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建设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时间:2019-05-15 07:23: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平安建设的基本内涵是什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平安建设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第一篇:平安建设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1、平安建设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答:平安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保障工程,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所期盼的民心工程,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工程。

2、平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平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为核心,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为主线,广泛开展平安地区和平安单位建设,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3、平安建设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答:一是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防止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的情况发生。二是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努力化解不和谐因素,防止严重危害社会稳定的重大群体性事件发生。三是维护城乡社会治安秩序,使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乱点得到有效整治,防止严重危害群众安全感的重大治安问题发生。四是预防和减少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防止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群死群伤事故发生,努力把人员伤亡、财

产损失和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五是依法查处经济犯罪案件,及时消除经济领域的不稳定因素,防止严重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经济案件发生。

4、实施平安建设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答:一是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二是依法打击各类犯罪和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三是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范工作。四是加强社会管理。五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六是加强公民道德、法制宣传教育和民主法制建设工作。

5、如何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答:各级党委和政府一要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坚决防止和纠正各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出台政策和行政管理措施之前要进行影响稳定的风险评估,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从源头上预防、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二要进一步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工作制度和工作网络,重点抓好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体系建设,推动各部门、各单位建立健全内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提高发现和解决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能力。三要整合基层维护稳定力量,加强组织协调,定期排查调处矛盾纠纷,通过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网络,及时了解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及时发现各种矛盾纠纷,明确疏导化解责任,抓好督促落实。四要强化社会联动调处,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有机结合起来,把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当

地、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五要认真贯彻《信访条例》,建立健全信访工作机制,建立理性、有序、合法的信访秩序,维护信访者的合法权益。六要认真分析研究群体性事件的规律和特点,加强对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和预测,强化情报信息工作,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功能齐全、运转高效的应急处置机制。七要努力预防和减少“民转刑’’案件的发生,防止矛盾激化,防止极少数人采取极端手段报复社会,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6、如何打击各类犯罪和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 答:一是加强对社会治安形势的分析和研究,建立完善社会治安形势评估预警和政法部门配合制约等工作机制。将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的方针贯彻落实到侦查破案、批捕起诉、定罪量刑、监管改造等各个环节中去,确保刑事发案得到有效遏制。严厉打击有组织犯罪、黑恶势力犯罪、杀人和爆炸等严重暴力犯罪以及抢劫、抢夺、盗窃等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侵财犯罪,对犯罪分子形成强有力的震慑。加强对刑事诉讼活动的监督,防止和纠正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重罪轻判等现象。二是建立健全对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定期排除制度,找出问题症结,组织有关部门共同进行整治,限期改变面貌。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有效遏制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的涉枪、投毒、爆炸案件发生。加大对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查禁和打击力度,净化社会环境。三是依法严厉打击严重经济犯罪,进一步整顿和规

范市场经济秩序。重点打击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影响社会稳定、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严重经济犯罪,着力抓好涉案金额大、涉及面广、危害严重案件的查处。加强对经济犯罪多发领域安全防范工作的对策研究,提高发现、预防、打击经济犯罪的综合能力。继续抓好市场秩序的专项整治,进一步加强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严厉打击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非法生产经营活动,切实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四是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渗透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从事蛊惑煽动,以及利用人民内部矛盾制造事端等非法活动。

7、如何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范工作? 答:一是建立和防范各种治安防控网络。特别要建立和完善社会面的治安防控网络,重点要害部位和特殊行业、公共复杂场所的治安管控网络,乡镇(街道)、村(社区)治安防控网络,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内部的安全防范网络和各地区间的边际治安联防网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发布的《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加强包括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内的各种所有制企事业单位的内部防范措施,全面建立单位负责、政府监管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企事业单位内部的治安防范工作。二是有效提升技术防范水平。三是推进治安防范社会化、职业化。四是把社会治安防范工作和城市建设、社区建设紧密结合。

8、如何加强社会管理? 答:一是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扎实推进农村和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切实加强对各类社团和新经济组织的管理。二是整合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资源,运用科学、民主、法治的方式,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三是加强企业劳动用工管理,建立健全防止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长效工作机制,关心和重视农民工劳动保护,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四是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教育与维权并重,探索新形式下流动人口管理的新办法。五是扎实做好服刑人员子女、流浪儿童、闲散未成年人等群体的工作,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六是加强枪支弹药、爆炸物品、剧毒危险品和放射性物品的管理,消除安全隐患。七是加强特种行业管理,加大对网吧、娱乐场所的整治和管理力度,坚决查处色情等违法网站。八是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和消防管理,预防和减少重特大交通事故和火灾事故的发生。通过开展创建平安(安全)企业和维权岗活动,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加大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查禁力度,严肃查处安全责任事故背后隐藏的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职务犯罪,遏制重特大恶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九是加快构建公共应急体系,制定完善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各类应急预案,积极预防妥善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

