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体验性学习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4 22:02: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美术体验性学习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美术体验性学习结题报告》。

第一篇:小学美术体验性学习结题报告

《小学美术活动中体验性学习的研究》结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小学美术活动中进行体验性学习。而现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美术教学,教师习惯于立足课堂,被“教材”所束缚,较多的美术教师忽视让学生尽情地体验美术与生活的联系,课堂教学学生“临摹”的作业仍占重要比例。学生对美的向往、追求被抑制,阻碍了学生观察美、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发展。在教学内容上,教师没有处理教材中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编排意图,脱离生活实践操作,教学上仍采用“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综上所述,构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让生活走入美术课堂,是现行美术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外化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欣赏评述则倾向于内化为文化品位和素质品质:综合探索则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的方式。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少年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体验性学习”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学到能够实际应用的知识,而且必将促进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培养与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体验性学习”注重学生情感与道德体验的内化过程。所有的教育方式只有做到让每一个学生以真实的自我,面对他应该面对与解决的问题时,才能够使浮在外表的教育内化成为学生的行为与观念。强调体验就是要注重每一个学生自我的内化教育,强调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在任何问题面前的真实心态。只有让学生自己去参与,去体验,教师能尊重学生的真情实感,我们的教育教学的价值才能突现。

“体验性学习”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前,要进行更加精心的思考与设计,它需要教育者必须具备教育心理学的实用知识与技能,它要求教育者必须具备生活中的智慧,也必须具备理解每一个学生的独特的感悟能力,只有这样,他才能设计出依据学生与教育教学实际的多样性的体验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理性认识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体验性学习”的提出是对教师能力的一项挑战,它将促使教师首先进行知识更新与观念转变,从而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体验:就是亲身经历,在实践中认识事物。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体验”就是强调重视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的个体情感、体验、领悟、想像等心理过程;改变以往过分地强调对艺术的模仿,提高学生的体验能力。

体验性学习就要求我们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让学生通过学习实践活动,体验互助合作、体验情感交流、体验成功、体验快乐。

在小学美术活动中,我将从体验性学习中师生主客体感情的交融,体验性学习的师生的实践活动,体验性学习中教材内容的灵活变化等方面展开实践和研究,让学生更多地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艺术,去体验自然、社会与艺术之美,体验创造美好生活的喜悦,从而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步改变目前小学美术活动中学生体验不够、感悟

不深、个性审美能力不强的现状。应充分创设有效情境,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走进美术活动,体验其中的喜、怒、哀、乐、深入感悟所学内容,在从而在积极的发现中,自主建构新知,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人,使“美术学习”真正成为“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2、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教师应为学生设立各种全过程亲身实践、亲身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程序,让全体学生在“体验感知、体验感悟、体验思维、体验积累、体验情感、体验合作、体验实践、体验创新、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审美情商,促进美术知识的感知和内化,陶冶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同时积累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让此习惯成为定式。也能在美的浸润中,丰富情感体验,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的自信心。

(二)研究的内容

1、借助活动 丰富体验

美术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将美术与学生生活、学习及活动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美术,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乐趣,丰富体验,勾勒出“生活画面”。

2、捕捉生活 创设情境

美术就像空气一样存在于生活中,衣、食、住、行等都离不开美术。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研究美术的材料、题材,教师要利用生活素材使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美术教学内容,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3、实践运用 实施创新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美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技能美化生活,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学习的动力,努力追求生活的艺术化。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一定的兴趣。”美术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从生活中去摄取学生喜闻乐见的事情,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为此,我在美术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与学生探求美术知识,把美术问题生活化,充分体现美术“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尽情地体验美术与生活的联系。

4、走向生活 积累素材

“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大自然赋予了人类的一切,也激发了人类的灵

感和创作激情,人们从自然界中得到很多启示。因此,尽量让孩子们全方位地接触了解五彩缤纷的世界,扩展他们的视野,受到自然美的熏陶的同时,使之为艺术创造美打下儿童时期的基础。自然界的任何事物,如一片叶子,一块石子,一个器皿等,通过联想能变幻出很多东西。生活中会有使人难以忘怀的事。如:星期、上学路、课间、春游等,这些生活片断可以用画笔把它描绘下来,用画笔向别人叙述一种动物,一次游戏、一个生活片断。

5、重视写生 丰富感知

在美术教学中,应该让孩子们用眼睛去看,用心去创作,进行“个性教育”和“个性境界”,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知觉去感受生活,去识别生活中的事物,并用自己特有的形式表现生活。我不赞成那种“程式化”的的教学模式。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应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经常带学生进行写生活,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比较,动脑筋去思考怎样进行绘画创作,是发展儿童感、知觉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教学思路。它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改革,而且是对美术教学根本观念的改变,是现代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6、课外延伸 学以致用

美术教学并不同于美术课本教学,美术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应让学生走出小课堂,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应用。新课程标准,要求美术教学结合学校和社区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为了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利用学生的新知识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很多很多。

7、利用废品 进行工艺制作

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生活废弃物越来越多,品种也越来越丰富,而这之中有许多就可以成为我们工艺教学中的材料。新课程标准中的“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强调用软、硬泡塑材料以及塑料瓶、废旧织物、废包装袋等媒材,进行玩偶、生活用品等的设计制作。这就要求我们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因地取材,利用废品,制作一些工艺作品。让学生明白通过自己动手,我们既寻找、收集了制作材料,又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在处理现代生活中的垃圾,还有利

于环境保护,改善生活环境,减少污染。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2月)准备阶段:

制定课题计划,请专家对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进行论证,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做好学生的问卷和文献资料的积累。

第二阶段(2010年2月---2010年8月)具体实施阶段:

详尽课题研究方案,开始全面实施,研究美术课堂教学中和课外活动中,既不放弃双基又能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学习成功,张扬学生个性的“体验性学习”的操作策略,开展观摩研讨课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交流和课题研讨活动,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做好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撰写中期成果,并形成论文,基本完成课题研究的阶段总结

第三阶段(2010年8月---2010年12月)总结鉴定阶段:

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同时上好汇报课和布置作品展览,撰写研究报告,邀请专家进行课题鉴定。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

六、课题的研究结论及成果

1、体验性学习在美术教学中应用后显现的作用:

首先,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完成作业情况很好,作业完成质量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由于传统教学的影响,有一部分学生对美术课的态度是可有可无,经过一学期后,试验班已经没有这种状态了。由于体验性教学模式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到美术课有意思,试验班的学生对课的兴趣高于对照班,可见该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对美术课兴趣上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其次在课堂教学上,试验班的学生绘画积极性和表现欲远远大于对照班的学生。特别是两个班的“后进生”比较,试验班比对照班表现出更大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并能积极主动参与思考,自已主动提出问题,主动参与讨论,在体验成功的喜悦后进一步探索。作业的完成率和质量上,试验班明显高于对照班。

2、实践成果

引用和参考资料

①《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7日)教基[2001]17号 ③《义务教育全日制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体验性学习结题报告

《体验性学习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体验学习与接受学习是人类最基本的两种学习方式,接受学习旨在发展学习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体验学习不仅对学习者的感性学习有帮助,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有独特的作用,适应了时代对人的发展的需要,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学习方式变革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受到广泛的关注。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对体验性学习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但是由于对它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我校教师对它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其特征和适用范围以及操作策略也存在一些模糊认识,例如:

1. 对体验性学习的“泛化”倾向

一些教师认为体验性学习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实践,所以,课堂上只给学生留出了时间和空间,不管学生有无体验或感受;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体验学习就是联系实际,只要活动内容与实际生活有联系,不管学生经历了怎样的活动,就是体验性学习。以上两点对于体验性学习的认识,我们认为都是片面的,不客观的。

2.只关注体验的结果,忽视了学生内心的体验过程

教学中一些教师片面追求体验活动的形式,存在着为了体验而体验,忙于走形式,贴上体验性活动的标签,其实是一些没有价值的体验,不仅失去了体验的意义,而且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前期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老师们的教学活动是在向体验性学习这一方向走,就是学生体验过后缺乏理智的、有价值的思考,教师对学生体验过程缺乏适时的点拨和引导,急于让学生表达体验的结果,忽视了自主体验和内化体验两个重要环节。体验学习的目标并不是体验活动本身,学生在行为体验基础上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才是体验学习的最高境界。

3.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追求体验的趋同化

有人说,100个读者就有100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个体,对待事物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体验也具有个性化特点,它与学生自我意识紧紧相连。然而,一些教师习惯于课堂教学的统一性,期望通过一次体验,学生就能达到预期效果,或是以教师个人的或者部分学生体验、经验代替所有学生的体验,甚至强迫所有学生接受某一种认识,认同他人的、自己尚未体验的经验。

在以往的听课和研读老师们的教学设计时,我们发现:老师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了体验性的学习活动,目标也很明确。但是对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性的思考缺少全面的预设。课堂上总是担心学生想多了,思考多了就偏了,造成很多时候,学生本身没有体验到,却强迫性地让学生接受某一种认识,认同自己还没有体验到的经验。如果在经验的总结上尚且如此,那么又如何谈得上把经验提升成为所有学生都认同的教育经典呢?

