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意象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4 21:48: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散文意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散文意象》。

第一篇:散文意象

借助象征意象,提升散文亮点

——浅析象征意象手法在散文创作中的使用

说到象征意象,很多人都认为这是诗歌中常见的一种表现主题的方式。荷花、青松、丁香„„都有着它们各自的隐喻作用。它们为作者抒发情感,表现主题,起到很好的作用。在散文创作的表现中,如果能掌握象征意象的具体作用,并在文章中恰到好处的使用这两种表现手法,更能传达文章的主旨,起到渲染思想内容的作用。在高中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在写作中很好的利用象征意象的手法,借以恰当好处的用来渲染主题、升华主旨,当成为作文教学的一个重点。阅读者能透过文章表面浅显的意思而看到作者要表现深层的主旨,理解到作者的精心描摹地深意,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具体的运用上,我们可以从一下方面去引导去探讨:

抒发深厚感情。在写人叙事的文章中,很多同学能够很好把握住事件的中心,做到详略得到突出重点,但往往在文末找不到升华的点,全文变得虎头蛇尾,读来遗憾顿生。尽可能的寻找到那个可以激发情感引人共鸣的地方,也就成了写作的关键。

比如,一个同学写暑假回家,跟父母上山挖地锄草,当他依锄休息时,看到父母弯腰拔草弓背的姿势,突然想起那该是一张弓,而自己是父母手中的箭,而在《父亲》一文中感慨:“父亲,你弯弯的脊梁是一张拉开的弓,我是你们射出的箭,你的腰越弯,我这只箭才会飞得越高,飞得越远!”

寄托美好期待。我们在看到自然景物的时候,往往会触景生情,失败的忧伤,成功的深思,都会在其中。在对景物的描述过程中,做到景物和人生处境的相互结合,也就成了文章的鲜明的亮点,深深的打动阅读者的心。

在《秋天的草茎》一文中,期中试结束,作者的成绩不经如人意,他独自到田径场上散步,独自坐在枯黄的草坪上,无意间伸手拔出一根长长的草,他看到枯黄的叶片连着的依然是碧绿的草茎,深深的震撼了:“在这初冬时节,万物凋零,叶儿枯萎,这草茎却依然碧绿葱郁着,做着来年春天绽放新芽的美梦。我只不过是一次考试的失利而已,又何必萎靡不振呢?学学这根草茎吧,把梦想埋在心底,努力前行,相信下一次一定会成功。”表达由衷赞美。优美的风景在我们眼前展现婀娜的身姿,美好的生活在我们身边实实在在的存在,有时候很难用语言直接的描绘,直接的赞美给人的感觉也显得苍白而生硬,掌握对自然事物的很好利用,能够起到渲染主题、升华文意的作用。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绿叶对根的深情》一文有这样的一段:“根会舍弃自己的身躯,为绿叶拦下风雪,哺育着它;绿叶也会舍弃一切,用自己的身体滋润着它。它们会说,来年再见。直至绿叶也在根的怀抱中长眠,根会呼唤它:醒醒吧,绿叶儿,天亮啦,我给你找了许多雨水呢。一滴滴雨水,掺杂着根的泪水,最后一次的流在绿叶身上。根终于把体内的泪水都给了绿叶,但绿叶仍旧在睡,而根,也再无法呼唤绿叶了……来年,根又托起了绿叶,问它:你渴吗?”

寄托高远心志。人生理想,崇高胸怀,借助身边景物来抒发,也就有了依托的方式,能够产生一种文化的厚重感,能够很好的激励着众人。北京高考满分作文《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中,作者写到:“这双隐形的翅膀让我的生命波涛汹涌,激励着我飞翔,放飞心灵,不断的前行。当阳光穿过高高大厦,当阳光穿过简陋的山区小学校舍,当阳光洒向南海群岛的哨兵脸上……我看到五星红旗在飘扬,这是中国的翅膀吗?我想是,是埋在我们每个人心底的那双阴影的翅膀。让大家的心相连,让大家一起放飞爱的心灵,放飞中国的翅膀,放飞一个民族的希望。”

第二篇:《巴金早期散文的意象特色》.docx

巴金是一位具有鲜明独创性的文学家,而每一个有独创性的文学家都会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观察、感受、认识和思考,从而在笔下形成一些自己特有的,几乎成为不自觉的心理习惯的,反复出现的意象,这些意象表现着他们独特的精神世界,构建着他们独特的艺术世界。

