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的关系

时间:2019-05-14 15:18: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和谐社会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和谐社会的关系》。

第一篇:和谐社会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处理好五大关系

2005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理论研讨班开班仪式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党中央立足于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和科学理论,必将对中国各阶层的社会生活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到实处,就要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时期的实际出发,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正确处理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些重大关系,特别是应处理好以下五种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全面落实 科学发展观。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是衡量是否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由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等各种条件的约束,社会有序运行所需的法律、体制、机制、秩序、规范、组织、管理等还有不少问题,致使我们面对着大量严重的权利侵害现象、党群干群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不同程度的关系紧张现象、刑事犯罪案件发生率上升现象等等。我们党所主张建立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仅靠GDP的增长,无法支撑起一个人民所向往的全面的小康社会。必须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根基,按照 “五个统筹”的要求,实现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要坚决克服一些地方在经济建设上舍得投入,而在社会事业发展上无所作为的倾向,切实把社会事业的发展放到重要位置,与经济建设一同部署、一同推动、一同检查、一同落实,促进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协同共进。

二是正确处理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为改革 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富有秩序的社会。公平是人类构建理想社会的一个恒古弥新的基本原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由于我国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建立的以利益差别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群体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利益变动加剧,形成了欠发达地区、“三农”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社会稳定,潜伏着一定的社会风险。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改革,激发社会各阶层的创造性活力,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社会生机和活力的前提下,谋求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做到“活而不乱”。必须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改革中因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避免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的激化,自觉把社会和谐作为稳定工作的最高目标,坚持以和谐指导稳定工作,以和谐检验稳定工作,切实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妥善协调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和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两根支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创业、创新、创造,是社会活力的来源。在当前,制约我国社会活力的主要因素是体制不健全、机制不完善、社会流动性差、利益分配失当等。解决的办法,关键在于改变那些影响和束缚活力的制度供给和政策设定。摆在第一位的是要大力营造有利于创业和创新的机制和环境,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各个领域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当前群众对行业垄断、城乡差别、干部特权、收入差距拉大等现象十分不满。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既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市场体制,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又要通过宏观调控,在二次分配中维护社会公平;既要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又要防止两极分化;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各个地方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财政、信贷、就业、扶贫开发、法律援助等手段,逐步建立符合和谐社会目标要求的,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和人道主义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机制,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正确处理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管理的关系,打造社会管理新格局。真正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国家权力与公共权利良性互动的社会,是国家的行政管理与公民个人的自主管理相统一的社会。目前我们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沿用着过去以行政管理为主导的社会管理方式,这同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总要求,克服一切恩赐思想和包办代替的做法,在进一步提高党和政府管理社会的效能的同时,善于通过村民自治、社区自治组织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组织、工青妇以及各类群众代表会议,形成社会管理的整体合力。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诸项基本特征中,民主法治既是其他五个方面的前提,又是它们形成和确立的基本要素和基本保障。当前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基本方向已经明确,基本途径已经确定,关键是把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国方略逐步落到实处。在此前提下,公平、友爱、有序、活力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五是正确处理发挥传统政治优势与创新群众工作机制的关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既要发挥党组织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组织优势,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政治优势,更要注重创新群众工作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确保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实现、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长效机制。当前,一些地方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干群关系紧张,影响了社会和谐。比如:有的对群众冷暖漠然视之、不闻不问,致使群众有苦无处诉,有理无处说,有冤无处申;有的工作责任

心不强,推诿扯皮,久拖不决,致使小事拖大,矛盾激化;有的办关系案、人情案,甚至贪污受贿,以权谋私,引起民愤;有的动辄使用专政工具压制普通上访群众,引起群众不满。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组织开展群众工作的机制僵化,缺少应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各种新矛盾、新问题的有效办法。因此要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把工作重点放在建立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上,逐步建立顺畅的民意沟通机制、有效的矛盾调处机制、便民利民的服务机制、公正的司法机制、完善的监督机制和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确保党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

第二篇:深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关系

深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关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胜利闭幕,作为中国著名大学——天津大学的一名大三的学生,深入学习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重要精神,结合自身将要面临的一些问题,试着用科学发展观来分析这些将要面对的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劳动关系是社会稳定之基。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调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这是着眼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奋斗目标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

