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时间:2019-05-13 20:09: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第一篇: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民族精神中的“民族”是指国家层面上的“民族”。斯大林对民族的定义是“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选集》上卷 第64页)

民族精神中的“精神”是指狭义上的“精神”。从广义上看,精神是指与物质相对的所有的非物质现象,即一切意识现象:各种心理、思维、观念、学说等。从狭义上说,精神是指意识中最深层的而又比较稳定的部分,是人的心理意识和一切文化现象的内核和精华。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文化是人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自从有了人,有了人的活

动,也就有了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因为一切有了人的痕迹的东西都叫文化。中国传统典籍《周易》、《说苑·指武》与近代英国学者泰勒《原始文化》等都对文化作出典型界说。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人类文化也就有了从时间上区分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从渊源上区分的外来文化和民族文化,从功用上区分的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等。民族精神属于文化范畴,是民族文化中核心部分,它集中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民族精神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它并不是某种有形物,不过你又能时时处处感受到它的存在,因为它能体现在各种文化载体中,体现于民族成员的一言一行中。文化如水,人似鱼。在某一民族中,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各种文化产品中,都会表现出该民

族特有的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特征,其中最本质、最深刻的东西就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和重要标志。在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过程中,民族情感、民族文化、民族信仰、民族习俗等诸多因素都在起作用,不过起主导作用的是民族精神,它起着灵魂和基础作用,从而成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和动力。因为如果没有民族精神作基础,民族情感就会逐步淡化,民族文化和民族信仰会随着与其他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而被同化或消蚀,民族习俗的特征也会逐步消失,从而也就难以在重大事件出现时表现出应有的凝聚力。民族精神作为民族魂,它的强弱则决定着民族凝聚力的大小与方向。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对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同时它又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标志,影响到整个民族的兴衰成败。

党的十六大对中华民族精神进行提炼和概括:“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十六大报告深刻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实现中华伟大民族复兴,应当怎样弘扬和培育我们的民族精神呢?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弘

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物质基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政治导向和制度保证;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结合时代文化吸收和借鉴国外文化的优秀成果,立足于发展先进文化;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贯穿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使其融入青少年的血脉之中;应当重视和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对民族精神的研究;要注重提高国民素质,为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供主体保障等等。在对国民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中,弘扬和培育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们是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

第二篇: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它的核心内容(基本思想)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此外,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敬老尊贤的伦理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的和合精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犹如民族思想脉动的主旋律,这个主旋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不同情况下会形成或悲壮慷慨或昂扬激越的不同乐章。例如民主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这些不同乐章既是中华民族精神主旋律的具体表现,又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旋律。

1、团结统一

内涵:整体意识、凝聚力、向心力,举例:万众一心、抗震救灾;土尔扈特东归 ;文成公主入藏;抗击雪灾;神州七号;

2、爱好和平

内涵: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

举例:和为贵;朝核问题;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3、勤劳勇敢

内涵: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

举例:万众一心,抗震救灾;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见义不为,无勇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4、自强不息

内涵: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举例:抗震救灾、灾民自救;屈原放逐而赋《离骚》;司马迁忍辱著《史记》;自古男儿当自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关于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具体解释: 一、爱国主义

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它是自古至今贯穿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一根主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的历史之所以悠久和伟大,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是起了重要作用的。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感情,一种对于自己祖国挚爱的深厚情感。它表现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和深切的眷恋,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强烈期盼,对祖国繁荣昌盛的坚定信念,对祖国主权和尊严的坚决捍卫,对卖国求荣的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的无比崇敬等。这种感情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升华为爱国意识,因而它又是一种道德力量,它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祖国的富强,保卫国家的独立和尊严。第二,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第三,爱中华民族、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爱社会主义。只有把三者统一起来的爱国主义,才是我们时代的最强音,才能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团结统一。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维护统一、顾全大局的互 助合作精神。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从遥远的古代起,我国各族人民就建立了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共同开发了祖国的河山,两千多年前就形成了幅员广阔的统一国家。悠久的中华文化,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团结统一,深深印在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自古以来,中国各民族之间就存在着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而自豪,都有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整体感和责任感。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切身感受到国家的统一是民族生存、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颂歌。中国从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以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虽有分合离聚,但主体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高度一致的整体感、责任感和忠实于群体的价值取向,在于各个民族之间和睦合作、友好相待的优良传统。离开了这种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一个庞大的多民族的中国要想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保持统一和繁荣,是不可思议的。历史规律告诉我们,国家只有统一才能强大,民族只有团结才能发展。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

