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管理:实现政府社会互动下的善治(含5篇)

时间:2019-05-14 15:13: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创新社会管理:实现政府社会互动下的善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创新社会管理:实现政府社会互动下的善治》。

第一篇:创新社会管理:实现政府社会互动下的善治

创新社会管理:实现政府社会互动下的善治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明确地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且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体制改革”的任务,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相提并论,明确了社会领域的改革在整体改革中的位置,这是对改革内涵和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多元、矛盾复杂、风险加大,社会整合和社会管理的任务非常繁重,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的新体制,成为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的关键环节。《决定》指出,“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党中央不失时机地提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任务,具有极为重大的战略意义。这期话题我们特约专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问题。

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

詹文都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分层化和利益格局多元化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由单位人向社区人、社会人转变,人们因职业、行业、居住小区、户籍、年龄、经济收入的不同而拥有多样化社会地位、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不同人群的利益诉求表达出现了严重不平衡性。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已成为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

完善原有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让不同人群平等享有制度资源

建国以来,我们已经建立起一整套利益表达诉求机制,它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包括有政党制度、政治协商会议、人民信访制度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这些制度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提供了基本的制度环境。但不同人群在使用这些制度资源的过程中明显呈现出不平衡性,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文化程度和利益诉求表达主体意识等的差异,城市人群和社会的精英阶层利益诉求表达较为充分,而农村人群和基层群众明显处于劣势,时常存在诉求表达渠道不畅、受理不力等情况,更谈不上对公共决策的影响。因此,要重视建立合理平等的利益诉求表达制度,实现制度内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的通畅。

一是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要适当增加农村人群和基层群众在各级人大、政协等组织的代表名额,让不同的利益主体都有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平等机会;二是改革和完善信访制度,严格执行信访回复制度,推行信访受理责任制和失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基层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畅通,及时了解、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预防和及时化解社会矛盾。三是落实人民群众的决策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要完善立法和重大决策听证制度,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完善监督制度,不断拓展人民群众的监督渠道,搭建公民参政议政的平台。只有从制度上保障落实人民群众的话语权、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才能让不同的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都得到充分表达。

发挥大众媒体利益诉求表达的作用,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

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具有信息传播快、传播直接、影响广泛等特点。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它们在人民群众利益诉求表达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是社会监督、利益诉求表达的重要渠道。在当代,大众媒体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上有其他表达渠道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通过媒体作出的利益诉求表达,不必通过社会组织或群体的中介而可直接抵达决策层,避免了信息失真,使群众利益要求能接近决策核心,实现自主利益的有效表达,而且很容易为党和政府所注意和重视。因此,我们在规范现有各种利益表达方式和渠道的同时,更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表达平台,充分发挥媒体收集信息、引导舆论和社会监督的职能。

加强工会、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建设,发挥其作为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作用以高度的组织化代替分散的个体表达利益诉求,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个体利益诉求有其分散性、局部性和不可控性。在民主基础上建立的工会、妇联、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和人民团体,往往代表特定人群的利益诉求,它们在实现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方面起着桥梁和中介作用。特别是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组织和人民团体的自我协调、自我管理的职能将不断得到强化。因此,要重视社会组织和人民团体的作用,既要引导它们通过民主管理,实现自身利益诉求的自主表达、自主维护;又要引导它们有组织地通过理性的方式和渠道合理表达组织及组织成员的利益诉求。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有限政府与自治社会“强强联合”

史传林

在权力高度集中的传统体制下,我国社会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这就是政企不分和政社不分。如今,政企不分的问题经过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已基本解决,而政社不分的问题却依然严重。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其实质就是要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实现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一般来说,现代社会存在三个相对独立的领域,这就是政治国家领域、市场经济领域和公民社会领域。在这三个领域里唱主角的分别是政府、企业(营利性组织)和社会组织(非营利性组织)。从我国的情况来看,20多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其核心就是处理政府与企业(市场)的关系,结果是政府与企业的职能各归其位,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现在,我们党顺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这标志着我国的改革正从经济领域全面转向社会领域。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构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新模式。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的国家(广义的政府)化程度很高,政府控制了几乎所有的社会资源,承担了几乎所有的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任务。这种政府大而强、社会小而弱的政社关系模式对于像我国这样一个后发国家调动一切社会资源、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曾经起到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今天,持续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已经使我国社会的资源结构和思想观念多元化,不同群体的利益重组和社会表达以及现代公民意识的觉醒不仅使全能政府丧失了存在的逻辑,而且使公民社会的产生成为现实。因此,实现和完善政府与社会的职能分工,构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新模式就成为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这种新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政府逐渐退出社会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和服务的领域,还权于社会,使社会不断增强自治能力,政府与社会分工协作、相互制衡,在有限政府与自治社会的“强强联合”中实现“善治”的目标。

