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全国卷高考传记大题精选
(2)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①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如《史记》《汉书》《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亚女王传》等,并比较它们的异同;②深入研究传记文学理论,辨析不同概念,如阅读莫罗亚的传记文学理论,分辨史传、别传、自传、传叙文学等;③进行传记文学写作实践,如给张居正写传。(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6分)
①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②写生平和学术二者交融,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③行文平易自然,穿插实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4)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该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8分)
第一问①应该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刻画传主的个性。如果只重比较就看不清传主的个性,而要是像《维多利亚女王传》那样就不够细致,像《约翰逊博士传》那样细致则难免琐碎。②应该信笔直书,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要是项有些古代文人的作品那样只是歌颂死者就不是传记文学。
第二问观点一:①只有入情入理地刻画传主的个性,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却具有可读性;②人无完人,只有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才能给读者留下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观点二:①细致刻画个性需要史料支撑,如果史料不足而仍然强调这一点,就会导致不够客观,显得矫揉造作;②追求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不能有效凸显传主的个性。
(2)迟子建的创作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①大自然的变化给了迟子建最初的人生感悟,引发她对于世界、人生以及生命的思考,这些感悟和思考激活了她的倾诉欲望,为她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充满灵性的黑土地、富有灵性的动植物,刻印在她的脑海里;生活在这里的淳朴故乡人的平和超然,“几乎决定了她成年以后的人生观”,进而影响了她的创作人生。
③奇异的风景、多彩的神话、玄妙的梦境、“被神灵包围着”的充满温暖的北极村人,滋养了她的创作性灵,成为她永恒书写的对象,形成了她的给世界传递温暖、带来“春天”的创作观。(3)作为作家的一篇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6分)
①主要通过梳理自己的创作观及其形成过程,表达为人间传递温暖的情怀。②写人生感悟与写创作观的形成相互交融,揭示其创作观形成的深层原因。③以抒发感悟为主,辅之以丰富的想象,灵动飞扬,激情充沛,可读性强。
(4)作者童年时“认定世界就北极村这么大”,成年到过许多地方后,依然认定世界“只是一个小的北极村”,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小小北极村在情感、精神、写作几方面对迟子建有着巨大的影响。
①作者童年时,只看到北极村这么大点的地方,小小北极村给了她很大的影响,是她的全部世界。长大成年后,虽然看到的世界很大,但能被作者永留心底是小小北极村那些熟悉的人和事。②作者人生观的形成,很大程度源自小小北极村人和事物的启迪。成年后阅尽大千世界,看透世情万物后,她更加感受到来自北极村的温暖和精神鼓舞。小小北极村成为她巨大的精神家园。③北极村的人和事给了作者创作的灵感,滋养着作者的心灵及思想,使作者能够通过北极村这一窗口观察世界,书写“人性的春天”,小小北极村成了她创作上传递大爱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宝库。
(2)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6分)
①国难当头,应以民族大义为重,戮力同心,共赴国难;②宗的简介卓越,报道真实感人,是少有的爱国志士;③作为莫逆之交,只应相互敬重,不能彼此防备。(3)戴安澜率第200师赴缅途中,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又表达了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①第一首借诸葛亮远征平定蛮夷的事迹,说明自己率领的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表达了荡平敌寇、解民于倒悬的信念;②第二首借秦始皇开疆拓土的事迹,表达超越秦皇、弘扬国威的壮志,抒发了澄清宇宙、安抚黎庶的气概。
(4)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截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8分)①超越党派立意,献身正义事业,血酬壮志,精忠报国;②为人平和不求功名,临危不惧,胸怀坦荡;③自关心家人,情真意切,侠骨柔肠,勇于担当;④身为军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兼具文韬武略,志军有方,视死如归。(每点都结合文章的具体实例分析)
(2)为什么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分)
