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三试卷分析

时间:2019-05-14 23:04: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三试卷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三试卷分析》。

第一篇: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三试卷分析

2018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引言:今年高考文综试题整体区分度较高,利用贴近生活、贴近时事的选材,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尤其凸显学科核心素养,这个也是“新课改”的要求。全国卷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关注当下、关注社会热点,鼓励学生结合当下放眼看世界、看社会、看历史。

一、具体分析如下:全国卷3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 题号 知识点分布 考点 分值 中国古代史·先秦(经济史)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4分 25 中国古代史·宋元(政治史)社会阶层流动 4分 26 中国古代史·隋唐(文化史)古代科技文化成就 4分 27 中国古代史·明清(文化史)明清文化繁荣 4分 28 中国近代史·晚晴(政治史)维新思想的理解 4分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分 30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民主法制建设

4分

共和国史(经济史)改革开封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 4分 32 世界史(政治史)雅典民主政治 4分 33 世界史(文化史)法国启蒙思想 4分 34 世界史(经济史)美国经济危机 4分 35 世界史(政治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4分

中国近代史与世界现代史(材料题)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城市发展情况 25分

中国古代史(开放题)班固的史学思想 12分 4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湖北保卫局的变迁 15分 46 20世纪战争与和平英法对德的经济封锁 15分 4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唐宪宗李纯 15分

必做题部分(85分)。中国史占58分左右,世界史占27分左右,与2017全国卷三相比,中国史比重上升,不容忽视;从模块角度来讲,必修1和必修2仍为考试重点。

二、试卷总体能够发挥高考引领作用。

①注重基础与课本知识,更加注意考查主干知识,这就需要考生基础知识一定过硬。

②考查学生史学素养,即42题,所以在学习中,注意培养史学基本功与基本能力。

三、试卷主要特点

1.重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全国卷试题题干材料历来是非常新颖的,但是考查的内容不会脱离所学知识,想要在这些新颖复杂的材料中提取出命题人希望考查的知识点,就需要考生对基础知识滚瓜烂熟,可以熟练地将一个不规范的模型迅速整合为一个规范的模型,并利用这一部分所学知识进行解决,这也数学建模有异曲同工之妙。2.试卷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和思维深度

相对而言,对于法制建设尤其是从清末近代至今的这类纵向类题目一直都是对思维深度要求很高的,同时对于专业性语言的运用要求也较高,这样的考查非常具有创新性,但是只要冷静回忆这一部分所学知识,注重答题分点、格式明确,该题迎刃而解。

以上种种都提示我们,高考历史甚至可以说文综“背多分”时代已经过去,高分不可能一蹴而就了,要通过踏实的积累、勤奋的练习,不断地反思来提升能力。3.试卷关注家国情怀和时事热点

近年来,家国情怀和历史核心素养一直是党和国家所倡导的,教育、民生、科技等时代话题都在高考卷中有所体现,这也要求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去关心民族民生,关注这个时代。

试题分析如下:

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正确答案:D 由图片信息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D符合题意;从图片材料中铁器分布的地区可知,当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铁制农具,故A中“普遍”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铁器实物的分布情况,不能得出新疆和中原地区的关系,也得不出冶铁技术的发展情况,故B、C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属于图片类试题,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图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处时代背景及古代中国铁制农具的状况进行分析。25.表一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正确答案:B 考点:本题属于表格类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依据表中不同出身宰相的比重变化,结合两宋时期科举制的相关内容分析即可。

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解析】由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中国药物学著作大都是由国家或者朝廷制定或颁行的,由此得出,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药学发展的支持,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影响,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C不正确;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科技的成就,与时代热点紧密结合。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国家对科技的重视和支持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

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正确答案:D 考点: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以说明、表明、反映等为设问词语的试题年年都有。从能力要求看,这类题目往往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分析和探究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考查方式主要有二:一是从一个现象(情境)切入,考查政治、经济或者文化等任何一个方面,解题时需要准确理解题目提供的现象(情境),透过这一现象(情境)并结合时代背景做综合分析,看到现象(情境)所关联的问题的实质,才能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二是以一类或者多种历史现象(情境)为切入点,考查政治、经济、文化等任一方面,解题时需要透过这些现象(情境)再结合时代背景或者历史环境综合分析,找出其共性或差异,得出相关的规律、趋势

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正确答案:D 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引进进化论,并提出该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旨在为变法图强寻求理论依据,以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D符合题意;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本身没有错误,A说法不正确;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而非“革命”,B不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C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思想的理解。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入侵的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挽救民族危亡之路,维新派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君主立宪,以达到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严复思想的特点的理解。

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正确答案:C 材料反映的是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意义不大,“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结合该内容及材料时间“1920年”和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在各种思潮的斗争中逐渐取胜,影响日益增强,故C符合题意;A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材料无关;实业救国思潮是近代实业家的救国理念,与材料无关,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传统礼教”的批判,D不正确。考点: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内容,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相关知识的掌握,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正确答案:C。A在材料中未体现。新政权建立是在1949年,与材料时间“1956年”不符,故B错误;依据材料时间“195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国家法制,故C符合题意;材料中未体现政治体制改革,排除D。

