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考察心得[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4 14:16: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柏坡考察心得[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柏坡考察心得[本站推荐]》。

第一篇:西柏坡考察心得[本站推荐]

西柏坡考察心得

2011年暑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全体老师到了西柏坡纪念馆和中共中央旧址参观考察学习。考察中,我认真听取了讲解员刘晓晓的讲解,并购买了《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之解读》、《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之见证》,回来后进行了仔细学习。结合现场考察和与回来后的阅读,就共产党为什么能战胜国民党,我有两点深刻的认识:

一、人民是胜利之本,三大战役双方人员伤亡大概持平,但解放军能及时补员,恢复作战能力,而国民党兵败如山到,由于没有人民的支持,节节败退。

二、中国共产党有重视知识分子的政策,特别是有“两结合”正确的知识分子工作方法,使得知识分子在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纪念馆的大厅有当时党和军队杰出人物群雕像,我粗略统计了一下,知识分子占了85%。下文,我仅就第二点认识谈些心得体会。

一、中共优待重用知识分子

在中共中央关于大胆提拔和使用知识分子干部的方针政策指导下,大批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走上了军政各级领导岗位,成为一支生气勃勃的新生力量。从国统区到延安和其他抗日根据地的知识分子虽然有相当一部分当了干部,但还有不少人从事文化、教育和科技工作。对于未当干部的知识分子,党中央和毛泽东在当时极为困难的物质条件下,采取很多措施给予优待。如《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关于各抗日根据地文化人与文化团体的指示》都有明确的规定。1940 年 5 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分别制定了《文化技术干部待遇条例》和《技术人员待遇标准》。当时延安革命队伍中实行“有饭大家吃,有饭大家饱”的生活供给制。八路军师级以上干部,包括毛泽东,每月津贴只有 5 元;为了吸收知识分子参加革命,“抗大”主任及教员每月津贴 10 元。1938至1939 年延安物价为:小米每0.13 元,猪肉每斤 0.2 元,鸡蛋每个 0.01 元。1946 年 6 月修正公布的《晋察冀边区优待技术干部办法》,将技术干部分为4级(技正、技士、技佐和技术员),其待遇分工薪制与供给制两种。工薪制技正每月 700 斤以上小米,技术员最低 250 斤以上。享受供给制的技术干部,根据本人具体情况,可享受中灶或小灶的待遇,并按月发给不超过 200 斤小米的津贴费。同年 11 月晋察冀边区公布《奖励科学发明暂行条例》,其中规定,技术人员对工业、矿业、农业、林业、交通、医疗、水利、畜牧等科学技术有所发明、改良和创造者,均得呈请边委会和各省政府、行政公署及市政府核定,予以奖励。奖励办法分为荣誉奖及奖金两种,可同时兼得,奖金(边币)每项由 5 万元至 500 万元。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不仅考虑技术干部的薪给与津贴,而且中灶和小灶是少数中高级干部才能享受的,技术干部也能享受这种待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说是相当

优厚的。由此可见,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对知识分子无论是工作还是在生活都是

二、中共吸纳了天下知识英才

在中共抗日救国纲领和重用知识分子号召的感召下,中国知识分子影从云集延安。延安对知识分子的吸引有一个过程,从“西安事变”开始,延安开始成为青年知识分子心中向往的圣地,一批批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奔赴延安。这一潮流“形成于 30 年代中期,以卢沟桥事变为标志,1938至1941 年进入高潮。在高潮时,每天都有百八十人到延安。仅在1938年5月至8月,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赴延安的知识青年就有2238人,其中湖南一师的学生30多人。根据美国学者约翰·伊斯雷尔和唐纳德·W·克莱因的统计,1938 年末,等待批准进入陕甘宁边区的青年学生有 2 万人。到 40 年代初期,延安已经形成一个约 4 万人的知识分子群体。艾思奇在 1940 年 1 月 6 日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里谈到,在这时期,边区吸收和团结了全国进来的成百的文化人和成万的青年知识分子。综上所述,按不同层次计算:陕甘宁边区共有各类知识分子 4 万人,其中高等教育程度者近万人,文化名人至少上百。另有研究认为,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到1939年数年间奔赴延安和其他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的知识青年达数十万之多。