我们认为,在教学实践中之所以存在以上问题,关键就在于教师们对体验性学习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刻,从课堂教学层面看,很多教师缺乏具体的操作手段。因此,我们决定对体验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开展研究,从而指导教师们的教学实践,进一步提高体验性学习的实效性,深化和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 体验性学习源于西方,进入学校学科领域可追溯到上个世纪初。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就已出现过,当时不少教育心理学家就提出“经验学习”的课题。当时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提出“生活即教育”、“在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强调“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建筑在对学习者有意义的、直接的、具体的经验之上”。这种强调受教育者通过行为实践和内心体验来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的教育思想,是我们研究体验性学习的理论支持。

体验性学习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对体验性学习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1.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对体验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体验式学习泛指学习者亲身介入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通过实践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方法。体验式学习有五大特征,即活动性、自主性、生成性、综合性和开放性。体验式学习的过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激发兴趣、实践感受、体验内化和强化反馈。在学生亲历之前,教师需要提供情景材料并引发学习者的个体需要,产生学习动机;实践感受阶段是个体对亲历过程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观念的阶段,教师要特别注意根据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指导他们感悟或体验的途径方式和方法;内化阶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辩论,互相启迪。在交流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思维的亮点,引发学生更高层次的感悟和体验;反馈评价是学生体验活动的重要部分,它决定着学生体验的方向和价值,起着调节和强化的作用。评价应贯穿整个体验过程。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体验过程的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当时机,组织学生交流评议,引导学生将亲历进行归纳、印证并提升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2.山东枣庄市文化路小学在体验性学习研究方面,提出了如下教学策略:即触境生情——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体验;美术交流——实现体验与合作的整合知识应用,获得做美术,用美术的体验。

3.辽宁省进修学院通过研究,他们也提出了课堂教学的一般策略,即在情境中体验——激发学习欲望;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感受美术源于生活;在知识形成过程中体验——感受创造美术;在实践应用中体验——感受应用价值;在成功愉悦中体验——增强学习信心。他们认为在在初中美术中,应该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再提供学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美术活动,积极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美术思想方法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获取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从以上这些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我们教师更加深入地掌握体验性学习这对我们进一步研究体验性教学的基本模式和教学策略是适应新课标要求的。但同时可以看到,他们提出的教学策略还是是宏观的、方向性的,缺乏对操作策略中的问题和偏差进行深入反思,缺乏具体对策,这正是我们要具体研究的问题。

二、理论依据

(一)《基础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具体目标中提到“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识发展水平与规律,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内容,充分体验,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多元智能参与学习,使学生获得对美术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二)《美术新课程标准》

《美术新课程标准》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三)现代教育学、心理学

现代教育学、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由感知到表象、记忆、思维的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感觉、知觉、表象是概念、思维的重要基础,学生学习过程中不亲身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没有切身的体验,就谈不上建立表象,必将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和学生思维的发展。现代教育学、心理学提倡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实践,倡导体验性学习。

三、课题的概念界定:

(一)体验: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

(二)体验性学习是指学习者亲身介入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习方式。

(三)教学策略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生而确定的教学途径和方式。

四、研究原则

1、“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课程结构决定着学生的素质结构。学校课程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辩证处理社会需要、课程体系和学生发展的关系。

2、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对民间美术教育资源提炼、整理,教学方法上既要继承传统,还要把现代艺术的美渗透其中,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

3、课内外结合的原则。教学不局限于课堂,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课内外衔接,既抓课内方法,又强调课外实践活动。

五、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实施主体是我校全体美术教师和部分学生,其根本目标是通过体验式教育,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推动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目标。具体分解为:

1.通过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美术活动之中,体验其中的喜、怒、哀、乐,深入感悟所学内容;

2.通过体验式学习,培养良好的审美情商,促进美术知识的感知和内化,陶冶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3.通过体验式学习,积累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让此习惯成为定式; 4.通过体验式学习,培养学生学会关注、学会做事的能力与品质。

(二)研究内容

1、自主体验性学习在认知美术双基中的功能; 2.自主体验性学习在提高审美能力中的作用;

3.自主体验性学习在发展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中的作用与层次;

4.自主体验性学习在学生人格素质发展中的功能; 5.自主体验性学习的形式、方法和规律。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询有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等方面的经验和动态,以便从他人的研究中获得理论和方法的启示,更好得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2.比较实验法: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在自然状态下进行,选择三个年级共6个班为实验班。本校同年级其他班级为对照班,在进行常规教学的同时随机接受教育辐射。

3.调查法:通过观察、问卷、测试等手段对学生参与体验积极性,体验感悟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4.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5.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问题,再进一步解决问题,不断总结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 几年来,我们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学习体验性学习的有关理论、实践成果和新课程教育理念,组织课例研究,采取了典型课例设计——教学实践——总结反思——再设计——再实践——再总结的循环研究策略,并定期交流研究经验和体会,保障了研究的顺利进行。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明确特征

为了让每一位课题组教师能对体验性学习这一策略有着较深入的理解,丰富教师们的关于体验性策略的相关知识。在课题研究的初期阶段,我们组织了多次理论学习。并且定于双周二的下午为课题研究活动时间。我们先后集体学习了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对体验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以及由首师大出版社出版的《新课程下专题课例研究》“体验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综述”。通过检索文献,使教师们掌握了体验性学习的五大特征,即活动性、自主性、生成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知道了体验性学习的四个阶段:激发兴趣阶段、实践感受阶段、体验内化阶段和强化反馈阶段,初步了解了各阶段的课堂操作策略。

除了学习专业的关于体验性教学策略的文献之外,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还同时加强课题组教师美术专业素养的提升。这样的学习,有助于老师们专业素养的提高,为更好的参与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在不断的自身学习,反思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仅仅局限于自己学校这样小的团队中是不行的,向各校有经验的教师进行经验交流。

我们除了采取请进来,还让课题实验教师走出去。三年来我们先后选派老师外出学习。外出学习的老师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写成文章,供老师们一起学习。这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活动,有效解决了教师们的认识问题,加深了对体验性学习的理解,进一步明确了体验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为课题研究的正常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典型引路,尝试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 为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进行,在课题研究的初期我们采取了以点带面的研究方式。聘请教科室的郭老师为指导教师,选择一线教师作为课题组的骨干成员,并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我们把课题组又分成了低、中、高三个研究小组,分学段进行研究。各个小组根据研究计划,围绕体验性学习的教学策略这一研究内容,确定要研究的典型课例,小组备课——说课——上课,总结反思,从而开展了系列研究活动。

(三)综合比较,全面分析,寻求影响体验性学习实效的因素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除了抓典型课例研究之外,还录制了实验教师的教学实录,收集了教师们的许多教学课例。为了提高体验性学习的实效性,课题组对课堂实录和课例进行了综合比较和全面分析,初步找到了影响体验性学习实效的因素。

1.影响因素之一:情境的创设

教学情境的创设在今天的课堂上被老师们大量的采用,通过对大量的课堂教学和课例进行观察,研讨反思,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种情况就是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想给课堂贴上一个创设情境的标签,而忽略情境的具体作用。一些情境和课堂联系并不是很紧密,也没有具体的意义,可有可无。失去了情境本身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创设情境的时间过长,联系的无关内容过多,占用了课堂上主体上课的时间,使课堂上40分钟的课堂效率不能充分的利用。再有就是有些教师虽然精心创设了情境,学生也感兴趣,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提升,学生认识上没有收获。