“夜”是巴金常常用到的一个意象。巴金散文中的许多篇章都是在夜的“背景”下完成的,《长夜》《静夜的悲剧》《秋夜》都或直接或间接地与夜相联系。“我把这周围望了许久。这些时候,眼前的景物仿佛连动也没有动过一下;只有空气逐渐变凉,只有偶尔亮起一股红光,但是等我定睛去捕捉红光时,我却只看到一堆沉睡的山影。”c<.}n声渐渐地增高,被船篷罩住,冲不出去,好像全堆在舱里,把整个舱都塞满了,它们带着难闻的气味向着我压下,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我无法闭眼,也不能使自己的心安静。我要挣扎。我开始翻动身子,我不住地向左右翻身。没有用。我感到更难堪的窒息。”“凉夜,我一个人走在雨湿的街心,街灯的微光使我眼前现出一片昏黄。„„我的前面是阴暗,又似乎是空虚。”“我在找寻炫目的光辉。但是四周只有几点垂死的灯光。”“在我的眼前,那昏黄淡到成为一片灰黑。前面展开一条长的路。路是阴暗的,我抬起头用力向前望去,我要看透那阴暗。好像有一线光在远处摇晃,但亮光离这里一定很远。”“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显然,这里,“夜”已不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它已成为一个意象,承载了巴金主观的精神感受:黑暗、寒冷、死寂、压抑、令人窒息。而这些也正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在巴金心灵的折光。巴金早年生活的时代,中国社会的黑暗是浓重的,统治阶级残酷压迫中国人民,百姓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置身如此严酷的社会环境,巴金笔下的“夜”隐喻了当时的社会,成为巴金散文的一个重要意象。另一方面,巴金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母亲爱的教育,使他富有一颗同情弱者的善良之心,造就了他关心别人疾苦的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哪怕是对一只自己喜欢的大公鸡,也会洒下同情的泪水。他把自己看成世界的一分子,他愿意以最直接的方式为这个世界奉献自己的一切。他早年乃至一生的理想是要做一个像他所崇敬的那些无政府主义的革命家或革命理论家,如克鲁泡特金、巴枯宁、妃格念尔等。但他性格中柔弱的一面,使他只能做一个口头革命家。巴金的革命活动,除了在成都时散发过传单,在法国参加过世界无政府主义组织的营救萨珂、凡宰特的活动,他更多地是从事无政府主义的宣传与著作的翻译工作,并未实际地参加过真刀真枪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实践。强烈的革命激情与敏感柔弱的性格相矛盾,这种矛盾常常使他陷入一种绝望的境地。百姓民不聊生,政府腐败无能,而自己却又无能为力,这便形成了他笔下黑暗、寒冷、压抑的“夜”。这使他创作时常常“眼前现出了黑影”, “这黑影逐渐扩大,终于在我的眼前变成了许多幅悲惨的图画。我的心好像受到了鞭打,很厉害地跳动起来”。但是,面对这样的“夜”,巴金没有被“夜”吞没,他的心始终在反抗。他在执着地寻找新的路, “走过一条街,又走过一条马路, „„也不曾跌倒在地上。„„我的脚上却睁开了一双更亮的眼睛。”“我的脚不感到疲倦。我不记得我已经走了若干时候,也不知道还要走若干路程。”“走”成为巴金的一种生命哲学,巴金的生命也确实与“走”紧紧相连,从他对家乡彻底失望,决定走异地开始,巴金走上海,走法国,走日本,走北京,走泉州,即使在他停下来埋头文学创作之时,他也始终没有停止精神上的征程,一路急走,为民族、为国家、为人类寻路。巴金在“黑夜”里永不停息地坚强前行,寻着路,辟着路。他渴盼着能有光明来驱散这黑暗的“夜”,能有痛快的雷声把郁闷都给震得无踪无影。

“灯”是巴金十分偏爱的一个意象。正是由于有“黑夜”的滞重,巴金对富含光明与温暖的意象———“灯”格外偏爱。1923年,年仅19岁的巴金离开家乡寻求真理,在船上的第一个晚上,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透过小窗, “我看见远方一盏红灯闪闪发光,我不知道灯在哪里,但是它牵引着我的心,仿佛有人在前面指路。”并将自己的感触写了一首小诗: “天暮了, /在这渺渺的河中, /我们的小舟究竟归向何处? /远远的红灯呵, /请挨近一些儿罢!”在他的心目中,红灯就是光明、希望、温暖、友情的象征,灯成了他探索前进的航标。巴金的许多篇章都有“灯”的出现, 《灯》更是以浓墨重彩来写灯。《灯》先写眼前所见的灯“扫淡了黑暗的颜色”,给“我”鼓舞和安慰;引出回忆中的灯,在雪夜里给“我”指路,给“我”勇气;联想起灯给古今中外的人们带来光明、希望和勇气:海上的灯塔为航海的人点燃的指路明灯,爱尔克为弟弟的归来而点燃的亲情守望之灯,陌生人家的温馨之灯曾经燃起寻死的朋友的生活热望。巴金写《灯》时正是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又发动了太平洋战争进行最后的疯狂的挣扎,作者所到之处都曾遭受日本侵略者飞机的轰炸,他曾多次亲眼目睹国土沦丧、百姓生灵涂炭的惨状,还有那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心情自然是十分沉重。而在他当时所处的桂林,所谓的“巴金研究”对他的不理解乃至不公正的批判,也使他感到郁闷,大到国事、小到个人的际遇都使他感到沉重和愤懑。所以,巴金特别渴望有一盏“灯”能带给他战胜困境、憧憬未来、增强信念的希望和勇气。灯不再只是具有照明作用的具体事物,而升华为光明、希望、温暖、人间真情、不断进取的象征。巴金渴望光和热,为着追求光和热,他宁愿做一只扑向灯火的飞蛾,哪怕死在灯下, “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而且, “我若得到光明,就把它分给众人,让光辉普照世界。”与“灯”类似的意象还有“燃烧的心”。巴金对高尔基短篇小说的评价是“燃烧的心”。他赞美高尔基像他笔下的草原英雄丹柯一样,高举着自己“燃烧的心”领导人们前进。“每一个高尔基的读者,在他的作品中都会看到他那颗‘燃烧的心',而且从那颗心得到温暖,得到勇气———生活的勇气和改善生活的勇气。”〔11〕在散文《秋夜》中,巴金借助幻觉以鲁迅先生燃烧的心来象征他的作品和他伟大的人格, “透过黑色的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个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将鲁迅先生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崇高精神活脱脱地表现出来。文章最后写到,鲁迅先生燃烧的心飞到空中变成了红日,强化了鲁迅精神与日月同辉、永远不死的意念。巴金善于在“夜”的黑暗中感受现实社会,但黑暗却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可以用之寻到光明。巴金的散文正是做这种绝望时抗争的最有利的形式,它一方面用黑暗的色调表现他所认识到的黑暗现实,另一方面也抒发自己内心的焦虑,反抗绝望,要如同鲁迅说的那样, “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年轻人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正是为了光明的将来,巴金坚定地在黑夜中踽踽而行,寻找出口,迎接夜过去后斑斓的曙光。

