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崛起的活力之源——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工作纪实
经济崛起的活力之源——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工作纪实
2012-03-30 10:10:10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网
2011年,黑龙江省专利申请量达到2.3432万件,同比增长128%。“我们仅用1年时间,实现了过去10年才能完成的跨越式发展,这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成果。”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局长常城表示,2011年是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全省知识产权系统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八大经济区”和实施“十大工程”的战略部署,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以建设创新型黑龙江和加快“十大重点产业”发展为目标,深入实施黑龙江省知识产权战略,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四大工程”,全省知识产权工作开创了新局面,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良好开局。
创造活力充分激发
激励创造,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在黑龙江省,从知识产权主管部门到各类创新主体,从大型国有企业到中小型民营企业,都积极制定措施,组织实施,狠抓落实,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得到空前激发。
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哈飞公司),不但落实了“一奖两酬”的规定,还制定了公司内部的一系列奖励制度,设立了专利申请奖、专利授权奖、有效专利奖及每年评选“专利工作积极分子”,激励员工的创新积极性。按照公司规定,公司对员工提交的每件发明专利申请奖励2000元,每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或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奖励1000元;获得授权的专利中,每件发明专利奖励5000元,实用新型专利或外观设计专利奖励2000元。2011年,该公司用于这些奖励的资金就达42.6万元。通过这些举措,激励了发明人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该公司提交的专利申请连年递增,2010年提交专利申请10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7件,同年专利授权98件;2011年提交专利申请16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40件,专利授权94件。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着力推动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实现了知识产权申请量大幅度增加。”常城介绍,为此,围绕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深入实施专利优势企业创建工程,择优确定了21家试点企业、33家培育企业,安排1060万元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加大对企业申请专利和授权专利的支持力度;实施企业专利申请“除零”和“超百”计划。2011年,黑龙江省有34家企业实现专利申请“零”的突破,哈飞公司、建龙集团等12家企业成为专利申请“超百”的企业。
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过程中,还注重强化高校、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工作,组织知识产权宣讲团深入哈尔滨工程大学等1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进行知识产权培训;重点支持黑龙江大学等11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编印
了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经验汇编》和《知识产权激励政策汇编》,促进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识产权工作的交流。
运用能力显著增强
知识产权创造的目标是运用。大庆大丰油田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一直走以高新技术获取高效益的道路,利用专利加速发展高技术含量、高起点、高水平的新产品、新技术,不仅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也凭借着不断提高的核心竞争力逐步打开了国际市场。同时,公司不仅通过专利转化创造直接经济价值,在银行贷款、对外合作、政府扶持方面也得到了更多的机遇和优惠政策,提升了公司的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并逐步发展成为一家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两年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其中专利产品实现产值占比95.5%;实现专利产品利税6271万元,占企业整体利税的92.3%,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为促进全省知识产权运用和转化能力的提高,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从资金、政策、项目以及创新平台建设等多方面加强了对知识产权运用的扶持力度,为知识产权运用和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常城谈到,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深入实施专利优势企业创建工程;积极开展专利技术展示交易服务,省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共征集专利项目4800余项,推介专利项目1000余项;受理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备案372件,交易金额9068万元,合同备案数量和交易额均居全国第7位;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等6所高校和黑龙江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等3家协作单位及2家资产评估机构成立了专利技术交易联盟;促进了专利信息与供求信息的共享。
依法保护得到效益
