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研究生总结
研这条路,对每个人来说意义不同,有人是为了逃避社会,有人是为了提高专业水平,也有人是为了赚个文凭,更有人仅仅是为了读研而读研,反正,我就是最后这种,没什么原因,就是感觉读书之类的事情,理所当然,上课啊,学习啊,感觉很享受,不需要费什么劲,随便看看翻翻,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可以提高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同时,不断地了解自己,什么更适合自己,不过,这恐怕是更重要的。现在有一点想法,就是觉得这段时间是不是应该多了解了解外边的世界呢?感觉学校的环境好狭隘,毕竟,终归是要进入社会的。可是,对于现在整体的高学历环境,研究生只能相当于过去的大学生一样,没什么优势,只是敲门砖,一张最低资格证。考个公务员什么的,都要研究生,干个没技术含量的活,也要研究生,竞争群体整体素质的提高恐怕是更多人无可奈何读研的原因吧!我等鼠辈,也只能边读书边了解了,决不敢做出违反常理的事情……做什么无所谓,关键是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这就需要自己慢慢摸索了。看看身边北大的师兄师姐,只有少数觉得自己喜欢研究,其他人大多是因为天资聪慧,才一路轻松读到博士,不知道他们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呢?也有已经上班的高中同学说,公司里学历高的研究生,一来工资就很高,其实没他干得好,忿忿不平啊。其实,人家研究生多学的几年也不是在吃干饭啊,付出也很多的,项目,实验,发论文。但是,如果他是出于无奈,一直都不喜欢,那这份工作,恐怕就不能算是事业,真的只能叫做工作了。
唉,不说了,不说了,转一段郎教授的话,看了他的讲座,挺有感触的。虽然他说的也不一定对,只是希望大家都不要盲目,毕竟,时间是自己的。
(郎咸平:不建议现在的年轻人读研究生
对于内地的研究生我有什么建议?我认为,现在找工作难,念研究生对很多内地学生而言是一种逃避。我告诉两个儿子,你们千万不要在任何地方念研究生,你们千万不要走上我这条路。原因是我希望他们在本科或者是专科毕业之后,能够先进入社会,了解自己想干的事。我认为年轻人最可贵的资产是有一个不用兑现的选择权。对于年轻人而言,你们不要急于选择,而要给自己更多的选择空间。
对一个本科生而言,如果你到社会上参加工作,你不但没有放弃念研究生的选择,而且同时也抓住了另外一个就业的选择。在这期间,说不定你会碰到喜欢的职业,也说不定你会遇到一个提拔你的领导。因此,你的选择空间打开了。如果你一旦决定念研究生——念博士那是最糟糕的选择,你的路将变得非常窄。所以我建议各位,即使你本科毕业之后很难找到工作,也不要念研究生,因为,年轻的时候多受点磨难,多看点别人的脸色,多吃点苦,对你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害处。你还年轻,还有失败的本钱,也有再成功的机会,千万不要在年轻的时候,因为怕挑战而选择了读书这条路。你应该怎么样?勇敢地面对挑战,不怕失败。再说谁没有经历过失败?像我这一生失败太多了,而且年轻时候的失败对你的正面影响是非常大的,但是,到了40岁~50岁,在我这个年纪,你再失败就无可挽回了。我建议你们勇敢地面对你所面临的一切,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我希望在座的各位来宾,要勇敢地面对社会所带给你们的种种磨难。在年轻时候多受点磨难,多一些有益的积累,能保障你们未来的成功。
总之,我不建议各位去念研究生。在你们年轻的时候,你们要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等到10年后,你们积累了丰富的人际关系,那时如果真需要读研的话,你们可以聘请别人来做事,然后自己去某个学校念个EMBA就可以了。)
第二篇:申请报读研究生
在职研究生申请书
尊敬的学校领导:
您好!
我是2005年7月毕业于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但是毕业后一直从事教师这一行业。参加工作8年来,我一直认真学习化学教育的专业知识,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同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期间,我一直担任化学教师也获得了一系列的教学成绩奖与先进教师的称号等,工作上的表现得到了一定的肯定,但是我明显感觉自己现有的知识还不够专,不够精,工作能力还有待提升,这归根结底是因为我在专业方面的知识还不足,我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努力完善自己,所以我想组织提出申请,申请参加报读在职研究生,以便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积累更多的专业知识,将来能够更好教书育人,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当中去。望领导给予批准!谢谢!
