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综合08年高考文科综合信息(推荐)
12008年高考文科综合信息
一、关于全国文科综合试题命题
近两年参加文科综合试题命题的历史学科执笔者是北京师范大学杨宁一教授、曹大为教授和武汉大学何德坤教授。学术秘书暂时由杨宁一和刘芄兼任。全国文科综合试题命题组组长仍是北京师范大学张亚男教授(地理学科)。
(1)杨宁一教授。世界近现代史专家。其学术专长是世界近代化问题、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美国史。
(2)曹大为教授。其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是岳麓版高中历史新教材主编,中国长城研究会副理事长,其学术专长是先秦史,近两年有多篇有关“明清思想文化史”的研究文章发表。
(3)何德坤教授。其学术专长是中国古代民族史。近两年的“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贡献”、“金迁都”试题就是出自其手。
(4)刘芄。其观点是重视考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把握,突出对重大历史概念的考查,关注考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善于从微观的角度去发现历史的大意。
(5)张亚男教授。根据其地理学科的特点,注重对历史空间概念的考查,考查重点是区域经济。
二、考前预测
(一)2008年高考趋势预测(地理)
1.08高考试卷仍坚持突出学科特色,立足教材主干知识,进一步强化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原则,以适当渗透新课标“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科学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基本理念,增强学生的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以“粮食和农副产品价格上涨”为背景材料,考查农业区位、农业生产类型、我国的农业生产条件、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我国主要农作物分布和商品性农业基地建设;以“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发射,文昌火箭发射场和天津新型火箭生产基地,上海大飞机项目等为背景,考查时间计算、地球运动的意义、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区位因素;以京沪高速铁路、杭州湾跨海大桥为背景材料,考查交通建设的区位因素和重要意义;以南方雪灾,奥运火炬传递,成渝地区、长株潭、武汉两型社会改革,天津滨海新区和北京奥运会等为背景材料,考查我国南方地区、西南地区、青藏高原、环渤海地区等国内热点地区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及成因;以胡锦涛主席访日、缅甸飓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地建设、石油价格上涨、伊朗核问题、希腊的奥运圣火采集等为背景材料,考查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东、地中海沿岸地区等世界热点地区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及成因等,隐性考察热点问题。
3.“5.12汶川特大地震”举世瞩目,很有可能增补为高考试题,应适当关注地震的成因和分类,震级与烈度的关系,地震的危害、地震的预报和防御,全球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地震防护和自救的知识,地质灾害的关联性,我国地质灾害的分布、成因、防御。新课标省区和自主命题省区,尤其应给予高度重视。
2008年5月20日
(二)2008年高考趋势预测(历史)
一、山东
1.试题难度中等。
2.从高考说明规定的考试范围来看,思想政治学科的必修课程模块为4个,而地理、历史学科的必修课程模块分别是3个,在试卷结构设计上应当对此有所体现。所以,思想政治的分值约占必考题分值的36%,地理、历史分值比重分别约占必考题的32%。
3.“选做题”继续采取“超量给题,限量做题”的方式。等值的8道选做题,供考生自行选做3道。但是,考生对于选做题的自主选择权依然有限。考生须从三个科目的题目中,确保各选做1道,而不能3道题目全部在某一个学科或某两个学科领域之内进行选择。按照规定,某一学科的选做题不会跨其他选考模块命题,更不会跨其他两个学科命题。学科内选考模块是否可以跨必考模块命题,2008年高考说明没有明确的文字表述。是否跨模块命题,跨的程度有多深,不可能有一定之规,将会由命题者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作为选考内容,2008年山东高考说明中对于选考内容范围的规定,仅仅是针对2008年高考而言的,将来可能会作进一步的调整。不应简单理解为2008年延续了2007年规定的选考内容,2009年高考也必然还是这些内容。上述规定对于2008年之外的高考来讲,不具有指导意义。
4.试题会特别强调“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体现了“命题不拘泥于某一版本教科书”;背景材料的选择与运用方面,也会体现出非常浓郁的山东地方性特色。“题型示例”中的一些题目代表了一种命题发展的趋向。为考生了解高考,为命题者命制试题提供了一个“参考”,但其并非2008年高考试题的模板,切忌对号入座,机械模仿。
二、《大纲》版全国文科综合卷
考纲变化大
与去年相比,历史大纲版考纲变化很大,新增一批知识点,突出物质文明的考查。对新增加的这些内容应该用新课标的理念来审视,加强备考的针对性。
1.增加一些经济知识点的考查,侧重物质文明的考查。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更强调人类文明与经济生活的发展,更关注民生与改革。如增加了庆历新政、洋务运动等知识点。
2.增加对农民问题的考查,涉及农民改革、农民起义等。如明末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起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等。
3.增加古代制度创新的考查,强调制度创新。如府兵制、募兵制、西汉时期的编户齐民、刺史制度等。
4.突出思想方面的改革、论战。如增加了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等。
5.部分提法有变化。如世界史部分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变为“拿破仑帝国”;删掉了苏联的建立,突出了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增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族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在亚洲经济发展中,增加了“泰国、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