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管理的重要特征。政府社会管理和社会自我管理构成了现代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在传统社会体制下,政府主要是运用自身的公共权力对社会的组织和公民实施行政管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十分薄弱。在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传统做法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政府社会管理的理念和体制势在必行。首先,政府要尽快实现从行政管制向公共治理转变。在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要树立效率和质量意识,用有限的资源和低廉的成本创造更多、优质、高效的公共产品。政府要善于吸收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以公民满意为公共服务的首要目标。其次,政府要调整社会管理的行为边界,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向社会提供基础性、普惠性和全局性的公

共服务。当前,要把最低生活保障、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作为政府优先提供的最重要的公共服务事项。再次,政府要善于通过法律和政策手段对社会进行宏观管理,尽快改变社会管理法制化严重滞后的局面。

发挥“第三部门”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在我国,政府以外的各类社会组织主要包括事业单位、群众团体、民间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等。这些社会组织构成了社会的“第三部门”,它们是现代社会管理的重要主体。它们为社会成员提供政府和市场不能提供的公共服务,有效弥补了政府和市场的缺陷,同时还能够表达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促进社会的互助和融合。但从现实来看,由于受制于不同的制度安排,部分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和行业协会的政府化(行政化)倾向很强,而民间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等由于受制度环境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参与社会治理的空间有限。因此,要真正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就要积极改革和完善现有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新的社会组织。要对政府化和行政化色彩浓厚的那些社会组织进行社会化和民间化改革,实现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职能归位,使社会组织真正融入社会。政府要为各类社会组织的成长和功能的发挥创造宽松的制度环境和运行空间。政府对社会组织的信任和尊重是公民社会发育和成长的重要保证,也是“善治”的重要体现。政府要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的原则,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同时,社会组织也要在内部制度、组织文化、人员素质、经费筹措、活动开展等方面加强自身建设,成为自律诚信、富有活力的社会主体。

(作者系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和谐社会需要廉价政府

段华明

廉价政府:马克思的构想

马克思研究社会发展规律以及巴黎公社的经验,在评论19世纪资产阶级学者的“廉价政府”这一提法时,对未来的国家(政府)进行过科学预测和构想,其中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廉价政府,用尽可能少的行政成本,实现最优化的行政管理。马克思认为新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限制自己的开支,即精简政府机构,缩小其规模,尽可能减少管理范围,尽可能少用官吏,尽可能少干预公民社会方面的事务”。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1980年8月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尖锐地指出,我们政府中存在着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讲效率、公文旅行、互相推诿等弊端,这无论在我们的内部事务中,或是在国际交往中,都已达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精简这个事情可大啊!如果不搞这场革命,让党和国家的组织继续目前这样机构臃肿重叠,职责不清,许多人员不称职、不负责,工作缺乏精力、知识和效率的状况,这是不可能得到人民赞同的。”

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中,治理成为政府公共管理的追求和目标,其最高价值取向是善治,就是政府与公民共同对公共生活实施管理。其中一个要素,就是有效性,即管理的效率,它既包括管理机构合理设置、管理程序科学,也指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

官民比例畸高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严重隐患

20多年来,我国进行了多次机构精简工作,数据显示,政府在近几年内裁减了50%的公务员。然而,于今我们所看到的事实是,官民之比为1:26,不仅很大一部分行政费用被人头费挤占,造成国家财政负担沉重,而且行政效率总体水平偏低,不少地方和部门的政府机关仍然习惯于文山会海式的施政手段,不讲实效,更无计算行政成本的观念和制度,造成不同程度的浪费。据报道,仅党政机关的公车消费和公款吃喝,一年的总数高达6000亿元以上。官民比例畸高,行政开支居高不下,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不平衡,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严重隐患。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所当然地要求精干并且高效的政府,即马克思主张的廉价政府。也就是政府行政设置协调简便,人员精干,减少环节和渠道,减少时间和空间上的周旋,缩短流程,提高行政活动的技术含量,从而减轻财政开支负担。

