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市的教育督导特点
北京的教育督导特点
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于2010年公布:在继续改进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以及民办高职院校和独立学院督导的基础上,北京讲开展高中教育、学前教育、校外教育和社区教育方面的督导调研,积极构建大教育督导体系。
2010年北京教育督导坚持以“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改革创新、维护教育公平”为原则,从“促进学生发展和教育改进”出发,准确把握首都教育现代化的阶段性特征,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坚持“依法、科学、公平”督导,全面提高督导工作的现代化水平,大力促进正确教育理念的确立、公共教育服务水平的提升、教育秩序和公平的维护,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2010年是实现北京教育基本现代化的关键年,构建与现代化相匹配的教育督导体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程度和质量进一步提高,是北京教育督导面临的使命。” 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线联平指出,教育督导工作者要认真学习《规划纲要》,认清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方向和新目标,提高政策水平和把握教育发展全局的能力。他希望各区县认真抓好今年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并在教育执法检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拓意见征集渠道等工作中注重创新。例如,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当中,注重分析影响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动态变化趋势,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尤其是关注均衡发展与“削峰填谷”的关系。
“当前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着很多问题,也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在未来十年我们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并实现新的发展,需要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线联平要求督导工作者组织开展重点调研项目,包括如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如何评价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水平、如何评价高中校的办学特色、如何保障和促进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等,为各级政府的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他强调要着力加强督导队伍的建设,选拔督学时注重专业能力,加强履职的专业培训,提高教育督导工作的质量和影响力。
重在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
研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质量监测方案
“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综合督导评价是北京市教育督导工作的经验和特色,也是北京创设良好教育环境、聚集教育发展资源、规范办学行为的重要举措。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专项督导和监测,形成了一系列的义务教育督导评价制度和机制。北京市教育督导室依托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数据库,启动北京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监测系统网络版的研制工作;积极跟踪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建设工作,及时研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质量监测方案,适时组织监测。初中建设工程和小学规范化工程是北京市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力举措。在总结初中建设工程督导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北京稳步推进小学规范化工程专项督导,推动小学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同时,结合“课外体育一小时活动”督导成功经验,组织开展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督导,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加强职教和民办高教督导
建立中职学校办学状况网络监测
职业教育是解决民生的重要途径,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要求。面临着市场选择和学生选择的双重压力,目前中职在发展中存在较大困难。北京以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为核心,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督导工作,通过督导进一步引导中职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办学机制,提升办学活力。
坚持“发展性评价”和“合作性评价”,2010年北京组织第二轮对中职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情况的综合督导,促进学校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实现规范管理和科学管理。同时,继续开展中职学校德育等专项督评工作,推动重点问题的解决。此外,完善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价体系,拟建立中职学校办学状况网络监测的动态长效机制。
民办高职院校和独立学院是北京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新生事物,其发展定位、规范办学等方面仍需关注。北京市将继续做好民办高职和独立学院贯彻执行法律法规情况的督导检查工作:深入总结多年来开展民办高等教育督导
工作的经验,完善对高等学校督导的工作思路和方案;召开督导检查情况通报会,部署整改复查工作;组织督学对独立学院落实整改建议的情况进行回访督导,对民办普通高等学校进行随访督导。
