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实务 十二十三十四章重点总结

时间:2019-05-14 15:29: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工作实务 十二十三十四章重点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工作实务 十二十三十四章重点总结》。

第一篇:社会工作实务 十二十三十四章重点总结

学校社会工作

学校社会工作的特点

(一)专业性

(二)科学性

(三)艺术性

(四)实践性

学校社会工作的定位

(一)与德育的关系

(二)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三)与班级管理的关系

(四)与生活管理的关系 学校社会工作的要素

(一)学校社会工作的属性

(二)对象

(三)工作者

(四)功能

(五)目的学校社会工作的功能1帮助处境不利学生,促进教育机会均等2推进学生知识学习,为丰富人生奠定基础

3协助学生能力提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4推进学生人格完善实现人生积极成长

5协调各方教育资源,形成优势教育合力

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针对学生一般需要的学校社会工作

(一)学业发展与生涯规划的需要(1)明确生涯目标(2)注重能力培养(3)结合学习生活(4)优化学习方法

(二)协调人际关系的需要(1)帮助学生自我察觉(2)提高学生个性品质

(3)促进学生养成技能(4)协助学生自我成长

(三)自我认识与自我探索的需要(1)帮助学生悦纳自己(2)帮助学生肯定自我(3)协助学生发掘潜能(4)协助学生规划未来

(四)情绪觉察与兴许管理的需要(1)学会认识情绪(2)能够辨别情绪(3)懂得掌控情绪(4)正确处理情绪

二、针对学生特殊需要的学校社会工作

(一)针对学业困境学生(1)学生自身因素(2)学校因素(3)家庭因素(4)社区因素(1)个案工作方法(2)小组工作方法(3)学校社会工作这与任课教师合作(4)学校社会工作这些条利用社会资源

(二)针对人际关系困境学生(1)个案工作方法(2)小组辅导方法(3)社会工作与学校教育结合(4)资源整合的方法

(三)针对家庭生活困学生(1)予以情感支持(2)发展支持系统(3)挖掘社会资源(4)开发学生潜能

(四)针对心理状况困境学生(1)个案工作方法(2)小组辅导方法(3)学校宣传手段(4)整合资源方法

(五)针对特殊行为群体学生1暴力倾向学生2网络成瘾学生(1)青少年心理发展不成熟,是非观不明确,一味地寻求好玩、刺激。(2)父母工作繁忙(3)学习压力大3违纪行为(1)深入细致的个案工作(2)建立团体,形成正向影响(3)关注家庭,凝聚力量(4)开发社会资源,争取社会支持。

结合家庭与社区的力量,开展学校社会工作

(一)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

(二)搭建学校与社区沟通的桥梁

学校工作的基本方法

(一)抗逆力的理论与方法

(二)个案管理方法的组织与运用

(三)团体辅导方法的组织与运用 抗逆力的构成要素(1)外部支持因素(2)内在优势因素(3)效能因素

抗逆力方法的基本步骤1促进亲社会联结2建立清晰、稳定的边界3教授生活技能4提供关怀与支持5建立和表达高期望6提供机会,促进参与

个案管理的过程1识别服务对象2对案主的生态系统进行评估3评定案主的社会支持网络4完成资源—社会支持网络—案主的对接5监管服务的传输6评估

个案管理者的角色1服务经纪人2使能者

团体辅导方法的基本程序1选题2招募3甄选4实施(1)团体辅导前期(2)团体辅导形成期(3)团题辅导协商期(4)团体辅导成熟期5评估6跟踪

社区社会工作的目标

(一)促进居民参与,解决社区问题

(二)改善社区关系,提升社区意识

(三)挖掘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求

社区社会工作的特点

(一)以社区为对象

(二)重点解决社区居民所面临的集体性问题

(三)采用宏观结构的视角分析和介入问题

(四)强调社区参与,关注人的发展

(五)重视社区资源的挖掘和运用

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社区服务

(一)面向各类弱势人群的福利服务1为老年人提供的福利服务2残疾人3优抚对象4青少年5贫困者6外来经商务工人员

(二)面向小区普通居民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1居民生活服务2家务劳动服务3文化生活服务

二、社区就业

(一)开发社区就业岗位,鼓励多种形式就业

(二)宣传和执行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1税收优惠政策2工商登记优惠政策3贷款担保等金融服务政策

(三)开展社区就业服务和就业培训1开展就业服务工作2开展就业培训

(四)解决社区下岗和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接续等实际困难

三、社区治安

(一)我国社区治安的组织体系

(二)社区治安的主要内容1宣传教育工作(1)发露政策的宣传(2)社会治安防范知识的宣传2协助公安机关开展工作(1)群防群治工作(2)保护案发现场,提供破案线索(3)依法对被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假释、监外执行、保外就医的刑事处罚和监视居住的被告人进行监督和管理,对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人进行帮助教育。3协助有关部门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1)搞好宣传(2)建立户口协管队伍(3)深入了解人口情况4向政府及公安机关反映社区治安动态,以及对社区治安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和建议

人民调解工作的基本原则1平等自愿2合法合理3不限于当事人诉讼权利

人民调解受理的民间纠纷的范围: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其他社会组织之间涉及民事权利义务争议的纠纷

社区卫生

(一)社区疾病预防与康复工作

(二)社区精神健康工作1为社区普通人群提供心理咨询2开展社区康复治疗,促使其早日回归社会3维护精神残疾者的合法权益,争取社会支持4广泛开展健康宣传活动,减少社会歧视

(三)社区环境卫生1社区环境改进2社区环境卫生3宣传教育工作

社区教育的内容1从社区教育的基本目标看(1)补偿式教育(2)控制式教育(3)发展式教育2从社区教育的服务功能看(1)家庭生活教育(2)公民教育(3)成人教育(4)健康教育

社区社会工作过程

(一)社区分析1社区类型分析(1)商品住宅区(2)单位型社区(3)经济适用房住宅区(4)老旧小区2社区基本情况分析3社区问题分析(1)社区内共同性问题的分析(2)社区内群体性问题分析4社区需求分析(1)感觉性需求(2)表达性需求(3)规范性需求(4)比较性需求

(二)政策分析1分析社会政策的层次2分析政策内容和政策过程

(三)社区服务(活动)方案的策划1服务(活动)策划浅的分析工作(1)服务对象分析(2)问题分析(3)服务(活动)的逻辑推进步骤分析2服务(活动)策划的过程:第一步确认社区需求。第二步了解社区居民或者服务对象的特征。第三步订立工作目标。第四步评估自身能力。第五步制定工作进度表。第六步程序编制。

(四)社区服务(活动)方案的执行1筹备阶段一是经费筹措方面;二是人力安排上;三是场地安排上;四是服务(活动)的宣传推广方面2服务或活动阶段一是预算管理;二是时间进度管理;三是服务品质管理;四是士气激励和提升。3结束阶段一是经费报销。二是对服务资料及时归档。三是对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进行表彰。四是对服务成效进行评估,包括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

(五)社区服务(活动)方案的评估1社区服务(活动)方案的评估方法包括定量评估法和定性评估法2社务服务(活动)方案的评估内容包括方案成效评估(定量定性)和方案过程评估(定性)。

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资源连接1社区资源的含义和类型2社区资源的连接方式(1)资源整合(2)资源共享

(3)资源流通

(二)推动居民参与1社区参与的层次和形式(1)告知(2)咨询(3)协商(4)共同行动(5)社区自治2影响社区居民参与的因素分析(1)对参与价值的肯定(2)在参与意愿方面;三种态度第一种是不关心。第二种是自责。第三种是无用感。(3)在参与能力方面:第一个是时间和金钱。第二个是知识与技巧。3推动社区居民参与的策略(1)促进社区居民对参与价值的肯定(2)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意愿(3)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能力

(三)居民能力建设1认知和思维能力培养2行为和技巧能力培养(1)肯定模仿学习的重要性(2)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个别训练和督导的方式

(3)社会工作者也可采用示范、录像带、心理预习、自我引导复习等方法,帮助居民学习公开演讲、协商、游说等复杂技巧。3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提升

(四)建立社区支持网络1个人网络2志愿者联系网络3互助网络4邻居协助网络

医务社会工作的特点

(一)与医疗卫生体系相融合(二)以服务对象的健康为主导

(三)“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

(四)服务规范的专业化

医院社会工作对象的需要(1)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的需要(2)安顿好病人及家属的情绪和生活的需要(3)获得医护人员的尊重和心理关怀的需要(4)解决有疾病带来的经济问题的需要

医院社会工作对象的问题(1)病人及家属的心理调试(2)医患关系紧张(3)医疗费用增长,病人负担过重

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对象的需要(1)健康生活的需要(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心理疏导的需要:第一公众的心理疏导。第二隔离病人的心理疏导。第三医疗服务人员的心理疏导。(3)卫生保健的需要

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对象的问题(1)对公共卫生知识缺乏了解(2)各种突发传染病频繁出现、威胁公众健康(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有待加强

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对象的需要(1)获得包容理解和关爱的需要(2)获得及时治疗的需要(3)康复环境的需要(4)就业需要。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对象的问题(1)病情易反复(2)社会歧视(3)家庭和经济压力

医院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筛查和寻找服务对象

(二)危机介入

(三)对病人的心理社会评估

(四)根据病人情况介入服务1数到病人心理,调节医疗关系2帮助病人申请金钱、物质等方面的公共援助3为绝症病人提供临床关怀4悲伤辅导

(五)根据不同科室病人情况提供服务1内科社会工作服务(1)慢性病与饮食、居住问题(2)继续治疗与生活适应的问题(3)病人的个案服务2外科社会工作服务(1)畏惧心理的解除、手术治疗的解释(2)病中、病后的护理和家庭照顾(3)转换行业的准备(4)医疗费用的问题3妇产科社会工作服务(1)有关医疗卫生知识的灌输(2)家庭计划的指导4小儿科社会工作服务(1)帮助父母了解儿童生病的心理反应及需要(2)帮助父母知道如何照顾患病儿童(3)帮助父母了解预防接种及儿童营养的重要性(4)心理、生理残障儿童的转介与安臵

(六)康复评估

(七)出院安排1出院解释2帮助病人制定出院计划3协助病人回家或转到社区服务机构4病人的家庭护理安排

(八)外展服务1社区医疗照顾2慢性病及严重疾病的家庭照顾

(九)教育、培训、发展服务1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和辅导2为医疗教学和研究提供资料和便利条件3为医院树立良好的形象,构建和谐的公共关系

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卫生保健宣传

(二)各种卫生法规的制定或修订

(三)各项公共卫生教育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四)社区卫生保健工作的开展

(五)个人与家庭问题的咨询帮助

(六)预防传染病流行,促进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对精神疾病患者与发病有关的个人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二)对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做心理辅导

(三)对较轻度精神疾病的个案工作治疗

(四)为精神健康问题患者回归社会服务

(五)参与心理卫生训练计

划,以及学校心理卫生咨询

(六)参与社区心理卫生推广工作,以及对社会福利有关机构的协调合作与咨询

(七)参与或从事与精神病健康有关问题的调查研究

(八)从事其他有关精神健康问题的防治工作

医院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在医院门诊部的工作方法

(二)在医院住院部病房内的工作方法

(三)家庭医疗工作方法

(四)临终关怀工作方法1满足临终病人的需要2对临终病人进行死亡教育3陪伴临终病人知道最后一刻4对临终病人家属进行辅导

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健康宣传方法1健康理念的普及宣传2健康教育计划制定及实施(1)制定健康教育计划(2)进行健康教育训练(3)健康教育计划的评估(4)新的健康教育计划的修订3提供健康促进建议及咨询

(二)健康管理方法

(三)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法

(四)对重点人群进行个案管理

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对的主要方法

(一)对精神疾病患者的一般工作程序1收集患者的健康资料2初步诊断与危机评估3协助精神科医生进行各方面配合治疗4衔接精神病医院与社区精神康复机构5辅助患者的康复训练6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康复环境(1)鼓励患者与他人建立关系(2)鼓励患者参与团体活动(3)鼓励患者公开就业

(二)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小组工作方法1意义追寻的小组工作方法2意识觉醒的小组工作方法

(三)对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工作方法1减轻精神病患者家属照顾患者压力的方法(1)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照料(2)帮助提醒和陪伴服药、复诊与接受不同服务的治疗(3)面对患者强烈的情绪反应、复发、不正常思维和看法,甚至是潜在的暴力行为等,给予及时的照料(4)对其他人的歧视和标签等,帮助患者及其家属从认知上予以调整。2对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支援和介入方法(1)心理教育(2)家庭治疗

(3)家庭探访与家庭辅导(4)家庭支持小组(5)家庭互助小组

第二篇:整合社会工作实务重点

1、接案:接案是社会工作助人活动的开端,是社会工作者与潜在服务对象开始接触,了解

其需要,帮助其逐渐成为服务对象并接受服务的过程;是社会工作者与潜在的服务对象通过沟通达成共同解决问题初步协议的整个助人过程的开始。是基础起点,成功的起点。

2、接案的重要性:了解服务对象求助的过程;促使服务对象进入角色;初步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需要和工作任务;开始专业关系,同服务对象以外的系统建立关系决定如何推展工作

3、面谈主要任务:①界定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了解服务对象要求帮助的原因、对自己的看法、期望达到的目标