事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的能力。十是坚持以人为本,依法管理,依法行政,在继承以往行之有效管理办法的同时,不断探索适应新形势的管理办法和工作机制,努力提高管理工作成效。切实尊重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管理活动。

9、如何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 答:一是整合基层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力量,形成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基层自治组织为基础,基层综合治理、政法组织为骨干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网络,筑牢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二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三是大力加强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建设,保障平安建设的顺利进行。特别要加强乡镇、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建设,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四是加强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和社区警务室建设,发挥他们在基层社会稳定工作中的骨干作用。五是加强城市居委会和农村村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措施在城市社区和乡村的落实。六是继续在各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和学校、企事业单位广泛深入地开展新一轮平安建设活动,并根据平安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拓宽创建范围、充实创建内容、提高创建层次和水平。七是建立军警民团结协作、联防联治的工作机制,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八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政法部门

要从政策导向、力量配置、经费保障、技术装备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增强基层实力,激发基层活力,提高基层效率。着力整合群防群治力量,加强治保、帮教、调解、法律援助、治安联防、乡镇社区保安等组织建设。搞好驻社区民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特派员、兼职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的选配工作,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九是广泛组织党员、团员、民兵、青年志愿者、离退休人员和享受低保人员参与治安防范,建立多渠道、多行业的治安信息员队伍,发动组织社团、行业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大程度地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形成人人参与治安防范的工作格局。

10、如何建立健全平安建设责任机制? 答:平安建设工作由各级党委和政府统一组织实施。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平安建设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是平安建设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其他领导承担分管工作范围内平安建的责任。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切实把平安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严格履行保一方平安、维护一方稳定的政治责任,定期研究本地区本部门平安建设工作,解决平安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推动平安建设深入开展。各级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要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加强调查研究和督促检查,不断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查找薄弱环节,狠抓工作的落实,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推动平安建设深入开展。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层层建立领导责任制、部

门责任制和单位责任制,把平安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基层,落实到部门(单位),落实到责任人。

11、如何建立健全齐抓共建工作机制? 答:一是各部门、各系统要紧紧围绕平安建设的目标要求,制定参与平安建设的具体实施意见,在平安建设中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二是各级政法部门要把提高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与开展平安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发挥好主力军作用。三是有关监督机关要在平安建设中做好评议监督和检查监督。四是各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共同推动平安建设的深入开展。

2、如何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 答:一是各级政府及其财政部门要加大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经费的保障力度,将应由政府承担的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证平安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投入。二是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群防群治经费保障机制。

13、如何建立健全考核奖惩机制? 答:一是把平安建设的成效作为检验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准,列入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对干部晋职晋级和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二是加强对平安建设各项工作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地方和单位予以表彰奖励,对因工作失职、渎

职引发影响稳定重大问题的,实行责任倒查和一票否决,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14、“平安建设"与以往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什么区别?如何正确理解两者的关系? 答:平安建设是新时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举措。多年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始终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治部门组织协调,各部门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利用多种手段齐抓共管,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作制度、形式多样的群防群治队伍和严密的综治工作网络,为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形势的发展,综合治理的工作范围和工作内容不断拓展。为贯彻“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综治工作着眼于从更深的层次预防和减少犯罪,从教育、管理、建设等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强化薄弱环节;着眼于从更广的范围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加强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致力于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上的难点问题,从源头上、苗头上来化解矛盾。随着基层安全创建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对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工作都纳入了综合治理工作范围。随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不断发展,需要有一个新的载体来推动综合治理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平安建设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中央《意见》十分明确地写了深入开

展平安建设,对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拓宽领域、充实内容、提高层次、完善机制、取得实效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我们说,平安建设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新举措,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新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

15、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 答:一是强化责任。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是平安建设第一责任人。二是搞好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三是抓好基层的工作落实。四是全面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档次。抓重点、攻难点,提出切合实际的近期工作目标。比如,提高社区的防控能力,使社区的发案下降,让群众能安居;加强对枪支弹药、剧毒物品的管理力度,减少恶性案件的发生;抓住对青少年中特殊群体的教育和管理,减少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加强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为群众排忧解难,减少“民转刑”案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等。让广大人民群众能看到平安建设带来的成效,从而增强信心,调动起积极性。

16、我县基层平安建设分哪几个类型?