①从成员上看,论战双方都是当时物理学界的代表人物;②从内容上看,辩论涉及现代物理学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③从影响上看,辩论带动了整个理论物理界的学术争鸣。(3)文中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哥本哈根学派有哪些“优秀特质”。(6分)
①拥有站在学术前沿、有独特人格魅力的核心领导人物;②有异常活跃、成就卓著、堪称骨干、充满团队精神的科学家集体;③创造了独特的富有激情与活力、不断进取学术精神。(4)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①在和爱因斯坦的辩论中,积极追求真理,并给予学术之争高度评价,在学术之争中胸怀坦荡,不掺杂个人恩怨;②以赤子之心帮助祖国发展物理学研究;③有革新的勇气更是慧眼识才,吸引了大批青年科学家,并为他们提供发展平台,培养了大批科学家;④充满人道主义关怀,积极想方设法营救受纳粹迫害的科学家。
⑵本篇传记为什么以“一生就做一件事”为题?请简要分析。(6分)
①“一生就做一件事”出自传主之口,用传主自己说的话做传记的标题,更为贴切。(表达上的特征)②题目新颖,能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表达上的作用)③照应文章内容,凸显传主人格魅力④凸显传主学术魅力。(结合具体事例)(突出传主的品质的角度)⑶文章结尾两段有哪些深刻含意?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渲染气氛,表达了对朱光亚逝世的悲痛,哀伤之情;把朱光亚与钱学森并提,突出了朱光亚的贡献与成就之大,也表达了人们对他的认可。(先概括语段内容,后从内容和结构分析。)⑷朱光亚是中国核武器研究领域公认的“众帅之帅”,可是全文却没有就朱光亚在核武器领域的具体工作和成就多做介绍,请你说说作者这样选材的用意。(8分)
①选材新颖,突破传统传记从传主成就和业绩方面介绍传主的选材。②从生活方面介绍传主,使得人物形象更为生动具体,真实可感③拉进传主与读者的距离,让一带科学家走进日常生活④使读者对人物的了解更为全面丰富,其他传记可能已经介绍了成就方面,本文起到补充作用。(先答选材方面的特征,后分析作用)
(4)作者在文中引入了丹尼尔·凯维勒斯的评价“从高尔顿开始,‘优生学’成为了一个具有丑陋含意的词”。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丹尼尔·凯维勒斯的评价指出优生学的不足。优生学夸大了遗传素质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后天生活环境的作用,同时它也成了禁止不同种族间通婚的法规背后的智力动因。引用这一评价的好处有:①表明作者对优生学的结论持保留态度。②使读者对高尔顿及优生学有全面客观的认识。③指出高尔顿研究的弊端,使人们在运用优生学理论时能避害趋利。(2)作者刀尔登曾指出“事不宜以是非论者,十居七八;人不可以善恶论者,十居八九。”请结合冯道的有关事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2)对于事或人的评价,不能简单地以是非善恶来进行论断,因为评价的标准本来就不是单一的,而且事或人都离不开当时所处环境的影响,不能完全按照后人的观念来苛责古人。(3分)比如:①冯道虽历仕四朝十一主,看上去是不忠,但实际上,他所处的五代本就是乱世,王朝更迭频繁,从一而终本不可能。
②冯道出使契丹卑躬屈膝,有汉奸之嫌。他作为汉人却为沙陀人服务,看似不义。但其实,当时华夷之防本就不严,而且又当山河残破之时,弱国无外交,他也只能忍辱负重。
③冯道求生害仁,看似大节有亏,但其实他利用自己的身份,或劝君主体恤百姓,或赎买被俘掠的士女,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3分)
(3)作为一篇人物评传,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6分)
(3)①对传主的生平经历有所取舍。主要抓住后人争议较大的几件事进行叙述,既突显了冯道的性格特点,又为后面的评价打下基础。
②注重对传主生平事迹的评价。对冯道的评论都严格立足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并以此反驳后人那些囿于世俗成见的评论,表现出既客观又不落俗套的一面。
③适当融入了作者自身的情感,做到了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相结合。尤其是对于后人永远跳不出“愚忠”怪圈一事,感到深深的愤慨与惋惜,表现出作者努力为中国文化寻找出路的历史担当。(每点2分)
(4)作者认为“凡忠必愚”的根本原因是?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结合材料说明理由。(8分(4)第一问:根本原因即在于“见王朝而不见国,见国而不见民,见民而不见人”的所谓忠奸观。这种观点完全以是否无限忠于君主作为评判人与事的唯一标准,不关心事实,不关心真相,对权力无限崇拜,对个人生命与权利则完全漠视,培养的是整个民族深深地奴性。(4分)第二问:观点一:同意。
①以“忠君”作为唯一的价值标准是一种思维的退化,导致人们对诸如“仁”“义”“廉”等其他儒家多元价值观视而不见,忠奸对立成为了人们最惯常的思维方式,也成了占领道德高地以打击异己的最佳武器。
②古人以“忠孝”文化来维系封建专制体制的运转,任何违背动摇现存体制的行为都被认为是不忠不孝的行为,使得国人永远跳不出传统的文化思维定式,也使得中国出现任何变革都难如登天,所以才看不到出路。(4分)观点二:不同意。
①对人与事的评价标准虽可多元,但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论是非。古人以“忠”作为最重要的评判标准体现的是对I民族气节的重视,“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冯道趋炎附势,卖主求荣,毫无政治操守,视为奸臣并无不妥。
②古人讲的“忠君”其实并不单单是对君主忠诚而已,更包含“匡救”之意,即杜甫所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也就是说,臣对君有进行讽谏的义务,应该主动纠正君主的失误,而不是如冯道般一旦君主有难就立即改换门庭,以保自身利禄。(4分)
