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模式初探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模式初探
临沂高新区实验小学 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意义: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一门课程。它的开设,能够使学校课堂的延伸到课外,加强学生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改变过去课程只注重课内的做法。它的设置,能践行、落实《纲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能够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改变原有单纯传授式教学方式和接受式学习方式,改变目前教育体制下学生只重知识,缺乏能力。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研究现状:我区自2003年秋季进入新课程改革已经6年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一直处于零星状态,既没有系统的考核评价制度、教师培训制度以及教研制度等,甚至教师连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内容也不知为何,各校甚至也未把当做一门必修课来看,只是作为“候补”课程,课程开发低效、片面,各校没有系统整理。虽然兄弟县区(如罗庄区)已积累了部分经验,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所以不可完全照般。
3、研究的可行性:
(1)目前全区上下对综合实践活动越来越重视,我校由副校长张清义同志担任区综合实践活动兼职教研员,带头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学校有可利用的网络资源。我校已有远程教育资源网络和自己的学校网站(),并准备建立校园网和班班通,在为研究提供资料方面已具备坚实基础。
二、课题的界定: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四大板块。这四块彼此独立,又融为一体,信息技术是手段,研究性学习是方法,劳动技术、社区服务是学习内容。它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是小学教学中最具活力的一门课程,同时又是最具创造性的一门课程。
2、“模式”:在本研究中,模式并非是指某种固定不变的操作程序,而是指可调控的、变通的、灵活性的操作程序。
3、“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模式”:指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行灵活调控的一种操作程序。如针对三、四年级研究以“主题型研究活动(或系列性主题研究活动)”模式为主,针对五、六年级研究以“小课题研究” 模式为主,并且根据不同的内容研究相应的模式。
三、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3-6年级学生
2、研究的主要方法:
①行动研究法:即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采取“预测—设计—开展—调控—反思—改进”的动态研究方法。
②反思讨论法:即在研究过程中针对前面的研究得与失进行反思和讨论,以不断修正研究目标,完善研究方案。
③调查法:即以问卷的形式调查教师和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认识、意见和建议。
④观察法:即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开展及其表现进行考察,以思考如何开展更有效。
四、研究目标
1、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2、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积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经验,为课程的正式实施培训好师资队伍。
3、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有效案例,积累城镇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经验。
4、建立完善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五、研究的原则
1、科学借鉴原则:即在研究过程中,既要努力学习有关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先进理论和优秀成果,也要根据自身实际科学地选择和借鉴,而不是盲目照搬。
2、实事求是原则:即如实总结和反馈研究过程中的得与失,不因急功近利而夸大或虚构研究成果,成绩要总结,失败和教训也要实事求是的反映出来。
3、灵活变通原则:即尽量灵活、巧妙地处理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障碍、挫折和失败,以不同视角和方式改进研究方法和策略。
4、坚持不懈原则:即不管研究过程中的困难有多大,阻力有多强,成功与否,均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六、研究的内容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
根据学校、学生发展需要,挖掘本地区城镇农业资源,开发富有个性的校本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模式:
①中年级“主题型模式”的研究
②高年级“小课题研究模式”的研究
3、建立较为完备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制度。包括培训制度、教研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
4、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问题。
七、研究的周期与阶段
初步确定周期为2年(2009年12月—2011年10月),共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9年12月—2011年1月)
①成立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②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改革相关理论,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开展校本培训。
③制定详细的研究实施方案。
④按中段、高段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
⑤落实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⑥设计制订综合实践活动管理手册。
2、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2月-2011年7月)
①集中抓好两个典型,即中段一个班和高段一个班,并适时向全体教师展示。
②分年级段按计划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③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和调控。
④定期组织工作交流和成果汇报观摩活动。
⑤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各类竞赛。
⑥采集研究数据,积累资料,完成研究内容规定的研究任务。
3、总结阶段(2011年7月-2011年10月)
完成课题研究主体报告和有关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八、预期的研究成果及形式
研究报告、工作报告、论文、案例、影像资料、学生作品等
九、研究的主要措施
1、合理安排时间
除信技术课单独安排之外,综合实践活动每周安排三课时,课时可以分开使用,也可以集中使用。时间上除课内,还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节假日。
2、互相融合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有四大块,即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劳动与技术教育。这四块内容各有侧重,但必须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在实施时,要把握住它们的共同的价值追求,处理好各块之间的关系,可将两三项结合,也可融为一个整体。对于以上四大块,我们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进行设计、调研、参观、访问、实验,制作交流与评价等,从而促成其相互融合,以实现该课程的总体目标。
3、抓住形式的基本特点进行研究
根据不同年龄的特点,分为中、高两个年级段进行。
三、四年级为中段,以主题型研究活动(或系列性主题研究活动)形式为主。其基本模式是:学期初整个班级提出一个主题内容,然后全班分成若干组围绕这一主题,选择其中的一个研究点,开展研究,最后在期末组织成果交流,完成一个主题内容的研究任务。这种形式便于指导教师的监控和指导,对中段学生来说也便于操作。
五、六年级为高段,以“小课题研究”形式为主,研究内容以高新区当地资源(如环保问题、大足石刻的保护与开发、建设和谐学校等),学生生活资源为选题范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研究的小课题,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一个学期完成一项
研究活动为宜,整个研究过程应包括五部分:
选题→制订小课题研究方案→研究过程→结题→成果交流。
十、研究的组织与分工
(一)领导组
组 长:程玉秀高新区实验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负责课题指导、研究协调、经费保障等
副组长:张清义高新区实验小学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负责课题指导 成员:郑秀彩高新区实验小学教科室主任 小学高级教师负责课题实施与管理
(二)课题组
组长:张清义负责课题研究方案,制订、实施、总结、撰写课题研究主体报告
成员:郑秀彩小学高级教师负责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模式研究徐志花小学高级教师负责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模式研究于贵珍小学高级教师负责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模式研究孙如霞小学高级教师负责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模式研究
十一、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3、“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
4、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熊梅,《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26、张华、安桂清、翁建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框架及其实验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第4期
第二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主题活动教学模式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主题活动教学模式
实 验 研 究 方 案
一、问题的提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是以必修课的形式被纳入到学校课程体系中。是新课改成功与否的试金石。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丰富学生的体验与经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全新课程。