三、知识分子对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广大知识青年来到延安,接受抗日革命教育,又从延安出发到抗日战争的最前线,成为抗日的优秀干部和先锋。国共联合抗日,中共宣布将前敌总指挥部改为第八路军总指挥部,以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叶剑英为参谋长,左权为副参谋长,任弼时为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为政治部副主任。总部下辖 115师、120师、129师。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肖克;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这些高级指战员决大部分为知识分子。这说明在战争中,知识分子成长为了军队的优秀指挥员。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十分落后,又遭到国民党的破坏、封锁,在毛泽东关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下,1938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大生产运动。这一生产运动由部队推广到机关学校,由陕甘宁边区推广到各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当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不断对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和残酷“扫荡”,国民党政府又实行经济封锁并制造磨擦,各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陷入了严重困难的境地,延安抗日军民的生活十分清苦。知识分子们投入了大生产运动中,克服了物质困难。

在教育方面,毛泽东在1938年曾赞扬知识分子:“两年来,在中央直接指导下建立了抗大、陕公、党校、马列学院、鲁艺、青训班、女大、工人学校、卫生学校、通讯学校、组织部训练班、行政人员训练班、边区党校、鲁迅师范、边

区中学、鲁迅小学、儿童保育院等十七所学校,学生多的万余人,少的几百人几十人,几千个干部从事教育工作,教育出来的及尚未出来的学生三万以上。这是一个很大的成绩,十八年来未有过的现象。这些学生现在还不能看出他们大的工作成绩,但数年后就可以看见了。”

在党的自身建设方面,延安的知识分子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总之,正确对待知识分子是我党革命和建设的重要保证。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与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和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均有个重要论述,认为他们绝大部分都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离不开知识分子的参加。列宁甚至大胆提出:用资本主义的砖建设社会主义大厦。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时期针对中共中央当时对知识分子的错误政策曾痛心疾首地指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愚蠢的军队是战胜不了敌人的。革命和建设都离不开知识分子的参加。知识分子也只有和工农群众相结合,才能形成一支强有力的革命大军,单靠知识分子,革命是难以成功的。历史经验证明,与工农相结合、深人实践是中国知识分子成长的必由之路。

第二篇:西柏坡考察心得

西柏坡考察心得

昨天,我参加了单位组织的奔赴革命圣地西柏坡,一个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他的名字,一个与我们党和我们的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的地方,几年前曾看过一部电影《走出西柏坡》 ,而昨天,当我们一行33人走进西柏坡, 怀着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与向往,去寻觅63年前他们的足迹,重温共和国建立的那段历史岁月。新中国的历史从这里产生,几双布鞋,简陋的床铺,西柏坡会议的桌椅,这些活生生的历史比从纸面荧屏上得到的更鲜活。我们知道,历史因为细节而真实,从细节处感知历史,这些细节都在深刻的提醒我们,这里曾经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走向。参观的感受很多,不一一记流水账,就将体会最深的部分写下,也当做这次参观的纪念。

在西柏坡纪念馆。通过对资料、实物的参观,使我感同身受的了解了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在一条狭长的走廊里,墙壁以电报作装饰,耳边听到发电报时的“滴滴”声,有如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那个红色年代。在三大战役展馆内,讲解员给我们唱起“最后一碗米用来作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了战场上”。这歌词表达的就是老区人民的情怀。三大战役是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中,一个普通参与者的驱动力来自哪里?我想,是无可选择地,他的生活、未来以及幸福的希望与千千万万人的命运、与革命的目标捆绑在了一起。唯有如此,才能义无反顾、前赴后继。而革命的领导者,也深知千万百姓心中的渴望,才能将一盘散沙的工人农民们变成一支坚不可摧的队伍。想想看,土地革命、翻身作主人,激起了几亿农民的欲望,这能释放出多大的能量!

在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保留了原有的风貌,全是北方农村最常见的土坯房,简朴,甚至是简陋。这一座座低矮的小平房,一台台昏暗的煤油灯、简易的床铺,承载的是新中国62年的成长,也承载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幸福、快乐的生活。看到毛主席曾经用过的烟灰缸,仿佛看到了他手拿烟卷,俯看地图,决胜千里之外的背影。在周恩来曾经用过的写字台前,让我想起了曾经学过的一篇令我很有感触的课文《一夜的工作》,仿佛看到他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伏案工作的身影。

