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后作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后作业
----杨伯超 2014春
1.一、客观题(每题2分,共40分)
1、我们研究哲学的性质,目的是(A)。
A、使人们认识到学习哲学在人生中的意义
B、为了掌握一门生产知识
C、为了认识科学之科学
D、使人们一劳永逸
2、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是指(ACD)。
A、一切形式的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主体
B、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
C、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纯粹精神运动
D、离开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E、运动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明(A)。
A、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的B、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的C、任何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主观随意的D、事物之间是互不影响的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观点是(B)。
A、主观唯心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不可知主义
5、有个驼背的人去求医,问能否治好他的驼背。医生说:“可以。”随后就叫他趴在地上,然后用门板压在他背上,医生站在门板上面用脚使劲往下压,驼子叫苦连天,直到把背压直,而人却被压死了。驼子家属要医生偿命。医生争辩说:“我只负责治病,不管什么救人。”这笑话(BCD)。
A、是对医生的不敬
B、深刻地讥讽了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
C、说明形而上学思想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D、形而上学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E、说明古代的医生不会看病
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7、抓中心环节带动其他,用抓重点推动全盘的工作方法是根据(C)。
A、矛盾普遍性的原理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原理
D、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相互关系原理
8、分析形势的好与坏的方法论根据是(C)。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9、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是指(C D)。
A、事物又回复到原来的出发点
B、在原来的基础上作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
C、事物仿佛回复到原来的出发点,但这是在更高阶段上的回复
D、经过两次否定,事物发展到更高阶段
E、在外力推动下,事物作机械运动
10、规律的客观性表现在(ACDE)。
A、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能够在思维中实现它
C、不能被消灭和创造
D、能够认识和利用它
E、违背了它就要受到惩罚
11、实践是指(C)。
A、人们主观的活动
B、人们的一切运动
C、人们改造、保护和恢复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
D、人们适应环境的活动
1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BCD)。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和目的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E、实践由认识指导的1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A)。
A、运动着的物质的唯一属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主观工具
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14、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ABD)。
A、世界的本原是金、木、水、火、土
B、世界的本原是气
C、世界的本原是存在D、世界的本原是原子
E、世界的本原是无
15、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D)。
A、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一切都是“亦此亦彼”
B、每一事物和现象都同其他事物和现象相区别
C、相互区别的事物和现象彼此都是孤立的D、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之中
1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被称为社会基本矛盾,(A)。
A、是因为它们贯穿整个人类社会的始终
B、它们互相配合C、它们相互渗透
D、它们互相决定
17、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ABCD)。
A、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根本标志
B、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
C、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D、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E、生产方式决定自然界的变迁
18、智能化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完全是(A)。
A、脑力劳动者
B、群体劳动者
C、体力劳动者
D、个体劳动者
19、人的全面发展是指:(AB)。
A、整个人类都得到全面发展
B、人的各方面素质和潜能的普遍提高和充分发展
C、内部和外部都得到全面发展
D、物质利益得到全面提高
E、产品分配更加全面
20、度的含义可以分述如下(ABCD)。
A、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B、由量变到质变的关节点
C、事物的质和量的统一体
D、两个临界点之间量的活动区间
E、事物质的活动范围
二、主观题(每题6分,共60分)
1、哲学为什么能给人以智慧?
答:(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什么?
答:(1)生物进化论(2)细胞学说(3)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3、如何理解“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
(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和制度创新的决定力量。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方法论。
(2)“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键。
(3)“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结果。
5、如何正确把握“对立统一”?
答:两者相互、相辅相成。
(1)统一性是矛盾双方对立中的统一,斗争是矛盾双方统一中的斗争,离开统一性的斗争性和离开斗争性的统一性都是不存在的。
(2)统一性是矛盾斗争的重要条件,如果矛盾双方不在一定条件下结成统一体,也就没有矛盾的斗争和发展,统一性也离不开矛盾斗争,如果没有矛盾斗争,矛盾双方既不能联结,也不能转化。
(3)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正确理解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就是要在统一性中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和斗争,在斗争中看到矛盾双方的依存和转化,要学会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6、根据唯物史观,社会基本规律有哪些?
答:两条社会发展规律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7、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有哪些?
答:
(一)毛泽东哲学思想举要: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华是“实事求是、群众路
线、独立自主”这十二个字。具体说来,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表现有以下:
(1)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2)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
(3)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
(4)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
(二)邓小平哲学思想概述:邓小平的哲学思想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核心,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根本的问题,出色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具体有:
(1)强调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2)强调实践观点和实践标准。
(3)关于“发展”的观点。
(4)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
(5)以“两点论”为核心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其他哲学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唯物史观的发挥
(2)科学发展观中闪烁着唯物辩证法的光辉。
8、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答: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存在于世界上的每一个事物之中,并且还存在于这个事物从始至终的整个发展过程之中。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个事物、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和阶段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共性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共性来自于个性,是从个性中抽象出来的。
9、联系实际谈谈: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否过时了?
