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敦化路社区司法工作室经验材料825
发挥“社区司法工作室”作用
着力夯实社会稳定基石
基层社区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家园,是各类社会群体的集聚地,也是各类社会矛盾的交汇点。为了化解社区的矛盾,解决基层居民的困难,满足群众的生活需求,敦化路街道党工委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基层,充分发挥“社区司法工作室”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有效化解了管区各种矛盾纠纷,为管区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由被动调处转变为主动化解,高标准做好人民调解工作。敦化路街道是由过去的城乡结合部发展而来,管区老年人多、低收入家庭多、外来务工人员多,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尤其是区划调整以后,管区的地域范围和人口都较以前有明显增加,管理难度也相对加大,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一是强化领导责任。“社区司法工作室”把居民群众的利益始终当作第一信号,明确和强化矛盾纠纷化解的责任,工作室主任承担起化解矛盾纠纷的政治责任,对于影响到居民群众生产生活,影响到社区和谐稳定的问题,从不说“与我无关”,工作中也做到绝不拖延。遇到难题时,工作室成员带头冲在前,全力靠上去,使得一个又一个难题顺利化解。二是拓宽化解途径。“社区司法工作室”整合社区调委会、片警、志愿者等各方面资源,综合运用各种办法来解决问题。如金坛路社区在“环境大提升”活动中,部分居民不愿拆除煤池和违章建筑,矛盾一直比较突出,“社区司法工作室”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
1成立了监督委员会,成员全部由楼长、党员和志愿者担任,这些成员自我整改的同时,主动教育引导其他居民,协助区政府、办事处开展工作,有效推进了活动进程。三是提高化解能力。“社区司法工作室”从提高干部素质入手,把社区矛盾化解工作与群众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矛盾多发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排查化解的本领,真正使矛盾化解的过程变为建设和谐社区的过程,变成改进干部工作作风的过程,变成密切干群关系的过程。自成立以来,“社区司法工作室”深入到居民楼院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公开调解,共公开调解纠纷9件,调解成功率100%。
二、紧密结合街道中心工作,深入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如何大力提高管区居民法治理念,维护社区和谐、稳定和服务民生,“社区司法工作室”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围绕社区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法律服务活动,得到社区群众的广泛认同,激发了社区居民群众学法用法的积极性。
一是抓好法律服务。“社区司法工作室”每周五上午安排一名结对的“社区律师”定点定时进行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重点解答婚姻、房产等方面的问题,深受居民欢迎。“社区司法工作室”每月在社区小广场组织一次“法律服务集中维权日”,采取“一对一”的服务方式,根据日常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时所掌握的情况,事先确定主题,准备宣传资料,使活动取得扎扎实实的效果。二是抓好法律学习。采取以案现身说法的形式,普及法律知识,通俗易懂,易于接收,提高工作人员和居民群众的法制意识。每周四定为“学法日”,采取自学、座谈和问卷考试等方式,认真学习与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学校、社区和拆迁工地为重点,广泛宣传《宪法》、《民法》等与维护稳定、国家利益有关的法律法规,积极培养居民群众遵纪守法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延吉路79号长城酒店违规施工影响到居民楼安全,居民存在上访隐患,“社区司法工作室”主动送法到拆迁现场,协调律师现场坐班,宣讲《信访工作条例》等相关法律,引导居民合法有序反映问题,最终工地被责令停工,一起信访隐患得到有效化解。三是服务于矛盾化解工作。在基层社区产生的矛盾纠纷中,由于原因各异,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社区司法工作室”着眼于利益关系的统筹协调,针对矛盾纠纷的特点对症下药,在认真调查、全力解决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加强对当事人的法律服务、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从而确保矛盾纠纷的和谐化解。如海泊河33号地项目改造中,难度大,矛盾纠纷多,“社区司法工作室”针对这种情况,采用流动法制宣传展板的形式组织居民观看,发放如何进行房产继承、过户等宣传资料,收到了良好的普法效果,保证了拆迁的顺利进行。