此致
敬礼
申请人:滕艳
二零一二年9月
第三篇:千万别读文科研究生
千万别读文科研究生
托马斯·本顿著
吴万伟译
转自:学术中华网:http://xschina.org/show.php?id=13637
作者简介:托马斯·本顿(Thomas H.Benton),威廉·帕纳派克(William Pannapacker)的笔名,密歇根州霍兰市霍普学院(Hope College)英语副教授,主要撰写关于学界文化的文章。
将近6年前,我曾写过一篇专栏文章“你想读研究生吗?”(《记事》2003年6月6日)我的目的就是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警告本科生别去读文科博士,告诉他们学界聘任制的真相。
这是众多未来的研究生无法从教授们那里得到的信息,因为教授们通常都太迫切地渴望克隆自己了。有些本科生在听说了博士找不到工作的消息后,会在大学里询问就业前景,但得到的回答往往是“只要你优秀,总能找到工作的。”如果学生碰巧了解到越来越多曾经发表众多高质量论文并得到学生高度评价的教师仍然属于编外职工,缺乏专职教师的任何福利时,人们会告诉他“别担心,很块就将出现退休的高潮,那样的话就会出现很多空缺了。”鼓励学生考研的大部分是出于好心但并不了解情况的教授,他们都受到我们文化观念的熏陶,即教育总能创造机会(即知识改变命运)。
过了这么多年后,我仍然收到本科生的来信,他们仍然遭遇专栏文章中的难题。他们向我讲述自己的兴趣和成就,询问是否应该读研,期待我的热情鼓励。我总是回信解释在这个分数膨胀的时代(推荐信同样泛滥),拥有优秀成绩和耀眼推荐信的学生数也数不清。当然,有些博士培养单位提供全额奖学金,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在学业完成后找到通向教授之路的工作。现实的情况是辛苦攻
读平均将近10年后,只有不足一半的博士学位获得者才能找到最终获得终身教授岗位的工作。
我收到的这些未来研究生的后续来信往往缺乏连贯性而且显得异常愤怒。他们在过去的生活中一直得到的是赞扬和鼓励,从来没有人告诉过他们可能无法成为所希望的那种人,高等教育不一定是对他们最有利的投资。有时候他们指责我这样说是因为嫉妒他们卓越的才华。我猜想他们可能继续咨询,有人最终会说出他们想听的话“是的,孩子,你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最佳人选。”了解真相或许是痛苦的,但总比打算读文科研究生的本科生在30多岁了还没有找到工作更好些吧,或者更糟糕的是,你只能担任几乎是最低工资的代课教师,却依然错误地幻想着更多教书的经验和更耀眼的推荐信会打开求职之门。
大部分本科生不知道能够提供工作安全性、福利和体面薪水(虽然和要求这么多年训练的其他领域相比薪水要低得多)的文科教授职位的比例一直在缩小。他们也不知道毕业后可能不得不接受随便什么地方的工作,也可能经过6年的试用期后最终因种种原因被解雇,永远被踢出这个职业领域。他们似乎认为文科教授是可靠的前景,是个比当自由作家或者演员或职业运动员更负责和更安全的选择,所以没有考虑任何其他退路,等到出现问题时已经来不及了。
我发现大部分未来的研究生很少考虑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会出现什么情况。他们假定人人都能在某个地方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即使“只不过”在社区学院(无奈地耸耸肩)。而且,研究生毕业似乎还远着呢,他们关心的全部是眼下的问题。其动机基本上是下面这些说法的某种结合体:
1.他们喜欢某个学科,相信自己拥有深刻和持久的兴趣。(但如果接着提问题,你就发现他们只不过和本科生同学相比兴趣更浓而已,并非读研所需要的严肃的执着。)
2.他们得到教授的高分数和众多赞扬,在学界以外却没有类似的鼓励。他们渴望回到能感受肯定和赞许的熟悉环境中。
3.他们从16年的学校生活中脱颖而出,通向目标的奋斗过程是清晰的,一步一步的前进,每一步都有可以测量的结果和清晰确定的等级差别。在此过程中,他们不断得到支持,信念不断强化。学校之外的世界似乎是结构混乱的、模糊不清的、难以探索的、令人恐怖的。
4.因为就业前景黯淡,缺乏有吸引力的工作,大学生活被越来越理想化了。他们认为研究生院将继续那个浪漫的生活经验,能够让他们作为老师和学者永远留在大学。
5.他们在任何别的地方都找不到能运用在大学里最引以自豪的技能的岗位,不得不学习并不非常感兴趣的新东西。没有人会对他有关简·奥斯汀(Jane Austen)的知识感兴趣,没有人会给他们指引和保护,所以只好求助于从前的老师。
6.他们认为研究生院是躲避经济萧条的好地方。他们将花费几年时间研究文学,最好是拿到奖学金。如果觉得大学不好或者遭到拒绝,他们可以在市场转好的时候再去找工作。而且你知道,那些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总要退休的,到那时大学就有空缺可填补了。
我知道在我20出头的时候也经历过所有这些动机。我大学毕业(1990年)恰好赶上经济萧条,能找到的最好工作是在健身俱乐部推销会员,同时在费城一家商场兼职。研究生奖学金对我来说是个逃避的机会,我因此可以到另外一个城市---迈阿密,至少有钱生活。我知道读研的动机是从学校出去后过渡阶段的焦虑和找到理想工作的困难,但至少我能用用现实的术语为上面提到的最后一个理由辩护。我觉得如果有更好机会的话,我到大学之外找工作就行了嘛。我的意思是拥有博士学位的人肯定被认为了不起的人,不是吗?
