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个人实施计划
《小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个人实施计划
仁怀市中枢三小:文 素
一、研究的课题:
《小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研究》
二、研究目标
抓住学校以科技特色活动的开展带动科技教育为主线,从培养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为抓手,通过教师有步骤、有重点、可持续地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探究活动进行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基础性培养的实践探索,强化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养成教育,从而整合学校的科技活动,提炼培养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方法。
三、研究内容
本项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小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开展小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基础性培养的实践和探索。具体研究内容分为两大方面:
1、进行科技教育特色项目开发与利用,主要5个板块:科普教育、科技种植、发明创造、气象观测、天文观测。指导实践科技活动,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基础科学能力。
2、通过实践和研究,整理完成科技活动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并有效利用。
四、研究重点
1、小学科技教育的活动载体形式的开发与利用。
2、小学科技教育环境开发与利用。
五、研究措施:
1、不断学习: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认真阅读一些相关的专著和他人的经验性文章。让自己在学习中提高认识,在学习中深化自己,在学习中提高素养,抓住一切可学习的时机与同事们交流探讨。
2、积极参与:认真参加课题组组织的各种研究活动。参加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活动,与全组成员一起探讨成败得失,提高自己的理解和研究能力。
3、扎实工作:认真备课、精心设计作业。
4、多多动笔:在学习、研究中,不断地自我反省,反思自己教育教学中的成功和失败之处,及时把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想法撰写成文
六、工作安排:
课题研究初期:
(1)学习课题组课题总方案。
(2)制定个人课题研究计划。
(3)积极参加培训,学习。
(4)上一堂研讨课。
课题研究中期:
(1)完成个人课题研究计划。
(2)注意及时收集、整理、上传资料。
(3)针对学生开展调查研究,精心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总结。
(4)加强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认真做好学习笔记。结题阶段:
撰写课题研究论文,交流课题论文。
第二篇: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宁波市李惠利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也就是科技教育的竞争。为了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为了迎接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的新挑战,加强和改进我国中小学的科技教育,应该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根据美国测试中心组织的第二次国际教育成就评价显示:我国13岁中学生的科学测试成绩偏低,正确率为67%,在19个被测国家中列第15位,特别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我国学生出错率高。这表明: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科技素质偏低,中小学科技教育非常薄弱。主要的原因有:
一是许多人对中小学科技教育的认识上有误区。有人认为科技教育就是培养科学家的教育,中小学科技教育就是有志于从事科技工作的同学通过课外科技活动进行教育。事实上,一个民族科学素质的提高,仅靠个别“精英”分子是远远不够的。
二是人们对中小学科技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都较早地提出了科技教育,并在学校中采取了种种强制措施。而在我国,科技教育有没有落实到课程改革中去,科技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有没有深入到每位科技教育工作者的心中,有没有内化为他们切实的行动。
三是人们对中小学科技教育价值观的理解不全面。“应试教育”的影响至今使许多中小学片面地认为,科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因而不注重科学方法教育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不注意引导学生去关心重大社会环境问题、生产技术问题等,更谈不上参与决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四是中小学科技教育课程、教材、教法不适应现代科技教育的需要。现代中小学科技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教材知识陈旧,教学方法落后,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让学生读科学,而不是做科学、用科学。
五是中小学教师素质跟不上。广义上讲,每位教师都应是科学的倡导者、播种者,他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科技知识基础、科学技能、组织能力、创新 意识等是决定科技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而现阶段教师的科技教育素质不容乐观。
综上所述,在当前教学改革的浪潮——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积极转轨过程中,加强科技教育,从小让学生了解科学、热爱科学、研究科学,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科技教育也应当和语、数、英等学科一样,成为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
我校是一所有着十多年科技教育经验的城区学校,十多年来,我校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形成了科技教育为龙头的办学特色。当前,我校正面临着如何保持并提高科技教育的质量;如何扩大科技教育的面;如何开展以科技活动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使之规范化、科学化;如何依托科技教育,促进学生多方面科技素养的提高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发掘我校的科技教育资源,为此,我校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以新的科技教育、课程理念作支撑,开发和实施《科技教育》校本课程。
本研究是针对当前小学科技教育中面临的部分问题,从素质教育要求出发,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为核心和突破口,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重点,探索小学科技教育的新路。
(一)理论依据
1、“整合教学与课程”的观念。
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与核心任务对教学观念提出的要求之一。其基本含义是课程与教学不是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而应当是课程的开发过程。教学,要将“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转化为“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的课程),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
2、“自主建构”理论。
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的。因为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自主建构”理论对于本课题的意义在于指导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学 2习中,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注意知识与技能,不同课程之间的整合,同时,使科技教学、科技活动符合学生科技知识与技能的自主建构的规律。
3、素质教育关于实践的观点。
该观念的基本含义是: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丰满深刻,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学识,但远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那样深刻,不如动手操作掌握得那样牢固,不如动手操作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和能力。由于自身具有的实践性、操作性、开放性等独特性,因此科技教育更应强调学生的实践。
4、“校本课程”理论。
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考察,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校本课程的含义有三层:一是就课程的开发者而言,应该包括学校中的部分教师、全体教师、部分学生,或者是学校与其他机构的合作;二是就涉及的课程范围而言,校本课程既可涉及部分课程,也可涉及学校的全部课程;三是从开发的程度而言,除了全新开发(新编、新创立)的课程,学校或教师选择、改编的课程,也属校本课程之列。综合来说,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