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扎实有效地抓好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在日常排查及重大节日等敏感期间,“社区司法工作室”充分结合公安、综治力量,对五年内刑释解教人员进行全面排查,掌握所有相关人员目前的基本生活、工作情况,对2名情绪不够稳定的人员进行重点监控。健全社区矫正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基础台账,做到人员清、数据准、去向明,并在这一基础上加强了管控、帮教力度,严格报到、思想汇报、请销假、每月走访等相关制度,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从思想上促使其转变,避免重新违法犯罪。
开展了对服刑劳教人员未成年子女调查摸底和帮困解难活动,排查出服刑人员莫红斌之女家庭困难,及时向区司法局申报,使其及时得到救助,先后为二名矫正人员推荐了工作岗位,一名申请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稳步提高了工作质量和社会效果。
四、拓宽多种渠道,使居民群众享受到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社区司法工作室”专门制作了“社区便民服务卡”,发放给社区群众。上面打印具体的社区律师、调解员和志愿者的的姓名、联系电话,居民可以随时电话联系,享受便捷的法律服务。按照“两所分离 合署办公”的要求,“社区司法工作室”组织青岛君恒法律服务所律师深入拆迁现场、社区为低保残疾等弱势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定期到社区坐班,遇到有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居民,实行优惠收费,居民反响比较好,先后为2户困难家庭申请了法律援助。注重发挥“12348”专线平台和法律援助工作在维护稳定中的作用,加强法律援助宣传力度,分批次在市北家乐福门口、敦化路小广场向外来务工人员发放宣传材料三百余份,进行宣传和咨询,使外来务工人员了解依法维权的途径,切实增强了依法维权的意识。甘肃省来青务工人员后某因讨要工资,被雇主指使他人殴打致左腓骨骨折,经鉴定为轻伤。后某因伤不能工作,没有生活来源,生活窘迫。“社区司法工作室”倾情伸援手,帮助当事人梳理核对相关证据材料,并与社区律师一道认真分析了案情,列出赔偿方案,为后某出具了一份赔偿请求方案,包括医疗费、误工费和后期康复费用等详细内容,为其依法维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帮助。
敦化路街道党工委
二〇一〇年六月四日
第二篇:街道司法工作室材料
市北区司法行政2010年工作要点
两年来,塘沽社区司法工作人员不断强化司法意识,树立为民服务的观念,引导居民采取正当的法律渠道解决问题。社区司法工作室还定期邀请法律专业人士为社区居民举办普法讲座,提升居民法律意识和法制素质,及时发现化解纠纷。今年1-4月份共排查预防纠纷293件,调解日常纠纷409件,调解成功400件,成功率达98%。
以社区司法工作室为载体 搭建便民普法新平台
社区是城区的基础,是城区管理的最基本的单元,社区的和谐、稳定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区的发展、安定和法治化进程。近年来,随着旧城改造、企业改制等工作步伐的加快,社区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为了解决社区居民群众对法律知识的渴求,切实关注民生,今年上半年,市北区司法局尝试在社区建立“社区司法工作室”,把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真正地延伸到第一线,搭建便民普法新平台,为创建和谐稳定的社区环境发挥的积极作用。
一、建章立制,确保“四个到位”
(一)办公场所到位。“社区司法工作室”设在社区居委会内,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在居委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
(二)工作职责到位。“社区司法工作室”的职责是:一是协助司法所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教育社区居民遵纪守法;协助社区组织依法健全居民自治组织,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建设,组织实施民主法治社区的创建工作;二是传达贯彻和
落实上级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和部署,做好辖区矛盾纠纷摸排工作,及时调解各类民间纠纷;遇有重大疑难纠纷迅速上报;三是协助司法所抓好社区矫正对象的管理和教育;四是协助司法所对刑释解教人员进行帮助、教育和过渡性安置;五是及时了解、联系需要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的社区居民,协助法律援助、法律服务机构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