(三)2008年江苏高考命题人信息
1.杨绪敏
1953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历史学教授。1978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后分别在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历史系进修。1982年至1985年期间,在华中师大师从著名历史文献学家、博士生导师张舜徽教授读历史文献学硕士生课程。曾任徐州师范历史系副主任、主任,现任徐州师大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江苏省历史学会理事、徐州市历史学会会长、中国古代史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被评为校优秀中青年教师、优秀青年指导教师、校学科带头人。是普通高中新课程骨干培训者国家级研修班成员,主持徐州师大重点教研项目《高师院校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对策研究》。
杨绪敏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史学史等的教学和研究,先后承担本科生《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史学史》、《中国历史文献学》等课程,担任硕士研究生《中国古代史料学》、《明清学术思想史》、《明清政治制度史》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先后主编和参编过《中国历史要籍研究资料辑要》、《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文献学》等教材。分别获得校第三届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优秀教学质量奖中青年奖等。
先后承担了江苏省教委资助的《史通研究》、《史可法文集校点》、《徐州汉画像石研究》、《两汉文化与徐州旅游》等课题的研究。出版专著、编著6部,其中专著《中国辨伪学史》获江苏省政府第六届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徐州历代名人评选》(合著)获徐州市政府第六届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先后在《史学史研究》、《江海学刊》、《明史研究》、《史学集刊》、《古籍整理研究》、《江苏社会科学》、《历史文献研究》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主要有《论五劭魏澹修史》、《刘知几史学变通思想及其局限性》、《论谈迁刻苦求实的治史精神》、《史通评唐代修史》、《明清辨伪学的成立及古书辨伪之成就》、《闫若璩与伪古文尚书的定案》等。其中发表的有关《史通》研究的论文有6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在中国古代史、史学史研究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朱小田
1963年9月生,历史学博士,历史与社会学家系教授,担任世界史专业“现代化比较研究”方向硕士生导师,兼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中国社会史方向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区域社会史研究、现代化比较研究,涉及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多种学科交叉。
主要研究成果: 著有《在神圣与凡俗之间》、《江南乡镇社会的近代转型》等著作四部,在《社会学研究》、《史学理论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国家级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40多篇,1999年、2001年和2003年三次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1年和2003年分别获得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和二等奖。
鉴于其科研与教学方面的表现,曾获得过江苏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等省厅级荣誉称号等 7项,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3.李昌宪
1947年10月生,江苏南京人。1985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宋代政治制度史、行政区划史的研究,寻本溯源,旁及唐、五代等领域,近年来对辽、夏、金史也有所涉猎。在治学方法上,推崇朴学的学术传统,重视官制、历史地理和史源学的研究与运用。任课情况
本科:中国古代史
硕士:唐宋史料史源学、宋史专题研究、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合)
博士:唐宋史要籍研读、唐宋史专题研究、中国古代史通论(合)
科研情况
研究方向:以宋代政治史、政治制度史、政区地理为中心,研究上溯至唐、五代,旁及辽、金、西夏史。主要著作有:《宋代安抚使考》、《司马光评传》、《南明史料八种》、《江苏史纲》、《宋代行政区划史》(含西夏)等。另有多篇论文发表于《中国史研究》、《文史》、《历史地理》、《北大国学研究》等刊物。
4.姚锦祥
1959年生,江苏溧阳人。198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同年留校任教。现任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副教授、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生导师、江苏省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主讲课程 《中学历史教育学》、《中学历史课程与教材分析》、《中学历史教学评价》、《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教育伦理学》和《中国近代军事史》等。
主要成果:
主持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政史地学科渗透与综合的教学模式》、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历史学科的德育渗透》、江苏省教研室重点项目《中小学社会学科的综合教学模式研究》三项省级课题,和南师大校内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历史学科的现代教学模式研究》、南师大教改项目《新课程条件下“中学历史教学论”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两项校级课题。参加国家教育部课题《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和江苏省教育厅有关研究项目4项。