(3)链接材料①这段话好在哪里?请从内容和语言表达的角度加以赏析。(6分)
(3)(6分)①表现出张爱玲早年渴望成名的天真,也体现了她的浪漫情怀;②关于“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等看法,显示出她对人生的思考,也能引发读者的共鸣或反思;③文字轻松俏皮,三个“我要”,“装出不相干的样子”问报贩的话,“呵”“呀”等语气词的运用,都使文字别具特色。
(2)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的“复调性特征”。(6分)(3)本文在介绍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写作情况时,为什么要反复提及俄苏文学的创作传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为什么说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诺贝尔义学奖是“情理之中”?结合材料你的理解。(8分)
(2)本文第一段引用郁达夫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①描写了沈葆桢故居的环境(内容作用)②烘托出沈宅的富丽和文化气息(手法作用)③为后面写沈葆桢重视读书的特点和他的功绩与他有深厚的文学文化功底有关作铺垫。(结构作用)(3)作为“晚清名臣”,沈葆桢有哪些主要功绩?请简要分析。(6分)①平叛太平天国运动七战七捷;②建起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船厂;③装备起中国第一代海军舰队;④创办福建船政学堂并培养出一大批叱咤风云的人物;⑤明确提出“铁甲舰不可不造,日本不可不防”的主张;⑥建设台湾并改善了台湾的经济。
(4)成就沈葆桢“名臣”声誉的原因有很多,请就你对“出身”、“读书”、“无私”三个方 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观点一:出身有可能帮助人获得声誉。观点二:读书能帮助人获得成就和声誉。观点三:无私一定能帮助人获得美誉和成就。(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2)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这样做,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现实因素: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邀请他。思想基础:他心中有要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终生的志愿;他从小受到母亲关于爱国和做人的教育;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
第二篇:广东高考大题
2012.
36.(18分)
图18(a)所示的装置中,小物块A、B质量均为m,水平面上PQ段长为l,与物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其余段光滑。初始时,挡板上的轻质弹簧处于原长;长为r的连杆位于图中虚线位置;A紧靠滑杆(A、B间距大于2r)。随后,连杆以角速度ω匀速转动,带动滑杆作水平运动,滑杆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18(b)所示。A在滑杆推动下运动,并在脱离滑杆后与静止的B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
(1)求A脱离滑杆时的速度uo,及A与B碰撞过程的机械能损失ΔE。(2)如果AB不能与弹簧相碰,设AB从P点到运动停止所用的时间为t1,求ω得取值范围,及t1与ω的关系式。
(3)如果AB能与弹簧相碰,但不能返回道P点左侧,设每次压缩弹簧过程中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为Ep,求ω的取值范围,及Ep与ω的关系式(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
2013.35图18,两块相同平板P1、P2至于光滑水平面上,质量均为m。P2的右端固定一轻质弹簧,左端A与弹簧的自由端B相距L。物体P置于P1的最右端,质量为2m且可以看作质点。P1与P以共同速度v0向右运动,与静止的P2发生碰撞,碰撞时间极短,碰撞后P1与P2粘连在一起,P压缩弹簧后被弹回并停在A点(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P与P2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
(1)P1、P2刚碰完时的共同速度v1和P的最终速度v2;
(2)此过程中弹簧最大压缩量x和相应的弹性势能Ep
第三篇:高考全国卷作文
高考全国卷作文
【摘 要】高考从1977年恢复全国统考到2008年,历经三十余年变革,对中学教学的“指挥棒”导向是客观存在。作为高考重头戏的高考作文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影响也是同样存在。与其亦步亦趋高考作文命题对高中作文教学的检验和导向影响,不如充分利用导向价值。本文正是立足于抓住高考作文命题的变革的特点,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反其道而用之,提出相宜的作文教学训练策略,把促进作文教学的质量提高和更快发展提升学生的作文素养落实到实处。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 引言。包括研究背景与原因;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研究;研究内容与重点;研究难点与创新;研究条件、方法及预期达到的目标。第二章 三十年(1978--2008)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分析。包括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的阶段化分期概况:恢复与发展期、深化发展期、转型与多元化阶段;高考作文命题阶段化比较分析,每个阶段从考查主题内容、题型、作文的要求、文体的变化进行分析。