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的崛起:读后感

时间:2019-05-14 15:18: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网络社会的崛起: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网络社会的崛起:读后感》。

第一篇:网络社会的崛起:读后感

姓名:阿莲娜

学号:200919230003

院系: 管理学院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网络社会的崛起:

读后感》

《网络社会的崛起》由曼纽尔.卡斯特积多年之功写成的《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的第一卷,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纵观《网络社会的崛起》这本书,就会发现该书是一部经典著作其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思想深刻、寓意深远、鞭辟入里,可谓是一部宏篇巨制。作者对信息技术革命富有洞察力的见解,以知识和信息为原动力的技术为切入口,对技术决定论予以驳斥,详细阐释了技术在社会结构和组织制度的嵌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后者对技术的反作用,将网络社会的脉络清晰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在信息化社会,以知识和信息为原动力的技术传播速度、传播范围均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境地,在创新性机制的催化下,新技术不断出现,更新换代速度加快,虽然就技术本身而言,并未决定历史演变与社会变迁,却体现了社会自我转化的能力,但是与此相对应的就是在技术广泛传播的背后所隐藏的以主权国家和企业为主体的对“核心技术”的保密意识。在信息化社会在历史上迈开的最初几步,其特征似乎是以认同作为首要的组织性原则。文化民族主义认为民族是其独特历史与文化的产物,是具有独特属性的集体凝聚。

在新的信息发展方式中,生产力的来源在于产生知识、处理信息与象征沟通的技术。知识生产与信息处理促成了新技术范式的浮现。当然,卡斯特并不是从纯技术的角度, 而是从社会人文科学的视角出发, 并以此为基础来考察整个网络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强调信息化社会在文化与制度上的多样性。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民族主权国家地位虽然有所下降,其主导规范能力却不容小觑,而且信息技术的主要关键技术和高精尖技术(即“核心技术”)基本上由发达国家所主宰,并拥有强烈的保密意识加以严格控制,已成为获得生产力和竞争力收益的重要手段,从而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传播。

在网络社会的理想类型下所概述的社会转化过程,超越了生产的社会与技术关系领域:这些过程也深刻地影响了文化与权利。文化表现抽离了历史与地理,变成主要由电子传播网络中介与观众以多样化的符码和价值互动,而最终汇集与数字化的视听超文化之中。因为信息与沟通主要经由多样化的综合性媒体系统流通,政治逐渐在媒体空间表现。领袖权被人格化了,而创造形象就是创造权力。并非所有政治都能化约为媒体效果,或是价值与权益对政治结果不重要。但是不管谁是政治演员,或他们的取向如何,都通过与利用媒体而存在于权力游戏之中,位于日渐多样化的整个媒体系统里,包括电脑中介的沟通网络。政治必须架构在以电子为基础的媒体语言上,这个事实对政治过

程、政治行动者与政治制度的特性、组织和目标都有深刻影响。

在机制创新层面上,日本的社会结构并不稳固。日本经过长期的战国时期,在德川家康开创的幕府时代安定下来,和中国稳定的封建王朝相比,社会结构处于急促的变化之中。为了不断适应变化的形势与环境,就要致力于技术创新与组织变动,以增强其弹性和适应性,这无疑是确保再结构的关键因素。企业中的终身雇佣制,使人们有“我为公司,公司为我”的意识,将关于企业上至国家的核心技术的机密严格加以保护,以确保利益不受损害。比较之下,中国由于地理位置等各方面的因素,与西方社会隔绝,传统文化处于“一枝独秀”的地位,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稳定的社会结构加之占据统治地位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一种制度上的障碍,科举制度的应试技巧客观上使创新性氛围的培养雪上加霜,使中国在明朝之后就在技术上落后于西方国家。《国家保密法》的出台极其实行再次说明了我们在对核心信息的保护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欠缺与不足,与此相关的就是知识产权的问题。“盗版”之所以成为我国一种屡禁不止的现象,并呈愈演愈烈的趋势,除去对著作权、音像制品及软件开发者所有权利的想当然的漠视以外,还内在地隐藏着自身对信息技术保护意识的淡薄。、在网络中现身或缺席,以及每个网络相对于其他网络的动态关系,都是社会中支配与变迁的关键根源。管理与生产朝着网络形式的演变,并非意味着资本主义的消亡,而是资本主义与信息主义再次结合,形成资本主义的再结构,就如同阿尔夫.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所描述的那样,信息革命给世界带来极大的冲击,变化的浪潮冲击又重叠,造成冲突和压力,也带来新生和转机。处于正在崛起的网络社会中,我们感到动荡和不安,而卡斯特的著作则给我们指引出了清晰的路向。

