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水、石屏等地文物古迹考察报告
建水、石屏等地文物古迹考察报告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十月,五华区政协文史组按照年初工作计划,并按七届政协的相关组织程序,于14日至16日组织部分委员到文物保护和文史工作做得较好的建水、石屏县等地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参观考察。主要考察了建水瓦窑村紫陶、石屏秀山、郑营村、石屏芦子沟民居建筑群、石屏一中、石屏明清古州衙、石屏文庙和袁嘉谷故居等文物古迹,以及沙甸新建的大清真寺。此次参观考察活动,组织严谨有序,安排紧凑得当,委员们通过考察拓展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情况简介
1、瓦窑村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历史悠久。1953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建水紫陶与江苏宜兴陶、广东石湾陶、四川荣昌陶一起被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
如今,随着原料的枯竭,市场上大品牌紫砂煲出现了制假现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建水紫陶,情况如何?带着这样的疑问,此行第一站,委员们实地走访了建水的做陶名家,参观了制陶工艺。
建水紫陶的生产主要集中在瓦窑村。这是一个位于建水北部距县城2公里的村落,村内一溜排开有几十家紫陶手工作坊。在当地老师的陪同下,委员们首先参观了制陶名家陈绍康的工作室,陈绍康大师是建水紫陶的代表性人物,瓦窑村人,出生于制陶世家,能书会画,精于雕刻设计,谙熟一整套建水制陶工艺流程,1995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 称号,2010年6月,被命名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向大家简单介绍了紫陶制作的工艺,要经过镇浆制泥、手工拉坯、湿坯书画装饰、雕刻填泥、风干焙烧、打磨抛光等工序,做一把小茶壶的周期约15天。并说建水紫陶目前没有造假,原因首先是没有大批量生产,原料暂时充足;其次,建水紫陶的工艺一般人很难仿得出建水紫陶独特的古拙韵味。他还介绍了欣赏陶器的方法,主要看外形、看装饰、看做工,看茶壶要看它的水线,水线越长,质量越好,一把他自己制作的茶壶要1200元左右。委员们还参观了瓦窑村的几家紫陶作坊和店铺,它们各有特点,紫陶制品价格的高低与紫陶师傅的名气有关。
2、石屏秀山
石屏秀山位于石屏县城西10公里宝秀镇南,宝秀镇西南吴营村,距离石屏县城12公里,是滇南的名山胜地之一。1983年公布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
明洪武年间建真觉寺,清代多次重修。现存古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凌云阁。大殿内塑有释迦牟尼像,两旁塑有普贤、文殊像各一尊,塑工精细,衣纹流畅,神采各异。登楼远眺,宝秀镇村舍历历在目。寺内种有唐代樱花、宋代梅花、元代罗汉松、清代紫竹等珍稀古树,石屏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古树的保护,委员们参观时正好碰上县里举办古树保护挂牌仪式,县委书记李建阳亲自为古树挂牌。
3、石屏郑营村
石屏郑营村位于县城西边10公里的宝秀镇赤瑞湖畔,建村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这里山青水秀,村内古建筑、宗祠、学校及地理环境、自然景观十分秀美。1999年1月19日,石屏郑营村被云南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现已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郑营村里民居房屋建筑很有特色,以土木结构的四合院为主,方位皆坐南 朝北。委员们在县文管所、县文化局同志的陪同下,参观了其中比较著名的古建筑有陈氏宗祠、郑氏宗祠、陈氏民居、司马第等。陈氏宗祠建于1925年,占地面积2577平方米,在郑营古建筑中最为壮观。祠门为牌坊式,砖石结构。从祠门进去依次为石桥、莲池、中殿、正殿。中殿、正殿前院子两侧均建有对称式的偏殿、楼阁。祠门前有石亭、石狮各一对。祠门进去有一石桥,桥上有栏板望柱,望柱头上有石雕12生肖动物,皆精雕细刻,栩栩如生。中殿、正殿木结构建筑上雕梁画栋,花虫鸟兽历历在目。陈氏民居建筑样式有中西合璧的特点,是郑营村民居房屋中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其房屋特点为木石结构,走马转角楼式四合院,坐南朝北。
郑营村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典型的民居建筑,雄伟壮观的宗祠、楼阁、学校,使其颇具魅力,当地盛产的宝秀煎鱼也颇具特色。
4、石屏芦子沟民居建筑群
芦子沟民居建筑群位于石屏县坝心镇芦子沟村委会,距县城36公里。芦子沟民居为清末民初建筑,已有百年历史,但保存完好,大多数房屋的方位皆座北朝南,以土木结构四合院为主,有天井、石板铺地等空间。委员们重点参观了苏家寨几座苏姓民居,这些民居建筑材料用料考究,建筑结构严谨,建筑装饰精美,木雕精雕细刻,建筑彩绘绚丽多姿,有重彩、鎏金等,绘有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等,显得十分雅致。
芦子沟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 村民勤劳躬耕,安居乐业。苏氏人才辈出,古代有进士、举人、士进岁、贡生,近现代有留学生、研究生、本科生。参观时听说有两户苏姓人家的子女均为大学毕业,有在昆明工作的,有在本地中学任教的。
芦子沟民居建筑群是去年石屏县文物考古的重大发现,已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望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5、石屏一中
石屏一中位于县城西北隅,创建于1923年,是著名乡贤陈鹤亭先生倡导,乡绅富户李恒升、张信之等出资创建,原名“石屏中学校”、“云南省石屏中学校”、“云南省立石屏师范学校”等,1952年更名为云南省石屏县第一中学。
老校址现为初中部校区,校园建筑古色古香,企鹤楼檐牙高啄,喷珠池绿水微漪,心字池曲径通幽。名联古碑,雕梁画栋,让人肃然起敬。古柏长青,奇花斗艳,让人怡然忘忧。能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成长是幸福的,石屏一中几代学子始终恪守“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的校训精神勤奋学习,有许多人成为著名的高级工程师、专家、学者和作家。
6、明清古州衙
石屏古州衙始建于元代九年(1272年),明清两代,州衙共连续使用了500多年时间,石屏古州衙建筑群在云南省属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古衙门。古州衙位于县城中央,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六年,坐北朝南。州衙左面是文庙,正对是卖米巷,足以说明当时州衙当局是重教兴文和关注民以食为天的。民国时期,沿用石屏的古州衙作为县政府。民国28年由石屏富商张正堂捐资,拆除破旧房屋,新建了大堂、二堂、东西厢房、大门及监狱等,均为土木结构楼房。新中国成立后,古州衙仍然作为石屏县人民政府办公地点,一直沿用至2006年。为了更好地保护好古老建筑群,县政府实施整体搬迁全面整修后,作为石屏历史文化游览参观点向民众和游客开放。
走进古州衙,只见大堂威严肃穆,二堂清幽宁静,东西厢房古朴典雅,整幢院落庄重幽静,让人仿佛回到了明清时期,在历史的长河中徜徉。
7、石屏文庙
石屏文庙位于石屏县异龙镇北正街,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明洪武十四年(1381)毁于兵燹。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重建。嘉靖二年至天启五年(1523—1625年)又进行大规模的修缮、扩建。清康熙初年,知州刘维世和学正罗天柱主持又进行全面修缮。
文庙原占地4257平方米,坐北朝南,临街有“礼门”、“义路”两道券门,背面刻有“玉振”、“金声”。北进是一座四柱三门,高13.5米,宽43米的大牌坊。正中悬挂红底金字横匾“棂星门”,左右悬挂“德配之地”、“道冠古今”横匾。背面正中悬挂“洙泗渊源”横匾。皆由清乾隆年间石屏州学正,蒙化人张瑞亮书写。大牌坊不但斗拱、客枋、雀替等构件雕刻精美,前面的一对石狮,正中两根门柱、前后的石雕,有抱鼓石上的团龙图和基石上的麒麟图。
“太和正气”是石屏举人涂焯的墨宝;背面的“鸢飞鱼跃”是石屏贡生刘宣所书。
泮池周围装有石护栏,一座单孔石桥南北横跨,栏板、望柱雕刻十分精美。栏板有六十六块,长0.88米,宽0.43米,厚0.07米,双面浮雕,传统图案有“如意灵芝”、“鹤鹿长春”、“蓬莱翔风”、“麒护天书”等一百三十二幅。望柱有六十八根,高1.09米,边长0.16米,柱头有石雕狮、象、兔、龙、麒麟等六十八尊。
大成殿传统上是文庙的主体建筑,是供奉孔子的庙堂。但石屏文庙的大成殿却不是主体建筑,也没有孔子塑像。东边有名宦祠,西边有乡贤祠。
先师殿,建在有七级踏步的石基上,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台基四周有雕刻精美的石护栏,二十六块栏两面都有浮雕图案;望柱二十九根,柱头雕刻有各种圆雕石兽。七级踏步中间有“御道”,长1.55米,宽1.2米,厚0.12米,深浮雕石龙一条,龙头居上,龙身弯曲下垂,四周祥云缭绕。左右垂带各有一条吞云吐雾的石龙,首尾卷左右翻滚。
先师殿重建于清雍正年间,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抬梁式歇山顶结构,是祭祀孔子的殿堂。原有一座明代万历年间的铜香炉,重七百余公斤。东庑、西庑各九间,内供七十二弟子牌位。穿过侧门,还有崇圣殿、尊经阁。