考点:本题以民主法制建设这一热点问题切入考查新中国法制建设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时间“1956年”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31.表2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表2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正确答案:A 表格数据反映了1982年到1988年我国乡镇企业发展中,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非农产业迅速增加,这一变化说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故A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不出城乡一体化的信息,B不正确;1992中共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与史实不符;材料只是反映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不能得出整个国家工业结构是否合理,D不正确。

考点:本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主题,以表格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的理解。解答图表类选择题一般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图表形式呈现,较直观地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了历史的本质。解答该类试题要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信息,然后联系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32.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

A公民必须能言善辩 B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C民主政治出现危机 D内乱引发思想纷争 正确答案:B 由材料“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可知,当时雅典公民热衷于参政议政,B符合题意;A是材料现象;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处于“黄金时期”,C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雅典公民的参政意识较强,而不是思想纷争,D不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的掌握。解答该题要求学生注意材料时间信息“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的社会状况,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的背景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3.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这表明

A启蒙思想逐渐流行 B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 C专制王权已经衰落 D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

正确答案:A 本题考查法国启蒙思想。解答本题注意把握关键的时间信息“18世纪前半期”和地点信息“法国”,由此得出材料中的现象与启蒙思想密切相关。

34.表3 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据表3可知,当时美国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由表中的数据可知,该时期工人工资在逐渐减少,反映了当时经济危机的影响不断加深,C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时规定工人最低工资标准,与材料时间不符,A不正确;材料所述工人工资的降低是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所致,从材料中无法推出产业结构调整,B不正确;工人工资的高低与国家财政支出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考点:本题以“1929—1931年美国工人工资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经济危机的掌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危机爆发后,资本家不断压低工人工资,导致工人的处境日趋困难,工人工资收入降低,导致购买力下降,国内市场进一步缩小,使得工业发展更加困难,危机进一步加剧。解题时注意依据表格信息并结合经济危机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考点:本题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为切入点,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相关内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斯大林逝世后,其继任者企图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但均没有能够突破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苏联这一经验教训对于今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6分)分值: 25分 正确答案:(1)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2)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推动。

(3)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第(1)问,“相同因素”要看清设问要求的时间限定是“近代”。依据材料一信息“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和材料二信息“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 “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交通方面、工业化推动以及制度角度回答。

第(。2)问,“有利条件”的回答也要紧扣设问时间限定“20世纪中期以后”依据材料信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海的地理位置、中西文明影响、近代民族工业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等角度分析。

第(3)问,“问题”,依据材料信息“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口问题、城市布局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角度分析。

考点: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规模、发展程度都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当生产力水平很高时,城市整体处于平衡状态,社会结构相对稳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便不会出现城市社会问题;相反,若生产力水平较低,城市发展过程中便会出现失调现象,如生产资料供不应求;能源消耗高,但经济效益低等社会问题随之出现。对城市问题的关注,会给发展转型期的中国带来一些借鉴与反思。

本题以上海和曼彻斯特两个城市的发展为切入点,考查考生概括、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契合了社会转型和文明演进的社会热点,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问题进行了关注,涵盖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考生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说明。试题整体难度不大。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表4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4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分值: 12分

本题是全国卷历史命题的一大亮点,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求新求变的思路。本题契合传统文化的热点,考查考生唯物主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解题的关键是通过阅读材料找出自己的看法,该看法一定要明确;其次说明时要史论结合。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裁撤。

——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7分)分值: 15分 正确答案:

(1)西方近代警察制度传入;加强地方治安的需要;湖南维新运动活跃;地方官员推动。

(2)受西方、日本的影响;官商合办;专门的警察机构,管理规范化。

第(1)问,“原因”,依据材料信息“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外两方面分析。

第(2)问,“不同”,依据材料信息“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外在因素、创办形式、职能以及管理等角度分析即可。

考点: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通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改革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伟大实践,也是思想解放和社会习俗变革的运动。解答时必须依据材料的有效信息,紧扣题干的关键词,进行归纳分析和概括。如对本题第(1)问原因的回答,可以调用平时掌握的解题通法套用解题,原因可以从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层面入手,也可以从内部原因、外部原因层面入手,这样解题就不容易漏掉必答点。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 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欧洲紧张局势不断加剧,英法两国酝酿对德实行经济封锁。英国成立经济作战部,开始从陆地到海洋,从武器、军备到石油、机械甚至牲畜,对德全面经济封锁。1939年11月,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判,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英法两国海军对中立国港口向德国转运的货物进行检查,扣留教百艘德国在海外的商船。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截止到1940年4月,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43%。

——摘编自(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英法对德施行经济封锁的措施。(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法对德采取经济封锁的作用。(6分)分值: 15分 正确答案:

(1)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

(2)减少了德国的战略资源供应;消灭了德国部分海军力量。第(1)问,“措施”,根据材料信息“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判,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概括得出: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等。

第(2)问,“作用”,依据材料信息“截止到1940年4月,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43%”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减少战略资源供点、消灭了部分海军力量等角度分析。

考点:本题以英法对德国的经济封锁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二战初期历史的认识。从能力上看,本题考查到了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从素养上看,本题考查到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6分)

分值: 15分 正确答案:

(1)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

(2)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第(1)问,“原因”,依据材料信息“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概括得出:朝廷财政收入增加、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等。第(2)问,“共同之处”,根据材料信息“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并结合所学有关唐太宗的人物活动的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