一、深刻认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大意义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劳动者体面就业、幸福劳动的基本条件,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涉及发展理念的变革、发展模式的转型、发展路径的创新。在这场变革中,生产关系必须遵循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要求。劳动关系是重要的社会生产关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目的是为了在发展中求和谐,在和谐中促发展,使劳动者和企业各自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和保障,实现包容性增长,这本身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题中应有之义。同时,和谐的劳动关系也有利于激发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人力资源质量,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惟有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获得持久动力,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劳动关系事关职工切身利益,没有规范、和谐的劳动关系,就没有稳定、体面的就业,也就难以实现民生的根本改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快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有利于不断提高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劳动报酬,使劳动者更好分享企业发展成效、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从根本上提升劳动者就业质量。完善国家

劳动标准体系,加强劳动保护,健全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体系,有利于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尽可能地化解影响民生改善的突出矛盾。这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内容。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以劳动关系和谐促进企业和谐、社会和谐,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在当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劳动关系领域矛盾和纠纷上升的情况下,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能够引导和促进劳动者稳定就业,有利于缓解社会管理压力。加快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和劳动用工备案制度,有利于加强对流动就业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健全劳动关系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有利于化解劳动纠纷,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尽可能地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这是推动社会管理关口前移、源头治理,健全社会管理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

二、准确把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各种经济社会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企业组织形式、社会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更加多样,劳动关系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面临新的形势。

(一)就业方式更加多样化。近年来,不同所有制经济就业、不同区域就业、不同群体就业等都在快速增长,就业市场越来越活跃,各种临时性、季节性以及劳务派遣等新型就业方式不断涌现。劳动合同短期化,灵活就业、流动就业人数大量增加,给劳动关系协调和管理带来更大压力,也对建立平等就业制度、完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和建设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二)职工诉求更加多元化。职工利益诉求逐步从原来的争取基本劳动权益,向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劳动条件、实现体面劳动转变。劳动争议重点从传统的开除、辞退以及解除劳动合同等问题,逐渐扩大到工资福利、社会保险、工伤赔偿、经济补偿、同工同酬等权利性纠纷,劳动关系利益调处难度明显加

大,对健全职工诉求表达和矛盾调处机制,提升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劳资关系更加复杂化。当前,企业忽视劳动者权益的现象依然严重,突出表现在中小企业和流动性较大行业的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不高,部分企业没有严格遵守国家劳动标准,一些企业未按《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使用劳务派遣工,个别高危等特殊行业缺乏必要的劳动保护等,由此引发的劳动纠纷持续多发,对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提升劳动保障执法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积极探索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新机制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坚持就业优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增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互动发展。

第一,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以提高就业质量为重点,促进劳动关系和谐。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关键在于提高就业质量。国际劳工组织1998年通过的《基本劳工权利原则宣言》,主要是从工作机会、工作条件等方面,引导促进体面劳动、提升就业质量、规范劳动关系。从我国国情出发,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创业规模,努力缓解劳动力市场供求压力。同时,要加快劳动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劳动定额标准管理,着力提高就业质量,推动形成更加和谐的劳动关系。

第二,建立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以理顺分配关系为重点,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发达国家普遍将健全集体谈判机制、理顺工资分配关系,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着力点。比较典型的是瑞典等北欧国家,通过加强集体谈判,健全企业和职工利益协商机制,促进了劳动关系稳定。我国应以理顺工资分配关系为重点来规范劳动关系,进一步完善政府、企业和工会三方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设,健全职工工资与企业效益和劳动生产

率提高等相挂钩的正常增长制度,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目标。

第三,坚持同工同酬原则,以农民工为重点,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同工同酬是劳动者平等就业的重要体现,也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内在要求。各国对此普遍重视,如印度针对农民转移就业问题,在1979年通过的《邦之间流动农民工法案》中明确规定,农民工的假期、工作时间和加班工资以及其他服务条件,不低于当地劳动者平均水平。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促进同工同酬、规范劳动关系的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民工。到2011年末,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53亿人,已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但其平均工资只有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60%左右。为此,应以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地区和行业为重点,引导更多农民工加入工会,加强集体协商,健全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努力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就业人员同工同酬,切实保障农民工权益。