巴金是一个写梦的高手,对梦的描写的次数之多,恐怕在现代文学史上能出其右者不多。单是以梦为题的作品就有多种, 《南国的梦》同题散文两篇, 《梦》同题散文两篇,还有《海的梦》《西班牙的梦》《新年的梦》《我的梦》《寻梦》等,在其他作品中写梦的或与梦相关的就更多了。巴金的梦有的是美梦:羡慕“列子御风而行”,于是梦中腋下生出双翼,像一只鸟自由地在天空飞翔。或者即使没有翅膀,也用“两手鼓风”。在梦中,可以没有挂虑地微笑,可以不假思索地随口讲话。有时候梦见自己就要登上断头台,但没有任何悲痛,因为终于实现了为信仰而献身的强烈愿望。以至于巴金说, “我常常把梦当作我唯一的安慰。只有在梦里我才得到片刻的安宁。”美梦常被寄以理想,但是,巴金的梦更多的却是“噩梦”,即使梦中的安宁也难以寻到。巴金生长在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他在母腹中的时候,正是父亲陷居京城之时,母亲在忧郁伤心、担惊受怕、忍气吞声中度过,母亲的忧郁的胎教注定了巴金天生忧郁的性格。巴金也一再倾诉:我自小就带了阴郁性,这阴郁性差不多毁了我一生的幸福。童年应该是无忧无虑的,可是从巴金10岁开始,家庭连遭不幸:10岁丧母,13岁失怙,二姐和十妹也先后病逝,一直照顾巴金生活的杨嫂在饱受疾病折磨后痛苦地死去。失去亲人,尤其失去双亲,给巴金幼稚的心灵蒙上了浓重的阴影。孱弱多病的身体,更加重了他多愁善感而又敏感孤独的性格。大家庭内部的尔虞我诈更使他看到生活中丑恶的一面,使他用一双忧郁的眼睛在观察这个复杂的世界,他的心境是抑郁的。巴金从小就不善言辞,他喜欢把一切都埋藏在内心深处,在内心深处集结的一个个痛苦忧郁的旋涡中,巴金一直苦苦挣扎,这种挣扎的结果便是一个个的“噩梦”。《死去》写了一个噩梦。当时在桂林掀起了一股“研究巴金”的“热潮”。所谓的研究,只是打着研究的幌子,以行批判之实,达到否定巴金的目的。巴金在梦中梦到自己死去,来了一群人围着他的尸体发出叽叽喳喳的议论:有的说他“思想错误”“作品浅薄”,有人说他活得无任何意义,还有一伙人围着他的坟墓开批判会,指责“你写的东西是有毒的”, “你没有给人们指一条路,你的思想永不能给人们指一条出路”,甚至还要扒出他的棺材,劈棺鞭尸,真是即使埋入坟墓也依然得不到安宁。这种无聊的中伤,有来自仇敌的诋毁,也有来自同一阵营里错误的攻击。巴金一向是真诚地把读者当知心的朋友,他说把心交给读者,但现在却遭到了读者的误解,所以成为一个“噩梦”。

在人的头脑中,特别是善于思考的思想者的头脑中,会拥挤着形形色色的感觉、观念,而真正能扎下根的却是那些潜伏在记忆深处的片断的意象,这些意象表现出作家独特的精神世界与艺术世界,它们组成一定的意象群,会带有作家某种稳定的情感和色彩,影响着作家对社会、对人生的关照态度和表现方式。巴金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其意象系统有丰富的蕴涵和独特的情感色彩,这种强烈的情感色彩就是巴金深沉的矛盾感。巴金一方面想做一个救万民于水火的革命者,但柔弱的性格又使他不可能做到,于是他感到自己的生活像是昏暗、压抑的“黑夜”;但他又不甘心沉沦于这样的黑夜,所以他又会有梦想,其中既有洋溢着光明、令人感到温暖的梦,也有拂不开这浓重的暗夜的噩梦。巴金是中国现代一个伟大的思想者,但他又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在改革社会现状的热望与自身能力的微弱的冲突撞击之中,他深感困顿。他追求光明,但光明并没有完全的明朗,不足以让人有确定的光明的信念,似乎总蕴蓄着迷茫。巴金的这种感觉是与其人生体验相联系的。生活在巴金所处的急待变革的社会之中,在没有真正取得完全的胜利之时,总是不知道确切的结局,即使是伟大的思想者,也总会有一丝命运不定的感觉。然而,作为20世纪现代知识分子的先进代表,巴金又不同于中国文学史上那些吟唱着悲歌却只能沉浸在悲凉之雾中的悲观文人,他在同古人一样对民族国家甚至人类的痛苦、悲哀感同身受的同时,又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始终忧郁而执着地相信,即使光明还很遥远,但总会到来。所以, “夜”“灯”“梦”这三个意象实际上组成了一个彼此有内在关联的意象群,共同构成了巴金的艺术世界。“艺术中使用的符号是一种暗喻,一种包含着公开的或隐藏的真实意义的形象,而艺术符号却是一种终极意象———非理性的和不可用言语表达出来的意象,一种诉诸直接的知觉的意象,一种充满了情感、生命和富有个性的意象,一种诉诸感受的活的东西。”巴金散文中的意象是与整个社会相濡染的,是扎深了根并生长于社会的现实土壤中的,具有时代的普遍色彩,它也折射着作家内心的丰富情感,这种情感是个人对社会历史、现实、文化的综合感知,是对未来殷切希望的回应,它在当时那样一个正在渐渐启蒙、觉醒的时代,也成为一种社会的情绪、时代的悲愤的浓缩。因此,巴金散文中的意象所带着的情绪超越了个人的狭小范围,与广大的历史、现实和文化相连,反映了一代觉醒者奋战前行的心理历程,显示出民族灵魂的苦闷、宏阔与深沉。