2003年我县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在研究指导纲要,本县资源特点、师资力量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框架,几年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不断进行探索,对课程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诸多问题已经形成了清楚的认识。并着重在主题设计、教学指导、活动组织、资源开发与利用、评价等有效性的微观教学上开展积极的探索,从宏观构建到微格研究,体现了我县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已向纵深发展,但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发展,以及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原有的模式和研究已不能满足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需要,尤其是学生开展活动的方法和策略、研究热情和参与主动性的缺失,教师对活动目标、活动的指导策略、主题内容选择的曲解等等,更促使我们转变思考的角度,对课堂教学进入更深层次的研究。为此,我们提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活动”的教学模式,坚持学生开展活动的“五自”原则,以学生主题活动的研究与开展为主线,深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策略的研究,有效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模式研究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强调教育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也必须使每个学生达到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规定的合格标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求教师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和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健全的人格。在尊重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的基础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做人”。
2、现代教育理论。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一个过程,但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其所知道的过程,而是师生一起探索其所不知道的过程;探究新的教学方式,目的是引导教师从“教”知识向“教” 方法转变,为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还要让学生在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一种新的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即教师要把学生片断的学习经验联系起来,使之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替代的,是由内向外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灌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注重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展的过程;注重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兴趣;注重创设情境、发展能力;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最终达到使学习者有效地实现当前所学习知识、能力建构的目的。
4、《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独立设置研究性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推动教学方式的转换。本模式强调教师在掌握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注重主题活动设计、过程、组织、指导方法、策略的研究,关注选题方法、开展主题活动的方法、指导活动的策略等的研究与实践,力求使学生在主题活动中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并把这种主动学习的方式应用在其他学科的学习当中,成为一种终身学习的好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在主题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与人交往与合作能力及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或生活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的成长打开另一扇窗子,使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从而促使学生用顽强的毅力战胜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困难,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2、通过实践与研究探索一套科学民主高效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师生和谐发展。
3、通过实验研究,研究各种课堂有效教学形式,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方法,积累丰富的有效课堂教学的教学策略、实践经验并开始形成课堂教学特色。
4、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大面积提高教和学的效率,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树立起课堂教学的品牌。
四、实验原则
1、发展性原则:实验着眼于教师的发展,特别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努力构建以生为本、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的课堂教学方式。
2、适用性原则。没有一种教学模式能适合所有的教学活动,也没有哪一种教学模式是最好的教学模式。在实验中,教师要结合具体活动主题和资源特点,根据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来调整、丰富、完善教学模式。
3、实践性原则: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开展实验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有目的地为学生创建实践的最根本途径——课堂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发现、认识、理解和发展。
4、合作性原则。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也要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主题活动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及操作要点
主题活动一般分为准备阶段---实践阶段---成果展示阶段三个阶段,整个主题活动的教学流程为:
创设问题情境----确定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计划)----实践探究----汇报成果----活动评价----活动拓展。
针对主题活动的不同阶段及四大领域的内容特点,相互整合分别设计了起始课教学模式,方案设计指导课教学模式、成果展示课教学模式、手工制作指导课教学模式。
(一)起始课教学模式:
起始课的教学目标是:围绕“话题’的讨论与交流,提出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话题逐步过渡到活动主题,通过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对自己要研究的活动内容有了清晰透彻的了解,便于学生确定自己的活动子课题及制定活动计划。具体操作如下: 情境引入---了解旧知---提出问题---整理归纳---提炼主题---选题分组。
情境引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选择恰如其分的方式如以音像、图片、谜语、故事、游戏、现场新闻事件分析、实物模型、学生生活见闻、科学小实验等创设具体的谈话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引出要研究内容的大致范围即“话题”,形成探究活动的问题。
设计情境引入的要求:
(1)情境引入与要研究的内容能够对应起来。
(2)情境引入要能产生问题或能呈现问题,但开放度不能太大,避免产生太多无法研究的问题。
(3)情境引入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不能离他们的生活太远。
(4)情境引入的活动要难易适度,要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要能制造一定的认知困顿,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5)情境引入最好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要能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注意。
了解旧知:了解学生关于“话题”的内容了解、掌握程度,相关知识的获得途径、方法,启发学生对“话题”内容的思考。
提出问题:通过对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的理解、分析,围绕话题,引导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存在困惑和疑问想研究的问题提出来。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1)教师要了解该话题所涉及的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相关知识,能熟练地把“话题”分类,即不同内容的知识点可以包括哪些问题。(2)针对不懂的知识点设计不同的引导方式如观察法、谈话法、实验法、情境回忆法等。
(3)要适当控制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与方向。质量是指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可研究性,即有没有研究的价值,方向是指学生必须在话题内容涉及的范围内提出问题,不能跑题。
(4)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词不达意,没有真正把学生想说的问题表达清楚,教师要适当的引导、调控,要善于从学生的语言表述中分析出学生的表达意图,然后引导学生把真正想问的问题提出来。
强调避免重复问题的提出,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当堂回答,匪夷所思,词不达意的问题,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具体指向可能是什么。
整理归纳:把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进行整理、筛选、归类。归纳整理问题的方法:
(1)把简单浅显学生很快就能回答的问题舍去
(2)把相类似的、相包含的内容归为一类
(3)把有研究价值,但在现有的教学条件、经济条件下无法开展研究的问题进行归档记录,有研究条件时在研究。
(4)对同一类问题进行概括、提炼,标明所属即子课题。
提炼主题:把学生感兴趣、有研究条件,切入口小的一类或几类问题提炼升华,确定为本次活动的主题。
选题分组:选择同一类问题的学生划分为一个活动小组,由于学生的研究能力有限,一般要求每个学生只选择一个子课题开展研究活动。
(二)方案设计指导课:
方案制定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是研究活动有序开展的重要条件。由于主题活动时间、地点较为分散,加之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所以活动计划就成了必不可少的活动根本,缺少了它,活动就极易陷入随意性,活动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指导课的教学,让学生对完整的方案有基本的认识,了解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格式,理解各部分的基本要求,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互助、大组交流,逐步完善方案的各个环节,明确活动目标和活动步骤,使学生的活动过程更科学。
制定主题活动方案主要包括:
1、研究哪个子课题?
