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职能 加快拱北经济社会双转型

时间:2019-05-14 15:49: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转变职能 加快拱北经济社会双转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转变职能 加快拱北经济社会双转型》。

第一篇:转变职能 加快拱北经济社会双转型

转变职能 加快拱北经济社会双转型

尊敬的甘书记,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市委在这里召开镇(街)转型座谈会,充分说明市委对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度重视和镇(街)转型的关心。记得甘书记3月2日说过,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既是应对当前矛盾凸显期的必要之举,也是推动社会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这个月初参加了珠海市社会工作高级研讨班,使我对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有了更深的理解。拱北作为口岸地区,既是改革的前沿,又是特区的窗口,更需要在社会领域有所作为。借此机会,谈几点体会:

(一)着力推进镇(街)转型,全力推进社会管理改革先行先试工作。我们充分认识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街道一级最重要、最基本的职能。按照区的统一部署,目前街道的职能重心已实现了向社会领域的转变。我们将充分借鉴港澳地区社会管理的先进经验,深化民主自治试点工作,实现“四个转变”:即自治组织体系由形式性向常态化转变,运作方式由层级式向扁平化转变,参与主体由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社区服务由被动式接受向主动式提供转变。2007年,我们在全市率先成立了综治工作中心,2009年上半年,街道作为全市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先行点,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探索性工作,率先在全市运作并成为示范。去年,我们又成立了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目前正在加快推进社区政务服务中心和公共服务站的建

1设,目前已完成90%。今年,我街港昌社区被列为城乡社区民主自治试点单位,于4月29日举行启动仪式,全面深化街道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先行先试工作。

(二)着力抓好社区民主自治试点,完善社区民主自治体系。去年,在各级的关心支持下,我们荣获了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两块有分量的牌子。这些荣誉,代表了更高的起点和要求。我们将以“三个创新和完善”,抓好港昌试点,以点带面,全力推进:一是创新和完善民主自治体系,建立“议事—决策—执行—协助—监督”的社区自治体系;借鉴“十户联保”模式,建立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三级基层党组织网络,构筑社区居委会—小区联系点—居民小组三级管理平台;大力发展义工队伍,加快培育社会组织,借鉴澳门街坊总会社区服务项目运作模式,引入社工督导机制,实现社工加义工的模式。二是创新和完善主动服务方式,在整合居委会各项服务职能的基础上,实行弹性工作制,方便居民利用休息时间就能办理各项业务;发挥拱北小区网的功能,建立港昌社区QQ群和微博,定期举办网上社区会客室,开通网络版“百姓讲坛”,与居民形成有效互动。三是创新和完善文化活动载体,继续举办“百姓讲坛——楼栋里的实话实说”和“百叟宴”敬老爱老等品牌活动,开展经典诵读在社区、义工服务在社区、书画创作在社区等活动,营造诚信友爱、积极向上的社区氛围。

(三)着力抓好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在街道设立社区政务服务中心,在社区设立公务服务站,完善

社区政务服务平台。在全街各社区及窗口单位推行弹性工作制,探索社区工作者末位诫勉等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大对社区工作者及义工的培训力度,通过多种举措,提升公共服务效能。继续扩大“居家养老”为老服务、“四位一体”残疾人康复服务、“博士健康保姆,专业家庭医生”卫生服务等服务的覆盖面,真正做到“三个不出”,即不出社区,就能办好和居民相关的各项业务;不出小区,就能得到社区的各种帮助;不出家门,就能享受优质的上门服务,让社区成员共享社区发展成果。

