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社会实践指南

时间:2019-05-14 15:26: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程改革社会实践指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程改革社会实践指南》。

第一篇:课程改革社会实践指南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改革社会实践指南

理论联系实际是高校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在教学中开展并加强实践性活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形式,同时也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环节。为配合2005年教育部关于政治理论课改革必须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的要求,社科部以我院重点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代表,初步实施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改革。具体计划如下:

一、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长点、生命力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根本原则。任何科学理论都源于实践,同时又都负有指导实践的任务。政治理论教学更是如此。它不仅要受到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思维方式以及认识能力的制约,更会受到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只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有关的社会实际及其在思想上的影响,有理有据的分析,帮助学生明辨真伪、分清是非,解决思想上的疑惑,并逐步教给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理论才能真正取信于学生,学生也才能接受和掌握所学的原理概念,提高思想觉悟,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变成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成为行动的指南。因此,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中必须确立基本原则,主要有:

第一、针对性原则。

一方面,实践教学要针对理论教学内容来扩充。社会实践的内容应该是理论教学活动的延伸,补充和完善。通过实践性环节充实教学内容,补充教学素材。

另一方面,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当代大学生不仅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层次,而且思想活跃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心理特点不稳定,思想意识极易受到改革大潮的冲击,社会机制转型中观念更新的影响。他们的感情和思想观念丰富多彩,但缺乏稳定性,自发性、朴素性、盲目性和冲动性尤为突出。为此,实践教学活动的选择,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来确定。

第二、实效性原则。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提高实效性。开展社会实践必须使学生真正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了解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方法论提供了重要途径和丰富的感性的第一材料,真 1

正让理论教学入眼、入耳、入脑。

二、社会实践的方式

社会实践方式是否合适有效,直接关系到社会实践的成功与否。因此,我们要在社会实践方式上进行认真的探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社会实践要根据学校教学规律、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的教学内容、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情况等要求来选择社会实践方式。可以考虑采用三类不同的社会实践方式。

(1)固定实践基地“小分队”式实践方式

固定实践基地的开拓是课程社会实践发挥长效作用的保障。我们可以根据学院具体情况,积极参加团委和各个学院组织开发的、较为成熟的社会实践基地的活动,如外青夜校、曹路镇政府、居委会的挂职锻炼等,也可以主动地积极联系社会,有目的有选择的建立本课程改革的实践基地,与实践基地单位签订相应的协议,使实践基地做到制度化、长期化、产业化。学生在社会实践期间,可以直接通过看、听、行去体验和感受现实,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对比。比如:参观、访问、社会劳动、科技服务、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举办展览等,都是比较好的形式,由此加深对理论的认识,从而坚定信念。

(2)“上班式”实践方式

“上班式”实践方式主要是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以锻炼能力为目的,由学生自己联系实践单位,即与流动实践挂钩,以分散式为主,让学生各自到联系单位进行定期的“上班式”实践。“上班式”实践方式既要遵循实践单位的工作要求,又要学生根据实践目的与要求进行相关的实践和思考。

(3)“调研式”实践方式

“调研式”实践方式主要是学生根据社会实践的计划要求,确立调查研究课题,有目的联系相关单位,以小组为单位,有重点有目的开展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去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了解改革开放的形势,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通过这些方式进行社会实践,可以较全面地考察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基本原理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

三、社会实践的内容及组织安排

每个小组的社会实践都应该有明确的主题,并以此统摄整个活动的过程。主题的选择一般应依据课程教学大纲,结合理论教学的内容找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在明确主题的前提下,撰写实践大纲,充分做好社会实践前的准备工作,以

避免社会实践陷入盲目性或流于形式。在学生社会实践的时间和组织工作方面也应有明确、具体的部署,引导社会实践有序展开。

1、确定社会实践的主题、内容。

社会实践主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可操作性。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方方面面的理论成果和发展中的问题,因此社会实践主题可以围绕几大板块展开:

第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它来源于社会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因此,在实践中学习、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助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认识的升华。其内容又可以划分为多方面,如了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调查的主题、方向可以包括市场经济体系的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零售商业市场等,了解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可以调查合资、外资、民营企业、乡镇企业、个体企业发展、甚至大学生创业等主题。此外,诸如思考国有企业转制是否是国有资产的流失,股份制公司为什么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中小企业如何转制等现实问题都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教学中必然涉及,又是当前改革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通过社会实践,同学们亲自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种种变化,根据所见所闻和已有的理论知识,自己去更好地理解体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建和作用。

第二,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认识。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有助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这些制度在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但在我们强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为什么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在基层有哪些最新动态?中国是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如何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力和民主的?带着对这些理论问题的学习思考,可以围绕改革开放形势下基层农村党组织的建设、社区基层党员先进性教育的特色、人大代表的选举问题、基层干部选举问题等展开调查研究。

第三,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

式及相互关系都出现了复杂的变化,我们既要摆脱陈腐观念或习俗的束缚,又要防止行行色色腐朽颓废思想的侵蚀。因此,提高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对于推进课程的实效性是重要的环节。学生可以围绕社区文化建设特点、趋势进行调研;乡村健康文化的发展和意义;城市高雅艺术享受问题;西方文化的接纳与扬弃问题;饮食文化;婚嫁等社会习俗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等等问题展开调研、思考。

第四,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凝结着几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血,也汲取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在社会实践中关注有关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发展的思考。围绕这一主题的可实践并思考的角度有:经济发展模式问题、环境问题调查、环保宣传、城市和乡村的社会保障问题,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收入问题、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的建立等。

2、时间安排

本课程教学周17周,第1-11周正常教学(以专题教学的形式完成正常教学计划)。与此同时,教师完成实践前指导工作,下列安排时间仅供参考:

第1——4周确立小组名单;

第5——6周确定实践基地意向,小组间完成调整;

第7——8周确定实践大纲;

第9——10周完成实践大纲交流工作。

第12-15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社会实践,正常课堂教学停止,而集中于星期四下午进行社会实践,第16周恢复正常教学周,进行实践教学总结交流,第17周期末考试。

3、学生组织工作

(1)、组织方式:以5人左右为一小组为宜。

(2)、实践组织要求与安排:

第一阶段为1-11周,其中在第4周确定小组名单,第7周左右学生开始填写社会实践报告书中有关内容,即实践方向和内容、实践提纲,包括主题、方式、问题等;第11周完成实践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为12-15周,参加具体的社会实践并撰写实践报告,其中第14周召开小组长情况碰头会,教师定期了解情况。

第三阶段16周3课时进行实践交流,17周考试。

4、社会实践基地

社会实践基地以固定基地和流动基地相结合、本地基地与外地基地相结合。固定基地可以通过团委和其他系部已经开展的社会实践基地,如爱心小学、外青夜校等,也可以就近联系阳光苑居委会或其他相关企业。流动基地可以由同学自行联系自己居家附近的居委会、企业或其他方式。本地基地指上海其他地区,外地基地指走出上海如张家港、华西村、温州、义乌等地。

四、社会实践的考核

考核评价是检验社会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基本手段。认真公正的考核评价能使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社会实践的真实情况,掌握学生的真实思想,从而改进课程的社会实践,有的放矢地改进理论教学。同时,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也能促使学生重视社会实践,杜绝弄虚作假。因此,教师要应认真批阅学生撰写的社会实践报告书和研究论文,根据小组成员不同业绩给出成绩。

社会实践考核内容应该包括社会实践的全过程,从提纲的草拟到采访调查的具体经过、到最后实践报告的完成等。因此,考核时必须提交填写完整的社会实践报告书,它包括小组参加人名单(写明每个人的具体分工)、实践主题、提纲、访问记录、总结报告等。