②澄清角色期望和责任:通过协商减少差异,并尽量发现服务对象那些隐藏的动机,使双方彼此能坦诚相见,相互信任。

③激励并帮助服务对象进入受助角色

④促进和引导服务对象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4、社工的专业关系:社会工作的专业关系是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态度与情感的互动,目的在于帮助服务对象与环境之间达到更适应的合作关系。

5、社工专业关系的功能: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专业关系的本质是,它提供了服务对象与

工作者之间一种有意义的连结,激发了服务对象的学习动力,使得服务对象愿意利用工作者的协助,自觉接受工作者的影响。因此,专业关系的建立使工作过程有计划、有目标、有亲切感,成为促进服务对象改变的动力。

6、通用过程模式的内涵和主要特点:所有社会工作实务活动具有共同的知识基础、价值观、方法和技巧,都遵循基本相同的步骤。这个有目的的工作过程包括一套完整的程序来评估和介入个人、家庭、小组和社区所面临的问题,要求社会工作者拥有全面性、综合性的知识基础,以及广博的专业技巧,是一个通才的社会工作者。

特点:①通用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是一个整合的工作取向,适用于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②通用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帮助社会工作者面对服务不同的服务对象,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挑战和情况,③它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基本的助人知识、技巧和程序,是社会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实务技能。

7、根据通过过程模式分析案例: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

8、根据人力资源系统互动分析社区的问题,并制定一份社会服务计划书:识别谁是有影响

力的人。这要求社会工作者走出办公室,深入社区,了解民情;具有与“有影响力”的人建立关系,与服务对象一道工作的技巧;具有说服和游说,令人信服的陈述和表达技巧;把握工作目标的技巧。将“有影响力”的人团结起来为服务对象的利益工作。

9、服务计划书:①目的和目标:明白易懂、可测量、具有操作性和现实性、完成目标的时

间;②关注的问题与对象:个人、家庭、小组/群体、组织、社区;③介入策略:多层次介入,包括直接提供服务和间接介入;④计划一起协同工作的合作者;⑤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各自的角色;⑥计划具体的行动、工作程序及工作时间表。

第三篇:社会工作实务(书上重点)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

1-1 接案

成功的接案是社工助人活动的前提。

一、接案的步骤与核心技巧

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步骤包括: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原因和求助过程、初步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决定是否接案、订阅初步协议。

(一)接案前的准备

1.接案。当服务对象遇到困难前来社工机构求助时,负责接待的社工所做的工作就是社工过程中的第一阶段,即“接案”。它是社工与潜在服务对象开始接触,了解其需要,帮助其逐渐成为服务对象并接受社工服务的过程,是社工与潜在服务对象通过沟通达成共同解决问题初步协议的整个过程的开始。其目标是要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为后续工作打下基础。2.了解服务对象来源与类型。⑴了解来源。来源和类型是影响社工的角色,也影响社工与服务对象专业关系的建立,服务对象的来源有有三种:①主动求助者。指一个人、一个家庭或团体带着超出其能力之外而不能解决的问题,主动来寻求帮助,他们比较了解社工机构相关服务信息,知道机构能为他们提供什么服务,要通过“接案会谈”筛选机构的服务需要,提醒服务对象、筛选服务对象是接案工作的目的之一。②由他人介绍或机构转介来的。由社区内的相关部门或邻居发现存在严重问题的个人、家庭或群体问题,而影响到了正常社会功能的发挥,从而要求社工介入帮助其解决问题。这类服务对象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因此机构也存在筛选服务对象的问题,若不能提供满足需要的服务时,可以进行再“转介”。③由社工通过外展工作而成为服务对象的。是由社工主动接触并使其接受服务的人。外展是向潜在服务对象推销机构服务的有效方法,体现了社工对社会的承诺,面对外展服务对象时,社工的重要工作和任务是消除其对机构社工的不信任感,并引导他们接受服务。⑵认定类型。根据服务对象的来源可将其按寻求服务时意愿分为:①自愿型服务对象。指认识到需要协助而主动向社工求助的,以及其他人介绍而接触社会服务机构并愿意成为服务对象的人,他们求助动机强,社工较容易与其建立关系,机构服务与其需要比较吻合。②非自愿型服务对象。指由政府、法院或其他权力部门或个人(父母、师长)将需要协助的服务对象转介给社工服务机构,以协助其解决问题的服务对象,他们被动接受帮助,在接受服务时会存在或表现某些抗拒情绪和行为,不易与其建立专业关系,需细致的工作和娴熟的工作技巧。⑶现有服务对象与潜在服务对象。已经使用社工所提供的资源或正在接受社工协助的服务对象称为现有服务对象;尚未使用或接受社工协助和社会资源帮助,但未来可能需要服务资源和协助的服务对象称为潜在服务对象。例如在 个父母因孩子学校生活适应困难而求助的案例中,学生在老师的介绍下,接受社工协助,是现有的实际服务对象;而面对孩子的问题束手无策的父母也需要协助,因此“父母”是潜在服务对象。接案阶段,社工的任务是不仅要为现有的服务对象工作,同时也要联系潜在服务对象,帮助其了解、接受社工服务对他们的意义,使其成为现有服务对象。⑷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过程。为准备接案,社工还需要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过程。大多数服务对象在求助前通常都有过自己努力去解决问题的经历,当自己无力解决问题时,先求助于自己的自然助人网络,使用非正式的社会网络资源系统来解决问题或满足需要,如求助亲朋、同事、邻里等,无果后进入社工服务机构寻求帮助。3.做好面谈准备并拟定初次见面提纲。接案准备包括:⑴服务对象资料准备,①事先研读服务对象的资料,了解其是否接受过服务。

对象对问题的看法和期望与社工所能提供的服务不相符;或是社工提供的服务不能解决问题,或服务对象没有充分动机,投入必要时间、力量和资源。即使终止服务,社工也有责任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其他服务的机会。②转介其他服务,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③进入下一个助人阶段。若社工与服务对象对问题达成共识,服务对象愿意由机构和社工提供协助,那就要对问题的轻重缓急与先后顺序进行讨论,进入下一阶段工作。3.面谈的技巧。⑴主动介绍自己。是初次面谈的重要技巧。当社工接受有关人士要求介入服务对象生活时,很多时候会引起对方的愤怒的焦虑,直到他们明白社工协助的动机,对他们了解多少,社工到底要什么后,都会接受社工的介入。因此社工先要介绍自己,包括姓名、在机构中负责什么工作、个人专长、为其提供服务的目的、将怎样提供服务等。⑵沟通。即人际沟通,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互相交换信息、态度、感受和情感等内容的动态过程。社工在接案阶段通过面谈与服务对象沟通的内容包括:了解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交流对服务对象的问题及社工机构的功能,以及社工对角色的看法和期望。除上述事实性内容外,社工还要有意识地与服务对象进行治疗性沟通。治疗性沟通指通过人际交往,达到一个人对其他人进行帮助的目的,其功能是①提供支持。②减轻服务对象因求助而带来的内心焦虑。③协助服务对象建立对自己问题的正确想法。④促使服务对象为解决问题而采取有效行动。⑶倾听。面谈的基本技巧,其运用包括:①倾听是通过语言或非语言行为向对方传达一个信息,社工通过肢体传达对服务对象的关注以及从态度上传达内心的关注。②倾听不仅是为了了解情况,也是为了建立专业关系,鼓励对方更加开放自己,以使社工更多地了解服务对象的情况,理解对方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不排斥、不歧视,换位思考,鼓励其宣泄,帮助其澄清想法,还要听出对方所省略和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③倾听时,不仅要“听”,还要“参与”,与服务对象互动,对其叙述给予回应,可以是言语性的,也可以是非言语性的,如用“嗯”、“是的”、“然后呢”等言语来鼓励对方继续说下去,或用微笑、眼睛的关注、身体前倾、点头等方式传达对服务对象的关系。

(三)收集服务对象的资料。接案面谈也是收集服务对象资料从而为社工服务提供事实依据的过程。1.资料收集的内容和范围。资料收集要从服务对象与其所处环境两方面进行,以掌握服务对象个人和环境的情况,以及服务对象与环境和互动情况。⑴个人资料。包括籍贯、年龄、性别、教育状况、婚姻状况、职业收入等。⑵身体状况包括:服务对象的病史、有无残疾、遗传病及长期慢性病、目前生理状况等。⑶服务对象的特点与能力。如服务的心理状况,包括智力水平、认知能力、个性特点、自我概念、情感信行为方式等。⑷服务对象所处的环境。包括服务对象的人际关系状况,服务对象的成长背景,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如家庭经济状况、家人间的关系、父母的影响以及邻里关系。2.收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⑴询问。直接向服务对象询问,通过会谈收集资料,为决定介入干预的方法提供依据。会谈与询问是社工获得服务对象资料的最基本工具,还可向与服务对象有关的系统查询,还可以用间接询问探查的方法,即通过让服务对象进行角色扮演和完成句子的方式来帮助对象表达自己的方法来获得资料,这种方法能提示服务对象的感受、想法或动机。是收集服务对象主观性资料的有效方法。间接探询可使用口头询问,也可以用书面问卷的方式进行。会谈可以是个人会谈也可以是小组进行。会谈时常用技巧包括:提问、话题衔接、澄清、反映感受、释意和总结。角色扮演是一种投射技术,以角色扮演方式收集资料可以帮助社工了解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问卷是很有用有收集资料工具,特别是在社区工作场所中,利用问卷可以收集社区需要、问题和居民意愿的资料,试题可以是结构性的(提供备选项),也可以是开放性的(按自己想法自由

正确的计划作出贡献。

(三)预估的任务。1.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客观因素,即认识、了解问题情境中的主要因素,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包括:⑴服务对象的背景资料。⑵服务对象所处的环境与服务对象生活有关的重要系统的资料。⑶问题发生与持续的时间。⑷服务对象为解决问题所做的努力,使用过的处理问题的方法等。2.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主观因素。(服务对象对问题的实际感受)。要认识服务对象是如何看待自己问题的,即认识问题地服务对象处境中的意义。3.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及使问题延续的因素,这可以让社工能由表及里地探查问题,挖掘消除问题的根源,而不仅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4.识别服务对象及环境的积极因素。社工要认识服务对象系统内外的资源并运用以帮助其改变,识别环节中的积极因素即是运用专业知识去思考、辨别情境中需改变及可以成为改变资源的部分,将着眼点放到服务对象的能力和优势上。5.决定提供服务的方式和内容。帮助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个人工作、小组工作和大型工作。很多时候需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和介入途径去帮助服务对象。

二、预估的基本步骤和过程

(一)探究服务对象的情况、问题与需要。1.描述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要。包括问题是什么,问题的范围、严重程度及持续的时间。2.描述问题是如何发生的。问题发生的原因,问题和需要的发展状况。3.描述服务对象的处境及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系统的情况。确定服务对象,描述出服务对象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4.探究服务对象不能解决问题的原因。社工应注意:⑴服务对象对问题的看法可能就是影响其解决问题的原因。⑵对处理问题方法的看法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⑶与资源网络的联系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⑷政府政策也是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5.描述服务对象的发展阶段。了解服务对象的发展阶段与状况能帮助社工加深对其问题与需要的认识和理解。6.描述并鉴定服务对象的资源状况。包括预估服务对象参与解决问题的动机强度、学习的能力,有形资源(金钱)和时间。

(二)分析服务对象的资料并作出预估摘要。1.对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作出解释。将获得的有关服务对象系统的资料、直觉及服务对象和社工对的问题和需要认识加以整理和组织,形成概念性认识去解释问题,并寻求办法去改变问题情境。2.列出解决问题的目标及先后顺序。社工要与服务对象一起界定所要解决的问题,并按问题的重要性和与目标实现的关联性将所要解决的问题列出先后次序。3.决定介入的策略。原则是多层次介入,包括直接提供物质资源给服务,以帮助解决问题,满足需要,通过辅导改变其对问题的看法及应对问题的技巧。同时还可以提供间接帮助,向有关部门反映相关问题,倡导发掘社会资源帮助脛对象解决问题。4.撰写预估摘要。要清楚表达对服务对象问题的认识,为社工和服务对象、机构、法庭以及与服务对象有关的系统,提供关于服务对象问题的准确、详细信息,预估摘要包括:⑴对服务对象自身系统的预估。包括①自身存在的优势及可能导致其困难的问题。②服务对象生理、情感和智力方面的功能发挥。⑵对服务对象家庭系统的预估。包括家庭系统中的优势和可能存在的发展不足等问题。家庭是个人生活最重要的场所,在个人生命和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预估包括①家庭成员基本情况。②家庭基本情况。③家庭成员的角色和互动情况。④家庭规划。⑤家庭成员的沟通方式。⑥家庭关系。包括内的次系统。⑦家庭决策和分工方式。⑶对报告对象所处的社会系统的预估。包括系统中的优势和可能存在的劣势。社会系统是服务对象的主要社会支持,对服务对象社会功能及其发挥起重要作用,是人们的重要社会环境。其预估包括①社会支持系统及其功能发挥。②物理环境及对服务对象需要满足的程度。③