调研高中和学前教育督导
建立促进高中课程发展的评价机制
围绕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北京教育督导关注实践性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课程发展状况,启动建立促进课程发展的评价机制。同时,把握高中教育的阶段性特征,开展资源配置和办学特色的调研与督导制度建设的研究;指导区县深入贯彻落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评价方案,总结交流工作经验,科学完善评价指标,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加强学前教育,提高学前教育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是目前教育工作的一项重任。结合《规划纲要》对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北京将调研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学前教育督导评价方案,开展学前教育督导试点工作。通过开展高中督导和学前教育督导的调研,北京教育督导将全面促进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
加大改革创新和交流合作
将校外教育纳入评价督导体系
校外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中有着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目前各区县的校外教育工作存在着发展不均衡、基本要求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北京市教育督导室将在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对区县政府校外教育工作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及区县教委主管的校外教育机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并开展试评估,使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协调发展,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把校外教育纳入评价监督体系当中,标志着北京市的教育督导工作将从校内教育督导向校外教育督导拓展。
今年2月,北京市教育督导与教育质量评价研究中心通过北京市编办批准,其主要职责是开展教育督导和教育质量监测评价的研究工作,研究开发教育质量监测工具,管理和维护北京教育督导和教育评价数据库等。
今年将举办第二届北京教育督导与评价国际论坛,届时国际和国内的知名督导专家,将就学校教育质量督导评价工作展开研讨。通过论坛这个平台,学习和传播学校教育质量督导评价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为促进首都教育内涵发展提供科学的评价依据。
延伸阅读
区县教育督导各展所长
除了教育执法检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综合督导、小学规范化工程专项督导等共性工作外,2010年北京市各区县立足区情,在加强自身队伍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各具特色和创新的督导活动。
积极拓展督导范围,营造教育发展的大环境,是许多区县今年教育督导的创新之举。西城、朝阳、丰台、石景山等区县纷纷开展对校外教育和社区教育的督导调研;通州区将结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指标对幼儿园和成人学校进行随访督导;朝阳和丰台等区县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督导调研,力求促进入园难问题的解决。其次,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绩效工资改革也全面施行。针对这一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各区县的教育督导工作也随之进行了调整。东城区结合绩效考核的办法修订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房山、怀柔、密云等区县也开展相关工作。
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学校教育教学设备使用与管理状况、学校文化建设等,仍然是各区县教育督导的重点。朝阳区开展了对学校专用教室和图书馆使用情况的专项督导,对部分学校理化生学科的实验情况进行抽测,检查实验课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结合本区教育工作的要点,各区县教育督导室将开展一些独具特色的活动。例如,东城区将探索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西城区将进行高中课程改革方面的调研,崇文区要探索编制评价学校特色的平台,宣武区根据全区教育质量年的安排将开展对中学教育质量的专项督导,海淀区将探索督学准入资格„„
第二篇: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特点
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特点
在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之后,首都北京站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起跑线上。从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了解到,北京‚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已经基本完成,即将于1月中旬提交市两会审议。
据透露,北京立足首都城市功能定位以及国家特大型城市运行的特点和发展的实际,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坚持以科学发展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把科学发展与北京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更加符合首都发展的道路;坚持以世界城市为坐标系,紧密结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谋划未来;坚持以人为本,直面百姓关注的民生需求,让广大市民都能在规划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坚持系统规划解决大城市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坚持规划文体创新,从百姓的利益出发,以百姓的视角和语言描绘百姓的愿景;坚持长时间、宽领域、多层次地‚开门编规划‛,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一个民主、科学决策的过程,为规划成为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反映民意的行动纲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二五‛规划相比以往中长期规划,有五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特点一:规划视角更加开阔
