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摘要: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都来源于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平台。校园生活与社会实践活动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通个这个桥梁,大学生可以对社会有一个较深刻,真实的了解和认识。提高自身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认识,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更好结合,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价值观;
一、充分认识社会实践教育的意义
江泽民同志指出,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青年人要立志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磨练意志,砥砺品格,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胡锦涛同志强调,广大青年学生要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要自觉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自觉服务祖国,无私奉献社会,艰苦奋斗,不懈进取,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无悔的、永恒的青春。
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教学形式,是高等教育的专业性要求,也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早在1953年,政府就制定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与中等学校学生实习工作的决定》,强调实践环节对国家建设人才培养的意义;1987年国务院批转了原国家教委《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实习和社会实践工作的报告》,指出青年学生只有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更好地了解社会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才能逐步锻炼成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合格知识分子。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作用[1]
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受益面和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就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而言,所希望的是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都受到教育,都得到提高。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了这一目的,它既便于学校组织以扩大受益面,又不失活动的严密;既便于安排,又便于检查;既有统一性,又有灵活性;既有普遍性,又有层次性。社会实践活动解决了学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常遇到的一个难题:效果很好的一些教育活动,学生也乐于参加,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往往参加的人数很少,致使相当部分的学生滞留在活动圈子以外。这个问题的解决,使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受益面大大扩展,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分析社会的现实需要、发现自身的不足,促进了高校“两
课”的教学,较大地提高了“两课”的教学实效,较好地解决了“两课”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不能很好联系实际的问题,使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学懂理论,提高了学生对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的认识,从而有助于青年学生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青年学生的成长,也是青年学生成才的自身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经历了活动内容从单一到多维,活动主体的被动参与到主动投入,一个由量变的不断迭加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当前,“学习社会、助困扶贫、服务社会、实践成才”已成为大多数青年学生的自觉行动。每逢假期,青年学生们走出校园,下农村、下厂矿、到学校、访军营、进商店,以社会为课堂,以实践为教材,全身心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接受教育和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正日益成为青年学生成才的自身需要而受到学生们的高度重视。
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解决青年学生对现实社会中诸多问题和矛盾的认识。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如何来认识和解决这些新问题和矛盾,一直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难题,如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毕业就业问题。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高校毕业生已由过去统包统配的计划分配模式逐步过渡到实行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多数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方式。这种择业方式,导致大学生复杂心态和矛盾心理的产生。一方面,实现了由“服从国家需要”到“尊重个人自愿”与“服从国家需要”并重的转变,而备受学生的推崇和欢迎;另一方面,由于人才市场机制与竞争规则的不健全等因素,又使得部分学生束手无策。从而在一些学校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对社会的偏激看法,对这些过激的认识和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矛盾的解决,单靠在校园的教育和引导是难以奏效的,然而,学校可有针对性地组织青年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深入社会和实践,使青年学生了解和认识国情,认清就业形势,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的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实现个人志愿与祖国需要的有机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这种青年学生自我教育的手段和形式,有助于问题、矛盾的认识和解决,是学校加强和改进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办法。
三.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表现:
1.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热爱祖国,献身社会,前提是要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大学生由于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中度过,十分缺乏社会实践体验,容易造成认识的片面性和思维的局限性。他们往往对改革开放事业抱有很高的期望,但对改革和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缺乏艰苦创业精神和应有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组织社会实践,让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工厂、农村去感受、体验,既充分了解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又看到由于多种原因所造成的发展不平衡,学习工人、农民善良、纯朴、勤劳的优秀品质,从而真正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2.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离不开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也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大学生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有待于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实践是意志形成的关键。以个人意志从脆弱到坚强必须通过实践活动的具体化、对象化的过程,在成功与失败的磨炼中得以实现。
人的道德品质只有在行动中才能养成,才能体现。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置身于具体活动环境中,耳濡目染,将社会公认的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因素吸收到个人思想中,内化为个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3.增长才干,奉献社会
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大学生能力,增长才干,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认识能力、选择能力。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主观认识见之于客观,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将主观认识系统与行为系统有效地连接起来,达到知与行的统一,从而推动认识能力的提高。人的一生是选择的一生,提高大学生的选择能力十分重要,而选择能力也只有在实践中、在比较中,才能逐步提高。二是培养社会活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通过独立设计实践方案,与各方面人士广泛交往,多次反复试验,解决实际问题,总结实践成果等,社会活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得以提高。三是培养创造能力、创业能力。社会实践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迫使学生深入思考,综合分析,激发创造灵感,创造新的成果,因而,改变了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实践机会少、动手能力差、创造能力低的状况。创新、创造是创业的前提,通过到企业公司兼职、勤工助学、创办企业和注册公司等方式,将自己所学知识、创造成果应用于社会,从而培养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
[2]陈红艳.社会实践活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价值[J].安顺学院学报,2007
(6)
[3]王学俭.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理论战线,2005,(5):121—122.[4]吴晓晴.浅论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13—14.