2.影响因素之二:情趣的激发

体验性学习离不开操作、实践,因此学生是否喜欢进入学习体验很重要。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愿意去学,才可能在学习中激发创新意识,发挥最大的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引导激发学生的的学生兴趣。

3.影响因素之三: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是也是美术课的重要环节,好的课堂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思维的火花不断的迸发。反之,则会阻碍课堂教学的进展,形成低效的课堂。美术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之一在于全面了解学生的美术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能够对学生起到及时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及时明确学习的方向,学会进行有效的反思,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思维,是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产生乐于求知、积极向上的情感。所以,我们通过不同的案例发现,一些评价好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体验性学习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融洽;一些不注意引导学生课堂评价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体验性学习时,学生显得盲从,积极性不是很高,相对效率也较低。

八、课题研究成果分析

在几年的研究过程中,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研究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具体分析如下:

(一)通过研究,总结出了设计体验系学习的教学策略

1、创设生活化的体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深知,一本静态的美术教材无法自身演绎、生长和发展,唯有通过教师聚焦生活,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体验情境,才能拓展美术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这正是美术教学的魅力所在。

以《校园的小伙伴》一课为例,我们在课前十分钟捕捉同学们的动态,在课堂中以照片的形式绽放孩子们快乐的身影,通过创设这样生活化的体验学习情境,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当学习主体与知识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时,学生便能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2、创设动手操作的体验情境,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为此,我积极创设动手操作的体验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012年的感恩节,我以学校“感恩的心”活动为契机,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以“我应该感恩的人”为主题的美术教育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表现。创造性地将美术学习和德育活动相结合,使我和学生都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可在实践活动中,情感满满的同学们,作品却在表现形式上极为单一,大多选择了速写和水粉画。令我倍感可惜的是,理解上的片面和局限性使孩子们的作品千篇一律,多以表现自己对父母(特别是妈妈)的感恩为主。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和学生进行了情感交流,他们意识到,一个人在人生之路上,要感恩的人有很多,不仅仅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这样的至亲之人,还有敬爱的老师、崇敬的前辈、可爱的同学,甚至是一些我们都不知道名字却一直在为我们默默付出的陌生人„„一个热爱生命的人,对周遭的一切人,甚至一花一草,都应该长存感恩之心。

通过交流,孩子们的思路被打开了,对于感恩的诠释加深了,大家纷纷想出了各种表现形式。有的用彩色挂历手工制作剪贴画用以表现农民辛勤地耕作;有的用国画表现兄弟和朋友之间互助、友爱的真挚情感;有的以泥塑的形式表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伟大母爱;还有的是用抽象的铁艺表现老师对学生无私而神圣的关爱„„

我们惊叹于学生的创造,这一件件的艺术品已不再是静态的物,它们已经化作了一幕幕饱含感恩之心的片段,物品的缺憾不再重要,心灵的升华才是永恒。

正是在我创设的动手操作的体验情境中,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学生逐步获得对知识的感悟,进一步获得成功的体验,保持了积极的学习兴趣。

3、创设想象的体验情景,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俗话说:“笔墨起于画卷,思绪发于内心。”我们在教学中不但保护学生的个性,还鼓励学生敢于另辟蹊径,创设想象的体验空间,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发现在很多的美术课上,当教师展示出范画,让学生欣赏之后再让他们作画时,他们都会一丝不差地照搬教师的范画。从来不敢有半点修改。这充分体现了传统教育模式存在弊端,学生不是不想画自己看到的事物,而是不愿动脑,也不知道怎样观察怎样画而已。可怎样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呢?例如,《校园的小伙伴》一课时,展示学生校园生活的照片,同学们活动时的生动神态动态非常生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认识感受人的表情是通过五官的变化来表现出来的,然后将自己看到的画下来。此时,正是教师对他们辅导的时候,而我的辅导也只是稍作修改或添加。结果,学生画出来的作品千姿百态,夸张的、可爱的、滑稽的,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创新体验。我认为学生的观察很重要,但能从内心感受到更重要。只有深刻观察和理解美术现象,才更有利于形成良

2合理组织课堂活动,各层次同学都得到各自水平的体验

(1)课堂活动内容的层次性。教师在布置课堂活动任务时,要全面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水平布置高中低课业,这样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以学习,是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学习中并得到锻炼。

(2)合作小组搭配合理性

课堂上的活动小组设定至关重要。有事也关系到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可采取在自愿组合的基础上,进行高低水平搭配,以好带次,这样不但水品好的同学能力得以展示,使水品次的学生也得以帮助。

3.注重有效的课堂评价,使学生体验落实到实效 通过研究课例和观察分析,我们发现:教师适时适当的评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起到导向作用,直接影响体验性学习的实效。

(1)评价要具有导向性。教师一句真诚的鼓励,带给学生的作用,不仅仅是一种成功感,更重要的是,这种鼓励带有导向性,学生会顺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去思考,操作。教师的适时赞扬,在方法方面起到了导向的作用。

(2)评价要具有针对性。评价一方面要针对不同层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有差异的学生;另一方面,抓学生的方法、思维的闪光点、创新点或者典型问题,评价有的放矢。

(3)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评价既要有师生、生生之间的评价,也要有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多样化的评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评价决定着学生体验的方向和价值取向,起着调节和强化的作用。教师既要评价结果,更要注重评价学生的体验过程,引导学生将亲历进行归纳、印证并提升自己的感悟和体验。我们还总结了一些汇报评价用语,(二)通过研究,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们掌握了体验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及活动性、自主性、生成性、综合性(目标多元性)和开放性,掌握了体验性学习的教学策略,转变了教学观念。在设计体验性学习注时注重研究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活动经验,由单一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过程方法、美术思想、情感态度等多元目标转化。在课堂教学中,主动运用体验性学习的课堂操作策略实施教学,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在课题的推动下,我们学校美术教师的成长速度越来越快。先后在县 市教学观摩课,艺术节活动等活动中获奖

(三)通过研究,学生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教学质量显著变化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过去学生习学习不主动,现在主动研究。在教师设计的体验性学习中,学生被推倒了前台,逐渐积累了许多活动经验和方法,逐渐增强了问题意识,会研究了,学习主动的多了。来我校听课的老师都说,我们的课堂,学生课上参与多,独立思考疑问多,脸上表情微笑多。同时,课题研究也提升了教学质量。通过全县的几次大规模的美术质量监测,学校的美术 总体水平已由过去的中下游跃居到全县的中等偏上水平,得到了教研中心,教委及社会的认可。

九、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一)关于最初提出研究体验性学习发展实践与创新能力的作用,在实际研究中我们农村学校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市里的学校学生总有段差距,体验不够深入。这方面,今后我们继续研究逐渐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把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到新的水平。

(二)虽然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归纳出一些体验性学习的教学策略,但是体验性学习的教学策略远不止这些,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新版美术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2011年版)2.《教育学》、《心理学》。

第三篇:“小学生体验性作文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体验性作文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淮阴师院附小 丁素芬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原因

1.基于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在写作教学中,应注意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学生的文章之所以不吸引读者,就是因为作文中缺乏真实的描写,真实的情感。

语文教师对习作的训练往往缺少整体性和系列性,在习作教学中有很强的随意性,从而使作文教学“高耗低效”,学生难学,教师难教,学生怕写,老师怕教的问题突出。因此,提高小学生作文兴趣,让他们体验作文的快乐;尝试构建体验性作文训练模式,加强小学作文的整体性与序列化,让作文真正成为一件快乐的事,让学生在习作中提高表达能力,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2.基于学生一生发展的需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的高低,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如何有效地进行写作教学,切实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课题。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人的发展,我们要从人的发展的高度来开展作文真实性研究,在作文中寻求学生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基于学校作文教学特色创建的需要

我校近年来重视作文教学,简中兰老师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挖掘学生的习作广度和深度,在全国、省、市级的习作教学比赛中获得好成绩,撰写的多篇习作教学论文获奖或发表,主持的市级课题《引进竞争机制,激发作文潜能》也顺利结题;张媛老师深入习作目标的研究,并以此作为华东师大的硕士毕业论文选题;丁素芬、张芃、张竹芳等一批老师重视日常习作的教学与积累,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还有很多青年教师开展了习作小课题研究,对作文教学的内容、方法指导、评价机制等均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我校 的作文教学渐渐形成特色,在此基础上进行“小学生体验性作文教学研究”课题,能使以往学校的作文科研成果得以推广和发展。