第三篇:浅谈意象在散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意象在散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目录

【关键词】散文写作意境意象

„„„„„„„„„„„„„„„„„„„„„„„„„„„„„„„„„„„1

一、什么是意象

„„„„„„„„„„„„„„„„„„„„„„„„„„„„„„„„„„„„„„„„„2

二、意象的作用

„„„„„„„„„„„„„„„„„„„„„„„„„„„„„„„„„„„„„„„„„3 1.联想的触发点

„„„„„„„„„„„„„„„„„„„„„„„„„„„„„„„„„„„„„„„„4 2.形散神不散的线索

„„„„„„„„„„„„„„„„„„„„„„„„„„„„„„„„„„„„„„5 3.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载体

„„„„„„„„„„„„„„„„„„„„„„„„„„„„„„„„„„6

三、如何选取意象

„„„„„„„„„„„„„„„„„„„„„„„„„„„„„„„„„„„„„„„„7 1.从文化积淀中选取意象

„„„„„„„„„„„„„„„„„„„„„„„„„„„„„„„„„„„„8 2.从生活中选取意象

„„„„„„„„„„„„„„„„„„„„„„„„„„„„„„„„„„„„„„9 3.根据事物的相似点,创设具有比喻、象征意义的意象 „„„„„„„„„„„„„„„„„„„„„„„10 4.通过想象,营造自己心目中的意象

„„„„„„„„„„„„„„„„„„„„„„„„„„„„„„„11

四、如何运用意象抒情言志

„„„„„„„„„„„„„„„„„„„„„„„„„„„„„„„„„„„„12 1.触景生情,引出自己的情感

„„„„„„„„„„„„„„„„„„„„„„„„„„„„„„„„„„13 2.通过意象的变化,感受世事的沧桑,人间的真情

„„„„„„„„„„„„„„„„„„„„„„„„„14

------------------正文

涂勇东

【摘要】意境优美、想象丰富、情文并茂是时代对散文创作提出的要求。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它是由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因此,抓住了意象就抓住了抒情散文写作的突破口。

【关键词】散文写作意境意象

一、什么是意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许多散文名篇如茅盾《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杨朔《荔枝蜜》中的蜜蜂等,其中的意象,都是自然意象。有时,散文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铺陈的社会生活情节和史实,也是用来寄托情思的,如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的背影便是相对于自然意象的社会意象。

二、意象的作用

散文创作为什么要用意象?意象在散文中究竟起什么作用?在散文中,意象是给情思一个载体,其作用在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如果从散文创作的一般原理出发,则可以对意象的作用作出进一步的分析和归纳。

1.联想的触发点。在有多个意象的散文中,前面的意象往往是联想到下一个意象的触发点。如杨朔《荔枝蜜》中,“一开瓶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的味儿。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由荔枝蜜甜香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

2.形散神不散的线索。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如何做到神不散,这就必须有一条线索。从初中上来的学生在写散文时,还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文章时,对于要写几件事的散文,往往结构混乱,不仅形散,神也散。而有的意象往往能起到线索的作用,串起文章的故事,使得文章“形散而神不散”。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文章围绕背影,表达了深深的父子之情。

3.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载体。文学忌讳直白,往往借助外物抒发情感、表达志向,这个外物就是意象。如茅盾《白杨礼赞》: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文章通过白杨树这一载体,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三、如何选取意象

1.从文化积淀中选取意象。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积累和创造了许多生动、感人的意象,如用月亮抒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用柳树抒发依依惜别之情,并引发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用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选用这些意象运用在散文中,往往很容易引是大家的共鸣,如彭荆风的散文《驿路梨花》通过洁白的驿路梨花,赞扬了人与人之间那种纯真、深挚的友爱关系和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

2.从生活中选取意象。生活中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注意生活中的细节,就会发现许多感人的意象。如有一位学生在她的作文《回味》中,选取母亲的头发作为意象,通过母亲头发由美丽的秀发——有几丝白发——花白,写出了多年来母亲对自已的关爱,多年来的辛苦的操劳。又如张洁的《挖荠菜》以挖荠菜、吃荠菜为线索,用“我”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写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新社会的幸福生活。写出“我”对荠菜有着特殊感情的原因,揭示了旧社会穷苦人受穷的原因,殷切地希望年轻人能珍爱荠菜,珍爱生活。

3.根据事物的相似点,创设具有比喻、象征意义的意象。托物言志就是借用与所抒发的理想或所赞扬的事物表达志向,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从描写黄土高原,交待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到描写从干、枝、叶、皮等方面具体描述白杨树之形,有力突出其正直、倔强、不折不挠、力争上游的品质,最后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4.通过想象,营造自己心目中的意象。意象不全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有时是作者想象构思出来的事物。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小小世界,这个地方可以在美丽的海边,可以在无人的沙漠,也可以在自家的古井旁。每个人的心境不同,所需要的避风港也就自然会不同。在《我的空中楼阁》里,作者营造了一个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竞争的压力,只有美丽安谧舒适的小屋,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薄,远离闹市人境,在尘嚣中寻找闲静,从明丽质朴的自然中获得无限的意趣。