高考作文命题变革特点综述:坚持育人、保持时代性、重视思辨性、体现人文性、走向开放性、迈向多元性。第三章 他山之石--国际视角下的高考作文命题分析。包括法国高考作文命题分析;法国高考作文命题给我国高考作文命题的思考;法国高考作文命题给我国高中作文教学的启示。第四章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策略。包括新课标与高考作文命题研究;重点内容有高考作文命题变革与高中作文教学策略。其策略:抓作文教学的“源”,深入生活的策略;抓作文教学的“本”,注重思维全面训练的策略;作文教学训练的多元化策略;作文教学训练与其它学科的整合策略;读与写的紧密结合训练策略。第五章 从高考作文命题变革看高中作文教学的发展趋势。包括高中作文教学的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思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广博的知识积累、生活实用文为主
法国作文看上去很美 【日 期】2015.06.11 【来 源】乌鲁木齐晚报 您咨询的该报纸正文为: 伴随着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引发一年一度的全民吐槽,一份“法国历年高考作文题”再度在网上疯传,引发中国网友的评论。“我们是否应该为了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拥有选择权是否就意味着自由?”„„
和中国高考作文题相比,法国“高考作文题”体现出浓浓的哲学味。但其实这很正常,因为这些试题考核的本身就是哲学、而非语文;法国会考(BAC)中以命题论文为形式的哲学考试,和中国高考语文考试中的作文不是一回事儿。
但法国“高大上”的哲学作文命题仍然被不断地拿来与中国高考作文题相比较,并在坊间得出中国“应试教育失败”、中国学生“思维僵化”“人文素养薄弱”之类的结论。然而,法国会考的哲学作文命题真的那么“高大上”么?法国人对于哲学的特别关注是出于“素质教育”的目的么?法国和中国的国民在人文素养上究竟有多大的差距,抑或不同?对此,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大平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
法国近年高考作文题(部分)
●2014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
文科:1.艺术作品是否可以培养我们的感知和理解能力?2.我们是否应该为了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3.评述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选段。
理科:1.人们是为了追求幸福而活着吗?2.艺术家是否是他个人作品的主宰者?3.评述笛卡尔著作《指导心智的规则》中的选段。社会经济科:1.拥有选择权是否就意味着自由?2.为什么人们需要寻求自我认知?3.评述汉娜?阿伦特著作《人的境况》中的选段。
●2013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
文科:1.语言是否是一门工具?2.科学是否仅仅局限于用来验证事实?3.评述笛卡尔与伊丽莎白公主通信中的一段论述。
理科:1.工作是否能使人们认清自我?2.我们是否可以不受政治影响而仅仅遵循道义行事?3.评述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在《思维与虚无》中的一段论述。
社会经济科:1.我们对国家负有哪些责任?2.在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如何解读和阐述事物?3.评述中世纪意大利哲学家安瑟伦在《论上帝的预知、预见、恩典同自由意志的和谐》一段论述。
●2012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
文科:1.人们通过工作获得了什么?2.是否所有的信仰都是与理性相悖的?3.解释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的一个节选段落。
理科:1.我们是否有责任追求真相?2.解释卢梭《埃弥尔》的一个节选段落。
●2011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
1.比起科学,艺术是否不那么必要?2.自制力是否取决于自知之明?3.感受到不公正是否加深对公正的理解?(据百度)
法国培育“伟大的心灵”,中国培养“有用的人才”
“法国历年高考作文题”在网上疯传后,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是,法国的作文命题体现出的是一种“素质教育”导向。
然而,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大平觉得,这不是什么“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问题;中国和法国,不是教育的路径不同,而是对于教育的整体理解不同。法国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育“伟大的心灵”;而中国人,不管说“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有用的人才”。
胡大平说,“这本身也许没什么错,但可能会酿成一些不好的结果。因为,当你将社科人文的理论教条化、系统化、条条框框化��比如中国从小学就开始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或单纯的‘知识’进行教育或灌输,学生们学到的东西可能最终和实际的生活没有什么关系。”
“人们是为了追求幸福而活着吗?”„„胡大平认为,法国会考出这个题目,显然不是指望中学生们在短短的时间内写出一篇逻辑严密、思想深刻的鸿篇大作,而是期望他们给出个人体验式的表达;其前提是,那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不乏对于抽象问题的实际追问;至少,他们不会在知识学上找到那些问题的标准答案。
