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走进民营企业)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自从走进了大学,就业问题就似乎总是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成了说不完的话题。在现今社会,招聘会上的大字报都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班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呢?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真正走入社会,能够适应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我走进了一家民营企业,开始了我这个假期的社会实践。
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而且在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国内外经济日趋变化,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前天才刚学到的知识可能在今天就已经被淘汰掉了,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在为期两个月的假期里,我到了自己家乡的税务局来进行实践活动,了解税务业务的流程,增长见识和知识的同时也提高自己在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上面的能力。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内,我帮忙接电话,复印资料,整理文件,开发票等,感受着工作的氛围,这些都是在学校里无法感受到的,而且很多时候,我不时要做一些工作以外的事情,有时要做一些清洁的工作,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做些什么,明天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一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自觉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已的努力做到最好,一件工作的效率就会得到别人不同的评价。而且要得到被人的认可,你要去主动去做些事情。在家里,依靠着父母的我们从来不会为生活发愁,有父母悉心的照顾,每天只要用功读书,其它在生活方面的事情从不会动手。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而这里是工作的场所,每个人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已的能力!
以前总是认为做学生只要做好学生就好了,学生也就是以学习为本分,可是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加大,学习固然重要,可是个人的能力却更为重要。以后毕业了,总不能带着书本进入社会,那样总会被社会所淘汰的。
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的身份。而走进企业,接触各种各样的客户、同事、上司等等,关系复杂,但我得去面对我从未面对过的一切。同事,上司之间的关系都要搞好,而且要有能力拉揽客户,要在其中证明你有能力做这个案子。记得在校举行的招聘会上所反映出来的其中一个问题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在校理论学习有一定的差距。在这次实践中,这一点我感受很深。在学校,理论的学习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几乎是面面俱到;而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又可能是书本上的知识一点都用不上的情况。或许工作中运用到的只是很简单的问题,只要套公式似的就能完成一项任务。有时候我会埋怨,实际操作这么简单,但为什么书本上的知识让人学得这么吃力呢?这是社会与学校脱轨了吗?也许老师是正确的,虽然大学生生活不像踏入社会,但是总算是社会的一个部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有时也要感谢老师孜孜不倦地教导,有些问题有了有课堂上地认真消化,有平时作业作补充,我有了更多的知识层面去应付各种工作上的问题,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应该懂得与社会上各方面的人交往,处理社会上所发生的各方面的事情,这就意味着大学生要注意到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必不可少。毕竟,2年之后,我已经不再是一名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分子,要与社会交流,为社会做贡献。只懂得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及的,以后的人生旅途是漫长的,为了锻炼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我要在社会实践中多多学习,总结学到的经验,真正的消化为自己所用。
虽然我学的是生物专业,但在这次实践中我更关注自己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虽然在实践中只是负责比较简单的部分,而且要做的东西和自己的专业也不对口,但我还是学到了自己不曾接触过的东西,也因此觉得很开心。在学校上课时都是老师在教授,学生听讲,理论部分占主体,而我自己对专业知识也能掌握,本以为到了企业实践应该能够应付得来,但是在企业里并没想象中如此容易。平时在学校,做实验时得到的结果如果数字错了改一改就可以交上去了,但在工厂里,数字绝对不可以出错,因为质量是企业的第一生命,质量不行,企业的生产就会跟不上,而效率也会随之降低,企业就会在竞争的浪潮中失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要时时保持着这种竞争状态,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因为这样,企业会对每一个在厂的员工严格要求,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这种要求在学校的课堂上是学不到的,在学校里可能会解一道题,算出一个程式就行了,但这里更需要的是与实际相结合,只有理论,没有实际操作,只是在纸上谈兵,是不可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的,所以一定要特别小心谨慎,而且一旦出错并不是像在学校里一样老师打个红叉,然后改过来就行了,在工厂里出错是要负上责任的,这关乎工厂的利益损失。
很多在学校读书的人都说宁愿出去工作,不愿在校读书;而已在社会的人都宁愿回校读书。就像听那些比我们大些岁数的人总是会说最怀念的还是上学的时候,进入社会以后要考虑的事情太多,压力也就越大。我们上学,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为的都是将来走进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应该在今天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明天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明白了无论什么都要努力争取,只有自己力量强大了,才能为自己赢得荣誉,而且要有一颗真诚对待的心。
第二篇:走进浙江民营企业
第二篇 走进浙江民营企业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们对浙江省民营企业有了深入的了解,对民营企业家们创业、创新和创优不懈的追求精神和艰苦历程有了更高的认识。十六大奠定了我国民营经济飞速发展的理论基础,民营企业创业条件日益优化,政策配套,环境改善,氛围浓郁,热情高涨。浙江省是全国民营企业发展最快、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数以万计的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在浙江省各级政府大力扶持下,浙江省民营经济一直处在一个持续稳定增长的发展态势上。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一条颠簸不破的真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总方针。浙江省民营企业的发展,虽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浙江省在机制上、在集群产业上、在人才培养上、在科技投入上对民营企业全方位的支持。但企业内部不断创新的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和文化建设更是企业持续快速发展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中国加入WTO以后,面对国外商家激烈的竞争,面对生存环境的巨大改变,中国浙江的民营企业是如何应对和发展的呢?
