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省法学专家学者为社会管理创新献计献策(大全)
云南省法学专家学者为社会管理创新献计献策
2012-05-29 16:13:08点击:32 2012年4月20日,云南省法学会主办、云南大学法学院承办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依法治省”专题研讨会在云南大学科学馆举行。省法学会副会长、省政府法律顾问室副主任陈晓光,省法学会副会长、云南大学法学院院长陈云东、省法学会专职副会长郭品以及我省党政机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专业服务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40余人出席座谈会。
研讨会上,高巍、李光懿、况继明、李婉琳、陈庆云、刘华等6名专家学者就特殊群体毒品犯罪规制、法院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破解社会管理难题、人民调解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价值、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保护以及综合行政执法的职能扩张等专题作主题发言。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提出了相应的观点和建议。
省法学会副会长、省政府法律顾问室副主任陈晓光充分肯定了本次研讨会的意义和成果,要求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要结合我省社会管理的实际,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虚拟社会管理等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提升社会管理的法治化水平;省法学会副会长、云南大学法学院院长陈云东对6篇主题发言作了点评,要求专家学者要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开展法学研究。
与会专家认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主题,围绕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为目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但成为我省党政部门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成为摆在社会管理专家学者和法律服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时代课题,全省法学法律工作者要始终立足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更加注重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要始终立足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地理区位特点,更加注重对周边国家法律问题的研究,为桥头堡建设服务;要始终立足于我省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多元的特点,更加注重涉及少数民族法律问题的研究,为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服务,走出一条符合云南实际的社会管理创新之路,更好地为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献计献策。
第二篇: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为政府“瘦身”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为政府“瘦身”
2010年11月08日 04:46成都日报
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社会建设与发展,需要从过去的“大政府、小社会”实现向“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多方共管新格局转变。
近年来,锦江区一直致力于有关“小政府、大社会”的生动探索和实践。
2008年,锦江区开始着手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拉开了街道管理改革创新的大幕。从街道职能转变到社区新型治理机制的构建,从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到积极吸纳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短短两年,在转变政府职能、探索社会管理创新和城市新型管理机制上,锦江区实现了三步走。
改革,系统、有序地推进社会管理制度创新,建立了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建和谐社会的良好局面。
2010年11月5日,锦江区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召开。锦江区将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作为本次机构改革的核心和首要任务,更加强化对全区经济社会事务的统筹协调,更加强化执法和监管体系,更加强化社会管理,更加注重公共服务,更加关注基层治理机制建设,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作用。在转变政府职能的路径上渐行渐远的锦江区,这次改革也打上了“纵深推进”的标记。
我们相信,锦江区的改革仍将持之不懈。而其步入深化、走向全新的改革和探索,更加值得我们期待。
A街道职能之变
从抓经济转向
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在锦江区,街道办事处的职能之变,始于2008年。
作为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市街道办事处职能转变试点之一,2008年6月,锦江区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街道办事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决定》,将街道办原来承担经济管理职能彻底剥离出来划归区政府相关部门。
改革后,街道主要负责基层党建、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社区建设、安全监督、应急管理、社会稳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8个方面35项具体职责,工作重心从发展经济转移到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上来。
相应的机构改革接踵而至。区上成立了社会建设工作委员会;在机构设置上,及时调整街道内设机构,撤销经济发展科,成立社会事业科、社会管理科。与此同时,全区16个街道设立28个社区公共服务站,作为政府在社区的服务窗口。在财力保障上,按照“明确职能、核定人员、保证财力、奖励先进、逐年增加”的原则,将各街道的预算管理体制由“一级财政管理体制”调整为“部门预算管理体制”。
通过内部机构调整和机制调整,改革的方向直接面向社区、面向院落、面向辖区内老百姓。
相应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向辖区内群众提供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内容在不断丰富;为改革提供的资金日趋有保障,人力保障也日趋完善。
为组建起职业化、专业化的社区公共服务队伍,锦江区财政和人才队伍向街道和社区倾斜,共择优聘用428人充实到社区工作,并提升了社区工作人员待遇;同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新增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投入公共服务,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并形成长效增长机制,年均增长达到41.5%。
