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集团 公司 知识产权工作十二五规划
知识产权工作(十二五)战略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水平,保障和维护企业经济利益和合法权益,公司按照《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省国资委关于加强监管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集团“十二五”战略发展规划》、《集团“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知识产权适用范围
知识产权是指民事主体对智力劳动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根据《专利法》、《著作权法》、《合同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公司的知识产权适用范围包括科研成果、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商业秘密权(经营信息、技术信息)等。
(一)科研成果:主要包括产品研发技术方案、设计图纸、试验数据、阶段成果、鉴定文献等;
(二)专利权:专利权是法律赋予专利权人有权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其许可为生产经营目的实施其专利,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主要有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配方、新设计的专利申请权、实施许可权等;
(三)商标权:公司拥有的注册商标及所属各全资、控股子公司的名称、专用形象标识等;
(四)著作权:职务作品中主要利用公司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公司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计算机软件等职务作品的著作权;
(五)商业秘密(含技术秘密)使用权和转让权:主要是不
为公众所知悉,只属公司拥有的工程、产品、经营管理、市场、服务信息等;
(六)上级单位要求保密管理的文件资料信息,以及其他机构与本公司进行的科研合作任务并负有保密义务的技术秘密或商业秘密等;
(七)其他可能对公司经营产生重大影响的,属于公司所有的知识产权。
二、指导思想
公司知识产权战略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为重点,从强化制度和机制建设入手,着力构建以创造为中心、以应用为关键、以管理为基础、以保护为依托的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坚持把知识产权工作与调结构、产业升级相结合,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与企业改革和发展相结合,使知识产权工作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通过进行技术改进、产品研发,努力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和加大商标保护力度,形成具有体现企业文化特色的知名品牌,不断提升企业的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基本原则
一是学习借鉴与企业自主创新相结合。在充分吸收借鉴国际国内粮油食品行业先进企业成果的基础上,促进企业自身产权研发建设工作的不断提高,同时利用国家政策和行业发展趋势的导向作用,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政策支撑体系;充分发挥企业知识产权参与市场、参与经济工作的能动作用,提高知识产权市场化运
营能力。
二是坚持突出重点与健全基础管理相结合。重点围绕产品研发,知识产权如何增强创新能力,服务企业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取得重点突破,强化知识产权建设的战略规划和全面布局。全面加强企业基础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保障产品营养健康、质量安全、方便使用,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三是坚持自主创造、联合创造和引进相结合。把自主创造作为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作为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注重加强与省内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和项目合作,逐步实现由引进知识产权、联合创造到自主创造的战略转变。
四是坚持建设与保护相结合。进一步丰富知识产权类别、扩大知识产权覆盖面,形成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商业机密等不同级别的知识产权体系。同时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保护力度,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推动企业经济发展的价值。
四、发展目标
到 2015年末,形成完善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和运作机制,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显著增强,实现对经济贡献度的稳步提升。具体目标为:
(一)知识产权建设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强集团公司和子公司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设,确保各级专利管理机构、人员、经费、编制得到有效保障。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导向作用
明显增强。
(二)知识产权开发能力明显提升。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到 2015年,新注册商标件,适时开发注册企业副商标,内容涵盖与企业所有相关业务,达到有效保护的目的,同时稳步推进驰名商标战略,到十二五末,实现个市、省级著名商标,个中国驰名商标;通过加大技术研发,实现专利申请量件以上。
(三)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稳步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支素质较高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人才队伍稳步增长。企业知识产权人才的数量和素质有较大幅度提高,到十二五末,形成由名总法律顾问、知识产权管理员、名法务专员组成的专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团队。
五、主要举措
(一)健全产权管理体制
按照企业现有的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的指导下,一是成立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满足企业创新发展需求的知识产权专职部门,配备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并加强对产权管理人员的专项培训。二是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开展知识产权管理运行体系建设。完善企业知识产权全面管理、全过程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合同管理、资产管理、预警监控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加大知识产权工作经费投入力度,鼓励员工充分运用知识产权等各类创新资源,不断提高自主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的能力。
(二)加强产品研发和品牌维护
一是培育个以上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产品,新创发明个产品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二是利用品牌优势,以商标为核心,建立商标品牌的系统保护,通过企业形象、品牌市场的推广、技术改进、技术升级、产品差异化、鲜明统一的品牌形象的全方位推广、资本配置、企业文化和团队建设等方面,制定企业的竞争策略,实施战略性发展。
(三)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基础设施建设
以为依托,着力构建企业工程技术中心,通过实施重点建设项目,加大新产品研发,促进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的明显增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市场竞争优势、和品种数量明显增加,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四)探索知识产权的市场化途径
通过自主开发、购买专利或获取专利许可权,在核心技术、专利产品上形成竞争优势。利用企业现有的产品品牌和市场影响力,探索实施品牌授权、委托加工,实现企业的资产重组和产业扩张。同时积极吸收社会资源,发展粮油纵深产业,延长产业链,实现知识产权的产业化运作,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第二篇:知识产权局解读《知识产权人才 十二五 规划》
知识产权局解读《知识产权人才“十二五”规划》
2010年11月22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印发了《知识产权人才“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提出了未来五年我国知识产权人才的发展目标、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人才规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重要举措,是未来5年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发展的总体规划,是加强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组织实施好《人才规划》,对于进一步从战略高度谋划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提高人才工作发展水平,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的战略目标,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人才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国家强。历史和现实表明,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知识产权制度在激励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核心要素。今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也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关键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加快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必须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积极推动知识产权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统筹推动各级各类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促进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制定实施《人才规划》,既是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部署,也是立足国内外知识产权形势需要、建立我国知识产权人才优势的重大举措。
《人才规划》是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制定的,是国家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框架下的一个专门规划。除序言部分外,《人才规划》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主要任务,主要措施和组织实施四个部分,共计六千多字。《人才规划》在总结“十一五”期间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工作取得的成绩、分析未来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基础上,确定了今后5年知识产权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明确了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使用为中心环节,以高层次人才和实务型人才为重点,积极推动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统筹推进各级各类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为“十二五”时期知识产权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
《人才规划》提出,人才发展要以“服务发展、人才优先,解放思想、创新机制,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高端引领、整体推进”为基本原则,确定了把服务知识产权事业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基本立足点,把用好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提出了深化改革、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创新和构建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促进人才成长、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的要求;明确了统筹抓好各类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方式。这些基本原则是在全面总结我国人才开发成功经验、积极借鉴国内外人才培养的有益做法的基础上提炼升华而成的,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确定的近五年的战略目标,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水平大幅度提高、运用知识产权的效果明显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明显改善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持,《人才规划》确定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知识产权人才工作的总体目标。到2015年,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的规模要进一步发展壮大,专利审查人才队伍将要达到9千人规模,执业专利代理人要达到1万人;知识产权人才的素质要不断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适应事业发展的需求;人才环境要进一步改善,为人才工作提供政策保障、组织保证和环境氛围。《人才规划》在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30多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在一些知识产权人才领域形成比较优势、在一些知识产权优势领域和地区形成优秀人才集群的目标,体现了人才目标与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目标的紧密衔接以及规划的全球化视野。这些规划目标为“十二五”期间知识产权人才工作描绘出一幅宏伟蓝图,要靠全国知识产权系统共同努力来实现。
实现人才规划的总体目标,需要确立在事业发展中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切实落实《人才规划》提出的加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人才队伍、专利审查人才队伍、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队伍和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的主要任务。这五支重点人才队伍基本涵盖了知识产权工作领域各行各业各类的人才,体现了以高层次人才为引领、以实务型人才为主体、整体性开发知识产权人才资源的人才队伍建设布局。
《人才规划》设计了9项具有引领性、创新性和示范性的重点人才工程和计划,作为推动人才发展的重要措施和工作抓手。其中,“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工程”在“十一五”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新形势新任务,进行大胆创新,提出了一批新的人才工程和人才培养开发计划。实施好这些工程和计划,对于整体推进知识产权人才工作、加快人才培养、培育我国知识产权人才比较优势和人才国际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才规划》还着重从加强政策支持引导、创新工作机制两个方面提出一系列保障措施,为实施《人才规划》提供条件、政策、制度、服务保障,推动人才工作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
落实《人才规划》实施工作的关键在于加强组织领导。《人才规划》从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规划体系、营造良好环境、加强基础性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组织实施工作的要求,对明确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职责、加强全国知识产权人才工作的统筹协调、顺利实施《人才规划》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我们相信,全国知识产权系统认真贯彻实施《人才规划》,必将进一步促进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的建设,开创知识产权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下文就《人才规划》中的9项具有引领性、创新性和示范性的重点人才工程和计划作系列解读。
解读之一:“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工程”解读
一、实施背景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加强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培养,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知识产权人才“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的总体要求,我局制定印发了《2011—2015年“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工程实施方案”》,计划于2011年和2013年上半年开展第三、四批百名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人选推荐选拔工作,每批选拔人数约为100人。我局自2007年启动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工程(简称“人才工程”)以来,共选拔了206名百名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人选。四年来,通过人才工程的实施,采用参加培训,挂职交流,软课题研究等方式,培养了一大批在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等领域具有专业先进水平和学术优势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以及从事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的专业人才,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扩大了知识产权人才规模,优化了人才素质,有力地推动了全国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在全社会营造了重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
二、主要目标