第二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论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论文要求:A4纸,1500字以上,11月24号前交题目要求:结合自己的就业实际,谈谈当代大学生(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具备的基本素质。
大学毕业生应具备哪些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呢?作为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新同学很有必要弄清楚这个问题,这对今后几年的大学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自我决策能力
自我决策能力是一个人能否独立思考,果断处事和独立完成某项工作能力。对于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面临求职择业,别人的意见和忠告各种各样,最终要靠自己决定,这就是对自我决策能力的一次检验。在未来的工作中,每一件事情、每一个问题以及它们的变化进展都不可能像在学校那样有老师给你作指导,而必须靠自己迅速作出决定,及时予以处理。因此,具有良好的自我决策能力对大学生就业是十分重要的。
二、适应社会能力
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现实生活常常不尽如人意,五彩纷呈的现实生活使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眼花缭乱,很不适应。大学毕业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消极现象常常产生不安、不满的情绪,而常常以改造社会为己任的大学生却忽视了适应社会这个前提。人类文明总是在继承与创新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适应社会,正是为了担当社会赋予我们的职责和使命。适者生存,生存正是为了发展。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是主动的、积极的适应,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对困难的退缩,更不是对消极现象的认同,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向社会后才能尽可能地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操作能力是人们知识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凭藉,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其作用的发挥。比如,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丰富的知识还是不够的,还要有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应注意克服只注理论学习,而轻视实践操作的倾向。一个大学毕业生如果在实践操作上有过硬的本领,一定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仍以教师这个职业为例,许多用人学校在挑选毕业生时,往往注重的是毕业生的试讲能力和试讲效果,而不只是他们的专业考试成绩。
四、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感情的能力,主要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一个人想让别人了解你,重视你,更好地发挥你自己的才能,前提就是要有表现自己的能力。要准确表现自己,就离不开出色的表达能力。不仅在参加工作走向社会后,会立即强烈地意识到这一点,而且,在求职择业的时候就会有深切的感受。比如撰写求职信、自荐信、个人材料,回答招聘人员提问,接受用人单位的面试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较强的表达能力。
五、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实际上就是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社会上的人际关系远不如学校中的同学、师生关系那么简单。大学生步入社会后,要与各种各样的人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能否正确、有效地处理、协调好工作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不仅影响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状况。而影响着他的工作效能、心理健康、生活的愉快和事业的成就。因此,大学生自觉地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非常重要。
六、组织管理能力
虽然不是每个大学毕业生都会从事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每个从业者都会不同程度地需要组织管理才能。现代社会职业表明,不仅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组织管理才能,其它专业人员也应当具备。随着时代的发展,纯“书生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在挑选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在同等条件下,往往会优先考虑那些曾担任过学生干部,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正反映了时代的客观要求。
以上主要是从普遍性这个角度来谈大学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的技能,此外,大学毕业生如能撑握一技之长,诸如文艺、球类、驾驶等等就更能增加顺利就业的砝码。
我现在推荐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祝福还在渺茫的毕业大学生看看,改变自己的观念创造美好的未来,社会是很现实的哦!需要的有能力的人才所以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不单是憧憬未来还要去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那么斑斓的未来会很快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大学应届毕业生求职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随着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对于生源的不断扩招,每年的高校毕业生都在成倍的增长,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式相对来说更为严峻。要想在众多的高校毕业生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有过人之处,或是有能够吸引HR经理眼球的地方。这就要求应届毕业生在选择应聘单位之前,要熟知企业的要求,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投递简历,才能有目标性的应对面试考官,从而获取自己心仪的工作。
那么,企业到底对应届毕业生有什么样的要求呢?里仁教育分享有五点:
一 专业技能要熟练
谷歌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介绍说,“专业技能是我们对员工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尤其是对于IT行业来说,虽然学历上要求会相对其他职位要求搞一些,但是一旦走进了企业,那么熟练的专业技能才是最为主要的衡量标准,谁能做出有难度的东西,谁就更有本事,谁就能拿更多的钱。
二 认同企业文化,有较高的忠诚度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员工只有认同企业文化,才能与公司共同成长。”携程旅行网营销副总裁汤澜介绍说,“我们公司在招聘时,会重点考查大学生求职心态与职业定位是否与公司需求相吻合,个人的自我认识与发展空间是否与公司的企业文化与发展趋势相吻合。”
大学生求职前,要着重对所选择企业的企业文化有一些了解,并看自己是否认同该企业文化。如果认同并且想加入这个企业,就要使自己的价值观与企业倡导的价值观相吻合,并忠诚于企业,认认真真工作,踏踏实实做事,不能够朝三暮四。
三 要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力
其实有很多的企业对于学历并不是非常看重,相反看重的应聘者的主动学习能力。因为只要员工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强,能够在遇到问题时及时解决,并总结出症结所在,调动自身所学的知识和能力,主动激发出自己的潜力,同样是可以在职场大有作为的。相反如果在工作时很被动的学习,甚至是被迫学习,是一定会被企业所淘汰的。现在很多的企业不是只看重员工的学习成绩,更是看重员工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这已经是现代企业用人的重点了。
四 具有沟通协调能力
性格开朗,善于交流的员工是企业很需要的人才。因为往往是这样的人,能够将其他的员同事吸引过来,愿意与之合作,减少工作时的摩擦和冲突。而且善于人际交往和沟通协调的员工,在工作上可能会更轻松一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 具有团队精神