小政府、大社会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形成过去的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大包大揽,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情,不仅造成政府运转的高成本,而且削弱了社会自治能力。在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的今天,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应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前提下,吸纳非政府的社会组织和广大公众的参与,着力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经验证明,大政府、小社会是运作和管理成本很高的模式,而小政府、大社会则是比例比较合适的模式,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形成。大社会就是社会组织要发育起来。从治理国家来讲,党和政府是主导;从管理社会来讲,社会组织是主力。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转型,引人瞩目地出现了众多的社会组织。当前,社会组织应当努力克服依赖性,增强自主意识。政府应当大力扶持社会组织,伸出双手欢迎社会组织的参与。市场、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是互补、互动的关系,三者相互促进,在动态的相互交往中构建起现代化的社会部门结构。

一个高价政府所管理的社会是不可能和谐的。只管大政方针和提供公共服务,不包揽其他社会职能,提高自身的行政能力的廉价政府,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和谐社会需要廉价政府,和谐社会也蕴涵着对廉价政府的期望与信心!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现代化战略研究所所长、教授)

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唐昊

目前,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复杂程度增强,社会对政府服务功能的要求也在快速增长,但我国政府重管理轻服务的传统则与这种现实需求极不匹配。由于政府服务功能不足,难免造成社会治理的困难。政府服务功能不足,定将对社会治理产生广泛的不良影响。这已经成为一种政治共识。

政府与社会之间的脱节与矛盾

中国政府的层级是当今世界最多的——有5级之多。中央政府一般只能管到省部级,省再管地市,地市管县,县再管乡。这种层层节制、只向上负责的管理流程造成信息和权力传递的双重困难:越是上级政府,越不直接面对民众,关于民众的信息也大都来自下级政府的汇报。这种责任和权力逐级下放、而全国财政却逐级向上集中的情况,使得基层政府失去了服务能力、基层治理毁坏严重。现在乡镇一级有2/3负债累累,很多地方基层政府失去了它的服务能力,农村水利工程失修严重。

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遇到瓶颈

目前,中国民营经济已占GDP的48.5%,上缴税收占全社会的37%,是中国经济中比重最大、活力最强、成长最快的部分。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仍未建立起现代民营经济的政府服务和管理体系。行政垄断、行业壁垒和地区封锁,市场准入限制多,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在一些行业和领域,虽在准入政策上无公开限制,但实际进入时限制颇多。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对民营企业在银行贷款、土地征用、税收、人才使用、营业范围、市场准入等方面具有天然的封闭性,从而极大地降低了民营企业进入市场交易的机会,使得民营企业无法得到充分成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民营经济在未来将遇到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这除了要加强企业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外,关键是政府要尽快转型,尽快建设起服务型政府,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排除障碍,优化环境。

社会危机治理不善

最近几年,我们目睹了一系列社会危机治理不善的例子,SARS危机就集中暴露了我国卫生防疫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信息披露机制的不健全、危机处理流程不专业。其他如禽流感

疫情、吉化厂爆炸、哈尔滨停水、连续性矿难等,如此频密的社会危机实际上也意味着政府日常管理不善。

限制了社会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在社会治理问题上,西方国家更多地依靠公民社会自己的组织(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层面发挥自主治理的功能。在中国,社会组织和公民也正在成为有主体资格和独立行为能力的对象,他们发挥着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政府应对这些社会自治组织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的政策,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其效率和自律性。目前相关政策对NGO(非政府公共部门)的成立和发展还有诸多不完善。如中国特有的社团登记制度,要求新成立的社团必须有挂靠单位才能成立,而且一个领域只能有一个社团存在,以致许多社团因为找不到挂靠单位或某领域官办组织的存在而无法生存,阻碍着那些力图服务于社会的组织的成立和运作。把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一种政府战略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这不但强调了政府应该“为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而且把这种思路明确为一种政府战略,即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应该说,这才是所谓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关节点所在。

第二篇:基层政府如何创新社会管理

浅谈乡镇开展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要注重党的领导,以达到公平正义、社会秩序良好、公众积极参与的新格局。

2004年6月我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提出要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一、乡镇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的背景和意义