在省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近二十万字。其中核心刊物十篇,有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和其他刊物全文转载。出版学术专著《历史教材学概论》或编著《历史教育学新编》9部。其中主编4部,副主编两部,参编4部。有多篇论文和编著获得学校和省教育厅的嘉奖。《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三种基本模式》、《文科综合考试条件下历史学科的三轮复习模式》和《历史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及其实施途径》等教学研究论文在我国中学历史教育领域有较大的影响。这些成果中涉及中学历史课程、教材和教法的各个领域,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和中学历史高考命题及其教学研究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在相关领域有一定的知名度。
5.朱小田:苏州科技学院
6.刘金源:世界现代史,侧重英国史研究
出生于1972年1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世界史专业副教授。
任课情况:
本科:世界现代史、外国史学史、欧洲历史文献选读、世界史专题、英国史研究 科研情况:
主持的科研项目有:200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西方反全球化运动研究”、教育部“211工程”子项目“当代西方绿色生态运动研究”、南京大学2002年度中流-喜玛拉雅基金项目“当代西方国家绿色生态运动研究”,参加200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帝国的终结与战后英国资本主义文化”。出版的著作有:《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印度洋英联邦国家:海岛、小国、异路》、《法国史:自由与浪漫的激情演绎》、《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运动》等九部。在《世界历史》、《史学月刊》、《历史档案》、《国际政治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曾获南京大学及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南京大学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中国第四届吴玉章奖。
7.万朝林:南京大学研究中国明清史(范金民的学生)
8.李文才:扬州大学研究中国隋唐朝史
李文才,男,汉族,1969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中共党员,现为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博士、教授。兼任中国武则天研究会理事。1988.9—1992.7就读于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2.9—1995.7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中
国古代史专业(隋唐史方向),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5.9—1998.7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师从著名历史学家黎虎教授研习魏晋南北朝史,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8.7—2000.6任教于辽宁省大连大学,任讲师。2000.6—2004.7引进到河北大学工作,2001年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3年破格晋升教授,任河北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2004年7月引进到扬州大学工作。
1997年曾获北京师范大学首届“京师杯”学术节论文一等奖;2003年获河北大学第二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优秀奖;2004年7月,专著《南北朝时期益梁政区研究》获河北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类)二等奖。专业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主持河北省及教育厅科研项目4项,并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先后在《中国史研究》、《民族研究》、《文史》、《社会科学战线》、《史学月刊》、(韩)《庆州史学》、(韩)《启明史学》等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并出版专著2部,其中《南北朝时期益梁政区研究》2002年10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光明日报》、《中国学术》等报刊发表有书评,给予好评。
下面是对他的博士论文的评价:本书是博士论文,作者没有孤立地描写南北朝时期益梁局部地区的政治变迁,而是将其放入整个南朝的政治史,乃至南北朝关系发展史中进行了系统研究。本书史料征引丰富,论述与考证相兼,既深化了南朝史、南北关系史的研究,又突破了地区的狭隘性,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9.刘克明:省教研室 省历史教研员
10.郑汉东:盐城市第一中学 盐城市07、08两届高三历史学科全市调研考试题命题核心成员
2008年5月20日
第二篇:试论2008年高考文科综合信息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
A Suzhou Institution
2008年高考文科综合信息
一、关于全国文科综合试题命题
近两年参加文科综合试题命题的历史学科执笔者是北京师范大学杨宁一教授、曹大为教授和武汉大学何德坤教授。学术秘书暂时由杨宁一和刘芄兼任。全国文科综合试题命题组组长仍是北京师范大学张亚男教授(地理学科)。
(1)杨宁一教授。世界近现代史专家。其学术专长是世界近代化问题、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美国史。
(2)曹大为教授。其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是岳麓版高中历史新教材主编,中国长城研究会副理事长,其学术专长是先秦史,近两年有多篇有关“明清思想文化史”的研究文章发表。
(3)何德坤教授。其学术专长是中国古代民族史。近两年的“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贡献”、“金迁都”试题就是出自其手。
(4)刘芄。其观点是重视考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把握,突出对重大历史概念的考查,关注考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善于从微观的角度去发现历史的大意。