石屏文庙保护的完整程度,特别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职能部门卓有成效的工作和管理令委员们赞叹。1983年10月公布为第二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2月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8、袁嘉谷故居
袁嘉谷(1872-1937),字树五,号澍圃,云南石屏县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经殿试考中经济特科一等第一名,钦授翰林院编修。清宣统元年(1909),袁嘉谷赴浙江任提学使兼布政使,致力于兴办学校,设立图书馆。辛亥革命后,袁嘉谷回到云南,先后担任国会议员、省参议员,云南盐运使,省政府高等顾问、省图书馆馆长,东陆大学(云南大学)教授等职务,身兼数职,仍将主要精力用于学术研究和文化教育工作,著述颇丰。
袁嘉谷故居位于石屏县城南正街22号,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砖木结构四合院楼房建筑,坐南朝北,占地面积695.8平方米。由大门、二门、内院上下层组成。大门向东,由大门而进是一条通道,内分上下两堂屋,中间是天井,左右有耳房。
故居内悬挂“经济特元”、“太史第”、“国朝第三人”、“辉映星斗”、“名高东海”、“圭章特达”、“萱荫千秋松声九里,邦桢四叶世范三篇”,“海明三岛见,山晓一楼青”等许多匾联,均由云南书法家尚文、李群杰、周善甫、冯国语、段雪峰、赵浩如、孙太初、刘昆生等人重书。正堂屋悬挂着袁嘉谷先生1909年在浙江杭州任提学使兼布政使时穿朝服之摄影像一幅。天井中花木繁茂,景色秀丽。
袁嘉谷故居1989年5月公布为石屏县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11月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9、个旧市沙甸大清真寺
沙甸新建大清真寺主要由当地穆斯林自筹资金,总投资1.1亿元,历时五年,主体工程礼拜殿及和谐广场的主要设施已完工,于2010年8月6日正式投入使用,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清真寺。
沙甸大清真寺占地面积100多亩,建筑面积近18000平方米,4座独立的观礼塔与大清真寺合为一个建筑群,尖塔高度93米,外观宏伟壮观、庄严,内部典雅、大方,大殿内可同时容纳1万人做礼拜。整个建筑具有浓厚的伊斯兰教建筑风格,再加上广场上的音乐喷泉和大显示屏,显示出一种无与伦比的气势。
今年年底,随着与大清真寺配套的和谐广场建设完工,沙甸回族文化旅游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取得突破性进展,将为沙甸区打造“沙甸回族文化旅游小镇”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启示与思考
通过对建水、石屏、个旧等县(市)的考察,委员们很受启示并引发了一些思考。综合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应以政府为主导,加大宣传力度和监管力度。
在文化旅游产业建设进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比如:目前建水紫陶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小作坊的自产自销,由于没有规范的市场运作和管理,建水紫陶市场越来越小,知名度也在萎缩。近年来,建水县意识到紫陶产业的潜力,因此在每年孔子文化节举办紫陶展,制定出台《建水紫陶》标准,推动建水紫陶发展。此外,当地政府还应抓住建水紫陶在上海世博会大放异彩的时机,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建水紫陶,同时,加大对紫陶生产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力度,努力提升产品质量,促进紫陶产业健康发展。
另外,石屏的文物古迹很多,且很有特点,但目前文化旅游产业还不发达,知名度远不如大理、丽江、腾冲等地方。因此,石屏县政府应围绕文化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的目标,以推进芦子沟民居建筑群、石屏文庙建筑群等文物保护工作为抓手,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宣传力度,打造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彰显“文献名邦”的独特魅力,扩大石屏的知名度。
2、积极拓展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搞好历史文化村基础设施建设。
石屏郑营村已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距县城仅10公里,但县城通往郑营村的公路为较窄的乡村公路,不能满足今后旅游开发的需要;芦子沟村地处石屏县坝心镇东北边,距县城26公里,其中有近10公里道路为土路,交通很不方便。
因此,要将郑营村历史文化村、芦子沟民居建筑群打造成为我省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应通过政府投资、民间融资、招商引资等途径,筹集资金,保证必要的资金投入,首先解决公路交通问题。其次,切实加强历史文化村的保护和建设,搞好民居的修复和保护,街道、停车场、环保厕所、农家乐餐厅、游客休闲娱乐活动中心以及旅游景点配套的供水、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完善优化文化基础设施,构建适应村民文化需要的公共设施网络。
3、科学编制规划,继承和提升历史文化村的历史文化特色。
历史文化村以建筑群为整体环境风貌展现着历史特色,印证着历史脉络。保护历史文化村,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精心塑造符合自然和历史环境、具有地方特色的、体现时代特征的形象。
历史文化村形象的塑造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政治、历史等诸多因素,必须规划先行。在制定总体规划过程中,要总揽历史、文化、文物、旅游等因素,做好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综合评价;保持村内文化的延续性,体现村民生产、生活的原汁原味;保持村内古建筑群原貌,禁止大拆大建,对民居进行修复、改造时,要与原有建筑风格一致,新建房屋最好在村外另辟新址建设,并对街道环境进行规划;把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作为形象设计的基本点,最大限度地保护水系和山系,最大限度地做到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
同时,要由政府协调文物、文化、旅游、园林等部门做好文物旅游线路的规划,形成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实现人文资源合理利用,为发展地方经济增加新的增长点,为历史文化名村建设增辉添色。
4、采取有效措施,将历史文化村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首先,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领导和群众对历史文化村及其地面文物的保护意识,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其次,必须建立保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由文物主管部门对历史文化村内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造册登记,在报刊上予以正式公布。同时,与可移动文物使用、管理人签订保护责任书,将保护职责落实到组、到人。
5、加强安全教育,提高村民用火用电安全意识。
在芦子沟参观时,委员们看到村里的电线是空中架线,存在乱拉乱接电线的情况,而村中建筑多为土木结构,这就给建筑和村民的安全带来了隐患,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民居建筑群保护和建设过程中,必须将消防安全内容纳入其中,具体落实消防水源、消防车通道、消防通信、消防装备等农村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确保“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同时,通过在村内主要路口悬挂消防警示标语,设立消防宣传橱窗,利用消防漫画、消防知识挂图、宣传展板、消防幻灯、编制防火歌谣等形式,倡导科学的生产生活习俗,指导村民安全用火、用电,切实增强村民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
第二篇:建水、石屏等地文物古迹考察报告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十月,五华区政协文史组按照年初工作计划,并按七届政协的相关组织程序,于14日至16日组织部分委员到文物保护和文史工作做得较好的建水、石屏县等地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参观考察。主要考察了建水瓦窑村紫陶、石屏秀山、郑营村、石屏芦子沟民居建筑群、石屏一中、石屏明清古州衙、石屏文庙和袁嘉谷故居等文物古迹,以及沙甸新建的大清真寺。此次参观考察活动,组织严谨有序,安排紧凑得当,委员们通过考察拓展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情况简介