(四)着力抓好矛盾纠纷调解,完善“大调解”体系。一是用好两个平台。进一步加强综治信访维稳中心软件建设,高标准建设社区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实行“一站式”接访、“一体化”调处、“一竿子”解决,推进人民调解司法确认工作,使中心和社区工作站真正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平台。二是整合两个层面资源。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广“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商家出资,物业承包”的模式,加大对人防、技防的投入,共建平安拱北。整合派出所户管员和社区计生指导员两支队伍,共同做好对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的管理。三是做实两个层面的梯度化解。落实中心内部梯度化解,以扇形流程图为工作流程,保证矛盾纠纷在街道内部流转的过程中得到控制化解;完善居民小组、居委会、街道三级梯度化解机制,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社区(村)、大事不出镇街、矛盾不上交”的目标。

我的发言就到这里,不对的地方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二篇:加快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构建和谐××

加快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构建和谐××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对资源型地区来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根本的问题就是要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区作为重庆市唯一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当前,国内资源型地区所具有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在我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和充分,加快地

区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显得更加重要而紧迫。

一、推动全面转型是**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区作为“一五”时期国家在西南地区布局建设的重要能源基地,在50年的发展历程中,为重庆市、四川省及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而特殊的贡献。但是,由于**有着“因矿设区、为矿服务”的特殊历史,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导致煤炭产业在国民经济中长期占主导地位,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深层次矛盾: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基础设施落后,城市化水平层次不高,社会事业发展欠账较大;历史包袱沉重,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突出,安全和稳定的形势严峻;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巨大,人民生活水平亟待提高;采空区范围量大面广,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不仅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且一旦市场环境发生波动,就有可能再次陷入困境,甚至会面临“矿竭城衰”的危机。因此,加快全面转型成为**生存和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般而言,资源型地区的发展阶段可分为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但无论处于哪个时期,都有一个转型、调整、优化和升级的问题,早转早主动,晚转则被动。对**而言,目前正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和最佳时期。一方面,我区已逐步进入煤炭资源开发的中后期,如果现在不抓紧时间,今后转型的难度将会更大;另一方面,我区的煤炭资源仍有较大的开采潜力,且在一段时间内市场形势看好,为我们推进转型赢得了缓冲空间。同时,我区在推进资源型地区转型中,有国家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有良好的区位条件,也有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尤其是经过多年的努力,一些重大项目落户我区,旅游、能源、材料、医药化工四大产业已具有一定基础,为加快转型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多年来,为推动资源型地区转型,我区进行了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当前,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给资源型地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给我们推进地区转型赋予了全新的内容。在这种形势下,能否加快推进转型,能否实现成功转型,事关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事关构建和谐**的成败。早转则柳暗花明,迟转则坐失良机,不转则矿竭城衰。我们只有居安思危、早作应对,抓住机遇、争取主动,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才能走出一条具有**特点的转型之路。好范文版权所有

二、着眼发展大局,切实把握转型的几个关键问题

资源型地区的转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做法可以照搬,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在推进转型中,我们必须立足地区实际,把握好以下几个事关全局的关键性问题。

(一)选准接续替代产业,构筑转型的产业支撑。资源型城市的现有产业,大多是资源消耗型产业,随着资源的耗竭,这些产业也将逐渐完成历史使命,最终由新兴接续产业所替代。实施产业转移,是一次生存发展之路的再抉择,也是一次痛苦的必然嬗变。由此,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关键是产业转型,摆脱地区经济对单一资源的高度依赖,实现经济发展由一元支撑向多元主导的转变。就**而言,发展接续产业,一方面,要延长煤炭产业链条,提高煤炭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培育壮大能源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发展地面替代产业,利用丰富的旅游及其他非金属矿产资源,发挥老工矿区积淀下来的工业基础优势,大力发展旅游、材料和医药化工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接续产业规模化,以产业转型带动全面转型。

(二)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造就转型的主导力量。在资源型地区转型的过程中,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更善于把握市场的方向,更善于选择接续产业,是地区经济转型的主导力量,最终决定着转型的成效。因此,要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市场的关系,从规划地区产业发展方向入手,从创造政策优势和环境优势着力,加强引导,培育、发展一批优势骨干企业,使之成为推动地区转型的主力军。要深化改革,扶优扶强,发展壮大现有企业,挖掘内力推动转型;要以特色产业园区、煤电产业园区为依托,扩大对外开放,强化招商引资,借助外力推动转型;要做好新形势下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工作,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突出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增添活力推动转型。

