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观王家岭煤矿透水视频有感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观王家岭煤矿透水视频有感
5月日组织全矿人员观看《安全警示片》,并结合电视有关消息有感而发:
牵动人心的山西王家岭“3.28”透水事件,在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过去以后,科学高效的救援和被困人员笃定耐心的坚持形成合力,共同创造了一个奇迹。奇迹见证了“不抛弃、不放弃”的生命营救理念,正是这理念的坚守,让我们看到了执著的求生意志和强劲的生命力。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奇迹、生命的感动、让一切都黯然失色
惨痛的教训迫切要求各煤矿管理者必须以创建和完善“科技型”矿井和“一流的质量标准化矿井,一流的稳产、高效矿井,一流的信息、数字化矿井和一流的现代文化文明煤矿”为目标,通过各方面努力,坚决杜绝各类煤矿事故的发生,创建煤矿安全生产新格局,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新体系。要达到这个目标,可以从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入手。转变经营理念
煤矿经营管理要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新要从理念抓起,新理念才有新境界。要充分利用煤矿自身优势、制订发展目标、细划发展步骤、统筹发展规划,不断创新思路和创新观念。坚持一切工作从实际出发,因时、因势、因地制宜,进行开放性思维,提高思维过程的开放度和兼容量,彻底使企业摆脱“故步自封”的狭隘局面,创造出符合本企业实际的一些新方法、新经验和新模式,寻找出一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可行的新路子。坚持科技兴矿,加强校企合作
充分肯定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第一构成要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力实施科技兴矿战略,不断加大技术引进和装备投入力度,加大对矿井提升、通风、供电、排水等重要环节的技术改造力度。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全力推进,对井上、下进行了全面、彻底地技术改造。全面深化升级全矿井的质量标准水平,进一步改善员工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最终形成生态型、园林式、科技型、本质安全型现代化的质量标准化矿井。3 搞好质量标准化建设
除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质量标准化”的要求外,要从本矿实际出发,用从严从细的管理方针来建设标准化矿井。对每个工程、每项工作都要制定出质量标准要求,保证各项工作有标准、件件事情有要求。对质量标准化建设,要求所有干部职工必须实事求是,做到工作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不凭老经验办事,要时时处处严要求从严从细抓达标,不断巩固“质量标准化,安全创效益”的成果;对工程质量的检查,要做到班班验收、周周检查、旬旬复核,并随时随地进行实地抽查,真正做到对照标准不含糊,执行制度不迁就,彻底杜绝徇私、不合格现象的发生,确保所有工程质量的“精、优、细”。落实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的目的是促进现场面貌变化、提高职工素质素养、提升管理水平,保证安全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大力推行“七化”,即:所有设备责任化、所
有空间洁净化、所有物体体积化、各项工作标准化、员工行为制度化、工作现场标准化、经营管理人性化。在具体工作中,制订个人、班组、集体、违章、绩效、质量第一系列考核制度,严格认真地狠抓对照落实,促使煤矿安全经营管理向精细化管理快速过渡,逐步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全覆盖安全管理体系,安全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有力地保证安全生产有序进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理念渗透是推行精细化管理的前提。在企业文化建设上要抓住各级干部这个重点,积极培育文化管理意识,倡导“事在人为”的工作理念引导各级干部带头践行企业文化理念,创新思维、改进方法。大力倡导推进煤矿发展的“三大法宝”(争取政策支持、打造团队精神、发挥全员作用)、“三大忌讳”(赌博、吸毒、违章违纪)、“三大加强”(技术队伍、机电队伍、营销队伍)、“三个珍惜”(珍惜员工生命、珍惜稀有资源、珍惜本企业的每一个岗位)、“三自精神”(自我压力、自我创新、自我争先)和“三大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并以此规范干部行为,促进干部作风转变,引领他们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起到好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学习型员工”、“学习型区队”、“节约型组织”的创建活动,大力倡导“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不断引导员工与企业建立共同的价值观,从而改善心智模式,形成共同的发展愿景。此外,通过场区悬挂企业文化展板、安全文化展板等理念渗透形式,不断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可度。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煤矿发展
要用发展的眼光和发展的思路看待一切工作,发展才是硬道理,是企业的第一要务。首先要遵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指导方针,建成安全健康型高产高效矿井,加强安全管理,确保职工和矿山的安全是煤矿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其次要将管理和环保并重,建立绿色、环保型煤炭能源基地,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合理开采煤炭资源,不挑肥拣瘦,尽力减少资源的丢失和浪费。最后,要以人为本,把职工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职工多方面的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切实让广大职工享受到改革开放和发展给大家带来的实惠,实现矿井跨越式发展,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处。
总之,煤矿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特殊的系统,其管理工作必然是一项多因素、多环节、动态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正确处理好当前我国煤矿生产中技术力量和管理力量的关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用于探索煤矿企业管理的新路子,探求煤矿发展的新方向,最终由重技术发展为重管理,才能促进煤炭工业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才有利于与世界其他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共同发展。
第二篇:3.28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
新华网: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救援:两个奇迹 一个根源
以人为本,全力抢救——党中央国务院心系受困人员安危,为了153名工人兄弟,不放弃,不抛弃 苏联人说过:社会主义总能克服在其他主义中出现不了的困难!
