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安定有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时间:2019-05-14 15:08: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安定有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安定有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第一篇:社会安定有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社会安定有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社会安定有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实现新世纪宏伟目标的纲领性文件,为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内容。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别增大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此,《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群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只有社会和谐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力和凝聚力,才能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遇到地各种风险和挑战,实现国家地长治久安。

认真学习领会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深刻地把握和谐社会地基本特征,用什么样的思路来创建和谐社会,是摆在我们当前及今后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人认为,社会安定有序是和谐的基础,和谐是社会安定有序的延伸,没有社会的安定有序就谈不上和谐。

安定有序,就是指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要实现社会安定有序,本人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

一要不断强化大局意识。当前全国上下正在为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局势和良好的国际环境。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大局。这个大局事关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我们都要增强大局意识,要从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高度,深刻理解“稳定压倒一切”和“发展是硬道理”的意义,充分认识发展和改革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清醒面对我们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作为领导干部,考虑问题要从大局出发,使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小道理服从大道理”,摆正局部和全局的关系;作为普通公民,考虑问题要从长远出发,全面正确理解党的现行路线方针政策,体谅党和国家面临的困难,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摆正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利益关系,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和国家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我们每一个公民都不能感情用事,而要在大局下思考问题,在大局下采取行动,自觉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把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部署要求上来。

二要健全矛盾调处机制。一要建立社会收集舆情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以便及时全面准确地搜集、分析群众的思想动态、心理情绪、愿望心声以及带倾向性的社会动态等,为正确决策、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打好基础。二要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确保人民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要求得到保护和满足。三要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工作机制,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畅通党和政府方针政策传递给群众的渠道,拓宽群众向党和政府反映意见和建议的路径,健全依法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的长效机制,及时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四要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切实防止和打击各种破坏社会治安、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

三要整合社会管理力量。要更新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方式,拓宽服务领域,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四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善于做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新的历史条件下,应继续保持和发挥这一政治优势。

第二篇:平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

文章标题:平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

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提出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是“和谐制度”;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上述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和谐生活的向往。马克思与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作出了科学设想,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邓小平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只有共同富裕才能和谐,两极分化不可能和谐。社会和谐则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这就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是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属性。没有社会的和谐,就建设不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在血与火的磨砺中,在风和雨的洗礼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追寻着社会和谐的民族梦想,写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历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论著中系统地阐述了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各种关系和矛盾,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基本方针和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创立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政治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从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奋斗目标,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再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此作出全面部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加庄严而紧迫地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

构建和谐社会是有力应对各种挑战的紧迫需要。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但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既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又面对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政治图谋的压力。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就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我国已进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动,既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动力和活力,同时也带来许多矛盾和问题。在“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同在,动力和压力共生。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解决矛盾迎接挑战,就必须花更大

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往往是由平安说开去的,平安是促进基层综治工作不断深入发展重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工程。平安与否是由地区内的居民说了算的。

一、深刻认识平安在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首先,平安从社会的微观层面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

稳定的基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从这一基本特征可以看出,构建和谐社会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涉及到建设的方方面面,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设这一系统工程中,社会的平安稳定问题是首先要解决的一个最基本问题。社会的平安稳定不等于社会的和谐,但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首先是一个平安稳定的社会。因此,社会的平安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积小安为大安,大力开展平安稳定建设,就是要从最基础、最微观的层面上,解决社会的平安稳定问题,为构建设和谐社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其次,平安是对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而开展的各层次平安创建活动的前提。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确立,为平安稳定创建活动提供了新的更大空间,也向平安创建活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增强和提升平安稳定创建工作的效果和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安居感和正义感,从而最大程度地满足构建和谐社会对社会稳定所提出的现实要求。