(三)积极深化区域合作,拓展转型的战略空间。推动资源型地区转型,必须打破矿地各自为阵的壁垒,摆脱狭隘行政区域的束缚,加强地矿之间、区域之

间的合作,树立经济区域理念,拓展转型的战略空间。当前,**在转型过程中,要在深化区域合作上着力走好“三步棋”:一是立足区域资源谋划地区经济的战略布局,依托我区的能源综合利用基地和材料产业基地,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二是依托渝南生态旅游环线的建设,整合渝南、黔北地区的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三是综合运用区内外人才、技术等资源,培育更

具活力的人文和社会资源。通过区域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加快转型的进程。

(四)注重创新体制机制,增强转型的内生动力。由于历史的原因,资源型地区往往存在地矿条块分割,管理各自为政,体制不畅、机制不活等问题。推动我区全面转型,首先应抓好体制机制的转型,实现体制机制的创新。一是强化市场推动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体系,增强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二是建立地矿协作机制,实施地矿互利战略,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经济共融、产业互动,逐步壮大区域经济板块;三是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在全社会营造“抓发展、促转型”的浓厚氛围,调动全区上下、各行各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加快全面转型的强大合力。

三、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全面转型的步伐

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经济结构的转型,也包括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城市建设、社会事业的转型,同时,还包括思想观念和社会文化心理的转型。我们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转型为核心,突出工业主导、加快旅游升级,强化城乡统筹、注重和谐发展,努力构建和谐**,力争通过10到15年的时间,地区基本实现全面转型。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任务:

(一)加快经济转型,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

全面转型的核心是经济,经济转型的关键是产业,产业转型的重点在工业。针对我区实际,我们要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转变增长方式,不断强化工业在地区经济转型中的主导地位。

第一,拓展延伸资源优势,推动资源产业由原始输出型向综合利用型转变。对于资源型地区来说,资源是生存和发展之本,也是最大的比较优势。推进我区产业转型,首先必须充分发挥煤炭资源的比较优势,着力减少原始资源输出,大力实施就地转化,千方百计提高煤炭资源的附加值。主要以**电厂、方盛电厂、兴隆煤田等重点项目建设为契机,做大做强煤电产业园区这一载体,并大力发展煤洗选、煤焦、煤化工、煤建材、矿山机械等产业,以及其它配套服务产业,依托煤炭产业这一母体,孕育和派生出一套互为依托,又相对独立,由低到高、由粗到精的产业链;同时,努力提高煤矸石、煤渣、粉煤灰、煤气等附属产品的回收利用率,培育能源产业集群。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地区能源产业得到进一步壮大,煤炭综合利用率得到进一步提高,使**成为重庆市重要的能源综合开发利用基地。

第二,加速推进产业布局,推动经济结构由单一主导型向多元发展型转变。资源型地区转型,要依托资源,但绝不能仅仅依赖资源。只有多业并举、多元发展,从根本上摆脱对资源的依赖,才能真正实现经济转型。针对我区实际,我们在“十一五”规划中,按照分类指导、协调推进的原则,对全区的生产力布局和产业布局进行了重新定位。在生产力布局上,全区划分为“四大经济板块”:即主城中心板块,定位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区;西南部工业经济板块,定位为渝南黔北煤电及相关产业的集聚带、城镇发展的次极拓展区;东南部生态旅游板块,定位为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区、生态及观光农业展示区;西北部特色农业板块,打造成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区,以充分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有效集聚发展要素。在产业发展上,全力构筑“四大产业集群”:即煤电、材料、医药化工和旅游产业,力争通过3-5年的培育,初步形成既有龙头带动,又有集聚效应,充满竞争力的区域特色产业,促使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性矛盾得到有效解决。

