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治高考工作总结
2013高考政治试题分析及经验总结
一、试卷分析
(一)试题结构
2013年高考政治试题结构相对稳定:在题型方面,选择题12题,非选择题5问。知识内容方面: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四个知识板块分值的比重30:32:24:14。非选择题继续坚持学科内综合,今年仍然是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的综合(38题),生活与哲学与文化生活的综合(39题)。
表12013年政治部分试题知识内容结构*
板块 经济生活 生活与哲学 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
20;39(1)
试题 12、13、14、15;、1921、22、23; 3916、17、18; 序号 38(2)(2),39(3)38(1)
2题(选择题15题(选择题4题,6题(选择题4题,4题(选择题3题,题量 题,非选择题1非选择题1题)非选择题2题)非选择题1题)题)
分值 30分 32分 24分 14分
(二)命题特点
1、高考试题对基础主干知识考查的特点
(1)今年高考政治试题对知识点选择上的特点
第一,青睐思维含量大的概念性的知识,对易错的知识会重复考查。如19题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考查,谁寓于谁之中,学生容易混淆。21题对意识作用的考查,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但是人不能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人只能改变事物的具体形态,但不能改变客观事物本身。23题对联系客观性的考查,着重考查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之间的关系,学生对“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容易判断为错误,主要还是对核心概念缺乏深刻的理解。
第二,关注新旧教材在理论观点上的不同点。如今年的13题考查到利润、利率,新教材很少接触到,许多学生不知利率如何算,这是此题学生做错的主要原因。在旧教材对经济效益和利润有较详细的叙述,但是在新教材却没有这方面的内容。还有38题第一问答案参透者党的领导方式,在新教材并没有牵扯到此知识点,如何把握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拓展知识视野值得关注。
第三,试题对核心知识的考查并非一味简单重复,而是在以往试题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延伸。如38题,分析演艺公司取得成功的经济原因,不仅从公司经营去思考,还要从市场、分配等角度进行综合思考,答案的思维含量较高。还有39题的第二问,如何做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具有一定的深度,教材基本没有涉及,对学生是一大考验。
(2)今年高考试题对知识点考查方式上的特点
第一,在情境中考查知识,注重知识的理解应用和迁移。
试题几乎没有脱离具体情境的纯粹的知识考查,而是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情景和具体的问题之中,要求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迁移、运用知识。如15题对我国高储蓄原因的考查,从社会保障、GDP、理财渠道、恩格尔系数等多个角度思考,特别是从恩格尔系数角度,学生理解容易出错,恩格尔系数越低越意味着生活水平提高,收入增加,从而导致愿意储蓄。如16题对身份证法的修改,既从政府依法行政的角度也从公民的角度去思考。新课标强调教师要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进行转变。因而教师要敢于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切实把握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的深浅之度,做到“取”不画蛇添足,“舍”不轻丢要点,真正实现“用教材教”。
第二,注重知识的整合和重组。如38题第一问“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发挥领导作用”。从党的领导地位(确立战略目标、全面部署)、领导方式(思想领导:确立指导思想)、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健全领导机制体制)。答案与教材语言有很大的差距,可以说是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不是教材语言的简单照搬,针对性、灵活性较强,要求较高,今后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第三,注重主干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设问的指向性非常明确,限定某一具体知识,注重掌握主干知识的层次性,对问题分析的深度,从细微之处见精神。如39题第三问“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假如你是争论的一方,在争论中应该怎样坚持这一原则?”。这一知识点在《生活与哲学》教材47页,只是简单的二行半,而且主要是讲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只有一个,对如何坚持只字未提,学生不好回答。启示我们:在复习中不仅要问“为何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而且要思考“如何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对重点知识一定要深化、拓展,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
2、联系时政热点,关注社会生活。
政治试题最大的特点就是时代感特强,整个试题背景材料新颖,凸显时代性和现实性,或联系重大时政热点,如:文化体制改革、农民增产不增收问题、人民币升值、海外并购、贸易保护、水资源保护、居民身份证的修改,或从日常生活选取材料,如:民生问题、居民身份证法、以及教育、自然科学的成就和习总书记的“四最”劳动观等热点材料。以这些现实问题为题材,结合学科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有利于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很好的贯彻了新课程“切近学生、切近生活、切近实际”的原则。高考复习在基于课本的基础上,一定要走出课本,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学生。
3、坚持能力立意,考查思维品质。
试题着力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事物”的综合学习能力,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并以此实现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
(1)注重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第一,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性试题,都以材料性试题为主,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成为解题的第一关口。
第二,材料内容呈现多样性。既有文字材料,也有图表(38题),还有曲线图(12题)和科技材料(21、23题)。
第三,信息提取的结果直接影响选项的选择和答案的构建。选择题中针对信息提取设置了多个解题陷阱,如观点正确材料不能支撑,或与材料有关联但属于对材料的误读等等。如12题关键点在“丰产不丰收”,而③④是从价格和需求角度阐述,直接就可排除,如20题小薇的成长说明文化对人有迁移默欧化影响,但并能起决定性作用。
(2)注重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一,要求归纳调用知识。如38题第二问“分析该公司取得成功的经济原因”,设问比较具体,需要向上追溯,即归纳为“怎样经营好一个公司”,这样才能明确所需调用的知识。