二、概念的界定

1.关键词一:“体验”。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它强调亲身经历,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是伴随实践产生的真情实感。

2.关键词二:“体验性作文教学”。体验性作文教学主要是针对传统课堂作文教学模式而言。传统的课堂作文教学弊端较多,常常驱使学生为“无米之炊”;而体验式作文教学以《课程标准》中有关作文的要求为目标,以体验活动为载体,为学生搭建一个实践锻炼、总结提炼、分享交流的作文平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迁移感受,培养想象与思考能力,提高作文水平。

体验式作文教学注重为学生创造激发真实生活体验的作文情境,引导学生抒写真情实感,使作文写作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的外在表达。作文不再痛苦,不再虚假,教学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筛选、提炼生活素材的能力,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构建一个和谐的作文体系。

3.核心语:“体验式作文教学研究”。是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遵循体验性教学的理念,运用体验性作文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形成思考,抒写真实的生活感悟,表达真实的情感体验,完成个性化作文写作;并从教学中总结出经验得失,发现教学中的新问题,不断完善教学,总结出一套健康合理的体验式作文教学方法,更好地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现代教育理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实践与体验是学生获得学习知识和技能最主要的途径和方式。让学生讲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只有亲自体验了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喜欢作文、乐于写作的情感,点燃他们写作的热情。

2.文学创作的萌芽理论

虽然小学生的写作不能和作家的文学创作等同起来,但这并不否认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的写作可以看作是文学创作的萌芽阶段。若没有生活的积累,就没有习作的内容,我们的一切习作训练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当学生有了表达的愿望和内容,才为我们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

供了可能。因此,我们提出的情景体验性作文是从作文内容入手,通过创设情景,增添学生的生活阅历,丰富了学生的写作内容。小学生是能真实地反映自己的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3.新课标的理论

新课标为“体验性作文”的教学提供最为直接的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三至六年级提出的写作要求是:关心周围的人、事、物,逐步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及时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感;写熟悉的人、事、物,抒发自己的真实感情,能依据生活和知识的积累展开想象,使文章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也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4.语文即生活的理论

我国一代宗师叶圣陶老先生指出:“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德国哲学家狄尔泰强调生命的历程即体验的过程。作文是学生真实情感的再现,个体内在的感受体验,这些情景的再现,和体验的过程都离不开生活,那么作文就应该是学生生命在生活中体验和成长的过程。

四、研究对象及目标

研究对象:一至六年级六个实验班学生。

研究目标:旨在通过对低、中、高年段学生生活内容、作文情况的了解和研究,初步探索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体验性作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让小学生的习作从被动、无奈走向主动和快乐,尽显童心童语,童真童趣,使作文成为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成为师生有趣的快乐体验,从而彻底改变“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的被动局面,并努力将作文教学创建为学校的一个特色。

五、研究方法及主要措施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相关文章资料,了解先行者进行作文教学的经验与体会,了解体验式作文教学的一般特点及所遵循的原则与规律,为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2.调查问卷法——了解学生自己对体验式作文的认识;

3.行动研究法——根据《课标》及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平台,脚踏实地地进行教学实践,并根据教学效果及时反思,继续深入研究;

4.个案研究法——通过部分学生体验式作文写作的个案研究,总结出教学的一般规律;

5.经验总结法——运用该方法对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策略、及评估体系进行研究。

研究措施:

1.我们严格以“务实、精干、敬业、敢创”为基准选拔课题攻关小组成员。全体成员均为师德纯、师风正、勤学习、善反思、肯钻研、有闯劲、观念相对较新、能力相对较强、业务相对较精、能吃苦耐劳的研究型教师。

2.课题组定期举行学习与交流制度。课题组每月一次集中学习,举办经验交流研讨会,观摩课。每月举行一次课题研究论坛,进行实验结果的调查分析和个案研究,搜集了各班实验情况的资料,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并及时对相关实验班级提出改进意见。积极推进理论知识的快速更新,层层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

3.调查研究学生对作文的态度、兴趣、习惯、作文课的满意度、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等。通过问卷调查,抽样学生作文簿、读书笔记、日记等办法写“小学生体验性作文教学研究”的阶段分析报告,以便更好地开展研究。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体验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深刻的体验,成为作文的“活水源头”。引导学生在常规的作文教学课上体验、在实践性学习活动中体验,体验群体交往生活,体验家庭亲情生活,体验社区实践生活。

5.搭建多个平台,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成功与不足。充分利用校刊、班级周报、文学社社刊、宣传长廊中开辟作文专栏、班级板报布置中设置作文角、淮安广播(电视)台、七彩语文、快乐作文小记者栏目、凤凰语文论中的投稿专区等阵地,给他们一次次作文发表的机会,以激励他们,让他们体验成功。开展各种作文竞赛活动,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

6.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作文创设体验情景的探索研究,建构体验性作文教学模式——体验——交流——习作——讲评。

六、实施过程

课题研究从2009年9月至今开展了两年,我们课题组老师和同年级组的老师一起围绕《小学生体验性作文教学研究》这一主题,选择切入点,通过培养兴趣、提高能力、表达真实感受来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两年来,从老师们的交流,课题的研讨会和老师们的实验资料来看,几个实验班的同学对于习作的兴趣有了很大有大的提高,观察生活的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写作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实验班老师的在习作教学兴趣、理论、方法上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下面从四个方面对本课题的实验过程作如下总结:

(一)从活动中丰富体验,寻找习作的“源”

学生怕写作文,写假作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太少了。学生的生活圈子比较狭窄,多局限于学校和家庭之间,与社会的接触比较少,积累的素材自然不多。因此,设法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组织与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是一条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1.积极参与学校活动,抓住日常素材。

学校每年都组织主题系列活动,如“红五月”赛歌会、“雏鹰争章”活动、广播操比赛、超级小歌手、舞林大赛等。各学科、各年级也会组织一些小型活动,读书交流会、书写比赛、文明礼仪伴我行、故事会、跳蚤市场等均是同学们感兴趣的活动。大大小小的日常活动,都是宝贵的机会,参与这些活动,对学生来说,定能收获一份独有的快乐。在超级小歌手大赛中,我们班的郑天一同学一路过关斩将,进入了决赛。可就在决赛那天,他因为过于紧张,发挥不理想,他流下了难过的泪水。之后,他写了关于这次比赛的系列习作,孩子通过一次活动,成长了许多,真实的体验加上真挚的情感,也使习作异常打动人。跳蚤市场是孩子们最爱参加的活动,学校举行过很多次这样的活动,孩子们的热情有增无减,在活动中的表现越来越有创意。这学期的跳蚤活动,我们班的孩子准备充分,活动前的人员组合、物品准备、广告设计、商品价格全部到位,孩子们在活动中都过足了买卖瘾。活动之后,学生在日记中写下了《疯狂跳蚤》《跳蚤市场,跳跳跳!》《不差钱》《快乐跳蚤节》《我挣钱啦!》《唉,不容易!》等佳作。

2.敢于放手班级活动,积累特色素材。

班级活动是班级每位同学共同参与的活动,班级活动通常由老师或班委组织 策划,同学们按要求参与活动,常常表现被动性。有的班级活动较少,只有在儿童节、元旦节等重大的节日中才组织活动,学生的体验不多,习作的素材也显得单调。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不惜时间多组织班级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组织能力、活动热情,并能舍得放手,给学生大量的自主策划活动的机会,让班级活动由一年几次转化为日常行为。秋天来了,大自然发生了很多变化,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中的变化,布置学生采集树叶,做有创意的叶贴画。学生对画很感兴趣,热情高涨,在观察自然、挑选树叶、创作贴画的过程中,对知名的、不知名的多种树叶有了细致的了解,采集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创作时的构想、过

程以及创作后的心情,都有了切身的体验,这样的体验就是习作的素材。再如,同学们喜欢画画,班级组织了一次“画鸡蛋”活动,孩子们也很有激情,构思时想象丰富,绘画时乐在其中,有的画了动画人物,有的画了表情大全,有的画了京剧脸谱„„《看,我们的花鸡蛋》《花样鸡蛋来聚会》《天下掉下个花鸡蛋》等习作也纷纷出炉。这样的过程同样极大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为写作提供了真实的素材。