(二)课题假设
如果通过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科技教育课程资源、实施符合实际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教育,则能够探索实施小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形成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教育模式,并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评价机制。
(三)课题内涵界定
科技教育:科技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理论为依据的,包括科学教育、社会教育、技术教育、人文教育和青少年科技活动五个因素的面向全体 3 学生提高其科技素质的教育活动。本研究的“科技教育”指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教学设施及传播媒介,通过一系列以“科技教育”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在学生了解和学习科技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上,有机结合人文素质教育,训练和培养青少年科技意识、科学素养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开发:本研究中的课程开发是指根据我校实际而进行的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学校和教师,是完全自发、自主的课程开发,是完全出于学校内部需要(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完全依靠自身的条件和资源的全员参与、自我评价的课程开发活动。
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现代课程论研究的主题之一。课程实施是将课程变革的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是课程开发的一个环节,是推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课程实施过程是一个行动的过程,是通过这个过程将观念形态的课程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课程,从而实现课程内在的教育意义。本研究中的校本课程实施是指学校把依据本校办学理念和教育哲学思想开发的“科技教育”课程内化为每个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
二、课题研究预期目标与内容
(一)、预期目标: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学生;提高教师科技教育意识和能力以及开发校本课程的意识和能力。
1、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总目标:
在《科技教育》校本课程中,学生亲自实践研究“身边的科学”,探索“身边科学的奥秘”,扩大学生视野、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技能。培养少年儿童在科技实践活动中爱科学、懂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发展学生的特长,促进全体学生科技意识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在观念方面,能确立正确的科学观和良好的科学态度,学会做人。在动力方面,激发学生对科学追求的,推动学生去追求和探究。在感知方面,使学生接触科学,感知科学。在方法能力方面,能初步掌握科学方法,发展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2、分目标:
低年级(小学1-2年级):具有初步的科技意识,初步养成勇于探索、追求新知、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中年级(小学3-4年级):培养科技实践中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实事 4 求是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能主动获取与生活和周围环境有关的现代科技基础知识,并对一些科学现象进行描述;初步培养学生参与能力、动手能力、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简单的科技技能。
高年级(小学5-6年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发展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的发展和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
3、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研究内容:
(1)开发具有我校特色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教材。(2)探索实施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有效途径和方法。(3)形成典型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实施模式。
(4)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评价机制。
根据课程目标有侧重的自行选择教学内容。挑选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便于操作、有特色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科普知识。选择适合学生接受的自然科学、科技知识,由浅到深、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系统地学到自然科学知识。
(2)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选择、整理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感人故事或格言,对学生进行理想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从小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信念,学习科学家为科学事业、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甘于献出毕生精力的精神。
(3)科技小制作和小实验。选择传授一些具有一定价值的科技小制作及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如电路的组装、机械的组装等,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一技之长。
(4)古今中外科技发明介绍。将古今中外科技发明的构思、原理及作用介绍给学生,这对每个学生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启迪了学生的创造思路。
(5)科技小论文介绍。选择一些具有一定科学价值的小论文,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了怎样写科技小论文,写哪些方面的内容,启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发现和揭示其奥秘,写出了有价值的科技小论文。
(6)创新方案。学生根据要求,运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要求想象,自己设计方案,参加生活中的奇思妙想“金点子”评选和创意魔方组词比赛,鼓励学生异想天开的求异思维,使学生敢于幻想,勇于大胆创新。
5(7)思维训练。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一中心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互相启发,引动联想,并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其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了自己的创造能力。
(8)课后实践。提出一些课题,纳入小学高年级教学中,各班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课后实践,来完成课题的研究。通过问题发布会,进行信息交流,把学生带进更广阔的科学世界里。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一至六年级学生
2、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本研究是一种综合改革研究,它不同于单科、单项的教育研究,并不是揭示某一个变量在某种条件下如何起作用,而是在小学校本科技教育这个系统范围内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把各种因素或变量作最优组合,寻求最优功能。因此,我们在本研究中,力争做到从整体着眼,局部入手,重点突破,稳步推进,逐步调整,不断深化。
(2)文献法。在广泛搜集国家、地方课程法规、文件、文献资料,同一研究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小学学科课程再开发的类型、形式等进行适当分析,建立适合我校的小学科技教育培养目标,形成适合我校的学科课程与科技活动相结合的实施方式。
(3)调查法。对研究的学生进行关于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调查问卷,根据调查情况制定培养目标,调整教育方法,确保研究顺利进行。
四、课题研究原则
1、整体性原则。本研究在时间轴上,渗透到课内学习时间、课外学习时间、校外学习时间;在空间轴上,渗透学校的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因此研究者要重视“点”与“面”的关系,使一时一事的教育行为,与整个研究系统的要求一致起来,处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技学习的空间和氛围,以获取系统的整体效应。
2、发展性原则。由于小学的科技教育的定位在于启蒙学生的科技意识,满足学生的探索欲望,实践基本的科学技能,所以,为了学生的发展,着眼学生的发展,是本研究的宗旨和操作的原则。