知识产权保护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而企业的维权能力也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哈尔滨通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通能公司)一直致力于“接触式密封”专利的产业化,大力拓展“接触式密封”专利的应用市场。在“防止油、水、氢泄漏机构”(专利号ZL94109382.4)发明专利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油挡”、“接触式密封圈”和“接触式密封机构”等多件专利,打破了发电机组“间隙”密封难的神话,形成了“接触式密封”系列产品,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伴随“接触式密封”专利创造的巨大社会价值和经济利益的同时,个别侵权份子开始闻风而动,打起了仿制追逐利益的主意。通能公司积极维护专利产业化成果,主动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接触式密封”专利,打击不法侵权行为,最终赢得了胜利,在发电、密封两大行业中成为了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可以说,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实现了新突破。”常城表示,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动的统一部署,建立了政府负责、部门执法、媒体监督、群众参与、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知识产权系统在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中,共出动300余人次,检查商业场所70余次,涉及专利商品9000余件,全年查处各类专利行政执法案件36起,多个市(地)调处案件实现“零”突破,荣获全国专项行动先进集体,并在全国知识产权执法维权会议上介绍了经验。
2011年,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进入国家知识产权行政执法“5·26”工程;《黑龙江省专利保护条例》的修订工作列入到黑龙江省政府法制办2012年立法预备项目;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和12330举报投诉专用电话共处理各类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事项80余项,并通过举办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专家咨询论证会、在哈洽会设立知识产权服务专区、走访院士等方式,拓展了维权援助渠道,取得良好社会效果;还着力加强专利行政执法能力建设,积极筹建省专利行政执法总队;深化跨地区跨部门执法协作,与黑龙江省法院在知识产权专家库共享等方面进行了工作对接及合作;与广东、辽宁、吉林等省就专利执法案件移送等问题建立了协作机制。
管理水平迈上台阶
知识产权管理,是创造、运用与保护的基础,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进一步提升了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的知识产权工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在确保专利申请数量的同时,不断提升专利质量,以核心技术保护为切入点,开展专利挖掘工作,进行专利检索、分析,全面扩展并完善企业核心技术保护网。企业十分注重科学管理能力的提高,专门制定了《知识产权战略规划》。通过《知识产权管理办法》、《专利工作管理办法》等制度的制修订,形成了系统的管理体系,简化工作流程,明确责任分工,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同时,企业还重视人才培养,制定专题性的知识产权培训计划,普及相关知识,提升员工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管理人员业务能力;紧密围绕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不断提升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水平,拓展知识产权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有效推动了企业行业地位的提升。
“企业自觉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不断加强管理,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常城认为,这是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耐心、细致为企业服务的结果。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认真履行省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和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精心组织,积极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市地推进行业和区域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协调和组织行业层面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联合各成员单位制定和实施《黑龙江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任务分解》和《2011年黑龙江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确保黑龙江省知识产权
战略在行业层面的顺利实施;协调和指导区域层面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加强了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指导。
与此同时,黑龙江省专利代办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圆满完成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代办新业务试点任务,代办工作职能由单一的受理、收费服务向综合性、多功能服务转化,受理本地区专利业务达90%以上;制作专利权登记簿副本581件,新增电子申请用户注册900家,电子申请占全省申请量的比例达到84.22%;已连续21个月实现受理、收费零差错。2011年,哈尔滨代办处被评为“全国先进代办处”,并在全国代办工作年会上做了典型经验介绍。
2011年,黑龙江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面推进黑龙江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常城强调,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和《黑龙江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黑龙江省将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工作融入经济发展大局,积极服务于创新型省份建设,服务于企事业单位创新能力提升,服务于创新创业发展环境,服务于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服务于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推动全省知识产权工作再上新台阶,支撑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篇:创新党建工作活力之源
创新—党建工作活力之源
