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千秋伟业.奠基英雄——电视剧(奠基者)观后感
千秋伟业 奠基英雄
——电视剧《奠基者》观后感
茫茫草原,蒿草连天,一群创业的大军在东北的松辽平原展开了浩浩荡荡的石油会战,为摆脱列强的欺压和西方国家的制约,响应敬爱的周总理号召“把贫油的帽子甩到太平洋去”。这样一支大军为中国的工业血液默默奉献,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奋斗,多少英烈忠魂埋葬在此,长眠伴随这块热恋的土地,他们在用热血浇灌这美丽的工业城市,这就是今天的——大庆。时空已变得那么遥远,但是每当想起当年这些风华正茂的的前辈,感悟他们奠基的精神和创业的执着,电视剧《奠基者》又把我们拉回到那1959年的那个年代,那时的中国建国也就是10年,国土百年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辱,千窗百孔,百废待兴,石油更是奇缺无比,以独臂将军余秋里、康世恩为代表的,他和他的战友们受命于危难之时,千里跃进松辽平原,拉开了石油工业的奠基和创业序幕,那真是:青天一顶星星亮,荒原一片篝火红,要让那石油如喷泉,天寒地冻不觉冷,热血能把冰雪融,石油工人心向党,越苦越累心越甜。
《奠基者》成功塑造了当年石油大会战中石油部领导的光辉形象。60年代前后的几年,中国像一个嗷嗷待哺婴儿,诞生不久就面临着西方的打压、蔑视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威胁。当中国处在贫困落后和百废待兴的年代,西方石油专家且用:“只有海相才能生成石油”的学说,断言:“中国大陆无石油”。但是,中国人没有相信这一套。在毛泽东主席的正确领导下,我国靠着李四光地质力学的理论,靠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在58年就完成了对松辽盆地的航空磁测、重力和磁力勘探。就在共和国这台机械急需血液的关键深刻,余秋里走马上任,当上石油部的部长。被人称为“独臂将军”的余秋
里,从解放战争的战场走上了石油大会战的战场以后,处处从国家的振兴和大局出发,深入实际,统揽全局,解决矛盾,制定方案。从余秋里、康世恩这两位石油部领导的语言和行动中,我们看到了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将军形象。重重困难、重重矛盾,并没有把部长们吓倒。余秋里、康世恩两位领导,通过深入生产一线,掌握第一性石油地质资料,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逐步解决了人手不够,车辆不够,粮食不够,物资不够等诸多问题。从余秋里、康世恩和陆惟夫等领导干部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勇于抗争、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连续剧中塑造的石油部长形象,胸怀广阔、目光远大、性格耿直、无私无畏、决策果断、心系职工、知人冷暖,这不正是我们石油战线广大干部工人心中所期盼的领导形象吗?
《奠基者》成功再现了铁人王进喜等石油工人的高大形象。铁人王进喜在国家最需要石油的时候,从玉门来到了塞北荒原。在余部长“没有条件创作条件也要上”号召的指引下,王进喜不等不靠,发出了“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雄壮誓言。他带领的1205钻井队,与马厚生(马德仁)的1202钻井队开展竞赛活动的场面;他人拉肩扛卸钻机,脸盆端水保开钻,泥浆池里拌泥浆,奋不顾身压井喷的场面,都真实地再现了铁人战天斗地,不畏艰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剧中的马厚生,性格率直,憨厚可亲,乡音浓重。这个大西北来的汉子,以大干快上的拼搏精神和永不服输的倔强脾气,打出了世界一流的水平,进尺超出了苏联的功勋钻井队。王进喜、马厚生、武山宝等先进人物,被会战功委树为“五面红旗”,至今成为我们石油战线干部工人学习的榜样。陆惟夫这个石油部总地质师的形象十分可爱。他的形象常常使我想起大庆油田发现者之一的杨继良总地质师。他憨厚诚实,讲究认真,生活朴实,勤奋好学。在他们身上,我们领略了老一代知识分子胸怀祖国、扎根基层、讲究科学、乐于奉献的可贵精神。
《奠基者》是一曲悲壮的石油英雄之歌。在苏联老大哥撤走专家、西方国家妄图用石油“窒息红色中国”的严峻形势下,中国石油部的部长,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大志,在天苍苍、野茫茫的松嫩荒原上,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在中央领导的支持下,在黑龙江省委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援助下,中国石油战线的干部工人,唱响了一曲悲壮的石油英雄之歌。在《奠基者》中我们看到,为了参加石油勘探和石油大会战,三万多部队官兵、勘探者和石油工人从部队、青海、新疆、玉门来到了“头上青天一顶、脚下荒原一片”和“狼嚎狐吟”、“有月多风”的荒原上,住进了牛棚、马廐、地窨子。为了保住油样,不为艰险的女工沉入了沼泽地里;为了压住井喷,奋不顾身的钻工死在了井场上;为了松基三井能按时试油,扎根一线的技术干部(沈霖)没有回家为母亲送终-----粮食不够吃,他们就抠鼠洞、扒树皮、挖野菜、开荒种地;设备不够用,他们就“人拉肩扛”------一个个蒙太奇的镜头,一幅幅感人的画面,组成了一曲雄浑悲壮的,惊天地、泣鬼神的石油英雄之歌。