3、重视过程原则。本研究中,学生的科技实践活动,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获得较高的科技成果,而是为了在科技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相信科学、追求真理,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学习初步的科学实践的技能,培养动手能力,而这一些,在过程中显得更充分,因此在评价中,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要发现过程给学生带来的有益的、深远的影响。
4、层次性原则。整个教育过程,由于学生不同阶段、不同年龄,因此必须体现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递进的“层次递进”原则。包括:兴趣层次递进、知识层次递进、操作技能层次递进、创造能力层次递进。
5、愉快性原则。从学生的“乐学”、“兴趣”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愉快地成长,让学生在丰富的科技教育活动中施展创造才干,并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6、自主性原则。开展教育活动必须创建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丰富多彩的、良好科技教育环境和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激起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促使学生自觉参与各项科技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掌握科学知识,在参与中学会基本技能,在参与中发挥创造精神。
五、课题研究步骤及人员分工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自2011年12月始至2013年12月,研究分个三阶段: 第一阶段为预研究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2月)
本阶段主要是制定研究方案和计划,建立课题领导小组、研究小组,开展本课题启动前的培训工作及调查、考查工作,完成研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为研究阶段(2012年3月—2013年9月)
本阶段根据研究假设,全面开展研究,努力开发具有特色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文本材料,探讨实施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途径、方法、教育模式及评价方法。
第三阶段为总结研究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2月)
在深入开展前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研究成果,分类整理课程资源(包括校本课程教学研究的论文、案例、活动的编辑),撰写实验报告,并准备开展更深入地、大面积地推广研究。
研究组成员分工: 课题总负责人:章旭锋
课题组组长:伊阳
课题组成员:陈展雷 陈洁 冯丽君 周灵宇 陈裕盛 童常春 王凌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一)课题组建立学习制度,加强理论研究。
建立学习制度,课题组的老师定期进行学习研讨活动。每年进行科技教育课的交流汇报教学研讨活动。
(二)课题领导小组对课题组教师分类指导,各创特色。
课题组教师坚持自主原则,坚持因班制宜,不求统一,坚持分类指导,支持鼓励各班办出自己的特色。要求实验教师宏观认识上要立意高远,着眼点落在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上,在课程内容安排、计划制定上要力求详细具体,做到五要:(1)要有目标有任务,(2)要有内容,(3)要有教学过程设计,(4)要有实施步骤,(5)要有评估检查措施。
(三)学校加大经费投入,确保课题顺利实施。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城区小学,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经济状况并不理想,经费十分紧张。但为了确保课题的顺利实施,学校从有限的经费中拿出一部分作为课题专用经费,保证课题组教师的外出学习、开展活动、购买学习资料、研究奖励等等,学校开辟了科技活动室,每年的校园科技节学校也要拿出数量可观的经费来用于活动的开展,这些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三篇: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计划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计划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1、我校属于市级规范化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我校的硬件设施配备齐全,建有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农远工程项目教室、图书室、阅览室等专用室;教学设备设施达到省一类标准,实验仪器、教学仪器、音体美器材等配备齐全,便于教育教学。我校布局合理,校园环境优美,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教师素质高、思想先进、敢于创新、勇于改革,教育教学能力强,有一定的教研教改经验,具有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
教师本身就是一种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潜能,将自身的生活经验、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等,转化为校本课程。
2、我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当地经济发展较快,个体私营业多。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3、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学生来自各个地方,学生的个性和学识互有差异,他们对本地资源和环境缺乏了解,学生求知欲很强。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实际需要,使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受到本土文化的熏陶,强调社会实践,密切学生与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联系,使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增强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工作流程
我校已经全面落实了国家课程方案,开全了国家、地方课程。为了适应新课程教育理念,本学期进一步完善了现有的校本教材。我校有特具特色的诵经文学。
1、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小组,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任副组长,负责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等,由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具体落实好课程的实施等工作。我们参与研讨校本课程开发的所有会议,分工负责。根据我校规模办学的实际情况,针对我校资源和社区资源,研究、讨论并结合我校教师的特长,决定开展教材的特色教学。
2、课程开发小组本着“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的原则,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总体方案,经我校通过后,各负责教师根据此方案制定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课程实施计划。
三、校本课程的目标
1、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经济状况和乡土文化,当地的致富名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豪感。
2、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学生具备初步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做好诵经教学工作。
四、校本课程的内容
在实施校本教材过程中,以调查、参与为主,根据我校的优势和学生的特点,尝试开展各种丰富多样的调查、动手操作、社会实践等活动,组织形式多样的展览、成果展示、作品评比等活动。
教材每课设有“活动建议”的环节,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设计活动形式和内容,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编排标准,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五、校本课程的实施
1、组织形式:
校本课程的开课以班为单位安排在“地方与我校课程”课时中进行,具体教学时间是每周一节课,也可以进行集中安排(如考察、社会实践等活动)。我校教导处负责课表安排,由具体课任教师组织教学。
2、课程实施:
1)校本课程由我校提供,只有讲义,学生不需要教材,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2)各年级授课教师结合我校的校本课程,依据学生年龄特点、接受能力等可以适当补充材料,逐步实施,并在实施中进一步完善教材内容,发现问题,及时反思,总结经验。
3)任课教师精心备课,准备资料,设计好教学过程,按时上好校本课程,并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
4)教学过程中所需材料、设备、设施由我校统一安排。学生需要外出调查、参观时,由我校出面联系,我校领导和班主任、任课教师一起带领学生外出,确保师生安全。
六、校本课程的评价
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张扬学生个性,形成我校特色,教导处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检查和评价工作。
1、对教师实施课程的过程性评价
主要包括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评价的方法是教师自我评价和我校评价,采用调查问卷、课堂记录、检查备课笔记等方法。