考点: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国家统一的根本因素;民族融合、内部凝聚力的逐步加强也是国家统一的基本因素;具体看,秦汉以来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代以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古代社会的统治思想,这些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巩固产生了重要作用和影响。而国家分裂现象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由古代经济的分散性决定的;当然也与中央权威下降、中央集权削弱有关;另外民族融合不够发达,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也是造成分裂的因素。因此,充分发展商品经济,形成统一市场,是消除分裂割据的根本措施;保持中央政权的强大和政令的畅通,防止地方割据势力抬头,也是消除分裂割据的重要手段。

据上述试卷分析,学生在历史答题中应注意以下几点:运用各种历史资料,创设问题情景考察学生的知识理解、应用能力是多年来高考历史学科的特色。因此,掌握材料题的解答方法对答好历史题至关重要。材料型试题的答题步骤:

步骤一,审问题。一般材料型的问答题在问题的设置上有三种提示语: 第一种的提示语往往有“根据材料分析……”,就是解题时必须完全依据材料进行,答案就在材料中;第二种提示是“根据(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题时要联系所学过的教材知识,答案来自教材和所学知识。第三种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题时既要依据材料又要与教材知识相结合。

步骤二,带着问题阅读材料,阅读过程要注意对材料进行分层,一般要注意材料中的句号、分号、省略号。

步骤三,注意材料的出处和时间。一般会在材料的开头和最后有提示。步骤四,关注每段(种)材料。试卷所给每段(种)材料都是有用的。步骤五,作答过程: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抄材料(照抄材料是很多同学经常犯的错误);要抓住关键词,进行概括、提炼;要正确使用历史名词和学科术语;看分答题;多角度思考作答。

以上主要针对文字型材料题,近年图表型材料题也日渐增多。图表型试题——主要是通过图片或表格的形式来呈现历史发展进程,并要求考生根据图片或表格,揭示、判断、归纳、概括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名称、产生原因、目的、性质、特点、经过、结果和影响等内容。对这类型的题,平时要重视教材上图表材料的分析以及信息的再挖掘。在作答过程中要着重分析图表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相关信息是上升的还是下降的,是起伏发展、曲折前进的还是总体向前的,同时利用好所给的文字说明并联系所学过的相关知识,立足教材来分析、作答。

第二篇: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卷历史

绝密★启用前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2.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3.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三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风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衙、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4.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5.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硫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落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自”。这说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6.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7.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答、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持,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相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8.图5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杜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发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9.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10.图6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11.1836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该作品 A.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 C.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B.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 D.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

12.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 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

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16、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5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学.科网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9分)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誓言》,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1944年8~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在美国举行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10月9日,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全山召开,四个发起国的首席代表轮流担任大会主席。中、英、法、俄和西班牙文为会议正式语言。设立了中、美、英、苏、法等14国首席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6月25日,制宪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次日,与会的50个国家举行签字仪式,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概述中国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主要括动(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主要原因。(7分)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

三娘子(1550-1613)。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哉”。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1570年,俺答汗之孙授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问意与明朝和谈。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勤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矿土皆得耕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7分)

第三篇:高考卷-16年全国卷三历史

2016全国卷三历史

满分: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12小题)

1.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

2.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3.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4.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5.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6.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称,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7.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8.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9.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出当时雅典()

A.宗教意识淡薄

B.反对神灵崇拜

C.注重物质生活

D.强调人的价值

10.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11.下图为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这4幅作品反映出近代以来()

A.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

B.理性思维的不断深化

C.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

D.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

12.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A.有利于政局稳定

B.确定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二、解答题(共5小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15.【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895年,严复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他认为,开民智是今日一大要政。

1905年,严复在与孙中山交谈中说:“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丁。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

1915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组建筹安会,严复参与其中。同时他认为:“吾固知中国民智卑卑,号为民主,而专制之政不得不阴行其中,但政体改变,已四年矣。袁公既有其实,何必再居其名。”

——摘编自《严复集》

(1)根据材料,概括严复关于“民智”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在不同历史时期严复的“民智”主张。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十四点”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开外交、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贸易平等、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泰晤士报》评论其“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峻现实”。尽管交战双方接受“十四点”为停战基础,但是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十四点”计划的实施严重受阻。

——摘编自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严重受阻的原因。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1919年3月,《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日隆”。

——据周天度《蔡元培传》

(1)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

答案部分

1.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青铜铭文的变化。从周代青铜铭文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并希望子孙保用,可见其体现的是一种传承,故选B。商周青铜器上的都是铭文,文字体系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体现的就是宗法制度,排除C;商周时代青铜器大部分都是用于祭祀的礼器,功用并没有发生重大历史改变,排除D。

答案:B

2.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汉承秦制。题干材料是说汉朝之所以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文书”之功,这些文书是秦朝的国家档案文献,可见是利用了秦朝的制度,故选B。汉初崇尚黄老之学,A项错误;CD项不符合材料意思。

答案:B

3.考点:汉字与书画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书法家——王羲之。王羲之的书法能得到皇帝的赞赏、连西州幼童习字范本都是其书帖,可见其造诣之深、水平之高;南朝后期模仿的是萧子云的书法,而王羲之的书法在唐代得到推崇,可见这是时代选择的结果。故选C。ABD项说法过于绝对。

答案:C

4.考点:手工业的发展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明末江南农村经济的发展。由雇工待遇的变化,可见其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符合明末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雇佣关系的变化,反映不出推行重农政策,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雇主与雇工的矛盾,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人身依附关系放松,排除D。