第二篇:《网络社会的崛起》读书报告

《网络社会的崛起》读书报告

《网络社会的崛起》是美国著名社会学者和作家曼纽尔·卡斯特的著作,是《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的第一卷,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在这本书中,作者对信息技术革命富有洞察力的见解,以知识和信息为原动力的技术为切入口,对技术决定论予以驳斥,详细阐释了技术在社会结构和组织制度的嵌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后者对技术的反作用,将网络社会的脉络清晰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作者在开头先论述了技术、社会与历史变迁的关系,指出技术并未决定社会,社会通过国家的作用可以窒息技术的发展,然后从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角度界定了信息主义与工业主义、资本主义和国家主义,并得出信息化的大势所趋与信息化过程中人们自我认同感的变化。然后将主题内容分成了七大章,分别明确了信息技术的革命,强调信息技术革命成功的影响因素,并突出国家的作用,和信息技术范式的5个特征,处理信息、效果广泛、网络化逻辑、弹性、系统化;然后阐述了信息全球化,科技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总结出新经济的特点:出现在特定时间即20世纪90年代,特定空间即美国,围绕特定产业即信息技术产业与金融产业以及生物科技产业。在随后的几章中,作者详细介了工业主义向信息主义转变的过程和原因,并强调大众媒体文化对信息选择的重要性;在最后,作者表述了全球资本市场、网络企业、生涯工作时间、生物与社会之节奏性以及与之相关的生命周期观念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变化形成一种虚拟时间的文化是网络信息社会的内在表现。

在文章的结论处,卡斯特指出,我们对信息社会结构的探讨已经得出了一个综合性的结论:时至今日,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的主导性功能与进程正日益紧密地与网络结合起来。网络建构了崭新的社会形态,而在现实世界中,网络化逻辑的扩展已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和文化进程中的操作与结果。尽管社会组织的网络形式已经存在于其他时空形态之中,但新型的信息技术范式却为其无孔不入地渗入整个社会结构提供了物质基础。除此之外,卡斯特还认为,这种网络化逻辑会导致重大的社会影响甚至特殊的社会利益,而这种利益恰恰是通过网络表现出来的:流动的权力优先于权力的流动。在网络中“出现”抑或“消失”,以及每个网络相对于其他网络的动态性关系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信息社会中主导与变化的关键因素。因此,对于这种崭新的社会形态,我们可以称之为网络社会。

历史发展进程中,从传统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已经超越了社会关系领域和技术关系领域,这些发展进程也对文化和权力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历史演变与技术革新往往不谋而合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在信息社会中,已经出现了一种反映社会互动和社会组织的纯文化模式。毋庸置疑,这就是信息已成为社会组织发展的主要动因、网络之间的信息流动已构成社会结构的重要环节的基本线索。

首先,卡斯特较为全面地从理论上触及了信息社会(或曰网络社会)这个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主题。毋庸置疑,信息技术的拓展、信息流动、网络经济的发展等等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基本现象,卡斯特触及到了这个最现实、也是最迫切的问题,其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 《网络社会的崛起》是一部具有原创力的著作,卡斯特以其丰富的阅历和敏锐的思想,站在宏观的角度来审视信息社会的演变过程,对于信息技术革命、全球化、网络化、媒体文化、社会组织等问题均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提出了系统的信息社会理论。只要通读全书即可看出,这一结论并不为过。

再者,资料翔实、论据充分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书中的注释、图表、附录资料和参考文献占有很大篇幅,尤其是作者引述了众多名家的著述,其数量之多,资料之新颖,足以令人感到惊讶。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作者的严谨学风。

其四,卡斯特并不是从纯技术的角度,而是从社会人文科学的视角出发,并以此为基础来考察整个网络社会的发展。全书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即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基础,不厌其烦地阐释信息时代的社会动因与经济动力。卡斯特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及时总结前人的学术成果,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最后,卡斯特尤为关注中国的网络化进程,在《网络社会的崛起》第三章中亦辟有专论。他多次来华讲学,旨在加强中西交流。卡斯特对中国的企业文化乃至东亚文化圈的影响评价甚高,并将其作为案例研究的重点。

在文章中提及中国的地方,作者写下这些话:“中国的国家主义,似乎成功地由国家主义转变为由国家所引导的资本主义,并整合进入全球经济网络之中,事实上这比较接近东亚资本主义的发展性国家模型。”这里有个“国家所引导的资本主义”。我不禁想起在上毛概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分析了国家的经济。何为资本主义?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都归私人所有,并借助雇佣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利润。在这种制度里,商品和服务借助货币在自由市场里流通。投资的决定由私人进行,生产和销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业控制并互相竞争,依照各自的利益采取行动。而我国的社会则是介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它与资本主义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又不是标准的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开放后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的国家性质也即姓资姓社肯定有很多的争论。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和一致对外的优势对中国来说依旧存在,比如举国办奥运、全国赈灾等,其所说的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优点的延伸即缺点——官僚主义、特权和腐败——也愈演愈烈,其所总结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区别:“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度”、“社会生产计划性”、“主张为全社会福利而非资本利润的最大化而生产”却是让国人越来越迷惑的地方。我想,这也是许多人批判中国的资本主义倾向的主要参照标准。以我个人感受为标准,我也同意作者的“国家引导的资本主义”的说法。