对入世以来民营企业发展调查是一个新课题,理论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我们通过参考大量资料并结合万事利集团的实际发展情况,总结出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普遍得益于以下三点,即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企业与世界相融合、企业内部不断整合。“三合”是一个有机整体,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基础,企业与世界相融合是方向,企业内部整合是不断克服困难获得发展的保证。而企业的文化建设和合理的人才机制是实现“三合”的润滑剂,是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下面结合浙江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较新理论成果分别进行论述。
1.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市场产品轮番更新、人们的生活方式急剧变革的时代,民营企业只有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新变化,自觉调整内部结构体系,不断创新,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立足。因此现代企业必须不断加强自我学习、自我丰富、自我超越,实现不断创新。创新不是一种停留在口头上的抽象概念,也不是一种哗众取宠的媒体文字游戏,而是一种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的反复的理论结合实践的演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归纳、总结并提升为一种企业适应经营环境的经营与管理的指导理论。企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对企业理念、企业行为以及企业经营谋略进行检查、评估、纠正与完善的过程。创新源自企业的经营实践,是企业家洞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对企业市场拓展、市场占有必然的反馈。只有将实践与理论不断地结合,不断地拓展,不断地提高,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创新始终是一个有助于企业产品和服务差异性增大、有助于企业战略资产积累、有助于更大幅度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有助于大幅度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范畴。
一个有所作为的企业家,应该善于在理论的高度上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使之成为指导企业经营活动和发展壮大的企业理念,让自己的企业拥有理论发展空间。企业家应该了解,没有理论支撑的行为都是带有失败必然性的盲目行为。浙江省民营企业家很重视自身学习,自身提高,通过转换理念,更新知识,加强竞争意识,质量意识、信用意识、团队意识和现代企业制度意识,引导企业不断地持续向前发展。此外,浙江民营企业家还通过外出观摩学习,加大企业间相互交流,同时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思路、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看一流企业、学一流经验、创一流事业”,开拓眼界和思路,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万事利总裁李建华告诉我们,作为合格的现代企业家,至少需要有三至五个学科以上的相关理论知识。的确,浙江省民营企业主素质现在有了明显的提高。早期的浙江民营企业家大部分是刚刚从田地里上岸的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相当一部分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文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已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有着扩大再生产欲望和能力的企业,自发产生了希望提升素质的要求,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如今民营企业主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调查总数的84%,其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经理人占37%,在科技企业工作的经理人更是具有较好的文化背景。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另一层面上表现为科技成果及时与生产实践相联系。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对社会发展影响也越来越深远。尤其是科技产业的兴起,科学技术与经济的联系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使得科学技术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环节。世界经济发达国家都竞相采用最新科学技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一大批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也在蓬勃兴起。浙江民营企业在这方面也走在全国的前列,始终坚持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根据现代企业发展及市场的需要,优化创新环境,提高技术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向产业转移,不断推动高技术产业化进程。目前相当一批民营企业进入了高科技领域,科技型民营企业逐年增加。到2005年,浙江省基本形成了以民营科技型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民营科技创新机构为支撑,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民营科技企业群体,在全省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浙江民营企业发展进一步走在全国的前列。
