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报社发行中心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19-05-14 15:27: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暑期报社发行中心社会实践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暑期报社发行中心社会实践报告》。

第一篇:暑期报社发行中心社会实践报告

今年的暑假很快要到头了,至于暑假社会实践,我的工作单位是在一家报社的发行中心。工作了有将近一个星期吧,至于工作,其实没什么别的事,无非是搬搬报纸,接个电话,也就是我爸平常干的事,我只是跟着他一起罢了,以前放假我也是这样做的,可以说,我一直在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实践。个人感觉,这也是国家安排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真正意图,为的是让同学们通过在假期多多经历,多多学习,好为将来踏入社会做好准备,避免到时候难以适应。所以,我一直都认为跟着父母是最能够体验生活了,不过前提是你要有个对自己不溺爱,不偏见的爸妈!好在我的爸妈对我还算可以,什么都不隐瞒,什么都不避讳,所以我从很小起就开始接触所谓大人们的世界了,有时候出谋划策也是常有的事。社会实践,我一直在路上!

这个暑假,我一如既往,每天要么陪着妈妈看店,接触每位顾客;要么跟着爸爸,面对每个同事。可以说,企业事业两头儿跑,也是阅人无数。不过无论怎么跑,我懂得和人相处要以诚相待!不论是你的老板,你的客户,还是你的同事。坦诚相待,都是必须的。当然,这里说的“诚”,也不是要求你和别人共处时不说一句假话,不做一件虚事儿,那也不可能。要的是“害人之心不可有”。不是说杀人抢劫那才算害人,你面对别人心里有不正当的想法也是不对的,做人不要太功利,不要看谁都像一盘菜,那样不好。

人在社会,在不害人的前提下,自己也要多长个心眼儿。正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现在社会纷繁复杂,谁知道别人心里都想的什么,所以遇事遇人多点戒备也没什么不好,最起码能少给自家添些麻烦不是吗!不要等到自己把事儿揽进门了去后悔,那不就晚了么,世上哪有卖后悔药的呀!出事了不还得让你家人担么!所以说,做孩子的,能少让自己爹娘操点儿心就是对家做的最大贡献了!至于社会,你家里没事儿,就是对社会最好的回报。有首歌而不是说了么,“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小的国,才有大的家”。

所以说,社会实践只是一种途径,对学校来说无非是一枚印章,一纸报告,关键是我们自己要明白,通过社会实践要多多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不断学习,要抱着一颗不光为自己考虑的心,将来可以好好工作!也只有这样,父母才能对我们放心,社会才能对我们放心,国家才能放心依赖我们去建设发展,一切也才会有新的希望!

第二篇:暑期报社社会实践报告

暑期报社社会实践报告 实践地点:徐州都市晨报报社

实践时间:2010年7月12日2010年7月25日

实践内容:本人于2010年暑假在都市晨报,与一名同学跟随赵老师实习。

实践报告:

7月12号至7月25号,我有幸在徐州都市晨报进行了为期两个星期的实践活动。实践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这些收获将会使我终身受益。

作为一个新闻传播系的大一学生,在学校课堂里学到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次能得到在媒体实习的机会,让自己提前了解传媒并且把理论付诸于实践,我非常珍惜。有人说大一的学生不知道自己不会什么;大二的学生知道自己不会什么;大三的学生不知道自己会什么;大四的学生知道自己不会什么。于我来说,实习就是这样一个契机,让我明白了自己不会什么,于是才有了弥补的可能。

在报社学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人际关系。采编大厅里坐着的有领导,有主编,有见习,还有同我一样的实习生。来报社的第一天就一个感觉:实习生比较多。几乎每个编辑都带有实习生,有的甚至带了两三个之多,所以首先要取得的就是老师的信任。这些老师本没有带实习生的义务,我们这些半吊子水平的实习生也确实给他们添了不少麻烦,所以让他们相信我们是诚心诚意来学习的,我们能给报社帮上一些忙是很重要的。时间久了,我们和的关系都是亦师亦友的。大家都喜欢勤快的人,有些琐碎的小事是每个实习生都必须经历的。第一天我们被安排在阅览室熟悉报纸,这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并没有学到什么新闻知识,但办公室记者亲切友善的待人接物,和谐友爱的工作氛围,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勇气,我决定不管有多么枯燥,我都会

