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理类论文选题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选题
一、管理学方向参考题目
1、论企业核心竞争力
2、现代管理理论热点问题研究
3、消费者行为研究
4、现代商务谈判
5、激励理论的研究
6、领导理论的研究
7、组织发展与变革
8、企业文化模式研究
9、“扩展企业”运作研究
10、企业协同效应研究
11、企业智力资本研究
12、品牌延伸的问题与对策
13、克服“克隆公司”现象
14、大企业组织流程化设计
15、跨国经营的价值链设计
16、产业链上的价值链分析
17、入世后黑色家电的产业分析与企业对策
18、企业竞争力问题探讨
19、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安全的保障问题
20、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
21、论企业战略联盟
22、人力资源资本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要求
23、西部大开发问题的探讨
24、企业的跨文化管理
25、对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全方位思考
26、虚拟企业
27、企业核心竞争力
28、关于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研究
29、企业成长研究
30、知识管理研究
31、组织结构及形态演变研究
32、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
33、管理伦理与现代公司经营
39、企业并购研究
40、管理者收购研究
41、战略联盟研究
42、租赁经营研究
43、定制生产模式的系统设计与管理
44、全球化与企业生产战略选择
45、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支持体系的设计与管理
46、JIT在我国企业的运用
47、MRP在我国企业的运用
48、企业生产计划系统的研究
49、企业生产性资源的计划管理
50、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在企业中的运用
51、企业系统质量控制的应用
52、质量管理标准的研究
53、先进制造技术条件下的质量管理
54、公司治理中的股东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55、完善上市公司董事会功能的若干思考
56、我国利用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战略和策略分析
57、公司合并中关联人的利益保护问题研究
58、企业购并战略中的核心问题研究
59、论管理创新
60、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的素质
61、论组织怎样做才能实现管理科学化
62、中国企业应建立独立董事制度
63、国企法人治理结构难在哪儿
64、中小企业发展:思考与对策
65、虚拟企业对我国管理组织的启示
66、跨国并购企业的文化管理
67、CEO的激励和监督机制
68、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69、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
70、如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71、流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不可控因素分析
72、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可控因素风险分析
73、启示眼与借鉴:流通企业迈出国门
二、市场营销方向参考选题
1、企业营销网络建设和管理问题
2、营销组织设计和再造问题
3、商品房市场营销策划问题
4、客户关系管理(CRM)问题
5、中外营销管理创新的案例分析
6、网络广告理论与应用研究
7、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研究
8、网络营销的应用研究
9、电子商务的应用与模式研究
10、高新技术产业化问题探讨
11、品牌策略探讨
12、广告创意策略探讨
13、各种类型的市场研究报告
14、各种类型的市场营销策划方案
15、关于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
16、关于关系营销与建立顾客忠诚
17、关于营销行为中的职业道德
18、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营销
19、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
20、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战略
21、网络营销刍议
22、关于服务营销文化
23、公关与品牌形象的塑造
24、关于品牌运营的几个问题
25、试论城市营销
26、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现状与对策
27、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和对策
28、新资本的成分在改变,资本的观念在更新
29、试论发展中小企业的若干问题
30、知识就是财富,就是新资本
31、关于跨国公司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
32、关于中国就业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33、企业战略理论演变的研究
34、多元化战略问题研究
35、战略联盟问题研究
36、核心能力问题研究
37、我国家电企业价格大战的案例研究
38、中小企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
39、战略性资源外包问题研究
40、战略转型问题研究
41、企业并购问题研究
42、企业文化重建问题研究
43、市场营销问题研究
44、企业营销策划
45、品牌战略研究
46、国际市场营销问题研究
47、国际贸易问题研究
48、关于提高我国商贸企业竞争能力的思考
49、关于提高我国企业竞争能力的思考
50、实施品牌战略,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51、树立现代市场营销理念,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52、外资零售业市场准入与发展我国零售业的对策
53、零售业的业态创新与技术进步
54、论农村市场的开拓
55、中国零售业连锁经营与国际接轨探索
56、第三方物流是中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突破点
57、网络广告研究
58、定价策略与技巧
59、消费者行为研究
60、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及对策研究
61、品牌战略与决策
62、中国上市公司的亏损问题与重组研究
63、绿色营销中的渠道建设问题研究
64、入世对我国分销业的影响分析
65、物流的电子商务化发展问题研究
66、我国批发业的发展转型问题研究
67、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研究
68、公共关系管理研究
69、某企业整体营销企划方案
70、某企业营销现状诊断报告
71、某企业年度营销计划
三、人力资源方向参考题目
1、新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2、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3、员工培训与开发的理论、实践和创新研究
4、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研究
5、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管理与企业家激励机制研究
6、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
7、某市各种成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8、论人力资源管理公正性意义
9、人力资源会计研究
10、人力资本投资与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
11、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现状及完善对策分析
12、工资理论——企业的薪酬管理
13、对“民工潮”现象的理性思考
14、中小企业发展与管理研究
15、家族企业管理研究16、21世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17、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研究
18、企业绩效考核研究
19、企业人才培养与使用研究
20、企业人才激励与薪酬管理
21、顾客满意与人力资源管理
22、跨世纪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23、企业财务管理研究
24、浅议企业财务分析
25、企业资本运营研究
26、入世对中国IT业的影响
27、中国风险企业发展战略初探
28、试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29、入世后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30、电子商务企业的客户服务
31、中式快餐的发展问题
32、企业文化的塑造
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
第二篇:120篇管理类毕业论文 选题
120篇管理类毕业论文 选题
当代知识管理观分析
资讯科技时代旅游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服务营销管理研究
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构建、管理与操作 学校管理中的短期行为的表现及防范
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市场化的研究.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管理问题研究 论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其管理
我国新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研究
中国出口商品管理法律制度研究
物业管理企业的成长与发展问题研究
论国有运输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 民营企业的管理机制问题及对策研究
企业知识管理理论研究
我国体育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及改革发展模式研究
公司财务管理理论方法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关于教育管理质量观的研究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中国成本管理新模式研究
国有企业管理人才选择的研究
中外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比较研究
论我国物业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企业质量管理与实施ISO9000标准研究
现代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研究及模式选择 农业发展银行收购资金封闭管理研究
企业预警管理理论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探析
我国企业成本管理改进问题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研究
信息与现代行政管理
新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创新
初探高技术企业品牌管理体制的建立
当代中国行政管理模式发展取向研究
现代成本管理研究
企业广告管理研究
中小商业企业信息管理系统(MIS)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知识经济与中国财务管理创新研究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发展取向与风险管理
中国三资企业人力资源跨文化管理模式研究long68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研究
论企业集团优势、规模经济效益与财务管理
现代企业电子商务竞争策略及运作管理
行政管理成本审计的若干探讨
审计行为:模式、规范与管理
整合关系营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新趋势
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研究
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与投资管理
主体性教育思想视野下的学校管理初探
我国管理咨询的营销策略研究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及计算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现状及发展研究
企业年金的风险识别与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
