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研发中的知识产权管理与专利挖掘--如何让技术转化为知识产权

时间:2019-05-14 14:14: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企业研发中的知识产权管理与专利挖掘--如何让技术转化为知识产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企业研发中的知识产权管理与专利挖掘--如何让技术转化为知识产权》。

第一篇:企业研发中的知识产权管理与专利挖掘--如何让技术转化为知识产权

企业研发中的知识产权管理与专利挖掘

--如何让技术转化为知识产权培训

培训收益

伴随全球经济衰退及金融危机,企业唯有依靠自主创新、技术进步及知识产权才能持续发展,而知识产权则为其中的核心问题。许多企业和研究机构对知识产权的国际国内规则、知识产权运营和司法审判动态尚缺乏了解,一些辛苦创造的自主知识产权无法得到保护,尤其表现为不能对自主知识产权进行最大化的挖掘和利用。

通过本次培训,您将获得如下收获:

1、国家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最新动态及走势

2、国家知识产权局在专利审查方面的发展动态,以及对专利审批的影响

3、如何快速通过专利审查从而取得专利权,如何获得费用减免

4、专利申请的注意事项及技巧

5、如何帮助企业预防和应对专利法律纠纷

6、如何挖掘专利,即如何让一项技术变成多个专利

7、如何建立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8、企业专利负责人应具备哪些技能及如何开展工作

【主办单位】中国电子标准协会

【协办单位】深圳市威硕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培训对象】企业研发总经理/副总、公司总工/技术总监、技术研发和研发管理人员、法务人员

讲师资质

韩晓刚:国家知识产权局

国家知识产权局原机械发明审查部负责人,现任国家知识产权局法律部负责人,长期从事、领导专利审查工作,从事专利审查20余年。

杨安进:资深知识产权律师及专利代理人

1993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硕士学位。1998年开始专职从事知识产权法律事务。具有律师、商标代理人、专利代理人资格,专门从事知识产权事务超过15年。担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课题评审专家,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网上争议解决中心暨域名争议解决中心专家,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首批立法咨询专家,北京市律师协会科技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2005年被授予北京市“优秀律师”称号。主要从业领域: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专利、商标、著作权、不正当竞争和商业秘密

为Google、联想、CCTV、汉王科技、雅虎中国、中国国际航空公司、DHL、方正集团、神州数码、中钢集团、中国化工集团等国内外大型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诉讼和非诉知识产权法律服务。

主要著作有:《企业专利法律业务中的有关问题》、《国际特许指南》(与他人合译)、《作品与数字化的有关法律问题》、《与印刷电路板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如何在现在法律制度框架下保护计算机软件设计思想》、《网络域名:终结泡沫,回归本色》、《我国专利制度对民事诉讼制度的借鉴意义》、《互联

网关键词搜索中的权利纠纷和服务商责任问题》、《互联网技术措施的合法性问题探讨》、《中国的数字化音乐网络传播:不仅仅是法律问题》、《著作权—战略 管理 诉讼》等。

课程内容

韩晓刚老师主要讲课内容:

一、国家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新政策和新趋势

二、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授权主要考虑的因素

三、如何努力使专利获得授权,避免专利申请被驳回

四、专利申请的进程加快及费用减免

杨安进律师的主要讲课内容:

一、如何在产品正式投入研发前利用好知识产权

l 产品研发前的在先技术检索和使用

l 在先技术论证和分析的方式及对研发项目管理的影响评估

l 在先技术的使用策略

n 在先技术的使用技巧

n 解决在先技术所形成的知识产权障碍

n 必要的技术贸易和评估

n 研发前的知识产权报告如何撰写

二、如何保护研发成果---知识产权管理

1.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选择

2.知识产权的申请和取得

3.中间性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

4.知识产权监视

5.合作(委托)研发中的知识产权管理

6.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信息共享

案例:某企业研发成果在知识产权管理上的经验教训

三、企业如何对不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进行合理规避和使用

1.知识产权合法规避模式

2.知识产权合理使用模式

3.知识产权反规避措施

4.产品研发的知识产权纠纷防范和处理

案例:某企业生产研发中的知识产权规避及合理使用

四、如何防止企业技术机密泄漏及泄漏后的补救措施

1.企业技术秘密常见类型

2.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措施

n 法律措施

n 物理措施

n 救济措施

3.技术秘密的风险及防范

4.防止侵犯他人技术秘密

5.技术秘密泄漏后的防止损失扩大

6.企业技术秘密纠纷预防及应对

案例:某大型互联网企业的商业秘密管理及与员工的商业秘密纠纷

五、如何促进知识产权利益最大化及产业化

1.知识产权产业化的主要方式

n 常见的充分利用方式

n 企业针对不同方式的选择

2.如何促进知识产权利益最大化

n 应对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产业化

n 如何防范和应对他人对知识产权的滥用

案例1:某大型研究机构的知识产权产业化失败的教训 案例2:某企业的知识产权产业化经验和教训

六、如何进行专利申请和专利“挖掘”

1.常规专利申请利弊分析

n 常规申请的通常流程

n 常规申请的弊端

n 实例

2.专利挖掘的意义

n 专利挖掘的含义

n 专利挖掘的目标和价值

n 专利挖掘的流程

n 实例

3.专利挖掘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要求

n 技术研发人员、法律顾问和专利代理人

n 在先技术检索、分析和监控

n 申请方案的选择确定

n 专利和知识产权内部管理体系建设

n 专项培训

n 实例

七、专利挖掘时,如何让一项技术变成多个专利

1.专利挖掘的类型

n 顺向设计(自主研发)