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工程的实施,主要是为了培养一大批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大力提高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的竞争能力,提高参与国家重大知识产权政策研究、重大知识产权专项及课题研究,参与国际知识产权重大问题的讨论与谈判的能力。到2020年,基本建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能基本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
三、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扩大我国知识产权人才规模,提高他们的能力和素质,提升国际竞争比较优势,建设一只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基本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
培养200名左右的知识产权优秀人才,造就一批精通国内外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熟悉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高层次人才;培养2000名左右知识产权管理和执法、专利审查等领域具有较高业务素质的专门人才;面向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培养30000名左右掌握相关知识产权知识的高素质服务人才,促进知识产权人才逐步向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发展。
四、培养措施
1、百名高层次人才培养
我局将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经费的投入,支持社会开展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加强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信息库建设;建立知识产权人才评价标准,对于在知识产权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建设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加大人才培训和使用力度,每年举办高层次人才培训班;有计划地选择人选参加国家和地方的重大课题、学术研究及国际交流项目,强化岗位使用和实践锻炼,以及跨部门挂职等。
2、千名知识产权专门人才培养
我局在培训经费、课题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每年举办全国知识产权局系统培训班等培训项目,联合各省开展千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每年安排500名左右人员参加专题培训,加强知识产权管理、行政执法等方面的人才队伍建设。
3、万名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
我局将重点加强对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人员队伍建设。组织落实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轮训任务。我局每年将举办面向企事业单位开展知识产权培训活动,委托各有关知识产权局举办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从业人员培训班。
五、组织领导
我局负责工程总体的统筹协调工作;各省区市知识产权局负责本地区人才培养规划和培训计划的制定落实;培养人选所在单位要创造条件,让培养人选在岗位工作中成才;培养人选要积极主动地承担任务,努力成才;各相关单位、行业协会根据职责和业务范围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各知识产权培训基地要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工作,加强教学研究,加强知识产权普及教育。
解读之二:“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建设工程”解读
为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依托各地优势培训资源开展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知识产权人才“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以下简称“培训基地”)建设工程这一重要措施。为更加全面、深入地学习和理解基地工程出台背景意义、基本原则和任务目标,现对该工程做如下解读:
一、实施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工程的背景意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知识经济快速兴起,党中央和国务院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三大战略作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选择。
“十一五”期间,特别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知识产权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各类人才的素质结构进一步优化,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政策制度不断完善,多层次、多领域、统筹协调的人才工作格局正在形成。从总体上看,我国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与知识产权事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人才工作还存在许多与新形势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才数量、素质和能力上都需要整体提高,知识产权人才的结构和布局还不够合理,高层次人才匮乏,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等。在此形势下,《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学习辅导百问》中都明确地指出要充分依托利用高校等培训机构的教育资源和人才优势,凝聚全国知识产权力量,统筹规划、突出特色建立一批国家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科学系统地开展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培养更多的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和社会急需的实务人才,并向社会开展知识产权培训。这既符合科教兴国战略思想,同时也是大力实施人才强国和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举措。田力普局长在2009年10月份召开的全国知识产权培训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大力实施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工程将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内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并且强调以实施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工程等在内的“三大工程”为抓手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
二、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工程的原则
培训基地建设工程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突出特色”为基本原则,这16字原则是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的核心思想,是指导今后全国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的总方针和原则。
在基地发展实践中,国家承担基地建设和未来发展中的指导和在人才培养上进行全面规划的重要责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是从战略层面指导工程推进的方针原则,即是以全国知识产权人才和培训工作为落脚点和出发点,从国家宏观层面把握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的本质,统筹兼顾、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合理布局、规范管理,整体推进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工作。同时,根据全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培训的近期和长远的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分层次、分类别规划基地的数量和结构。
在此基础上,作为知识产权人才培训的载体,培训基地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突出体现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和对知识产权人才的不同类别和层次的需求,依托基地自身教学、地域和特长等优势资源,针对不同领域、行业和层面的培训对象,强化基地的特色,形成有特色的办学机制和教学模式。“分类指导、突出特色”正是该思想的浓缩体现,是从微观层面上对培训基地发展进行指导。
突出全国人才培训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尊重各基地间的差异性,把握互补性,区分层次性,突出特色性,合理搭配布局,统筹安排好培训基地建设目标和规划,注重统分结合,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知识产权培训基地的作用。
三、建立培训基地的主要目的和主要任务
培训基地应主要依托学科学术基础较好和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高等院校等教育培训机构而建立,体现政府主导的系统性和公益性质。今后一段时期内,培训基地努力健全和完善培训基地管理运行体制机制,加强基地硬件和师资队伍建设,探索知识产权培训基地的学历培养模式,大力开展在职培训,即以知识产权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当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现状为基础,发展有特色、重实效的知识产权在职教育,重点培养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服务业人才等各类知识产权实务人才、高水平知识产权师资人才和党政领导干部等重点人群的知识产权培训。同时,兼顾知识产权的普及教育,大规模培养和培训各级各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为知识产权事业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
解读之三:“知识产权人才信息化工程”解读
“十一五”期间,随着我国知识产权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知识产权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统筹协调的人才工作格局,但作为人才工作重要基础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还比较薄弱,主要存在缺少统一的人才信息管理与使用平台,信息化总体程度不高,信息采集与更新机制不健全,信息共享渠道不畅通,信息分析与利用不科学等问题。
为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人才信息化建设工作,提高知识产权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精神,为更好落实《知识产权人才“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主要工作,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在“十二五”期间开展知识产权人才库建设,实施人才信息化工程,提高知识产权人才信息化工作的科学化水平。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建立知识产权人才库,整合人才信息资源。根据目前全国知识产权人才隶属多领域多部门,人才所在部门缺乏联动,各级管理部门人才工程交叉重复的特点,坚持以国家知识产权人才库为抓手,梳理人才库内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内设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咨询委员会)、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工程百名高层次人才库、省级知识产权人才库的关系,整合各级各类知识产权人才信息资源,通过人才库建设,形成一支系统完善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十二五”期间,通过开展专家库人才选拔、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工程实施和省级知识产权人才库建设工作,充实完善知识产权人才库,加强人才库信息采集、加工、分类工作,初步形成全国知识产权人才队伍数据库,并根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而逐步更新完善。
2、建设知识产权人才信息网络平台,提高人才工作信息化水平。以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为导向,根据知识产权人才库,建设知识产权人才信息网络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以通用的数据采集和共享标准为基础,建立上下贯通、高效便捷、安全可靠的国家知识产权人才信息网络平台,着力引导和促进各类知识产权人才基础信息和专业特长、科研成果等分类信息的分享与跟踪,形成国家知识产权局为数据中心,各级知识产权部门分级分类管理的全国知识产权人才信息网络平台格局。通过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人才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与使用,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数据基础和参考依据。
3、加强统筹规划,完善使用机制。知识产权人才信息化工程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统筹协调组织,全国知识产权局系统共同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局负责人才库的总体规划制定和协调指导工作,重点抓好专家库、百名高层次人才库的建设和管理,信息网络平台的搭建与维护;各省区市知识产权局负责本地区人才工程的规划和实施工作,重点抓好省级知识产权人才库建设和信息网络平台数据的使用与更新;知识产权各相关单位、行业协会根据职责和业务范围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
知识产权人才信息化工程实施过程中,要逐步建立完善人才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健全人才信息使用制度,研究制定人才信息采集标准,实现信息网络平台内容准确、管理规范、使用方便、高效安全。解读之四:“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人才培养计划”解读
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人才(以下简称“行政管理人才”)是我国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其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成败,必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工作力度,抓紧抓好。《知识产权人才“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将行政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进行了系统的谋划和部署,现就有关问题解读如下:
一、加强行政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意义
当今世界,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和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胡锦涛总书记在“526讲话”中指出:加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大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运用能力,是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市场秩序和建立诚信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国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共赢的迫切需要。2008年6月,国务院印发《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要求必须把知识产权战略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切实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知识产权工作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力量,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需要多方面资源和要素的支持,人才、经费、制度、设施、环境等,但最核心、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人才。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能动、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推动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人才包括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等方方面面的人才,这些队伍都是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知识产权人才队伍中,各类人才有着不同的分工,处于不同的地位,行政管理人才队伍肩负着规划事业发展蓝图、统筹协调各方面资源、引导事业发展方向、创造事业发展政策环境的重要职责,对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发挥着主导性的关键作用。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行政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是发展知识产权事业的“牛鼻子”。大力加强行政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是进一步增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能力的迫切需要,是解决知识产权事业存在问题的迫切需要,是适应客观需求、大幅提升创新主体知识产权意识和能力的迫切需要,是进一步发挥知识产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作用的迫切需要。
二、行政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
规划从以下几个方面明确了行政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一是增加数量。目前,全国知识产权局系统行政管理人员仅有5000多人,跟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工作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规划要求“进一步充实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队伍,健全完善各级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二是优化结构。要做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工作,需要多种类型的行政管理人才,主要包括领导决策类、政策制定类、项目管理类、行政执法类、法律事务类、国际事务类、战略规划类、文秘信息类、宣传教育类、人才管理类、统计管理类、财务管理类、行政事务类、专业技术类等。这些类人才之间只有比例协调,才能相互促进,形成合力,发挥最大的管理效益。规划要求进一步优化行政管理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专业、区域结构。三是提高能力。行政管理人才的能力是决定行政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应持续强化行政管理人才的能力建设。规划要求,采取各种方式提高行政管理人才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能力和行政管理、专业工作水平。四是改善环境。人才环境是影响人才成长的重要因素,构建良好的人才环境是发挥人才作用、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规划明确,大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完善保障体系,创新工作方法,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社会环境。
