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顺: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时间:2019-05-14 15:17: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张宝顺: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张宝顺: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第一篇:张宝顺: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张宝顺: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9月30日上午,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和***同志在全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我省贯彻落实措施。省委书记张宝顺主持会议并讲活。他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和***同志重要讲话精神,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强化措施,整体推进,把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全省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会上,与会的省委常委、副省长围绕胡锦涛总书记和***同志的重要讲话,进行了深入讨论,交流了学习体会。张宝顺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胡锦涛总书记和***同志的重要讲话,认真总结了我国社会管理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全面部署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任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要深刻领会讲话关于社会管理形势的分析研判,既要充分看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利条件,切实增强做好社会管理的信心和决心,又要清醒看到形势发展变化对社会管理提出的严峻挑战,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准确理解讲话关于社会管理工作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重要论述,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同人民群众的意愿和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要全面把握讲话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部署要求,与时俱进地采取措施,坚持不懈地抓好落实,推动我省社会管理工作不断取得更大成效。

张宝顺指出,要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断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科学化水平。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抓好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工作,大力实施民生工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要着力完善体制机制,重点完善党委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息网络综合管理格局,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努力把社会风险降到最低程度、解决在萌芽状态。要着力加强重点人群管理,切实做好流动人口以及农村留守儿童、刑释解教人员等特殊群体的服务管理工作。要着力抓好两新组织管理,使非公经济组织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切实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独特作用。要着力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逐步推进社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真正把城乡社区打造成为政府服务管理的平台、居民日常生活的依托、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张宝顺强调,要切实抓好当前工作,努力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要认真组织开展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活动,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下访接访约访和包案包点等制度,着力解决群众在征地拆迁、环境污染、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集中化解一批时间跨度长、处理难度大和案情复杂、久拖未决的信访积案,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要全力维护重要时间节点的社会稳定,深入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制定好应对各类事端的处置预案,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各级党政一把手要做到硬道理与硬任务统筹抓、第一要务与第一责任一起担,把更多的精力、注意力放到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上来,力争使本地区社会管理服务水平实现新提升、迈上新台阶。

张宝顺:积极创新社会管理 着力构建和谐安徽

时间:2011/9/16 8:24:37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今年2月,中央专门就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指明了工作重点和着力方向。近年来,安徽始终坚持把社会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构建和谐安徽培植物质基础、凝聚精神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制度保障,经济社会持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按照“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求,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将更多资金投向民生领域,地方新增财力80%用于改善民生,逐步变吃饭财政、建设财政为民生财政。自2007年起开始实施民生工程,4年累计投入854亿元,惠及6000多万城乡居民。今年继续实施33项民生工程,投入规模388亿元。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在全国率先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全覆盖,基本药物价格平均下降50%左右;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持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开工率今年上半年达到77.9%,向着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坚持兴皖必先富民,突出富民优先导向,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实施“十二五”居民收入倍增规划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进就业提升工程、创业富民工程、民生普惠工程和财富增值工程,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源头治理,着力完善体制机制。体制机制管源头、管长远。我们坚持关口前移,把体制机制建设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性建设,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出台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2010年,全省共对国有企业改制人员分流、重点工程建设拆迁安置等714件重大事项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其中暂缓实施53件,有重大风险不准实施的49件。创新信访工作机制,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在全国率先开展市县乡党政领导干部开门接访、带案下访活动。今年上半年,全省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开门接访6650人次,受理信访问题10946件,办结率达84.4%;出台《关于办理人民网网友给省委书记留言的暂行规定》,实行一日一清理、一周一回复、一月一办结、一月一分析,妥善解决了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化解“情理之中,法度之外”的疑难个案,省、市、县三级同步建立涉访特困救助资金,化解个案2976件,息诉息访率达98.3%。2010年,我省信访形势稳步好转。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在全国率先建立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机制,对突发事件及时回应、准确引导、妥善应对,有效防止了舆论热点的形成和扩散,安徽的舆论环境持续优化,安徽形象得到全面提升。

