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分析
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II评析
高考历史试题重点考查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体现高考内容改革对“助推改变应试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实现高考选拔德才兼备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2018年全国高考历史卷主要体现了基础与创新并存的特点,创新主要体现在41题的主观题,选择题主要是忠实于基础史实的考察。
一、注重历史核心素养,弘扬家国情怀
试卷中41题讲述了古今中外种植利用大豆的历史,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和近代机器大工业背景下科技进步与社会生活变迁。这要求考生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中外历史上大豆种植利用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
选择题24、26、29题,要求考生能够通过从所给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而调动运动所学知识,认识史料作者意图,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史料实证精神。
非选择题42题开放性试题一改往年“提取信息”、“拟定论题”、“说明原因”、“提出建议”等问题要求,直接让考生“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史实予以说明。集创新性、综合性、应用性于一体。这不仅要求考生对史实有基本的理解和价值判断,还要求考生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自身发展、社会现实、国家兴衰的认识上,以史为鉴,学以致用。
二、关注社会经济生活,把握时代脉搏
45题通过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叙述,反映了1977年恢复高考、国家重视人才培养、国家战略思想转变等史事。展现了改革开放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历史意义。有助于我们认识并坚持科教兴国战略。这段历史既是国史,也是党史,也是改革开放史,更是社会主义发展史。46题讲述了中国创建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历程,如今随着中国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反映了当下中国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在和平崛起的同时也承担着维护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重大使命。28题关于琉球问题展开中日关系及外交事务也是国民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
三、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2题的罗马法反映了古代罗马孕育的法制建设成果,35题展示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实现机械化的经济发展成果。人类历史上孕育出优秀的文明成果,更契合中国在特殊国情下的探索和现代化建设中积累的经验中逐渐形成的全面、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选择题从考察内容来看主要体现出重视基础、重视史实的能力要求,并没有出现非常“浮夸”让学生摸不到头脑,想不到考点之类的选择题。从结构上来看仍然保持8+4的结构,即8道中国史考察,4道世界史考察,并且不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的重点近代史仍然作为分值分布最高模块出现。下面对选择题进行详细分析:
24题,仍然保持着全国甲卷的出题风格,第一眼看起来跟所学知识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考察却十分简单,只需要读懂材料的主旨就可以按照材料选择正确。
25题,可以用两种方法进行选择,第一种可以根据所学知识直接认定选择,根据关键词“高利贷”“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发现都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第二种方法可以对选项进行排除中国古代政府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中也并未体现富商大贾操控税收,根据材料也可以发现是高额的税收抑制了生产的积极性,因此排除后选择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从题型上来看24、25题均属于“反映、说明、表明、体现”类选择题,解决这种题型的方法就是直接读材料中的内容去直接选择。
26题,考察隋唐时期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根据关键词“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更替频繁”体现出皇帝为了加强相权,通过不断的增加宰相数量与更替的方式来削弱相权。中央集权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史必考考点连续出现在高考卷中,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27题,考察明清时期文化繁荣,该知识点考察并不是很常见,所以通过这道题给我们提个醒,就是不要忽视一些细枝末节性知识点的学习。本道题由材料可知全社会兴起了喜好昆曲的热潮,昆曲在社会中拥有者广泛的社会基础。因此可以直接选择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
28题,考察中国近代外交。中国近代外交主要通过近代史中几次侵略战争所体现考察。这种考察方式是最近几年比较热门的考察方式。这种近代外交的转变主要体现在由“朝贡贸易”“天朝上国”的传统外交向近代平等外交转变。
29题,考察孙中山新三民主义,本题需要进行时间定为是1923年,也就是说考点定位应该在辛亥革命失败之后,孙中山“以俄为师”继续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根据材料不难判断孙中山的目的是为了加强领导核心。辛亥革命以及后续的新三民主义同样是需要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地方。
30题,考察抗日战争时期双减双交政策,其根本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加抗日战争。本题考查知识点非常综合,其他几个选项只要知道具体的史实即可排除,例如,国民革命时间是1924到1927年,建国后土改才废除 封建土地制度。因此本题给我们敲响警钟,在新主主义革命史中需要重视历史时间段的划分,以及每个时间段中的具体史实。
31题,考察新中国经济建设,作为新中国史最可靠或者是最常考的两个高频考点,一个是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另一个就是新中国的外交。因此这两个专题将是明年学习备考的重要方向。
32题,考察世界古代史,主要是考察三个专题模块,一个是罗马法律、另外则是古希腊的民主与思想。相比往年没有很大变化。
33题,主要是考察世界市场形成过程,前几年主要考察了工业革命相关知识点,今年考察的是早期欧洲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需要在明年的备考学习中作为重点复习模块。
34题,主要考察18世纪以来的资本主义文学艺术,作为一个低频考点同样需要我们抽出一定的时间对他进行简单复习,做到出现既能选出就可以,一般在高考考察不会很难。
35题,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在35题世界现代史的考察上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两极格局与多极化另一个方面是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
因此总结今年高考考察的主要内容都是我们平时着重复习的模块如“新民主主义革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新中国经济建设”“世界古代史”“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等模块。还有一些未出现的例如“儒家发展历程”“资产阶级政体”“资本主义经济模块”“苏联经济建设与改革”“近现代思想解放潮流”因此,我们也要将这些模块作为备战2019年高考的重点模块进行复习。
今年41题的主观题创新意识体现的非常浓厚,咋一眼会让你觉得“大豆”考察很像地理的农业区位因素判读,但是冷静下来思考不难发现核心考察为“中西交流”定位时间与关键词“北美”,我们可以联想到的知识点是“新航路的开辟”等相关知识点,因此说这种题型创新主要是新在所给材料,其实质仍是基础史实的运用。42题一改以往喜欢用表格形式考察,而出现了观点评述类题型,主需要根据材料中的表述提取出自己的观点即可解答,相比与表格题要简单了一些。