努力在这里坚持下去。每天早上我们都会帮老师做些清洁工作,给老师们倒水、拿报纸,眼高手低的大学生是不为人所喜的,只有给们留下好印象,他们才会逐渐信任我们,出去采访的时候也会尽量带着我们。其次,和实习生们的相处也是很重要的,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很疏离,彼此是同伴又是竞争对手,但毕竟是年龄相仿的人,交流起来也比较投机,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彼此就好像是对方的镜子,不多久,十几个人竟都成了朋友,这算是本次实践的额外收获吧。

这次实习中,最重要的是积累了实际工作的经验。理论说起来谁都会,但真正到了实际操作的时候,做起来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就拿采访来说,我们都知道采访前要做好准备工作,要明确采访的目的和重点,要具备必要的知识,要熟悉采访对象,要使采访的起点高,节省时间。但这些都是课本上的知识,实际情况是,很多时候,尤其对于都市报,我们面对的都是突发事件,没有时间先去了解采访对象,没有时间临时“具备”相关知识,即便是赶往采访的路上匆忙定下的采访目的和重点,多数情况下也会在置身于事发现场时发生改变,也会因采访对象不经意间说出的一句话而改变。另外,采访时遇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对来说是非常头痛的,因为不了解,采访就不可能深入,在采访对象侃侃而谈的时候,就会疲于应付,导致报道流于表面。所以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时刻处于采访状态中,随时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把每一次采访都当作是学习的机会。很多时候,我们这些新手欠缺的就是经验,只有接触的多了,我们的视野才能得以开拓,这对以后的工作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还要懂得创造访问的条件。通常到了新闻现场,我们首先要找到掌握总体情况的人,其次找一些一般参与者、知情者,然后是事件的外围人物,即旁观者和听说过的人。这三种人缺少任何一种就会让受众觉得报道不完整,缺少说服力。另外还要选择好访问的时机和场合。在一次工地失事的负面事件采访中,一些工人面对的时候守口如瓶,但私下里却单独电话联系反映情况,因为他们害怕别人知道是自己向透漏情况,害怕工地负责人报复。让我记忆

深刻的还有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穿衣服也要注意采访的场合。记得有一次采访的对象是珠宝商,到了现场以后,才发现他们都是西装革履,只有我一个人还是T恤衫牛仔裤,感觉特别尴尬。

带我的赵老师经常对我说,最大限度地让被采访者接受进而倾诉,才能算是好,在这方面我欠缺的很多。有一次采访需要了解当事人居委会方面的情况,赵老师让我单独电话采访,可是我问来问去问了一堆空话,没用,而且还让居委会的人觉得很委屈,因为当时听信居民的一面之词,潜意识里认为居委会什么工作都没做,不管有没有意识到,我的语气让居委会的人感到不舒服,但事实上居委会做了很多,这次采访很不愉快,后来赵老师重新打了个电话,先把我这个烂摊子收拾了,之后问到了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这次失败的采访让我认识到,兼听则明,不可相信一面之词,有时候弱势的一方并不是有理的一方,我们所遭遇的事实很少有绝对错的一方和完全对的一方,切莫让感情影响判断。采访的时候要把握好交谈的气氛,被采访者的身份很敏感,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让对方觉得的到来能给他一个澄清事实的机会,而不是来怀疑诘问追究责任的。还要注意问话要从具体情况问起,要从细节下手,问得简单明白,一个太过笼统的问题会让被访者觉得无从开口。此外还要及时组织问题引导谈话,问出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切莫让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

观察的能力是一个新闻传播者最基本的素质,它是取得第一手材料的唯一途径,以及把第二、三手材料变成第一手材料的主要手段,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观察会成为采访的唯一手段。有时候愈是细节的愈是特别的,很多报道都是因细节出彩,很多采访也是因细节而真实,能让判断采访对象言论的真伪。

采访的最后一步是核实,在都市晨报实习的这段时间里,我经历过的每一次采访都要在采访结束后向相关单位或个人核实,报纸上的一小块文字,看起来简单,但这四五百字要求亲身赶往现场,去采访、写稿、求证,无法核实的宁可抛弃不用,也不能冒着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去刊发,事实上每一篇文章在交到手中时,都要再一次审查。