答案:A

5.考点:维新思想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梁启超的思想。甲午战争后,国家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这是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的背景。再从材料“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可见“诗界革命”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故选C。梁启超此时没有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排除A;白话文运动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B;甲午战争前已经出现了早期维新改良的思潮,排除D。

答案:C

6.考点:近代中国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清末新政。“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都是新出现的名词,都是外来词,“禁止使用”这些新名词,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故选D。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只是表象,并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张之洞属于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并不反对学习西方,在题中也体现不出抵制维新思想传播,排除AC。

答案:D

7.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救亡运动。从题干中“1932年”和图片中“振我中华”“挽回利权”“抗敌牌”“十九路军”,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可知,日本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故选D。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从题干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AB;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于19世纪末,排除C。

答案:D

8.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农村的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所以造成题中农作物产量的大幅增长,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性改变,排除B;此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还尚未完成,排除C;此时还没有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排除D。

答案:A

9.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由材料中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利益盗取火种,且发出“憎恨所有的神”的呐喊,可见其强调的是人的价值,故选D。古希腊雅典并没有宗教,崇拜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诸神,排除AB;材料并没有体现注重物质生活,排除C。

答案:D

10.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试题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信息“19世纪60年代”,当时正处在南北战争前夕,再根据材料中南北不同宽度的铁轨,说明当时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故选A。BCD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A

11.考点: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以来美术的发展。图片体现的是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印象画派和现代主义的风格,体现的是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故选D。

答案:D

12.考点: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法国政体的变化。1875年宪法颁布后,法国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政局不稳,戴高乐就任总统后修改宪法,规定总统的权力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故选A。

答案:A

13.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中英两国福利制度的对比。

(1)共同目的从材料中概括即可得出,主要从救助对象、社会稳定、维护统治方面回答。相同点主要从政府作用、机构的设置、法律保障和关注对象方面入手思考。不同点从两国不同的国情方面思考。

(2)本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主要从立法和制度保障、福利种类、覆盖面等方面回答。

答案:(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2)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14.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试题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被迫开商埠和自开商埠的区别。注意问题问的是提炼“自开商埠”的信息,可从这些商埠所处地区的特点入手进行分析。

答案:示例:集中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

15.考点:近代中国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严复的思想。

(1)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即可得出答案。

(2)从材料中时间“1895年”“1905年”“1915年”将其思想主张分为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分阶段进行概括即可。

答案:(1)民智低下;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开民智是实行民主的先决条件。(2)戊戌时期,主张开民智,宣传启蒙思想,为变法提供思想武器,推动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意义;辛亥时期,认为民智未开,主张改良;北洋政府时期,以民智未开为由,与专制妥协。

16.考点:凡尔顿-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

(1)从材料中时间“1918年1月”可知此时一战接近尾声,经过一战后,防止大战重演和重建战后社会秩序成为关注的焦点;苏俄政府发布的《和平法令》也产生了很大反响;这跟美国的外交政策也有很大关系。

(2)原因要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进行分析,由所学可知,这一计划太过理想化,列强关系的复杂性及美国自身的原因决定了其不可能顺利实施。

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防止大战重演、重建战后秩序成为关注的焦点;苏俄政府发布《和平法令》产生很大反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2)过分理想化;列强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对战后和平的重建看法不同;美国的实力还不足以主导世界;美国国会中意见分歧,反对力量强大。

17.考点:“亚洲觉醒”的先驱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北大校长——蔡元培的办学思想。

(1)抓住关键词“留学期间”“校长独揽大权”等,从材料中概括回答即可。

(2)特点结合材料中“设立评议会”“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聘请教员不拘一格”等进行概括即可;贡献要将其放在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下思考组织答案。

答案:(1)北大原有管理体制存在严重弊端;蔡元培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善于借鉴国外教育管理经验。(2)特点:成立相应管理机构,权力下移;教授治校;兼容并包。贡献:力倡并推行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

第四篇:2013高考英语(全国卷)试卷分析word版

2013高考英语试卷评价与分析

2013年高考落下帷幕新课标全国卷充分体现了“注重能力考查引领素质教育力求平稳推进”的命题指导思想符合“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推进”的试题命制原则。一具体来说本套试题命题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今年高考英语试题在命题上严格遵循考试大纲要求,在知识点的分布、试卷的词汇量以及篇幅上与往年水平基本保持一致,且有发展。书面表达仍然沿用近几年的应用文体,以书信为载体,选题贴近考生生活实际。在一些题型中,设题方式有所变化、用词及话题选择难度增加,且并非整套试卷,从前往后由易到难排列,而是难中有易,易中有难,难易相间。整套试卷对于英语语言综合能力考察要求更高。

二试题分析

整套卷子难度比往年有所上升,那么具体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1.单项填空。虽然知识点的分布和往年基本一致,但是题目更加体现英语语境化,同

时加强了对于动词在不同语境中间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涉及到动词的题目多达七个。学生的弱项会更加突出,单项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比如词语辨析,复合句,非谓语动词,冠词,连词,介词,动词的时态,情态动词等多方面的知识运用能力。”此部分比较基础,基础扎实的考生做起来应该会有比较高的准确率。