—如东公路站党建创新实践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本文结合公路工作实际,提出新时期做好公路党建工作必须坚持理念、内容、机制、形式、制度、品牌创新,努力在工作思路上谋新,党建方法上求新,在活动载体上换新,在工作效果上出新,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保驾护航作用。
[关键词]:党建
创新
发展
随着公路养护体制改革的实施,基层公路管理部门的人员构成、单位职责等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新时期公路部门党建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永葆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这就要求我们始终把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贯穿于党建工作的始终,坚持理念、内容、机制、形式、制度、品牌创新,努力在工作思路上谋新,党建方法上求新,在活动载体上换新,在工作效果上出新,促进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为公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
一、理念创新,拓展党建工作的适用范围 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党建工作创新首先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基层公路管理部门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的过程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将为党建工作增添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将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发展意识,跳出“为党建而抓党建”的思维定式,在创新中找出路,在创新中求发展,紧紧围绕公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上做文章、想招数,通过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有机结合拓展党建工作的适用范围。在未进行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前,如东公路站拥有职工250多人,面对有限的养护经费,有着“养人与养路”如何抉择的痛苦。选择“养路”,如何面对为着公路事业奉献了青春与热血的养护工人?选择“养人”,如何面对依靠公路出行的全县百万人民?此时,该站党总支开拓思路,创新理念,及时抓住全县建设黑色工程、全省实施路网改造的有利契机,组建了工程公司、三产公司、租赁公司,实施了“用人、用工、分配”制度三项改革,通过竞争上岗,实现人员的重组,并将富余的养护人员向新建公司转移,实行以工程带养护,以三产养人员,以人员促发展,既保证了职工的利益,又确保了道路的畅通。1998年的内部改革被省厅公路局誉为“如东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养人”与“养路”的矛盾,使该站管养公路的好路率连续多年在全市名列前矛。2002年养护体制改革后,针对公路系统党员尤其是退休党员人多线长面广且年龄偏大不利于组织活动的特点,该站支部在如何抓好党员管理方面没有因循守旧,而是开动脑筋,观念创新,通过寻求县委组织部、各镇党委的支持,通过对老党员的耐心细致的说服,实施了党员属地管理,将离退休党员下放到所在的村、镇、居委会。同时公路站党支部并没有忘记他们,在逢年过节都表示慰问,生病困难均要上门看望,既关心了老党员,又方便了他们过组织生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内容创新,注重党建工作的实际效用。
我站党建工作的创新,不是形式上的花样翻新,也不是口号上的推陈出新,而是将党建工作创新的落脚点定位在为如东公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推动力上,在实际工作中坚决抵制、摒弃那些不切实际“花架子”,把创新之根深深扎在促进公路事业发展的实践土地上,通过围绕养护监管、规费征收、路政执法等中心工作确立思路,选准结合点,找准切入点,抓准着力点,实现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最佳结合、相互促进。该站在县组织部的支持下,建立了“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如东公路管理站终端接受点,投入资金购买了投影仪、笔记本电脑、音响等硬件设备,开通宽带上网,依托远程教育网络,建立了远程教育学习室,开辟网上党课、网上辅导,将远程教育网络作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新阵地,作为党员干部学习知识、接受信息的新渠道,为全站职工开展经常性教育、学习党的知识搭建平台。同时在业务工作中,该站也善于创新,如针对各类建材抛洒滴漏情况,灵活多变地制定查处方案,采取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方式,首次利用摄相机、照相机等取证工具对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污染路面的违法行为进行跟踪拍摄,进行动态取证取,然后对驾驶员进行教育及处罚,要求其立即纠正违法行为,取得明显效果,有效的扼制了污染路面违法行为的蔓延。在养路费征收大厅、路政受理中心等窗口部门,我们实施了党员挂牌上岗、满意度测试仪等举措,不断提升党员同志的服务技能、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我们还采取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方法,树立方方面面的典型,着力构建党建工作的先进群体,促进了我站党建工作的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整体推进,也为中心工作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机制创新,提升党建工作的制度规范
党建工作要创新,必须以高效的工作机制为保证,要防止和克服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促进党建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为此,我站结合实际,探索创新,在全省基层党组织中率先引入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将制度建设贯穿于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全过程,为党建各项工作的圆满完成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㈠、确立目标,防止理念“错位”
该站党支部在实际工作中认识到,党建工作缺的不是规章制度,而是落实制度的推动力和执行力,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管理手段。分析原因,一定程度上是理念错位:认为党建工作是“虚功”,做人的工作,弹性大,不好硬性规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该站党支部把眼光转向国际公认的质量管理模式——ISO9000质量管理理念。党建工作也存在一系列“过程”,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工作质量与水平。这些均与体系规定相符,说明将其引入党建工作中,建立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是可行的,有助于实现“靠制度管人,按程序办事”。通过咨询、考察、调研,2006年底,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正式引入我站。