企业之所以能够运作起来,就是有一群人在背后努力工作,这就要求员工要具有团队精神。不管是从事怎样的工作,如果有一名员工在某一环节上出了问题,很有可能就会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因此,作为团队的一员,员工在发挥自己的专长的同时,必须要有团队协作精神,尽力去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促使项目尽快完成。
第三篇:电影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电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90后”大学生成长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多样化等复杂的环境中,他们有着思想活跃,价值观多样化等时代特点。电影对当代大学生有着广泛的影响,要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前一味灌输的方法已经不太适用,我们务必要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式。电影是一种有效的载体,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电影的育人功能,以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电影,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未来。大学生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作为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对当代大学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把电影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载体,用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在高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大学生在娱乐中受到启发,能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引入电影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已经从“80后”过渡到“90后”,“90后”大学生成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网络信息极大丰富了这一代大学生的视野,更新了他们的思想,但是这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明冲突和碰撞。在各种文化相互渗透的今天,要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肩负着巨大的责任,但是,当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改进。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新缓慢,更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无法及时解决大学生思想上的困惑,而且,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偏重政治教育,对道德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度不高,不利于从思想上对“90后”大学生进行全面塑造。其次,当代“90后”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个体意识较强,传统的单纯说教的方式很难让大学生接受,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式。优秀的电影作品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电影被艺术家们称为第七艺术,它通过语言的描述、音乐的渲染、画面的展示使人们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这种声画结合的形式比书本上的文字更形象、更有感染力,学生不愿意听灌输式的空
洞的理论教学,但对于电影这种艺术作品中诠释的价值观比较容易接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道德品质融入血液,用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电影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电影早已大量涌入了人类的生活,成为大学生娱乐的焦点,电影丰富多样、直观形象,不仅有娱乐性,而且还有一定的教育性。把电影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情感得到升华
1思想政治品德形成过程是在一定外界环境决定性的影响的条件下内在的知、情、信、意、行诸心理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思想政治品德情感对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发展起催化、强化作用。而电影有着强烈的情感征服感,影片中刻画的有血有肉的形象能够深深的克在我们的脑海中,比如《离开雷锋的日子》、《小兵张嘎》、《举起手来》等优秀的电影,电影中塑造的这些形象牵动着观众的情感,随着电影内容的变化,观众的感情也随之变化:忧伤、欢快、愤怒、甚至落泪。在各种感官的刺激之下,观众能与影片中的人物引起共鸣,在感情的跌宕起伏中观众的心灵得到震撼,更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在不知不觉中情感得到升华。
(二)是培养爱国主义的形象教材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我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精神在民族团结和抵御外敌中曾经发挥过重大的作用,在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依然重要。但是,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之后,虽然给我们带来了经济上的飞跃,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在部分学生中滋长了崇洋媚外的思想,贬低自己的国家,这使得爱国主义受到了一定的挑战。而革命题材的电影作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增强民族自尊心,比如《长征》、《建国大业》、《金陵十三钗》等,通过这些影片,使学生从中感受到革命时期无论是共产党人还是其他的爱国人士都不怕牺牲,为了中国的未来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精神,昭示着中华儿女保卫祖国的赤子之心。透过一幕幕历史事件,一个个平凡而真实的故事,让人们为这些革命热情所感动,有利于增强1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94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是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有效手段
电影对人具有教育功能,电影对人的影响是渗透到骨髓里的,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也是因为一部电影,当他看到电影里一个华工被外国人侮辱,而其他华人麻木不仁时,他深刻感觉到治疗国人精神上的疾病远远比身体上的疾病重要的多,于是他毅然改行。电影对人具有如此深刻的教化作用,新时期的今天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种文化也在相互渗透,电影也是一种宣扬自己国家价值观的隐形武器。好莱坞电影在全世界范围内影响范围相当广,深受当代大学生喜爱,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影视作品来宣扬资本主义的价值观,这也一定程度上对我国青少年的思想造成了影响,主要表现在大学生中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还表现在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优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等。所以,我们也可以通过我们的优秀电影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这种形式能够消除学生对说教的逆反心理,在观看过程中受到熏陶,使正确的价值观渗透到大学生的意念中,激发学生的高尚理念,同时也对大学生进行了道德教育。
三、高校实施电影育人的途径
在高校实现电影育人的途径是多样性的,首先,我们应该从课堂入手,实行影教合一,将优秀的影视作品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选择适应教学内容的影片或片段穿插于理论教学中。在影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后,教师应加以引导,展开评论,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改造。其次,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在学校的教育平台上创建自己的优秀电影作品库,及时更新电影作品,丰富电影作品的种类,要求学生观看并写出观后感。最后,有效利用学生组织,比如学生会、社团的作用,定期举办电影节,鼓励大学生亲身参与制作校园微电影,营造健康的校园影视文化氛围,良好的氛围能够净化心灵,升华人格。