三、加强行政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工作思路
加强行政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工作思路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三个支撑点”,“一个核心”是指以提高能力为核心,“三个支撑点”是指以人才培养计划、人才使用交流机制、人才队伍建设政策体系为支撑。规划明确行政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知识产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为核心,要实施行政管理人才培养计划,采用多种方式加大人才使用交流机制,构建促进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体系。
四、加强行政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举措
根据“一个核心,三个支撑点”的工作思路,研究制定加强行政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如下:
(一)实施人才培养计划
人才培养计划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业务培训。二是学历学位教育。三是高层次人才培养。四是青年人才培养。五是国际培训和交流。六是理论、素质培训。
(二)建立健全人才使用交流机制
人才使用交流机制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轮岗机制。二是挂职机制。三是强化人才使用机制。四是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三)构建促进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体系
促进人才队伍建设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二是健全人才考核评价政策。三是加强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四是建立分类管理的人才政策。
解读之五:“专利审查人才能力提升计划”解读
一、实施专利审查人才能力提升计划的必要性及意义
专利审查人才能力提升计划是《知识产权人才“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我局强局建设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关键问题。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这对于知识产权和专利事业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更要求我们以人才战略作为先行,在竞争中抢占先机。“十一五”期间,我国专利申请量保持了跨越式增长态势,知识产权事业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持续提升,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不断增强,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这一形势也对专利审查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科技队伍,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因此,在“十二五”开局之初,推进实施专利审查人才能力提升计划,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
二、专利审查人才能力提升计划的指导方针
专利审查人才能力提升计划的指导方针是: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提高,积极创新。
全面规划,即对专利审查人才能力提升计划进行整体规划,按照整个事业的发展要求确定人才能力提升任务,使人才能力提升计划形成系统、完整的格局。突出重点,即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强局建设两大历史任务为导向,明确专利审查人才能力提升计划过程中的战略布局,理清重点难点,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做到关系事业发展的重点调整、关系全局发展的重点开发、关系人才发展的重点实施,促进人才能力提升计划符合两大历史任务的要求。整体提高,即在专利审查人才能力提升计划的整体构架中,实现与我局局情相适应、与队伍特点相吻合的目标,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人员,合理分配资源,做到各有侧重、详略得当,从整体上使专利审查人才队伍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积极创新,即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推动人才能力提升计划的实施,破除制约发展的观念和制度,构建与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相适应、有利于我局实现强局目标的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
三、专利审查人才能力提升计划的战略目标
按照“十二五”时期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组织实施2011—2015年“专利审查人才能力提升计划”。一是继续发展壮大专利审查队伍,到2015年逐步使审查员队伍规模扩增至9000人;二是完善各类人才机制,优化专利审查人才结构;三是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专利审查人才,形成比较明显的专利审查人才优势,在全局范围内选拔培养局级领军人才100名左右、局级高层次人才400名左右、部门级骨干人才1100名左右;四是营造具有活力、富有效率的审查人才发展环境。
四、专利审查人才能力提升计划的基本任务
(一)完善招录制度,壮大审查人才队伍。通过多种渠道,按照事业需求继续扩大审查人才队伍规模,使人才数量充足,满足工作发展需要。
(二)实施分类培养,优化审查人才结构。构建横向及纵向的人才分类指标,按照特性实施人才分类培养,同时,不断优化人才管理模式,使人才布局趋于合理,并通过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辐射作用,推动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
(三)优化管理模式,完善人才开发机制。逐步健全完善覆盖审查人才选拔、使用、管理、评价、反馈、激励等各领域机制,以关注审查员发展和成长为中心,探索建立审查员职业发展体系,确保在优化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人才潜能得到充分开发。
(四)紧扣能力主线,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在充分掌握审查人才能力需求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培养体系,一方面深入贯彻落实“抓中间,带两头”的工作精神,推进实施审查员在岗实践能力提高计划,另一方面注重对专利审查人才队伍中领导干部的培养,促进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确保整个审查人才队伍提升服务公众、服务国家经济发展的能力。
解读之六:“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人才开发计划”解读
企事业知识产权人才是我国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事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强企事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知识产权人才“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未来5年企事业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要举措。
一、企事业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
规划确定了“企业知识产权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有较大幅度提高”的目标要求,这是根据我国市场与创新主体——企业知识产权人才的现状提出的一项定性指标。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知识产权正日益成为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战略资源和有力武器。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逐步发展并初具规模,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企业已形成较强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队伍。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广大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水平和能力还不强。形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企业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普遍匮乏是一个重要因素。较大幅度地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既是实施战略纲要的具体体现,也适应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实际需要。
二、加强企事业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的任务
规划提出了“以培育市场主体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为核心,大力开发企事业知识产权人才,加快培养高层次和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推动建立和完善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人才评价制度,推进企事业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的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推动高水平企事业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
这一任务明确了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促进自主创新和提高竞争力是加强企事业知识产权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高层次和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是企事业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内容;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人才评价制度是企事业知识产权人才开发的制度保障;企事业知识产权人才的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是人才开发和队伍建设的方向。
三、加强企事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重点工程
规划确定实施“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人才开发计划”(以下简称“企业人才开发计划”)等重点人才工程,是落实规划的重要工作抓手,是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知识产权人才保障的重要举措。
实施企业人才开发计划的主体是全国各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目标是提高企事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方式是有计划、分层次、有重点地培养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人才,经过5年努力,完成培训近百万人次企事业知识产权工作者及科技研发人员、培养数百名高层次企事业知识产权经营管理人才的任务,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提供人才支撑。
四、加强企事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政策引导和支持
制度和政策是人才工作最有力的引擎。根据战略纲要提出的“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人才的专业技术评价体系”的战略措施,针对目前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工作尚缺乏制度政策支持的现状,规划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人才的专业技术评价体系”的战略措施。
建立企事业知识产权人才评价体系是激励和吸引企事业知识产权人才、促进企事业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的重要举措。“十二五”时期,要总结一些省、市的实践经验,大力推进企业知识产权人才评价体系制度建设,加快建设企事业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的步伐。
解读之七:“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支撑计划”解读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加快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必须强化人才支撑,必须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必须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一、总体思路
为解决制约加快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国家知识产权局对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培养工作,特别是《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支撑计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制定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实施方案制定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一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二是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知识产权人才发展的五年规划——《知识产权人才“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三是加大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培养工作力度,切实解决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主要内容
实施方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是“十二五”期间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发展的总体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的主体内容分5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发展指导方针。第二部分是目标和任务。第三部分是培养模式,通过设计不同的培养模式,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第四部分是培训机构和师资队伍。第五部分是与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具体措施。第六部分是组织管理,对于实施方案在全国范围内的统筹协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三、目标和任务
实施方案提出用五年时间,以“增加人才数量,提高人才质量,提升服务能力”为总目标,培养数量较为充足的知识产权服务业从业人员,培养数千名高素质、复合型的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培育数百名精通业务、诚信度高、具有世界水平的高层次知识产权服务人才。设定这些目标,从必要性看,加快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从可行性看,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是通过深入调研、专家论证后提出的;从操作性看,制定的目标在实现过程中确实有一定的压力,但也切实可行,经过努力完全能够实现。
四、具体措施
不同类型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的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组织协调,需要采用不同的培养模式,以及与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不同层次的培养措施。实施方案确定了优势互补的3种模式。考前培训注重增加合格专利代理人的人数,属于“量”的增长,执业培训和高层次人才培训模式注重执业专利代理人高端服务能力的提升,属于“质”的跨越。在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将以考前培训为着力点,以专利代理人执业培训模式为主线,以高层次人才培训模式为补充,力求做到目的明确,层次鲜明,点面结合,相辅相成,共同显著提高专利代理行业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综合服务能力。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各地方知识产权局、行业协会、各类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的共同努力下,随着实施方案的全面实施,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培养工作必将开创新局面、再上新台阶。
解读之八:“高层次人才引领计划”解读
一、背景
当今世界,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特别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十一五”期间,我国知识产权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知识产权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但是从总体上看,由于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的时间还不长,知识产权人才现状与知识产权事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知识产权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加快培养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指出:“中高级领导干部、优秀企业家和各领域高级专家等高层次人才,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的指导方针。为加强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人才“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制定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
二、目标任务