2010年3月28日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重大透水事故,4月5日,王家岭煤矿,这个举世瞩目的地方,见证了生命的奇迹。经过长时间的紧急救援,井下153名被困人员中已有115人获救,另外38人正在全力救援之中。
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的救援工作,创造了“两个奇迹”:一是被困矿工在井下坚守了八天八夜,坚持、坚持、再坚持,终于渡过了生命大关,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二是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做出的部署和救援方案有效有力,在矿难发生190小时后救出了大部分被困矿工,创造了矿难救援史上的一个奇迹。“两个奇迹”都源于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对生命的无比珍视和热爱,都基于全社会彼此之间心有灵犀的责任担当和守望。“两个奇迹”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组织有力、动员广泛,能够集中力量应对危机的制度优势;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生命的尊严和价值树立了不朽的丰碑。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在矿难袭来、生死一线的刹那,生命之光才会在黑暗的矿道中闪现出绚烂夺目的光芒。
这一场生死大营救,能够再现生命的光辉,还在于受困人员自身的坚强意志和非凡毅力。在八天八夜的苦熬中,难耐的饥饿威胁着他们,恶劣的环境困扰着他们,无边的黑暗浸没着他们,但他们还是坚持再坚
持。饿了吃松树皮,渴了喝井下凉水,在死亡步步进逼的危难中,他们以超乎想象的抵抗,迎来生命曙光的重现。他们支撑生命的信心,是他们对自己的信心,也是他们对社会的信心,更是他们对党和政府的信心。这是他们对生命的有力诠释,也是他们对社会救援的有力报答。
生命的获救令人欣慰,但后续的救援依然紧迫。在得知115名矿工得救后,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向获救人员表示亲切慰问,向所有参加救援的人员表示崇高敬意,要求前方救援指挥部,继续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进一步加大救援工作力度,全力以赴、争分夺秒,千方百计搜救其余被困人员,同时精心做好获救人员的医疗救治工作。这是我们进一步夺取此次救灾抢险行动胜利的努力方向所在。尚在井下的38个生命,他们的生死是我们的深切关怀,是加快救援的紧急动员令。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不放弃,不抛弃,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在王家岭大救援中继续谱写生命的赞歌。(本报评论员)
第三篇: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读后感
正当众多市民在清明节怀念先祖、寄托哀思的同时,更加感受到对生命的尊重。
从清明节凌晨起,一条条有关生命的好消息,从山西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抢险救援现场传来:经过数个昼夜的紧张抢救后,先是9名矿工被救,生命体征正常。接下来,第二批矿工陆续被救后送到医院……电视、电台现场播报,手机同步发送。从矿井口(来源:)每救出一名矿工,观众、听众、读者,全国人民紧张的心情都会稍稍轻松一下。
平心而论,近年来,矿难之类消息屡见不鲜,大众表情从最初的震惊到现在的麻木,社会的热点逐渐聚集到对黑心矿主的痛恨,对失职官员的谴责。至于多少人遇难,遇难者的家庭承受多少悲伤,往往不被人更多地关注。山西王家岭矿难,从发生的第一时间,党中央、国务院就给予高度关注,并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救人。显然,生命是最宝贵的,保护生命永远是重中之重,所有的一切都在以抢救生命为最高原则。
有煤矿,就可能有事故,但很多事故不是不可避免,众多生命也不应为此过早地结束。记者以为,矿难是矿难,救援是救援,一个是对生命的侵害,一个是对生命的尊重。山西王家岭煤矿事故抢险救援的成果,也必不会为掩盖在矿难之中的问题画上句号。虽是同一个事情,我们也当有恨有爱,大恨大爱。
毕竟,时时处处尊重每一个生命,才是文明社会的最高追求,更是最起码的要求。
第四篇: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个人心得体会
2010年3月28日,山西省王家岭煤矿发生特大透水事故,153矿井人员补困在井下,生命安全受到极大威胁,就在我们为这起矿难事故感到伤心之余,河南伊川国民煤矿又发生瓦斯爆炸。在31号那天,国民煤业有限公司井下21煤工作面回风巷施工过程中瓦斯突出,逆流从负井口涌出,遇火在地面发生爆炸。由于该矿法人代表和主要管理人员逃跑,加之
矿灯房倒塌后将下井人员名单压埋,给确定下井人数带来很大困难。而截止现在统计,已有19人遇难。二十多人被困井下。