(三)工作人员到位。“社区司法工作室”主任由社区副主任兼任,区依法治区办公室聘请一名具有法律专业知识、责任心强、热心普法工作的社区志愿者负责办公室日常事务。各街道司法所的工作人员指导“社区司法工作室”开展工作。同时,安排结对的“社区律师”每周五上午在“社区司法工作室”现场办公,进行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
(四)普法阵地到位。各社区以“社区司法工作室”为平台,设立了法制宣传专栏和法律图书角,还有效利用社区“远程教育”作为社区普法宣传阵地,切实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1-5月份,已出专栏13期,利用远程教育宣传28次。
二、便民利民,开展“四项活动”
维护社区和谐、稳定和服务民生,是建立“社区司法工作室”的宗旨。为此,“社区司法工作室”围绕社区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法律服务活动,得到社区群众的广泛认同。
(一)开展“法律咨询日”。“社区司法工作室”每周五上午安排一名结对的“社区律师”定点定时进行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
(二)开展“月讲年赛”活动。为切实提高社区两委成员法律意识和依法管理水平,“社区司法所工作室”每月组织律师、法官、检察官、法学教授等法律专业人士对两委成员进行一次法律知识培训,年底各社区评
选出“老中青”三人代表队,参加由各街道组织的“12.4”全国普法宣传日活动法律知识有奖大赛,各街道评出优胜奖一名,由区依法治区办公室和区民政局进行联合表彰,并给予适当奖励。
(三)开展“法律服务大集”。“社区司法工作室”每季度在本社区内组织一次“法律服务大集”,根据日常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时所掌握的情况,针对社区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确定“服务”主题,准备宣传资料,确保活动取得预期效果。
(四)开展“法律服务专访”活动。“社区司法工作室”成立“社区法律服务专访团”,面向辖区企(事)业单位、学校、居民楼院开展“法律服务专访“活动,提供“订单”服务,实现了广需多供、急需先供、特需必供。5月15日,大港“社区司法工作室”接受群众订单,作为“特需必供”,由“专访团”医学专家为居民群众传授了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知识,居民群众参加踊跃,展示了订单式普法的生命力。
三、创新载体,打造“四个平台”
在日常工作中,“社区司法工作室”积极创新形式,拓展宣传载体,通过“四个平台”,激发社区居民群众学法用法的积极性。
(一)以“社区巡回人民调解室”为载体,打造人民调解平台。在征求纠纷双方当事人意见的基础上,“社区巡回人民调解室”深入到居民楼院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公开调解,1-5月份,共公开调解纠纷6件,调解成功率100%。这种以案现身说法的形式,通俗易懂,易于接收,激发并带动了群众学法用法的积极性。
(二)以“社区党员律师茶座” 为载体,打造基层党建平台。“社区司法工作室”根据基层单位的需要和工作安排,指派结对律师事务所或法律服务所的党员及入党积极
分子深入社区,采取喝茶聊天的“茶座”形式接待居民,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咨询。目前,“社区党员律师茶座”已成为我区一道亮丽的法治文化风景线。
(三)以“社区便民普法联络卡”为载体,打造法律服务平台。为方便社区群众咨询法律问题,“社区司法工作室”专门制作了“社区便民普法联络卡”,发放给社区群众。“联络卡”将结对的“社区律师”、社区普法志愿者的的姓名、联系电话进行公布,群众可以随时电话联系,享受便捷的法律服务。
(四)以“社区矫正检察官办公室”为载体,打造社区矫正平台。今年5月份联合区检察院在威海路街道成立了全省首家“社区矫正检察官办公室”,通过部门间的协调,及时疏导和消除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障碍,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实际问题,避免和克服因工作不及时重新违法犯罪。
四、整合资源,实现“四个有利于”
“社区司法工作室”的建立,是司法行政系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司法行政业务向社区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对“法律进社区”活动的的深入开展进行的大胆探索和有效尝试。“社区司法工作室”进一步整合了社会力量,较好地解决了司法所当前所面临的人员、经费不足等问题,它的建立有利于培养社区司法行政骨干力量,提高业务水平和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有利于发挥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服务大局、服务民生、维护社区和谐稳定的职能;有利于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在最基层环节中进一步的落实;有利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快社区法治化进程。