‚十二五‛时期是北京在新的起点上实现轻盈腾飞的关键时期,在规划编制时,北京基于时代特征和国家战略的视角定位发展,立足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塑造城市,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十二五‛规划的视野更宽、思考更深。
北京立足国际化视角审视和谋划发展。‚十二五‛时期,北京鲜明地提出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分工,打造高水准的国际交流平台,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提升在全球市场中资源配置能力和参与产业分工能力。提出要把中关村初步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积极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国际设计之都等建设。积极举办更多更有影响力的重大体育赛事、国际会展、文化等品牌活动。努力打造‚北京服务‛、‚北京创造‛品牌,进一步提升北京的国际影响力。
北京立足于区域一体化的视角谋划发展。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离不开强有力的区域城市群的支撑,北京基于国家首都的职能定位和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进一步转换传统发展视角,从注重聚集为主向聚集、疏解和辐射并重转变,从注重单方面保障为主向双向服务共赢发展转变,着力打造功能互补、产业联动、区域协同、共赢发展的区域城市体系,更积极地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的跃升。
北京立足于服务人的发展的视角谋划发展。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北京在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的基础上,发展的视角将由更多注重经济发展逐步转向经济社会并重发展。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把服务人的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实现便捷出行到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向农村的延伸,从构建精细智能安全的城市运行管理到优质多样的公共服务供给,从构建宜居绿色家园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的提供等,通篇渗透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使市民真正能够享受到发展的成果,使发展惠民的思想落到实处。
特点二:发展理念更加鲜明
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北京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入新时期的北京,在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目标迈进的过程中,面对着更为复杂的发展环境和更高的发展要求。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贯彻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的主题主线要求,结合首都发展实际,北京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科技北京、人文北京、绿色北京战略,使首都的发展与城市性质和功能相协调、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进一步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发展惠及人民、文化彰显魅力、城市服务生活、绿色塑造未来、改革激发活力、开放实现共赢等发展的新理念,把科学发展落实到实处。
规划提出,要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立足首都基本形成了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以及逐步形成的消费型经济特征,明确了北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就是要坚定地把发展的动力转换到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上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和全国创新发展。要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明确了创造充分就业机会、让每个家庭都有可靠保障、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教育、使广大市民成为健康北京人、全面实施广大市民住有所居等发展目标。要彰显城市文化魅力,树立大文化理念,发挥首都科技、教育、文化等资源优势,提升文化软实力。要坚持绿色发展,倡导节制型生存、节约型生产和节俭型生活,把北京建设成为既服务于当代市民,又服务于子孙后代的宜居绿色家园。要使城市的空间功能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市民生活,推进城市功能由过度集中在中心城向多功能区域共同支撑转变,建设城乡共享、高效便捷的城市基础设施。同时规划提出要把提升城市管理效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人口、交通、环境和社会公共服务作为城市战略管理的重点,使城市运行管理服务更加安全高效。在规划文本中这些新的发展理念以篇章题目的形式出现,使其能更加鲜明地传播出来。
特点三:首都特色更加突出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既承担着一般性的地方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职能,更承担着国家赋予首都的特殊功能。多年来,北京自觉服从国家发展大局,不断探索首都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坚持将做好四个服务作为首都工作的基本职责,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特色的发挥,在服务中谋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地做好服务。在‚十二五‛规划中,立足国家首都的功能定位,立足特大型城市发展规律和特点,谋求推动首都发展特色更加突出。