《奠基者》,使我的心灵再一次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和洗礼。《奠基者》不但是一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的史诗,也是一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大庆油田经过50年的开发建设,如今已是高楼林立、路桥纵横、如花似锦。今天,生活在大庆油田上的人,更应该牢记历史,继承优良传统,永远不忘共和国的奠基者。
第二篇:电视剧《奠基者》观后感
电视剧《奠基者》观后感
今晚偶尔看了两集央视一套的《奠基者》,心中感慨万千,剧中的情景仿佛一下子把我带到了那个艰苦奋斗、激情燃烧的年代。为支援大庆油田大会战,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如潮涌、似洪流浩浩荡荡汇集松辽平原,他们不论是工人、解放军,还是知识分子,个个都激情满怀、豪情万丈、干劲冲天。当时的条件极其艰苦,气
候环境恶劣,冰天雪地零下几十度,物资也十分匮乏,吃住都难以解决。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那些志愿都凭着为祖国找石油的忠诚、凭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忘我地工作在开采石油的最前线,为共和国献出了滚滚石油。回过头来看现在,各方面的条件不可同日而语了,可就是在这优越的环境条件下,有的人腐化堕落、贪图享乐,有的人浑浑噩噩、无所事事,有的不思进取、遇难而退。这些人一个共同点就是:怕吃苦、怕受累,因而缺少闯劲、干劲。这样的人于事业无补、对社会无益。本剧就是要唤醒人们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激起人们干事创业的热情,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谱写新的篇章。
1958年初,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唯有石油部没有完成计划。西方国家妄图用石油“窒息红色中国”,年轻的新中国石油告急,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一筹莫展。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独臂将军余秋里于危难之秋出任石油部长。余秋里上任后,按照邓小平关于将石油勘探的重点由西部转移到东部的指示,积极在东部寻找油田。在八大二次会议上,余秋里带领石油部在事先定下的“成绩软,嘴上不能软”的调子,打了各部局一个突然袭击。1958年4月,余秋里在四川南充视察时,把解放军“支部建在连上”的传统带到了石油战线,要求每个钻井队都要建立党支部,配备一名政治指导员,宁肯少打两口井,也要把基层党支部建设好。
中苏关系恶化,苏联背信弃义,撤走专家。年轻的新中国周边局势日趋紧张。毛泽东、周恩来和国防部长彭德怀等都非常关心石油状况。四川龙女寺2号井、南充3井等喜喷原油,石油部上下一片欢腾。在成都开会的毛泽东,没有和余秋里打招呼,突然现身四川隆昌气矿,并题词“四川大有希望”。不久,川中会战败退,余秋里压力重重。党中央在庐山召开“八届八中全会”后,在党内掀起了一场“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波及到了石油厂矿的一些领导干部。余秋里冒政治风险,力排众议,据理力争,保护下属。
1959年9月26日,松基3井喜喷原油。石油部副部长康世恩指挥松基三井试油工作,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亲自视察松基三井,改大同镇为“大庆区”。余秋里召集干部、专家进行座谈,最终决定采用打破常规,甩开勘探,集中石油系统的一切力量,以大同镇附近为会战中心,在松辽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石油大会战。并要求大家克服本位主义,树立全局观念,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水平,把这个大油田勘探、开发建设好。在邓小平的一路敦促下,石油部党委关于开展石油大会战的报告很快就得到了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批准。王进喜等一大批优秀钻井队积极率队奔赴大庆参加会战。面对少数人的畏难情绪,余秋里提出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的战斗口号。