方法:社工可通过解释来让服务对象了解设定目标的意义,“我们对目前的问题已经有了么多讨论,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现要制订明确目标来督促你的行动,也让我知道如何帮助你,下面我们讨论一下,看看什么是你认为最重要的目标,应采取何种行动来达到你希望的目标,好吗?”3.共同选择适当的目标。包括两个步骤:⑴筛选目标。指社工与服务对象一同找出期望达到的初步目标并对各个目标进行讨论,方法:写出可能的目标,社工与服务对象逐个筛选,若不能确定可用从1-10的量变给每个待定目标打分,挑出服务对象最希望、最迫切的改变目标。⑵定义目标。在目标筛选出来后,将目标界定清楚,以具体可操作的指标定义目标,以利于目标的执行。4.目标陈述要明白易懂,重在促进服务对象的成长。首先,清楚明白的目标可以防止社工和服务对象对介入工作的分歧,使双方能投入工作过程。其次,目标陈述要放在介入工作期望建立的积极正面的态度和行为上,而不是将消除负面的态度和行为作为目标进行陈述。有益的做法是将正向态度和行为作为目标陈述,即将服务对象要做的有益改变和成长作为目标界定的重点,强调服务对象的成长目标及具体指标。正向目标是获益性的,而非损失性的,它能减缓服务对象的反感,增强其正向态度和行为的动机,是一种优势视角,能激发调动服务对象的潜能。5.目标要可测量,具有操作性和可现实性。以服务对象期望达到的行为为介入目标,这样的目标很具体,又可与改变前进行对比,从而能够测量,另外,介入目标应是可行的,具有操作性和现实性,这要考虑服务对象的动机与能力,能投入的精力和时间,社工的专长等因素,制定的目标是在一定时期内能实现的,以避免因无法实现对双方的积极性和自尊心造成挫伤。计划的目标应是服务对象易理解的,有能力达到的,有资源支持目标的实现。6.与服务对象讨论目标的可行性和可能的利弊。讨论目标的可行性非常重要,适当的目标会增强服务对象行动的动机和信心。方法:社工与服务对象进行讨论,帮助他们思考目标的可行性与利弊,如果按现在的目标去做你觉得对你有何影响?有哪些因素能帮你实现这个目标?有无障碍?7.确定目标并决定目标的先后次序。为确保改变的努力能够实现,社工应与服务对象讨论决定执行目标的先后次序,使目标真正成为服务对象的目标,而不是社工一厢情愿的自我决定。

(二)构建行动计划

工作目标设定后,社工要与服务对象讨论如何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构建行动计划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选择介入方法和介入系统的过程。是发展有效行动方案,明确任务责任的过程,也是决策行动的过程。

1.选择介入系统。社工助人活动中,系统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领域,也包括这些交流所引发的生理、心理过程。如思维、情感等。社工的介入系统也包括为帮助关注对象解决问题而需介入的其他政策系统,即客观系统,选择介入系统的根据是对服务对象需要和问题预估的结果,通过对服务对象正式和非正式社会网络与支持系统的介入策略,社会介入系统可分为个人、家庭、小组、社区以及宏观系统,要根据服务对象的需要决定介入的系统。2.选择介入行动。具体行动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介入行动可分为:⑴危机干预。当服务对象遇有突发性事件时,需社工立即进行干预,包括通报相关机构、安置安抚服务对象、进行物资救援等。⑵资源整合。制定计划时,社工要根据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说明要建立串联的资源网络。⑶经济援助。常规性经济援助是对低收入的服务对象给予正式制度性帮助;临时性经济援助是当服务对象出现特别需要时提供的帮助。如医疗救助、特别教育补助和临时性的物质帮助,以及从非正式社会网络和资源系统获取的资源等。⑷安置服务。将服务对象带离原有生活场所进行暂时或替代性安置的服务。根据时间长短分为图里性

入手,才能根除“网瘾”。

(六)考虑经济效益。介入意味社工和服务对都要付出时间和精力,介入行动的原则是要量力而行,优先考虑投入时间、精力最少的行动,从而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有效的改变结果。例如,对网瘾少年的介入,如果针对其家庭进行时,就可能比单纯针对个人才有效。

1-5 评估

一、评估的目的

社工作为助人专业需对服务对象、工作机构、社会和专业本身负责,通过系统地收集介入工作、程序和介入效果的资料来对社工的介入及其介入成果进行分析,以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更好地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就是社工评估目的所在。

(一)评估的定义。社工评估是指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系统地评价社工的介入结果,总结整个介入过程,考查社工的介入是否有效,是否达到预期目的与目标的过程。

(二)评估的目的

1.考察社工介入效果。服务对象进步情况及介入目标的实现程度。评估目的在于老家客工提供的服务是否实现了计划的目标,测量服务对象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发生了积极的改变,改变的程度如何。2.总结工作经验,改善工作方法和技巧,提升服务水平。评估的目的是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社工服务质量的提高。3.验证社工方法的有效性。通过评估验证并在基础上修改完善社工的介入方法,是评估的重要目的,即“证据为本”的社工实务。4.进行社工研究。通过对汇集资料的研究,是积累实践知识和经验的有效方法,也是发展本土社工理论和方法的唯一有效途径,将社工介入经验进行汇总、检验、分析和研究中评估的重要目的。

(三)评估的类型

1.过程评估。是对整个介入过程的监测评估,包括社工介入进行中的评估,在介入初期、中期过程评估的重点是对服务对象表现及社工的工作和技巧进行评估,以了解服务对象的改变进展,适时修正介入方案,改善工作技巧。用于评估的资料包括个案记录,社工和服务对象的叙述资料等,在结束阶段,重在评估是什么因素导致服务对象的改变,可通过详细分析服务过程中有影响力的事件探索服务对象转变的内存动力及其来源,过程评估提供了有关服务过程的各种信息,包括工作目标、介入过程、介入行动和攸影响。2.结果指工作完成的最终结果。是在工作过程中的最终阶段作出的评估,包括目标结果和理想结果,结果评估是检视计划介入的理想结果及这些结果实现的程度及其影响。

二、评估的方法。社工评估是一个系统收集资料以及对社工的介入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和审视的过程。

(一)收集评估资料的方法。1.利用档案记录进行评估。对服务对象所填写的有关接受服务的资料和他们对服务效果的叙述进行研究评估。2.收集服务对象对介入过程和结果的意见与看法。包括主变、观察和记录,如对服务对象的非语言行为,与其亲友之间的互动的直接观察,从服务对象的亲友、医生、老师、上司等相关人员获得间接资料。3.使用调查方法收集介入效果的数据和事实资料。包括让服务对象填写问卷以获得实务效果的客观资料,以及服务对象对介入效果的主观感受等资料,基线测量方法也是收集介入效果数据时常用的方法。

(二)基线测量评估

(二)巩固已有变化

确保服务对象在社工助人过程中获得的经验能巩固下来,并运用于日常生活是社工的责任。社工要尽力帮助服务对象保持在助人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巩固其增强自我功能。巩固的方法有:1.回顾工作过程。帮助服务对象回顾问题及解决问题所采用的行动和步骤,帮助其形成对解决问题过程的认知,进一步巩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2.强化服务对象已有的改变。结案时社工要通过指明和强调服务对象取得的成绩来增进其自信。结案期,社工在给服务对象带来改变方面仍扮演重要角色,重点是让服务对象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及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3.给服务对象积极支持。社工应鼓励服务对象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并肯定其有能力做到,社工要努力使服务对象相信全心全意有能力,并通过表达这种信息来支持服务对象的努力,以强化其信心。

(三)解除专业工作关系。结案不是说社工绝对不再与服务对象接触,而是不再提供服务,如服务对象还需其他服务,社工应给予转介。转介时,社工需与其他机构建立互联网络,了解转介条件,为服务对象做准备,妥善结案。

(四)撰写结案记录。内容包括,服务对象何时求助、求助原因、工作过程中提供了哪些服务、服务对象有何变化、为何结案、社工的评估和建议。

二、结案时服务对象的反应及处理方法

结案是转折性事件,服务对象在该阶段可能会出现两极情感反应,一方面对即将到来的分享产生失落、难过等负面情绪,另一方面,也充满了兴奋、希望和成就感等下面情绪。对此要采用相应的处置方法。

(一)结案的类型。结案时最理想的善是在报告对象实现了改变目标的情况下结束与社工的关系。结案类型如下:

1.目标实现的结案。经前一段后,社工与服务对象都认为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目标已基本实现时,根据协议,社工提议结案,服务对象也接受,由此进入结案。这种结案是有计划按程序进行的。这种类型大部分是短期介入结案。即按计划欢乐祥瑞在结案期内用很短时间结束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服务对象对结案有心理准备。某些情况下,结案所用时间较长,称为长期介入结案。服务对象对社工的依赖较深,结案反应强烈。2.因服务对象不愿继续接受服务而必须终止专业关系的结案。外展工作常遇到这种情况,当服务对象强烈抗拒服务,社工没有理由再继续维持与他们的工作关系。3.存在不能实现目标的客观和实际原因的结案。例如,当社工发现服务对象的需要超出自己和机构的能力时,就要结案。这种情况下,结案形式可以转介(将服务对象转往其他机构接受服务)-结束,也可转移-转由其他社工提供帮助-结束关系。4.社工或服务对象身份发生变化时的结案。当社工或服务对象身份发生变化,即使目标没实现也要结案。例如服务对象由于搬迁而离开机构所服务的地区时,社工由于工作调动离开本岗位时,都要结案。

(二)服务对象的下面反应。多数人都能在与社工合作中获益,因此结案时有正面情绪反应,包括对获得成长与成功的欣喜,对整个工作过程带给他们新认识的肯定,对与社工关系的满意,对社工的帮助充满感激,对未来充满信心。结案时,社工要对这些正面反应给予肯定,以增强服务对象面对未来的信心。

(三)服务对象的负面反应。结案意味着社工专业关系的终止,可能给服务对象带来“分享焦虑”等感受,表现为各种负面反应,包括:1.否认。不愿承认已到结案期,避免讨论关于结案的话

112长,还表现在这些需要必须由其家庭和社会来满足,有时需社会政策层面介入帮助,也可上升为法律的强制性要求。

(二)爱的需要。儿童在生活中除摄入营养使身体成长外,还需要其情感也获得发展,使他们在成年后能与其他社会成员正常相处,儿童社工在直接面对服务对象的具体实务中,一部分是要重构对儿童爱的供给或帮助其建立爱的代偿机制。

(三)学习的需要。儿童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长时间的积累都会使其今后卖掉步入社会时,更好地适应社会,向儿童们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也就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和义务。

(四)游戏的需要。儿童们需要游戏,这是天性决定的,游戏是以直接获得快感为主要目的,且必须 有主体参与的活动,儿童活动活动的目的是要获得快乐,在游戏中获得身体的成长,学会与人相处,逐渐了解、认识社会,当前游戏治疗的放松性和疗养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各年龄段以及各类社会群体直接实务中,但与儿童们对快乐的需要是有区别的。

(五)社会化的需要。儿童们社会化是其成为负责任和独立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的必经途径,在社会化过程中,儿童们学习社会角色,掌握道德规范。这既是其成长发展个体需要,也是社会对其整体需要。

(六)被保护的需要。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弱,需社会对其进行特殊保护,既要保护儿童期使其健康成长,又要保护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社工要努力通过合适途径去增进社会对儿童们的保护,还要教育、引导儿童们学会自我保护,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

三、儿童成长面临的问题(一)婴儿期(0-1岁)特征:新生儿离开母体建立个体生活,对外界适应能力很差。任务:完成初期的快速生长生育目标,开始认识身边的亲人和感知环境。面临的问题:如何避免疾病困扰以保障生命安全等,主要是生理层面的。

(二)幼儿期(1-5岁)特征:神经系统迅速发育,运动功能增强,能无障碍地运用语言交流,并简单地运用文字。任务:情感培养、心理培育和智力发展、身体成长。面临的问题除生理发育外,婴儿期儿童们会有分离焦虑,会出现恐惧,害怕陌生物体、新事物、新面孔,怕黑,害怕睡觉。外部环境影响的作用是一些个体行为及时心理偏差,如过度依赖、说谎、攻击性行为。

(三)学龄期(6-14岁)特征:生理机能进一步发育,心理、、学习、能力不断增强。任务:开始学习以后进入社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初步价值观念,保持身心正常发展。面临的问题:可能出现学习性问题,如厌学、焦虑,幼儿期的行为问题在学龄期表现更加明显,甚至出现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四、儿童社会工作的定义和特点

(一)定义。1950年联合国儿童权利把儿童工作曾定义为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全了展与正常生活为目的的各种努力事业均称为儿童福利。儿童社工是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成长发展的需要,以社工专业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理论为基础,充分运用社工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对儿童开展助人服务活动。我国的儿童社工是在现有社会经济基础上,在前述法律文化背景下,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成长发展的需要,以社工专业价值为指导的理论为基础,充分运用专业方面和技巧对儿童

4混乱的冲突。⑹承担社会义务阶段(19-25岁)亲密与孤独的冲突。⑺显示创造力感的阶段(25-65岁)生育与自我专注的冲突。⑻达到完善的阶段(65岁以上)自我完善与绝望期的冲突。3.行为或学习理论。以班杜拉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源于人与环境的互动,通过这种互动,儿童学习不同的行为模式,儿童通过模仿而习得自带能力和交友及应对压力的方式。长期以来,可能被制约成对特定情境有特定回应,只有儿童们接触到其他的反应、情绪与环境,他们才会知道什么反应是适当的,行为或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模式有三种:⑴古典制约的学习模式,涉及儿童的外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联。食物的香味和父母备餐的声音,可引起儿童饥饿的刺激。⑵操作制约的学习模式,指在适当的反应出现时,给予奖励的一种学习和行为反应方式。⑶观察的方式进行学习,并与制约的学习模式相互增加与互补。该理论对儿童社工的启示是儿童的行为是其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儿童社工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们学习掌握恰当行业模式与反应模式。