㈡、完善程序,工作精确“归位”
“凡是必有纪录”,目前已成为我站党员的习惯。然而在开始引入“标准”时,许多人并不是一下子就接受这一管理创新成果的。不少人对ISO9001标准知之不多,不知从何下手;有的怕麻烦,担心增加工作量;有的干脆持否定态度,不相信搞了多年的党建工作还会翻出什么新花样。我们通过请专家授课、专题培训、定向宣传,先让大家与新的管理理念“亲密接触”,统一认识。与此同时,我们抽调精兵强将,对站上所有的党建工作制度、规定、流程等,重新梳理整合优化,形成了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手则》、《程序文件》以及《作业指导书》。质量手册是沟通意图、统一行动;程序文件规定实现党建工作目标的20个基本程序;作业指导书具体列出党建工作有关自身建设、决策以及特色工作、临时性工作等63个质量纪录样表和作业规范。这样不仅让党建工作精确“归位”,更重要体现出的“规范运作、过程控制、检查考核、持续改进”的运作要求。每项工作都须按照“PDCA”即“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闭合方法管理,把上级的各项要求都能扎扎实实的落到实处。
㈢、紧扣中心,党建不再“缺位”。“顾客满意度”法,让我们的党建工作与单位的中心工作结合得更紧密。按体系中的“顾客满意度”法的要求,党建工作的目标,反映出“顾客”即:上级党组织、本级行政、全站职工以及服务对象的要求和需要。通过将党建工作对象的期望和满意度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在每项党建活动开展前,都要按照“5W1H”的要求策划:干什么、为什么干、谁来干、何时干、如何干、干到什么程度,一项一项都详细清楚。尤其是“过程控制法”,每个过程必须有充分的记录,避免了党建工作的“偷工减料”,这无疑促进了党建工作质量的提高,使求真务实在党建工作中得到了制度的保证。机制的创新和党建体系的运行,促进了单位的和谐发展。今年来,我站各项任务指标完成情况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并再次被南通市公路处党委评为“五星级党支部”。
四、形式创新,营造党建工作的亲民氛围
工作载体是工作目标实现的途径,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有有效的载体,形式多样的载体是焕发党建工作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手段。新形势新任务呼唤新的工作方式,该站党支部结合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后的实际情况和单位年轻人多、思维活跃的特点,积极探索新时期开展党建工作的新形式,努力寻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工作方式,不断提供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亲和力。今年,我们结合南通市公路处开展的“五星级支部”创建活动,推出“五星级党员”评比活动,要求全体党员挂牌上岗,微笑服务,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测评,并根据其德、能、勤、绩及测评结果进行评比考核,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提高全站党员的工作责任心与责任感。开展党员“一帮一”、党群结队等活动,将以往侧重工作上的传、帮、带转化为思想上靠拢,工作上提高,生活上互助,从而化解了矛盾,密切了党群联系。今年,该站还组织了以“不忘烈士前辈,党在我心中”为主题的扫墓教育活动,组织学习了《中纪委关于严禁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使全站干部职工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行为规范,通过主题教育,全站党员干部都能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我们还积极开展各类有利于培养干部职工的拼搏精神、竞争意识的文体活动,不断丰富干部职工的业余生活,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通过每年开展的各类文体活动和参观考察,既丰富了职工文化生活,提高了情操,又增强了职工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品牌创新,扩大党建工作的社会影响
品牌是一个单位精、气、神的外在体现,是一个单位文化底蕴、行业形象的综合表现,是人们认识、了解一个单位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实施品牌战略、进行品牌创新是提升单位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力的最佳选择。该站近期开展了“申创品牌”征集大讨论,向42名职工(包括协管员)发放了申创品牌征求表,要求其积极开动脑筋,深入思考,推荐出生动形象、言简意赅能体现公路行业特点、时代特征的如东公路品牌,通过征求已获得“阳光路政”、“与您同路”、“幸福大道”等推荐名称,下一步我们将慎重选择一名称,重点宣传,努力打造成如拼中“平民教育”如皋“爱心邮路”般的品牌。强烈的品牌意识,创优的争先精神,该站收获了省级文明单位标兵、全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全县十佳文明示范窗口、南通市五星级党支部等沉甸甸的荣誉,展示了该站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丰硕成果,树立了良好的部门形象。路政大队秉承“以人为本、依法治路”的理念,突出“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作风,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热忱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马塘镇自来水厂位于苏334线路面下的主水管爆裂,影响了全镇数千名居民的饮水、用水,我站特事特办,深夜帮助他们维持交通秩序,协助他们修好水管,为此,该镇居民代表给我站送来锦旗,给南通市交通局送去了感谢信。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该站路政大队在2007年初被评为省级青年文明号,如东路政的品牌在如东大地逐渐叫响。在养路费征收窗口,该站推行“温馨、微笑、延时、提醒”四项特色服务,推出“电话预约”服务,实施党员挂牌上岗、满意度测试仪等亲情化的服务举措,时时为车主着想,处处以服务为先,我站养路费征收窗口已连续三届被如东百万人民评为“全县十佳文明示范窗口”。此外我站高度狠抓行风作风建设,在全县民主评议中名列前茅;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被评为全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特别奉献爱心,成立“公路爱心团队”,开展“爱心一日捐”、慰问聋哑儿童、接对帮扶等各种活动,公路部门的形象明显提高,连续四年被评为全省文明单位标兵,成为南通交通系统乃至如东地区获此殊荣的唯一一家单位。由于该站坚持以党建创新为抓手,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激发党员和职工队伍新活力,提高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极大地推动了建养管征中心工作的开展,三个文明建设均取得累累硕果,“文明执法、热情服务、无私奉献、拼搏创新”的文明公路形象在全县确立,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成为全县文明创建、党建创新中的一道靓丽风景。
