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分析

时间:2019-05-15 00:04: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分析》。

第一篇:2014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分析

2014年高考历史部分试题分析

2014年高考是我们山西省文科综合试题使用的是课标全国卷(文综卷I),2014年的试题相对2013年试题而言,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变化和调整,可以说是稳中有变,而探究这些变化,对2014年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于我们2015年的高三的复习备考具有重大的意义。

文综历史部分试题的考点分布及其分值

1、中国古代史:58.5分(必修·客观题和主观题共28.5分,选修·选考题30分)

24题,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必修1政治史)4分;25题,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唐朝实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必修3思想文化科技史)4分;26题,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中对人性的认识(必修3思想文化科技史)4分;27题,中国古代的经济·清初对外贸易的状况(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4分;40题第(1)问,宋应星科技成果的特点,第(2)问,宋应星的科技成就未受重视的原因(必修3思想文化科技史)12.5分;45题,中国古代的法律改革(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48题,对历史人物包拯“包青天”的评价(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2、中国近现代史:43分(必修·客观题和主观题28分,选修·选考题15分)

※ ①中国近代史部分(39分,其中必修24分,选修15分): 28题,中国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后中印消费英国棉布、棉纱的差异(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4分;29题,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1898年康梁发动举人废除八股取士而受到众举人的抵制的情况(必修3思想文化科技史)4分; 30题,近代中国传媒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4分;41题,抗日战争·对我国60年代历史教科书中关于抗日战争目录的修改(必修1政治史)12分;46题,对清末预备立宪的认识(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 ②中国现代史部分(必修部分:4分):31题,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的情况(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4分。

3、世界史部分:43.5分(必修·客观题和主观题28.5分,选修·选考题15分)

※ ①世界古代史(4分):32题,古希腊、罗马政治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必修1政治史)4分。

※ 世界近现代史(39.5分,必修24.5分,选修15分):33题,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和特点的认识(必修1政治史)4分;34题,对苏联工业化和新经济政策相关内容的认识(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4分;35题,欧洲一体化进程·对欧元问世的巨大作用的认识(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4分;40题第(1)问,牛顿科技成就的特点,第(2)问,牛顿的科技成就受到广泛重视的社会原因(必修3思想文化科技史)12.5分; 47 1

题,关注二战后联合国关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签署问题(选修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总之,在全部历史试题所有分数的145分当中,中国史部分:101.5分(必修56.5分,选修45分),世界史部分:43.5分,(必修28.5分,选修15分)。其中,政治史:92分(必修32分,选修60分),经济社会生活史:20分(必修20分),思想文化科技史:33分(必修33分)。

纵观整个试卷,历史必修部分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唐朝实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中对人性的认识、中国古代的经济·清初对外贸易的状况、中国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后中印消费英国棉布、棉纱的差异、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1898年康梁发动举人废除八股取士而受到众举人的抵制的情况、近代中国传媒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的情况、古希腊、罗马政治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和特点、苏联工业化和新经济政策相关内容、欧洲一体化进程·对欧元问世的巨大作用、17世纪中国的传统科技与同时期西方近代科技的比较、不同时期对抗日战争的认识。

文综历史部分试题的特点

总体上,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历史考题相较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历史考题,可以说是稳中有变、稳中求变,总体难度略有下降,但学生想拿高分并不容易。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历史考题相对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历史试题稳的表现有:(1)从试卷的结构和分值分配来看,保持了稳定(必修部分12个选择题48分+2个主观试题37分共计85分,选修4选1分值为15分);(2)从命题的形式看,试卷继续保持“三新”模式,即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以新史料统领试题,最大限度的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比较分析的能力,12道选择题均为材料解析题,而且,在选项的设置上比2013年更加科学规范;(3)从能力考查来看,试题仍然突出考查“四种能力”,即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述事物、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4)从考察的知识点分布来看,侧重于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的商业和对外贸易、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近代中华民族反侵略求民主党潮流、近代东西方的科技、近代西方代议制的确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化等,这些均为教材中的主干知识,不偏不怪;另外,三大板块(即必修部分的政治史、经济史和科技文化史)分布与去年相比大体稳定;从中外历史的角度看,仍然是中国历史比重较大;(5)对现实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适度地给与关注,如35题对欧洲一体化的考查,实际上关注当今的中欧关系,41题考查抗日战争,实际上是关注当今的中日关系;(6)2014年选择项的设置继续保持2013年的模糊性的特点,12道选择题中第24、25、28、32、34题都是“反映”类试题,第27、29、30、35题都是“表明”“表现”类试题,而“反映”“表明”“表现”“说明”类试题要求回答的是现象、原因、特征,还是本质、影响、意义,只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这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相对作答的难度是比较大的。

同时,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历史试题在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历史试题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创新,其调整和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历史部分试题最大的变化是第41题的变化。2010年、2011年和2012年连续出了三年的小论文型题目,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而且也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好评,在2013年的高考变成了信息说明题(称为“比较说明题”),即给出了两幅地图,让学生根据地图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历史试题的41题在承接2013年变化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变化和创新,变成了“修改说明题”,该题给出了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这是今年试题的一大创新和亮点,该题在选材上别具匠心,既突出了时政,又突出了历史的教育功能。