第二,要求综合运用。高考试题综合性较强,如13题既要用到汇率的知识,同时要懂得如何计算利润率,如16题,既要从政府的角度思考,又要从公民的角度思考。38题第二问要从企业内外角度全面思考(准确目标定位、科学管理、质量、良好的信誉形象、分配、面向市场等)。
第三,要求有效调用。如39题第二问,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而关于认识论的有关知识比较多,这就要根据设问有效调用。就此题来说与之有关的认识论知识点有: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条件下、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3)注重考查思维品质。
第一,注重演绎思维,考查思维深度。如38题第一问和39题的第二问,都着重考查学生的演绎思维能力,试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第二,注重辩证思维,考查思辨力。如:“扩大了对公民权利的保护”、“ 公民直接参与国家决策和管理”、“文化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决定作用”、“劳动群众能自由的创造历史”,要用辩证观点看待这些问题。
(4)设置探究性问题,注重考查创新能力。
今年高考的39题第一问“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有关只是阐明理由”。这是近几年高考唯一一次没有给参考答案的试题,问题设计开发,不规定统一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做出自己富有个性的解答。对今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引导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思维还给学生,把问题还给学生,积极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是今后我们必须奋斗的方向。
二、今后高考复习备考建议
1、基础、主干知识要做到全面把握、深刻理解、准确记忆。
对于基础主干知识,一要全面把握其内涵和外延,不遗漏知识要点。二要深入理解知识,把握知识的层次性,并要进行适度的拓展,三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特别是对关键词的记忆。只有全面完整的把握知识体系,答题时才能避免要点缺失,只有做到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答题时才能做到科学规范。
2、坚持具体知识的复习与宏观理论体系的建构的有机统一,建立科学的知识结构。
首先要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主体内容,从微观上弄清考点,建立合理的微观结构,其次要把握主要知识点之间的主要联系,从中观上建立知识体系,再次从宏观上把握学科知识,提炼学科的基本思想,掌握学科的基本方法。
3、坚持基础知识复习与时政热点复习的有机统一。
知识的复习不能走死记硬背的老路,要把重点放在深刻的理解和灵活运用上。高考试题着重于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是将知识运用到鲜活的材料里,运用到社会实际中,因而复习时要将知识的记忆、理解、运用有机的统一起来,用理论之“矢”,射实际之“矢”。
4、坚持“知识、热点、方法”三位一体的原则。
以知识为线索,联系社会热点和生活,以能力为核心,注重解题方法的训练,创设新的情景,在情景中让学生再认再现知识,理解和运用知识,同时针对经典试题的讲解,归纳解题方法与规律,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提升解题能力。
5、丰富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树立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高考试题比较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隐形考查,如今年试题17题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9和20题“人人有才,个个成才”,39题第三问“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1题的“人造树叶”,23题的“高能粒子的运动轨迹”等。为此,我们在复习中要引导学生丰富科技知识,关注科技发展,崇尚理性,尊重规律,树立科学精神,扩大知识面,丰富人生,涵养人性,关心他人,具备悲悯情怀,树立人文精神。
第二篇:高考政治学科复习工作总结
高考政治学科复习工作总结
今年高考的大幕徐徐落下,高考的大门又敞开了。客观的说,在今年的高考中,我校的成绩同比、环比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为我们今后做好教学和管理工作树立了信心增加了动力。对思想政治学科而言,回顾过去一年的高考复习,我们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为更好的做好以后的教学工作,现将今年的高考总结如下:
一、成功的经验
(一)高考复习总体指导思想。针对今年高考,在贯彻新课程标准、解读政治考纲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以课本为基础,以复习资料《创新设计》为依托,以教师讲解为辅助,以学案导学为主线”的基本复习思路。根据这一思路,我们在一轮复习中重点抓课本,引导学生建立以课为单元的知识网络,从每课标题的关键词出发,按其内容的内在逻辑形成科学的体系。二轮复习按考点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了全面的复习巩固。一方面,老师对各个知识点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给学生进行详尽的分析和讲解;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掌握各个知识点的基础上,通过练习来促进对知识点的巩固。三轮复习结合重大时政热点,加强对各个专题的练习。通过一个月左右的强化练习,提高学生应对高考的能力。
(二)高考复习具体复习思路
1、潜心研究,归纳高考信息。深入研究2009年山东卷《考试说明》,准确把握今年新高考的特点、趋势。揣摩命题的指导思想,明确考试目标与要求,吃透考试范围。加大对以往各地特别是新课改区试题的分析力度,从高考试题中找规律,找方向。注意对高考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善于从繁多的信息中捕捉灵感,透视命题趋向。尤其注意搜集研究上海、广东、海南的试题。
2、立足基础,培养解题能力。人皆共知: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技巧是手段。长期以来我们政治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但是,考练之后我们却承受着学生薄弱因素的沉重打击:即基础知识弱、审题能力弱、解题技巧弱、知识迁移弱、读图识图弱、人文知识弱、文字表述弱、字迹书写弱等。为此,我们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应对其薄弱因素,在平时讲解习题的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3、整合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升华,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高考强调对考生能力的考查,但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对知识的掌握和积累,否则能力就是空中楼阁。而要达到能力的提高,不但要求我们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要在真正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构建主干知识网络。因此,我们和学生一起下功夫去理解和掌握考试大纲中规定的所有考核知识点,并侧重学科内知识体系的整理,以核心知识点为龙头,建立专题,使知识尽可能的呈现专题化、系统化。对知识点的把握要全,对知识线的归纳要清,对知识面的辐射要宽。