答:我县基层平安建设共分“平安乡镇、平安村(社区、居委会)、平安单位(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平安学校、平安家庭”5个类型。

17、平安单位创建标准是什么?

1、党政领导重视平安创建工作,综治“四制”落实,综治组织健全,人员经费和办公场所落实,制度完善。

2、治安防范组织健全,措施落实;重点和要害部位人防、物防、技防措施落实;无重大刑事案事件和治安灾害事故,实现可防性案件零发案。

3、综治宣传、法制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卓有成效,单位职工无犯罪现象发生。

4、及时排查调处矛盾纠纷,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单位内部,做到无罢工、非法游行和集体上访。

5、积极参加和大力支持社会面上的社会治安治理工作;不发生因本单位工作失误、失职而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问题。

6、单位内部和职工家属楼院落实防范措施,治安秩序良好,群众有安全感,治安状况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95%以上。

18、平安学校创建标准是什么?

答:

1、党政领导重视平安创建工作,综治“四制”落实,综治组织建设,人员经费和办公场所落实,制度完善。

2、治安防范组织健全,落实人防、物防、技访措施,无重大刑事案件和治安灾害事故(火灾、食物中毒、交通事故等),实现可防性案件零发案。

3、落实法制副校长责任,对全体教职工和在校学生经常开展法制教育,全体教职工和在校学生无犯罪现象发生。

4、及时排查调处矛盾纠纷,无罢课、非法游行和集体上访现象发生。

19、平安家庭创建标准是什么?

答:

1、家庭成员认真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行使和履行公民的权利义务,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无违法犯罪行为。

2、家庭成员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拒绝邪教,拒绝毒品,生活方式健康、文明、科学。

3、家庭成员尊老爱幼,依法维护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合法权益。

4、重视对子女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自理自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为国教子、以德育人。

5、家庭成员间宽容谦让、互帮互助,家庭关系平等、和睦。

6、邻里相识、相知、相爱、相助,邻里关系团结和睦。

7、家庭成员没有打架斗殴、参与集体上访、盲目维权等影响社会治安秩序案(事)件发生,并自觉同社会丑恶现象做斗争。20平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创安工作将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以确保师生人身安全、维护我校稳定为目标,以“平安校园创建”为抓手,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安全措施,争取各界配合,全面提高我校全员安全意识、安全管理水平和超前防范能力,杜绝一切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努力创建管理有序、防控有力、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

第二篇:平安建设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1、平安建设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答:平安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保障工程,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所期盼的民心工程,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工程。

2、平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平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为核心,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为主线,广泛开展平安地区和平安单位建设,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3、平安建设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答:一是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防止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的情况发生。二是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努力化解不和谐因素,防止严重危害社会稳定的重大群体性事件发生。三是维护城乡社会治安秩序,使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乱点得到有效整治,防止严重危害群众安全感的重大治安问题发生。四是预防和减少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防止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群死群伤事故发生,努力把人员伤亡、财 产损失和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五是依法查处经济犯罪案件,及时消除经济领域的不稳定因素,防止严重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经济案件发生。

4、实施平安建设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答:一是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二是依法打击各类犯罪和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三是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范工作。四是加强社会管理。五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六是加强公民道德、法制宣传教育和民主法制建设工作。

5、如何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答:各级党委和政府一要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坚决防止和纠正各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出台政策和行政管理措施之前要进行影响稳定的风险评估,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从源头上预防、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二要进一步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工作制度和工作网络,重点抓好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体系建设,推动各部门、各单位建立健全内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提高发现和解决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能力。三要整合基层维护稳定力量,加强组织协调,定期排查调处矛盾纠纷,通过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网络,及时了解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及时发现各种矛盾纠纷,明确疏导化解责任,抓好督促落实。四要强化社会联动调处,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有机结合起来,把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当 地、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五要认真贯彻《信访条例》,建立健全信访工作机制,建立理性、有序、合法的信访秩序,维护信访者的合法权益。六要认真分析研究群体性事件的规律和特点,加强对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和预测,强化情报信息工作,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功能齐全、运转高效的应急处置机制。七要努力预防和减少“民转刑’’案件的发生,防止矛盾激化,防止极少数人采取极端手段报复社会,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6、如何打击各类犯罪和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 答:一是加强对社会治安形势的分析和研究,建立完善社会治安形势评估预警和政法部门配合制约等工作机制。将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的方针贯彻落实到侦查破案、批捕起诉、定罪量刑、监管改造等各个环节中去,确保刑事发案得到有效遏制。严厉打击有组织犯罪、黑恶势力犯罪、杀人和爆炸等严重暴力犯罪以及抢劫、抢夺、盗窃等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侵财犯罪,对犯罪分子形成强有力的震慑。加强对刑事诉讼活动的监督,防止和纠正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重罪轻判等现象。二是建立健全对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定期排除制度,找出问题症结,组织有关部门共同进行整治,限期改变面貌。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有效遏制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的涉枪、投毒、爆炸案件发生。加大对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查禁和打击力度,净化社会环境。三是依法严厉打击严重经济犯罪,进一步整顿和规 范市场经济秩序。重点打击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影响社会稳定、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严重经济犯罪,着力抓好涉案金额大、涉及面广、危害严重案件的查处。加强对经济犯罪多发领域安全防范工作的对策研究,提高发现、预防、打击经济犯罪的综合能力。继续抓好市场秩序的专项整治,进一步加强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严厉打击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非法生产经营活动,切实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四是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渗透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从事蛊惑煽动,以及利用人民内部矛盾制造事端等非法活动。