在文中,作者还表明了一个观点:全球化只是再一次证明着马太效应而已。扩张是强者的本性,尤其是在个性泛滥的国度,而开放则是强者的要求。中国历史上只要逢遇盛世,疆域便空前扩张,汉朝、唐朝如此,元朝更是将铁蹄踏上了白种人的国土。十月革命成功,苏联崛起之后也广纳国土,光收臣民作为一种生物,虽然是有思想、有道德的生物,人类依然摆脱不了进化论的魔咒,依然走着弱肉强食的丛林之路。

现代社会的发展,就如书中所描述的那样:信息革命给世界带来极大的冲击,变化的浪潮冲击又重叠,造成冲突和压力,也带来新生和转机。处于正在崛起的网络社会中,我们感到动荡和不安,而我们只能努力的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才能在新的浪潮中赢得胜利。

第三篇:读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有感

新技术与再结构:网络社会的变革

——读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有感

千年相交之际,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技术革命正强烈冲击与重新塑造着整个社会,一种崭新的社会结构形态出现了,卡斯特将其概念化为网络社会。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面对充满挑战的新世纪,卡斯特从全球视野出发审视这个在技术与社会力量互相影响下浮现的新社会,并以经验研究为基础,通过列举、对比多方理论观点,分析大量统计资料数据著成此书,旨在论证网络社会的多面变革,即新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的改变。

卡斯特搭建了一个庞大框架,涉猎多个领域(如通信、金融、生物等),跨越不同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中国等)的文化与制度脉络,从而界定了信息技术和网络社会的概念,论述了信息技术范式、社会认同的运动、新经济的生产以及文化历史的变迁。本书《网络社会的崛起》是卡斯特信息时代三部曲的第一卷,是尤为重要的一卷,另两卷分别为《认同的力量》、《千年的终结》。本书共九个部分,包括七个章节,总导言与结论各一篇。在第一章中,卡斯特界定了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梳理了信息技术革命历史,最为重要的是提出了信息技术范式的特点;第二章的主要议题是关于什么是新经济以及新经济“新”在何处,卡斯特认为资本主义并未消亡,而是形成了一个信息化全球资本主义新世界,新经济以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为主要表现形式,获利力与竞争力是技术创新与生产力增长背后真正决定因素,新信息技术造就了统一的全球金融市场和全球劳动市场;在第三章中,作者详尽阐释了信息化经济的文化、制度与组织即网络企业,论述了这些组织(制度)安排的异同,提出多国企业、跨国公司、国际网络的出现;第四章中,作者主要是对网络社会下的工作与就业的转化作了深入和细致的探讨,作者认为工作与劳动的新信息化范式,是由技术变迁、产业相关政策和冲突性的社会行动三者之间的历史互动交织而形成的凌乱拼凑的结果;基于劳工的解组,网络社会由此开创,在第五、六、七章中,卡斯特从虚拟文化、流动空间与无时间之时间这三个维度,与前四章结合论证,得出一个综合性的结论:网络建构了新社会形态,网络化逻辑的扩散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网络是一组相互连接的节点,节点的构架形成了社会中的支配性过程与功能,一旦我们在网络中缺席,信息的生产因大量节点的存在并不会停转,而我们则成为了被定义者,“我们称这个社会为网络社会,其特征在于社会形态胜于社会行动的优越性”。

本书洋洋洒洒630多页,充斥着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及大量数据图表,这是作者论证的基础,但也是我阅读和理解的障碍。加之本书论证逻辑并不连贯,难以梳理成体系,很难找到章节与章节之间的关联,就此种种加深了难度。我仅能在自己匮乏的知识储备和浅显的理解基础上抒发个人并不全面的阅读体验和领悟,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对本书有更深刻的理解。站在21世纪10年代去看这本1996年完成的著作,不难发现,书中有的观点得到论证,也有部分观点确已过时,但卡斯特1996年的“先见之明”着实令我钦佩。以下我仅就结论层面进行叙述,在遇到我所感兴趣的部分时提出我自己的看法,并在结尾说明我的困惑之处。

一、新技术造就资本主义新世界

有学者认为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资本主义不复存在,而卡斯特认为资本主义并未消亡,而是形成了一个信息化全球资本主义新世界。在这一部分,我想主要就新技术的界定,信息技术革命出现的原因,以及这个资本主义新世界的社会脉络和动态,亦即新技术引起何种变革这三个问题陈述。我想这也是本书最为重要的议题。

