生只能在教室里创作,受到了时间空间题材和材料等多方面的限制,学生很难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而在校外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查找资料和专研技法,所以在校内教学的美术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美术课堂学习的优势,和专家编制的美术教材围绕美术学习设计应用造型表现和综合探究几个模块,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艺术感知力,再鼓励对美术感兴趣的学生,与校外美术相结合,成为弘扬xx传统文化优秀的小画家。
2022美术新课标解读学习心得体会【篇二】
通过小学美术新课标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美术课程标准》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开始新一轮改革,至今已经十年了。相比20xx年颁发的课标实验稿,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总方针与主要内容没有大的变化。比较旧版实验稿,《美术课程标准(20xx版)》方向更明确、文本更精练、内容更具体,表述更理性。修订体现了美术教育专家学者在美术新课程实施若干年后,对课程标准的重新梳理,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明确了发展方向。学习了一些专家的观点后又通过教研室安排的美术新课标培训,更为清晰地认知和把握修订后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宏观定位与具体内容。
一、结合教学经验,谈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的具体认识。
新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在价值观上为了学生,在伦理观上尊重学生,在行为观上依靠学生。
(2)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在互相交融中寻求理性与情感的协调,让她们能够更多地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对立。
(3)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打开我们的视野,把对教科书的关知识与技能,学习美术欣赏与评述的方法,了解美术基本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努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4)创新与发展的课程实施观。发挥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真正有效的作用,从原有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共同成为教学的主人。
(5)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体现科学和开放的精神,使所有的人都能够分享多样化二不是单一化的管理和决策。
二、在课程培训中对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有了新的认识。
教学大纲相比较,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建议性”的,更多地关注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后者则是“指令性”的,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学大纲过多强调学科的本位性,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课程的多样性和综合性不足。
在具体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应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善学习方式、加强评价体系的改革、拓展课程实施空间。教育和从事教育的人们要从人未来发展的骄傲度来看代教育的意义,以学生的个人成长作为教育的出发点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我们以前基础教育的弊端之一,但是进行改革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要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是美术学习的基础,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适当地降低其要求和难度。
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部分进行描述时,中间的过程与方法是最主要内容,只有抓住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才能得以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得心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增长和情感态度的培养都在学习活动的参与和探究中实现的。
美术学科它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有直接和暗含的关系因此,它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把美术学习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可以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人类,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学习美术。这就要求我们美术教师必须重视文化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不仅是一名美术人,还应该是一名文化人。美术教师应立于本地区自然风景、民间文化特色,开发有本地特色的课程资源。
以上这些就是我学习的心得体会。美术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美术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那么我们美术教师因该面对全体学生进行美术素质教育,而不是针对少数美术特长生和高考班的专业美术培训,我们广大基层美术教师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全体学生的美术教育上,不要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或者所谓个人成绩而忽略了自己的基本职责。
2022美术新课标解读学习心得体会【篇三】
美术鉴赏,老师授课的方式与多数老师一样,PPT作品展示,这种授课方式让我受益匪浅,它的乐趣与浪漫同时也是任何学科都无法媲美的。经过这一学期的相处和学习,在美术方面,我也略有所知,了解了美术的发展史。同时知道了许多美术方面的伟大的作家,以及他们不为人知的艰难创作历程。
美术鉴赏课,一堂可以让自己完全放松的课,喜欢老师的讲课方式,喜欢老师的平易近人以及她的温柔,最重要的是,老师总是以愉悦的态度对待我们,没见她发过脾气。通过学习美术鉴赏,我也慢慢的学会了欣赏美术,在美术鉴赏学习中,我紧跟着老师讲课的步伐,通过对不同美术作品的欣赏,也渐渐的感觉自己还有那么一丁点的美术细胞,自己也稍微的有点成就感。