至于新闻稿的写作,赵老师一再提醒我要有现场感,受众是通过的眼睛去感知新闻现场的,让受众感到在现场,才能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我们都知道新闻的五个“W”,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我却犯过这种乌龙错误,比如好不容易采访结束,忘记问当事人的姓名,比如兴冲冲从事发现场赶回来然后发现忘记记下事发地点在哪里,比如终于写完了一篇稿子忘记了向相关单位核实„„犯了不少错误,受了不少打击,心情难免低落,不过我相信人是在挫折中成长的,这些打击便是活生生的教材,我还没有参加工作,有了这些经历,也许在以后的工作中就能少走许多弯路。

这段时间的实习生活还锻炼了我的韧性,让我懂得一个新闻人要随时保持良好心态,随时调解心情。不是每次采访都能很顺利的,尤其是一些负面的新闻,除了要想方设法套出话来外,还要学会保护自己。关于套话,我的体会是“脸皮厚则无敌”,如果采访对象说“这个问题我不想回答”或干脆就不开口,如果不想放弃,就不要接他的话,大可从其他方面去问,契而不舍,是为无敌。

有时候一些不怎么难的采访,老师会让我自己去,每次出去她都会叮嘱我要注意安全,这几乎是她每天必对我说的话。这可不是一句客道话。有时候为了新闻的真实性,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采用“暗访”的手段。7月20日我们刊登了一篇报道《青蛙还在卖 市场管理办说“没权管”》,因为当时采访的时候,我们冒充要买青蛙的,赵老师用自己的手机给卖青蛙的打了个订购电话,稿子发出来后,那一整天,青蛙贩子就一直电话骚扰赵老师,让人不胜其烦。后来,在报社坐着的时候,偶尔会接到一些询问某某手机号的电话,刚开始我不怎么在意,就去帮他问该问的电话,但老师们提醒我们对于这类电话要警惕,采编大厅的电话大部分都曾公布到报纸上,很多被负面报道过的人和单位可能想通过报社电话询问手机,这中间有什么企图就难说了。忙碌而有趣的两个星期很快就过去了,拿鉴定表那天,我们有些不舍,向各位老师道别之后,我们又回到阅览室,翻阅着各种资料直到下班。如今,回首实践的两周,我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第一,我觉得自己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为我以后在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我提炼了几条新闻写作技巧:首先,必须树立新闻价值永远最重要的观念;其次,也还需注意稿件的质量。尽量少用“的”“了”等口语化的字词,追求语言简洁;另外,对于新闻事实的选择要“敢于放弃”;最后,也要注意写作上的模糊用语和精确表达的选择,使新闻更具说服力。

第二,报社记者的勤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们有时为了赶时间,就把饭带到报社吃,中午干脆在办公室睡觉,有时也长时间见不到他们,那是出去采访了,我不禁想起一句话:“新闻不是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捏造出来的,必须出去跑,只有到处跑,才能发现新闻。

第三,编辑老师认真、严谨的从业风格也使我深受影响,认真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两个星期是短暂的,却有着许多珍贵的经历和美好的回忆。经过这段时间的锻炼,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还要继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辜负报社老师两周以来对我的帮助,做一个合格的,让自己成为群众看社会的眼睛,不愧于“铁肩担道义”这几个字的重量。此时拿起一份《都市晨报》,定会有另一番感受,因为那里曾经有过我的足迹。我似乎能够感觉到每一篇报道中记者们为此留下的汗水,我开始看重、珍惜《都市晨报》了,是它,伴我走过了这个美好的、充满回忆的暑期报社实践生活。

第三篇:暑期报社社会实践

且行且珍惜

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已经结束了,一个月的“新闻民工”体验说短也不短。期间,我在《淮海晚报》,那个“我们离你最近”的地方学习着、感悟着„„选题、策划、采访、写稿、摄影,熬夜、中暑、晒伤„„经历了一件件说来普通又让我很是难忘的事情,充实感、无力感、紧张感、成就感„„成了一个典型的矛盾综合体。但回过头来想想,还是觉得纠结有理,毕竟收获颇丰,不管是采访写作的专业实践,抑或是处事做人的人情世故,都是受益良多。