二、平安的目标与任务

平安的最终目标就是在综治工作这根“杠杆”上找到一个新的支撑点,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落实到最基层,从而将平安稳定创建活动引向新的境界。平安建设的目标可以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上。一是增加社会重点区域平安稳定的“保险系数”。经济的发展使社区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承载的作用更加凸显。社区人口密集,是各种复杂人际关系的最大承载地,也是多种不稳定因素的最易爆发地。牢牢把握社区这一重要阵地稳定工作的主动权,是平安建设的最直接目标。二是切实保证城市的平安稳定。社区是组成城市区域的最基本单元。抓住了社区的稳定,城市的稳定也就有了基本保障。而城市的稳定在社会稳定中无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抓住城市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的“龙头”作用,是平安建设的现实目标。三是发挥引带和辐射作用。以社区平安稳定建设的经验指导其他区域的平安稳定工作是平安稳定创建工作的必然步骤,而社区的平安稳定成果无疑又会对全社会的稳定产生强烈的辐射和引带作用。这是平安建设的最终目标所在。

如何抓好平安建设工作的落实,还要从社区的实际出发。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平安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抓住预防工程和平安创建,要落实“群防队伍健全,防范机制完善,基层组织发挥作用,群众有安全感”的基本要求。达到四个具体目标:一是治安良好,实现“三个少”(发案少,纠纷少,犯罪少);二是环境优美,实现“三个好”(秩序好,卫生好,美化好);三是群众满意,实现“三个无”(无黄赌毒娼,无邪教,无事故隐患);四是人际关系和谐,达到“三照应”(邻里相互照应,街企相互照应,驻街单位相互照应)。要在抓好以下四项工作上下功夫。一要抓基层,打基础。基础建设是基层治安防范的根基,应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强化建设。从社区平安稳定工作的现实需要着眼,基层综治基础工作要达到“八有”,即:有办公室、有办公设施、有规范的图板、有统一的簿册、有组织网络、有活动阵地、有活动载体、有考评机制。二要以“平安家庭”建设为载体,深化争创活动。社区平安建设重点在家庭,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细胞,家庭安则社会安。因此,要深入开展“平安家庭”的创建活动,每个家庭要努力实现“四个五”的工作目标。即:创造“五个环境”(安定有序的治安的环境、优美文明社区的环境、公平正义法制环境、诚信友爱的人际环境、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增强“五种意识”(懂法守法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健康文明意识、和睦相处意识、男女平等意识);强化“五个防范”(防激化、防盗抢、防欺诈、防黄毒、防隐患);达到“五个无”的标准(无邪教、无吸毒、无赌博、无暴力、无犯罪)。三要法律进社区,开展好“无邪教和无毒社区”的创建活动。通过各种形式普及群众的法律知识,不断提高群众的知法守法水平。特别要辨别是非,搞好无邪教社区的创建。第一,社区综治专干对辖区“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重点人员要底数清,情况明,控得住,转化好;第二,及时清理反动宣传品,切源断流,堵住其传播途径;第三,加强巡逻力度,把防范工作做在前面,让邪教分子有来无回;第四,加强反邪教警示教育,以正面教育为主,积极推广四种有益气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形成崇尚文明,抵制邪教的良好风气。同时,要强化无毒社区建设,禁贩、禁制、禁吸、禁种、禁用,做到“五禁”并举。四要加强治安防范。要健全社区治安防范组织,做到有人干事,有人管事,广泛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整合社区可利用的防范资源,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积极性,扭转社区综治专干“跳光杆舞”、“唱独角戏”、单打独斗的被动局面。

三、平安建设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处理好平安建设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平安建设的目的在于“平安”和“稳定”,以社会的平安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是平安建设必须紧紧抓住的根本所在,是平安建设的统一性。但是,不同社区由于所处地域位置的不同,影响其安全稳定的因素也不同,抓平安稳定工作任务侧重点也不可能完全一致;不同社区由于在建设水平上存在着差异,决定了对不同社区在力量投入方面的差别。对那些基础较差的社区,关注的重点应更多地放在平安稳定的基础建设上,对那些基础较好的社区,平安稳定建设要在提升层次上给予关注。因此,在平安建设上,决不能一概而论,要避免工作落实上的“一刀切”,要在对社区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平安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形成平安建设的多样性。