2、企业与世界相融合国际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飞速发展的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对世界各国的未来发展和整个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正在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个世界性的社会化大生产网络正在形成,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产品为基础的分工格局已被打破,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突出作用日益明显。中国的对外开放不断向纵
深方向发展,“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新的竞争格局已经形成。为了寻求经营机会、保护和扩大原有市场、克服贸易壁垒、追求优惠政策、获取技术领先,浙江民营企业充分意识到开展国际经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已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浙江民营企业在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中逐渐放眼全球,从打拼国内市场上升到拓展海外市场,从利用国内资源升级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积极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与接轨,开展国际竞争与合作。形成了一幕浙江民企百舸争流、逐鹿海外的壮阔景象。
今日的浙江民营企业逐步呈现出组团式、规模化、实业化的发展态势,以梯度推进的企业团队昂首迈入国际市场。1998年,浙江民营企业外贸出口仅为9.6亿美元,占全省总量的8%;到2001年则达到了54.75亿美元,出口占比迅速提高到24%。2002年浙江省私营企业的外贸出口总值为36.76亿美元,增长1.4倍,出口增量占全省增量的33%。到2002年底,浙江已有3944家民营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占全省比重为48.5%。浙江的个私业主在省外、海外共办有市场、分市场40余个,个私企业设立境外机构132个。全省有1.58万家个私企业的产品销往世界五大洲的150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交货值883.94亿元人民币。领改革风气之先的浙江民营企业,再次抓住机遇,率先驶进国际化大潮中。
浙江民营企业向国际社会融合,是在认真分析企业自身实力和特点的基础上,对国际化的形势特点有一个全面透彻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选择,是在多年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顺势而为的结果,没有先前名牌战略阶段的艰苦创业、没有科技兴企阶段的固本强基,就不可能有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品牌、规模、技术和管理基础。因此从宏观上说,企业国际化经营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微观上说,国际化又是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企业带来崭新的发展机遇和市场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与世界跨国公司相比,国内民营企业就整体素质而言,在产业规模、市场占有、技术水平等方面还有明显的差距。但是中国民营企业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灵活快捷的企业机制,生产的很多产品既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又是高技术密集型产品。紧紧抓住这些特殊优势,充分运用发挥这些优势,中国民营企业在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上将大有所为。
3、企业内部不断整合汉拉默、凯瑞哈默等人提出的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与企业的外部条件相比,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企业内部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企业获得超额受益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要想形成核
心竞争能力和优势,必须加强内部管理,充分利用企业现有内部资源,提高内部运作效率。
民营企业在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方面容易出现产权主体的单一化、组织结构混乱、管理人员素质较低、浓厚的家庭色彩、非科学的经验型决策方式,以及分配和激励约束机制的物质导向及非公正性等现象。经过十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在21世纪初,浙江省民营企业的整体规模和实力大大增强,许多民营企业完成了初始的资本积累开始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从物质资本扩张开始转向依靠技术创新、知识积累和质量效益提高的内涵式增长。特别是许多民营企业完成了改制,其产权改革已经到位,民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纷纷把企业的内部管理确定为永远不能替代的竞争因素。
浙江民营企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努力学习世界级绩优公司的成功秘诀,利用经济手段和科学的方法, 结合自身的实际不断改进、创新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和有效的企业文化对企业进行管理,使企业向着不断提高效益的方向发展,员工的素质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也相应不断增强。在企业的思想文化、人才队伍以及财务管理等制度方面狠下功夫,夯实企业全面建设的基础,因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直立于不败之地,持续高速度发展。