其次,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历史部分试题的整体难度与去年相比略有下降。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卷I文综历史部分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难度大幅度增加,尤其是非选择题难度增加幅度相当大,导致学生的40题和41题的得分大幅度降低,也导致了2013年文综的总体得分创了历史新低。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在总体设计上,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2014年选择题选项的设置在字数、语言上更加完备、科学和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的文字阅读量;(2)2014年的40题,在材料的选取上和问题的设置上,均没有超出高中学生的认识范围,17世纪东方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比较相对而言还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另外,试题的答案与材料的关系还是相对比较密切的,只要学生静下心来,认真阅读材料,还是可以作答的;(3)2014年的41题在虽然由2013年的“比较说明题”变成了“修改说明题”,但是这仍然是说明题开放型试题,另外,经历了去年的变化,在2014年的复习备考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对2014年试题的变化做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因此学生不会像2013年那样面对41题而茫然无措。

第三,2014年40题的设计除了上面提到的难度降低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今年的40题没有关注现实中的热点问题。2011、2012和2013年的40题均或明或暗的关注了热点问题,如2011年40题考的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和标准,实际上关注的是2011年公务员考试的热潮和当时中国进行的大部制改革;2012年考查的是交通信号灯的变迁与工业革命及科技的进步,实际上关注的是中国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尤其是一些大城市;2013年考查的是对海洋的利用问题,实际上关注的是2012到2013年中国周边的海洋局势和海洋安全问题,中日关于钓鱼岛问题的矛盾及菲律宾侵占我国南海的岛屿导致了我国海疆局势的空前紧张,从而使我国的海洋主权和海洋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而今年的40题考查的是17世纪东方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比较,这与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热点可以说关系不密切吧。

第四,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克服和避免了2013年试题设计的一些不足和缺陷。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历史部分试题有两大缺陷和不足:一是2013年选择题的第34题考查了选修二一—《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的内容,这增加了试题的难度,违背了课改的精神,也给高中历史的教与学将带来很多的困

惑与困难;二是试题的设置和考查的内容有重复的嫌疑,选做题的第45题考查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比较(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6题考查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办报方面的不同和产生的不同影响(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这两个题目均涉及到维新派和维新变法运动,虽然考查的角度和内容不同,但总感觉考查的知识点有些重复;还有29题和46题均涉及和考查了洋务运动。今年的试题设计避免了以上问题的出现,这是今年试题的一个进步吧。

第五,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历史部分试题中国古代史的比重相对2012年和2013年的试题而言有较大幅度上升,而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比重略有降低。2012年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分值分别为39分、58分、48分,2013年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分值分别为45分、55分、45分,2014年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分值分别为58.5、43、43.5。我认为这不具有规律性,仅仅是出于命题的需要而出现的巧合和偶然的现象。还有今年文言文的阅读材料明显减少,我认为可能是命题者出于降低历史试题难度的考虑吧。

第五,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历史部分试题的45题,即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试题又回到了考查教材意外改革的轨道上。新课标文综试卷的45题,即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试题,2010、2011、2012年考查的均是教材之外的改革,2010年考查的是刘晏推行的榷盐法,2011年考的是清朝在蒙古地区实行的盟旗制度,2012年考查的是王莽改制,而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卷I文综历史部分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考查内容涉及了人教版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考查的是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异同点,但是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的45题又回到了考查教材之外改革的轨道上,2014年的45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法律改革,这是现行选修教材之外的改革。这也算是今年试题的一个变化吧。

总之,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历史部分试题的命制是非常成功的,仔细研究这套试题,对我们2015年的复习备考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2015年高考的复习备考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高考题每道题都在考查学生的能力。体现了《考试说明》中考核能力要求的四个基本能

力即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述事物、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这四种能力的考核,是历史学科考核的主要目标,意在注重考查考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能力的考核是高考的核心并贯穿始终。基于此,在下面的复习备考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明确课标要求、考纲内容,这样,才能在教学和复习备考中做到有的放矢,才有针对性。

第二,抓好第一轮复习,不求速度,要求质量,夯实基础。具体要做到以下几方面:(1)抓好主干知识以及主干知识中的细节知识点,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必须要弄清楚,理解透彻,对于历史事件必须有全方位、多

角度、深层次的认识;(2)要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三本必修教材中的每个专题都有自己的知识脉络和知识结构,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是相通而不是割裂的,要掌握其中的内在联系;(3)要注意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和同时期东西方历史的比较,今年的40题就是东方的传统科技与西方的近代科技的比较。只有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切忌以题海战术代替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

第三,要精选试题,规范训练。一是试卷要标准化,训练试卷要跟高考模式保持一致,使试题有示范性,采用12+2+选做题模式;二是能力要求高考化,即试题难度、能力要求要与高考试题相当,总之,要练速度、练准确、练感觉、练规范、练能力。

第四 在加强选择题训练的同时,要有针对性的、循序渐进的对非选择题进行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提高学生解答非选择题的能力(包含审题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组织的能力等)。材料的选取必须多样化,既要有文字标题解析题,还要有表格数字资料、文物遗迹资料、地图人物资料等,让学生从各种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引导学生一定要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多角度,全方位的论述,以充分的史实来支撑自己的论点,加强结合材料分析史实的能力。