3.适时引导小组活动,保证多样素材。

很多班级都有学习小组,各小组同学的个性不同,展示出来的风格不尽相同,有的活泼,有的安静,有的喜欢动手操作,有的喜欢娱乐,有的喜欢思考„„除了学校活动和班级活动之外,还可以鼓励各小组根据本组的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我的引导之后,我们班的“向日葵队”自身擅长绘画和创作的特点,合作完成绘本的创编,绘本的图案精美,文字创作意蕴深远,得到了同学们的大力称赞;“实践队”的成员热爱科学,勇于动手实践,他们组织的制作植物标本活动有模有样,查找资料、专家咨询、展示讲解都很出色;“奋进队”的同学喜欢表演,多才多艺,他们编排的课本剧生动活泼,让大家在快乐中学习知识,明白道理„„各小队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有统一行动,又有自主活动。小组活动是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补充,内容更加多样,形式更加新颖,为习作提供了更加多样的素材。

4.鼓励组织家庭活动,创造个性素材。

校内的活动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如果能把家庭 的力量调动起来,孩子的生活则更具有了个性色彩。有的家长平时喜欢陪孩子一起游戏、旅行、参观等,但也有一些家庭忽视了这些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家长会、短信、网络等平台与家长建立联系,让他们了解家庭活动、社会活动对孩子的益处,从而让家长能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们体验个性化的活动。班里很多家长每个周末都带孩子出门,有的参观附近的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童年读书处、市博物馆等,增长孩子的见识,学习家乡文化;有的和孩子一起郊游,摘草莓,挖红薯,让孩子在自然中陶冶性情,在实践中感受快乐;有的带孩子做游泳、滑冰、打球等活动,让孩子在运动中强身,在锻炼中成长„„这些家庭活动,对于学生的成长是一笔财富,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笔财富,把它们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对于做的好的家庭要多宣传,多表扬,对于不够重视的家庭要多鼓励,多引导。学生的习作中有很多素材来源于家庭活动,《家庭生日会》《看海心情好》《一起

来化妆》《一路格桑花》等习作都是精彩的家庭活动再现。

对于在活动中的体验,大家一致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体验要“真”,是指体验必须真实,事情真实,情感真实。著名教育专家班华教授认为:“体验,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活动,体验更多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种种体会和感受。”由此,如果胡编乱造就根本谈不上是体验了。

(2)体验要“细”

体验要“细”,这里的“细”,指的是“细处”、“细节”、“细腻”。只有关注这样的细节、细处,才可以使儿童把自己获得的体验具体化,从而提高了可信度和感召力,使体验更具有独特的个性。如果这样,就游戏体验作文而言,学生关注的就不再仅仅是游戏的本身,体验将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体与目标。学生写游戏也不再千篇一律,成为游戏的实况转播。他们往往会对游戏进行独立的构思,主题也往往不一样。

(3)体验要“深”

作为教育学概念,体验是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因此,体验不仅要真、要细,还要有深度。肤浅的体验印象不深,认识只是浮光掠影,甚至可能只是有“体”(经历)无“验”(感悟)。只有深刻的体验,才会让人一辈子难忘,才更具有独特性。

小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思想感情逐渐开始复杂起来,他们的判断和思考开始与社会改革同步,与时代脉搏相应,而习作就是阐发思想、表达感情的方式之一。“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描绘生活,评议万象,表现出自己的鲜明个性,而这些都得借助于文字以及由文字作为载体的文化来传承。这些都不是课堂也不是老师所能教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和他们一起寻找一个能存放和使用才情的空间,与他们一起锤炼文字,寻找情源,展示个性,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二)以日记为载体,把体验化为文字

1、为什么想到日记?

首先,魏书生说:写日记所带来的好处是难以尽述的。在学生的日记中,有对某一事情的看法,有对学习焦点的研究,有对自己思想行为的审视,有对个人学习生活的总结。从学生的日记里,可以看到他们在心灵的原野上向着真善美奔跑的足迹,可以看到他们如何充实着自己的精神世界。

其次,朱永新教授在其《还语文以本来面目》一文中指出:“有人曾经问我,中小学的写作如何教,我说无非就三条:第一,不许看任何作文书;第二,不讲作文应该怎么写;第三,小学开始每天写日记。”

第三,当然也是更重要的一条,许多老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体会到学生写日记对学生习作表达、做人等的诸多益处。

2、日记从观察和亲身体验开始,在交流互动中提高。

日记是一种习惯,今天写明天不写,不叫日记。为了培养这种良好的习惯,就要提起学生写日记的兴趣。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一是有事可写,这一点已经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源;二是以鼓励为主,肯定学生在日记中的亮点,及时表扬放大;三是在互动交流中促进,学生的日记每天在小组内交流,互修,再由小组推荐,形成了组内、组际之间的竞争,同时也能从别人的优秀日记中汲取精华,有助于日记的提高。

如科学课上,老师布置学生回家做种植的实验,学生在种植体验活动中体会生命的珍贵。读读孩子们的种植体验日记,常常让人感动:

“怎么也没有想到,生命的力量竟然这么强大。在我几乎忘了种向日葵这件事的时候,它却在阳台的花盆里向我绽放着笑脸。尽管花盘的直径不过一厘米,整个花盘和我拇指指甲盖一般大————还是要感谢爸爸,是他在伺弄花草的时候,不忘给这棵向日葵洒水„„”

“珍爱生命,尽自己所能活出生命的精彩,正是这两个小小的拇指甲般大小的向日葵给我的启示。”

“经过数天的劳动,我体会到了农民伯伯种菜、干活有多么的累,有多么的难。要想吃到新鲜甜美的蔬果,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

“我却没看够,小心地拂着蚕豆叶,她们是那么娇嫩,那么柔软。没想到,在我将她们快要遗忘的时候,在我不经意间,在这瓦砾遍地的路边,她们竟然长出来了,真是让我激动。”

实践让我们进一步懂得,“在体验世界中,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都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所以学生笔下的植物有了生命的灵动。他们自由地看,自由地想,自由地说,愉快地写,充分发掘出自己潜在的创作潜力。

学生的日记选材广泛,学生有阅读的兴趣,每天期待读组内或是班内其他同学的日记,在期待他人的同时,必然也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每个同学既是作者又是读者。从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周记、日记往往比在作文课上写的要来得精彩、灵动、富有儿童味和生活气息。原因是周记、日记不像教材要求写的

作文那样有相对严格的题材限制,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无拘无束,自主确定倾诉对象和内容。就像美国的作文教学,由于盛行“作文题目不受拘束,允许儿童自由选择,写作的东西必须是学生真正相信和关心的”,因此,充分体现“读者意识”的“各种随笔、随感录、日记等形式的小作文数量大增”。可见,开放性的、解放学生心灵的命题,是唤醒学生“读者意识”的前提。在此基础上,以日记为载体,到生活中搜索素材,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学生的写作水平会不断提高。

3、在日记中抒发真情,张扬个性,流泻学生的体验。

体验并不就是艺术,体验有时可能是薄弱的、片面的、易逝的。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把不易把握的、瞬间性的、内在的、神秘的体验表达出来,是体验式作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卡西尔在《人论》中写道:“艺术使我们看到的是人的灵魂最深沉和最多样化的运动。但是这些运动形式、韵律、节奏是不能与任何单一情感状态同日而语的„„在艺术家的作品中,情感本身的力量已经成为一种构成力量。”这段话是说,艺术不等于情感,而是情感化的形式,情感本身是一种力量。学生心中积累了或悲伤、或欢喜的情感体验,在作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富有情感生活的语言——用会痛苦的语言、会流泪的语言、会欢笑的语言来写作,乏味的语言只能表达乏味的情感——即使你此时心潮澎湃。因此,在体验性作文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情感化的语言,使得体验能够在习作中得以延续、升华和凝固。例如于永正老师在他的作文课《考试》中,他十分强调学生要说真话,说自己最想说的话,说能充分表达自己情感的话。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才可以听到许多非常富有童真的精彩话语。

在写观察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往深入写出自己内心的情感,是对日记的更高要求。通过两年的实践,不少学生在日记中表达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如写人物、写天气、写评论中,都是孩子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实现了由单纯的叙事到写情,写事中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就水到渠成了,不像以往的学生习作,事是事,情是情,一篇文章中事与情割裂开来,很不真实。

(三)从课堂中习得写作方法,提升写作能力

1.低年级:以说带写,以图唤写。

二年级的写话是老师们最头疼的事。老师从自己的班级先入手,通过口语交际的方式,在学完拼音,孩子适应学校生活后,在班上开展“语言日记”训练,两个月来,反馈很好,这令她感到很欣喜,因为开始还担心家长会不会支持,会

不会加重负担,结果出乎意料的好!孩子们的语言富有童真、童趣、很有想象力,读起来总让人忍俊不禁,特别快乐,是一种享受。

通过课堂实践发现,低年级的语言日记对开发孩子思维,提升孩子的“认”与 “知”十分有利,是一种可贵的创造。希望继续。当然,随着“日记”的增进,也可尽量让孩子利用学过的字词自己动手写,不会的字可用拼音,使学过的知识全面运用到实践中,增加孩子的成就感!