不幸的是,在我到大学之外找工作的三年里,我发现仅仅拥有文科博士学位却没有相关工作经验或者专业技能的话竞争不过本科生,和有职业学位的人竞争的话,劣势就更明显了。如果你走了那条道路,你得在30多岁的时候从起点干起,正好比同龄人落后10年时间,而且没有积蓄(很可能欠了一屁股债)。
未来的研究生几乎无法理解的是文科博士教育使得理想主义的、天真的、心理上脆弱的人只能适合拥有一整套清晰价值观的职业。它教导他们大学之外的生活就意味着失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大量毕业生宁肯做几十年的代课教师,只求呆在大学的边缘。(这是我之前写过的另一个话题,请参阅“研究生院是狂热崇拜?” 《记事》2004年7月2日)
因为威廉·博文(William G.Bowen)和朱利叶·索萨(Julie Ann Sosa)臭名昭著的报告,我对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初期的教授退休的说法信以为真。至今我仍然能听到本该了解更多情况的人发表类似言论。即使长久以来期待的退休潮流最终到来了,终身教授岗位中的很多也将不再保留了,尤其是在另一波经济萧条的现在更不可能保留。
我只是想说明:文科博士的工作当然有(虽然不像当今培养的博士那么多),但是因为大学有意的政策,真正的工作会越来越少。结果,仍然保留的少数工作被成千上万合格的人选争抢,所以那些获得终身教授岗位的候选人简直被看作买彩票中奖一样的幸运儿。
从历史上看,大学(甚至那些拥有巨额捐款的大学)一直利用经济萧条的机会紧缩教学开支。招聘冻结和提前退休都是采取的措施。不是新陈代谢,大学聘用更多代课老师,招收更多研究生,最终向市场大量输送有充分资格的教师学者,而他们的待遇低得可怜。经济萧条过去后,招聘冻结将变成永久性的措施,因为院系的表现已经证明在教授减少的情况下仍然运转良好。
几乎每个文科领域的竞争本来都很激烈,为了一个终身教授岗位几百个合格的候选人在竞争,现在的情况更加严峻。比如,美国历史学家协会统计的工作岗位减少了15%,现代语言协会统计的岗位减少了21%,这是创纪录的最大降
幅。而且,许多已经开始的候选人筛选也被叫停,有些负责任的观察家预测今年大学招聘人数可能减少40%。
对那些迫切渴望获得终身教授岗位的人来说,还有什么比减少40%更坏的消息呢?