第五 要和语文老师适当地结合,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理解的能力。近几年的历史试题均采用“三新”模式,即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以新史料统领试题,最大限度的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比较分析的能力,而且在文综试卷的政治、历史和地理三科中,历史试题的文字最长,阅读量最大,而且材料的阅读理解的难度也最大,而高考的时间又是有限的,因此就要求学生必须快速准确地阅读理解并提取所提供材料的信息。而现实是,无论是在平时还是在高考中,许多学生不能准确理解材料,并获取有效信息,从而导致历史学科失分率相当地高。基于这种状况,有必要常态地、长期地、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快速阅读理解的训练。

第六,作为历史教师,尤其是作为高三的历史教师,要读书,要关注历史学研究的前沿,开阔眼界,不断充实自己。具体途径和方法:一网上搜索资料,从网上看一些历史资料;二看历史专著,如被誉为“当代资治通鉴”的美国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北师大刘宗绪教授编写的《世界近代现代史三十讲》、白寿彝的《中国通史》、吕思勉的《中国通史》等;三是订阅一些历史方面的杂志,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

第七,无论老师或者学生都要关注时事热点、周年大事等重要问题,要关心国内外重大事情,要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是现实的热点问题,如十八大的召开、民生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乌克兰问题、中东的政局问题、巴西的世界杯足球赛等,二是重大周年纪念问题,2015年高考备考要关注有关05或15年的事件,也要关注次周年纪念的事件,如04或14、06或16年的事件等。

第八,要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同心协力共同做好复习备考工作。一是要加强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集合大家的智慧,这样才能把高考的复习备考工作做得更全面更扎实。二是加强综合科相关教师之间的合作。

第二篇:2014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分析

2014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新课标全国卷I)历史部分试题分析

禹州市二高历史组组长 侯丙锋

2014年高考是我们河南省文科综合试题使用的是课标全国卷(文综卷I),2014年的试题相对2013年试题而言,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变化和调整,可以说是稳中有变,而探究这些变化,对2014年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于我们2015年的高三的复习备考具有重大的意义。

文综历史部分试题的考点分布及其分值

1、中国古代史:58.5分(必修·客观题和主观题共28.5分,选修·选考题30分)24题,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必修1政治史)4分;25题,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唐朝实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必修3思想文化科技史)4分;26题,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中对人性的认识(必修3思想文化科技史)4分;27题,中国古代的经济·清初对外贸易的状况(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4分;40题第(1)问,宋应星科技成果的特点,第(2)问,宋应星的科技成就未受重视的原因(必修3思想文化科技史)12.5分;45题,中国古代的法律改革(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48题,对历史人物包拯“包青天”的评价(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2、中国近现代史:43分(必修·客观题和主观题28分,选修·选考题15分)

※ ①中国近代史部分(39分,其中必修24分,选修15分): 28题,中国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后中印消费英国棉布、棉纱的差异(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4分;29题,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1898年康梁发动举人废除八股取士而受到众举人的抵制的情况(必修3思想文化科技史)4分; 30题,近代中国传媒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4分;41题,抗日战争·对我国60年代历史教科书中关于抗日战争目录的修改(必修1政治史)12分;46题,对清末预备立宪的认识(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 ②中国现代史部分(必修部分:4分):31题,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的情况(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4分。

3、世界史部分:43.5分(必修·客观题和主观题28.5分,选修·选考题15分)

※ ①世界古代史(4分):32题,古希腊、罗马政治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必修1政

治史)4分。

※ 世界近现代史(39.5分,必修24.5分,选修15分):33题,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和特点的认识(必修1政治史)4分;34题,对苏联工业化和新经济政策相关内容的认识(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4分;35题,欧洲一体化进程·对欧元问世的巨大作用的认识(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4分;40题第(1)问,牛顿科技成就的特点,第(2)问,牛顿的科技成就受到广泛重视的社会原因(必修3思想文化科技史)12.5分; 47题,关注二战后联合国关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签署问题(选修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总之,在全部历史试题所有分数的145分当中,中国史部分:101.5分(必修56.5分,选修45分),世界史部分:43.5分,(必修28.5分,选修15分)。其中,政治史:92分(必修32分,选修60分),经济社会生活史:20分(必修20分),思想文化科技史:33分(必修33分)。

纵观整个试卷,历史必修部分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唐朝实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中对人性的认识、中国古代的经济·清初对外贸易的状况、中国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后中印消费英国棉布、棉纱的差异、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18989年康梁发动举人废除八股取士而受到众举人的抵制的情况、近代中国传媒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的情况、古希腊、罗马政治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和特点、苏联工业化和新经济政策相关内容、欧洲一体化进程·对欧元问世的巨大作用、17世纪中国的传统科技与同时期西方近代科技的比较、不同时期对抗日战争的认识。

文综历史部分试题的特点

总体上,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历史考题相较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历史考题,可以说是稳中有变、稳中求变,总体难度略有下降,但学生想拿高分并不容易。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历史考题相对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历史试题稳的表 现有:(1)从试卷的结构和分值分配来看,保持了稳定(必修部分12个选择题48分+2个 主观试题37分共计85分,选修4选1分值为15分);(2)从命题的形式看,试卷继续保持 “三新”模式,即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以新史料统领试题,最大限度的