卡斯特对技术的理解同哈维·布鲁克斯、丹尼尔·贝尔观点相似,认为技术是运用科学知识,以一种可以复制的方式详述做事情的方法。和其他人一样,卡斯特所述广义上的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电脑、电信、广播、光电甚至遗传工程(生物革命与信息技术革命关系密切,后来两者汇合)等汇合而成的整套技术。新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波及各个国家,必然引发一场信息技术革命,然而新信息技术方面的发现为何集中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这场革命为何在如此短暂的历史里发生?扩散速度为何如此迅速且不均等?卡斯特首先从两次工业革命中找到启示,继而梳理信息技术革命历史,以3个主要技术领域:微电子学、电脑、电信不同阶段的创新为例回答了这些问题并总结出信息技术范式的特点。

两次工业革命告诉我们特定的社会条件促成了技术创新,并且为经济发展和进一步的创新提供了路径。不过,这些条件不仅是经济与技术层面的,也是文化与制度性的,是新的科学知识、天才发明家、特殊的制度与工业环境共同化学反应的结果。正是拥有军方、政府支持,涌现大量天才科学家,并且他们掌握了前沿的科学知识,使得微电子学、电脑、电信领域迅猛发展。惟有这些新技术在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发展,才使网络化能力成为可能。电子技术建构了网络,而网络是信息时代最具革命性的技术媒介,网络的出现和普及造就一场信息技术革命的浩浩荡荡。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革命,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回顾信息技术革命的历史,以及70年代美国社会样态,卡斯特找到了答案。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是由技术引发而非社会决定的,是各种关键技术发展、相互影响的综合效果。卡斯特总结出新技术发展的几个因素,包括军事诱发的技术驱动力、知识、创造力、创新氛围、前20年的发展、制度、经济、文化。“正是借由国家所发展的大型研究计划与大型市场,以及受到技术创造文化与快速个人成功之角色模型刺激的分散化创新,这两者之间的界面,才促成了新信息技术的开花结果。”这一问题上,我有所疑惑。卡斯特认为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是由技术引发而非社会决定的,但在总结新技术发展的因素时,制度、经济、文化都属于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技术发展的原因,技术是信息技术革命到来的原因。我认为社会和技术共同引发革命。没有社会这个成长温床,新技术很难开花结果。

新的信息技术形成信息技术范式。随后,卡斯特总结了信息技术范式的5个特性:第一,信息是原料;第二,新技术效果无处不在;第三,网络化逻辑;第四,以弹性为基础,有重新构造的能力;第五,各种技术因共有信息产生逻辑整合进信息系统,形成一个高度整合的系统。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范式是一个开放的多边网络,它强势壮大,具有适应性且开放,全面性、复杂性、网络化是其明确特征。

就像两次工业革命扩散到整个经济系统,渗透到整个社会架构,信息技术革命亦如此,它建构了一个新的社会。卡斯特主要是从经济、制度层面反映社会的变革,但经济的变化离不开政治、文化的共同影响,故在其论述过程中我们可窥见其他层面的变化。卡斯特第二章至第四章中阐述经济变化,在第五章提出真实虚拟文化的概念,第六章论述流动空间、第七章论述无时间之时间的观点。第五、第六、第七章的内容我将在报告的第二部分阐述。通过经济层面的巨大变革,我们可以十分直观的感受到这个资本主义新世界的大体样貌。

第二章的关键词是“新经济”。卡斯特将新经济定义为一种资本主义经济,网络化、全球化是其重要标志,它的扩张不均等,同时具有包容性与排他性,结合了信息技术与信息的技术,从我们对于所创造之价值的信念中创造出价值。定义的前半部分较好理解,卡斯特也通过具体案例和数据解释了新经济的网络化、全球化、包容性与排他性。但定义的后半部分我未能理解透彻,尤其是“信息技术与信息的技术”、“所创造之价值的信念中创造出价值”读起来十分抽象。卡斯特使用三个词语形容新经济的“新”,信息化、全球化和网络化。在新经济的经济系统内,生产力与竞争力的评判标准是,看能否有效生产、处理、应用信息。公司、企业为了获利,需要开拓新市场,因为原有的市场已无法满足,开拓新市场又需要资本有较高的移动能力,这种移动能力依靠的是新技术。信息即产品,信息处理能力即生产力。所以新经济是信息化的。政府因利益驱动大力推动全球化,解除国内经济活动管制,使国际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公共控制公司私有化。科技生产和转移的模式有利于全球化,为跨国生产网络增添节点。全球资本主义网络连接了,公司企业想要获利,增强竞争力不被市场淘汰就必定要陷入这个全球资本主义网络。因为“网络会强化自身、跨越国界,并吸引拥有专门技术的血肉之躯,这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技术转移与创新过程”。新经济是全球化、网络化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新经济具有排他性,全球经济并非包含所有领域和所有人口,话语权更大的发达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做的越来越好,适应的越来越快,他们可以制定规则甚至控制市场,而发展中国家不同,他们自身发展缓慢,经济水平不高,有的国家被全球经济排除了。不同国家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程度不同。

卡斯特通过第三章网络企业:信息化经济的文化、制度与组织及第四章工业与就业转化:网络工作者、无工作及弹性工作者,告诉读者特定的技术——经济范式引发一个特定的社会结构:

企业网络兴起了,“思科模式”成为企业组织和策略的“全球网络化企业模型”。

网络企业,信息化——全球化经济的新组织形式,浮现了,它使得信息化——全球经济的文化物质化了,将信号转为为商品。

多国企业、跨国公司应运而生。

经济全球化导致各国劳动力之间的连接变得紧密,虽然没有出现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全球劳动力,但出现了劳动力之间的全球依赖。

传统工作渐渐消失,但新的工作被不断创造出来。新技术带来新工作。

技术深刻转化了工作的性质以及生产的组织,创造或摧毁工作;公司与组织受到全球性竞争的压力,工作形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劳动个性化、工作区隔化、社会片断化。

有的观点现已被证实,当今社会跨国公司、多国企业成为常态。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信息技术也确实成为了生产力。在书中惊鸿一瞥的电子交易,成为现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几乎每个人都选择网上购物。而卡斯特认为电子交易的出现不会令实体商店消失,反而令其更加繁荣,现在看来这一点似有不同,个别行业的实体商店正在没落。

二、网络社会:互动与支配

我将第五、第六、第七章归结在一起,是因为这三章更像是从前四章出发得出的结论,是社会结构变革最为直接的表象。真实虚拟的文化、流动空间、无时间之时间,尤其是后两者,从时空维度感知网络社会,社会抽象化了。我读到流动空间和无时间之时间这两章时,有些不知所云。不过就我个人理解,我将这三章归结为对网络社会互动性与支配性的陈述。

一个互动式社会出现了。新电子技术令传播媒介变得多样化,并最终通过互联网实现媒介的融合。口语、文字、广播、电视,各种媒介形式、沟通模式都被整合进一个互动式网络,文本、声音、意象整合进入同一个系统里,这种做法彻底改变了沟通的特性,塑造了新的文化,即真实虚拟的文化。

卡斯特先是总结了新电子传播系统具有全球化、分散化、互动化等特性,随后向读者介绍这种媒介语境下大众媒体文化的兴起。实际上,今天的媒体系统中已不单单仅有大众媒体的存在,自媒体、新媒体等纷纷登场,大众媒体已不再是沟通系统的核心了,它退居为网络的一个节点。但卡斯特在大众媒体这一部分的论述是相当精彩的,依托麦克卢汉的观点提出了新的问题。我们都处在媒体环境中,是接受信息的基础,媒介的多样化带来选择的多样性,观众可以选择时间、选择内容。而互联网的出现,更是永远塑造了新媒介的结构,带来更加丰富的信息和选择,人们也从单向的沟通转变为互动式的沟通,造成作为象征环境的多媒体的大融合,造就一个互动式社会,建构了真实虚拟的文化。

当然,卡斯特也提出了这个新系统的种种矛盾。例如,互联网传散的不均等、区域差异现象(当然这种差异在慢慢改变,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触互联网)。以及信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匹配。媒介巨擘有没有能力辨认出大众到底想从媒体系统里得到什么?卡斯特的答案是没有。卡斯特认为媒体聚集娱乐行业,使得整个媒介环境都商业化了,但是受众需要的到底是不是更多更纯熟的娱乐形式,卡斯特认为受众的需求模式变得复杂化了,娱乐并非是他们最需要的东西。另一方面,信息落后于媒介了,内容跟不上系统的技术转变,媒体提供的信息内容实质化严重。读到这里,我想提出一个内心的问题,是我们改变了媒介,还是媒介改变了我们?

随后,卡斯特开始了对虚拟社群和真实虚拟文化的陈述。首先,他认为虚拟社群也是社群,但与实质社群不同,它并非“不真实”,而是在不一样的现实层面上运作,虚拟社群是人际的社会网络,大部分以弱纽带为基础,极度地多样化且专殊化,如威尔曼所言,虚拟社群拥有自身的动态——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其次,我们身处互联网的虚拟之中,依据拟态环境的理论,我们所处的现实并非真实。“现实总是虚拟的,因为现实总是通过象征而被感知的。”