1)资金控制

2)时限监控

2.常见国(地区)专利申请简介

n 欧洲地区专利申请

n 欧亚地区专利申请

n 美国专利申请

n 日本专利申请

n 韩国专利申请

n 其他常见国家专利申请

八、如何预防知识产权相关的人力资源纠纷

1.竞业禁止制度及其实施

n 竞业禁止制度的内容

n 竞业禁止的范围

n 限制措施

n 期限

n 逆向设计(反向工程)

n 专题改善(质量改进)

n 功能扩展(范围延伸)

2.专利挖掘素材

n 专利挖掘需要哪些素材

n 专利挖掘素材收集

n 专利挖掘素材选择和利用

3.专利挖掘配套事务

n 现有技术分析-专利检索

n 目标产品分解比对

n 专利布局

4.专利挖掘相关文件的撰写

n 技术交底书

n 其他申请信息

n 不授予专利权的主题

九、专利国际申请注意事项

1.国际申请概述

n 国际申请的概念与特点

n PCT与巴黎公约

n 国家专利与地区专利的概念

n 优先权的概念

2.PCT国际申请

n 国际阶段与国家阶段

n 国际阶段申请流程

1)技术方案的确定

2)提交语言的确定

n 后续措施

案例:某企业与员工的竞业禁止纠纷

3.知识产权劳动纠纷防范和处理

n 权利归属纠纷

n 商业秘密纠纷

n 竞业禁止纠纷

n 如何应对成建制的集体离职

n 其他相关纠纷

案例:某大型企业部分核心员工集体离职的纠纷处理 案例:某劳动合同中的知识产权约定

第二篇:《知识经济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第一次作业

知识经济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

1,丹尼尔•贝尔认为:“工业社会是机器和人协作生产商品。后工业社会是围绕着知识组建

起来的,其目的在于进行社会管理和指导革新和变革”,而“对于组织决策和指导变革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那就是:理论与经验相比占首位”,“实际上,理论知识正日益发展成一个社会的战略源泉,而大学、研究机构和只是部门等汇集和充实理论知识的场合则变成了未来社会的中轴结构。”

答:这段话主要说的知识的重要性。从工业时代开始,知识就逐渐成为了生产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工业经济的第一阶段是以牛顿的经典力学为中心,以蒸汽机的发明为重要推动,奠定了机械化大生产的基础。工业经济第二阶段,即电气阶段是以电磁理论为中心,以电力技术为标志的电力工业技术体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知识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用之巨大。并且,在知识的发展过程中,理论知识是先驱和基础。人不再被动地依靠经验获取知识,而是主动地探索理论,发现新的知识。理论知识通过一定的实践,被运用于实际生产中,发挥巨大的效益。可以看到,在近代工业社会中,一开始的科学发明走的往往都是经验的老路,科学家们不停做实验,一次次尝试,经常会在偶然中发现新的科技产品,炸药、塑料的发现莫不如是。但后来,科学家们开始了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路线。在高分子界著名的“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的发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意大利化学家纳塔在齐格勒的基础上欲做突破,但他是一个公司的科技顾问,不能仅靠尝试取得经验,于是他首先着手理论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公司通过他的理论不到5个月就完成了“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的生产,奠定了塑料的广阔未来,纳塔也因此获得了196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从理论到实践生产,但不仅仅是只有理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支柱就是如此。所以说理论知识已经成为社会的战略源泉也毫不为过。与此相适应的,便是理论知识的产生地,大学、研究机构等成为社会发展的中轴结构。

2,托夫勒认为,权利是有目的性地支配他人的力量,是一种社会权力,其构成要素有暴力、财富和知识。其中暴力是低质权力,只能用于惩罚;财富是中质权力,它既可以用于惩罚,又可以提供奖励;而知识是高质权力,意味着效率,可以用最少的权力资源达到某个目标;知识也可以充当暴力与财富的增殖器,可以减少达到某项目所需的暴力数量和财富数量。总之,知识都能提高效率,尽可能减少消耗权力的成本。

答:在人类社会尚未步入共产主义之前,总是少不了剥削和支配。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人类主要依靠战争、暴力取得自己最大的权利。而工业社会后,凭借着社会财富的优势可以

为自己谋求到更多的权利。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财力已经不是万能的了,而暴力除了上升为国家暴力的合法暴力外,非法暴力都被禁止,只有智力正在成为这三种力中质量最高的力量。智力之所以能够成为另外一种取得支配权的力量,在于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生产因素就是知识(智力),掌握的知识也多的人和国家,就能够处在生产链的顶端,取得对整个社会生产链的支配权。并且,只要能够掌握最尖端的技术,就可以最大效率的取得支配权。苹果公司就是一个例子,它没有自己流水线生产所有的商品,而是全球代工,但是它一直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就是因为它掌握着最核心的关键技术,从而能够改变世界。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苹果公司占据着全球手机行业理论的很大一成(与三星一起几乎占了80%),无情地搜刮着全球的财富,是另一种“暴力”的体现,但是它却是一个被人捧为神明的高高在上的公司,几乎没人将其看作传统意义上暴力者的狰狞面孔和财富搜刮者的丑恶嘴脸,这就是智力、知识带来的巨大效益。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智力不仅仅知识作为一种支配他人获得权力的高效工具,知识更多的应该放在造福于人类上面。尽管知识经济时代,智力作为了一种生产要素,但是智力更大的意义是推动人类的文明发展。而智力在这方面的表现也可以说是高效的,比如开山一事,若没有现代火药和爆破技术,开山岂不是愚公移山的故事了么?可以说,无论是作为哪方面,在当今时代和将来,知识(智力)都是重要而高效的。