2.完形填空。完形填空以第一人称描述了一次体验坐轮椅,感受残疾人生活的艰辛和不易,行文内容比较紧凑,文意清晰!其特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内容贴近日常生活实际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另一方面个别选项在确定答案时具有很强的迷惑性,注重考查学生对于整个文章上下文的理解和联系。

3.阅读理解与往年高考难度相当。选用的是富有思想性和教育性的材料,题材新颖。文章阅读量不大,设题不偏不怪。阅读理解四篇文章篇幅不长,生词量不大,比较容易读懂。

A篇阅读理解讲述的是在医生与飞机安全驾驶的经历。

B篇讲述的是爱丁堡音乐节的来历及其影响。

C篇讲述的是巧克力的生产销售方面的知识。

D篇讲的是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母亲节。对于这四篇文章考生只要认真阅读,结合文章进行

推敲和判断就可以找到正确答案。

4.新题型七选五文章上下文语意连贯性较强。“学生的得分情况预估要比平时备考练习还要好一些。”七选五部分的内容涉及的是公告演讲的内容。但上下文过渡词汇和提示信息明显,考生如果在备考过程中已掌握做此类题的技巧,不难做出正确的选择。

5.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短文改错部分要考查学生具备一种检验语篇的能力。2013年短文改错比2012年难度低。错误点集中在词法、句法、时态、冠词、固定搭配、行文逻辑等方面。对于今年的短文改错一般考生能较容易地改出4至6处错误。如果基础知识扎实的话找出所有的错误是可以实现的。

6、书面表达旨在测试考生用学过的英语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进行思想交流的能力。2013年书面表达部分是诸位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非常熟悉的书信类文章。

属于文字提纲类作文。题目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交际性和实用性强。题目难度不大,跟往年相比保持稳定。考生如能注意审题,确定要点,连句成篇。全面检查,书写规范。即可以拿个不错的分数。但这样的文章看似都会写,都有话说,但要想拿到满意的高分还要注意句式和词汇要丰富,语法和用词要准确;语篇连贯,交际得体,能够使用高级句子,活用定语从句、非谓语、强调句、倒装句、被动语态等。总之,今年试题符合了以往的命题规律,体现了注重基础和能力的命题要求,有梯度具有选拔性;对今后英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对于学生来讲,要想考好英语,基础知识、综合语言素质是前提。优异的成绩绝非一蹴而就,所以教学中,基本知识最重要,需要时间,打好基础。阅读写作综合性最强,分值最高,需要做好长期准备。

三结合近几年高考试题对以后教学过程的指导与启示

高考试题不仅要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还应对中学外语教学起着反拨和导向作用。根据上述的试题特点,我们可以得到下列一些教学和备考启示:

1.吃透“两纲”和教材,夯实语言基础。英语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语言知识是语言技能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因此,高中英语教学首先就要帮助学生过好语言知识关。实践表明,词汇和语法因其数量之多和复杂而成为不少学生学好英语的阻碍。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词汇量,什么都不可能性。可见,教师应当科学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词汇和语法的策略,切实过好语言基础关。首先,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大纲》(或《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考试大纲》、吃透教材,在教学和复习备考过程中,要按照“两纲”和《新课标》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原则、理念,遵循语言教学规律,结合教情和学情,灵活开展各种教学活动;要依托教材,找出教材、《大纲》、《新课标》、《考纲》之间的共性和结合点,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将高频词汇、短语、常用句型结构逐一过关,将语法知识形成体系并重点掌握,切实做到语法教学交际化、词汇教学语境化、句型教学语篇化,为实现有效英语课堂教学和高效备考打下坚实基础。

2.运用科学策略,强化听说训练,语言技能是语言愚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listening)、说(speaking)、读(reading)、写(writing)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愚弄能力。听和读是接受性技能(receptive skills),说和写是产出性技能(productive skills)。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实践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众所周知,人们学习母语自然顺序都是从听说开始的。无论是从个人角度还是从社会历史角度来看,语言的听说都早于文字的读写,而且在语言沟通方面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研究和实践表明,听说能力强的人往往容易成为语言学习成功者。因此,即使到了高三阶段的语言教学,也不能忽视听、说训练。当然,高三重在进行听、说策略的训练和技能的提高。听的技能(listening skills)是指运用英语语言知识(词汇、语法、功能和语篇),以及一般生活常识去理解英语语言中有意义的语音,并做出回应。因此,听的过程包含了运用多种策略快速辨认语音、语调、语气,并根据记忆积极解读其中意义。在高三听力训练过程中,主要听力教学策略包括:①点拨听力语言材料的语言特征,如英语口头语篇体裁及语音特点,说话人的口音、语速、语气、语调、连读、重音、停顿、用法、话轮转换等;②明示所教的听力微技能目标或者听力策略,如获取数字信息细节、推理判断、主旨大意、说话人意图和态度等;③预测和诊断听力学习难度,并采取相应对策;④开展有针对性的听力训练活动,加强读与听、读与说、读与写、听说读写相结合的综合语言活动。实践表明,多听多练是提高听力的唯一途径。因此,除充分利用教材上的课文录音以及听说资源外,还应针对高考听力测试题型和特点,适当选择一些考前听力训练材料进行强化训练。但是,选择听力训练的材料也是有讲究的,目前,书商提供的听力材料或书籍可谓玲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