4、打造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是企业成员普遍接受和共同奉行的理想、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是对企业进行柔性管理的基础,它对内表现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激励力、约束力、导向力、辐射力、成长力,对外表现为企业的形象、企业的荣誉度、市场的亲和力和竞争力。它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万事利集团提出了“万事以人为本,事利以和为重,利万以社为责”的现代企业管理文化模式,它以社会价值为先导,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为重点,将企业管理文化与经营文化融为一体。万事利通过把有形制度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有形的制度载体表现出的无形文化,使企业得以持续稳定的高速度发展。万事利一直认为企业是人群组织,更是人性化的组织,人性化的实质又是体现多样性和差异性的。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以企业文化为动力,使企业文化观念转化为全体职工的自觉行动,大力打造新型的现代化企业形象,有效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增长。这种追求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共同发展,已在万事利集团发展中形成不可忽视的战略趋势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5、优化人才机制
江泽民同志指出,人才是国家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人才资源是现代社会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人才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它不仅具有一般生产要素所具有的“生产功能”,还具有一般生产要素不能有的“效率功能”,在国际经济竞争的环境里,人才要素不仅直接促进技术发明,而且直接影响引进技术的能力和速度。可见,人才已成为衡量国家和地区以及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准。
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国内各地区之间争夺人才的现象愈演愈烈,谁能够拥有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加入WTO之后,我国人才方面的挑战最为严峻,大量外资企业和机构进入我国,将加大对我国人才的吸纳力度,这必然会给我们稳定现有的企业高素质人才队伍带来更大的压力。
“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就是人才缺乏”,万事利集团董事长沈爱琴的一番话道出了民营企业对人才的渴求。民营企业要提高其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其内部管理水平,尤其是当企业从单一产品生产经营模式向跨行业生产领域转型,实行多元化发展时,离不开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市场开拓人才。我国从总体来看,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人才队伍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亟待从企业管理制度上予以创新。建立科学的用人制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的收入分配制度、奖励制度和福利制度迫在眉睫。为满足对人才的需求,浙江省工商局和个私(民营)企业协会已计划用5年时间,在全省启动实施个私(民营)企业“5511培训计划”,即采用EMBA研修、本专科学历进修、集中培训、短期轮训等方法,重点开展5万名高层经理特训,50万高级管理人员业务轮训,1000名总裁EMBA研修,100万名技术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
万事利集团把企业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首位,“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信任人”,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提高企业效率,满足他们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科学手段招揽人才,与许多高校院所、猎头公司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用真情吸引行业专家和高级管理人才来万事利工作。近年来,公司用开明开放的胸襟逐步打破了家族制管理的瓶颈,建立和完善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的良好机制,引进了一批拥有高学历和丰富经历的海内外高级人才,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企业专业人才队伍,为企业的发展和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会计专业民营企业社会实践报告
8-1312:13:13
自从走进了大学,就业问题就似乎总是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成了说不完的话题。在现今社会,招聘会上的大字报都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班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呢?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真正走入社会,能够适应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我走进了一家民营企业,开始了我这个假期的社会实践。