第二篇:《概论》课程社会实践教学参考选题指南

附录:《概论》课程社会实践教学参考选题指南

——聚焦“两富”浙江

请学生围绕浙江改革开放的话题,从“改革引起的变化”、“改革带来的影响”、“改革取得的成就”、“改革存在的问题”、“改革获得的经验”、“改革的重大意义”等角度,选择社会调查主题,确定社会调查内容,设计社会调查方案,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写出社会调查报告。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浙江的实践调查 1.浙江小微民营企业调查 2.浙商回归政策的实效调查研究 3.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以某村(如航民村、滕头村)为例 4.外向性企业调研 如:万向、康奈、越美集团 5.市场调研系列: 如义乌市场调查、桥头纽扣市场调查、大唐袜业调查、海宁皮革城调查、绍兴中国轻纺城调查、诸暨华东珠宝城调查、杭州四季青服装城调查、余姚中国饲料厂城调查、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调查 6.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 7.浙江家族企业调查 8.农民收入问题调查——以某村为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在浙江的实践调查 1.创新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机制的经验调查 2.天台村级民主决策“五步法”调查 3.浙江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新案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在浙江的实践调查 1.廉政文化建设调研——以某县(镇、乡、村)为例 2.胡庆余堂的中药文化调查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以某市(县、镇、乡)为例 4.杭州高新区动画产业园调查 5.浙江省各地文化建设新案例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在浙江的实践调查 1.教育问题调研方面的选题: 欠发达地区师资队伍现状以及成因调查 乡村孩子成长环境的调查报告 对某地留守儿童调查 现代职业教育现状调研——以某市(县、镇)为例 2.民营企业家慈善调查 3.社保模式调研——以某市(区、县、镇)为例 4.长兴教育券制度调查 5.枫桥经验调查 6.社会管理体系调查——以某市(县)为例 7.都市“城中村”改造问题的调查——以某市为例 8.浙江社会管理创新案例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在浙江的实践调查 1.安吉生态文明试点建设调查 2.县级生态城市调查 3.巨化集团的循环经济模式调查 4.某县环境问题调查 5.杭州下沙环境状况和居民满意度调查 6.杭州环境状况和居民满意度调查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建设理论在浙江的实践调查 1.农村基层组织的“先锋工程”建设调查 2.长兴的党员言行考评实践调查 3.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典型案例

第三篇:《概论》课程社会实践教学参考选题指南

附录:《概论》课程社会实践教学参考选题指南

——聚焦“两富”浙江

请学生围绕浙江改革开放的话题,从“改革引起的变化”、“改革带来的影响”、“改革取得的成就”、“改革存在的问题”、“改革获得的经验”、“改革的重大意义”等角度,选择社会调查主题,确定社会调查内容,设计社会调查方案,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写出社会调查报告。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浙江的实践调查

1.小微民营企业调研

2.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调研

3.企业劳动力素质的调研

4.浙商回归政策的实效调查研究

5.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以某村(如航民村、滕头村)为例

6.外向性企业调研

如:万向、康奈、越美集团

7.浙江民间资本去向调研——以某市(县、镇)为例

8.市场调研系列:

如义乌市场调研

全国最早的小商品市场调研

桥头纽扣市场调研

娃哈哈民营企业发展新模式调研

大唐袜业调研

吉利汽车的成长之路调研

9.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

10.浙江家族企业调研

11.统筹城乡发展调研——以某市(县、镇)为例

12.创新农地流转制度调研——以某市(县、镇)为例

13.海宁皮革城调研

14.绍兴中国轻纺城调研

15.诸暨华东珠宝城调研

16.杭州四季青服装城调研

17.余姚中国饲料厂城调研

18.某市A股上市情况调研

19.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调研

20.农民收入问题调查——以某村为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在浙江的实践调查

1.村民自治调研

2.创新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机制的经验调研

3.余杭的“自荐海选” 调研

4.天台村级民主决策“五步法”调研

5.余杭“法治指数”调研

6.工会维权的模式调研

7.浙江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新案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在浙江的实践调查