第三,坚持注重提高质量,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增长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呈粗放型增长方式。在坚持扩张经济总量的同时,必须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贯穿于转型的全过程,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导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资源消耗,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优化配置发展要素。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相结合,推进知识、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向经济工作重心、关键环节、优势骨干企业转移,实现发展要素的有效聚集、合理配置;三是促进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坚持资源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妥善处理地区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实施采煤沉陷区治理,大力发展绿色环保型产业,严格控制“三废”污染,改善地区生态和环境质量。努力推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高消耗型向高效益型,从高污染型向环保型转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促进城市转型,塑造绿色城市新形象

资源型城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地矿在城市建设、管理等方面自成体系,使城市“点多、线长、面广”,个性特征不明显,从而造成城市缺乏应有的聚集效应,同时也给市政设施建设及其合理利用带来诸多问题。因此,推动城市转型,绝不仅仅是新建几座楼盘,更不是旧建筑、旧设施的翻新,而是城市发展理念、模式、功能、形象、机制等内涵的全面提升,是矿业城市向绿色城市的彻底转变。

**作为重庆市的新兴旅游区,推动城市转型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打造绿色城市、旅游城市,推进城市上档升级。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统一性。剥离南桐矿业公司承担的配套设施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职能,理顺条块关系,对城市发展的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城市发展要素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逐步消除矿业城市历史形成的弊端。二是注重城市特色的塑造。按照规划上高起点、建设上高标准、品位上高要求的原则,树立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增强城市的承载力;树立精品意识,突出城市风貌,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形成鲜明的城市个性特征;完善城市功能配套,美化、亮化人居环境,切实改变矿业城市脏、乱、差的形象。三是大力发展城市产业。充分发挥城市集聚经济要素、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发展城市经济,解决城市“虚化”问题,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地区转型的战略支撑点。

(三)坚持城乡互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当前,中央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对我区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进地区全面转型的重要任务。但**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地区,要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大的特殊性,也更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从我区实际出发,我们将在规划上着手,在政策上破题,在体制上创新,在投入上着力,按照“依靠工业化致富农民,依靠城镇化带动农村,依靠产业化提高农业”的思路,推动新农村建设。具体来讲,一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举产业旗、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发展壮大新产业,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二是从规划入手,统筹乡镇和村落规划,加快编制中心镇、中心村等建设规划体系,努力形成分工明确、功能互补、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村镇发展格局,构筑新农村建设的载体;三是建立和健全整合农村资源的机制、农村市场机制、农业服务机制、矿地协作机制等机制,积极探索矿地共建、工农共建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充分调动各方面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力量,参与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中来,增强新农村建设的活力;四是培养和造就“有文化、守法纪、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激发广大农民的内动力,形成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五是深入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切实加强党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选好配强镇、村领导班子,塑造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形象,不断增强其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

**区作为一个老工矿区,城镇化率较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必须发挥这一比较优势,强化城乡统筹,真正做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主要做好五个统筹:一是统筹城乡发展政策,通过政策的引导,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二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把农村基础设施纳入全区整体考虑,使农村的基础设施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三是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在全区总体布局基础上,科学确定各乡镇的产业定位;四是统筹城乡劳动就业,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纳入全区劳动力市场,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使用;五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力度,全面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四)推动社会转型,开创和谐**新局面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地区全面转型,不仅需要推动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而且要使社会发展与之相适应,否则将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矛盾,最终影响全面转型目标的实现。因此,要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引导人们追求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使社会安定团结、充满活力,人民安居乐业、和谐相处,努力实现从稳定社会向和谐社会的转变。

