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级社会工作实务重点内容分析
中级社会工作实务重点内容分析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
通用过程模式是一种用来协助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是对助人行动之基本程序和方法的概括。
通用过程模式的特点:强调助人是一种过程;综合的理论取向;工作过程阶段化;工作任务阶段化;整合的价值观。
通用过程模式应该考虑三方面因素:助人过程各阶段的先后次序是有弹性的;工作过程可能是螺旋式的;模式本身只可作为实务过程的参考。
通用过程模式的四个基本系统:改变媒介系统、服务对象系统、目标系统、行动系统。
第二章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
方案设计题
答题要点:
1.问题的陈述和分析
2.方案设计:根据XXX要求,现拟订XXX方案如下:
(1)方案目标:
(2)方案实施策略:
1、结案
2、预估
3、计划
4、介入
5、评估
6、结案
7、跟进服务
(3)方案执行:主要包括整合资源、提供服务、监督执行力度、解决危机。
(4)方案评估:包括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方案执行情况及效果评估。
第三章 儿童社会工作 儿童社会工作的定义:以全体儿童为工作对象,在有关儿童发展理论指引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帮助解决儿童问题、满足儿童需要、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专业服务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儿童的问题:环境对儿童的伤害、儿童发展障碍
儿童的需要:获得基本生活照顾的需要、获得健康照顾的需要、获得良好家庭生活得需要、满足学习的需要、满足休闲和娱乐的需要、拥有社会生活能力的需要、获得良好心理发展的需要、免于被剥削伤害的需要。
儿童社会工作方法:儿童个案工作方法、儿童小组工作方法、儿童社区工作方法。第四章 青少年社会工作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定义:指把青少年作为工作和服务对象,运用关于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理论、方法和技巧,来最大限度地发掘青少年的潜能,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得专业活动。一般分为微观(个人)、中观(家庭和小组)、宏观(组织和社区社会工作)三个层面。
青少年的问题:青少年心理和情绪问题、网络成瘾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家庭矛盾问题、亲子关系失衡问题、失学失业问题、其他方面问题(青少年道德品格方面的问题、生活方式方面的问题、社会交往方面的问题、弱势青少年权益保障问题)
青少年的需要:接纳自己的身体和容貌,符合社会所规范的性别角色期望,个体与同伴发展适当的人际关系,追求个体的情绪独立自主,少依附父母及其他人,自食其力,追求经济独立,对未来生涯做准备,发展符合社会期望的认知技能和概念,努力表现负责人的行为和追求理想和抱负,对未来的婚姻和家庭做准备,建立个体的价值体系,符合现实世界的需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容:思想道德品格辅导、心理及认知辅导、生涯规划、就学就业辅导、生活方式辅导、人际交往辅导、行为偏差及青少年犯罪的矫正服务、弱势青少年权益保障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青少年个案工作方法、青少年小组工作方法、青少年社区工作方法。第五章 老年社会工作
老年社会工作的定义: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以老年人及其相关人员和系统为工作对象,帮助老年人,特别是处境困难的老年人,改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使老年人有更好的社会适应和福祉的活动。老年社会工作的对象既包括那些空巢(独居)、残疾、困难和高龄老人,也包括一般的健康老人。
老年人的需要:健康维护、经济保障、就业休闲、社会参与、婚姻家庭、居家安全、后事安排