第三篇:创新是政协工作的活力之源
创新是政协工作的活力之源
随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不断深入,人民政协的地位和作用显的更加重要和突出,党的十七大对人民政协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基层政协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履职新形式,丰富工作新内容,拓展工作新领域,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人民政协的各项工作才能充满蓬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在工作思路上创新,努力使政协工作与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得更紧密。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发挥作用,必须从自身性质出发,服从县委的统一领导,维护县委的权威,支持政府的工作,加强与人大的沟通与配合,自觉把政协工作纳入全县工作的“一盘棋”,与县委、县政府政治上同向、思想上同心、行动上同步。在重大专题调研上,形成县委出题目,政协做文章的工作思路,使政协的建言献策与县委、县政府中心贴得更近。今年我们根据县委安排,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主题,组织开展了三次集中调研活动,形成报告提交县委、县政府参阅,促进了有关问题的解决。四月上中旬,县政协组成七个调研小组,开展中小企业现状调查,形成“中小企业现状的调查报告”,得到县委张平书记的批示,县政府积极行动,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及时出台《关于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问题的实施意见》,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及缺乏 1
技术骨干问题,政协积极跟进,多方协调,充分论证,成功引进浙江温州客商投资2000万元,成立企业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有效拓宽融资渠道,缓解了我县中小企业融资难,提振了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心,化“危”为“机”,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在履行职能的形式上创新,努力使政协工作的特色体现得更鲜明。改进常委会、主席会的组织工作,每次会议邀请与议题有关的4-5名政协委员列席,二年来共有100多人次的政协常委、委员列席了相关会议,为他们参政议政、知情出力搭建了新平台;加强乡镇政协联络工作,乡镇政协联络工作机制不健全,委员活动不正常是多年的老问题,我们根据《政协章程》的规定和《中共绩溪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实施意见》,召开乡镇政协联络工作座谈会,制定了《绩溪县乡镇政协联络工作试行办法》、《乡镇政协联络工作评价考评办法》和政协领导联系乡镇工作分工安排,明确乡镇政协联络工作的领导机制、工作范围、委员活动方式,探索建立了乡镇委员正常化活动的新机制;发挥好专委会的基础职能作用,每个专委会每年精选一至两个课题,开展对口协商调研、考察活动,形成调研报告,提供给县委、县政府参考;改进和加强政协反映社情民意的工作,研究制定了《政协绩溪县委员会关于加强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的意见》,把关注民
生作为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主要内容,发挥好政协委员“代言人”作用。
在丰富委员的活动上创新,努力使政协委员的作用发挥得更充分。政协委员是政协工作的主体,政协委员视察是委员知情知政、学习提高、参政议政的重要途径。我们采取了多形式、多层次、多方位组织委员开展视察活动,促进了委员的知情出力、学习提高,既增强了委员参与政协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又提高了委员参政议政能力。在视察内容上,围绕中心,关注民生,选择工业园区建设、义务教育、乡镇区划调整、医疗卫生、生态保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开展视察活动。在视察方式上,把委员视察与政协提案办理、政协调研报告“回头看”结合起来,将视察情况作为政协常委会议、主席会议协商讨论的重要议题,做到视察、协商、建议三者结合,使政协视察有内容,协商有主题,建议有成效,从而提高了政协活动质量与工作实效。组织委员召开专题座谈会,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邀请有关部门负责人与政协委员面对面交流,坦诚建言,献智献策,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服务。政协委员通过视察活动,形成了共识,增强了社会责任。
在制度建设上创新,努力使政协工作开展得更规范。要加强政协委员管理制度的研究与创新,政协委员既是一种社会荣誉,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政协委员要积极参加政协会议,参与政协活动,认真撰写提案,主动反映社情民意。对委员履职情况建档立案,建立管理机制,严明纪律,对违反规定的委员将及时作出调整,保证政协委员素质。加强政协履职工作制度的研究与创新,几年来,我们修订健全了政协主席会、常委会、专委会的工作制度,今年还制定了《政协绩溪县委员会提案审查立案工作实施细则》、《政协绩溪县委员会重点提案产生和办理暂行规定》,切实加强了重点提案收集、督办工作,使重点提案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进一步规范政协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不断加强机关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效能化建设,在工作规则、教育培训、作风建设等方面,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完善创新,为更好履行职能提供机制保障。(绩协)
第四篇:活力之源——湖南株洲提升干部选任透明度、公信度纪实
活力之源
——湖南株洲提升干部选任透明度、公信度纪实
2012年5月19日,参加中博会市长论坛的中部地区50多个城市的市长们,来到曾经听说过的‚全国十大污染城市‛株洲。眼前干净优美的滨江美城,在他们心中形成巨大反差。震撼之余,他们不吝溢美之词:株洲真干净,真漂亮,真有序,真有实力和活力!
并没有做特殊的准备,株洲中博会期间向客人们展示的环境等,其实与平日无异。但在客人们看来,这个‚常态‛堪称精彩。
化‚精彩‛为‚常态‛,诠释着全新的株洲。对这种嬗变,人们不免有多种解读。市委书记陈君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株洲的变化离不开有关部门的支持、推行改革的决心和实施正确的战略,但最重要的动力还是来自近几年市委选人用人的成功,来自干部选任透明度、公信度不断提升。
在中组部开展的组织工作民意调查中,株洲市干部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整治用人不正之风‛的满意度,连续4年位居全省前列。
突破——创新催生“株洲探索”