目前,市北区共建立“社区司法工作室”28个,其余社区将根据
实际情况,条件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力争年内“社区司法工作室”创建率达到60%以上,到“五五”普法结束时达到90%以上。1-5月份,“社区司法工作室”共接待居民来访2300余人次,受理群众反映问题2943件次,解决问题2943件次,为社区提供法律意见或建议5条,积极地发挥了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作用。
2010年,全区司法行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是:坚持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司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大局和“八大行动”,以提升法治水平、推进管理体制创新为工作重点,牢牢把握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正廉洁执法的主线,进一步完善司法所、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加强化解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能力,推进社区矫正工作,提高普法依法治理水平,优化法律服务质量,为加快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特色的现代化新市北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拓展人民调解空间,深入推进社会矛盾纠纷化解。2010年,是推进人民调解建设、加快基层司法行政发展的关键一年。要稳步推进“三个建设”。一要推进“特色”建设。总结“周大姐调解室”工作经验,结合各办事处实际情况,不断加强特色化建设,推进“一街一特色”。争取在全区3—5个街道创建特色调解室。二要推进“品牌”建设。深化创建“社区司法工作室”品牌工程,4月份完成“社区司法工作室”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5月份在全区进行全
面推广,将“社区司法工作室”品牌做实做亮。三要推进“亮点”建设。将人民调解工作不断向各个领域渗透,根据不同时期的重点工作成立专门的调解组织,为全区各项工作保驾护航,并在公安、劳动、卫生、法院等部门协调建立调解工作室,争取做到人民调解全覆盖。2010年,继续实行社区居委会每周一次、街道半月一次、区每月一次的定期排查制度和特殊时期的不定期排查制度,完善挂牌销号、一调四联制度。全面实施首席人民调解员制度,各街道要有首席人民调解员3名以上,年内培训率达到96%以上。同时,在区人民法院和派出法庭建立人民调解室,实现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衔接联动的常态化,并于上半年在区劳动争议仲裁院和各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建立人民调解组织。
二、深化一体化工程,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一要规范社区矫正运行机制,提高社区矫正质量和执法水平。开展“社区矫正规范执法年”活动,建立衔接紧密、运转灵活的工作机制,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培训,力争培训率达到98%以上。2010年,确保已交接的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率在2%以下,脱管失控率为零。二要动员社会力量,实现安置帮教社会化。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加强帮教志愿者队伍建设,探索建立一批社会安置帮教实体,通过政府投入、社会支持等多种方式建立安置帮教基金和过渡性安置基地,与区民生创业中心和劳动局建立每半年互通信息的制度,使5年内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率达到95%以上。三要抓好“联合帮教”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教育改造效果。健全“联合帮教”工作制度,组织帮教志愿者到监狱和劳教所进行联合帮教、亲情帮教。积极开展服刑在教人员