第四,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以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向城乡劳动者提供公共就业服务,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仍不完善,服务能力亟待提高。据调查,80%左右的县、乡缺少公共就业服务设施,就业信息没有实现互联互通、全国联网。约40%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构无固定服务场所,部分涉及劳动关系的投诉举报和争议案件得不到及时处理。职业技能培训设施十分短缺,一些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得不到有效提高。必须加强公共就业、劳动监察和调解仲裁等服务设施建设,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努力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水平,增强劳动关系服务和调节能力。

第五,完善劳动关系法律法规,以保护劳动者权益为重点,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健全法律法规,是协调劳动关系的重要保障。荷兰、德国、法国等国家在上世纪初就颁布了劳动环境、就业保障、劳动争议处理等劳动关系方面的法律法规。美国于1935年实施了《全国劳动关系法案》。为夯实劳动关系工作的法律基础,我国应针对薄弱环节,加快研究出台《工资条例》等法律法规,适

时修订完善劳动时间、休息休假、女职工特殊保护等规章制度,依法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第三篇:依法行政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

浅谈依法行政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作者:沈世锋

一、依法行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一)依法行政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当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扩大,就业困难、腐败现象仍然较为严重,可持续增长受到资源、能源和环境的严重制约,农民失地和城市拆迁引起的社会矛盾较为突出,影响和阻碍了和谐社会的进程。只有在制度上正确反映、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注重社会公平,依法保障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的利益,充分发挥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服务的职能,才能保证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充分发挥法律“定分止争”的功能,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确保违法行为得到及时制止和制裁。只有严格依法行政,认真抓好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收入分配、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突出问题,才能使人民群众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切实保护,才能及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二)依法行政是建立诚信政府的首要环节。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核心,是诚信建设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要建设诚信社会,首先要从培植政府信用抓起,必须依靠依法行政取信于民,政府行为关系到国计民生,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原则,诚信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投资环境。政府在行政过程中要将诚信摆在突出位置。政府工作要有法必依,立言立行,“言必信,行必果”,树立起政府诚信形象。没有诚信的政府就没有诚信的社会。诚信是立国之本,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和首要环节。

(三)依法行政是使社会充满活力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六大指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而只有依法保护合法收入,依法保护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多劳多得,增强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积极鼓励人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达到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共同发展。

(四)依法行政是社会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有力保障。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尊重自由、保障权利、契约社会,着力创造安定有序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而这些都必须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并以法治作为保障。要通过依法行政保障政治民主,实现民意充分表达。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和利益关系都在发生深刻变动,各种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的愿望和要求需要充分表达,依法开辟和疏通各种渠道反映他们的利益需求才能引导各种利益主体以理性、合法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和冲突;行政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制度在解决社会矛盾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只有严格依法行政,始终把控制人口、严格依法保护资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的位置,才能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相处,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提供保障、夯实基础。

二、当前依法行政理论与实践的局限性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负面影响

(一)依法行政观念的相对滞后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由于受封建专制旧观念和传统习惯势力影响,行政者难以走出行政法即管理法,行政法是管理社会、管理公民的法,行政行为模式就是“命令-服从”的误区;规则意识淡薄,缺乏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崇尚法治的理念,工作主观随意性大,官僚主义、强迫命令、权力膨胀、把个人凌驾于国家政权和法律之上,忽视公民的自由和权利,违法行政,滥用职权甚至堕落腐败现象仍然存在,不适应建设法治政府所要求的合法行政、合理行政、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二)制度建设的局限性影响和谐社会建设。制度建设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政出多门,行政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忽视社会公共利益。制度建设结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不够,围绕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制度不够,没有充分考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三)依法行政实践的相对滞后影响和谐社会建设。依法行政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行政决策程序和机制不够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时有发生,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健全,一些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止或纠正,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得不到及时救济,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行政执法问题影响和谐社会建设。行政执法受利益驱动与利益挂钩,随意提高罚款标准、跨管辖范围执法、重复执法的现象较为严重,加重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经济负担;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执法时生搬硬套,导致不文明执法、执法扰民,滥用执法权越权执法、野蛮执法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行政执法监督方面,一定程度上存在监督措施不力,受利益驱动严重,轻事前监督,重事后监督,该监督时不监督,有了利益乱监督现象,对行政执法不作为缺乏监督现象较为突出。