1.发展文化产业调研

2.“文化强市(县)”调研

3.我的家乡“最美人”调研

4.廉政文化建设调研——以某县(镇、乡、村)为例

5.胡庆余堂的中药文化调研

6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以某市(县、镇、乡)为例

7.嵊州越剧文化产业区块调研

8.东阳中国木雕城调研

9.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调研

10.杭州高新区动画产业园调研

11.浙江人的创业精神调研

12.浙江省各地文化建设新案例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在浙江的实践调查

1.教育问题调研方面的选题:

次发达地区师资队伍现状以及成因调查

乡村孩子成长环境的调查报告

对某地留守儿童调查

农村建设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现状调查

现代职业教育现状调研——以某市(县、镇)为例

2.民营企业家慈善调研

3.城市交通“治堵”问题调研——以某市(县、镇)为例

4.社保模式调研——以某市(区、县、镇)为例

5.长兴教育券制度调研

6.全国最早的小商品市场调研

7.某私立中学调研

8.农民健康保险调研——以某市(县、镇)为例

9.玉环县构建高教为民服务中心调研

10.宁波市海曙区独创81890政府服务热线调研

11.枫桥经验调研

12.杭州免费单车调研

13.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调研——以某市(县、镇)为例

14.外来人员管理服务模式调研——以某市(县)为例

15.社会管理体系调研——以某市(县)为例

16.都市“城中村”改造问题的调查——以某市为例

17.医疗改革效果调研——以某县(镇、村、社区)为例

18.浙江社会管理创新案例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在浙江的实践调查

1.雾霾对实现“中国梦”的挑战的调研——以浙江省某市为例

2.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调研

3.安吉生态文明试点建设调研

4.县级生态城市调研

5.沿海生态保护调研

6.丽水生态立市建“绿谷”调研

7.慈溪旧货综合利用创造大产业调研

8.蓝天生态农业园调研

9.绍兴蓝星水资源优化配置调研

10.新安化工集团:经济和环境“双赢” 调研

11.金光集团:亚洲最大废纸回收再生生产线调研

12.巨化集团的循环经济模式调研

13.慈溪旧货综合利用创造大产业调研

14.某县环境问题调研

15.某“癌症村”调研

16.村庄整治调研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建设理论在浙江的实践调查

1.椒江试行党代会常任制调研

2.农村基层组织的“先锋工程”建设调研

3.下城区的楼道党支部建设调研

4.宁波公推直选党委书记调研

5.长兴的党员言行考评实践调研

6.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典型案例

“聚焦‘绿色浙江’”专项社会调查

(建议指导老师重点引导并亲自参与)

1.杭州下沙环境状况和居民满意度调研

2.杭州城区环境状况和居民满意度调研

3.杭州郊县环境状况和居民满意度调研

4.杭州市、嘉兴市、湖州市环境状况比较调研

5.杭州市、嘉兴市、湖州市居民对环境状况满意度比较调研

6.浙江省各地环境状况和居民满意度比较调研

7.某城(镇)生态环境与治理执法的公众评价

8.农村居民对水环境状况的满意度——以某县市(镇)为例

9.某市市民环境卫生意识调查

10.农村居民环境卫生意识调查

11.各地居民对污染治理的满意度调研

12.自来水水源安全及水质状况的调研

(七)

第四篇:课程改革

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1、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A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B重建新的课程结构;C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D倡导建构的学习;E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F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A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B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1)、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异,必须具有一定的变通性;(2)、课程结构要适应不同学校的特点,体现选择性;(3)、课程结构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完善选修制;C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A三个面向——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针;B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素质教育的总目标;C加速教育信息化,实现中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4、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1)信息素养——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2)统整的建构主义——研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a、建构主义的知识观b、建构主义的学习观c、建构主义的课程观d、建构主义的教学观e、建构主义的评价观。

5国外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理念:(1)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2)信息素养的养成;(3)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4)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6、课程改革的内容(1)、课程目标a 基础知识的掌握b基础能力的培养c价值观、态度与道德修养d体能和健康教育、公民教育;(2)、课程的实施与教学内容的改革:a信息教育渗透各级各类教育b强调有合理结构的基础知识的传授c加强外语教学的力度d学校与企业联手推进教育改革