四、如何运用意象抒情言志

1.触景生情,引出自己的情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国家破灭,看到花、鸟都会悲伤。又如香港作家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开篇写道:“住所左近的土坡上,有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以广阔的绿荫遮蔽着地面„„我从榕树枝上摘下一片绿叶,卷制成一支小小的哨笛,放在嘴边,吹出单调而淳朴的哨音„„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朦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作者由眼前的榕树想到故乡的榕树,由眼前景引出浓浓的故乡情。

2.通过意象的变化,感受世事的沧桑,人间的真情。“文似看山不喜平”,许多优秀的散文往往通过对意象感情的变化表情达意。如杨朔的散文名篇《荔枝蜜》开头写道:“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说起来可笑。孩子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大人告诉我说:蜜蜂轻易不螫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螫;一螫,它自己耗尽生命,也活不久了。我听了,觉得那蜜蜂可怜,原谅它了。可是从此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开始的时候,作者并不喜欢蜜蜂,中间部分作者的感情起了一些变化:“一开瓶子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味儿。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自己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通过对蜜蜂生活习性的了解,作者在结尾由衷地赞美蜜蜂:“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并升华到对劳动人民的赞美:“透过荔枝树林,我沉吟地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辛勤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这黑夜,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在这篇散文中,作者通过对蜜蜂这个意象感情的变化,由不喜欢,到想去看看,最后到由衷地赞美,先抑后扬。

------------------

相关文献

第四篇:诗歌意象

(第一课时)

一、人物形象

(一)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还包括塑造的人物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二)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

(1)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2)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

(3)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4)注意细节描写。

方法一:知人论世,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试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异常孤独苦闷的诗人形象。前两句俯仰古今,不遇明君,第三句写出空间的辽阔,第四句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突出孤独的诗人形象。表现了怀才不遇的旷古之愁。

方法二: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特征: 刻画了佳节之夜客居旅馆,彻夜难眠,思念亲人的孤独的游子形象。心情:“抱膝”二字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只有影陪伴着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孤寂心情。(3)作者是怎样写“想家’’的? 作者用虚实结合手法来写想家:先写冬至夜自己旅居在外的孤寂情景,再想象家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夜行之人,这样构成两地相思,使想家情绪更浓。

方法三: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试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答案:本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然不忘报国思用的儒士形象。诗人不但用“片云”“孤月”写自己孤独漂泊之苦,还用“落日”喻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还可为国家效力,也含有对朝廷的怨愤。作者借这一形象抒发了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虽已晚年仍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方法四:注意细节描写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答案: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语言清丽可诵。

(三)如何鉴赏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1.命题方式:

(1)这首诗歌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2)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2.分析步骤:

(1)找出诗人在描写人物形象时所用的相关诗句,分析人物形象并识别其性质;(2)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

(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人物形象的意义。3.答题步骤:

(1)诗歌描绘了什么样的形象(概括形象)(2)概括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结合诗句分析)(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例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答: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形象的特征)。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的意义)。例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题葡萄图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皆佳,然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答:(步骤1)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步骤2)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步骤3)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嘲弄。例

3、(2010福建)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能力。题干要求结合第三、四句来赏析“隐者”的形象,诗人通过“酒熟不出门”写隐者足不出户,独饮自己酿造的美酒;通过“残花满地”的景物描写进一步烘托隐者避世、随行自然的形象。

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随性的隐者形象,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二、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艺术形象? 答案: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思妇。她“眼底”充满了“离恨”,明知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仍要情不由己地、一次又一次地倚靠着楼上的阑干(栏干)远望,充分地表现了思妇的痴情。2.分析李清照的《点绛唇》中女主人公形象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答案】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第一句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少女的神态,展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在“走”与“回首”的矛盾和“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现了想见又怕见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含羞、好奇、爱恋等)。这表现了她的天真、勇敢,和对封建礼教束缚的轻视的一面。

3:分析下列诗中塑造的陆鸿渐的形象。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答:(步骤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总观全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上阕借景抒情,通过一幅幅画面,展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境;下阕直接写人物的抑郁,结尾点出主题,一个得过且过,是复一日地消磨岁月又无可奈何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闲适、悠然、豁达”是一方面,“得过且过又无可奈何”是另一面)

(第二课时)一.景物形象

(一)1.一些常见意象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

长亭:陆地送别之所,写到长亭,一般就与送别相关。

杨柳:由于“柳”与“留”音近,古人常折柳相送,因而“杨柳”与离别相关;又因古人常把柳种在房前屋后,因而也表达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芳草:喻离恨,也与美人一起喻美好事物,比如理想等等。

梧桐:表示一种凄苦之音,常与凄凉悲伤相联系。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雨打芭蕉往往让人觉得凄怆。

梅花:初用于赠别,后为一种坚忍不拔、高风亮节的人格象征,是身陷逆境却勇往直前为理想而拼搏的勇者,是清高隐逸不随波逐流的孤高智者的象征。松柏:耐寒树木,经冬不凋,象征孤直刚正的品格。

菊花:清丽淡雅,芳香袭人,欺霜傲雪,在诗词中常常是恬然自处、傲然不屈高尚品格的象征。

莲花、莲子:“莲”与“怜”谐音,“子”为第二人称敬词,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表达爱情。又由于莲出淤泥而不染,故又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竹子: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所以,诗词中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

寒蝉:由于它栖于高枝,餐风食露,所以常用来喻指人的高洁人品。又因秋后的蝉命不久长,寒蝉也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鸿雁:鸿雁是侯鸟,春秋迁徙,常常触动人的故乡之思,所以常用大雁寄托人的浓浓的乡愁。又因它曾为苏武传书,也常比作信使。