一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构建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社会的文明进步,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标志。必须进一步加大投入,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推进社会文明进步。要积极改善地区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大力培育具有**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突出抓好重庆历史名人刘子如文化项目建设,实现“资源文化”向创新文化转变;要整合地区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疾病控制体系和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的健康水平。同时,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努力培育欢乐、祥和、健康、进取的人文环境。二是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构建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把扩大就业作为推进经济社会转型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就业培训,拓宽就业空间,扎实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程。注重维护和发展全区人民共同利益,合理协调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等实际问题,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不断完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构建以政府救助、社会资助和群众互助为核心的新型救助体系,努力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努力使社会关系更加协调。三是深入推进依法治区,构建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围绕建设“法治**”,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自觉规范行政行为,形成全社会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坚持和完善“一盘棋”的工作与决策机制,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致力于推动地区转型。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积极探索实现基层民主的有效形式和途径,努力实现广大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加快地区的民主化、法制化进程。四是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加快全面转型,构建和谐社会,安全稳定是前提。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乡镇街道群众急难问题处理室、村社说事室和社区的作用,及时化解矛盾。建立健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预警体系和工作预案,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大力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努力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安定有序的环境。

四、强化能力建设,筑牢推动**全面转型的政治保障

推进地区转型,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各级干部。我们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从而把党的先进性贯穿于加快地区全面转型的始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升华“恋煤情结”,增强忧患意识、转型意识;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加快地区转型、构建和谐**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要突出凭实绩论英雄的用人导向,切实为加快转型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要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一步一个脚印地抓好各项工作。尤其是要在四个方面的能力建设上下功夫:一是在地区转型中增强加快发展的谋划力。推动地区转型,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借鉴,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必须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把握全局的能力、捕捉机遇的能力,着力解决带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从而增强加快全面转型的谋划力;二是在地区转型中提高推进工作的创造力。资源型地区的转型,不是简单地改几个产业,建几个工厂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它是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转变、思路的大调整。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观念、执政理念、行为方式也必须与时俱进,敢于实践,大胆探索,努力以思想观念的先发之机,谋求经济社会的先发之势;三是在地区转型中强化潜心干事的落实力。加快地区转型没有捷径可走,要树立“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坚持真抓实干、雷厉风行、持之以恒的作风,克服急躁情绪、畏难情绪和厌战情绪,扎扎实实推进地区转型;四是在地区转型中形成团结一心的凝聚力。要在全社会形成转型的共识,把全区干部群众的思想凝聚到加快全面转型上来,把全区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引导到加快全面转型上来,把全区干部群众的行动统一到加快全面转型上来。

第三篇: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 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

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 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

镇党委学习中心组学习《江泽民文选》

本报讯25日上午,常平镇党委学习中心组召开学习会,专题学习《江泽民文选》。镇委书记,镇人大主席梁海卫主持学习会,他指出,要通过学习《江泽民文选》,全面推进我镇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

会上,镇领导一致认为《江泽民文选》作为记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著作,是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一笔新的宝贵财富,为我们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取得新成就、开创新局面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

学习会上,梁海卫作学习总结发言,他说,《江泽民文选》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创新、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党的思想路线的创新。

梁海卫说:“《江泽民文选》的出版发行,为我们进一步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教育干部和群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材,也为我们统一思想、坚定信念、推进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推动‘一难五保’、‘五整治’工作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也为我镇建设现代化商贸名城提供精神动力。”

梁海卫指出,学习《江泽民文选》,要在深刻领会、把握精髓上下功夫,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下功夫,在加强领导、组织学习上下功夫。通过学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转化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转化为观察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转变机关作风,努力做到认识上有新提高、运用上有新收获。同时,通过学习《江泽民文选》,全面加强镇领导班子建设,形成领导核心,进而推动全镇干部领导队伍的建设,焕发全镇领导的队伍的朝气。

镇委副书记、镇长陈满新表示,《江泽民文选》论述分析的实践过程和历史事实大都是自己亲自经历或者在身边发生的,其中谈到的许多事情都是当前和今后要继续做的,可以从中得到深刻的启迪和教育,并大大促进工作的开展。陈满新表示,学习《江泽民文选》将在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上下功夫,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到认识上有新提高、运用上有新收获。