更加注重增强城市服务功能。规划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把不断完善和提升首都服务功能作为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在服务区域和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新发展和服务的新提升。进一步增强城市服务生活能力。着力推进服务功能区建设,优化、培育创新和产业发展空间格局,更好地辐射带动区域发展和参与全球经济分工。
更加突出文化中心功能的提升。规划将塑造高品位、有特色的城市文化上升到发展战略的地位,将文化发展单列篇章,不惜笔墨,提出系统的发展思路和举措,进一步提升全国文化中心地位,努力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使北京成为充满人文关怀、人文风采和文化魅力的城市。
更加突出国际交往中心功能的发挥。规划以进一步强化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功能为目标,致力于营造国际一流的服务环境和条件,全面提升服务于国际交往的软硬件水平,服务好国家外交全局,在服务中提升城市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更加突出国家创新中心建设。规划着重围绕发挥首都创新资源禀赋优势,提出要全力以赴抓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着力聚集整合创新要素,加强创新制度安排,加大各项先行先试政策落实,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努力北京建设成为国家创新中心,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区域创新发展。
特点四:规划文风更加质朴清新
语言风格的创新是‚十二五‛规划又一鲜明特色。在北京市‚十二五‛规划中,‚让森林走进城市‛,‚让绿色遍布乡村‛,‚让河流风貌再现‛,‚水秀而可近,岸绿且可亲‛等充满诗意的字眼随处可见,‚为劳动者创造充分就业机会‛,‚让每个家庭都有可靠的保障‛,‚为学生成才提高良好的教育‛,‚使广大市民成为健康北京人‛,‚努力实现广大市民住有所居‛等充满人文关怀、质朴易懂的语句俯首可拾。这些既质朴清新又美丽可人的语言出现在政府规划文本中,让人耳目一新,倍感亲切。
‚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市民指向,借鉴国际城市规划编制风格,大胆创新规划语言表达方式,以质朴清新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和内涵,编制一个百姓乐意读,读得懂的规划,使规划真正成为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思想武器,真正成为一个为百姓编制的规划。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先进理念的变化。规划语言风格的创新体现先进的执政理念,体现执政为民、以人文本的思想。
特点五:社会参与更加深入
中长期规划是全社会共同的行动纲领。广泛的公众参与是规划编制的应有之义。相比以往中长期规划,‚十二五‛规划贯彻‚从市民中来,到市民中去‛,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民主决策理念,有效沟通了社情民意。社会参与更加深入,正真将规划编制成为一个‚广听民声、广集民智、广纳民意‛的规划。
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发挥基础支撑作用。在历时三个多月的‚建言‘十二五’共话新蓝图‛公众参与活动中,18648人提出各类建言1.7万余条。公众建言既涉及交通治理、人口等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有世界城市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事关城市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既有宏观政策建议,也有微观操作措施;既有源于基层生活的真实感受,也有对战略性课题的真知灼见,对编制‚十二五‛规划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专家深度介入。47位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十二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全过程参与咨询论证。公开选聘全国一流研究机构参与70余项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市领导出面组织召开数十次研讨会,专家与政府官员一起就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探究解决方案。主动与企业互动,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积极与在京企业对接。
市人大、市政协深度参与指导规划编制,首次针对规划编制提出了专门的建议,在参与深度和广度上都是空前的,助推规划编制再上新台阶。人大方面,将‚十二五‛规划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人大针对‚十二五‛规划重大问题组织开展调研,先后400多名人大代表参与调研,在年中的市人大常委会上,首次专门针对五年规划编制工作,提出‚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几个问题的建议‛,重点突出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国家服务中心、建设宜居城市、合理调控城市人口规模等重点问题,共提出了28条建议。政协方面,在2010年全市两会上政协委员针对‚十二五‛规划编制提出6个提案,涵盖了城市结构、世界城市建设、西部区域发展等方面;在年中规划编制的关键阶段,经过200多次的专题调研活动,市政协提出《关于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若干建议)》和22个专题调研报告。
第三篇:北京市举办2014教育督导与评价研讨会
北京市举办2014教育督导与评价研讨会