鹧鸪鸟: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杜鹃鸟:是凄凉、哀伤、思归的象征。

蟋蟀:又名“促织”,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在一起。

落花:花是美好的象征,如青春。落花,又恰在春末,落花便意味着年华老去、青春不再,兼有伤春、悲春之意。

猿猴:叫声哀伤,凄厉,引人伤怀。

鸟:飞鸟可任意飞翔,象征自由。鸟声清脆明亮,又是春天的写照,或是幽静的反衬。流水:流水一去不返。引申出流年似水。再加上流水悠悠不断,也喻愁怀别绪。雨:绵长细密,如愁绪;点点滴滴,如眼泪。雨是言情造势之首选。

月:月圆总易让人想起团圆的话题,所以月便成了思乡的代名词。月皎洁无瑕,高悬空中,常为诗人自喻,或喻君子、志向。

云:一是来去自由,喻游子、飘泊、自由。二是遮蔽光华,喻小人。露:人生的短促

2.常见意境特点举例:雄浑壮丽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 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

(二)如何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意境、自然景观类形象? 1.命题方式:

(1)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的意境?

(2)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分析步骤:

(1)找出诗人描写景色的相关诗句,抓住主要景物;(2)概括景色所营造的氛围;(3)结合诗歌意境分析作者的情感。

3.答题步骤:

(1)描绘诗歌中所展示的图景画面。抓住主要的景物,用描写的方式再现画面。描绘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想象合理,三要语言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语(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冷、清新明丽等)概括。

(3)分析作者借助景色所抒发的情感。表述时切忌空洞,要具体阐述。答出“为什么”或“是如何表现的”。4.一 般 表 达式:本诗通过描写……等景物,营造了……氛围(描绘出一幅……的图画),表达了……的感情。(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

例1

双调

·清江引(张可久)

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答案:这首诗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萧瑟中带着热烈,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浓烈的愁情.例2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8分)江宁夹口三首(其三)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答案:“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氛围”“心绪”各2分。)例3.(2009宁夏海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分析其特征,然后对所有意象的特征进行归纳概括。如本词中萌发新芽的桑树,孵出幼蚕的蚕卵,细嫩的青草,黄色的牛犊,夕阳,晚归的乌鸦等,这些意象都具有春意盎然的共同特征。

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例4.(2008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诗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考生在作答时要注意句中的动词、形容词。

答案: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花、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二、课堂练习

1.阅读这首诗歌,回答问题。乌夜啼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参考答案] 词中写了春天的落花、寒雨、晚风等景物,描绘出一幅凄风苦雨打落花的悲凉画面。

2.阅读这首诗歌,回答问题。答柳恽①

吴均【南北朝】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②。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③。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注:①这首诗是吴均与朋友柳恽的赠答之作,此诗源于柳恽要出门远行而作了《赠吴均诗三首》,吴均这首诗正是答他的诗而作。②催轴:即催车上路。这两句也是说晓行露宿,饱尝风霜之苦。

③原陆:高原和平陆。这两句是说,你这一去远隔高原和平陆,究竟去到哪里呢? 本诗的第三至六句选取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参考答案]选取“秋月”、“层岭”、“寒风”、“高木”、“雾露”、“关山”等意象,(1分,意象缺一个不扣分),勾勒了一幅凄清幽冷的图景,(1分)。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诗歌后两句作者是怎样写景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参考答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对比、衬托也对)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响,大鱼从那儿跃出水面,末句写动、写声,以动、声衬静,愈见其静;极突出了江上月夜最有特点同时又最富于诗意的情景。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4.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②,儒冠多误身。

【注】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

②招魂,《楚辞》的名篇。

③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词的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上阕营造了昏暗、萧瑟、凄冷的意境。“山前灯火欲黄昏”写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山头来去云”写出了作者的飘然不定的凄苦,“鹧鸪声里数家村”以“鹧鸪”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意境凄冷。(而“潇湘逢故人”传达了作者内心淡淡的欣喜,答出这一点也可给分)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悲

南宋·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诗人黄公度因反对朝廷推行的投降求和政策,被扣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答案】颔联融情于景(1分),诗句描写了远处的别浦、远去的行舟,广漠而静谧的荒野,寥廓苍茫的天空等萧瑟落寞的景象(2分),寄寓了诗人的怅惘、孤独的情感(1分)。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青

溪【唐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请结合全诗景物描写的特点,赏析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诗歌描述了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溪流随山势蜿蜓,在乱石中奔腾咆哮,在松林里静静流淌,水面微波荡漾,各种水生植物随波浮动。景物描写绘声绘色,静中有动,自然素淡。(2分)诗人有意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恬淡来印证自己的素愿,抒发了他闲逸的情趣和自甘淡泊的心境,心境、物境融合为一。(2分)(第三课时)

一、事物形象

咏物诗:描写客观的“物”,细致刻划其外在形态或表现其内在精神品质,借以抒怀兴感,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一)如何鉴赏古代诗歌中的物象?