在“高端引领,整体推进”原则指导下,规划提出要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不断扩大高层次人才队伍,“着眼于培养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人才,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培养知识产权各专业领域的高素质拔尖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重点支持和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引领人才”,这就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国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队伍要扩大规模,以世界水平为目标,加快培养知识产权各专业领域的拔尖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培养中青年领军人才,从而推动和引领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
三、高层次人才特点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基于这一定义,初步得出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的定义:精通知识产权法律、管理等理论和知识,拥有丰富的知识产权实践经验和较高的知识产权实务技能,熟悉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和国际事务,能够胜任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经营管理或服务等工作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高层次引领人才还不同于普通的高层次人才,除了具备高层次人才需要具备的品德、知识和能力外,还应是在知识产权领域的理论研究或实务方面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贡献突出、引领作用和团队效应明显、发展潜力较大的高层次人才。具体来说,高层次引领人才应具有创新思维,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适时掌握本学科本领域最新研究动态,并能够将新知识和能力运用到本职工作中,有带领团队向国际国内研究前沿冲击的潜质;具有较强的领导、协调和组织管理能力,建设并带领一支优秀的团队,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现自身和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眼光,能够紧跟国际国内知识产权前沿领域发展趋势,在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建设知识产权强局系统的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
四、具体措施
为加快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规划提出实施重点人才工程——“高层次人才引领计划”。高层次人才引领计划主要着眼于高层次人才队伍的总量增长和素质提高,通过吸引和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知识产权专门人才,并形成发挥引领和带头作用的高层次人才群体。
(一)总体思路
以纲要和规划为指导,围绕全国知识产权中心工作,以构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骨干人才、高层次人才和高层次引领人才的四层级人才队伍体系为目标,统筹全国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队伍,制定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系统规划和完善高层次人才成长路径,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计划性和联动性,注重高层次人才的领军能力的培养。
(二)工作目标
着力提高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的竞争能力,提高参与国家重大知识产权政策研究、重大知识产权专项及课题研究、国际知识产权重大问题的讨论与谈判的能力,培养造就一批知识产权领域领军人才,促进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更加复合化、专业化、实务化和国际化,形成我国知识产权人才的国际竞争比较优势。
在高层次人才队伍规模和结构方面,努力提高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专业领域人才以及从事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的专业人才的业务素质,使专利审查、法律法规、国际交流合作、知识产权战略与政策研究等重点领域人才类型分布趋于合理,进一步扩大人才规模,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三)工作重点
以人才选拔为先导。高层次引领人才不同于普通高层次人才,更不同于一般人才,并非所有人才都能成为引领人才。因此,必须认真选拔,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在选拔过程中,不但要对人才的品德、知识和能力等基本要素进行考察,最重要的是对人才发展潜力的考察,即人才是否具有战略眼光,是否具有把握全局、开创性地带领队伍完成重大挑战的潜质将是考察的关键。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人才的培养需要遵循客观规律,科学合理地设计人才的教育培养、选拔使用、考核评价制度以及人才的监督制约制度,用制度为高层次引领人才构建一条科学、高效的成长路径,建立健全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工作机制,营造一个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将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关键保障。
以人才使用为核心。有研究表明,对人才的成长起主要作用的是承担挑战性的任务,因此,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将坚持在实践中培养、实践中锻炼、实践中成长、实践中发展的方针,重点通过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辐射作用,引导和带动知识产权相关领域和类别的人才队伍的成长,推动我国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水平全面提升。
解读之九:“高水平知识产权师资人才推进计划”解读
高水平的知识产权师资人才队伍建设是我国各项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基本保障,也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强高水平知识产权师资人才队伍建设,《知识产权人才“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未来5年高水平知识产权师资(以下简称为“师资”)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高水平知识产权师资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
规划确定了“为满足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师资人才队伍”的目标要求,这是根据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需要所明确的指导性意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知识产权制度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加强创新型国家建设方面的作用日渐突出。伴随着知识产权日益增强的重要作用,全社会对于知识产权人才的呼唤更加迫切,对于知识产权培训的内生性需求大幅增长。然而,人才培养工作却遭遇普遍供需不足的瓶颈。知识产权师资总量增长相对滞后,数量明显不足;师资结构有待完善,涉及国际法律、诉讼、政策制定以及企业管理实务的师资相对匮乏;师资区域分布需进一步优化,师资分布与各区域培训需求情况的切合度不足;师资的使用和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师资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以在当前有限的师资资源下,提高师资的利用效率和水平。因此为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所确定的关于“制定培训规划,广泛开展对党政领导干部、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文学艺术创作人员、教师等的知识产权培训”的战略措施,必须有针对性的开展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为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教学和培训资源保障。
二、加强高水平知识产权师资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
规划提出了“依托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及重点企业等,每年重点培养和支持数十名知识产权领域的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在高等院校、培训基地等教育培训机构培养造就一批知识产权教育培训的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的主要任务。
这一任务明确了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及重点企业是师资培养的主要来源和参与部门,并确定了高等院校和培训基地等培训机构为承担师资培养具体组织工作的主要部门。建设知识产权系统师资队伍,能够加强政府对社会的人才服务职能,进一步深化知识产权系统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及重点企业等社会部门的沟通和交流,满足不断增长的知识产权培训社会需求;重点培养建设知识产权服务和管理师资队伍是企事业知识产权工作内容不断升级的迫切需要;培养建设高等院校专职师资队伍是落实纲要中关于“设立知识产权二级学科,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立知识产权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和 “在高等学校开设知识产权相关课程,将知识产权教育纳入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体系”要求的具体措施。
三、实施高水平知识产权师资人才推进计划
作为落实规划的重要抓手,规划涉及了包括“高水平知识产权师资人才推进计划”在内的9项重点人才工程。“师资人才推进计划”是基于“十二五”时期其他8项人才工程实施所应具备的师资情况,保障和服务于其他人才工程的顺利开展所提出的一项基础性举措。
根据推进计划要求,全国知识产权系统要配合推进计划的总体安排,围绕知识产权系统、知识产权服务、知识产权管理以及高等院校知识产权专职师资等4类队伍建设,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和办法。实施推进计划中各子计划所涉及的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应加紧制定五年培训方案,在未来五年内,针对以上4类队伍各培养50名高水平师资人才。首先应加强培训的计划性、系统性,每年至少完成1-2期的专项培训任务。
四、加强高水平知识产权师资人才培养的政策引导和支持
政策支持是高水平知识产权师资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推进计划的政策支持核心在于将师资培养计划纳入我局现有的各项人才培养政策及制度中。结合现有的高层次人才制度以及各类学术带头人制度,加强知识产权系统高水平师资的培养力度;结合《专利代理业务提升计划》、《专利代理行业发展规划(2009―2015)》以及《专利代理行业从业人员培训指南》加强知识产权服务师资的培养力度;结合全国试点示范项目,开展知识产权管理师资人才的培养工作;结合全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工作开展高等院校知识产权专职师资的培养工作。充分发挥各方面力量,加强我局各类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政策的衔接,为全方位完成高水平师资人才推进计划提供政策保障。
第三篇:郑州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郑政〔2011〕8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现将《郑州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九月三日
郑州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郑州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以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建设郑州都市区,根据国家、省和郑州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郑州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郑州市知识产权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呈现快速健康发展局面。郑州市被授予“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一)实现多项突破,知识产权拥有数量快速增长专利申报授权实现“3个30%、1个100%以上”:全市年专利申请量由2005年的2466件增长到2010年的8203件,年均增长38.7%;年发明专利申请量由2005年的555件增长到2010年的2455件,年均增长57%;年专利授权量由2005年的1074件增长到2010年的5677件,增长71.4%;国外专利申请量由2005年的2件增长到2010年的27件,年均增长208%。全市商标注册量达到34860件,近三年年均增幅115%,商标国际注册85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6件,河南省著名商标159件。版权、植物新品种、地理标志产品等知识产权的申请和保护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二)实行“四个纳入”,知识产权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一是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制定实施了《郑州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等多次研究解决知识产权工作重大问题。二是纳入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将知识产权作为“三化两型”城市建设的战略举措来抓。三是纳入市、县两级科技工作考核目标管理体系。制订出台了《郑州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推进计划》和《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推进计划责任分工》等,将各项工作任务向各县(市、区)和各成员单位进行分解落实。四是纳入重大科技项目管理、实施全过程。将知识产权贯穿于科技计划项目的论证、立项、实施、评审、验收、鉴定的全过程,作为创新型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必要条件。
(三)完善“四大体系”,知识产权管理服务更加健全一是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先后制定实施了《郑州市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议机制》、《关于加强郑州市会展业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工作的意见》、《郑州市专利促进和保护条例》等政策法规。二是完善政策引导体系。设立了专利专项经费,用于促进专利申请、专利技术实施和产业化。对获得国家、省、市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给予资助。三是健全管理工作体系。市政府成立了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充实了市知识产权局工作机构和编制。全市14个县(市、区)(含高新区、经开区)全部建立了知识产权局,达到了机构、编制、经费和人员“四落实”。全市百户重点企业和50户高成长性企业90%以上设立了知识产权管理部门,225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778家设立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设置率34.5%。四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先后成立了中国(郑州)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河南(郑州)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和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建立了郑州知识产权网、郑州市专利技术交易网等公共服务平台。
(四)实施“四大工程”,知识产权培育示范成效显著一是实施知识产权品牌工程。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获得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等称号的给予奖励。二是实施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共培育知识产权优势区域8个,优势企业35家,国家知识产权强县2个。选派专利特派员进驻产业集聚区帮助规模以上企业消除“零专利”。三是实施专利主体培育工程。选择一批符合郑州市产业布局及发展方向的企业,作为专利创造和实施的主体予以重点培育。四是实施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积极促进县(市、区)知识产权能力的全面提升,重点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加工领域,大力开展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的创造、管理和保护工作。
(五)落实“四大措施”,知识产权转化应用态势良好一是加大投入,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设立专利技术转化和产业化资金,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产业集群。二是完善专利审查、风险投资服务机制。对涉及国有资产5000万以上的项目进行知识产权审查,鼓励创业孵化器等创业服务机构从事与知识产权相关的风险投资活动。三是建立机关、中介、企业“三联共建”制度。政府定期调研企业专利申请和产出情况,中介机构负责申报指导、代理及推广服务,企业进行知识产权创造及转化应用。四是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向全市29家企业征集专利权质押项目150余项,促成银行向企业发放专利质押贷款630万元,开辟了企业融资的新途径。支持企业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盘活无形资产,发挥商标品牌的优势作用。
(六)建立“四大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得到加强一是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合执法机制。深入开展“雷雨”、“天网”等知识产权专项执法活动,查处专利侵权及假冒案件400余件,累计核查专利商品9000余件;查处商标纠纷案件1812件,查缴各类非法出版物210.82万册(张、盘)。公安机关共立案侦查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1168件,质监部门共立案查处案件1442件,市中级人民法院共审理知识产权案件3000余件。成立了郑州市知识产权保护协会。市知识产权局、公安局联合对20家企业实施知识产权重点保护。二是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和谐执法”机制。积极引入和谐执法理念,重思想教育引导,公正公平处理纠纷、化解矛盾,达到权利人、侵权人、政府和社会“四满意”。行政投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均为零。三是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建立省市地企纵向四级联动机制和知识产权、公安、工商等横向联合执法机制。制定实施《郑州市知识产权保护行政与司法协作机制》、《关于推进专利仲裁工作的实施意见》。四是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建立实施郑州市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对优势产业技术领域及时发布知识产权预警信息,指导企业化解潜在的知识产权风险。