老年社会工作的内容:身体健康方面的服务,认知和情绪问题的处理,精神问题的解决,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老年特殊问题的处理。
老年社会工作方法:
1、老年个人与家庭工作方法:缅怀往事疗法,人生回顾疗法,验证疗法
2、老年小组工作方法:现实辨识小组,动机激发小组
3、老年机构照顾:爱登选择模式,住房与服务模式,以延续理论和选择、优化与补偿理论为基础建立的模式
4、老年社区照顾:医疗性照顾,社会性照顾。
第六章 妇女社会工作
妇女社会工作的定义:是针对妇女在自我成长过程中,在参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家庭生活过程中遇到的群体活个体问题而开展的社会服务性工作。
妇女社会工作的内容:
1、针对特殊困难女性人口的,包括:第一,为失业女工提供的服务;第二,为单亲母亲提供的服务;第三,为家庭暴力中被虐待妇女提供的服务;第四,为进城打工妹提供的服务。
2、针对全体女性人口的,包括:第一,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教育;第二,开展扫盲活动,进行文化教育;第三,学习实用技术,提高文化和科技素质;第四,健康保健,优生优育服务;第五,婚姻家庭咨询服务;第六,维护妇女合法权益。
妇女社会工作的方法:妇女个案工作,妇女小组工作,妇女社区工作
妇女小组工作:发展性小组,支持性小组,预防性小组
妇女社区支持网络:社会支持网络,妇女志愿者为本的支持网络,妇女自助互助为本的支持网络,社区紧急支援网络。第七章 残疾人社会工作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定义:是围绕残疾人个人、家庭、群体以及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区开展的专业性助人活动。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内容:残疾预防和康复
残疾预防:一级预防,预防致残性伤害和残疾的发生;二级预防,防止伤害后出现残疾提供残疾早期筛查,早期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三级预防,残疾出现后采取的措施。
康复:第一,世界卫生组织康复模式;第二,社区服务康复模式;第三,家庭病床康复模式;第四,特殊类型残疾人的社区康复模式。
康复类型: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①建立信任关系,②参加残疾评定,③个人与社区状况评估,主要有:生态框架的评估,优势视角的评估,生态心理社会视角的评估和社区需求的评估,④介入模式:危机介入,增能模式,倡导模式,自助小组,社区工作模式和个案管理模式。
第二篇:中级社会工作实务
中级社会工作实务实训课 情景1: 接案准备实训
[案例]郑莹,女,18岁,离开学校在家自学已经3年了。从外表看,郑莹是那种性格开朗的人,一头卷曲而混乱的长发,喜爱化妆。由于郑莹初中未毕业就离开学校,所以她至今也没有相关的学历证明。现在郑莹每天在家的主要活动是按照个人的兴趣制订读书计划,有选择地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创作小说以及通过网络和许多素未谋面的朋友交流。但是,这样一个好学的“好学生”在学校却是一个令老师头疼的问题学生,不守校规和课堂纪律,与同学关系也不好,被学校劝退了。
如果你是一名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将郑莹介绍给你,请你向同学们示范,在接案前该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如何准备? 情景2:初次面谈实训
[案例]许女士,40岁,工人,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小民15岁,生下不久发现孩子先天脑瘫,一直在家由婆婆帮着照顾,但婆婆年纪大了,也体弱多病,已经力不从心。女儿小欣今年11岁,聪明健康,正在读小学。可是,最近丈夫李某查出患了癌症,马上要进医院开刀,全家人陷入了混乱和痛苦之中。许女士听朋友说“有困难,找社工呀”,于是打电话给社区服务中心求助,接待人员告诉许女士将安排社会工作者小真负责跟她联系,并请她留下了联系方式。
如果你是社区社会工作者小真,在作了一番精心准备后去跟许女士进行第一次面谈,请示范你怎么向许女士作自我介绍?如何向许女士说明初次面谈的目的和各自角色?如何促进许女士对你所在的机构以及你的工作过程、你所遵循的工作伦理的了解?如何引导许女士说出她求助的期望?如何初步探讨许女士的问题或需要?如何做面谈小结?