1.命题方式:(1)这首诗歌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2)这首诗歌中的某物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分析步骤:

(1)找出诗人在描写物象时所用的相关诗句,分析物象并识别其性质;(2)概括物象的特征;(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物象的意义。3.答题步骤:

(1)描绘诗歌中的物象。(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物象的基本特征;(3)归纳物象所寄托的作者(或抒发自己的情怀,或借物自况)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4.答案构成(1)概括物象特点(2)物象的内在品格精神(3)人所托之志、所言之情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早 梅

张 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案】(步骤1)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步骤2)“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步骤3)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例2:分析下面诗歌中的形象。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答案:刻画了一个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的石头形象。诗歌通过对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清白长留人间的石头的描写,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例3:分析下面诗歌中的形象。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

答案: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琴弦、棋盘具有正直、方正的特点,与作者自己方正的人品相吻合。自己的方正人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二、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山园小梅

林逋(略)

说说诗人与梅在品格上的相通之处,你如何评价。

答案:通过对梅的描写,写出梅的美而不艳、秀而不俗,清幽雅致的品格,以此表达诗人的高洁的品质。但诗人的清高似乎有一种自我标榜的味道,不太大气。

2.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病牛

禾熟

李纲

孔平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两首诗塑造的牛的形象各是什么,有没有不同?试作分析。

答案:李诗中的牛是一个耕耘过许多田地,让人收获过千万担谷子的功臣,但在老病时,却遭到冷遇,没有人同情,但牛还是怀着让众生皆饱的美好愿望。李诗的牛是流尽血汗仍奉献到底的形象,是诗人为国为民不惜自身的真实写照。

孔诗中的牛是完成自己一年劳作后,从丰收中获得轻松和满足的形象,有着不争不怨、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悠闲自得的品格。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的关切,颂扬了辛勤劳动的农民。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小松(唐

杜荀鹤)(略)

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说说诗人借小松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的坚强的小松,表现了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的战斗精神。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答题。

白梅(元)王冕(略)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表达了诗人坚持理想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孤雁 崔涂(略)

注: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矰,短箭;缴,系箭的绳。

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诗歌塑造了孤单凄凉的飞雁形象。飞雁因暮雨失群,独自在恶劣的天气中飞行,行程艰辛,惊魂未定,不敢下寒塘。作者以孤雁自喻,表现了他飘泊异乡的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画 菊

南宋·郑思肖(略)

背景: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诗歌塑造了傲骨凌霜,自甘寂寞,铮铮铁骨,坚守节操的菊花形象。咏菊写人,赞美菊花傲然不屈,表达自己凌然的民族气节和忠贞爱国的情怀。

第五篇:诗歌常用意象集锦

诗歌常用意象集锦

一、写景、咏物诗常用意象

(54条)

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zhě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野渡

常表现诗人自由自在的生活。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市井(城市)常表现繁荣热闹、富贵美好。

渔舟

表现一种恬静幽美的景象。王维的《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鸳鸯

表现自然界一派生机、和谐宁静的景象。杜甫《绝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青鸟、鱼、鹧鸪

多表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例如李商隐的《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桃花

表现充满着蓬勃生机的春天景象。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山

表现赏心悦目的绚丽景色。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蝴蝶

表现一种宁静安谧的生活环境。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早莺

表现一种融和骀荡的春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黄叶

凋零、成熟、美人迟暮。

绿叶

生命力、希望、活力。

草木

常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飞蓬、枯草

随风飘飞、居无定所。

烂柯

喻离家时间之长。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双鲤

借代远方来信。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西风

表现思念与离乡之愁或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李璟《山花子》: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东风

旷达、欢愉、希望。

狂风

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夕阳(斜阳、落日)

表现对年华易老的慨叹,或表达清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彩袖

表现对心上人的一种爱恋、珍惜之情。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

锦瑟

表现一种美好的往事或青春年华。贺铸《青玉案》: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草莺

融合骀荡的春意。

常用来表现品行的高洁。虞世南的《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寒蝉

悲凉、哀怨。

燕子

因结伴而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候鸟,故有思乡之情,乡愁的代表。

蝴蝶

夫妻梦幻、空虚惆怅、理想幻灭、宁静安谧生活环境。

凤凰

生命、重生、吉祥。

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梅花

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松柏

松柏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用以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竹子

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表现君子的品德修养。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高洁。

菊花

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郑思肖《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珍珠

洁净、美丽、无瑕。

高洁、脱俗、尊贵美好。

杨花

飘零之意。郑谷《淮上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煞渡江人。

采薇

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

红叶

代称传情之物。朱淑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

喻傲霜斗雪的坚贞品德。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莲花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即“怜子”,“清如水”象征爱情的纯洁。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辽阔、力量、深邃、气势。

江水

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愁苦。

人生短促、生命的易逝。

人生易老、环境恶劣、路途坎坷。

天阴

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

欢愉、光明。

黄昏

孤寂、感伤、悲愁、落寞、惆怅。

烟雾

情感朦胧、前途渺茫、理想幻灭。

春秋季节

对生命的困惑和悲哀、内心的不宁、感伤和新鲜感。

二、伤春、作别诗常用意象

(25条)

水晶帘

闺中的一种帘子,借以表现思妇的寂寞之情。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湿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辽西

边关地名,借以表达思妇怀念出征在外的丈夫。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能到辽西。

玉阶

台阶,借以表现思妇远眺而思念丈夫。李白《菩萨蛮》: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屏风

古代用来隔离或挡风的饰物,借以表现闺中人思念亲人。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娥眉

女子的眉毛,多指美人的梳洗或揽镜自照、顾影自怜的情景。温庭筠《菩萨蛮》:赖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月相辉映。

罗幕

精美的帘子,多表现思妇对远人的思念。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乱红

指落花,借以表现女主人公对花慨叹年华的逝去。欧阳修《蝶恋花》: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危楼

高楼,多指女主人公眺望远处,思念心上人。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离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落花(落红、残红)“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诗人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如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和品格的高尚。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南浦

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表达送别之意。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长亭 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芳草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来比喻离恨。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班马

班马意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舟、湖、长汀、霸陵(桥)、镜、灯(烛、蜡、炬)

多表达离愁别绪、思乡怀远、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欧阳修“古屋醉吟灯艳艳,画廊愁听雨潇潇。”