2、要提高社区综治干部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一是统一思想,认清抓好综治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综观全局,综治工作已纳入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已深刻认识到综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并予以高度重视。在各级党委、政府提出争创先进的大趋势下,要实现各种层次争创目标,社区平安稳定是基础。因此,要求社区综治干部在平安创建中有所作为,不辱使命,上下一心,全民动员,咬住目标不放松,全力推进平安创建。二是内强素质,提高驾驭综治工作的能力。要找准位置,提高协调能力。有所作为,通过不懈工作实现自身价值;善于协调各方力量,解决好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指导务实,要深入下去、走进群众、真抓实干,树立只唯实、不务虚的工作作风,让综治成果惠及百姓。三是开拓视野,提高创新的能力。要有大局观念,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有新举措;要着眼治安防范,在社会面控制上有新成效;要着眼资源整合,在完善机制上有新突破;要着眼务实作风,在队伍素质上有新提高。四是争当内行,提高攻坚克难的能力。强化工作责任制,落实岗位考评制,通过施加压力,增强动力,激发活力,促进社区综治干部业务精通,能参善谋,善于解决问题。

3、要善于“借势”推进,搞好配合与衔接。平安稳定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社区的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物质文明建设等一起构成了社区全面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方面。社区全面建设的各个方面之间形成了相互依托、彼此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社区的平安稳定会对社区其他方面的建设起到保障和促进作用。反之,社区其他方面建设的长足发展又会推动社区平安稳定工作步入新的层次。因此,在开展平安建设过程中,必须兼顾到社区其他方面建设这一因素,围绕中心工作,结合“三个文明”同步发展,必须将其纳入到社区全面建设的整体之中去加以谋划,找准与社区建设其他方面的对接点。譬如,在以“道德进社区”、“科教进社区”“文体进社区”等为内容的社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就为社区的平安稳定建设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思想和舆论条件。社区的平安稳定建设活动若能“借势”发展,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别增大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群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只有社会和谐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力和凝聚力,才能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遇到地各种风险和挑战,实现国家地长治久安。

认真学习领会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深刻地把握和谐社会地基本特征,用什么样的思路来创建和谐社会,是摆在我们当前及今后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人认为,社会安定有序是和谐的基础,和谐是社会安定有序的延伸,没有社会的安定有序就谈不上和谐。

安定有序,就是指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要实现社会安定有序,本人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

一要不断强化大局意识。当前全国上下正在为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局势和良好的国际环境。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大局。这个大局事关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我们都要增强大局意识,要从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高度,深刻理解“稳定压倒一切”和“发展是硬道理”的意义,充分认识发展和改革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清醒面对我们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作为领导干部,考虑问题要从大局出发,使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小道理服从大道理”,摆正局部和全局的关系;作为普通公民,考虑问题要从长远出发,全面正确理解党的现行路线方针政策,体谅党和国家面临的困难,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摆正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利益关系,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和国家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我们每一个公民都不能感情用事,而要在大局下思考问题,在大局下采取行动,自觉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把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部署要求上来。

二要健全矛盾调处机制。一要建立社会收集舆情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以便及时全面准确地搜集、分析群众的思想动态、心理情绪、愿望心声以及带倾向性的社会动态等,为正确决策、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打好基础。二要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确保人民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要求得到保护和满足。三要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工作机制,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畅通党和政府方针政策传递给群众的渠道,拓宽群众向党和政府反映意见和建议的路径,健全依法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的长效机制,及时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四要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切实防止和打击各种破坏社会治安、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

三要整合社会管理力量。要更新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方式,拓宽服务领域,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四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善于做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新的历史条件下,应继续保持和发挥这一政治优势。要在全党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念,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寻求新方法、探索新途径,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各级干部要以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救急事,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

五要提高干部领导艺术。实现社会安定有序,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掌握和坚持辩证法,力戒片面性、绝对化,加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要按照辩证法办事,坚持“两点论”,善于“统揽全局”,学会“弹钢琴”,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理顺纷繁复杂的矛盾,努力从规律层面上把握和解决问题,促进社会安定有序、经济持续发展。

“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和为贵”“兼相爱”“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古圣先贤们延续了数千年的许多向往,已经和正在新中国变成现实。在经历了26年的改革开放之后,在平安的基础上构建和谐社会已深入人心。