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而且在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又加入了世贸,国内外经济日趋变化,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前天才刚学到的知识可能在今天就已经被淘汰掉了,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内,我帮忙接电话,复印资料,整理文件,开发票等,感受着工作的氛围,这些都是在学校里无法感受到的,而且很多时候,我不时要做一些工作以外的事情,有时要做一些清洁的工作,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做些什么,明天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一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自觉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已的努力做到最好,一件工作的效率就会得到别人不同的评价。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而这里是工作的场所,每个人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已的能力!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的身份。而走进企业,接触各种各样的客户、同事、上司等等,关系复杂,但我得去面对我从未面对过的一切。记得在我校举行的招聘会上所反映出来的其中一个问题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在校理论学习有一定的差距。在这次实践中,这一点我感受很深。在学校,理论的学习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几乎是面面俱到;而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又可能是书本上的知识一点都用不上的情况。或许工作中运用到的只是很简单的问题,只要套公式似的就能完成一项任务。有时候我会埋怨,实际操作这么简单,但为什么书本上的知识让人学得这么吃力呢?这是社会与学校脱轨了吗?也许老师是正确的,虽然大学生生活不像踏入社会,但是总算是社会的一个部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有时也要感谢老师孜孜不倦地教导,有些问题有了有课堂上地认真消化,有平时作业作补充,我比一部人具有更高的起点,有了更多的知识层面去应付各种工作上的问题,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应该懂得与社会上各方面的人交往,处理社会上所发生的各方面的事情,这就意味着大学生要注意到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必不可少。毕竟,2年之后,我已经不再是一名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分子,要与社会交流,为社会做贡献。只懂得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及的,以后的人生旅途是漫长的,为了锻炼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选择了会计为专业的我,在这次实践中自然比较关注这一环。虽然在实践中只是负责比较简单的部分,但能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出来也使我颇感兴奋!在学校上课时都是老师在教授,学生听讲,理论部分占主体,而我自己对专业知识也能掌握,本以为到了企业实践应该能够应付得来,但是在企业里并没想象中如此容易。平时在学校,数字错了改一改就可以交上去了,但在工厂里,数字绝对不可以出错,因为质量是企业的第一生命,质量不行,企业的生产就会跟不上,而效率也会随之降低,企业就会在竞争的浪潮中失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要时时保持着这种竞争状态,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因为这样,企业会对每一个在厂的员工严格要求,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这种要求在学校的课堂上是学不到的,在学校里可能会解一道题,算出一个程式就行了,但这里更需要的是与实际相结合,只有理论,没有实际操作,只是在纸上谈兵,是不可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的,所以一定要特别小心谨慎,而且一旦出错并不是像在学校里一样老师打个红叉,然后改过来就行了,在工厂里出错是要负上责任的,这关乎工厂的利益损失。
第四篇:走进华科生物——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走进华科生物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今年暑假,我与几个同学一起参观了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与公司负责人进行了细致的交流,较为充分地了解了该公司的发展史,了解了该公司的生产机制,了解了该公司各种高端的产品。
2010年7月21日上午,当我们走进位于上海徐汇区钦州北路1189号的科华生物营销大楼时,这个还不满三十岁的公司,让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非同一般的气质。通过工作人员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科华生物通过不断利用先进技术和新的方法学,开发新产品,不断积累和完善生产工艺,不断提高原有产品的技术含量,使产品始终保持在行业的领先地位。
科华生物创立于1981年,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医疗诊断用品产业基地,是国内首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诊断用品专业公司,融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拥有医疗诊断领域完整产业链。公司主营业务涵盖体外诊断试剂、医疗检验仪器、检验信息技术、真空采血系统等四大领域。