美术鉴赏课堂上,老师通过不同的方式,深入地介绍美术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情绪美、表现美,宗旨就是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活跃课堂气氛,让同学们感觉到美术的乐趣。
一直都觉得,直到现在还是这么认为,美术很深奥、很有内涵、很专业,像我这样的人事没办法理解其真正的内涵,其实我也挺喜欢美术的,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徐悲鸿的作品《愚公移山》,呼吁全国人民只有团结起来,共同奋斗,积小胜为大胜,才能打败xxx,我喜欢它。美术就好像是一种符号,它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它能用有组织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和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美术是一种艺术,是情感的艺术,是时间的艺术,也是表演的艺术。在美术鉴赏活动中不但可以看它的变化,感受美术的艺术魅力,了解美术表现的方法手段,同时老师也注重培养我们对美术情感的辨别力、表现力以及理解力。
美术鉴赏课堂,老师讲授了许多美术作品,例如:梵高的。我国的民族美术可以说是艺术聚集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深刻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大家也都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拥有数以万计的xx彩独特的民族艺术,它们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老师也给我们说过:美术艺术是不分国界的,了解博大精深的美术艺术是一种修养,可以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
美术鉴赏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流派,我们在欣赏中提高,在比较中进步。其欣赏价值,文化价值都是不容忽视的,广泛地汲取人类一切文化成果中的养分,不断地拓宽我们的视觉的感受领域,是提高和完善我们美术欣赏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美术有时会让我们从精神上超越有限的生命的围墙,把视野投向另一个关于美的美术世界。它最奇妙的力量在于让我们日益紧张的灵魂有放松的感觉,扩充我们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寻找到生命的精神支柱,找到我们心灵的归属。
所以我们要热爱生活,热爱美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2022美术新课标解读学习心得体会【篇四】
今天我参加了教育学院组织的美术新课标培训,由xx老师主讲,从中感受最大的是美育课改中的两大变革。一从单纯的美术技能训练到美术的人文教育。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美术课中的技能教育比较好理解和把握,而如何参入人文意识,在教学中应注意哪些呢?其实,人文性质就是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美术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不能脱离文化情景,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课程改革是让我们从单纯的技术传授转向关注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等。通过美术教育,我们可以有效的促进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
这首先我们就要努力通过各个方面的学习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如果我们老师不具备人文意识和素养,就不可能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向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其实,不要将美术教育视为单纯的技术训练,不要将美术从丰富的人文背景中剥离出去,再次要高度重视美术作品的鉴赏,理解发掘人文内涵。这一活动一般在教学欣赏、导入上运用,在课堂中尽可能让学生接触感受最大限度的信息量,课堂中所学的任何东西,都应视为浩瀚的人文海洋中的几个小岛,通过这些小岛,他们接触的应该是人文精神的海洋。但在不同领域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时间的安排,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及“设计应用”领域中不能放弃对学习技能的探究性学习及技能训练。
新课程的另一重大举措就是该以往的授之于鱼为授之于渔。转换课堂角色,改变往昔以师为主生为辅的教学模式为以生为主,师为辅的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导地位。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增强学生主体人格。而美术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本学科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要承认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差异无好坏之分,它代表的是人的多样性,在课堂上,差异是一种资源,不同是一种财富,这在课堂交流讨论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当然,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对学生的学习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我们应该作为主导,起向导,顾问作用,指导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2022美术新课标解读学习心得体会【篇五】
随着课改的深入,美术课标也进行了修订,以往美术课在教学中经常被视为小科目,在此次的课标修订中却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学校安排的美术新课标培训《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这本书,我更为清晰地认知和把握修订后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宏观定位与具体内容。现具体实谈谈此次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对美术课程的特征理解
修订后的课标指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美术课程的轮廓形象,揭示了美术学科独有的特征属性,也填补了过去的大纲、课标实验稿对学科特性描述的空白。感知、理解属于审美的范畴,视觉形象的创造则需要技法的支撑,这与我们过去所讲的美术课既要有“美(审美)”,又要有“术(技法)”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单纯只解决审美或单纯解决技法问题也是不可取的。审美需要技法的支撑,审美会更有厚度。
二、对美术课程的性质理解