与此同时,为更好地承接街道办事处剥离出来的经济工作职能,2009年9月,锦江区按照产业发展规划,打破街道行政区划,将全区划分为5个经济功能区,成立管委会负责相应区域内产业发展规划、招商引资以及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等工作。
公共服务与经济工作职能相分离,真正实现了“术业有专攻”。街道办事处主任们普遍反映:“职能转变后,城市管理、社区就业、社区稳定、社区救助以及提供公共服务成为我们最关心的事”。
B社区治理更新
构建
“小单元治理”新模式
社区居委会,原本是群众自治组织。但长期以来,由于职责不清,社区居委会在职能上存在着错位、越位和缺位的现象,承担着大量行政事务。
在完成角色转换的各个街道,开始把工作重心转向引导和带动社区摸索如何实现自治。改革的触角,顺理成章地延伸到了社区。
以创新社区治理机制,加强社区建设作为重要内容,重点打造“三架马车”,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和社区居民委员会为自治基础、以社区公共服务站为服务平台的新型基层治理结构。
2008年10月,锦江区下发《关于完善城乡社区治理机制,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意见》,并且配套出台了《社区工作准入审批暂行办法》等一揽子办法。
突出社区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将治理单元划小,细化到院落、楼栋,甚至某个群众性团体,构建起院落党支部“一辕牵引”、院落议事会和自管小组“两翼平衡”的治理模式,这项实践成果后来被总结为“社区小单元治理”模式。
为延伸街道办事处在社区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全区设立了28个社区公共服务站,办理与社区居民民生事务密切相关的劳动保障、社会救助、残疾、教育等14个部门5大类62项服务事项。
通过社区工作准入、政府有偿购买服务、吸纳社会组织参与管理和服务等措施,彻底改变了社区承担大量政府行政事务性工作的现状。这意味着社区居委会可以从以往繁杂的任务中解放出来,专心做好社区居民自治工作。
社区治理的变革,带来全区60个社区的巨大变化。通过社区治理机制的探索,锦江区理顺了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站等社区组织的职责和关系。2009年底,锦江区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
通过加强对社区工作指导,建立健全社区各项会议和工作制度,畅通社区居民意见建议表达、收集渠道,使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进一步完善了基层民主建设,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也显著提高。
C社会组织激活
实现“民管民,非管非”
职能转移,谁来承接?
在顺利完成街道职能转变、社区角色归位的同时,锦江区的实践者发现,面对利益多元、生活多样的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社会组织作为政府与市场之外的第三方力量,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何培育社会组织,如何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成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
去年底,锦江区区委、区政府出台 《关于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的意见》以及《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项目指导目录》等一揽子相关配套文件。
在制度设计上完成规范后,今年3月,锦江区启动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改革,探索新形势下社会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路子。
改革最先在7个街道办事处开展试点。每个街道层面,都建立“一站两中心”,即社区公共服务站和社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社会组织指导服务中心,实现了民间组织管理服务民间组织,非盈利机构管理服务非盈利机构的“民管民,非管非”的“孵化器”模式。
实践中,登记制度成为体制破解难题。锦江区在全市率先实行登记备案双轨制,由重入口登记向准入和日常监管转变。
在为社会组织发展“松绑”的同时,尝试引入群众评审机制,从人选、登记、公示、审核四个方面严格把关,保证社会组织的质量,建立可进可退的通道。
从“孵化”到培育,锦江区已经探索出了社会组织发展的全新路径,社会组织的力量迅速壮大起来。
仅今年上半年,锦江区登记类社会组织231家,其中试点以来新增20家;备案类社会组织从无到有,发展到169家。
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政府的一些职能向社会组织释放和转移。锦江区为此建立了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渠道和机制,通过建立完善相关制度,明确政府购买项目内容,细化购买服务流程,将政府不必直接组织实施或由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可以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公共需求的一些具体事务,交由社会组织来组织实施。目前,区级相关部门及街道已实施社会组织购买服务项目45项,涵盖了社会管理、社会事务、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就业保障等多个方面。
而另一方面,通过实施政府购买服务,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社会组织的造血机能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锦江区有关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的试点工作,引起了从省、市到中央相关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一个个调研组纷至沓来,对锦江区的改革进行微观聚焦。5月12日,民政部有关领导到锦江区调研时提出,要及时总结锦江区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和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成功经验,并向全国进行推广。
D改革路径日渐清晰
三项改革
环环相扣一脉相承
不难看出,锦江区进行的街道办事处职能转变和社区新型治理机制,为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管理打下了基础,而培育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又为政府“瘦身”提供了可能。
三项改革环环相扣,一脉相承,锦江区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路径日渐清晰。
眼下,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正在全市上下如火如荼地展开。改革的初衷,在于理顺职责关系,提高行政效能,强化政府责任和义务;改革的核心,在于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构建体现本级政府功能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归宿,在于变经济建设型政府为公共服务型政府,最终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这也正是锦江区历时两年创新探索的目标所在。