3.加大阅读力度,提升阅读质量。学习语言如果没有足够的高质量的输入,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输出。因此,阅读,作为我国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信息输入途径,是说和写的基础。而且,阅读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比重最大,单讲阅读和完形就占了70分,常常有人说,“得阅读者得天下”。可见,加大阅读力度、提升阅读质量大量是高三教学和备考的主要任务之一。研究表明,阅读过程是一个有目的的心理、认知和情感的语言解码过程,它包含了运用多种方式思考和解读书面语言所传递的各种意义,在此基础上达到读者与作者在情感和观点方面进行交流的目的。因此,高三阅读教学不仅要侧重培养和巩固语言知识和阅读技能,更为关键的是要突出英语阅读策略和思维品质的训练,即:①关注语篇,掌握阅读材料的体裁特征。一般来说,书面语篇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描写文和指令文体等。各种文体的语篇结构,以及代词、动词时态和语态的使用、连词、冠词等在语言材料中都有各自的特点。不论学生认知水平和英语语言程度如何,阅读何种语言材料,阅读教学材料要注意各种题材和体裁结合,通过学习语篇、语法、词汇等知识,扩大信息输入量,增强语感,提高思维推断能力、人文素养和文化交流能力。在充分利用课本上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增补课外的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是语言材料,以扩大阅读量和拓展学生视野,激发阅读兴趣;②明确阅读目标,预测阅读难度,培养和发展阅读技能,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训练活动。在高考备考复习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文体特征分别开展有针对性进行相关阅读理解训练,如采用默读、略读、扫读、找读、跳读、预测等微技能把握文章主旨和要义、理解文中具体信息、根据语境猜测生词的词义、进行(简单)推断、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理解图表信息、理解指代、理解逻辑关系、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以及评价阅读内容等。语言学习是一个较为漫长的逐渐积累的过程,正如谚语所说,“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语言学习当然,阅读还要有高质量。其实,高质量的阅读就是要做到精读,阅读时要做到“五读”:读大意、读细节、读疑惑、读文体、读欣赏。此外,每天将阅读文章出声朗读3-5分钟,将优美文段背一背;将所遇到的新词、短语、句型结构、长难句予以收集,放入自己的“词库”。

4.掌握英文特征,提升表达品质。写作(writing)是一种产出性技能,是“四项”语言技能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更是语言生成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英语写作,就是以书面的方式,即通过单词、句子和一系列段落有机组合的文章结构,向不能面对面直接交流某种信息的人传递信息、观点和感情的语言活用技能。其实,高考的“书面表达”要求并不高,即要求考生根据题示进行书面表达,能准确使用语法、词汇、句型和标点,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然而,不少学生的表达质量不高,有些甚至还无从下手。可见,在高三教学和备考过程中,教师加大书面表达的教学和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在写作教学和备考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把握所写材料的体裁特征,掌握英文本质。然后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和设计有针对性的写作教学活动。做到听、说、读、写有机融合。就高考写作备考

而言,主要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①过好词汇、句型关,打好写作基础。词汇、句型结构、语法知识等是书面表达的基础,因此,首先要将英文中常见的5种基本句型过关,然后,进行一些常用句式的翻译和句式变化的训练。②赏析高考真题范文,提炼写作模板。赏析历年来有代表性的高考真题范文,分析如何开头、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行文、如何结尾、如何连贯、过渡等,最好能要求学生背5-10篇范文。③注重写作过程,开展写作技能训练。书面表达的步骤大体可归纳为“审”、“列”、“写”、“润”、“查”。a.审题。即弄清题目要求,并从总体上确定写作内容。要做到“三审”:审体裁,审人称,审时态。b.列要点。通过审题,要将内容要点用提纲的形式逐条列出来。这里要注意不要遗漏要点,从书面表达的评分标准我们可以看出,内容要点在评卷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同时注意,写作内容有主次之分,罗列要点时要注意确保主要内容,适当涉及次要内容,坚决删除无关内容。c.将要点整理并写成合乎要求的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根据要点直接“写”成文章;对于基础稍差些的学生,可先把第二步所列的要点逐条“译”成英文(当然这里的“译”显然不能直译,而应是意译,并要根据情况适当增加使语句连贯、通顺的连词或副词等)。还有一种做法是:先将要点中的关键词写出来,然后根据写作内容将关键词连成句,并进一步将连句成文。d.润色。对所写文段进行加工润色,提升短文品质。写作不仅要考虑使用一些表连贯的连词、副词或过渡语,以增强文章的连贯性、流畅性和可读性,而且还要有意识地将一些“低级词汇”处理成“高级词汇”,将一些“简单结构”处理成“高级结构”,以突显文章亮点,增加得高分的机会。例如句型灵活多变的技巧主要有:将多次出现的同一事物分别用于主语、宾语或同位语;主、被动语态的交替使用;用名词修饰名词;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交替使用;使用尽可能丰富的主语;注意使用不同长度和结构的句子;恰当使用what从句表达丰富内容;倒装句、省略句、强调句或复合结构等常用表达形式;使用补述结构(包括同位补述、用分词结构作状语、with符合结构、非限定性定语从句)e.检查。从语感、语法、行文逻辑、习惯表达等方面进行检查推敲。注意做到首尾相顾,避免冗言与拖泥带水。5.跳出题海战术,科学复习备考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对语言知识进行系统化,并适当进行一些巩固性练习是必要的,但是,要避免漫无目的地进行题海战术,那样会“劳民伤财”。科学的做法很多,因篇幅所限,下面仅用几句话简单概括做法:早计划巧安排,依“两纲”靠课本,教师引领学生主动将语言知识系统化,主干知识抓牢固,巧用考试补缺漏,多用高考真试题。