从1981年成立开始,它就没停止过探索的脚步:1989年,革命性地解决了包被后酶标板和酶结合物工作液长期保存的稳定性问题,在国内率先研制出酶联免疫法“乙肝两对半”试剂盒,标志着中国酶免疫试剂盒开始进入大规模商品化时代;1991年,在国内率先推出“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酶联免疫测定试剂盒”;1995年,在国内率先推出液体双剂型临床化学诊断试剂盒,促进了中国临床化学诊断试剂的更新换代,同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型抗体酶免测定试剂盒”首批获得国家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2001年,成功研制了第三代双抗原夹心HIV(1+2)型抗体酶联免疫诊断试剂盒,并被列入WHO国际采购名单,并于2005年被列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爱滋病诊断试剂采购名单;2003年,成功研制了实时荧光PCR检测试剂盒,包括乙肝、丙肝、爱滋病毒、冠状病毒(SARS)等检测试剂盒,其中SARS检测试剂在科技部评审中荣获国内第一,爱滋病快速诊断试剂(胶体金法)取得国家批文;2005年,成功研制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IgM酶联免疫法检测试剂盒”在国内率先取得文号;2006年,全自动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全自动DNA核酸提取系统投放市场;2007年,首款“卓越”系列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问市;2008年,真空采血管系列产品成功上市;2009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计划课题——“爱滋病毒诊断和预防技术研究与产品研制”、“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及临床监测的研究”正式实施,同时甲型H1N1试剂研发成功„„不懈的努力,无怪乎其已发展成为国内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诊断试剂生产基地,主打产品肝炎类诊断试剂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连续十多年保持第一了。
这次时间活动中我们有一个遗憾,就是未能亲自走进科华生物的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但是听过工作人员的介绍,我们对其还是有了一定的了解。
生物技术创新中心是“科华生物”的试剂产品研发基地,是国内诊断企业中最具规模的企业研发中心。该中心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资深科研技术人员80多人。设有基因工程、单克隆抗体、原料纯化、酶免及化学发光、干化学试剂、胶体金标记、生化试剂、多肽合成等实验室。创新中心广泛运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进行临床体外诊断试剂及原料开发。技术创新中心还拥有全自动移液系统、全封闭核酸扩增系统、生物反应器、蛋白质纯化仪、多肽合成核酸检测、高效液相检测系统、化学发光监测仪等一系列世界一流的科研仪器,大大提高了科研工作的成效。
科华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与欧洲诊断制造协会(EDMA)、美国临床化学学会(AACC)等国际学术组织开展学术、信息以及技术上的交流合作,参加世界卫生组织(WHO)开展的产品验证,使科华生物快速地瞄准国际最先进的技术及产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新项目市场化和国际化。
现代科技企业,除了技术,还需要有顶尖人才和尖端设备的支持。科华生物引进了AKTA液相蛋白层析系统、生物反应器、HPLC高压液相、多肽合成仪、大型酶标板包被、洗涤系统、全自动高精度分装流水线等一系列国际品牌的实验仪器和先进的生产设备,为科华新技术的自主开发、应用提供了便利条件,使科研和生产达到高效、优质。
了解过科华生物的历史、技术、设备后,再去看其丰富的产品,就一点也不感到奇怪了。
再向我们介绍了科华生物的各个方面后,工作人员还热情友好地回答了我们的几个疑问。
通过他们的解答,我们了解到,我国药品研发周期短的原因在于:事实上国内研发出的很多药品进入市场前的研究时间(有许多是1年)是不充足的,许多药物的副作用也许不会在短期内产生,但会有潜在的威胁,而国外的药物常常需要近十年的时间进行研究,虽然出来的慢,但更可靠。
我们还了解到:国家对自己的药物在市场上是有所保护的。比如说,同样一种药物,及时国外先研发成功,并意欲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也会延迟对其的审批,先批中国自己研发的药物,再批他们的。因此,虽然国外的药在安全上有保障许多,但是医药市场并未受到国外的垄断。
通过这次参观,我看到了强大的创新能力是科华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保障;但也了解到,不足依然存在,国内的生命科学产业与国外相比,差距依然很明显,而且国内药品的安全性也殛待提高,不能总依赖国家的保护政策;更了解到,从学校里学到扎实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是从书本到实际生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需要的做到的,绝不只是优秀的学习成绩,更有开阔敏捷的思维,善于创新的大脑。
第五篇:暑期社会实践之走进敬老院
暑期社会实践之走进敬老院.海南大学信息学院信科2班 学号 20101614310038
姓名 刘艳华
实践地点
蓬源镇敬老院
一 蓬源镇敬老院简介
蓬源镇敬老院创建于2007年6月,由政府出资建成。坐落于蓬源镇石咀村,该院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928平方米。现供养五保老人40多人,居住在该院有20多人,管理人员4名。院内环境优美,远离闹市,特别适宜老年人居住。该院绿化面积较大,院内还栽种不少果树,老人们还自己喂养了很多鸡鸭,在院子里种上了各式蔬菜,基本上能实现自给自足。老人们互帮互助,相处十分愉快。在敬老院老人们拥有自己的文体生活,打牌、下棋、种菜等。老人们在敬老院生活十分幸福。
二 中国敬老院现状
“敬老院”称呼将退出历史舞台
今年全市半数镇(街道)敬老院将变身养老服务中心
昨天上午,天下着小雨,屠福根和王永根两个老伙伴闲来没事,在房间里聊起了各自的子女,越聊越高兴。在这家名为干窑镇福利养老服务中心的机构中,如今像屠福根、王永根这样的社会托养人员,占到了六成以上。而就在去年,这里还是一家集中供养五保、“三无”人员的敬老院。
“ 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后敬老院这个名字将会逐渐消失。”市老龄办主任李长清告诉记者。在现有基础上,今年全市50%左右的镇(街道)敬老院将拓展功能提升服务,转型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在确保城镇“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的前提下,向最低生活保障老人、高龄老人以及社会老人提供养老和护理服务,老年活动设施向社会老人开放。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所有镇(街道)敬老院的转型。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市老年人口总数占全市户籍人口的比例越来越高,我市因此也成为全省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方,仅60周岁以上的老人就超过了60万人。而这几年,随着农村进城(镇)务工人员的增加,农村“养儿防老”模式也逐渐被打破,很多子女无暇照顾老人。