现在,我要转而对网络社会支配性的论述。卡斯特提出网络社会中的二元信息运作模式:在多媒体沟通系统中“出现”或是“缺席”。网络打破了我们所处时空的障碍,流动空间取代了地方空间,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清晰边界被模糊了,时间的概念被多媒体沟通系统消除了。基于节点思维,谁是新系统中的互动者谁就是支配者;谁是被互动者谁就是被定义者。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使得我们的社会结构发生转变,从而改变我们的时空感。网络社会的崛起彻底改变了人们参与社会表达的空间形式和时间观念。流动支配了网络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流动空间支配了地方空间。卡斯特界定流动空间是物流组织通过网络通信在一定距离之间同时进行社会交互活动。如今,空间障碍被彻底打破,一定距离的限制也消失了。“移动通信没有使位置消失,而是重新界定了位置的含义。”我想卡斯特这句话的意思大概可以理解为,美国没有消失,只不过移动通信使得美国不仅是地理位置的含义,还多了一层网络位置的含义。至于时间观念如何被改变,卡斯特提供了诸多例证,比秒还短暂的资本交易、弹性时间企业、可变的生涯工作时间、生命周期的模糊化、否定死亡、瞬间的战争,以及虚拟时间的文化。各种时态被系统性地混合了,网络社会转瞬即逝。我们再来理解无时间之时间概念,“产生于当某个既定脉络——亦即信息化范式和网络社会——的特征,导致在该脉络里运作之现象的序列秩序发生系统性扰乱之时。”在网络社会,60岁不代表退休,也不代表衰老,因为工作可以在更早的年龄失去,疾病可以被治愈和控制。正如卡斯特为本书最后一节所起题目一样“时间、空间与社会:永恒的边缘”,流动空间使事件同时并存,从而消解了时间,时空被支配,网络社会崛起于永恒的边缘。

三、疑惑之处

读完全书我仍有几点疑惑之处。

第一,本书第90页的梅尔文·克兰兹伯格的技术与社会之关系律则:“克兰兹伯格第一定律如下:技术既无好坏,亦非中立。”那技术到底是什么?

第二,两个两极化是否矛盾。作者在第四章驳斥信息社会职业结构日趋两极化的论点,随后又提出先进信息化社会的特征,是日趋两极化的社会结构。社会职业结构与社会结构是否不同?

第三,无时间之时间一章中,时间观转化,时间结构被模糊,意味着时间更重要,还是时间已经不再重要?在资本主义市场,分秒决定成败;对于人类生命而言,生命被延长,对抗死亡,那么时间还重要吗?其实,我们现在来看时间,60岁为什么就意味着退休?80岁为什么就意味着死亡?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情在很多人观念里已经转变,这是否是网络社会导致的?也有很多人对死亡的认识有了转变,并非对抗死亡,而是接受死亡,因为生命必有终点。

四、结束语

网络构建了我们社会的新形态,新信息技术范式为网络形式的渗透和扩张整个社会结构提供了物质基础。这个以网络为基础的社会结构,高度开放,充满活力。在网络社会,我们构建了全球信息网络;在这个信息时代,文化支配自然,时空概念被模糊了。

全书的结尾令我印象深刻,我想把这段话作为我整篇报告的结束语。“这是一个新存在的开端,事实上也是新时代的开端,即信息时代,其独特之处乃是文化相对于我们生存的物质基础获得了自主性。但这未必是令人振奋的时刻,因为终于在人类世界里独处的我们,必须在历史真实之镜中观察自己,但我们可能不喜欢见到类似景象。”

1654

张美萱

16091501041

第四篇:网络银行在崛起

网络银行在崛起

近日,在国内著名财经网站“和讯网”举行的第二期“网上银行评测”中,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再次荣获本次网上银行评测的第一名。不过前景不容乐观,除了排名第二的招商银行紧追不放外,像农行、建行等其它银行甚至民生银行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网上银行推广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促进对电子类产品的宣传和营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高科技的发展已经成为主流,而反映出来的就是电子类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之快令人难以想象.就拿手机举个例子,才几个月的时间,刚买的新手机就已经过时说不定加强版都出了好几款了.那么将来,银行的竞争可能不再是仅仅反映在单纯的实际利润和数据上,而更多的是反映在那些潜在的深入的电子银行业务与产品的竞争上.各家银行的发展也会更深、更快、更全面地去推动其电子银行的发展.今后电子银行业务及产品的推广和营销将成为国内各家银行贯彻执行的最重要的方针政策.所以银行要走向新时代的标志就是网络银行的崛起.网络银行,又称网上银行.世界范围内的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支付电子化,转帐网络化,网络银行担当了这一重要角色.网上银行创造的电子货币以及独具优势的网上支付功能为电子商务中电子支付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作为电子支付和结算的最终执行者网上银行起着连结买卖双方的纽带作用.网上银行所提供的电子支付服务是电子商务中最关键要素和最高层次.从所取得的成绩上来看,我们工商银行在这方面做得还是不错的, 自2000年开通业务以来,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并为众多客户解决了由于柜面业务忙排队现象严重造成客户转帐、汇款、购买理财产品或基金等一系列业务办理起来缓慢且办理过程繁琐的大问题.但是工行的电子银行在长久以来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某些问题并屡见不鲜.这里尤其要提到U盾,这应该是工行电子银行业务中最为重要也是最让人放心的一种电子支付产品.通过它我们不但可以进行转帐、汇款、网上支付而且还可以进行银证转帐操作、第三方存管以及黄金买卖业务操作.可能因为电子银行相关的产品介质及业务模式的发展速度实在太快了,我们的产品未必跟得上其节奏和发展趋势.就在我们网点最近有一客户因为办理了个人网银业务并申领了U盾,但在回家后发现经其反复安装、下载、调整仍无法正常、安全地使用U盾,所以着实给客户带来了不少麻烦.其本人也亲自来过网点下载U盾重置密码,可是U盾在网点的电脑上能够正常使用,但一用到自己的电脑上便无法运行.经我们上级行的技术人员指导并为其上门服务安装后还是无济于事.这当然引起了客户的不满,经分析了解可能是因为其笔记本电脑使用的是vista操作系统不善以及在U盾反复安装后卸载过程中的不完全所导致.大家知道,随着电脑的普及,软件的发行与升级也是非常之快.操作系统已经不再是以前我们所熟知的那些windows98、windows2000和windowsMe了,windowsXP都早已深入人心而vista系统现在也是非常普及,特别是在笔记本电脑上的使用甚为广泛.虽然最后经我行电子银行处的专业人员上门服务,重新使用一个新的用户名安装、下载U盾后,最终还是为客户解决了这个难题,使客户终于能够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上正常、安全地使用U盾了.而事后,我们工商银行电子银行处也是针对这件事采取了相关措施,不仅更新了网上U盾下载的版本而且还发行了U盾下载控件的补丁,更进一步地帮助客户能准确无误地使用U盾放心在网银上办理业务了.我相信,我们工行的电子银行在所有人的不懈努力和坚持下,一定会越来越受客户欢迎,一定会不断地自我完善蓬勃发展,一定会在各家银行众多电子银行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五篇: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观后感