7、如何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范工作? 答:一是建立和防范各种治安防控网络。特别要建立和完善社会面的治安防控网络,重点要害部位和特殊行业、公共复杂场所的治安管控网络,乡镇(街道)、村(社区)治安防控网络,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内部的安全防范网络和各地区间的边际治安联防网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发布的《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加强包括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内的各种所有制企事业单位的内部防范措施,全面建立单位负责、政府监管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企事业单位内部的治安防范工作。二是有效提升技术防范水平。三是推进治安防范社会化、职业化。四是把社会治安防范工作和城市建设、社区建设紧密结合。

8、如何加强社会管理? 答:一是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扎实推进农村和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切实加强对各类社团和新经济组织的管理。二是整合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资源,运用科学、民主、法治的方式,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三是加强企业劳动用工管理,建立健全防止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长效工作机制,关心和重视农民工劳动保护,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四是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教育与维权并重,探索新形式下流动人口管理的新办法。五是扎实做好服刑人员子女、流浪儿童、闲散未成年人等群体的工作,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六是加强枪支弹药、爆炸物品、剧毒危险品和放射性物品的管理,消除安全隐患。七是加强特种行业管理,加大对网吧、娱乐场所的整治和管理力度,坚决查处色情等违法网站。八是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和消防管理,预防和减少重特大交通事故和火灾事故的发生。通过开展创建平安(安全)企业和维权岗活动,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加大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查禁力度,严肃查处安全责任事故背后隐藏的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职务犯罪,遏制重特大恶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九是加快构建公共应急体系,制定完善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各类应急预案,积极预防妥善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 事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的能力。十是坚持以人为本,依法管理,依法行政,在继承以往行之有效管理办法的同时,不断探索适应新形势的管理办法和工作机制,努力提高管理工作成效。切实尊重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管理活动。

9、如何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 答:一是整合基层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力量,形成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基层自治组织为基础,基层综合治理、政法组织为骨干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网络,筑牢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二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三是大力加强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建设,保障平安建设的顺利进行。特别要加强乡镇、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建设,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四是加强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和社区警务室建设,发挥他们在基层社会稳定工作中的骨干作用。五是加强城市居委会和农村村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措施在城市社区和乡村的落实。六是继续在各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和学校、企事业单位广泛深入地开展新一轮平安建设活动,并根据平安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拓宽创建范围、充实创建内容、提高创建层次和水平。七是建立军警民团结协作、联防联治的工作机制,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八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政法部门 要从政策导向、力量配置、经费保障、技术装备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增强基层实力,激发基层活力,提高基层效率。着力整合群防群治力量,加强治保、帮教、调解、法律援助、治安联防、乡镇社区保安等组织建设。搞好驻社区民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特派员、兼职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的选配工作,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九是广泛组织党员、团员、民兵、青年志愿者、离退休人员和享受低保人员参与治安防范,建立多渠道、多行业的治安信息员队伍,发动组织社团、行业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大程度地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形成人人参与治安防范的工作格局。

10、如何建立健全平安建设责任机制? 答:平安建设工作由各级党委和政府统一组织实施。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平安建设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是平安建设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其他领导承担分管工作范围内平安建的责任。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切实把平安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严格履行保一方平安、维护一方稳定的政治责任,定期研究本地区本部门平安建设工作,解决平安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推动平安建设深入开展。各级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要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加强调查研究和督促检查,不断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查找薄弱环节,狠抓工作的落实,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推动平安建设深入开展。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层层建立领导责任制、部 门责任制和单位责任制,把平安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基层,落实到部门(单位),落实到责任人。