3,你是如何理解知识经济的?你如何理解“知识经济”一词中的“知识”含义?知识、信

息、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 “知识经济”的概念是按照人类经济形态分类中以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指的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投入和配置,知识产品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并且也可以将知识经济定义为:以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为基础,以变革、创新为灵魂,以高新技术为主导,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经济。

知识的概念很宽泛,我以为,从绝对的高度抽象出其内涵是很困难的而且不必要。而且,这里的知识指的是“知识产权”中的知识,因此,可以概括为:知识为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在知识经济的定义中就有“智力资源”,指的是人才、信息、知识、技术、决策和管理方法等;知识经济有诸如信息经济、高科技经济、高技术经济之类的称谓,然而只不过均是强调知识的作用而已。科学与技术是知识的表现形式,而信息的概念大于知识。可以说我们所知的知识来自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社会的一切信息中,而科学和技术是我们知识中的一部分。

在人类的发展中,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以科学和技术为最集中代表)的作用无与伦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知识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与传统商品经济下的一般商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

消费有很大的不同,请说出它们的主要区别。

答: 知识产品的生产: 知识产品的生产主要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和开发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其活动形式为创造和创新,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高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及企业、特定社会团体的研发部门等是知识生产的主要场所。知识生产的外在形式主要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以上三种研究都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知识生产的投入主要是知识和智力,它无需专门的厂房,土地、资本等更不占主要比例。个人在知识的创造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主导作用。另外,知识生产还具有以下特点:生产主体多样性、知识生产的历史继承性、知识产品存在形式的多样性、知识生产的规模效应和不依赖自然资源及正外部性特点。而一般的商品生产不具有以上特点。从知识生产的内在运行规律,即:知识生产中的边际收益递增规律、知识生产的立即效应规律、知识生产的多元动力规律和知识生产的路径依赖规律中也可看出其独有不同于一般产品生产的特点。从知识经济的生产函数中Y=F(K,R,C,L)中可以看出相比传统的商品生产,K所代表的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生产中的独有因素。

知识产品的分配: 知识的分配或转播是指科技知识等在不同时代或者同一时代在不同空间的扩散。然而,特定的知识只能分配给具有相应知识的人。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的高技术知识则更是这样;知识越多,可以分配到的知识就越多,创新的业绩可能就大,对他人或组织的依附就弱。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上负责知识传播的有六大体系,一是教育系统,二是社会培训系统,三是新闻媒体,四是出版业,五是专利和技术转让系统,六是信息网络。以上特点不同于传统的生产资料分配。在知识经济的分配中,政府调控的手段在不断加强,而传统的社会财富分配多是按照市场机制来进行的。

知识的交换:传统的商品是商品所有者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互相自愿让渡商品所有权的经济行为,是商品所有者彼此让渡使用价值和实现价值的过程。而知识交换不同于商品交换。技术交换与技术传播或分配有着密切联系;传播的主体一方较为主动,一方被动接受,而交换虽常常是双方的主动介入,但它们都需通过交流才能完成。知识产品的交换形式总体上可分为市场交换和非市场交换两种形式。非市场交换更多基于基础研究成果的交流,如学术讨论会等;大部分知识产品的交换主要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尤其是系统、使用的知识,如借助

报刊、通过拍卖、服务咨询等等。另外,在知识(技术)交换中知识的定价不同于一般产品在交换活动中的定价。由于技术的单一性和垄断性,它具有较强的主观因素和心理表征,通常技术价格远远高于技术价值,不同于一般商品交换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一项技术产品可以有多个买主,技术产品价格受需求变化影响的弹性较小,而且技术价格缺乏完整的市场性,缺乏既是价格的可比性。在技术交换过程中,以所有权交换的形式较少,而更多的是以使用权的许可为主要形式。

知识的消费:一般商品的消费是指满足某种一次性或持续性需求后其价值小事或逐渐消失或转移的活动或过程,但知识消费后不会消失,可以以原生态的方式为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消费者继续消费,而且在满足特定需求的同时还能够不断创造出新的知识。只是消费分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是“通过知识产品来满足自身各种需要的一种经济行为和过程”。一般商品的消费中,需求、购买力和消费行为能力构成消费者的三要素,而在只是消费中,需求、获取知识和使用知识的能力构成了三要素。知识消费的客体是知识本身,一般指人类至今为止所创造的所有知识,一般分为两个层次:满足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知识;被运用于创造活动和生产活动的知识。而且,只是消费具有以下特征:知识消费的重复性和共享性、只是消费的相对整体性更强、知识消费的增值性和自我满足性、知识消费的多层次性。另外,知识产品的消费还有一些有别于传统产品消费的地方:公共用品或准公共用品大大增加、知识产权的确权和保护更显重要、知识经济背景下学习就是一种特殊的消费、知识可以引导消费、适度科学地消费。在知识消费中,我们个人需要注意的是:有选择性地消费、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知识消费能力;企业需要注意的是:持续培训和教育史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企业知识消费的风险意识、建立完善的信息情报机制以及时获得企业所需并可被消费的知识