《平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平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

第三篇:浅谈和谐社会基本理论前提是以人为本理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经济指数gdp的增长并不完全代表和谐,人民所向往的全面的小康社会,应该是为了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社会。也就是

一个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福利不断提高的和谐社会。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就要以人为本。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集中体现

胡锦涛曾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深刻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说明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在国家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中,能够时刻以人民的利益为基本出发点,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君主专制历史的国家,长期以来,“专制”和“人治”思想根深蒂固,严重制约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主义新时期,我们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发扬民主精神,树立依法治国思想,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让每一位爱国者都能够积极投身到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的伟大事业之中。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这也是古代中国人民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思想,历朝历代爆发的农民起义大多以“均贫富”、“均田免粮”等公平正义思想为口号,但在剥削阶级统治下的阶级社会里,公平正义是遥不可及的,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消灭了剥削阶级,在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领导下,社会成员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进行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这个中国人民的千年梦想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进一步把它发扬光大,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诚信友爱、融洽相处的关系。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劳动、知识、人才、技术和资本都是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要素。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就可以推动技术进步,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追求和平的民族,因为只有安居才能乐业。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一步深化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要有一个长期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自然是人类生命延续的依托,尊重自然、珍爱生命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作为发展中国家,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认真处理好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尤为重要。

二、坚持以人为本,消除不和谐因素

我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之中,计划经济的弊端仍然没有完全消失,市场经济还不成熟、不完善,仍未形成有序的运作机制,社会上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不稳定因素。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土地流失相当严重、就业压力巨大、社会保障不普遍,这都是十分现实的难题,也是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不和谐因素。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角度,妥善解决这些问题。

1、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我国目前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处于1000——3000美元这一时期,是社会矛盾尖锐化时期、社会问题多发期、社会最不稳定期。新形势下人民内部利益矛盾错综复杂,面对大量复杂的社会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少数没有得到妥善处理的人民内部矛盾,意义十分重大。

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这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我国的社会保障工作指明了方向。十六届五中全会则对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作出了具体部署。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另一方面,要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

3、积极

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在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这个国情要求我们一定要把扩大就业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调控目标。各级政府应该把扩大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通过促进经济发展来扩大就业,同时,通

过扩大就业来促进经济发展。

4、冷静应对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我国城乡收入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差距缩小到1:1.8,90年代就扩大到1:2.5,而到了2003年,城乡差距已经扩大到1:3.2,超过了3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必须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要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同时,要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尤其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目前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如果不能够予以正确解决,将挫伤群众的情绪,也会危及社会稳定。

5、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发展社会事业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五中全会对发展社会事业做出了一系列具体部署。要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要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管,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三、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做好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各项工作

致力于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服务好群众,切实打牢建设和谐社会的群众基础

1、促民富。群众都想致富快富。让群众富裕起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加快富民步伐是第一责任的观念,坚持以发展为己任,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始终做到在加快发展中促民富,在实现民富中求和谐。

2、帮民需。群众最需要的是优质的服务。只有服务好,才能顺民意、聚民心。群众是最讲实际的,只要你能真正为群众服务,服务到关键处,就会深受群众的欢迎,赢得群众的赞誉。讲服务必须做到:要有服务之心。把服务好群众作为第一追求,努力养成服务的兴趣、服务的习惯,做到时时思服务,处处想服务,一切围绕服务转,一切围绕服务干,坚持真诚的服务理念,带着感情服务,带着责任服务,切实把服务群众的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3、解民困。农村群众遇到的增收难、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就医难、子女上学难、农产品销售难等问题;城镇职工群众遇到的再就业难、住房难等。都是困扰群众生产生活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既是服务群众的当务之急,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因此,各级部门要责任到位,严格督促、检查和考核,努力促使群众最急的事能够最快、最好地得以解决。