三、爱好和平。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团结合作,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贡献的精神。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固有天性。中华民族历来以爱好和平著称于世,被誉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的爱好和平精神不仅表现在与各兄弟民族、各民族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携手共进上,而且表现在与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友好交往,休戚与共上。“以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协和万邦”、“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四海之内皆兄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些中国先哲的著名言论,精彩地表达了中华民族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海纳百川的宽宏胸怀,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之中。中国人民对待其他民族,从不是采取敌视态度,更不主张刀兵相加,而是强调以仁政“陶冶万物,化正天下”,强调普遍的人类博爱,注重在文化交往中增多共识,促进民族的融合与合作。郑和七下西洋,玄装印度取经,鉴真东渡扶桑„„这些典型的事例,是中华民族善于和勇于与毗邻异域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开展国际合作的历史见证,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精神。今天,我们所说的“和为贵”,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深刻理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世界上首倡了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审度天下大势,把和平与发展确定为时代的主题。面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继承和借鉴中国古代先哲“和而不同”的思想,主张维护世界多样化,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主张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郑重声明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展示了爱好和平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四、勤劳勇敢。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和抗击邪恶势力的斗争中,勤勤恳恳,努力不懈,勇于拼搏,敢于斗争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中,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最早形成的民族性格和伦理精神。自古至今,它贯穿于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体现在中华民族德行的各个方面。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勤劳是一切事业 成功的保证,是兴家的传家之宝,是兴国的立世之本,也是众德之首,万善之源。“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克勤为邦,业广唯勤”、“业精于勤,荒于嬉”、“勤则难朽,逸则易”,这些立身、立业、立国的古训至今仍是我们处世之身的重要准绳。勤劳和勇敢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人类改造自然的斗争中,要想如愿以偿,达到理想的彼岸,既要有勤奋耕耘、艰苦奋斗的品格,又要有勇敢拼搏、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在中国古代思想家那里,勇敢是值得崇尚的美德,强调“不畏强御”、“勇者无惧”,要求人们面对权势和强暴,要有无所畏惧的精神。同时还认为,“有义之谓勇敢,故所贵于勇敢者,贵其能以立义也”,强调“勇于义而果于德,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要求人们为了追求真理,坚持正义,要有置个人荣辱、贫富、生死于度外,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大无畏精神。这样的勇敢精神突出体现了贯穿中华古今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只有勇敢,才能排除万难,只有勇气才能克敌制胜。

五、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精神深深渗透在中华各族儿女的灵魂中,它几乎成为中华精神永恒性的烙印。它不仅浸染在我国古代大量的传说、神话、文学作品和史料记载中,而且为历代文化所承传,以致它绵延至今,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所认同并发扬光大。可以说,哪里有中华民族文化,哪里便涌动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五千年来,历朝历代都涌现了许多具有这样高风亮节的仁人志士。他们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人民鞠躬尽瘁;或刚正不阿冒死请命;或毁家纾难精忠报国;或血战沙场马革裹尸;或临危不惧舍生取义。他们的浩然正气,彪炳史册,光照千秋。正是这样的国魂精神,推动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征服千难万险,越过漫漫历史长河走到今天。

第三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在教育理论界,人们对素质教育内涵与外延的认识是众说纷纭的,甚至可以说莫衷一是的,但我始终认为,党 中 央、国 务 院 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认识和界定是明确而具体的。透过我们对改革开放以来 党 中 央、国 务 院对素质教育的历次重要论述的学习,我们至少可以通过以下八个方面来把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一个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我认为,这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标志。没有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就没有素质教育。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说,教育方针与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体两 面的关系。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根本要求,而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或根本要求。

很遗憾,在不少学校,我们看不到教育方针;在不少校长的头脑里,很难完整地表述教育方针。

2、“一个宗旨”——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

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民族素质。在这里,教育不仅仅要为每个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服务,更要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服务。也就是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民族竞争力。