看图作文更是低年级学生经常见到的比较喜欢的一种作文形式。图画鲜明的形象、丰富的内涵往往是对生活中某些现象的反映,能够唤起学生对相似情景的回忆,容易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解决他们作文没东西可写的难题。一年级学生的词汇量不丰富,在直观描述事物的时候,需要别人的耐心倾听,发现描述中不合逻辑的地方,需要加以纠正。学生使用的词汇量较少,许多常用词汇要教给他们。

2.中年级: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取材,从模仿开始,由段成篇。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才能从生活中产生写的愿望。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引导学生观察奇异的自然现象和参与生活。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引导他们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写作灵感。

(1)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学生要想写好文章,必须经过认真仔细的观察才能动笔。这就要教给学生观察的基本方法:观察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如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由表至里、由整体到局部等,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观察顺序。观察时一定要仔细,看到的越多,写得就越具体。这样,写作文时,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了。

(2)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

不少孩子都对身边的事物熟视无睹,好多常识性的东西其实都不太清楚,需要老师有目的地去指导、观察。如四季的变化,校园春天来临了,桃树、迎春花、小草等都有了哪些变化?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多次带着学生在学校周围观察自己平时熟悉而又陌生的花草树木。学校组织学生到桃花岛、柳树湾踏青活动时,我都让学生认真观察那一排排桃树、迎春花。我告诉学生:观察事物不仅要用眼去看,还要用耳听,用手摸,用鼻闻,用心想等。于是,孩子们惊喜地发现,盛开的白色桃花为什么看上去有的泛绿,有的发粉;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迎春花像

个倒挂的小金钟„„除此之外,我们还鼓励孩子们在父母的帮助下尝试着去种植花草树木,观察每天花草的变化,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用心去关怀家中的小狗小猫,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通过这些实际观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会逐渐得到提高。

(3)积累素材

生活的素材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们除了凭借教材,还充分地利用现实生活中蕴藏着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学资源进行写作训练。在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的同时,使学生熟悉生活、认识生活、热爱生活。指导学生留意生活中的人、事、物,从中采撷有特点的内容,转化为写作素材。

为了提高学生收集作文素材的能力,教给学生各种不同的方法。如,让学生回忆或留心体验自己在家里做的一件事,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和结果怎样,你有什么感受,受到什么启发。随着四季的更换,写出生机勃勃、百花盛开、硕果累累、白雪皑皑的四季景色;又如各种节日也是写作的资源,如元宵节的灯美吗?你怎样过“六一”儿童节的,中秋节你赏月了吗?等等。充分利用班队会进行成语接力赛、中华古诗文诵读、演讲、拔河比赛及各种球类比赛,让学生注意观察同学们活动时的表现,注意他们的动作、神态、心情等。只有有目的地观察、积累,才能发掘出更多的作文素材。

3.高年级:尝试类课文教学,总结方法结构,读写结合。

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听、说、读、写等基本功。高年级学生不乏构段成篇的能力,但所写的内容往往空洞枯燥,缺乏个性。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类课文的教学,总结类课文的写作方法、技巧,巧施小练笔不失为一种省时有效的途径。

阅读是学生个体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对话中,学生将凭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恰当地处理好练笔与阅读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深化阅读,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素养。在读与写之间构建一座桥梁,提供给学生展示自我,获得成功体验的舞台。

“写”要有生长点,准确把握练笔的时机,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才能“写”出语文课的精彩。

于永正老师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很显然,如果我们能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就能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以求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和创新能力,激发写作兴趣,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如第九册第五单元都是写景的课文,学生学完单元之后对写景类课文的结构特点、写作方法有了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拓展阅读此类文章,进一步从结构与细节处掌握此类文章的写作特点。这样,再让学生从生活中选择景,把文章的结构层次想好,拟出提纲,在具体写景中使用修辞、联想等写作手法,无论从整体结构上,还是具体描写方面,都比过去有提升。

(四)从交流民评中激发作文潜能,提高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1.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的作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互评作文活动。

中高年级的学生写作能力不断发展,与此相应,学生评价能力也随之不断提高。实验班老师注重培养孩子自主修改作文的能力,自主修改包括自修与相互评价。学生的课内习作实行三批三改原则,先是自我修改,写评语,然后小组内互改(四人小组,每人改三篇),并写上旁批和尾批,最后由老师批改,老师的批改既是对习作本身的指导,又是对前面批改的指导。课后的日记也是在小组内先阅读评价,最后由老师评价。有时候,为了促进学生的习作与评改的兴趣,还会组成联谊班级,互改互学。学生对这样的评价方式很感兴趣,每天都期待着看到同学的新作,同时也努力地把自己的习作写到最好,希望得到别人的高评。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写作态度端正了,写作水平明显提高,评改习作的能力也增强了。

2.让网络成为孩子交流的平台,提高孩子表达与欣赏能力。

班级群、学生的博客、凤凰语文论坛都是孩子们学习和展示自我的地方。网络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参与的人比任何形式的人都要多,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一种写作交流方式。班级博客每周都有新作传到共享空间供同学们阅读,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意识增强,写作渐渐成为一种需要,自我评价和评价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不少同学的博客内容丰富,更新快,有的孩子从低年级就开了博客,由父母代替打字,完成博文。中高年级,很多同学能独立地完成博文的输入,并成为一种习惯,与更多的人交流,相互评价。凤凰语文论坛中的“才艺展示”是七彩语文的投稿专区,那里是同学们常去的地方,有的去阅读每天更新的稿件,跟贴评价,从中汲取营养;有的参与论坛的各期活动,被评为小明星;有的班级开了投稿专贴,把本班的优秀习作展示出来;还有的同学开设了个人投稿专贴,与全国各地的同学同台竞技,颇有小作家的风格„„网络让孩子们的交流更加广泛,交流的热情带动写作的热情,表达与欣赏能力大大增强。

七、研究成果(一)从学生层面看:

1.学生习作兴趣浓了,习作真的“真”了

两年的实验研究,我们从过程中看到了孩子对于写作的态度的变化,由开始的怕作文到不怕作文,再到爱上作文。从调查中看到,学生的习作兴趣在两年间有了质的改变。五(9)班的同学两年前有大部分的孩子怕上作文课,不会写日记,现在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不觉得作文是一件难事,都能在作文中畅所欲言,大胆表达。就连语文成绩很不理想的汪一鑫同学,都发出了“我最喜欢写作文”的真心告白,让人欣喜!倪好同学的语文基础也很差,但在期末检测中,作文仅扣了两分,也就是说,她的作文进入了“优”的行列。她拿着试卷开心地笑了,她说这次是入学以来得到的最高的作文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这一要点中提出:“„„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令人欣慰的是,在两年的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成员所在班的情况大有好转。因为有了真切的活动体验,孩子们开始“写真实的内容”,“抒真切的感受”,“表真挚的感情”。

学生的体验性习作中可能没有多少华丽的词藻,但字字句句都是孩子真实情感的倾吐,但是最宝贵的就是小作者心底单纯、毫无做作和虚伪的内心表达。读着同学们的习作,老师们常常感同身受。小学生的作文需要的不就是这样一份“真”吗?其实,小学生都有一颗童稚的真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心去倾听自己真心的跳动,让他们敞开真心,描述那种来自心灵深处的震颤,状写那份滚动在内心的真实,作文无疑也就会闪烁生命的光彩而使读者感知到一颗心的真实跳动,作文也就有了感人的力量。

2、学生作文获得了喜人的丰收。

通过两年的课题研究实践,我们看到了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可喜的进步。在体验作文教学理念的引领下,孩子们积极投身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他们在生活中获得了真实而丰富的感受,乐于交流、分享自己独特的感受,孩子