4、保民安。民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没有民安就不可能有和谐。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高度重视稳定工作,以保民安求和谐。要通过抓醇化民风、综合治理和机制建设,为群众营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5、消民怨。只有消除民怨,才能实现社会和谐。而民怨与干部作风息息相关,干部作风好则民怨消,作风差则民怨长。各级领导干部要形成好的作风,努力做到以廉为本、以公处事、以实聚心。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以人为本理念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前提,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新的执政风貌和施政特色。在新的时期,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出发点,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要相应提高人自身的各种素质,同时在体制上保障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权利的实现。

第四篇:立足“四变”促进社会安定有序

立足“四变”促进社会安定有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当前,安定有序尤为重要。现在,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不仅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各种矛盾和问题。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更

好地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唯有有序才能保持稳定,惟有稳定才能发展经济,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XX区结合本地实际,创新思路,立足“四变”,在推进社会安定有序的进程中较好地保持了社会和谐。

一、变浮躁为扎实,在锤炼干部作风中提高干部驾驭一方的能力。XX区前身是XX县,面积3072平方公里,人口100.8万,辖26个乡(镇),432个行政村。1998年8月撤县设区后,经济较好的几个乡镇被划归XX区,剩下18个乡镇,面积骤减为1889平方公里,总人口78万人。面对如此大的调整反差,部分干部群众有的失落不安,有的人心思动,工作出现了局部混乱。为扭转不良态势,迅速开展工作,区委、区政府积极探索治本之策,从锤炼干部作风、强化干部素质着手,引导干部积极贯彻上级政府的决策,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把满腔的爱县思想转化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区乡两级形成了明确的议事规则和政务公开制度,特别是在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过程中,推行“三分之一”工作法、政绩累积法、广范围的民主评议法、奖惩兑现法等“四法并举”,对干部选拔政策、测评票数、考核结果三公开,推行了竞争上岗、全委会票决等制度,激活了干部队伍。组织了大规模的领导干部到两江考察活动,集中开展以学习沿海沿江经验为主题的大讨论,树立了全省优秀组工干部XX等一批先进典型,大力弘扬嗷嗷叫的“小老虎精神”、敢于争先的“千里马精神”、脚踏实地的“老黄牛精神”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拼命三郎精神”,塑造了XX人新的精神风貌。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坚定广大党员的理想信念,以岗位职责为依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

二、变被动为主动,在促进经济发展中激发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做好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关键还是要靠发展。“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只有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凝聚人民群众同心同力促进社会和谐和安定有序.XX区突破劣势,发挥优势,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战略,把招商引资作为全区经济发展的动力核心,把特色产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根本基础,把劳务经济作为拓宽就业渠道的有效途径,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闯出了新路子。目前,区招商引资签约项目达200多个,总投资30亿元。以特色农业和非金属加工业为主的特色产业体系已初步建立。全区外出劳务人数达到13.56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3,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4.5,有效地激发了全区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

三、变无助为共援,在扶贫帮困中温暖群众爱党爱国的心胸针对下岗职工、无业居民、贫困户、孤寡残疾等社会弱势群体,建立送温暖机制,整合多方面救助力量开展有效的帮扶;实施整合社会多方面救助力量的“温暖工程”,搭建起了社会关爱的新平台。

四、变共性为个性,在区分复杂情况中维系平桥安稳的社会秩序。安定与有序相结合才能构成和谐。只有在良好的社会秩序下,社会组织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才能使不同利益群体和个人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必须认真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要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坚持依法办事,把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纳入法制化轨道,并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履行职责、行使权力,从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的安定有序。XX区针对以往存在的治安状况混乱,而整顿方案单

一、防治措施无力的情况,按照信访稳定工作“抓大抓小抓早抓少”的原则,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有效化解了一些矛盾和纠纷。针对企业军转干部等等特殊群体,建立帮教机制,开展对口帮扶,力求从根本上拴心留人;针对涉法涉诉、城市拆迁、征地补偿等方面的上访群体,建立维权机制,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针对蓄意滋事、无理取闹的违法、违规群体,建立起处置机制,进行有理有据的训诫和制裁,以教育大多数群众。建立了区委、区政府领导同志周一信访接待日制度,在区信访局、XX接待站进行挂牌接访。开展领导下访活动,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领导干部亲临一线,实地调查情况,解决群众疑难问题。大力实施“个十百千”工程,变以前的孤立防治为群体防治,在每个乡镇均建立起治安防控中心、10个左右的治安防控哨卡、100个左右的治安防控小组,选出1000个左右的治安防控示范户。“个十百千”四级防控组织,有机整合了领导力量、专门力量和群防群治