第三篇:关注企业技术合同中的知识产权条款

技术合同是当事人就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或者服务订立的确立相互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合同。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技术合同主要分为这四大类:技术开发合同(包括委托开发合同和合作开发合同),技术转让合同,技术咨询合同,技术服务合同。公司员工在签订技术合同时,特别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首先要弄清楚签订的是哪一类型的技术合同。技术合同的类型不同,权利义务内容也有差别。若选择不正确,不仅影响技术合同的履行,而且容易引起争议。正确的选择合同类型,关键在于对各种类型的技术合同有正确的理解。下面对这几类型的技术合同作一简要分析。

技术开发合同是指当事人之间就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及其系统的研究开发所订立的合同。它具体又可分为委托开发合同和合作开发合同。委托开发合同,是一方进行物质投资和经费投入,另一方从事研究开发。合作开发合同中的当事人按照合同约定进行投资,按照合同约定的分工参与研究开发工作,合作各方可以共同进行全部的研究开发工作,也可以按合同的约定进行分工,分别承担不同阶段或不同部分的研究开发工作。技术开发合同当事人一方仅提供资金、设备、材料等物质条件或者承担辅助协作事项,另一方进行研究开发工作的,属于委托开发合同。

委托开发合同与合作开发合同的主要区别在于:

1、委托开发合同,委托人提供经费供另一方研究开发,其目的是为获得研究开发成果,用于其生产领域,获取经济效益;研究开发人从事研究开发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报酬。而合作开发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共同的,各方的目的一致,通过研究开发取得的成果是共有的。

2、合同主体一般也不同。合作开发合同,当事人各方大多为专门从事研究开发工作的科研单位,而委托开发合同,则一般是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委托开发合同的成果所有权依合同的约定在当事人之间进行不同程度的分享。

3、合作开发合同,研究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风险通常由各方当事人共同承担;委托开发合同,其开发风险则一般由委托人承担,也可依合同约定由双方分担。

4、合作开发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是平行的,即当事人都承担类似的义务,又都有权请求和监督另一方履行相应的义务。委托开发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是相对的,即委托人的主要义务也就是研究开发人的主要权利;研究开发人的主要义务即委托人所享有的权利。

技术转让合同是指合法拥有技术的权利人,包括其他有权对外转让技术的人,将现有特定的专利、专利申请、技术秘密的相关权利让与他人,或者许可他人实施、使用所订立的合同。就尚待研究开发的技术成果或者不涉及专利、专利申请或者技术秘密的知识、技术、经验和信息所订立的合同则不属于技术转让合同。

技术咨询合同包括就特定技术项目提供可行性论证、技术预测、专题技术调查、分析评价报告等合同。一方当事人为委托方,另一方当事人为顾问方。其特点是,顾问方按照委托方的要求所作出的咨询报告和意见,供委托方作出决策时参考。咨询报告只要符合合同约定,委托方以此决策造成损失,应由委托方承担。

技术服务合同,是指当事人一方利用其技术、知识、经验和信息为另一方解决特定技术问题提供服务所订立的合同。一方当事人为服务方,另一方为委托方。服务必须按期完成合同约定的服务项目,解决实际技术问题,并保证工作质量,传授解决技术问题的知识。委托方必须按照合同约定为服务方提供工作条件,完成配合事项;短期接受服务方的工作成果,支付报酬。服务方未按合同约定完成服务工作的,应免收报酬并支付违约金或者赔偿损失。

技术咨询合同与技术服务合同的区别在于:技术咨询合同是顾问方为委托方提供决策参考所订立的合同,为委托方决策服务,委托方采纳与否,采纳后是否有效,顾问方不承担责任。而技术服务合同是服务方为委托方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完成约定的专业技术工作,保证工作质量,并对实施后果负责。

二、技术成果(主要指技术秘密、专利申请权、及专利权)归属和收益分配的约定。

技术成果是技术合同中最重要的概念,它是技术合同的标的。作为一种无形资产,相关法律对技术成果作如下定义:技术成果是指利用科学技术知识、信息和经验作出的涉及产品、工艺、材料及其改进等的技术方案,包括专利、专利申请、技术秘密、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等。

专利和技术秘密是最重要的两类技术成果。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一项发明创造经申请被授予专利权后,专利权人在专利权存续期间享有实施发明创造的排他权。从这个意义上讲,专利权在性质上与所有权有类似的一面,这就是说除了权利人以外的一切人都是义务主体,负有不侵害其所有权或专利权的义务。但是对一项技术秘密而言,法律没有确认掌握该项成果的人享有“所有权”或者在性质上与所有权相类似的独占权。技术秘密的拥有者既不能妨碍在他以前掌握该项成果的人实施该成果,也不能阻止在他以后开发、掌握该成果的人使用、转让该成果。技术秘密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是指特定的当事人之间依据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取得的使用、转让技术秘密成果的权利。它在性质上与所有权或者专利权的不同之处在于:技术秘密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的权利主体是特定的,其义务主体也是特定的。

1、技术委托开发合同完成的发明创造,除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以外,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研究开发人。研究开发人取得专利的,委托人可以免费实施该专利。如果研究开发人转让专利申请权的,委托人可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受让专利申请权。

2、技术合作开发完成的发明创造,除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以外,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合作开发的当事人共有。如果当事人一方转让其共有的专利申请权的,其他各方可以优先受让其共有的专利申请权。如果合作开发的当事人一方声明放弃其专有的专利申请权的,则可以由另一方单独申请或者由其他各方共同申请。但申请人取得专利权后,放弃专利申请权的一方可以免费实施专利。如果合作开发的当事人一方不同意申请专利的,则另一方或者其他各方不得申请专利。

