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中特期末主观题复习(最终版)
1、党的建设。
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新的要求
党章修正案在总纲部分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强调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整体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在党的建设基本要求中,强调全党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进一步强调求真务实,把它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并列作为党的建设第二项基本要求;增写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的内容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是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是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目标任务
社会主义民主发展更加完善依法治国目标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差距扭转,人民生活富足;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形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二篇:毛中特期末试题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起止时间(P90),特点(从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和社会主义矛盾的变化三个方面论述)(P90-91)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①经济结构:国营经济引导下五种经济并存的经济体制。
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②阶级构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③主要矛盾:国内: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国外: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P117)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涵体现在哪两个方面?(P118-119)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内涵体现在:①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盛会主义的本质②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
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3.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要求(P157)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4.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P137)什么是小康社会?(P15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基本含义: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更重要的是,那时我们可以进入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以上的国家的行列,这样的国家不多。
5何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P169)
坚持基本路线,要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第一、三者相互促进,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第二、三者相互制约。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稳定的社会环境离不开改革和发展,改革和发展是造成稳定的社会环境的物质基础。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和巩固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既是改革发展的主体与动力,又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
6、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体现?(P192)必然性:
首先,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其次,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再次,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主体地位体现:
①在全社会范围内,按劳分配在所有的分配方式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②在公有制企业劳动者的收入中,按劳分配占有较大比重
③公有制企业劳动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形式下的劳动者以及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获得收入的参照标准
7.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表现(P189)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解决资金短缺和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满足人民需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加了社会资本和国家财政收入;拓宽就业渠道,吸纳大量人员就业,为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促进了公有制改革,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一个多元竞争、充满活力的环境;促进了一批新兴产业和新兴行业的发展。
8.依法治国的意义(P237)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法制。
第四,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第五,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9.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P276)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是什么?(P27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理论意义:
第一,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10.一国两制的意义(P303)
1、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同一问题
2、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3、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
4、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5、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三篇:毛中特期末考试题
1、十九大报告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请结合十九大报告内容论述“新时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答: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的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2、在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中,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经济发展就是要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理论和实践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本质规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第一,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在资源配置中是市场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第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市场和政府两者作用的职能是不同的。第三,政府和市场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3、结合我国实际,如何正确理解政治协商是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长期团结奋斗的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伟大的独创性和巨大的优越性。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要把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
一、确立和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世界政党制度发展中的伟大独创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政治优势
4、联系我国实际情况,论述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任务和原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一个基本目标。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行依法治国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措施。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是代表和体现人民的意志与利益的。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第二,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有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并具有比较完备的法制。因此,只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最大限度的调动亿万人民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力落后的状况。第三,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第四,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是人民的最高利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5、阐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科学内涵,联系实际谈一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
