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很爱好和平,如今依然如此。虽然,我们要改革我们要开方,但是,以人为本的观念在中国始终都没有淡化过。现在中国的经济是在中等程度,国民的综合素质也不够高,军事也是处于中等。不管怎么样中国都需要和平,所以以人为本来构建中国的社会及其重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要求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前不久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的民主权”确定为2005年的工作重点之一。我们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进程中的这一全新认识,并把它贯彻、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中去。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在古代贤哲描绘的和谐社会蓝图中,人与人之间重诚信、讲仁爱、求友善、修和睦、选贤能、富庶安康,具有财产公有、共同努力、舍弃自我、人人平等、安宁、和谐、祥顺的社会风气„„但是,由于阶级压迫和剥削是当时的经济政治基础,在“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的社会里,种种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现实条件。这种和谐社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才渐渐向我们走来。自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人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党的利益。我们党在80多年的革命与建设生涯中,一直强调: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提出:我们党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向世人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仅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思想,而且克服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近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把人民群众当作工具的历史局限,是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彻底解放与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崇高目标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
我们党第一次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重要任务和奋斗目标,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与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理想不同的是,这
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我们今天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十分丰富。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自身的和谐。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个性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同时,人的个体和谐又是自然与社会的产物。所以,从根本上说,人自身的和谐,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自身的和谐,就是要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集体。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但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必须相适应。我们在追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出现了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后作出的理性抉择。三是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和谐。这既包括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利之所在,天下趋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所以,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同时,人与人之间关系是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具体体现。人是社会的主体,各种社会关系是人与人在其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生和建立起来的。但是,社会关系一旦被建立起来并被固定化、制度化,就会规范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而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就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四是国家内部系统诸要素的和谐。国家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等许多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要素的有机整体。和谐社会必须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各要素之间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首先是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之间的和谐,即要通过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政治和观念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和需要,实现全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其次是国内各地区、各行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也属于国家内部系统诸要素之间和谐的范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
体制和社会服务网络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各种矛盾得到妥善处理的社会。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而对于我们党来说,就是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史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也是物质资料生产者本身的历史,即劳动群众的历史。8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自觉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同富裕”等一脉相承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我们更加要坚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奋斗的最高目标和衡量一切工作的唯一标准。
作为一个公民应以身作则,从身边的每一个小事情做起。不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用最积极的思想来塑造自己,让自己自强于社会。用自己的实力,来为国家和谐社会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第二篇: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要求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前不久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为~年的工作重点之一。我们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这一全新认识,并把它贯彻、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中去。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在古代贤哲描绘的和谐社会蓝图中,人与人之间重诚信、讲仁爱、求友善、修和睦、选贤能、富庶安康,具有财产公有、共同努力、舍弃自我、人人平等、安宁、和谐、祥顺的社会风气……但是,由于阶级压迫和剥削是当时的经济政治基础,在“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的社会里,种种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现实条件。这种和谐社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才渐渐向我们走来。自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人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党的利益。我们党在80多年的革命与建设生涯中,一直强调: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提出:我们党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向世人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仅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思想,而且克服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近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把人民群众当作工具的历史局限,是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彻底解放与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崇高目标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我们党第一次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重要任务和奋斗目标写进党的正式文件,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与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理想不同的是,这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我们今天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十分丰富。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自身的和谐。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个性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同时,人的个体和谐又是自然与社会的产物。所以,从根本上说,人自身的和谐,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自身的和谐,就是要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集体。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但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必须相适应。我们在追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出现了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后作出的理性抉择。三是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和谐。这既包括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利之所在,天下趋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所以,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同时,人与人之间关系是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具体体现。人是社会的主体,各种社会关系是人与人在其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生和建立起来的。但是,社会关系一旦被建立起来并被固定化、制度化,就会规范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而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就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四是国家内部系统诸要素的和谐。