3、委托开发或者合作开发完成的技术秘密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以及利益的分配办法,由当事人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当事人均有不经对方同意而自己使用或者以普通使用许可的方式许可他人使用技术秘密,并独占由此所获利益的权利。一方当事人使用和许可他人使用该成果所得收益,另一方或其他各方均无权请求分享该收益。当事人一方将技术秘密成果的转让权让与他人,或者以独占或者排他使用许可的方式许可他人使用技术秘密,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或者追认的,应当认定该让与或者许可行为无效。

三、签定技术合同时关于后续改进的技术成果的分享的约定。

技术开发合同(包括委托开发合同与合作开发合同)更多地是关注开发出来的技术成果的归属,一般不太关注后续改进的技术成果问题,所谓的后续改进技术成果多存在于技术转让合同以及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合同中。《合同法》第354条:当事人可以按照互利的原则,在技术转让合同中约定实施专利、使用技术秘密后续改进的技术成果的分享办法。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61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一方后续改进的技术成果,其他各方无权分享。在技术咨询合同、技术服务合同履行过程中完成的新技术成果的归属,当事人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执行。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受托人利用委托人提供的技术资料和工作条件完成的新的技术成果,属于受托人。委托人利用受托人的工作成果完成的新的技术成果,属于委托人。

四、技术合同中价款、报酬或使用费的支付方式的约定。技术合同价款、报酬或者使用费的支付方式取决于当事人约定,没有统一的成文标准。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中对技术合同的价款、报酬和使用费作了如下规定:当事人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以下原则处理:

(一)、对于技术开发合同(包括委托开发合同与合作开发合同)和技术转让合同,根据有关技术成果的研究开发成本、先进性、实施转化和应用的程度,当事人享有的权益和承担的责任,以及技术成果的经济效益等合理确定;

(二)、对于技术咨询合同和技术服务合同,根据有关咨询服务工作的技术含量、质量和数量,以及已经产生和预期产生的经济效益等合理确定。

支付方式可采用一次总算、一次总付或一次总算、分期支付,也可以采用提成支付或者提成支付附加预付入门费等方式。若约定提成支付的,可以按照产品价格、实施专利和使用技术秘密后新增的产值、利润或者产品的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提成,也可以按照约定的其他方式计算。提成支付的比例可以采取固定比例、逐年递增比例或逐年递减比例。约定提成支付的,当事人应当在合同中约定查阅有关会计帐目的办法。

五、保密条款的约定

当事人在订立技术合同时可以就交换技术情报和资料达成书面保密协议。技术合同终止后,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或各方在一定期限、一定地域内对有关情报和资料负有保密义务。保密条款主要包括:保密内容的范围,涉密人员范围,保密期限以及泄密的责任等。

第四篇:科技企业研发管理中专利风险的防范措施与应用

科技企业研发管理中专利风险的防范措施与应用

摘要:针对科技产业面临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本文从研发管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企业面临的专利风险,提出了通过实施研发知识产权管理,进行风险规避和预防措施,目前这一措施和思路已经得到实践和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研发 管理 专利 风险

当前,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企业面临的外部竞争越来越激烈,“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技术创新始终是其发展的最重要的驱动力,也是其生存的基本能力。不断研制具有差异化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去适应和赢得市场竞争,已经成为优秀科技企业日益关注的问题。

创新的投入是巨大的,鼓励创新的重要方法是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使得能收回创新成本并获益。知识产权作为技术创新的最重要的输入和输出部分,其受关注程度日益提高。日益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型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和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

知识产权也是一把双刃剑,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必须主动接受市场的挑战,既能积极规避在创新过程中伴生的风险,又能够利用其公开性的原则来了解对手,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准确的市场定位,以期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一、科技企业技术研发管理中面临的专利风险分析

如图1所示,从笔者从事的科技产业新产业论证、新产品开发工作经验来看,高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主要包括概念阶段、计划阶段、开发阶段、发布阶段、产品生命周期,对企业而言,从概念到发布阶段之间都可以被认为是研发阶段,这些阶段中研发工作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企业技术创新的管理工作也是围绕这些阶段进行开展。

高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与其伴生专利的生命周期密切结合,在每一个阶段都以不同形态相互结合。在产品的研发阶段产品和知识产权之间的关系得以建立和形成,一般情况下,产品的研发管理也是将知识产权管理作为其中一个关键的环节。按照产品研发的不同阶段对于专利风险进行分析。在概念设计阶段主要面临的与专利相关风险是技术可行性的风险,需要根据国内外有无相通或类似的研究,对项目的可行性做出判断。

在项目和计划阶段和开发阶段、发布阶段面临的专利风险主要包括重复研发风险、保护不力风险、专利申请风险、使用运用风险。

首先针对产品的创新多为集成创新,因此产品本身会包含大量的成熟技术,哪些技术是已经公开的技术,哪些是已经受专利保护的技术,哪些技术是需要新开发的技术,需要成体系的进行检索和区分。另外,在技术开发过程如果存在管理漏洞,也会造成开发成果的外泄,如在期刊发表等,使技术成为公开技术,或者被个人据为己有,由职务发明变为非职务发明。