(5)张亚男教授。根据其地理学科的特点,注重对历史空间概念的考查,考查重点是区域经济。
二、考前预测
(一)2008年高考趋势预测(地理)
1.08高考试卷仍坚持突出学科特色,立足教材主干知识,进一步强化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原则,以适当渗透新课标“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科学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基本理念,增强学生的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以“粮食和农副产品价格上涨”为背景材料,考查农业区位、农业生产类型、我国的农业生产条件、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我国主要农作物分布和商品性农业基地建设;以“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发射,文昌火箭发射场和天津新型火箭生产基地,上海大飞机项目等为背景,考查时间计算、地球运动的意义、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区位因素;以京沪高速铁路、杭州湾跨海大桥为背景材料,考查交通建设的区位因素和重要意义;以南方雪灾,奥运火炬传递,成渝地区、长株潭、武汉两型社会改革,天津滨海新区和北京奥运会等为背景材料,考查我国南方地区、西南地区、青藏高原、环渤海地区等国内热点地区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及成因;以胡锦涛主席访日、缅甸飓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地建设、石油价格上涨、伊朗核问题、希腊的奥运圣火采集等为背景材料,考查东亚、东南
第三篇:2013高考文科综合政治[范文模版]
2013高考文科综合政
38.(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镇化,指农村人口、畜余劳动力和企业逐渐在空问上泉集而转化为城镇的经济要素,成为促进经济发展重要动力的过程。
材料一2004年,某县在R镇征地近2000亩(1公顷=15亩)建立了一个工业园,在一家知名装备制造企业入驻后.150多家配套企业相继入园,2012年该因区实现产值120亿元。在园区周围,学校、医院、银行等纷纷出现.2012年,该镇人口由2.3万增加到3.5万,新增人口中有7000多人足脱离土地的农民,他们在接受培训后成为园区的产业工人。务工农民留下的土地由一些经管大户集中起来、统一经管,建立了一批优质稻米、蔬菜和水果等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该镇90%的劳动力实现当地就业,人均收入明显增加。
材料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被征地农民的许多现实问题受到广泛关泣.M省2010年对1 460户被征地农民进行了入户调查.调查显示,被征地农民户均失地2.1亩,99%的家庭得到各种形式的补偿,每户平均获得政府货币补偿76271元;与土地被征前相比,34%的家庭收入增加,户均增加7125元,37%的家庭年收入下降,户均减少10409元,其余家庭收入变化不明显;69%的农民拥有固定职业,31%的农民没有固定职业;在有固定职业的农民中,10%的农民是通过政府、社区介绍就业的;70%的农民拥有医疗保险,17%的农民拥有养老保险,3%的农民拥有失业保险。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城镇化对R镇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14)(2)假设你是M省人大代表,请结合材料二向政府部门提出解决被征地农民问题的政策建议。(12分)
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材料一近年来,莫高窟游客逐年增长,2012年全年接待游客量达到80万人次。旅游旺季时,平均每天游客量逾4000人次,最多时约7000人次,而其最佳游客承载量在3000人次以内。大量游客进入洞窟,二氧化碳长时间滞留,窟内空气湿度增大,温度上升,侵蚀壁画和彩塑;加之长期的风化和氧化作用,莫高窟壁画和彩塑正在缓慢退化。
材料二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莫高窟文化遗产,敦煌研究院联合高校、研究机构、科技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建立了综合防沙体系;研发了无线传感环境检测分析系统,开发了十亿级像素数字相机系统,形成了包括前期摄影采集、后期图像处理、虚拟漫游等环节在内的数字处理系统等。随着这些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莫高窟自然环境得到改善,壁画、彩塑等图像采集取得进展。不久的将来,世界各国人民除了实地参观莫高窟外,还能在互联网上便捷地欣赏3D效果的“数字莫高窟”,随时随地地感受莫高窟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
(1)结合材料一,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如何处理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关系。(14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科技创新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8分)
(3)除互联网展示和吸引海外游客实地参观以外,请就如何增强敦煌莫高窟艺术的国际影响力另提两条建议。(4分)
38.(1)企业的聚集发挥了规模经济优势。带动了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产值增加;.(4分)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为园区和该镇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3分)土地的统一集约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3分)居民收入的增加,刺激了消费,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或有利于扩大内需)。(4分)
(其他诸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等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2)被征地农民获得的补偿偏低,应提高补偿标准,完善补偿机制。(3分)部分被征地农民就业困难、收入减少,应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和政策支持。(3分)部分被征地农民未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应扩大保障体系覆盖面,并提高保障水平。(3分)加强对征地补偿安置工作的监督,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3分)