1960年3月10日,萨66井喷出高产油流。余秋里连续主持召开党组会议,提出挥师北上,把主战场从大同镇附近转移到萨尔图地区。全国有关系统支援大庆建设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萨尔图火车站,大批的转业军人作为石油工业的新生力量抵达大庆。王进喜率领井队人拉肩扛连夜把钻机和设备运到井场,并率先破冰端水保开钻。康洪雷新近执导的全面反映我国冲破石油封锁搞石油会战的30集电视连续剧《奠基者》,正在北京中南海热拍。这是康洪雷为建国60周年拍摄的一部献礼片。
第三篇:电视剧《奠基者》观后感
电视剧《奠基者》观后感
电视剧《奠基者》讲述了1958年到1963年之间的大庆石油会战,在西方国家妄图借石油“窒息红色中国”的背景下,独臂将军余秋里于此危难之际出任石油部部长。在川中石油大会战失败后,他带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数万会战大军克服了无路、无粮、无房以及天灾等重重困难,在松辽大地展开了艰苦卓绝、历时三年的石油大会战,最终一举扭转了我国石油工业的被动局面。整部戏通过历史事件的真实再现,将我国当年石油大会战的恢宏画卷,浓缩进跌宕起伏的故事中,引人入胜,感人至深,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影片中的几个主人公既代表了那一代石油勘探队员钢铁般意志,也代表了那一代人主人翁般的责任感,一般常人难有的品质。诠释的是建国初期,新中国石油工人钢铁般不屈的意志,没有任何私念的信仰和精神。坚韧不拔,不计个人得失,知难而上,钢铁般的民族的品格。王进喜,是一名普通的石油勘探工人,之所以成为铁人的化身,成为风云全国的工人阶层中的一种精神,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主要是在他的身上彰显了一种最无私的价值观,与祖国同命运的人生观。建设祖国可以牺牲自己生命的忠诚,克服困难钢铁般的意志。这是组成“铁人”精神基础。他所有惊天动地惊人的事迹,都完成于几米钻井平台,最典型的是他在这个平台上展示了他惊人爆发力和征服力,展示了一名勘探工人,粗犷的风格,严
谨的工作态度,不怕任何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他”既是一代石油勘探工人的杰出代表,也是一个时代只讲奉献,不谈索取新中国工人崇高精神的缩影。所展示的是一个时代最无私的价值观,热爱祖国、建设祖国与祖国同命运的人生观。不管时代发展到什么程度,不管科技发展进步到什么程度,“铁人”精神永远是社会和人们共同需要的,永远是备受人们所崇敬的。“铁人”精神永远具有超常的感染力。
《奠基者》是一部催人奋进的作品,是一部与时俱进的电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征途上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这种利用电影的艺术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铁人”事迹,让更多的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途上发扬“铁人”无私的奉献精神,继而让“铁人”中流砥柱般的精神和主人翁责任感与当今的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共鸣,从而更大的激发全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热情。这样的电影越多越好。
那个时代,也许物质很贫乏,可是我觉得他们的精神世界比起现在来要丰富,充实得多,他们有信念,有追求。而当今的时代也需要“铁人”那种阳刚的气质,壮美的品格,饱满的热情,钢铁般的意志,无私的奉献精神,心口合一的信仰,钻石般阳光的人生。一个完整的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成功的人,必定是热爱祖国与祖国同命运的人。我们这一代,虽然物质生活好了,但是我们缺少一种信念,一种信仰,总觉得生活
里缺点什么。有时我甚至在想,我怎么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啊。那样的生活,有理想,有追求,没有那么多的诱惑和干扰,生活是纯粹,简单的。不像现在,各种各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充斥社会,选择多了,好像人的心灵那种宁静反而越来越难得到。
作为我们青年一代,学文化,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是我觉得更迫切的,应该是为他们找到一种精神的追求。人,活着,较之那些死去的人,本身就是可贵的,可是怎么样才能活出意义来,不枉这世上几十年,真的值得我们深思啊!