国家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等许多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要素的有机整体。和谐社会必须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各要素之间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首先是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之间的和谐,即要通过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政治和观念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和需要,实现全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其次是国内各地区、各行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也属于国家内部系统诸要素之间和谐的范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服务网络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各种矛盾得到妥善处理的社会。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而对于我们党来说,就是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史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也是物质资料生产者本身的历史,即劳动群众的历史。8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自觉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同富裕”等一脉相承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我们更加要坚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奋斗的最高目标和衡量一切工作的唯一标准。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摆脱并超越了只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局限,突出了人自身发展的地位,凸现了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特征。“发展要依靠人,发展是为了人”,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只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的粗放式向依靠知识、技能和创造的集约式的根本转变,才能推进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包括人的需要、人的素质和人的能力在内的各种关系和存
第三篇: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浅谈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由于突发事件破坏的严重性、处置的紧迫性、高度的不确定性、复杂的变异性、潜在的危机性,要求我们要能够及时的应对或有相应的措施预防,尽量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结合我的本职工作,我认为:应对突发事件要以人为本,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应对。
一、思想上给予重视。
各级各部门都应该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各种突发事故,结合本职工作制定相应的预案,所制定的预案要结合本地实际。例如:平原地区的学校就不用制订泥石流安全预案,山顶的学校就不需要制订防洪安全预案。一句话,就是所制订的预案要符合本单位本地的实际,不需要的就不用去考虑。加强对演练的重视,所做的演练要练有所用、应对相当,不无的放矢。我校每学期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集中安排在3月和10月,同学们都十分认真的参与。在“5.12”大地震的时候,学生们和平时演练一样,迅速的疏散到了指定的安全地域,反而是我们的教师们在这方面思想不够重视,还没有学生反应迅速。所以,首先要树立全体人员的危机意识,真正从思想上给予重视。
二、制度上给予保障
各级各类政府都应该有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相关制度。而且制度
应该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不要成为文字功夫强,实用性不强的“死”制度,要结合实际,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个环节均有保障的强效制度。
三、信息上给予畅通
按照相关制度,在监测上下功夫,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形成各种情况心中有数,不得隐瞒或存在侥幸心理。对于学校而言,应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层层上报:中小学——中心校——教育局(镇政府)。在上报过程中不得私自将正在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突发事故擅自对外公布,要以稳定和谐为主。
四、随机应变,坚持以人为本
所谓随机应变,就是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迅速判断出事件属于“全责、部分责任还是无责”,要结合责任的情况迅速对突发事故进行处置。同时,要结合突发事故的危害性,发布以稳定为主的信息,部分信息的发布必须慎之又慎。
坚持以人为本是处置突发事件的核心原则,所有处置措施都要围绕以人为本的原则来开展。
综上所述,在突发事件的处置上,我们要始终以人民利益为重,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坚持科学处置和预防,始终保持高度的冷静和拥有负责任的心态。事故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做到思想上、制度上、信息上给予重视,依法灵活的处置,相信能将突发事件处理的更好。
第四篇: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以人为本,就是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真正把人放在社会主体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把发展仅仅理解为经济增长,并把国内生产总值看成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惟一指标。事实证明,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能解决经济社会的许多严重问题。经济发展必须与社会进步相协调,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为了人,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发展观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即从增长理论到发展理论再到后来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注入了新的内容,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体现了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个方面都蕴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关系的总概括,既涉及生产力的发展,也涉及生产关系的调整;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内部矛盾也不断出现新情况、新变化、新特点,各种经济利益矛盾也凸显出来。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妥善解决改革中因利益调整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具体利益与根本利益的关系,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从尊重、理解、爱护和关心人的角度出发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才能摸清人民内部矛盾的症结,找到化解的办法。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人是生产力在社会当中最活跃的力量。人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又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最终受益者。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反过来,人越是得到全面发展,就越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就越能促进社会和谐。人民群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追求作为发展的立足点与出发点,让各阶层的人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发挥一切积极因素,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形成全国各族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共处的局面。
第五篇: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专题
文章标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以人为本,就是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真正把人放在社会主体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把发展仅仅理
解为经济增长,并把国内生产总值看成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惟一指标。事实证明,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能解决经济社会的许多严重问题。经济发展必须与社会进步相协调,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为了人,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发展观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即从增长理论到发展理论再到后来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注入了新的内容,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体现了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
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个方面都蕴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关系的总概括,既涉及生产力的发展,也涉及生产关系的调整;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内部矛盾也不断出现新情况、新变化、新特点,各种经济利益矛盾也凸显出来。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妥善解决改革中因利益调整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具体利益与根本利益的关系,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从尊重、理解、爱护和关心人的角度出发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才能摸清人民内部矛盾的症结,找到化解的办法。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人是生产力在社会当中最活跃的力量。人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又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最终受益者。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反过来,人越是得到全面发展,就越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就越能促进社会和谐。人民群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追求作为发展的立足点与出发点,让各阶层的人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发挥一切积极因素,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形成全国各族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共处的局面。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