39.(26分)
(1)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分)游客增多加大了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的压力,若限制客流会影响利用的效益,但合理利用和科学保护是能够相互促进的。(4分)应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分)从实际出发,探索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利用,在合理利用中保护。(4分)
(2)科技创新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物质技术手段;(3分)科技创新带来更快速、方便的文化传播手段和方式,促进了文化的交流;(3分)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因素。(2分)
(3)在国外举办敦煌莫高窟艺术展览和主题艺术节;扩大含有敦煌莫高窟文化元素的商品出口;开展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国际合作。(每项2分,答出任意两项可得满分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第四篇:2011 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评析
2011 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评析
2011 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遵循新课程理念,科学公正、准确规范、全面高效,符合山东省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集中展现了山东省高考试题的特色。
一、试题在理念稳定、结构稳定、风格稳定基础上,适度创新
试题在命题 理念、考核风格、整体结构上保持稳定,试卷的模块结构、内容比例、阅读量、难度、题型、赋分等方面平稳继承,确保了高考试题的稳定性,使考生可以在相对熟悉亲切的试题环境中以平稳的心态正常发挥。
在保持相对稳定性的同时,力求实现适度、科学的创新。试题在主题集中性、材料逻辑性、设问逻辑性等方面进行符合学科规律的创新,实现了可喜的突破。2011 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的选择题和主观题的主题更加集中,材料之间、知识和材料、设问与材料之间的逻辑性加强,主观题各个小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更为紧密。例如,充分体现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综合性的 28、29 题,与往年相比,均有质的飞跃。学 科内综合题(28 题)选择一个具体、典型、集中的主题“转方式调结构”,材料一、二、三按照“调查与研究---现状与目标---发展措施”的逻辑思路进行组织;政治、哲学、经济模块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主题进行设问,并且根据材料的内在逻辑和设问的结构需要,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政治---哲学”模块顺序的排列方式,而是按照材料的逻辑思路,将经济题放置在最后;第(1)小题从政治生活角度考查学生对山东省委调研工作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的认识,第(2)小题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考查学生对调研合理性的论证能力,从而说明“十二五”发展目标是在实践基础上得到的认识,第(3)小题从经济生活角度考查山东省政府各项措施的经济学依据,三个小题环环相扣、逐层设问,尊重学生的思维逻辑和社会现象自身的发展逻辑,三个设问的排序从易到难也有利于学生答题,实现了学科内综合的有机性和整体性。学科间综合题(29 题)的材料和设问紧紧围绕汉阳铁厂这一主题,按照“汉阳铁厂的兴衰”来组织材料、设置问题,从哲学角度考查了用矛盾的知识权衡影响企业选址的因素,从文化角度考查了汉阳铁厂遗址进行保护性改造的原因,主题突出、设问脉络清晰,是文科综合试题的典型代表。
试题恰当把握了稳定与创新的辩证关系,稳中求新,试题从选择题到主观题都深刻 挖掘选题的内涵,突出主题;同时遵循知识和时政本身所具有的逻辑性,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整体把握材料、知识、设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确保学生在合理的思维逻辑中回答问题,提高学生的答题效率。
二、试题坚持基础知识考查和能力考查相统一
试题对基础知识考查坚持思维深度考查和知识广度考查相统一。试题尊重考生的刻苦学习,既注重考查思想政治各个模块的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深入考查知识的内涵、知识的内部结构;又同时合理覆盖基础知识,突出知识的相互关系,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的综合比较、分析判断能力。既尊重了学生,又确保了试卷的信度和效度。例如,《经济生活》考查了效率与公平、市场与计划、纸币、价值与价格、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劳动者、财政的作用、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考点。《政治生活》考查了我国政府职能和责任、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的地位、党的执政方式、我国的政党制度等考点。《文化生活》考查了文化与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灿烂的中华文化、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考点。《生活与哲学》考查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等考点。