力量,形成了“撒开成网,收拢为拳,上下联动,左右链接”的治安防控网络。这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有力维护了全区大局的平安稳定。

五、变闲置为创收,在利用有效资源中坚定政府科学发展的信心。安定是指社会处于平稳和安定状态,相对于混乱而言,有序是指社会处于组织程度较高的有秩序状态,相对于无序而言。一个社会安定有序,本身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各尽其

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表现。如何打造一个高效高能的政府,使闲置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也是构建安定有序社会追求的目标之一。XX区推行“三分之一”工作法,各级领导班子在时间、精力和人员分工上,用三分之一处理日常工作,三分之一开展调查研究、抓重点工作、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三分之一争取项目、招商引资,既优化了干部资源,也使年轻干部经受了磨炼和考验。在经济发展模式上,平桥区顺应新经济的潮流和趋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积极探索循环经济,通过企业建造废物回用链、工业园编织产业循环链、治污整顿拉起生态链,走出了一条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

第五篇: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努力构建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原则,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充分认识保持安定有序、维护社会稳定的重

要意义。在实践中,人们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维护社会稳定。目前,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攻坚阶段,同以往相比,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社会矛盾也较为复杂和尖锐。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环境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只有人民内部矛盾得到正确解决,才能有效地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社会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达到安定有序的目的。本文就在新形势下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做到“安定有序”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做好思想工作,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前提《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指出: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始终伴随着大量的思想是非问题。要看到,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国际战略格局的剧烈变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严重挫折,各种社会思潮的相互激荡,国家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所有这一切,都会引起各种各样的思想反映,从而使思想领域的是非矛盾日趋增多和复杂化、新型化。这也就决定了解决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过程,就是引导和帮助群众解决思想是非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充分认清自己作为群众向导的重大责任,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分析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深刻变化,认真研究并积极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把引导人、教育人、改造人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强化外部灌输与实行群众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坚持正面宣传教育与纠正不良思想倾向有机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把加强思想教育同加强社会管理结合起来,要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途径和办法,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努力做到准确地把握民情民意,在顺利的条件下,注意保持清醒头脑,防止对存在的问题熟视无睹,或听不进不同意见和建议;在不利的条件下的条件下,注意吃透情况,冷静分析,对事物的主流和本质做出正确判断,不为非主流的东西和假象所迷惑。

二、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重点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础

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要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只有执政为民,我们的各项事业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这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做到安定有序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社会群体结构发生新的分化组合,呈现出经济关系复杂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冲突明显化的态势。这种变化使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新的格局,利益矛盾特别是经济利益矛盾日益显露和凸现出来,成为人民内部矛盾产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源。我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大量源于实际利益问题,直接涉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要处理好这些矛盾,最重要的是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努力改进工作作风,关心群众疾苦,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切切实实地解决群众的问题,理顺群众的情绪,避免矛盾的激化和复杂化。在城市,我们要重点解决好职工下岗再就业问题、拖欠职工工资问题及市政建设改造涉及的居民搬迁问题;在农村,要着重解决好土地承包问题、农民负担问题、村级债务问题、民主选举问题、干群关系问题等。这些问题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影响很大。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加大工作力度,认真研究解决的办法和措施。广大党员干部要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事业心、责任感,以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实干精神,多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三、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的能力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关键

能否妥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关键在于党,在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这不仅因为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地表现为领导和群众的矛盾;而且因为群众之间的各种矛盾都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去处理,处理不好,最终也会表现为领导和群众的矛盾。从整体上讲,我们新