如何深入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变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并加强监督监管?如何进一步完善督政、督学、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6月18日,由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北京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承办的“北京2014教育督导与评价研讨会”在京召开。此次研讨会以“现代教育治理与教育督导改革”为主题,围绕着当前各省市在教育治理与教育督导改革领域内的重点、热点话题,进行交流研讨。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北京市副市长杨晓超,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陶西平、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何秀超、教育部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张力,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唐立军等出席会议。来自全国30个省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部门领导、督学,部分教育专家等二百余人参加了会议。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反映了新形势下我们党对治国理政理念和治国理政方式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要转变政府职能,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要强化学校办学的主体地位,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要转变政府教育管理理念,推进管办评分离,优化教育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吸收社会资源参与、支持、监督教育发展;要更加重视政府的监督监管,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建立健全教育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统筹有力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强调,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要简政放权,也要加强监督监管。教育督导是政府加强教育监督监管的基本手段,也是决策、执行、监督三者相互协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要进一步完善督政、督学、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
在此背景下,北京市将研讨会聚焦于“现代教育治理与教育督导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和示范意义。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何秀超在讲话中指出,深化教育督导改革是转变教育管理职能的重要抓手,是落实《教育督导条例》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入园难”、“择校”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迫切需要。他从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个领域,阐释了深化教育督导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指出深化教育督导改革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是加强督政工
作以促进教育公平,加强督学工作以规范办学行为和开展评估监测以提高教育质量。他还强调,要通过加强组织领导,保证督导经费,健全督导机构,整合监测资源,完善法规条例,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来着力加强深化教育督导改革的体制机制建设。
会上,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唐立军做了题为《深化教育督导改革,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旨报告,详解了北京市在现代教育治理与教育督导改革方面的认识与实践。
唐立军指出,要创新教育督导改革思路,确立教育督导改革目标任务。依照“政府主导、统筹协调、多元参与、开放和谐”的工作思路,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坚持教育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协调、统筹有力的原则,加强教育督导的法制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建设,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同时,要健全和完善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的督政制度、学校自主办学督学制度、教育发展状况和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制度。
据了解,北京市建立了以政府、教委、学校为一体推进素质教育综合督导评价制度,并在2014年修订并颁布了新的《北京市区县政府、教委、学校(教育机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评价方案》。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先后对区县政府推进初中建设工程、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校外教育、社区教育、特殊教育、高中课程改革、减负等情况进行专项督导检查。今年4月,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完成了对所有区县学前教育工作的首轮专项督导。此外,还制发了《关于建立和完善督学责任区制度的意见》《北京市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实施意见》,在全市层面正式建立了督学责任区制度和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实现了责任督学挂牌全覆盖。
研讨会上,针对教育督导在教育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教育督导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现代教育督导体系的建设、教育督导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等重点问题,国家教育督导部门领导及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江苏、湖南、陕西等地教育督导部门代表齐聚一堂,分享教育督导的理论研究、政策举措和实践探索,部分教育督导研究专家将进行深入剖析和对策建言。
此次教育督导与评价研讨会的召开,不仅为各省市搭建了深入理解教育治理政策导向的平台,交流各省市教育督导与评价的最新改革成果,同时,对于进一步从现代教育治理的高度理解和定位教育督导的功能和内涵,推进现代教育督导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四篇:教育督导
关于教育督导认识与历史演变的论析
河南省固始县蒋集镇付集小学 叶光奎
论文关键词: 教育督导 认识 演变 论文摘要: 教育督导的涵义及其历史演变、教育督导的地位与作用等既定认识出发,提出了对教育督导的理解和看法。