从大环境讲,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为了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刚刚召开了市委三届九次全委会明确提出要实施“共富十二条”,缩小三大差距,在全国率先举起了缩小三大差距的大旗,而目前重庆还是一个农村人口比较多的直辖市,缩差任务十分繁重。而目前大多数乡镇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观念上忽略社会管理创新,习惯安于现状,用过去的模式进行社会管理。尤其是到乡镇一级,基本上是乡镇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社会组织和村(居)委社会管理的功能大大弱化,不少地方除政府、村社和其他依附于政府的名义上的组织外基本没有其他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组织。而基层劳动

力的大量输出、户籍管理的缺陷、村社自治的乏力、社会保障的不完善、社会弱势群体的增多、群体性事件增多、社会各种矛盾的不断激化等一系列现象不断显现,已严重成为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阻力,破坏了社会的和谐,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已迫在眉睫,成为乡镇政府当今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工作的重点。

二、乡镇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因素

开展社会管理创新要在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大的方针下,坚持“人”这个关键因素,要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来开展社会管理创新,才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社会管理的效果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好评。首先,是要改变人们的观念,尤其是改变政府管理人员和广大基层群众的观念。在一项针对政府工作人员、个体户、农民等200人的调查中,63.9%的政府工作人员认为只有领导才会参与管理的事务,自己只需要做好本职工作就行了;48.3%的农民认为社会管理与自己无关;72.6%的个体户和农民认为只要参政议政就是参与了社会管理;可见,对社会管理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是当前基层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存在的最大思想障碍,乡镇要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必须从思想上入手改变人的观念。其次,是要强化对人的管理和服务。社会管理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要贯彻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再次,要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乡镇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

政府管理创新、村级管理创新、综合治理创新

乡镇开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从思想上改变观念,以贯彻落实市委三届九次全委会精神为契机,结合“共富十二条”,抓住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重点抓好经济建设、户籍制度改革、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互联网的管理和创新、充分发挥村(居)委自治功能等工作。

1、推进经济建设创新。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乡镇财力有限,但涉及民生工作千头万绪,农业产业化培育和发展、场镇管理和规划、农村医疗保险、农村教育发展等各项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工程都需要经济实力做后盾,上级拨款是有限的,须大力发展乡村绿色环保经济,大力发展产业经济,一方面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带动群众致富奔小康,另一方面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可以顺利解决由贫穷带来的低保、社保、扶助三农等一系列问题。

2、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是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城市化的发展需要大批劳动力,而乡镇大批剩余劳动力支援城市,乡镇便承担了上百万的户口迁移任务。由农村户口向城市户口转变不但可以使社会保障欠缺的农村人口享受到城市人口的社会保障,而且可以通过农村人口的减少和农户的增收两个方面同时促进城乡差距的缩小,加速共富局面的形成。

3、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要公平对待,切实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从就业、居住、就医、子女教育等基本民生入手,不断创新统一有效管理新机制,结合城镇化

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和服务全覆盖的人口互动管理模式,疏堵有机结合,使流动人口能够全面参与并真正融入当地社会生活,变流动为活力,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不稳定和不和谐等问题。

4、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的创新。要将场镇中学校、车站、集贸市场等地区的治理和城乡规划、地区改造相结合,在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健全社会组织、延伸公共服务,切实处理好整治、服务、管理和发展的相互关系;要对小旅馆、娱乐、洗浴场所等实行重点防控、过程监管,完善长效机制,突出指导服务理念。

5、推进互联网的管理和创新。互联网已经成为乡镇一级群众关心和参与一方政治经济生活的重要手段,乡镇政府要提高对互联网的认识,注重研究互联网的内在规律和规则,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互联网的建设与有效管理,特别是要认真研究和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依法保证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既要把网络舆情作为听民声、察民意的重要渠道,又要高度重视和评估舆情影响,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有效地制定互联网管理建设政策,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维护网上秩序,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

6、强化村(居)委自治功能。当前很多乡镇政府把村(居)委视为政府的下一级机构,工作向下安排,管理向下发展,过分依赖村级组织。按照我国法律,村(居)委应当是自治组织,当前由于行政化性质的村级组织,群众参与基层组织的热情正逐步减退,途径越来越狭窄,村支书“独揽大权”等现象越来越普遍,因此,要充分宣传群众自治,让群众参与到社会管理上来,让群众自己管理自己,同时让群