2、选择哪种研究方法?
3、研究时间怎样安排?
4、小组成员怎样分工才能更合理、更能发挥每个同学的聪明才智?
5、研究成果采用哪种汇报形式?
6、可能出现哪些问题等等。具体操作模式:
激趣导入---方案预设---合作探究---矫正指引---问题反思---总结提升
激趣导入:教师可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事例或小故事等导入,让学生明白制定计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方案预设: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策划,初步制定活动计划表。合作探究:各组学生通过汇报、实物投影等形式,分别交流展示本组研究制定的方法操作方案,让大家共享活动成果的同时,针对活动方法的具体操作细节组织小组之间、同学之间的对话、辩论等,论证方案的可行性,指出方案的亮点和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让学生明白应从哪些方面去完善自己小组的计划。
矫正指引:对学生普遍存在操作困惑的研究方法或操作细节,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该方法的定义、使用功能、适用范围、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使学生切实掌握该种方法的基本特征和操作要领,形成正确、全面的方法操作模型。
问题反思:学生根据大家的建议和教师的引导,反思自己制定的活动方案问题出在哪里?是方法选择不适当,还是操作不够规范,还是忽视了某些细节,或是时间安排不合理、人物选择不符合实际、方法操作的不清晰等等,根据所提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本组的活动方案。
总结提升:师生对全课进行总结。
(三)成果展示课:
成果展示课是教师根据学生活动开展的情况,指导学生对通过实践、体验、探究、制作收集的大量子课题信息资料进行筛选、整理,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或把制作的模型、手工艺品等进一步完善,组织学生采取不同的形式把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在全班展示、汇报的课型。成果展示课通常是主题活动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课型。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学生展示与汇报自己的成果,包括是成型的小调查、小论文、幻灯片,实物模型、手工艺品,也可以是过程中产生的体会、经验与疑惑。二是对下一研究主题的拓展,可以在学生交流的时机生成新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具体操作模式:
教师导入---活动准---小组介绍---成果展示---互动评价---总结延伸
教师导入:一般采用谈话导入。
活动准备:各小组拿出所有的相关资料,整理、讨论汇报形式与分工。
小组介绍:各小组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汇报调查研究成果.
成果展示:利用大屏幕或直接展示各小组制作的手抄报、幻灯、音像作品、图片、手工作品等
互动评价:
1、学生自我反思:学生们在成果展示完成之后,让每位同学根据自己在研究小组中的具体表现,对自我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工作做出评价。
2、学生互相评价:可以同一研究小组内组员之间互相评价也可以评价其他小组的表现。
总结延伸:教师对整个主题活动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引导学生回忆开展了哪些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有哪些感受和体验,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要开展一个活动需要些什么条件、必须做哪些事情,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对活动中新生成的有研究价值、可操作的问题,可引导学生作为新的活动主题开展个人兴趣研究。
(四)手工制作课:
教学流程:
观赏激趣---原型解剖---要点分析(示范讲解)---设计图样---动手制作---评价展示(原理分析)---拓展应用
观赏激趣:
教师通过实物、图片、投影或录像等,让学生欣赏本节课要制作的物品或物品群,意在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动手制作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
极性。
原型解剖:
学生通过观察、分解手工作品,了解作品的组成结构、选用的材料、制作技术、衔接方法等。
要点分析(示范讲解):
教师示范讲解制作要点,学生模仿。师生共同分析制作技术、技巧的操作要点,了解、掌握作品的细节操作技巧及主要注意事项(学生容易出现问题分析、点拨)。
设计图样:
学生个性化的整体局部模型设计、材料选择、衔接技术。
动手制作:
学生按照自己的图样设计动手制作作品,教师根据学生操作的实际情况,适时进行集体、个别指导。指导的策略是指导的内容主要针对制作过程中产生的焦点问题、指导的时机选择为学生交流后无所得时进行指导、指导的深度要点到为止,不要包办代替,也不要放任自流。
评价展示(原理分析):
学生作品展示、评价、比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纠错,修正自己的制作技术技巧。评价的主要内容有材料的优化、制作技术的体现、作品各部分的组合与设计、制作目标(工作原理)能否实现、个性化部分的展示、新知识的获得、新问题的产生等。拓展应用:
作品或制作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新问题、新主题的在研究与制作等。
六、模式实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012、3----20012、7)
主要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了解、掌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调查各校的资源特色,了解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活动能力,开展主题活动的态度和困难等。在线方案的框架下制定各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布置安排实验任务。
第二阶段: 实验阶段(20012、8----2012、12)
各校根据实验方案开展课题实验,根据各校的资源特色和教师的教学特色形成本校的主题活动教学模式,把自己的教学案例、教学经验、反思等材料定期在教学交流活动中进行展示,尽快抓点校,及时推广典型实验经验。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2013、3-----2013、12)
把各校的教学案例、反思、教育叙事、总结、教学经验、学生活动的成果材料等进行整理归纳,形成论文集、案例分析集、成果集、教学设计集等。
第三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活动课教学模式
一、模式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强调教育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也必须使每个学生达到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规定的合格标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求教师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和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健全的人格。在尊重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的基础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做人”。
2、现代教育理论。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一个过程,但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其所知道的过程,而是师生一起探索其所不知道的过程;探究新的教学方式,目的是引导教师从“教”知识向“教” 方法转变,为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还要让学生在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一种新的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即教师要把学生片断的学习经验联系起来,使之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替代的,是由内向外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灌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注重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展的过程;注重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兴趣;注重创设情境、发展能力;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最终达到使学习者有效地实现当前所学习知识、能力建构的目的。