法国人对于科学的看法,和今天的中国人不尽相同。胡大平表示,今天的中国人倾向于科学/人文的两分思路,而在法国,哲学是具有统摄性的,位于其他一切学科之上。举个例子来说,中国现在的医学教育,倾向于把疾病理解为一个独立于生命而存在的“东西”,患病者成为福柯所谓的“标注了疾病征兆的人体解剖图”;而在一个哲学具有统摄力量的社会里,生命关怀会“自然”地介入医护人员的工作实践。另外,中国的中学生真的没有人能够回答法国哲学的考卷么?未必。只是我们没有把这些作为衡量的维度而已。
不可否认,像法国高中会考那样的作文题,放在全世界也是很少见的。
胡大平说,这与法国自启蒙时代以来深厚的哲学传统有关,也与这个国家自拿破仑时代以来对于哲学教育的高度重视有关。他们让年轻人关注的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意义”��这种教育和考核方式,不要说和今天的中国比,就是放在西方世界都是极为罕见的。
也正因为如此,对于我们这些哲学的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法国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对于工具理性的反抗,一种非常珍贵的真澈,一种压抑的高度现代化社会中的希望。
法国会考的出题套路,也带有某种“工具”目的,即借着会考这种重要的形式,传递厚重的社群历史和民族记忆,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将法国那种“高贵而崇高”的“民族性”传递下去。
最后,胡大平总结道,流行观点总是拿西方作为“好的”标准来打压目前中国在各个领域里的现状,教育亦不例外。但在这里,仍然存在一个问题:在追求民族进步和文明发展过程中,在解决今天中国人之生存、发展和个性过程中,我们不可能不付出成本便解决由先行与模仿两种不同路径所造成的那种历史落差。从教育来看,至少在今天,专门化仍是我们在科学、技术以及其他诸多领域拉平与西方所谓发达国家差距的唯一道路。
从作文看法国人的哲学观
法国的高考又称高中毕业会考,通常每年6月份举行,会考分为文科、理科、社会经济科三类。会考通过后可直接申请法国大学。
法国高中毕业会考由拿破仑于1808年3月17日下令设立,其第一门考试科目是哲学,这已是19世纪以来的惯例了。所以每个法国人都有在中学时代为应付考试而“背哲学”(类似我们中国学生“背政治”)那样的经历,也就是传说中的法国人一生中都要过的一关��不论是主修文科、社会经济,还是理科,所有中学毕业生都要考哲学,写一篇哲学作文。
参加毕业会考的法国学生第一门考试科目为哲学类考试,每位考生可在三个备选题目中任选一题,考试时间为4个小时。
供选择的题中总有一道是“语录评论题”,即给出一段某哲人的语录,考生运用学过的哲学知识和观点来加以诠释和评论;还有两道是“观点论述题”,即给出某种哲学观点,由考生引经据典加以论述和发挥。
在法国,哲学课的地位与法语、数学和物理这样的主课不相上下。法国普通中学的学生升入高中以后就开始分科上课,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选择文学、经济类或者科学类课程。
但是无论是哪一科的学生,哲学都是必修课,文学类的学生每周要上8个小时的哲学课,而经济科和科学类的学生也要上4个小时的哲学课。
法国人为什么如此重视哲学呢?根据法国教育部颁发的大纲,哲学课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建立理性分析坐标以领悟时代的意义”。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学会对周围司空见惯的现象说“不”,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养成创造性的思考方式。
再者,法国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上曾产生过像笛卡尔、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萨特这样在世界人类文明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大思想家和哲学家。所以,法国学生的毕业会考,一定要有哲学类考试。(综合东方早报、华商报)
“法高考作文题”为何如此“高大上”
【日 期】2015.06.09 【来 源】东方早报 您咨询的该报纸正文为: “我们活着是为了幸福么?”“欲望是否可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法国会考出这个题目,显然不是指望中学生们在短短的时间内写出鸿篇大作,而是期望他们给出个人体验式的表达。
早报记者 吴海云
伴随着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引发一年一度的全民吐槽,一份“法国历年高考作文题”再度在网上疯传,引发中国网友的评论。“我们是否应该为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拥有选择权是否就意味着自由?”“人活着是为了幸福吗?”“我们能否对真理漠不关心?”„„和中国高考作文题相比,法国“高考作文题”体现出浓浓的哲学味。但其实这很正常,因为这些试题考核的本身就是哲学、而非语文;法国会考(BAC)中以命题论文为形式的哲学考试,和中国高考语文考试中的作文不是一回事儿。
但法国“高大上”的哲学作文命题仍然被不断地拿来与中国高考卷作文题相比较,并在坊间得出中国“应试教育失败”、中国学生“思维僵化”“人文素养薄弱”之类的结论。然而,法国会考的哲学作文命题真的那么“高大上”么?法国人对于哲学的特别关注是出于“素质教育”的目的么?法国和中国的国民在人文素养上究竟有多大的差距,抑或不同?对此,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大平有着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
东方早报:伴随着今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的公布,那份在网上数度流传的“法国高考作文题”也重回了人们的视野。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是,法国的题目非常“高大上”,相比之下,我们的作文题过于幼稚。你对此怎么看?