孤帆

伶仃、漂泊。

孤舟

孤寂、飘零。

三、山水田园诗常用意象

(33条)

绿树

常表现一种幽静的环境。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黄鹂

常以黄鹂鸣叫强化环境的幽静。曾几《山衢道中》: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空山

常表现空旷、幽静的环境。王维《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

常以明月渲染一种清幽的环境。王维的《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杨柳(垂柳、柳枝、柳)

表怨别、伤感、怀远等情思。《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江枫

游子思乡、羁旅之思。

枫叶

愁思、悲凉。

青苔

田园之景、寂寥之情、沧桑之变。

柳绿

渲染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王维《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桂花

表现一种宁静、清远的情境。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高洁、雅致、宁静等。

残荷

衰败、对逝去光阴的叹惋,生活环境破败。

杏花

梦幻理想、热烈奔放、春残留恋、追求爱情。

桃花

明净喜悦、清新明朗。

春山

渲染静寂的环境。于良史《春山夜月》: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常寄托主人公一种清高脱俗的情怀。柳宗元《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常表现主人公的恬淡隐逸之情。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白云

望云思友。

孤云

孤独、游子、漂泊。

浮云

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海棠

表现对美好景物的珍惜。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白鸥

一种水鸟,多借来表现自由恬静的生活。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白鹭

一种飞在水田或沙滩上的鸟,常表现一种安谧清幽的环境。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鸡狗

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自由、惬意。

稻香

表现农村环境及农村生活的恬静与清幽。辛弃疾《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细雨

写环境的宁静、恬淡。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小雨

春景、希望、生机勃勃、潜移默化式教化。

暴雨

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污秽的力量。

梅雨

悠悠愁绪。

春雨

春景、希望、生机、活力。

写农村风光与环境,衬托人的悠闲心情。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山村(渔村)归隐、厌俗、田野风光、淳朴美好,安逸。

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四、羁旅、行役诗常用意象

(33条)

月亮(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嫦娥)对月思亲思乡,常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丁香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煜《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芭蕉

常表达孤独忧愁的离情别绪。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杜鹃(子规)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鹧鸪

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一般而言,古代诗歌中的鹧鸪已不是纯粹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了。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乌鸦

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猿啼

在诗歌中常象征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蟋蟀

惆怅。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流水

多表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风、烟、霜

多表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人生易老、环境恶劣、人生坎坷等。《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怀之感。赵嘏《长安秋望》: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也用来指代书信、音讯。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

孤雁

孤独、思亲、思乡、音信消息。

红豆

又名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江枫

游子思乡、羁旅之思。

日暮

常用来表现游子思乡。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落日

表现迟暮的老年。或优美、恬淡、雄壮、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杜甫《江汉》: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高楼

借人在楼上或登楼远眺表现思乡之情。范仲淹《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茅店

指荒郊野外,多表达漂泊之意与思乡之情。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青鸟

青鸟是传书的信使。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莼羹鲈脍

指家乡风味,借指思乡之情。辛弃疾《泌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

沙鸥

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白云

见月怀人,望云思友,是古代诗词中常表现的情感。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白云也往往同隐者联系在一起,白云自由不羁,洁白无瑕,是隐者品格的最好象征。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吹笛、吹箫、吹笙

多表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月楼”。

饮酒

多表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折柳

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杜牧《独柳》“含烟一株柳,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

捣衣

捣衣有时是为了给远行之人赶制寒衣,多于秋夜进行。月下捣衣,风送砧声,凄冷的砧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李煜《捣练子令》“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築声催”。

五、咏史诗与边塞诗常用意象

(10条)

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借指诗人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情怀。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乌衣巷

原是东晋王谢两大豪门的住宅地,借指极其繁华之所在。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淮水

秦淮河是历代王公贵族醉生梦死、彻夜笙歌的游乐场,常借指繁华之所。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山河

指国家或祖国。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折戟

指战争的惨烈。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柳营

指军营。温庭筠《经五丈原》: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登楼、凭栏

多表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和激情。《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后庭花

荒淫而亡国的陈后主所作的乐曲,借指统治者的荒淫无度。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芦荻

一种秋天的植物,借以渲染萧索的气氛。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下载散文意象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散文意象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意象 教案

    离别诗意象鉴赏教案 【学习目标】 1.积累离别诗常用意象。 2.抓意象,品味氛围或意境。 3.理解意象与情感之间的联系。 【导学流程】 一、了解感知,领悟积累。 (一)高考题示例(见......

    古诗意象集锦

    古诗词中的意象 1.树木类: 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岁......

    诗词意象

    古代诗词的常见意象: 1、月——思乡,怀人 怀乡: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怀人: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2、菊花—......

    意象 总结

    古典诗歌常见意象菊:隐逸、高洁、脱俗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竹:气节、积极向上 兰:高洁、君子、与世无争梧桐:凄凉、悲伤 牡丹:富贵、美好柳......

    诗歌意象

    诗歌中的常见意象(一) 草木类: 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

    意象词语 文档

    意 象 积 累 一、植物类(以植物的某些特征比喻或象征,形成意象相对固定的内涵)如:芳草、芭蕉、梧桐、松柏、竹子、梅花、兰花、菊花、牡丹、桃花、扬花 芳草1、以远接天涯、绵绵......

    诗歌意象

    古典诗词常见意象集释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进行了调整,加大主观题在试卷中的比重,其中诗词鉴赏的改革尤为引人注目。试题选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

    诗歌意象

    诗歌意象 风霜雨雪 1、烟雾:忧愁、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2、细雨:细雨蒙蒙,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 3、风雨:人生的挫折。 4、小雨: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