4、《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独立设置研究性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推动教学方式的转换。本模式强调教师在掌握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注重主题活动设计、过程、组织、指导方法、策略的研究,关注选题方法、开展主题活动的方法、指导活动的策略等的研究与实践,力求使学生在主题活动中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并把这种主动学习的方式应用在其他学科的学习当中,成为一种终身学习的好方法。
二、主题活动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及操作要点
主题活动一般分为准备阶段---实践阶段---成果展示阶段三个阶段,整个主题活动的教学流程为:
创设问题情境----确定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计划)----实践探究----汇报成果----活动评价----活动拓展。
针对主题活动的不同阶段及四大领域的内容特点,相互整合分别设计了起始课教学模式,方案设计指导课教学模式、成果展示课教学模式、手工制作指导课教学模式。
(一)起始课教学模式:
起始课的教学目标是:围绕“话题’的讨论与交流,提出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话题逐步过渡到活动主题,通过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对自己要研究的活动内容有了清晰透彻的了解,便于学生确定自己的活动子课题及制定活动计划。具体操作如下:
情境引入---了解旧知---提出问题---整理归纳---提炼主题---选题分组。
情境引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选择恰如其分的方式如以音像、图片、谜语、故事、游戏、现场新闻事件分析、实物模型、学生生活见闻、科学小实验等创设具体的谈话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引出要研究内容的大致范围即“话题”,形成探究活动的问题。设计情境引入的要求:(1)情境引入与要研究的内容能够对应起来。
(2)情境引入要能产生问题或能呈现问题,但开放度不能太大,避免产生太多无法研究的问题。(3)情境引入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不能离他们的生活太远。
(4)情境引入的活动要难易适度,要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要能制造一定的认知困顿,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5)情境引入最好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要能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注意。了解旧知:了解学生关于“话题”的内容了解、掌握程度,相关知识的获得途径、方法,启发学生对“话题”内容的思考。
提出问题:通过对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的理解、分析,围绕话题,引导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存在困惑和疑问想研究的问题提出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1)教师要了解该话题所涉及的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相关知识,能熟练地把“话题”分类,即不同内容的知识点可以包括哪些问题。(2)针对不懂的知识点设计不同的引导方式如观察法、谈话法、实验法、情境回忆法等。
(3)要适当控制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与方向。质量是指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可研究性,即有没有研究的价值,方向是指学生必须在话题内容涉及的范围内提出问题,不能跑题。
(4)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词不达意,没有真正把学生想说的问题表达清楚,教师要适当的引导、调控,要善于从学生的语言表述中分析出学生的表达意图,然后引导学生把真正想问的问题提出来。
强调避免重复问题的提出,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当堂回答,匪夷所思,词不达意的问题,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具体指向可能是什么。
整理归纳:把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进行整理、筛选、归类。归纳整理问题的方法:
(1)把简单浅显学生很快就能回答的问题舍去(2)把相类似的、相包含的内容归为一类
(3)把有研究价值,但在现有的教学条件、经济条件下无法开展研究的问题进行归档记录,有研究条件时在研究。
(4)对同一类问题进行概括、提炼,标明所属即子课题。
提炼主题:把学生感兴趣、有研究条件,切入口小的一类或几类问题提炼升华,确定为本次活动的主题。
选题分组:选择同一类问题的学生划分为一个活动小组,由于学生的研究能力有限,一般要求每个学生只选择一个子课题开展研究活动。
(二)方案设计指导课:
方案制定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是研究活动有序开展的重要条件。由于主题活动时间、地点较为分散,加之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所以活动计划就成了必不可少的活动根本,缺少了它,活动就极易陷入随意性,活动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指导课的教学,让学生对完整的方案有基本的认识,了解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格式,理解各部分的基本要求,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互助、大组交流,逐步完善方案的各个环节,明确活动目标和活动步骤,使学生的活动过程更科学。制定主题活动方案主要包括:
1、研究哪个子课题?
2、选择哪种研究方法?
3、研究时间怎样安排?
4、小组成员怎样分工才能更合理、更能发挥每个同学的聪明才智?
5、研究成果采用哪种汇报形式?
6、可能出现哪些问题等等。具体操作模式:
激趣导入---方案预设---合作探究---矫正指引---问题反思---总结提升
激趣导入:教师可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事例或小故事等导入,让学生明白制定计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方案预设: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策划,初步制定活动计划表。合作探究:各组学生通过汇报、实物投影等形式,分别交流展示本组研究制定的方法操作方案,让大家共享活动成果的同时,针对活动方法的具体操作细节组织小组之间、同学之间的对话、辩论等,论证方案的可行性,指出方案的亮点和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让学生明白应从哪些方面去完善自己小组的计划。
矫正指引:对学生普遍存在操作困惑的研究方法或操作细节,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该方法的定义、使用功能、适用范围、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使学生切实掌握该种方法的基本特征和操作要领,形成正确、全面的方法操作模型。
问题反思:学生根据大家的建议和教师的引导,反思自己制定的活动方案问题出在哪里?是方法选择不适当,还是操作不够规范,还是忽视了某些细节,或是时间安排不合理、人物选择不符合实际、方法操作的不清晰等等,根据所提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本组的活动方案。
总结提升:师生对全课进行总结。
(三)成果展示课:
成果展示课是教师根据学生活动开展的情况,指导学生对通过实践、体验、探究、制作收集的大量子课题信息资料进行筛选、整理,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或把制作的模型、手工艺品等进一步完善,组织学生采取不同的形式把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在全班展示、汇报的课型。成果展示课通常是主题活动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课型。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学生展示与汇报自己的成果,包括是成型的小调查、小论文、幻灯片,实物模型、手工艺品,也可以是过程中产生的体会、经验与疑惑。二是对下一研究主题的拓展,可以在学生交流的时机生成新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具体操作模式:
教师导入---活动准---小组介绍---成果展示---互动评价---总结延伸
教师导入:一般采用谈话导入。
活动准备:各小组拿出所有的相关资料,整理、讨论汇报形式与分工。
小组介绍:各小组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汇报调查研究成果.