4、与时俱进,关注时政热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关注热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近几年的高考政治试题,往往以时政、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检测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同时也突出了试题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因此,在二轮复习中,我们着重关注本的热点问题。对待热点问题,遵循“宏观把握、微观切入”的原则,了解每个热点的背景材料,围绕热点寻找切入点,联系政治学科内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哲学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形成解题思路,最后形成答案。
5、方法指导,规范学生答题。在掌握扎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也很有必要。在平时讲解练习和试题的过程中,我们的侧重点落在解题的基础思路和一般方法上。第一,教会学生正确审题(包括题干中的关键词和设问所规定的知识范围、认识对象、任务指向等),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和审题能力;第二,提高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三,提高学生将题肢与题干、设问和材料联系起来的能力;第四,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的习惯。如:分列要点,注重要点间的逻辑性;思维全面,但语言要简练;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准确应用政治术语等。
6、以点带面,注重学科联系。“一花开放不是春,众花齐放春满园”,高考文综的特点,要求我们在搞好思想政治学科复习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同其他学科的协调和合作。尤其是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学科综合的特点体现的越来越明显,因此,我们在复习中,尤其是在二、三轮的复习中,无论是背景材料的共享和分析,还是时间的安排和把握,很重视同其他兄弟学科历史、地理的沟通和交流。
7、加强教学常规的落实,增强复习的实效性。我们注重抓好备课、上课、辅导、学案批改讲评、单元测试、试卷分析等环节的落实。在复习中力求做到系统性、综合性、生成性。
二、失意的教训
高考结束以后,总体来讲,应该说成绩是喜人的,但通过平时练兵和高考后的调查,也同时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某些学生对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点掌握还不是很牢固;审题能力不强,具体表现在从题干、题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答题的规范性意识还是不足,卷面不够整洁,甚至出现答错题号现象;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很大一部分学生文综试卷没能完成;尤其是,对选修内容,从老师到学生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造成选修成绩和兄弟学校相比差距太大;再就是,学生对本学科几个模块的内在联系把握还不是很熟练;还有,对重点知识和重大时政热点的分析和把握还不是很到位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复习中去不断改进和升级。
综上所述,高考政治复习是一个以考纲为指导,知识为基础,能力为关键,技巧为手段,时政为载体,人文关怀为辅助的系统工程,政治教师必须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复习计划,运用科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商河一中2011年高三政治复习计划(一轮)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高考说明为导向,努力提高课堂效率,搞好一轮复习,夯实基础为二三轮的复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结合政治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具体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复习的指导思想
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2011年高考高三政治总复习要以今年《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为基础,以2010山东卷《考试说明》为依据,以必修和选修教材、时政热点材料为载体,以科学训练为手段,坚持“巩 3
固、系统、综合、提高”的方针,夯实学科知识基础,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搞好一轮复习。一轮复习用五个多月的时间。
二、复习的能力目标要求
通过复习努力提高学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于高考考试的需要。
三、具体的复习措施
1、认真研究考纲和考试说明,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深入研究《课标》、《考纲》和山东卷《考试说明》以及2007、2008、2009、今年山东省高考试题,准确把握2011新高考的特点、趋势。揣摩命题的指导思想,明确考试目标与要求,吃透考试范围。只有明确这些,并揣摩透其意图,才能从容应对,减少复习的盲目性。特别是要认真研究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新增题型,变化点和可考点等。
同时,要研究近3年高考试题和答案,突出对规律的总结,对试题的感悟,对试题价值的挖掘和利用。
2、夯实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和网络
高三一轮复习的基本任务就是“夯实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一轮复习过程中,必须扎扎实实得掌握好基础知识,对教材知识做到全面扎实地复习,切实打好“双基”。按课标和考纲要求,指导学生对必修和选修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在理解的基础上,以„单元”为单位,形成完整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建立知识网络,夯实基础,融会贯通,牢固记忆
核心概念、基本观点,着力处理好点、线、面的关系,同时通过训练,在应用中加深对基本知识、观点、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由于近几年高考中考查的主要是主干知识,所以我们把复习备考的重点放在对学科主干知识的梳理上,既不能有知识盲点,又不能漫天撒网,做到以干带枝,融会贯通。这就要求在复习中抓考纲抓知识点,做到点线面结合。同时,要注重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寻找贯穿知识点的联系点,通过比较、列表、画图等方法构筑知识体系,从而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3、学生的解题能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在平时的强化训练和考试中,题目的讲评要向学生讲授基本题型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规范意识”,发散思维,减少失误,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水平。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具体进行以下五个方面的训练:(1)审题训练。认真审读材料及设问要求,特别要注意设问的规定性条件。(2)信息筛选训练。要找关键词,这是解题的依据和切入点。(3)知识迁移训练。要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4)语言表达训练。恰当运用学科术语,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地表达问题,描述事物。(5)书写规范训练。下功夫练字,提高书写的规范性,是高考得分的重要因素。