坚持服务为先,着力做好重点人群管理。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实现由防范、控制型管理向人性化、服务型管理转变。安徽是人口大省,让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顺利融入城镇,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至关重要。我们坚持把户籍制度改革作为解决流动人口问题的治本之举,放宽城市落户条件,积极推行以居住证为核心的“一证通”制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扩展,努力使流动人口平等享受市民待遇,切实增强流动人口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我省有330多万农村留守儿童,让这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是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我们成立了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把留守儿童活动室和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纳入省级民生工程,积极推进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实验示范区建设,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得到较好的改善。刑释解教人员是需要社会给予特殊关爱的对象。为做好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我们建立健全刑释解教人员与家庭、组织相互衔接的工作机制,建立刑释解教人员职业培训基地113个、过渡性安置基地296个,帮助解决落实户口、家庭接纳、基本生

活等实际问题,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树立生活信心,顺利融入社会。

坚持重心下移,着力打牢基层基础。社会管理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近年来,我们不断强化基层导向,坚持抓基层打基础,积极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网络。我们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大力宣传沈浩、王坤友、房玫、胡承霖等一批重大先进典型。全面实施乡村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扎实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从省市县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派4批共14000名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村担任党组织书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明显增强。着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积极打造精品社区、示范社区和标准化社区,深入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创建活动,推进社区居民依法民主管理社区事务,城乡社区日益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平台、居民日常生活的依托、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我们把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补充,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采取提供开办补贴、场地支持等措施,促进公益性、社区性社会组织发展,引导它们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为应对互联网飞速发展带来的挑战,我们于2006年在全国率先成立网络管理机构,组建省级“千人网军”网评员队伍,实行24小时值班、舆情会商研判、有害信息处置协调联动、舆情监管目标考核等制度,不断提高虚拟社会管理水平。

坚持教育引导,着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民生的改善,都离不开思想道德的支撑和保障。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群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组织开展千名理论工作者下基层、万名党员巡回宣讲、社科知识大普及、人文讲坛等活动,推动了党的创新理论学在基层、用在基层,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更加巩固。大力弘扬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入选全国道德模范的人数居全国前列,“中国好人榜”上榜人数连续3年居全国第一。大力开展网吧网络、荧屏声频、校园周边环境等专项整治,深入推进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社会文化环境进一步优化,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规模和水平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坚持为民惠民、共建共享,文明创建向纵深推进,49家单位、24个村镇进入全国文明行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滋养人们的心灵,对修身立德具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我们充分发挥安徽人文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强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出电影《第一书记》、话剧《万世根本》、电视剧《开天辟地》等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精品力作,文化民生进一步改善,公民道德水平和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已经初步走出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社会管理路子,呈现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的良好局面。我们感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工程,切实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努力以民生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必须从源头上根本上基础上解决问题、减少矛盾,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源头治理,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制度建设,推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有效性;必须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在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的协同自治作用,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做到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必须加强虚拟社会管理,主动占领网络阵地,积极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引导广大网民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促进者、维护者;必须强化基层基础工作,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为社会管理奠定坚实基础;必须强化制度保障,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强化虚拟社会管理、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特别是食品安全管理等方面,加强相关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当前,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跃上新的平台,正处于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同时也处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凸显期,社会建设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社会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十分艰巨。

我们将认真贯彻中央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今年“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把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加强政策制定,加强工作部署,加强任务落实,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为推进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大业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原载《求是》杂志2011年第18期)

第二篇:不断提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质效和水平

不断提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质效和水平日前,市委政法委召开全体人员会议,专题学习省委书记罗志军在淮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市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研究落实下一步工作措施,动员大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注重实效,不断提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质效和水平。