成果展示:利用大屏幕或直接展示各小组制作的手抄报、幻灯、音像作品、图片、手工作品等
互动评价:
1、学生自我反思:学生们在成果展示完成之后,让每位同学根据自己在研究小组中的具体表现,对自我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工作做出评价。
2、学生互相评价:可以同一研究小组内组员之间互相评价也可以评价其他小组的表现。
总结延伸:教师对整个主题活动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引导学生回忆开展了哪些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有哪些感受和体验,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要开展一个活动需要些什么条件、必须做哪些事情,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对活动中新生成的有研究价值、可操作的问题,可引导学生作为新的活动主题开展个人兴趣研究。
(四)手工制作课: 教学流程:
观赏激趣---原型解剖---要点分析(示范讲解)---设计图样---动手制作---评价展示(原理分析)---拓展应用 观赏激趣:
教师通过实物、图片、投影或录像等,让学生欣赏本节课要制作的物品或物品群,意在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动手制作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原型解剖:
学生通过观察、分解手工作品,了解作品的组成结构、选用的材料、制作技术、衔接方法等。要点分析(示范讲解):
教师示范讲解制作要点,学生模仿。师生共同分析制作技术、技巧的操作要点,了解、掌握作品的细节操作技巧及主要注意事项(学生容易出现问题分析、点拨)。设计图样:
学生个性化的整体局部模型设计、材料选择、衔接技术。动手制作:
学生按照自己的图样设计动手制作作品,教师根据学生操作的实际情况,适时进行集体、个别指导。指导的策略是指导的内容主要针对制作过程中产生的焦点问题、指导的时机选择为学生交流后无所得时进行指导、指导的深度要点到为止,不要包办代替,也不要放任自流。
评价展示(原理分析):
学生作品展示、评价、比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纠错,修正自己的制作技术技巧。评价的主要内容有材料的优化、制作技术的体现、作品各部分的组合与设计、制作目标(工作原理)能否实现、个性化部分的展示、新知识的获得、新问题的产生等。拓展应用:
作品或制作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新问题、新主题的在研究与制作等。
第四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家乡粮油作物》研究性学习方案
一、设计意图
粮、油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可是,2008年世界上不少国家粮油紧缺,部分地区甚至造成粮荒。而我国粮油产量也不容乐观,据海关统计,去年1-5月我国进口食用植物油357.3万吨,价值39.8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11.1%和94.7%。进口平均价格 1114美元/吨,上涨75.2%。5月当月我国进口食用植物油65.8万吨,下降4.1%;进口平均价格1223美元/吨,上涨80.2%。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如何提高两油产量,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如何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这是当前迫切研究的课题。张甸中心小学地处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根据六年级学生自身的特点,组织学生围绕庄稼这一课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符合乡情、国情。本活动农村实际设计一系列主题活动,通过观察、调查、表演、手工制作、小课题研究、成果展示等活动形式,让学生认识了解庄稼、学习关于庄稼的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农、学农、务农、长大做一名新型农民的意识,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诸项多元智能。
二、活动目标 认知:
1.认识各类庄稼,知道家乡粮油作物的名称、形态、特点、生长规律等。2.走近田野,增进学生对庄稼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庄稼的内在联系。3.掌握制作几种食品的基本方法。能力:
1.初步学会查找、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懂得与他人交往的社会交际能力,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3.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4.培养学生管理庄稼的基本技能。情感态度:
1.通过小课题研究、实践活动等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2.通过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相互交流帮助,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让他们感受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3.通过对庄稼的认识和研究,激发学生爱庄稼、护庄稼的情感,培养学生爱粮、惜粮的意识。
4.在成果汇报、展示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实践出成果的喜悦感和成就感,培养其自信心。
5.培养学生科学地对待问题、解决问题,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6.培养学生认真、细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品质。
三、活动准备:
1.收集庄稼的图片、资料,以及粮食对人类的贡献事例。2.通过调查,了解家乡的庄稼。
3.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查找资料等途径,了解粮油对人类生活的影响。4.寻找赞美庄稼的文章、诗歌、歌曲等。
四、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激发农趣,确定课题,制定活动方案
研究性学习
(一)激发农趣 走进田野
活动过程:
一、展示田野丰收景象的录像及图片,让学生为为农户家庭子女而自豪,告诉学生,本学年我们研究的课题------庄稼(粮油作物)
二、让学生说说研究粮油作物的意义。1.粮油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 2.民以食为天;
3.农田可用种植面积在逐渐减少; 4.目前粮食价格不断上涨;
5.粮食价格不断上涨引起其他价格的不稳定; 6.世界不少国家已现粮荒现象; 7.无农不稳,无粮则荒;
8.粮油含有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 9.粮食是人们的命根
10.粮油产量,庄稼人的收入。„„„„
三、欣赏袁隆平稻田研究水稻画图,畅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人类做出了贡献的故事。突出“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
四、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谈谈如何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树立学农、爱农、做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决心。
五、到学校附近的农田参观,欣赏田野美,大自然美。
六、作业:
调查了解家乡有那些浪油作物,做好记录。
(为下一堂课制定活动方案做好铺垫。)
(二)初步认知 制定方案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类庄稼,知道家乡粮油作物的名称、形态。
2.走近田野,增进学生对庄稼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庄稼的内在联系。3.向家长学习,不动就问,以防小麦当韭菜,水稻当小麦的现象再次发生。活动准备:
1、收集庄稼的图片、资料。
2.通过调查,了解家乡的庄稼名称。活动过程:
一、芝麻开门,出示教材中的儿歌。秋天的田野
秋天到,秋天到,地里庄稼长得好。高梁涨红了脸,玉米露齿笑。山芋挺起肚,稻子笑弯了腰。
研究性学习
秋天到,秋天到,地里庄稼长得好。花生宝宝藏地里,大豆挂千刀。田野一片丰收景,农民乐得哈哈笑。
二、讨论:
1.说说农民为什么为什么乐得哈哈笑,粮油高产你的感觉如何? 2.这首儿歌里面提到几种作物,给粮油作物分分类。
三、观察在线
仔细观察家乡秋天的田野,完成下列作业。
四、制定活动方案
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农作物生长、成熟特点制定活动方案。3月份~3月上旬:关于水稻的综合实践活动。4月中下旬:关于花生、大豆的综合实践活动。5月份:关于山芋的综合实践活动。5月中旬起:关于小麦的综合实践活动 1.山芋是吃根吗?