选修,历史重大改革回眸中考察了现代科技改革,相比于往年的古文考察难度也要下降,同样,20世纪战争与和平也不在考察一些战争史实而是出现了我们熟知的“联合国”相关知识点,人物出现了少数民族首领,相比前两个题有些难度,但选修总体的难度还是在下降。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今年历史卷最大的特点就是主观题材料新,但是卷面整体考察的难度很平稳,都是基础知识为主,所以这也为我们备战2019年的考察提供了一些借鉴的经验,新高三要多注意基础题,夯实基础知识切忌偏激的去寻找偏难怪题,认为只有偏难怪题才会磨炼自己。
第二篇:2014年高考文综全国卷2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4年高考文综全国卷2历史试题及答案
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2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30.1932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全部农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32.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33.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闻。这说明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34.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来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可
35.图6为波兰开放边境线时的情景,它反映的是
A.冷战结束B.华约解体C.北约东扩D.欧盟扩大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墨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掳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我国的东段边界,但直到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
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第一章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 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革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 革命的开始 第一和第二次内战 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 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 政变
第二章(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目录B
第一章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
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 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 文艺复兴
第三节 宗教改革
第四节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 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 17世纪至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第二节(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1972年版,2011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东晋以后,世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晋城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9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并指出,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
各抗日根据地比较认真地贯彻了三三制原则,陕甘宁边区,1941年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的原因,并指出三三制政权的特点。(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实行三三制的主要意义(7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困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分别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背腹受敌,崩溃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机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9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远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1895年6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法令,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绪颁布
了变法诏书。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16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止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7分)
参考答案:
24-25 CD 26-30 ABBCA 31-35 CBACD
40.(25分)
(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
(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
41.(12分)
示例:
不同之处: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
原因分析: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
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目录B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45.(15分)
(1)北方战乱,人口南迁;豪强大族擅占山泽,百姓无权享有山泽之利。
(2)确定山泽占有私有制;缓解山泽占有的矛盾;保护了官僚阶层的经济利益;失去南方开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46.(15分)
(1)原因:巩固抗日根据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调动各阶层积极性,实行民主。
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联合;民主协商。
(2)广泛团结了抗日力量,调动各阶层积极性;保证了各阶层民主权利;根据地人民民主权利得到巩固。
47.(15分)
(1)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法西斯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
(2)军事意义: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
政治意义: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8.(15分)
(1)重视和采纳维新派的改革建议;颁布变法诏书;重用维新派人士;抵制顽固势力对变法的阻挠。
(2)变法的最高领导者,推动变法实施;争取慈禧太后支持并有所抗争;无力保证变法持续进行。
第三篇:2014年高考文综全国卷2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4年高考文综全国卷2历史试题及答案
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2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