1、瓦窑村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历史悠久。1953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建水紫陶与江苏宜兴陶、广东石湾陶、四川荣昌陶一起被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
如今,随着原料的枯竭,市场上大品牌紫砂煲出现了制假现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建水紫陶,情况如何?带着这样的疑问,此行第一站,委员们实地走访了建水的做陶名家,参观了制陶工艺。
建水紫陶的生产主要集中在瓦窑村。这是一个位于建水北部距县城2公里的村落,村内一溜排开有几十家紫陶手工作坊。在当地老师的陪同下,委员们首先参观了制陶名家陈绍康的工作室,陈绍康大师是建水紫陶的代表性人物,瓦窑村人,出生于制陶世家,能书会画,精于雕刻设计,谙熟一整套建水制陶工艺流程,1995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 称号,2010年6月,被命名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向大家简单介绍了紫陶制作的工艺,要经过镇浆制泥、手工拉坯、湿坯书画装饰、雕刻填泥、风干焙烧、打磨抛光等工序,做一把小茶壶的周期约15天。并说建水紫陶目前没有造假,原因首先是没有大批量生产,原料暂时充足;其次,建水紫陶的工艺一般人很难仿得出建水紫陶独特的古拙韵味。他还介绍了欣赏陶器的方法,主要看外形、看装饰、看做工,看茶壶要看它的水线,水线越长,质量越好,一把他自己制作的茶壶要1200元左右。委员们还参观了瓦窑村的几家紫陶作坊和店铺,它们各有特点,紫陶制品价格的高低与紫陶师傅的名气有关。
2、石屏秀山
石屏秀山位于石屏县城西10公里宝秀镇南,宝秀镇西南吴营村,距离石屏县城12公里,是滇南的名山胜地之一。1983年公布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物保护单位。
明洪武年间建真觉寺,清代多次重修。现存古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凌云阁。大殿内塑有释迦牟尼像,两旁塑有普贤、文殊像各一尊,塑工精细,衣纹流畅,神采各异。登楼远眺,宝秀镇村舍历历在目。寺内种有唐代樱花、宋代梅花、元代罗汉松、清代紫竹等珍稀古树,石屏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古树的保护,委员们参观时正好碰上县里举办古树保护挂牌仪式,县委书记李建阳亲自为古树挂牌。
3、石屏郑营村
石屏郑营村位于县城西边10公里的宝秀镇赤瑞湖畔,建村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这里山青水秀,村内古建筑、宗祠、学校及地理环境、自然景观十分秀美。1999年1月19日,石屏郑营村被云南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现已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郑营村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典型的民居建筑,雄伟壮观的宗祠、楼阁、学校,使其颇具魅力,当地盛产的宝秀煎鱼也颇具特色。
4、石屏芦子沟民居建筑群
芦子沟民居建筑群位于石屏县坝心镇芦子沟村委会,距县城36公里。芦子沟民居为清末民初建筑,已有百年历史,但保存完好,大多数房屋的方位皆座北朝南,以土木结构四合院为主,有天井、石板铺地等空间。委员们重点参观了苏家寨几座苏姓民居,这些民居建筑材料用料考究,建筑结构严谨,建筑装饰精美,木雕精雕细刻,建筑彩绘绚丽多姿,有重彩、鎏金等,绘有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等,显得十分雅致。芦子沟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 村民勤劳躬耕,安居乐业。苏氏人才辈出,古代有进士、举人、士进岁、贡生,近现代有留学生、研究生、本科生。参观时听说有两户苏姓人家的子女均为大学毕业,有在昆明工作的,有在本地中学任教的。
芦子沟民居建筑群是去年石屏县文物考古的重大发现,已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望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5、石屏一中
石屏一中位于县城西北隅,创建于1923年,是著名乡贤陈鹤亭先生倡导,乡绅富户李恒升、张信之等出资创建,原名“石屏中学校”、“云南省石屏中学校”、“云南省立石屏师范学校”等,1952年更名为云南省石屏县第一中学。
老校址现为初中部校区,校园建筑古色古香,企鹤楼檐牙高啄,喷珠池绿水微漪,心字池曲径通幽。名联古碑,雕梁画栋,让人肃然起敬。古柏长青,奇花斗艳,让人怡然忘忧。能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成长是幸福的,石屏一中几代学子始终恪守“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的校训精神勤奋学习,有许多人成为著名的高级工程师、专家、学者和作家。
6、明清古州衙
石屏古州衙始建于元代九年(1272年),明清两代,州衙共连续使用了500多年时间,石屏古州衙建筑群在云南省属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古衙门。古州衙位于县城中央,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六年,坐北朝南。州衙左面是文庙,正对是卖米巷,足以说明当时州衙当局是重教兴文和关注民以食为天的。民国时期,沿用石屏的古州衙作为县政府。民国28年由石屏富商张正堂捐资,拆除破旧房屋,新建了大堂、二堂、东西厢房、大门及监狱等,均为土木结构楼房。新中国成立后,古州衙仍然作为石屏县人民政府办公地点,一直沿用至2006年。为了更好地保护好古老建筑群,县政府实施整体搬迁全面整修后,作为石屏历史文化游览参观点向民众和游客开放。
走进古州衙,只见大堂威严肃穆,二堂清幽宁静,东西厢房古朴典雅,整幢院落庄重幽静,让人仿佛回到了明清时期,在历史的长河中徜徉。
7、石屏文庙
石屏文庙位于石屏县异龙镇北正街,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明洪武十四年(1381)毁于兵燹。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重建。嘉靖二年至天启五年(1523—1625年)又进行大规模的修缮、扩建。清康熙初年,知州刘维世和学正罗天柱主持又进行全面修缮。
“太和正气”是石屏举人涂焯的墨宝;背面的“鸢飞鱼跃”是石屏贡生刘宣所书。
泮池周围装有石护栏,一座单孔石桥南北横跨,栏板、望柱雕刻十分精美。栏板有六十六块,长0.88米,宽0.43米,厚0.07米,双面浮雕,传统图案有“如意灵芝”、“鹤鹿长春”、“蓬莱翔风”、“麒护天书”等一百三十二幅。望柱有六十八根,高1.09米,边长0.16米,柱头有石雕狮、象、兔、龙、麒麟等六十八尊。
大成殿传统上是文庙的主体建筑,是供奉孔子的庙堂。但石屏文庙的大成殿却不是主体建筑,也没有孔子塑像。东边有名宦祠,西边有乡贤祠。
先师殿,建在有七级踏步的石基上,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台基四周有雕刻精美的石护栏,二十六块栏两面都有浮雕图案;望柱二十九根,柱头雕刻有各种圆雕石兽。七级踏步中间有“御道”,长1.55米,宽1.2米,厚0.12米,深浮雕石龙一条,龙头居上,龙身弯曲下垂,四周祥云缭绕。左右垂带各有一条吞云吐雾的石龙,首尾卷左右翻滚。
先师殿重建于清雍正年间,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抬梁式歇山顶结构,是祭祀孔子的殿堂。原有一座明代万历年间的铜香炉,重七百余公斤。东庑、西庑各九间,内供七十二弟子牌位。穿过侧门,还有崇圣殿、尊经阁。
石屏文庙保护的完整程度,特别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职能部门卓有成效的工作和管理令委员们赞叹。1983年10月公布为第二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2月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8、袁嘉谷故居
袁嘉谷(1872-1937),字树五,号澍圃,云南石屏县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经殿试考中经济特科一等第一名,钦授翰林院编修。清宣统元年(1909),袁嘉谷赴浙江任提学使兼布政使,致力于兴办学校,设立图书馆。辛亥革命后,袁嘉谷回到云南,先后担任国会议员、省参议员,云南盐运使,省政府高等顾问、省图书馆馆长,东陆大学(云南大学)教授等职务,身兼数职,仍将主要精力用于学术研究和文化教育工作,著述颇丰。
袁嘉谷故居位于石屏县城南正街22号,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砖木结构四合院楼房建筑,坐南朝北,占地面积695.8平方米。由大门、二门、内院上下层组成。大门向东,由大门而进是一条通道,内分上下两堂屋,中间是天井,左右有耳房。
故居内悬挂“经济特元”、“太史第”、“国朝第三人”、“辉映星斗”、“名高东海”、“圭章特达”、“萱荫千秋松声九里,邦桢四叶世范三篇”,“海明三岛见,山晓一楼青”等许多匾联,均由云南书法家尚文、李群杰、周善甫、冯国语、段雪峰、赵浩如、孙太初、刘昆生等人重书。正堂屋悬挂着袁嘉谷先生1909年在浙江杭州任提学使兼布政使时穿朝服之摄影像一幅。天井中花木繁茂,景色秀丽。
袁嘉谷故居1989年5月公布为石屏县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11月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9、个旧市沙甸大清真寺
沙甸新建大清真寺主要由当地穆斯林自筹资金,总投资1.1亿元,历时五年,主体工程礼拜殿及和谐广场的主要设施已完工,于2010年8月6日正式投入使用,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清真寺。