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比较分析的能力,12道选择题均为材料解析题,而且,在选项的设置 上比2013年更加科学规范;(3)从能力考查来看,试题仍然突出考查“四种能力”,即获取 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述事物、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4)从考察的知 识点分布来看,侧重于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的商业和对外贸易、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近代中华民族反侵略求民主党潮流、近代东西方的科技、近代西方代议制的确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化等,这些均为教材中的主干知识,不偏不怪;另外,三大板块(即必修部分的政治史、经济史和科技文化史)分布与去年相比大体稳定;从中外历史的角度看,仍然是中国历史比重较大;(5)对现实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适度地给与关注,如35题对欧洲一体化的考查,实际上关注当今的中欧关系,41题考查抗日战争,实际上是关注当今的中日关系;(6)2014年选择项的设置继续保持2013年的模糊性的特点,12道选择题中第24、25、28、32、34题都是“反映”类试题,第27、29、30、35题都是“表明”“表现”类试题,而“反映”“表明”“表现”“说明”类试题要求回答的是现象、原因、特征,还是本质、影响、意义,只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这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相对作答的难度是比较大的。

同时,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历史试题在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历史试题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创新,其其调整和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历史部分试题最大的变化是第41题的变化。2010年、2011年和2012年连续出了三年的小论文型题目,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而且也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好评,在2013年的高考变成了信息说明题(称为“比较说明题”),即给出了两幅地图,让学生根据地图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历史试题的41题在承接2013年变化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变化和创新,变成了“修改说明题”,该题给出了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这是今年试题的一大创新和亮点,该题在选材上别具匠心,既突出了时政,又突出了历史的教育功能。

其次,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历史部分试题的整体难度与去年相比略有下降。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卷I文综历史部分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难度大幅度增加,尤其是非选择题难度增加幅度相当大,导致学生的40题和41题的得分大幅度降低,也导致了2013年文综的

总体得分创了历史新低。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在总体设计上,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2014年选择题选项的设置在字数、语言上更加完备、科学和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的文字阅读量;(2)2014年的40题,在材料的选取上和问题的设置上,均没有超出高中学生的认识范围,17世纪东方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比较相对而言还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另外,试题的答案与材料的关系还是相对比较密切的,只要学生静下心来,认真阅读材料,还是可以作答的;(3)2014年的41题在虽然由2013年的“比较说明题”变成了“修改说明题”,但是这仍然是说明题开放型试题,另外,经历了去年的变化,在2014年的复习备考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对2014年试题的变化做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因此学生不会像2013年那样面对41题而茫然无措。

第三,2014年40题的设计除了上面提到的难度降低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今年的40题没有关注现实中的热点问题。2011、2012和2013年的40题均或明或暗的关注了热点问题,如2011年40题考的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和标准,实际上关注的是2011年公务员考试的热潮和当时中国进行的大部制改革;2012年考查的是交通信号灯的变迁与工业革命及科技的进步,实际上关注的是中国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尤其是一些大城市;2013年考查的是对海洋的利用问题,实际上关注的是2012到2013年中国周边的海洋局势和海洋安全问题,中日关于钓鱼岛问题的矛盾及菲律宾侵占我国南海的岛屿导致了我国海疆局势的空前紧张,从而使我国的海洋主权和海洋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而今年的40题考查的是17世纪东方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比较,这与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热点可以说关系不密切吧。

第四,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克服和避免了2013年试题设计的一些不足和缺陷。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历史部分试题有两大缺陷和不足:一是2013年选择题的第34题考查了选修二一—《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的内容,这增加了试题的难度,违背了课改的精神,也给高中历史的教与学将带来很多的困惑与困难;二是试题的设置和考查的内容有重复的嫌疑,选做题的第45题考查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比较(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6题考查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办报方面的不同和产生的不同影响(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这两个题目均涉及到维新派和维新变法运动,虽然考查的角度和内容不同,但总感觉考查的知识点有些重复;还有29题和46题均涉及和考查了洋务运动。今年的试题设计避免了以上问题的出现,这是今年试题的一个进步吧。

第五,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历史部分试题中国古代史的比重相对2012年和2013年的试题而言有较大幅度上升,而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比重略有降低。2012年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分值分别为39分、58分、48分,2013年中国古代史、中

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分值分别为45分、55分、45分,2014年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分值分别为58.5、43、43.5。我认为这不具有规律性,仅仅是出于命题的需要而出现的巧合和偶然的现象。还有今年文言文的阅读材料明显减少,我认为可能是命题者出于降低历史试题难度的考虑吧。

第五,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历史部分试题的45题,即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试题又回到了考查教材意外改革的轨道上。新课标文综试卷的45题,即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试题,2010、2011、2012年考查的均是教材之外的改革,2010年考查的是刘晏推行的榷盐法,2011年考的是清朝在蒙古地区实行的盟旗制度,2012年考查的是王莽改制,而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卷I文综历史部分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考查内容涉及了人教版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考查的是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异同点,但是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的45题又回到了考查教材之外改革的轨道上,2014年的45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法律改革,这是现行选修教材之外的改革。这也算是今年试题的一个变化吧。