第五篇:2011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1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一、逐题考点解析

1、【考点】古代经济思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的获取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明确在古代中国“末业”之工商业。材料“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说明张瀚认为农业和工商业比例适当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因此本题答案为C项。

2、【考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科举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图表解读能力。《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出身于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故选D项。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打破了士族子弟的垄断,扩大了选才范围,所以A、B、C表述错误。

3、【考点】印刷术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材料反映的是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最早是北宋毕升发明的胶泥活字,之前有唐朝发明的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术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故选D项

4、【考点】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地方机构改革(行省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说明江浙行省获得了急事处置权。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A、C、D表述错误。

5、【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作者此段表述的主旨是要顺应时代潮流,进行变革,否则就会被历史淘汰。“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说明B项错误;20世纪初维新变法运动已经失败,C项错误;“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说明D项错误。故选A项。

6、【考点】辛亥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是美国政体的复制品。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实行联邦制、中国也没有超过日本、袁世凯专制独裁,说明B、C、D表述错误。

7、【考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西式帽”的出现,表明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广告未宣传博士帽的实用功能;帽式差异体现不出男尊女卑的观念。故选B项。

8、【考点】抗日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信息“1938年4月”“武汉空战”可以推断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武汉会战,因此①表述错误,②表述正确,故选C项。

9、【考点】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政治协商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和材料解读能力。“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的平等性、广泛性和深刻性。材料无法体现继承性,排除③。

10、【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日内瓦会议)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毛泽东的“走出去”是指要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A错误;中国还没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错误;克林顿执政时期中美关系才被定位为“战略伙伴关系”,C错误,故选D项。

11、【考点】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现代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比较分析能力。从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土地的用途、所有权以及规模都没有发生变化。

12、【考点】古代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克里斯提尼改革在制定行政选区时以地域为基础,而不是以血缘为基础,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故C项正确,A、B与材料无关,D是伯利克里改革。

13、【考点】启蒙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材料体现了卢梭的人民主权的思想。

14、【考点】德国君主立宪制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和材料解读能力。“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宪法赋予皇帝国家最高权力、帝国首相对皇帝负责、内阁大臣由皇帝任命,说明A、C、D不正确。

15、【考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罗斯福“炉边谈话”的主要内容是向人民阐释新政,C是新政的内容。罗斯福,提倡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但不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二战后福利国家纷纷建立起来;“新经济”时代出现于克林顿执政时期。A、C、D表述错误。

16、【考点】斯大林模式——工业化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材料反映了斯大林执政时期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农副产品质量差”“农产品过剩”“市场经济体制”表述错误。

17、【考点】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美苏冷战之美苏争霸)【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历史线索与阶段特征的把握以及图文信息的获取。图片注解“1973年„„亲切交谈”说明美苏关系缓和,A、C分别是1962年、1991年,D项表述错误,多极化至今还没有形成,故选B项。

18、【考点】当今全球化趋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材料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解读卡斯特罗的话语意思,“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说明全球化时代各国休戚相关,“不公正的事太多„„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说明全球化的利益不均衡影响其发展。由此,A、B、C都是正确的,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19、【考点】当今世界政治形势

【解析】本题以时政人点切入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迁移运用能力。从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内容可以明确恐怖主义是各国公敌和反恐需要国际合作,因此①④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项。20、【考点】相对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体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质能转换理论,双胞胎以不同的速度衰老”说明时间是可变的,指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因此本题选C项。

21、【考点】明清进步儒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综合分析和材料解读能力。第一问中要结合明朝政治状况分析; 第二问首先要理解 “表象”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天下昌明的表象就是有良好的社会风俗。社会教化的功能要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士人有廉耻”“ 天下有风俗”“ 立天下之人伦”“ 有政事„„有国家”概括。

第三问从“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可知顾炎武主张取先秦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把孔孟之道视为儒学根本;

第四问联系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名言进行分析。

22、【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与概括分析能力。

第一问应考虑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冲击和国内新经济因素对传统经济结构的瓦解作用; 第二问根据材料信息“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 “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 “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可以看出农民收入减小,对新兴行业不适应,失去谋生出路,生活变得无聊赖,世风日下;

第三问论证观点,首先应明确观点是什么,然后进行合理论证。注意史论结合。

23、【考点】跨模块考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考生注意各模块知识内在联系的把握和线索梳理。

第一问中结合材料和教材从政治前提、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方面进行概括; 第二问首先理解材料观点,“保守主义的政治”是指英国建立的君主立宪制政权,然后回答君主立宪制政体建立的过程和政治特征;

第三问由时间“1830年”联系到1832年英国的议会改革运动,然后根据材料“(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移”;

第四问现代化包括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等,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的原理回答。24A、【考点】日本明治维新(主要内容——殖产兴业)

【解析】本题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考查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第一问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从材料“暂时创办官立事业”可以概括为“官办”,原因从材料“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示以实例”可以概括;