矿声震震,矿难就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难以根治的“顽疾”。在以前帮括我个人的许多人都认为只有民营的小煤窑才会出现事故,可是后来才发现一些国有大矿也是事故频频。像这回的王家岭煤矿,就是一个国有控股的煤矿。“安全第一”是煤矿企业的生产理念。可是这些煤矿企业负责人却忽略了这个最最基本的道理,只知道一味追求所谓的进度,将煤矿工人的生死抛掷在一旁,那么,我们要反思并呼吁,要“不带血的gdp”。可现实是残酷的,但在不改变以gdp考核官员的情况下,要gdp不带血谈何容易。
客观而言,矿难的频繁出现与政府放松监管以及企业在安全方面的技术投入不足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相对过去,近几年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以及对矿难处理的严厉程度都有大大提高,比如伊川矿难刚发生,该县县长和主管煤炭生产的副县长立马就被免职。但从矿难发生的频率来看,似乎并没有减少多少。这里是否说明,矿难与经济增长间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根据一些专家的研究,它们之间的确存在相关性。中青报多年前曾报道过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刘铁民的一项研究,刘通过对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工伤事故死亡人数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率的数据进比较分析后,得出了一个“死亡弹性系数”:当我国gdp增长率大于5%时,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死亡人数指数随之增加2.2%,当gdp增长率超过7%,这种同步增长的趋势更为明显。
这一“死亡弹性系数”说明,工伤事故状况与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水平、速度和规模等因素密切相关,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政府管理能力的反映。某种意义上,事故与伤亡是工业化进程带来的产物,用马克思的话说,是“自然的惩罚”。
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也可证明这一点。比如,日本的六十年代,在工业就业人口仅仅5000万左右的情况下,每年因工伤事故死亡6000多人,直到70年代后才逐渐好转,现在每年工伤死亡仅1800多人。美国的煤炭生产在二战前,每年事故死亡人数2000人以上,也是七十年代开始好转。我们引用刘的研究以及其他国家的经验,并非要为监管部门在矿难中的失职行为———假如有的话———进行开脱,而只是陈明一种客观事实。对煤矿乃至一切企业的安全生产的监管,都不应该脱离现实。“不脱离”的意思是,该规范的要规范,该严格的要严格;但像目前这种动辄拿官员免职的做法却是值得商榷的。
美国处理矿难的做法告诉我们,在工业化过程中,健全的法治是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生产问题的必由之路,而最直接和有效的办法是对企业实施强制性的执法监督,尤其是对风险程度高、事故隐患突出的工作场所进行严格检查,严肃处理。强制执法对提高企业安全水平,预防事故发生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不过,美国的经验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因为美国的做法是建立在全社会都遵守法律的基础上的。中国的情况是,有关法规不可谓不多,但大都没有得到严格的执行。也就是说,我们不患于无法,而患于执法不严。执法不严的原因,除了社会普遍弥漫的对法律的不信仰之外,还在于目前政府垄断了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管权力。政府虽然是监督主体,但当政府垄断监管权力时,其出台的任何防范和应对事故的行政措施,都有可能成为官员以权谋私的寻租工具;并在发生事故后,互相卸责。
所以,真要遏制矿难,一方面是严肃法制,强化执行力;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必须破除政府对安全生产监管的权力垄断,将其权力部分还给社会,即赋权于社会组织和个人,能够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提请调查,使他们在安全生产的监督方面,扮演着政府的伙伴角色。
第五篇:安全重于泰山——观《交通安全》有感
安全重于泰山——观《交通安全》有感
今天,看了《交通安全》的光盘,真是受益匪浅。
《交通安全》主要讲了关于道路交通安全的各种知识,一应俱全。但想想自己,何曾那样做过呢?只不过是在警察叔叔在的时候,我会乖乖的遵守交通规则罢了,如果警察叔叔不在,我就开始秃子打伞无法无天了:走人行横道的时候,即使人行的红灯亮着,只要街道上没有车辆,我就会像脱缰的野马,直冲过去;有时候为了截径连人行道也懒的走,不看红绿灯,直接穿了过去。有一次,开车的司机为了躲避我,差点儿就开上了边道违反了交通规则,我至今想起来还后怕。
我看完了这碟光盘,对照自己的行为感到非常惭愧,我以后再也不会了,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我在此告诉和我情况一样的同学们:安全重于泰山,请让我们一起遵守交通规则吧!
清徐县职工子弟二校五年级:我要等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