今年两手空空而归的大部分求职者明年肯定再杀回来,几年后,这个竞争的雪球将越滚越大,将有越来越多的人争抢越来越少的专职教师岗位。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学生因为考上研究生而受到恭维,许多人为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按照美国艺术与科学院人文科学指标项目的数据,23%的文科学生最终欠债超过三万美元,14%的学生欠债超过五万美元。
由此,我认为只有在如下几种情形下,人们或许才有理由考虑去读文科研究生:
· 你有钱,不需要依靠他人,不需要赚钱养活自己或者抚养他人。
· 你来自学界人脉丰富的小圈子家庭,将来能够为你找到一个职位。
· 你能依靠配偶提供家庭生活所需要的收入和福利。
· 你在为已经获得的工作攻读所需的学位,比如高中老师,或者单位出钱让你读书。
这些人才是能够安全地攻读文科博士学位的人。任何其他人这么做都面临极大的个人风险,他们无法衡量这种选择的全部后果,因为他们不了解大学的招聘体系或者不愿意聆听试图告诉他们真相的人。
很难向年轻人讲清楚大学已经把他们的理想主义、精力以及缺乏信息看作可以利用的资源。对大学来说,研究生项目对学生生活产生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客观现实,就像把毒物倒进河里一样。如果你找不到终身教授岗位,大学就不再讨好你,它假装你根本不存在,或者表现出你找不到工作全是你的错的神态。它让你感到羞耻,你可能一走了之,相信这是公正的,你并不知道这个游戏从一开始就是骗人的。
第四篇:牛津大学研究生读几年
www.xiexiebang.com 类型:机械工程工程硕士(本硕连读)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机械电子工程学)学制:4年 专业方向:工程技术学 学位
Mathematics(数学)学制:4年 专业方向:自然科学 学位类型:数学硕士(本硕连读)
Mathematics(数学)学制:4年 专业方向:自然科学 学位类型:数学与统计学硕士(本硕连读)
Mathematics(数学)学制:4年 专业方向:自然科学 学位类型: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硕士(本硕连读)
Physics(物理学)学制:4年 专业方向:自然科学 学位类型:物理学硕士(本硕连读)
第五篇:研究生总结
这段日子的反思
研究生的这段日子,是我承受最多,思考最多,付出最多也希望是收获最多的一段时光。
去年九月份开始实验室,研究生生活就是这样开始了。一整天一整天的泡在实验室里面,我开始产生很多的想法甚至经常拷问自己,这就是我所要的研究生生活吗?我为了考研放弃了很多,付出了那么多,难道换来的就是这样的结果吗?尤其是想到本科很多同学,本科阶段总是逍遥的走过来,现在照样过着很自在的日子。我很多时候总觉得自己一直在犯贱。本科因为专业的实用性很强,找工作很好找,只要想找。可是,我还是偏偏的选择了考研,选择了一条我也不知道会走到哪里,甚至我也不知道要走到哪里的路。
考研对于我来说,我真的没有想清楚会会意味着什么,或者说是为了什么。为了科研,我没有那么伟大的精神;为了每个月多点工资,我从报考时候就很清楚,如果是为了赚钱来读研,一开始就选择错了,本专业里面那些赚了大钱的往往是大学里混过来的;为了弥补高考留下的很多遗憾,我承认,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还会想起过去的很多不满意,并希望自己有机会填满自己的很多愿望,可是大学几年渐渐知道很多东西还是看淡点好,比如名利。或许就是因为这样的动机,我一直没有打心底的知道我以后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我为了什么考研。我承认,考研的那段时间,表面上我特别刻苦,但是我自己知道,我很多的时间都浪费在无尽的挣扎中。或许就是不专注的原因,一志愿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最后还有幸能够调剂到兰州大学。因为调剂那一个月,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做了比较深刻的反思,尤其在一个个无眠的晚上。我开始感恩兰大一段时间。毕竟在我最渺茫的时候又给我了一点希望。
可惜,人总是这样容易健忘。当我真正开始研究生生活时候,我又恢复了抱怨。总习惯对比,总把自己的现在周围的一切跟本科学校做对比,把兰州跟本科学校城市做对比。有时候,更多的痛苦都是这样假想和衍生出来。我甚至忘记了为什么来到这里,当时的感恩的心现在一点都没有了。
记得复试完的那个晚上,我已经买好了回去的票,因为是夜间的火车,在陌生的火车站,我只能在兰州火车站对着候车室前面的电视大屏幕发呆,月光下,看似很悠闲,殊不知道当时我的心里是多么的挣扎,一方面想万一我落选了,对我意味着什么,一方面想,在这座陌生的城市,我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后来,那里成了我对兰州最怀念的地方之一,那个电视屏幕,总感觉特别温馨,所以每当我特别挣扎的时候,我会从兰州大学坐着公交车去看看那里的电视屏幕,看了心里会感觉到一种莫名的希望。