未成年子女的“阳光关爱”活动。同时,继续完善大墙内外各项培训工作机制,年内培训两次共80人,增加刑释解教人员和矫正对象就业机会。四要落实“一体化工程”,加大品牌建设力度。规范落实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与衔接。同时,加大“塑新之家”品牌建设力度,进一步建立完善“塑新之家”运行机制,推动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提升“法治市北”水平,深化普法依法治理工作。2010年,是“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总结验收年,要着力在“四个突出”上下功夫。一要突出重点,切实做好“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力争在全区召开动员大会;对全区基层单位按照上级统一部署进行全面检查;落实上级要求全面迎检;对迎检工作进行总结表彰。全年要将“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法治城区”与全市“创城”活动结合起来,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二要突出目标,力争实现争创全国“法治城区”的工作目标。全面开展依法治区工作,推进依法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以打造“城区法治广场”为突破口,继续深入开展“法治市北”创建活动,在创建中不断总结经验,整合各种资源,发挥优势,确保各项任务指标的完成。三要突出特色,深入开展“法律五进”活动。根据各行业的不同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确保“法律五进”活动取得实效。同时,将“法律五进”活动与法治城区创建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开展“法律五进”促进法治城区创建活动。四要突出创新,抓好重点青少年人群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以“关爱明天,普法先行”活动为载体,创建社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并组织开展法制文艺汇演、青少年网校等多种活动,营造法制宣传教育 的浓厚氛围。
四、发挥法律服务行业优势,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法律服务。一是组织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开展服务“三保”实践活动。成立律师专家组、律师法律服务队,派遣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深入驻区企业、特色街区和社区楼院,开展法律咨询、法律服务等活动,为企业的涉法事项把脉,为居民法律问题解疑,公证工作要积极参与区大项目建设,探索建立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纠纷的新机制。二是加强品牌化建设。不断丰富和提升“市北律师”品牌,认真组织开展市北区“星级律师事务所”评定工作,进一步强化律师事务所品牌意识和律师队伍的争先创优意识,并重点培养山东百佳信等特色所品牌,带动整个市北区律师行业品牌化建设。通过提升服务质量、畅通服务渠道、参与经济建设等,完善市北“阳光公证”品牌。三是加强对律师执业行为的监督管理。健全和完善律师诚信执业等制度,建立健全律师诚信执业档案,规范律师的执业行为,开展规范律师执业行为的专项检查。建立律师事务所实习人员的培训机制。2010年拟在市北区法院、市北区党校和山东中青、昌圣等律师事务所建立实习人员教育培训基地,积极培养实习人员的实战经验,增强培训教育效果。四是以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为着眼点,完善司法救助与法律援助衔接机制。进一步深化“绿色通道”品牌建设,探索建立与劳动、仲裁、妇联等相关部门法律援助联动机制,创建“市北区法律援助特色团队”。2010年,将依托“社区司法工作室”建立“法律援助工作室”,打造“十分钟法律援助服务圈”,使社区居民享受到快捷便利的法律援助服务。
五、以党建品牌带动全面工作,加强司法行政队伍建设。重点提升“四个效应”。一是提升党建效应。健全机制,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全局基层党组织中开展评选“五个好”党支部活动,在公证处党支部推进“党员示范岗”建设,发挥党员示范窗口作用,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提升品牌效应。继续深化“党员律师茶座”品牌,积极探索新型组织党建工作规律,及时总结经验,争取在形式上多出举措、在宣传上多做文章、在提升品牌层次上多下功夫。三是提升典型效应。重点培养树立基层先进党组织和工作在基层第一线的党员模范人物,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好的经验和做法,扩大我区党建工作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四是提升文化效应。通过组织党员律师重温入党誓词、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提高党员律师的党性意识。积极打造学习型机关,年底开展一次“读书明星”评选活动。并狠抓信息员队伍建设,组织信息员参加培训,提高文字写作水平。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廉政教育,严格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并定期开展理想信念和纪律教育,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公正廉洁执法的意识。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对一些基层反映强烈、群众不满意的问题要坚决查处。通过开展“抓作风、抓工作、抓学习”活动,努力建设一支作风正、纪律严、业务强、素质高的司法行政队伍。