该大型历史剧主要讲述了近代以来在世界史上占有重大地位的九个国家,他们代表着世界的最新文化和最优越的生产力,是世界主流文化和经济的代表。讲述了这九个大国的相对的兴盛和衰落时期,并对各个国家造成这种现象做了简单的说明。通过各国的发展历程,让我们学习经验、吸收教训,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如何才能够加快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脚步,我们不仅要了解当前的各国的状况还应该了解各国的历史。从而结合中国当前的情况,取长补短,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下面就各个大国的发展历史顺序,简单叙述一下我对每一个国家的兴衰的认识。

第一集:海洋时代。本集主要讲述了最初的两个大国葡萄牙和西班牙。他们是欧洲最先形成的两个国家。他们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在与都是统一的国家,都是通过海洋发展起来的,都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航海家,都极大的促进了世界的海洋事业的发展,逐渐让人们认识了世界的全貌,将各个大洲都联系到了一起。为世界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开辟了道路。但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并没有开启合法的通商之路,而是依靠殖民掠夺使自己迅速的富裕起来,空有大量的黄金而没有民族的工商业,从而造成物价上涨,最终造成了衰落。

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国家要想富裕起来,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一个稳定统一的社会是一个国家赖以发展的前提。抓住机遇,积极主动的探索世界,发现机会,才能够获得财富,同时,不思进取最终会被历史淘汰,经济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所以,当前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族的团结统一,稳定边疆各民族是我国当前任务中的重中之重。其次,要重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当前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去发展经济。

第二集:小国大业。本集讲述的国家是荷兰。土地面积极为狭小的荷兰位于欧洲的西北部。荷兰人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用,通过商业运输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他们有灵活的大脑建立了股票交易所,通过这个方式将闲散的资金聚集起来获得更大的利益。发展港口事业,迄今为止,鹿特丹港仍是世界第一大港。重视经济的发展,拥有商业的头脑,并拥有良好的信誉,这也许就是荷兰作为一个面积小国却仍能跻身于世界大国的重要原因。从中我们可以学习荷兰这一方面的经验。当前缺乏信誉使得经济受到的损失很严重,即交易费用,没有一个良好的信誉的市场,不仅会给各个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成本,同样,也会我国成为的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绊脚石。因此要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下建立可靠的信誉机制,营造一个互信的市场经济氛围,加强对市场中的‘假’、差、劣等失信产品的监督,加强对违背合同的企业进行惩治。

第三集和第四集讲述的大国是:英 国。但凡提起英国,我们都会想到工业革命,事实上工业革命的确使英国一度成为世界中最富有最强大的国家。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对海洋探险和贸易的鼓励、开明的治国态度和处理社会矛盾的妥协手段,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宽容的社会环境,这使得英国不断的走向成功,并为工业革命的开始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由于英国的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日渐成熟,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手工工场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从而刺激了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同时为了鼓励发明创造,英国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专利法》。此时的英国在内在和外在的条件的刺激下,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的国家。

通过观看英国的崛起和相对的衰落,使得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经济、创新、文化环境三者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国需要提高当前的生产力水平,就迫切需要提高我们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需要改善我们的文化环境,改善我们的教育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出具有创新型的人才。