一个月前,我如愿以偿的来到晚报实习,进了社区部,一个刚成立不到一年的新部门,也见到了我的记者老师,金海洋。皮肤黝黑,个子很高,一直盯着电脑屏幕敲敲打打,不时地翻着面前的采访本,看得出是一个认真务实的好记者,但当时的心里是晃荡的,“貌似是一个不好亲近的老师”这一想法占据了全部思想,不禁为以后的实习开始担忧。不过,在日后的交流相处中,可能是因为老师觉得我是抱以认真端正的态度来实习的,开始“正视”起我的存在,每天用小鸟电动车载着我,顶着毒太阳,提着照相机,穿梭于淮安的大街小巷,一个月下来,惊觉自己竟成了个“淮安通”,哪个街道、哪个小区,在我这个路痴的心里竟有了个大概的了解。

在路上,我和老师会有很多交谈,大部分围绕新闻策划和采访写作;在报社,我们也会为了一个选题讨论上好久,甚至会因为一些小分歧而发生争论;回学校,我们会因为一些新闻点的确定和采访信息的沟通而通电话、聊QQ„„老师告诉了我好多,采访的“GOAL”定理;稿子要抓好新闻点,感动别人之前要先感动自己;采访对象的引语很重要;拍照仰拍的效果不错;有的题材采用黑白照片很有感觉;网络论坛是一个重要的新闻线索来源„„逐渐地,开始和老师熟稔起来,那个不苟言笑的老师也会和我开起玩笑,“我们是非洲人,你也加入我们啦!”、“看着你就觉得自己老了,差一旬了,伤不起啊!”„„很喜欢这种自在轻松的相处,良师,亦益友。

老知青、最美母亲、老党员、社区活动、爱心设岗、少儿阅读、安全游泳、老物件、相亲会、闲物调剂、小巷味道、城中村„„一个个采访专题让实习的每一天都是忙碌而充实的,白天采访、晚上赶稿的快节奏生活压力,不时地也开始接任务独立采访,压力很大,那时候的脱发是最严重的。

很辛苦,还记得整个夏天中最热的一天,往外面一站就觉得周身一股热气,太阳刺得人睁不开眼,热得人直吐舌头,街上的人也是全副武装,匆匆而过。我和两个男记者在外面跑了一天,采访调查,陀螺似的奔波,皮肤晒得生疼,记者的汗快滴到眼睛时就伸手一抹,感觉自己背上就是有一串汗直滴,一个采访点结束要奔赴下一个采访点的时候,总是会被车座上那滚烫的热度给吓到,那时候记者之间就会开起玩笑,“免费桑拿,不错吧?”“我们得弄个拉风的采访车,下雨太阳都不怕。”一天结束了,很渴很累,在走回宿舍时,人已经没有意识,一瓶凉水,一瓶藿香正气,打开电脑敲敲打打,最后一个字码完的时候,也就倒头躺了下来,眼珠滚烫,但,满足。

一个个辛苦的过程现在想来,也是一个不错的回忆,因为我坚持了,很庆幸。这些让我触摸到了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事、物。学新闻的人骨子里都有一种侠客情结,膜拜南周的那种铁肩辣笔,觉得正气凛人。然而,这次的实习也让我深切的体会到了社会的现实面,多少人独善其身已属不易,我们会被慢慢地磨去棱角。但看着市民们在拨打电话时的愤然,现场采访时的热情,那时候觉得自己仿佛是

可信赖的可依靠的,想要帮助别人的冲动力量一股脑的喷薄而出。毕竟,舆论的力量总是比想象中的大,记者还是能靠一支笔、一个镜头和一份使命感,去解决一些老百姓无法解决的问题,听到一声声感谢,那是无比惬意的满足,好像那和自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自己的事儿”了。

诚然,一个月,不长。但留给我的,已足够体味好长一段时间,一些人把他们付出代价和努力所收获的,无条件无保留的告诉了你,让人无限喟叹。记者知道的必须最多,说的又必须最少,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点点滴滴的经历都内化成内心财富。

传媒1002班

221003024

王茜

第四篇: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报社实习)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记报社实习工作心得体会

与其说这是一篇社会实践报告不如说这是我为期近一个月的实习心得或者说一篇公开的日记。

不想去抄袭别人的报告该如何去撰写,不想去套用那些报告应有的格式,只想用最真实的文字为我近一个月的报社实习画上一个不满足的句点。

我喜欢文学,纵然我不是文学系出身。我喜欢课外的时候看那些饱含真情的文字,因而我经常幻想某一天我能用我的文字反映当今的民生问题。虽然我的文笔不算好,但也不一定就是拙劣的,尽管我不懂得如何“妙笔生花”,但进报社工作却是我进入大三以来一个挥之不去的念想。