总之,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文综历史部分试题的命制是非常成功的,仔细研究这套试题,对我们2015年的复习备考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2015年高考的复习备考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高考题每道题都在考查学生的能力。体现了《考试说明》中考核能 力要求的四个基本能力即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述事物、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 问题的能力。这四种能力的考核,是历史学科考核的主要目标,意在注重考查考生对基本历 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 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能力的考核是高考的核心并贯穿始终。基于此,在下面的复习备考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明确课标要求、考纲内容,这样,才能在教学和复习备考中做到有的放矢,才有针对性。

第二,抓好第一轮复习,不求速度,要求质量,夯实基础。具体要做到以下几方面:(1)抓好主干知识以及主干知识中的细节知识点,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必须要弄清楚,理解透彻,对于历史事件必须有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认识;(2)要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三本必修教材中的每个专题都有自己的知识脉络和知识结构,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是相通而不是割裂的,要掌握其中的内在联系;(3)要注意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和同时期东西 5

方历史的比较,今年的40题就是东方的传统科技与西方的近代科技的比较。只有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切忌以题海战术代替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

第三,要精选试题,规范训练。一是试卷要标准化,训练试卷要跟高考模式保持一致,使试题有示范性,采用12+2+选做题模式;二是能力要求高考化,即试题难度、能力要求要与高考试题相当,总之,要练速度、练准确、练感觉、练规范、练能力。

第四 在加强选择题训练的同时,要有针对性的、循序渐进的对非选择题进行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提高学生解答非选择题的能力(包含审题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组织的能力等)。材料的选取必须多样化,既要有文字标题解析题,还要有表格数字资料、文物遗迹资料、地图人物资料等,让学生从各种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引导学生一定要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多角度,全方位的论述,以充分的史实来支撑自己的论点,加强结合材料分析史实的能力。

第五 要和语文老师适当地结合,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理解的能力。近几年的历史试题均采用“三新”模式,即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以新史料统领试题,最大限度的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比较分析的能力,而且在文综试卷的政治、历史和地理三科中,历史试题的文字最长,阅读量最大,而且材料的阅读理解的难度也最大,而高考的时间又是有限的,因此就要求学生必须快速准确地阅读理解并提取所提供材料的信息。而现实是,无论是在平时还是在高考中,许多学生不能准确理解材料,并获取有效信息,从而导致历史学科失分率相当地高。基于这种状况,有必要常态地、长期地、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快速阅读理解的训练。

第六,作为历史教师,尤其是作为高三的历史教师,要读书,要关注历史学研究的前沿,开阔眼界,不断充实自己。具体途径和方法:一网上搜索资料,从网上看一些历史资料;二看历史专著,如被誉为“当代资治通鉴”的美国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北师大刘宗绪教授编写的《世界近代现代史三十讲》、白寿彝的《中国通史》、吕思勉的《中国通史》等;三是订阅一些历史方面的杂志,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

第七,无论老师或者学生都要关注时事热点、周年大事等重要问题,要关心国内外重大事情,要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是现实的热点问题,如十八大的召开、民生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乌克兰问题、中东的政局问题、巴西的世界杯足球赛等,二是重大周年纪念问题,2015年高考备考要关注有关05或15年的事件,也要关注次周年

纪念的事件,如04或14、06或16年的事件等。

第八,要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同心协力共同做好复习备考工作。一是要加强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集合大家的智慧,这样才能把高考的复习备考工作做得更全面更扎实。二是加强综合科相关教师之间的合作,要设置一个得力的综合科备课组组长,协调好综合科学科之间的合作。

以上是个人之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希望不吝赐教!!

联系方式: QQ:504734064 电话:***

历史组 侯丙锋

2014 06 17

第三篇:2018年高考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卷评析

聚焦立德树人

深化高考内容改革 助力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国家考试中心2018年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卷评析

2018年高考思想政治科命题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把考试内容和素质教育要求二者统一起来,贯彻高考评价体系要求,全面深化高考内容改革,助力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围绕重大主题,体现思想政治学科促进素质教育的育人导向作用

2018年高考思想政治命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考试内容改革,助力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围绕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主题,引导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一是紧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突出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命题,引导学生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四个自信”。如文科综合全国II卷第39题,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新修订的党章中有关“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的重大论断为材料,要求学生分析为什么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引导学生领悟坚持党的领导的历史逻辑、政治逻辑、实践逻辑,试题以总书记重要论述为素材,引导学生思考、领悟其中深刻的哲学方法论。再如文科综合全国III卷第22题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创新性重大论断为素材,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改革发展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在不断增强。

二是紧扣学习宪法、尊崇宪法,扎实培养宪法意识。2018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I卷第39题通过引导学生对宪法修改过程的分析,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党中央关于宪法修改要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按程序推进、广泛凝聚共识等原则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以此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宪法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助力学生增强宪法意识。

三是紧扣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着力增强文化自信。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2018年高考思想政治试题将伟大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融入试题内容中,增强试题的文化感染力,引导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如文科综合全国II卷第40题以我国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从事杂交水稻研发推广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素材,充分展现了奋斗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强大生命力,彰显了中国文化的价值。

二、注重关键能力,深入考查学科思维品质

一是注重考查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把握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培养理论思维能力。如文科综合全国I卷第40题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背景,要求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不断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深刻把握重大问题。