2.家乡现在有哪些成熟的粮油作物? 3.水稻是不是整个生长过程都要灌溉? 巧手作坊
搜集家乡“农”字当头的谚语。
(由于活动方案篇幅之大,以下仅提供关于水稻研究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第二阶段:研究问题,实施方案 认识水稻
第一课时:(课堂完成)
一、欣赏水稻画图:板书“水稻'。
二、出示水稻的全株秆实物,让学生初步认识。
三、你对水稻方面的知识了解多少?(让学生交流,然后介绍关于水稻方面的相关知识。)展示: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谷物之一,也是占地球半数以上人口的重要食粮。我国是世界水稻发源之一,其栽培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相传,神农、黄帝时代已开始栽种,到唐宋时,稻谷产量已占全国粮食的首位。我国的稻米可分为三大类:籼米、粳米和糯米。
四、你还想知道水稻方面的那些知识?(讨论归纳,师生合作,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问题写在黑板上。)
五、归纳需要调查的问题:
1.家乡有那些水稻品种?你认识几种?(实地观察。)
2.目前稻田里由那些杂草?你知道哪些名称,认识形状吗?(认识形状,参加拔草。)3.家乡水稻都有那些病虫害?(看看老农治虫,了解都用了那些农药。)4.水稻如何施肥,家乡稻田施肥都用了那些肥料?
5.向放水员请教,如何给稻田放水。几天放一次水,每次放水要达到怎样的程度? 6.了解今年种水稻需要的成本及其产量、水稻的价格。农民种稻子的实际收入。(数一数不同品种的水稻的分岔数,稻穗的粒数。)
7.各种水稻的米质特点,可以做那些食物? 8.你所在村组,种水稻面积有多少?
研究性学习
9.插秧十多天后,农民为什么要大量施肥? 10.水稻生长为什么要“三黄”? 11.水稻为什么要两次搁水?
12.从水稻落谷——收获——大米需要做几件事。13.如何给稻田化学除草?(参加田间拔稗草劳动。)
14.能否充分利用稗草,将其变害为宝?(学习用稗草制作掸子的技能。)„„„„„„
六、进行分工,小组合作,明确任务。
七、提出实践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观察在线:走出学校,参观田野,实地考察稻田,现场知识问答。1.去稻田看水稻的长势,看看杂交稻、粳稻、糯稻的生长特征。2.到田里拔稗草。
3.数一数不同品种的水稻的分岔数,稻穗的粒数。了解其产量。4.找出水稻抽心、白穗的稻杆,看看是什么害虫在作怪。巧手作坊
1.画一画水稻螟虫的成虫、虫卵、幼虫、虫蛹。2.跟家长学包粽子。3.学制稗草掸子。
第三阶段:成果交流,总结评价 活动过程:
一、展示秋天田野录像,概述活动情况,导入活动主题。
二、各小组交流活动成果。
1.各小组分别回报调查的内容,调查人员,调查方式,调查结果,出示调查报告。第一组:重点回报:
(1)回报家乡有那些水稻品种,说说不同水稻品种的特征。知识链接:泰州优良粳稻有:武运粳7号、武粳13号。(特征特性、栽培要点略。)(2)回报目前稻田里有那些杂草?说出名称,展示不同杂草实物标本。(3)家乡水稻都有那些病虫害?(展示害虫标本,说说危害方式。)知识链接:
二化螟为害特点:水稻分蘖期受害出现枯心苗和枯鞘;孕穗期、抽穗期受害,出现枯孕穗和白穗;灌浆期、乳熟期受害,出现半枯穗和虫伤株,秕粒增多,遇刮大风易倒折。地融会贯通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幼虫先群集在叶鞘内侧蛀食为害,叶鞘外面出现水渍状黄斑,后叶鞘枯黄,叶片也渐死,称为枯梢期。幼虫蛀入稻茎后剑叶尖端变黄,严重的心叶枯黄而死,受害茎上有蛀孔,孔外虫粪很少,茎内虫粪多,黄色,稻秆易折断。别于大螟和三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
稻灰飞虱发生规律:一年发生6代,以2、3龄若虫在绿肥田、小春田、田边、沟边等杂草地越冬。第一代若虫主要为害小麦,后于7-9月份陆续迁入稻田为害.长翅型成虫有趋光性和趋嫩绿性,若虫多栖息在稻丛基部近水面处,受惊后落水横行它处。
第二组:重点回报:
(1)回报水稻如何施肥,家乡稻田施肥都用了那些肥料,找出家乡关于肥料方面的谚语。如:“肥是庄稼宝,庄稼少不了”等(说说家乡主要肥料名称。)
(2)展示采访放水员的录像:如何给稻田放水。几天放一次水,每次放水要达到怎样的程度。说说不同时期防水的深度。
(3)回报种水稻需要的成本及其产量、水稻的价格。农民种稻子的实际收入。(运用数
研究性学习
学方法让学生算一算。)
(4)回报各种水稻的米质特点,可以做那些食物。取出不同米,让学生看米的形状说说米的名称。
第三组:重点回报:
(1)回报各自调查村组的稻田面积及国家补贴数额。
(2)回报插秧十多天后,农民为什么要大量施肥,说出其科学道理。(3)回报水稻生长为什么要“三黄”,请老农介绍不同时候黄的原因,做适当评析。(4)水稻为什么要两次搁水?放录像,再现采访场面,让学生知道稻田几次搁水的科学道理。
第四组:重点回报:
(1)介绍从水稻落谷——收获——大米需要做的几件事。
(2)介绍如何给稻田化学除草,说说常用化学除草剂的作用及使用方法。(3)展示学习用稗草制作掸子的技能,举行制作掸子的比赛。汇报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展示学生的活动录像、活动照片。2.欣赏同学们搜集到的关于水稻的古诗、谚语、故事等。3.展示同学们在家里包的粽子。介绍哪些食品是由米制成的。4.讲《千人糕》的的故事,理解“千人糕”的含义。5..举行关于水稻方面的知识竞赛。
6..雏鹰争星你能行!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评价。(家长参与)7..颁星活动。农业专家、学生家长参与颁奖。
8..请农业专家,学生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评价。综合实践活动反思
思考一:开展“农”字当头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理由有六:1.张甸中心小学地处张甸老区,这里是孩子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好地方,这里有孩子们获取知识的好课堂。2.孩子的家长绝大多数是庄稼人,家长们是指导孩子们综合实践活动的好老师。3.从当前农村参与种庄稼的人员结构来看,种田人大都数老年人,年轻人、中年人大部分外出打工。4.农业坚持科学发展观,对科学种田、合理养殖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需要一大批新型的农民。5.农村中不少家长寄希望于孩子升学,早日脱离“扁担”,使得一些孩子从小鄙视农业,对农村的一切熟视无睹,孩子们“农”的意识亟待增强。6.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提出200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如此种种,更突显在农村学校开展“农”字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了。