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环境优化问题的研究
供应链管理与企业信息化
质量成本管理推广应用研究
关于现代企业人性化管理的哲学思考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人本管理模式的哲学思考
管子的管理哲学与现代企业的战略管理探讨
企业竞争优势与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战略研究
信息技术在我国企业管理中应用研究
中国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薪酬和公司业绩的关系研究
东风汽车公司原材料物流管理研究
我国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
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研究
网络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管理
论中国网络媒体的管理
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方案设计与风险管理
《案例》: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寿险)——服务营销管理分析
现代电信企业的战略管理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加强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的对策
金融风险管理研究
中国公务员管理机制研究
浅论新时期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管理问题研究
试论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研究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管理研究
我国现阶段会计电算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案例》:沃特工程塑料厂——实行6Sigma质量管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矿工安全心理分析及煤矿安全管理研究
支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信息系统集成管理研究
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研究
财务管理信息化研究
中国家族企业管理创新研究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制度创新研究 国际工程合同管理与索赔
服务质量管理研究
质量管理的环境建设研究
保险服务质量管理及应用
试论审计风险的管理
建立以“人格”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采购与库存管理
我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研究
建筑工程项目目标管理探析
跨国公司理财之风险管理
中美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管理因素的比较研究
强化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研究
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劳动合同订立研究-参考文献_1-54 企业物流成本管理问题研究
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酒店职业化管理的制度与人文思考
高等学校教师管理评估体系的研究
论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管理创新
论我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如何管理中国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健力宝集团的战略管理及营销策略研究
面向21世纪企业实施知识型管理的研究
广东私营企业管理模式问题初探
基于电子商务的现代物流管理探讨
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机制问题研究
广电运通公司中高层管理者的绩效考评与激励机制研究 绩效管理过程中关键因素的研究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观念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企业物流成本管理
第三篇:财经类、管理类毕业论文选题汇总
一、毕业论文的目的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和质量总检查;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有效手段;是综合考核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一环节着重培养学生:
1、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熟练运用基本技能(如计算机应用、翻译、查阅文献等)的能力;技术经济分析和组织工作的能力;撰写论文和正确运用国家标准和技术语言阐述理论的能力;
3、收集加工各种信息与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4、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选题原则
1、选题要符合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专业培养目标,满足教学基本要求;
2、选题应该结合教学、科研、社会经济的实际需要,选择有现实价值、理论意义的课题。选题要有新颖性、先进性、开拓性;
3、鼓励有所创新;
4、毕业论文一般为一人一题。
论文参考选题:
注意:分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的经济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两个二级学科,所有选题包括了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学/金融学/财政学/投资学等,包含在这两个分类中。国际经济与贸易:
1、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分析
2、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模式透析
3、试论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
4、科学发展观点与对外经济发展战略
5、XX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探析
6、非关税壁垒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
7、XX地区出口贸易比较优势研究
8、出口退税政策调整问题研究
9、中美贸易关系最新动态研究
10、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新的特点研究
11、绿色包装与产品竞争力
12、浅析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竞争压力及对策
13、外国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14、外资进入中国旅游业的现状、趋向及对策研究
15、未来几年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趋势分析
16、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战略探讨
17、论我国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政策环境
18、出口商品品牌战略的发展策略
19、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区域分布及区域政策 20、跨国经营中的市场营销与跨文化冲突
21、国际贸易服务创新研究
22、国际贸易领域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与我国的应对策略探析
23、国际贸易中的专利权保护问题研究
24、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区位分布及原因分析
25、论两岸四地自由贸易区的构建
26、中国粮食进出口与粮食安全战略选择
27、中印投资环境比较分析
28、提高引进外资质量的对策研究
29、对外开放与地区发展水平差距研究 30、中美产业内贸易
31、东盟投资环境分析
32、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结构分析
33、以区域经济合作解决西部贫困问题
34、中国—东盟互补性贸易的深入性思考
35、越南投资环境分析
36、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37、近年我国贸易条件变化分析
38、市场开放与国产品牌的保护
39、中国对亚洲贸易逆差的成因分析 40、近年我国人才外流现象分析
41、SA8000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研究
42、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
43、中国制造与国际分工之研究
44、现代物流对我国外贸运输影响
45、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46、我国外贸产品结构现状分析
47、中外企业500强比较研究
48、GATS与中国服务贸易自由化研究
49、中国与欧盟发展贸易伙伴关系前景研究
50、金融全球化下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与战略选择
51、我国出口贸易所面临的非关税壁垒及应对措施
52、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冲突浅析
53、WTO后过渡期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问题
54、浅谈中国品牌国际化
55、中国与东盟贸易互补和贸易竞争分析
56、浅谈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的非价格竞争
57、论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8、中国大陆与港澳台的经济合作
69、加入WTO对中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60、关于XX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61、论中小企业对欧贸易的思路和战略
62、金融开放背景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薪酬激励制度的经济分析 63、人民币汇率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问题探讨 64、XX民营经济的产业集群研究 65、入世后提高中国保险业竞争力研究 66、西部地区外商投资环境与投资促进 67、我国汽车行业的国际化进程分析 68、论人民币升值与我国对外贸易
69、论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和要求 70、论完全市场经济下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 71、台湾对大陆直接投资分析 72、中韩贸易关系分析
73、浅析跨国餐饮业在我国经营战略 74、论技术创新对我国企业对外贸易的影响 75、论国际文化差异与国际营销 76、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的挑战和对策
77、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外贸企业带来的商机与压力 78、我国不良金融资产的成因分析 79、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研究 80、跨国经营中的文化道德分析 81、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82、EU与APEC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比较分析 83、国际营销因素分析及战略选择 84、跨国公司“本土化”问题研究 85、国际货代业的现状、发展及启示 86、中国外贸依存度的自我审视 87、试论中小企业营运中存在的问题
88、论对外贸易中保护幼稚产业的原则和措施选择 89、浅谈教育服务及贸易 90、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让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91、欧盟企业竞争力个案研究(以具体企业为例)92、国际贸易结算支付方式的选择及运用 93、我国企业 FDI 的区位选择分析 94、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经营战略及其实施
95、国际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以××地区为例的实证分析 96、试论普遍优惠制的实施及其对第三世界对外贸易的影响 97、欧洲统一大市场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 98、跨国经营的实例研究
