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个缤纷的意象计划_[大全]
这样的水
自然界的一切都有着灵性 心悟是提炼精华的最好办法 加之冥想
具象的直白要细腻
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二篇:评析贝克特《一个黑夜》中的意象
评析贝克特《一个黑夜》中的意象
2009级汉教2班 段瑛 20090510342
贝克特的作品多表现世界荒诞虚无、残酷凄凉,渲染人生的荒谬短暂、空虚绝望和毫无意义,而尤擅长以“反戏剧”的形式来呈现,这在他的作品《一个黑夜》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乍一看,故事枯燥乏味,情节烦琐,主题模糊,荒诞不堪,但仔细品读,却寓人生之道于凌乱。其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交叠,则更能体现作品的主题。
一、荒野:
“发现他伏地趴着。没有谁惦记他,没有谁寻找他,一位老妇发现了他.......”老妇人在渺无人迹的荒野里瞎走,寻找,狂热地寻找野花,加紧步子想拿下整个荒野。二战后的西方社会,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认为世界是混乱一片的存在,社会炎凉,人情淡漠,老妇不断徘徊,无休无止的寻找着野花的“荒野”,实际上就是人类社会。
老妇在荒野中奔走寻找,便是在人类社会中蹒跚跋涉,而且“天气,天空昼夜阴云密布”,是作者对于老妇所处的黑暗社会的描述,看不见一丝光明,荒野之上的天空,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一片荒诞的黑暗,在这样的世界中,人是恐慌的,因而“一整天关闭在屋里”,人只能禁闭自己。而好不容易随着太阳出来寻找野花,最终迎来的却是黑夜的降临,“黑夜无星无月”,一片漆黑,一切归于静寂之中,在这种绝对黑暗里,人的灵魂无助麻木,全人类都生活在不幸的黑暗荒野里,人与人之间更显得荒诞、疏离、冷漠。老妇独自在荒野里寻找,她发现伏地趴着,尽管觉得以往在什么地方见过,可是她的故友的身影却使她厌恶,她不理睬他,自己依然在慢慢荒野里寻觅......不只是她遗弃了他,所有人都遗弃了他,也同时遗弃了她,没有人惦记,也没有人寻找,所有的人都在同一片荒野里各自寻找,却也在同一片荒野里各自遗弃,各自走向死亡,无休无止的循环着。这就是世界,是他们所处的世界,极端的冷漠极端的无情,人处在一种单调刻板,没有尽头的荒诞怪圈里面,极度的尴尬,找不到救赎,无可奈何地绝望。
二、东方:
“现在她是否该走进东方。这是她影子过去常走的方向。一条漫长的黑影。”东方,是太阳升起的方向,是希望来临的方向,为什么是“她影子过去常走的方向”呢?影子走向东方,而且是一条漫长的黑影。1969年,贝克特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皇家学院的吉耶罗致辞:“黑暗本身将成为光明,最深的阴影将是光源所在”。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是光源之所在,同时,却也是最深的阴影之所,过去,她的影子走向东方,走向最深的阴影,她的人则是走向相反的方向,走向黑暗却也是光明。但现在,她“是否该走进东方”,是因为她一直寻找一直奔向的光明消失了,天色已晚,世界一片漆黑。所以,这里的东方,便是虚空和阴影,即人的终极——死亡。“她把面孔转向太阳”“她走着,两眼半睁半闭像似朝着光亮走去”,光亮就是太阳就是东方,就是死亡,两眼半睁半闭就好似人之将死时的无力,死亡无可更改,既然找不到真正的光明,就只能眼睁睁的走向幻灭。
三、影子:
“这是她影子过去常走的方向。一条漫长的黑影。”老妇人的影子朝着东方走去,朝着死亡走去,“行走途中脚震动了一具尸体”,影子就是最终的归宿——尸体。
她在寻找的途中,遇见了尸体,遇见了死亡,别人的死亡,自己的死亡。“ 没有谁惦记他。没有谁寻找他。”全文贯穿着一条主线,“乍看也吻合”,什么乍看也吻合呢?“头颅近旁斜躺着一顶帽子,从帽边帽顶便看得出来他身着呈绿色衣服趴着并不太显眼。”“裙子穿得略高但仍然依地拖曳”“她全身衣着乌黑,长长的裙边在草地里拖曳着。”“假设碰巧有第三者路过他只能见到躯体。起初一眼是那位老妇人的躯体。走近再一瞧躯体就地趴着” 作者所描述的老妇人所遇见的躯体,不是别人的躯体,正是她自己的,所以“乍看也吻合”,碰巧有第三者路过,也能见到躯体,既是“他”的躯体,也是老妇人的。老妇人的影子走向东方,遇见自己的尸体,看到自身的死亡,面孔朝地两臂伸展,与整个荒野,与整个黑暗融为一体,混沌一片,她狂热地寻找的野花却依稀拨落在白色头颅旁边。她死了,狂热寻找的野花却拨落在头颅边,贝克特正是借这种荒谬来讽刺了人和人生的矛盾,活着的时候不断地追求寻找而不得,死了却发现近在咫尺,而这时,已经没有意义了,人所执着追求的一切也显得毫无意义,人生,就是巨大的荒诞和徒劳。
四、黄色野花:
“她漫无目的地寻找着野花,仅仅是黄色儿的”,她为什么要寻找野花呢?因为“为了让坟上的花儿再度开花她浪迹四处寻觅他昔日钟爱的花朵。为了给他黑色臂端上配上黄花她费尽心机最后还落得两手空空。”老妇人所寻找的野花,是“他昔日钟爱的花朵”,是她早丧的夫君钟爱的花朵,也是她的希望,是支撑她人生的动力,是她用尽自己的一生去追求和寻找的一个目标,可是“为了给他黑色臂端上配上黄花她费尽心机最后还落得两手空空”,她在荒野里狂热地寻找了一生,最终落得两手空空,本是野花遍地的时节,却“终不见野花”,她用尽一声追求的目标落空了,她的追求显得那么的虚无,没有意义,那么的荒诞不经。