二是加强对法治思维能力的考查,促进学生学法用法。如文科综合全国II卷第16题以民法总则的相关规定为材料,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和重要成果,并结合所学知识深化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理解。再如文科综合全国III卷第16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的颁布为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对于保障公民依法使用国歌权利和义务的重要意义,促进学生尊法学法守法,增强国家观念,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三是强调对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的考查,助力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文科综合全国III卷第40题以甘祖昌的感人事迹为材料,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使命,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优化考试内容和考查方式,推动发展素质教育

一是围绕学科主干,突出基础考查,体现基础性要求。2018年高考思想政治试题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考查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引导学生摆脱刷题。如文科综合全国I卷第12题以表格形式考查劳动价值理论中的基础知识;全国II卷第12题将基础知识图形化,考查学生的图形分析能力;全国III卷第15题考查学生从经济数据图中获取关键数据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二是聚焦问题解决,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要求。如文科综合全国II卷第14题通过构建某国财政赤字率和通货膨胀率连续上涨的场景,要求考生思考应对措施,考查考生从政策层面寻求解决方案的能力。

三是增强试题的灵活性、开放性,突出思维考查,体现创新性要求。2018年高考思想政治试题增强了试题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引导学生关注思维能力训练,从标准答案中解放出来。如文科综合全国IV卷第24题要求考生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行建设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的契机,以一个海南传统产业为例,分析其依托的区位优势,并就如何抓住新的历史机遇促进其优化升级提出建议。试题具有开放性,考生可以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把握,从旅游业、热带农业等行业中任选一个作答,考生的答案可以反映其创新性思维能力。

第四篇:2010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政治试题分析

2010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政治试题分析

莆田侨中吴友华

今年高考文科综合政治试题在结构、分值、题型、考试内容、能力要求等方面与09年基本一致。其主要特点是:试题难、中、易比例较合理,选择题难度(灵活性)有所提高,非选择题难度有所降低,选修模块的问题设置引入了选择题型,使试卷的难易结构更加合理。试卷阅读量相当,设问的形式合理,思维强度有所提高,规范性进一步增强。

一、试卷的特点及导向性

1、重视基础、突出了主干知识的系统性

试卷考查的知识都属于主干知识或高频考点,其特点是细化主干知识点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第35题通过意识能动作用,考查了学生思想、心理态势的变化的矛盾及如何由自卑转为自信的条件,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知识的内在联系;第39题通过不同角度对经济发展、政治制度的完善问题的综合归纳,有利于引导学生重视和系统掌握学科基本知识。

2、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关注时政热点与学生生活,体现乡土地理特色 试题的背景材料多是学生熟知的时事热点,社会生活现象,其特点是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如福厦高速铁路开通、产业结构调整、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三农”问题及民生等重大热点,反映了我国和我省经济社会建设的成就,有利于引导日常教、学积极关注本省经济社会发展。选择题第35题,反映学生的自卑心理怎么样调适的问题,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第25题上海世博会福建馆茶艺表演、第26题福厦高速铁路开通、第31题惠安女服饰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包容性的特点,反映地方特色,有利于引导考生关注身边的生活事件,增强考生投身家乡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3、注重对考查考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潜能的考查,体现高考的选拔性

试题突出学科能力与素养,体现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等核心理念。创新性问题的设计都源于中学政治的基础知识,如第28题,通过图表显现的反比关系,考查学生对于几组经济生活概念之间的变化关系的理解;第36题通过诗句、成语对自然现象的本质思考和“知识库”知识的考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第39题第①问通过从传统民本思想到党的“以人为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究,由特殊到一般地解决有关问题,展示了批判继承,探索了知识发展的一般过程,考查了考生信息提取、知识迁移、归纳、论证的能力;第②问具有的思辨性,通过结合材料与专家点评,结合不同时期的民本思想的本质分析。考查了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本质观察与批判能力;第③问考生可选择其中一个角色作答,角度的多样性,给考生留有思维拓展的空间,让绝大部分学生有话可写,较好地检测学生的个性潜能、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科综合知识的把握和逻辑思维能力,体现了选择性和开放性;第④问要求学生具备读图以及综合归纳能力。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映学生积极关注社会政治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多领域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价值或意义,体现素质教育的方向

试题以科学发展观为主线,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热点、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关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反映考生应有的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如第29题关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第30题的培养公民意识的教育;第32题的思想道德教育;第35题的心理健康教育;第34题以抗虫棉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创新对生产方式变革的意义;第42题要求考生分析世界银行投票权改革的意义等。

二、试卷总体评价

1、试卷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平稳推进高考改革”的总体思路。同时,试卷注意了“改革者受益”的要求。如,信息的获取、收集、处理、运用能力,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学习方式转变的要求;关注学生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映考生应有的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运用学生自己的“知识库”的知识,反映了学生在自

主学习中获得的,或本人知识积累的广度、深度。试题总体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但从各地区的教育教学的考察看,在中学教育教学的实际中,试卷中的知识及相关能力,90%仍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导及强化训练获取的,这导致加班加点的现象在各校普遍存在,师生的负担仍然过重。