11、如何建立健全齐抓共建工作机制? 答:一是各部门、各系统要紧紧围绕平安建设的目标要求,制定参与平安建设的具体实施意见,在平安建设中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二是各级政法部门要把提高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与开展平安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发挥好主力军作用。三是有关监督机关要在平安建设中做好评议监督和检查监督。四是各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共同推动平安建设的深入开展。

12、如何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 答:一是各级政府及其财政部门要加大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经费的保障力度,将应由政府承担的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证平安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投入。二是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群防群治经费保障机制。

13、如何建立健全考核奖惩机制? 答:一是把平安建设的成效作为检验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准,列入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对干部晋职晋级和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二是加强对平安建设各项工作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对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地方和单位予以表彰奖励,对因工作失职、渎 职引发影响稳定重大问题的,实行责任倒查和一票否决,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14、“平安建设"与以往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什么区别?如何正确理解两者的关系? 答:平安建设是新时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举措。多年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始终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治部门组织协调,各部门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利用多种手段齐抓共管,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作制度、形式多样的群防群治队伍和严密的综治工作网络,为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形势的发展,综合治理的工作范围和工作内容不断拓展。为贯彻“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综治工作着眼于从更深的层次预防和减少犯罪,从教育、管理、建设等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强化薄弱环节;着眼于从更广的范围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加强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致力于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上的难点问题,从源头上、苗头上来化解矛盾。随着基层安全创建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对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工作都纳入了综合治理工作范围。随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不断发展,需要有一个新的载体来推动综合治理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平安建设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中央《意见》十分明确地写了深入 开展平安建设,对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拓宽领域、充实内容、提高层次、完善机制、取得实效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我们说,平安建设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新举措,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新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

15、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 答:一是强化责任。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是平安建设第一责任人。二是搞好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三是抓好基层的工作落实。四是全面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档次。抓重点、攻难点,提出切合实际的近期工作目标。比如,提高社区的防控能力,使社区的发案下降,让群众能安居;加强对枪支弹药、剧毒物品的管理力度,减少恶性案件的发生;抓住对青少年中特殊群体的教育和管理,减少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加强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为群众排忧解难,减少“民转刑”案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等。让广大人民群众能看到平安建设带来的成效,从而增强信心,调动起积极性。

16、我县基层平安建设分哪几个类型?

答:我县基层平安建设共分“平安乡镇、平安村(社区、居委会)、平安单位(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平安学校、平安家庭”5个类型。

17、平安单位创建标准是什么?

1、党政领导重视平安创建工作,综治“四制”落实,综治组织健全,人员经费和办公场所落实,制度完善。

2、治安防范组织健全,措施落实;重点和要害部位人防、物防、技防措施落实;无重大刑事案事件和治安灾害事故,实现可防性案件零发案。

3、综治宣传、法制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卓有成效,单位职工无犯罪现象发生。

4、及时排查调处矛盾纠纷,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单位内部,做到无罢工、非法游行和集体上访。

5、积极参加和大力支持社会面上的社会治安治理工作;不发生因本单位工作失误、失职而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问题。

6、单位内部和职工家属楼院落实防范措施,治安秩序良好,群众有安全感,治安状况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95%以上。

18、平安学校创建标准是什么?

答:

1、党政领导重视平安创建工作,综治“四制”落实,综治组织建设,人员经费和办公场所落实,制度完善。

2、治安防范组织健全,落实人防、物防、技访措施,无重大刑事案件和治安灾害事故(火灾、食物中毒、交通事故等),实现可防性案件零发案。

3、落实法制副校长责任,对全体教职工和在校学生经常开展法制教育,全体教职工和在校学生无犯罪现象发生。

4、及时排查调处矛盾纠纷,无罢课、非法游行和集体上访现象发生。

19、平安家庭创建标准是什么? 答:

1、家庭成员认真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行使和履行公民的权利义务,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无违法犯罪行为。

2、家庭成员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拒绝邪教,拒绝毒品,生活方式健康、文明、科学。

3、家庭成员尊老爱幼,依法维护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合法权益。

4、重视对子女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自理自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为国教子、以德育人。

5、家庭成员间宽容谦让、互帮互助,家庭关系平等、和睦。

6、邻里相识、相知、相爱、相助,邻里关系团结和睦。

7、家庭成员没有打架斗殴、参与集体上访、盲目维权等影响社会治安秩序案(事)件发生,并自觉同社会丑恶现象做斗争。

20平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创安工作将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以确保师生人身安全、维护我校稳定为目标,以“平安校园创建”为抓手,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安全措施,争取各界配合,全面提高我校全员安全意识、安全管理水平和超前防范能力,杜绝一切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努力创建管理有序、防控有力、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狠抓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的落实