第二部分

1、课程结构是指在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将所有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所形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体系。

2、课程结构的确定:(1)厘定各类课程或具体科目所具有的价值(2)需要审视既定的课程目标(3)要谋求课程价值与课程目标的对应与吻合。

3、课程结构的表现方式:(1)描述性方式(2)数量化方式(3)应用性方式

4、课程结构调整的三大原则:(1)综合性原则(2)均衡性原则(3)选择性原则

5、学习课程计划分别以综合性与分科性两种方式呈现出来。课程计划中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从而形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6、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7、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与特点: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8、综合实践活动理念:(1)坚持学习的自主选择和主动研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2)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3)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乃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9、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原则(1)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2)体现每个学校的特色(3)反映每一所学校在社区的特色(4)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择探究课题或问题。

10、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要遵循下列原则:(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三大指定领域(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的整合起来

11、课程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学习活动方式。

第三部分 教学理念与策略

1、文本与对话:教学规范的转型。A、教学:“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学,就是在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中,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奠定人格成长与学力发展的基础。B、文本与对话:“教材”与“教学”概念的重建;文本有助于推动对教学的功能机制与教学设计原理的研究,并对教学的语言产生较大的影响。C、教学规范的转型。课程设计要摆脱传统的3R(读写算),超越现代的“泰勒模式”,代之以失衡、关联、情境化的课程结构;教学计划应是多元的、变通的、具生产性的,以此拓展学生的视野。失衡、再平衡是教学设计中的必要成分。新型的教学规范应该具备多尔所指出的“4R”,即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谨性。

2、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笔者把有效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评价,并据此来划分教师在处理每一阶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3、有效教学的理念:

1、关注学生的发展

2、关注教学效率

3、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4、教师具备反思的能力

5、一套策略。

4、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是学生

2、行为动词是可理解的可测量的3、行为条件是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4、表现程度是学生学习之后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5、教学评价策略:A首先必须明确本校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设计评价指标。B评价指标控制在10-15个,而且必须是具体、明确,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就能做出判断。C尽可能收集定量与定性两方面的信息。D指标的产生尽可能广泛听取本校教师和学生的意见。E开学初就应把评价表发给每位教师,并告诉教师,在期末将由学生从这些方面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便于教师学会自我管理。F尽可能每次让一个学生同时评价5门或更多门学科的教师。这样每班随机取样15名即可,以避免个别班主任集体作假。G由于所有量表都有一定的风险,因此统计结果的处理需要谨慎。如不能给教师排名次,也不能当作发奖金的唯一依据。可以告诉每一位教师两个分数,一个是他本人的总分,另一个是全体专职教师的平均分。得分较差的教师可以用个别谈话的方式处理,或者对他们下个学期的教案进行规范管理。

6、国外学习方式的研究:

1、研究性学习

2、hang-on3、在计算机下的学习

4、小课题与长作业。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原因:

1、基于什么是教育的思考

2、基于对学生的尊重

3、对课堂上的收获的理解。

7、如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明确教师的职责

2、开发教育资源

3、确立新的教学观。

8、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本次教学改革在下面几方面的突破)A、整合教学与课程B、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C、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D、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E、转变学习方式。

第四部分 课程与教材评价

1、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

1、目标取向的评价

2、过程取向的评价

3、主体取向的评价

2、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

1、质性评定—量化评定

2、侧重甑别—侧重发展

3、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反应方式

4、强调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

5、重视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得出结论的过程。

3、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1、评价主体互动化

2、评价内容多元化

3、评价过程动态化。

4、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功能:

1、反馈调节

2、展示激励

3、记录成长

4、反思总结

5、积极导向。

5、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A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B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C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6、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特点:

1、科学性

2、可行性

3、灵活性

4、有创意。

第五部分 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源

1、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分三部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2、学校课程管理的目的:

1、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提升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提高

3、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3、学校课程管理的原则: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2、坚持责权统一

3、开发校内外课程

4、正确处理三类课程的关系。

4、校本课程的开发:

1、开发的目标(学生发展、家长参与、教师发展、学校特色)

2、开发的主体(教师)

3、开发的方式(选用、改编、新编)

4、范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定的学校开发的课程)

5、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需要评估、确定目标、组织与实施、评价

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评价体系。

第六部分、课程改革与教师

1、新课程与教师成长:A教师的关注与教师成长

(一)教师关注的不同

(二)从教师关注的变化看教师成长的阶段:

1、“非关注”阶段

2、“虚拟关注”阶段

3、“生存关注”阶段

4、“任务关注”阶段

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三)教师关注的升华B新课程留给教师创新的空间与余地。

(一)新课程对常规教学的整体影响。

1、课程对课堂中知识的影响;

2、新课程对课堂控制方式的影响;

(二)对课堂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的重新审视;

(三)新的教学情境的挑战。

1、新的课程因素的出现;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是四因素持续交互的动态情境。

2、新的课程环境;

3、教师创新的潜力;C教师的工作方式与评价

(一)教师的合作

1、与教师的合作(1)教师需要摆脱职业的孤独处境(2)教师的合作是新课程提出的重大要求(3)教师间交流的益处

2、与家长的合作;

3、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

4、交往与合作的技术:倾听、谈话、沟通;

(二)教师的评价。

2、教师间交流的益处:A心理支持——能有人与我们共同分享成功、分担问题总是一件好事。B新想法——我们的同事是教学信息和灵感的巨大源泉。C示范合作——我们需要展示给学生:在我们说合作很有益时,我们也在力行我们所倡导的信念。D力量——作为一个集体我们可以获得比个人努罚更多的成绩。E减少工作负担——通过分享材料、计划和资料及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减轻自己的负担。F动机——与同事合作可以鼓励我们试验多种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G支持变革——人们试图单独实施革新时,往往不会发生革新的变化。调查表明,当教师集体参与时,教育改革会更成功。

1、什么叫课程?

答: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1.邓小平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方针。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原则。3.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行素质教育

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答: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2.开放型地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4.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5.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 甄别和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进发展的发展观。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4、新课程对评价改革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1)学生评价(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同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2)教师评价(1)打破“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3)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3)课程实施评价(1)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2)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和发展。

4)考试改革(1)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打破唯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3)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具体地分析指导,不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按考试成绩排名。(4)关于升学考试和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作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5.核心课程的本质:

1):是社会取向的核心课程观;2):是经验取向的核心课程观;3);是学科取向的核心课程观;4):是混合取向的核心课程观

6、什么是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修修读的公共课程,是为了保证学生的基本学历而开发的课程。选修课程指依据不同学生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 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 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

7、什么是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的特点: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散性和普遍性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联系:一方面,显性课程的 实施总是伴随着隐性课程

8、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那些主要特点?

特点:1整体性2实践性3开放性4自主性5生成性

9.在实施农村“绿色证书“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应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前提下,坚持为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2)、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加强通用技能,职业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避免过早职业化。

3)、要依据当地的地理条件以及农村经济,科技,主导产业等情况,并考虑当地农民的意愿,因地制宜的选择“绿色证书“教育的具体内容 4)、严禁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和经济负担

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针对性和时代性。作为一门针对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课程,它可以作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来开发,也可以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领域中去,以避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10.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1.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习方式?

一.自主学习二.合作学习三.探究学习12.新的课程环境下,教师的角色有那些转变? 一.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构者

新课程体系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建构者,教师应当依据课程标准,建构适合实际教学情境的课程.为此,教师一般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1.开发教育资源 2.调整课程进程和课程结构 3.具有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

教学活动设计的要求 : 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 2.教学资源的建构性.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 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13.进行教学活动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 一)

1、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2、注意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3、注意师生的交流

4、注意教学活动的开放性.二).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

教师应做到 : 1.开启学生的参与,学习.探究,创造的强烈动机 2.指导学生找准学习,探究的方向 3.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做到这点,教师要 :1.积极地旁观 2.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 3.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4.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或者自我评价