2008年8月,一条‚株洲采取‘超女’模式海选80后干部‛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国。
‚‘超女’模式海选‛的表述并不准确,规范的说法应当是‚用公推公选方式集中选拔,构建80后干部人才库,跟踪考察、动态管理‛。不过,‚选手‛在进入‚能力素质展示‛决赛阶段,考场全开放,允许群众观摩,并进行电视转播,这种‚赛马‛方式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这次选拔折射出来的积极意义,是创新干部选拔机制,广开视野,广纳人才,为优秀人才打通快速成长的通道。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选拔干部往往具有某种神秘性,但株洲这次干部选拔却公开透明。该市规定,‚广泛推‛、‚集中比‛、‚综合评‛3个阶段的选拔过程全部公开,1980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大专文化和2年以上社会实践经验的有志青年均可参加。
豁然洞开的希望之门,吸引了7169名株洲青年报名参选,100名‚80后‛青年才俊脱颖而出,进入了市人才库重点培养跟踪管理范围。这100名青年中,已有62人获得提拔。
初始提名是干部选拔过程中关键的一步。为使真正有潜质的干部得到迈开这一步的机会,株洲市专门制订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县处级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程序的意见》,大胆尝试由少数人选人到科学民主选人的转变,通过细化初始提名操作程序,使组织提名与群众提名相结合,民主推荐与自我推荐相结合。
在此基础上,近4年来,株洲市按照‚干什么、考什么‛、‚用什么、选什么‛的原则,还拿出27个县处级和152个科级干部岗位进行公开选拔。
从干部选任初始环节上突破,体现了株洲市委推进发展的紧迫感、使命感。
作为一座著名的老工业城市,株洲这些年不断面临新的发展课题。尤其是‚十一五‛后期,株洲进入‚两型社会‛试验区核心区,改变粗放型、污染型发展模式变得愈加迫切。转方式、促发展,这关 键一役成功与否,考验着2008年上任的市委班子。市委主要领导认为,是否用好干部是关键因素。
于是,有了影响深远的‚株洲探索‛。
深化——制度保障唯德才是举
这几年,根据工作需要,株洲市对一些‚老资格‛的干部进行了一些调整。其中不少调整结果,使外界和当事人都感到有些‚意外‛。
原来,经过调整,10多名年龄偏大、且一直在‚偏冷‛部门工作的干部竟然一下‚老来红‛,‚跳‛入重要岗位任职,变得‚炙手可热‛起来。知情者明白,这些‚老干部‛岗位的转换,并没有什么特殊关系。他们转任,完全受益于株洲市‚以实绩论英雄‛的干部选任制度。
2008年4月以后,株洲市委根据中央和省委的总体要求,结合株洲实际,响亮提出‚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的总体要求。‚三有‛的提出,显示出株洲市委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强烈愿望和坚定追求。
为确保‚三有‛目标的实现,株洲市设计了一套相应的干部选任制度体系。这个体系由干部品德、工作实绩、群众公认度、个人素质、基层经验等几大方面的一整套考察考核制度组成,其特点是公正性、透明性、可操作性并举。
近4年,有300多名实绩突出的干部被及时选用上来。在去年县市区班子换届中,145个党政班子成员中,具有3年以上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领导工作经历的有83人,占57.2%,担任过乡镇(街道)党委书记的有56人。
没有年龄上的一刀切,也不搞文凭一刀切,唯一‚切‛的是工作 实绩。于是,人们看到,在株洲市的县市区委书记中,既有博士生,也有大专生,即有老资格干部,也有全省最年轻的县委书记;在市直部门中,既有生机勃勃、三十挂零即走上领导岗位的年轻人,也有老当益壮、年龄接近‚到点‛还在转战新岗位的老同志。
老中青保持紧密结合,任用时敢于打破常规,成为株洲干部工作的一大特点。
回响——选贤激活“谋事”动力
为激励广大干部‚多谋事,少谋人‛,把主要精力用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上,株洲市在秉持‚三有‛用人导向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的干部考评制度,做到考核内容定量化、评议社会化、操作简便化、结果运用刚性化。
在考评内容设置上,株洲市特别突出民生政绩的考核,保证民生优先战略顺利实施,其满意度占总分70%;在考评方式上,更加注重群众评议和社会公认,群众民主测评占政绩考核比重30%。对市直部门的工作,该市每年组织社会各界代表进行现场测评、现场公布结果、现场兑现奖惩,排名前3位的单位‚一把手‛上台领奖,排名后3位的上台作整改表态发言。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中,每月进行考核排名,并在当地媒体公布,对考核排名首位的区奖30万元,末名罚20万元,保证创卫目标如期实现。
围绕近几年的重点工作,株洲市组织部门还先后派出多批干部,担任重点企业的‚特派员‛、城市建设管理的‚督导员‛、重大项目的‚观察员‛,让干部们直接到经济社会发展最前线解决问题,锻炼才干,受到基层单位好评。
风清气正的用人氛围,大大激活了株洲的发展动力。近几年来,株洲市呈现经济高速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创新亮点频频、人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的喜人局面。
‚十一五‛期间,株洲市GDP由521.6亿元增加到1274.8亿元,财政收入由41.1亿元增加到130.9亿元。2011年,全市GDP达到155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75.3亿元,所辖醴陵市成功跻身全国经济百强县,攸县稳居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在全省新型工业化考核中,株洲市连续第5年获一等奖,轨道交通、汽车、航空、服饰、陶瓷5大千亿产业集群建设正在大步推进。
这几年,株洲市还下决心推进声势浩大的城市提质工程,使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全国十大污染城市‛摇身一变,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2010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并登上福布斯‚2010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单。
一座城市的前行是由多种动力推动的。诸多动力中,干部的因素举足轻重。一套科学的制度选任了一批优秀的干部,这些优秀的干部又强力推动着这座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则为城乡居民带来幸福安康。这,就是当地干部群众给株洲干部选任工作打高分的真正原因。
(来源:湖南日报,记者 周怀立,通讯员 周 琪 张 莉 邹晖)
第五篇:黔西南州党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纪实
黔西南州党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纪实
近年来,黔西南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创先争优为载体,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加强发展型党组织建设,全面提高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为实现全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推动发展的堡垒