据了解,《江泽民文选》分三卷,主要收录了江泽民同志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具有代表性和独创性的重要著作203篇,全面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孕育、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

陈烁

第四篇:转变职能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步伐

文章标题:转变职能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步伐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重要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经济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发展环境和服务水平的竞争。一个地方要实现又

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大力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优化发展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可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的容纳能力和发展能力,降低外来企业和资金的进入成本,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二是可以减少政府对市场经营主体的直接干预,促进资本、技术、信息、人才、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合理流动,维护公平的市场秩序,为投资者提供健康的市场经济环境;三是可以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便捷、高效、公开、规范的行政服务机制,为投资者提供高效的政府服务。

近年来,**省三亚市一直致力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政府执行文化建设、法治政府建设和公务员队伍建设等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使政府的服务和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重点工作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针对目前存在的依法行政水平不够高、办理各种审批手续的程序性规定尚未完全配套、服务监督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进一步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增强政府服务意识,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增强公务员的服务意识,树立为投资者服务的理念,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优化发展环境、实现三亚与投资者双赢上来;增强公务员的责任意识,以服务发展、服务基层为目的,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提高政府的执行力;提升公务员的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竞争择优的选拔机制、符合社会需要的培养机制、开放灵活的流动机制、与贡献相适应的激励机制,选好用好具有服务意识、适应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的行政管理人才。

重视政府诚信建设,增强政府公信力。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继续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杜绝行政行为的随意性和“暗箱”操作;加强政务公开建设,使政务公开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府行政过程的民主性和透明度。

规范政府行政行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度、行政执法依据公开制度、执法过错追究制度和执法行为评议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依法完善和实施民主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共事业听证制度,充分听取人民群众和有关专家的意见。优化机构设置,推进政事、政企分开。加快构建高效、便捷的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服务中心各项职能,解决好“一站式服务”的效率和协调问题,使行政服务更加及时、高效。

强化政府自身监督,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建立投诉中心,在媒体上公布投诉热线,及时处理各种投诉。实行按时办结制度,对党委和政府议定的事项,按照规定时限对承办部门和承办责任人进行监督,保证议定的事项按时办理、办结。建立和落实经常性的行政监督机制,实行工作过错责任追究制、行政首长问责制等制度。

《转变职能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步伐》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转变职能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步伐。

第五篇:加快经济转型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适应国际经济环境新变化的迫切要求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途径

(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更好地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需要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理念的形成历程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理念的提出

(二)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危机后的新发展

三、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重大战略”的理解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是对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发展指导原则的新发展新跨越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五个坚持”

(一)坚持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二)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支撑

(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五)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措施

(一)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二)促进节能减排

(三)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这是对现实的清醒判断,也是对未来的关键抉择。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成功走过两步,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赛程过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现实的压力让我们清醒地看到,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尽管改革发展的成绩巨大,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相当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实现质与量的统一、快与好的统一、物与人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离不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但发展中也面临许多问题,如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投资、出口、消费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大,收入分配关系亟待理顺,等等。所有这些,都凸显了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适应国际经济环境新变化的迫切要求