沙甸大清真寺占地面积100多亩,建筑面积近18000平方米,4座独立的观礼塔与大清真寺合为一个建筑群,尖塔高度93米,外观宏伟壮观、庄严,内部典雅、大方,大殿内可同时容纳1万人做礼拜。整个建筑具有浓厚的伊斯兰教建筑风格,再加上广场上的音乐喷泉和大显示屏,显示出一种无与伦比的气势。
今年年底,随着与大清真寺配套的和谐广场建设完工,沙甸回族文化旅游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取得突破性进展,将为沙甸区打造“沙甸回族文化旅游小镇”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启示与思考
通过对建水、石屏、个旧等县(市)的考察,委员们很受启示并引发了一些思考。综合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应以政府为主导,加大宣传力度和监管力度。
在文化旅游产业建设进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比如:目前建水紫陶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小作坊的自产自销,由于没有规范的市场运作和管理,建水紫陶市场越来越小,知名度也在萎缩。近年来,建水县意识到紫陶产业的潜力,因此在每年孔子文化节举办紫陶展,制定出台《建水紫陶》标准,推动建水紫陶发展。此外,当地政府还应抓住建水紫陶在上海世博会大放异彩的时机,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建水紫陶,同时,加大对紫陶生产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力度,努力提升产品质量,促进紫陶产业健康发展。
另外,石屏的文物古迹很多,且很有特点,但目前文化旅游产业还不发达,知名度远不如大理、丽江、腾冲等地方。因此,石屏县政府应围绕文化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的目标,以推进芦子沟民居建筑群、石屏文庙建筑群等文物保护工作为抓手,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宣传力度,打造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彰显“文献名邦”的独特魅力,扩大石屏的知名度。
2、积极拓展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搞好历史文化村基础设施建设。石屏郑营村已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距县城仅10公里,但县城通往郑营村的公路为较窄的乡村公路,不能满足今后旅游开发的需要;芦子沟村地处石屏县坝心镇东北边,距县城26公里,其中有近10公里道路为土路,交通很不方便。
因此,要将郑营村历史文化村、芦子沟民居建筑群打造成为我省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应通过政府投资、民间融资、招商引资等途径,筹集资金,保证必要的资金投入,首先解决公路交通问题。其次,切实加强历史文化村的保护和建设,搞好民居的修复和保护,街道、停车场、环保厕所、农家乐餐厅、游客休闲娱乐活动中心以及旅游景点配套的供水、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完善优化文化基础设施,构建适应村民文化需要的公共设施网络。
3、科学编制规划,继承和提升历史文化村的历史文化特色。
历史文化村以建筑群为整体环境风貌展现着历史特色,印证着历史脉络。保护历史文化村,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精心塑造符合自然和历史环境、具有地方特色的、体现时代特征的形象。
历史文化村形象的塑造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政治、历史等诸多因素,必须规划先行。在制定总体规划过程中,要总揽历史、文化、文物、旅游等因素,做好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综合评价;保持村内文化的延续性,体现村民生产、生活的原汁原味;保持村内古建筑群原貌,禁止大拆大建,对民居进行修复、改造时,要与原有建筑风格一致,新建房屋最好在村外另辟新址建设,并对街道环境进行规划;把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作为形象设计的基本点,最大限度地保护水系和山系,最大限度地做到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
4、采取有效措施,将历史文化村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首先,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领导和群众对历史文化村及其地面文物的保护意识,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其次,必须建立保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由文物主管部门对历史文化村内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造册登记,在报刊上予以正式公布。同时,与可移动文物使用、管理人签订保护责任书,将保护职责落实到组、到人。
5、加强安全教育,提高村民用火用电安全意识。
第三篇:上海等地考察报告
关于上海、福州等地大学城配套设施项目
和拟合作公司项目的考察报告
2005年12月9日------12月14日,在郑东新区管委会主任助理苏西刚先生的带领下,河南省郑东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伟军先生、总经理武增凡先生和项目部经理等一行4人对上海、杭州、福州的大学城配套服务设施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时,为加快龙子湖高校园区配套设施项目的尽快开发建设,也对有意向合作的香港鑫润国际投资实业有限公司在福州、宁德和霞浦等地开发建设的商业、住宅项目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双方的初步合作意向进行了深入交谈。现总结报告如下:
一、上海、杭州和福州大学城服务配套项目考察情况
1、上海松江大学城服务配套项目
上海松江大学城位于松江区佘山度假区,2000年开始进行规划建设,主要有上海外国语大学、对外贸易学院、华东政法学院、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立信大学和视觉艺术学院等7所大学,总面积达460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114万平方米,其中教学区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生活区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另有6.5万平方米的共享教学资源区,全部建成后在校生规模为4万人,总投资25亿元人民币。大学城建设实行所有权与办学权分离的新机制,松江区提供土地,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等社会企业组成投资主体出资建设,拥有大学城资源的所有权,而入驻高校则享有充分的资源使用权。资源共享是松江大学城的一个显著特点。教学资源共享区内建有体育活动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和影剧院。为了充分体现松江大学 1
城资源共享的特点,在教学区和生活区之间建设长2.5公里的学生步行街,串起沿线的餐厅、剧场、邮局、书店和体育设施等,堪称“中华学生第一街”。从实地考察情况看,该大学城学校相当集中,已建成的服务配套设施房产基本为两层和三层,建筑风格各异,体现出深厚文化和休闲内涵;步行街的主要功能区有自选型大型风味美食中心、中型超市、娱乐城、书店、网络宾馆、专卖店、精品店等,其中自选型大型风味美食中心可谓生意火爆;多条公共交通线、高校专车和一条轨道9号线畅通大学城。同时,在地铁站口附近,正在投资18亿元建设占地150亩、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的西班牙假日广场。该大型休闲广场集大卖场、百货公司、美食中心、精品店、专卖店、娱乐城、展示厅、远程教育城、影视城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特大型项目,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销品茂。广场有96套商铺,每套面积200平方米左右,得房率90%,各种业态功能俱备,上下三层同一业主使用,适合大型餐饮、休闲购物娱乐等商业旗舰进驻。在距离北2公里范围内,有一座易初莲花综合性超市坐落其内。
该大学城的服务配套设施整体市场定位、建筑风格、规划设计和商业功能等对公司借鉴意义重大。
2、杭州下沙大学城服务配套项目
杭州下沙大学城规划面积10.91平方公里,总投资86亿元,总建筑面积480万平方米,主要有杭州商学院、浙江财经学院、浙江工程学院和中国计量学院等15所高校。从实地考察情况看,该区域高校相对集中,除一家集金融、商贸、会展、休闲、购物、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购物中心------福雷德广场正在建设外,尚未发现规模性商业项目。