们喜欢上了作文,感受到了自由表达的乐趣。他们不仅乐于习作,也愿意对伙伴的习作发表意见,进行评价。在习作兴趣被充分激发的同时,学生作文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提高,《淮安广播电视报》《淮海晚报》《七彩语文》《快乐作文与阅读》《我爱写作文》《智慧少年》《快乐作文》《小学生作文选刊》等报刊杂志上都有我们同学的佳作。同学们的习作发表了,每个人的读者意识增强了,对自己的习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有的同学每天都把自己的习作发到老师的邮箱,希望得到修改,然后投稿。很多孩子的作文还在各级比赛中获奖,还有的同学有了自己的投稿专贴,作文专辑。有的班级还成立了小记者站,办起了作文小报。

眼前的孩子们与两年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对习作充满了自信。孩子们说,过去只是订阅杂志,在书上看到别人的杂志,觉得自己与人家相差甚远,发表习作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想都没想过。然而现在,自己的文章也时常出现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全国的很多小读者在读自己的文章,那种自豪感简直难以用语言形容。可以说,这些成绩的取得,改变了孩子,使他们一生受益。

3、学生的个性获得了发展

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对周围的事物,所生活的环境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受。写作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活动,要求学生能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学生在参与各种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动手、动脑,有新感受和体验,才能情发于中,富有个性。

由于本课题以学校教育为阵地,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为基地,营造了作文与生活的互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阅读与作文的互通的教育环境,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地、有创意地表达,实现了教育观念和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释放学生生命的活力。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在扩展思维的同时,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实践中证明,只要教师在评价时多激励,少批评,即便是同一素材,学生在立意、构思、表现手法上都会有所不同,总有学生能从中提取更独到、更具个性的表达点,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从教师层面看

1、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了自身的教学素养。

只有教师真正从观念和行为上重视学生个体的内在精神架构,关注学生个体理想人格的塑造与提升,关注在真实而丰富的活动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真正

尊重学生个性,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从本质和根源上解决学生作文无话可说的困境,解决大多数学生不喜欢作文的尴尬。

做一个教师,应该是个思想者,否则,他对教育的理解就是肤浅的、粗糙的。惟有思考,可以让一个教师的从教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有信心,尤其是,沿途的风景才可以尽受眼底。教师的思想哪里来?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我们课题组购买了相关书籍,列了阅读书目,定期阅读交流,资源共享。其中,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的作文教学实践与理论,他的成长经历,特别值得大家学习。《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我的作文训练系统》等书籍理论联系实践,指导性非常强,老师们被管老师的作文教学热情感动着,被他的教学艺术感染着,受益匪浅。另外,学校也会不吝时机地派老师到各地去学习,从苏州、南京的作文教学研讨中我们看到了一节节习作教学指导课,习作评讲课,聆听教者的精心设计,专家的点评,真是一次次习作教学的大餐。回校之后,迫不及待地整理,吸收,有选择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指导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通过两年的学习与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素养得到了提高。

2、作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得到提高

就课程和教材而言,作文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远不如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与安排来得周密和具体,所以,作文教学比之于阅读教学显然有她的先天不足,如系列性不强,没有很好的写作教材。由于长期以来一线教师对作文教学的研究不够,重视程度不够,所以作文教学一直处于效率低下的状态。

课题实施以来,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我们课题组成员设计了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我们用创造的态度给孩子们带来学习的快乐的同时,自己也在享受着孩子们的成长给我们带来的无尽快乐。我们根据时令特点,优选种植项目,开发设计系列种植体验活动:水养水仙、种植蚕豆、水养吊兰、等;我们组织带领学生参加了许多班级活动与年级活动,如班级文化布置、跳蚤了、英语节、赛歌会、春游、秋游等;我们指导学生自制纸花去街头买,指导学生去街头学当小记者,采访老年人,指导学生进行关注民生实践调查,了解物价到底上涨了多少„„现在,原先令人头疼的作文批阅,成了课题组成员的一种享受。

3、课题组成员的课题研究成果显著。

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两年来,课题组成员在习作教学上善于反思、总结,《习作教学,“趣”字当先》《攻克作文教学的堡垒》《真情抒怀,文思如泉》等习作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期刊上。习作

教学设计《卡通人物故事新编》《漫谈暑假生活》等获市教学设计一等奖,徐敏、丁素芬、张芃老师执教的习作课在市、区教学比赛与观摩课中获得优异的成绩。课题组的老师们注重习作指导与评价,重视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积累习作素材,激发习作兴趣。2010年,实验班成立“七彩语文”“快乐作文与阅读”记者站,指导学生习作发表、获奖五十余篇,实验班老师获全国习作辅导特等奖、一等奖,“快乐作文”优秀辅导奖,丁素芬老师被《七彩语文》杂志社聘为记者站辅导老师、特约编辑。

八、课题研究的反思

1.缺乏时间和更多的理论支撑。只能在实践中摸索,把一些外显的教学行为和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我们将在今后把课堂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节约教学时间。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孩子去成长去体验,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以此来进我们的作文教学。

2.课题组成员在实施过程中都形成了一套适用于自己班级的习作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实验班老师分散在各个年级中,有的交流到外校,给课题研究带来了一些困难,好的方法和成果有时不能及进分享、交流、探讨,导致一些资源的流失。

3.实验班老师有的不能跟班教学,不能循序渐进,跟踪调查,有的研究会被中断,到一个新的年级重新开始。这样一来,一到六年级的作文教学更多的是散点研究,缺乏系统性。

4.研究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习作兴趣的确高涨了很多,但学生习作效率并没有完全成正比发展,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写作速度和长度进步了,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还差强人意。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浓了,习作量也跟着上去了,但作为批阅习作的老师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了不少。如何使教学作文的老师同样快乐起来,值得我们深思。

第四篇:小学美术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美术课题结题报告:“小组合作”能力培养的课堂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与意义

伴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与推进,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的共识。前一段的教育实践研究,我们也对合作探究课堂教育的教学与活动内容进行过探讨,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如何在新的课程和教材改革中,充实完善合作探究课堂教育教学与活动内容体系,继续为合作探究课堂教育的研究和发展作出贡献,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与实践。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正在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正在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好学的小组合作探究,是我们美术课题组研究的一个重点。

二、理论依据及概念界定

“合作探究”原属美学范畴,指事物和现象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和多样性的统一。“合作探究”能产生美,产生最佳组合,产生最佳的效益。作为教师我想到了构建“合作探究”的课堂。师生之间营造的一种民主、平等、愉快、积极的教学氛围。合作研究的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合作探究的课堂是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课堂,是教与学相互促进,共同生长的课堂。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才能使学生与所学的知识产生共鸣。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平等沟通,就能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就能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双赢目的。

合作研究美术课堂强调师生之间是对话与沟通的关系,双方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充分运用交流策略,促进学生思考和体验。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不断交流中进行,体现在师生和生生的关系上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作为一个班集体,要在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能做到取长补短,求得同学间的“合作研究”,达到共同进步与提高,实现大面积全面提高质量的目的。

三、课题实施的主要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1、依学生能力、性别等因素将学生分配到一异质小组中,鼓励同学间彼此协调,互相支持,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效果,并达到团体目标。在课堂生活中拓展良好的学习空间,创设学生乐于学习的条件,在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在愉悦的氛围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2、在教师素质发展的方面拓展良性空间。创设教师发展的各种条件,形成善教、乐教的氛围。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教”与“学”的快乐。

2、研究目标:

合作研究教育的培养目标:通过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学习动机、人际交往能力等。

小组合作对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它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学习、认知方面的交流、沟通。

(一)、创设融洽的情感气氛,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3、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4、情感是教学的催化剂,爱是教育的原动力。在课堂上,老师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动的话语,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笔者认为,鼓励性评价对增强学生自信心,提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创设和谐课堂气氛尤为重要。

(二)、把握好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完善合作研究课堂

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主张变革传统的教学,使教师的作用不是“一团知识的明了化和教案”,而是鼓励、指导学生去想象和创造,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在这一教学中,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教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不再让学生被动地去学习,而是主动地去探索。