从国际上看,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它不仅导致世界经济的深度衰退,而且也带来了全球金融体系和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调整。过去那种亚洲生产、欧美消费、资源大国提供资源的模式将难以为继。世界经济包括贸易未来将进入增速减缓的时期,围绕着市场、资源、技术等方面的国际竞争更加剧烈,同时能源安全、资源安全、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全球经济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以发达国家过度消费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而新兴市场国家的需求增长在短期内还难以完全承担起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突显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在“后危机时代”,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把握好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离不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全球经济可能在较长时间里处于低速增长,我国发展的外部空间将受到制约;全球科技和产业变革、国家间贸易关系的调整,将使我国未来发展面临的国际产业、技术竞争更加激烈;应对气候变化的博弈和能源资源的获取,粮食供求形势和金融体制的变化调整,也将影响我国经济安全。各国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同时,都在抓紧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为未来更高水平的发展做准备。美国等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实体经济,纷纷推出绿色新政、再工业化等战略,力图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扩大优势、抢占制高点。在这一新的背景下,如果我们不能尽快适应世情变化,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就很难更好地抵御各种风险冲击,就很难改变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低端位置的状况,就很难保障能源资源安全。只有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增长更多地建立在扩大内需、结构优化、科技创新的基础上,才能应对新的挑战,在未来的国际经济竞争格局中赢得主动,扩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空间。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基础,除此以外,至少还应包含经济结构的优化、社会结构的改善、环境的治理和美化、收入分配的合理化等,它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因此,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除了涉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之外,还需要统筹兼顾处理好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内涵更广,要求更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贯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必将引起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过去,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重增长、轻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不高。二是发展的成果没有很好地惠及民生。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上述不合理发展方式的冲击。进入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战略意图,更加剧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面临很多的转型,包括从总量到结构、从投资到消费、从二元到一元、从开放到全球、从增长到发展等等。能否成功转型,既关系到我们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又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途径

日本内阁于2011年2月14上午公布了2010年日本名义GDP总值。数据显示,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日本去年10-12月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折合成年率下降1.1%,总计为54742亿美元。日媒报道说,尽管美元贬值有利于日本GDP换算美元时数值提高,但抵不过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势头,2010年日本GDP低于中国2011年1月公布的58786亿美元,日本已经正式交出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位置。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中国经济总量的增加、位次的提高使中华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更牢固。“我们一方面要看到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也要看到我们的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我们还有很多重大的经济结构需要优化。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水和资源比较高,我们在经济发展的质量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GDP排序在100位以后。这是中国的现实,我们要冷静客观地对待这个现实。事实上,GDP只是总体经济实力的一个方面,如果从整体经济实力来看,如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发展阶段人均GDP来看,中日差距很大。GDP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核心指标之一,但不是唯一指标。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世界位次不断提升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但同时更要看到,中国经济的差距和不足,看到百姓生活水平仍待提高,看到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漫长。“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不但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甚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日本的发展,比如城乡之间、经济社会之间的发展比较平衡,而我们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差距很大。”相对于GDP总量,人均GDP能更好地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数据,中国人均GDP在世界排在第100位左右。按照每人每天1美元收入的联合国标准,中国仍有1.5亿贫困人口。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近4000美元。从国际经验来看,这个阶段既拥有继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也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环顾全球,成功启动现代化进程的国家不在少数,能够持续推进现代化进程并最终获得成功却不多见。不少国家在迈入现代化进程后,最初的发展势头相当不错,后来却出现停滞甚至发生逆转,关键原因就是没有及时对发展方式作出调整。对于我国而言,要成功应对挑战,保持现代化的连续性,就必须把握全局、抓住机遇,使发展方式的转变,由市场的自发走向改革的自觉。

发展是第一要务。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就意味着未来5年中国的发展将要在“世界第二”这样一个起点上往前走。人均GDP将超过3900美元甚至突破4000美元,意味着中国社会已经开始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们的经济总量是世界第二,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排在世界第99位,人均国民总收入更是排在世界100位之后。

从“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各方面的情况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然具备较多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存在诸多挑战。一方面,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的差距扩大以及经济与社会、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等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成为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另一方面,伴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消费行为、社会利益格局和大众诉求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些都对现有的增长模式提出了重大挑战。从国际上看,能够达到中等收入的国家不少,但能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却不多,根源就在于不平衡、不协调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可持续,在于发展的模式没有根据世情、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变化而转变,最终落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我们要在这一重要时期实现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就必须未雨绸缪,切实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化解矛盾,这样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所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改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大力提升管理水平,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目前,我国在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产业结构不合理,突出的是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足;缺乏核心技术,主要是因为投入不足、机制不健全和人才不足;管理方式粗放,主要是决策机制不灵、内控机制不严、组织管理不精细。2009年,我国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明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008年单位研究开发经费产出的发明专利仅为韩国的1/5。创新效率不高使得我国对外技术依赖程度较高。比如,我国服务业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和质量远不能满足需求,这不仅加大了资源环境压力,也不利于缓解就业矛盾。要根本解决我国产业发展中的结构、技术和管理等方面问题,必须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各项改革,完善市场体制,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的竞争力。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重大举措