99、发达国家的技术贸易壁垒剖析 100、BOT——国际工程承包的新形式
101、浅析我国大型电子产品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之路 102、印度对华反倾销的动因及我国的对策研究 103、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相关分析
104、我国区域经济的现状,问题与发展战略是现实分析 105、房地产市场对城市化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分析 106、网络经济与商务代理模式的相关分析 107、房地产代理运行机制分析 108、国内外期货市场监管的比较研究 109、中国品牌的国际化研究
110、洋品牌信誉危机分析 111、中国企业国际营销风险研究
112、我国证券期货市场违规行为分析与对策 113、制度创新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114、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及对策 115、企业营销战略相关分析
116、投资者关系与上市公司治理关系 117、股权分置改革与投资者关系管理
118、中外证券市场相关制度比较研究(可任选一软制度)119、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与制造业基地发展 120、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与现代服务业发展 121、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与区域协调发展 122、品牌的持久性研究 123、中国品牌的国际化研究 124、中国特许经营的问题与研究 125、中国证券市场的定位问题研究 126、中国独立董事问题研究
127、中国期货市场上市品种创新分析 128、营销中的道德问题研究 129、国家形象对企业品牌的影响 130、中国企业的商标保护问题探讨
经济学:
1、FDI对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
2、产业运行格局与就业结构变动关系分析
3、区域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4、消费不足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约束分析
5、国有企业改制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分析
6、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经营业绩的关系分析
7、从国际经验看我国投资者保护体系的完善
8、公司分立中的中小股东的利益保护问题研究
9、后农业税条件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创新研究
10、企业改制模式与改制绩效研究
11、信贷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分析
12、浅析开放条件下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竞争压力及对策
13、外国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14、外资进入中国旅游业的现状、趋向及对策研究
15、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
16、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分析
17、试析凯恩斯“货币非中性思想”的理论价值
18、地方财政分权中存在问题研究
19、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与非政府组织发展 20、当前我国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福利制度研究
21、企业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研究
22、国际贸易领域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与我国的应对策略探析
23、企业的捐赠行为研究
24、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区位分布及原因分析
25、企业并购中的知识共享机制分析
26、论企业家角色作用
27、上市公司职业经理酬薪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28、提高引进外资质量的对策研究
29、文化资本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30、中美产业内贸易问题分析
31、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经济后果研究
3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33、以区域经济合作解决西部贫困问题
34、中国—东盟互补性贸易的深入性思考
35、企业多元化战略风险研究
36、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37、近年我国贸易条件变化分析
38、市场开放与国产品牌的保护
39、中国对亚洲贸易逆差的成因分析 40、企业产品创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1、论国有企业购并的动机与绩效分析
42、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
43、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企业并购的影响
44、现代物流对我国外贸运输影响
45、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46、公司治理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研究
47、我国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案例研究
48、论纵向一体化与企业合作网络的构建
49、中国与欧盟发展贸易伙伴关系前景研究
50、金融全球化下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与战略选择
51、我国出口贸易所面临的非关税壁垒及应对措施
52、企业人力资本选择的路径分析
53、当前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分析
54、企业改制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分析
55、产业演进下的企业组织的形式及抉择
56、论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的非价格竞争
57、企业信用缺失的经济学分析
58、中国大陆与港澳台的经济合作
69、加入WTO对中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60、关于XX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61、论中小企业对欧贸易的思路和战略
62、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薪酬激励制度的经济分析 63、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64、XX民营经济的产业集群研究 65、入世后提高中国保险业竞争力研究 66、XX地区消费需求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67、我国汽车行业的国际化进程分析 68、论人民币升值与我国对外贸易
69、论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和要求 70、论加快天津滨海新区会展经济发展 71、台湾对大陆直接投资分析 72、中韩贸易关系分析
73、浅析跨国餐饮业在我国经营战略分析 74、论技术创新对我国企业对外贸易的影响 75、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实证分析 76、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的挑战和对策
77、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外贸企业带来的商机与压力 78、我国不良金融资产的成因分析 79、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研究 80、跨国经营中的文化道德分析 81、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82、EU与APEC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比较分析 83、国际市场营销因素分析及战略选择 84、跨国公司“本土化”问题研究
85、中国汽车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与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调整 86、中国外贸依存度的自我审视 87、试论中小企业营运中存在的问题
88、论对外贸易中保护幼稚产业的原则和措施选择 89、营销中的道德问题研究
90、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让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91、影响农民收入的相关因素分析 92、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93、我国企业 FDI 的区位选择分析 94、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经营战略及其实施
95、国际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以××地区为例的实证分析 96、寻租与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97、农村居民食品消费需求实证分析 98、跨国经营的实例研究
99、产业集群的组织形态与运行机理的经济学分析 100、新自由主义在拉美改革的失败及其启示
101、经济转型时期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关系变迁的实证分析 102、印度对华反倾销的动因及我国的对策研究 103、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相关分析 104、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05、房地产市场对城市化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分析 106、网络经济与商务代理模式的相关分析 107、中国期货市场期货品种创新分析 108、国内外期货市场监管的比较研究 109、中国国际收支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110、中国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分配的关系研究 111、西方国有企业改革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112、我国证券期货市场违规行为分析与对策 113、制度创新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114、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及对策
115、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与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6、投资者关系与上市公司治理关系 117、股权分置改革与投资者关系管理
118、中外证券市场相关制度比较研究(可任选一制度)119、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与制造业基地发展 120、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与现代服务业发展 121、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与区域协调发展 122、品牌的持久性研究 123、中国品牌的国际化研究 124、中国特许经营的问题与研究 125、中国证券市场的定位问题研究 126、论中国的经济增长 127、经济增长点问题研究 128、政府宏观调控问题研究 129、论经济增长方式 130、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131、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132、我国的收入分配演变研究
133、相对优势原则与我国经济的有效增长 134、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135、中国失业问题研究