“下午杨医生来给我打针是吧?知道了。”90岁的蒋红珍靠在床上休闲,这几天老人感冒了,不停地咳嗽。今年年初住进干窑镇福利养老服务中心后,她慢慢喜欢上了这里:一日三餐有人端来;生病有保健医生会到房间打点滴;寂寞时或到院里锻炼一下身体,或到阅览室看看书。来自干窑农村的屠福根今年86岁,儿子在家种果蔬,由于没时间照顾老人,前两年屠福根还不小心摔断了右腿骨,行动更不方便了,他说:“在这里一日三餐有人照顾,还有很多朋友,儿子放心,我也很开心。”
托养中心主任沈照琴介绍,在该中心,相当一部分自费托养的老人来自农村,大多数是行动不便或高龄的老人。由于嘉善县仅有两家托养中心,所以供不应求,目前中心能利用的床位都已利用起来了,但仍有不少老人排队等候。考虑到社会需求较大,今年干窑镇将扩建中心二期,列为政府实事工程,二期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届时能新增床位100个。
敬老院(home for the aged),为老年人养老服务的社会福利事业组织。又称养老院。西方国家的养老院通常由地方政府或慈善机构主办,接收靠福利救济或低收入的老人。苏联的养老院,收养没有法定赡养人或因其他原因而不能在家生活的老年人。养老院的全部费用由国家负担,个人还可以按规定领取原来享受的养老金或抚恤金的一部分。中国的敬老院是在农村“五保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期,农业生产合作社对缺乏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靠的鳏、寡、孤、独者,实行保吃、保穿、保烧、保医、保葬(儿童则为保教),简称“五保”。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对五保户实行集中供养,在全国各地兴办了一批敬老院。1978年以来,随着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和集体经济的发展,敬老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1988年,全国农村已有敬老院36665所,有756个县(县级市)在乡镇普遍办了敬老院。城市街道也办起了敬老院。入住敬老院的条件和程序
不同的敬老院入住条件不完全相同。以下仅供参考
入院须知与要求:
一、入住老人自愿入院。如退院则由本人及家属提出申请,子女及全家人同意方可出院。
二、入住老人及家属监护人员交身份证复印件一张、老人乙肝化验单,说明并无精神病、传染病。由老人监护人员与院方签申请表一份、协议书一式两份。
三、有精神病、传染病的患者不得入住。
四、院方提供被套、床单、枕套。入住老人需自带棉被、枕心、脸盆、毛巾、水杯、香皂等日用品及四季换洗衣服。其他多余物品,请不要带入敬老院。
五、入住老人不得将电器带入敬老院。若确实需要,经院方同意方可带入使用,全部费用(包括电费)由家属担负。
六、敬老院对老人提供流动服务与呼叫服务相结合。老人及子女若有增项服务,应该与院方协商。
七、入住老人如果不习惯院里生活,可以出院,费用按天数退还。收养对象
敬老院的收养对象主要是五保老人。有条件的敬老院,还接收享受退休金的自费老人,坚持入院自愿、出院自由的原则。许多地区还为优抚对象的孤老兴办光荣院,吸收符合条件的对象入院。敬老院贯彻集体事业集体办的原则,入院老人的生活费、医疗费、丧葬费等的供给,均由集体承担,统筹解决。贫困地区的敬老院,集体组织供给有困难的,由国家给予补助。敬老院的宗旨是敬老养老,把安排好老人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放在首位。敬老院经常组织一些老人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适合老人特点的文娱体育活动。有的乡镇把敬老院办成老年人的活动中心,为乡、镇社区的老人提供福利服务。
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管理,促进敬老院事业的健康发展,根据《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敬老院是农村集体福利事业单位。敬老院以乡镇办为主,五保对象较多的村也可以兴办。提倡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兴办和资助敬老院。
第三条 敬老院坚持依靠集体,依靠群众,民主管理,文明办院,敬老养老的办院方针。
第四条 敬老院所需经费实行乡镇统筹,并通过发展院办经济和社会捐赠逐步改善供养人员的生活条件。
村办敬老院所需经费由村公益金解决。
第五条 乡镇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敬老院工作的领导,把敬老院事业列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六条 民政部门是敬老院事业的主管部门,负责对敬老院工作的业务指导。敬老院的创办、撤销须经县级民政部门批准。第二章 供养对象
第七条 敬老院以供养五保对象为主。在没有光荣院的地方可优先接收孤老优抚对象入院供养。有条件的敬老院可以向社会开放,吸收社会老人自费代养。精神病患者、传染病人不得接收入院。
第八条 五保对象入敬老院须由本人提出申请,经乡镇人民政府(村办敬老院经村民委员会)批准,并由本人和敬老院双方签定入院协议。
符合规定条件的对象,入院自愿,出院自由。
第九条 敬老院供养的各类人员(以下统称供养人员)应当遵守院内的规章制度,爱护公共财物,文明礼貌,团结互助。第三章 院务管理
第十条 敬老院实行院长负责制,院长负责全面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五保供养和敬老院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二)组织制定院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敬老院发展规划;
(三)组织发展院办经济,增强敬老院自身发展的活力,不断提高供养人员的生活水平;
(四)督促工作人员履行职责,建立岗位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维护供养人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第十一条 敬老院设立院务管理委员会。其职责是:贯彻落实办院方针、原则,审议院内重要事宜,检查、监督院长和工作人员的工作。
管理委员会成员经敬老院全体人员民主选举产生,管理委员会成员中供养人员所占比例不得少于二分之一。
第十二条 敬老院的生活区和生产区要分设。搞好环境绿化,保持美观清洁的院容院貌。
第十三条 供养人员的饮食应当讲究营养、卫生,每周有食谱。