情景3:非自愿案主接案实训
[案例]小强(化名),男,1985年出生,独子,父亲早逝,母亲含辛茹苦将他送入上海市某大学读书。刚考上大学,小强一头扎进网络游戏里,上海能逃则逃直至一发不可收拾,大学二年级,由于多门功课不及格被学校劝退。等小强回到家里的那一天,妈妈才知道事情真相,从此每天以泪洗面。小强一方面感到难以面对母亲,一方面又感到前途无望,遂放弃追求,什么不顾也不想,整天呆在小区的网吧里,只有身无分文的时候才想到回家一次。母亲曾经多次到网吧求儿子回头,但均无济于事。无奈之中,找到社工,希望社工帮小强脱离网瘾。
社工见到小强,说明了来意,小强一脸漠然,沉默以对。社工还感觉得到小强沉默背后的一丝敌意。 情景4:资源探求实训
小明,男,17岁,生活在一个多子女的城郊家庭,在家中排行老二。他的父母均是小学文化水平,终日忙于做一些小买卖维持生计,无暇顾及子女。过去,父母遇到孩子们犯错误时,一般采用打骂的方式。在小明12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以后,母亲也因体弱多病无力顾及他。小明16岁这年,在亲戚的帮助下,去了该城市的一所中学读书。他与当技工的哥哥租房住在城里。哥哥忙于工作,为了赚钱供哥俩的生活和弟弟的上学,又做了两份兼职;哥哥每天早出晚归,哥俩平时交流很少。小明到城里之后,不久就被多姿多彩的城市生活吸引,放学后就与一些不良行为的同学在街头、游戏厅闲逛,后来还与社会上的无业游民称兄道弟,在学校里横行霸道,欺负同学。开始时,他还有所顾及,以后发现同学惧怕他而不敢揭发他,便愈演愈烈。他头脑灵活、善于辩解,犯校规也掩饰有方,老师不能轻易拿到他的违规证据,也无可奈何。最近,他因为参与几次打架而受到处分,和他一起玩的三个学业很差、平时跟随他的哥儿们,因为在打架时
为他大大出手,其中的两位已经被学校开除了。因此,剩下的一个对他若即若离。学校里凡是知道他的老师都认为小明品行恶劣,恶习太多,不可救药,其中的大部分讨厌并且冷落他。不过,学校的一位刘老师对他却很关心,平时会留心他许多。刘老师发现小明资质聪明,成绩中下,而且足球踢的不错;小明很希望自己以后能够出人头地,刘老师建议小明去找学校社会工作者谈谈。情景5: 同理心实训
1.一位案主怒气冲冲地来到社区服务中心,要求立即拿到困难补助。按照惯例,发放困难补助的时间是在5天之后。这位案主呼吸急促、满脸通红、粗言秽语、充满敌意。请示范,工作人员该如何回应?
2.邻居发现吴先生在重重揍他的儿子,便向社区工作人员反映。社区工作人员向吴先生了解情况时,吴先生回答:“我的儿子太调皮了,从来都不听话。我喊他,可他偏要往外跑。他把我所有的东西都翻得乱七八糟,他还毁坏了很多东西。有时,我实在是气愤不过,简直是想杀了他。” 请示范,工作人员如何回应吴先生? 3.年老的案主对工作人员说:“我知道我的孩子很忙,可是我好几年没看到他们了,他们甚至 不打电话。” 请示范,工作人员如何回应案主? 4.案主对工作人员说:“我不知道我先生是否爱我,虽然他说他在乎我,可是他却不注意我,特别是当我们和其他人一起时,有时候,他好像觉得我让他丢脸。” 请示范,工作人员该如何回应案主? 5.案主对工作人员说:“当我十几岁时,我总是想,如果我结婚且有自己的小孩时,我绝不会像我母亲一样吼我的小孩。可是我发现现在我却像我母亲一样,吼我的小孩。” 请示范,工作人员该如何回应案主? 情景6:真诚回应实训
1.社会工作者忘了去会谈,因此对这位案主失约了,而且他第二天才发现,于是他打电话给这位案主。请示范该怎么致歉。2.一位有赌博习惯的案主对工作人员说:“你可不可以借我200元钱呢?我上周借了一个朋友的钱,现在他催着我还,等我有了钱马上就还你。”请示范,如何回应。3.一个临近结案的案主跟工作者说:“真的非常感谢你的帮助,我现在感觉到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为了表达我的感激,我想请你一起吃个饭,好吗?”请示范,如何回应。
4.案主跟工作者说:“我和我的父母之间有很多问题,他们老是觉得我还没有长大,我今年已经24岁了„„”请示范,如何做自我表露回应? 5.案主:“我真不知道如果没有碰到你的话我会变成什么样子,如果没有你在我需要的时候陪伴我,我没有把握我是否也能做到,你让我的生活整个都改变了。” 请示范,工作者如何做自我融入式回应。
第三篇:中级社会工作实务:社区社会工作
第十三章社区社会工作