福雷德广场由澳大利亚弗雷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在中国全资注册的福雷德置业发展有限公司独家投资、开发、经营,总投资4.5亿元,占地55200平方米(含地下停车库53870平方米),预计建筑面积190000平方米。整个项目由国际购物广场、广场公寓、精装修酒店公寓三大业态组成,集超级购物广场、精品百货馆、中西休闲餐饮广场、时尚运动数码城和音像娱乐游艺世界等一体。其周围的大学园区、工业园区以及日渐成熟的商业项目,为购物广场奠定了旺盛人气;在景观设计上,其充分考虑绿化地带与地块的交融,四周不设围墙,使景观通透,一览无余;为使区内景观动静结合,还设计了2000平方米游泳池、2500平方米沉降式喷水小广场,4.5米×12米水幕玻璃墙配以智能灯光,体现景观的动感和变化;其交通便捷,校1、328、525、假日16线公交车和未来地铁1号线、快速公交1号线均通达项目地;其招商采取包括统一商户结算、统一营销服务、统一信息系统支持服务、统一培训服务、统一卖场规划服务、统一行政事务管理服务和统一物业服务等在内的统一服务。广场公寓由4栋高层住宅公寓组成,户型多样,从71.02平方米---164.09平方米不等,主要户型以134平米左右为主。小户型精装修酒店公寓,适合商务人士和大学生居住。
3、福州仓山大学城服务配套项目
福州仓山大学城位于仓山区,是福州20余所大中专院校集中地。学生总量在8万人以上。福州仓山大学城位于成熟城区,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周遍分布多种商业业态。目前,以首山路为主轴,紧靠上三路,紧临福建师大,对接南二环,正在建设总面积28万平方米的由福州滨海房地产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的滨海-嘉年华街区MALL项目。其集住宅、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其中,学生街3万平方米,67间商铺20—60平方米不等;其分四个街区,主要为青春数字街区、文化音乐街区、休闲娱乐街区和服装精品一条街,并配套有374套高级学生公寓,900间青春炫动空间。该商业在学生街项目上提出有“永不落幕的青春秀场”“时尚动感的消费磁场”“24小时炫舞台”“美食工场”和“悠游玩乐任天堂”等营销概念。该项目全区规划有38000平方米园林景观。目前,该商业配套销售情况良好。
二、香港鑫润国际投资实业有限公司开发项目考察及拟合作洽谈
1、香港鑫润国际投资实业有限公司开发项目
目前,香港鑫润国际投资实业有限公司在福州、宁德(中国红建材市场)、霞浦(好万佳大市场等)、重庆和郑州等地建设或开发有住宅、商业和道路等项目工程。其在1991年前后开始逐步涉入建筑业、房地产业。在房地产楼盘方面,其已开发建筑面积达30万平方米,并自行开发,自行销售。商铺销售从4000元/平方米------20000元/平方米不等。
该公司在房地产开发运营方面已具备一定实力,且对高校服务配套建设和运营具有一定了解,合作意向表达强烈。
2、香港鑫润国际投资实业有限公司拟合作洽谈意见
原则同意进行合资经营,成立中外合资项目公司。我方以评估土地的价格出资,香港鑫润公司以现金出资,按照规范性公司化运作经营。香港鑫润公司主要关注的问题是土地产权问题(含评估价格的合理性)和出资股权比例问题,希望降低土地产权不确定和股权比例经营的风险性,保证投资商最大化利益。香港鑫润公司明确表示进行控股和经营,并同意在此
基础上,签订合资意向书;在双方进行充分洽谈后,按照程序,成立合资公司,进行龙子湖商业项目建设,保证2006年9月1日前第一期高校服务配套设施投入使用。香港鑫润公司承诺在回郑后,积极进行深入洽谈,早日合资经营,启动项目建设开发。
河南省郑东投资有限公司2005年12月16日
第四篇:赴江苏等地考察报告
关于赴江苏等地学习考察的报告
为了进一步学习、借鉴长三角地区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办公厅(室)工作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州政府办公厅组织学习考察组于10月19日至11月6日,赴江苏省南京市、扬州市、无锡市、苏州市、南通市和上海市、浙江省杭州市学习考察,现将考察学习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两省一市六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和经验
两省一市六地,处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竞争力最强、发展活力最足的长三角地区。近年来,他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立足自身实际不断寻求创新突破,经济和社会在较高平台上始终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主要特点为:
一是经济总量大、发展成就大。从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看,南京市、苏州、扬州、无锡、南通、杭州和上海市均已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提前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苏州的经济总量占到整个江苏的四分之一,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各大城市第五位,2009年,全市实现GDP774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5%,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45.2亿元,增长11.4%。总量和增量位居全省首位。无锡是中华民族工商业和中国乡镇企业的发祥地,2009年全市实现GDP4992亿元,增长11.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超过1.1万美元,全市财政总收入1061.99亿元,增长16.8%,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15.91亿元,增长13.8%。从百姓收入看,无锡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2403元,增长10.0%,城镇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25027元,增长10.2%。在收
市建设起点之高、标准之高、档次之高,也令大家赞叹不已。苏州环古城保护工程投资达47亿元,成为展示城市风貌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无锡蠡湖整治投入30亿元,使昔日的臭水湖变成了水清景美的新景观。我们所到之处,无不为鲜花绿地,“花园城市”、“园林城市”而赞叹。苏州、扬州、杭州市的城市建设既具有江南水乡特色和丰厚历史文化底蕴,又有现代化城市气息,达到了人与自然、历史与现代、保护与开发的高度融合、和谐发展。
五是城乡统筹好、群众生活好。他们以建设现代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主题,逐步实现了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一体化的目标。六地城市化率都在50%以上,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苏州建立了覆盖城乡的以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征地补偿、拆迁补偿为主体的“五道保障”,提出了建设“个个都有好工作,家家都有好收入,处处都有好环境,天天都有好心情,人人都有好身体”的“幸福”工程。全面实行城乡一体垃圾集中处理、城乡一体污水集中处理、城乡一体饮水工程,农村生活面貌大为改善。
这次学习考察,大家感受最深的就是:六地的干部群众思想活、观念新;经济发展势头猛、实力强;城市建设和园区建设起点高、手笔大。他们超前的发展理念、创新的工作思路、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思维模式,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总结他们的经验,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满怀激情干事创业。两省一市六地之所以创造了一个个令人瞩目的发展奇迹,最关键的因素就是
思想解放,观念常新。在他们高速发展的“经济快车”上,承载的是敢为天下先的创新胆识。1985年昆山市率先圈出土地自费创办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1992年被列为国家级开发区,成为全国第一家县办国家级开发区。在工作思路上,他们措施多、办法活,响亮地提出“不讲不能办,只讲怎么办”,“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在发展定位上,他们具有国际化、全球化、现代化的宽广视野和宏大气魄,瞄准国际一流的水准来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
(二)始终坚持借力发展,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江、浙、沪地区的经济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积极接受上海辐射实现借力发展的历史。他们始终如一的在探索和寻求自己在“大上海”经济圈中的定位,加快接轨上海经济圈的步伐。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们瞄准上海的人才、技术、物资资源,把上海大量的技术人才以“星期日工程师”的形式请过来搞横向协作,搞联营,推动了与上海的第一波经济合作浪潮,乡镇企业迅速成长壮大。九十年代浦东开发开放以后,六地无一例外地提出了接轨上海的发展战略,与上海相呼应,与浦东相配套,推动“一区两沿”(工业园区和沿路、沿江)开发。特别是利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平台,招商引资,承接项目,推销产品,外向型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昆山市依托东邻上海的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完成了由乡镇集体经济向外向型经济的彻底转型,成为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中的一个耀眼亮点。苏州高新区依托区位优势,主动服务上海、融入上海,主动承接产业转移,2006年当年引进项目163个,利用外资近10亿美元,新增内资注册资本80亿元。嘉善历史上是个传统的农业县,工业基础很薄弱,6