思考二:让“农”字当头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整合学科知识的平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在内容、形式、目标上是互为补充、有机渗透、彼此促进的关系。笔者在多年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学科知识应用的平台,有效的进行学科知识的整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彰显学科课程,使其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一、在活动中拓展语文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有很多引领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机会,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同时实际上也拓宽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如利用图书室让学生大量阅读;利用网络等渠道让学生获取综合信息;在活动中开展小组学习也培养学生合作、研究性学习
探究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笔者在组织学生围绕农村粮油作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指导同学到田间观察,深入农户调查,初步了解秋天的粮油作物。在汇报报调查结果的过程中,有同学回报:“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家乡秋天的粮食作物有水稻、粳稻、糯稻、杂交稻、高粱、荞麦、芝麻等作物”。很显然这是一个病句。为了使这位同学的积极性不受打击,又能帮他纠正存在问题,我首先对这位同学善于观察、积极发言的精神作了肯定,然后提问:“从这位同学的发言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马上有同学举起了小手:“„„芝麻是油料作物,不属于粮食作物范畴。” 我紧接着:“那么该怎样表述?”这位同学脱口而出:“家乡秋天的粮食作物有水稻、粳稻、糯稻、杂交稻、高粱、荞麦等作物。”话音刚落,又一位同学抢着说:“依我看,你只说对了一半,因为粳稻、糯稻、杂交稻他们都同属于水稻类,应该把“水稻”一词删除,或者删除‘粳稻’、‘糯稻’、‘杂交稻’三个词。这句话应改为“家乡秋天的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高粱、荞麦等”。一句话不仅修改了病句,还增补了玉米这一粮食作物。我趁热打铁出示了上届同学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共同创作的儿歌:
秋天的田野
秋天到,秋天到,地里庄稼长得好。高梁涨红了脸,玉米露齿笑。山芋挺起肚,稻子笑弯了腰。秋天到,秋天到,地里庄稼长得好。花生藏地里,大豆挂千刀。田野一片丰收景,农民乐得哈哈笑。
同学们在欣赏儿歌后兴趣盎然,有的赞扬此儿歌写得好,有的则也搞起创作来。一位同学将儿歌中的“田野一片丰收景”改为“芝麻开花节节高”。太漂亮了,真是一举两得!既补充了油料作物——芝麻,有暗示着农民的生活水平一天天在提高。这是没有预约的精彩,是学生文学之路的良好开端!在一片掌声后,我马上要求同学们将这首儿歌里的农作物分类,一名同学立即在黑板上写下“粮食作物:高梁、玉米、山芋、稻子;油料作物:花生、大豆、芝麻。”
综合实践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大语文空间,使同学们学到很多语文课本中没有的知识。在活动中不仅认识了粳稻、糯稻、稗草、螟虫等动植物,还学会了“粳”、“糯”、“稗” “螟”等字的读写。不少同学在查阅资料中写下了关于水稻的诗文,在观察调查后写下了《美丽的田野》、《稻花香里说丰年》、《拔稗草》等优秀作文。
二、在活动中渗透科学知识。在关于小麦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笔者在秋播季节让学生做了一次小麦种子发芽试验,并把试验结果向老农宣传,让农民知道今年小麦的发芽率,以指导农民小麦播种的用种量。在试验前,笔者向学生详细交代了种子发芽试验的要求。一个星期过后,同学们带来了试验成果,在成果展示中,笔者发现班上大部分同学发芽率都在90%以上,这是正常值,但有五位学生发芽率仅有8%,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刨根究底,在大家仔细观察后,让同学们找出其失败的原因,一位学生说:“据我观察,有四位同学在试验中放水太多,水漫过了种子,造
研究性学习
成严重的烂种现象”。“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师紧接着问。“小麦发芽需要空气,而水漫过小麦,使得小麦吸收不到空气而造成烂种现象。”一位学生捧着一个盘子,指着里面的小麦说,“看,这里的小麦不少还是干的呢,这是因为缺水,种子没有水是不可能发芽的。”马上有一个同学做了一下总结:“种子发芽需要水、空气、温度,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一番交流后,有位同学惭愧地说,“原来种子发芽还有这么多的讲究,今天的活动使我明白了不少科学道理。”
三、在活动中发展美术技能。
金秋十月,正逢山芋的收获季节,同学们在山芋地里搞起综合实践活动来,有的拉起山芋藤,观察山芋藤、茎、叶子那特有的形状,有的看农民伯伯收获山芋,那一个个不同形状山芋勾起了同学们的联想:“看,这个山芋像老鼠!”“这个像胖娃娃”,“啊,宝岛台湾„„!”关于山芋的综合实践活动给同学们提供了想像的空间,为同学们提供了美工素材,也极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同学们充分运用活动中得到的素材,描绘优美的山芋画图,精心挖刻山芋,制作帆船、飞机、各种动物及生活用品模型。一张张优美的画图,一件件精致的雕刻作品让师生们一饱眼福。看到这一切,笔者大为感叹。啊!这难道不是美术课的延伸、劳技的应用和发展、学生创作思维的升华吗?