众管理村级组织,群众监督政府,充分发挥社会管理的群众参与功能。

乡镇是最基层的组织机构,乡镇政府的创新可以让整个社会充满活力与创造力,整个社会管理创新得以良性发展,同时,可以更早的实现市委三届九次全会提出的缩差功夫的目标。

第三篇:四个平台实现社会管理创新

四个平台实现社会管理创新

薛少仙

台州作为民营经济先发地区和民主诉求活跃地区,“四个多样化”表现明显,加上流动人口较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尤为重要。近几年来,台州市抓社会管理的理念和实践都在不断深化,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结合台州的实际,台州市地方人大主要从搭建四个平台着手,夯实四个基础,以促进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深化“民主恳谈”,搭建畅通群众诉求的平台,夯实社会管理的民主基础。地方人大是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力量,在社会管理的实践中,台州市各级人大支持政府把尊重群众的意愿放在首位。1999年原创于台州市温岭的“民主恳谈”,是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村、乡镇、部门事务决策、管理、监督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新举措,是台州市干部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项关联度大、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具体的政府与公众沟通的实践活动。

“民主恳谈”主要就群众普遍关注的某一民生问题,干群之间进行面对面的诚恳交流。这一做法创新了社会管理的方式,变“我说你听”的灌输式教育为平等对话,给群众创造了表达自己意愿的平台和机会,通过双向交流,沟通思想,解疑释难,从而理顺了情绪,化解了矛盾,协调了分歧,建立了互信,达成了共识,创建了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机制。实践证明,“民主恳谈”活动,畅通了群众利益诉求的渠道,协调了利益关系,注重了在源头上解决社会问题,使社会管理的关口得到了前移。作为地方人大,近几年来我们一直积极支持并努力完善“民

主恳谈”活动,并引导各地把“民主恳谈”纳入到代议制的民主中来,使之成为协调、沟通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阶层和各个阶段利益诉求的重要载体,增强社会成员对社会秩序的认同感和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夯实了社会管理的民主基础,促进了各项民生问题落实和发展的决议、决定,推动了事关社会民生事项和群众普遍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的解决。

推行“参与式预算”,搭建保障群众“四权”的平台,夯实社会管理的决策基础。在社会管理中,人民群众不是简单的被管理者,他们也是社会管理的主体,是社会管理制度、管理体系和管理效果的参与者和检验者。因此,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民主政治进步的落脚点,也是对公众参与公共决策和管理过程的角色定位。

“参与式预算”以预算民主为切入点,让人大代表、普通群众广泛、自由、民主地参与基层财政“蛋糕”切分过程,以维护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从而在人大、政府、公众之间搭起有效的对话平台,并在各方思想的交流碰撞中培育更加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是扩大群众“四权”的有效探索,为公民自由、广泛、直接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决策、管理和监督提供了新的渠道,增强了公民在决策过程中的影响力,促使政府预算走向公开,使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更为科学、细化、透明,被国内外专家认为是中国地方政府公共预算改革的重大突破。温岭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如何解决预算审查监督从程序性走向实质性、如何实现少数人决定到多数人参与、如何抑制不断增长的“三公”经费及乡镇债务规模等问题,开展了持续的探索实践,从2005年开始,在新河、泽国两镇率先“试水”公共预算改革,充分发挥人大的制度优势,有序组织人大代表和社会公众共

同参与预算审查监督,形成了对预算开展实质性审查监督的“参与式预算”。

“参与式预算”实质上是不断汇聚民意,让公众广泛有序参与,多种社会力量与政府形成财政预算管理合力的一种社会管理创新。通过“参与式预算”,让公民享受到更多的民主权利和社会管理能力,在参与过程中增强了公民意识和民主观念,提高了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体现了公民与政府对公共生活的共同治理这一社会管理的本质特征。

开展“两院”绩效评估,搭建对司法人员监督的平台,夯实社会管理的法治基础。法治是社会结构最为稳定、运行成本最为经济的社会治理方式。在法治社会,司法是调整社会关系,救治社会冲突的最终方式,也是社会管理中最具强制力的方式。