2、选做题的共同点是以设置选择题来直接降低难度,设问思路较清晰,有利于学校按要求开好选修课程。按“省厅06/84号”文件精神要求,政治科选修课必须开设的有2门(列入高考)。按照考什么,教什么以及选考的导向,许多学校都把重点放在选修三《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上,而选修四《科学思维常识》基本上由学生自学。选修课程的如何考查,事关高中课程改革整体推进问题,如按当前的教学与考试模式,课程改革仍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2010-7-13

第五篇:2011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1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一、逐题考点解析

1、【考点】古代经济思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的获取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明确在古代中国“末业”之工商业。材料“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说明张瀚认为农业和工商业比例适当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因此本题答案为C项。

2、【考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科举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图表解读能力。《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出身于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故选D项。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打破了士族子弟的垄断,扩大了选才范围,所以A、B、C表述错误。

3、【考点】印刷术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材料反映的是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最早是北宋毕升发明的胶泥活字,之前有唐朝发明的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术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故选D项

4、【考点】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地方机构改革(行省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说明江浙行省获得了急事处置权。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A、C、D表述错误。

5、【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作者此段表述的主旨是要顺应时代潮流,进行变革,否则就会被历史淘汰。“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说明B项错误;20世纪初维新变法运动已经失败,C项错误;“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说明D项错误。故选A项。

6、【考点】辛亥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是美国政体的复制品。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实行联邦制、中国也没有超过日本、袁世凯专制独裁,说明B、C、D表述错误。

7、【考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西式帽”的出现,表明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广告未宣传博士帽的实用功能;帽式差异体现不出男尊女卑的观念。故选B项。

8、【考点】抗日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信息“1938年4月”“武汉空战”可以推断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武汉会战,因此①表述错误,②表述正确,故选C项。

9、【考点】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政治协商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和材料解读能力。“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的平等性、广泛性和深刻性。材料无法体现继承性,排除③。

10、【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日内瓦会议)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毛泽东的“走出去”是指要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A错误;中国还没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错误;克林顿执政时期中美关系才被定位为“战略伙伴关系”,C错误,故选D项。

11、【考点】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现代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比较分析能力。从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土地的用途、所有权以及规模都没有发生变化。

12、【考点】古代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克里斯提尼改革在制定行政选区时以地域为基础,而不是以血缘为基础,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故C项正确,A、B与材料无关,D是伯利克里改革。

13、【考点】启蒙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材料体现了卢梭的人民主权的思想。

14、【考点】德国君主立宪制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和材料解读能力。“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宪法赋予皇帝国家最高权力、帝国首相对皇帝负责、内阁大臣由皇帝任命,说明A、C、D不正确。

15、【考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罗斯福“炉边谈话”的主要内容是向人民阐释新政,C是新政的内容。罗斯福,提倡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但不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二战后福利国家纷纷建立起来;“新经济”时代出现于克林顿执政时期。A、C、D表述错误。

16、【考点】斯大林模式——工业化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材料反映了斯大林执政时期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农副产品质量差”“农产品过剩”“市场经济体制”表述错误。

17、【考点】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美苏冷战之美苏争霸)【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历史线索与阶段特征的把握以及图文信息的获取。图片注解“1973年„„亲切交谈”说明美苏关系缓和,A、C分别是1962年、1991年,D项表述错误,多极化至今还没有形成,故选B项。

18、【考点】当今全球化趋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材料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解读卡斯特罗的话语意思,“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说明全球化时代各国休戚相关,“不公正的事太多„„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说明全球化的利益不均衡影响其发展。由此,A、B、C都是正确的,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19、【考点】当今世界政治形势

【解析】本题以时政人点切入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迁移运用能力。从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内容可以明确恐怖主义是各国公敌和反恐需要国际合作,因此①④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项。20、【考点】相对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体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质能转换理论,双胞胎以不同的速度衰老”说明时间是可变的,指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因此本题选C项。

21、【考点】明清进步儒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综合分析和材料解读能力。第一问中要结合明朝政治状况分析; 第二问首先要理解 “表象”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天下昌明的表象就是有良好的社会风俗。社会教化的功能要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士人有廉耻”“ 天下有风俗”“ 立天下之人伦”“ 有政事„„有国家”概括。

第三问从“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可知顾炎武主张取先秦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把孔孟之道视为儒学根本;

第四问联系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名言进行分析。

22、【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与概括分析能力。

第一问应考虑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冲击和国内新经济因素对传统经济结构的瓦解作用; 第二问根据材料信息“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 “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 “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可以看出农民收入减小,对新兴行业不适应,失去谋生出路,生活变得无聊赖,世风日下;

第三问论证观点,首先应明确观点是什么,然后进行合理论证。注意史论结合。

23、【考点】跨模块考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考生注意各模块知识内在联系的把握和线索梳理。

第一问中结合材料和教材从政治前提、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方面进行概括; 第二问首先理解材料观点,“保守主义的政治”是指英国建立的君主立宪制政权,然后回答君主立宪制政体建立的过程和政治特征;

第三问由时间“1830年”联系到1832年英国的议会改革运动,然后根据材料“(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移”;

第四问现代化包括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等,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的原理回答。24A、【考点】日本明治维新(主要内容——殖产兴业)

【解析】本题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考查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第一问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从材料“暂时创办官立事业”可以概括为“官办”,原因从材料“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示以实例”可以概括;

