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健康路社区服务和改善民生工作
健康路社区服务和改善民生工作
思路及工作打算
社区服务和改善民生工作思路是:紧紧围绕区委、街道党工委转变发展方式、改善民生为根本,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为重点,不断提高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水平,推动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构建和谐社区。以改善民生、把握强化公共服务为重点,社区工作下一步的具体打算如下:
一、加强社区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努力提供社区失业人员、农民工、新成长劳动力技能免费培训;努力创造开发公益性岗位,力争实现新增就业岗位。进一步完善退休人员管理制度,建立退休人员信息网络,规范退休人员资料台帐,开展退休人员服务活动。
二、帮助“4045”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帮助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就业,帮助困难家庭子女上学等服务活动。
三、进一步加强劳动监察力度,打击非法用工,拖欠工资,加强落实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四、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工作。努力健全帮扶助困制度,规范帮助程序,实行低保动态科学规范管理,确保社区低于攀枝花市城镇最低保障金的居民,做到应保尽保;努力做好社区低保户、特困户的重大疾病救助、廉租住房补贴及廉租
房申报工作,确保社区弱势群体各项救助有求必应。
五、对社区的文体情况重新进行摸底调查,并在此基础上组建较为完善的文体队伍,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继续开展社区教育,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通过社区黑板报、橱窗、横幅等各种形式将重要活动信息告之居民,同时也及时把社区内相关事宜向上门汇报。
六、加强与社区医疗卫生所联系,推进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进社区,构建更加完善的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水平。
长寿路街道健康路社区
二0一一年六月二十日
第二篇:强化社区服务 着力改善民生
强化社区服务职能
千方百计改善民生
——塘平社区服务和管理情况汇报
近年来,塘平社区在区委、政府、凤翔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各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引领社区发展全局,以全力构建 “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居民自治、文明祥和”的新型现代化社区为目标,以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为载体,以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强化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着力提高社区服务质量,不断推进 “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的和谐社区建设。2007年被临沧市委评为“临沧市文明社区”;2008年荣获“云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云南省五四红旗团组织”、“临沧市民主法制示范社区”等称号;2009年又被命名为“云南省文明社区”、“云南省和谐示范社区”、“全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
一、社区基本情况
塘平社区位于临翔区凤翔街道东北,地处临沧城郊南汀河畔。辖区面积2.8平方公里,社区设党支部1个,党小组2个,共有党员48名。下辖8个居民小组,设有工会、团支部、妇联、警务室、卫生服务站、老年协会、民乐队、文艺宣传队等组织。社区现有工作人员9名,社区志愿者近100多人。辖区内有驻社区单位18个,共有居民2027户、5303人。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突出党的领导,构建社区服务体系
1.加强制度建设。结合社区实际,建立健全了《社区党组织共建联席会制度》、《社区党组织工作制度》、《社区党组织议事规则》等制度,并在社区党员中开展了“设岗定责”活动,明确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职责和任务,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根据每一个党员的自身特点,认真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引导党员自觉参与社区建设,让每个党员在各自的社会角色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加强班子建设。一是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班子。结合2008年社区“两委”换届,坚持把党性强、能
抓服务、比效率”(“三抓三比”)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采取有力措施,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二)整合资源,开源节流,不断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多方投入推动社区办公场所建设。社区本着“方便群众,便捷实用”的原则,投资70多万元建成300多平方米社区工作站,配备了8台电脑,1台打印机,1套多媒体设备和电子显示屏。
二是整合资源推动社区活动场地建设。社区通过资源整全资源将原来自然形成的垃圾场投资23.6万元建成3000多平方米室外活动广场(篮球场、地掷球场、门球场)。
三是开源节流推动辖区硬件建设。社区多方筹集资金38万元,在辖区内安装了48个监控探头,建成了社区治安防范监控网络系统,对社区内的交通安全和治安状况进行重点监控。对8条背街小巷进行硬化,安装了路灯118盏,有效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三)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全面拓展社区服务领域
1.健全就业服务网络。一是千方百计与各方面联系就业信息,积极为失业人员寻找就业机会;二是办好信息栏目,及时提供就业信息。2010年通过社区与用人单位
书,免费供青少年阅读。为杜绝未成年人沉迷于网吧,义务巡逻队员对辖区网吧进行定期不定期巡查。
5.建立特色文艺团队。成立了社区健身队、社区歌舞演出队、小脚老奶舞龙队、娃娃舞龙队、民乐队等文艺团队。每逢节日、庆典,都组织开展文艺表演。并配合有关政策法规进行自编自演,社区工作人员亲自参加演出,同时充分利用小区宣传栏、文化活动站、图书室、科普课堂等载体,广泛进行计划生育、科普知识、法制知识等宣传活动。
6.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一是大力宣传创建卫生城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居民住户均按规定和要求进行卫生清扫,排除卫生死角,社区环境卫生得到了明显改善;二是社区卫生服务站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基本能满足辖区居民的就医需求。建立社区家庭健康档案3120份,建档率达到90%。
7.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依托社区旅店业信息采集窗口对出租房和流动人口进行清理、登记、办证、建立台帐、掌握其基本情况。
三、下步工作打算
第三篇:改善民生
改善民生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证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改善民生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问题。
(一)教育问题
教育是民生之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二)就业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收入分配问题
分配是民生之源。合理的收入分配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身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四)社会保障问题
社保是民生之依。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五)医疗问题