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30.1932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全部农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32.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33.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闻。这说明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34.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
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来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可
35.图6为波兰开放边境线时的情景,它反映的是
A.冷战结束B.华约解体C.北约东扩D.欧盟扩大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墨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掳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我国的东段边界,但直到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
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第一章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 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革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 革命的开始 第一和第二次内战 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 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 政变
第二章(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目录B
第一章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
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 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 文艺复兴
第三节 宗教改革
第四节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 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 17世纪至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第二节(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1972年版,2011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东晋以后,世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晋城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9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并指出,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
各抗日根据地比较认真地贯彻了三三制原则,陕甘宁边区,1941年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
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的原因,并指出三三制政权的特点。(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实行三三制的主要意义(7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困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分别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背腹受敌,崩溃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机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9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远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1895年6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法令,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绪颁布了变法诏书。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16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止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7分)
第四篇:2010年全国卷Ⅰ高考作文题分析
我省采用的2010年全国卷Ⅰ高考作文题要求写一篇漫画作文“猫吃鱼的故事”:一张餐桌,三只猫正在吃鱼,就一只猫捉老鼠,其中一只猫说:“有鱼吃还捉老鼠?”作文该如何立意?如何写作?今报邀请王立群等专家为你剖析高考作文。
即使有鱼吃也不能忘了捉老鼠
作文审题难度大于去年,这些立意最佳:坚守职责,远离私欲;不能为私欲而放弃本职
高考作文审题难度大于去年,同学们对其材料内容理解时,往往见仁见智,似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然而总有一种理解是最接近题意的,这就好像是一个靶子,纵然有八环、九环,但毕竟有个十环。这就需要比较选优,破解题意,保障作文符合题意,方能获高分。
●漫画作文稳中求新
漫画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表现幽默、诙谐、辛辣的画面,借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或事。
近年来,全国一卷一直在考新材料作文。2006年是乌鸦学鹰材料作文,2008年是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材料作文,2009年考小动物学游泳材料作文。2007年的《摔了一跤》让很多考生记忆犹新,今年又考漫画作文“有鱼吃还用不用捉老鼠”,如此频繁地考漫画作文,确实出乎意料。
以漫画作话题的写作训练,要注意以下四个步骤:(1)读懂画意画旨。拿到题后,首先就要仔细读图。(2)抓住形象特征。把握本质,就能找到写作材料,谋篇布局。(3)联系生活实际,揣摩画中之话、话外之音,联想和想象不但可以获得大量写作材料,而且可以加深对画旨的理解。(4)最后根据题目要求,议论画面,构思成文。
●三种立意四个角度最佳
今年作文构思最佳立意:坚守职责,远离私欲,远离诱惑;职责大于诱惑、私欲;不能为私欲诱惑而放弃自己的本职。
可以批评吃鱼的三只猫:猫的职责是抓老鼠,但因为一盘鱼摆在面前,就对该抓的老鼠视而不见,只盯住了鱼。其中一只猫安逸地享受,吃得脑满肠肥,神态怡然,另外两只猫对捉鼠的猫面露不屑之态,它们在议论、讽刺捉鼠的猫——“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
可以赞扬不贪鱼而勇于捉鼠的猫。猫的职责是捕捉老鼠这是不容置疑的,要坚守职责。猫者,它的主要职责就是竭尽所能,尽最大努力去打击各种各样的“耗子”。这是好猫必须具备的最根本的素质。鱼可以比喻安逸的环境、优厚的利益、迷人的诱惑等。
●考生可以从以下4个角度写
1.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不管诱惑再多,决不能迷失自我,坚持干好本职工作。
2.贪图享受者、沉沦诱惑者必将被人唾弃,被社会抛弃。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一些懒猫,主人把它们喂得饱饱的,而它们却尸位素餐,不去坚守自己的职责,在生活富裕的情况下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富二代、啃老族、不思进取、坐享其成,不也是那三只猫的化身吗?
人生在世,诱惑多多。丰厚的利,华丽的衣,可口的食,诱人的“鱼”„„凡此种种,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如果沉迷其中必将丧失自我,丧失原则。
3.时代在变革,生活水平在提高,可是优良的传统不能丢,不能忘了本真——猫天生要捉老鼠,猫的立身之本也在于捉鼠,而非吃鱼!