关于教育督导机构隶属所涉及的问题是:教育督导室是直接隶属于各级人民政府还是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事实上,该命题必然牵涉到教育督导机构的体制、地位、性质及其职能的确立,并直接影响其作用的发挥。印象中的教育督导室似乎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养老机构,总是被一些退居二线或认为不太中用的.‘闲”“老”人员把持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其一是我们自身对教育督导这一领域的浅白无知;其二是我国现行教育督导制度本身确实有待进一步完善。那么,什么是教育督导?它的历史渊源及其在教育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本文将就以上的问题展开分析。教育督导,顾名思义,就是对教育的监督和指导。不同的社会、时代和文化背景,人们对教育督导的理解和把握不同。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对学校教育的视导和督察,但这种教育督导在本质上与现代教育督导有所不同。在“官师合一,政教合一”的我国古代社会,统治
者为维护自身的统治,历来重视教育问题,直接干预教育活动,教育督导是其控制教育的重要手段。特别是隋唐以后,教育督导制度直接同科举制度联系在一起,主要是帮助帝王“督率教官代导诸生”和监督弹劫考试中的舞弊行为。简言之,我国古代的教育督导重在“监督”,主要是为统治者服务的。而现代教育督导特别是西方教育督导主要重视对学校教育的指导,旨在提高教育的效益和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就美国而言,18-19世纪时把教育督导看作是一种“监督”,20世纪以来则把督导理解为“视导”(Supervision),并且不同的时期对“视导”的理解与把握也不同。如20世纪60年代主要强调教育视导在课程方面的作用;70年代则重视教育视导在管理方面的作用;80年代,教育视导所关注的是对教学的管理,以适应教育法治建设和社会公众对教育的需要。这说明把握教育督导的概念要考虑社会和经济因素,其内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依据我国国家教委1991年颁布的《教育督导暂行规定》,近年来出版的教育督导著作大致这样来解释教育督导的概念:’‘教育督导实质上是一种行政监督和管理的重要职能,是国家对教育实行监督和指导的有效机制和有力手段,也是现代教育管理体系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定涵义是指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授权给所属的教育督导机构和人员代表本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对下级人民政府的教育工作、下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和学校的工作,依据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按照督导的原则和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并向本级和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
门报告教育工作情况,提出建议,为政府的教育决策提供依据。”对这一定义,笔者认为过于偏狭。因为它过分强调了教育督导的行政性,易忽视其专业性;重视.‘督政”,易忽视“督学,’;重在‘.监督”而非“视导”,且缩小了教育督导组织存在的范围,并把督导的目的局限在‘.报告建议,为政府的教育决策提供依据”上。笔者比较赞同黄藏在其所著《现代教育督导引论》中给教育督导所下的定义:教育督导是由教育督导组织及其成员根据教育的科学理论和国家的教育法规政策,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以期促进教育效率和教育质量提高的过程。笔者所理解的教育督导是一种行政性和专业性并举,但以专业性为重,“监督”和“视导”职能兼具,但以“视导”为主,督政与督学相结合,奉行民主、科学、法治的工作方式,以提高教育效率和教育质量为旨归的专家式管理支持系统。它对上能起到“参谋”和’‘反馈”作用,对下能起到“监督”和.‘指导”作用;既在政府或行政领导身边,又扎根于教育行政和学校之中;既在教育行政部门之内,又能够跳出教育行政部门之外;既明上义,又知下情;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能掌握教育现状,又能前瞻教育的发展和变化。并且,教育督导不仅是指各级政府设立的教育督导机构,也包括学校内部建立的督导机制。
教育督导古而有之。我国西周时就有“天子视学”,随后视学制度沿袭发展,又扩至“王亲视学”、“学官视学”,但真正建立起教育视学制度是在宋代。宋代设立了专门的官职与机构,设有提举学事司,“岁巡所部,以察师儒之优劣,生徒之勤惰”。元代设提督学校官,明清时中央任命各省提学官(清称提督学政、学政),民国时(1996年后)改称视学人员为“督学”。新中国成立初期也在各级教育行政机构设立督导室或视学室,但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教育督导工作被削弱停滞;1997年9月,邓小平提出恢复重建教育督导机构,教育部设立了视导员,着手恢复教育督导制度;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原国家教委设立了督导司,全国教育督导机构随之建立起来;1991年4月,原国家教委颁布了《教育督导暂行规定》,各省市也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教育督导规章,教育督导工作逐步规范和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依法治国、加强监管部门,教育部在机构改革中将督导办独立设置,以后中编办又批复原国家教委教育督导团更名为国家教育督导团,带动各级政府在机构改革中普遍成立了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强化了督政职能。就国外主要是西方的教育督导而言,其教育督导制度是在18世纪后才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机器大工业生产引发了个人和社会对教育的极大需求,而由社会团体和个人经办、处于自然发展状态的教育不能适应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国家介人教育,加强对教育事业的管理和投人,由此,教育督导制度得以建立。该制度旨在强化国家对学校教育的监督和指导,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由于各国的政治和文化不同,因此教育督导制度也不尽相同。我国乙卯七年后教育部将督导办独立设置,并改原国家教委督导团为国家教育督导团,在这一点上似乎与英国的教育督导制度趋同。美国的教育管理中没有教育督导概念,教育督导一般称为教育辅导。虽然辅导工作遍及各级各类教育,但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教育辅导制度,也没有一个全国