4、抓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是高考复习的主渠道。课堂效率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而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改革 “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改变死打硬拼,拼时间,拼消耗等做法,课堂讲解要精要少。讲重难点。易错易混点。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 5
极因素。要全面解决和处理好课堂教学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强化方法渗透,强化规范表达。
5、加强集体备课,积极实施教案学案教学,强化落实
集体备课是提高课堂效率和复习质量的必要途径。要加强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优势。备课要备到考点,备到知识点,重难点,备到结合点,备到易混点和设问角度。原则上要统一进度,统一重难点的处理,统一训练。明确任务,搞好组内分工,加强合作与协调,打造团队品牌。通过集体备课,统一教案,学案。学案的制作计划一课一教案,一学案,单元有训练测试,模块有测试的方式。
一份好的学案是学生学习落实知识的有效方式。教学案应是备课组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切忌单打独斗。富有新意的学案宜实不宜虚。编制的学案坚持“实用有效”,抓住考点、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和疑点设计问题,以问题解决式为编制思路,精心选择的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让学生做。理解命题思路,把握解题规律,提高解题能力。要按复习进度与安排,落实复习内容,控制训练次数。坚决克服复习的随意性、盲目性。着力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落实的有效性。引导学生建立错题集,以增强今后复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6、具体的复习模式:以“时政热点材料为背景设计问题,体现考点知识,学生自学、精讲示范、思维提高、跟踪训练,及时批阅、讲评反馈、单元训练”为主体的“五步单元教学法”,并将这五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科学评价学生
在复习中我们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学生提高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么我们决不能拔苗助长、急功近利、提倡鼓励性评价。善于发现学生(包括差生)的闪光点,在课堂、批改和平时生活中要有所体现,多给与激励和表扬。针对学生课堂异常反应及时交流,测试后能多谈话,帮其分析得失和不足。给学生以信心,燃起希望和激情,使其充满希望的去备考复习。
总之,以上是我们组本学期的计划,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实施,并将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
第三篇:高考政治-政治提纲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赠品,捐助物资不是商品)
②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二者关系:对立统一,A.商品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质量好的商品价值容易实现,但不能说使用价值决定价值)
B.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二者不可兼得,但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既关注使用价值又关注价值。
2、货币
(1)货币产生:(货币的产生比商品出现晚得多,不是孪生兄弟)
(2)产生过程:物物交换(商品-商品)-一般等价物-货币(固定)(商品-货币-商品)
(3)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4)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货币是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5)货币的职能:
A、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只需观念上的货币(标价,定价,售价)
流通手段,只需现实货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花钱,购买,买卖)
B、其它职能:
①贮藏手段,最好是足值的金银条块
②支付手段,交钱与交换时间不同。例:还债利息、工资、税款。(赊账买卖)
③世界货币,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3、纸币:
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本质)。
②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有些国家的纸币还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
注:纸币不是商品,纸币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
③国家有权规定纸币面值,发行量,无权规定购买力。
④供应量:纸币的供应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所需货币量和价格总额成正比,和流通次数成反比)
4、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通货膨胀
(纸币发行多导致纸币贬值,导致物价上涨原因很多)
实质: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供不应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过热
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经济秩序混乱。
解决方法:紧缩的财政政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提高存贷款利率。
(2)通货紧缩---物价下降,经济滞缓,企业投资不旺,失业增加,实行积极地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5、信用工具:
(1)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信用卡和支票)
(2)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
A、信用卡:是一种电子支付卡,银行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作用: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节省交易费用。