第四篇:电视剧《奠基者》观后感(小编推荐)
电视剧《奠基者》观后感
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唯有石油部没有完成计划。西方国家妄图用石油“窒息红色中国”。独臂将军余秋里于危难之秋出任石油部部长。在川中会战失败之后,带领数万会战大军克服了无路、无粮、无房,以及天灾人祸等重重困难,在松辽展开了艰苦卓绝、历时三年的石油大会战,一举扭转我国石油工业的被动局面。
1958年初,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唯有石油部没有完成计划。西方国家妄图用石油“窒息红色中国”,年轻的新中国石油告急,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一筹莫展。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独臂将军余秋里于危难之秋出任石油部长。
余秋里上任后,按照邓小平关于将石油勘探的重点由西部转移到东部的指示,积极在东部寻找油田。在八大二次会议上,余秋里带领石油部在事先定下的“成绩软,嘴上不能软”的调子,打了各部局一个突然袭击。
1958年4月,余秋里在四川南充视察时,把解放军“支部建在连上”的传统带到了石油战线,要求每个钻井队都要建立党支部,配备一名政治指导员,宁肯少打两口井,也要把基层党支部建设好。
中苏关系恶化,苏联背信弃义,撤走专家。年轻的新中国周边局势日趋紧张。毛泽东、周恩来和国防部长彭德怀等都非常关心石油状况。四川龙女寺2号井、南充3井等喜喷原油,石油部上下一片欢腾。在成都开会的毛泽东,没有和余秋里打招呼,突然现身四川隆昌气矿,并题词“四川大有希望”。不久,川中会战败退,余秋里压力重重。
党中央在庐山召开“八届八中全会”后,在党内掀起了一场“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波及到了石油厂矿的一些领导干部。余秋里冒政治风险,力排众议,据理力争,保护下属。
1959年9月26日,松基3井喜喷原油。石油部副部长康世恩指挥松基三井试油工作,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亲自视察松基三井,改大同镇为“大庆区”。余秋里召集干部、专家进行座谈,最终决定采用打破常规,甩开勘探,集中石油系统的一切力量,以大同镇附近为会战中心,在松辽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石油大会战。并要求大家克服本位主义,树立全局观念,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水平,把这个大油田勘探、开发建设好。
在邓小平的一路敦促下,石油部党委关于开展石油大会战的报告很快就得到了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批准。王进喜等一大批优秀钻井队积极率队奔赴大庆参加会战。面对少数人的畏难情绪,余秋里提出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的战斗口号。
1960年3月10日,萨66井喷出高产油流。余秋里连续主持召开党组会议,提出挥师北上,把主战场从大同镇附近转移到萨尔图地区。全国有关系统支援大庆建设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萨尔图火车站,大批的转业军人作为石油工业的新生力量抵达大庆。王进喜率领井队人拉肩扛连夜把钻机和设备运到井场,并率先破冰端水保开钻。
余秋里将王进喜等树为会战的先进典型,并针对会战已经暴露的问题,边学习边分析会战的形势、任务和矛盾。在大庆掀起了学习毛著、“学两论”的高潮,统一了职工思想。
这部剧,是对共和国第一代建设者的缅怀和追忆。“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说出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这部剧,更像是一个国家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站稳脚跟之后为第二个十年的开宗明义。“石油是国防和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片中借邓小平之口说出了石油工业对于国家的意义。
五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石油队伍走遍全球,为国家的石油需求拓土开疆——昔日奠基者,今朝拓疆人。如果我们知道历史怎么写,也许心情会更舒畅。
《奠基者》观后感
——2011年新分大学毕业生 王兆琪
这几天公司党委组织科安排我们观看了电视连续剧《奠基者》,看到老一辈石油人为了摆脱贫油国的帽子,为了国家经济建设,为了振兴工业基础薄弱的新中国,他们无私奉献,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敢打敢拼,舍小家为国家,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大庆进行石油会战,他们是工地上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深深的感动了我,使我更加坚定从基层干起,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看到王进喜、马厚生、武山宝等那股子不服输的那股子硬汉作风和诙谐的语言,看到会战大军在萨尔图召开万人誓师大会,马厚生和王进喜下挑战书,要在会战中一决雌雄。王进喜喊出了石油工人的豪言壮语:“宁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极大鼓舞了我们的士气,要向铁人学习,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从大局出发,为国家着想,永远不忘石油工人的“魂”。