在完成技术研发工作,将技术转变为成果的过程中,及产品的使用和发布过程中。申报专利进行成果保护是创新管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风险主要存在于专利撰写和对于国内外相关法规政策的了解。专利撰写本身具有较强的技术性,需要能够按照相关的法律规定准确地表达企业的权利诉求,一旦不能按照相关规定撰写,或者说权利诉求不求清晰明确,极有可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损失。同时技术成果应该首先进行登记,确定保护的形式,部分成果并不适宜以专利的形式进行保护,比如技术秘密,一旦以专利形式公开,极易为竞争对手模仿和规避。同时,如果企业希望进入国际市场,不同区域的法律规定有所差异,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和掌握,避免因为对规则缺乏了解而无法取得专利权。

取得专利权的目的,还是为了将知识产权转化为效益,因此专利的运营也应该属于创新活动的一个环节。企业既可利用专利进行市场保护,也可通过许可和转让等行动获利。对外实施专利许可、转让,可能因合同约定不明或者因权利维护不善而导致合同履行纠纷或难以取得约定的许可、转让回报;企业利用拥有的专利技术进行广告宣传,可能存在因为对专利权的有效性监管不力,构成假冒专利行为而招致行政处罚;在将专利相关的产品和技术推广到国外或参加展会等活动,也可能会在目的国产生专利侵权。

二、运用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进行专利风险规避的思路和举措

进行研发过程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是围绕科研项目研制需求,在产品研发过程中,通过知识产权信息利用、发明创造登记、有效保护方式的选择、专利战略布局分析等内容,使知识产权工作融入产品研发概念论证、研发过程实施、发布等各个环节,促进高技术产品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用,提高技术研发的成果产出及其利用率。

如图2所示,研发全过程知识产权管理的实施流程与研发实施的流程紧密相关。在概念阶段,建立技术研究开发立项前的可行性分析和国内外专利检索机制,开展专利和非专利文献检索,为产品概念的确立提供支撑,开展知识产权可行性分析,为项目策划和评审提高参考和依据,该阶段要形成检索的报告。

在产品立项阶段,首先进行关键技术体系的梳理,形成关键技术的图谱,确定关键技术点,围绕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进行集中的查新和检索,该查新检索可自行开展,也可以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形成技术查新的报告。在完成关键技术的查新和检索后,考虑技术发展的动态性和变化性,还需要建立一个持续跟踪的机制,确保通过知识产权信息的跟踪,技术发展的重大变化,能够得到及时的响应和体现,这一阶段需要建立关键技术专利信息数据库。在检索和跟踪的基础上,需要对于专利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以得到可有效利用的数据,并且在此基础上要提出产品的知识产权预期的目标和预期的保护方式,研发所取得的知识产权成果不一定非要采取专利的形式进行保护,对于对手易于模仿的技术,采用公开的方式获得权力是一种合理的方式,但是对于部分技术诀窍,不宜于公开,或者一旦公开容易被竞争对手规避和模仿,一般采用技术秘密的方式保护。通过这种顶层的规划和设计,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具体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在完成该阶段的大部分工作后,需要开展一次集中的评审,通过评审的方式进行复核和把关,关于专利评审的工作可以作为产品技术评审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将专利信息分析作为产品开发立项的参考因素之一,并将专利信息分析所提出的预期目标进行一次各方的共同确认。

在产品的计划阶段,主要是将提出的总的知识产权目标进行分解,再根据分解的目标制定详细的计划,最终将计划付诸实施。

在开发实施阶段,需要对于立项阶段的数据库进行实时的更新,同时根据更新的结果开展实时的专利分析工作。在这一阶段,也需要启动专利的登记和评审,启动专利的申报工作。尽可能寻求专业从事专利代理服务的机构中熟悉本技术领域相应技术的专利代理人代理专利申请;基于国内外专利检索结果,技术发明人与专利代理人进行深度技术交流,寻求合适的专利保护范围。

在产品发布阶段,在稳定产品技术状态的同时。进行知识产权的总结工作,形成知识产权的总结报告,根据梳理的关键技术图谱,形成对应的知识产权图谱,依据图谱和知识产权目标、知识产权计划,对于产品研发的知识产权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确认,之后开展评审工作,并形成侵权风险分析报告。

在产品研发工作整体完成后,对于已经形成的知识产权成果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处理,首先是结合产品的推广,对于知识产权的实施前景进行分析,该分析既可结合企业自身的产品,也可脱离于产品,就知识产权的实施前景进行分析。同时对于知识产权的实施情况,也可以定期进行评估。

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的实施可有效地预防和规避在技术研发过程中伴生的专利风险。通过知识产权的全过程管理,建立技术研究开发立项前的可行性分析和国内外专利检索机制,弄清拟研究开发项目的现有技术国内外专利状况,规避重复研发;建立技术研究开发过程的国内外专利跟踪检索机制,对研发项目的国内外技术进展、专利(申请)状况进行定期检索,规避重复研发;研究开发技术成果产出后,及时进行国内外专利检索,根据检索结果,加强成果管理,如及时申请专利或实施保密管理,防止成果运营侵犯他人专利权;建立健全技术研究开发立项、审批、资料、文档管理等规章制度,规范技术研究开发档案管理,防止职务成果成为非职务专利申请;建立健全技术信息保密、技术信息发布审批、技术鉴定审批与组织等规章制度,防止研究开发成果泄露而无法取得专利保护。