136、加入 WTO 与我国经济安全问题 137、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 138、高耗能产业经济发展与资源制约 139、转型期宏观调控机制完善研究 140、转型期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研究 141、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关系研究 142、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制度建设分析 143、目前我国房地产经济问题研究 144、二元经济理论与不平衡发展研究 145、绿色“GDP”内涵研究
146、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147、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148、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性思考 149、论市场的潜在需求 150、论农村市场的发掘
151、论新科技企业的营销创新
152、论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153、论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154、天津市中小企业发展研究 155、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研究
156、天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 157、天津劳动力市场问题研究
158、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
159、对国有企业资产大量流失原因与对策的探讨 160、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治理效率 161、国有股流通问题研究
162、国有企业建立技术创新机制的思路与对策
163、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收分配激励和约束机制 164、试论企业民主化与科学化管理 165、“ 入世 ” 与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 166、国有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 167、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机制研究
168、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 169、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契约关系分析
第四篇:城市管理类论文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
摘要:近二十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交通需求大大增加,由此导致的交通拥挤、交通事故增多、环境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成为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的关键。虽然客观上我国需要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但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却制约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因此,本论文意在通过研究不同的运营管理模式下轨道交通的经营状况及运营效益,并对轨道交通的运营方式进行了研究,为我国现有的轨道交通运营体制及经营方式提出改革的建议,以提高其运作效率,促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顺利发展。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ABSTRACT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of China,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the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is accelerating and the requirement of traffic is boosting.All of these effects are lead to the aggravation of the traffic congestion,traffic accidents,and the environment pollution.Under this condition,urban rail transit system will beprimary solution to the traffic congestion.But the problems in the urban rail transitsystem constrai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rail transit.Therefore,the author will study different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of operation andmanagement of the urban rail transit and,and then study operation way of the urban railtransit,finally give several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operation benefit.Specific thoughts are as follows.Keywords:the urban rail transit;operation;management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交通运输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人们已有共识,在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同时,运输技术也在不断发展。19世纪时,铁路是中长距离出行的主要工具,到了20世纪30年代,铁路在很多地区很大程度上被汽车和航空取代了。当人类目前面临由运输产生的大
量污染、事故和资源消耗等问题时,人们只能再来反思交通发展的历史过程,必须承认,运输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存在许多负面影响。包括城市间铁路在内的轨道交通技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由兴到衰,直到近年来的复兴。
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大运量、快速、便捷、准时、环保节能等优点于一身的交通运输方式。已经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城市所证明,发展轨道交通是解决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的根本途径。由于轨道交通系统的低能耗和无污染等特点,发展轨道交通对于二十一世纪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由于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土地利用、用地规划具有积极的诱导作用,因此,世界许多国家都一直重视快速轨道交通的发展。
(一)选题的背景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一些城市利用当地的环境地形发展新市区或建设组团式卫星城。一些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塘等等地区,城市数口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随着西部开发,全国城市均会迅速发展,因此,无论是城市内或城际间的客运交通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城际间的客运交通主要使用航空、铁路、长途客车等。为了使城际间顺畅,许多城市均正在考虑或建设不止一个机场、火车站和长途汽车站,两个以上的机场和车站均会考虑不同方向的分工,要求中转客流迅速疏散是必然的趋势。数量更大的城际交通特别是火车站集中到达的客流,需要大容量的市内交通工具加以迅速疏散,当然还有出发客流的及时输送。这都是市内公共交通的任务。这一情况在世界很多大城市已成为现实,如东京、莫斯科、纽约、柏林等。所以说这一趋势将很快在我国特大城市出现并迅速向其他城市发展。
城市客运交通包括公共交通和非公共交通两大组成部分,其中城市公共交通包括城市中供公众乘坐的各种交通工具,如:公共汽车、电车、轮渡、地铁、轻轨、出租汽车以及缆车、索道等客运交通工具及相关的配套设施。正是由于城市的公共交通方式的多样性,其特点能力各异,如何组织配置才能发挥各种交通方式之长,从而既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又达到能力合理配置的目的也是值得研究的。
对于大城市,以发展地面机动车运输c公共汽车、出租汽车、私人汽车)为主来满
足城市的运输需求是不现实的,因为城市不可能永远提供充足的土地来建设足够的道路,这已被国内外城市交通发展的实践所证明。城市交通的发展必然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要为人服务.城市交通要满足庞大人流上下班和日常出行的需要,要做到能力强大、快速准时、保证安全,同时还必须有良好的环境保护特性,能够较好的节约土地资源等,而轨道交通系统所具有的技术经济特点,完全符合城市对交通运输的要求,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不同城市的共同选择。
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的功能可以描述为“利用可能的交通形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城市内某一位置的服务对象,送达他所希望到达的另一位置。同时,服务对象要求这种服务安全、舒适、经济”。这就是城市客运交通应当具备的“快速性、可达性、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五项基本功能。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客运交通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显然这五项基本功能也是乘客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需求。目前,城市交通的需求还在增长,对于城市中心区来说,交通流量大,道路有限,正是由于轨道交通具有大容量、快捷、安全、可靠、准点和无污染等特点,正日益收到世界各地人民的欢迎,成为改进城市交通环境的一个重要手段。
城市轨道交通是为缓解城市常规公共交通压力而产生的相对较新的独特的交通方式,是一个由一系列建筑物和许多设备系统组成的技术系统,从技术角度看,这个系统相当复杂和庞大,具有许多鲜明的技术特点。同时,轨道交通又是一个由社会组织占有这一技术系统并进行有效管理,最终体现运输服务功能的社会系统。
(二)研究选题的意义
在城市化和城市机动化的飞速发展的今天,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特别是大运量轨道交通已经成为城市经营管理者、规划学家、交通工程师与公众共同的理想选择。我国很多大城市相继提出了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客运交通发展模式,但受资金、政策、环境、决策理念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尤其是城市轨道交通,其巨额的前期投入和庞大的后期运营管理费用,即使高举“合作、创新、生态、效率”经营理念的城市管理专家在城市需求、系统选型、建设时序等方面也不得不谨慎决策。轨道交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一方面能够大大缓解城市化进程中我国日益突出的交通矛盾,另一方面如何更好的经营
和管理轨道交通系统已经成为需要研究探索和不断实践的重要课题。目前国内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模式受传统铁路影响很大,管理体制和思维理念大多拘泥于大铁路的既有模式。轨道交通作为一种产业,不仅存在如何管理的问题,更应该考虑如何经营的问题,用经营轨道交通的理念来实现其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城市轨道建设和运营的目的是为市民提供快速、安全、准时、舒适、便利的运输服务,使乘客能够便利的进站购票乘车、安全而舒适的旅行、快速而准确的到达目的地。完成这个任务的前提就是要保证城市轨道各大系统、30余项不同的专业设施、设备每天24小时正常而协调的运行。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覆盖面广,要素层次作用关系复杂,如何通过有效的系统整合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系统的高效运行是目前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领域急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要找到实现以上目标的手段和方法,需要从基础入手,以目标为依据,结合时间、空间等因素,寻找系统而协调的运营组织模式和方案。