实验稿中将美术课程性质定位于“具有人文性质”,这肯定是正确的,但由于很多学科(语文、音乐等)也有这样的属性,因此还不能全面概括美术课程的完整特性。修订后将美术课程性质概括为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比实验稿更全面、更准确一些。凸显视觉性这一特征,更容易实现美术课程发展学生感知能力、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教育价值。我特别赞同修订后新增的“愉悦性”这一性质。作为美术教师,我们不仅要知道“教什么”,“怎么教”,还应该关注学生“怎么学”,“学得快乐”也应该是我们教学的追求之一。作为非应试学科的美术课程,我们靠什么来吸引学生?国家课程计划保证了美术课的开设,如何让学生在美术课上坐得住,学得好,这就要靠美术教师善于利用美术学科的特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来实现了。美术学习的程序和方法是丰富多样的,结果也是多样的,难以用简单的正误来评价。”美术活动还具有调节身心的功能,更多的学生期望在美术课上获得表达与放松。趣味是愉悦性的基础,美术课要体现愉悦性的教学原则,鼓励美术教师充分发挥美术课程的独特魅力,精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组织开展一些游戏、表演、竞赛和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进行美术学习,以增强美术课的吸引力。
三、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的认识
所谓教育理念,就是教育者所持的教育理想与信念,理念是针对教师而言的。新的课程标准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面向全体学生;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关注文化与生活;
(4)注重创新精神。
尽管这四个方面不是美术课程所独有的,但应该是在美术教学中倡导和张扬的。其中,“面向全体学生”是新的课程标准新增的和反复强调的。我是这样认为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新目标,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让孩子们受到公平的义务教育”已成共识。就美术教师而言,我们不能只面向少数特长学生,而是“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力,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农村和民族地区学校也要开齐、开足美术课,让每位孩子都享受到基础美术教育的权利。
四、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课标中所占篇幅最多的就是“内容标准”部分,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美术课标其实就是表述国家对公民在美术方面的基本素质要求。这个标准是最低的标准(达标要求),而不是“一刀切”的标准。与实验稿相比,修订后的课标在内容选择上与课程目标更加融合。内容标准的表述更加明确具体,出现了很多定量的具体要求,更具有“标准”的性质。记住:12、3、6,3,2、300。三维目标具体定量要求如下:
1、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辨别12种以上的颜色。识别3种或3种以上公共场所中常用图形的符号。能说出至少6位重要美术家(中外各三位)及其代表作品。
2、过程与方法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掌握3种或3种以上制作的方法,了解工艺制作的过程。通过观摩录像或邀请当地工艺美术家、民间艺人,了解中国传统工艺制作方式与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说出2种或者2种以上的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的主要特点以及作品的寓意。描述和分析美术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写出300字以上评论文章,并有兴趣与同学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或事件。
认真研读内容标准,我们不难发现:修订后的课标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注重了美术知识、技能的学科主线,也关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功能的拓展,还体现了不同学习活动方式所经历的过程、方法,是一种“均衡式”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规范美术教师在操作层面体现多维的课程目标,美术综合探索要有“美术味”,不能脱离美术本位,但也忌讳过于纯粹的专业课。把握好尺度。
五、对教学、评价建议的理解
由于师资水平与教学条件的差异,各地美术教育水平发展很不平衡,许多农村学校美术教师感到教材难度较大,内容不适合农村学生生活背景,许多课业难以完成,感到无所适从。针对这一问题,修订后的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增加了“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的要求,特别提出“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要因地制宜,灵活选用和创造适合当地美术教学条件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可以看出新的课标的教学建议贴近现状,走的是“现实主义”路线。这一建议给美术教师提供更为宽松的教学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对教材进行变通处理,自主研发一些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修订后的课标在评价建议上也较实验稿更加实际,删去了不易操作的“美术教师评价体系”。对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要求尽量采用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过程性评价、多元化评价,以激励学生为主。的确,与其花很多的精力去搞美术教学质量评价,倒不如多搞几次对学生发展有用的作品展示来得实在。此外,修订后的课标还十分重视回应美术教师的诉求。为保障美术课的基本教学条件,在课程资源建议中对学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美术教学中,必备的美术教学设备与器材包括素描、水彩画、中国画、版画等绘画工具、材料,泥工工具、材料等,为美术教师争取教学条件的合理要求提供了依据。
美术教师是美术课标重要的阅读者和使用者。与实验稿相比较,修订后的课标不仅与时俱进,在概念界定上更加准确严谨,在行文表述上也更加简洁精致、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相信能够得到美术教师们的喜爱。修订后的美术课标是美术课改十年来的积累与沉淀,凝结了学科专家的智慧,也反映了一线美术教师的愿景,必将引导美术课程向纵深发展,更好地完成美术课程的使命。当然,以一种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任何“完美”的课标也只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还需要在课程实践中进行验证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可以说,修订后的美术课标是我们中小学美术课程走进成熟的标志!