第四篇:和谐的社会理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和谐的社会理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内容提要】
摘 要:用和谐的方法培养人,培养和谐的人,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重视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情感的实际相结合,是和谐社会理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摘 要:用和谐的方法培养人,培养和谐的人,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重视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情感的实际相结合,是和谐社会理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和谐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富有时代意义的新课题。用和谐的方法培养人、培养和谐的人,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着眼于大学生思想实际
和谐社会,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新理念、新认识,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就是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他们的需求,关心他们、理解他们、相信他们,高度重视和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就总体而言,应该说,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对祖国的前途十分关心,认识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的,在思想政治方面,他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生活方式在变化,社会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等日趋多样化,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同样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思想。同时,由于广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比较理想化,加之外界的多种诱惑,学生的内心世界将更加复杂多变。过去较长一个时期,我国政策的导向对社会和谐问题关注不够,反映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就是在认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目标时,比较多地强调它的政治功能,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则很少谈到。所以,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有紧跟形势,适应变化,贴近大学生思想需求、贴近多元思想的实际,让思想政治教育离学生“更近”,围绕大学生在学习、成才、健康、生活、交友、恋爱、求职、就业等方面所遇到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让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实”,把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和现实起点,把服务和谐社会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纳入教育总体规划,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深入开展和谐社会教育,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高水平的服务。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着眼于大学生生活实际
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寝室、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格局。生活社区、学生社团组织和互联网络,构成了学生日常生活的共享空间,造就了新的大学生生活的实际。这个新的生活实际,就需要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校园先进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从校园文化概念本身来看,它属于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但校园文化不是脱离大学生生活的,而是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和谐相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它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这个载体,由于文化本身的特性,蕴藏着潜移默化、点滴渗透的重要育人功能。因此,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应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
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还应把动员全社会力量尽可能帮助大学生尤其是困难群体解决实际问题作为重要内容抓好。近年来,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和实际问题明显增多,矛盾日益突出。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做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就很难有说服力,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采取措施,关注大学生的切身利益,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困难,为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着眼于大学生情感实际
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可塑性强,其思想、性格、道德、情操等正在形成过程之中。他们有精力充沛、情感丰富、追求上进等积极、健康、向上的一面,同时,也有情绪不稳定、意志较为薄弱的一面。当代大学生,他们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和自我期望值的特殊群体,是一个情感世界十分丰富的群体,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复杂,他们面临的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开展有效、及时的疏导和调节。
全社会健康的心理是和谐社会赖以存在和个体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只有处于和谐的心理状态下,才乐于接受教育,心理问题不能简单地施以大道理,而需进行耐心的心理辅导来加以解决。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却往往容易被忽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受教育者在当时的心理状况,其教育效果自然不可能好。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的压力特别是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等普遍加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增多,影响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重视对青年人情感实际的研究,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大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感悟,通过理性的思考沉淀、提炼,才能达到人情入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追求的是动态的、发展的高度和谐,充分关注大学生的个性自由和完善,着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个性成长和发挥的教育环境和空间,增强自主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族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这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也才能最终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
该文章转自《中华论文协会》:http://