医疗是民生之需。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革和完善食品和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权益,使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是最终衡量党和政府工作的根本标准,也是评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准。
第四篇:改善民生
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看我国加强民生建设的现实意义
王彬吉
2008081128
电气084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此作了明确部署: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这一重要精神。
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面临内忧外患,只能走内向积累型的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其发展路径侧重于高积累低消费,依靠高积累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和国防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这一发展路径在初期侧重于加快经济建设,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后,就应侧重于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将人民的幸福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程度地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尽可能给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
改善民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所包含的本质内涵之一就是社会公正,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本质决定了其执政目标与人民利益高度一致,党执政兴国的理念立足于民生,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着眼于民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直接的就是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把民生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对于更好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民生状况的快速和持续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改革带来了社会利益结构多元化,但是社会体制改革滞后,还没有形成相对合理的机制来调节利益关系。贫富差距扩大,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问题等比较突出。今天中国的稳定已不再是由单方面的政府供给和控制来实现,而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民众生活的稳定,来自于社会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来自于民生的改善。要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化解矛盾,构建和谐。因此,当今中国的发展路径的侧重点开始立足改善民生,是真正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
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科学发展观继承并发展了邓小平的民生思想和共同富裕的社会公正目标,把改善民生和实现社会公正统一起来,这不仅是民生思想和社会公正理论的进步,也是发展观的升华。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追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它把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作为目标,追求有利于人民的发展,其基础是让全体人民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根本目的就在于更好地让人民从发展中受益。改善民生,就是从根本上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不好,民生“五有”目标实现得如何,是衡量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程度的重要标志。
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和精辟的论述,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既要求大大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每一步都把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作出统一部署。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抓住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离开发展,一切无从谈起。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兼顾和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抓住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抓住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同时又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就是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样,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万众一心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十六大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面临不少问题,突出的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同时,人民群众在新的发展阶段,期待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活环境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社会的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也更加需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很难实现建成全面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五篇:改善民生
改善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当前,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成为改善民生中最迫切的问题。请谈谈这些问题的意义和途径。
以人为本必须具体化,最终就是落实在改善民生上,把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作为再分配政策的重要内容。把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作为再分配政策的重中之重。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基础性建设。把直接关系民生的住房、医疗、教育等问题作为重点调控对象。
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战略根本。
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底线保证,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社会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健康和千家万户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医药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制度、体制、机制、能力建设,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