试题在考查基础知识时突出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在考察学生运用思想政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学科能力基础上,注重对高水平的认知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考查,尤其注重对考生分析、概括、综合、推测、评价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多个模块、多个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进行考查,鼓励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例如选择题 18 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价值、价格、供求等基础知识和基本学科能力,首先需要正确分析每个图表所反映的经济道理,从而进一步正确推导出四个图表之间的逻辑关系,设计思路独特新颖,全面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第 28 题的第(3)小题利用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构成图,综合考查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要求学生透过产业现状抓住产业结构优化的本质和规律。学科间综合题 29 题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地理、历史学科知识概括影响选址的因素,运用哲学矛盾分析法权衡诸多因素,体现了综合运用人文和自然知识发现问题、运用哲学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统一,从材料信息的解读到设问之间的逻辑关系都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发现问题、论证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严格遵循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相关规定,试题考查内容严格从规定的考试范围中选取,并且选取各个模块具有代表性的主干知识,将基础知识考查、主干知识考查、能力考查有机结合在一起,既尊重了中学基础教育的教学实际,又全面、深入、准确考查了学生,保证了高考试题的信度和效度。
三、试题坚持选拔功能与导向功能相统一
试题结构合理,整个试卷题目难、中、易合理分布,知识考查宏观、中观、微观比例恰当,设问类型丰富,保证了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又有利于为高等学校区分和选拔不同层次的学生。例如,选择题第 20 题中选项 D 是对传统习俗的深度考查,B、C 选项是对“好客山东贺年会”的作用和传播方式的综合认知,既考查考生对具体知识的深度理解,又考查考生对“好客山东贺年会”的综合思维能力;第 28 题的第(1)小题考查了党的地位、执政方式、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等考点,第(2)问集中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3)问考查学生对经济生活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题目整体上难、中、易结合,知识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考查了考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有助于鉴别和区分不同层次的考生。
试题遵循新课程理念有利于引导中学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试卷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引导高中学校在完成基础教育目标的同时,推进课程改革,更加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第 36 题的第(1)问考查了学生对国家形式基础概念的掌握情况,第(2)问则需要考生运用归纳、概括、比较等方法论证我国国家管理形式的优越性,进一步考查了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创新性思维。学科间综合题 29 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历史、地理、哲学、文化等知识和相关学科技能解决问题,有利于引导中学教学注重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
试题统筹考虑多种因素,保证了合理的难度和区分度,有利于鉴别区分和选拔符合高校要求的学生;又通过设置综合性强、跨模块和跨学科的试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导中学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试题注重思想性和政治性,突出考查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普通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育目标,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也是政治学科的学科特色和社会价值的体现。
试题在立意、知识、材料、设问上都非常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试题立意积极而深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参与社会现实的思考。试题以丰富的材料和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设问来引领和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辨别复杂的社会现象,培养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例如,第 17 题展现了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有利于坚定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第 20 题展示了 “好客山东贺年会”的成绩,增强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第 21 题说明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需要学生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第 22 题陈述了山东省建设新的山东省艺术馆和 11000 个文化大院等文化设施,引导学生关注山东发展 ;第 23、24 题引导学生关注飙车、醉驾等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第 29 题展现民族工业的兴衰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考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第 37 题选取侯海燕的先进事迹为情境材料,考查学生 “ 怎样提高个人的社会公德修养”,通过材料的积极引导和设问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 来倡导团结友善的精神,推动学生学习乐于助人的社会公德、奉献社会,等等。
试题的立意、知识、材料、设问都具有鲜明的思想性,从多角度和不同层面,弘扬主旋律,反映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展现社会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学生形成和发展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