3、“一个优先”——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从孔夫子开始,我国教育历来是强调先做人,后学习的。很遗憾,极端的应试教育把我国这一优秀教育传统丧失殆尽。总 书 记 提出,素质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确实切中了当今我国教育之时弊。

这一点告诉我们,素质教育要弘扬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

4、“两个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这是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必须突出的两个重要培养目标。这一重点培养目标的提出,使我国教育在培养目标方面突出强调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5、“一个载体”——以全面实施国家课程方案为载体

素质教育的抓手是什么?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这是不少教育工作者不断向我们提出的问题。其实,自从我省本次素质教育工作一启动,我们就鲜明地提出一个观点: 素质教育首先体现在国家课程方案里。也就是说,全面实施和贯彻好国家课程方案,是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最具体、最有效的切入点。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说,没有国家课程方案的全面而有效的贯彻,就没有真正全面的素质教育。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规范办学行为的同时,特别强调要逐步创造条件,努力开齐开足开好各类 课程。

6、“两条途径”——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这是1999年中 央 和国 务 院文件提出的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我们不能不说,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以来特别重视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这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长处,一个特点。但是,我 们也不能不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仅仅靠开设好文化类课程是不行的,还必须开设好音乐、美术、体育类课程,开设技术 类、实践类课程。说到底,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坚持书本学习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7、“两个规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这就告诉我们: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科学的指导。具体讲,素质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要尊重教育科学规律。正因为如此,素质教育必须尽快从“应试教育”长期坚持的“时间+汗水”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

8、“三个方面”——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长期以来,在不少地方,中小学教育几乎包办了学生的所有生活时空,特别是随着所谓寄宿制学校的大兴其道,似乎学校成了儿童青少年生活、学习和成长的“全职 保姆”。这是对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扭曲!1999年,中 央、国 务 院 文件提出,素质教育要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也就是说,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也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责任,只 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携手,素质教育才能得到顺利实施。在当前,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让每个家庭都参与到学生教育中 来,这是我省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第四篇: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 2016年09课程考试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

学习中心:

知金北京 学号:***13 姓名:

闫玲玲

专业层次: 专升本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

内容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它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有机结合的必然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特有国情下形成并发展,它是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下发展起来的一套切合时代的理论,它符合本国国情,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在原有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理论创新,在经济建设方面,大胆引进市场经济这一全新的概念,积极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种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直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从而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生产力,这是在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里从未有的,也是当今时代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一次大胆的理论创新,在实践中仍需不但总结经验,完善这一理论,并不时创新。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毛泽东思想 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有机结合的必然产物,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深刻分析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和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理论和原则。一是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认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归根结底还是表现在它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二是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认为社会主义是 “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已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 脚消灭私有制”。三是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 “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即“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

第1页(共5页)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 2016年09课程考试

四是坚持共同富裕原则。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所有剥削制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理论和原则。一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二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为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代表,人民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无产阶级必须“把一切政治权力集中于人民代议机关之手”其权力机关应当由人民选举并监督。三是坚持工人阶级政党领导。认为工人阶级要想取得革命的成功,就必须建立自己的政党,这样 “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没有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理论和原则。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及其劳动群众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理论武器,是关于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二是必须吸收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认为文化建设不能割断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联系,而必须继承和借鉴人类历史上一切有价值的优秀文化成果。三是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原则。认为未来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主义必须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根据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的要求,科学社会主义只有同各国具休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其自身作用、实现其自身发展。由于各个国家的现实国情、历史文化和发展程度各有不同,因此各国必须从实际出发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上具有鲜明 “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经济方面的主要特色。一是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是建立在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现实基础上的,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二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和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分配制度上的鲜明特色。四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由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很不发达,经济发展也不平衡,所以为了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通过部分先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五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2页(共5页)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 2016年09课程考试

这是我国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发展需要而确立的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政治方面的主要特色。一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这是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结合中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保证。二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种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政权组织形式。三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这种政治制度 “是我国具休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政治制度的优势,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文化方面的主要特色。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别强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二是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三是重视和谐文化建设。通过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是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的智慧结晶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明确提出 “以苏为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探索的经验教训,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和现实启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紧紧围绕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主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适应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明

