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礼仪的基本内涵和原则

时间:2019-05-14 14:59: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礼仪的基本内涵和原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礼仪的基本内涵和原则》。

第一篇:论礼仪的基本内涵和原则

论礼仪的基本内涵和原则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名扬四海的“礼仪之邦”。

古人云“礼者敬人也”,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也是交往的艺术。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礼仪是人类在社会交往中逐步形成并积累起来的。礼仪是一个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现代礼仪是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并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它根植于传统文化这块沃土上,因此有着深刻的传统性。尊老爱幼,敬贤扶弱,礼尚往来,遵时守约,这些传统的礼仪向来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孔子曾经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可见,中国古代对礼仪的要求还是非常之高的,这对于现代礼仪的继承与发展是具有深刻意义的。因此,现代礼仪的传统性是毋庸置疑的。

礼仪可以解释为各种符合交往要求和准则规范的行为总和,那么何为符合交往要求和准则规范的行为呢?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类共同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同一社会中,全体成员调节相互关系的行为,随着社会生产、生存环境和生活形态的变化而不断充实完善,逐渐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守的行为。由此可见,礼仪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一种共同性的行为了。因此,礼仪的共同性也是油然而生的了。

礼仪是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规则,礼仪对人们的各种行为规范都有

着广泛的约束力,但这种约束力不是强制性的。礼仪不像法律那样威严,也不像道德那样肃然,礼仪的实施无须别人的督促和监督,有人冒犯了礼仪规范,也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礼仪的实施,主要是依靠人们自觉地利用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礼仪的自律性。礼仪的这一特点,要求人们在实施礼仪的过程中,树立起一种内心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修养准则,不断提高自我约束、自我克制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自觉地遵守礼仪规范。礼仪的自律性并不是说礼仪是可以随意冒犯的,不注意礼仪的人在社会生活中会处处碰壁,孤独、尴尬、失意总是难以摆脱,而自觉地注重礼仪,与人交往就会一帆风顺,处处受人尊重。因此,礼仪还具有自律性。

那么,在了解礼仪的基本内涵之后,对于怎样做到礼仪合适得体呢?

1.尊重真诚原则。

尊重是礼仪的本质,也是礼仪的感情基础。尊重是对他人人格尊严的维护,表现为彬彬有礼的与对方交往,不刺探其隐私,不干扰其私生活。孟子云:“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他意味着超越了偏见、虚荣、敌意,客观公正地正确认识、评估对方。而真诚是一种实事求是,真心实意的态度和品质。“真”指真实,即言行一致;“诚”指诚恳,即与人为善。人际交往中,是否真诚很容易从言行中辨别出来,如果功利态度表露的露骨,容易招人反感。

2.宽容自律原则。

宽容自律的原则是要求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运用礼仪时,既要严于律

己,更要宽以待人。宽容,是一种宽大的气度和美德。要多容忍他人,多体谅他人,多理解他人,学会为他人着想,善解人意。豁达大度、容

纳意识和自控能力足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能理解人,才能做到宽宏大量。千万不要求全责备,斤斤计较,咄咄逼人。自律是对待个人的要求,是礼仪的基础和出发点。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约 束、自我控制、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检点,这就是所谓自律的原则。

3.平等适度原则。

平等,是现代社会交往中的普遍遵循的原则,也是和传统的等级社会人际交往的最大不同。平等是指对待任何乘客都要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平等待人体现了礼仪的核心——尊重他人,以礼相待。当代社会是人际交往频繁的社会,每个人都要面临更多的与人交往的机会,需要我们不因彼此在年龄、性别、种族、文化、职业、身份、地位、财富以及与自己的关系亲疏远近等方面有所不同而厚此薄彼,区别对待。适度的原则,是要求使用礼仪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人、因事、因时、因地恰当处理。有人说:“礼仪使人们接近,礼仪使人们疏远。”为什么呢?陌生人初次见面,礼仪可以表现为有教养,展示气质与人格魅力。可是不分场合、亲疏,乱用礼仪,过于讲究,过于造作,反而显得不真诚,不实在,令人难以相处,甚至会弄巧成拙。

4.入乡随俗原则。

《礼记》中说:“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俗话说“十里不同风、八里不同俗。” 尊重习俗原则与风俗禁忌是指世界每个民族地区都可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禁忌,我们应当理解它、尊重它,不违反这些风俗禁忌。礼源于俗,礼和俗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民族、国

家、地域、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交往时的礼俗就有很大差别。古语云:“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这就要求我们入乡随俗,与多数人的礼俗保持一致,这样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扩大交际范围。