(三)儿童教育学

1.多元智能理论。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学校在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必须留意每个学生只会在某

一、两个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当其未能在其他方面追不上进度时,不要让他因此而受罚。这从教育学的角度为社工对儿童采用优势视角的工作取向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证明。2.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和方式,也可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图式的形式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同化、顺化和平衡三个过程。建构主义在教育学上的实质是,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儿童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和、的主动建构,社工通过这一理论,在帮助儿童(学龄期儿童)时,要重视培养,促进服务对象的自主性。

(四)儿童社会学。儿童成长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儿童社会学的重要理论有:1.自我发展理论。米德认为,儿童通过模仿周围人的行为,发展成为社会存在的,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获得一定程度的自我感,再通过他人看待自己的眼光看待自我,发展起自我意识。在游戏中,儿童理解游戏的规则,理解公正平等参与的观念。在游戏过程中,他们学会把握“一般化他人”的概念,也就掌握了其所处社会的一般性价值和道德。该理论为社工说明了儿童进行玩耍游戏的内存意义,并为游戏形式的儿童辅导提供了理论依据。2.认知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由个人从环境中所获得的信息中产生的态度塑造而成。其代表人物此亚杰认为,儿童经验所处的环境,然后创造观念与行为去理解其环境。皮亚杰理论的核心是“运思”,它是一种特别的心智活动,能根据特定的目的转换信息,并具有可逆性,该过程是心智发展的核心。儿童发展要经历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运思前期、具体运思期和形式运思期。认知理论对儿童社工的启示在于,第一,儿童在某一年龄范围或是发展阶段具有其特定的思考方式,所以在开展儿童社工过程中运用会谈,、评估及介入的方法都要考虑到他们的心智特点及其与成人的差异;第二,儿童社工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儿童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更改思考的能力。

(二)儿童社工的范围

(一)宏观层面。社工在宏观层面的儿童社工主要包括:1.参与有关各项保障维护儿童基本权益的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并配合其宣传实施。2.参与保障、推动适合儿童需要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完善,监督儿童受教育权的实现。3.参与保障并推动儿童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和完善。4.参与

6划的实施。他们会开展普惠性工作。如向儿童宣传儿童权益和自我保护技能,开设家长培训班,向其他教职员工介绍社工价值理念。社工另一个工作方向是针对发生偏差的儿童提供专业服务,对受侵害的儿童实施权益保护。

(二)社会福利机构。社会福利机构收养了绝大多数的社会孤儿和弃儿,但由于各种原因,机构儿童或多或少存在社会化的缺失,这为其以后的生活造成了各种困扰。目前福利机构中的儿童社工分两个方向:1.通过现实的回归社会环境,来使特殊儿童的社会化正常进行,如寄养、领养。2.通过一系列专业介入,增进机构内生活儿童的社会化程度,如开展类家庭服务、建立社区生活基地。

(三)社区。社区是儿童生活的场所。在社区发展目标中,应包含儿童部分,为开展儿童工作提供资源保证,社工在社区开展儿童服务时,除开展需要调查、开设假期小组活动外,还要对重点儿童予以关注,并适时开展个别服务。如可与属地学校的驻校社工取得联系,了解社区儿童的在校表现,对其中出现偏差(学习、行为、心理)的儿童在社区内表现起先评估,以对其行为进行修正;帮助贫困儿童申请补助,对长期与隔代长辈生活的儿童予以协助辅导等。

(四)专业性社会工作组织。它们以实现社工价值为机构的目标,为所在在或周边的机构提供专业社工服务。这些机构中有的设立针对儿童服务目标,有的在实施专业服务的过程中涉及儿童的内容。在专业社工机构里从事儿童工作。应与机构整体目标相一致,社工开展对儿童的评估,以确定对儿童有帮助的服务,并积极整合资源,共同协作以实现帮助儿童的目标。

2-3 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由于儿童的特殊性,使得在开展具体儿童社工服务的过程中,评估工具、游戏或治疗等特定方法显出独特重要生。

一、儿童社会工作的特殊性

(一)对“服务对象自决”的差别化理解。“服务对象自决”指社工实务中服务对象有自由选择的决定的需要与权利。社工在这个过程中要尊重案主的权利和选择,避免过度影响服务对象的决定,在儿童社工中,社工要在具体实践是通过专业的助人活动,帮助儿童发现其问题所在,提高其自决能力,在为其提供机构的前提下,帮助他们成长“儿童自决”是尊重儿童权利的具体体现。

(二)重视环境的影响作用。按进化论的观点,影响孩子发展的第二个因素是遗传,这是内因。遗传是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环境也对人有影响也是巨大的,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是决定性的。在开展儿童社工时,社工要清楚儿童面临的问题与其所处的环境的关系。如果其问题与所处环境密切相关晨,寻找可以修正环境中的不利因素的途径,可能比单纯对儿童开展辅导更为有效和待久。

(三)社会工作者的特殊角色。社工在专业活动中担当多种角色,如服务提供者、支持者、教育者、中间人、调控者,在儿童社工中社工还扮演保护者的角色,要从保护社会未来的角度,运用专业知识和掌握的资讯,联络有关部门共同抵制侵害儿童权益的事件。需要社工参与进行特别保护的儿童有:被拐卖儿童、残疾儿童和孤儿、流浪儿童、受虐儿童等。

二、评估方法在儿童社工中的作用

(一)评估的定义。社工研究儿童的境况与面临的挑战,收集广泛资料,从社工及服务对象的角度,以及其主要监护人的角度去看儿童在自身生活的环境中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情况,并基于此制定出干预和治疗计划的过程就是评估。

三、儿童社会工作的具体方法(一)儿童辅导

1.概念。专业人员利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帮助儿童了解自己,学会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运用各种机会促使儿童地生活、学业、感情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全面发展以及潜能发挥的过程。

2.儿童辅导的游戏治疗模式。儿童辅导的方法或模式如:行为治疗模式、当事人中心治疗法、社会技巧训练。儿童年龄小,过于理性复杂的瘫痪模式有时并不能获得理想的辅导效果,针对其自身特点及年龄特点,可运用游戏治疗模式进行儿童辅导,该模式的理论取向有:

⑴想像游戏互动治疗。①通过想像游戏而非语言表达儿童经验十分重要。理由是:a.孩子尚未如同成年人已发展口语及自省能力。b.把孩子及家庭问题公开讨论,可能带给孩子对父母忠诚的矛盾,孩子的问题与其父母有关,但他们极度依赖父母、依恋父母,通过想像游戏的媒介孩子有机会以转化和方式沟通,也能透露隐密性事情。在游戏世界沟通时,孩子知道能较容易、较安全的表达焦虑、生气及其他负面情绪,也使儿童有可能试验新想法和其他解决方法,而不会伤害到任何人,社工协助孩子发展自己的主题,并引导他们朝更有建设性的方向发展。②想像互动游戏治疗的技巧。社工可用很多介入游戏。首先,社工要表现出有兴趣且融入。其次,社工可成为一个更积极的玩伴。最后,社工应以口语参与。技巧一,用言辞表达或口语化,把孩子正在玩的游戏动作用言辞表达或口语化,把他们所争分夺秒 的事给予明确的意义。其目的是:a.结构化。社工将分散的游戏片段结合成前后一致的游戏,使其更能整合,也能帮助孩子明确表达意思。b.意义的强化目的是帮助澄清其意思和态度。c.预测未来的事件。d.清楚说出游戏人物的感觉和想法,这样社工使孩子们的感觉和想法正当化。e.说出治疗性信息或针对游戏的介入作解释。技巧二,刺激化。意义在于鼓励孩子们能更专注的玩。刺激化对于一个孩子克服重大障碍是必要的,社工可以让孩子们清楚地知道其行为未被禁止,如此,孩子们才不会感到压力。技巧三,设定限制。当被辅导的孩子失去游戏方向时,社工就首先必须用口头提示的方式把设定的限制整合到游戏里,若劝说无效,社工可使其抽离游戏世界并告诉孩子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不允许的。社工要接受的事实是孩子想要做脱轨的事。针对个别被辅导的孩子,还需设定一些与辅导目标直接相关的限制。技巧四,相对游戏。社工扮演的角色就是在游戏中玩出与被辅导儿童不同观点与想法的游戏内容,同时传达辅导和治疗的信息。③想像互动游戏治疗的指示。a.对于有隐藏性身体疾病的孩子们能发挥很好的功效。b.也可应用在心情混乱的孩子身上,但社工也需提供足够的结构化。c.为治疗或辅导能成功,父母必须愿意审视及改变他们的行为以及对孩子的态度。这些孩子应在4-10岁之间,这个年龄层的孩子喜欢参与、想像游戏,对于较大的儿童,其他想像技巧,如画图,捏、黏土,讲故事可能更合适。

⑵沙盘游戏治疗。沙盘游戏又称箱庭游戏,在学校和幼儿园被广泛应用于儿童的心理教育与心理治疗,通过唤起童心让人们找到心灵回归的途径,进而解决身心失调、社会适应不良、人格发展障碍。是儿童社工常用方法。①设置标准。两个基本构成要素,沙子和人或物的缩微模型。天蓝色沙盘容器,有干、湿两个沙盘,本身具有心理容器的象征意义,来访者的问题可能在这样的空间中得到包容、化解。沙子,干净的细沙数量适中。沙子本身可塑造任何形状,具有灵活多变的功能,同时也有丰富的意义。沙盘模具包含了现实与想象的物品能用于表达各种生活、心理层面的原型和象征的意义。沙盘游戏中最重要的是参与者的“童心”,不仅是日常生活中提到的喜欢新鲜事物,爱玩的童心,更重要的是能不受约束,不过多考虑,可自发进行游戏的心态。②沙盘游戏的目的。

0可定义为两个分开但同时进行的小组,通过联合活动,如实践练习、互相配合的小组内容和进度,联合小组活动等,从而改善亲子关系。其优点是:⑴父母参与的中介角色对子女学习各种技巧有很大帮助。⑵由于双方都参与活动,从中会让子女感受到父母也愿意努力学习改善关系,而彼此在服务活动中的改变和进步,会成为对方的鼓励,从而增强处理冲突,解决问题的信心。亲子沟通平等小组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在活动开始前,首先应对服务对象---家长、子女的需要和问题作一个了解的和评估,假设家长组方需增强聆听能力,从而鼓励子女表达,增进亲子沟通和学习处理冲突。子女组方面假定重点则是训练他们掌握一些技巧去争取表达机会,以和平协商的态度与家长沟通,以及积极解决亲子间的意见分歧。

(三)受虐儿童的社工介入

1.儿童受虐的相关概念。⑴受虐儿童指父母、近亲或任何对该孩子有权利、有责任者或与儿童居住于同一处所的任何人,采取以下行为而遭受伤害甚至死亡的儿童。这些行为包括:①造成伤害或允许意外伤害,导致产生一系列身体伤害,死亡、外貌损毁,身体或情绪健康的伤害、身体功能的失损。②制造一个非意外的身体伤害的危险状态,而这样的危险状态可能令儿童致死,或身体功能受到严重损伤。③对儿童性侵或允许这样的事发生。④拷打、折磨儿童或允许这样的事发生。⑤受伤的结果已超过单纯体罚。⑵儿童疏忽。指任何一个儿童的父母或其他对该孩子有权利、有责任者,并未提供对其适当或必需的支持、法定教育、医疗或其他法律认定孩子权利必要的相关照顾,或儿童遭受其父母或其他对该孩子权利、有责任者遗弃。

2.儿童身体虐待指标:淤伤,烫伤,撕、裂伤,骨折,头颅伤,内伤,其他指标(严重发育迟缓,不一致的医疗史,对孩子如何受伤的原因解释不一致)。

3.儿童性虐待指标:幼儿感染性病,生殖器官周围有明显生理伤害,攻击行为、怀孕,早熟地吸引他人注意的行为,对生殖器过分关心,超出儿童年龄应懂的性知识。

4.对受虐儿童的社会工作辅导。⑴主题有:受害经验分享;对暴力责任的看法;惭愧及与人隔离感觉的分享;自我保护的计划;陈述感觉冲突的方法;性别角色的认定;自尊心的建立。⑵受虐儿童的社工辅导的功能。介入方式的主要目的和功能是协助儿童学习新的价值观及行为,包括暴力的发生不是他们的错;增加自尊学习新方法来自我保护;认识可协助自己的正式与非正式资源;学习以新的非暴力方法来解决问题。

5.对受虐儿童的社工介入方法。对受虐儿童的辅导是儿童社工介入和第一步应优先考虑儿童安全,进而协助儿童沟通及表达他们的感觉,除此之外,社工与家庭、学校、医院、司法公安部门及儿童和青少年保护机构及社区有关力量或社会资源密切配合起来,对受虐儿童予以积极介入,目标是把受虐儿童的伤害降到最低限度,另外,在介入保护儿童权益时,还要对儿童的隐私予以特别保护。