记者发现,在锦江区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不少亮点引起了多方关注,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在锦江区民政局加挂社会组织管理局的牌子。对于这一在西部地区首开先河的创新举措,有关负责人认为,加挂牌子是一个开始的信号,进一步明确了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管理服务和监督职能。下一步,在社会组织管理方面,该区将进一步完善工作机构,成立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和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强化对全区社会组织的统筹规划、登记备案、监督管理、协调指导等管理和服务职能。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努力,不仅仅在于此。
在《锦江区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中,脉络清晰可见:积极探索政府职能转变的方法途径——以转变街道办事处职能为突破,以完善功能区管理体制为抓手,以加快社会组织培育为载体,以大部门管理体制改革为关键,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为切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基层管理体制,促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有效强化,政府监管职能不断优化,基层民主自治逐步深化。
“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的事情界定清楚。”锦江区编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按照这一思路,编制部门将重新梳理相关部门的职能职责,尽快制定“三定”规定。
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下一步,锦江区将全面规范政府部门职责,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凡是公民、法人和社会组织能够自主解决的事项都应转移出去,切实减少政府对企业和社会的直接干预。进一步清理和精简行政权力事项,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减少行政管制。对政府不必直接组织实施的社会事务,引入市场机制,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参与运作,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
全方位改革和一系列改革举措正有序推进,锦江区的探索,值得期待。
第三篇:创新社会管理[范文]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既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稳步提升的同时,我国还存在社会发展滞后的问题,比如收入低、就业难、看病贵、房价高、保障弱等,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同步,既是发展的重点,也是当务之急。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就是要切实增强群众意识、站稳群众立场、做好群众工作。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思想基础。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增强群众意识、站稳群众立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通过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夯实社会管理的群众基础。(思想为基础)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就是要着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增进人民福祉,始终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当前,要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尤其要着力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真正为群众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尽快改善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解决困难群众的后顾之忧。(民生为抓手)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就是要突出人文关怀、着眼化解矛盾、维护和谐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完善多方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整合基层社会管理资源和力量,增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和效率;加快建立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和决策纠错机制,从源头上预防社会矛盾和风险。要突出人文关怀,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要着眼化解矛盾,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健全社会矛盾和纠纷调处化解机制。要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高全社会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提高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制度为保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生活满意度,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要求,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有力保障。
第四篇: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
第一讲为何要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
一、社会转型对社会管理的挑战
1、政府社会管理的能力遭遇瓶颈,公信力下降。
财政状况;体制机制;管理手段;人员能力;事务繁杂;新事物层出不穷。
2、社会风险的不断增多。
中国社会转型的风险:制度性风险;阶层性风险;分化心理性风险,现代社会风险。
1)、制度性风险:贫富差距拉大,导致社会人民群众不满和仇富现象,阶层对立;社会保障滞后;腐败问题严重,导致人民不满和仇官现象。
2)、阶层性风险:激化社会矛盾。
一是社会主要群体弱势化,削弱党的执政基础。二是中间阶层发育缓慢,中间阶层是社会的推进器;三是精英群体的结盟,其他群体很难上升和发展,使社会不公平。
3)、文化心理性风险:
一是平均主义心态;二是社会信任危机,政府、企业、个人不诚信问题严重;社会焦虑加剧,每个人出现焦虑。
4)现代社会风险:核灾难;生物基因;生态;经济金融风
险;
5)、从人口到社会结构:老龄化,城市化,流动人口,社会分化。