2、对学生的评价,体现评价的多元化和个体化 评价时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特长的发展,关注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态度。评价的方法有观察、调查问卷、考查、作品展示和评比等。一是作品展览。开展多种形式的年级、校内学生作品展览,加强宣传和对学生进行鼓励。如,学习笔记、手抄报、手工作品、照片、征文等的展览。
二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采用等级制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期结束,教师根据校本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地参与的情况,采用开卷考查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给与学生一个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一个合理的等级成绩。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计划
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从学校个性发展目标出发,根据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考虑到学生多样化、全面化,持续性发展的需要,我校决定开设校本课程并编写相关校本教材。
一、关于校本课程的开发
创建校本课程是落实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凸显学校办学个性,充分联结师生生活经验,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课改工作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阶段来,我校在课改实验工作中,通过调查、分析,充分认识我校的校情和资源优势,深入了解学生的经验、需求、兴趣和知识基础等方面发展情况,在充分起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及课程实施的初步方案。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1、充分联系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多方面和谐发展;
2、进一步凸显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校文化发展。
3、通过校本课程开发,进一步促进教师课程意识和能力的发展,进一步浓厚学校的教研、科研气氛。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初步规划
1、第一阶段创建初步计划。
2、第二阶段培养教师在国家课程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与实施的能力。
3、第三阶段进一步完善上述课程建设,力争在各个年级都开设校本课程,实现校本课程体系的序列化、系统化。
二、关于课程设置的初步论证。
1、关于课程
让学生的思维自由的去畅想,伟大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是意识的伟大培养者,是智慧的创造者。如果让学生的小手更加灵活,触觉更加敏感,学生会更聪明、更富有创造性,思维也更加开阔。”心灵手巧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2、关于课程
通过课程的开发使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3、关于《读书》课程的实施。
一个人的学生时代,除了课堂学习之外,阅读书籍应占重要的位置。因为书籍为我们构造了一个缤纷的知识王国、生动的情感世界。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而今,时代的飞速发展使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读书的重要。因为,读书是积累、是储藏,是汲取前人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精华。为了帮助学生有选择的阅读,领略我们祖国五千年来的灿烂文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起他们对书籍的渴望。
三、成果展示:校本教材管理与指导小组定期组织两个校本课程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了解课程发展情况、学生反映、存在问题、解决办法,及时交流经验,表扬先进。师生共同选择展示学习成果的方式,如表演、作品展评、交流收获、总结、论文等等。
四、评价方案
学校根据校本教材使用情况,及时肯定、表扬指导教师的业绩,把教师的指导工作计入工作量,在期末个人工作评估表上加分。
五、关于课程管理
如何实施校本课程,如何使校本教材发挥最大的教育、教学效益,其关键在于学校领导的重视,还在于人员的配置。我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指导机构,全面指导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并纳入学校议事日程。学校教务部门具体落实开发和实施,协调各方面工作。一线教师结合《课标》、教材和师生实际,具体落实教材的使用和建设工作。《读书》
指导教师:各班语文教师 开设年级:1-6年级
管理、指导机构负责校本课程及相关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组织全体相关教学人员学习《校本教材实施方案》,定期检查各教研组的教研、教材实施情况,及时指导、总结。
结束语:我校将高度重视这校本课程,不断加以调整、充实、完善,使该校本课程富有学校特色。同时,我校将立足于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学校发展的目标,同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开发序列化的课程,满足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计划
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从我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学生共同开发、实施的原则,实施校本课程教学。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意义: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根据学校地处农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事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优势,结合我校的传统和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自主开发的适合我校的课程。学校课程的开发要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实效性,适应学生发展的兴趣和需要,适应学校、社区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也为学校培植办学特色创造条件,有利于完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弥补其局限性。
二、提高认识,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一种课程,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在理解国家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组织并开发实施的课程。学校将开办讲座,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校本课程的理论,使教师领会校本课程实施的要领,掌握校本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使所有的教师都参与到课程实施中来。我校科技制作、历史教育、手工制作、编织等科目,涉及的知识面宽广,内容丰富多彩,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地提高了。因此全校教师都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三、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
学校课程是由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学校自行决定、自主开发的课程,开发主体是学校教师。因此,我校校本课程教学坚持遵循以下原则:
1、合作性: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是一种集体配合的事业,学校课程更是如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校长、其他同事、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等通力合作,发挥群体智慧。
2、民主性: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构成学校教育的“共同体”,成为学校课程教学的主体。学生需要学什么,喜欢学什么,“共同体”里教师、家长最清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形成一个民主氛围。
3、选择性:校本课程教学要有利于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使个性得到张扬。因此,教学时尽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内容,适应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
4、开放性:校本课程教学时,在资源方面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资源;在主体方面要充分调动校长、教师、家长、上级领导、参与的积极性,共同进行课程建设。
5、灵活性:校本课程教学时,不求全求大求新,立足本校实际,量力而行,逐步完善。
四、校本课程实施计划
1、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法
校本课程的实施通过三个角度来进行:
分层: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和个人意愿,组建教学班,进行分层次教学。
分组:按课程类型、学习内容、学习程度、教学目标等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以实施课程计划。研究性课程以实验班进行为主,班内分组进行。分块:校本课程安排在每双周校本课进行。学校所有教学和活动场所根据课程安排划分成不同功能的板块。
2、校本课程教学常规管理:
校本课程的常规管理由教务负责,主要负则排课。教师的教案检查、教师上课情况的检查、均衡学生选修科目和班级的选择,监督学生上课的情况由何校长负责。
对学生上课的管理,由班主任负责,由教务处负责检查学生的上课情况。要求教务处的常规管理方法讲究科学,工作要细致入微,确保校本课的正常运作。
校本课程在讲授的内容上执行校本教材,在讲授方法上不同于国家课程,要注重学法指导,强调学生思维的开启,强调知识的拓宽,课堂气氛要轻松愉快,教学方法要不拘一格。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计划
一、需要评估
校本课程开发到现在已有多,几年来我校尊重学生意愿,发展学生特长,从而形成学校特色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课程开发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校本课程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在上次“我最喜欢的课程”学生问卷调查中,校本必修课受欢迎的程度名列前茅。但在开发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如:临时的班级怎样有效的管理等,希望老师们把这些已经发现的问题作为一个个小课题来研究。我们认为校本课程的设计必须着眼于社区、学校的现有课程资源,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能性保障,我校地处比较繁华的湘雅路口,学生大多来源于周边卫生医疗机构单位,素质较高,家庭文化氛围较浓,根据这些社区资源并结合我校课题,确定了我校校本课程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专题。
从学生的气质、能力、性格、价值观、挫折力、期望值、需要、兴趣等风格迥异的人格魅力出发,我们与学生、家长、社区人员举行大规模的访谈,发现学生的需求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人格健全、心理素质的辅导需要 2.人际交往能力需要 3.信息素养的需要
4.发展一门专项特长需要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
1.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创新能力,具备与人为善的品德,求真的精神,自理、自立、自强的能力,具备对他人、对自然、时社会的责任感。
2.具有开阔的胸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乐观向上气质、质朴高雅的品质。3.培养学生文化品位、思想品质、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灵性、悟性及创新思维。
三、校本课程的结构与门类 课程类型
课程名称 科学素养类
电脑、思维韵律操
人文素养类
儿歌、朗读欣赏、古诗欣赏、影视欣赏、名著欣赏、走进唐诗、成语天地、阅读欣赏、历史人物故事
艺术类
工艺美术、折纸、表演艺术
身体健康类
校园NBA、心理健康
四、课程实施与评价设想 1.课程实施
(1)制定学校校本课程课(2)培训教师 ①培训内容:
校本课程学生选课指导研究。
校本课程临时班级的组织与管理问题研究。校本课程与校园文化建设。②培训模式
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探讨,确立校本课程小课题。③申报与审议
需要申请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首先必须写一份简要的《课程纲要》,并附《课程简介》交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初审通过后,列入《校本课程门类目录》分必选和自选两大类,提供给学生选择。
④教师撰写《课程纲要》 ⑤实施《课程纲要》
●1~6年级每周一必修课,采用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交差教学,由班主任老师担任教学工作。
●每周五下午第一节为全校校本选修课时间。●教学实现分层化,按年级认知水平教学。2。评价设想
为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合理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张扬学生个性,形成学校特色,主要对教师撰写的《课程纲要》、教师课程实施、学生学业成绩等方面进行评价与改进。
五、保障措施
1.持续的校本培训
2.建立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着实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奖励制度,逐步完善校本课程内部评价机制,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对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所创新,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
3.积极探索学校文化的建设,构建校本课程开发学习共同体,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书香校园建设同步推进。①教导处、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
②学校将邀请市教育局、学区教研中心领导到校指导工作。
③争取社会各界、社区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考的新机制; ④加强学校图书馆、实验室、校园网的建设,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
第四篇: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计划
北张氏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性质与理念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立足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育人德为首,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是教育的首位,而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德育要注重启蒙性和生活实践性。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从爱学校,爱家乡起步,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乡,就是我们校本课程的生长点。历史不能忘却,我们有责任让那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们知道学校的历史家乡的历史。所以我们将从小学生入学起,有计划,分步骤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和爱国主义的启蒙教育,弘扬民族传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我们把校本课程定为人文素养类的校本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融道德教育,历史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五爱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课程实施中,我们倡导“综合性学习”,淡化教师单纯讲授,重视学生的参观、访问、调查等时间体验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在活动中经历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发展。
二、学校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新课程理念对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观念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联校召开领导班子会议,根据规模办学的实际情况,针对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商讨学校发展大计:色头联校到底向何处发展?基础教育的性质、作用是什么?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办学理念?研究讨论走特色办学之路,提高办学水平。在调查研究办学传统、师资状况等因素后集思广益,决心抓住课程改革这个契机,在开齐开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进行课程改革,把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做为一项重要策略来抓,提出了“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依托,促进学校个性化发展”的办学思路。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总目标
1、了解如何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如何成为一个热爱学校的好少年。
2、认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学会如何做一个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好学生。
3、转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学习、探究,培养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及欣赏、实践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4、通过观察与思考,探究与质疑,调查与实践,在探究性学习中,继承民族文化、家乡文化中的良好传统,树立为家乡服务的伟大志向。