这个想法就在大三暑假的时候实现了。

几番托人,才进的报社,也算是我们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报社,当然不能跟人民日报比,好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都会征订。在我进去实习前,我都一直在幻想报社的工作情况,那一定是忙碌的,每天一定连喝水的机会都没有,每个人都往返穿梭于各部门之间,说不定可以经常出去采访,体验做记者的其中滋味。

但是我错了,他们将我分派到校园副刊,跟着一位学姐学习。可是校园版恰恰暑期停刊,每天上午只看到偌大的办公室只有寥寥几人。下午两点以后,各位学姐才姗姗来迟。或许这是天气炎热闹的或许暑期没有校园版,她们也正放着暑假。

幸而,这个部门还接一些外面的版面做,要不然我可真是“无所事事”了。

记得梁晓声有说过类似的话,不论一本书有多浅显,能从上面提取到精华也不算浪费时间了。就是因为这句话,我告诉自己不论事情有多小能学到一点本领也算不枉此行了。

私下的时候,我跟各位学姐央求过,请求她们尽量给我事做,即使是跑腿的活,我也愿意。她们都答应了。但。。。事情从来不会那么尽如人意。刚进去的实习生就像小品里常说的“超生的孩子,计划外的”,有谁会去信任一个实习生有着和她们一样的能力去校正一个小小的版面。

我很感谢最终把版面放心交给我校正的学姐和师傅,因为你们,我才发现我的文学常识还有着很大的漏洞,我的语文学习原来还粗陋得很,还需要更加精益求精。原来我一直忽略的错别字和标点此时成了我在这个部门工作的绊脚石。现在的我,虽然不在那里实习了,但经此一行,我想以后的我会更加注意这方面的学习。

另外,我是学广告的,能在报社学到一些关于报刊排版的技术也算我这次实习的又一个收获。有一定广告软件的学习基础,学习起排版软件就不会特别困难,我想如果要我照着已经出刊的版面,给我上面的素材,我应该可以利用排版软件排出一个一模一样的版面。

再有,能在报社拜读别人的大作,也算是我在那里实习的一大乐趣。文学学习终究不能“闭门造车”,还得抬起头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我有幸第一时间读到一些文字朴实却不失内涵的文章。用“口有余香”来形容也不未过吧。但凡事都有两面,对于报社采纳稿件的方式我不太赞同。虽然报社报道的事情是我们城乡一带的,但是文学上的事情总不应该有地域观念。最大可能地吸收地方上的稿件而次之考虑外省来的,终究会遗漏掉精华。

虽然地方不缺这方面的人才,但也容易鱼目混珠。曾改过一篇稿子,那篇稿子是来自一位70多岁的长者,行文方言味浓重,但有多处成语搭配不当,直白地说就是乱用,句子杂糅,错别字、标点错用那更是不下五处。所举事例的不恰当就不论了。或许投稿的精神是可嘉的,但我仍然觉得文学学习应该一丝不苟。更令人乍舌的是,这位老者还是地方文坛上较有资质的“泰斗”。虽然学姐告诉我,老者以前因当时生存环境局限没有上过学,但我仍然觉得“活到老,学到老”这话是具有其意义的。落下的功课可以慢慢补,虚心求教至老都不能丢,一味的固步自封,就容易“贻笑大方”。或许我不应该用犀利的语言对待这样一位长者,但我实在为真正的“泰斗”——泰戈尔先生抱不平。