看到“独臂将军”石油部长余秋里冒着政治风险,力排众议,据理力争,保护下属还有剧中原四川局总地质师沈霖谈到为什么答应余秋里到艰苦的东北工作时,说了一句话:
“士为知己者死”。使我感到余部长的不图名不图利,真抓实干的精神,使我看到了余部长独特眼光,慧眼识才,使我明白了为什么石油队伍在国家建设中可以做出堪称伟绩的事业来。
在《奠基者》中,树立起一群有特色的人物形象,把石油工人的喜怒哀乐活生生地表现出来。在王进喜和马厚生第一个月较量中,1205队胜出,获得标杆队红旗。王进喜十分得意,对指导员说:“他马猴子就是一个跟头翻出十万八千里去,他也逃不出咱们的手掌心。”王铁人有一个口头禅,每当战胜困难、取得成绩时都会说:“咱是谁?咱是1205!”骄傲自豪溢于言表。有荣誉感决不是本位主义,当1202钻井队超过1205队获得红旗,并领受任务赶超前苏联功勋钻井队的世界纪录时,钻机出了故障,关键时刻王铁人从国家的荣誉出发,让把队里的钻机卸下来送到1202队,支持1202钻井队打破了世界纪录。这是铁人的胸怀,铁人的精神。
在《奠基者》中最感动我的就是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在帝国主义经济封锁下各行各业得以快速发展,日新月异,1957年全国石油产量145.7万吨,为石油部没有完成任务,并且在四川石油会战失败的条件下,老一辈石油人顶住压力,克服各种困难,发现了大庆油田并且组织石油会战,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所以我们的石油队伍是
一支可以经受住各种考验的队伍,作风硬朗的队伍,值得信赖的队伍。
《奠基者》在我的心里,比故事更有吸引力的是那整整一代石油人的形象,上至部长余秋里、下至那些普通的石油工人;而比人物更有感染力的是他们身上极朴素的一种情感,对国家、对人民、对战友,完全发自内心、发乎纯然的爱。正是人类简单纯粹的“原生态”境界,却能最大程度激发其固有的潜能,勃发出强大、剽悍的力量,甚至超越生命和自然的某种极限,那是足可以改变世界、创造奇迹的一种能量。
观看《奠基者》,让我感觉到有一种回归自然的真实、有一份充溢于胸的感动、有一腔汹涌澎湃的豪情。
奠基者》观后感8
2010-01-21 15:21:18| 分类: 默认分类|字号 订阅
一代父辈用血肉的身躯,为共和国的强大甘当“奠基者”,这是怎样的情怀?我们该做何回答?当我含泪观看完电视剧《奠基者》后,真的感慨万千!
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抗美援朝刚刚结束,加上中、苏关系恶化,再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我们年轻的共和国雪上加霜,一贫如洗,人民的生存经历了一场人为加自然的劫难,我们的共和国将走向何方?
以石油工人为代表的一代父辈们,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刻来到萨尔图(就是现在的大庆),开始了在“月亮升起的地方”,进行的一场声势浩大的石油革命,四、五万石油大军拼死奋斗,终于拿下大油田,为祖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人以自己的行动对祖国的发展和未来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该剧反映的是一大群石油工人的杰出代表,围绕着一二零五、一二零二、一五二八三个钻井队,在大庆石油会战中所发生的感人事迹,突出的刻划了那个时代的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形象,叫人过目不忘!
石油会战大军
铁人王进喜
被冰冻的钻井台 当时的困难真是难以想象,苦中的两个字贯穿全剧,那就是“冷”和“饿”。东北大地真是与石油工人叫劲,从全国各地来到大庆会战的工人和复转军人们一下火车就尝到了什么叫“冷”,什么叫“饿”。这些困难是上到石油部长独臂将军余秋里,下到钻井队长铁人王进喜都解决不了的。有时会看的本人混身都发“冷”,真的被那个时代的人们所感动!
全剧基本反映的是冬季的石油会战初战阶段,到处是冰冷刺骨的寒风,住的屋不遮风,穿的衣不裹体,石油工人就在这样的天气下开始向大地开战。冷还不算,饿又是一道难关,当时的黑龙江省委欧阳书记决定将全省的储备粮全部拿出来补贴进去,每月才只有七点五万公斤,只
够四、五万石油大军用上十天,加上原有的贡给粮能用十天,平均下来大家每月要有十天挨饿。在这样重体力劳动的情况下,困难可想而知。
就在这样饥寒交迫的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是石油工人连破全国和世界钻井纪录,钻探出一个又一个高产油井。记得最深的一句话,就是王进喜经常喊的那句“咱是谁呀?一二零五!”能叫人感觉到,只要是一二零五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生活中的天寒地冻,缺米断粮困绕着石油会战的英雄们,饿晕、冻伤经常发生。生产中的道道难题也在考验着石油大会战的人们,缺少物质和井喷时有发生,一五二八井队的指导员何大年同志就是因为发生井喷后,连人带井一起被沉入沼泽地之中光荣的牺牲了,年仅四十七岁的一二零五队长铁人王进喜也是英年早逝。一个个英雄虽然在我们的眼前消失,但是他们的英魂却永远留我们的心中!