信用卡职能: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B、支票: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转帐支票:付款单位或个人开票后,收款到银行把款转入自己帐户。
现金支票: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现金支票不能直接用于购物)
6、外汇及汇率
①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②汇率: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③汇率表示:外汇汇率=外币/人民币
人民币汇率=人民币/外币(人民币汇率上升,美元汇率下降)
④人民币币值的影响:人民币贬值:人民币汇率下降,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不利于对外投资
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出口,但进口增加,有利于对外投资
⑤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习俗。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②
A、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物以稀为贵---卖方市场(对卖者有利)。
B、供过于求,价格下降,货多不值钱---买方市场(对买者有利)。
(2)价值决定价格:
①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和价格成正比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价值量越大。
商品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某行业,部门)
个别劳动时间:商品生产者(某企业、某公司)。
④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当代电子产品下降根本原因:社劳率提高)
⑤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可改变个别劳动时间,改变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单位时间的数量×价值量)。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价值总量成正比。
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胜率或时间无关。
⑥企业要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才能处于有利地位。
(但企业不能改变商品的价值量,因为商品价值量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8、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9、价格变动产生哪些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价格和需求成反比,价格是因,需求是果)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高档耐用品需求弹性大)
③互为替代品:两种商品的功能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例:火车和飞机,牛肉和羊肉)
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对这种商品需求下降,反而对它的替代品需求上升。(互替商品的需求量成反向变化)
④互补商品: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例:汽车和汽油,球和球拍)
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对这种商品及它的互补品的需求量都下降。(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呈同向变化)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产量(价格和供给成正比:即价格上升—获利增加--生产扩大-增加产量;价格下降-获利减少-压缩产量)
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使用量,反之减少使用量)
③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作用的体现(企业要面向市场,遵循价值规律)
10、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
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A人们的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量就越大。
B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失业风险,所以国家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C收入差距的大小影响消费水平:国家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②提高人民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发展生产力,增加居民收入
(2)消费类型:
①按照消费目的,A生存资料消费(生存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较低层次的需求,是最基本消费)
B发展资料消费(教育、体育)C享受资料消费(旅游,高雅音乐)。
②按交易方式不同:A 货款消费(要考虑未来收入:住房,车,贷款消费不是超前消费)
B租货消费(不改变该商品的所有权:房屋,汽车,婚庆用品,书籍)
(3)消费结构:
①消费结构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所占的比重。
②恩格尔系数:
A含义: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它是反映人们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的一个系数。
B恩格尔系数大小与消费结构变化关系:恩格尔系数越小,表明人们的消费结构越完善,人们的消费水平越高。(但恩格尔系数下降并不表明人们食品支出的减少。)
※(4)消费心理面面观。
①从众心理:其消费会受别人评价的影响,受别人行为的带动,明星代言产品。
②求异心理:消费行为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③攀比心理:在于“向上看齐“,人民我有的,面子消费,不从实际出发。不可取。
④求实心理:价格是否便宜,质量好不好,讲究实惠,据己需要是一种理性消费。
※(5)树立正确的消费原则----做理性的消费者
A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贷款消费不是超前消费)。
B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盲从,只重物质,不重精神)
C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①核心是可持续消费。
②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③绿色消费作为一种科学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正为人们所认同和接受。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D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6)如何扩大我国的消费需求?(如何扩大内需)
国家角度:
①提高消费水平的最根本途径: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②政府要完善分配制度,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社会公平。