二、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只有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才能化解各种风险;才能更好的实现民主法治;才能形成社会的诚信友爱的风尚;才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使社会充满活力;才能维护社会的安定 秩序;才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事关执政能力和地位:我们的党只有不断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才能增强党的执政能力。
第二讲社会管理的理念和经验
一、基本理念:谁管,管什么和怎么管
1、社会管理是对整个社会的管理。就是国家由权利部门和授权的部门依据一定的规则,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干预、协调、调节、控制等,目的是提高对社会活动的管理来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2、社会管理的主体:政府和民间组织。
3、社会管理的内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发展。
4、社会管理方式:不局限于监督和控制,社会生活和社会服务。
综上,社会管理的定义是: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委促进社会系统党的和谐运行和良性发展,共同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5、社会管理相视的概念:社会建设、社会工作、社会控制、公共服务。
二、传统的社会管理
1、儒家的社会管理思想:孔子提出来的德治的思想,用仁爱的方式管理社会;梦之提出来的仁政,主张刚柔相济。二者的结合就是以德治国。管理者要有更高的道德水准。
2、道家的社会管理思想: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了遵循自然规律。无为而治。
3、法家的社会法律思想;反对礼制,主张法律的,刚性的管理制度,是站在统治的地
位提出的主张。重法、重势、重术。依法治国。
三、西方的社会管理:
四、我国的社会管理创新的提出:
1、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群众观,矛盾观,思想教育,全民动员,社会、经济、政治高度一致。
2、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法制观;稳定观。
3、1992年到2002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处理好社会突出问题;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第三代领导人突出}
五、社会管理创新的提出和完善
2004年9月16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这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我国社会建设和管理指明了方向。
2005年2月21日,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会议是提出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更新社会管理理念,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
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研讨班上讲话时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社会管理创新,首次以重要篇幅写入“各级政府一定要把社会管理创新和公共服务摆上政府更加重要的置......”。
陕西12.5规划,第十篇提出: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和谐陕西。
第三讲社会管理体制如何布局
经过长期的探索,我国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具体来讲,就是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在体制机制是还处在不少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不断探索和突破。
一、党的领导:从范围上看党的领导是全方位的,覆盖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层次上看党的领导主要是体现在根本性、全局性、关键性方面。从方式上看党的领导必须是坚持依法执政。从功能上看党的领导是必须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
二、政府负责:制定政策完善法律法规;保证社会管理的财政投入;培育社会组织、引导公民参与管理。
三、社会协同:
1、党和社会力量的关系:任何政党都必须积极面对社会组织,善于和社会组织建立联系,将社会组织的力量整合到党的执政体系之中,并成为执政的资源。
2、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关系: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推动持。社会力量能够更好的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可以监督和制约政府,政府必须为社会力量提供发展的空间和法律保障,政府必须对社会力量进行协调和监督。
3、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合作关系和竞争关系。
四、公众参与:
1、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意义:公众是参与社会管理的主体之一,能激发社会活力,能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
2、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的意识:
3、培育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文化意识。
4、创新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
5、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方式:
第四讲维护群众利益的社会管理机制
社会管理说到底就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落实到具体工作上,就是要加强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利益的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群众矛盾,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权益。
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发展的关键时刻,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才能及时化解社会不和谐因素,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1、人民内部矛盾的体现:
1)经济生活领域: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的凸显;贫富差距悬殊;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增长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需求与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2)政治生活领域: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群众政治权利难以实现;群体性事件频发;民族宗教问题依然存在。