五、试题在坚持思想性、科学性、公平性前提下,展现了时代风貌、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2011 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 以 真实、内涵丰富、鲜活的时政材料作为素材,创设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新情境,承载知识。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基础上,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试题在必要、准确、严密的前提下,情境创设简洁,从阅读量、思维量等方面考虑考生的承受能力,有利于保障学生正常发挥。
试题具有浓厚的时代性,以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热点问题为素材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引领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感受各个模块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例如,第 19 题 选取 2011 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活动作为素材,第 25 题选取“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作为素材,第 28 题 选取 “十一五”成就、“十二五”规划作为素材,围绕“转方式调结构”这一主题,考查经济模块、政治模块、哲学模块的相关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等等。
试题同时充满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试卷选用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材料,也选用了部分具有山东省特色的材料,增加试题的亲近感。例如,第 20 题选取“好客山东贺年会”作为素材,第 21 题选取“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作为素材,第 22 题选取 2011 年山东省将开工建设新的山东省艺术馆和 11000 个文化大院作为素材,第 23、24 题选取刑法修正案
(八)将飙车、醉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作为素材,第 28 题选取山东省富民强省的实践作为素材,第 37 题 选取 全国优秀大学生侯海燕的先进事迹作为素材,这些试题的选材和情境都具有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特点,使学生在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中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总体而言,2011 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站在思想政治学科发展的高度,准确把握高考试题的基本要求和内在规律,能够反映考生的学习能力、思维品质,稳中有变,稳中求新,统筹考虑了试题的科学性、公平性、有效性,是一份高质量的试卷。
第五篇:高考文科综合答题注意事项
南溪一中创新部高2012级文综考试相关事宜及指导资料
南溪一中创新部高2012级文综组
一、考试时间
从第2周开始,双周星期四考试,节假日、月考、半期考试所在周不考。计划调研考试前考查7~8次。
二、考试范围
科任教师根据教学、复习进度自行安排。
三、考试分数
满分300分,地理、历史、政治各100分(独立成卷、同堂考试),其中卷面分占5分(三科累计15分)。
四、试卷设置
尽管各科独立成卷,同堂考试(分卷不分堂),但为方便选择题机读、分析和统分,所以对试卷题号做了如下安排:
1~12题,地理选择题,37、38题地理非选择题;
13~24题,历史选择题,39、40题历史非选择题;
25~36题,政治选择题,41、42题政治非选择题。
选择题统一涂抹在一张机读卡上,非选择题按相应学科答题卡答题。
五、负责人安排
1.第一轮历史教师、第二轮地理教师、第三轮政治教师;
2.负责人职责:
(1)文综考试周,督促相应学科的教师最迟在星期二下午放学前上传本学科试卷、答题卡及答案;(试卷1张4页,答题卡1张2页,答案据实际情况而定,3科最好2页)
(2)审查(图表、文字、试题序号及其他编排是否有误)、印刷试卷、答题卡、答案;
(3)提前5分钟分发答题卡、试卷,监考;
(4)考试结束后收卷、组织阅卷。第二天上午负责机读卡读分及统计、分析。督促相应学科教师最迟在星期五下午放学前阅卷完毕,并汇总统计成绩。星期六出成绩。(成绩呈现要求:分科,分I、II卷、总分呈现)
六、高考文综考试答题技巧指导
同学们文科综合科考试答题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时间安排不合理。大约有1/3的同学不能保证足够的时间做完题,有1/3多的同学勉强做完,有1/3不到的同学能做完,并有一定的时间检查答题。
2.选择题误失性失分多。
3.审题不仔细,抓不做材料的中心,找不出材料中的关键性词句,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4.基础知识不扎实,答题不能使用学科术语或准确使用学科术语。
5.缺乏学科知识体系,答题不能应用教材知识原理结合材料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抓住一点不放,不及其余。
6.答题不规范、逻辑性不强、段落层次不清、要点不明、口水话多等问题。1
勤奋学习,刻苦攻读,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过硬的基本技能,是高考取得理想成绩的前提条件。但是,考生科学解题技巧和调整好临考前的状态,讲究有效的应试策略也是高考取胜不可缺少的环节。现就这方面问题谈一些我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时间安排
文科综合科考试时间是两个半小时,相对来说题量是比较大的,而且书写量也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在考试中能够合理地分配时间。很多同学容易在选择题上花过多的时间。的确,选择题每题的分值是比较大的,由于审题粗心或是仓促而失分很不划算,但是如果花太多时间在这部分会导致后面的主观题没有充足的时间解答,这样反而有可能得不偿失。在此建议大家在解答客观题部分用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大约45~50分钟较合适,多了不好,少了也不行。在做主观题的时候也不要太拖沓,尽量争取时间。这样如果初步完成卷面内容以后还有多余的时间,可以对主观题的答案作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还可以检查客观题的答案,从而使得整个答题过程完成得比较从容,既能够充分利用时间,也不会因为后面时间紧张而影响考场情绪。当然,快是要建立在准确的基础之上的,不然也就失去了其本身意义。
(二)答题顺序
答题顺序应本着以下两个原则:
1.应本着先做选择题,后做主观题的原则。试卷顺序设计是有科学道理的,有极个别的学生自作聪明,先做问答题后做选择题,由于主观题花费时间太多,而做客观题的时间少了,精神又紧张,失误过多,想在主观题上多拿分抬高总分,结果事与愿违,教训是深刻的。
2.应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在解答问答题时,各科平衡的学生可以按顺序做题。而对于学科发展不平衡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相对较好的学科先做,而相对较差的学科后做。同一学科的题也有相对难和相对易的题,也应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最难下手的题放在所有题的最后做。
(三)选择题解题一般策略
高考文综选择题每题4分,政史地各12道,总分为144分。所以,要想获得好成绩必须做好每道选择题,尽量减少失误,避免过失性失分。
1.读懂题干
阅读题干是审题的重点。通过认真阅读,从整体上去把握题干所提出的问题,明确题干的内涵和外延。遇材料型或寓意题则找出并划出关键词句。特别要看清本题的限制性要求。
2.审好选项
在读懂题干前提下,理解每一选项的内涵,领会选项的精神,分析选项与题干之间的关系,按照题干的要求和关键词句的引导,明确选项的性质。再审查选项有无错项、异项、因果倒置项。
3.解题方法
常用的选择题解题技巧有:
(1)排误法:即首先排除内容完全错误或部分错误的题肢。
(2)排异法:即排除内容虽然正确但与题干中心意思或题干规定性无关的题肢。一般
经过这两步答案就出来了。如果没出来,那还要进行以下步骤。
(3)排重法:即排除与题干变相重复的题肢。
(4)排倒法:即排除与题干因果关系倒置的题肢。如果出现多种原因而又属于最佳选择题时,有内部和外部原因时选内部原因,有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时选根本原因,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时选主要原因,有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时选直接原因。
(四)非选择题解题一般策略
非选择题即问答题。问答题一般都是背景材料题,考生必须努力增强从背景材料题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认真分析材料提供的情境与拟制的设问,明确其指向,把握住问题的立意,才能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解问答题一般分以下三步:
审题是解答好题的先决条件。如果审题出了偏差,后果不堪设想。轻则难夺高分;重则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毫无收获。审题主要是提取信息的过程,审题最好是先审设问后审材料。带着设问中的有效信息再去全面深刻地提取背景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1.审设问。审“设问”,要做到“两明确”(即明确知识范围、明确角度指向)。
(1)明确知识范围。
明确每个设问要求运用哪个学科的哪些主要知识和基本技能。某一学科的问答题有些设问有明确设问要求,有的没有明确其范围要求,如果没有明确其范围要求,应从设问中提取其隐含的知识范围。
(2)明确角度指向。
即明确设问要求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还是从现象到本质、从实践到理论思维;是综合分析,还是侧重于分析某一方面。设问是属于“综合分析”,即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对待、有什么意义等多角度分析。
2.审“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背景材料形式很多,主要有引文、图表、数据、白话描述等载体形式,要根据不同载体提取有效信息。对于引文材料要领会主旨,对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于图表数据要将符号语言转换成概念,按一定逻辑组成概念群;对描述的现象与问题进行分析与归纳。要透过题面,阅读、分析、推敲题目的关键词句,然后,将根据设问要求结合主干知识进行信息加工。
3.依据材料有效并结合设问寻找与课本知识的联系
试题中的求答内容无论是以何种面目和形式出现,但必然是教科书的显性反映或隐性折射;即使材料新颖而隐晦,甚至游离于考纲显性知识点之外,但在教科书中仍可以找到它相应的位置。所以,要回忆教科书,要找到找全各学科教材知识的对应点。不管材料是什么,怎么变化,一般都要回归教材,考查教材知识。
4.理提纲组织答题
首先,要根据审题中得到的有效信息及加工后信息,按照设问的要求,依照思维的程序和逻辑要求,列出答题的简要提纲(可以在草稿纸上,也可以在自己的心中进行)。其次,认真对照材料和设问,检查是否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和分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重点知识,是否有遗漏内容,以及是否涉及了该中心问题与相关问题的联系,防止不必要的答题失误。最后,紧扣题意回答分析问题,不能只是空谈理论。
回答问题中还应注意:
(1)要恰当地使用而且必须使用学科的术语。尽量不说口水话,或者少说口水话。
(2)层次清楚,线索分明,要点明确。做到“三化”,即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切忌一道问答题就是一大段。
(3)详略得当,主答部分详,兼答部分略。语言精炼,概括全面,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
(4)字迹要工整,条理清楚,布局要协调和谐。保持整张试卷的整洁美观,使评卷人产生“好感”,增加印象分。切记不要为求速度,字迹潦草甚至难以辨认,卷面糊涂,作答格式混乱,使阅卷人产生厌烦情绪,不知不觉从严给分。
(5)答题量要适当。关于怎样决定答题量的问题,主要是根据分值的大小进行判断,分值比较小的题目就没有必要长篇大论浪费时间了,分值较大时就应该仔细考虑,尽量答得全面一些,必要时可以采取详细回忆课本内容的方式,以减少缺漏。
(6)力求不丢失一分。考试中要争取每一分,不要在题后留下空白,空白必定是零分,写下些有关知识也可能得上一分、二分。甚至整理材料作答案也可能得上一分、二分。据悉高考阅卷时明确提出,只要有答案就要消灭零分,除非文字表述完全与答题无关。
(五)检查
在所有题目做完后,必须抓紧时间检查修正。
1.选择题的检查注意的问题。
(1)选择题共有36道题,是否有漏选漏答漏涂题。
(2)不要轻易否定改动原先选定的答案,因为检查时大脑不如先前清醒,可能思考不如先前全面,有的学生轻率地改动答案,导致改后答案错多对少,因此,在修改答案时,务必谨慎,没有充分的理由不要轻易改动。
2.问答题的检查注意的问题
(1)检查审题是否有偏差,各学科的侧重点把握是否正确。
(2)看答案是否齐全完整,论点事实是否有遗漏,论据是否确切。
(3)看答案中有无笔误或因粗心导致的错误,有则改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最后,祝愿同学们在文综应考的道路上“开好头、铺好路”,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取得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