二、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概况
轨道交通起源于19世纪初的马拉有轨车,1830年于英国曼彻斯特诞生第一条铁路,1863年在伦敦建成第一条地下铁路,19世纪末,地铁技术在欧美传播,后来又传到拉丁美洲、亚洲。
从六十年代起,城轨开始走进中国人的生活,有关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组织研究也引起了国内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多座城市建造了城市轨道交通,累计线路总长度为8000多公里,年客运总量约为260亿人次。目前地下铁道运营线路超过100km的城市已有10多个,主要包括纽约、伦敦、巴黎、莫斯科、东京等。2.1国外轨道交通运营概况
目前世界上较为发达的城市大多拥有完整的轨道交通系统,一些城市的轨道交通运量占城市交通运量的60%以上,有的高达70%。东京:东京拥有轨道交通线路近200km,是世界大城市中线路最长的,年运量在100亿人次以上。市郊铁路列车最小运行间隔为2 min,最大编组为1}节,每小时每方向运输能力多达10万人次。伦敦:伦敦是世界上最先开通地铁的城市,早已实现了客运以轨道交通为主的目标。其地
铁共有9条,总长408 km,其中167 km在地下。运行间隔为2-2.min,郊区为10 min,最大编组为8节,线路呈放射状,每天平均运量300多万人次巴黎:巴黎的轨道交通工具包括地铁、轻轨和市郊铁路。轨道交通承担巴黎公共交通70%的运量,包括市郊铁路在内日客运量超过1000万人次。巴黎有地铁1}条、199km,是内城公共交通的骨干,乘客徒步smin就可到达地铁站,列车最小运行间隔9}s。市郊铁路有16条,长760km o 纽约:纽约市公共交通占总交通量的J3%,到内城的客运80%采用大客量交通工具,主要有地铁、市郊铁路和公共汽车。市区铁路线共有27条,长443km,所有车站通宵服务。莫斯科:莫斯科拥有一个跨及全市的立体交叉地铁网,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地铁之一,总长243km,140多个车站,由一条环线和8条放射线组成。每天运营2011,高峰时列车间隔为7s,车速41 km/h,日运量高达800多万人次,担负了该市客运总里程的44%。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墨西哥城在2000年地铁长度已超过400km,汉城、新加坡等地都建有比较完善的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经济转轨国家的大城市华沙、布达佩斯等也是如此。2.2国内轨道交通运营现状
最近10多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具有的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改善城市环境和引导城市布局结构优化的功能在我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全国40多座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已经有30多座城市开展了城市快速轨道的建设或建设前期工作。约有14个大城市已经上报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的规划方案,规划建设的线路将达55条之多,长约1500公里。
北京地铁是我国第一条地铁,一期工程于196年动工,1969年10月通车试运行,宣告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历史的结束。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现有运营线路3条,在建线路2条,近期划线路4条。2002年完成客运量4.82亿人次,约占全市公交总量的10%0 2004年10月1日,创造了全线日客运量270.1万人次的新记录。
上海市规划中的轨道交通网络共17条线,全长780km,网络覆盖全上海市,其中城市快线4条,地铁8条,轨道5条。除已经投入运营的三条暗口分)线6}km外,目前已经开工建设的有:1号线北延伸线,12km,9站;4号线c明珠线二期与一期组
环),22km,17站;上海磁浮运营示范线:30km,2站;即将开工的还有:M8线、2号线西延伸、3号线c明珠线)北延伸、M7线一期、R4线一期、L4线一期;从2000年开始,上海以每年30-40km的速度进行建设,到‘十五,期末运营里程将近20km。
广州地铁一号线为东西走向,全长18.497公里c其中地面线2.048公里),设16座车站。单向断面高峰小时运能s.ss万人次。每列车6节编组,最高车速可达so公里/小时,平均旅行速度3}公里/小时。设计最小发车间隔可达到2分钟。除了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和台北以外,我国已在南京、天津、长春、大连、深圳、武汉、重庆等十多个城市开通了城市轨道交通。根据建设部质量安全司200年6月的统计,全国试运行、试运营和正式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长是422.2公里,其中地铁187.2公里,轻轨23公里;正在建设并将于近期投入运行的线路总长是287公里,其中地铁211公里,轻轨76公里。
三、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运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143年前英国就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但直到40年前中国才开始建设第一条地铁。由于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历史短、经验不足,因此,目前,中国地铁建设,尚未形成完善的、独立自主的城市轨道交通制造产业,很多车辆、通讯信号等都是从不同国家引进的。上海地铁由于采用的进口设备较多,平均每公里地铁造价达到了8亿元人民币,而北京、广州地铁的造价也都达到了6至8亿元不等,这成为了我国大部分城市建设地铁的一个巨大障碍。
我国大部分面临严重交通问题的城市都是首次或在未形成城市有轨交通路网的情况下建设城市有轨交通工程的,线路走向大都经过城市主要街道,工程建设涉及到旧城改造、购地、拆迁、地下管道搬移等问题,又基本上按远期客运量需要进行规划、设计,在运营设备方面采用了大量技术先进的进口的车辆、机电设备和控制系统,再加上附加工程项目如物业开发项目等,以致建设规模巨大,工程造价居高不下,工程建设筹资困难,财力难以应付。
在投人运营后,运营费用过高,票务收人与运营、财务开支严重不平衡,尤其在初、近期客运量还未达到设计要求时矛盾更为突出,只能以大量财政补贴维持城市有轨交通运作,成为政府财政包袱,形成有轨交通项目上得越多,将来政府财政包
袱越重的后果。若提高票价又增加市民负担,减少了城市有轨交通的吸引力,作为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土具的应有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票务收人也达不到预期目标。因而在满足运营要求前提下控制建设规模,大幅度降低工程造价,降低运营费用成为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许多有效的措施可缓解目前面临的严重局面,如:合理规划城市有轨交通网,与其他交通形式有机结合,按城市交通规划及运量要求分期建设及投资、有针对性地采用一些自动化装备、提高车辆及机电设备国产化程度等,这些措施都已取得很好效果。
除此以外,还应该从运营组织的角度出发,系统的考虑在轨道交通系统投入运营后的行车组织方式,采用更为灵活的运营方案作为设计、建设和管理城市轨道交通的出发点,以达到控制工程规模、降低工程投资、节省运营费用、提高服务水平的目的可能性。
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效益普遍偏低
我国很多城市的轨道交通都是由政府主管并投资建设、运营。这种由政府包揽包办、单一投资的模式,在体制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可行性研究报告具体编制机构、招投标咨询和设计单位没有与政府部门实行彻底的政企分开,导致部门保护和行业垄断。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不够规范。
(二)缺乏市场竞争机制
由于轨道交通属于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与公众的生活密切相关,且具有自然垄断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政府必须对轨道交通进行监管。但是我国大部分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都由国家承担,即政府主管、投资及运营的管理模式,使得地铁运营效率较低,对财政补贴的依赖程度较高,政府负担较重。这种运营管理模式由于产权不够明晰,经营者不负责其资产的保值与增值。完全没有市场竞争的压力,势必造成成本失控、服务意识低下、决策程序复杂效率低下等问题。轨道交通作为准公共产品,在其提供方式中可以把能够细分权责利的部分让给市场去运作以提高效率。
因此,在轨道交通的改革过程中,应该在轨道交通行业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来提高其运作效率。
(三)我国现有的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渠道单一
我国目前的轨道交通建设的资金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渠道:政府的投资、国内外银行的贷款、发行相关的债券或一些专项基金等。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主要还是以政府承担的部分居多。这样就造成了投资主体和投资模式单一的局面,己远远不能满足目前与未来的建设发展需要,尤其对民间资本的进入注重不够。
以广州轨道交通为例,在广州轨道交通线网的高速建设期,市政府是轨道交通线网的投资者,即采取政府投融资模式,以财政资金和政府承担还款责任的商业贷款分期投入,到线网格局形成、经营状况稳定后再考虑采用市场化投融资的方式。广州地铁一号线:市政府所需建设资金127.5亿元是通过如下方式筹集的:市财政投资、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益、市城建项资金、开发建设地铁沿线控制用地收益、国外贷款融资等,其中:广州地铁一号线共利用外资5.41亿美元(德国政府贷款为主,系由德国政府贷款、出口信贷和商业贷款组成的混合贷款,约占总投资的1/3。
五、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模式研究
(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模式的分类
世界各国大城市的轨道交通管理体制的种类很多,但都与建设资金的来源有关,即投资主体不同其运营管理体制也不同。因此,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上来看,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模式可分为国有国营模式、公私合营模式、国有民营模式和民有民营模式等。
国有国营:是指由政府负责轨道交通的投资、建设,所有权归政府所有,运营由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负责。纽约、柏林、巴黎、莫斯科、汉城等世界上绝大多数城市都采用国有国营模式。主要原因在于轨道交通项目投资大,运营成本高,票价低廉,带有一定的社会福利性,项目盈利的可能性较小,私人投资者投资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的积极性不高。
公私合营:由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设立公司,负责城市轨道交通的投资、建设和运营。
国有民营: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完全由政府投资建设’,建成后委托企业负责运营管理。
民有民营:由私人集团投资兴建,并由私人集团经营。泰国曼谷轻轨采用了这种模式。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主要包括四项业务,即投融资、建设、运营及监管。因此,从对城市轨道交通这四项业务的管理方式来看,其运营管理模式可以分为一体化和专业化两种运营管理模式。一体化:是集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建设、运营、沿线商业开发统一运作的公司制模式,如香港地铁公司、广州地铁公司。其特点是,根据每项职能设立部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为主要业务,房地产、广告等商业经营为辅助业务。
专业化:是把城市轨道交通的投融资、建设、运营、沿线商业开发分别由专业化的公司来承担,各公司之间可以是以资产为纽带的企业集团形式,也可以是完全相互独立的市场化契约关系。
(二)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模式研究 1.纽约轨道交通的国有国营模式
纽约的公共交通由地铁、通勤铁路和公共汽车组成,地铁由城市运输管理局经营管理,市郊铁路由长岛铁路公司和北方铁路公司管理,其管理体制属于国有国营模式。
纽约是较早开始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的城市之一。纽约地铁最初是由三家相互竞争的公司分别经营的,它们是:IRT(区间快速公交公司)、BRT(布鲁克林快速公交公司)和IND(独立系统)。1918年BRZ,破产,由BMT(布鲁克林一曼哈顿公交公司)接替。1932年IRT破产。1940年,市政府同时接管了IR'I,和BMT,从此,纽约才拥有了统一的地铁网。
今天的纽约市轨道交通系统,作为城市公交系统的一部分,其建设资金全部由纽约市政府承担,建设完成后交由纽约州政府下属机构一一纽约市运输局(MTA)进行运