而我们,生于改革开放之后,与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共同成长,受过高等教育,在新世纪步入社会,我们的选择很多。可以从商、从政、甚至是选择流浪……可以选择安逸,也可以选择拼搏……回首自己这几年,没做过什么谈的上有意义的事,甚至是在自己印象中留下深刻记忆的事都没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志向,我没有这么伟大的人生理想,甚至是没有想过,今天也是为自己20多年走过的人生的一个检讨,相信自己若干年后回首往事时,引用一句名言,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这只是我从一名普通的参观者,从一个正在享受着他们为我们创造的幸福生活的晚辈对历史的一些感悟,做为一名旅游工作者,

第三篇:西柏坡考察调研报告

西柏坡考察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2013年7月3日-4日,在结束了一周的党校理论培训后,我们踏上了65年前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赶考之路”,捕捉着那段惊心动魄、可歌可泣、开天辟地的大转折时代的历史痕迹,受益良多,我作为第三调研小组的代表,写了考察调研报告。

以赶考精神点燃新区开发激情

一、考察调研的主要内容

7月3日上午首先参观了西柏坡纪念馆,该馆以翔实的图片、资料、文物等系统展示了党中央在西柏坡十个月期间的卓越成绩,揭示了新中国诞生的历史背景。在这里,酝酿出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草案)》,标志着土地革命的开始,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前所未有的激发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热情,人们发自内腑的呼喊毛主席万岁!在这里,召开了九月会议,紧接着在142天内以电文形式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人完美收官,奠定了全国胜利的基础。在这里,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确定了国体、政体,构建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在经济、文化、外交方面提出了基本方针,描绘了新中国的蓝图。

当我们还沉浸在一桩桩一件件的革命硕果中的喜悦和赞叹时,又来到了复建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旧址。睹物思往,当把革命硕果与伟人旧居、七届二中全会旧址等以及屋内原貌陈设的桌椅柜床、毛毯、电话等日用品联系在一起时,巨大的反差使我们对伟人们的崇敬和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就是在这黄土墙木屋顶下的昏暗灯光里,新中国创建先驱者们伏在破旧的木桌上,对着发黄发皱的地图指点江山,奋笔书写着治国方略,累了就着打补丁的薄被在简易的炕上睡上几小时。毛主席指挥三大战役的办公室仅约16平米,被周恩来称作是“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当即将迎来全面胜利时,毛主席依旧保持清醒头脑,预言可能生长的“骄傲、功臣自居、不求进步、贪图享受”四种情绪,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强调要“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并从小事抓起,作出“不作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六条规定。在党中央进入北京前,毛主席语重心长的提出决不当李自成,进京赶考是为了继续干革命。

7月3日下午至7月4日,我们自西柏坡经保定宿琢州访香山双清别墅,身临其境的感受着清代保定直隶总督署的雍容华贵、双清别墅的幽雅古朴,对照中国共产党中央旧址的简陋,思绪万千,感慨不已。

二、对赶考精神的理解

毛主席生动的将建国建党事业比喻为考试,把人民当作考官,把党和政府当作考生,把为人民谋福祉当作考试成绩。深刻的揭示了党的先进性和宗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在赶考精神的引领下,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几代领导人先后使中国从独立到富强到崛起,总书记又将带领全国人民缔造中国梦。历史已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但找到方向不等于就能顺利走向成功,因为只要放松了警惕性,就会被无孔不入的糖衣炮弹给打倒,被妖艳的罂粟花诱离正轨。从建国初期下马的百名部级高官,到现在的“表叔”、“房婶”、“铺叔”,触目惊心的官场腐败和“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正之风让群众普遍的仇官仇富,极大的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一代代领导人反复强调两个“务必”,要求广大干部加强与群众联系,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考察对新区开发工作的启示

自2012年9月国务院批复南沙新区发展规划以来,我区已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作为第六个国家级开发新区,在当前经济环境复杂、形势严峻的条件下,如何打造面向未来的理想新城市,引领新型城市化发展方向,这是摆在广大干部面前的一份高难度的考卷。要想考出好成绩,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艰苦奋斗,发扬拓荒精神。新区现人口仅约70万人,要想在80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发展为一个200多万人的城市,百业待兴,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任务繁重,许多部门都是一班人马几个牌子,饱满的工作量,再加之城市配套设施的不完善,对我们的工作效率和水平都提出了很高要求。我们要乐于奉献,勇于担当新区开发这个光荣而伟大的使命,以强烈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投入工作中,敢想会干为人民。虽然国家、省市给了优厚的政策,但不代表新区开发成功就指日可待。没有拓荒牛,就不会有丰收的良田。我们付出了青春和热血,才能收获南沙的美好明天。