3)意识形态领域:新思想、新观念与旧思想、旧观念之间的矛盾;道德水平参差不齐;东西文化的对话导致的混乱。
2、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和解决之道
1)根源:社会经济根源;体制结构根源;思想意识根源。
2)解决之道:坚持优先保障生产权利的原则,解决群众生存、吃饭问题;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第五讲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一、基层关乎成败:基层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是社会管理的基石。
1、基层是社会矛盾的多发地,基层社会矛盾多发的根源是:追求经济利益思想的极端化;一些基层干部的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热点难点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基层党政机关压力大。
2、基层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难点:社会管理对象的多元化;社会管理内容的复杂化;社会矛盾纠纷群体规模化;基层人员流动频繁化。
二、城市社区管理创新
1、社区管理创新的必要性:社会管理重心在基层、服务在基层;社会稳定的因素反映的问题在社会上,但发生在社区,社区处于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风口浪尖,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2、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权责不称有责无权、管理缺位;人少事多任务繁重;设施简陋、资源缺乏;服务缺少、参与性差。
3、社区管理的路径:转变职能理顺关系;走向自治;创新模式搭建平台;
第六讲农村社会管理
一、当前农村社会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1、城乡差距引发农村社会不满:
2、农村土地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拆村并庄运动;土地规模经营。征地拆迁。
3、农村教育、文化、信仰问题。城乡教育差距大。
二、农村社会管理体制
三、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对策途径。
第七讲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
一、社会安全感问题凸显
公共安全是指事关社会众多人的生命、健康和公共财产的安全。安全感是人内的在街边需要。
1、民意表达的迸发:民众开始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中表达他们对于安全的需要。当前民众安全感缺乏,正好反映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与国家安全保障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2、经济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解决了中国几十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同时产生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个人私欲膨胀,同时,市场经济催生出来的私欲往往还和公共权力勾结连一起,产生出公权私用的腐败;
3、公共安全事件涌现:现在的安全事件不仅涉及传统的领域中食品安全、生产安全、能源安全、社会 安全、防灾安全经济安全等问题,同时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日益引起民众的关注比如生态安全、金融安全、社会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突发事件等,公共安全问题几乎以各种形式存在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危害的灾难性、范围的广泛性、影响的关联性演变的隐蔽性等。公共安全问题成因复杂,主要是是天灾和人祸的结合,并以人祸引发的公共安全事故为主。
二、把好食品的入口关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民生所系是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活、生存、延续,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1、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一是食品安全是以人为本,二是确保食品安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三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内容。
第八讲安全生产管理
一、安全生产的的本质全生产的目的就是使生产在保证劳动者安全健康和国家财产及人民...(00:02:44)
(二)当前我国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00:03:44)
(1)分割的监管体制导致权力分散。(00:06:12)
(2)基层安全生产监管力量薄弱。(00:08:53)
(3)安全惩戒制度不完善。(00:11:18)
(4)安全生产监督力量不够。(00:13:46)
案例 烟花爆竹安全监管联席会议制度(00:16:57)
联席会议制度的主要工作职能是,在省政府领导下,严格执行国家及...(00:18:33)联席会议制度要求,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主动研究涉及烟花...(00:19:20)
(三)理顺安全生产监管体制(00:21:12)
(2)增强企业安全生产的能力。(00:22:46)
(3)加大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00:23:19)
(4)增强安全生产的监督力量。(00:25:44)
四、群体性事件与和谐社会建设(00:29:48)
类型和特征(00:31:25)
社会群体性事件的类型(00:31:34)
农民的“以法抗争”(00:32:53)
土地问题是目前农民以法抗争的焦点(00:34:41)
农民土地抗争的当事方发生了变化(00:35:37)
农民土地抗争的地域分布发生了变化(00:36:59)
农民土地抗争的方式发生了变化(00:37:55)
农民土地抗争的冲突程度变得相对激烈(00:38:26)
农民土地抗争的语言发生了变化(00:39:05)
农民土地抗争的外力介入情况不同(00:39:55)
环境污染引发的维权案件值得注意(00:40:58)
第九讲工人的以理维权
工人维权抗争的原因复杂
工人维权抗争的主要方式
工人维权抗争走向联合劳资冲突将是工人维权抗争的主要形式
市民的“理性维权
物业冲突特征:暴力增多
业主维权的特点(房屋折迁问题突
维权性事件的基本特征
2008年6月28日贵州瓮安事件
社会泄愤事件对社会稳定的严重影响
社会泄愤事件突发性极强
2007年较大的泄愤事件
调整利益关系
社会不满会引发国家合法性危机
提高管治能力(00:22:28)
地方政府想尽一切办法迟报、谎报、瞒报、漏报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00:24:42)信息公开是依法处置的前提(00:
风险社会下的危机管理(00:27:49)
风险社会的概念与特征(00:28:52)
风险社会的特征(00:29:30)
风险社会视野下的中国(00:33:04)
社会风险如果得不到较好的解决和处理,累积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00:33:41)危机管理能力创新(00:34:26)
完善管理主体,营造全民积极参与管理的氛围。(00:38:01)
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危机管理机制?..(00:40:23)