5、在德育校本的学习与活动中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关心他人,欣赏他人,珍爱生命,珍惜今天幸福生活,享受成长的快乐,培养勤劳勇敢、诚实守信、勤奋好学、乐观向上的人文素养与美德。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特色性原则: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的历史及人文资源,依据学生实际需要和学校优势进行开发。
2.针对性原则: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组织实施,立足于学生实现和长远发展的需要,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3.开放性原则:坚持兼收并蓄,综合和实践结合,学以致用,构建积极、主动、自主、合作的教学活动,促进能力形成。
4指向性原则:学科融合、三维整合,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学习品质的样养成。5.可行性原则:着重考虑对学生的满足程度.五、实施与管理
1.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组
长: 于国平
副组长: 张岩岩 刘洪敏 肖平
成员: 徐丽岩 王俊平徐俊英 范爱仙 2.加强教师学习力度,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特长和爱好,努力做到开发出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校本课程。
六、课程目标及内容
(一)课程目标
(1)学校是我家,了解学校中经常遇到的破坏现象,思考如何避免这样的破坏,作为学校的一员,我们要如何做。
(2)学会尊重,做文明好少年,通过一位老师和自己学生的故事,了解如何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怎么做一个文明的好少年。
(3)良好习惯的养成,体验学习和调查的乐趣,积累实践经验。
(4)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形成服务家乡的责任感。
(5)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学生个性;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七、课程开发方式
1.课程选择:课程选择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最普通的活动,使众多课程项目中决定学校付诸实施的课程计划的过程。
2.课程改编:主要是教师对正式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加以修改,以适合本校具体的课堂情境。3.课程整合: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的开发活动。
4.课程补充:课程补充材料可以是矫正性和补充性的。
5.课程拓展:课程拓展材料的目的是拓宽正规课程,为学生获取知识,内画价值观和掌握技能的机会。
6.课程新编:突出学校办学优势或特色的“特色课程”。
八、课程实施与管理
(一)实施层次
为顺利完成校本课程开发任务,学校在抓好课程改革实验的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课程资源的挖掘和校本课程的编写工作,鼓励教师树立全新的校本课程理念,在保证地方课程授课的基础上,把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延伸到各科教学的实践中,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和完善校本课程的内容,增强课程的实效性。
(二)课程评价
分为实践成果展览和校本课程授课学校评价、学生评价。
记分方式:等级+评语
成绩来源:
1、好习惯的习作
2、以“珍惜时间”为主题的小报
3、课程授课的评价参照国家课程的评价办法操作,通过授课指导学生在生活休闲中进行实践,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爱校、爱家、爱国’》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总结
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学校文化重塑的新机遇。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现行课程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以适应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开发校本课程也摆上了我校教育教学的重要议事日程。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与意义
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对孩子的成长越来越重视,这本是无可非议的。然而,现在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或是一个男孩,这种关心逐步发展成对孩子的宠爱、溺爱。其具体表现:一是在物质上过份满足孩子,二是对孩子行为上过分放纵,孩子说了错话做了错事,不对其进行正确地教育、引导,反而把孩子的缺点当优点。三是为了挣钱,放松了对孩子的管理或无暇顾及。至使一些学生任性、放纵,无组织纪律,随便旷课、迟到,打架、学习不认真。“现在的孩子真难教”已成为许多教师的共识,已成为农村小学教学管理的一个难题。
鉴于上述种种因素,近年来我校就如何开展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针对我校学生实际,我们感到目前的我校在对小学生进行基本道德行为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为:注重即时效应,忽视长远效果。缺乏有效的系统的训练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小学生的基本道德还存在着知行脱节等现象。我们认为如何使小学生基本道德规范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因此,在抓好学校德育的同时,如何把德育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新课题,并从养成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使学校的养成教育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与小学生的实际相吻合,对此我们开展了“礼仪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意义:我校根据学生的需要、教师的特长、学校的办学特色等情况,经过多方考察研究,我校将目光投向了礼仪教育,把“礼仪教育”作为校本课程来开发。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仪是个人立身之本,国家治理之策,礼仪文化是人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礼仪属于德育范畴,又深蕴着美育、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健康心理素质教育、人生成长启示教育,青少年学生对此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这应该是一条有效可行的德育途径。所以我们决定以礼仪教育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让学生从懂礼仪、讲诚信、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起逐步提高道德修养。
二、爱校、爱家、爱国教育课程目标:
通过爱校、爱家、爱国教育,学习好习惯养成的知识,训练规范的举止言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懂得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友好相处,为全面育人奠定基础。
1.使学生了解、掌握并使用与人交往常规礼仪,与家人朋友加强沟通,消除代沟,建立上、下辈之间朋友式的关系,享受温磬的家庭生活。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三、校本课程实施的原则
礼仪教育应以“三个面向”为指导,努力实现培养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为了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做人,礼仪教育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确认教学的本体地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学作为民主的、积极的和创造的实践活动来开展,使学生成为追求真、善、美的主体。
2.民主性原则: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建立新型的师生朋友关系,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以求课程开展扎实有效。
3.合作性原则: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交流,质疑解疑,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也可通过其他小组帮助解决,或者寻求老师的点拨引导,使得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合作,以求共同提高。
4.趣味性原则;根据小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教师要尽可能地选择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趣味性较强的内容,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做到难易适中,形式丰富,内容新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参与,在参与中自信起来,以求实效。
5.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作出内容上的修改,以便控制课堂,适时调整。
6.开放性原则:教学内容可根据需要选择于课堂、校园、街道等场所进行,充分发挥不同场所的作用,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四、“礼仪课程”开发的过程