第三章 青少年社会工作

3-1 青少年社工概述

青少年期是充满变化的时期,青少年社工须充分尊重青少年的特点,其成长不仅由个人因素决定,更深受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从人与环境互动视角多层面开展工作是青少年社工取得成效的关键。

一、青少年的特点及需要

(一)青少年的界定。从生理观点来定义,青少年是指生理各方面发展快速发育即将具有生育能力的时期。从心理观点来定义指心智达到一定成熟状态,具有抽象与逻辑思想能力,且情绪较趋稳定者。按社会学观点,青少年始于性成熟之时,何时结束由社会标准所决定,而社会标准因文化不同而不同,当其具有应付社会与生活部分的能力,并受到社会认可时,就结束青少年期,进入成人阶段。按法律和行政的观点,我国相关法律按规定,未满18周岁的男女为未成年人,最高法公布的刑事案件时,青少年的年龄定在25周岁民下,共青团团员年龄在14-28周岁,少先队员年龄在7-14周岁。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直线上的一个蜕变转折转型期,这种转变比人生任何阶段都在广泛和深入,青少年期是人生最关键的时期,是自我辨识与认定的重要时期。青少年是具有多元性和动态性的概念,因此,青少年社工也具有多元和整合性特征。

(二)青少年的特点与需要

1.青少年的特点。青少年期,人在生理、心理方面不断成长,个人心态及社会关系不断变化,多变创新,反叛是其最主要特点,对于青少年社工的服务对象来说,发展性视角是非常重要的。从生理发展角度,青少年处于青春期,体型迅速变化,身体内部机能迅速健全,大脑神经系统高度发达,性成熟。从心理发展角度,青少年心理发展是在其社会生活环境和自身社会实践中完成的,青少年的智力、情绪和情感、自我意识、性格、性意识、成长和发展性需求呈现出主、客体和互动。动荡与稳定的结合,突变与渐变的统一等诸多特点。从文化角度,青少年文化分成四类,也可作为青少年行为及其特点的一种分类:⑴正直青年。他们循规蹈矩,不需要经历什么冲击,或反叛行为便可过渡至成年期。⑵问题青年。有越轨行为甚至犯罪倾向,其不正当行为成为社会问题。⑶文化叛逆青年。不甘平凡,喜欢标新立异,追求独特的文化和生活口味,建立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⑷政治偏激青年。好打抱不平,认同并采取激进的行动,以追求某些理想或社会取向。青少年的发展特征还表现在:⑴兼具质与量的改变。如身高、体重、骨骼等生理改变,以及思考方式,思考基模结构的改变等。⑵兼具连续性与间断的特质。个体的发展正续上一阶段的基础而改变,是连续不断的过程。另一方面,青少年的发展有时间也有间断性特征。弗洛伊德的性心理人格理论强调,进入青少年期以后,潜伏的性心理状态消失,代之以两性的心理需求状态。埃里克森也将追求辨识与自我认定作为青少年的发展重点。⑶同时兼具稳定性与不稳定性。青少年基本沿着质与量的改变方向,朝向成熟的目标而稳定发展,但由于对外在环境的敏感反应,加上荷尔蒙分泌不稳定,情绪反应较敏锐与激烈,有高低起伏的不稳定状态发生。⑷具有共通性和变异性的性质。青少年发展有相似性、接近性、共同性的特征,在共同特点基础上,也存在较大的变异性,如早熟和晚熟,青少年发展的变异是环境、遗传与个体交互作用的结果。⑸兼有分化和统整的功能。青少年个人对自我和世界的理解比较准确和深入,价值判断日趋成熟,在青少年有功能分化中,个体的各种功能渐具综合性、协调性和系统性。智能发展成为道德与价值判断的基础,身体功能成为求学、就业的根基,面对问

一、发展性的青少年社会工作

(一)定义。指能发展社会资源的青少年潜能,使青少年的生活能力得到增强的社工服务。(二)主要内容。⑴提供青少年闲暇场所。⑵举办并设计各种活动,使青少年学习并建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做事负责的态度,领导及创造力。⑶提供国内外时事信息服务,使其了解世界发展的趋势,并明确自己应扮演的角色。⑷提供青少年发展中的生理、心理、情绪、行为、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知识性辅导服务,增进人际关系、法律常识、性教育、生理保健的知识能力。⑸提供就业信息及就业辅导服务,以拓展青少年的就业能力。

预防性的青少年社会工作

(一)定义。指通过社工的各类服务,对一些潜在的,阻碍社会功能有效发挥的条件和情境进行发现和控制。

(二)主要内容。⑴改善青少年家庭环境。为青少年家庭提供服务,为其父母提供亲职、教育机会,以增进父母教导青少年的技巧。⑵改善青少年学校生活环境。加强学校对不适应学业之学生的学业辅导、技艺训练、发展补充性课程及相应活动。⑶改善青少年社区生活环境。加强社区各组织在青少年社工中的合作,整合社区资源,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⑷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良性互动的青少年社工服务模式。⑸倡导有效的青少年服务和发展政策。

三、治疗性青少年社会

(一)定义。指运用各类专业方法,协助青少年恢复处于崩溃边缘的社会功能。

(二)主要内容。⑴提供就学或生活补助,以帮助有困难家庭的青少年正常成长。⑵提供被忽视或虐待的青少年的保护服务。⑶提供安全保护、收容服务及不适合家庭居住的青少年安置服务。⑷提供在身体、情绪、精神等方面功能失调,以及社会人际适应不良等方面的治疗性服务。⑸提供犯罪青少年及过失青年的矫正服务,尤其注重社区层面的服务提供。

社工在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时,应把预防、治疗、发展性的服务计划整合在一起设计动作,以取得良好效果,青少年社工内容丰富,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品格辅导,心理及认知辅导,生涯发展辅导、就业就学辅导、生活方式与人际关系交往辅导,行为偏差矫正服务,福利保障服务。

3-3 青少年社工的主要方法

社工方法的运用上一个整合和综合性的过程,社工服务方案的策划和设计是社工方法运用的前提。

一、社会工作方法在青少年服务中的运用

社工方法包括直接和间接两个部分,直接的社工包括针对个人、群体、社区开展工作所必须运用的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间接方法主要包括社工行政和社工研究。

(一)个人层面社工方法的运用

个人层面的社工一般称为个案工作,即运用社工专业方法对个人或家庭进行服务,过程包括建立关系,预估,制订服务计划,服务模式的运用,服务成效评估及结案。1.个人层面的社工服务,主要是针对个人或家庭层面的面谈辅导服务。2.社工在开展个案服务时,必须对青少年服务对象的报告需求作出专业判断。3.社工理论模式在个案服务中非常重要,是个案服务计划的基本指引和理论基础。4.个案服务目标和步骤形成个案服务计划的基本框架。5.评估可以帮助社工进一步反思个案工作的成效,以及专业技能技巧的运用程序。6.服务对象的改变动机和参与是个案取得成效的关

5业生涯规划小组、属于社会化小组类型。⑼治疗小组。目的是让组员尝试了解他们的问题,然后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组员一般都存在严重情绪或个人问题,小组领袖要有高度的技巧和敏感的观察力,需理解人类行为一小组动力,并有咨询的能力。现实治疗模式,理性情绪治疗法学习理论,案主治疗中心法等心理治疗模式可在该类小组中运用。

(四)社会层面社工方法的运用。社区工作是以社区为对象的社工介入方法,它通过组织社区内居民参与集体行动,去厘定社区需要,全力解决社区问题,改善生活环境素质;在参与过程中,让居民建立对祺的归属感,培养自助、互助、自决的精神;加强居民的社会参与及影响决策的能力和意识,发挥居民潜能,培养社区领袖才能,以构建公平、公义、民主及和谐的社会。它有以下特点:1.以社区为对象,包括地域社区和功能社区。2.以结构导向角色分析问题,认为个人不是问题产生的原因,社会环境、制度、政策影响了人们社会功能的发挥,因此要从社会角度去调整各种关系。3.介入的层面较广泛。既要对社区居民的功能改善作出相应服务介入,也要针对制度、政策、环境的改善开展社会倡导工作,还要对整个社区层面开展社会意识提升以及社会资源重整工作。4.强调居民的目标是提升居民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在服务策划及实施过程中社工应鼓励居民参与,通过解决社区事务,使居民在参与过程中提升公民意识,提高对社区的归属感,由此提高社区凝聚力。5.社会资源的广泛运用。社区工作开展依赖于社区资源的应用,在某种意义上说社区工作就是社会资源整合工作。

(五)社会工作行政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社会工作行政是一个把服务机构的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服务的行为。它包括行政人员-领导者-与所有其他职员-下属或团队成员。社会行政的基本过程通常是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和控制。社会政策变为社会服务的过程分三个层面:1.根据青少年发展需要以及青少年政策要求,制定青少年服务发展规划和相应政策。2.把规划和政策化为具体的服务活动,根据实际服务过程归纳经验并修改机构服务规划和政策。3.建立机构内部管理制度、机制和程序,保证青少年服务的正常有效进行,如规划、组织、人事管理、领导、督导训练、预算、公共关系、报告、评估和研究。

(六)社会工作在研究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社会工作研究是获得知识和发现事实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工及其他领域的理论和实务工作者使用社会研究方法,收集和分析与社工有关资料,以协助达到社会工作目的。包含以下几下层面:1.青少年群体特征和社会环境状况研究。2.青少年需求调查和服务设计研究。3.服务过程研究。4.社会服务与政策改善研究。5.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社会工作研究方法有社会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等。每种方法背后都有不同的对社会现象的性质及如何保证研究结论的科学性的不同理解。社会工作是具有论理性的社会活动和过程,因此社会工作研究对于社会工作目标的达到具有重要作用。

二、整合社会工作方法在青少年服务中的运用

在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具有整合性特征。

(一)青少年需求的多元性决定了社会工作方法的整合性。由于青少年成长性需求包括生理、心理、认知、行为、交往、社会适应等各个层面,因此对青少年需求而开展的服务,也应该是多种方法的整合。

(二)社会资源的综合性决定了社会工作方法的整合性

7(四)计划设计的主要步骤

1.评估需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确定目标对象。二是了解目标对象的特征和问题。2.确定目的目标。目的是希望能达到的比较长远的结果,目的陈述是比较概括性的,目标是具体指出社工期望于活动完成后的指定时间内要达到何种改变。清楚的目标应具有以下条件:⑴目标应与问题和目的有关目标是基于对问题的清清楚楚解释是目的的具体体现。⑵目标是可达到的。应切合实际,以使活动达到应有效果。⑶目标是可试题的,应制定明确指标以便对活动效果开展评估。⑷目标是有时限的,以便于对服务过程的控制。⑸目标之间是有关联的,以使整个服务过程按一定逻辑安排逐步推进。3.制定活动方案。包括理念、目标目的、对象、性质、时间、地点、和谐、资源、应变计划和评估。4.评估。其作用是确定活动是否达到目标,并找出改进意见,社工要明确如何评估活动是否达到目标,及如何收集资料,以了解参加者对活动的满意程度,评估有两种类型:⑴过程评估它关注了活动程序的实际开展过程,过程遇到的困难,将来如何避免这些困难,活动程序有哪些预期外的后果,如何加强程序的正面效果,减低负面效果,程序中是否有遗漏环节等。⑵结果评估。针对活动成效作总结作总结性评价,当策划者或政策制定者欲决定继续举办某程序,是否扩大发展该活动时,结果式评估就常被采用。5.撰写计划书。完成活动计划书,解释活动方案内容、时间、财政预算、评估方法等。

第四章 老年社会工作

老年社会工作是运用老年学的相关知识,以老年人及其相关人员和系统为服务对象,帮助老年人,特别是困难的老年人改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使其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老年社工的服务对象包括处境困难的老人。也包括一般健康的老人,很多时候老人周围的人,如家庭成员.亲属.朋友.邻居,社区工作人员也是老年社工的服务对象,宏观上看,老人的单位和服务组织也可能是服务对象。

4-1 老年社工概述

我国老年工作的目的是促进“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个体层面,老年社工的目的是协助老年人解决因年老而带来的问题,维持良好的日常生活功能。此外,社工还应在老人遇到重大生活转变时,如住院、丧亲、入住养老机构、濒临死亡等,为其提供各种支持性服务。工作重点是,让老人获得更好的社会支持,建立更好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源,积极接触社会,应对年龄渐长而带来的挑战,乐享晚年。宏观层面,老人社工还应参与制定有关老年人的社会服务方案及相关政策,致力于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

一、老年人界定

人们常认为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作为老年期的开始,我国政府多以60岁以上的人为老年人。以出生日期为标准办公室的年龄称为日历年龄,为区分同样日历年龄的多方面差异,从以下角度对年龄作了划分:1.生理年龄对老年生活适应的影响。生理年龄指按人的生理状态及功能,以及反映这些状态和功能的生理指标确定的个体年龄,生理年龄是一个人正常功能发挥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老人的生活安排和生活方式。2.心理年龄对老年生活适应的影响。心理年龄是根据个体心理活动的程度来确定个体年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老人的人格特点、情绪特点和应对问题的方式。3.社会年龄对老年人生活适应的影响。社会年龄是根据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的角色作用来确定的个体年龄,它常决定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直接影响到个人的自我概念和自我价值感。退休年龄便是一个社会年龄,会给老人生活带来重大影响。4.生理、心理及社会年龄对开展社工的意见。生理、心理及社会年龄提醒我们不能单凭一个人的日历年龄判断其功能状况,还应全面地看待老人,就就帮助社工避免把头脑中的成见带到工作中。