在我进报社的时候,嫂嫂就告诉我,如何与人相处也是我在那里实习的又一个课程。没错,这点在我进报社前就意识到了。我一直认为自己的性格从小学的内向、沉静,不愿说话到现在的说话“肆无忌惮”,外向、喧哗,有了很大的转变。原来我一直都是错的,在一个陌生得没有任何人能说笑的环境,我总是像一只蜗牛一样用少说话的性子来包裹,保护自己。做任何事都缩手缩脚,实在是我对眼前的各色人物都不了解,我不知道如果我放开了做会招致何种非议。钱钟书先生说的“落索身名免谤增”这句话在今天看来的确有它的现实意义。我不否认我是一个好强争胜的人,对待任何可以索取功名的事情,都用苛刻,甚至有时要求眼前之物近似完美的态度来对待。这是朋友,乃至那个与我起争执的女生一语道破的。因而,我在报社的时候,极力控制自己要少说话多做事,虚心求教。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那在任何地方工作生活,认识的人越多自然也越有好处,这大概就是人常说的人脉广。或许我一直生活在象牙塔,对人脉这个词不会过于注重。只觉得在大学生活,认识的同学多,出行相伴的人也会更多一些。在当今社会,我不否认,人脉广的确有它的好处,那自然做任何事都可以水到渠成。我相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认为增加人脉是为了遇到困难有人帮忙疏通。但对于我,我觉得人脉广,只会让我工作起来舒心、快乐一些。认识的人多,点头打招呼的人也多,这证明自己不是孤身一人,就不会产生一种城市的“孤独感“。以前在学校,面对的都是同龄人,我们会有很多话题去认识你想认识的同学。但是出了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可能要面对不同年龄阶层的人物,那个时候恐怕一肚子的话题都未必能找到一个有用的去打开对方的话匣子。我承认在这方面我的确很失败。我总以为我是要去面对和我一样年龄的人,从来都没有做好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的准备。虽然我仍然受着象牙塔的保护,但现在的我们也不再是那个脑海里只有安徒生童话,单纯得没有一丝杂念和想法的孩子。我明白“债台高筑”这个成语的意思,人情债有时候会比有形的钱财债务更让人焦头烂额。

我没有面面俱到、八面玲珑的处事手段,或许是我接触的人物过于单一或许是我的性格使然。我习惯交朋友都只交志同道合者,我总是把我看不惯的人或事一气摒除了。我习惯交朋友用时间来验证结果。所以我每次身处陌生环境的时候都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对每一个向我投来好意目光或者诚恳微笑的人都抱着怀疑的态度。这也是我为什么总是站在别人的角度对自身实行自我否定的原因。

在报社工作近一个月,我对自己所学的东西没有任何遗憾,不会觉得自己有多没用,遗漏了什么,但对于自己没办法在一个陌生的严肃的环境放开手去做,去和人相处这是我怒“其”不争的事实。也是为什么我所画的句点是不满足的。不过,鲁迅先生说得好“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有了一次正规的实习经历,以后的我就有胆量去尝试第二次、第三次。我不希望有一天我会被社会的风气所同化,总是戴着不同的面具生活,有宝钗一般圆滑的处事方式,只希望我能在任何场合都处变不惊,落落大方,与人谈笑风生。在每个人按司其职的同时,可以自然而然地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不再是急功近利,心浮气躁。

第五篇: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报社)

实习地点:**报社

实习时间:2011年7月4日——2011年8月28日

实习内容:本人于2011年暑假在**报新闻部热线组,跟随记者**实习。所发稿件多为消息,刊登于《**》《**》《**》等版面。

实习报告:

作为一个新闻系的学生,在学校课堂里学到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次能得到在媒体实习的机会,把理论付诸于实践,我非常珍惜。通过近两个月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有人说大一的学生不知道自己不会什么;大二的学生知道自己不会什么;大三的学生不知道自己会什么;大四的学生知道自己会什么。于我来说,实习就是这样一个契机,让我明白了自己“不会什么”,于是才有了弥补的可能。

在报社学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人际关系。采编大厅里坐着的有领导,有记者,有编辑,有见习记者,还有同我一样的实习生。来报社的第一天就一个感觉:实习生比记者多。几乎每个记者都带有实习生,有的记者甚至带了两三个之多,所以首先要取得的就是老师的信任。这些记者本没有带实习生的义务,我们这些半吊子水平的实习生也确实给他们添了不少麻烦,所以让他们相信我们是诚心诚意来学习的,我们能给报社帮上一些忙是很重要的。时间久了,我们和记者的关系都是亦师亦友的。大家都喜欢勤快的人,有些琐碎的小事是每个实习生都必须经历的。每天早上我们都会帮老师做些清洁工作,给老师们倒水、拿报纸,眼高手低的大学生是不为人所喜的,只有给记者们留下好映像,他们才会逐渐信任你,出去采访的时候也会尽量带着你。其次,和实习生们的相处也是很重要的,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很疏离,彼此是同伴又是竞争对手,但毕竟是同龄人,交流起来也比较投机,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实习的地方,彼此就好像是对方的镜子,不多久,十几个人竟都成了朋友,这算是本次实习的额外收获吧。