形势下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主流是好的,具有一定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但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党员干部经不住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忽视政治学习,放松思想修养,公仆意识淡化;有的搞形式主义,不深入调查研究,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有的脱离群众,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缺乏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这些问题虽然只存在于极少数党员干部身上,但严重地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加强调查研究,深入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的规律和特点,努力探索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思路、新方法,为防范、应对、化解各类矛盾提供理论和对策支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要密切联系群众,把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群众工作的重点,善于处理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复杂棘手问题。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党的事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只有一切为了群众,才能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端正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态度;只有一切依靠人民群众,才能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找到妥善解决矛盾的有效方法,建立健全防范、调节、控制矛盾的机制。能否正确处理好新形势下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不仅直接影响到新形势下各项改革的进程,而且将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事实上,许多地方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得比较好,就是因为首先抓住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治理。因此,在那些干群矛盾比较突出的地方,解决问题必须从治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入手。

四、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原则

对于人民内部的得失矛盾可用经济的方法解决,对于人民内部的是非矛盾可用民主的方法解决,尽量不能让矛盾升级。譬如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理。对于妥善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是一项政策性强、难度大的工作,处理得当,可以有效化解矛盾,增强人民内部的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加速经济发展;处理失当,则可能引发诸多政治矛盾、思想矛盾和社会矛盾,使矛盾越来越复杂化、尖锐化,甚至使矛盾的性质发生转化,从而影响人心稳定和社会稳定,阻碍经济发展。要处理好群体性突发事件,关键在于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方面一条最重要的经验。群体性突发事件是人民内部矛盾的特殊表现形式,尽管表现形式激烈、尖锐,但从总体上讲仍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因此,我们对一般性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要立足于说服、教育、疏导、沟通,避免规模扩大、事态升级。要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当地。通过扎实有效、认真细致的工作,防止局部问题扩大为全局问题,非政治问题演变为政治问题,非对抗性矛盾转化为对抗性矛盾。努力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及时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对可能出现的影响政治和社会稳定的问题,及早做好预案;对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要冷静处理,切不可态度粗暴、简单从事,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采取补救措施,避免造成更大范围内的损失。但对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治安秩序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必须掌握主动,尽快控制住局面,选准时机,采取果断措施,孤立、打击其中的违法犯罪分子,教育、争取一般参与的群众,及时制止事态的发展。保护公民利益免受侵害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

五、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途径

曾庆红同志在《关于国内形势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价值目标与现实的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它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协调。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是无差别社会,更不可能是没有任何矛盾和问题的社会。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能够提供一种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包括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我们既要坦诚地承认社会矛盾特别是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又要努力地为解决这些矛盾、缩小这些差距而奋斗”。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而每一种矛盾又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制约,越来越成为一个有机的矛盾体系。社会差别问题、社会成员分化和流动问题、贫富差距和社会贫困问题、社会就业问题等等往往和群众的实际利益往往交织在一起。正因如此,我们在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时,必须突出方法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统筹兼顾,标本兼治,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统一上寻求妥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特别是坚持把根本性的途径、方法、措施和其他途径、方法、措施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行政手段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定要小心谨慎,努力把工作做细、做实,避免简单粗暴;运用法律手段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定要在严格把握法律界限的同时,努力掌握好政策尺度。

总之,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得要求,严格遵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努力寻找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结合点,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规律性,善于体察民情、民事,关注民生、民意,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努力做深入、扎实、耐心的工作,就能够把人民内部矛盾认识好、解决好,就能够维护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就能够使社会安定有序。

下载社会安定有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安定有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论以人为本理念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前提(最终版)

    文章标题:浅论以人为本理念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前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如何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本站推荐)

    1.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们极力强调发展的重要性,并先后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口号。可是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没......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其重大意义 摘要: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调查题目如何构建和谐社会调查时间2013-10/01——11/05调查地点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领队姓名高远刚指导教......

    构建和谐社会

    2006年各尽其能 各得其所——如何深入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进一步领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否说目前我国社会还不和谐?为什么说构......

    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展望美好未来 摘要: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传统文化始终以一个“和”贯穿其中。千百年来,中华文明虽屡受摧折而不绝,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而......

    构建和谐社会

    电子工程系08应用电子3087307349周阳洋 构建和谐社会 ——诚信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为政的道理,做领导的道理,最重要的就是一个——言而有信。信,就是诚实不欺,取信于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