第五篇:和谐的社会理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和谐的社会理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内容提要】
摘 要:用和谐的方法培养人,培养和谐的人,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重视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情感的实际相结合,是和谐社会理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摘 要:用和谐的方法培养人,培养和谐的人,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重视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情感的实际相结合,是和谐社会理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和谐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富有时代意义的新课题。用和谐的方法培养人、培养和谐的人,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着眼于大学生思想实际
和谐社会,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新理念、新认识,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就是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他们的需求,关心他们、理解他们、相信他们,高度重视和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就总体而言,应该说,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对祖国的前途十分关心,认识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的,在思想政治方面,他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生活方式在变化,社会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等日趋多样化,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同样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思想。同时,由于广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比较理想化,加之外界的多种诱惑,学生的内心世界将更加复杂多变。过去较长一个时期,我国政策的导向对社会和谐问题关注不够,反映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就是在认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目标时,比较多地强调它的政治功能,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则很少谈到。所以,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有紧跟形势,适应变化,贴近大学生思想需求、贴近多元思想的实际,让思想政治教育离学生“更近”,围绕大学生在学习、成才、健康、生活、交友、恋爱、求职、就业等方面所遇到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让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实”,把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和现实起点,把服务和谐社会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纳入教育总体规划,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深入开展和谐社会教育,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高水平的服务。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着眼于大学生生活实际
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寝室、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格局。生活社区、学生社团组织和互联网络,构成了学生日常生活的共享空间,造就了新的大学生生活的实际。这个新的生活实际,就需要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校园先进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从校园文化概念本身来看,它属于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但校园文化不是脱离大学生生活的,而是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和谐相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它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这个载体,由于文化本身的特性,蕴藏着潜移默化、点滴渗透的重要育人功能。因此,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应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
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还应把动员全社会力量尽可能帮助大学生尤其是困难群体解决实际问题作为重要内容抓好。近年来,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和实际问题明显增多,矛盾日益突出。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做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就很难有说服力,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采取措施,关注大学生的切身利益,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困难,为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着眼于大学生情感实际
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可塑性强,其思想、性格、道德、情操等正在形成过程之中。他们有精力充沛、情感丰富、追求上进等积极、健康、向上的一面,同时,也有情绪不稳定、意志较为薄弱的一面。当代大学生,他们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和自我期望值的特殊群体,是一个情感世界十分丰富的群体,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复杂,他们面临的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开展有效、及时的疏导和调节。
全社会健康的心理是和谐社会赖以存在和个体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只有处于和谐的心理状态下,才乐于接受教育,心理问题不能简单地施以大道理,而需进行耐心的心理辅导来加以解决。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却往往容易被忽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受教育者在当时的心理状况,其教育效果自然不可能好。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的压力特别是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等普遍加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增多,影响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重视对青年人情感实际的研究,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大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感悟,通过理性的思考沉淀、提炼,才能达到人情入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追求的是动态的、发展的高度和谐,充分关注大学生的个性自由和完善,着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个性成长和发挥的教育环境和空间,增强自主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族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这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也才能最终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
该文章转自《中华论文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