(七)开展“四项活动”,知识产权宣传教育不断深入一是开展“五进入”活动。利用各种各类知识产权重大宣传教育活动,组织知识产权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村户。二是开展“知识产权郑州行”活动。不间断开展知识产权知识企业行、街乡行、校园行活动,在媒体开设知识产权专题栏目,印制知识产权系列丛书、《郑州市专利行政保护典型案例》光盘等知识产权宣传材料。发布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白皮书。三是开展知识产权知识普及活动。在全市乡、村、社区、重点企业建设知识产权科普书屋。四是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和人才培养”系列活动。设立知识产权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试点,印发小学生《知识产权ABC》彩色图书,在高等院校建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将知识产权培训课程纳入市管干部班培训项目,每年有计划、有步骤地举办规模以上企业法人和科研机构负责人知识产权培训班。“十一五”期间,我市知识产权事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应清醒看到,我市知识产权工作还远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主要表现在知识产权管理队伍不能适应工作需要,专利执法主体的执法能力不够强,市场主体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欠缺,知识产权投入特别是企业的研发投入仍然不足,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面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建设郑州都市区、建设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全面贯彻“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方针,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积极培育知识产权优势,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发展知识产权经济,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建设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建设郑州都市区提供坚实的支撑。
(二)基本原则“十二五”期间,知识产权事业发展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知识产权工作与发展方式转变相结合。
既要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对激励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作用,又要结合发展方式转变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知识产权工作进行适度调整,强化知识产权政策的针对性、时效性及前瞻性。
2.坚持市场主导和政策引导相结合。
既要通过市场导向,充分增强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又要通过制定和实施引导政策及搭建社会共享公共服务平台等措施,鼓励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制度,增强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水平。
3.坚持创造、运用、保护与管理相结合。
既要重视知识产权的创造,又要重视对知识产权成果进行及时、有效的转化,推进产业技术升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既要完善鼓励创新创业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又要重视通过知识产权执法,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4.坚持研发、引进、转让和许可相结合。
既要鼓励企业依靠自身力量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也要重视与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开展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合作开发;既要重视核心知识产权技术的引进,也要重视通过知识产权转让、许可等途径,获取研发利润,提升企业竞争力。
5.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既要在全局上引导和推动知识产权全面发展,又要集中优势资源实现重点突破。要以本市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为突破口,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优势区域、优势企业的示范效应,强化优势,以重点突破推动知识产权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全面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努力,进一步完善以知识产权制度为保障的自主创新体系、研发与运用相结合的知识产权产业化体系、有力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高效运转的信息和中介服务体系,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与管理能力不断增强,知识产权拥有量大幅度提升,质量明显改善,知识产权转化实施创造的效益显著提高,将郑州市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强市,成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郑州都市区的创新龙头和中部崛起的重要创新区域。
2.具体目标
(1)知识产权拥有量显著增长。到2015年,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6000件,授权量达到10000件,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每万人3.3件以上,企业专利实施率达到70%以上,涉外利申请量、授权量比2010年翻一番;全市注册商标总量达到45000件,其中国家驰名商标20件,省著名商标300件;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不少于5个。
(2)知识产权优势培育、示范及试点工作不断深化。新增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50家,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区域10个。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明显增强。
(3)知识产权产业集聚区建设成效显著。积极争创河南省知识产权优势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区内70%规模以上企业全部消除零专利。
(4)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显著增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效率明显提高,专利执法案件结案率达到90%以上。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更加紧密畅通,知识产权预警应急机制及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更加完善。
(5)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体系更加完善。各县(市、区)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基本形成职能明确、人员专职、经费保障、运转有效的地方专利管理工作体系。强化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知识产权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企业70%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6)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建立数据信息覆盖各县(市、区)及产业集聚区的知识产权公共信息平台,建立与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相配套的知识产权专题数据库。加快知识产权咨询、评估、交易、维权等中介机构建设。建立多层次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
(7)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大。建立知识产权培训基地1个。到2015年参加各类培训的人员达到3万人以上;培养知识产权高级人才30人以上,中级人才300人以上,一般人才3000人以上。
三、主要任务完成“十二五”时期的知识产权发展目标,要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为主线,以“九大创新工程”为载体和抓手,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政策体系、健全知识产权工作管理体系为支撑,有效提升市场主体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一)促进知识产权创造
1.紧密结合郑州市产业发展布局,明确知识产权工作重点领域。
知识产权的创造要引领、支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并实现集群化发展,争取在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先进装备制造、绿色焊接材料和高品质超硬材料、信息安全产品、现代物流技术系统或平台、新型传感器及物联网开发应用等领域取得10项以上具有重大创新突破的自主知识产权。要以培育汽车和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物流商贸、文化创意旅游等战略支撑产业创新联盟为抓手,鼓励联合开发,着力将技术联盟打造成专利创造联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带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持续高速发展。实施铝及精深加工、纺织服装、食品、耐材、建材、能源和轻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创新工程,并将创新成果及时产权化,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能力。以版权为抓手,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进文化创新,实现文化要素的产权化、商品化和产业化。围绕现代服务业建设,精心打造“郑州服务”品牌,实施“老字号”振兴工程,努力培育一批新的现代服务业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发挥其引领作用,形成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或产业集聚区。2015年,全市拥有弛(著)名商标200件以上。以植物新品种权、专利权及地理标志产品为重点,大力提升农业现代化及产业化水平。
2.完善知识产权创造激励机制。
继续实施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专利申请授权资助、知识产权品牌建设等政策措施,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会同科技管理部门,加大对科研项目运行中的知识产权跟踪力度,对源自产学研合作尤其是技术联盟中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申请的、着重解决重大关键技术问题、能够产生核心知识产权的研究开发项目,在科技计划安排和经费投入上给予优先或重点支持,大幅度提高专利产出量,优化专利结构。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专利奖评选活动,激励群众性的发明创造和艺术创作活动。
3.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提高高校、科研机构的创造能力。
通过政策扶持、宣传培训等方式,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帮助企业提高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式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鼓励企业通过购买、联合重组、特许经营、补偿贸易、许可、专利联盟等方式获得知识产权。引导和支持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打造驰(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鼓励和引导在郑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面向企业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开发一批关键性、前沿性的新技术、新成果,争取形成一批原创性知识产权。会同科技管理部门,以科技特派员制度为载体,在高等学校设立知识产权驿站,鼓励国内、外院(所)校科研人员为郑州企业服务。
第四篇:印发广东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印发广东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东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知识产权局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八月十日
广东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
目 录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1)
(一)发展基础 „„„„„„„„„„„„„„„„„„„„„„„„(1)
1.确立了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目标„„„„„„„„„„„„„„„„„„(1)
2.制定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纲要„„„„„„„„„„„„„„„„„„(1)
3.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2)
4.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跃上新台阶„„„„„„„„„„„„„„„„„(2)
5.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持续增强„„„„„„„„„„„„„„„„„„„(3)
6.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3)
7.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4)
(二)发展形势 „„„„„„„„„„„„„„„„„„„„„„„„(5)
1.国际形势„„„„„„„„„„„„„„„„„„„„„„„„„„„(5)
2.国内形势„„„„„„„„„„„„„„„„„„„„„„„„„„„(5)
(三)面临的挑战
„„„„„„„„„„„„„„„„„„„„„„„(6)
1.体制与机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6)
2.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亟需全面提高„„„„„„„„„„„„„„„„„(6)
3.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亟待着力推进„„„„„„„„„„„„„„„„„(6)
4.知识产权结构和区域发展不平衡„„„„„„„„„„„„„„„„„(7)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7)
(一)指导思想 „„„„„„„„„„„„„„„„„„„„„„„„(7)
(二)发展目标 „„„„„„„„„„„„„„„„„„„„„„„„(8)
三、主要任务„„„„„„„„„„„„„„„„„„„„„„„„„„(9)
(一)激励知识产权创造,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10)
1.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10)
2.突显企业主体地位和作用„„„„„„„„„„„„„„„„„„„„(10)
3.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10)
4.提升高校与科研机构创造能力„„„„„„„„„„„„„„„„„„(11)
(二)促进知识产权运用,引领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11)
1.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1)
2.加快推进知识产权转化和运用„„„„„„„„„„„„„„„„„„(12)
3.积极推进专利技术标准化工作„„„„„„„„„„„„„„„„„„(12)
4.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品牌„„„„„„„„„„„„„„„„„(13)
5.大力实施“版权兴业工程”„„„„„„„„„„„„„„„„„„„(13)
6.积极促进植物新品种应用„„„„„„„„„„„„„„„„„„„„(13)
7.推进传统知识产权化与产业化„„„„„„„„„„„„„„„„„„(13)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
„„„„„„„„„(14)
1.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14)
2.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14)
3.加强知识产权刑事执法工作„„„„„„„„„„„„„„„„„„„(15)
4.提升知识产权司法审判水平„„„„„„„„„„„„„„„„„„„(15)
5.强化会展和行业协会知识产权保护„„„„„„„„„„„„„„„„(15)
6.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16)
7.建立维权援助和涉外应对机制„„„„„„„„„„„„„„„„„„(16)
(四)优化知识产权管理,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6)
1.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制„„„„„„„„„„„„„„„„„„„„„(16)
2.推行知识产权特别审查制度„„„„„„„„„„„„„„„„„„„(17)
3.推进企业知识产权规范管理„„„„„„„„„„„„„„„„„„„(17)
4.加强代理机构与人员管理„„„„„„„„„„„„„„„„„„„„(17)
5.强化生物物种遗传资源管理„„„„„„„„„„„„„„„„„„„(17)
6.加强知识产权对外交流与合作„„„„„„„„„„„„„„„„„„(17)
(五)强化知识产权服务,促进创新型广东建设
„„„„„„„„„„(17)
1.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18)
2.规范知识产权服务市场„„„„„„„„„„„„„„„„„„„„„(18)
3.推动中介机构与创新主体对接„„„„„„„„„„„„„„„„„„(18)
4.提高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能力„„„„„„„„„„„„„„„„„(18)
(六)弘扬知识产权文化,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 „„„„„„(19)
1.积极推进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工程„„„„„„„„„„„„„„„„„(19)
2.广泛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活动„„„„„„„„„„„„„„„„„„„(19)
3.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培训教育工作„„„„„„„„„„„„„„„„„(19)
四、保障措施„„„„„„„„„„„„„„„„„„„„„„„„„„(20)
(一)加强组织领导 „„„„„„„„„„„„„„„„„„„„„„(20)
(二)加大投入力度 „„„„„„„„„„„„„„„„„„„„„„(20)
(三)强化政策导向 „„„„„„„„„„„„„„„„„„„„„„(21)
(四)培养专门人才
„„„„„„„„„„„„„„„„„„„„„„(21)
(五)构建评价体系 „„„„„„„„„„„„„„„„„„„„„„(22)