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整合学科知识的案例还有很多,诸如:在水稻综合实践活动中运用数学知识让学生根据水稻亩产量,结合市场价格、以及农药、化肥、耕作、收割等费用,算出农民每亩纯收入。在学生提及到大米的营养、农药、化肥、除草剂时有效的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萌芽,为学生将来学习化学作铺垫;还有稻草的综合运用,稻田的合理灌溉等都是整合学科知识的好机遇。
笔者在实践摸索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紧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它学科具有的内在联系,整合学科知识,既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落到实处,又拓宽了相关学科的知识空间,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第五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课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2011-05-25 08:48:00 ]阅读:610作者:吴建强 编辑:studa090420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紧扣现实生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它充满生命活力。因此,让综合实践活动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育中主动思考、大胆探究、革新体验并接受人文素养的自然熏陶,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必然趋势。
一、发掘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活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活水之源,真情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生命所在,对学生而言,只有经过生活的体验,才能有感而发、有为而作。由此,我们要切实关注孩子们的生命轨迹,把学生的精彩生活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自由地、自主地、自发地,用自己的心灵去探寻综合活动之源,以积极的心态去参与活动,展示他们的生命活动,还学生一个原生态的自我。我利用我校内外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先让学生自行找合作的小伙伴,再讲清楚在活动中必须注意的事项和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接下来就带领学生开始寻找了解小蜗牛的活动。草丛中、大树下、小池塘旁都有同学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有时弯腰寻找,有时低声交流,有时认真思考、分析判断,有的还认真地做着记录„„一个个十足的小昆虫学家样子。之后,我再组织大家坐在草地上汇报各小组的观察结果。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个个兴趣盎然,收获丰硕。
二、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丰盈实践活动内容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综合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充分利用家乡的茶文化资源,就有利于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拓展,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同时,学校实践基地“茗山茶园”品种不同,内涵丰富,课程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教学的价值不可估量。为了充分发挥基地的依托作用,开展活动时我们还邀请了基地上的部分学生家长、熟悉基地情况的行家或专家等担任基地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学生们欣喜地走出校园,领略了青山绿水的美丽,了解了铁观音茶文化的历史及内涵,体验到了生活的真谛。综合实践活动赋予学生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赋予教育以生命的活力。为了增进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走出校园,走进第二课堂,领略安溪的春秋之美,培养孩子们热爱安溪、热爱安溪茶文化的思想感情,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我校每年春秋都会组织学生到综合实践基地参观调查活动。活动前老师指导学生收集参观地点的材料,了解相关知识;活动中结合制茶各个流程进行讲解,介绍铁观音的来源故事等,使学生们都受到了一次实地教育;活动后,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体会制作并完成了绘画、文化卡等内容,各年级还挑选出精美作品制作成果展板进行了展示。
三、贴近学生生活,在小课题研究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是设计者、实践者、体验者、发展对象和评价者,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自主实践,主动探究,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我们积极引导学生面向生活,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要探究的问题或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组织、帮助学生通过游览、考察、访问、探究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及欣赏、创造、实践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品质。如:在对家乡环境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围绕“我是环保小卫士”、“我为环保献一计”等主题,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请教专家等形式,积极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长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认真撰写环保小提案,征集环境保护金点子,向班级同学发放环保小袋,用摄影摄像记录身边的环保文明行为。开展“环境保护宣传周”、“我为家乡添新绿”、“清清溪水静静流”等综合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为家乡添上一点绿色,用实际行动宣传教育带动全体少年儿童共同关注环境保护,共同关注家乡建设。
充裕的时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翅膀,广袤的空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舞台。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的素质逐步提高,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生活的乐趣。
引证文献:
杨蓉 对小学作文写作的思考与实践 [期刊论文]-企业家天地(下半月版)2009(4)返回顶部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期刊论文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运用2008(23)期刊论文 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与思考2009(10)期刊论文 对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思考2007(6)
期刊论文 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整合2006(4)
期刊论文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研究2010(5)
期刊论文 挖掘开放型的学习资源运用体验性的学习方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策略谈2008(8)
期刊论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项目学习应用的实践探讨2006(2)期刊论文 例谈“概念”驱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2008(6)
期刊论文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观下的学习活动特点2007(11)
期刊论文 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过程的几点思考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