式、园林化绿色生态城市。他们突出“完善城市功能、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增加城市亮点”,全面加快城市国际化、现代化步伐,近年来投巨资,先后实施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生态工程以及体育中心、图书馆、国际会展中心等公共配套项目建设,城市的承载力不断提升。以优化人居环境为目标,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四化”工程,整个城市靓丽多姿、景致美不胜收。
二、政府办公厅(室)工作的主要做法
这次学习考察,既开阔了眼界,又加强了办公厅(室)之间的交流,感受到了两省一市六地政府办公厅(室)工作的一些好做法。
(一)“三服务”工作质量和水平高,工作枢纽、参谋助手、桥梁纽带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办公厅(室)作为省(市)政府的综合办事机构,有着十分特殊、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市)委、省(市)政府战略部署、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认真做好政务接待、会务服务、公文流转、文字综合、信息报送、督办落实、信访处理、应急管理和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办公厅为省(市)政府领导服务的参谋助手作用和全省(市)政务运转的桥梁枢纽作用。他们团结拼搏,埋头苦干,身在兵位为帅谋,服务中心创一流,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发展意识、服务意识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确保了省(市)政府政令畅通,确保了省政府工作的正常运转,为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拥有一支素质高、结构优、战斗力强的干部队伍,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建设得到加强。各办公厅(室)高度重视队伍建
设,编制人员充足,分工精细明确,如:各秘书处分工细、力量雄厚。研究室、应急管理、电子政务等机构规格高,人员编制多。经过多年努力,各办公厅(室)较好地完成了厅管干部的竞聘上岗和年轻干部选调、交流等工作,切实把一批思想作风硬、业务能力强、工作热情高的年轻干部选拔到了领导岗位,为各办公厅(室)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人才保证,使各厅(室)人员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人员结构,既有利于发挥工作阅历丰富的中年以上同志的中坚作用,也有利于发挥年轻同志精力充沛、干劲十足的优势,机关作风明显转变,勤奋敬业、团结奉献的精神得到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风气日益浓厚。
(三)广泛形成了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讲责任、讲奉献的良好风气。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各办公厅(室)建立了较规范的工作规章制度,促进了办公厅机关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在办公厅(室)内大力倡导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厚积博学,持之以恒地向实践学习,做到与时俱进。办公厅(室)全体同志以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螺丝钉精神,一切以工作为重,一切以事业为重,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忠于职守、勤勉尽责”,不断增强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激发对事业强烈追求的热情和激情,自觉忠诚于党的事业,乐于为做好“三服务”工作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涌现出了许多感人事例,充分体现了办公厅同志能吃苦、能打硬仗的可贵品格。
(四)全面推行无纸化协同办公,形成新型政府管理模式,电子政务作用发挥明显。为了降低行政成本,规范行政行为,增
托,强力推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建设产业特色更明、科技含量更高、配套能力更强的产业带。三是做“强”的文章。着力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制订鼓励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企业技术中心创建力度,力争在我州建成一批科研基地和研究中心。有条件的县市开发区要积极建立一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或科技创新基地,为企业发展提供足够的科技支撑。
(四)必须自觉为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借力发展出主意,想办法。紧紧抓住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和内地产业调整的历史性机遇,围绕建设全疆或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煤化工基地,大力发展煤化工、水电煤电、矿业开发和传统工业。充分利用伊犁沿边开放的地缘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以霍尔果斯、都拉塔两个口岸和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为切入点,进一步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强化中心服务功能,加大选商引资力度,在吸引一批企业、资金、项目落地上实现重大突破,逐步做大人流、物流、资金流,使外向型经济上规模、上水平。积极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各项工作,对接县市要在发展规划、产业调整、体制机制、科技人才、信息资源、交通网络对接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按照“平等互利,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主体,对口联姻”的原则,充分发挥优势,积极主动地在建设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技人才、社会事业等方面开展实质性的合作。
(五)必须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把握全局性,增强主动性。一要在围绕州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当好参谋助手上狠下功夫。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围绕
加快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主题,为州党委、州政府出主意、谋思路,充分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努力使办公厅决策服务参谋“参”在点子上,“谋”在关键处。二要把综合协调作为发挥办公厅整体功能的基础性工作,不断改进协调方法,加大协调力度。不论办文、办会、办事,必须要做到把握全局、考虑周全,将综合协调贯穿其中,使协调出凝聚力,协调出积极性,协调出战斗力。三是大力弘扬苦练内功,悉心钻研业务,把握工作内在规律,积极探索开创工作新局面的有效途径;广泛阅读有助于提高自身政治素质、理论水平、文化修养和业务能力的各类书籍,持之以恒地学理论、学历史、学业务,拓宽视野,创新思维,增长才干,勇敢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新挑战。做到钻研业务,精通业务,正确掌握相关政策规定,把各项政策弄懂弄透,做到熟记于心,运用自如;积极了解认知新事物,掌握新理论,增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六)必须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促进伊犁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按照国家、自治区电子政务发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数据中心、统一基础网络、统一管理机制”的要求,充分利用政府办公厅现有机房的网络和交换设备,构建一个先进、开放、安全、访问便捷的州直统一电子政务核心平台。建设形成“上下一体、纵向贯通、横向互联”的全州电子政务专网平台和信息安全体系。实现各类政务资源的可互连、可访问、可交换、可共享、可整合、可管理的建设目标。逐步实现州直县(市)、口岸和州直各部门跨部门、跨行业信息资源共享和OA协同办公,彻底消除信息孤岛,节约人力物力,杜绝重复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确保州直电子政务健康有序发展,切实发挥电子政务对
314-