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知识产权已成为国际国内竞争的战略资源,也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科技、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十二五”时期是广东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知识产权事业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保障我省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促进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特编制广东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确立了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目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在《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粤发〔2008〕5号)中明确提出了“实现从知识产权大省向知识产权强省跨越”的奋斗目标,在《广东省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纲要》(粤府〔2008〕72号)、《广东省实践科学发展观重点行动纲要》(粤办发〔2009〕36号)、《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决定》(粤发〔2009〕10号)等文件中提出了建设知识产权强省的相应举措,为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知识产权事业的深入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
——制定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十一五”期间,国家和省颁布实施了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引领我省知识产权事业进入重要的战略发展期。为共同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省政府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建立了高层次战略合作关系。围绕国家和省的战略纲要提出的任务,省有关部门制定了实施方案,各地级以上市相继制定并实施本地区的战略纲要或实施方案,全省已形成以战略统领发展、以战略促进发展、以战略保障发展的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新格局。
——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根据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配套要求和长远需要,我省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政策法规。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广东省专利条例》,省政府印发了《广东省著名商标认定和管理规定》,省有关部门出台了《广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认定办法(暂行)》、《国(境)外专利申请资助办法》、《著作权侵权投诉管理办法》、《广东省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广东省著名商标认定和管理的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文件。
——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跃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我省知识产权拥有量不断增长,质量显著提高。全省累计专利申请575798件,比“十五”期间增长了150.8%,发明专利申请149255件,比“十五”期间增长了345.2%;专利授权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为364965件和38805件,全省每百万人口专利申请和发明专利申请分别达到1485件和396件,超额完成我省预定的1250件和200件的发展目标;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总量一半以上,连续八年保持全国首位。全省有效注册商标总量超过70万件,连续16年位居全国第一。我省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67件,位居全国首位;广东省著名商标2487件;广东省品牌产品1142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65个,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作品著作权自愿登记数量逐年增长,共计14059件;软件著作权自愿登记数量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第二,共计22012件;全省农业和林业植物新品种申请数量分别为95件和18件,授权数量分别为46件和5件;技术标准中的专利比率显著提高。
——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持续增强。“十一五”期间,我省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意识不断增强,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明显提高,涌现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示范企业和产业化基地或园区。产学研合作密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成果大量向企业转化。高新技术专利产品产值所占比重明显上升;专利技术转化为标准的数量和层次显著提高。商标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内容,企业运用商标能力不断提高,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市场影响力和价值不断提升,商标竞争优势不断增强,品牌带动效应显著。动漫、软件、影视、出版印刷等版权产业发展迅速,建设了省级版权兴业示范基地42个,2010年全省软件业务收入、软件产品收入和系统集成收入均居全国第二位。知识产权资本运营能力逐步提高,全省拥有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4个,一批中小企业运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获得贷款。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我省知识产权行政和司法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相衔接机制和跨部门、跨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不断完善,会展和行业协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初步形成了行政执法、会展保护、行业自律的保护体系,有力地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全省专利行政部门立案处理专利纠纷案件980件,立案查处假冒专利案件234件,指导展会和行业协会解决专利纠纷5371宗;工商部门查处各类商标违法案件19863件;质监部门查处地理标志产品及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案件57603件,移送涉刑案件372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查处版权案件488件;公安机关立案查处知识产权刑事案件3350件;海关采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11670次,扣留侵权嫌疑货物10.67亿件,案值人民币4.93亿元。全省法院受理一审知识产权民事和刑事案件31213件和1008件。司法保护水平不断提高,管辖部分一审知识产权案件的基层法院增至21家,“三审合一”工作取得新进展,司法审判工作的透明度进一步增强。
——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省和各市政府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制度逐步完善,省、市、县(区)三级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初步建成,政府知识产权宏观管理水平日益提高。我省坚持日常宣传和专项宣传相结合、普及宣传与重点宣传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推进知识产权学历教育,加强在职人员培训,实施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培育工程,培养了一大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全省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立了广东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构建了省、市、行业(企业)三级专利信息服务体系,登记、代理、融资、鉴定、评估、诉讼等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队伍不断壮大,专利代办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截至2010年,我省拥有各类专利代理及分支机构186家、商标代理机构1249家。
(二)发展形势。
——国际形势。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凸显,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未来五年,经济全球化趋势将持续深入发展,全球和区域经济合作更加紧密,以高新科技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陆续涌现,国家在经济合作、产业在国际分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将越来越由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能力来决定。尤其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知识产权制度国际化进程加速,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成为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基于知识产权的贸易摩擦、经济纠纷将进一步加剧。
——国内形势。未来五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时期,也是我省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实现向知识产权强省跨越的重要战略期。知识产权作为破解经济发展难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其重要性越来越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共识。过去我省经济赖以发展的外向型的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正在向知识密集型产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产业转变,这是我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兄弟省市知识产权事业迅猛发展的势头,则将给我省知识产权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三)面临的挑战。
——体制与机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知识产权部门在宏观决策和重大政策制定过程中知识产权部门的参与度较低,导致相关政策措施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系统性、完整性不够,政策导向作用较弱。知识产权投入不足,创新激励机制不够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知识产权产业化机制、投融资机制亟需完善。
——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亟待全面提高。我省专利申请量、商标注册量等主要知识产权指标虽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但人均知识产权数量偏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和技术标准不多。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与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相比仍有明显差距,重点产业、企业缺乏具有竞争力的关键性核心专利技术。注册商标多而不强,世界知名品牌屈指可数。精品版权、高价值创意作品数量明显较少。技术标准中自主知识产权含量不高。
——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有待着力推进。我省知识产权拥有量位居全国前列。各级政府已采取诸多措施促进知识产权转化,但仍然存在政策措施缺乏协调与衔接、投融资渠道狭窄、交易市场不规范、服务体系不完善、专门人才缺乏等问题,知识产权转化率不高,尤其是版权商品化、产业化水平较低,商标战略实施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促进作用未能应有发挥,资产运营效果难以充分显现。
——知识产权结构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专利、商标和版权等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成效显著且发展较快,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数量明显偏少、发展缓慢。区域间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差距较大,尤其在专利申请和商标注册方面,粤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珠三角地区各市也存在不平衡,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四市的专利申请与授权量、商标注册量分别约占全省总量约80%和60%,发明专利申请与授权量主要集中在少数大中型高科技企业和家电行业企业。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实施国家和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扣国际知识产权发展趋势,强化战略思维,创新发展模式,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为核心,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以增强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为重点,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体系为保障,全面提高我省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省,为创新型广东建设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省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显著增强,知识产权运用效果明显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不断优化,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水平全面提高,知识产权意识与文化深入人心,知识产权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以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为核心竞争力的经济发展方式初步形成。到2015年,我省知识产权发展指标和综合实力全国领先,为广东由知识产权大省到知识产权强省的跨越打下坚实的基础。
——专利。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率分别在10%和13%以上,专利授权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3%和15%。以我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为1%计,每百万人口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分别达到2200件和700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翻一番。
——商标。国内外的商标注册申请量持续增长。依托专业镇和产业集群,形成1到2个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公共品牌,并逐步走向国际。逐步形成与广东注册商标总体规模相适应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群体。
——版权。包括软件著作权在内的著作权自愿登记数量年均增长15%,居全国领先地位。扶持最具价值版权产品100件,资助、扶持、建设“广东省版权兴业示范基地”150个,版权基层工作站等版权中介服务机构10家。完成软件正版化企业增加500家。
——技术标准。制订并实施一批拥有核心专利技术和科技创新成果的标准,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转化率明显提高。落户我省的国际和国家级TC/SC/WG(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标准制订工作组)总数达230个,建设省级TC/SC达到200个以上。600项以上企业标准上升至地方标准。企事业单位主导或参与制订、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000项以上,每年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的产品种类达到1300个以上。创建国家级和省级标准化示范区总数达650个,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广泛开展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活动。
——其他知识产权。省名牌产品累计达到2500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累计达到80个。1/3以上的省级专业镇和产业集群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85%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65%以上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建立健全商业秘密内部管理制度。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水平与实力显著提高。农业植物新品种申请量超过300件,授权量达到150件。林业植物新品种申请量达到30件,授权量达到20件。传统知识和生物遗传资源得到登记保护。
三、主要任务
(一)激励知识产权创造,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1.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加大对国内外发明专利申请、知名品牌创建、版权作品创作、专利技术与标准融合、植物新品种培育、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注册申请、地理标志产品申报的扶持力度,引导知识产权从注重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制定专利奖励和专利申请资助的相关办法,鼓励企业自主创新。落实对职务发明人、设计人的奖励和报酬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通过知识产权入股、员工持股和股权、期权分配等多种形式,逐步形成激励发明创造的新型分配制度。
2.突显企业主体地位和作用。继续开展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和产品认定工作,制定政策措施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企业发展。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意识,激发企业创建自主品牌的内生动力。引导企业增加创新投入,鼓励企业获取知识产权,加快消除“零专利”、无商标企业。大力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企业以及版权兴业企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引导、扶持“现代产业500强”企业的国内扩大类别的商标注册和国际注册。扶持100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网络的企业在国外主要市场的商标注册。