胡大平:我对此的看法和许多学者专家的观点有所不同。他们大多认为,法国的作文命题体现出的是一种“素质教育”导向,而我觉得,这不是什么“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问题;中国和法国,不是教育的路径不同,而是对于教育的整体理解不同。法国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育“伟大的心灵”;而中国人,不管说“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有用的人才”。
这本身也许没什么错,但可能会酿成一些不好的结果。因为,当你将社科人文的理论教条化、系统化、条条框框化——比如中国从小学就开始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或单纯的“知识”进行教育或灌输,学生们学到的东西可能最终和实际的生活没有什么关系。
东方早报: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你的意思——中国中学的教育问题,并不在于是将知识作为一种“应试”手段还是“培养素质”的手段,而是在于学理与实际的脱节。
胡大平:是的。你看法国会考出的那些题目,“我们活着是为了幸福么?”“欲望是否可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没有国家我们会更自由吗?”„„你说它们是不是高深的哲学命题?也许是,也许算不上。无论如何,法国会考出这个题目,显然不是指望中学生们在短短的时间内写出一篇逻辑严密、思想深刻的鸿篇大作,而是期望他们给出个人体验式的表达;其前提是,那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不乏对于抽象问题的实际追问;至少,他们不会在知识学上找到那些问题的标准答案。
东方早报:但问题是,法国的中学生确实能够回答这样的问题,这至少反映出他们非同一般的哲学素养吧?
胡大平:这就牵涉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法国人对于科学的看法,和今天的中国人不尽相同。今天的中国人倾向于科学/人文的两分思路,而在法国,哲学是具有统摄性的,位于其他一切学科之上。举个例子来说,中国现在的医学教育,倾向于把疾病理解为一个独立于生命而存在的“东西”,患病者成为福柯所谓的“标注了疾病征兆的人体解剖图”;而在一个哲学具有统摄力量的社会里,生命关怀会“自然”地介入医护人员的工作实践。另外,中国的中学生真的没有人能够回答法国哲学的考卷么?未必。只是我们没有把这些作为衡量的维度而已。
东方早报:像那样的作文题,放在全世界也是很少见的吧?
胡大平:确实。这与法国自启蒙时代以来深厚的哲学传统有关,也与这个国家自拿破仑时代以来对于哲学教育的高度重视有关。他们让年轻人关注的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意义”——这种教育和考核方式,不要说和今天的中国比,就是放在西方世界都是极为罕见的。也正因为如此,对于我们这些哲学的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法国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对于工具理性的反抗,一种非常珍贵的真澈,一种压抑的高度现代化社会中的希望。
法国会考的出题套路,也带有某种“工具”目的,即借着会考这种重要的形式,传递厚重的社群历史和民族记忆,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将法国那种“高贵而崇高”的“民族性”传递下去。
东方早报:在你看来,我们今天的教育和考核是否应该学习、借鉴法国?