有力的监督能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人大对司法权进行监督,是我国宪法和监督法所确定的一项重要的制度,更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根本体现。近几年来,我们积极搭建对司法人员监督的平台,对法院、检察院的司法人员通过电脑随机抽取确定评估对象,进行绩效评估。绩效评估的“绩”为业绩,“效”就是效果和社会效果。具体评估其政治和业务学习的情况、依法履行工作职责的情况、自觉接受人大及社会各界监督情况以及自身勤政廉政的情况,促进“两院”司法人员公正司法和廉政建设。

在对法官绩效评估时,为了解司法过程中实际效果,还组织人大代表随机旁听、评议庭审活动,对法官的仪态形象、表达能力、庭审驾驭能力、庭审公正程度、庭审效率等五个方面进行评议,当场予以反馈。评估分准备动员、调查、评估和整改四个阶段,在广泛、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由人大法制工作机构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报告,提交常委会审议,把评估的意见函知两院,并要求转达到每一位评估对象,还经常性开展案件质量抽查,促进司法公正。只有坚决维护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才能筑牢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并以司法公正促进社会公正,保证公共权力在民主法制的轨道上正常运行。

建立“代表活动工作站”,搭建代表与选民沟通的平台,夯实社会管理的群众基础。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是做群众工作。人大代表来自社会各个层面,分布在各个行业,既是科学发展的主力军,又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参与社会管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要求:“代表在闭会期间的活动以集体活动为主,以代表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代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听取、反映原选区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的意见和要求。”为发挥闭会期间代表的作用,更好地反映选区存在的问题,体现选民的利益表达,促进政府与群众的良性沟通,同时便于代表在闭会期间学习、交流等正常活动的开展,近几年来,我们在基层以选区为单位,设立“代表活动工作站”,每月定时定点接待、服务所在选区的选民,倾听社情民意并督促政府及相关部门解决民生难题,促进了选民对本行政区域内所关心的重点、焦点和难点问题的解决,同时帮助政府及部门对一时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向群众做好解释协调工作。

“代表活动工作站”的建立,创建了一个“群众―代表―政府”三方的互动平台,使人大代表在选民、政府之间搭建了一座信息沟通、对话协商的桥梁,从而突出了代表的主体地位,既使政府通过人大代表深入调研清晰地了解到真实的社情民意,又使选民通过人大代表获得政府服务和了解到政策的相关信息,并通过代表对他们利益诉求的有效整合和有序表达,促使政府对有关社会问题的解决,化解了社会不稳定因素,使代表在社会管理中起到“预警器”和“安全阀”的作用,创新了社会管理的方式。

地方人大与各方面的广泛联系,是一大政治优势。在基层建立“代表活动工作站”的同时,我们根据《代表法》提出的“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保持联系”的要求,积极探索建立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活动工作站”制度,从而形成常委会组成人员——代表——选民之间的沟通链条,进一步畅通国家权力机关与群众联系的渠道,使之成为人大参与社会管理的一个有效平台,从而夯实社会管理的群众基础。

作者系浙江省台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第四篇:《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下 70分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下 70分

一、判断题(15 道)

1.1999年信访数量达到3.3万件。

正确

错误

2.很多学者将农村目前的状况概括为“四大皆空”,四大皆空不包括老人。

正确

错误

3.十二五期间要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积和保障水平,缩小城乡医疗保障差距,争取到十二五末个人承担看病费用比例降低到30%以下。

正确

错误

4.改善民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目的。

正确

错误

5.“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实现社会保障广覆盖。

正确

错误

6.社会管理的主体具有多元性。

正确

错误

7.十八大以后的工作重点:将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根本目的,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正确

错误

8.经济建设是社会建设的支撑。正确 错误

9.经理人员阶层属于十大阶层。正确 错误

10.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 错误

11.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正确 错误

12.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一部分,应当以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正确 错误

13.政府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主体作用。正确 错误

14.创新社会管理即协调好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平衡。正确 错误

15.十八大中将社会和谐有序发展为安定有序。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15 道)

1.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改革的重点是()。

A.政治领域 B.经济领域 C.文化领域 D.社会领域

2.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凸显,造成此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

A.政府职能缺位 B.社会群众诉求太多 C.非营利性组织的无端干预 D.人们维权意识增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A.实现途径 B.行动指南 C.根本保障 D.基础