3.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工程及重大专利技术与产业化计划,扶持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核电装备、风电、生物制药、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和产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相关知识产权。加快国家级质检中心和省级授权质检机构等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和行业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发挥政府各类专项资金导向作用,努力创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构建重点产业专利池,积极推进标准、专利双联盟。继续实施“版权兴业工程”,完善我省“最具价值版权产品”的认定和资助制度。
4.提升高校与科研机构创造能力。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工作机构和管理制度。引导、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将知识产权量化指标纳入科研开发工作的评价、考核体系。引导、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促进知识产权运用,引领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1.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提高电子信息、电气机械、汽车、石化、建材等产业的产品附加值,增强产业竞争优势,使上述产业的专利实施率达到85%,建立知识产权制度的重点企业达到80%,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达到1000家。运用知识产权,激发金融、会展、商贸、旅游、饮食等现代服务业的竞争活力。以知识产权流转,推动出口结构从传统加工贸易向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及知识产权许可转让的战略转变。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分中心落户广东为契机,发展与做强我省知识产权服务业。
2.加快推进知识产权转化和运用。完善政府采购、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提升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深入推进“专利技术实施计划”和“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引导计划”,开展“专业镇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完善知识产权孵化实施机制,促进具有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引进风险投资基金和银行信贷资金,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评估体系、质押融资体系和市场交易体系,鼓励各类投资主体通过转让、许可、质押、拍卖、兼并重组、特许经营、补偿贸易等方式运营知识产权,推动知识产权的商品化、产业化和资本化。建立国家级区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和10个质押融资试点地区。
3.积极推进专利技术标准化工作。实施专利技术标准化培植工程,在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家用电器、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装备等专利聚集度高的产业中,培育一批核心专利与技术标准有机结合的骨干企业,推广企业联盟标准。积极推动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专利技术形成标准,提高标准中的自主知识产权含量。加强标准研制的产学研合作,建立以企业和标准化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科技成果标准化孵化基地”。建立健全技术标准中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加强拥有自主专利技术标准的推广和运用,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4.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及商标战略,做好名牌产品和广东省著名商标的认定和管理工作。推进区域国际品牌创建,充分发挥品牌带动效应。倡导合资合作企业注册自主知识产权的商标,推广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纳入农业品牌示范、引领、带动战略。扶持培育10个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农业品牌,带动涉农商标的发展。
5.大力实施“版权兴业工程”。依托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着力培育和做强150家以上的省级版权兴业示范基地,在版权产业集聚区域设立版权基层工作站,积极发展版权产业链,形成版权产业集群。重点推动网游动漫产业、软件产业、出版广告业、影视业等的发展,引导和扶持企业积极运用版权许可和转让手段,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版权商品化、产业化。
6.积极促进植物新品种应用。筛选若干个有产业化前景的植物新品种,开展后续开发,扩大示范和中试生产,建立产业化基地或示范园区,逐步实现规模化生产。推进基层农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大力实施现代农林业科技示范县工作,支持产学研合作,促进成果转化和应用。
7.推进传统知识产权化与产业化。实施传统知识等知识产权保护和价值开发计划,选取一批特色鲜明、有效传承、适度开发、初具规模的资源,依托其所在区域,开展传统知识、民间文艺和遗传资源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探索完善保护机制,推动传统知识、民间文艺和遗传资源知识产权化、产业化,开发其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
1.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建立和完善行政保护、司法保护、自律保护互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司法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强化部门间大案要案会商、通报制度,落实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畅通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部门与公安机关的犯罪线索移送渠道,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整体效能。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部门的案件信息资源共享,整合行政执法部门的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加强区域间、省际间知识产权执法协作,强化重大执法活动的组织协调,推进泛珠三角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合作。进一步深化粤港澳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机制,加强双边联合执法行动。
2.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充实各职能部门执法队伍,改善执法条件,提高执法水平。积极查处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案件特别是重复侵权、系列侵权案件,严厉打击假冒专利、假冒商标、假冒伪劣商品、种子和盗版音像制品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国内知名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推进“正版正货”承诺活动,加强“四有”(有版权、有市场、有效益、有政府支持)版权产品特别是获得“最具价值版权产品”称号产品的保护。加强海关知识产权保护监控体系建设,鼓励权利人向海关备案知识产权,强化知识产权海关保护。
3.加强知识产权刑事执法工作。以保护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为主导,不断加大对跨国(境)、跨地区以及职业化、团伙化、规模化的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的打击力度,重点打击侵犯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植物新品种权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和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药品、食品、农产品、卷烟、建材、通讯产品、汽车配件等关系民生商品的犯罪活动,适时开展全省专项打击行动,开展对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犯罪活动的专项整治工作。
4.提升知识产权司法审判水平。完善证据保全制度,适当从宽诉中证据保全条件,规范执行证据保全的机构和人员,健全证据保全方式。适当提高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赔偿数额。加强知识产权案件的执行力度。加大刑事打击力度,在法定范围内适当加大罚金刑的适用力度。
5.强化会展和行业协会知识产权保护。深化会展和行业协会知识产权保护试点示范工作。加强对各类会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管理,重点做好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广东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内销)博览会等重要展会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维护展会正常交易秩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组织协调和自律保护的作用,引导行业、企业建立知识产权联盟,协调解决行业内部发生的知识产权纠纷,增强应对国际知识产权纠纷与诉讼的整体联防能力。
6.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制定并出台我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推动各地出台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政策与措施,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纳入名牌带动战略,充分发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加大对冒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等行为的查处和曝光力度,扩大宣传覆盖面和执法影响力,提高公众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法律意识,形成良好的保护地理标志产品的法治环境和舆论氛围。
7.建立维权援助和涉外应对机制。加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构建设和人员配备,探索构筑知识产权维权援助运作体制和机制。加强国际知识产权发展动态和涉外应对的研究,加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应对和防控,加快构建知识产权涉外信息采集系统,适时发布知识产权预警应急信息,指导行业、企业应对和解决涉外知识产权纷争。培育完善专利分析预警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利分析预警工作。
(四)优化知识产权管理,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省、市政府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制度,健全协调有力、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到位的知识产权协调管理机制。加强知识产权各管理机构建设,完善省、市、县三级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强化专利代办、版权登记等机构的服务职能。深化省部知识产权高层次战略合作,推进知识产权宏观管理。
2.推行知识产权特别审查制度。明确重大经济活动的内容及主管部门、评价单位、审查部门、监督部门的职责,确定知识产权特别审查的项目和条件,建立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特别审查机制,避免因知识产权问题导致的重大经济损失,确保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
3.推进企业知识产权规范管理。推行《创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通用规范》的地方标准,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内部知识产权工作机构建设,配备专职人员,加大投入,逐步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4.加强代理机构与人员管理。加大对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及从业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开展打击非法代理专项行动,推动代理行业健康发展。支持代理行业协会强化自律管理,建立代理信用管理制度、代理质量奖励制度、代理人培训教育制度。
5.强化生物物种遗传资源管理。在科研开发特别是国际合作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加强对生物物种遗传资源的管理,规范生物物种资源的采集、保存、利用、交换等活动,避免遗传资源的流失,确保国家生物安全。
6.加强知识产权对外交流与合作。推进粤港澳台知识产权合作,完善粤港保护知识产权合作专责小组会议制度,探索建立粤澳、粤台知识产权交流与合作机制。加强对外宣传工作,树立我省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形象。
(五)强化知识产权服务,促进创新型广东建设。
1.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制定“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推进计划”,着力发展包括知识产权代办、代理、登记、许可、转让、评估、鉴定、认证、咨询、诉讼、预警、培训、法律援助、市场调查、检索分析、战略研究等内容的知识产权服务业,逐步形成覆盖面广、形式多样、政府与市场协同推进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体系。推进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创优建设和品牌建设,引导优秀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2.规范知识产权服务市场。完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管理规定,推动建立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考核、评级和奖惩制度。加强对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的执业监督和管理力度,依法查处非法从事知识产权服务的机构和人员。完善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有机结合、运转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依托行业协会建立信誉评价信息发布制度,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3.推动中介机构与创新主体对接。由政府部门搭建平台,实施“百所千企知识产权服务对接工程”,组织专利代理、商标代理、版权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为创新型中小企业及培育期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点对点知识产权专业服务,全面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水平。
4.提高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能力。积极推进信息资源的整合,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公共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创建集信息检索分析、咨询服务、展示交易、法律援助、战略决策支持于一体的知识产权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全面推进知识产权信息传播与利用。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关键领域,建设质量高、功能全、专业化的专利、商标、版权、标准等特色数据库。建设覆盖泛珠、辐射全国的国家级泛珠区域专利信息服务中心,为区域内各类主体提供专业化、多元化的专利信息综合服务,力争成为区域性知识产权聚散地。
(六)弘扬知识产权文化,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
1.积极推进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工程。围绕知识产权热点、焦点问题,通过举办论坛、讲座、展览展示等形式开展保护知识产权的主题活动。利用知识产权典型案例,出版一批可读性强的知识产权优质书刊,全力营造全社会“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文化氛围。
2.广泛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加大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力度,努力打造和培育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宣传活动品牌。继续坚持日常宣传与专项宣传相结合、普及宣传与重点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每年“3.15”“4.26”和“知识产权活动周”组织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定期发布我省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公布我省知识产权典型案件。在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作用的同时,借助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优势,搭建权威高效的知识产权传播平台,宣传报道我省知识产权方面的政策法规、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
3.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培训教育工作。积极拓展培训渠道,支持具有行业、专业特色的知识产权培训服务,大力开展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加强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知识产权教育力度,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知识产权培训骨干队伍。引导发展知识产权学历教育,创新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继续教育投入机制,完善政府引导、以需求为导向的继续教育体系。继续推进中小学、职业学校、大专院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认定知识产权教育示范区及示范学校。加强知识产权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社会各界树立知识产权价值观。
重点项目见附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知识产权办公会议作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强化成员单位的责任意识,及时解决知识产权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着力强化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办公室的协调管理职能,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研究落实知识产权工作重大事项,逐步实现专利、商标、版权等各类知识产权工作协调共进。省各部门要狠抓规划执行的工作落实,加强对市、县(区)相关业务部门的工作指导,形成横向协作、上下联动的知识产权工作合力,共同推进知识产权事业的深入发展。
(二)加大投入力度。