二〇一〇年二月二十二日
第三篇:敦化路劳动保障监察亮点工作
2012年敦化路街道劳动监察工作四亮点
保障和谐劳动关系
敦化路街道劳动监察中队位于市市北区金坛一路26号敦化路街道办事处,辖区占地面积约1.98平方公里。在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系统升级建设的过程中,街道狠抓基础、队伍、制度建设,创新工作举措,劳动监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亮点工作一: 加强监察队伍建设。一是根据辖区用人单位的数量,街中心安排1个在编工作人员负责劳动监察工作,并确定了所属网格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配合街道的劳动监察员负责本网格区内的劳动监察工作。二是对新聘劳动监察协管员进行岗前培训,经考核合格后上岗,上岗后定期考核。三是安排劳动监察协管员参加市区劳动保障部门开展的业务培训班。在此基础上,建立街道自身的长效培训机制,定期聘请法律专业人士开展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讲座,提高了监察工作在劳动法律法规运用、调处劳资纠纷、入户普查信息和计算机操作等方面的工作水平。
亮点工作二: 强化工作基础设施。一是改扩建街道、社区服务大厅,设立监察工作的办公场所并悬挂标志,设置对外服务窗口,使其承担接待举报、调解一般纠纷的职责。二是更新电话、LED显示屏、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确保网络运行通畅,提高办公效率和服务水平。
亮点工作三: 实现动态监测,完善“两网化”管理制度。一是加强信息采集。加强信息采集是发挥劳动监察网格功能的关键。为此,街道、社区建立了《劳动监察网格区用人信息采集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要求,对网格区内所有的单位,逐一采集信息,摸清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管理情况,做到“五清”,并实时更新,实现“应采尽采,动态跟踪”。二是抓好台账建设。在信息采集的基础上,按照“一街一册,一户一表”的原则,登记填写《劳动保障监察普查登记表》,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台账》,对用人情况展开密切监控。三是及时报送监管信息。及时做好与区劳动监察大队的沟通,平时每月报送一次信息,重大节会期间每周报送一次,尽早发现并处理各种劳动纠纷,遇到重大突发事件马上赶赴现场处理并及时上报。
亮点工作四: 创新监察模式,转变管理方式。一是实现了劳动监察工作由职能型向服务型转变。通过建立“信息准确、数据齐全、动态管理”的劳动保障监察信息系统,实现了对网格区内用人单位劳动保障监察的全覆盖,前移了处理劳动纠纷关卡,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依法维护权益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服务。二是通过开展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工作,使劳动监察管理服务职能全面下移,由原来的“面上管”转变为现在的“全面抓”;由原来的“被动管理”转变为现在的“主动服务”;由原来的“不诉不理”转变为及时的“消除隐患”,切实转变了工作作风。三是实现了劳动监察工作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在建设适应网格化管理要求的信息采集系统和电子数据库档案的过程中,进一步优化、细化了用人单位信息数据库和劳动用工信息档案,及时掌握了网格内用人单位的有关信息;通过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的劳动保障监察管理信息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保障监察管理,对不同情况的单位采取不同的监管方法和手段,提高执法监督的效能,从而实现变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变传统管理为信息化管理,变事后问责为预警监督,由静态型管理向动态型服务的转变,提升了街道、社区预防和处理因劳动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第四篇:敦化路人民调解专项活动调研报告
敦化路关于开展人民调解专项调研活动的报告
根据青岛市司法局下发的《关于开展人民调解专项调研活动的通知》,街道党工委高度重视,认真领会上级的文件精神,明确调研内容,严密部署,认真组织,紧密结合街道实际,深入社区进行调研,以此次调研活动作为契机,进一步推动人民调解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具体报告如下:
1、人民调解组织健全,调解员履职情况良好。目前街道设一个调解中心,由司法所长担任调解中心主任,每个社区设调委会,由分管稳定工作的副主任担任调委会主任,具体负责调解工作的开展。
2、纠纷化解及时妥当,无民转刑案件发生。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管区也出现了较多的物业、邻里和家庭纠纷,且当事人的法律意识较以前也有所加强,因此对调解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街道党工委对此也非常重视,把社会稳定工作作为当前的重中之重,把矛盾纠纷化解作为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抓紧抓好,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比较严格。从调解纠纷情况看,绝大多数的纠纷都能到及时妥善的化解,没有激化,对于极少数无法调解的纠纷也引导双方通过法律途径,从最大程度上维护社会稳定。在调解中,属于性质简单的、内容不复杂的多采用口头调解,对于内容程序复杂的,有必要通过书面协议解决的则以书面调解为主,同时司法所进行备案,以免后患。
3、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目前调解工作运转顺利,街道办事处对此也非常重视,区司法局大力给予指导帮助,办公条件较以前有明显改善。存在的困难主要是:一是调解员
1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部分调解员接触此项工作时间不长,缺乏较强的法律知识,调解时把握火候不准,存在“和稀泥”的问题,调解成功率不高,需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如定期组织业务培训;二是交通问题难以克服。区划调整后,管区面积明显增大,下设八个社区,有时遇有调解纠纷时,工作人员下社区有难度,缺乏交通工具,如果能够给每个司法所配备电动自行车,则可以明显提高工作效率。
4、存在问题的原因以及对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一是加强培训指导。针对部分调解员业务能力需要提高的问题,须定期组织培训,加强业务学习,可以让一些经验丰富的老社区调解员言传身教,还可以组织调解员到法院参加一些民事案件的审判旁听等形式,丰富其调解技能和知识;二是努力形成高效的调解机制。由信息员随时掌握情况,对于一些大的矛盾纠纷及时汇报,特别防止民转刑案件的发生,可以由居委会主任、调解员和律师进行联合调处,必要时由街道司法所进行指导,在矛盾控制在萌芽状态,不要让一些矛盾纠纷扩大或久拖不决。
附:
1、人民调解专项调研统计表一;
2、人民调解专项调研统计表二;
3、人民调解专项调研统计表三;
青岛市司法局基层处
二○○九年六月一日
3填表单位:敦化路街道人民调委会
填表说明:
1、本表统计数据以2009年6月的最新数据为准;
2、第11、15、19、23项之和小于第1项;
3、本表所指调解委员是调解委员会委员,调解员是除调解委员以外的调解员,包括纠纷信息员(楼院的一长三员之一)、聘用的专职调解员等。
填表单位:敦化路街道人民调委会
填报说明:
1、本表统计数据以2008年全年数据为准;
2、第2、5、8、11项之和小于第1项,第3、4项之和小于第1项,第6、7项之和等于第5项,第9、10项之和等于 第8项,第12、13项之和等于第11项;
3、本表所称口头调解纠纷指经调解达成口头协议并登记在册的,书面调解纠纷指经调解并达成书面调解协议的。
人民调解专项调研统计表三
填表单位:敦化路街道人民调委会
填表说明:
1、第2、3、4项之和等于第1项;
2、第5项应填写地方财政正式下发文件的单位数。
第五篇:青岛市市北区敦化路街道党工委创先争优活动汇报材料
为民服务创品牌
和谐共建争先锋
市北区敦化路街道党工委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市北区敦化路街道党工委针对辖区基础设施落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多等特点,以“党员在身边”党建品牌为载体,以服务民生为重点,带领辖区73个基层党组织、2117名党员积极参与到创先争优活动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以品牌创建为基础,多形式激发党员内生动力 服务群众、改善民生需要一支素质过硬的党员干部队伍。党工委始终把打造一支党性强、素质高的党员队伍作为党建品牌创建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有效激发了党员的内生动力,奠定了创先争优活动的基石。
一是亮明身份,接受群众监督。针对社区党员身处基层一线,直接面对群众的特点,采取佩戴党徽、窗口岗位摆放党员先锋岗标识、在职党员社区登记等方式,组织党员亮身份、亮职责、亮任务,主动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在公共服务大厅和社区事务服务中心共设置党建品牌宣传长廊9处,在400个楼院设置1000个公示栏,党员参与率达95%以上。