2010年4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冷洞村考察指导抗旱救灾时指出:冷洞村的实践彰显了一种“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精神,这就是贵州精神。这种精神比创造的财富还要宝贵、还要长远,无论是抗旱救灾,还是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都需要这种精神。
冷洞村党支部带领村民艰苦奋斗、智斗旱魔、绝地逢生的感人事迹,是黔西南州加强发展型党组织建设促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黔西南州坚持抓好基层、打牢基础,着力在夯实党的执政根基上下功夫,在“四创一抓”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探索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模式,促进跨省移民库区的稳定与和谐发展,黔西南州打破地域界限,创造性地在与广西交界的册亨县双江镇平华村建立了黔桂跨省区域尾沟平华联合党总支部委员会。利用网上e支部、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外出务工党员的联系,在广东佛山建立了外出务工党员“流动型”党组织。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等模式,全州实现了非公经济党组织组建的全覆盖。兴义市东风联合党总支书记杨出波感慨地说:“通过联合党总支发挥的作用,10家企业已为社会新增就业岗位2200余个,解决了2200余人的就业问题。”
全州各级党委还抓好村级班子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筑起了新农村建设的坚强堡垒。在坚持标准和程序选好班子、配齐配强村常务干部的基础上,对村常务干部实行目标绩效管理,目前全州村常务干部年均报酬已达9697.33元,村常务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
近年来,黔西南州分13期对全州5132名村(社区)常务干部、大学生村官开展了“五千村官进大学”轮训工作。组织全州440个一类贫困村、122个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赴江苏华西考察学习。组织全州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乡(镇)长和街道办主任等500余人赴山东寿光进行农业产业化培训。
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黔西南州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共承诺办理实事85041件,兑现81551件。党员干部共承诺办理实事98141件,兑现86551件,用一片真心换取了群众的一片真情。结合“四帮四促”、“万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和干部驻村活动,州县两级共派出工作队1233支、1214名驻点干部,深入到全州136个乡(镇、街道)、1097个村、117个社区、382个企业开展挂帮联系工作,实现了挂帮工作的全覆盖。目前,联系部门和挂帮干部共帮助基层解决困难和问题4600多个,协调帮扶资金8000多万元。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推动发展的旗帜
“党员干部是抗洪救灾的主心骨,他们深入抗洪救灾第一线,靠前指挥,紧急行动,以实际行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以实际行动创先争优,扎实高效地做好应急处置工作,保证了我们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一户不少、一人不漏”;“危急时刻真正体会到了党员„主心骨‟的作用,有党在,灾后重建不是难事”……时间虽过去近一年,但这些出自去年遭遇“6.06”特大洪灾的望谟灾民口中的话,在记者的脑海里仍记忆犹新。
在黔西南州,无论发生什么自然灾害,首先挺身而出的便是咱们的党员,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党员干部奋勇当先的身影。
去年6月6日凌晨1时许,望谟县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后,黔西南州广大党员干部迅速深入到抗洪抢险救灾第一线,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在这次突如其来的洪灾中,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3张年轻的面孔,他们是打易镇派出所的党员民警向翔、何会洋、刘克庄。在灾害袭来时,3人不顾个人安危,在带领村民撤离到安全地点时,却被涛涛巨浪卷入洪流,他们以对祖国和人民无限的忠诚和热爱,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此举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的高度赞扬。2011年6月22日,李源潮同志在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简报》第1210期上作出重要批示:“贵州省共产党员在抗洪抢险救灾一线创先争优的事迹很感人,请注意作为共产党员先进模范作用的典型事例积极宣传。”
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处处也有党员示范在先。近年来,黔西南州把“党员创业带富工程”作为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州、县两级共拿出1000多万元基金,支持和鼓励有能力的党员带头创办种植、养殖、加工、贸易、服务等项目。目前,全州先后有993个行政村,共计2万余人参与到“党员创业致富”工程中,共实施贴息帮扶项目175户,项目帮扶305个,已带富群众5922户20717人。
一个干部就是一个推动发展的标杆
“要不是州里加大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出台办法从村干部中公选乡(镇)领导干部,我今天可能也还只是一个村干部,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居然变成了现实,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真是好……”谈起这些,2010年通过公开选拔现任安龙县海子乡副乡长的邱南淞十分感激。
当年,黔西南州专门拿出6个乡(镇)党政副职职位,采取州、县联合公选方式,打破身份界限,面向村(居)党组织书记、主任选拔,原安龙县普坪镇乐汪村主任邱南淞,就是通过公选进入乡(镇)领导班子的村干部之一。如今,他和其他公选的领导干部,各自分管的工作都抓得有声有色,成为公选干部的一个标杆,深受群众称赞。
近年来,黔西南州认真贯彻执行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发展型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亮点频频闪现。2007年面向全州公开选拔了22名35岁以下副县级领导干部;2009年从全州132个乡(镇、街道)240名党政正职中采取“两考一推”方式,科学设置民主推荐分值,引入乡(镇)党政正职任职和乡(镇)类别加分政策,公开选拔了13名干部到州直机关担任副县级领导职务;2010年采取州、县联合公选方式,选拔10名副县级领导干部、33名乡科级领导干部。同时还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
公务员、定向招录乡镇公务员试点工作。