第五集:激情岁月。本集讲述的大国是法国。法国的发展经历和英国有相似的地方都是有一个具有强权的开明的君主带领着国家开始最初的辉煌探索,进而形成的启蒙思想在法国得到了普遍传播。在此环境下国家也迅速的发展起来。但是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以及当时欧洲各君主国的绞杀使法国产生了长期的动荡。这时,拿破仑为首的势力出现,开始了用用武力征服欧洲的方式再次将法国带向颠峰。但是,但凡非正义的事业最终会给挑起者带来灾难,最终使得法国将曾经的辉煌毁于战争。直到二战以后法国才不断的恢复了往日的光荣。

通过了解法国的兴衰历程,第一点使我们明白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必然离不了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周边环境的动荡会影响国内的局势,所以中国不仅要处理好与周边各国的关系,还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周边各国实现稳定。第二点是一个国家只有走正义的道路,走合法的道路才能够使自己走向真正的辉煌,通过战争的,不合法的手段最终会害人害己,损人不利己,不可能保持长久的辉煌。所以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对的,是世界的主流,也是正确的方向,只有以此为前提,中华民族才能实现真正的伟大复兴。

第六集:帝国春秋和第七集:百年维新,分别讲述的大国是德国和日本。将这两个国家放在一起叙述,因为他们有共同的地方。他们都很注重教育和科技,使得他们的经济发展的特别迅速;都是一个战争的国家,好战的国家,都参与了二战。并在二战之后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

通过对德国和日本的经历,使我们更加明白,教育和科技的重要性。德日两个之所以能够在二战后快速的得到恢复,其重要原因是他们对教育和科技的重视。因此,中国需要提高对教育的重视,提高教育的普及率,提高教育的质量,加大对科技的研发的投入。

第八集:寻道图强和第九集:风云新途,分别讲述了俄罗斯这个国家在封建社会和步入社会主义社会这两个时期的繁荣。在封建社会中的发展史:俄国沙皇彼得一世通过向他国的学习用强硬手段推行了一场社会变革。从穿衣、吃饭,到科学教育、商业活动、军队建设等方面推进了俄罗斯的文明进程。随后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引进欧洲的启蒙思想,重视教育,并试图起草法律,一度将俄国走向繁荣。但改革无法触动农奴制。步入社会主义的发展史:十月革命后苏联成了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苏联经济逐渐复苏,在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苏联一跃成为工业强国,令当时正处于经济危机中的欧美各国惊叹不已。

俄罗斯的发展尤其是在苏联时期的发展是很值得我国去思考和引以为鉴的,虽然苏联最后解体了,但这并不代表着社会主义的解体,因为苏联的快速发展中隐藏着社会危机,我国要吸取教训,走出僵化、教条,形成一个实事求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第十集:新国新梦和第十一集 :危局新政,这两集讲的美国。国从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使得美国步入了一个统一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一个得益于战争和科技的新生国家。美国率先带入电气时代,对发明和创新的制度性保障成为这个国家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当世界各国忙于世界大战时,美国却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使得大批的科学家的涌入,并获得了大量的战争订单,解决了一度的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美国历史新的转折点,美国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并由此开始主导世界。美国的崛起的历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兴盛,要重视科研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当现有的经济制度下要根据经济发展情况调整经济体制,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存在着很多弊端,我国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发展合适我国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不断的协调,不断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综上所述,一个大国的崛起需要很多的因素支撑,但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发展经验,我国应该去学习成功经验,也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去掌握。同样,不同的大国的崛起也有共同点一个统一的国家,和谐的民族关系,重视科技和教育,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根据发展的需要适时的调整相关体制,有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发展合法的经济贸易,发动非法的战争必然导致该国的衰落。我们要想更快的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就必须懂得以上道理,走和平发展道路,重视科技,实现国内稳定,民族团结,周边环境稳定的良好局面,重视教育和科技,坚持走符合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道路。

下载网络社会的崛起: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网络社会的崛起: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是一本气势恢宏的书。花一周时间读完,仔细品味,过程中有很多感悟与惊喜,感悟在两三年之后再次接触这几个大国的沿革变迁,确实好的书多次读每次......

    《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这部纪录片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将500年来9个世界性大国兴衰更替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将它们从小国成长成世界大国的辉煌过程一一再现。......

    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观后感 大国崛起所介绍的是不同时期在世界上有着显赫地位的九个国家。正如纪录片中所说的一样,这些大国崛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力量、有民族凝聚......

    大国崛起读后感

    11712 1107414074 杨云菲 《大国崛起》观后感 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做“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是唐太宗的一句话。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以史为鉴......

    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观后感 《大国崛起》,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15世纪以来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

    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观后感 历史恢宏的长河之中,人类历经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如今我们也正在为社会主义社会而努力着。而在这段分分合合,时而动荡时而安定的......

    大国崛起读后感范文大全

    大国崛起观后感 2008025121李基东过去的500年是思想激荡的500年,是世界强权相继更迭的500年,是英雄人物造就大国传奇的500年,《大国崛起》讲述了世界500年来,七个世界大国的漫漫......

    《大国崛起》读后感

    读后感“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这是《大国崛起》主题片的开端,公元1500年以后的世界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