剧中有很多催人泪下的情景展现,特别是何大年指导员的妻子从老家来到油田后,井队的工人们为了不让她知道大年同志牺牲的消息,以确保她腹中的孩子不受影响,编了很多“美好的瞎话”,但最终还是让大个子说走了嘴,嫂子终于得知丈夫的离去。她与大家来到大年牺牲的地方,面对埋藏大年的地方失声痛哭,那里只是一片沼泽地,我们的父辈们就是这样以他们那不朽的身躯与大地同在,与日月同辉!
我想,很多看过《奠基者》的朋友,一定会被那个时代的精神所感动。让我们重温那个时代,今后无论发生什么困难,都将被我们所战胜,我们已经摆脱了过去的贫穷,我们伟大的祖国必将从胜利走向胜利。大庆精神永存!!
《奠基者》观后感:激扬、恢弘、淳朴、奉献
《奠基者》是近几年中国石油工业题材中少有的优秀电视剧,也是这些年难见正视历史的电视剧,更是一部没有做作,令人信任和汗颜的电视剧。
从《创业》到《铁人》,我们都是在一种刻意下的光环中看见大庆人豪迈情结,看到王进喜无畏的工作作风的。虽然这些片子中都喊出了“三老四严”、“四个一样”,但相比《奠基者》就显得脆弱。片中的结尾是康世恩领命开发华北战场而结束,似乎让人意犹未尽。纵观全剧,感叹颇多。
一是人物刻画的细腻。从余秋里到康世恩,从王进喜到武刹把子,杨红旗、陆维夫、沈霖个个活龙鲜健。余秋里,独臂部署战区计划、与沈霖打赌谋划油层潜力;康世恩,请井队员工吃饺子,自己确夹起盆中剩下的两个饺子;杨红旗,来到井场与员工娴熟扛起水泥;王进喜与马厚生较劲打井;钻井工光着脊梁在漏雨的土屋内跳舞等等这些真实且细腻的镜头,让我们回到了大庆时期的艰苦岁月,相信老一代石油人革命加拼命的激情,所有人物的说话语言和场景刻画,无不使人感到片子的真实。
二是尊重历史发展观。以前反映大庆人会战的影片,基本都是王进喜一人,除了“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豪言壮语,就是“我不是你捏的,一碰就散”等光辉语录。《奠
基者》中不仅反映了四川会战失败,面临困惑,大个子要脱离队伍等事实,同时客观反映了大庆五面红旗的由来,更是真实记录了杏24井的井喷,王大年的牺牲、武杀把子和马厚生、王进喜等一批人彪悍忘我的顽强作风。可以说,大庆会战是以牺牲自我为代价,换得了最后的胜利。与我军长期战术相似,就像余秋里所言,当初的设计,要牺牲4000人一样。只有这样,才能总结出“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大庆油田的企业文化,只有这样的奠基,才能有当今中石油的辉煌。我们面对历史,本着不回避、不牵强的原则来还原大庆会战,这,才是《奠基者》成功的又一奥妙所在。
三是创业者扎实的工作作风。我认识康世恩的侄子,他眼中的叔父是一位非常严厉的人,揉不得一个纳米颗粒,对党和事业的忠诚且强硬的工作作风,使得多少年后,中石油各油田都能看到他慷慨激昂的影子。
中石油的成分,除了玉门、克拉玛依老矿区员工,就是石油三师的转业战士。一边是技术精湛的老石油工人,另一边是作风强悍,不惧任何困难从战争中走过来的英勇将士。不唯上、不唯书、只为实的工作作风,在片中贯穿至终。陆维夫“恐惧”医院要求回大庆、“乳臭未干”的沈霖敢于石油部长叫板、杨红旗大声呵斥钻井队长等场景,都将中石油追求卓越、奉献能源的精神表现的潇洒自如。
四是影片的缺憾。既然已经反映了石油三师整体转业石油的故事,就不能不表现张文彬同志,毕竟他是一师之长。总指挥康世恩,是一位性格刚烈的人物,片中的康老到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学者,在此提出异议。
《奠基者》观后感------我们也是奠基者
没有泛泛的理论说教,没有矫揉造作的现代语汇,特定历史时空下的人们,从共和国的独臂部长 —— 1205队长王进喜——井队钻工,无不自然而真实地展现出共同的信念、使命、激情和战天斗地的干劲。这就是央视
开年大型电视剧《奠基者》。
这部典型的主旋律工业题材剧,背景苍茫,凝聚人心;场面宏大,震撼人心;剧情细腻,深入人心;历史真实,更是牵扯人心„„
以“铁人”为代表的一代石油人,为祖国初始的石油工业书写了不朽而华丽的篇章,用汗水与血肉,连同志气与精神,构筑了“中国石油”的坚实基础。严寒、酷暑、;帐篷、地窝子、大苇湖、草甸子„„无一不勾起我们老一代石油人的记忆与共鸣。相同的历史条件,相似的生活环境,相像的斗争经历,我们克拉玛依人、独山子人,同样经受了创业的辛酸,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难忘岁月。