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方式,黔西南州也进行不断探索。2009年8月,该以公开推荐方式,产生20名正县级干部提名人选,并初步探索形成“公开推荐产生提名人选+民主推荐产生考察对象+组织考察产生拟任人选”的“两推一考”选拔模式;2010年和2011年,采取州委常委会成员和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州政协主席无记名投票推荐方式,分别产生1名县级政府正职提名人选、3名县级党委正职差额提名人选;2010年8月,召开州委全委会,推荐产生2名州直单位正县级领导干部提名人选。此外,该州还对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进行了安排部署。2007年以来研究确定县处级正职后备干部80名,县处级副职后备干部386名,全州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后备干部队伍。
万事德为先,从2007年12月开始,州委组织部在全面总结近年来该州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和探索干部德的评价标准和考察办法,制定出台了《关于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推行以察德为主要内容的深度考察方法的意见》和六个配套文件,并在州、县、乡换届工作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一个人才就是一个推动发展的动力
“省直单位曾高薪来„挖‟过我,但一想到每年州委、州政府都组织人员看望慰问我,并按时发给省管专家经费补贴,2010年还给了我10万元的科研经费,帮助我解决了妻子的调动问题,现在还出台高层次人才津贴实施办法,这么好的待遇,这么好的优惠条件,我怎能离开生我养我的故乡……”谈起为何一直坚守黔西南、服务黔西南的感想时,集“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贵州省科技兴农人才奖获得者,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贵州省„五四‟青年奖章,贵州省省管专家、省政府津贴专家”于一身的州农科所副所长、研究员石明感触颇深。
黔西南州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从实际出发,围绕人才的培养、开发、引进和使用等,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配套制度,开辟了育才、留才、引才、聚才的新天地。
制定出台的《黔西南州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全州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创新活力人才队伍的目标,提出了加大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和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六大重点人才工程。去年5月,全州各县(市)、州直有关工作部门完成了人才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基本形成了上下衔接、左右沟通、相互配套、覆盖全州的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根据今年1月出台的《黔西南州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暂行)》和《黔西南州高层次人才津贴实施办法(暂行)》,对引进“外才”和用好“内才”都制定了特殊的优惠条件。在引进多层次、多学科的紧缺人才和急需人才方面,采取“行业引进”、“项目引进”、“产业引进”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各类人才陆续“云集”金州。目前,已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柔性引进9名博士到州、县(市)水利局挂职服务;从各高校毕业生中引进28名研究生到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州委党校从事教育工作;32名专家到州人民医院受聘,其中博士学位12名、硕士学位4名;从内蒙古、河北省、河南省引进草地生态畜牧专业研究生3名,为“晴隆模式”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人才支持。
一个制度就是一个推动发展的保障
“我们对一些不符合村情发展的制度进行了废除,对一些不适应发展需要但又不可废除的制度进行了修改完善,现在我们的《村规民约》由2009年前的24条增加到27条,按制度办事,条条管用,村民心服口服,所以我们村的发展才不受阻碍……”兴义丰都街道办丰都村党支部书记彭佐书道出他的“管理经”。
2009年,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期间,黔西南州着力在“敢破、善立”和“立后即行、行之有效”上下功夫,对制度进行“废、改、立”,优化了科学发展的软环境。此项工作得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的批示,也推动了全州制度建设向纵深推进,出台了一些科学合理、具体实在、切实可行的制度。
黔西南州着力从构建体制机制入手,围绕近年来全州在矿区、景区、库区、工业园区和机关党的建设中取得的新成效、积累的新经验、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认真开展专题调研后,于2009年12月出台了《关于创新矿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创新风景旅游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创新移民库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创新工业园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创新机关党建工作的实施方案》,与州委已经出台的“1+7”文件相配套,统一体例,形成“1+7+5”的长效机制文件体系。“五个长效机制文件”具有较强的前瞻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0年12月,随着《关于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推行以察德为主要内容的深度考察方法的意见》和《领导干部德的专项测评制度(试行)》、《领导干部完成重大任务、应对重大事件专项考核办法(试行)》、《领导干部社会评价信息收集办法(试行)》、《考察对象廉政报告制度(试行)》、《领导干部德的综合分析评价办法(试行)》、《干部考察员选拔和管理制度(试行)》等一系列制度的制定出台,黔西南州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科学化水平得以提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
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2011年,全州财政总收入完成81.5亿元,为预算的117.6%,同比增长41.12%,增收23.7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2亿元,增长48%;生产总值完成375亿元,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55元,增长16.5%。
面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在新的起点和新的征程上,黔西南州正以崭新的面貌、昂扬的斗志,踏浪争流,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