在西方,黄色是邪恶、耻辱、卑劣的象征,老妇人寻找野花,寻找她人生的希望,可却仅是黄色儿的。贝克特正是用这种互为悖论的寓意,讽刺着人所以为的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体现出人生是陷于巨大的荒诞、虚无和毫无意义之中的,世界没有理想,没有未来,到处都是荒诞和苍凉,人总是挣扎在渺茫的希冀和痛苦之中。
五、羊羔:
在圣经中,羊羔代表的是上帝拯救,“这是出生羊羔的时节。可并不见羊羔。”,“她惊愕地说每年这个年头怎不见有一大群羊羔。”文中羊羔反复出现,这里的羊羔其实就是老妇人所期待的上帝救赎,可“终不见羊羔”,就是终不见上帝,上帝缺席了,并没有来拯救她,她的等待和期望落空了,终不见野花,终不见羊羔,不但一生的理想没有实现,甚至连心中唯一的光亮上帝也不见,上帝不再关怀,救赎无望,她漫无目的的寻找没有了依托。这恰是二战后西方世界普遍的思想,即尼采所说的“上帝死了”,上帝死了,人成了没有牧羊人的羊群,人是被抛弃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的一起努力都被否定了,没有了信仰,没有了救赎,没有了寄托,陷入了无边的虚空和荒诞。
贝克特在《一个黑夜》中用这些重叠反复的意象描绘着这个世界的冷淡、黑暗,人生的孤独、焦虑和绝望,揭示了人类在宇宙中的荒谬处境,对现存社会和终极真理的存在表示了怀疑,展现出人无意义却又无可奈何的一生。
第三篇:缤纷小组
组名:活力小组
口号:学习并快乐着,秀出缤纷的自己。理念:有努力才有希望,有付出才有收获。组长:赵嵩杰
成员:高莹莹
丁汇冰王书丰闫乐赵文博陈昭炜代继祥贾水铃王萌博
第四篇:春天缤纷
春天缤纷
悄悄的,悄悄的,绿色占据了大地春了。
披着雪装的山们脱下了旧装,换上春为他们量身定做的纱衣。看!纱衣上还有绣花啦,像星星,像眼睛,还眨呀还眨的。多细心的裁缝呀。山们换了衣服,自然春也不会忘记为他们穿上美丽的鞋。
山脚的小河活了起来,把储存了一个冬的快乐全献出来了。鱼儿在水中卖弄它那优柔的舞姿,小草、野花全挤到岸边欣赏这美丽的舞会。
春是生命蓬勃生长的季节,也是播种希望的时节。远远望去田野里一片新绿。风儿轻轻的吹了一口气,田野里绿色在流动。走到田边,绿丛里传来沙沙的声音。仔细一瞧,是许多的农民伯伯在托着新秧苗,小心翼翼的把他们插入田里。秧苗像一个个娃娃,笑嘻嘻的在稀释的土里生长
春天是画家,把大地描绘得五彩缤纷。
春天是歌唱家,奏出一曲又一曲的生命之歌。
春天是播种者,让我们种下理想,让它在未来生根发芽
第五篇:缤纷校园
缤纷校园,精彩你我模范小学校园艺术节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努力营造 积极向上,百花齐放,格调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促进二课堂活动的有力开展,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创具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格局。同时为了陶冶师生的高尚情操,展示师生的艺术才华,激发广大师生热爱学校,热爱艺术,勤奋学习,努力成才的热情与动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以艺载德、以艺促智,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
二、艺术节主题:“缤纷校园,精彩你我”
三、活动口号:塑造自我,展示自我创造快乐,享受艺术
健康、快乐、发展
四、活动时间:2010年12月1日——12月31日(辞旧迎新联欢会既校园艺术
节闭幕汇报展演)
五、活动组织:
组长:校长刘文革
副组长:张玉芹、张耐朋
组员:体卫艺全体教师
六、年级活动评委:
张玉芹、张耐朋、王红梅、管树东、王学荣、曹英丽、寇金梅
七、活动形式:
1、年级组活动:各组按照活动指导思想,围绕活动主题,根据年级实际,制定活动方案,学校组织评委对各年级组活动进行评比,比出等次,并评选出校园十大:小歌手、小画家、小演奏家等。
2、二课堂兴趣小组活动:各活动班组按计划,围绕活动主题,在规定时间
内出成果上报展示。
2、学校汇报展演:各年级组的精品节目,学校艺术团体节目、教师才艺展
示、表彰颁奖等综合展演。
八、参加人: 全校师生
九、活动内容:(仅供参考,各年级组自定)
1、体育类:八极拳、呼啦圈表演、风葫芦等。
2、美术类:书画作品、篆刻、摄影等。
3、艺术类:声乐、舞蹈、器乐、小品、相声、朗诵、服装秀、三句半、课
本剧等。
4、其它类:编织、刺绣、折纸、灯谜等。
十、活动要求:
1、人人参与,年级为主,明确分工,周密筹划,各负其责。
2、充分挖掘学校的现有环境资源,积极营造校园艺术节的氛围。
3、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特长,提倡以个人的才能为校园艺术节增添光彩。
4、各年级组活动要体现各自的特色,张扬个性,突出艺术。为学校艺术节汇报展演提供精品节目。
5、严格按照学校安排的时间开展活动,服从学校的整体安排。
6、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开展活动的关系,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
201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