想当年,命运曾与大庆擦肩而过:1961年初,新疆石油局大批增调力量支援“松辽”会战(那时保密需要,对国内外尚未宣称大庆),我跟随领导单奎同志(石油师老干部、时任独山子矿务局新源钢铁厂厂长,曾在红山嘴钻井处工作)奉调大庆,从新源急回独山子报到。途经果子沟时,风雪茫茫,我们搭乘的“解放牌”寸步难行。下午,领导挤进一辆工程用小车先行,我却在沟中困了两天一夜。其后,因我是非急需的钻探一线人员,又失去了及时、当面争取随调的机会,竟这样与大庆会战失之交臂,终生抱憾。而单奎去大庆就在“铁人”所属的钻井指挥部工作。我回独山子后,调到矿务局副业处(行政服务处、生活公司的前身)。
为保障三年极端困难时期独山子炼油厂职工的最低生活之需,稳定炼油生产,矿务局在远离矿区九十多公里的乌苏县“四棵树”开辟副业基地,全厂职工将分批次去开拓、支援。与《奠基者》中场景完全酷似的一幕幕开始了:作为首批先遣队,我们一百多人在冰雪覆盖的苇湖空地中扎营。第一夜,因为炉具没有安装好,零下二十五度以下的帐篷里,每人穿一双毡筒、一床被褥、加盖一件老羊皮大衣,还是冷得通宵难眠。第二天晚,用红柳枝、干芦苇猛烧铁皮炉,竟把帐篷顶烘穿了一个大洞,下半夜仍冻得瑟瑟发抖,再猛烧„„我们在三米多高的大芦苇湖中开荒造田;在“斯大林80”与“德特54”拖拉机的轰鸣声中拽树根、挖苇根;在洪水暴涨的夏夜固渠垫埂;在开春后建成的大地窝子里任凭蚊虫叮咬、在返浆路的泥水中垫红柳枝、扛车推车;在次年苇把子做房顶、苇把子垫床的“干打垒”土块屋中每晚都“政治学习”;而每日三餐只有每餐一个黑面馍、一碗菜叶汤。东北有三宝,四棵树基地也有“两宝”:苇根长,长达二三十米;蚊子多,多得不敢拉屎。
信念不灭,苦中有乐。我们也曾在湍急的四棵树河中网过大把小鱼,就地支起脸盆,砍一棵梭梭柴清煮,再撒一把粗盐,连汤带水、人间美味;我们也曾在秋后夜守玉米地时,用七九枪撂倒过一只苇湖中窜来的200多公斤重的大野猪„„令人自豪与欣慰的是,基地在全炼油厂职工“支援队”轮番、连续艰辛开发中,一两年后,就把自产的粮食、土豆、菜蔬、黑粉条、糖稀(用甜菜熬制的稠浆以代食糖)、乃至玉米酒,一车车源源不断地用“解放”、“嘎斯”拉回独山子,有限地供应给职工。这在当年匮乏的物质生活条件下,无异于动脉输血,作用显著。直接为新疆刚刚迈步的炼油工业增添了活力,稳定了士气,加快了发展。其间,作为党报通讯员,我曾连续向当时的《新疆石油报》撰发了二十多篇短讯、消息与通讯,见证了基地的艰难和辉煌。
四棵树基地的历史功绩,更在于大庆精神的弘扬、千秋伟业的传承。与《奠基者》同样,她可以影响我们子孙几代石油人。可圈可点的事和人,层出不穷。有如每天拓荒砍树、打柴达250公斤、单腿还有残疾的“砍柴
模范”付子成(80年代末已退休),其60后出生长子曾任独山子副区长;有连续两年获局级农副业战线标兵的刘沱(后调大庆),其70后出生的女儿任职外交部东欧司;有“除苇根英雄”大田班长杨正荣,回炼厂车间后一直是七
十年代的先进人物,后调长岭石化,仍是老标兵;有任劳任怨的上海支地青年兽医小姚,多年因勤奋好学、进取有为,1973年调去乌鲁木齐石化筹备建厂,80年代当组织处长;还有留两撇小胡须的维族铁工木沙·艾沙,憨厚实干,月月上光荣榜,调克拉玛依后,曾是1992年至1994年三年的市级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往事如烟,却魂牵梦绕。《奠基者》勾起了老石油人对逝去年华的无垠的追思,我们60年代天南地北不同战场上的相同苦乐,也正是届时大庆会战在全国多点面的呈现。“铁人”精神激荡着几代人的民族自尊和崇高使命感,独山子,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今天,已经成为现代化的国际一流石化基地。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是当之无愧的新中国石油化工事业的先行者、奠基者
第五篇:奠基者观后感
电视剧《奠基者》观后感
往事并不如烟,先驱风范犹存。
《奠基者》开播后,作为一名石油工人,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一集不落地收看。画面中,余秋里、康世恩、王进喜等石油奠基者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如在昨日。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光荣的年代,和百万石油大军一起,在大荒原上并肩战斗„„”
“这部电视剧厚重朴实,让人荡气回肠,石油前辈的丰功伟绩跃然眼前,感人肺腑,不愧为央视的开年大戏。”发自内心的赞叹,发人深省的感悟,成为对电视剧《奠基者》的生动注解。
这部电视剧真实再现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艰难创业史,是一部生动的政治教材,一部催人奋进的企业文化史诗。这部作品的诞生,对逝者是告慰,对生者是勉励,对后人是向导。奠基者活在我们心里,我们活在奠基者的事业里。”