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亚青强调,一要确立“主力军”和“主阵地”的总体定位,高效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各项措施的落实。充分发挥我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首创优势,注重源头治理,全力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推出特殊群体关爱帮扶等举措,引导和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参与社会管理。抓好依法行政,提升司法公信力,实现依法治理。二要履行“建设者”和“捍卫者”的职责任务,全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以社会管理创新深化法治淮安建设,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重点开展食品安全“放心行动”八项工程、“六大维权中心”规范提升工程、乡级综治组织规范提升工程。三要围绕“安全感”和“满意度”的核心要求,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引领工作开展。将社会管理创新与教育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努力实现矛盾调解率、系列创建覆盖率、公众安全感和法治满意率稳步提升。

第三篇:在创新社会管理中不断增强城区活力

在创新社会管理中不断增强城区活力

张万超

2012年第2期 ——社会建设

各类矛盾日益突出,管理创新势在必行

近年来,公安县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各类矛盾日益凸显,影响社会稳定和良性发展的不利因素逐渐增多,作为县城的斗湖堤城区表现尤为突出。

一是县城城区快速扩张,社会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经过10年的发展,公安县城城区面积由尚不足3平方公里,增加到12平方公里,预计“十二五”末将发展到36平方公里。随之而来的是城区人口数量的持续攀高,目前已经达到18万人,较10年前增加了近10万人。因管理部门职能不清或力量不足,大量的流动人口以及单位改制后形成的“社会人”成为了事实上“漂泊的社会人”,成为影响社会稳定最大的潜在因素。

二是各类利益诉求叠加,维护稳定的任务愈显繁重。从2000年全县实施企业改制以来,涉及县城城区的改制企业就有300多家,下岗职工人数剧增;因城区发展,征地近10多平方公里,涉及拆迁农民2400人,职工下岗,农民失地,他们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与此同时,群众维权意识不断增强,通过上访反映诉求逐渐成为常态,加之缺乏基层组织的疏导和稳控,调处化解矛盾的难度明显加大,接访维稳的任务十分繁重。

三是县镇之间职能重叠,不利于政府资源有效调配。县城所在地的斗湖堤镇政府在职能上与县政府重叠,尤其表现在经济发展上。为突出发展工业经济,县政府组建了开发区管委会、招商局等职能部门,分别负责县城开发区建设管理和招商引资工作。这实际上弱化了斗湖堤镇的工业经济发展职能,而县委、县政府对该镇在招商引资、工业产值、税收等方面的考核标准并未改变,导致县、镇两级在园区发展、招商引资上争资源、争项目、争资金、争税收,浪费了宝贵的政府资源,却又忽略了本该属于政府职责范围的社会管理职能。改革先行动真格,稳固基础抓服务

转变镇级职能。为有效克服县、镇职能重叠的问题,2010年初,县委、县政府调减斗湖堤镇的经济管理工作职责,工作重心转为城区社会管理,重抓社区工作。在机构设置上,撤销镇工业经济办,增设城乡建设规划办;在人员配备上,县委成立了斗湖堤城区社区工作委员会,由镇委书记任主任,镇领导班子职数采取“9+2”模式,充实社区管理领导力量;在职权配置上,把城区97个一级科局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四城同创”以及民兵武装工作的管理考核权移交给斗湖堤镇;在经费保障上,实行县级财政全额预算保障;在综合考评上,剔除工业经济、招商引资项目,量身定制城乡规划管理、城区建设、征地拆迁还建、“四城同创”项目,占总考评分值的25%。