2022美术新课标解读学习心得体会【篇六】
小学美术新课标带来了很多新的理念,它改变了传统美术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在此,说说我对美术新课标的一些体会:
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成都的发展。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地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信。
新课标注重让学生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动手,学生们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创造者。
三、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注重文化和生活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美术课程,让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的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五、注重创新精神培养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新课标紧密结合生活创设情境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新课标让学生们从生活经验和客观实际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过程中学习、理解、发展。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了全面健康的发展。
2022美术新课标解读学习心得体会【篇七】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从中我体会到以下几点:通过新课标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教师将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
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讲授新课程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学科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整体提高。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
在实践工作中,应不断总结反思,经常撰写教学案例、教育随笔、教学心得等;并和同事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积极探讨,总结经验。
第四篇:浅谈美术教学中体验性学习
浅谈美术教学中体验性学习
金堂县土桥镇三小 周腾云
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以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前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学生的自由表现,大胆创造;第三个领域则倾向于素质品质;最后一个领域则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研究创造。怎样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实施体验性学习呢?
一、体验性学习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性
实践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如区别静止的水果与滚动的水果,学生把玩、抚摸水果的过程中,通过手的触觉,体验到圆的实体,果皮的细嫩、光滑;通过鼻子的嗅觉体验,闻到了水果的芬芳;通过动手绘画体验,发现平面上的圆与生活中的圆有很大的差别,但又互相联系。
开展体验性的学习活动,是在感知觉体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思维和情感的体验,逐步获得对知识的感悟与认知。
一、体验性学习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
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使用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方式方法,使教材内容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性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有机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体验学习的契机,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从而获得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如欣赏《赛车》那幅画时,设问:骑车的小朋友头发怎么啦?(飘起来了)为什么飘起来了呢?(因为车速快)„„使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与夸张。
二、体验性学习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
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多姿多彩,只要把教材内容融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创设恰当的体验学习情景,让学生在和谐地学习活动中体验和认知。如通过棉花拼贴画教学,让少年儿童在教学活动中,熟悉棉花材料的特性,掌握棉花拼贴画的方法,体验运用脑与手把普通材料变为一种艺术品的自豪和喜悦,同时棉花拼贴画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体验性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各种体验学习方法既是独立的,又相互联系,学习的主体本身就是一个利用视觉、听觉、手感触觉和大脑进行学习的复合体和共同体。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以教材内容和学生需求出发,有所侧重,既保证体验学习的实效性又保持体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使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对生命意义的体验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
寓德于“美” 以“美”育人 金堂县土桥镇三小 周腾云
小学美术教育大纲明确指出: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品德、意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就是说小学美术教学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能力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课堂教学是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美术科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要善于利用教材,充分挖掘美术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思品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育人主渠道的作用,寓德于“美”,以“美”育人。
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了解爱国人物和爱国史实,认识家乡和祖国的巨大变化史实„„,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对于把学生培养成新时期的合格接班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利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把画笔对准自己的生活,画家乡的巨大变化,画生活中的新人新事,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美好,从而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如:画《热闹的街市》、《可爱的家乡》、《火红的桔园》等,都是现实中活生生的爱国主义题材。第二、利用儿童美术作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社会主义好》中,表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中,人们团结友爱,生活幸福。小朋友们茁壮成长,用歌声表达自己热爱祖国的心声;《中国杂技》表现的是技艺精湛、世界一流的中国杂技表扬和祖国传统的京剧艺术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杂技艺术和京剧艺术的热爱;《桂林山水》中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只要教师引导得当,都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第三、利用民间美术作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年画、剪纸、皮影、木偶、木雕、泥塑、玩具等。在欣赏和制作时,告诉学生这些作品在世界上很有影响,教育学生热爱和继承民间艺术,并不断发扬光大。