4.目前社会上存在的群体关系中有一种关系叫强弱关系,其中不包括()。

A.干群关系 B.劳资关系

C.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 D.贫富关系

5.逼上梁山出自()。

A.《水浒传》 B.《三国演义》 C.《西游记》 D.《红楼梦》

6.社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

A.保持社会稳定 B.增进社会认同 C.减少社会分歧 D.提高社会凝聚力

7.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三大公共安全,其中不包括()。

A.群体安全 B.公共生产安全 C.社会治安 D.国家安全

8.()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A.十五大报告 B.十六大报告 C.十七大报告

D.十七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的讲话

9.()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A.十五大 B.十六大 C.十七大 D.十八大

10.社会的不和谐往往是因为不公正造成的,化解不和谐必须从()着手。A.提高生产力提高

B.兼顾各方利益

C.保障弱势群体利益不受侵犯 D.打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11.关于十八大前五年取得的成就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 B.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医疗全覆盖 C.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 D.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12.以下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取向的是()。

A.维护社会公平 B.建设服务型政府 C.解决社会矛盾

D.健全维护群众利益机制

13.维护群众权益的机制中不包括()。

A.利益协调机制 B.权益保障机制 C.社会风险救济机制 D.劳动关系调处机制

14.中央层面认为社会矛盾具有很多特点,下述选项中不属于其特点的是()。

A.多样性 B.燃点高 C.触点多 D.关联性强

15.下述选项中不属于“三退”人员的是()。

A.离休老干部 B.失业人员 C.退休转业干部 D.离休知识分子

三、多选题(10 道)1.社会建设的内容包括()。

A.经济建设 B.政治建设 C.文化建设 D.生态建设

2.社会建设的内容包括()。

A.发展社会事业 B.优化社会结构 C.完善社会服务功能 D.促进社会组织发展

3.下述选项中属于社会管理的误区的是()。

A.刚性维稳观 B.网络化被滥用 C.只讲维稳不讲维权 D.只讲民生不讲民主

4.下述描述中,属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真实写照的是()。

A.经济成就巨大 B.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C.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D.政治实现了完全民主

5.社会管理的任务包括()。

A.协调社会关系 B.规范社会行为 C.解决社会问题 D.化解社会矛盾

6.下述描述中,符合十八大精神的是()。

A.将社会建设放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 B.将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 C.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D.将四个现代化作为根本任务

7.十八大报告中的思想突出的体现了()。

A.让人民群众过上好生活 B.强调法制体制和机制的重要性 C.强调政府责任 D.强调公平正义

8.目前社会问题多,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A.网络集群化 B.信访数量多 C.群体性事件多 D.以上说法都正确

9.社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A.社会安定有序 B.社会充满活力 C.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经济快速发展

10.所谓民生,包括()。

A.教育 B.就业 C.医疗 D.养老

第五篇:创新社会管理[范文]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既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稳步提升的同时,我国还存在社会发展滞后的问题,比如收入低、就业难、看病贵、房价高、保障弱等,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同步,既是发展的重点,也是当务之急。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就是要切实增强群众意识、站稳群众立场、做好群众工作。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思想基础。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增强群众意识、站稳群众立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通过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夯实社会管理的群众基础。(思想为基础)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就是要着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增进人民福祉,始终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当前,要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尤其要着力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真正为群众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尽快改善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解决困难群众的后顾之忧。(民生为抓手)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就是要突出人文关怀、着眼化解矛盾、维护和谐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完善多方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整合基层社会管理资源和力量,增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和效率;加快建立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和决策纠错机制,从源头上预防社会矛盾和风险。要突出人文关怀,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要着眼化解矛盾,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健全社会矛盾和纠纷调处化解机制。要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高全社会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提高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制度为保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生活满意度,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要求,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有力保障。

下载创新社会管理:实现政府社会互动下的善治(含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创新社会管理:实现政府社会互动下的善治(含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第一讲为何要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一、社会转型对社会管理的挑战1、政府社会管理的能力遭遇瓶颈,公信力下降。财政状况;体制机制;管理手段;人员能力;事务繁杂;新事物层......

    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 强化社会管理创新,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当前,我镇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而艰巨......

    社会管理创新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是当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紧迫任务,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任务。 让人民群......

    创新社会管理

    全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努力构建平安南皮县全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中央决策和“十二五”规划的要求,是检察机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是检察机关深入......

    创新社会管理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一篇,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管理是一个老课题,同时又是一张“新试卷”。今年(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第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

    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1.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