夯实基础建设。根据县城城区现状以及人口分布,把原有5大社区调整为15个社区,其中村居合一型社区4个。在阵地建设上,采取政府调剂国有资产、新建扩建、共驻共建等方式,投入资金1500万元,使社区办公场所面积均达到300平方米以上;在组织建设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体系,15个社区统一建立了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群众文化、社会保障、环境和物业管理、社会组织发展、社区共建和谐发展委员会等九大委员会,发展各类志愿者队伍13支、1100人,为建设平安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下移工作重心。为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县委确定由县委常委及县人大、县政协的领导包驻社区,加强对社区工作的领导;镇党委书记把主要精力放在社区建设上,明确3名党委成员任社工委副主任,每个社区安排2名机关干部包驻,对社区工作进行指导督办;县公安、民政、城管、劳动保障、计划生育、户籍等6个部门派专人进驻社区公共服务站,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社区依托九大委员会组织社区居民成立楼栋自治、治安巡逻、文体活动等群众性组织,强化居民自治,从而建立起“一个中心、三级共管”、“3+6+X(即每个社区3名工作人员加6个部门工作人员加若干居民自治小组)”的工作机制,使社会管理工作形成上下合力,居民参与,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强化社区服务。各社区充分发挥九大委员会的作用,在积极完成县、镇党委政府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把流动人口、社会治安、特殊人群帮教管理与服务贯穿社区工作的始终。一是推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所有流入人口享受现居住地统一生育关怀政策;承包项目的条件与常住户籍人口相同。二是推进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创新。在积极做好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工作的同时,完善社区矫正“一室四基”建设,现已建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站27个,春阳心理咨询室1个,公益劳动基地2个,过渡性安置基地1个。三是推进社会治安重点部位综合治理创新。通过县、镇、社区三级的共同努力,共解决孱陵社区、占桥村等8个城中村、城郊村失地农民农转非户口8457人,办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7560人,建安置小区7个,保障房1500套,就近安置失地农民就业5000人。改革创新成功迈步,城区发展更加和谐

一是理顺了关系,提高了效率。斗湖堤镇的工作职能调整后,镇里可以集中精力抓社会管理,县里则甩开手脚搞经济建设,使政府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更加合理高效。2010年,社区办理低保4000多人;办理城镇居民医保94592人;为1727户低收入家庭申报住房补贴455万元;以创业促就业为推手,新增就业岗位1909个,扶持创业262人,带动1029人就业。在居民家门口服务,方便了居民办事,提高了办事效率,提升了服务质量,树立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二是化解了矛盾,维护了稳定。社区充分发挥居民自治功能,通过居民说事、居民议事等形式,及时发现、化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使一些信访问题直接消化在社区。同时,斗湖堤镇集中精力做好信访维稳工作。2010年,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98件,接访640人次。镇委、镇政府召开专题信访工作会议19次,召开各类信访听证会8次,解决疑难问题19件、254人,妥善处理6起突发事件,信访结案率达到90%,信访维稳工作“护城河”的作用充分显现。

三是树立了形象,促进了和谐。由于社区作用的发挥,居民的共同参与,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卫生县城、园林城市、双拥模范县“四城同创”活动顺利推进,老城区全面改造升级,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管理不断加强;在社区的组织和带动下,创建了一批社区文化长廊、医院文化长廊、校园文化长廊、企业文化长廊、“双拥”一条街、消防一条街、平安一条街等特色文化阵地;一批群众性的文化艺术团体、体育健身队伍活跃在社区,活跃在广场、公园,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与此同时,发生在县城城区的治安案件大幅下降,2010年治安案件比上年下降近20个百分点。■

(作者系中共公安县委书记)

第四篇:创新社会管理[范文]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既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稳步提升的同时,我国还存在社会发展滞后的问题,比如收入低、就业难、看病贵、房价高、保障弱等,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同步,既是发展的重点,也是当务之急。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就是要切实增强群众意识、站稳群众立场、做好群众工作。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思想基础。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增强群众意识、站稳群众立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通过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夯实社会管理的群众基础。(思想为基础)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就是要着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增进人民福祉,始终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当前,要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尤其要着力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真正为群众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尽快改善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解决困难群众的后顾之忧。(民生为抓手)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就是要突出人文关怀、着眼化解矛盾、维护和谐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完善多方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整合基层社会管理资源和力量,增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和效率;加快建立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和决策纠错机制,从源头上预防社会矛盾和风险。要突出人文关怀,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要着眼化解矛盾,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健全社会矛盾和纠纷调处化解机制。要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高全社会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提高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制度为保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生活满意度,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要求,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有力保障。