统一的教育辅导机构。就教育辅导范围来看,州和学校承担着大部分辅导工作,联邦的作用相对较小。笔者认为这和美国地方分权的教育制度相关。在近20年的历史进程中,美国的教育督导形成了合作、民主、全面并富于哲学性的特点,强调辅导人员之间、辅导人员和被辅导人员之间相互合作;重视被辅导人员的积极参与;督导范围广泛且注意从教育问题的研究中发现一般教育规律和原则,用以指导教育督导工作和教育活动。总的来说,美国的教育督导不重权力,主要重视专业性,重视教育指导的效果,重视微观方面的视导。因此,美国的教育督导制度值得我们注意,可借鉴之处在于:教育督导组织不仅是指政府设立的专门督导机构,同时学校也承担着大量的教育辅导责任,教育督导工作强调合作、民主、全面,这就使得微观督导尤其是督学更实在。另外还有一些全国性的学术团体,如美国教育协会下属的辅导及课程发展协会以及全国学校评估研究会等都以推动教育辅导或实施教育辅导为宗旨,开展教育辅导工作,这说明除了政府和学校,不妨大力发挥民间学术团体的教育督导作用。无论是督政与督学的偏重之争,还是视导与辅导的称谓之变,论及教育督导的作用,笔者认为可以用以下十六.个字作一个较为全面的概括,即“监督检查、考核评价、调查研究、指导服务”。教育督导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管理是教育决策、教育执行和教育监控三部分的整合。教育督导是架设在决策与执行之间的桥梁,使教育管理系统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管理系统如果奉行“决策一执行一监督”单轨运行模式,决策部门或行政机构既管决策、执行,又管监督评价,无异于让其既当
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决策是否正确,执行是否得力,显然难以获得一个准确、真实的结论。管理系统如果奉行“决策一执行”、“监督一评价”双轨并行的模式,则决策正确与否,执行得力与否,就不再是决策或行政机构说了算,“监督一评价”系统可以提供客观、真实的反馈和指导,从而是管理更加科学有效。
第五篇:教育督导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教育督导学考试
浅谈我国高校教育督导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目前,高校教学督导队伍优化建设成为理论界和高校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加强高校教学督导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适应新世纪高校教学督导需要的高素质教学督导队伍,以确保督导工作的实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督导队伍建设;现状;对策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university teaching supervision team optimize building become a hot issue of university research workers.Strengthening Teaching Supervision team building, establish a Steering adapt to the new century needs of high-quality teaching teaching supervision team to en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supervision, is placed in front of us a very important and urgent task.Keywords: Steering team building;situation;countermeasures
队伍建设是高校教学督导工作开展及其成效的基本保证。高校教学督导人员担负着行使督导职权、实施督导工作的重任,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督导工作的成效。要全面提高教学督导的质量与水平,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保障作用,就必须切实重视人员的选配和素质的提高,加强教学督导队伍建设。
一、我国高校教学督导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高校教学督导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
我国高校教学督导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队伍老化现象严重,许多地方把督导机构当作二线机构和安排老干部的单位。督导队伍的年龄老化问题已影响着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发展。首先,教学督导工作需要常跑到各教学单位听课、检查、交流、指导,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老同志有限的精力和体力可能会成为督导工作顺利开展的障碍。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教育改革的力度、深度、广度不断加大,教育领域的新思想、新政策不断出现,老同志在适应新形势方面比不上中、青年人。第三,教育督导制度会逐步完善,将采用依法督导,以操作评估指标体系来完成任务,工作的科学化、技术化成份越来越高,单纯依靠老同志个人经验和声望进行督导工作已不能适应教学督导发展的需要。
(二)高校教学督导队伍的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教学督导人员的素质还需要不断提高。首先,教学督导队伍的专业结构不合理,难以涵盖各类教育。其次,知识结构不合理,难以担当督导重担。再次,由于教学督导的教育行政监督职能被弱化,导致了督导人员自身定位的偏差。最后,督导人员的督导工作水平和能力与时代发展要求相比,尚待进一步提高。一些督导工作人员在督导理念、督导职业精神、督导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方面,与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势和督导工作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亟待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
(三)教育督导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
以美国的经验看来,督导人员素质的提高是教学督导能在教学领域发挥重大作用的实践基础。在美国,会严格按照标准和程序对教育督导人员进行资格认证。一般情况下,美国的督导人员都拥有硕士或其以上学历,并有一定的教育工作经历才能获得资格证书。而在我国督导制度中没有资格认证体系,督导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使得督导工作流于形式,不能很好地完成督导工作,更不能充分发挥督导效用,这也会影响教育督导职能的充分发挥。
(四)高校教学督导队伍的运行机制不到位
首先,教学督导人员的选拔缺标准。我国高校的教学督导人员一般采取由学校校长直接聘任、由院系推荐、督导人员推荐、个人自荐等方式从本校离退休教师和校(院)领导、管理人员中选聘,也有个别教学督导人员由在职教师或领导兼任。教学督导人员的选拔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标准可供参考,显得随意性很大,很难保证督导人员的素质与能力。