这次实习中,最重要的是积累了实际工作的经验。理论说起来谁都会,但真正到了实际操作的时候,做起来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就拿采访来说,我们都知道采访前要做好准备工作,要明确采访的目的和重点,记者要具备必要的知识,要熟悉采访对象,要使采访的起点高,节省时间。但这些都是课本上的知识,实际情况是,很多时候,尤其对于都市报,我们面对的都是突发事件,没有时间先去了解采访对象,没有时间临时“具备”相关知识,即便是赶往采访的路上匆忙定下的采访目的和重点,多数情况下也会在记者置身于事发现场时发生改变,也会因采访对象不经意间说出的一句话而改变。另外,采访时遇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对记者来说是非常头痛的,因为不了解,采访就不可能深入,在采访对象侃侃而谈的时候,记者就会疲于应付,导致报道流于表面。所以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时刻处于采访状态中,随时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把每一次采访都当作是学习的机会。很多时候,我们这些新手欠缺的就是经验,只有接触的多了,我们的视野才能得以开拓,这对以后的工作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记者还要懂得创造访问的条件。通常到了新闻现场,我们首先要找到掌握总体情况的人,其次找一些一般参与者、知情者,然后是事件的外围人物,即旁观者和听说过的人。这三种人缺少任何一种就会让受众觉得报道不完整,缺少说服力。另外还要选择好访问的时机和场合,在一次工地失事的负面事件采访中,一些工人面对记者的时候守口如瓶,但私下里却单独电话联系记者反映情况,因为他们害怕别人知道是自己向记者透漏情况,害怕工地负责人报复。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记者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穿衣服也要注意采访的场合。记得有一次采访的对象是珠宝商,到了现场以后,才发现他们都是西装革履,只有我一个人还是t恤衫牛仔裤,感觉特别尴尬。

带我的赵老师经常对我说,最大限度地让记者接受进而倾诉,才能算是好记者,在这方面我欠缺的很多。有一次采访需要了解当事人居委会方面的情况,赵老师让我单独电话采访,可是我问来问去问了一堆空话,没用,而且还让居委会的人觉得很委屈,因为当时听信居民的一面之词,潜意识里认为居委会什么工作都没做,不管有没有意识到,我的语气让居委会的人感到不舒服,但事实上居委会做了很多,这次采访很不愉快,后来赵老师重新打了个电话,先把我这个烂摊子收拾了,之后问到了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这次失败的采访让我认识到,兼听则明,不可相信一面之词,有时候弱势的一方并不是有理的一方,我们所遭遇的事实很少有绝对错的一方和完全对的一方,切莫让感情影响判断。采访的时候要把握好交谈的气氛,记者的身份很敏感,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让对方觉得记者的到来能给他一个澄清事实的机会,而不是来怀疑诘问追究责任的。记者还要注意问话要从具体情况问起,要从细节下手,问得简单明白,一个太过笼统的问题会让被访者觉得无从开口。此外还要及时组织问题引导谈话,问出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切莫让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

观察的能力是一个新闻记者最基本的素质,它是记者取得第一手材料的唯一途径,以及把第二、三手材料变成第一手材料的主要手段,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观察会成为记者采访的唯一手段。有时候愈是细节的愈是特别的,很多报道都是因细节儿出彩,很多采访也是因细节而真实,能让记者判断采访对象言论的真伪。

采访的最后一步是核实,在**报实习的这段时间里,我经历过的每一次采访都要在采访结束后向相关单位或个人核实,报纸上的一小块文字,看起来简单,但这四五百字要求记者亲身赶往现场,去采访、写稿、求证,无法核实的宁可抛弃不用,也不能冒着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去刊发,事实上每一篇文章在交到编辑手中时,编辑都要再一次审查。