1.建立组织。建设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与制度,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校本课程开发质量的前提条件,为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班主任各年级、各科骨干教师为成员的开发小组。
2.明确目标。通过爱校、爱家、爱国教育,学习礼仪知识,训练规范的举止言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懂得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友好相处,为全面育人奠定基础。
3.落实教师。校本课程开发,关键在落实教师,需要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高素质的有特长的教师。首先重点培训骨干教师,再到每一位班主任,最后延伸到全体教师,逐步唤醒教师正确的课程意识,号召教师积极投身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潮中去。
4.确定内容。我们坚持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爱校、爱家、爱国系列活动》做为我们首选校本课程教材,其次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教师交流心得做为我们最新教育资源,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考虑选择安排知识或活动相结合、班级规模、时间安排、资源分配等事项。
5.编写教材。我们将成功的经验积累起来并形成较科学的体系和实践内容,要求班主任老师每月写一篇教案或活动记录,每学期写一次阶段总结进行反思,然后进行交流。
6.开展评估。因为礼仪教育课程开发是我校自主进行的,是在摸索中前进,所以很难采用类似于统一考试等评价手段来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效。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以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
校本课程开发问卷调查(学生卷)问卷概况: 10 个问题 1 页
同学们:你们好!自国家实施三级课程开发体系以来,有不少地方和学校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当然,也有很多学校正在积极准备中。为了有效的推进我市的校本课程建设,我们设计了这份问卷,问卷匿名,不涉及任何评价,希望您能认真如实地填写,谢谢您的合作!
Q1:多项填空题
校名
____________ 民族
____________ 年级
____________ Q2:1.你怎样看待自己目前在学校的学习?
○ A.学好文化课,考上大学,谋个好工作,幸福一生 ○ B.学习基础文化知识,同时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 ○ C.没考虑过,每天就是吃饭上课睡觉,为父母坚持到底吧 Q3:2.(多选)你希望从学习中收获更多的是 □ A.知识的延伸与拓展 □ B.提高动手操作能 □ C.搜集信息的能力 □ D.提高探究能力 □ E.加强合作精神与能力 □ F.自主创新能力 □ G.思维方法的改变 □ H.视野的拓宽 □ I.劳动态度与习惯 □ J.对美的体验与表现 □ K.社会公德意识
□ L.重视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 Q4:3.(多选)你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
□ A.听讲,老师幽默风趣的讲授,理解后自己再做练习□ B.自学,上课听,但主要靠自己课下学习
□ C.合作,很多问题是和同学讨论或和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的 □ D.体验,亲身参与活动或实践探究
Q5:4.校本课程是学校自行设计的个性化课程,能够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发展同学们个性特长,可供同学们选择的课程。据你所知,贵校有没有开设校本课程?(若您选择A,请跳至8题)○ A.没开设 ○ B.开设了
Q6:5.你所在的学校开展校本课的周课时数是每周几节课? ○ A.2节以上 ○ B.2节 ○ C.1节
Q7:6.学校现在开设的校本课程,你的态度 ○ A.很满意 ○ B.满意 ○ C.一般 ○ D.不满意
Q8:7.你认为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会加重自己的负担吗? ○ A.加重负担 ○ B.没有加重负担
Q9:8.假如学校开设了校本课程你觉得会影响到你的考试成绩吗? ○ A.有积极影响 ○ B.有消极影响 ○ C.没有影响
Q10:9.(多选)你希望校本课程采取何种评价(考核)形式? □ A.纸笔测试 □ B.根据平时表现 □ C.答辩 □ D.根据实践操作
□ E.展评成果,师生共同评定等级 □ F.其他
第五篇:龙头中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计划
龙头中学学科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计划
2010.9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校本课程的概念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其基本定位是以学校为本,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目标指向,以学校资源及社区资源为载体,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而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功能,意在弥补国家和地方课程的不足,增强课程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选择性和发展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充分发掘学生个性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途径,也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
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目标
1、课程发展目标。结合学校、社区资源状况,审视教师能力,学生需求,家长期望,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构建符合自己特色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体系。
2、学生发展目标。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可持续发展人才。
3、教师发展目标。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提高教师课程意识,增强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使教师不仅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而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管理者,促进教师的专业整体素质提高。
4、学校发展目标。通过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进一步提升科技特色学校品位。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
我们根据课程目标有侧重的自行选择教学内容。经过反复的筛选、提炼、修改、完善,挑选出了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便于操作、有特色的教学内容,主要包 1
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科普知识。选择适合学生接受的自然科学、科技知识,由浅到深、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系统地学到自然科学知识。
(2)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选择、整理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感人故事或格言,对学生进行理想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从小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信念,学习科学家为科学事业、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甘于献出毕生精力的精神。
(3)科技小制作和小实验。选择传授一些具有一定价值的科技小制作及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如电路的组装、机械的组装等,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一技之长。
(4)古今中外科技发明介绍。将古今中外科技发明的构思、原理及作用介绍给学生,这对每个学生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启迪了学生的创造思路。
(5)科技小论文介绍。选择一些具有一定科学价值的小论文,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了怎样写科技小论文,写哪些方面的内容,启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发现和揭示其奥秘,写出了有价值的科技小论文。
(6)创新方案。学生根据要求,运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要求想象,自己设计方案,参加生活中的奇思妙想“金点子”评选和创意魔方组词比赛,鼓励学生异想天开的求异思维,使学生敢于幻想,勇于大胆创新。
(7)思维训练。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一中心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互相启发,引动联想,并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其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了自己的创造能力。