全面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全面从严治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丰富和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生动实践,又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总结,“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螺旋式前进的基本路径和模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丰富和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容,在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目标、动力、保障和领导方略;丰富和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进一步明确了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成熟定型的问题;丰富和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在已经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总任务、总布局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凸显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总体思路。可以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是为了解决问题、坚定自信、明确方向,它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更加鲜明。
6、李克强总理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强大的潜在动力之一。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就如何推动新型城镇化提出一些建议。
1.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资源配置是指对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较后的选择。当下,我国资源呈现出相对的稀缺性,因此要求我们对有限的、相对稀缺的资源进行合理优化地配置,从而以最少的资源耗费,获取最佳的效益。资源配置是否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2.催生大量投资机会
推动城镇地区的产业升级,是我国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目的。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城镇化遵循的是先沿海地区后内陆地区的渐进式发展理念。几十年间,沿海的大中城市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全国劳动人口过度向沿海大中城市聚集,各种资源也过度向大中城市集中,而内陆城镇的经济基础相对落后,产业发展能力也很薄弱。这不仅加剧了沿海大中城市的资源紧张,也加剧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
3.有助于扩大内需
城镇化不仅可以催生大量投资机会,而且对扩大内需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内需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若需求不足,经济便会陷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的境地。城镇化可以创造城镇居民巨大的消费需求,同时也会给农民创造巨大的收入,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把农村潜在的市场变成现实的消费需求,这也是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途径。
4.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业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
1.完善相关体制政策的建设
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将不会存在农民和市民的差异,而是将农民变为市民,因此户籍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加快农民进城。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可以逐渐放宽条件,在农民建设中,将在城市工作的一些非农人员,或者是缴纳税金有一定年限的人员登记为城镇人口。在建设新型城镇化中,及时将加入农村建设的农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需要注意保证农民日常生活,在发展中,重视社会事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事业保障。其次在建设中需要保证居民的住房需求,保证居民有自己的居住场所。最后在建设新型城镇化中需要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证农民进城后与城镇居民具有同样的养老、生育以及医疗等保障,可以将一些有困难的新型农村社区人员换纳入到养老保障范围中,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2.制定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
在城市的发展中只有保证规划的合理性,才能保证城市的健康发展。在建设新型城镇化中宏观方面的城市、城镇等的规划发展是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前提条件,在每一个城市、城镇的发展中,需要保证土地规划的统一性,针对专项规划,需要从整体发展出发,制定连续的发展措施。在规划制定后,需要同时开展管理和实施,由专门的部门开实施管理规划,避免规划的实施出现差错。在城市的规划发展中,需要注意一定要遵循城市的发展规律,为城市写阶段的发展提供基础,保证在不同的发展中,各个城市部门的建设能够很好的起到连接作用。成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发展规模下,产业和功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规划建设中需要正确判断城市的规划范围,充分挖掘城市的发展潜力,为后期发展提供基础。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有效的治理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问题依旧是每届政府必须解决的老问题,但是解决的思路却可以与时俱进。如若能够以新型城镇化的思维去发展经济,那么相信政府一定会以最小的机会成本,实现地方经济的良性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双赢局面。调整产业结构的布局,构建、完善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之路,同时可以用先进的科技水平,对工业三废进行合理有效的处理、利用,着力发展循环经济之路,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另外对不能适应现代化生产的传统工业企业进行合理的市场化淘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并非要求政府放弃经济发展而去单纯的治理环境,而是希望政府能够以最小的代价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给予环境保护部门更多政策上的倾斜。政府部门在建设新型城镇化中,可以将环境建设指标投入到考核指标中,全方位入手,建设环境优美、集约化发展的新型城镇化。
7、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就如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一些建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的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1、科学认识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2、大力研究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弘扬中华文明,也要大力发挥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通过繁荣和发展哲学、人文社会科学,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整理、开发和创新,让世界真正了解、喜欢和向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扩大中华文明在国际社会的影响。我们要虚心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加大保护民族优秀文化的力度,尤其是保护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
3、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
4、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立德树人的实践中: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在于入心入脑,要内化为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言行,而不是流于形式。这要求我们从基础教育抓起,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在教学、研究体系中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
5、保持特色不断创新:对优秀传统文化如何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尊重传统不能食古不化,“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更不能作茧自缚。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两创”方针的鲜明指向,就是立足于实践,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以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借鉴其他优秀文明成果,通过转化再造、丰富发展,焕发新的生命力。
6、主流媒体要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对于主流媒体而言,传承优秀文化既是一种责任担当,也是一种舆论“亮剑”。每一位媒体人都要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激浊扬清,坚守精神家园,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真正使照耀中华数千年的文明之光在中华大地熠熠生辉、发扬光大!