③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④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收入预期,增强消费信心。
⑤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⑥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开发利用国内国际市场,积极开拓农村市场。
企业角度:①面向市场,及时调节产量,调节产品结构
②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个人角度:①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转变消费观念,做理智的消费者。
②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增加个人收入。
③树立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祝大家取得好成绩。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扩大内需的经济学道理)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②消费具有导向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⑤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
2、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
分配
交换
消费(生产起决定作用,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分配和交换是桥梁和纽带)
3、大力发展生产力
(1)原因、意义:①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③社会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
④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
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2)怎样发展生产力:
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②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③加快科技发展,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
④通过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生产关系根本性质的改变。
※4、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公有制:(1)地位:是主体,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2)包括:①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②集体经济(农村主要是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是集体经济)
③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不能说股份制市公有还是私有)。
※(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表现: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不能改成国有资产)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控制方向、经济态势,稀缺资源,控制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4)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有利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提高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增强公有制主体地位。
6、非公有制:
※(1)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包括:①个体经济(以自己的劳动为主)②私营经济(以雇佣劳动为主)
③外资经济(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中的外资成分)
(3)作用: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增加就业,方便人民生活。
(4)国家态度: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各种所有制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各类经济成分市场地位平等,而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不相同。)
7、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原因、意义:
(1)生产力不平衡、多层次决定的(根本原因)(2)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
(3)有利于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三个有利于)
(4)两个毫不动摇:巩固发展公有制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8、企业:(1)以营利为目的经济组织。(学校、医院、个体户不是企业)
(2)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
(3)公司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感。(4)公司制是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5)公司和企业都以营利为目的,公司承担有限责任,企业承担无限责任。
(6)个人独资企业承担无限责任,合伙企业共同出资,风险共担,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9、公司:
(1)依法成立,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法人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
(2)两种形式:①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②二者区别:能否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募股筹资。
(3)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有限责任,不能发行股票,50股东以下,最低3万注册资本,可以凭资金、实物、知识产权、土地等形式出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不能证明独立财产的,承担连带责任)
(4)
股份有限公司:承担有限责任,2人以上200人以下发起人,股东没有最高限,可以发行股票,财务必须向社会公开,实行一股一票原则。
(5)公司的组织机构:
①股东大会—最高权力机构、决策机构②董事会-负责重大经营管理事宜(决策机构
③总经理---负责日常经营
④监督机构---监督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
(6)公司制的优点:①独立法人地位②有限责任制度③科学管理结构
(7)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根本目的):利润
※(8)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如何使公司不断发展壮大?)