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有效地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保护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做到五个要:一是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担负起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二是要把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计划之中。三是要定期听取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的工作汇报,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四是要大力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队伍建设,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增加必要的工作力量,加强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五是各级政府在安排财政预算时,对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经费要予以保证。同时要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美好仁化的核心任务,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全面深入开展创建“平安仁化”活动,着力在防范违法犯罪、化解社会矛盾、消除安全隐患上下功夫,实现维稳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更加主动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全面抓好创建“平安仁化”法治建设、民生保障、群众权益保障、社会矛盾化解、公共安全防控、人口服务管理、“两新”组织建设、信息网络服务保障、基层基础建设、平安文化建设等10大工程建设。

二、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范工作

一是有力打击犯罪,确保一方平安。政法部门要把“严打”落实到各个执法环节,始终保持对各种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二是防控犯罪,遏制犯罪。加强巡逻队、志愿者队伍等群防群治力量,由指挥中心统一指挥。加强视频监控建设,正确处理好一手抓防控一手抓打击的辩证关系,做到大案小案必破,努力维护政法部门的良好形象。三是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矛盾纠纷激化或酿成群体性事件;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和制度。四是认真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加大对重点地区、要害部位、特种行业、枪支弹药、爆炸物品、有毒有害物品和特殊群体的管理力度。强化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五是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各有关单位要加强协作配合,把管理、教育、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六是进一步加强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 13 员的安置、帮教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做好帮教工作,尽可能地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同时做好管制、缓刑、假释以及保外就医人员的管理、教育和改造工作。七是加强法制和道德教育,进一步落实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措施,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全社会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基础建设,重心下移,确保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落实到位

镇(街)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要强化政权意识,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其协调各方、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职能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所等政法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搞好村(居)委会的综合治理工作,村(居)委会要有专人负责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充分发挥治保会、调解会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社会治安群防群治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注意从实际出发,多渠道筹集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所需的经费,公安机关要推行警务到社区的活动,努力实现“一区一警”,力争把更多的警力投入到社区治安防范和群防群治工作之中。

四、齐抓共管,协调各方,健全和完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机制

一是要针对社会治安的新特点,组织有关部门逐步建立和完善“打、防、控”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在治安管理和防范中的作用,对社会治安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对社会面的控制,堵塞违法犯罪漏洞,减少社会治安问题。二是建立健全完善严格的考核机制。从今年开始省对市、市对县的综治及平安建设考核是按照“平安创建表”及“平安绩效表”双百分制进行考核,一年一次,平时进行督查,抓好落实。要抓好县综治办常规的各项工作任务,各镇街、县直各单位一把手及综治委委员每年要上交全年的综治述职报告,并将履职情况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和依据。三是坚决落实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一票否决”权制。各镇街、各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和落实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执行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和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一票否决权制等各项制度。要建立健全落实责任制联席会议制度,把各镇街各部门党政领导干部抓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暨平安创建工作的实绩,列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升降奖惩的重要依据,与晋职晋级、奖惩直接挂钩。要严格执行领导责任查究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因领导干部工作不力而导致发生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问题的地方、单位及部门进行领导 14 责任查究的力度,坚决实施一票否决,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各镇街、各部门要层层抓落实,一级抓一级,切实将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及平安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第三篇: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鲜明特征和重点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深刻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本质。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和素质,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内容非常丰富。从价值取向看,必须树立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人类是自然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尊重自然规律,推动生态文化、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等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要素。从物质基础看,必须拥有发达的生态经济。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使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较大比重,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从激励与约束机制看,必须建立完善的生态制度。把环境公平正义的要求体现到经济社会决策和管理中,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建立健全法律、政策和体制机制。从必保底线看,必须保障可靠的生态安全。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及时妥善处置突发资源环境事件和自然灾害,维护生态环境状况稳定,避免重大生态危机。从根本目的看,必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这充分表明,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长远目标、基本原则、主要途径和保障举措等方面,我们已经形成完整的认识成果,其核心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贵在创新,重在建设,成在持久。生态文明理念及建设实践具有鲜明的特征:在价值观念上,强调以平等态度和充分的人文关怀关注和尊重生态环境,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在实现路径上,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道路,倡导和推行自觉自律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绿色繁荣;在目标追求上,注重增进公众的经济福利和环境权益,促进社会和谐; 1 在时间跨度上,是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点任务主要包括: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二是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三是深化节能减排,加大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力度,强化核与辐射监管能力,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四是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城乡生态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五是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六是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构建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七是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八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推进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着重把握的重大问题