二是公开承诺,强化责任意识。实施“三向承诺制”,即:下级党组织向上级党组织承诺、党员向党组织承诺、党组织和党员向群众承诺。党组织重点围绕完成党委中心任务、创建“五个好” 党组织、为民办实事等方面作承诺;党员重点围绕参与社区建设、努力做到“五带头”、为居民办好事等方面作承诺,签订承诺书。采取公示栏公示、发放公示手册、编发小区短信等方式公开承诺内容。
三是培育典型,树立先锋形象。典型引路是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有效途径,我们将挖掘活动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和先进做法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在机关,培树了为群众守住一片吉祥、替民代访的“守祥代访工作室”创办人李守祥先进典型;在社区,培树了“熙奎便民”、“于大叔帮办”等6个以先锋党员名字命名的特色党员工作室,以及十几年如一日,服务居民的残疾人党员、感动青岛十佳人物曲建和等先进人物;在两新组织,培树了积极参与创城和社区公益事业的青岛万千百货有限公司党总支先进集体典型。通过培育各类先进典型,使大家学有方向,赶有目标。
二、以品牌创建为主线,多角度服务社区建设
创先争优活动重在解决问题,取得实效。党工委始终把党建品牌创建与加快经济发展、创建文明城市及和谐社区建设紧密结合,激发辖区党员干部服务社区的热情。
一是助推辖区经济。位于辖区内的青岛中央商务区是街道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我们结合区委百日会战要求,着力推进非公有经济组织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在万千百货党总支等非公经济党组织中开展了“争先锋、促发展、我是党员、我带头”主题实践活动,党员围绕生产、服务、管理等环节进行承诺,不同企业间党 2 员围绕项目互助进行承诺,街道党员围绕中央商务区招商引资和服务税源企业进行承诺,搭建了党组织党员服务发展的平台,实现了行业间的交流,有力推动了街道经济发展。街道财政收入从2004年只有510余万元的中游水平跃升到目前的3107万元,增量和增幅均位于全区前列。
二是打造文明社区。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招募热心公益的560名党员,成立了18个“文明使者联谊会”,开展了“文明行动进楼院”活动,与612名残疾、孤寡老人结对帮扶。继续深入开展“煤池变花池”行动,文明使者积极参与敦化路、金坛路和伊春路3个社区100多个楼院护绿爱绿、清除乱搭乱建等环境整治,将400多个煤池改造成“迷你花园”。
三是构建平安环境。实施家园护卫行动,组建党员“联防民治”巡逻队102支,每名巡逻队联系20个平安家庭,开展“万户家庭大联防”活动,党员定时、定岗、定责开展治安巡逻,深入楼院及时掌握影响社区的各类矛盾纠纷、安全隐患,形成“户户参与联防、人人维护稳定”的工作格局。组织120名党员成立了“银发爱幼护导队”25支,对辖区25个校园和个体托幼机构加强治安巡逻,为未成年人营造了平安稳定的校园环境。
三、以品牌创建为抓手,多机制提供长久动力
创先争优活动是党的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党工委将为民解忧、为民办事作为根本立足点,完善工作机制,把创先争优活动落实在服务群众中,努力把服务民生品牌做长做久。
一是建立社情民意收集机制。为畅通倾听群众声音的渠道,建立了社情民意收集机制,创新“四个一”工作体系,即“设立一个楼道意见箱、公开一部电话、选配一名联络员、每月一次访谈”,开展“党员联户询民意、干部入户访民情”等活动,随时收集社情民意,及时报告街道党工委。安排专人进行梳理、汇总、分类,对能够解决的事项,逐项落实到科室,责任到人,限期解决;对需要上级有关部门协助解决的,逐级上报,积极协调,尽快解决。今年以来,共收集社情民意356条,解决热点难点问题112个。
二是深化为民服务代理制。不断深化“为民服务代理制”,实施“为民服务一线通”、“消费增值超市”等便民惠民服务。“为民服务一线通”将辖区党务、政务服务和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组织等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居民可通过7978便民服务热线、互联网、“民情在线”等形式提出服务需求,由“一线通”服务人员进行办理,到目前共受理居民需求6720余件,提供政策咨询服务2320余次,累计代缴各种费用150余万元,办结率达99.5%,得到了居民的广泛赞誉。“民生消费增值”超市以低价团购商品方式,为社区500多个困难家庭提供低价商品,节约资金5万余元,让辖区低收入家庭消费资金得到升值,让利达18%。
三是创新“党建民主三事制”。围绕提高党员民主决策意识,强化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作用,我们创新了群众民主议事、党员民主定事、党群民主干事的“党建民主三事制”,设立党群民主议 4 事厅,广泛吸纳社区党员、居民参与,按照“群众议事出题目、党员定事拿办法、党群干事促解决”的工作流程,有效解决敦化路38号地下管网更换、荣昌花园吃水难等170余个热点难点问题,在社区营造出了“民有所需,党有所应”的浓厚民主氛围。
2010 5
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