第五篇: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

第一讲为何要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

一、社会转型对社会管理的挑战

1、政府社会管理的能力遭遇瓶颈,公信力下降。

财政状况;体制机制;管理手段;人员能力;事务繁杂;新事物层出不穷。

2、社会风险的不断增多。

中国社会转型的风险:制度性风险;阶层性风险;分化心理性风险,现代社会风险。

1)、制度性风险:贫富差距拉大,导致社会人民群众不满和仇富现象,阶层对立;社会保障滞后;腐败问题严重,导致人民不满和仇官现象。

2)、阶层性风险:激化社会矛盾。

一是社会主要群体弱势化,削弱党的执政基础。二是中间阶层发育缓慢,中间阶层是社会的推进器;三是精英群体的结盟,其他群体很难上升和发展,使社会不公平。

3)、文化心理性风险:

一是平均主义心态;二是社会信任危机,政府、企业、个人不诚信问题严重;社会焦虑加剧,每个人出现焦虑。

4)现代社会风险:核灾难;生物基因;生态;经济金融风

险;

5)、从人口到社会结构:老龄化,城市化,流动人口,社会分化。

二、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只有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才能化解各种风险;才能更好的实现民主法治;才能形成社会的诚信友爱的风尚;才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使社会充满活力;才能维护社会的安定 秩序;才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事关执政能力和地位:我们的党只有不断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才能增强党的执政能力。

第二讲社会管理的理念和经验

一、基本理念:谁管,管什么和怎么管

1、社会管理是对整个社会的管理。就是国家由权利部门和授权的部门依据一定的规则,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干预、协调、调节、控制等,目的是提高对社会活动的管理来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2、社会管理的主体:政府和民间组织。

3、社会管理的内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发展。

4、社会管理方式:不局限于监督和控制,社会生活和社会服务。

综上,社会管理的定义是: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委促进社会系统党的和谐运行和良性发展,共同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5、社会管理相视的概念:社会建设、社会工作、社会控制、公共服务。

二、传统的社会管理

1、儒家的社会管理思想:孔子提出来的德治的思想,用仁爱的方式管理社会;梦之提出来的仁政,主张刚柔相济。二者的结合就是以德治国。管理者要有更高的道德水准。

2、道家的社会管理思想: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了遵循自然规律。无为而治。

3、法家的社会法律思想;反对礼制,主张法律的,刚性的管理制度,是站在统治的地

位提出的主张。重法、重势、重术。依法治国。

三、西方的社会管理:

四、我国的社会管理创新的提出:

1、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群众观,矛盾观,思想教育,全民动员,社会、经济、政治高度一致。

2、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法制观;稳定观。

3、1992年到2002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处理好社会突出问题;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第三代领导人突出}

五、社会管理创新的提出和完善

2004年9月16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这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我国社会建设和管理指明了方向。

2005年2月21日,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会议是提出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更新社会管理理念,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

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研讨班上讲话时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社会管理创新,首次以重要篇幅写入“各级政府一定要把社会管理创新和公共服务摆上政府更加重要的置......”。

陕西12.5规划,第十篇提出: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和谐陕西。

第三讲社会管理体制如何布局

经过长期的探索,我国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具体来讲,就是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在体制机制是还处在不少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不断探索和突破。

一、党的领导:从范围上看党的领导是全方位的,覆盖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层次上看党的领导主要是体现在根本性、全局性、关键性方面。从方式上看党的领导必须是坚持依法执政。从功能上看党的领导是必须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

二、政府负责:制定政策完善法律法规;保证社会管理的财政投入;培育社会组织、引导公民参与管理。

三、社会协同:

1、党和社会力量的关系:任何政党都必须积极面对社会组织,善于和社会组织建立联系,将社会组织的力量整合到党的执政体系之中,并成为执政的资源。

2、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关系: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推动持。社会力量能够更好的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可以监督和制约政府,政府必须为社会力量提供发展的空间和法律保障,政府必须对社会力量进行协调和监督。

3、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合作关系和竞争关系。

四、公众参与:

1、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意义:公众是参与社会管理的主体之一,能激发社会活力,能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

2、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的意识:

3、培育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文化意识。

4、创新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

5、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方式:

第四讲维护群众利益的社会管理机制

社会管理说到底就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落实到具体工作上,就是要加强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利益的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群众矛盾,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权益。

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发展的关键时刻,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才能及时化解社会不和谐因素,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1、人民内部矛盾的体现:

1)经济生活领域: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的凸显;贫富差距悬殊;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增长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需求与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2)政治生活领域: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群众政治权利难以实现;群体性事件频发;民族宗教问题依然存在。

3)意识形态领域:新思想、新观念与旧思想、旧观念之间的矛盾;道德水平参差不齐;东西文化的对话导致的混乱。

2、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和解决之道

1)根源:社会经济根源;体制结构根源;思想意识根源。

2)解决之道:坚持优先保障生产权利的原则,解决群众生存、吃饭问题;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第五讲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一、基层关乎成败:基层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是社会管理的基石。

1、基层是社会矛盾的多发地,基层社会矛盾多发的根源是:追求经济利益思想的极端化;一些基层干部的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热点难点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基层党政机关压力大。

2、基层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难点:社会管理对象的多元化;社会管理内容的复杂化;社会矛盾纠纷群体规模化;基层人员流动频繁化。

二、城市社区管理创新

1、社区管理创新的必要性:社会管理重心在基层、服务在基层;社会稳定的因素反映的问题在社会上,但发生在社区,社区处于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风口浪尖,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2、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权责不称有责无权、管理缺位;人少事多任务繁重;设施简陋、资源缺乏;服务缺少、参与性差。

3、社区管理的路径:转变职能理顺关系;走向自治;创新模式搭建平台;

第六讲农村社会管理

一、当前农村社会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1、城乡差距引发农村社会不满:

2、农村土地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拆村并庄运动;土地规模经营。征地拆迁。

3、农村教育、文化、信仰问题。城乡教育差距大。

二、农村社会管理体制

三、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对策途径。

第七讲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

一、社会安全感问题凸显

公共安全是指事关社会众多人的生命、健康和公共财产的安全。安全感是人内的在街边需要。

1、民意表达的迸发:民众开始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中表达他们对于安全的需要。当前民众安全感缺乏,正好反映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与国家安全保障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2、经济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解决了中国几十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同时产生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个人私欲膨胀,同时,市场经济催生出来的私欲往往还和公共权力勾结连一起,产生出公权私用的腐败;

3、公共安全事件涌现:现在的安全事件不仅涉及传统的领域中食品安全、生产安全、能源安全、社会 安全、防灾安全经济安全等问题,同时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日益引起民众的关注比如生态安全、金融安全、社会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突发事件等,公共安全问题几乎以各种形式存在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危害的灾难性、范围的广泛性、影响的关联性演变的隐蔽性等。公共安全问题成因复杂,主要是是天灾和人祸的结合,并以人祸引发的公共安全事故为主。

二、把好食品的入口关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民生所系是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活、生存、延续,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1、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一是食品安全是以人为本,二是确保食品安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三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内容。

第八讲安全生产管理

一、安全生产的的本质全生产的目的就是使生产在保证劳动者安全健康和国家财产及人民...(00:02:44)

(二)当前我国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00:03:44)

(1)分割的监管体制导致权力分散。(00:06:12)

(2)基层安全生产监管力量薄弱。(00:08:53)

(3)安全惩戒制度不完善。(00:11:18)

(4)安全生产监督力量不够。(00:13:46)

案例 烟花爆竹安全监管联席会议制度(00:16:57)