8、改善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当前,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成为改善民生中最紧迫的问题。请结合现实谈谈解决这些问题的意义和途径。
重要性:
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体现了党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始终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重要意义:
1.民生问题,可以反映出政府的行为和能力是否可以被人民所认可。2.民生问题,与一定时期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密切的关系。
3.民生问题,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和政府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有否合理。
1、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的核心内容 坚持科学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解决民生问题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的客观要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各项工作的主线。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但是,这一切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都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因此,党中央指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是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的必然要求,也只有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的才能真正达到。
3、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党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 解决民生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抓手。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改善民生问题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不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社会就不可能和谐。
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实现人民的愿望,把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加大政府财政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事业等有关民生方面的投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建立和健全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切实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3.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是有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也是改善民生的重大问题。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使之成为吸纳就业人口的主导力量 4.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稳定物价;通过调整税收政策,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积极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9、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是技术与经济因素形成了门坎。技术难度大,有提高生产成本,常常成为企业采用绿色技术和控制、减少污染技术的门坎,门坎又随企业发展而降低,此过程就成为先污染后治理的内在微观依据。
二是认识上的滞后性和行动中的惰性。环境有一定的自净能力,环境污染的前期影响不明显,只有污染开始危及到人们的生活人们才开始重视。此外,有些污染者存在侥幸心理,希望别人治理污染,只将污染控制在环境自净范围内。
三是行政把关不严使污染企业得以创办。相当部分企业申报又多有隐瞒,甚至向政府有关机构寻求庇护,尤其是那些有叫客观的经济效益并能给当地财政带来收入、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的企业往往会受到当地政府当局的保护与纵容。另外,现行环境管理部门受所在地政府横向领导的组织体制也对其独立依法开展工作行程制约。
四是其他原因,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不抬完善,执法力度不严。其次,进行除污处理成本很高,使得企业不愿意进行相应的净化,这也是环境企业恶化的原因之一。
总而言之,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首先是人们认识上的滞后性,环境有一定的自洁能力,在环境污染的前期影响并不明显,只有环境破坏到一定的程度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有些污染制造者存在侥幸心理,希望别人控制污染,治理污染使污染处于环境的自洁范围之内。其次我们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制度还不是很完善,而且大部分制度是针对先污染后治理的。再次减少污染会对企业的运作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成本也会相应提高。
10、在“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等成为热门词汇的同时,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也在思考,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执政成就,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成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的今天依然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辉煌执政成就的原因在于,首先中国共产党执政后一直领导中国人民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1956 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上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明确表示要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走出一条适合中国自己国情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中国共产党开启探索新道路的起点。中国共产党十二大开幕词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法成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政府的统一意志,并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支持。其次,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选择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转变观念、改革创新的方针政策,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中国共产党内部也达成了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共识。随后,中国逐步形成了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到沿边、沿江地带和内陆地区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再次,把改革、发展与稳定结合起来。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采取的是循序渐进式的发展战略。这种将大目标分解为若干小目标逐渐加以实现的方法,既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当前需求,又使他们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两个阶段性的发展战略目标——“小康社会”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共鸣,获得广泛认可。最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改革开放过程中,党中央始终把惩治与预防腐败置于关乎党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的高度。党的十七大把反腐倡廉建设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一起,确定为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此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继承中发展,在改革中创新,特别是在查办大案要案、深挖腐败分子、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治理商业贿赂、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依然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执政 60 年里能够具有真正与群众同甘共苦、风雨同舟的担当意识,及其勇于正视错误、修正错误的负责态度和言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其中有四个方面值得我们认真思考。首先,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取得 的伟大成就,使人民群众对党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充满信心。其次,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所犯错误一般是动机与效果严重背离导致的。从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独立探索寻找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视角来分析,“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错误的发生,反映出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动机与效果的严重背离。再次,即使在困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如果我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就应该承认,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重要成就。最后,中国共产党能够正确对待所犯错误。对于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失误,中国共产党并不讳言,而是公开郑重地承认并反思错误、改正错误,引以为戒,体现出一个成熟大党应有的风范。勇于正视错误、修正错误之后,继续发展才会有正确的方向。不断追求真理,随时纠正错误,就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而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篇:毛中特复习大纲
题型:单选20个(共20分),不定项选择10个(共30分),简答题
4个(共28分)辨析题2个(共10分)论述题1个(12分)
毛中特复习大纲:
第一章:
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3、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4、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5、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章:
1、实事求是的基本含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内在联系。
第三章:
1、怎样理解近代中国的国情。
2、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是什么。
第四章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什么。
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第五章:
1、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
2、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3、怎样理解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六章:
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是什么。
3、怎样理解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5、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是什么。
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是什么。
第七章:
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4、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第八章: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怎样理解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4、如何理解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
5、如何理解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6、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的贫富差距现象。
7、怎样理解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8、如何理解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9、为什么说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10、我国怎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九章: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2、如何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3、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4、怎样理解我国的政党制度。
5、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的民主、人权,与西方民主、人权的区别是什么。
第十章: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我国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第十一章:
1、怎样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
2、怎样理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是什么。
第五篇:2013年期末毛中特复习提纲
毛中特复习提纲
1、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与重要意义
3、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5、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与探索的理论成果
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间的关系
8、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我国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9、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怎样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0、如何理解”四个尊重”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如何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3、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14、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15、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哪些新的要求?
16、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
17、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8、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9、中国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