胡大平:流行观点总是拿西方作为“好的”标准来打压目前中国在各个领域里的现状,教育亦不例外。但在这里,仍然存在一个问题:在追求民族进步和文明发展过程中,在解决今天中国人之生存、发展和个性过程中,我们不可能不付出成本便解决由先行与模仿两种不同路径所造成的那种历史落差。从教育来看,至少在今天,专门化仍是我们在科学、技术以及其他诸多领域拉平与西方所谓发达国家差距的唯一道路。
■ 延伸阅读
法国高中毕业会考由拿破仑于1808年3月17日下令设立,其第一门考试科目是哲学,这已是19世纪以来的惯例了。所以每个法国人都有在中学时代为应付考试而“背哲学”(类似我们中国学生“背政治”)那样的经历,也就是传说中的法国人一生中都要过的一关——不论是主修文科、经济社会,还是理科,所有中学毕业生都要考哲学,写一篇哲学作文。
考试从8点到12点考4个小时,考生可以在三道题中任选其一。供选择的题中总有一道是“语录评论题”,即给出一段某哲人的语录,考生运用学过的哲学知识和观点来加以诠释和评论;还有两道是“观点论述题”,即给出某种哲学观点,由考生引经据典加以论述和发挥。
在法国,哲学课的地位与法语、数学和物理这样的主课不相上下。法国普通中学的学生升入高中以后就开始分科上课,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选择文学、经济类或者科学类课程。但是无论是哪一科的学生,哲学都是必修课,文学类的学生每周要上8个小时的哲学课,而经济科和科学类的学生也要上4个小时的哲学课。
从中法高考作文题看教育差别
【日 期】2015.06.09 【来 源】承德日报 您咨询的该报纸正文为: 每年高考,作文题目都是社会最关注的话题。为什么大家都共同关注作文题?因为作文不仅分值大,而且最能检验考生的综合素质。
就在举国关注今年各地高考作文题目之时,公众号逻辑学 ID:ihegel 旁听生整理的《法国高考作文题(2006—2014)》在网上火起来。笔者认真看了法国高考作文题目,顿觉中国高考作文题太小儿科了。与法国相比,我们的高考作文题简直就是小学生作文题,而法国的高考作文题估计在大学才能看到。
这真是天壤之别。我们只看看2014年的法国作文题目就能看出差别来。
文科考生试题 / Série L(littéraire)(三选一)1.艺术作品能培养我们的感知力和领悟力吗?
2.我们是否应该为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
3.阐释哲学家卡尔.波普尔1972年著作《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中的选段。
社会经济科考生试题 / Série ES(économique et social)(三选一)1.拥有选择权是否就意味着自由?
2.为什么人需要寻求认识自己?
3.阐释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1958年著作《人的境况》中的选段。
理科考生试题/ Série S(scientifique)(三选一)1.人活着是为了幸福吗?
2.艺术家是否是他个人作品的主宰者?
3.阐释笛卡尔1628年著作《指导心智的规则》中的选段。
音乐舞蹈专科试题 / Série TMD(Techniques de la Musique et de la Danse)(三选一)1.文化的多样性是否会阻碍全人类的团结?
2.我们能否对真理漠不关心?
3.阐释哲学家康德1795年著作《道德形而上学》中的选段。
法国这12道高考作文题目,让我们的学生来做其中的任何一道,能完成吗?恐怕很难。至少写不出思想深度来,因为我们的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有教科书的标准答案。完成这样的作文题目,一要视野宽阔,具有广泛的阅读;二要学会思辨,能够从正反两面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论证;三要涉猎经典,多读经典才能有自己的见解,尤其是第三个题目;四要关注精神层面,平时要关注人文精神层面的东西。
无论是文科、理科,还是经济社会科、音乐舞蹈专科,别人强调的是人的教育,重视经典阅读,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思考社会思考真理。我们强调的是什么?教科书中的标准答案,零碎的知识点,即考点。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什么就不学什么。我们的学生能把《资本论》经典著作拿到教室里吗?不能。这些经典是课外书,与考试关系不大,如果拿到教室就会被老师没收并处罚。不但这些经典著作在课堂没有容身之地,就是教科书中的一些经典篇目也被删掉了,理由之一“艰涩难懂”,比如鲁迅的作品。删掉经典,填充的是什么呢?一些流行作家的心灵鸡汤作品。
从高考作文题,我们不难看出中法两国教育的差别。试想一下,别人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什么样的,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又是什么样的,我们能够与别人PK吗?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杰出的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从作文题目就可以找到答案。看看别人的作文题,再看看我们的作文题,我们难道不该自我反省吗?教育决定民族的未来,我们应该抛弃应试教育那一套了!