①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③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一种无形资产,可以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④企业的兼并和破产强强联合及重组:是市场竞争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兼并破产不是政府行为,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有利于强化风险意识和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⑤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道路
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彻科学发展观
10、关注就业问题?
(1)形势严峻: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2)就业的意义重要性:①就业是民生之本,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共同富裕目标。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增加就业是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②就业是劳动者的生活来源,实现劳动者社会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①党和国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搞好就业培训。
※
②从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A.树立自主择业观
B.树立竞争就业观
(提高自身素质)
C.树立职业平等观
D.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③增加就业的根本途径发展经济是解决就业的根本途径
④C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中小型企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弹性大)
11、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①党和政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各项权利
②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享有的各项权利。
③劳动者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休息休假权、劳动报酬权,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权。
④履行义务是享有权利的前提和基础。
⑤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权益的重要依据。
⑥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合法手段,法定程序维权)。
12、投资理财的选择
(1)存款储蓄:------便捷的投资
①灵活方便,比较安全,收益低。
※
②存款利息的计算:存款利息=本金×存款期限(注意:半年要乘以1/2,年利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如果题中给的是半年期存款利率3%,也表示年利率,所以要在期限上区分,月利率用千分比表示。年利率=月利率×12)
③商业银行: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中国人民银行不是商业银行,是国家机构,央行不以营利为目的,央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主要业务:A.存款业务(基础业务)、B.贷款业务(主体业务)---是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
C.结算业务。
辅助性业务:提供汇兑、代买保险、提供保险箱
(2)购买股票-----高风险、高收益
①股票是有价证券
②股票代表对公司的所有权,是股份凭证
③股票不能返还本金,而债券必须偿还本金
④股票投资收入的两部分:
A.股息或红利(来源公司利润)
B.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⑤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利率(还要×股票票面金额)
(3)购买债券——稳健的投资
①债券是债务凭证,需偿还本金。
②发行主体:企业或政府
③分类(根据发行者不同)
A.国债(风险收益最小,但高于银行利率,流动性好)
B.金融债券(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风险收益居中)
C.企业债券(风险收益最大)
(4)购买商业保险——规避风险的投资
①主要业务: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
②签订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③作用:商业保险把分散的社会资金集中起来,用以补偿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损失的一种损失,对于经济发展、促进改革、稳定社会、造福人民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企业发展和人民生活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④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个人企业国家承担费用)不同
(5)购买基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专家经营、专家管理,适合缺乏足够的投资知识、时间和精力的投资者。
投资原则:
(1)注意投资的回报率、收益性,注意风险性、收益性,风险越大收益越高,二者成正比
(2)要注意投资的多样化,不应只局限在银行储蓄上,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给我们带来了跟多的投资机会。
(3)投资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
(4)投资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做到利国利民,不违反国家法律
第四篇:2014年高考政治】
2Ol4年高考政治:如何规范化答题
第一步:先归纳题目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
第二步:讲清有关的理论观点(分析说明问题的理论依据)。
第三步:运用概念、原理、观点分析问题。
这是答案的主体,考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阐明问题的能力在这一步得到体现。这一步的层次由理论依据的层次而定。要遵循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由共性到个性,由一般到特殊的原则,层层剖析。
第四步:联系重大时事。
主要是联系党的方针、政策和中心任务;联系一年来国内国际发生的重大时事加以说明,主要是指党代会、人代会通过的决议,重要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等等。
第五步:用事实证明,包括史实、事实、数据等。
答题不仅要有理,而且要有据,由基:如何规范化答题本事实引出基本观点。不论是正面论述还是驳斥题都要用“事实证明”。“事实证明”往往和作用、意义、结论紧密相连。第六步:反面论证。
在正面论述之后,一般还应联系反面观点,指出观点的错误所在,以加深对正面的理解。这一步通常用“如果说„„”“假如„„”这样的句式来展开。
第七步:表明态度或简述自己的认识体会。