答:科学的发展不断深化和拓展了列宁的物质定义,而且,随着人们对物质世界认识的不断加深,不断地证明了列宁的物质定义的可靠性。现在自然科学对物质层次问题的研究日益深入,科学家在子、原子的基础上又发现了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现在他们正在研究物质的更微观的层次。无论物质层次分得多么细,不管它们的形式怎样,物质都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列宁的物质定义没有过时。
10、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答: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内容,揭示了变化发展的内在力。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所提供的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所以,在理解对立统一规律的时候,在理解实质与核心的基础上要注意把握整个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作业
1.诡辩家欧布里德向邻居借了一笔钱,过了很长时间仍不归还,邻人只好前去讨账。欧布里德洋洋自得地说:“不错,我是向您借过钱。不过,您应知道,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你凭什么叫现在的我替过去的我还账呢”?邻人一听,火冒三丈,操起棍子把他狠狠打了一顿。欧布里德恼羞成怒,要告官。邻人笑道:“打你的我是彼时的我,彼时的我不是此时的我,因此我并没有打你呀。”试用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的原理予以分析。
答: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然而宇宙中同时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有两种情形:其一,事物在绝对运动状态之中,相对于某种特定的参照系而言,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其二,事物处于量变状态的时候,保持着质的稳定性。相对静止的存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有合理之处,表明“过去”不同于“现在”,“我”已发生变化,体现着运动的绝对性;但是,“我”仍然是“我”,依然处于相对静止之中,保持着质的稳定。既然“我”仍然是“我”,那就有还账的义务,毕竟,人的历史不能彻底割断,不能绝对否定。借口“我”已变化而彻底割断、绝对否定过去,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观点,相对主义必然导致诡辩论。显然,欧布里德就是一位相对主义者,而邻人痛打欧布里德之后予以否认的理由,也是相对主义的,这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罢了。
2.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乐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方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千里之马。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他按照书上绘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一一加以对照。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蟆。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2)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答:(1)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要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2)这是一种“按图索骥”的方法,把《相马经》当做教条,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3)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做好各项工作。
1.试述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及其现实意义。
答:把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总和,其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是最根本的,这个矛盾只能用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去不断解决。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和实际状况,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广度和深度。第二,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条件。第三,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是一种可供测量的客观标准。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这是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生产力标准在新时期的具体运用。
2.(分析题)世界历史好比一百个大钱,你可以把它摆成两摞五十的,也可以把它摆成四摞二十五的,还可以把它摆成十摞十个的。
答: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决定历史发展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对于历史发展的推动,使历史的发展进程呈现出一种必然的趋势。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参与,人的主观意识对于历史的发展过程是起作用的。但是,这并不是说,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左右历史,改变历史的进程。人的意识能否实现,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符合规律,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本命题用一种比喻鼓吹唯意志论。唯意志论夸大了个人的作用,否认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客观规律性。唯意志论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根本对立的。
1.(分析题)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了直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答:资产阶级国家直接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之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加深,迫使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凭借国家的力量来加以缓解。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资本主义整体生产过程创造必要条件,为私人垄断资本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基本产品、开发高新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支持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主要是为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非直接为获取丰厚的利润。
2.下列是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材料: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各国、各地区的联系日益密切,市场更为开放,资金、技术、人才等流动更加广泛和迅速,这一切为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南北差距拉大,一些发展中国家面临被进一步边缘化的危险,经济和金融风险增大,跨国犯罪严重,这一切又增加了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的紧迫性。在这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刻,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求同存异、扩大合作,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方向前进。——摘自胡锦涛《推动全面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人民日报》2003年6月2日)请回答:(1)什么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有什么影响?(2)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1)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点。现在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生产布局、投资走向、金融往来、科技开发、人才培养乃至环境保护,都跨越了国界。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2)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大环境有利于我国持续快速发展。第一,有利于我国从外部获得短缺的资金;第二,有利于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三,有利于我国继续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第四,有利于我国更多地获得国际分工利益,逐步形成核心技术开发能力。一句话,有利于我国在未来20年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经济全球化在带来诸多机遇的同时,也会产生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首先,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全球经济和一些主要国家经济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传导到我国,引起国内经济的波动。其次,在开放型经济中,政府对本国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需要权衡的因素增加。第三,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一是跨国公司垄断市场的可能性,二是战略性领域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经济与竞争,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对风险要充分估计并做好应对。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阐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变革最深刻的根源。社会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和辩证运动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解决。我国原有体制中生产力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只有通过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教育、科技、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解放被旧体制束缚的生产力。所以说,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十多年来,经过从农村到城市的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对外开放,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历史性变化。实践证明,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分析题)“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心力是爱”,因此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这是人本主义哲学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答:这一命题认为一个完善的人必须具备理性、意志和情感是合理的,但它把人的理性、意志和心归结为人的本质是错误的。它把人看成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抽象的、自然的人,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类共同的“自然本质”,反映了抽象人性论的观点。从这种抽象的人性论出发去解释历史,必然导致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感觉是认识的起点 c、既可能是唯物主义观点,也可能是唯心主义观点 2 认识的客体是指 d、进入实践领域并和主体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 3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 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10nm 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 c、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5 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是 a、归纳方法 6 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7 表象 d、属于感性认识,是对知觉的再现 下列判断哪一个是正确的 b、主张世界是可知的哲学家不一定是唯物主义者 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这标志着 b、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 激变论在哲学上属于 c、只承认质变而否认量变的形而上学观点 11 2003年6月23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并于8月1日正式实施。1982年发