营管理[i}}。而MTA的董事会成员基本上都是纽约洲政府制定,其余部分由纽约市市长或郊区各县的官员制定。自1995年以来,纽约的所有轨道交通系统的资金补助都来自于市政府、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拨款;运营费用便占了总拨款的65%,不足的部分由州和联邦政府补贴;税收收入用以补贴运营所需的资金。纽约轨道交通采取的国有国营运营管理模式体现了轨道交通的福利性,政府直接控制轨道交通票价。这种运营模式下没有市场竞争机制,对财政补贴的依赖程度较高,纽约地铁从1999年到2004年底这S年中政府补贴拨款高达340亿美元。政府负担较重。2.上海轨道交通原有的专业化模式
上海轨道交通在2000年到2004年期间的运营管理模式为四分开体制即专业化体制。
2000年4月28日,经上海市政府的批准,上海轨道交通的“投资、建设、运营、监管”的四分开体制方案体制正式启动。将原负责上海地铁1,2号线工程建设、运营的上海市地铁总公司分拆。上海申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申通集团)、上海地铁建设有限公司、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上海现代轨道交通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成立。其中,上海地铁总公司分拆成建设公司和运营公司。上海久事公司(占60%股份)和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占40%股份)成立申通公司;上海巴士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众交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强生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五家单位发起设立上海现代轨道交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公用事业管理局和轨道交通管理处组建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负责轨道交通的监管。
①投融资业务:由“申通集团”负责。申通集团主要通过政府注资、沿线开发、多元投资、发行地方债券、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及国内银行贷款等方式解决资金筹措。
②建设业务:由上海地铁建设有限公司、久创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港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香港地铁下属建设公司)以及中国铁道建设总公司等通过投标方式获得地铁的建设管理业务。
③运营业务:由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与上海现代轨道交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投标
方式获得地铁某号线的运营管理权。
④监管业务:城市交通管理局及下属的轨道交通管理处起草轨道交通有关规范、条例,对地铁建设、运营进行监督管理。上海轨道交通“四分开”的优点: ①可以专业化运作,加快建设步伐。因为上海城市较大,规划设计的地铁线路较多,任务较紧,通过专业化分工对加快地铁建设进程有一定的作用速度,②对解决融资以及形成建设、运营的专业化市场及引入竞争机制,实现了内部分工和相互监督,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和提高管理效率。
如上海地铁建设有限公司通过市场竞争,承担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通过市场招投标,寻找勘察、设计、施工、设备及安装队伍,并对全过程实施监督和管理。
此外,为体现建设环节的市场竞争,上海引入了久创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港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香港地铁下属建设公司)以及中国铁道建设总公司,由几家建设公司共同承担上海轨道交通建设任务。申通集团公司通过招标负责选择建设单位。
上海轨道交通“四分法”的缺点: 上海轨道交通四分开后,由于建设和投融资分开,投融资、建设、运营、监管等工作接口存在难度,出现了建设资金监管难度大、使用效率低等问题,同时对运营公司责权的划分还比较模糊,申通集团对轨道交通线路建设、运营的监督管理薄弱。具体体现在: ①由于建设和投资融资项目分开,实际操作过程中,建设公司对资金的把控是缺乏监管的,而出资人无法真正对资金的使用实行有效管理。
②设计、安装和调试应该是一条龙的。按目前状况,建设与运营衔接比较困难,调试及竣工验收等每个公司只能从头再来一遍。分工后,由于前期工作申通公司不会让建设公司较早参与,且一般情况下申通公司将前期工作委托给别的公司。由于地铁建设专业性强,而别的公司制定的方案会产生不少问题,建设公司中标后有一个重新优化方案的过程。
③由于投资方前期的考核指标主要是投资控制等指标,就会偏重于控制投资和压缩
成本。这样就不会选用较好的材料和较新的技术。如上海地铁的车辆路线指示、站台的设计、换乘,闸机等就没有采纳其它城市地铁建设较好的做法。
同时,上海市轨道交通四号线建设施工出现了重大事故,四分开体制的问题使上海市政府决心对轨道交通的体制进行完善,以适应新一轮建设计划和保证建设和运营管理安全。于是,在充分总结一“四分开”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2004年上海市政府对该市轨道交通的体制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与变革。
六.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建议
通过对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体制的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投融资体制和运营管理体制进行一系列改革。为使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项目顺利实施,解决轨道交通建设的瓶颈问题,建议采取如下措施和方法对我国的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进行改革。
(一)引入竞争机制,在统一规划和管理下,积极吸引社会参与,实行招标、有偿转让等制度,建立完善的市场经营机制。
代表政府的地铁公司作为垄断经营者在缺乏竞争的情况下,既没有主动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管理效率的意识,也没有充分利用地铁的各种资源提升地铁盈利能力的动力,从而造成运营效率低下、服务水平低劣的经营状况,对财政补贴的依赖程度较高,政府负担较重。因此为了拓展资金来源,提高效率,应该在轨道交通行业引入民间资本、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二)实施一体规划、多元投资、综合开发的策略
新项目开发建设,要实行综合一体规划,将规划超前性、建设可行性和经营有效性有机结合,争取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资源综合开发同步实施,尤其应将沿线土地等衍生资源划入项目开发企业捆绑进行综合开发,使地铁企业具有土地综合开发及辅业经营特许经营权,积极开展多种经营,以辅补主,扩大地铁盈利空间。
此外,政府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土地政策,为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奠定基础。
由于土地是地方政府筹措大型投资资金的重要来源,所以应将土地纳入统一管理,建立健全相关的土地政策、法规,根据市场情况,有计划地安排土地的转让。因此,为了弥补自身运营收入的不足,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政府应划拨一定数量的沿线土地给该项且,进行综合开发,多元化经营。
(三)票价制定应包含对投资者的合理回报
轨道交通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力有赖于一定水平的投资回报。要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轨道交通成本应包含对投资者的合理回报。而轨道交通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票款收入,因此,轨道交通票价中也应包含对投资者的合理回报部分。通过建立合理的价格机制来形成具有吸引力的轨道交通长效投资回报机制,才能有效的拓宽融资渠道,实现轨道交通投融资的良性循环。
此外,政府应该适当给予地铁公司的票价制定权。票价是决定地铁公司收入的重要因素,香港地铁公司票务收入在运营总收人中所占比重高达80。而北京、上海等城市地铁票价相对较低,这是这些公司经营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地铁票价的制定上,目前一般是政府定价,地铁公司没有根据运营成本和乘客情况来决定票价的权力。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的提高,政府可将定价权适度交给地铁公司。在地铁票价的制定上可采用地铁公司提议、听政会通过、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方式,以使票价能基本反映成本状况。
结语:
本文通过对安全管理模式发展趋势的深入研究以及对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影响因素特点的分析,总结提出了一种适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管理模式。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有以下几点:由于时间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本文还有一些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但我希望本文能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管理做出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关宝树,沈晓阳,仲建华.城市有轨交通系统[Ml.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2]张庆贺,朱合华,庄荣.地铁与轻轨[J].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8 [3]孙章,何宗华,徐金祥.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叫.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4]司宝华.谈现代地铁运营管理[J].上海地铁,1999.3 [5]吕政,吕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阴.中国经贸导刊,2005.[6]季令,张国宝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M].中国铁道出版社1998 [7]王京元.从南京地铁谈轨道交通建设[J].城市公共交通,2005.[8]唐明辉,王健全.城轨列车编组型式及牵引电机的选择阴.铁道机车车辆2005.[9]黎翔,毛励良等.广州地铁二号线首期工程琶洲—江夏段运营模式研究[R].北京市城建设计研;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新线筹建办公室,1998.[10].南京地下铁道总公司,南京市交通规划研究所.南京地铁南北线客流预测研究[R],1999.[11]北京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南京地铁南北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R],1999 [12]章去泉.快速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以广州为例[D].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4 [13]李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模式的探讨[J].城市公共交通,2001.[14]金辰虎,甄静.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J].中国铁路,2001.[15]叶霞飞,顾保南.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J].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16]关宝树,沈晓阳,仲建华.城市有轨交通系统[Ml.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第五篇:行政管理类论文
完善我国行政执法环境的思考
摘要:法治政府构建是我国新时期政府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也是促进政治体制及社会体制全面进步的核心内容。在建设法治政府的过程中,需要严格行政执法,提高服务质量,以体现法治政府建设的基本要求。为此,政府部门逐渐建立了严格的执法监督机制、查处违法行政行为、建立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不断在公务员队伍中树立行政服务的理念,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但是,在现实的行政执法实践中,执法人员往往面临着许多难以处理的难题,尤其是“两难”问题,即让执法人员左右为难的问题。