第四、利用工艺美术品和建筑艺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祖国工匠师的杰出创造》,让学生欣赏之后,感受到祖国有着灿烂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五、利用古今优秀的绘画作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唐代敦煌壁画《双飞天》,现代画家齐白石的《荷花》,让学生感受古今画家高超的艺术造诣,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艺术宝库,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第六、利用爱国画家的故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给学生讲一些著名画家的爱国故事,不失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好办法。
二、以集体主义教育为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第一、利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环节和偶发因素进行教育。如:设计一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的游戏,让学生明白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自己要热爱集体,努力完成好比赛任务,为集体争得荣誉,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第二、利用创作课进行教育。在上美术创作课时,教师有意识地确定教育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互相友爱的创作内容。如:《我为灾区献爱心》、《手拉手,心连心》、《我们在一起》等。
三、以养成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对小学生来说十分重要。
第一、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如:《今天我掌勺》、《劳动动态》等课,在指导学生进行速写和创作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最光荣,教育学生从小爱劳动,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养成劳动习惯;而《锄禾》、《馒头》等图,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还可教育学生艰苦朴素,让学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第二、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法规纪律、革命传统和无私奉献的教育。如:《我最亲近的人》、《我的家庭》等课,可以对学生进行尊重他人等文明礼貌教育;《天天向上》一图教育学生刻苦努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三、对学生进行勇敢顽强、积极进取的教育。如欣赏《破纪录》、《我最快》等画时,要鼓励学生积极进取,要敢于竞争的精神;欣赏《狼牙山五壮士》等画时,教育学生学习革命先烈的高贵品质。
第四、对学生进行爱鸟、保护益虫和环保教育。如教学《小鸟的家》、《爱鸟节》、《画蝗虫》、《画天牛》、《植树》、《绿化大地》。
四、以科学、理想为关键,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立下报效祖国的志向。
结合《去太空旅行》、《好帮手机器人》,教育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结合《我喜爱的活动》中航模小组活动图,教育学生向王伟叔叔学习,从小努力学习文化知识„„
总之,美术教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非常丰富,除以上谈到的外,教师还要注意挖掘教学过程中的其它教育因素,适时地、长期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整个美术教学的始终。
第五篇:感悟体验性学习
感悟体验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它强调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动,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它将使语文学习更充满个性,语文教学更具活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迫切需要提倡这种“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只有注重实际,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获得成功。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只重知识化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体验作为“人”所特有的感性需求和主题体验。正因如此,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主体体验入手,植根于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情感体验因素,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在体验的愉悦中找到打开阅读理解大门的钥匙。从而使语文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动力,新课改呼唤体验学习。
一、立足于课堂,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学习
课堂,是学生生命活跃的殿堂,是儿童获得人手体验的重要活动形式。根据小学语文学科性质和小语教学三外维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体现人文关怀,必须充分地让学生体验生命的快乐。
1、师生互动,创设情境,体验学习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此语道出了兴趣的重要性,因此我们的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正如新课程所强调的学习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发现过程。这样,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自主读书,获得对语言的认知、理解、体验的感悟;诱发体验的的欲望。
(1)、在读中体验情感
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这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体现。如何引导学生“披文入情”,透过语言文字领会课文意境,以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可以通过读来落实,于永正教师曾说:“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朗读的形式有多种多样:有范读、引读、齐 1
读、赛读、分角色读„„。这样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情感波澜起伏,更可以让学生在读中求知,在读中悟情,在读中获得能力。读的方式多,读的面大,读的要求又逐渐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育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标唤起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寓意,进而达到情感体验学习的目的。
例如学习《月光曲》时,在引导学生领悟贝多芬创作乐曲的意境一段时,指导学生用平缓、柔和的语调朗读环境描写的语句,在结合画面,启发学生边读边想像,让学生仿佛也置身于茅屋之中,之后又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泛读,吸引学生不由自主地朗读起来,在读中也就把自己带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边,领略大海的雄浑壮美,从而领会乐曲旋律的跌宕起伏,读后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独特的感悟。
如《圆明圆的毁灭》一文教学不妨这样设计:先利用媒体展示圆明圆的旧面貌,引导学生体验它昔日的辉煌,而后再现如今残垣断壁下的圆明圆废墟,让学生体验今日的荒凉,通过今昔对比,造成强烈的反差,激活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运用多种方式的读,从而探寻圆明圆毁灭的原因、经过、获得各自不同的学习体验。
在语文教学时也就是这样多读,读出生命的感动,读出情感的体验。从学生的主体入手,寻着课文情感体验的“蛛丝马迹”,把学生导入课文制定的情感世界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学生就会在体验学习中以心换心,在激情中沉醉和超越,在振奋中创造和奉献,在“高的瞬间”窥见人生的秘密,这就是马斯洛所谓的“高峰体验”吧!