以上只是浅谈社交礼仪的基本内涵和原则,想要更广泛地了解礼仪的精髓,还需要更深入的学习。

第二篇:论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

论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

关键词:爱国主义精神和平内涵意义

摘要:爱国主义精神是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旗帜,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要准确把握爱国主义精神的科学内涵,必须理解爱国、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精神这三个不同的概念。在当代中国,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是努力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爱国主义精神的科学内涵】

第一,爱国、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是三个不同的概念。要准确把握爱国主义精神的科学内涵,首先必须厘清爱国、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精神这三个不同的概念。由于这三个概念的含义比较接近,因而在日常用语中甚至在学术研究领域,人们往往把它们混同使用。其实,这三个概念的含义有着明显的不同,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于正确理解爱国主义精神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爱国和爱国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爱国即热爱祖国,是一种人们在处理 自己与所属祖国的关系时应当遵循的规范要求。祖国的内容既包括 自然要素,也包括经济要素和政治要素,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一定区域内的国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条件的统一。因此,爱国是指对祖国的国土、人民和国家热爱的情感心理和思想行为。它往往是感性的、具体的、零散的。爱国主义是爱国情感心理和思想行为的理性升华,是一种关于个人与祖国关系的理性认识系统,它基于人们于长时间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无比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体现了深厚的爱国之情、坚定的报国之志和高尚的效国之行的有机统一。爱国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也是两个不可等同的概念。爱国主义属于在社会生活中约束人们思想行为的准则体系,在不同社会生活领域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作为重要政治原则的爱国主义,与其所依附的社会制度紧密相关,它强调公民具有热爱和保卫祖国的基本政治责任和义务。作为道德要求的爱国主义,与其归属的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紧密相关,它要求人们把爱国、报国、兴国、强国、救国看作崇高美德,把卖国、祸国、乱国、叛国视为可耻行为。爱国主义精神高于作为政治原则和道德要求的爱国主义,与其所属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紧密相关,属于民族精神的核心部分,强调增强人们的国家意识、团结意识,强调激发民族志气,用奋斗目标激励人心增强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二者在本质上存在的差异,决定了各自社会功能的独特性。作为重要的政治原则的爱国主义,属于政治学的研究

范畴,通过这种性质的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提高国家公民自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政治素质。作为一种道德要求的爱国主义,属于伦理学的研究范畴,通过这种性质的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引导国家公民自觉地恪守爱国主义道德要求,不断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在民族精神中居于核心地位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范畴,它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能够不断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地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地升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品格,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人民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不断追求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第二,爱国主义精神在社会历史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毛主席说过:“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脉相承、从不间断的,又是日益发展、不断深化的。在古代,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具体表现为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反对民族压迫和外来侵略;辛勤创造中华文明,开发和改造祖国河山;推动社会进步和政治革新等。在近代,由于中华民族承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遭遇了极大的民族灾难所以,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成为中华民族压倒一切的历史任务,中华民族所焕发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是前无古人的。从林则徐到孙中山,无数民族英雄志士仁人,为振救中华民族,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由于没有找到一条引导中国爱国运动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历次爱国运动都功败垂成。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科学地解决了近代中国人民爱国运动一直没有正确解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即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前途以及战略策略等问题,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是辩证统一的,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邓小平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 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党的十六大报告把中华 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 国各 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是对 当代爱国主义精神的科学内涵的精辟概括。“团结统一”是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弘扬和培育“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对于加强各民族的精诚团结,共

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固有的品格,也是爱国主义精神在处理国内外各种事务中的集中体现。“勤劳勇敢”是一种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俭朴勤奋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中国人民依靠勤劳的双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赶走了外来侵略者,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发扬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自力更生,勤俭建国,把一个“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建设成今天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坚持弘扬“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和精髓,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根本体现。它是一种自立自信、发奋图强、知难而进、前仆后继的精神。唯有自强不息,我们才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又勇于创新,不自满自足而又谦虚谨慎,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进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性、吸引力和感召力。

【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的现实意义】

第一,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不断深化对我国历史和国情的认识,对改革开放30年伟大进程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今天,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力量源泉,而社会主义则是爱国主义不断发展的方向保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就是要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把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进步融人到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时代洪流中去。