关键词:行政执法环境;问题;对策
一、行政执法环境基本问题
(一)环境执法概念
在环境执法的定义上,蔡守秋编著的《环境行政执法和环境行政诉讼》这样定义:“环境行政执法是指国家环境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环境法的活动,其核心是国家环境行政机关制定各种行政决定的过程。”江伟钮、陈方林编写的《资源环境法词典》定义为:“环境行政执法指环境行政主体按照法律规定对管理相对人正当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情况进行督导促进的行为。”综上而言,笔者认为,环境执法,是指政府环境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法定权限和程序,以完成环境管理职能活动目的,对特定行政管理相对人采取的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措施。广义上来说,是指根据环境法律法规开展的一切环境治理行动,可以是具体行政行为,也可以是抽象的。‘如某市出台一部关于环境执法的地方性规范性文件,不具体指向某个执法对象,但可以对某一群体的环境权利义务产生影响,应属于广义上的环境执法。狭义上的环境执法指将环境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中规定的权利和义务适用于具体对象中的过程。
(二)环境执法的特点 1.环境执法主体的多元化
鉴于环境法的保护对象包含了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天然和人工要素,例如空气、水资源、土地、矿藏能源等,仅仅依靠单一的部门去实现所
有保护对象的管理是不现实的,这就必然决定了环境执法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我国环境行执法主体包括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及依法律规定赋予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其他部门,如国家海洋局、渔政渔港监督部门以及各级公安、民航管理、土地、矿、林、农、水利等等多个行政部门。他们均可以作为行政主体行使法定职权范围的执法行为。
2.环境执法的单方性
与其他的行政执法相比,环境行政机关的执法行为,不需要征得相对人同意,仅以环境行政机关单方面的决定而实施‘。环境行政机关代表国家在环境执法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行政指导、行政调解、行政契约等则没有这个特点。
3.环境执法的技术性
同其他部门法不同的一点,就是环境法主要是通过科学技术手段用以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如环境防治的污染类型就包括大气、水、固体废弃物、有毒化学品、放射性物质、噪声等污染,保护对象包括了土地、森林、草原、矿藏等等,在执法过程中需要综合使用大量的操作规程、技术标准和专业技术设备。这些都需要环境执法者具备很强的专业技术。否则,环境执法将难以为继。
(三)环境执法原则
目前,关于环境执法的原则,在学术专家和政府部门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环境执法原则,具有指导环境执法工作基本方向,确定工作方式手段,反映环境法价值取向的重要作用,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则: 1.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是指环境执法行为主体、执法内容、程序等必须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授权才能得以实施的。否则,该行为就是非法的,不具备公权力。
2.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是指环境执法行为在法定权限内也必须是适当的,公正的,主要体现在自由裁量权的运用是否符合实际,是否适度。
3.公平性原则
公正性原则是指行政执法中对行政对象要一视同仁,对执法相对人合法享有的权利要充分保护,于违反环境法的个人或组织,要按规定给予处置,在整个过
程中,不搞等级化,没有特殊化。(四)效率原则任何执法行为都要讲求效率,环境执法行为也不例外。要尽可能用最少的人,占用最少的资源,实现执法效力最大化。主要体现在时限要求是否得以落实,执法投入成本与社会效益是否对等。
二、我国行政执法难的主要表现方面
(一)法律方面:多重执法标准的合理性
行政执法活动的主体是行政机构和执法人员,对于一系列的执法活动都有着相应的执法标准。行政执法活动的标准是国家部门颁布的法律法规,行政部门和执法人员作为法律法规的执行者,不仅要熟知法律法规的内容,更是要严格按照要求的法定程序执法,这既是对客体的违法约束,更是对主体执法行为的要求。执法标准所对应的客体是法律、法规执行的对象,其中包括两类:第一是侵害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构成治安危害的各种社会因素,第二类是受侵害且需要执法主体救助和管理的社会因素。行政执法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法制社会从而维护和谐社会。“和谐”作为伦理概念代表了公证有序、协调完美的关系与秩序状态。和谐社会的主要条件或标准就是诸种社会关系的伦理协调。①和谐的标准也就是公平、公正,这一标准也是行政执法的标准。所以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行政部门就根据社会具体情况颁布了众多的法律、法规以用来维持社会发展的公平、公正。社会在不停的发展,法律、法规也是相应的在增加与更新。在逐渐的累积中,难免出现多重执法标准的合理性。
(二)行政方面:行政自由裁量的合理性
法律是保障社会主义法制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性保障,但要构建和谐的法制社会不仅需要法律的支持,同时也需要人性化德执法战略方针。“人性化执法实际上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指导思想在行政执法领域的具体要求。”①人性化执法在行政执法中的具体表现为行政自由裁量。行政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权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法律层面还是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伦理层面看,行政自由裁量是有必要存在的。什么是行政自由裁量?美国布莱克法律词典解释为:在特定情况下以适当和公正的方式做出作为的权力。②将国内学者的思想归纳理解,行政自由裁量权就是行政执法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独立所拥有的,可以根
据具体情况和自己的意志,自行判断、自行选择采取最为合适的行为方式及其内容的一种行政权力。③行政自由裁量的存在具有合理性,首先,从法律的层面上看,法律由于其具有稳定性,不可能时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修改,这就需要人性的执法来弥补法律的这一缺失。
(三)身份方面:执法主体与违法主体存在身份认同差异
身份认同,其与文化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广泛的含义上看,身份认同是从个体认同到集体认同,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在执法活动中所说的身份认同是指执法主体和违法主体两者对自身和对方身份的认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文化背景、教育程度、地位悬殊、立场不同等原因,执法主体与违法主体的身份认同不能统一,这样就产生了身份认同差异。首先,一方面作为执法主体,包含了国家法律、行政部门、执法人员三者。身份认同指的是执法人员的身份,由于立场的不同执法主体与违法主体对执法主体的身份认同产生了差异。作为政治理论素养较强的执法者,他们对自己的身份有着深刻的认识:第一,他们自知他们是为了维护人民利益的公仆,他们的执法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构建法治社会的过程中,要坚持一切执法行为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社会公共利益。第二,他们清楚行政执法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中大部分的正义与公平。社会主义国家倡导的是人人平等,以人为本,这些都是需要正义与公平作为铺垫才能实现。执法人员的服务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正义和公平正是法制社会人民的需要。第三,他们有着高效的执法作风。行政执法活动属于社会公共服务,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一支更好、更快的社会公共服务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更好、更快地为人民服务。总之,行政执法人员己经将自身定位为了为国家为、社会和人民服务全心全意服务的公仆。
三、导致行政执法难的深层原因
(一)于情与于法的矛盾
于情与于法之间的矛盾冲突己经存在于现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行政执法活动的程序化进程。情,也就是人情。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人情的含义更加的复杂和广泛,它不仅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指在社交
生活中特定的两个或多个人之间的情谊,在特定的生活场景下还泛指面子、尊严和交情等。在现代社会的实际生活中,人们为了实现各自的利益,将“情”与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及权力等交织在一起,使得传统的人情沾染上了复杂的色彩。人情的复杂性体现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往往在面对法律的时候,执行法律的执法者不可避免的也会将“情”融入到工作中,从而陷入矛盾的困境。对于“情”与“法”两者,从理论或理想层面上讲,人情与法律应该是统一的,法律的制定与存在就是以人情作为参考和基础,它应该是人情的具体表现形式,但毕竟两者的存在和运用不一样,法律是自上而下的,人情则是自下而上的。一般来说,法律都是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制定的,而这些特定机关总体上的组成是离不开人的存在,人生活于社会现实生活中,他们的实践经验和情感理性能力也是有限的。他们虽然代表国家来制定法律,但他们也是自然人,同样具有自然人的人性特征,如:利己性、避害性、重情重义性等,所以由他们制定出来的法律规范只能满足大部分人的利益需求,而不可能全面的体现人情,达到每个人的要求。
(二)对事与对人的矛盾
在行政执法中,有一种特殊的“两难”表现一一对事与对人的“两难”。这种“两难”其实可以理解为行政执法人员站在两种不同的立场上所产生的“两难”。行政执法活动本身就是由行政执法主体、违法主体(行政执法相对人)、违法事实三者组成。其中对事是针对行政执法事件,对人就是针对于违法主体的立场,对这两者有“两难”困境的主体依然是行政执法活动中的执法人员。执法人员没有绝对的理性,也没有绝对的感性,他们都是理性与感性的共同体,在面对一起事件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站在事与人这两种立场上进行分析、考虑,最终得出行政决定。对事,也就是对一起事件的选择或者处理,在整个过程中仅仅只是考虑事件的本身,依照以往的案例或者现有的法律法规对其得出结论,这也就是“对事不对人”。这种情况下解决问题有几个层面:一是就事论事,客观反映问题;二是商量解决方案,解决当前问题;三是分析问题根本原因所在,解决今后的一类问题。这种“对事不对人”的执法风格只是要求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能有序地开展工作,就事论事的将事件完美处理。客观来看,只要在执法中仅是针对事件本身,那么执法者就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将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应相应的事件,就可以使执法活动处于一种理想的客观的状态,并得到客观性的处理。对人,其中就掺杂了无数的主观因素。任何事都脱离不了人的参与,人是事情的主体,也是事情进展的主导。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受两方面的因素印象。
(三)于公与于私的矛盾
公与私的考验现在普遍存在于公职人员群体中,特别是行政执法人员群体中。于公与于私的考验己经是行政执法活动不可避免的“两难”表现。公与私在现实生活中本身就有多种含义,在不同的环境和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解释。但是总的综合,无论是各个领域还是不同的背景下,公与私就是国家、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划分。在行政执法活动中的于公与于私主要指是在执法环境中思想和行为上的选择,是道德领域中的公与私,主要体现在执法过程中行政执法人员的思想矛盾和行为纠结。身为行政执法人员,有着双重身份,他们是国家的公职人员,享受着国家相应的福利待遇,有着执法人员特有的职业素质,在他们的思想概念里任何案件都应该按照法律法规的条款严格执行,他们的职业素质引导他们公平公正的执法行为。
四、国外行政执法环境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环境执法经验