第十四条 供养人员生病,院方应及时负责治疗。有条件的敬老院应当设立医务室,建立供养人员健康档案。供养人员去世后院方要负责从简料理后事。
第十五条 适当组织供养人员进行学习,因地制宜开展适合供养人员特点的文体和康复活动。第四章 财产管理
第十六条 敬老院的土地、房屋、设备和其他财产依法归敬老院管理和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
第十七条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经费、物资、伙食、生产经营账目要定期公布,接受供养人员和社会有关方面的监督。财会人员离职时,必须清查账目,按规定办理移交手续。
第十八条 五保对象入院,其财产交集体代管,生活用具可带入敬老院使用。五保对象去世后,其遗产按入院协议处理。第五章 生产经营
第十九条 敬老院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兴办经济实体,生产经营收入归敬老院集体所有,用于院内扩大再生产和改善供养人员的生活条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第二十条 鼓励供养人员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经营活动,并根据生产和经营效益给予适当报酬。
第二十一条 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敬老院的生产经营活动,应当按有关规定给予优先和优惠。第六章 工作人员
第二十二条 敬老院的工作人员,由乡镇人民政府(村办敬老院由村民委员会)根据敬老院需要和规模进行配备。
第二十三条 敬老院院长由乡镇人民政府(村办敬老院由村民委员会)选派。敬老院其他工作人员采取合同制,实行公开招聘。其基本条件是:热爱敬老养老工作,有一定文化水平,身体健康,责任心强,吃苦耐劳。从事财会、医疗等专业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
第二十四条 敬老院院长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比照乡、镇、村集体企事业单位干部和职工的待遇确定。
第二十五条 敬老院应当组织工作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学习,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第二十六条 敬老院对工作认真负责、热心为供养人员服务的工作人员应当给予奖励;对工作不称职的可以辞退;对工作失职、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认真处理或报请有关机关依法追究责任。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一九九七年三月十八日起施行。中国农村乡镇普遍办了敬老院;城市街道也有兴办敬老院的。敬老院的收养对象主要是五保老人,有条件的敬老院还接收享受退休金待遇的自费老人。坚持入院自愿、出院自由的原则。许多地区还为优抚对象的孤老兴办光荣院,吸收符合条件的对象入院。敬老院贯彻集体事业集体办的原则,入院老人的生活费、医疗费丧葬费等的供给,均由集体承担,统筹解决。
贫困地区的敬老院,集体组织供给有困难的,由国家给予补助。敬老院的宗旨是敬老养老,把安排好老人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放在首位。敬老院经常组织老人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适合老人特点的文娱体育活动。有的乡镇把敬老院办成老年人的活动中心,为乡、镇社区的老人提供福利服务。
三 走进蓬源镇敬老院
八月二十号,中午一点,我们五人连同其他志愿同学在学校北教学楼宣传栏处集合,出发前,我们集体合影了一张,让照片把此刻的岁月留下,飘扬的旗帜定格在温暖得太阳下,激情的召唤。我们迎着东方走向了蓬源镇敬老院,当我们经过长长的瑶湖大桥时,顿时感到天朗气清,心胸开达,充满了豪迈之气,我们每个人都忍不住用全身的力气大喊,仿佛自己的人生将在此刻开始走向成功。有一种雄心想与天工比天高的冲动,毕竟我们闯过独木桥的艰辛在此得到回报,尤其是段利鹏和张永环,他们疯狂的喊出心中的压抑气息。毕竟谁都努力过,谁都不太容易,此一刻我们彼此心意互通,都想为自己的人生拼搏一番。
一路上秋风习习,正值收割稻子的时候,一路的稻香,一路的鸟鸣,一路的歌唱,一路的热情,在阳光中弥漫。丰收的喜悦让罗占征唱起了他们家乡的民歌虽然我们听不懂他在唱些什么,但是我和冯文都在努力为他鼓掌,难得释怀一次,何不尽兴痛快呢?
走着、走着、一步、两步、三步……身边的208公交车不时得鸣笛,众多的轿车和长途公车仿佛都在为我们欢歌,终于在马路的一侧,在一座低矮的古朴的青灰色的房屋龟缩于此,在破烂的围墙内外,喧嚣与寂寞对比如此鲜明,让我不禁感叹,再怎样繁华的地方,依然还有角落里沉睡着孤寂与无奈。
走进蓬源镇敬老院,首先迎接我们的是院长,一个身材中等的中年男人,把我们带进敬老院,简单的交代活动事宜和要搞得劳动,接着陆续又有了很多老人,白发苍苍的、满脸忧伤的。还是我们的冯文同学懂事,毕竟大我们一点,一口一个爷爷奶奶叫个不停,叫的贼甜,在他的带动下我们也不再拘谨了,罗占征身材高大,一手搀扶着一个老爷爷另一手牵着一个老奶奶,这难得的镜头怎能错过。我赶紧卡擦一下,他跑不了了。我们几人派几个人去后院帮他们拔草前院打扫卫生,另外我和张永环以及其他同学,布置表演场景调试音响效果,此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将近一个小时得行程没有让我们得热情冷却。见到他们让我们更加坚定让自己带给他们一丝的快乐,在我替他们誊抄完一些重要的申请材料之后,罗占征以及段利鹏也从后院拔草回来。
接下来就是我们准备已久得文艺节目了,首先我们合唱了一首《歌舞青春》。个个唱得神采飞扬,反正再怎么难受得也不是自己,然后我们再一曲《夕阳红》奉献给各位老人,祝他们老友所乐。节目之后,我就拿着相机到二楼帮他摄影了当做留念。段利鹏和罗占征来了一个正步走,特别认真但是很搞笑,冯文和张永环来了一手军体拳,引着爷爷奶奶们哈笑不止。
节目完后,我们便于爷爷奶奶们促膝长谈,与他们共舞,其中有一个奶奶在舞台上一曲未了又来一首,始终不肯下来,弄一个台下一个想唱红歌得爷爷急了,老是张嘴又闭口。唉!人老心不老,或许在孩子们当中,他们的嘴角才会上浮。
有一个爷爷跟我谈了很久,谈他们得过去,谈他的现在,感叹我们现在的生活。他的生活让我们想得更多,明白了他人生的艰辛与悲惨。由于生活困境,病症毁了他的一切,由于发病,一把火他的妻子儿女都活生生烧死在他的眼前。他内疚终生,但是我们又能给他什么呢?爆竹声中,我们身后起了尾尘,每一个心中都有了一份沉重,在我走的时候,瞥见了墙壁上还有其他学校的团体的赠品。再回首,老人们都手拿我们赠送的礼品目送我们,眼中有一种光亮。
走了,他们的一生将要走完了,他们有太多的辛酸和泪水,我们的欢声笑语只能带来片刻的忘记忧伤。我们该做些什么?每个人都在深思。社会需要关注孩子一般关注他们。
珍惜岁月,关爱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