第二,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发展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也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伟大历史任务。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压力和困难,会遭受各种各样的风险和考验。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奋发图强,集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斗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第三,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对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但是经济全球化并非经济利益一体化,各民族国家是国际社会最强大的行为主体,仍然有自己的经济利益,仍需保护民族工业和品牌,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否则,经济全球化也会直接威胁到国家的经济安全;经济全球化难以导致政治一体化,因此,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在对我国进行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爱国主义仍是当代维系民族国家政治合法性的重要保障。在全球化条件下,一方面,西方强势国家倚仗其经济实力推行强权政治,企图动摇我们作为民族国家主权象征的政府权威。另一方面,面对国人 的政治淡漠,如何以一种思想或理论来汇聚人心、重建政治信心,成为中国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能发挥这种作用的,只有爱国主义精神。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既不盲目排外,又不盲目崇洋,以塑造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的良好形象;既要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经验和其他文明成果,同时又要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维护国家主权,加速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第四,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是努力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集中体现为科学技术和高素质人才的竞争。高素质人才是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要力量,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大依托。因此,我们必须把加快科技发展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真正把爱国主义落在实处。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人身上的蓬勃朝气和创新精神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强大动力。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青年一代肩负着崇高使命。所以,必须在青年中大力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要求他们在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狠下功夫,努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牢把握人生的正确航向。同时,还必须在提高综合素质上狠下功夫,既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又积极陶冶文明素养;既努力增加知识积累,又积极加强品德修养;既努力锻炼强健体魄,又积极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真正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为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甘葆露,张耕民.当代爱国主义浅说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吴潜涛.爱国主义精神及其在公民道德建设体系中的地位

董重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朱士强

101305127

第三篇: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

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与精神实质 ——从“五个统一”视角

贾绘泽 郭华

(山西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山西 临汾 041004)

[摘要]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把握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要遵循历史夙愿、美好理想和现实追求的统一;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中国发展、世界贡献和人类进步的统一;现代化、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的统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统一。从“五个统一”视角深刻分析和研究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坚定人们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国梦;基本内涵;精神实质;五个统一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及后来出访俄罗斯等国时又对其进行了阐发。中国梦是一个内涵丰厚、主题鲜明的战略思想,从“五个统一”视角,分析和研究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从理论上把握中国梦的战略思想,坚定人们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历史夙愿、美好理想和现实追求的统一

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怀有的殷切愿望和美好理想,同时又是百年来中国人民在前赴后继艰辛求索的基础上,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多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基础上的现实追求,它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体现了中国梦的深厚的历史内涵、浓烈的理想情怀和强烈的现实意蕴。

第一,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历史夙愿。所谓夙愿,就是一向怀着的愿望和平素的心愿。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发展中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然而,鸦片战争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夙愿。林则徐提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康有为倡导“中国一家,休戚与共”,孙中山呼吁“振兴中华”。这些思想以巨大的感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鼓舞着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英勇斗争,但是由于领导阶级、指导思想等的局限性,这些斗争大都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中国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使这个梦想逐步接近和变为现实。金冲及先生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整个二十世纪一直是中国无数志士仁人顽强追求的目标,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中国的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可以说是贯穿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第二,中国梦是人民怀有的美好理想。中国梦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新境界,不仅是国家富强梦、人民富裕梦,也是民主法治梦、文化创新梦,还是生态和谐 [1](p1353)

梦、世界和平梦、社会公平梦,它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理想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共产党为实现这一理想,根据中国实际,加强顶层设计,提出了逐级递进、逐层提升的目标,实现了理想的长远性和阶段性的统一。邓小平提出从温饱到小康,再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层次性和阶段性战略目标。党的十五大提出,进入新世纪后的第一个10年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建设和改革,当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接近这一目标和理想。党的十八大强调:“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p15)

第三,中国梦是人民利益保障和发展为基础的现实追求。历史夙愿和美好理想,要依托当今时代和现实实践,反映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落实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现实追求上。列宁指出:“群众不是从理论上,而是根据实际来看问题的”[3](p103),“如果你不善于把理想与经济斗争参加者的利益密切结合起来,„„那么,最崇高的理想也是一文不值的。”毛泽东强调要真心实意地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5](p136-137)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实现中国梦必须直面和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迎接各种复杂挑战,切实满足群众的切身利益,不断适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二、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的凝练和概括,体现了当代中国人民对未来要实现的理想目标和境界的崇高追求。三者不是彼此分割,相互隔离,而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体现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相统一的精神实质

第一,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前提和保障。没有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就不可能有人民幸福。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亡国灭族的危险,人民生活处于极度贫困和不自由状态之中。正如康有为所言:“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四万万民众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领导集体的艰辛探索,我国国家面貌和国际地位发生了翻天

[6](p237)[4](p353)腹地的变化。当前我国经济总量上升到世界第2位,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2位。在此基础上,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我国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从2000年时的10.2%下降到2010年的2.8%,基本解决了农村居民的生存、食品和穿衣问题。历史证明,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人民才会好。

第二,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目的和归宿。中国梦的本质属性是人民性,这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的重要体现。没有人民的幸福,就谈不

上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中国梦的国家目标是实现国强民富、有序民主、政治文明、社会和谐。中国梦的民族目标是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走在世界前列,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但是,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国家富强和民族兴旺,都要以人民幸福为本,不断为人民造福。2012年11月,习近平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记者见面会上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些话语揭示了中国梦的真谛,深刻体现了中国梦的人民性,成为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和幸福追求。