第十讲社会管理中的社会组织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组织在协助政府加强社会管理方面发...(00:00:15)
一、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00:01:13)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扫描(00:02:42)
(二)发展的特点与轨迹(00:07:46)
在数量方面,我国社会组织的总量呈现为在曲折中不断增长到发?..(00:08:17)在组织体系方面,我国初步建立起门类齐全、覆盖广泛的社会组?..(00:10:08)在地域分布方面,我国社会组织发展整体推进,但是仍然存在着?..(00:11:27)在社会参与方面,人们社会参与的过程呈现出一个从有限群体的?..(00:13:41)
(三)社会组织的类型(00:15:56)
准行政组织。(00:16:30)
二、社会组织的“特异功能”(00:21:21)
(一)社会整合功能(00:22:07)
(二)中介沟通功能(00:27:58)
(三)公共服务功能(00:29:54)
(四)公权力监督功能(00:32:02)
三、社会组织的培育和管理(00:36:00)
首先,加强完善相关法制建设,创造有利于社会组织发展的法律和政...(00:36:54)其次,要改革社会组织双重管理体制。我国现行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主...(00:38:30)
第五篇: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
强化社会管理创新,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当前,我镇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而艰巨。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尤为重要。
一、坚持创新,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时期,切实打造一支“政治上、业务上、作风上”过硬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新时期的现实需要。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以新的思路和方法,打造一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无疑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一)抓思想建设,树立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理念。
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根本在于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结合工作实际和干部的思想实际,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政治理论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引导队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权利观和“公仆意识”,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大力弘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依法办事、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风尚。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使干部职工树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观念和大胆实践,勇于开拓的精神,能够适应新形势,树立新观念,开拓新思路,创造新业绩。
(二)抓素质建设,提升依法行政、服务群众的能力。
要不断提升干部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依法行政、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大力加强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一是要突出培训重点,针对当前工作的实际,贴近干部岗位需求,本着学以致用、急用先学的原则,在培训内容上,在培训内容上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要创新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提高培训感染力和吸引力,广泛开展各类岗位练兵、课题攻关等活动,以考促学,以老带新,以讲传技,使干部职工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自觉学习,自觉主动地研究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三是注重培训效果,强化师资力量,重点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干部的工作要求和特点,进行分级分类和全员培训。要严肃培训结果考核,全面提高干部思想道德、专业技能、科学文化、文明服务和身体心理素质。
(三)抓作风建设,大兴求真务实、执政为民的风气。
要加强队伍作风建设,一是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带着感情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千方百计地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二是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充实服务内涵,提高服务水平。三是要弘扬敬业、勤业、精业精神。在工作面监着历史转换的时期,要认清形势,适应变化、刷新职能、振奋精神,要深入开展推先进、树典型活动,切实在干部队伍中树立了一些树得起、叫得响、推得开的先进典型,让先进典型成为干部队伍建设中的一面旗帜。
二、打造社会管理创新新亮点
(一)建立“一站式服务”的新服务模式
为了使政府的管理纳入“服务、责任、法制”的轨道上来,必须大力改革传统的行政审批制,建立一种新管理模式。政府部门确定以提供“公共服务”作为本机构的管理宗旨,自觉地把自己从高高在上的“主宰”地位,降格到为广大群众的“服务员”身份,主动向“服务政府”模式过渡。建立“一站式”服务,不仅仅是简化办事手续,其深刻内涵在于顺应了管理的发展趋势,强调管理的互动性和参与性,管理部门并不是自己在进行“孤家寡人”式的管理,而是激发众多的群众进行自我管理。在以前的管理模式下,政府部门是通过制定繁琐的制度程序去制约群众,群众只能被动地服从管理,甚至有逆反心理。现在观念转变为:政府部门的管理不仅是“对”群众的管理也是“为”群众的管理,是为了群众更好地发展而提供的公共服务。尽管在形式上政府仍然是管理主体,但决非意味着群众仅仅是管理的客体,它也应具有管理的主体意识。这种意识其实是新管理模式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其成功的一个关
(二)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信息化是当今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镇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推进政务信息化,加强社会管理。整合资源,形成全面覆盖、高效灵敏的社会管理信息网络,增强社会综合治理能力。协同共建,完善社会预警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运行机制,增强对各种突发性事件的监控、决策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三)建立健全社区与部门“共建”制度