老年人划分:60-69岁称为低龄老人,70-79岁称为中龄老人,80岁以上的称为高龄老人。

二、老年人的优点

(一)生理的老化。当人的各器官达到成熟期后,会逐渐丧失功能,这种逐步失去功能的现象 就是老化。老年代表生理年龄增加,人体渐失自我更新能力。视觉方面,通常有老花眼,区辩颜色的能力下降,出现白内障或黄斑性病变,渐进性丧失中央视觉。听觉方面,听觉灵敏度可能会减少50%之多,难以区辩不同声音。味、嗅觉方面,嗅觉可能受损,导致味觉受损,可能闻不出煤气味、烟雾味和饭菜的气味。触觉方面,可能会有较高的痛觉阈限,易低烧或高烧,身体平衡问题凸显。

(二)心理的老化。指老年人个人的感官过程的变化,包括知觉、智力、解决问题、理解过程、水学习及再学习过程,内驱力以及情绪等方面的降低,并由此产生的迟缓现象,智力分为结晶智力和液态智力,结晶智力是人们知识和经验以结晶产物,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提炼和积累而毕生发展的智力。液态智力指空间关系和形象思维,在视、听、及感知基础上形成的智力,它受制于各种感觉运动等系统的功能的影响。老人的结晶智力比年青人多,但个人处理复杂问题的速度随着年龄而

0支持小组充电对社工十分重要,困难个案可通过建立工作小组来解决。

4-2 老年社工的主要内容

一、身体健康方面的服务

(一)健康促进与健康维护服务。健康促进服务是为老人提供的身心健康直接有关的治疗、康复、预防等方面有服务,包括健康风险评估,例行体检、营养咨询与教育,提供有关服务和后续性健康服务的咨询,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活动方案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二)与健康照顾有关的服务。即是为老年人提供的与身心健康间接相关的生活照料、家务助理、出行协助、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服务。内容包括:1.送餐服务,家庭病床服务,家务服务,探访,电话慰问等个人帮助。2.出行和行动服务。包括手杖、轮椅和住所改造等辅助手段的提供。3.紧急呼叫系统安装等技术支持。4.信息服务转介,志愿服务,代际互助服务,日托服务,营养配餐、法律服务,出行服务,房屋修缮维护服务,照顾人缓解服务,院舍服务等专门服务项目的提供等。

二、处理认知与情绪问题

抑郁症、痴呆症、谵妄和焦虑症是老年人常见的认知与情绪问题。抑制症影响老人的情绪和情感,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老人尝试自杀,以解决因悲哀和无用感带来的痛苦。痴呆症影响老人的认知和智力功能。谵妄类似痴呆症,但发病突然,有生理方面的,可能导致老人身体衰竭或疾病而死亡。但生理方面问题可逆转。焦虑症的特点是过度忧虑,有非更改恐惧,抱怨身体不适,一般来说,老人可能只有焦虑行为,并非全都发展为焦虑症。长期焦虑会让老人成为家中的囚徒,越发加重与社会的隔离和情感上与他人的隔膜。个案过程中,社工要帮助老人消除产生情绪问题的因素或致力于改变老人的认知,帮助其适当人无法改变的情形,社工要注意老人对介入的态度老人可能对认知和情绪问题有偏见,认为抑郁和焦虑源于性格缺陷。而不是对发生在生活中的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事件的反应,这样老人可能抵触社工的工作。老人很容易把不愉快的情绪转化为对身体不适的抱怨,因此帮助老人学会意识到自己的各种情感状态,也可能是介入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处理精神问题

要理解老人的行为方式,重要的是理解老人在精神上如何界定自己的现实世界,以下几点非常重要。一是老人珍惜当下非常重要,包括欣赏时间的珍贵,学习享受生活。二是找到往事的意义,以此构建生命的意义。三是直面自己的局限,看到过往生活的缺憾。四是接受生活中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寻求和解宽恕,弥补过往生活留下的遗憾。五是拓展个人爱好和同情的圈子。

四、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一)正式支持。1.正式支持体系的构成。由政府的老年工作组织机构和涉老机构 构成。如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及其人办事机构、政府办的社会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颐养院、社区老年中心、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2.主要支持内容。涉及贫困救助、生活照料、危机干预、老人权益保障等,它的依据是各方面涉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老人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特别是为老人中的特困群体提供了基本保障。

(二)非正式支持。1.非正式支持的构成。为成三类:⑴家庭成员(主要是子女)对父母的养老支持。⑵亲属对老人的支持。⑶非亲属对老人的支持。英国人婉格尔等根据可利用的社会网络资源归纳了五种社会支持网络类型:⑴家庭依赖型(与家交往密切)。⑵社区整合型(与家人、朋友、邻舍

2虐待和被疏于照顾老人提供救助性服务。3.为受虐待和被疏于照顾的老人构建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4.作政策的倡导和舆论面呼吁,改变和调整被疏于照顾的老人的家庭和社区环境。

(二)丧亲问题。伊丽莎白·库布勒·罗斯总结了个人在接受自己不可避免死亡或他人的死亡时会经历一个由否认期—愤怒期—讨价还价期—抑郁期—接受期组成的心路历程。行将去世的老人在身体、心理、社会和精神方面会有特定需求,如害怕延长身体上的不适与痛苦,关心自己的身体、形象和他人对自己的观感;需尽可能长地保持对自己生命的掌握感;需要和家人、朋友保持接触,尽管此时想从和家人、朋友常有退缩行为;需要有机会在安全的氛围里谈论将到来的死亡,需寻求生命意义等。社工要做好如下工作:1.提供情感支持。协助老人和家人处理伴随濒临死亡而带来的复杂情绪,敞开心扉,处理未了事宜。2.代表老人及家人争取合理权益。老人及家属可能会心绪不宁,社工可代表他们与其他专业人员打交道,确保医护人员体察和理解他们的需要。3.提供信息资讯。帮助老人及其家属人得到有关病情,备选处置方案,预留治疗指示,临终关怀和支持性服务的资讯。社工可组织材料让家庭了解其清楚的事情把难发应对的挑战分解或更容易掌握的事宜。4.做丧亲辅导。帮助老人及家人把丧亲看成为一个过程,一个长期的系列调整过程,在生活方式和态度上有所改变。他们需要得到支持性服务资讯,帮助他们在失去亲人后重新组织生活。这些特性服务包括个人或家庭辅导、家务服务、技巧培训、房屋修缮及维护、提供支持性小组、社会和娱乐性活动等。

(三)临终关怀。该服务包括:1.控制疼痛和症状。包括音乐治疗、艺术治疗、宠物治疗、戏剧治疗等,按摩和运动也常用来缓解临终者及其人照顾人身体上承受的压力。2.协助老人及家属解决医疗费用问题。3.提供丧亲后续服务。照顾濒临死亡的新人不容易,处理亲人离世后的衰伤也需要得到社会的支持和专业的协助。

临终关怀倡导的方法有四个原则:1.病人及其家人是主要的照顾对象。临终者及其社会支持系统在临终者离世的过程中有特殊需要。2.由多学科人员组成的团队负责提供临终照顾,团队中包括身心健康方面专业人员和满足精神需求的人员,承认临终者及家人有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的全面需要。3.控制疼痛和病症是第一位的。有尊严地去世意味着临终者有权接受尽可能缓解疼痛和折磨的药物治疗的服务。4.提供丧亲后续服务来支持丧亲的家人。情感和社会支持在丧亲过程中很重要,在家人丧亲,尽力重组生活时也很重要。

(四)自杀

1.自杀评估、评估老人的自杀倾向很困难。社工要意识到与老人自杀有关的风险因素,通过直接、间接的行为上的线索加以评估。⑴直接线索。老人若直接说“我要了结自己”或“有时我真想结束一切”这样的话,就是直接线索。社工要问他一些问题筛查他的自杀倾向。包括他是否有具体计划和实施计划的途径。如果有就要马上采取行动。老人考虑的自杀手段越致命,其方案实施的可能性就越大。自杀风险超市。⑵间接线索。老人间接表明打算自杀的说法可能有“我会很久不在这儿”,“我已厌倦了这一切”,有时会用一些问题看所爱的人的反应,如“没有我你们会过得好些”,“这些日子我太麻烦人了”这些话是直接要求肯定他们的生命有价值,他们对某人来说很重要,这是老年人在绝望地呼救,不可视而不见。⑶行为线索。有些老人没提供任何口头线索,但在行为上会流露一些东西,这应被视为警示信号,国外学者提出下列线索,表明老人有自杀倾向,一是企图自杀或曾自杀过;二是购买武器或贮存药物;三是中出人意外的留遗嘱或改遗嘱;四是突然开始筹

4的角色。小组带领者可能要投入额外时间与小组成员建立个人关系,比一般的小组工作投入得多些,老人可能需要社工“献殷勤”才能参加最初的小组聚会和以后的活动。3.老年人由于身心健康状况,在小组中的表现比较被动,头脑中满足个人问题,这使老人小组节奏较慢。社工要看到成员的点滴进步,不因迟迟不见显著成效而气馁。下列情形不宜采取小组工作方法,如老人身体状况不好;出行有困难;患有器质性疾病;头脑混乱;有精神疾病;有严重行为问题;正处于紧急的危机状况中等。

(二)老年人小组工作的注意事项。1.尊重自决权。社工要尊重老人的参加或不参加小组活动的自决权。2.平衡对小组和个人所负的责任。当老人在小组表现极大地干扰小组进程时,小组带领者可能要在两个不能兼顾的责任中作出选择,即对整个小组负责及是对当事人的个别老人负责。小组带领者有责任认清允许干扰小组的成员留在小组中可能会带来的损失或益处。3.尊重保密权。小组工作自始至终都必须强调保密的重要性。要在对小组造成损害前,就对破坏保密原则的人提出质疑。社工要信守保密原则,但也要履行保护当事人及周围人福祉的义务。4.干预小组动力,保护小组成员免受伤害。小组工作在理想情况下,成员会在彼此身上发现力量找到支持,承担起指引小组方向的责任。趸,成为彼此的支持性治疗媒介。但是,小组也可能变得有破坏性,让老人感到焦灼不安,小组成员会变成“心理上行刑的暴徒”。小组带领者应出面解决组内冲突,或作出如果破坏性行为延续就要解散小组的决定。小组没有权利为了存在下去而无视对成员的责任。

三、老年社区工作

(一)老年社区工作的重点目标人群。1.独居老人。缺乏支持系统,应降低其生活中的风险因素,做好应急准备工作。独居老人精神需求强烈,其次是健康医疗需求,特别是突发疾病的救治。再有是对家务协助,生病时的照顾也有较高需求。2.高龄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理能力下降,多数不能完全自理,他们有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的多重服众需求,其家庭也常需要给予特别关注,提供支持性服务。3.伤残老人。走入老年期,肢体机能下降、疾病、意外事故等成为导致老人伤残的重要因素。富于支持性的生活环境、康复服务、角色与心理的调适等会为这些老人带来独特的挑战,他们常有多重服务需求,需提供个案管理服务。4.困难老人。包括经济贫困老人,因遭受重大生活事件而面临生活转变的老人以及因其他问题而陷入困境的老人,他们可能需要长期与短期服务,社工可能要提供从危机干预到日常照料,心理辅导等多方面的服务。

(二)老年社工方案

1.目标。是通过统筹安排社区资源,为社区老人提供与期需求相匹配的优质服务,提高老人生命、生活质量。2.类型。⑴居家服务。为老人提供各类围绕居家生活的支持性服务,尽可能延长其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生活的时间,同时通过适当的工作安排防范各种风险,保障其生活质量。⑵社区服务中心。社区中心提供的服务包括中心内的多种服务和延伸性服务。优势在于可提供“一站式”服务,满足老人多种需要,又将中心的服务辐射到整个社区,使社区资源在整合的基础上用于整个社区的老人。⑶社区入住设施服务。起到了让老人在熟悉的社区接受照顾的作用,便于其继续使用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入住设施能为家庭提供缓解服务,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得到支持,或在长期照顾工作中有机会暂时放下照顾责任,得到休息和调整。3.工作内容。老年社工方案包括增进其生命和生活质量的各项服务的规划与传输,对社区老人群体的需求作出恰当评估,为老人提供涉及生活照顾、健康教育、志愿者工作、法律援助、精神健康、出行及各类涉老信息方

6足工作人员期望时,常感到羞辱和无自尊。⑺老人可能会由于缺少隐私和在机构中社会关系有限,而在他人面前掩饰自己对一些枉法和行动的感受。⑻为了适应机构和机构中的关系,老人可能退出一些活动,或远离一些场合。⑼为了适应机构中的社会关系,老人可能会有意向工作人员挑衅,或不与他们合作。⑽老人可能接触机构建立的稳定的、令人满意的环境,即使有时有心返回社区,也没信心适应外面社区生活的挑战。