第三,中国梦实现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体现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一方面,中国梦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任何一个方面的利益受损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中国梦的实现;另一方面,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的统一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即根本利益。以根本利益为基础不仅可以团结和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同时可以约束其它各种利益,也就是说,各种具体利益不能否定、偏离根本利益,必须受根本利益的统率和制约。邓小平强调:“我们全国人民有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崇高理想,即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并在最后实现共产主义,所以我们能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7](p267)

三、中国发展、世界贡献和人类进步的统一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自己的梦想,核心要求是实现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也是国际社会的重要财富,能够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国梦是中国发展和进步、为世界做出贡献和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有机统一。

第一,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中国梦作为近代以来全国各族人民矢志不渝的追求,立足点就是要实现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如今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中国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中国梦的提出更彰显了党对中国现代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科学把握,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当前实现中国梦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还很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并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提升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一方面,要以中国梦为激发中国人民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支撑,共同推进中国梦进程;另一方面要以中国梦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指向,着眼于解决中国现实矛盾和问题,促进理论和制度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也造福世界。首先,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合作和共赢理念,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精神,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繁荣,给各国带来了发展机遇。其次,中国为其他国家特别是不发达国家提供诸多有益经

验。尼日利亚著名学者费米·阿科莫莱夫在《没有人再嘲笑亚洲人》中说:“非洲可以从中国这个经济巨头身上学到很多经验,首先并且最重要的是,相信万事皆有可能,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中国的经济表现都是一个奇迹。它展示出一个拥有自信、决心和远见的民族可以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我们可以借鉴的另一个经验是,要想发展本国经济,只能靠自己民族的努力和决心,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的经济是靠外国人发展起来的”。

第三,中国梦能够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国始终自觉关注和深刻反思当代全球性问题,捍卫和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推进人类文明进步。首先,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持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性和以人为本的方向性,符合时代潮流,是人类整体利益的道德规范和普遍认同的价值。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2](p36)其次,高举公平公正旗帜,它含有尊重人与人和国与国之间的差异、平等地包容多元主体的正当权益、以寻求共赢效果的意蕴,这是世界各国追求的重要目标。再次,主张和平发展,它把和而不同视为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主张世界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同时,它还丰富了人权的内涵,贡献了天人合一等价值、提升了民主理念等。总之,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所说:“中国的变化,对全人类具有最高的重要性。中国的奋斗是全人类的奋斗。”

四、现代化、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的统一。

现代化、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内在统一、不能割裂。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理想和目标;社会主义是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路径和价值遵循;民族复兴则贯穿于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的追求和探索之中。

第一,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的梦想。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并且是无可避免的社会变革。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适应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把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看成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和梦想。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提供不了适宜现代化的环境。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走向现代社会的崭新起点,并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重要条件和良好环境,“中国经济建设的速度将不是很慢而可能是相

[10](p1433)当地快的,中国的兴盛是可以计日程功的。”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第一次公开宣布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和目标。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简洁明了地说:“理想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11](p209)并根据中国实际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和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把现代化的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党的十八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并描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

第二,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价值和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是一种运动、制度,更是一种价值目标。强调中国梦是社会主义的梦,不仅在于除了社会主义,其它任何主义都不能够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和必然要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还在于它揭示了中国梦的社会主义内涵。中国梦遵循共同富裕、公平正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社会主义价值,与美国梦不同,也与部分国家把对中国梦的理解集中在民主、人权等上存在差异。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届领导集体都始终强 [9](p8)

[8]

调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邓小平指出:“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

[11](p204)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2](p122)胡锦涛也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13](p10)。实现中国梦必然使社会主义优势在中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价值在中国真正实现。

第三,中国梦说到底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族复兴贯穿于实现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的追求和探索之中。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第一个提出了“振兴中华”的目标。毛泽东提出“使国家复兴”,把中国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邓小平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11](p257)把现代化与民族复兴对接。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把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结合起来。习近平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又把民族复兴与中国梦联系起来。因此,社会主义和现代化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目标本身,同时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途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就是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五、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统一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的深厚底蕴存在于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之中。中国道路是中国梦的实现途径,中国精神是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中国力量是中国梦的依靠力量,三者有机统一,共同构成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要求和关键路径

第一,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八大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运,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2](p9)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同时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些内涵与指向,与中国梦的内涵和要求是一致的、吻合的,只有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我国带来了历史性的变化,使我国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这些变化不仅得到了中国人民的高度认同,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广泛的关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在思想上坚信不疑,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干扰,在行动上坚定不移,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第二,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支撑,是凝心聚力的兴国、强国之魂,同时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习近平强调,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第三,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指出:

“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相信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14](p1096)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项基本要求”之首来阐释,凸显了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实现中国梦,依靠人民群众,核心的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牢记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坚定地相信和依靠群众,反对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牢记人民是权力的主体,党员干部要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习近平强调,中国梦就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

参考文献:

[1]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4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康有为.康有为政论集(上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1.[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徐崇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N].光明日报,2009-9-1.[9]宋鲁郑.只有去中国才能看见未来——中国正在迎来自信时代[J].红旗文稿,2013(3).[10]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CKS014);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1YJC710019);山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11223)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贾绘泽(1977-),男,山西襄汾人,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郭华(1986-),男,山西娄烦人,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研究生。

联系方式:山西临汾市贡院街1号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邮编:041004 电 话:*** 邮 箱:jiahuize2004@126.com

第四篇: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

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与精神实质

——从“五个统一”视角

贾绘泽 郭华

(山西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山西 临汾 041004)

[摘要]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把握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要遵循历史夙愿、美好理想和现实追求的统一;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中国发展、世界贡献和人类进步的统一;现代化、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的统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统一。从“五个统一”视角深刻分析和研究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坚定人们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国梦;基本内涵;精神实质;五个统一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及后来出访俄罗斯等国时又对其进行了阐发。中国梦是一个内涵丰厚、主题鲜明的战略思想,从“五个统一”视角,分析和研究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从理论上把握中国梦的战略思想,坚定人们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历史夙愿、美好理想和现实追求的统一

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怀有的殷切愿望和美好理想,同时又是百年来中国人民在前赴后继艰辛求索的基础上,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多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基础上的现实追求,它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体现了中国梦的深厚的历史内涵、浓烈的理想情怀和强烈的现实意蕴。

第一,中国梦是历史夙愿。所谓夙愿,就是一向怀着的愿望和平素的心愿。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发展中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然而,鸦片战争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夙愿。林则徐提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康有为倡导“中国一家,休戚与共”,孙中山呼吁“振兴中华”。这些思想以巨大的感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鼓舞着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英勇斗争,但是由于领导阶级、指导思想等的局限性,这些斗争大都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中国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使这个梦想逐步接近和变为现实。金冲及先生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整个二十世纪一直是中国无数志士仁人顽强追求的目标,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中国的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可以说是贯穿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1](p1353)

第二,中国梦是美好理想。中国梦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新境界,不仅是国家富强梦、人民富裕梦,也是民主法治梦、文化创新梦,还是生态和谐梦、世界和平梦、社会公平梦,它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理想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共产党为

实现这一理想,根据中国实际,加强顶层设计,提出了逐级递进、逐层提升的目标,实现了理想的长远性和阶段性的统一。邓小平提出从温饱到小康,再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层次性和阶段性战略目标。党的十五大提出,进入新世纪后的第一个10年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建设和改革,当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接近这一目标和理想。党的十八大强调:“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p15)

第三,中国梦是现实追求。历史夙愿和美好理想,要依托当今时代和现实实践,反映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落实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现实追求上。列宁指出:“群众不是从理论上,而是根据实际来看问题的”[3](p103),“如果你不善于把理想与经济斗争参加者的利益密切结合起来,„„那么,最崇高的理想也是一文不值的。”[4](p353)毛泽东强调要真心实意地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5](p136-137)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实现中国梦必须直面和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迎接各种复杂挑战,切实满足群众的切身利益,不断适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二、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的凝练和概括,体现了当代中国人民对未来要实现的理想目标和境界的崇高追求。三者不是彼此分割,相互隔离,而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体现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相统一的精神实质

第一,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前提和保障。没有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就不可能有人民幸福。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亡国灭族的危险,人民生活处于极度贫困和不自由状态之中。正如康有为所言:“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6](p237)釜底之鱼、牢中之囚,四万万民众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领导集体的艰辛探索,我国国家面貌和国际地位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当前我国经济总量上升到世界第2位,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2位。在此基础上,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我国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从2000年时的10.2%下降到2010年的2.8%,基本解决了农村居民的生存、食品和穿衣问题。历史证明,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人民才会好。

第二,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目的和归宿。中国梦的本质属性是人民性,这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的重要体现。没有人民的幸福,就谈不上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中国梦的国家目标是实现国强民富、有序民主、政治文明、社

会和谐。中国梦的民族目标是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走在世界前列,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但是,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国家富强和民族兴旺,都要以人民幸福为本,不断为人民造福。2012年11月,习近平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记者见面会上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些话语揭示了中国梦的真谛,深刻体现了中国梦的人民性,成为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和幸福追求。

第三,中国梦实现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体现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一方面,中国梦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任何一个方面的利益受损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中国梦的实现;另一方面,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的统一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即根本利益。以根本利益为基础不仅可以团结和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同时可以约束其它各种利益,也就是说,各种具体利益不能否定、偏离根本利益,必须受根本利益的统率和制约。邓小平强调:“我们全国人民有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崇高理想,即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并在最后实现共产主义,所以我们能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7](p267)