(一)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继续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夯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深刻揭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足和保护不够的问题同时存在。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我国已经到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需要把节约环保与调整产业结构、污染防治与企业节约增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与扩大内需、生态保护与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结合起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二)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用新思路新举措来解决资源环境问题。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一条“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注重末端治理”的路子。实践证明,这条老路在中国走不通,也走不起。比如,一些地方就环保论环保,就污染谈污染,甚至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付出过大的环境代价。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和攻坚方向。走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加快构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形势使然,2 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出路所在。探索和实践环保新道路越主动越深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就越明显越持久。

(三)加快构建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国民经济体系。

资源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利用资源、影响环境,单独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推行节约环保,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必须根据自然环境承载力规划经济社会发展,把节约环保的要求全面体现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每个环节。要推动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技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广泛推行清洁生产。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加快形成节约环保的技术和生产体系,努力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良性循环。

(四)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既要为科学发展固本强基,又要为人民健康增添保障。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更要密切关注和从严控制“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切不能放松对生态环保的要求,努力不欠生态环保新账、多还旧账。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大气、重金属污染等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还不少,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明显增多。要确保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集中力量优先解决重金属、化学品、危险废物、细颗粒物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五)不断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建立和完善职能有机统一、运转协调高效的生态环保综合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综合运用财税、价格等经济杠杆,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资源环境经济配套政策。抓紧制定实施生态文明目标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绩效考核。要加强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促进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第四篇: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体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教师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1)树立远大的职业道德理想(2)掌握正确的职业道德知识(3)陶冶真诚职业道德情感(4)磨练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5)确立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6)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1)教师职业道德适用的针对性(2)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双重性.(3)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4)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的多样性.(5)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典范性(6)教师职业道德影响的广泛性和深远性。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旨意

一是揭示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独特性,说明了它是教师这一职业所特有的,是与教师这种职业密切联系的专门性道德,是教师在其现实职业生活中应遵守的和所应具有的。

二是揭示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说明教师职业道德不只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还包括教师对这些规范或准则中内得而成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教书育人原则 乐勤敬业原则人格示范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

(1)对教师工作的促进作用(2)对教育对像的教育功能(3)对社会文明的示范功能(4)对教师修养的引导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构成有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和职业荣誉八大因素构成。

◆教师具备的仪表风度

自然纯真,朴素大方;适合时宜,表现个性;举止优雅,情态谦和。

◆教师教学姿态与要求

教师的仪态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的表情、手势和身势。

要求做到四方面 :站态要有安定感和力度,这样有利于学生提高情绪,振作精神,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要求教师适当变化站姿;要有优美的手势正确地表达感情,不能指手画脚,盛气凌人;面部表情要丰富,但不做作,要善于运用喜、怒、哀、乐、恨、怨、叹等表情;要用普通话教学,力求发音准确、语调流畅、抑扬顿挫。

◆ 教师基本的心理品质

兴趣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能力品质

◆教师德性的含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它既是教师人格特征化的品德,也是教师教育实践性凝聚而成的品质。

◆教师必须养成的职业道德习惯

一是热情主动;二是端庄大方;三是规范得体;四是宽容公正;五是沟通合作;六是双赢思维;七是关注细节;八是不断更新。

第五篇:“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基本内涵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和确立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在当前深入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成为一个亮点。那么,“批评和自我批评”有何含义?回顾历史,可以看到,“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是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和确立的。在这个过程中,党的重要领导人曾从多个方面对这一思想进行过系统阐发和总结,揭示了这一思想的丰富内涵。

关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哲学基础,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有如下表述:“目前我们党内的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的矛盾,没有表现为对抗的形式,如果犯错误的同志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那就不会发展为对抗性的东西。因此,党一方面必须对于错误思想进行严肃的斗争,另一方面又必须充分地给犯错误的同志留有自己觉悟的机会。”这里的“对于错误思想进行严肃的斗争”,含有“批评”的意思;而“充分地给犯错误的同志留有自己觉悟的机会”,则隐含着自我反省之意。