联席会议制度的主要工作职能是,在省政府领导下,严格执行国家及...(00:18:33)联席会议制度要求,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主动研究涉及烟花...(00:19:20)

(三)理顺安全生产监管体制(00:21:12)

(2)增强企业安全生产的能力。(00:22:46)

(3)加大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00:23:19)

(4)增强安全生产的监督力量。(00:25:44)

四、群体性事件与和谐社会建设(00:29:48)

类型和特征(00:31:25)

社会群体性事件的类型(00:31:34)

农民的“以法抗争”(00:32:53)

土地问题是目前农民以法抗争的焦点(00:34:41)

农民土地抗争的当事方发生了变化(00:35:37)

农民土地抗争的地域分布发生了变化(00:36:59)

农民土地抗争的方式发生了变化(00:37:55)

农民土地抗争的冲突程度变得相对激烈(00:38:26)

农民土地抗争的语言发生了变化(00:39:05)

农民土地抗争的外力介入情况不同(00:39:55)

环境污染引发的维权案件值得注意(00:40:58)

第九讲工人的以理维权

工人维权抗争的原因复杂

工人维权抗争的主要方式

工人维权抗争走向联合劳资冲突将是工人维权抗争的主要形式

市民的“理性维权

物业冲突特征:暴力增多

业主维权的特点(房屋折迁问题突

维权性事件的基本特征

2008年6月28日贵州瓮安事件

社会泄愤事件对社会稳定的严重影响

社会泄愤事件突发性极强

2007年较大的泄愤事件

调整利益关系

社会不满会引发国家合法性危机

提高管治能力(00:22:28)

地方政府想尽一切办法迟报、谎报、瞒报、漏报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00:24:42)信息公开是依法处置的前提(00:

风险社会下的危机管理(00:27:49)

风险社会的概念与特征(00:28:52)

风险社会的特征(00:29:30)

风险社会视野下的中国(00:33:04)

社会风险如果得不到较好的解决和处理,累积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00:33:41)危机管理能力创新(00:34:26)

完善管理主体,营造全民积极参与管理的氛围。(00:38:01)

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危机管理机制?..(00:40:23)

第十讲社会管理中的社会组织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组织在协助政府加强社会管理方面发...(00:00:15)

一、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00:01:13)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扫描(00:02:42)

(二)发展的特点与轨迹(00:07:46)

在数量方面,我国社会组织的总量呈现为在曲折中不断增长到发?..(00:08:17)在组织体系方面,我国初步建立起门类齐全、覆盖广泛的社会组?..(00:10:08)在地域分布方面,我国社会组织发展整体推进,但是仍然存在着?..(00:11:27)在社会参与方面,人们社会参与的过程呈现出一个从有限群体的?..(00:13:41)

(三)社会组织的类型(00:15:56)

准行政组织。(00:16:30)

二、社会组织的“特异功能”(00:21:21)

(一)社会整合功能(00:22:07)

(二)中介沟通功能(00:27:58)

(三)公共服务功能(00:29:54)

(四)公权力监督功能(00:32:02)

三、社会组织的培育和管理(00:36:00)

首先,加强完善相关法制建设,创造有利于社会组织发展的法律和政...(00:36:54)其次,要改革社会组织双重管理体制。我国现行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主...(00:38:30)

下载张宝顺: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张宝顺: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 强化社会管理创新,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当前,我镇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而艰巨......

    社会管理创新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是当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紧迫任务,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任务。 让人民群......

    创新社会管理

    全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努力构建平安南皮县全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中央决策和“十二五”规划的要求,是检察机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是检察机关深入......

    创新社会管理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一篇,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管理是一个老课题,同时又是一张“新试卷”。今年(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第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

    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1.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

    社会管理创新材料(推荐)

    下山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新举措近年来,镇党委提出了“以六个为民为抓手,夯实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思路,整合力量、完善机制、狠抓落实,社会管理工作上了新台阶、全镇社会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