其次,教学督导人员配备不足,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督导队伍人数一般是5~10人,从教学督导工作的任务上来看,这样的人数是不够的,难以满足“督教”、“督学”、“督管”的任务。
第三,教学督导人员的培训缺计划。提高高校教学督导人员素质的主要途径
是培训,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督导队伍培训工作尚未得到真正的重视,有的高校偶尔想起来了才给其进行培训,有的高校甚至从不对督导人员进行培训,高校教学督导无规划和计划可言。
第四,教学督导的经费也不落实。大部分高校的财政在预算内基本没有安排教学督导经费;有的学校随意确定一个数目,交由督导机构使用;有的学校则与教学行政部门的经费混在一起使用,没有专拨一定数量的经费;由于教学督导经费的缺口,相应工作难以开展。
二、我国高校教学督导队伍优化建设的对策
(一)优化高校教学督导队伍的年龄结构
督导员应该是老、中、青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实现优势互补,以使高校的教学督导工作更加和谐、更加有效。因此,对于督导机构成员的构成应该是专职工作人员与返聘退休人员相结合,在教学督导队伍中,不仅要有资深的老专家,而且也要有中青年专家。这样的督导专家组才能在广大教师中享有更高的威望,表现出更高的督导水平。
(二)优化高校教学督导队伍的专业结构
在选聘督导人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校各学院、专业的实际情况。现在各高校发展速度很快,专业数量急剧增加,如果按专业选聘督导,督导队伍会过于庞大,机构会显得臃肿。所以,宜采取以学科分类,按不同的学科种类选聘教学督导的方式来组建督导队伍。因为同一学科内的不同专业是相通或相近的,如果真正是某一学科的行家里手,不可能只精通某一专业,而对同属一学科的其它专业一无所知。
高校教学督导队伍构成应该是专兼结合,专职督导人员保证督导工作的相对稳定性和权威性,兼职督导人员保证督导工作的相对灵活性和全面性。高校教学督导队伍构中应该有各种专业的督导人员,而且应该对本专业造诣较深和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样,才能在督导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及时加以正确指导。按照各个高校多年的实践经验,专职督导一般从符合要求的高职称离退休人员中选聘:而兼职督导则应从各教学院系(部)学术水平较高的在岗高级职称教师中选聘,或从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中教学管理经验丰富的在岗管理干部中选聘。无论是对专职督导,还是对兼职督导,均应实行任期责任制。
(三)优化高校教学督导队伍的综合素质
高校教学督导队伍的整体素质是通其成员的综合素质体现出来的。新时期对督导员的素质、能力、品德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督导员不仅要熟悉本学科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应尽快了解并逐步掌握相近专业和更广博的专业基本知识,要了解当今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为此,高校要给督导员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组织他们学习有关教育改革的文件和规章制度,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熟悉教育管理方法;要让他们走出校门,与同行进行交流;要在督导员上岗前进行一定的工作培训。惟其如此,才能提高督导能力及其督导工作的实效性。
(四)优化高校教学督导队伍的运行机制
首先,注重督导人员的工作培训。目前,高校教学督导机构大多培训经费紧张,不但制约着机构的发展,同样也严重影响着高校教学督导队伍的发展。要从教师培训经费中拨出一块,专门用作高校教学督导员的培训经费。同时,建议教学督导机构根据教学督导队伍的培养情况,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编制督导预算,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教学督导队伍培养或期度专项经费,主管部门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保证教学督导队伍培养专项经费的落实。同时,教学督导机构应制定详尽的教学督导队伍培养规定,明确培养费的适用范围与数量,力争在经费使用上科学合理。
第二,划拨督导工作的专项经费。各高校应制定规划,把教学督导经费列入解决方案,通过专项拨款以不断改善督导办公条件和平衡教学督导人员的收入。一要解决教学督导部门的办公用房,以保证督导工作的正常开展。二要认真解决好办公现代化问题,以提高督导工作的效率。三要认真解决好督导人员的日常工作经费问题,以保证督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教学督导机构应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严格财务纪律,加强资金使用项目的管理。明确各项经费开支使用的范围,坚持专款专用。
第三,提高督导人员的福利待遇。工资福利水平是影响教学督导人员职业吸引力和队伍稳定的直接因素。根据薪酬设计理论,一套真正能起到激励作用的薪酬体系必须是公平的。各高校必须从教学督导人员自身心理特征出发,根据教学督导人员不同层次的需求,设置相应的目标,不断调整和提高教学督导人员的薪
酬及其他福利待遇,激发和调动教学督导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高校教学督导的存在与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抓住教学督导队伍建设这一关键问题,才是高校教学督导今后发展的关键。高校教学督导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切实加强教学督导队伍建设,只依靠制度与措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根据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适时调整管理制度与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北群,张新厂.新时期高校开展创新型教学督导工作的探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7(3)
[2]谭泽晶.我国高校教学督导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
[3]方建宁.高校教学督导现状及其队伍建设研究[D].河海大学.2007
[4]黄 崴.我国教育督导体制现状、问题与改革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09.12
[5]胡延玲,高桂林,胡延辉.论教育督导体制的法制化建设[J].学术论坛,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