4.不能盲目从众,要有自己正确的辨别力。大家都在吃鱼,而另外一只猫在捉老鼠。对于有鱼吃还捉老鼠这个方面,不能怕别人的风言风语,不要盲目从众,要仔细甄别。
●凸显理性思辨色彩是趋势
从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轨迹看,越来越注重逻辑思辨,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问题,避免片面地看问题;联系地看问题,避免孤立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避免静止地看问题。材料中心话题就是“有鱼吃还要不要捉老鼠”的问题,如果只关注一方面不全面辩证地看问题,就很难符合最佳立意。得高分要在发展等级上多挖掘,①深刻,即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②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③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
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④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在确保审题准确的前提下,作文要想得高分必须在发展等级上至少占一条优势。
■王立群评点高考作文
可以“以猫写猫”也可以“以猫写人”
好作文有四个标准:立意准确、语言流畅、表述生动、含义深刻
“这个漫画挺有意思,考生写起来应该不会太难。”昨天下午,正在中央电视台录制《百家讲坛》的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立群说,题目出得挺好,不过考生想得高分也不容易。王立群担任过20多年的高考作文评卷工作,他认为好作文应该符合四个标准:立意准确、语言流畅、表述生动、含义深刻。
●大部分考生应该不会“跑题”
“这幅漫画也不是很难,画面也比较直观,一般都会有东西可写,不会无话可说。”王立群说,和命题作文比起来,漫画作文、材料作文比较客观、公正,不存在有的考生熟悉,有的考生不熟悉的问题。而且,作文的立意比较多样化,考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虽然考生一般不会太跑题,但想写出新意也不容易。”王立群说,这种漫画作文,考生没必要立刻下笔,可以先对漫画进行分析。捉老鼠的猫是少数,它恪尽职守,虽然它完全可以吃鱼,但是它还是坚持自己的职责逮老鼠,而且还要遭受同类的嘲笑。而吃鱼的猫是多数,它们吃鱼无妨,但是去嘲笑捉老鼠的猫就不应该了。●可“以猫写猫”,也可“以猫写人”
王立群说,面对这个漫画,考生可以“以猫写猫”,也可以“以猫写人”。
考生可以“以猫写猫”,可以从自然界和动物界来写。例如,在自然界中,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数量,如果猫不捉老鼠,都去吃鱼了,老鼠就会成患,猫不能只靠吃鱼活着。
另外,也可以把猫当做人的象征,把猫的行为当做人类社会的现象,以拟人化的手法,“以猫写人”。这样的话,吃鱼的猫,就是人类社会中的“坐享其成”派,只顾享受,不去尽自己的职责,如果长期依赖人工饲养,一旦没有了鱼,就只能饿死。而捉老鼠的猫是“自食其力”派,只有自己有真本领,才不怕变化。
●作文立意不能“盲人摸象”
“考生一定要抓住整幅画的含义立意,不能‘盲人摸象’,摸住大象尾巴写尾巴,抓住鼻子写鼻子。”王立群说,漫画作文立意也要准确,不能以偏赅全,考生抓住的应该是漫画的整体立意,而不是其中的一部分。
王立群说,有的考生可能会运用“逆向思维”,说“猫儿吃鱼又何妨?”这种立意虽然别出心裁,但可能会偏离漫画的主题。考生还是要从漫画最主要的立意出发,完全抛开主题立意去发挥也不行。●高分作文有四个必备条件
从1977年以来,王立群担任过20多年的高考评卷工作。在他眼中,能拿高分的作文有四个必备条件:一是立意准确,二是语言流畅,三是表述生动,四是含义深刻。评卷老师也主要从这四部分,评价考生的作文。
王立群说,作文胜出的首要条件是立意准确、高远。立意高的作文,才有得高分的可能性。如果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深入阐述一个主题,讲透一个主题,就不能算是好作文。王立群说,考生能从提供的故事中提炼出较高的立意,并能从各方面深入,并有层次地阐述这个立意,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有特色,就是好作文。
第五篇: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历史试题及解析
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及解析
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
解析:本题属于第一能力的考查,同时考查了学生再现周代政治中心的能力,即西周的都城镐京位于陕西省境内。根据材料可知,“雅言”就是当时的官方语言,类似于现在的普通话。而周代的政治中心主要位于陕西和河南。再根据“最早”可以选出答案C陕西。
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演变,属于主干核心考点。材料主要讲述了家族制下父权的强化,结合所学知识“父父子子”这是儒家的三纲之一,也即儒家伦理得到强化。即选择D项。
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属于必考的考点。材料主要讲述了由于商业贸易的发展,原有的铁钱过重不便于携带而产生了纸币——“交子”。也即交子具有铁钱的功能。即可选出正确答案为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C误读材料,D项则属于无中生有。
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属于主干核心考点。明代废丞相,设内阁主要表明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择B君主集权加强。根据“选全面不选具体”可以排除D项。某些大臣权力大本质上是得益于皇帝的信任。AC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历史维新派的主张。属于目的类考题。要根据材料并结合“变法”来进行作答,即一切服务于变法改制。教科书上我们讲过康托孤改制是借孔子来减少变法的阻力,同样本题材料中的易服主张也是为变法服务。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为B项。A项表述缺乏证据支持。C项无法联系到材料,“其实外国人更喜欢我们传统的服饰。”D项表述过于绝对。另外D项服务于B项。
2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国民大革命时期的社会思潮。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判断能力。A项表述明显不符合材料意思;B项表述错在“主要”二字上,只能说是手段之一。主要手段肯定还是要靠军事实力啦;D项误读材料意思“找人„„想个主义玩玩”即可排除D项。故正确答案为C项国民大革命时期民主思想已成为一种潮流。30.1932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救亡运动。材料的主要意思是“如果你们不帮助中国,那么问题会更加严重”。紧紧抓住1932,远东,即可回归课本这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后中国政府积极争取外援的具体表现。所以正确答案是A。请记住:“任何时候的外交都是基于国家利益的”,所以通过比较,最符合国家利益的选项是A.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全部农户实
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解析:本题考查建国初期的所有制变革,即“三大改造”对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根据时间1953年可以排除B项,根据“农村粮食收购”,可以排除D项;A项则主要是指1952年土地革命的作用;故正确选项为C。
32.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