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被废止。这一变化体现了 a、政治文明的进步 b、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 c、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 d、上层建筑不断变革完善的要求 12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 a、使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 c、使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e、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14 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c、抹煞了意识与物质的区别 d、把意识等同于物质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 b、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本质内容 e、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 “三角形之内角和等于一百八十度”是 c、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 d、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的真理 17 下列命题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命题的有 b、物是感觉的组合 c、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 18 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e、“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19 鲁迅先生说:“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的题目,拖出古人来质问罢,倘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 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如果诸葛亮出来说明,道 是‘吃食不过是要发生温热,现在打起嘴巴来,因为摩擦,也有温热发生,所以等于吃饭’,则我们必须撕掉他假 科学的面子,先前的品行如何,是不必计算的。”这段论述表明 a、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d、真理是一元的 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指 c、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d、当物质的运动接近光速时,时间、空间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原因和依据是 a、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 2 生产的社会条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 b、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最直接、最主要的理论来源是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4 可能性是指 c、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 c、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6 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 a、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8 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句话说 明 a、价值的存在要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c、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集大成和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 10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资本家经营的畜牧场中的种牛,属于 a、不变资本 c、固定资本 e、生产资本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有 a、价值是由人们劳动的,物不创造价值 b、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c、价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自私是人的本性”这一观点 a、把剥削阶级的本性普遍化了 d、违背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则 14 在阶级社会中体现着阶级关系的概念有 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 d、上层建筑 所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点在于它们 a、都为社会存在所决定 b、都具有相对独立性 c、都反映经济基础,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历史唯物主义所理解的人类解放是 a、摆脱自然界的奴役状态 c、摆脱旧的社会关系的束缚 d、摆脱传统旧思想的束缚 17 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是因为 a、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 b、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范畴 c、商品中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 d、商品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大量、最普遍的关系 自由王国作为历史观的范畴 c、是指人们摆脱了必然性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 d、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由于人的解放而获得的自由 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是 b、最集中最直接反映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式 c、社会意识诸形态的核心 d、间接反映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心理之所以是一种低水平的社会意识,是因为 c、它是直接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不系统的、自发的社会意识 d、它表现为感情、风俗、习惯、成见、自发的倾向和信念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二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哲学: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世界观是方法论的根据,二者是相互统一的。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问题。
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是第一性的。(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
唯心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坚持意识是第一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论认为: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质,客观世界是人意识的产物。客观唯心论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
自我理解:人产生的为主观,非人产生的为客观。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是时代精
神的反应,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四、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二者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联系和运动是密不可分的。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以前就有唯物主义、有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为人名服务、与时俱进、共产主义
所谓原理是指:①概念的含义
②概念之间的关系
③理论意义或方法论意义
在答题时有两个答法: 【① ② ③】或【① ③】 物质 = 客观 = 客观实在 = 客观存在 辩证法:全面、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片面、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恩格斯的物质定义: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一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意识的含义: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 先有物质后产生意识且物质生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 意识是人独有的 =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 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否认物质犯唯心主义错误 否认运动犯形而上学错误 运动 = 变化 = 过程
运动的含义: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化起直到思维。否认相对静止犯相对主义诡辩论错误 实践最大的特点是创造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 意识在内容上客观在形式上主观 本原:世界万物有他产生最后复归于他。
唯心主义的错误有:否认客观、实践 第二章
(一)唯物论总结
五观:物质观(4)、意识观(5+15)、运动观(6.1+6.2)、时空观(6.3)、规律观(14)五系:物质和意识的的辩证关系(8)
实践与人的辩证关系(10)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11-12)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16)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辩证关系(18)两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7)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13)一原理:世界物质统一原理(9)
第二章
(二)唯物辩证法总结
一个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实质与核心(25)
两个特征:普遍联系(的特征19-20)与永恒发展(的特征21-22-23)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26--30)
质量互变规律(31-32)
否定之否定规律(33-34-35)
辩证思维(认识)四对方法(39):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五队范畴(24【1--5】):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
六个环节:5对范畴 + 整体与部分(事务联系和发展的6个环基本节)主客统一:唯物辩证法是主客观辩证法的统一 增强能力:学习辩证法的目的是增强辩证思维能力
第三章 认识论总结
认识论的前提:区分主客体(1-2-3)
认识论的基础:实践(4-5)
认识论的本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6-7-8)
认识论的过程:两次飞跃,无限反复(9-10-11-12-13-14)
认识论的结果:真理与谬误(15-16)
认识论的标准:实践(17-18)
认识论的好坏:价值(19-20-21-22)
认识论的实践与认识的统一:自由(23-28)
第四章 唯物史观总结(1-2-3-4-5)
一个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1--4)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运动规律(5---8)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运动规律(9---12)三对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特性(13---16)
统一性和多样性(14)
必然性和选择性(15)
并进性和曲折性(16)四个群众史观的基本观点(28---37)
社会历史由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构成(29)
人的本质 = 劳动 + 社会关系(30)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1-32-33)
杰出人物或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起特殊作用(34---37)五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7-18)
阶级斗争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9-20-21)
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22-23)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24)
科技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25-26-27)