1、体现师生的互动性和生生的互动性

合作研究美术课堂强调师生之间是对话与沟通的关系,双方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充分运用交流策略,促进学生思考和体验。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不断交流中进行,体现在师生和生生的关系上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2、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美术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活动激发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和主题人格,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自身的发展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力量去认识世界。只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才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方法的意义建构和迁移运用,才有利于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从而使学生真正愉快地进行学习。

3、协调学生关系,发展合作研究课堂

人们常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而在很多外国人的眼中,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一群中国人就是一条虫。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人单打独斗能力很强,而合作互助能力欠缺,这与我们过去课堂中过于强调独立思考有关。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要求学生间的关系应体现:平等、互助、合作、竞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这就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教师可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如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合作表演节目,合作发明创造等,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能做到取长补短,求得同学间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创新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措施

(一)、组织学习,提高认识

(二)、相互交流,形成共识

(三)、构建教师整体素质的和谐发展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者,他们的整体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合作研究课堂”的运行效果。为了实验顺利进行,我们将以学校30%的骨干教师为龙头,以点带面,使和谐课堂教学理论和新课程理念深入到每个教师的心里,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四)建立动态的和谐课堂评估体系。课堂教学评估应体现动态,生存、丰富,可以有多种评估形式,可以体现学生个性、可体现教师个性。而且每种形式都应该给学生、老师很大的发挥余地。评估过程应凸现人文和谐。以不同的形式,来体现师生关系的和谐,学生个体发展的合作。

五、课堂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方案的实施将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来完善课题,提高课题的应用实效。以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等方法来确定本课题的作用和实际效果。

六、研究成果

过去的课堂中,教师一直是教学的主角,不论是在课堂时间占有上,还是对知识的把握上,都由教师一人操纵。学生只是被动、无奈地接受。这种不平等、不民主、不合作的师生关系,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阻碍了学生正常健康发展;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他有自我观念、自尊心、有自己的要求、兴趣、爱好、追求和个性等主观意识。因而学生有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始终以学生发展为起点,以学生发为归宿。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教师是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问题讨论的合作者、学习前进方向的指引者。离开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不可能自发形成,甚至可能迷失方向。但是,有些老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随便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几分钟,自己则站在讲台上,不参与学生的讨论,也不管下面的学生是在讨论,还是在说空话,最后自己作一下总结就算完事。体现不出师生的互动与合作,这样的课堂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人们常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而在很多外国人的眼中,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一群中国人就是一条虫。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人单打独斗能力很强,而合作互助能力欠缺,这与我们过去课堂中过于强调独立思考有关。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要求学生间的关系应体现:平等、互助、合作、竞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这就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教师可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如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合作表演节目,合作发明创造等,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能做到取长补短,求得同学间的“和谐”,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创新能力。

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特别是美术科学的教学中,更适合开展“探究、创新教学”。它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主张变革传统的教学,使教师的作用不是“一团知识的明了化和教案”,而是鼓励、指导学生去观察和创新,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在这一教学中,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教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不再让学生被动地去学习,而是主动地去探索。通过探究学习,学生在合作、创新等方面有很大的提高,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起教师一味地分析讲解不知要强多少。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才会得到提升。

总之,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教师要让课堂变得更活泼、更自主、更和谐。

天池小学

陈康华

2015年9月

第五篇:解读美术新课标 浅析体验性学习

解读美术新课标 浅析体验性学习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全国38个实验区蓬勃展开。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外化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欣赏评述则倾向于内化为文化品位和素质品质:综合探索则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的方式。

在新课程小学一年级的美术教材中,体验学习的内容占了较大的比例:如“看谁涂得好看”是对色彩、线条的体验;“滚动乐园”是对圆的形状、性能特征的体验;“泥巴真听话”是对泥土性能、气味、特性的体验;“花点心”是对橡皮泥可塑性的体验;“剪剪、撕撕、画画、贴贴”,“五彩路”,“美丽的天空”,“让我的飞机上蓝天”,“巧用纸餐具”,“卡通明星总动员”是对合作学习的体验。这些课程内容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学习主体对个体的体验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泛的体验学习空间,怎样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实施体验性学习呢?笔者从体验性学习的主客体交融性,体验性学习的实践性,体验性学习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三个方面做一些浅析,以飨读者。



一、体验性学习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

学习的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就是学习主体对知识客体融会整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具有自闭性、被动性,甚至排他性;为学生主体增加了障碍和困难;学习主体与教材客体成了一对矛盾。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使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如在“谁画的鱼最大”教学中,创设学生捉鱼的机会,体验鱼的活力与手感;通过观看海洋热带鱼的视听体验,丰富了学生对各种美丽的热带鱼的认识;通过动手绘画漂亮的大鱼的体验,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口语交流的体验。有机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体验学习的契机。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产生爱意,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能动地拥抱知识,认识知识,学习主体与知识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知识融入了学生的生命之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体验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而获得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

二、体验性学习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性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实践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如在“滚动乐园”教学中,学生在把玩、抚摸水果的过程中,通过手的触觉,体验到水果圆的实体,果皮的细嫩、光滑、舒服;通过鼻子对水果的嗅觉体验,闻到了水果的清秀与芬芳;通过滚动水果的观察、视觉体验,不但认识了圆,而且发现滚动的水果与静止的水果的区别;通过动手绘画体验,才发现平面上的圆与生活中的圆有很大的差别,但又互相联系。开展体验性学习活动,是在感知觉体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思维和情感的体验,逐步获得对知识的感悟和认知。再通过动手实践制作的体验,检验感知觉的认识,校正和提升认知思维,再进一步获得创造与成功愉悦的体验。



三、体验性学习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

在美术教学中,开展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果按人体的功能可分为感触觉体验,视觉学习体验,动手实践体验,思维想象体验,情感审美体验。按认知客体内容可分为,对物体媒材性能、特征的体验,对双基知识的认知过程体验,对作品塑造的体验。按体验性学习的类型可分为:触摸感觉体验,视听情景体验,活动参与体验,实践创造体验,情感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评价交流体验,审美体验等等。

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多姿多彩,只要把教材内容融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创设恰当的体验学习情景,让学生在和谐地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如“让我的飞机上蓝天”的教学,教师利用送一件看不见、摸不着的礼物给学生的悬念,吸引学生,创设了听声音猜礼物的体验,学生从声音中辨别是飞机,于是进行了动手制作飞机的体验,最后让自己做的飞机在蓝天上飞翔。在和谐的体验学习过程中,小学生不仅仅获得了学习的兴趣,还获得了制作飞机成功的喜悦,当飞机在蓝天遨翔时,也放飞着孩子们的理想。身心愉悦,神物交融,这是多么鲜活的生命体验。

体验性学习方式是丰富多彩的,各种体验学习方法既是独立的,又互相联系,学习的主体本身就是一个利用视觉、听觉、手感触觉和大脑进行学习的复合体和共同体。各个器官的学习功能既不能互相替代,也无法割裂分离。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以教材内容和学生需求出发,有所侧重,既保证体验学习的实效性又保持体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使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意义的领悟,对生命意义的体验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

下载小学美术体验性学习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美术体验性学习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解读美术新课标 浅析体验性学习

    解读美术新课标 浅析体验性学习发布人: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2010-08-13 09:53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全国38个实验区蓬勃展开。中小学美术......

    小学美术课题结题报告(5篇可选)

    《在美术课中进行小学生想象力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想象力是人类独有的宝贵财富。人的本性中都有想象力,只是开发与否。据网上报道,人类对想象力的开发是......

    浅谈美术教学中体验性学习(全文5篇)

    浅谈美术教学中体验性学习金堂县土桥镇三小 周腾云 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以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

    美术课题结题报告怎么写

    篇一:美术小课题结题报告 乌鲁木齐市教育科研规划立项小课题结题申报、鉴定书课 题 编 号: 课 题 名 称:从色彩入手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课题负责人 : 郭高勇 工 作 单 位:......

    中学美术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初中美术课题结题报告关于《“小组合作”如何创设和谐美术课堂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伴随着新课程的逐步......

    感悟体验性学习

    感悟体验性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它强调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需要,更是......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山西大学附中高二学年第二学期 课题名称:有关小广告的调查所在班级:课题组长:课题成员: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 高二年级班级 目 录  摘要……………………………………………......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是课题研究的“收官”阶段,旨在反映课题研究过程和结果的书面材料。通过结题报告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培养自己归纳、总结、概括、推理和论述能力,学会展示自己的工作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