三、中国发展、世界贡献和人类进步的统一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自己的梦想,核心要求是实现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也是国际社会的重要财富,能够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国梦是中国发展和进步、为世界做出贡献和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有机统一。

第一,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中国梦作为近代以来全国各族人民矢志不渝的追求,立足点就是要实现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如今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中国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中国梦的提出更彰显了党对中国现代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科学把握,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当前实现中国梦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还很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并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提升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一方面,要以中国梦为激发中国人民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支撑,共同推进中国梦进程;另一方面要以中国梦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指向,着眼于解决中国现实矛盾和问题,促进理论和制度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也造福世界。首先,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合作和共赢理念,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精神,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繁荣,给各国带来了发展机遇。其次,中国为其他国家特别是不发达国家提供诸多有益经验。尼日利亚著名学者费米·阿科莫莱夫在《没有人再嘲笑亚洲人》中说:“非洲可以

从中国这个经济巨头身上学到很多经验,首先并且最重要的是,相信万事皆有可能,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中国的经济表现都是一个奇迹。它展示出一个拥有自信、决心和远见的民族可以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我们可以借鉴的另一个经验是,要想发展本国经济,[8]只能靠自己民族的努力和决心,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的经济是靠外国人发展起来的”。

第三,中国梦能够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国始终自觉关注和深刻反思当代全球性问题,捍卫和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推进人类文明进步。首先,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持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性和以人为本的方向性,符合时代潮流,是人类整体利益的道德规范和普遍认同的价值。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2](p36)其次,高举公平公正旗帜,它含有尊重人与人和国与国之间的差异、平等地包容多元主体的正当权益、以寻求共赢效果的意蕴,这是世界各国追求的重要目标。再次,主张和平发展,它把和而不同视为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主张世界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同时,它还丰富了人权的内涵,贡献了天人合一等价值、提升了民主理念等。总之,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所说:“中国的变化,对全人类具有最高的重要性。中国的奋斗是全人类的奋斗。”

四、现代化、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的统一。

现代化、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内在统一、不能割裂。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理想和目标;社会主义是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路径和价值遵循;民族复兴则贯穿于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的追求和探索之中。

第一,中国梦是现代化的梦。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并且是无可避免的社会变革。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适应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把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看成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和梦想。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提供不了适宜现代化的环境。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走向现代社会的崭新起点,并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重要条件和良好环境,“中国经济建设的速度将不是很慢而可能是相当地快的,中国的兴盛是可以计日程功的。”[10](p1433)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第一次公开宣布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和目标。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简洁明了地说:“理想

[11](p209)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并根据中国实际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和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把现代化的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党的十八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并描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

第二,中国梦是社会主义的梦。社会主义是一种运动、制度,更是一种价值目标。强调中国梦是社会主义的梦,不仅在于除了社会主义,其它任何主义都不能够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和必然要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还在于它揭示了中国梦的社会主义内涵。中国梦遵循共同富裕、公平正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社会主义价值,与美国梦不同,也与部分国家把对中国梦的理解集中在民主、人权等上存在差异。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届领导集体都始终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邓小平指出:“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

[9](p8)

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11](p204)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2](p122)胡锦涛也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13](p10)。实现中国梦必然使社会主义优势在中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价值在中国真正实现。

第三,中国梦是民族复兴的梦。民族复兴贯穿于实现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的追求和探索之中。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第一个提出了“振兴中华”的目标。毛泽东提出“使国家复兴”,把中国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邓小平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11](p257)把现代化与民族复兴对接。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把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结合起来。习近平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又把民族复兴与中国梦联系起来。因此,社会主义和现代化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目标本身,同时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途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就是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五、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统一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的深厚底蕴存在于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之中。中国道路是中国梦的实现途径,中国精神是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中国力量是中国梦的依靠力量,三者有机统一,共同构成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要求和关键路径

第一,中国道路是实现途径。党的十八大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运,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2](p9)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同时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些内涵与指向,与中国梦的内涵和要求是一致的、吻合的,只有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我国带来了历史性的变化,使我国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这些变化不仅得到了中国人民的高度认同,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广泛的关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在思想上坚信不疑,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干扰,在行动上坚定不移,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第二,中国精神是强大动力。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支撑,是凝心聚力的兴国、强国之魂,同时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习近平强调,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第三,中国力量是依靠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指出:“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相信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14](p1096)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项基本要求”之首来阐释,凸显了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实现中国梦,依靠人民群众,核心的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牢记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坚定地相信和依靠群众,反对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牢记人民是权力的主体,党员干部要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习近平强调,中国梦就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