(2)、在疑问中体验精华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问题,从而在体验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文章的精华所在。
如教学《黄山奇石》中“奇”能删吗?在教学《夜莺的歌声》一课时,鼓励学生在课前提问:“看到课题和预习部分,你们想知道什么?”结果孩子们争着问,问题有:“夜莺的歌声从哪儿来的?”“被称作‘夜莺’的孩子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课文为什么多次写到‘夜莺’的歌声?”在《小珊迪》的学习中,一生提出:“突然,他眼睛里的光消失了”说明他死了,为什么后面还要写“他死了”这不是重复吗?在《西门豹》中生质疑,既然西门豹是先
令,为什么他不用手中的职权直接把巫婆、官绅抓起来惩办,而花费那么多的心思?这些问题提得很有价值,无论是放在课前还是课后质疑,都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体验到文章的精华。
每当我看着高高举起的小手,听着天真烂漫的童语,顿时感悟到体验学习的力量,感悟到学习方式变革给教学带来的希望。
2、生生互动,诱导多“动”,体验学习
通过生生互动,体验学习,多向交流,不断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不断增强获取新知的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1)、提供“做”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也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体验学习的一种方式。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如《人有两件宝》的学习中,鼓励学生自己为课文配节奏,或画一幅画,或做小制作等等。通过动手操作他们便体验手脑并用的重要性。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促进人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的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而“做”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在教学中,可以把课本中的一些新授知识转化成活动,创造这样的氛围以适应和满足儿童的天性。
(2)提供“演”的机会,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
爱演是小学生的天性,通过把课本中的内容转换成“表演”活动,不仅使学生心情自然愉快,厌学情绪消失,而且还能从“表演”中自觉地理解课文内容,探求有关方法和技能,使“演”向有收益、有选择、有节制、有创造的方面转化,所以会演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学习的过程。
如:低年级口语交际《学会做客》一课,要求学生学会一些做客时的礼仪,培养学生自然大方、文明有礼的口语交际能力。这种课型单靠文本资料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只有将学生到亲戚家做客的生活经验引入课堂,在课堂上演一演,使之成为语文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效果就大不一样了。才能使学习更有效、有情、才能引发学生的创造,增强语言感悟能力。这样的教材才能真起来,课程才能活起来。
还可以用表演课本剧的方式来学,学生兴趣盎然又能让学生在“移位体验”中体会小珊迪一颗善良的心,体会蔺相如不畏强暴的爱国主
义精神,体会小英雄雨来的机智、勇敢、爱国,体会小红军的倔强、至死也不愿拖累别人„„
加强师生、生生互动,合作交流,重视应用,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留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体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二、延伸至生活,增进学生体验学习。
课堂是语文学习体验的主要途径,而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体验的拓展和延伸,是社会情景、生活情景与语文学习的有机整合,它将使学生在感悟语言的同时,获得社会的体验、反思和批判,从而不断丰富生活积累,增强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展现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信心,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教学中,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不难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一是气候的变化,二是人为的开垦和破坏,提出了整治黄河对策,懂得破坏自然是要受到惩罚的。这是学生获得的间接经验,难以唤醒学生深层的情感体验。这时只有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围绕这一主题参观、考察周边的生活环境,真切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沉重的话题。
又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了“正是鲫鱼结伴时”的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有以下几项内容:
1、观察鲫鱼,描述鲫鱼(写作);
2、为鲫鱼写广告词,作广告画(广告策划,上街展示);
3、采访渔民家庭,了解鲫鱼的生长过程(口语交际,写采访稿);
4、实地查看富屯溪水面,访问环保部分(调查访问,小组汇报);
5、为了子孙后代——致渔民的一封公开信(应用文)这样在生活中进行综合性的体验学习,才能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才能使语文教学中人文内涵具有教育意义和发展人的价值,成为时代的需要,才能使语言表达富有真情实感。
总之,体验学习是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