(二)锐意进取,把握发展战略。上一轮的全国城市建设热潮中,大城市的弊病已经日益凸显。GDp上去了,但是城市空间拥堵、环境脏乱差、食品安全问题、上学看病难等,降低了群众的幸福指数。城市要发展,但不处理好被征地农民的权益是不行的,一味的填涌造地是不行的,让河涌发黑发臭是不行的,没有数量和质量达到群众需求的学校和医院等公共设施是不行的……什么样的新区开发才是成功的?是看建筑的高度和密度吗?是看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吗?是看工业商业的繁荣吗?都不完全是,最重要的是要看是否能成为群众认可的宜居宜业的城市,是否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我们要急群众之所急,供群众之所需,引导群众广泛的参与到新区开发建设中来,让群众切身的享受到新区发展带来的好处,才能更好的促进新区的发展。

新区开发正处于时代的转折点,我们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国外或其他省市的经验,要充分认识南沙自身的特点,将地理区位及优美环境等优势进一步扩大,把握好发展战略,按照科学开发、从容建设的理念去营造一个特色的岭南水乡、钻石水城、国际水都,最终缔造一个跨时代的国家级新区。

(三)清正廉洁,建设阳光政府。新区建设之初,也是各项管理制度急需完善的时期,如果放松自律的绳子,在制度中钻营漏洞,唯利是图,就必然将葬送自己一生的绳子套上脖子。我们站在权利的平台,谋的是社会和群众的福利,而不是一己一党之私。面对光怪陆离的诱惑,我们应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牢记公仆身份,认真落实党中央的各项廉政规定,完善监督监察制度,筑起防腐铁墙,“工程上马,干部下马”的怪象决不能在新区一遍遍重演,让新区的发展在群众的监督下,阳光透明!

第四篇:游西柏坡心得

红色西柏坡

西柏坡作为我国的革命圣地,很久以前在历史课本上为我所熟知,较粗浅的了解到正是在这个地方,中共中央领导新民主主义取得了全国胜利,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到城市、从战争到建设的转变,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开辟了通途。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2011年11月3日,作为新一批的发展对象,我跟随学院的老师和党员到西柏坡参观,这次红色之旅使我近距离的领略了西柏坡的全貌,看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董必武同志旧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旧址和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址等革命遗址、参观了西柏坡陈列展览馆。我们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址门口宣誓,回想老一辈领导人的那一座座简陋的小土屋,那一件件简陋而又整洁的办公用具,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如何在西柏坡的艰苦岁月中指挥三大战役、召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体味着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心中激荡不已。

通过这次红色教育,我深刻的感受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是多么自豪。三大战役和七届二中全会都是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件,在西柏坡这个农村指挥所里,党中央,毛主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吹响了彻底埋葬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的号角,用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鼓舞人民,藐视敌人,人民革命力量逐渐发展壮大,革命形

势急剧高涨,群情振奋,这是任何一支政党都无法比拟的。

在那样艰苦的岁月中,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了全国的土地改革运动,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还有什么理由不真心诚意的为人民服务呢?我要将西柏坡精神贯穿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发扬毛主席为我们树立的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虚心学习各种新知识,努力提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克服僵化保守、因循守旧的思想观念,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大胆试验、敢为人先、不畏艰难、不怕挫折,永远保持自强不息、奋斗拼搏的精神。在工作中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勤政廉洁,关心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倾听群众呼声,解决人民群众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为维护公平正义贡献我的一份微薄的力量!

我们这代年轻人与前辈们相比,环境的优越和年龄、阅历的局限,使我们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缺乏新旧社会纵向体验和严酷阶级斗争的磨练,但我们会充分利用自身文化素质的特点,发挥视野开阔、思想活跃、改革创新意识强等优势,不断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坚决贯彻“两个务必”的精神,永远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作风,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不懈努力!