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D.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解析:本题考查古罗马的历史。C、D两项表述明显错误;A项干扰性较大。根据材料“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表明法律只是平民斗争取得成果的一个表现,即还有其他方面的权益。故选择最佳选项B.其实细细思考“同学们我们什么时候参加过法律的制定?”更何况当时的平民,所以A项是不能选的啦啦。
33.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闻。这说明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本质。即生产力的进步,机械生产取代手工生产。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以很快的选出正解A项。B项妇女解放,时间还未到;C项不符合史实,工业革命后是以轻工业为主;D项表述太绝对啦。
34.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来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可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幻想型影片”可知由于经济危机导致人们对现实的逃避。
故直接选择C项就可以了。
35.图6为波兰开放边境线时的情景,它反映的是
A.冷战结束
B.华约解体
C.北约东扩
D.欧盟扩大
解析:这么简单的题,看看那个旗帜就认得啦,教材必修
图6 Ⅱp153图片。当然是欧盟啦。选择D项。可见多看课本的图片也是有好处滴。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墨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掳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我国的东段边界,但直到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
解析:本题是严格按照历史学科的传统考法来考查。第一个问题主要根据材料概括;第二问则要根据所学进行特别地理学科知识人口迁移的知识的运用。即对迁入地的影响;对迁出地的影响,对二者的共同影响,对整个国家的影响等等来归纳概括。难度适中。
供参考:(1)特点: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
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
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
4、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
5、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
6、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等等等„„
(2)作用:
1、缓解关内人口压力;
2、增加政府收入;
3、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
4、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
5、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
6、促进东北开发。等等等„„任意答个四点差不多啦。
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解析:这是一道全新的题型,但实际上它也不是新题型,平时训练的时候主要是看图片找不同然后说明,而这个题是改为了文字。那么就要特别注意时间,一个是1972年编写,属于文革时期,一个是2011年版,改革开放后新时期。可以答的角度有很多:例如:一个是17世纪,一个是16世纪,说明近代史的开端不同;A左边只讲英国,B右边东西方一起讲,说明是全球史观的运用;A左边讲政治为主,B右边政治、经济、文化都重视。等等。任意选择一个即可。
供参考:不同之处: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
原因分析: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
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目录B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东晋以后,世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晋城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9分)
解析:背景和作用类的考法是本题中最简单的一种问法。可以说是非常顺手的。抓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进行作答即可。
供参考:(1)背景:
1、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大量人口南迁;
2、豪强大族擅占山泽,百姓无权享有山泽之利。
(2)作用:
1、确定山泽占有私有制;
2、缓解山泽占有的矛盾;
3、保护了官僚阶层的经济利益;
4、有利于南方开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并指出,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
各抗日根据地比较认真地贯彻了三三制原则,陕甘宁边区,1941年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的原因,(5分)并指出三三制政权的特点。(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实行三三制的主要意义(7分)
解析:略
参考答案:(1)原因:巩固抗日根据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调动各阶层积极性,实行民主。
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联合;民主协商。
(2)广泛团结了抗日力量,调动各阶层抗日积极性;保证了各阶层民主权利;根据地人民民主权利得到巩固。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由
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困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分别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背腹受敌,崩溃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机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时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9分)
解析:略
参考:(1)态势: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
(2)军事意义: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政治意义: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1895年6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法令,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绪颁布了变法诏书。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16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止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7分)
解析:略
参考:(1)措施:重视和采纳维新派的改革建议;颁布变法诏书;重用维新派人士;抵制顽固势力对变法的阻挠。
(2)作用:变法的最高领导者,推动变法实施;争取慈禧太后支持并有所抗争;无力保证变法持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