孤烟直
第四篇:高考试题全国卷
高考试题全国卷
简称全国卷,是教育部为未能自主命题的省份命题的高考试卷。分为全国一卷和全国二卷。一卷的难度比二卷大。
①目前使用全国一卷的省份有:河南、山西、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河北、云南
备注:有些省份只会使用全国一卷的文、理综或者语、数、英
例如:2013年高考试题使用可能为有如下版本:
01、新课标全国卷(Ⅰ)使用省份:河南、山西、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
新课标全国卷(Ⅱ)使用省份:青海、西藏、甘肃、贵州、云南。
02、大纲版全国卷适用地区:广西
03、北京市: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04、天津市: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05、上海市: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06、重庆市: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07、安徽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08、山东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09、广东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10、江苏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11、浙江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12、四川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2013年实行新课改
13、福建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英语听力使用新课标全国卷英语听力
14、湖北省:自主命题(语、数、英)+新课标全国卷(文综、理综)
15、湖南省:自主命题(语、数、英)+新课标全国卷(文综、理综)
16、江西卷:自主命题(语、数、英)+新课标全国卷(文综、理综)
17、陕西省:自主命题(数、英)+新课标全国卷(语、文综、理综)
18、辽宁省:自主命题(语、数、英)+新课标全国卷(文综、理综)
19、海南省:自主命题(政、史、地、理、化、生)+新课标全国卷(语、数、英)
②使用全国二卷的省份有: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内蒙古(由于教育水平、区域差异,这些省份不会和已经使用新课标全国卷的教育强省使用同一份试卷。)
第五篇:三角函数 高考大题突破
三角函数 高考大题突破
一.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⑴coscoscossinsin;⑵coscoscossinsin; ⑶sinsincoscossin;⑷sinsincoscossin; ⑸tantantan (tantantan1tantan); 1tantan
tantan (tantantan1tantan). 1tantan⑹tan
二.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⑴
sin22sincos.1sin2sin2cos22sincos(sincos)2 ⑵cos2cos2sin22cos2112sin2
,1cos2sin2升幂公式1cos2cos2
2cos211cos22,sin.降幂公式cos222
2tan ⑶tan2. 1tan2万能公式:αα2tan1tan2
;cosαsinα αα1tan21tan2
三.半角公式:
αcosαα1cosαcos;sin 2222
α
cosαtan21 cosα(后两个不用判断符号,更加好用)
合一变形把两个三角函数的和或差化为“一个三角函数,一个角,一次方”的 yAsin(x)B形式。sincos,其中tan
高考常考题型精练:
例题1.(2011年高考重庆卷文科18)(本小题满分13分,(I)小问7分,(II)小问6分)
设函数f(x)sinxcosxx)cosx(xR).(1)求f(x)的最小正周期;
(2)若函数y
f(x)的图象按b4平移后得到函数yg(x)的图象,求
yg(x)在(0,]上的最大值。
4例题2.(2010重庆文数)18)(本小题满分13分。(Ⅰ)小问5分,(Ⅱ)小问8分.)设△ABC的内角A、B、C的对边长分别为a、b、c,且3b23c23a2.(Ⅰ)求sinA的值.
2sin(A)sin(BC)的值.(Ⅱ)求1cos2A
例题3.(2009重庆文数)16.(本小题满分13分,(I)小问7分,(Ⅱ)小问6分。)设函数f(x)(sinxcosx)22cos2x(0)的最小正周期为
(I)求的值;
(Ⅱ)若函数yg(x)的图像是由yf(x)的图像向右平移2 3个单位长度得到,求
2yg(x)的单调增区间。
例题4.(2008重庆文数)(17)(本小题满13分,(Ⅰ)小问5分,(Ⅱ)小问8分.)
设△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bca,求:(Ⅰ)A的大小;
(Ⅱ)2sinBcosCsin(BC)的值.222
例题5(2011年高考山东卷文科17)(本小题满分12分)
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
(I)求cosA-2cosC2c-a=.cosBbsinC的值; sinA
(II)
若cosB=1,ABC的周长为5,求b的长.4例题6.(2011年高考安徽卷文科16)(本小题满分13分)
12cos(BC)0,在ABC中,a,b,c分别为内角A,B,C所对的边长,求边BC上的高.例题7(2011年高考江西卷文科17)(本小题满分12分)
在ABC中,A,B,C的对边分别是a,b,c,已知3acosAccosBbcosC.(1)求cosA的值;
(2)若a1,cosBcosC
2,求边c的值.
3例题8(2011年高考广东卷文科16)(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函数fx2sin
(1)求f0的值;
(2)设,0,例题9(2011年高考全国卷文科18)△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己知
(Ⅱ)若A750,b2,求a与c asinAcsinCsinCbsinB,(Ⅰ)求B;
例题10(2011年高考陕西卷文科18)(本小题满分12分)叙述并证明余弦定理。
1x,xR. 63106,f3,f32,求sin的值. 2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