关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基本内容,中共领导人也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早在土地革命初期,针对红四军内出现的单纯军事观点等问题,毛泽东就提出,要通过“发动地方党对红军党的批评和群众政权机关对红军的批评,以影响红军的党和红军的官兵”的方法来纠正。抗日战争初期,陈云在论干部政策时,也谈到“批评”问题,他说:“上级领导人对下级的批评,务必要适当和正确,千万不要戴大帽子,因为上级领导人批评下级,与同级的同志互相批评所发生的影响不一样。”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多次谈到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合作的问题,并重点谈了党外人士对共产党的批评监督:“共产党必须倾听党外人士的意见,给别人以说话的机会。”“我们的毛病还很多。我们不怕说出自己的毛病,我们一定要改正自己的毛病。我们要加强党内教育来清除这些毛病,我们还要经过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来清除这些毛病。”从以上论述不难看出,批评和自我批评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党的整体面对自身缺点和错误时,要敢于进行自我反省和检讨,并对广大群众和党外人士的批评监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另一方面,是指党员个体对于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要进行反省;对他人之不足,也要提出诚恳、恰当的批评。

延安时期,刘少奇在谈到党内斗争时指出:“对党的组织、对同志、对工作的批评要适当,要有分寸。布尔什维克的自我批评,就有布尔什维克的尺度。”这里提到的“批评”、“自我批评”是一致的,其中,“批评”的着眼点在党内;而从党的整体看党内批评,则可视之为党的“自我批评”。在谈共产党员的修养时,刘少奇说:“我们要虚心地倾听同志们和群众的意见和批评,仔细地研究生活中、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细心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并且根据这些去检验自己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了解是否正确,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是否正确,去检查自己的缺点错误而加以纠正,去改进自己的工作。”在刘少奇看来,来自党内和党外的批评,有利于启发、推动党员进行自我批评。在谈党内民主集中制时,刘少奇总结说:“经验证明:凡是那个地方的负责人在党员群众和人民群众中认真地进行了诚恳的与必要的自我批评,那里党员和人民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也就会开展,积极性也就会提高,内部团结也就会达到,工作也就会改进,缺点也就会克服,而且负责人的威信不独没有损失,反而会提高。”刘少奇在这里着重强调,领导干部进行自我批评既是自身政治修养的体现,也能促进下级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关于共产党人能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原因,刘少奇也有分析:“因为他没有任何私心,所以他无所畏惧。他没有做过‘亏心事’,他的错误缺点能够自己公开”;“因为他无私心,在党内没有要隐藏的事情……他不畏惧别人的批评,同时他也能够勇敢地诚恳地批评别人。”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会议上谈到为人民服务的问题时,也指出:“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1942年2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党校发表《整顿党的作风》的演说,提出了开展批评的两条宗旨,即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他说:“对以前的错误一定要揭发,不讲情面,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分析批判过去的坏东西,以便使后来的工作慎重些,做得好些。这就是‘惩前毖后’的意思。”“但是我们揭发错误、批判缺点的目的,好像医生治病一样,完全是为了救人,而不是为了把人整死……对待思想上的毛病和政治上的毛病,绝不能采用鲁莽的态度,必须采用‘治病救人’的态度,才是正确有效的方法。”也就是说,开展批评,既要有敢于碰硬的勇气,也要讲究方式方法,把握好分寸,以便在解决矛盾的同时增进团结。

此外,毛泽东、刘少奇等人还总结了批评应奉行的三个原则:组织性、政治性、全面性。所谓组织性,就是“要教育党员懂得党的组织的重要性,对党委或同志有所批评应当在党的会议上提出”;所谓政治性,就是“要防止主观武断和把批评庸俗化,说话要有证据,批评要注意政治”;所谓全面性,就是既要注意小的方面,也要注意大的方面;不仅要指出缺点和不足,还应该指出“成绩、功劳、长处和他的正确主张”。这些阐述,都对“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思想内涵进行了很好的诠释。

下载平安建设的基本内涵是什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平安建设的基本内涵是什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民族精神中的“民族”是指国家层面上的“民族”。 斯大林对民族的定义是“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在教育理论界,人们对素质教育内涵与外延的认识是众说纷纭的,甚至可以说莫衷一是的,但我始终认为,党 中 央、国 务 院 对素质教......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体现出......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内涵与核心问题

    考试标题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内涵与核心问题》试卷 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0 道,单选题 15 道,多选题 10 道,总分 100 分,60 分及格。 所属课程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内涵......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内涵与核心问题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内涵与核心问题 试卷 [考试时限]:60分钟 考试已结束,考试成绩为71分 [及格分数]:60分 获得1.0学分[考试说明]: 1、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广西精神的基本内涵

    广西精神的基本内涵 “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是广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积淀和孕育而形成的特有精神品质。它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广西的具体......

    广西精神的基本内涵

    “广西精神”的基本内涵 摘要2011年11月11日召开的广西第十次党代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同志首次提出“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