至于新闻稿的写作,赵老师一再提醒我要有现场感,受众是通过记者的眼睛去感知新闻现场的,让受众感到记者在现场,才能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也许是由于热线部大部分的稿件都发在《**》《**》和《**》等板块,我们的采访尤其注意时效性和时间性,赵老师到达新闻现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表,记下记者到现场的时间。我们都知道新闻的五个“w”,当初上课的时候背得那叫一个滚瓜烂熟,平时也要求自己时刻记着,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我却犯过这种乌龙错误,比如好不容易采访结束,忘记问当事人的姓名,比如兴冲冲从事发现场赶回来然后发现忘记记下事发地点在哪里,比如终于写完了一篇稿子忘记了向相关单位核实……犯了不少错误,受了不少打击,心情难免低落,不过我相信人是在挫折中成长的,这些打击便是活生生的教材,我还没有参加工作,有了这些经历,也许在以后的工作中就能少走许多弯路。

这段时间的实习生活还锻炼了我的韧性,让我懂得一个新闻记者要随时保持良好心态,随时调解心情。不是每次采访都能很顺利的,尤其是一些负面的新闻,除了要想方设法套出话来外,记者还要学会保护自己。关于套话,我的体会是“脸皮厚则无敌”,如果采访对象说“这个问题我不想回答”或干脆就不开口,如果记者不想放弃,就不要接他的话,大可从其他方面去问,契而不舍,是为无敌。此外,即便真的被拒绝地一干二净也不必难受,如果被拒绝一次受伤一次,相信大部分记者也活不到现在。

有时候一些不怎么难的采访,老师会让我自己去,每次出去她都会叮嘱我要注意安全,这几乎是她每天必对我说的话。这可不是一句客道话。有时候为了新闻的真实性,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采用“暗访”的手段。7月8日我们刊登了一篇报道——《青蛙还在卖 市场管理办说“没权管”》,因为当时采访的时候,我们冒充要买青蛙的,赵老师用自己都手机给卖青蛙的打了个订购电话,稿子发出来后,那一整天,青蛙贩子就一直电话骚扰赵老师,让人不胜其烦。后来,在报社坐着的时候,偶尔会接到一些询问某某记者手机号的电话,刚开始我不怎么在意,就去帮他问该记者的电话,但记者老师们提醒我们对于这类电话要警惕,采编大厅的电话大部分都曾公布到报纸上,很多被负面报道过的人和单位可能想通过报社电话询问记者手机,这中间有什么企图就难说了。

经过这段时间的锻炼,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还要继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当不辜负报社记者老师几十天来对我的帮助,做一个合格的记者,让自己成为群众看社会的眼睛,不愧于“铁肩担道义”这几个字的重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f5a2a00100f6yz.html

下载暑期报社发行中心社会实践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暑期报社发行中心社会实践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报社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大学生报社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今年我读过了一个难忘的暑假,说是难忘,因为我没有回家,而是在报社实习工作了两个月,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太好了,我非常兴奋自己能够有一次参加社会实践......

    大学生报社实习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暑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活的节点,让我们去体验社会,走向实践,感受生存。今年暑假的实习让我收获良多,感慨良多。新闻学专业是一门务实的学科,对实践能力要求很强。从采访、写作到......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

    报社实习报告 ---公管2班 蒋云娥 从7月初开始,差不多1个月。在这30多天的日子里,见过了很多人,也经历了很多事。这些人和事,都让我体现到社会的现实与残酷;但同时也存在那么一群......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15篇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1 7月16日至8月16日,我有幸在xx报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践活动。实践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这些收获将会......

    报社实习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专题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温州大学大学生记者编辑“怀梦筑谐”暑期社会实践队。从中学到了很多,特别是去温州商报实习的那两个星期,对我的帮助特别大,也学到了很多,有了一些感悟。1,、专......

    暑期报社实习报告

    在采访的时候,一般的普通人都会有一种恐惧感,我们首先就应该帮助被采访者减轻恐惧,就跟拉家常一样,让他们慢慢放松,然后一步一步切入正题。采访过程中,也是采用各种手法让被采访者......

    暑期报社实习报告

    今年暑假我到《大河报》实习了一个月,真正的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了实践当中,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一些知识和经验,收获颇丰。 我的指导老师是大河报西区记者站的主任,是报......

    大学生报社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共5则范文)

    今年我读过了一个难忘的暑假,说是难忘,因为我没有回家,而是在报社实习工作了两个月,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太好了,我非常兴奋自己能够有一次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特别是在报社,这对我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