最有感触的,是在当时那种极其困难的环境和条件,老一辈革命家与石油工人,面对无数的困难和挫折,用惊人的勇气和智慧,开发了中国的大油田。“要挺住”,“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些豪言壮语,展示了先辈们的英勇气概和大无畏的精神。而正是这种精神,展示了每个英雄个人的人格、境界、心胸----。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会不相信、不理解当时那种困难的环境和条件。或许不理解那时人们的思想。或许会认为,条件不具备时就不应该这样或那样做。然而,人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我们无法预料,无法准备,或者说我们能够准备的就是自己的信念。
面对困难,许多人会埋怨客观环境,会埋怨他人,甚至埋怨社会。而在许多时候,恶劣的环境及困难,不是某个个人在面对,而是一群人甚至整个社会都要面对。而在这种情况下,埋怨客观环境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唯一的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个话有好多年没有听人说了),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克服困难。记得以前和人举过一个例子:一个人掉在河里,快要溺水身亡。这个人大骂老天爷怎么弄出这么深的河,大骂周围的人不能见义勇为,不断的大骂,最后在自己的骂声中溺水而亡。与其在骂声中死去,不如奋力挣扎求生。
曾经有一段时间,社会上在批判“有条件要上,没条件也要上”这句话,意图证明要遵循客观规律。虽然这样思考有一定道理。但理论从来就不是空的,理论问题必须结果现实问题。在困难面前,埋怨、等待都是没有用的。当没有任何外界帮助时,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身的意志和信念。在这种情况下,不是什么主观因素第一还是客观因素第一的问题,而是如果通过主观努力克服困难走出困境的问题。离开现实困难,离开现实问题,就理论谈理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如果没有这个意志,红军长征就完成不了,解放战争就不能打败国民党军队,抗美援朝就不能打得美国人坐下来谈判。没有这种意志,我们的
两弹就不会成功,航天事业就不可能进步。汶川地震时,空降兵在三无的情况下纵身一跳,跳出的是军人的品质和意志!
办法总比困难多,这话说起来简单。但这句话中,蕴含着中国人无数英雄品质的沉淀,无数历史经验的沉淀。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困难,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面临的难题。虽然时代不同了,但人类永远是在克服无数的困难中发展着。不同时代的各个家庭也是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延续。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当这种精神真正渗透到自己的思想中,就会坦然面对一切,就能以积极的态度去看待自己,看待人生,看待社会。
当一个人以物质利益为目标时,就会变得没有快乐,永不知足。而当有了正确的精神之后,生活才会变得有意义,人生才会变得充实,生活才会变得快乐。
距离大庆开发建设已经整整五十年了,五十年来,我们的国家有了巨大的进步。想想历史,比比前辈,我们今天是否还有这种精神?
随着我们国家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现代化建设的加强,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更不能缺少了,在吃穿方面不像我们爷爷辈儿,爸妈那辈儿那么缺乏了,更不能滋长我们的安逸享受虐根性,反而更应该继承艰苦奋斗的精神,因为这些虐根性对自身的发展对以后的生活是很不利也是不好的现象,《奠基者》里面的人们一样的艰苦奋斗精神,为自己赢取一片天空,因为那些在现在看来都鲜有的精神才是我们以后奋斗的动力,成长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