(8)课后实践题。我们提出了一些课题,纳入教学中,各班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课后实践,来完成课题的研究。通过科技信息发布会,进行信息交流,把学生带进更广阔的科学世界里。
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原则
1、以学生发展为本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原则,必须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为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提供保障。
2、与社会、学校相适应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适应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要适应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适应教师的专业能力。
3、发展学校特色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应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自身办学特色,要充分总结汲取地区和学校在以往办学中的经验,挖掘自身资源潜能,发挥资源优势,充分体现师生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互补原则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的有机整体,拥有共同的培养目标,实现不同的课程价值,承担不同的任务,履行不同的责任,从不同的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不能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挤占校本课程,也不能将校本课程变为国家规定的文化课程的延伸和补充。这种互补是课程形态的互补。
5、教师为主体的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人,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校本课程的实施
1、学校根据校本课程的设置,统一安排校本课程的教学时间,并把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纳入课程表统一管理。
2、校本课程实施方式要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学生广泛的探究、操作与表现的兴趣,设置丰富多样的活动课程,在参与性的综合学习中增加体验,培养兴趣,发现特长,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为发展学生特长提供各种机会,避免进行单纯的技能训练,满足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
3、要根据学生的需要,立足于本校的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努力把蕴藏于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合理配置设施资源,充分利用和拓展校外的课程资源。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注意发挥家长与社区资源的作用,积极开展与校外机构的合作。学校要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经费保障。
六、校本课程实施建议
校本课程是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超越了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与自主性于一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提倡与国家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及其它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一)倡导课程整合,拓宽学生视野,克服由于各学科彼此独立对个体施加影响所造成的知识割裂,让学生眼中的世界更完整、客观、真实。
(二)突出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实践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充分提供有效的与学生生活情景有关的素材,让学生有感受和体验的过程,密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
(三)加强情境教学。教学过程中,可利用文字材料、模型、书籍、多媒体等创设情境,并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要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提高教学情境的适应性和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四)关注学习过程的生成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重视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反对教师照本宣科,多采用调查分析、阅读研究、生活实践、实验操作、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把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和各种活动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五)积极探索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学校除按学时平均安排、进行班级授课外,还可以用大型展示活动、观看电影、观看录像、考察、组织调查研究或其他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实施教学,使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能力在学习中整合提高。
七、校本课程教学评价
学校将建立校本课程的专门评价机制,加强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监控和评估。
(一)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综合评价功能,突出教师和学生的自我评价。
(二)重视评价内容和方式的多样性。既要注重学生综合知识、个人兴趣特长的拓展和深化以及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等素养的评价,也要注重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校本课程的考试可采用论文、调研报告、作品等多种形式,防止单纯以纸笔考试成绩为依据评价学生和教师。
(三)重视实施的过程评价。要有校本课程实施的总体方案、学年教学计划、教学过程的详细记录,建立相应的教学档案。
八、校本课程实施保障措施
(一)学校和每位教师要树立社会大教育观,广泛深入地做好舆论宣传工作,积极引导社会和家长参与并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把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营造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社会环境。
(二)学校要加强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检查、监督和评估,积极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三)学校应成立由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及社区有关人士等共同参与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管理机构,并建立系统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管理制度。教导部门或教务部门具体负责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检查、评估的管理与协调工作。
(四)学校要投入一定的专项经费,切实加强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活动基地等设施的建设,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五)学校要充分发挥本校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动员教师积极投身到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中。要合理考虑教师参加校本课程建设的工作量,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人力保障。
(六)学校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课程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体系。要建立校际资源、社区资源共享机制,积极争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部门的指导和支持。
(七)学校要认真总结校本课程建设经验,对积极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教师给予表彰,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
(八)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对校本课程开发者、实施者给予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可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建设校本课程的水平。
(九)学校、教师应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对校本课程实施成效做出客观评价,并视实际情况做出适当调整,从而推动校本课程的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