第五篇:赴江宁等地考察报告(精)
赴江宁、绍兴、宁波等地考察报告
为学习周边地区先进工作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增强干事创业的责任感和压力感,推进全街道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5月20至24日,街道党委、办事处组织部分党政班子成员和部分城中村支部书记赴南京市江宁区等地进行了考察学习,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情况
考察团先后赴南京市江宁区、绍兴市越城区、宁波市北仑区、杭州市西湖区,就园区建设、招商引资、旧城改造、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了考察学习。通过实地考察和听取有关负责同志的经验介绍,亲眼目睹了以上地区经济及社会事业发展的惊人速度,切身感受了他们的成功举措和实干精神,大家一致认为,这次考察虽然时间短、行程紧,但选点准确,有针对性,可学性强,所有的考察点近几年发展都非常迅猛,工作特点鲜明,经验丰富实在,让考察的同志收获很大。参加这次考察的同志都十分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在绍兴、宁波、杭州等地考察学习时,都认真听取经验介绍,自觉做好笔记,并积极提问题、求真经,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热情和良好的精神风貌。考察过程中,同志们还利用一切机会开展讨论,不管在行程途中、还是休息期间,不仅积极参加考察团集体组织的讨论活动,还经常出现三五成群、结合各自工作热烈讨论的场面,有效地提高了这次考察活动的效果。这次考察活动,可以说是一堂生动、深刻的现场教育课,面对考察地区经济社会事业的迅猛发展之势,全体同志思想上受到了强烈震动,几位前几年到上述地区参加过考察的同志说:发展变化太大了,如果不加快追赶,我们的差距会越
来越大,通过这次考察,同志们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压力感、紧迫感空前增强。(一关于绍兴市旧城改造。这次考察的是绍兴市越城区苏山新村。绍兴市自2002年起,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对市区(越城区二环线控制范围内的43个行政村分期分批进行城中村改造,实施拆旧建新、撤村建居,基本实现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分散变集中、残缺变完善的总体目标。目前,43个村已改造完成23个。苏山新村是由其中一个区域的村庄改造整合而成。该区域原是典型的城郊农业村,随着
城市规模的扩张和经济快速发展,该村的存在已与城市的发展不相协调,按照绍兴市的旧城改造总体规划,从2004年对该区域实施了全面拆迁改造,现已建成安臵楼34栋,安臵居民800余户,建成了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管理有序、服务到位的居民新区。
绍兴市的旧城改造之所以推进较快,成效突出,主要得益于四个方面因素:一是政府重视程度高。为推进旧城改造,绍兴市成立了以常务副市长为组长的旧城改造领导小组,越城区委一位副书记亲自带队,研究具体改造措施,及时解决改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二是改造政策切合实际。绍兴市在实施旧城改造过程中,本着让利于民的原则,制定了比较优惠的政策,对拆迁户实施拆一补
一、差价交费的政策,即首先核实拆迁面积,由住户按照人口申请安臵住房面积,每人20—40平方米。按照已制定的标准,核算出拆迁户应交纳的差额。据考察,一般户需缴纳3万元的差价,即可得到一处近百平方米的楼房。这对房价较高的绍兴居民来说,有很大的诱惑力,拆迁区群众对旧城改造的支持率达到90%以上。为了防止政策不一,绍兴市制定了明确的安臵补偿方案,不因拆迁区域变化而变化,防止因攀比阻碍改造。拆迁政策还明确规定,安臵不以
拆迁面积为依据,属违章建设范围的房屋,一律不予补偿,杜绝了突击乱搭乱建问题。三是拆迁改造实施区域整体推进。绍兴市越城区的拆迁,实施组团式改造,即按照分期分批原则,划定拆迁区域,实施彻底改造,坚决不留尾子,避免了修补丁式的改造现象。四是资金运作到位。绍兴市在旧城改造中,由政府出资建设安臵楼,不收取城市建设配套费,居民安臵后,盘活的土地由政府收回,作为城中村改造的专项储备。如在苏山新村改造建设中,绍兴市越城区政府拿出30亿资金实施改造,安臵楼建成后,利用盘活的土地搞开发,为下一步旧城改造,积累了雄厚的启动资金。
(二关于园区建设及招商引资情况。这次重点考察了南京市江宁经济开发区、宁波市北仑区及杭州西湖区北山街道。
江宁区位于南京市近郊,全区总面积1573平方公里,辖17个镇、两个街道办事处、两个国家级开发园区。2001年,江宁撤县建区,目前,江宁区综合实力已全面融入
苏南经济板块。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办于1992年,总规划面积132平方公里,是南京市建设规模最大、社区配套最完善、发展速度最快的开发区,1997年被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宁开发区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开发战略,目前一批功能比较完备的配套设施和社区服务设施相继建立起来,开发面积跃居江苏省各开发区之首,吸引了来自美国、日本、瑞典、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个项目进区落户。近两年,江宁经济开发区通过不断加大投入,与2003年比较,开发区规模已扩张了一倍,设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良,优势更为突出,效益更加显著。
宁波市北仑区是浙江省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龙头。全区总面积58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65万人(其中本地人口33万、外来务工人口32万。2005年,全区GDP达到258亿元,财政收入42亿元。
北仑港是世界第四、全国第二大深水港,近年来,北仑区以港口为依托,围绕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强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发展临港大工业和对外经济,经济得到了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目前,在宁波市10个产值过百亿的项目中,北仑区占有8个,大项目的拉动作用异常明显。
杭州市西湖区北山街道,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不断创新招商机制,严格落实招商责任,将招商引资任务落实到人头,对所有工作人员的招商引资情况定期进行公布,规定2个月内无招商项目,停职招商;规定时间内仍无收获的,停发工资。在招商政策上,制定了免二减三的税收优惠政策,部分优势项目实行零地价出让,并落实一条龙跟踪服务,确保项目落地投产达效。靠招商引资拉动,北山街道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005年,北山街道实现地方财政收入7700万元,2006年争取突破1亿元。
(三关于社区建设考察情况。社区建设是这次考察的重点内容之一,我们先后到宁波市北仑区新碶街道牡丹社区和杭州市西湖区北山街道金祝社区进行了考察学习。
宁波市北仑区新碶街道是全国首批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近几年,该街道社区建设工作发展迅速,已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该街道的社区根据居住人员大致分为三个类型:一类是传统居民社区,二类是外来人口社区,三类是拆迁居民社区。北仑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专门设立了社区建设工作小组,在区民政局设立了办公室,在各街道设立社区科,各社区建立健全了党支部、居委会及各种服务机构。社区人员待遇落实及时到位,社区工作经费来源主要有两块:一是区政府拨付;二是社区共建单位资助,主要用于开展社区各项活动。
考察团重点参观了新碶街道牡丹社区。牡丹社区地处北仑城区东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现代居住型社区。社区面积约25万平方米,现有居民楼61幢,住户2173户,人口5800余人。社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管理一流,绿化覆盖率为30%。辖区内有开发区中心医院、招商银行等16家共建单位。该社区自2001年3月成立以来,坚持以人为本,以社区党建为龙头,以社区服务为重点,以社区文化为主线,走出了一条依托社区居民和共建单位共同参与社区建设的新路子,逐步形成了以人文型社区为主要特色的创建格局。社区先后获得了市级文明社区、市级文明示范社区和省级文明社区、省级文明示范社区等多项荣誉,今年又被国家授予“全国青年文明社区”称号。
牡丹社区有三条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一是党建工作抓得好。牡丹社区为北仑区中心社区,共建单位多为党政机关、大型企事业单位,人口结构较好,青年人占到70%以上,居民80%以上在机关、企业、大公司工作,党员数量比较多。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该社区将党建工作作为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来抓,建立了党员之家,提出“五个一”举措:即建立一个红色文库、形成一支骨干队伍、开展一个系列活动、创办一份党内刊物、坚持一月一次例会;创建了“五个阵地”:即党务指南、先锋讲坛、信息园地、康乐家园、互动平台,为广大党员打造了广阔的活动平台。