第3页(共5页)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 2016年09课程考试

确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深刻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新情况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人关键时期的新要求,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二、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

(一)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毛泽东认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只能够得到了证明的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从客观实际产生出来而又在客观实际中获得证明的最正确最科学最革命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他要求全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毛泽东的这些真知灼见,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最实际的体现。

(二)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的性质决定的,是党的宗旨的根本要求。做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是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基本实践,也是党的生命和力量所在。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中国在任何时代任何国情下都必须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

(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个国家的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必须首先立足于本国,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依靠本国的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出一条时候本国特色的正确道路,把本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搞好。当代世界局势复杂,区域矛盾比较突出,中国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比较多的问题,中国必须建立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这是毛泽东思

第4页(共5页)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 2016年09课程考试

想给予我们的启示,也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给与我们在世界局势下的最重要的基本立足点。同时,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决不允许有任何奴颜婢膝、卑躬屈节的表现,决不允许屈服于任何外来的压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是坚强和勤劳、自尊、自信的民族,中国人有自己奋斗到底的大无畏的决心和气概,充分相信本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主要依靠广大人民的共同奋斗发展革命和建设事业。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著作选读》

2、《邓小平选集》

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集》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注意理论体系概论》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7、毛泽东.《毛泽东军事文选》[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年

第5页(共5页)

第五篇: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体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教师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1)树立远大的职业道德理想(2)掌握正确的职业道德知识(3)陶冶真诚职业道德情感(4)磨练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5)确立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6)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1)教师职业道德适用的针对性(2)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双重性.(3)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4)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的多样性.(5)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典范性(6)教师职业道德影响的广泛性和深远性。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旨意

一是揭示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独特性,说明了它是教师这一职业所特有的,是与教师这种职业密切联系的专门性道德,是教师在其现实职业生活中应遵守的和所应具有的。

二是揭示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说明教师职业道德不只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还包括教师对这些规范或准则中内得而成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教书育人原则 乐勤敬业原则人格示范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

(1)对教师工作的促进作用(2)对教育对像的教育功能(3)对社会文明的示范功能(4)对教师修养的引导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构成有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和职业荣誉八大因素构成。

◆教师具备的仪表风度

自然纯真,朴素大方;适合时宜,表现个性;举止优雅,情态谦和。

◆教师教学姿态与要求

教师的仪态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的表情、手势和身势。

要求做到四方面 :站态要有安定感和力度,这样有利于学生提高情绪,振作精神,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要求教师适当变化站姿;要有优美的手势正确地表达感情,不能指手画脚,盛气凌人;面部表情要丰富,但不做作,要善于运用喜、怒、哀、乐、恨、怨、叹等表情;要用普通话教学,力求发音准确、语调流畅、抑扬顿挫。

◆ 教师基本的心理品质

兴趣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能力品质

◆教师德性的含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它既是教师人格特征化的品德,也是教师教育实践性凝聚而成的品质。

◆教师必须养成的职业道德习惯

一是热情主动;二是端庄大方;三是规范得体;四是宽容公正;五是沟通合作;六是双赢思维;七是关注细节;八是不断更新。

下载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体现出......

    “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基本内涵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和确立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在当前深入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成为一个亮点。那......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团结统一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团结统一 各位老师好,现在我开始讲课。 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

    平安建设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1、平安建设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答:平安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保障工程,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所期盼的民心工程,是提高党的执......

    自我评价的基本内涵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自我评价是指员工对影响其工作的因素进行全面的认识。 自我评价对于个人和企业来说都很重要。 真实的自我评价可以帮助员工认识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特长......

    “中国梦”基本内涵和奋斗目标是什么(★)

    “中国梦”基本内涵和奋斗目标是什么 2013年04月12日 来源: 新华网 3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新华社记者 丁林 摄 基本内涵 实现中华民族伟......

    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延安精神,首先要对延安精神作出明确的界定。我们课题组认为,延安精神就其形态来说,不是一个理论体系,它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一......

    高效课堂的基本内涵

    高效课堂的基本内涵 高效课堂,从一堂课的过程看:应该是学生参与度高和学生思考问题深刻的课堂;从一堂课的效果看:应该是学生满意度高和当堂达标率高的课堂。高效课堂的四个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