按照《广东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7-2020年)》的要求,各级财政要加大对知识产权工作的投入。落实财政、税收、信贷、国有资产处置、政府采购、产品出口等方面对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加大对技术研发、专利技术与标准融合及知识产权运营的资金投入。支持金融机构通过评估、质押和担保,加大对知识产权的风险投资和借贷资金注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信贷为支撑、企业投入为主体的资金投入体系,为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
(三)强化政策导向。
在加强知识产权地方立法工作、完善知识产权地方法规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部门在宏观决策和重大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参与度,加强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科技政策、贸易政策与知识产权政策的衔接。坚持自主创新中的知识产权目标导向,将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及管理情况,作为各级科技立项、技改立项、科技奖励,以及认定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园区和重点实验室的重要条件之一。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为建设知识产权强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撑。
(四)培养专门人才。
支持高校和社会组织提供知识产权培训服务,实施新一轮“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培育工程”,不断提高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司法机关、中介服务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称评定体系,有条件的地方,可将知识产权培训列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课程。支持省内有条件高校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双学位、本科专业和研究生的学历教育,培养一批既熟悉知识产权法律规则又懂技术和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五)构建评价体系。
开展将专利发明人的奖酬计入生产成本的可行性研究,推动企业制定和落实发明人的奖酬政策。引导企事业单位将知识产权创造作为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职级晋升的重要指标,逐步建立以知识产权指标为重要要素的评价考核机制。加强知识产权基础性数据指标的研究。抓紧建立科学的知识产权统计和评价指标体系,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附件:广东省知识产权“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表
第五篇:“十二五”规划和工作安排
“十二五”规划和工作安排
“十二五”是我国经济发展,和逐步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环卫工作迈向更高管理平台的重要机遇。我市在城市发展上提出了“把**建设成为**省经济实力最强,服务设施最优的中心城市,具有优良生态环境的健康宜居城市和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的总体发展目标。为使**市环境卫生工作适应**市城市发展的要求,提高环境卫生设施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间的协调性,使环境卫生管理和设施建设合理、规范、有序地推进,结合**市的实际情况对环境卫生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作统一全面的规划。
1、环卫管理体制与政策法规
“十二五”期间,我们逐步实施管干分离、政事分开,使环卫作业服务走向市场化发展道路。以政策的形式将生活垃圾减量具体化,制定净菜进城、减少包装材料、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回收利用等政策,从源头实施垃圾总量控制,实现垃圾减量。制订有关环卫产业政策,培育环卫产业,形成产业市场。制订**市现行环卫收费标准,落实“谁污染、谁治理、多污染、多付费治理”政策,促进生活垃圾从源头减量。
2、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
2011-2015年,对颜春岭垃圾卫生填埋场进行扩建,扩建库容500万立方米,将主城区、建制镇镇区、大型居民居住点及50%-60%的农村生活垃圾运至颜春岭垃圾处理基地处理。扩建和技术改造颜春岭垃圾渗滤液处理厂,处理规模400吨/日,最终排水符合《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的规定。新建生活垃圾转运站10座(包括长流组团中型站1座、市区小型站9座),升级改造小型站16座,形成总转运能力2000吨/日,其中中心组团形成收运能力1200吨/日,江东组团转运能力500吨/日,长流组团转运能力200吨/日,满足转运能力需求,建成比较完善的转运设施系统。为适应城市东扩的发展需要,“十二五”期间实施**(东南片区)垃圾处理基地的建设项目,在**市东南片区新建一座日处理6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厂以及相配套的垃圾粪便处理设施,并进行调研准备建设**市餐厨垃圾处理厂。
3、预测生活垃圾产量
预计到2015年**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将达到2111吨/日,其中主城区达到1457吨/日,建制镇及大型居民安置点158吨/日,农村区域496吨/日。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把**市生活垃圾处理和收运能力提高到与生活垃圾产生量和收运率相匹配的水平。
4、公厕建设与粪便清运处理规划
“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建公厕84座。其中主城区建55座。**市的粪便无害化处理与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厂合建,粪便处理配套设施为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辅助设施,东部和西部各设置一处,均按照250吨/日进行配套建设。使粪便清运达到密闭化、机械化的要求,实行规范化运作。
5、建筑垃圾处置规划
首先是加强对垃圾处置场的场地硬件建设。“十二五”期间,我们计划在**市周边建设2~3个相对固定且能够容纳五到十年处置容量的建筑垃圾处置场。其次是继续完善和更新部分机械设备,为适应**市城区建设的日益扩展,旧城改造力度加大,城市建筑垃圾处置量不断增长的新形势,今后五年,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和更新,购置部分机械设备。同时要加强对其管理人员的进修和培训,在充分发挥现有机械设备作用的基础上,提高机械和管理人员的维修技术和驾驶技能,以提高现有场地和设备的利用率。
6、道路清扫、保洁设施规划
“十二五”期间,**市主城区主要城市道路将全部实行20小时以上保洁,重要内街实行16小时保洁,客运站、火车站等重要人群集散地实行24小时保洁。为满足作业需求,每年需政府投入3000万元~4000万元购置高压道路洗扫车、扫街车、垃圾运输车、果皮箱等环卫设备设施一批,提高道路机械化清扫率。
三、2010年的工作总结
(一)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活动、“优质服务年”活动
我局积极组织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活动,制定了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方案,并按照方案部署认真组织实施,做好机关效能建设的宣传工作,出刊效能宣传专栏两期、学习园地一期和政务公开栏两期,向效能办报送39篇工作信息,采用36篇,营造浓厚的机关效能氛围。
自开展“优质服务年”活动以来,我局按照上级的要求,制定了工作方案,并通过出专栏、悬挂横幅、张贴宣传标语等方式,营造开展“优质服务年”活动的浓厚气氛。各基层站所不断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服务环境,创新服务方式,完善服务机制,争创工作业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开展清洁工程整治活动初见成效
根据五大工程整治的要求,我局严格按照定人、定岗、定时间、定任务、定标准的“五定”制度,认真抓好城区道路清扫保洁工作,确保了城区道路干净整洁。特别是在今年十月初以来的持续强降雨期间,城区道路多处积水,各类垃圾杂物漂浮在大街小巷,城区卫生一片狼藉。全市环卫系统干部职工更是发挥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每天冒雨在全市大街小巷清理各类垃圾杂物,同时还派出机械设备和人员支援文昌市灾后卫生整治工作。环卫工人以“细、深、实”的工作标准和“严、硬、真”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三)加强垃圾收运管理
随着**市城市的扩大和人口不断的增长,特别是“五大工程”整治活动开展以来,垃圾量明显增加,加上所有设施设备使用年久且超负荷运转,财政投入72万元对作业大厅地面、压实器、钢结构、溜槽,引桥、地磅、排污沟以及运输车辆等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改造和检修。垃圾转运量从原来的日均转1000吨增加到1200吨,同比增长了20%,今年来共转运垃圾44.1万吨。
(四)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垃圾处理场、建筑垃圾处理场、**中转站都是机械作业的基层单位,局里制定了安全生产规则,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配合抓,做到安全生产的警钟长鸣。特别是**中转站泊位作业平台环境较复杂,平台距离地面6米之高,泊位操作员在此平台作业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0多个小时,运输车辆每日工作强度大,超负荷运转,为了做好转运工作,站领导坚持做到定期对泊位操作人员和驾驶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加大对安全装备的投入;实行定时和不定时相结合的检查监督管理模式;张贴安全标语时刻警示;在劳动纪律中明确交通事故肇事者的责任归属和处罚规定,有效的防止交通事故发生。
(五)积极开展垃圾袋装和垃圾分类收集工作
按照市里的部署,积极开展垃圾袋装管理,从源头上遏制了垃圾二次污染。美兰区的白沙、和平南等街道和社区垃圾袋装率达95%以上;秀英、龙华、琼山的垃圾袋装率也平均达85%以上。此外,今年八月底刚刚开展的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已在全市26个党政机关办公区、住宅区、部分学校和36条重点路段推行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通过深入扎实的工作,垃圾分类知晓率在试点单位人群中达90%以上。
(六)加大小街小巷的卫生监管力度
针对小街小巷卫生脏乱差的问题,进一步加大了检查监督和综合整治力度,及时调整工作方法,完善了居民垃圾投放和收运措施,共发放生活垃圾收集容器4.5万只,小街小巷和夜间脏乱现象得到明显改善。
(七)加大建筑垃圾的管理力度
为做好建筑垃圾处置工作,一是大力加强城市建设垃圾的管理力度,加大对各建筑施工工地出入口的整治,以最大限度遏制工程车对城市道路的污染;二是进一步完善了对各建筑垃圾专营运输企业的管理制度,认真制订出详细的管理制度与考评细则,切实加强对专营企业的管理,并已与各专营企业签订环境卫生管理责任书,进一步明确职能部门和企业各自的责任,认真配合执法中队加强了对违规车辆的巡查和监管工作,确保专营企业能够达到真正专营;三是切实加强了对建筑垃圾处置场的管理工作,不断开发垃圾填埋场的各项业务,减少建筑垃圾在处置过程中的成本;四是完成了对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审批的移交工作,并就有关行政许可业务移交后的相关工作衔接问题,进行了适当的工作调整,目前各项工作运转正常。一年来,共派出各类机械车辆100多台次,清理无主建筑垃圾10000多立方米,清洗污染路面11.8万平方米。
(八)强化“门前卫生三包”责任制的贯彻落实
各环卫部门加强了对临街铺面、单位和居民门前卫生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全年共签订《门前卫生三包责任书》近30万份,向沿街店铺、单位发放垃圾收集容器40000多套。通过积极实施“摊前一个桶”等活动,确保了垃圾不落地的管理效果。
(九)加大了城乡环卫均等化推进工作
各区在抓好城区环境卫生管理的基础上,还将工作范围延伸到基层乡镇。市、区政府和环卫部门在资金等方面也尽量向乡镇倾斜,为23个镇环卫站购买手扶拖拉机50辆、手推车500辆、垃圾收集车9辆;在全市行政村建造了400多个垃圾收集屋,配置了1000多套垃圾收集桶,方便了乡镇垃圾的收集运输。
(十)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
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环卫工作,今年又拨出900多万元专款,计划购买一批新型道路清扫设备,目前资金已到位,正在办理政府采购手续。新型扫路设备的投入使用,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我市环卫作业机械化水平,减少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桂林洋高校区日转运能力为400吨的生活垃圾中转站即将正式投入使用;日处理12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BOT方式)项目各项建设进展顺利,年底可正式投入运营。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成,将开创我市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新纪元。
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小街小巷卫生管理还需努力。一是宣传教育工作仍需加强,居民卫生意识和积极性尚需进一步提高;二是沿街单位、店铺“门前卫生三包”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三是部分街道和居委会人员不足、经费紧张、设备简陋。
(二)夜间垃圾管理问题有待加强。由于流动摊贩、夜宵摊点占道经营现象严重,有时会导致夜间垃圾卫生脏乱问题回潮。
(三)卫生“盲点”仍未彻底消除。城乡结合部脏乱问题还依然存在,乱倒垃圾的现象时有发生;城中村、倒闭企业周边的卫生状况不尽人意;乡镇环境卫生管理标准还不够高,人员配置、经费保障、设施建设还需要完善和配套。
五、2011年的工作安排
(一)继续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用十七大精神指导和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根据市委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局实际情况,把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理论学习的主要内容,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认真研读领会十七大文件精神,并把文件精神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加快推进环卫改革,努力实现我市环卫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继续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努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继续抓好“五大工程”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椰城环卫杯检查评比工作,严格各项工作标准,不断提高工作质量。一是组织各区环卫局加大市区道路清扫保洁力度,确保活动期间城区街道干净整洁。积极协调各区环卫局进一步加强环境卫生质量管理,确保道路干净整洁。二是积极组织开展卫生死角清理整治行动,坚决遏止和消除垃圾污染源头。牵头并组织各区环卫部门重点对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和空旷地带等部位存在的卫生死角进行详细排查并登记造册,有针对性地制定了清理整治工作计划,并精心组织力量全面开展对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废品收购站和空旷地带周边等部位存在的脏、乱、差现象及卫生死角进行清理整治。三是加强环卫设施管理,努力提升社会服务功能。严格按照建设部制定的城市公厕管理质量标准,指导各区环卫局加强环卫基础设施管理,努力提升其社会服务功能。四是狠抓“门前卫生三包”管理责任制的落实,确保沿街店铺门前干净整洁,无污染。按照“门前卫生三包”管理责任制的规定,要求市区临街单位、店户按照门前卫生责任书的内容(包卫生、包容貌、包监督)履行各自职责,要做到每条路有专人负责,明确责任。
(三)继续做好生活垃圾清扫、清运处理工作
为做好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在保持城市大街小巷清扫保洁的基础上,加强对市区水域环境卫生的管理和检查工作,认真落实环卫业务计划、方案的编制工作,认真履行垃圾处理场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实行18小时不休作业。对进场垃圾做到随到随处理,及时倾倒,推平、压实、不堆积,尽可能按标准覆土,每日早晚喷药两次,基本上灭绝苍蝇,达到卫生填埋要求,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四)继续加大环卫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认真抓好颜春岭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处理厂改扩建工程。计划投资9000万元,扩容垃圾填埋区100亩,使用年限为10年,渗沥液日处理量达到500吨。二是投资2000万元建设长流中型垃圾转运站,日转运生活垃圾200吨。三是投资3000万元在市区新建6座小型垃圾转运站,改造升级一批小型垃圾收集转运站。四是启动东南片区垃圾处理基地的项目。五是积极推进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工作,按时完成工程进度。力争2011年2月1号机组开始发电,6月完成竣工验收。并于2011年年初制定垃圾焚烧发电厂的运营监管方案,确保该厂正常运营、达标排放。六是按照《**市公共厕所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继续抓好公厕建设工作,2011年计划投资500万元,新建公厕10座,改造公厕10座。
(五)加大投入,完善环卫设施设备
2011年计划投资4300万元购置环卫机械车辆116辆(台),其中道路洗扫车21辆、垃圾运输车36辆、电动垃圾收集车40辆、垃圾转运车5辆(配备容器10个)、洒水车5辆、吸粪车5辆、工具车2辆、挖掘机2台以及3000个果皮箱。改善我市环卫硬件设施设备,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同时,做好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投资2000万元为农村乡镇购置8辆压缩垃圾车、100辆改装农用运输垃圾车、1000辆手推车、4000个垃圾桶,建设800个垃圾屋,使农村乡镇垃圾收集率达到30%。
(六)进一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在今年开展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26个试点单位的基础上,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将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单位增加50个,计划投资1100万元。采取新闻媒体、宣传册、海报、墙报等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垃圾分类知晓率在试点单位人群中达到90%以上,垃圾分类参与执行率达到70%以上。
(七)认真做好垃圾处理费征收各项工作
根据市政府的要求,今年年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开展水消费系数法的收费软件系统改造工作,同时组建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机构,于明年1月完成,2月开征垃圾处理费。
(八)继续加强建筑垃圾处置工作
一是进一步落实对全市工程车辆管理GPS指挥调度系统,提高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应急处置能力,同时配备一些较先进通信、交通、摄相等保障器材,确保队伍拉得出,打得赢。二是继续加强对垃圾处置场的场地硬件建设,完善和更新部门机械设备。三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新的进展,从污染源头遏制建筑垃圾在处置运输过程中对城市道路的污染。要求各施工工地开工前,必须落实城区施工工地出入口道路硬化和设置管理人员及冲洗设备的量化标准,确保在施工过程中运输车辆不带泥土出入工地,以最大限度减少泥头污染城区道路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