二是服务工作做得实。该社区始终把为广大居民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作为根本,为居民全方位、全天候搞好服务。第一是制定了错时工作制。即通过调整作
息时间,工作人员轮流倒班,错时上岗,将每周二、四的工作时间延长到晚上8时,每周六、周日上午,都安排工作人员上班,延长了服务时间,方便了广大居民。第
二是广泛延伸服务领域。目前,牡丹社区的服务工作已经涵盖户口、婚育、保健、家政、就业、求学助学、入伍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制定了“八必访”服务制度,即对社区内新迁入户必访、外籍入租户必访、生育必访、烈军属必访、刑满释放人员必访、弱势群体必访、失窃必访、家庭分裂必访,使社区真正成为替居民分忧、为居民负责、深受广大居民信赖的知心家园。
三是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牡丹社区立足社区实际,坚持将开展活动作为丰富群众生活、凝聚社区居民的重要措施来抓,目前已建立文艺团队13个以及篮球、排球等各项体育活动队伍,每年5-7月份组织大型社区文化艺术节,节目涉及文艺汇演、体育比赛、书法绘画展、摄影展览、诗歌朗诵、知识竞赛等等多个方面,内容不拘一格,活动地点不定,不仅利用大型演出场地集中组织,还充分利用社区共建单位的活动场所,将开展活动与沟通辖区单位关系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良好的共建关系。该社区还将廉政建设融入到居民活动中,开展了廉政大舞台建设活动,通过组织居民开展廉政建设活动,加强对居民的理想信念、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弘扬社区廉政文化,增强了全社会反腐倡廉意识。
杭州市西湖区北山街道社区建设有着不同的特点。北山街道是一个纯城市街道、正处级单位,是浙江省及杭州市的政府所在地。通过对该街道金祝等社区的实地考察,北山街道的社区工作体现在“三个化”上:一是社区工作制度化。从北山街道社区办、金祝社区办公室、服务室可以看出,该街道从社区人员工作职责到服务项目,制度全面,落实严格,社区工作规范有序。二是社区服务精细化。北山街道是杭州市老城区,与很多城市一样,老城区基础设施相对较差,社区面对的服务对象比较复杂,工作特点要求必须服务多样化、全面化、有针对性。为此,他们将服务工作进行详细分
解、落实,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展不同的活动和服务,社区工作呈现出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三是社区管理科技化。北山街道所有社区目前已与区、街道全部实现了
微机联网,社区居民信息全部纳入微机管理,并建立了社区服务工作网站——“一家人网站”,居民可以在网上查阅社区服务、活动及有关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咨询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了社区工作效率。
二、主要体会
这次南方考察,收获很大,体会很深。
绍兴市的旧城改造工作有四条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一是政府把旧城改造工作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全力靠上抓推进、抓协调、抓落实,保证了旧城改造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本着让利于民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制定拆迁改造优惠政策,并做到执行政策统一,避免攀比。三是政府有关部门对旧城改造制定具体规划,分片改造,整体推进,防止城中村、社区搞单打独斗,导致城市建设缺乏系统规划,造成资源浪费。四是要从长远着眼,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市民素质。在千方百计为广大居民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鼓励居民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为实施旧城改造打好群众基础。
南京江宁经济开发区、宁波市北仑区的园区建设及招商引资,最大的特点是气魄大、思路广、起点高、发展快,不搞短期效应,着眼长远发展。从以上地区的发展来看,要实现地方经济的跨越发展,必须开发建设专业园区,以建设园区打造产业集群,产生规模效应。江宁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吸引了包括2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加盟园区,园区项目达到1000多家,有效地提高了江宁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宁波市北仑区以招引大项目为目标,仅7家产值过百亿的项目就为该区的综合发展打造了坚实的财力支撑。江宁经济开发区
及北仑区的发展,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不但要强力开展招商引资,而且要盯紧大项目、优势项目、特别是对地方财政拉动力强的项目,要做到盯紧盯死,提供最优惠的政策和最周到的服务,全力抓好推进。
在城市社区建设方面,考察的几个社区都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牡丹社区于2001年成立,该社区的党建、社区服务以及社区活动开展情况在
全国为一流水平,对刚刚起步的我街道社区建设工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从新碶街道牡丹社区、北山街道金祝社区的工作来看,我市的社区建设应重点做好以下三点:一是健全完善社区党组织。社区党组织是推进社区建设的坚强组织保证,要尽快健全社区党组织网络,成立社区党支部,并以住宅楼为单位,建立党小组,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二是明确社区管理服务职能。建议政府协调公安机关、社区共建单位,将户口、卫生、水电、入学就业等管理服务职能下放到社区,弱化单位条条职能,给社区管理的权利、服务的功能和开展活动的载体。三是建立社区投入保障机制。社区建设是规范城市管理、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化水平的必由之路,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必须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作后盾。要把建立完善投入保障机制作为当前的重点来抓,逐步建立起政府财政拨付、共建单位帮扶的社区建设投入机制,以推动社区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以考察活动为动力,全面推进各项工作
结合这次考察学习,我们将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街道党委、办事处年初制定的工作思路,思想观念再更新、发展优势再认识、工作措施再强化、落实力度再加大,努力在五个方面求突破。
(一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上求突破。学习周边经验,推进新一轮发展,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街道作为优势明显的驻地街道,要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为全市、全区的新发展做贡献,首先需要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
(二在提高招商引资成效质量上求突破。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驻地经济发展的首要措施。瞄准大项目、工业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外向型项目,重点引进投资规模大、对地方贡献大的财源型项目和与辖区内相关产业链接的项目,努力实现招商引资量的扩张和质的突破,确保全年实现到位资金个亿、争取个亿。
(三在园区建设、城郊工业经济发展上求突破。在积极配合高科技工业园开发建设的同时,抢抓机遇,借势发展,举力推进“五大园区”建设步伐。
(四在“两村”改造、城市三产发展上求突破。继续把旧城改造作为经营城市的重点。按照良性循环搞开发的思路,抢抓旧城改造优惠政策出台机遇,掀起新的旧城改造开发热潮,确保年内完成拆迁面积万平方米,开工建设万平方米以上。
(五在推进城市社区建设上求突破。街道社区建设由于刚刚起步,必须从实际出发,稳妥推进。鉴于目前经费问题没有很好地落实,在硬件设施建设上不能与先进地区相比,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完善社区党建工作制度,组织开展社区党员活动,为创造和谐发展的新型社区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在便民利民、为民服务上多做文章,多下功夫。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尽快启动各项社区服务工作,改善社区服务环境,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建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设立健身房、图书阅览室、象棋扑克室、票友室,组建秧歌队、登山队、宣教队等群众性娱乐团体,通过组织活动,增加居民 的文化情趣,淡化“单位人”,逐步增强“社区人”的观念,提高社区的凝聚力、向心力。积极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村民变居民、居民变市民、市民变主人”的步伐,建立新型、文明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