参考文献:

[1]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4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康有为.康有为政论集(上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1.[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徐崇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N].光明日报,2009-9-1.[9]宋鲁郑.只有去中国才能看见未来——中国正在迎来自信时代[J].红旗文稿,2013

(3).[10]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CKS014);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1YJC710019);山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1122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贾绘泽(1977-),男,山西襄汾人,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郭华(1986-),男,山西娄烦人,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研究生。

联系方式:山西临汾市贡院街1号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邮编:041004

电话:***邮箱:jiahuize2004@126.com

第五篇:基本礼仪

【自身修养】

1、如果自己认为文化水平较高,就应该时时表现出知书达礼的样子,加上内心的诚意,自然彬彬有礼,不致成为有知识却不懂礼仪的人。

2、若是觉得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就应该重视法律和礼俗,并且确实遵守,不致妨害社会的秩序。更进一步充实自己的道德修养,以免干扰别人

【水杯接递礼仪】第一步:右手拿左手托,四指并拢,大拇指打开。第二步:平稳递出,手指不要触及杯沿。那样影响客人用茶很不礼貌卫生的!第三步:留足接拿空间,双手示意“请您喝茶

【餐桌礼仪】

1、给人递水递饭一定要双手。

2、吃饭要端碗,不要在盘子里挑拣。3.递刀具给别人要记得递刀柄那一端。

4、帮别人倒茶倒水后,壶嘴不要对着别人。

5、盛饭端茶给别人,若中间隔人,不要从别人面前经过递,要从别人后面绕过递。

6、与别人碰杯,自己的杯子要低于对方,特别是对方是长辈或领导

【打招呼礼仪】路遇时要简单,骑车遇熟人要先下车后打招呼,在工作单位可说忙着啊,在会场或学习场合一般只用手势或眼神示意即可,在医院碰面不宜说你好,而说来了?厕所见面点头即可。若见到不宜见的人可说声你们谈吧,然后离开

【送客礼仪】客人要离去,先诚恳挽留;如执意要走,则不必强留。送门外时,要说您走好。欢迎再来。经常来玩。送客不要急于回转,客人请主人留步后,主人要目送客人走远,招手再见再回转。回屋时关门的声音要轻,否则客人听到会产生误会

【社交礼仪用语】初次见面应说:幸会。看望别人应说:拜访。等候别人应说:恭候。请人勿送应用:留步。麻烦别人应说:打扰。请人指教应说:请教。请人解答应用:请问。求人原谅应说:包涵。老人年龄应叫:高寿。中途先走应说:失陪

【交谈禁忌】和别人交谈时,要专心听对方讲话,有时可眼神交汇,让对方感受到你对他的话的重视。不可东张西望,摆弄贴身物品,或玩手机等

【喝汤的礼仪】喝汤要用汤匙,不宜端起碗来喝。喝汤的方法,汤匙由身内向外舀出,并非由外向内。养成习惯,第一次舀汤宜少,先测试温度,浅尝。不要任意搅和热汤和用口吹凉,喝汤不要出声。汤舀起来,不能一次分几口喝。

【祝酒礼仪】1.主人敬酒时,各桌人员应起立举杯,碰杯时要目视对方致意。祝酒时,不目视对方是不礼貌的2.主桌未祝酒时,其他桌不可先起立或串桌祝酒

3.客人不宜先提议为主人干杯,以免喧宾夺主。4.女士不宜提议为男士干杯。

【握手的时机(2)】他人给予自己或自己对他人表示一定的支持、鼓励或帮助时也应与之握手;向他人或他人向自己表示恭喜、祝贺时应与之握手;应邀参加重要的社交活动如宴会、舞会、沙龙、生日晚会等,在开始前与结束时应与主人及来宾握手;他人向自己或自己给他人赠送礼品、颁发奖品时应与之握手

【握手的时机(1)】遇到较长时间未曾谋面的熟人,应与其握手;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同相识的人道别应与其握手;在办公室、家中以及一切以本人为东道主的场合中迎接或送别来访者时应与其握手,表示欢迎或欢送;拜访他人后,在辞行前应与对方握手;被介绍给不认识者时应与其握手

【喝酒礼仪】会喝酒的人饮酒前,应有礼貌地品一下酒。可以先欣赏一下酒的色彩,闻一闻酒香,继而轻吸一口,慢慢品味。不要为显示自己的海量,举起酒杯便一饮而尽,使酒顺着嘴角往下流。也不宜一边抽烟,一边饮酒。鉴于酒后易失言、失礼,故宴请活动中饮酒的酒量要控制在自己平日酒量的一半以下