建立了专利申请检索机制,申请专利前进行了国内外专利申请检索,避免了重复申请专利造成企业人财物的浪费;结合企业专利申请目的,选择合适的专利申请时机;建立健全了企业专利申请审批管理流程、保密管理制度,防止技术秘密不当申请专利而公开。

信息分析利用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不同阶段,它的作用不同,也有不同的形式:比如在立项前专利信息分析可以作为技术借鉴,研发技术是否具有新颖性,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避免走弯路,可以进行技术发展趋势预测,它可以提高我们的研发起点;还可以通过信息分析利用进行关键技术 领域的预警分析,也就是侵权风险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规避侵权风险。在科研项目研发全过程中,包括验收后的推广应用、产业化中,专利检索和专利信息分析一直贯穿其中。它的作用:在各个阶段都应对项目所属技术领域国内外知识产权状况进行跟踪,及时掌握最新信息,了解技术发展动向,及时调整研发方向。

三、结束语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科技创新频率不断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专利风险的防控。在此情况下严格控制研发过程的专利风险尤为重要,对于研发管理中相关风险控制和分析的方法已经在本单位工程机械控制系统、医疗器械、移动床生物膜(MBBR)载体材料、矿山安全设备等子产业发展过程中投入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商业方法专利略论 [J].北方论丛,2007(3).[2] 论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8).[3] 黄毅,尹龙.商业方法专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第五篇:试析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题目:试析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姓名郭宏亮

学号1110612400

1专业信息管理

日期2012年4月3日

知识产权是新形势下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不健全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简单的核算方法已不能适应企业改革的需求。从国际竞争的高度,提高对知识产权概念和法律关系的认识,建立管理机构,健全管理制度,积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企业效益,是企业改革的大势所趋。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特别是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家经济在近些年来飞速增长,我国的实体经济开始从原先的单一的加工型贸易产业经济向多元化产业经济转变,由原先的简单的制造产业为主导向高新技术研发型产业转变。由于我国的这一转变,让很多国家看到了中国这个大国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和国家的强盛,同时也让一些发达国家看到了更大的威胁,目前由于各国已开始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各国间经济竞争已由传统的以货物贸易竞争为主转化为以技术竞争为主。所以近年来各国开始针对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的诉讼有所上升,我国的企业面对这样问题如何应对呢?这就需要我们看看目前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面临的问题和如何应对的对策。

首先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缺少有利的外部环境条件,由于中国的经济市场化时间不长,无论是法律保护机制还是市场运作机构都还不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缺少有利的外部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自身的缺陷。1980年我国才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984年才开始实施第一部《专利法》。目前虽然已经制定了较为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并应实际之需作过调整和修改,但是,我国的《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表现出一些本身的不合理性。例如,专利法规定的专利审批期限过长,专利费用过高,导致企业往往因害怕在专利申请中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浅尝辄止。实践中,专利审查机构由于不受期限的约束,常有任意拖延专利实质审查时间的情况出现。专利的审查期限过长往往使得申请的专利技术丧失先进性,损害了申请人的利益,打击了申请人的积极性。

(2)知识产权司法机关执法不力。法律的保护不仅在于立法的完善,更重要的是依赖于有力的执法。然而调查表明,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指责更多地集中于司法机关的执法不力。法院与仲裁机构在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的处理中无法达到及时、正确的裁断要求,使得侵权纠纷中无法及时确定权属,打击侵权行为。这里除了由于司法机构、组织制度原因造成的工作作风拖沓、办案效率低下问题,同时也有司法机关人员的专业知识欠缺的原因。

(3)行政机关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行政权力在中国社会有其深刻的文化心理优势,由此企业普遍对行政机关存在高期望值。然而,行政机关由于体制因素而效率低下,同时,行政机关由于在司法中的地位,对严重的侵权而致犯罪的行为,缺乏防止措施和指控的权限;法院在刑事责任的追究中,按分工习惯,又将此类审判交由刑庭,而普通的刑庭往往缺乏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能力。因此企业经常反映难与管理机构打交道,而且很难适用刑罚手段来保护自己,打击侵害者。

(4)中介代理市场很不完善。市场经济中,中介机构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知识产权管理这种专业知识要求很高的市场中,专利代理机构、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等中介机构应发挥应有职能。知识产权代理机构不仅可减少企业申请或注册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同时还可抓住侵权行为的要害,收集有利证据打击侵权。然而我国的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缺乏,人员素质难以满足相应需求。

(5)市场上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泛滥。由于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不健全,加上过去中国实行成果管理的科技管理体制的惯性影响,导致中国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泛滥,甚至有时达到公开化。例如,有人就错误地认为“盗版”行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利:“在中关村,凡有真的几乎就有假的,对畅销品来说,往往假的数十倍、百倍于真的”。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很多时侯只能是无可奈何。

2、知识产权意识薄弱。我国的企业是在较短时期内迅速发展成长的,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企业管理层更多地强调有形资产的使用和管理,对知识产权管理重视不够。知识产权意识薄弱一直是我国企业的一大软肋,它一方面表现为不重视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另一方面表现为不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体现如下:(1)一些企业还存在“重成果、轻专利,重奖励、轻保护”的现象,缺乏知识产权意识,大量创新成果因未受到法律保护而成为社会公共财富,一些已有相当市场份额的商标因不及时申请注册而被他人抢注;(2)一些企业不仅不重视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还因缺乏知识产权意识而屡屡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3)一些企业明知侵权,却仍然心存侥幸,甚至明目张胆地无偿使用别人的知识产权。