三.)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教师在评价中的角色应当是 : 1.在学习评价中主要运用质性,激励性评价方法,少用量性评价方法.2.针对不同学生和学生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14.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的研究者

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许、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四、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教育的合作者,共建者.15.怎样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答:

一、教学的要义是使学生“会学习”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1)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题的学习品质

(2)培养学生乐学、勤学、好学的学习品质。(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学习品质 16.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答:为保证教学质量,教师除了要牢固、熟练、深入的掌握所教课程的有关知识和技能以外,还应千方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一、用心琢磨和恰当运用教学语言。语言应正确、精湛、生动、形象,避免摸棱两可、可有可无的语言。普通话发音准确。师生的眼神也是一种交流语言。

二、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1)教师要调整自己的面部表情2)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衣着举止3)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态度

三、用心促成教学高潮

四、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注意课堂批评艺术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还很多,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等。17.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答:

一、发挥教学民主,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启发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 2)捕捉闪光点,激励差生主动参与学习

二、引导学生提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1)创设情境,激励发问,让学生会提问题 2)让学生善于提问题

三、培养学习热情,锻炼坚强的意志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18、创新型课堂教学应具备哪些特征?

(1)教学目标多样化(2)教学活动主体化(3)教学方法灵活化(4)教学氛围民主化(5)教学过程动态化

19怎么才能在创新型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1)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气(2)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张扬学生的个性(3)给予人人参与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20.在实施新课程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含义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对教材的灵活应用 2)对课程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产生的误区

1、形式化,为了更换而更换,缺乏明确的目的性。

2、联系生活实际,却忽略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究

第五篇: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依据《全日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的课程改革, 无论是教学目标的阐明、教学内容的制定、教学过程的设计还是教学评价的实施都需要在从本质性思维向生成性思维的转变视野下得到重新审视。

关键词:课程改革;思维;本质性思维;生成性思维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已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各个领域,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教育作为一种思维教育、素质教育, 它的灵魂和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人们称“数学是思维的科学”。而传统上却认为数学是由一系列客观数学事实和程序组成的知识体系,教师讲授,学生重复练习、机械记忆是数学学习的方式。然而,数学教育的价值并非单纯地通过积累数学事实来实现,它更多地通过对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对数学活动经验的条理化、对数学知识的自我组织等活动来实现。

当前,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已进行数年,围绕数学课程的相关争论日趋增多,有人就数学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提出质疑,甚至称它为完全是“舶来品”。理论上的争论是学术进步的必经之路,在此本人不想做过多的评价。就培养小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来看,《全日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应积极探索深层次的思维方式的转换, 避免教师或者因为茫然困惑、不知所措而不会“教”新的数学课程,或者因为抱残守缺、固执旧理而抵制新的小学数学课程,使新的小学数学课程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倾向与问题,造成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因教师的不适应与不符合而面临诸多的问题与挑战。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要达到既能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又能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功能的目的,我们必须转变小学数学教师的思维模式。

下载课程改革社会实践指南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程改革社会实践指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程改革

    课改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

    车工课程改革

    车工项目教学中的尴尬 车工项目教学中的尴尬 【摘 要】在车工技能实训中,改变以往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主要以工厂中加工的零件构建综合实训项目。项目教学法的运用,使教师的授......

    立足课程改革

    立足课程改革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北票市大三家乡中心小学 李桂树 立足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2002年大三家中心校开始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新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课改如同清新自然的风,吹绿了教育的田野,吹走了陈旧的阴霾,为孩子带来更深远、广阔的天空。课改确立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幼儿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注重......

    课程改革经验总结

    立足本校 扎实推进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经验总结 即墨市庙头中学 王永光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

    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全面启动。我校领导和广大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积极投身这一教学改革的洪流中,立足本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勇于探索,付出......

    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本次课程改革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与......

    课程改革总结

    课 程 改 革 总 结 (2013——2014学年度) 果香峪中心小学 刘全利 2014.07 2013--2014学年度课程改革总结 一学年以来,课程改革实验给我们的教育事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