【婉绝他人敬酒礼仪】1.主动要饮料,并说明自己不饮酒的原因2.在自己的杯子里少斟一些酒,然后轻轻推开酒瓶3.敬酒者向自己斟酒时,用手轻轻敲击酒杯边缘即“我不喝酒,谢谢” ,别人敬酒时把酒杯翻过来放或悄悄倒在地上都是失礼的【男女交往的礼仪--男士的礼仪修养(2)】三男性应大度,从大处着眼,不计较小是小非,很能赢得周围人的好感,更会获得女性的赞赏和亲近四男性要刚柔相济,根据具体情况和环境,该刚则刚,该柔则柔,大事清楚,小事糊涂,尤其与女性交往和接触,必须善于体察其实际情况和需要,以礼相待,给与必要的关心照顾

【餐桌上的基本礼仪】

1、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

2、必须小口进食,不要大口的塞,食物未咽下,不能再塞入口

3、他人在咀嚼食物时,均应避免跟人说话或敬酒

4、避免在餐桌上咳嗽、打喷嚏、怄气。万一不禁,应说声“对不起”

【请柬的礼仪】

1、请柬要精美,内容简明扼要。

2、请柬的语言应客气,要表示出对邀请人的尊敬,应避免出现“准时”两字。

3、请柬应登门递送或邮寄,不要转递。

4、受邀者接到请柬后应及时回复应邀者。

【握手的禁忌(2)】不要在握手时另外一只手插在衣袋里或拿着东西;不要握手时面无表情或过份客套;不要仅仅握住对方的手指尖,而是要握住整个手掌。即使对异性也要这么做;不要在握手时上下左右抖个没完

【握手的禁忌(1)】不要用左手相握,尤其和阿拉伯人/印度人打交道时要牢记,在他们看来左手是不洁的;在和基督教信徒交往时,要避免两人握手时与另外两人相握的手形成交叉状,在他们眼里这是很不吉利的;不要在握手时戴着手套或墨镜,只有女士在社交场合戴着薄纱手套握手,才是被允许的【个人礼仪--仪容(2)】化妆:化妆应自然、协调。化妆的礼规包括:勿当众化妆、勿在异性前化妆、勿用他人化妆品,勿评论他人的妆容。手的垂放:双手自然下垂掌心向内,分别贴放在大腿两侧或相握于腹前,持物:拿东西时应动作自然,用力均匀,不易翘无名指和小指。从长者手中接过物品时应用双手

【个人礼仪--仪容(1)】头发:应根据身高/年龄/脸型/胖瘦/着装/职业等因素而定;面容:在社交场合,不易佩戴太阳镜。男士应及时地剃去胡须;手臂及腿

部:在正式场合女士不易穿半袖装或无袖装。不允许光脚穿鞋子.拖鞋/凉鞋/镂空鞋/无跟鞋也是难登大雅之堂的。男士着装不应暴露腿部,不允许穿短裤

【自我介绍礼仪】1.自我介绍最好是先递名片再介绍

2、自我介绍时间要简短

3、自我介绍内容要全面。包括:单位、部门、职务、姓名。

4、倘若你的单位和部门头衔较长的话,一定要注意第一次自我介绍的时候使用全称第二次才可以改简称

【接名片礼仪】接受名片时应起身,微笑着注视着对方,并双手或右手捧接。接过后可说“谢谢”,接过名片后,首先要看,这一点至为重要。甚至可将对方姓名/职衔念出声来,使其有受重视感。在对方离去之前不必急于将对方的名片收藏起来

【男士衣着服饰礼仪】三色原则:男士在正式的商务场合衣着服饰最好不要超过三种色系。三一定律:鞋子,腰带,公文包应该保持一个颜色(多为黑色).穿短衬衣不要打领带。领带下端在皮带扣上端为宜。男人腰带上面不要挂任何东西-

下载论礼仪的基本内涵和原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礼仪的基本内涵和原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在教育理论界,人们对素质教育内涵与外延的认识是众说纷纭的,甚至可以说莫衷一是的,但我始终认为,党 中 央、国 务 院 对素质教......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 2016年09课程考试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 学习中心:知金北京 学号:***13 姓名:闫玲玲 专业层次: 专升本浅谈中国......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体现出......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体现出......

    “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基本内涵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和确立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在当前深入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成为一个亮点。那......

    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民族精神中的“民族”是指国家层面上的“民族”。 斯大林对民族的定义是“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

    个人礼仪的内涵

    个人礼仪是社会个体的生活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世的准则,是个人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个体规定,是个人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养良知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

    基本礼仪常识

    基本礼仪常识 1.餐巾不是用来擦汗、擦眼镜或刀叉。餐巾应至于膝盖上,不可挂于胸前。 勿拍打餐厅提供的纸餐巾,会惊吓客人。2.餐叙中,不可任意趴到桌下捡餐巾或拾物,会被误认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