还有中山桥,复试时候高中在兰州上大学的同学带我在黄河上游了半晚上,那是我第一次来到黄河上,黄河两岸灯光的倒影,很美。可惜,高中的同学去年六月份就毕业离开兰州了,我第二次踏上兰州这片土地前。每当想念亲人的时候,我总会坐上去中山桥的车,重新走走那晚我们走过的路,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那里有亲人的足迹,可惜时间长了,这样的方法不奏效了,去的次数多了,我自己越发的知道,其实我是在逃避,我是在一直骗自己。
实验室的生活总也是不是那样平静。最初是被师兄骂个一文不值,然后又会在组会上被导师特别注意,做化学实验,每天对着有毒的化学药品,还要接受精神的折磨。导师有时候也是出奇的严格,你在怎样的努力,永远都是达不到他的要求,每次都要给你挑点毛病,总有总出力不讨好的感觉。这样的生活节奏,延续了研一整整上学期。实验室人际关系上,也不是那样的友好,有的人一直委屈
自己包容,总会面对这样那样的冷眼,总感觉是在寄人篱下什么的。总之,承受着特别多的东西。
人总在无助的时候,开始怀旧。甚至怀念那些不值得怀念的人和事。于是在我兰州过的最郁闷的时候,我开始走了很多不应该走的旧路,一些不应该重温的感情。殊不知,今天回头,那段逃避的日子,自己过的好颓废。
以前听到一句话说,一样东西,你真正付出多了,你会喜欢上的。我相信了。就说自己的实验,或者说现在的生活方式。就像考研一样,没有经历的人,感觉特别的辛苦,真正投入的时候,就是感觉每天过的特别充实,每天都为学到东西倍感欣慰,而且每天都感觉过的特别有意义,有成就感。现在长时间的在实验室,实验中经历的种种,竟然成了自己特别高兴的事情。实验中,总是失败的次数多,成功的次数少,可是就是因为那仅有的一次成功,给了自己无尽的动力。
或者每一种生活的适应都是一种比较艰难的过程,都要经历很多无法预料的东西。
现在每天都要花好多时间来阅读自己领域的文献,都要做很多探索性实验。尤其听到竞争对手发文章时候,我想这是好事,有时候我就是想,如果纯粹的科研爱好者应该是无谓的,不管文章发表多少,不管自己研究的领域被人怎么评价,只要自己喜欢就行。可是有时候又想,我们都不是独立的个体,我们要面对很多,要生活在一个科研学术的圈子里,我们还需要考虑很多。后来,我想通了。我没有对急于发文章为目的的科研感到反感,我认为,这应该是上进的表现,只要是通过正当的努力获得的,这是可以的,而且是必须的。一个科研的痴迷者,不应该是疯子,而应该是上进者,毕竟,这样的人才能够引领学术前沿,才不会让学术走上歪路。
然而,支撑我们痴迷这条寂寞的不归路的动力应该是什么呢?
以前听说过,孤独会让人优秀,我想,这个不能完全正确,谁甘愿孤独。我想每一个热衷于某一个事业的人,都肯定有他不为人知的故事和牵挂。今天这样的喧闹的世界里,我想一个最热爱科学的人一定是最热心的人,或许,至少担当了太多的重任,有大爱,博爱。他们虽然隐藏了很多人间冷暖式的关怀,脸上俨然一副冷漠的表情。
以前大学同学都说我变了,本来以前就恨冷漠,后来冷漠到无法理解。我现在承受着各压力,总想要证明什么,给自己的未来一个交代。实验室,很多的人在里面丢掉很多东西,包括对很多很多东西的热情,也让很多的人从里面找到多年追求的东西,比如一篇好文章能够鼓舞着一个人。
以前我总是在想,发了文章有什么用,后来我明白了尽管文章真的文章不代表什么,靠发文章这个动力搞点学术,也不是坏事。只要尊重学术道德,实事求是。因此,我们会听到别人发文章时候羡慕,也会在默默的告诉自己,得快努力进步。
后来,我不在抱怨周围的一切了。我还是渐渐的习惯所有的一切,甚至开始包容很多,或许正是那些曾近让我变得狭隘的东西,让我变得宽容起来。
一股执着于某一样东西的热潮是很难培养的,我想就想我大学四年一样,一直想一种状态,忘却所有,不计较所有,为自己想做的事情景最大的努力去做,可惜,四年我都没有找到。因此回忆大学的时光,总有一种灰茫茫的感觉,说恨恨不痛快,说爱又爱不起来,大学总共的来说就是一塌糊涂,当然也过的无怨无悔,说一塌糊涂是感觉大学确实浪费了很多时间,说过的无怨无悔是因为它我才会现在明白更多,珍惜现在。
我想科学精神应该是一种无谓和无所畏惧的精神,我渴望一种境界,不问为什么,不问值不值得,只要自己认定做了东西就要做的问心无愧,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殊不知,某一天,自己在某一方面取得很多成就时候,默然回首,发觉自己确实已经走了很多不为人知的路。
科学的精神不应该仅仅是指导科学研究的,更应该是锻造科学大师的,而一个个热衷科研,看似疯子的大师,他们才是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有高尚追求的人。
感谢这段挣扎的日子,承受过的,痛苦过的,都必将成为宝贵的回忆,我在很大的思想中始终坚持,并且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尽管是不归路,或者是没有尽头的路,不过只要我喜欢,只要我愿意不计较一切付出,正如我所理解的科学精神一样,一种无谓和无畏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