三、推进依法行政助推和谐社会建设实践

(一)强化依法行政观念,助推和谐社会建设实践。建设和谐社会要求行政者自觉坚持依法行政观念,在思想观念上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在关于人民与政府关系的认识上,必须从公民义务本位和政府权力本位向公民权力本位和政府责任本位转变;二是在法治观念上,必须从依法治民、依法治事向依法治官、依法治权转变;三是在责任意识上,必须从片面强调公民责任向强化政府责任转变。

(二)提高制度质量,夯实和谐社会建设基础。提高制度建设质量,首先要注重把握制度建设的规律。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考虑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重视有关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制度建设;要防止行政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要实现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在法律制度上的平衡。其次要坚持制度建设的原则。一是坚持公平原则;二是坚持权责一致原则;三是坚持公共利益与公民合法权益一致原则;四是坚持立足现实与着眼未来紧密结合的原则。

(三)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和谐社会建设体制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政府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促进政府由“全能政府”转向“有限政府”,由“审批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

(四)规范行政执法,抓好和谐社会建设重要环节。一是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失职、越权和滥用权力,依法保障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二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三是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四是建立一支政治合格、纪律严明、业务精通、清廉务实、作风过硬的行政执法队伍。对以权谋私、徇私枉法、执法犯法、欺压百姓的行为严肃查处,绝不姑息;五是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机制,奖励和责任追究机制。

(五)强化权力监督,创新和谐社会建设监督机制。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努力建设法治政府,确保执政为民,从而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一是健全行政决策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二是认真实行行政复议制度;三是完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制度;四是加强审计、监察等专门监督。

依法行政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第四篇:社会关系证明

兹有XX社区居民

(性别:

,年 月

日出生,身份证号:)与

(性别:

,年

日出生,身份证号:)是

关系,情况属实!

特此证明!

(盖章)

****年**月**日

第五篇:社会关系证明

证明

兹有XX社区居民(性别:,年月日出生,身份证号:)与(性别:,年月日出生,身份证号:)是关系,情况属实!

特此证明!

(盖章)

年月日

下载和谐社会的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和谐社会的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主要社会关系成员大全

    主要社会关系成员 主要社会关系成员指姐妹夫、嫂子、姨、姨父母、姑父母、舅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岳父母、伯父母、叔父母等与本人有密切来往和对自己影响较深的亲戚、......

    证明材料(社会关系)

    证明材料 兹证明_______同志的_____,姓名_______,现年____岁;政治思想表现良好,文革期间无参加任何反动组织,89政治**中,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无参加过法轮功邪教组织,政历清白......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必将有力地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价值......

    入团申请书主要社会关系

    个人履历及家庭成员社会关系 个人简历 起讫年月 学校 担任职务 奖励情况 证明人家庭成员 姓名 关系 年龄 政治面貌 工作 家庭地址《详细.> 我目前为一名共青团员,期待加......

    入团志愿书主要社会关系

    中 国 共 产 主 义 青 年 团 入 团 志 愿 书申请人姓名 xxx 团员证编号 不用写 年 月 日说 明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入团志愿书,由申请人用钢笔或毛笔填写,字迹要清楚。在......

    入党申请书,社会关系

    篇一:入党申请书个人履历及家庭成员社会关系 个人履历及家庭成员社会关系 个人简历 起讫年月 学校 担任职务 奖励情况 证明人 家庭成员 姓名 关系 年龄 政治面貌 工作......

    入党志愿书,主要社会关系情况

    篇一:入党志愿书的填写中 国 共 产 党 入 党 志 愿 书 (填写样例,供参考) 说明: 1、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印制、使用?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2004年制)的通知?(组通字?2004?3......

    家庭主要成员和主要社会关系

    井冈山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函调证明材料介绍信我单位同志是贵单位同志之因同志在我单位工作表现很好、思想进步、要求参加党的组织,现系我支部培养发展对象。为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