第二问“方式变化“结合材料三并与材料一比较概况,分析原因分别从官营、民营企业的经营发展前景以及社会对官营政策的不满角度分析。

第三问可联系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发展和调整情况以及本题中特定的社会现实分析。24B、【考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

【解析】本题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把必修与选修内容结合考查考生的宏观把握历史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第一问结合材料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回答。第二问要注意时间限制“20世纪50年代”,联系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归纳。第三问回答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贡献,结合材料内容进行概括。

第四问回答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理论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完善与发展。

二、试卷总体情况分析

今年的历史试卷平实而不平庸,稳重而不失灵动,继承中又带着创新,重视主干知识、思维创新、价值观引领,符合学情生情。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的特点主要有:

1、知识与情境结合

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秉持了“新情境、新材料”的命题理念,材料相当丰富,在20道客观题中,有19道使用材料,材料情境与选项设置关系密切,材料的使用效能高。入题的材料有历史照片、广告、信件、时事新闻、历史著作、人物言论、报纸报道等,且选材新颖,充分发挥了史料的情境性、开放性、层次性等功能。较多的材料情境体现了命题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教科书,淡化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直接依赖,有利于进一步引导创新教学,体现“用教材教”。基于新材料情境来使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通过迁移所学知识得出答案。如第2题设置唐进士出身发布比例图,考查学生基于材料解读认识科举制的进步与不足,同时联系九品中正制等所学书本内容,情境设置与教科书知识的关系处理较好,知识与情境依存度高。这样的命题思路照顾到教学现状,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助于循序渐进地推进新课改。与2010年相比,材料的创新力度大,没有使用旧的材料,考查记忆能力的题目较少。

2、能力与情感并举

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卷难度适中,注重对学科思维能力和思想素养的综合考核。考查学生在理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学科基本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如阅读、分析、归纳、概括、说明、比较、迁移、阐释、论证等能力。与2010年相比,高考考试说明中的四个方面考核目标和要求都有涉及,能力考查角度增多。对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较多,对概括归纳能力要求很高,同时第一次系统地考查到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第22题第3小问,问题是:学生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楚;200字左右。分值为6分。该题突出了新课程的“探究性”、“开放性”理念,考查到“过程与方法”层面的能力,对考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考查。该题富有操作性和引导作用,是2011年江苏卷的灵动之处。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考查固然出色,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也相得益彰。如第8题既考查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史实知识,更注重了引领学生摒弃狭隘的民族观,表现出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大爱精神,有助于把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升到新的人文高度。第21题考查顾炎武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更对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充分挖掘了高考试题这一高中课程资源的有益作用。

3、历史与现实交融

2011年江苏历史试题也注重考查学生对社会现实中重大问题、热点问题的关注,突出地反映了历史学关注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社会进步的学科价值。如第19题,引入拉登被美国击毙的时事新闻和世界许多国家对恐怖主义的态度,引导学生得出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和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社会的公敌的认识,树立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学以致用。第24题的A题,就日本大地震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监管的事件,结合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府发挥的不同作用,请学生谈谈政府在经济中作用的认识,引导学生得出政府有必要对经济实行干预,但干预的方式要因势而变的认识。突出了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引导考生在广阔的视野中更加深刻地了解时事,关注世界,树立国际意识和全球意识,进而提高历史意识、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这对今后的历史教学有重要启示:历史教学不能只关注课本,还要关注社会。不能只看到历史课本知识,还应该看到历史对现实的价值。把历史知识和现实问题有机联系起来,把历史知识转变为历史智慧,这才是历史学习的真正意义和目的。

下载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三试卷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三试卷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6年河北省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6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以勒中学2016.06.21 一、试卷结构及知识结构设计 与往年相比,试卷结构和知识结构设计比较稳定。 试卷结构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两部分,总分 100 分,其......

    2018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分析

    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II评析 高考历史试题重点考查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体现高考内容改革对“助推改变应试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实现高考选拔......

    2010年全国卷Ⅰ高考作文题分析

    我省采用的2010年全国卷Ⅰ高考作文题要求写一篇漫画作文“猫吃鱼的故事”:一张餐桌,三只猫正在吃鱼,就一只猫捉老鼠,其中一只猫说:“有鱼吃还捉老鼠?”作文该如何立意?如何写作?今报......

    2014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分析

    2014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新课标全国卷I) 历史部分试题分析 禹州市二高历史组组长 侯丙锋 2014年高考是我们河南省文科综合试题使用的是课标全国卷(文综卷I),2014年的试题相......

    2014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分析

    2014年高考历史部分试题分析2014年高考是我们山西省文科综合试题使用的是课标全国卷(文综卷I),2014年的试题相对2013年试题而言,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变化和调......

    近三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共5篇)

    近三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2年:石门六中 杨敏 一、 试卷基本情况 (一)注重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试卷中所有的试题都采用材料设置情境,这就需要学生能准确解读材料,由此可见对......

    2018年高考全国卷三地理试题之我见

    2018年高考全国卷三地理试题之我见 又一年高考落下帷幕,考题也都公布于众。各种评论不绝于耳,在一遍赞扬声中,站在考生和老师的角度,我也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纵观全国卷三的地理......

    历史试卷分析

    历史试卷分析 一、数据统计分析 试卷成绩统计表(满分100分,60分是及格线,80分以上优秀) 参考人数 平均分 优秀率 及格率 最高分 最低分 二、试卷分析 1、整套试卷对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