3、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缺乏战略规划。国内除了像海尔、北大方正等极少数企业对知识产权有比较系统规范的管理外,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认识到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性,更谈不上从战略上进行规划,企业关注的仍是有形资产的管理。没有专利战略,就不能保证科研开发的各个环节,包括选项、立项、专利申请规模、专利保护及其策略和产业化顺利进行。许多企业不知道对专利文献的利用,很少进行专利文献检索,造成低水平重复研究。由于缺乏战略高度的规划,许多企业成果只申请了中国专利而造成技术流失,专利申请后利用率很低,产业化、商品化程度低。此外,还很容易导致陷入专利“陷井”与“雷区”,侵犯了别人的专利权,不仅要支付高额赔偿,甚至导致企业破产。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乐驰汽车外观设计在中国属知识产权保护范围,而奇瑞汽车公司在其QQ汽车上使用了相似的设计,从而导致奇瑞公司被诉侵权,为此支付了巨额赔偿。

4、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缺乏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规章制度,良好的知识产权管理需要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规章制度。然而,我国企业目前涉及知识产权问题时大多是通过聘请律师帮助解决,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认识到专业机构的设置和利用以及配置专业人员,没有设置专业人员从事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研究及开发,同样也缺少严格的规章制度来对知识产权管理加以指导。

5、缺乏知识产权管理与运作的人才,1999年,我国拥有专利工作者约一万余人,平均每13万人中才有一名懂专利的人员。国内很少有企业有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有关知识产权的管理均当作法律事务处理,缺少能把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企业业务紧密结合的专业人才,导致许多专利申请后无人管理,未能充分利用。我国过去科研与生产相分离,企业仅仅是生产基地,科研开发主要由大学、研究所承担,由国家进行计划分配,导致企业研发能力薄弱,而大部分科研成果累积在高校、研究所,不能产业化、商品化;同时,也缺少精通知识产权管理与运作和专利许可业务的专门人才把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系起来。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要解决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目前存在的问题,首先就是要加强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制度,形成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行为变迁;加大知识产权管理的知识供给;同时,企业自身也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行动。

第一,政府在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上要发挥更大作用:

1、政府应加强与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方面的交流,了解世界知识产权法律、政策方面的新进展。从而加强和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立法,制定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知识产权政策和法律。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的执行规范,一方面要加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改革,制定严格的工作规范,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和人员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制度规范,制定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规定,企业进出口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定,企业竞业禁止规定等。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涉及的法律法规较多,知识产权本身的专业性很强,使得这方面的执法难度较大,而我国执法人员的水平也有待提高。因此,司法、执法部门应注意加强与技术专家、知识产权法律专家的沟通,聘请他们担任专家咨询顾问并协助解决疑难案件。

3、政府可引导和加强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的建设。在初期,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对中介市场加强管理和指导,并逐渐放开,通过行业自律和市场化运作,促进知识产权中介市场的完善。

4、政府应加速我国专利信息网络的建设,尽早建立开通互联网络向公众提供专利说明书全文、法律状态查询。选择一些有条件的省市建立远程可视审查会晤系统,方便和加速专利审查。建立多功能的知识产权文献馆,提供知识产权自动检索、知识咨询,提供专题培训等,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

第二,企业应成为知识产权保护的主体:

1、企业领导要增强知识产权管理意识,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的战略研究,并与企业业务战略和技术创新工作紧密相结合。所谓知识产权管理战略就是针对企业知识产权形成、保护、发展和价值运作而制定的长远的战略性规划。不仅要研究知识产权的保护,还要把知识产权管理与企业的技术开发战略和无形资产资本化运作紧密联系起来,创造更大利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2、企业要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人员设置。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配备专门的人员,并受企业决策层的直接领导。这一部门的职能是制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监督其实施情况;负责企业知识产权的申请、保护工作,开展知识产权管理的策略研究;负责企业员工的知识产权知识培训;建立企业内部知识产权文献“数据库”等。

3、企业应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加强对员工知识产权管理知识的宣传与培训,把知识产权管理意识贯彻到企业各项工作中去;另一方面,企业还要学习和引进国外企业先进管理经验,充分利用专利文献,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运作提供指导。

第三,官、产、学应加强合作,形成互补与互动

首先,充分利用高校专业研究人员资源,广泛开展对政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人员进行培训,以解决目前我国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不足和素质不高状况。其次,政府、大学科研机构及企业要联合起来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与运作后备人才的培养。在大学设置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专业,该专业应是一个涉及法律、国际贸易及企业经营管理的综合性专业。根据知识产权管理的特点,培养更多具有理工科背景的知识产权法律及管理人才,培养既懂法律又熟知国际贸易规则和企业经营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再次,可以由政府引导,加强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高校、科研所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商品化,尽快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现在中国政府也加大了对知识产权方面的重视,开始利用上述手段中的一些在中国的政府政策和企业管理的手段方面加大力度,完善相应的制度。部分中国企业也开始运用法律的手段对侵犯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的行为进行诉讼,例如: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与美国苹果公司关于“iPad”商标权的争夺,就体现了我国企业现在对于知识产权反面的维权意识正在逐步的提高。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的企业也能在国际舞台上利用法律的武器去维护我们在知识经济时代竞争中的自主知识产权,让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产品更快、更好的站立在世界前列。

下载企业研发中的知识产权管理与专利挖掘--如何让技术转化为知识产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企业研发中的知识产权管理与专利挖掘--如何让技术转化为知识产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