在论述题答案中这一步是不可少的。表态既要联系实际,又要扣紧题意。注意:答案的语言规范
答题时一定要使用教材书面用语,而不能使用自己创造的语言、概念及流行的俗语。只有教材书面用语,才能做到表述规范、准确、科学、简洁,才能和阅卷老师沟通思想、交流信息、形成共识、减少误解。
第五篇:高考政治复习
高考政治复习:国际社会和我国外交政策12个考点
高中政治学习需要总结归纳重要知识点才能更好学习政治学科,在掌握了每课重要知识点后才能为以后高考文综复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是2013高考政治复习重要知识点。
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外交政策
1.国际关系决定因素。国家间出现的亲疏冷热、分离聚合的关系,主要是由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①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外交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相悖则是引起冲突的根源。②国家力量是国家赖以生产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利益和实现国家目标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的重要尺度。③国际关系是发展变化的。
2.主权国家是由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构成的。享有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和管辖权。
3.国际法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国际法对国家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对国家关系的正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5.国际组织是通过正是条约或协议成立的。可分为政治性、专业性;世界性、区域性;政府间和非政府间等类型。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6.联合国:①宗旨:维护国家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②原则:国家主权平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干涉国家内政。③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是全体会员国参加的审议机构,大会通过的决议对会员国产生广泛的政治影响。安理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对实质性问题实行大国一致的表决原则。④联合国的作用: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世界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协调国际关系。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7.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1)和平与发展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全球性问题。(2)战后世界,和平是主流,但威胁和平的因素仍存在,世界并不太平。(3)战后世界发展是主线,但整个世界的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全球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3)和平与发展的相互关系: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8.建立国际新秩序:(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2)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的有效途径。(3)国际新秩序必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
9.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种发展。这种趋势有助于遏止美国搞单级世界的图谋,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发展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10.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在当今世界,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世界各国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未来世界格局种占据有力地位。当前,大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国家实力,是我们的基本立足点。我们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力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种掌握主动权。
11.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1)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种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一切国际问题都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2)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①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是一个国家能否自立于世界的重要条件,也是国家安全有无保障的基本标志。在外交活动中,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②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的核心和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五项原则的目标。五项原则是一个有机整体,成为国家间和平共处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4)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5)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实行对外开放中,我们必须维护国家主权、民族独立和祖国的尊严,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抵御外国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分化”和“西化”图谋。
本单元的内容是高考中的一个重点。根据本的热点。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用国家关系的决定因素分析美国和西欧、俄罗斯在一些国际问题上的不同立场和行动。(2)结合联合国的改革,回答安理会的知识、联合国的作用以及建立国际新秩序等。(3)结合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分析说明我国重大科技突破的政治意义及面对世界挑战,我们如何应对。(4)结合中国的积极外交活动,分析我国相关外交政策和活动的依据、意义。(5)结合国际社会在援助非洲的举动说明联合国的作用和如何发挥联合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