第二问“方式变化“结合材料三并与材料一比较概况,分析原因分别从官营、民营企业的经营发展前景以及社会对官营政策的不满角度分析。

第三问可联系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发展和调整情况以及本题中特定的社会现实分析。24B、【考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

【解析】本题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把必修与选修内容结合考查考生的宏观把握历史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第一问结合材料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回答。第二问要注意时间限制“20世纪50年代”,联系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归纳。第三问回答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贡献,结合材料内容进行概括。

第四问回答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理论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完善与发展。

二、试卷总体情况分析

今年的历史试卷平实而不平庸,稳重而不失灵动,继承中又带着创新,重视主干知识、思维创新、价值观引领,符合学情生情。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的特点主要有:

1、知识与情境结合

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秉持了“新情境、新材料”的命题理念,材料相当丰富,在20道客观题中,有19道使用材料,材料情境与选项设置关系密切,材料的使用效能高。入题的材料有历史照片、广告、信件、时事新闻、历史著作、人物言论、报纸报道等,且选材新颖,充分发挥了史料的情境性、开放性、层次性等功能。较多的材料情境体现了命题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教科书,淡化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直接依赖,有利于进一步引导创新教学,体现“用教材教”。基于新材料情境来使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通过迁移所学知识得出答案。如第2题设置唐进士出身发布比例图,考查学生基于材料解读认识科举制的进步与不足,同时联系九品中正制等所学书本内容,情境设置与教科书知识的关系处理较好,知识与情境依存度高。这样的命题思路照顾到教学现状,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助于循序渐进地推进新课改。与2010年相比,材料的创新力度大,没有使用旧的材料,考查记忆能力的题目较少。

2、能力与情感并举

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卷难度适中,注重对学科思维能力和思想素养的综合考核。考查学生在理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学科基本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如阅读、分析、归纳、概括、说明、比较、迁移、阐释、论证等能力。与2010年相比,高考考试说明中的四个方面考核目标和要求都有涉及,能力考查角度增多。对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较多,对概括归纳能力要求很高,同时第一次系统地考查到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第22题第3小问,问题是:学生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楚;200字左右。分值为6分。该题突出了新课程的“探究性”、“开放性”理念,考查到“过程与方法”层面的能力,对考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考查。该题富有操作性和引导作用,是2011年江苏卷的灵动之处。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考查固然出色,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也相得益彰。如第8题既考查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史实知识,更注重了引领学生摒弃狭隘的民族观,表现出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大爱精神,有助于把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升到新的人文高度。第21题考查顾炎武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更对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充分挖掘了高考试题这一高中课程资源的有益作用。

3、历史与现实交融

2011年江苏历史试题也注重考查学生对社会现实中重大问题、热点问题的关注,突出地反映了历史学关注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社会进步的学科价值。如第19题,引入拉登被美国击毙的时事新闻和世界许多国家对恐怖主义的态度,引导学生得出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和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社会的公敌的认识,树立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学以致用。第24题的A题,就日本大地震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监管的事件,结合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府发挥的不同作用,请学生谈谈政府在经济中作用的认识,引导学生得出政府有必要对经济实行干预,但干预的方式要因势而变的认识。突出了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引导考生在广阔的视野中更加深刻地了解时事,关注世界,树立国际意识和全球意识,进而提高历史意识、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这对今后的历史教学有重要启示:历史教学不能只关注课本,还要关注社会。不能只看到历史课本知识,还应该看到历史对现实的价值。把历史知识和现实问题有机联系起来,把历史知识转变为历史智慧,这才是历史学习的真正意义和目的。

下载2014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6年河北省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6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以勒中学2016.06.21 一、试卷结构及知识结构设计 与往年相比,试卷结构和知识结构设计比较稳定。 试卷结构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两部分,总分 100 分,其......

    2012年高考文科综合政治试题

    2012年高考文科综合政治试题(全国卷大纲版) 24.2010年生产一件A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8小时,价值80元,全社会A商品的产量为10万件。如果2011年生产一件A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

    高考文科综合答题注意事项

    南溪一中创新部高2012级文综考试相关事宜及指导资料 南溪一中创新部高2012级文综组 一、考试时间 从第2周开始,双周星期四考试,节假日、月考、半期考试所在周不考。计划调研考......

    2013年高考宁夏文科综合试卷(新课标2)[5篇]

    〃ˇ·。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

    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三试卷分析

    2018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引言:今年高考文综试题整体区分度较高,利用贴近生活、贴近时事的选材,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尤其凸显学科核心素养,这个也是“新课改”的要求。全国卷非常重......

    近三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共5篇)

    近三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2年:石门六中 杨敏 一、 试卷基本情况 (一)注重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试卷中所有的试题都采用材料设置情境,这就需要学生能准确解读材料,由此可见对......

    历史试卷分析

    历史试卷分析 一、数据统计分析 试卷成绩统计表(满分100分,60分是及格线,80分以上优秀) 参考人数 平均分 优秀率 及格率 最高分 最低分 二、试卷分析 1、整套试卷对教材......

    历史试卷分析

    2014年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卷分析 ——朱管粮 一、试卷特点及分析: 1.立足基础,重视主体 本套历史试题遵循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对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的考查,试题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