(二)照顾质量。

1.不同照顾模式及特点。照顾质量这一概念有两个模式。⑴仓储模式。机构首要任务是延长人的寿命,重点是为老人提供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合适的怨念、良好的健康和医疗服务。⑵园艺模式。机构首要任务是满足老人未得到满足的需要,开发其能量和未得以实现的能力,该模式所提供的是以人为本的照顾服务,重点是老人的社会和情感要求。2.提高老人照顾质量的措施。⑴承认尊重老人的隐私。应给每个人提供属于他自己的家具,多人一间房时,中间应有隔断。⑵应通过让老人自己安排日常生活来增强自主生活的感受。老人会议可成为收集对养老机构生活看法的论坛。⑶应鼓励老人参与社会活动,与亲朋保持联系接触,应在机构内外提供替代的角色和经历,如做志愿者,做各类组织的成员。⑷工作人员和老人、以及老人之间应建立起积极的关系,使老人能始终有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尊。

第五章 妇女社会工作

5-1 妇女工作概述

一、妇女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男女两性生理存在明显不同,这种区别不能成为歧视或轻视妇女以及阻碍妇女发展的理由。对女性的师祖和妇女发展的障碍是由后天的社会文化,而不是先天生理特点造成的,只有认识妇女的生理、心理特点及社会文化对妇女发展的影响,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妇女方面的社会服务。倡导尊重男女两性差异,实现性别公正公平。

(一)青春期。指从性器官成熟到出现繁衍能力的人生阶段。青春期生理的变化,给女性带来很多烦恼。而其是12-14岁之间,称为情绪发展的困难时间,女孩情绪发展不稳定,高度敏感,反应强烈,这影响了她们与父母及周围人的关系,及她们的学习,使她们出现反抗父母,寻找同伴群体的行为特征。这一阶段的特点与众不同有,自我意识发展快,自尊心、自卑感都强,性别角色开始发展,以及注重同伴友谊等。女孩在青春期出现的问题有早恋、开始参与冒险的游戏,甚至早孕、流产等,对身心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易患神经性厌食症(恐惧体重增加),易产生焦虑和抑郁,这一阶段也是性别意识产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要进行性别敏感意识的教育。

(二)青年和中年期。女性在青、中年期,面临恋爱、婚姻、家庭和职业发展等人生最重要的选择和发展,此时生理、心理发展趋于成熟稳定,与男性相比具有突出的心理特征。包括:1.工作、家庭双重角色带来的心理压力。2.职业成就动机弱,面对成功有恐惧感。工作、家庭的双重压力,职场上的性别歧视,使女性在追求职业成就方面的动机较低。

(三)更年期。指从生育年龄过渡到老年阶段的时期(45-55岁),此时妇女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内分泌出现暂时紊乱,并引起月经紊乱、心悸头晕、失眠等生理症状,同时出现记忆力减退、烦躁不安、抑郁、挫败、孤独等心理症状。此阶段女性可能经历家庭、工作方面的变化,由此出现适应变化困难,萌生孤独无助、焦虑不安、抑郁消极等情绪。但此阶段她们的家庭和社会角色逐渐减退,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是社区的中坚力量。

(四)妇女的“四期”。指月经期、怀孕期、产褥期和哺乳期。是妇女独特的生理特征。在“四期”期间,女性身体脆弱,易感染和引发各种疾病,需特别保护和照顾。妇女在“四期”期间受特殊保护。《妇女权益保护法》第26条规定,任何单位均应要报妇女特点,依法保护妇女在工作和劳动时的安全、健康,不得安排不适合妇女从事的工作和劳动。第27条规定,任何单位不得因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形式,降低女工工资、辞退女工、单方面解除劳动聘用合同或服务协议。

二、妇女的需要。

(一)生殖健康的需要。妇女的健康和安全不仅关系到人类自身生产和发展。也影响到子孙后代,以及整个家庭和社会的总体健康水平。以《妇女权益保护法》为主体,以《宪法》为依据,包括《劳动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女职工劳动禁忌范围》、《关于女职工生育待遇的若干问题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在内的关于女性工作权利的保障体系,体现了对妇女“四期”特殊保护的重视性,但妇女的生育健康权利仍旧受到严重的侵害和忽视。

(二)权益和发懂展得到保障的需要。贯彻落实《妇女权益保护法》以及其他各法律对妇女权益的维护是当前妇女社工的艰巨任务。如保护妇女的特殊权益,促进妇女在就业、教育、参政等方面的平等待遇,改装妇女贫困状态,保护妇女不遭受家庭暴力,性侵犯,被拐卖等威胁。

9(一)妇女社会工作的目标。1.直接目标。⑴缓解压力,宣泄情绪。⑵重塑自信,提升对自我的认识。⑶理解妇女的实际困难和需要。2.中间目标。⑴协助妇女重新界定妇女问题,认识到“个人和就是政治的”。⑵提升性别意识,促进自省、自信和自我认同。⑶建立妇女支持小组,减少组员的孤独感。3.最终目标。⑴重建权利关系。⑵建立妇女网络与网络之间的连接。⑶倡导和建立全社会的性别公开和公平的意识和制度。三个目标层次是递进的逻辑关系,不是割裂的,显示了解决问题的不同层面。

(二)妇女社工的原则。⑴承认妇女的多样性及妇女工作视角的多样化。⑵尊重妇女作为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家庭角色的扮演者。⑶理解和接纳妇女的现实处境和生存选择。⑷认识到妇女本身也是一个资源,有能力处理自己的问题。⑸妇女是发展的主体,而不是客体。⑹增加妇女的资源和选择的多样性。⑺将个体与群体联结起来,促进妇女间的互助。⑻社工与服务对象之间关系平等。

5-2 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妇女社会工作内容围绕三个方面:一是解决妇女面临的实际困难;二是维护妇女权益,关注妇女发展;三是、促进性别平等和公正的机制建设。

一、妇女的婚姻家庭问题。

(一)婚姻和家庭关系的调适。求助妇女的家庭问题主要表现为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和教育方面的问题。都与传统社会性别对妇女角色的定位紧密相关,夫妻关系调适中,问题主要有家务分工、经济权支配孩子教育、婚外情等;婆媳关系通常是围绕孙辈教育、网关老人、孝顺等问题,单纯将婆媳关系矛盾看成是个人素质问题是不对的,亲子关系矛盾也与母亲多半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责任直接相关。

(二)单亲母亲家庭的问题。单亲母亲家庭是因丧偶或离异及其他原因而导致的只有母亲和孩子一起组成的家庭。面临的问题有亲子关系和孩子教育、单亲母亲贫困化、就业困难、再婚困难,社会对单亲母亲的歧视、偏见缺乏针对单亲母亲家庭的社会保障等。从性别视角看单亲母亲家庭,认为它是一种现实存在的正常家庭形式。单亲母亲的问题不是其个人问题,而是社会福利不足、社会存在歧视等因素导致的,应关注单亲母亲在应对问题时的能力和智慧而不应把她们视为可怜的弱者。

(三)与家庭一起工作的原则。1.性别视角的家庭工作原则。⑴尊重、接纳现实中家庭形式和婚姻形式的多样性。⑵重新调整家庭权利,避免家庭暴力、冲突与资源分配不均。⑶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协调与平衡。⑷父亲的职责和母亲职责同样重要,都需要训练。⑸社会就为家庭提供必要的资源的服务,减轻家庭负担。2.家庭为本和妇女为本原则的工作策略。“家庭为本”信念是协助家庭最好的方法是加强和提高家庭的自主能力。要求服务以家庭为重心。目的是强化家庭功能,使之有效履行家庭本身的角色。改善各项社会制度,以减少其对家庭功能的损害。“妇女为本”原则要求尊重妇女为独立的人的需要和情感,不仅是家庭角色的扮演者,强调不能为了家庭利益而忽视或牺牲妇女的利益。“家庭为本”强调以人格平等为原则的现代家庭关系,在重视个人要求同时,维持家庭关系的协调,但不能为家庭整体利益而忽视或牺牲个人的需求,性别视角下的“妇女为本”是针对传统和以“家庭为本”中忽视妇女利益的一种补充。从性别视角来看家庭,社工必须有性别平等的敏感度及关注妇女的经验,关心家庭中女性是否受来自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外在影响以及是否给妇女造成压迫和不平等。因此,家庭教育的重点是教育女性在家庭生活中如何自我增

1(二)妇女的生殖健康问题。

1.妇女生殖健康的概念。生殖健康指与生殖有关的一切事宜在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健康状态,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适。妇女的生殖健康还包括妇女对自己健康权利的认识、行使及行使的能力。它包括从生命开始至结束的整个过程。2.妇女生殖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生殖健康服务中,存在性别不公平问题,表现在:第一,妇女的生殖健康受到危害。第二,妇女缺乏生殖健康方面的知识,也不意识不到生殖健康是自己的权利。第三,流动妇女,尤其是打工妹群体,性疾病更是严重威胁着其健康,其生殖健康保障被边缘化,极度缺乏相关保障。3.问题的成因。首先是社会将妇女人类生产作为私事,而不能像其他的生产一样给予应有重视;其次,将妇女当成生育工具,无视妇女作为人的权利;最后,社会为妇女生殖健康提供的资源有妈,加上人们对生死健康权利缺乏认识。这些因素导致了妇女生死健康问题的出现。4.干预策略。针对妇女的生殖健康问题,需要宏观的政策推动和微观的妇女健康权利的教育以及与实际干预行动相结合。将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相结合;推动各级政府贯彻落实《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对妇女生殖健康规定的指标;并在微观上进行社区综合治理,重视妇女生殖健康权利,提供健康服务所需的资源等。针对妇女生殖健康开展综合干预,是妇女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妇女参政的问题

妇女参政是实现人的基本权利以及政治决策民主化的要求,也是一个国家妇女地位的标志。包括权利参与和民主参与两个方面。权利参与指妇女进入国家及社会事务的各个管理阶层,开展决策和公共管理;民主参与指妇女作为主体行使民主选举、建议等权利。除倡导、推动妇女提高高层参政率和健全参政机制外,妇女社会工作在妇女参政方面的任务是,在微观层面推动基层妇女民主参与和权利参与,增强妇女的基层公共事务管理能力。这个过程是社区发动、意识提升以及妇女能力提高的过程。是社区工作的一部分;宏观层面,妇女社会工作倡导保障妇女参政的立法和法律的维护以及政策的贯彻执行。

(四)妇女贫困问题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中涉及到的“妇女与贫困”主题备受关注。中国的贫困人口中,多数是妇女。造成妇女贫困的根源是红石榴性的,即与男性相比,妇女在获得权利、教育、培训、生产等资源方面机会有限,针对妇女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各项政策和措施的支持,加大扶贫力度;另一方面需要妇联和民间组织运用小额贷款和农村综合发展等形式头像妇女贫困状况。这些措施不仅增加了妇女收入,改善了妇女的经济状况,且从妇女能力入手,增强妇女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提高妇女综合素质。

四、推进社会性别平等的工作

妇女得到平等的发展权利,实现自身解放,不仅是妇女自己的事情,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人树立尊重妇女的权利,并且具有社会性别敏感意识的妇女观。

(一)宣传贯彻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妇女地位的演变、妇女的社会作用、妇女的权利以及妇女争取解放的途径等基本问题作出科学的分析和概括。具体包括:1.妇女受压迫是人类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现象。2.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人类就忘解放的天然尺度。3.妇女参加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先决条件。4.妇女解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5.妇女在创造人类文明、推动社会发展中具有伟大作用。妇女和男性同样是社会财富的

3统的性别角色和分工模式。这些需求包括:改善用水条件、就业、建卫生厕所/沼气池、育儿经验等,改善妇女生活条件的需求。战略性社会性别需求指由妇女在社会中的人性地位而产生的需要。涉及社会分工模式、权利等,满足这类需求可协助妇女取得更多的平等权利,改变现在的社会分工模式和角色,挑战妇女的从属地位。这些需求包括:妇女集体组织、发言权、参与和管理社会事务、教育等改善妇女社会地位的需求。

两种性别需求在实践上同时存在,并且有各自的作用。如果要实现性别公正和平等的目标,在满足实用性社会性别需求的同时,必须转向战略性社会性别需求。如在改善水条件时,不是由村委会或少数有权力的人决定,然后交工程队施工完成;而是要组织妇女参与到供水的决策和管理中来。

二、妇女赋权的方法

赋权指使一个人感觉有一种自我控制的能力,尊重自己、充满自信,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现状的过程。

(一)干预目标。妇女赋权的目的是通过社工与妇女之间的共同合作,让其有能力认识到自身的真实处境,引发她们对形成这种境况的社会因素进行思考,寻找解决途径,并采取具体行动来改善处境。也就是让妇女学会掌握生活空间,发展各种有利的动力,包括自我意识察觉(个人层次)、互助合作开拓资源与机会(人际层次)、摆脱或改变受压迫的环境(环境层次)。

1.意识提升。树立关于妇女状况、歧视以及权利和机会的意识,并把它作为迈向两性平等的第一步。一量建立妇女集体意识,就会产生群体身份认同和人多力量大的感觉。2.增强能力、提高技能,尤其是计划、决策、组织、管理、开展活动以及周围他人和机构打交道等方面的能力。3.参与并扩展在家庭、社区和社会方面的支配和决策的力量。4.行动。采取具体行为获得两性让的平等。