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这一基础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这些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未来五年发展有许多有利条件,比如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科技教育等发展的基础条件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使得发展的活力和潜力进一步释放等等。但在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中,也存在许多不利因素。

不利的因素集中表现在,就是我们发展当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个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矛盾更加突出了、加剧了。第二个问题就是几个方面失调,包括我们需求结构过多地依赖出口、依赖投资,我们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结构发展过多地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比重相对是比较低的,你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什么?应该依靠科技、依靠体制的活力,应该依靠管理的创新,但是相对来说,我们更多还是依靠物质投入,这个也应该转变。第三个就是妨碍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比较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但能源资源消费也大量增加。2009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美国的2.9倍、日本的4.9倍、欧盟的4.3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消费的铁矿石、粗钢、氧化铝和水泥分别达到8.7亿吨、5.67亿吨、2600万吨和16亿吨,约占世界消费总量的54%、43%、34%和52%。为了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要,能源资源进口越来越多,2009年石油、铁矿石等资源的进口依存

度都超过了50%。我国自然资源禀赋总体较差、人均拥有资源量偏低,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正在逐步提高,能源资源供应风险明显增加。如果说一些短缺资源可以通过进口解决,而生态环境是无法直接进口的。当前,很多地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承载能力下降。近年来,一系列水污染事件,一些地区的重金属污染事件,再三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如果继续沿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增长路子走下去,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将进一步加剧,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只有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才能增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更好地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需要

经济发展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是经济发展的有效保障。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改革成果,是“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内容。“十一五”期间,我国在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的同时,社会事业较快发展,民生得到较好保障,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比“十五”末实际增长了47%和38%,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也要看到,有的地方,经济发展了,青山绿水没有了,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与经济增长不相匹配;居民收入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偏低,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在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领域,投入不足,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问题仍较突出,这些都不同程度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破解这些难题,出路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始终把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工作首位,努力使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每一场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标准。对社会主义中国而言,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不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顺应人民的新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证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人民从发展中共享成果,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下载转变职能 加快拱北经济社会双转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转变职能 加快拱北经济社会双转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推进经济社会两转型经验交流

    **市针对煤炭资源枯竭的实际,打转型牌,借转型力,做转型文章,着力推进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通过强化理念、 构建平台、提升产业、破解难题,有力推进了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上半......

    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加快经济社会大发展

    刚才,李群书记代表市委作了重要讲话。深刻分析了当前我们面临的竞争态势,从实现赶超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更高的任务目标。李群书记的讲话对形......

    关于加快推进政府转变职能的调查思考

    关于加快推进政府转变职能的调查思考按照市委统一要求,组织市监察局、发改委、财政局、人社局、编办、行政审批中心、法制办等单位,对如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行了认真的座谈,同......

    加快转型跨越发展

    加快转型 跨越发展 为建设富裕文明秀美和谐 中国杂粮之乡而努力奋斗 ——中国杂粮之乡朱碌科镇发展纪实 辽西美丽小镇——朱碌科,素有中国“小杂粮之乡”的美誉,丰富的物质......

    加快转型升级[最终版]

    2011年1月22日在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广东省人民政府省长 黄华华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

    加快经济转型2

    为什么说我国既有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09国际经济与贸易1班叶润康3109010465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使2009年成为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

    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大讨论

    延川县国土资源局关于深入开展“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我们怎么办”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为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深入开展“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我们怎么办”大讨论活动的实......

    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推荐]

    实施三项措施,着力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着眼推动科学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和市场规律制定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大力支持企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