在美国,环境立法体系十分健全,基本包括了环境保护的各项领域,进而为环境执法奠定了良好的法制基础和环境‘。大量的环境执法实践,无不推导出这样一个客观规律:环境保护切不能等到污染完了再开始,如是那样,环境将遭受不可逆转的损失,是以后任何物质财富所不能替代的。1970年之前,美国环境主管部门处理污染的办法是,仅当某个企业的环境污染行为造成当地环境质量下降到规定环境质量标准以下时,才会对该企业的污染行为进行必要的限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美国人逐渐意识到环境执法不仅仅是对违法行为进行惩处,更主要的还是要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为此,美国国会在研究环境执法政策时引用了“命令和控制”的管理概念。其基本概念就是由国会制定总体发展目标和阶段性任务,为实现这些任务目标,出台对应的管理办法,创设具备相应职能的政府部门,并由这些部门具体负责总体目标的完成和落实。伴随着新的环境执法实
践,美国政府又制定了非常灵活管用的操作办法。
(二)日本环境执法经验
日本作为二战战败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经济迅速发展,而且在环境保护上也作出了十分突出的成绩。日本十分重视环境执法配套措施的完善,注重提升环境执法机构的效率和效力。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日本政府不断总结完善环境执法经验,并将一些行之有效的作法予以进一步固定和沿袭。
1、实施环境保护规划。日本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政策或措施,而是类似于一个城市长远规划的规范性文件,且具有法律效力‘。政府通过帮助公司制定特定名录用以落实这些环保规划,执行效果良好的公司会因此获得好的公众形象,进而提升公司贯彻环境法规的积极主动性。
2、有效实施环境行政指导。日本在开展环境执法时有一个特点,经常通过开展行政指导对于环境违法者进行修正行为。地方政府环保部门以民事关系的对等地位,与企业签订环境保护协议,要求企业遵守比法规标准要高的环保义务。这种协议可以作为通过法律强制力确保实施的民事约定,也可以看作是双方的君子契约,在施以社会公众舆论的压力,对于限制企业排污行为起到十分明显的效果。
3、注重对污染源的控制。区别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作法,日本将防控重大污染源作为环保的重点。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本政府实施了生态标志、“无污染产品”等制度,开始加大对企业推行环境污染防控力度,取得明显实效。
五、建立我国行政执法保障体系
(一)提倡正确的行政道德价值观
恩格斯曾说:“实际上,每一个阶段,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在行政执法行业中同样也有着特有的职业道德,称为行政道德或行政道德价值观。所谓行政道德,就是行政领域中的道德,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张国庆教授认为:行政道德主要涉及行政主体个人实践活动的正确规范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它包括公务人员的道德传统、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道德规范和道德风尚等。在中国的行政执法中,出现的“两难”问题要得到恰当的解决就必须让行政执法主体有正确的行政道德价值观。行政执法是一种权力附着职业 的特殊职业,它是权力和职业的二重兼容体。行政道德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决定了行政活动的实施效果。从以上四点特征可以看出行政道德价值观对行政执法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要处理当前中国行政执法“两难”问题就离不开正确行政道德价值观的提倡。只有从思想上提升了执法主体的道德价值意识,“两难”问题也会迎刃而解。行政执法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它的特殊性不仅仅表现为它是权力和职业结合的二重体,最重要在于这种职业具有公共性。
(二)构建服务型行政体制,形成合理行政伦理关系
自从政府产生以来,为了实现对社会和民众的有效统治,统治阶级就利用公共权力极力地维持社会发展秩序。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先有了公民和社会的存在,后来因为发展的需要才出现了政府。公共权力本身就是公民为了保障自身的整体利益而委托还给政府实施的。总之,政府所拥有的权利是来自于民众,是民众之间契约的结果。只有处理好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伦理关系,形成合理的行政伦理关系,构建服务型行政体制,行政执法工作才能更好的开展。政府掌握的公共权力是实现民众公共利益的社会“公器”,政府回应民众需求的主要途径就是提供公共服务,而公民和社会对政府公共服务的满意度直接决定了政府获得的认同与支持的高低。所以,政府行政部门公共服务的质量又决定了行政执法活动效果的好坏。合理的行政伦理关系对行政执法中的权力关系和法律关系起着导向性作用,促使行政执法活动能够更好的开展,并尽可能地满足社会的公共需求。只有当行政部门公共服务的程序、态度、方式、方法等都符合合理的行政伦理关系的时候,行政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才能适应现实的社会需要行政执法中遇见的“两难”问题也可从合理的行政伦理关系中得到缓解。
(三)完善行政法律法规,体现社会正义
自中国改革开放多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有关行政诉讼、处罚、复议和许可等多部法律,为行政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保障。但是,在现实社会的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相对人不仅是行政主体行政管理的对象,同时也是作为公民参与行政管理。在特殊情况下,行政相对人也可以转化为行政救济对象和行政法制监督主体。完善行政法律法规有两方面的作用。可以从根本上减少行政主体在发生具体行政行为时的违法行政现象,根本上维护行政执法相对人的合
法权益:一是减少行政执法主体的行政错误。行政法律法规的完善相当于是给行政执法活动限定了行政方式、行政内容和行政程序,这样在既定的范围内开展行政执法活动就减少了行政执法主体因不同原因而产生的行政错误。二是减少行政越权的扩大化及制止滥用职权的现象。最后利用法律监督的功能制止滥用职权现象的扩散。使行政权力的行使者在主观上不能故意违背法定的目的、原则,尽量减少出现违背法定目的、考虑不当、随意裁量、明显违背常理的行政执法现象。
(四)加强执法人员道德教育与修养
行政执法人员的道德修养就是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领域中体现的职业道德素质。在社会的变革中,承受动荡成本最多的不是行政执法人员,而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不是单一的依靠法律可以解决的,法律的修改速度终究是跟不上社会的变化,法律的制定和修改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需要道德的力量来弥补法律的不足和缺陷。法治社会需要道德的参与,道德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政府对社会的管理主要是通过行政执法人员,执法人员的道德修养就直接影响到了法治社会的建设成效。所以,执法人员不仅要了解社会的发展与变化,还要了解道德对社会正义与秩序的作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充分发挥道德在执法活动中的作用,只有这样执法人员才能实现真正服务社会和人民的宗旨。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价值观念也随着社会的变化在不断变化,处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执法人员,也会因环境的不同而引起自身理念的变化。首先,剧增的经济活动、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多数人的价值观发生改变,市场经济下,金钱对执法者产生了极大的诱惑和考验。
(五)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与伦理道德水平
在行政执法活动中,取得执法效果的好坏,除了受到行政执法主体整体素质的影响,群众的法律意识与伦理道德水平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群众是行政部的服务对象和管理对象,行政执法要得到合理有效的开展不仅要有法律的支撑,同时还要依赖于群众法律意识与伦理道德水平的提升。群众法律意识对于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建设非常重要,对行政执法工作的开展也起着不容轻视的作用。但我国目前公民的法律意识状况不容乐现,加强法律意识还需继续努力。法律意识薄弱必然会影响我国的社会发展,不利于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化建设。在我国部分
地区执法难、效果微弱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群众的法律意识不强。法律意识的强弱影响着行政执法活动的开展是有原因的:其一,群众和执法相对人必须对了解法律知识,这样才能较好的配合行政部门执法工作的展开,否则就会造成因法律意识薄弱而引起执法受阻,执法活动也不能取得预期的法律效果。
(六)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舆论氛围
在社会生活中,社会道德舆论氛围对个体行为或集体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的。社会道德舆论不仅是公民共同的道德意见和言论,还是人们从事某一道德活动或对客观道德现象的一种心理倾向。从实际生活中可看出社会道德舆论氛围的形成有二种形式:一种是由政府提出并组织的舆论传播,综合起来形成上传下达的传播形式。另一种是在民间自发产生,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逐渐传播开来,这种传播部分得到了政府的肯定与推广,部分由始至终都只是群众自发的行为。前者一般是有意形成的,由政府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大力宣传。后者一般是自发形成的,大多数多为口头表达形式传播的舆论。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道德舆论传播,经过长时间的流传后都会形成社会道德舆论氛围,而这种氛围的好坏会影响民众的道德认知度和行为的选择,对社会的发展及行政执法活动也有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结语:自古以来官民关系就是社会的一大问题,行政执法中的“两难”问题就涉及到当今社会中的官民关系。要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解决好当前的行政执法“两难”问题。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要处理好发生在行政执法活动中的一切问题,只有这样群众才会信任政府部门,行政执法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也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成效。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合理的解决执法者与执法相对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使执法人员看清事情的是非关系,使得行政执法活动可以顺利开展。对比以往的行政执法作风,取优去弊,从执法主体出发,根本上改变行政执法观念,让群众相信并支持执法活动。解决好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两难”问题,合理的利用社会和个人的积极作用,使行政执法人员走出执法“两难”的困境是维护当前法治社会建设的必要条件之一。只有这样,行政执法高效的开
展才能维持社会发展秩序,百姓利益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谐社会建设才能更好、更快地进行。
参考文献:
[1]杨惠基.行政执法概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1998:3.[2]姜明安.行政执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3]姜明安.论行政执法[J].行政执法学研究,2003(7).[4]威廉伟德.行政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5]王名扬.美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6]哈特穆特咤雷尔.行政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7]王眠灿.行政法概要[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3.[8]王颖.两难境地的明智抉择[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187-192.[9]李建德,甄宗旭.从科学发展观层面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道德取向[J].前进,2005(6):8.[10]张宝马.浅论人性化执法[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6(6):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