(二)干预方法。

妇女赋权的方式包括:1.透明化。将工作的过程透明化,破除辅导的神秘色彩。2.鼓励和肯定。通过鼓励和肯定慢慢增进妇女自信和能力,提升妇女自身的价值感。3.权力分析。除避免复制权力关系外,祺还要与服务对象一起讨论两性之间的、家庭的以及日常生活中其他的相关权利关系,因为服务对象带来的问题多与权利有关。4.意识觉醒。通过阅读、小组讨论、经验分享以及观看影片等方式观察和了解妇女的弱势社会地位,为进一步的改变建立必要的思想基础。5.倡导政策改变。借助集体行动,倡导政策改变。

三、性别视角的社会工作方法

(一)建立平等的协作关系。信任关系就有治疗的功效。建立信任、真诚、平等和合作关系,在妇女辅导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信任关系建立的技巧包括:1.具有性别敏感的倾听,反映感觉和表达同感。2.接纳妇女的防卫和否认行为以及带来的问题而不是两层。3.鼓励表达个人化的故事和经验。4.肯定妇女在家庭中所承担责任的价值。5.尊重妇女的语言表达逻辑。6.社工是促进者而不是指导者,与服务对象建立的一种双向协同关系,即互惠互利,患难与共的关系;并且鼓励妇女以“自己的话”来描述自己的经验。

(二)协同妇女重新界定问题,提升意识。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1.不要将妇女问题个人化,以头像妇女的自责。2.分析问题的成因。分析哪些问题是因性别的刻板认识,哪些是因缺少支持和资源,哪些是因制度和政策层面的原因导致的,认清个人问题和社会原因之间的联系。3.协助妇女重新认识女人及其承担的角色,关注生育健康权利。4.寻找问题处理的个人能力与资源环境等之间的

546支持网络对残疾人身心功能的康复、正常生活的建立、自立能力的提升以及正常社会活动的参与、自我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社会支持网络开展荼,是社会工作的重要思想方法。身体行动不便或听力、言语、视力障碍造成的社交不利经常困扰残疾人。因此他们需要社会各界主动给予帮助,尤其是城市社区服务网络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网络对他们的支持。家庭、亲友与邻里、民间非营利组织、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农村新农合体系以及政府和志愿者都是重要组成部分。

(四)有效利用调解的方法。调解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发生各种矛盾冲突时普遍采取的解决方式,其目的是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调解机构和方式受法律环境和影响和制约。我国在司法领域建立了人民调解员制度和工作体系,人民调解员关注重大、涉及司法问题的当事人调解工作;在社会工作领域,社会工作埏应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调解方法和技巧,包括专业沟通技巧,有效开展服务。中国有“和为贵”的传统思想。调解是我国有悠久历史的“本土化”社会工作一种独特有效的方式,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应充分利用调解方法,提倡团体协同工作的方法,综合协调解决残疾人的社会疸、家庭问题和个人问题。

(五)充分利用保税性政策。残疾人的各种问题几乎都涉及社保政策和落实,最大限度利用社保政策是残疾社会工作的特征之一。《残疾人教育条例》、《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和按比例就业政策法规,都需要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具体落实。

6-2 残疾人存在的问题与需求

落实残疾人社会福利政策,积极开展家庭扶助,实行低保制度,对残疾人给予权利保护与法律援助,在就业政策、康复与医疗救助、伤残抚恤、社会保险、特殊教育、文化生活照顾等方面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作用,努力改善社会环境,是政府与社会的责任,也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一、残疾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城镇残疾人主要困难。

1.经济困难。由于就业难、家庭的经济收入较少而开支较多,残疾人家庭经济状况有困难。2.住房困难。残疾人家庭的住房困难在城镇十分突出,这种困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难以解决。3.婚姻困难。在婚恋方面,残疾困难重重,也直接影响到残疾儿童的丧偶父母再婚和残疾人兄弟姐妹寻偶。4.就医困难。残疾人家庭成员患病时,面临比健全人更大的困难。残疾人求医有困难,作为配偶或父母的残疾人,当其他成员因病求医或住院治疗时,自己缺乏帮助的能力。这在夫妻双方都是残疾人的家庭中特别突出。5.社会交往困难。由于世俗偏见、物理性障碍或心理负担,作为配偶或父母,残疾人参与社会的机会很少,尤其是精神病人的家庭成员,社会舆论使其不愿与社区内的人来往,因此也增加了生活的困难。6.心理障碍。以上原因及残疾人求学难、交通困难等原因,使残疾人家庭大都感到精神压抑。残疾人直系亲属,心理负担很重,是健全人家庭很难体会到的。

上述困难表明城镇残疾人需要得到资金、住房、医疗、学习、就业和生活起居服务方面的特殊照顾,福利自由度改革中,住房、医疗两个方面需求十分突出,政府应制定相应的福利政策,使残疾人社会福利不致由住房制度改革和医疗制度改革而受影响。

(二)农村残疾人的主要问题。

1.交通不便。这个问题严重影响残疾人求学、就医、就业和其他社会交往。2.体力劳动困难。由于难于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生活缺乏保障。许多农村地方没有相应的优惠政策和具体措施,残疾人本身无力参加田间劳动,很多残疾人家庭困难重重。3.农村缺医少药。给残疾人家庭求医治病造

8理“慈善医疗卡”等。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意见》,切实帮助城市贫困群众解决就医难的问题,对广大贫困残疾人家庭直到重要作用。建立城市医疗制度是一项政策性、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需基层的社会工作者努力配合,不断积累经验。医疗救助政策缓解了残疾人“看病难,看病贵”的困难。社会工作者要不断推动医疗救助工作的开展,使残疾人真正得到政策的照顾。

(六)伤残抚恤

“革命伤残人员”是特殊群体,主要是伤残军人,他们可能得到政府颁发的收入性福利。《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国家和社会对伤残军人、困公致残人员以及其他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致残的人员提供特别保障,给予优待和抚恤。革命伤残人员按伤残等级确定待遇标准,国家给予安排工作的在职伤残人员,也可按规定享受抚恤待遇。

(七)社会保险

我国内地的社会保险,为受保人提供了丧失劳动能力后的生活待遇,其中关系到残疾人切身利益的,是医疗保险和工作保险。职工因公致残或患职业病,可以享受抚恤金。能享受收入性福利的残疾人很少,社会福利提供的收入性待遇,在残疾人生活来源中目前只起微小作用。大多数残疾人主要从劳动和家庭抚养获得经济来源。残疾人迫切需求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社会保险。其中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家庭对社会保险呼声强烈。2005年以来,一些保险公司逐步开始推行对残障儿童的特殊保险。对残疾人及其家庭的社保直到辅助作用。

(八)特殊教育

《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规定:国这保障残疾受教育的权利。残疾人教育应根据残疾人的年龄、残疾类别和接受能力,采取就能教育方式或特殊教育方式进行,一方面发挥普通教育机构在实施残疾人教育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支持社会组织投入特殊教育。残疾人普遍有接受教育的要求,尤其是残疾儿童的教育越早越好。国家应对特殊机构和工作人员、残疾人家庭适当给予政策性扶助;大力扶持社会组织兴办特殊教育机构。

(九)文化生活照顾

残疾人与普通大众一样,有人类共同生存、成长和发展所需的资源、环境和文化、心理需求,社会工作者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其提供良好的文化生活服务,以满足其文化生活需要。社会工作者既承担帮助残疾人的责任,也承担动员社会力量的责任。通过与相关部门、机构和社会组织的配合,协助残疾人克服身体、心理障碍,为残疾人参与社会文化生活服务。

(十)改善社会环境

《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国家和社会应逐步创造良好的环境,改善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1.建设无障碍设施。为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必须改善其生活环境。广大残疾人及其家属迫切要求政府和社会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生活环境。帮助残疾人改造生活起居环境,是残疾人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2.社会理解与互助。残疾人需要社会的理解、同情和帮助。联合国《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中明确指出:要达到‘充分参与和平等’的目的,仅着眼于残疾人康复抠门是不够的。决定残疾对于一个人生活的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获得生活基本因素的机会,就构成了障碍。这些因素包括:家庭生活、教育、住房、经济和人身保障、参加社会团体与政治团体、宗教活动、亲密关系和性关系,享有公共设施、行动自由以及一般的正常生活方式。

0-

第四篇:社会工作实务

社会工作实务

一/

(一)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在推动社区低龄老人参与志愿服务时,可采取以下策略:

1、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促进低龄老年人对参与志愿服务价值的肯定。高龄老年是老年人群中的弱势群体,他们迫切需要社区关怀照顾。社会工作者,要通过宣传画廊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法,宣传“手拉手”。俱乐部成立的背景:

社区目标意义:唤醒居民对高龄老人问题的关注,主动邀请、鼓励低龄老人参与志愿服务,让低龄老人体会到参与志愿服务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2、提升低龄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

社会工作者要充分考虑老人的担心和顾虑,要预估志愿服务过程中安全风险,并有相应的防范措施,可以邀请低龄老年人的子女一道参与志愿服务。

3、提高低龄老年人的参与能力。

要对参与志愿服务的低龄老年人开展志愿服务理念和技能的培训。帮助他们提高与高龄老人沟通的技巧,增强他们的参与热情,提升老年志愿者的信心和能力。

4、提供资源支持。

为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人开展服务,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如为志愿者购买保险等,开展志愿者激励活动,给予适当的奖励,保障他们的安全。

(二)运用推动低龄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策略时的工作重点(主要)

1、要注意倾听低龄老人及其家人的想法和其他居民的反响。

2、建立平等合作关系、社会工作者要与低龄老人建立良好关系,尊重他们的参与,并与志愿者一起开展工作。

3、开展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时,要是和老年人的特点,关注老年人兴趣点,让低龄老人参与志愿服务有成就感。

第五篇:社会工作实务

《社会工作实务》由于本科目没有客观题,所以复习的时候.细枝末节的东西并不需要花太大的功夫去记忆了(比如儿童社会工作一章,教材中关于宏观的和微观的儿童社会工作的内容到底各有多少,就不用记得特别清楚,只要知道大致的内容即可)。十四章内容可以分成两大部分来解读,前面两章是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重点要掌握从接案一预估一计划--介入一评估——结案这六大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后面十二章是社会工作实务的不同领域,重点要掌握每个领域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力法。固为在做“案例分析题”和“方案设计题”时—定需要这方面的内容.如果我们把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比作是答题的“框架”或者“骨骼“.那么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就是”实体”或者“肉体“了。“框架”和“实体”、“骨骼”和“肉体”两者一经一纬.一纵一横.就组成了“案例分析题”或“方案设计题”的主要内容了。所以,做主观题时,请大家一定首先要想到这一纵一横的框架。这里特别要强调的一点是.无沦是对“案例分忻题”,还足“方案设计题”,服务对象的问题预估是最关键的第一步.它是决定这两类题目正确的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是考试的指导数材。网此每本书的容量都不宜过大,从而导致《社会工作实务》一书中案例显得太单薄、太稀缺(这也是其他两本教材的共同特点,所以整套套教材成了高度概括的理论著作).没有丰富多样的案例,考生要理解掌握本科目,就相对比较困难唯一些。这里就需要考生自己多做些课外作业收集一定叶案例,跟教师、同学切磋.

另外,由于中国内地社会工作专业学历教育起步较晚.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为时不久,且绝人多数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缺乏社会工作的专业训练,本土化的理论模式和实务经经验在探索阶段,又是第一次全国性的考试,所以笔者推断,近儿年的考试,主观题中需要你明确指出理论运用的概率应该比较低,主要还是以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实务模式和过程的整体把握为主.

下载社会工作实务 十二十三十四章重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工作实务 十二十三十四章重点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工作实务

    第一章: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 1、所谓模式是指对现象所做的总结和概括,是以一种结构性、广泛性和一般性的方式描述事物运行发展的过程,是将现象具有的共同元素进行提炼和......

    社会工作实务

    第一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社会工作实务》第一章(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 批次: 层次: 专业: 学号: 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10小题,共10分) 1、......

    中级社会工作实务重点内容分析(5篇范文)

    中级社会工作实务重点内容分析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 通用过程模式是一种用来协助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是对助人行动之基本程序和方法......

    社会工作实务辅导

    社会工作实务辅导:青少年社会工作 2010-07-02来源:华图网校 http://htexam.net 上传人:系统管理员 上传日期:2010-07-02 积分:0 下载次数:0 我也想上传 分享到: 开心网 人人网 一......

    残疾人社会工作实务

    残疾人社会工作实务 残疾人是社会中特殊的有困难群体,应该受到社会的特殊关怀与照顾。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残疾人社会工作体系的......

    南开社会工作实务

    2018南开社会工作实务 一、名词解释 1、退行 2、家庭重塑 3、社区营造 4、危机干预 5、劝导干预 6、个别化原则 7、意向性会谈 8、反压迫社会工作实践 二、简答 1、赋权视......

    社会工作实务实验报告

    社会工作实务实验报告学生姓名:秦彩云 学号:08031055 学院:民社院 专业:社会工作 指导老师:黄华清 完成日期:2011年日星期日 9月4《一》,实验名称:用游戏的方式分析社工的价值理念......

    社会工作实务要点

    社会工作实务要点 1、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过程中,要确定服务目标,必须首先要界定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了解服务对象寻求帮助的原因、服务对象对自己的看法认及服务对象期望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