第五篇:西柏坡实践心得

西柏坡实践心得

在绵亘千里的太行山东麓,有一个三面靠山,一面临水的小山村,这里曾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让解放区的亿万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这里还召开了我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这里是我们党进入北京,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部。这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小山村就是革命圣地——西柏坡。一路风尘仆仆,在经过近三个小时的车程后来到了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抬眼望西柏坡满眼青翠,前临碧波荡漾、水光潋滟的西柏坡湖,后倚满坡翠柏、松涛阵阵的西柏坡岭,进入这里,人们立刻感受到一种返回精神家园的亲切和熟悉,一种远离尘世喧嚣与浮躁的美。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革命伟人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和七届二中全会会址。这些富有华北特色的平顶房,又矮又小,外墙抹着一层白灰,屋里都只上了一层黄泥。家家户户木板门,“井”字型的方格窗,没有一点雕饰,屋地都是用灰渣和泥土混合打成的,时间长了就有些坑坑洼洼。正是在这些普通甚至简陋的农家小院里,我们的革命领导人衣着朴素,粗茶淡饭,却运筹帷幄地指挥了震惊世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全面胜利。这里有革命领导人艰苦奋斗,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血肉相连的故事,有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的精神,1991年9月,江泽民同志来了;2002年12月,胡锦涛同志来了。他们在西柏坡参观学习,并发表讲话,他们与西柏坡心心相印。

通过这次活动,我又一次的回顾了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历史,重温了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牢记了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要求我从自身做起,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研究历史是为了现实和未来。历史虽不会重复,却往往有许多相似之处。现在,历史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就西柏坡精神所体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历史使命和时代主题而言,其实质并没有过时,至今还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在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正在积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面对这样的机遇的同时,西柏坡精神对于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尤其重要。

继承发扬西柏坡精神,就要强化机遇意识和进取观念,迎接时代挑战,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当前,我们国家正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新时期的民政事业也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壮大自己,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必须肩负起来的历史责任。因此,我们一定要发扬敢斗敢胜的西柏坡精神,切实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为振兴中华保驾护航。

离开了西柏坡,我们陷入了沉思。当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回顾共和国走过的不平坦道路时,深深地感到,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两个务必”永远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排除万难、不断夺取新的胜利的保证。对于我们来说,参观只是一种形式,学习才是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平常工作中时时刻刻将西柏坡精神融入其中,将精神转化为物质,转化为扎扎实实的行动。我们要深深领会这次西柏坡之行的寓意,这里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听、去看、去感受、去思考。我们一定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学习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风范和革命精神,提升时代责任感和求实精神。回过头来,看一看现今的西柏坡,是她记录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时刻,也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们将把在西柏坡学到的精神贯彻到今后的生活中!

2011.3.20

下载西柏坡考察心得[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柏坡考察心得[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革命圣地西柏坡考察学习计划

    革命圣地西柏坡红色教育 活动计划6月29日 5:00:文安乘车出发赴西柏坡。 9:30:抵达西柏坡,然后进入西柏坡革命圣地进行学习参观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董必武同......

    西柏坡参观心得五篇范文

    西柏坡参观心得蔡情根“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就是著名的“两个务必”论断。在参观西柏坡旧址、展......

    参观西柏坡感想心得

    参观西柏坡感想心得周六,我参加了基层党组织的学习活动,到西柏坡参加“重温入党誓词”活动。这是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一个活动。作为领导小组成员既是一个组织者我有幸参加了......

    西柏坡、白洋淀等地考察专题片解说稿

    西柏坡等地考察解说稿2011年5月7日到8日,我们夹津口镇教育党总支全体党员在书记白由通、委员李振东、乔世卿、郝耐珍等领导的带领下,前往河北省西柏坡、白洋淀、冉庄等革命圣......

    考察心得

    转变观念又好又快的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赴福建、江西、浙江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内蒙古毕拉河林业局朱文杰自10月18日参加林管局组织的赴福建、浙江、江西考察学习活动以来,一......

    考察心得

    广州深圳考察心得 此次我们的考察地点选择的是广州和深圳,在这九天的时间里,我们着重考察关于广州深圳的历史文化,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的内容。广州深圳作为我国的一线城市,其经......

    考察心得

    为进一步深化与东部地区管理成熟、经验丰富的水电站及水电同仁的交流,4月12日至21日,我部一行7人对大坝中心、新安江水电站、水口水电站进行了实地考察。我有幸成为考察团......

    考察心得

    苏州十中考察体会 邹小生 本次学习考察的“最中国”学校----苏州十中,是一个有一百多年建校史的文化名校,具有一流的硬件,和谐的环境,厚重的文化底蕴。通过学习考察,我个人收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