组织和协调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与社区党组织开展“共建”活动,努力实现社区资源共享、精神文明共创、社区事务公管、社区治安共保。
1、建立意见征询、反馈制度。利用社区党建工作会议等机会,听取驻社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对社区党建工作报告的意见,征求对社区“共建和谐社区”工作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及时反馈有关单位限期办理。
2、定期通报制度。把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重大事项、工作思路及时向驻社区单位通报,把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活动的情况及时向驻社区单位党组织反馈,促进工作开展。
3、驻社区单位帮扶社区制度。在一社区设点单位和驻一社区单位每年要提供一定物资、资金扶持,主动帮助一社区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4、评选表彰制度。每年组织评选社区“共建和谐社区”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党员,并予以宣传表彰,激发工作热情,推进社区“共建和谐新家园”工作扎实深入进行。
三、创新群众工作新途径,探索社会管理新机制
在新形势下,乡镇党委政府和各级各部门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新机制,科学谋划重点工作,深入群众察民情,联系群众解民难,问计群众集民智,引导群众聚民心,亲近群众促民安,服务群众保民生。
(一)“民情联系卡”架起“干群连心桥”
为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建立听取民情、了解民情的长效机制,推行“领导干部民情联系卡”制度。领导干部民情联系卡片以简洁、通俗的形式,正面详细注明了领导干部的姓名、联系方式、单位地址,反面附有单位的工作职能和业务范围,使广大群众易于接受、便于记忆。接到反映的领导要把老百姓所反映的问题和意见建议,详细登记在“听、解、帮、促”民情登记表上,单位“一把手”亲自负责,将问题进行逐条逐项的协调解决,再把结果逐一反馈给群众,直到获得群众满意为止。
(二)记“民情日记”建“民情台帐”
为了切实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加强党员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建立“零距离”党群、干群关系,开展了记“民情日记”建“民情台账”活动。记“民情日记”要求镇、社区干部走出机关,走进居民,真正帮助群众破解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民情台帐”要求围绕群众关心和关注的大事难事急事及意见建议进行登记造册,建立民情台账,进行双向反馈。对需要办理的事项及时反馈给镇分管领导和职能办公室,落实承办人,实行归口办理,并把结果及时告知当事人,对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向群众做好解释工作。为避免流于形式,乡党委还实行动态跟踪,不定期督查,让“民情台账”真正反映民情,彰显民意,赢得民心。
(三)“便民导引图”导引服务理念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精益求精,制作便民图:政务热线、医疗急救、交通旅游、名企名村、公厕指示„„把便民图打造成一张魅力剑南的名片。一张小小便民图,点点滴滴的惠民之举方便了群众,温暖了民心,拉近了群众和党委政府的距离。
四、立足源头治理,创新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宜关口前移,着眼于防止和减少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产生,为有序有效的社会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健全社会规范体系。要建立一整套社会规范体系,使各方面行为有所遵循。发挥传统社会规范体系的作用。中国传统上讲“仁”重“礼”,应充分重视传统社会规范的社会管理价值,有效加以利用。
(二)加强道德建设。加强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建设,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爱岗敬业、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培育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文明风尚。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
(三)要紧紧抓住并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尤其要注意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重组改制过程中保护好群众的合法利益。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在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和保障水平的同时,注意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减少由于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相差过大而引发社会矛盾。
(五)建立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机制。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管理状况的好坏。不少社会矛盾就是决策程序不规范、各方面意见反映不够、时机不当、负面影响考虑不周全造成的。因此,今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制定、重要项目审批、重大工程立项、重大举措出台,事先都要进行社会风险评估,把可能出现的社会风险、环境影响、矛盾纠纷及各类不稳定因素予以充分考虑,权衡利弊,科学决策、谨慎决策、稳妥决策。对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安全隐患和矛盾纠纷,预先制定防范化解措施,落实责任,把负面因素减到最少。
要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推进力度,务求取得实效。要加大对社会管理的投入,确保有人干事、有钱办事。要抓住目前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契机,明确社会管理服务方面需要抓的重点项目,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早立项、早建设、早见效。要建立健全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组织领导机制和地区、部门协作配合机制,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格局。要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鼓励、支持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中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并善于发现、总结、推广基层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深入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长效机制,以此推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