第五章、第六章合起来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懂得四个一,学会三个二。手中就有钱,有钱就投资。资本十三论,政经就搞懂。懂得四个一:
一个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决定(5)
一个规律:价值规律(8)
一个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9)一个理论: 学会三个二:
二经济: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1-2)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3)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4)手中就有钱:货币(6-7)资本十三论:
劳动商品论(15-16)
生产两重性论(18-19)
不变可变资本论(22)
资本积累论(27-28-31)
资本循环论(32)
资本周转论
(33)
资本主义工资论(35)
平均利润论(36)
资本主义政治文化论(40---44)
剩余价值论(20---26)有机构成论(28-30)社会再生产论(34)
矛盾危机论(38-39)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
一、辩证唯物主义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4个原理)原理一: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观: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因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原理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
1、物质决定意识: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劳动促进了意识的发展,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人能够能动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
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原理三: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反对: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原理
四、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第二部分:认识论(3个原理)※原理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方法论: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反对: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原理二:真理的属性原理
世界观: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真理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谬误。(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原理
三、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认识运动规律)原理
世界观: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观(3个原理)※原理
1、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世界观: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具有多样性.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不是无能
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原理
2、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① 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统率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②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制约整体;整体制约部分;有时,关键的部分功能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性作用。③在一定条件下,整体与部分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实现最优目标;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使整体的发展。
原理
3、系统优化的原理
世界观: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注意: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但整体和部分与系统和要素并不是完全一样的。
(二)发展观:(7个原理)原理
1、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原理2:发展的普遍性
世界观:一切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我们应反对用静止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用静止地观点看问题);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原理3:内外因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原因)
世界观: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而事物的外部原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把内外因结合起来。
反对:反对忽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否认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作用。
※原理4: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事物发展的趋势)
世界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方法论: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原理5: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状态)
世界观: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当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重视量的积累,要学会优化结构;不失时机,促成质的飞跃;坚持适度原则。※原理
6、辩证否定观原理
世界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反对:反对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原理
7、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世界观: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反对: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思想僵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观念和行为。
★创新的意义: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②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④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三)矛盾观:(7条原理)
※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世界观:矛盾就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
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方法论: 要一分为
二、全面看问题;坚持两点论。
反对:反对片面看问题(一点论),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原理
2、矛盾的特殊性
世界观: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反对: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原理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世界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我们要遵从特殊—→普遍—→特殊的认识秩序,从特殊性中总结出普遍性,在普遍性的指导下解决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学会“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原理
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
世界观: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这一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着重把握主要矛盾,要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
反对:既要反对办事情不分主次;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单打一”。※原理
5、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世界观: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反对: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甚至颠倒主次,混淆事物性质的反对。原理
6、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原理
世界观: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方法论: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原理
7、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世界观: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则是二者的根本分歧。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矛盾分析法(一分为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即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部分:历史观部分原理(3条原理)※原理一: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着重大阻碍作用。
方法论: 从客观的社会实际情况出发,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原理二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
世界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方法论: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原理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世界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
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利益而奋斗,坚定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路线。
反对:反对历史唯心主义,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第二部分:价值观与人生观部分原理(4个原理)
※原理一: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人的价值原理)
世界观: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
基本前提和条件。
方法论: 树立正确价值观,在劳动和奉献(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中创造价值。※原理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世界观: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凡是符合发展规律,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具体表现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普遍的、显著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三: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
世界观:人生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是劳动和奉献。人生价值实现还需要主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生价值实现的主观条件即: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方法论: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原理四: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原理
世界观: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1)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2)利益发生冲突时,怎么办?
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3)利益没有冲突时,怎么办?
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