一,社区社会工作的特点: 1.社区社会工作的性质是服务,助人活动;2.社区社会工作的手段是社会工作方法;3.社区社会工作的空间是社区;4.社区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是社区全体成员,重点服务对象是社区中的特殊困难群体;5.社区社会工作的目标是兼顾社区发展和人的发展,以人的发展为重心及最终关怀
二,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社区服务内容体系
1.按服务对象和服务性质:福利性服务,经营性服务
2.按服务的提供手段分为:福利性服务,经营性服务,互助服务等
3.按服务提供机制的正式程度分为:非正式,准正式,正式的服务
(二)社区社会救助(社会保障)1.对象:贫困户,孤老病残人员,特殊人员生活救助,灾民生活救助
2.特征:(1)救助对象是社区中极度弱势的群体,救助的目的是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2)国家救助与社会互助相结合(3)物质帮助和福利服务相结合(4)生活救助与扶持就业相结合(5)城市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承担了社区社会救助大量的具体工作
3.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1)保障对象
(2)保障标准及资金来源:按当地标准;政府财政拨款,社会捐赠
(3)工作程序
(三)社区卫生
内容: 1,社区医疗;2,社区预防;3,社区保健;4,社区康复;5,社区健康教育;6,社区公共卫生及其他专项服务
(四)社区治安
1.内容:(1)法制教育(2)居民调解(3)治安防范(4)社区矫正(5)维持秩序(6)事故防范
2.测量指标:(1)客观性测量指标(2)主观性测量指标
(五)社区教育
内容: 1.从教育功能角度分:补偿式,控制式,解放式社区教育
2.从国家,社会和居民需求角度分:文化科学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家庭生活教育,生命健康教育,民主思想教育,时事政治教育
三,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社区服务中的社会工作方法:1.运用社会工作研究方法,深入调查了解居民的问题与需求;2.运用社区工作方法,整合社区内外资源开展社区服务活动;3.运用个案,小组工作法,为有需要居民提供专业辅导服务
(二)社区社会救助中的社会工作方法:1.为救助对象寻求社会资源,建立支持网络;2.为居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信息咨询;3.就业辅导
(三)社区卫生工作中的社会工作方法:1.为居民提供就医帮助:提供医疗信息,联结医疗资源,心理辅导;2.协助居民树立新健康理念:知识讲座,知识竞赛,宣传,主题工作坊;3.协助居民维护环境卫生:感受分享策略,监督策略,行动策略,个性化策略
(四)社区治安中的社会工作方法:1.运用联合会谈方法调解纠纷;2.用小组法帮助居民学习法制与治安知识,提升法制及安全意识;3.创伤辅导
(五)社区教育中的社会工作方法:1.社区居民领袖教育;2.社区积极分子教育;3.社区“旁观者”的教育;4.社区“冷漠居民”教育
第四篇: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内部资料)
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内部资料
第一部分 知识点总结及回顾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知识体系图
社工通用过程解析
帮助服务过程中按步骤和计划服务,保证专业性。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
1.通用模式的理论依据: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微中宏)(重点)、系统理论、生态系统(资源网络)、优势视角和增能理论(无力感的产生和增权层面)(重点)
2.实务通用过程的基本要素:非正式资源(亲情/感情维系);正式资源(政府、社会组织、专技)(重点)
3.助人过程是一个结构化的实务过程:关系建立、改变都是过程,过程是主动和自发的。
4.实务通用过程的四个基本系统:改变媒介系统(工作者/组建团队)、服务对象系统(个人、家庭、团体、社区、组织等)、目标系统(服务对象,有时效性)、行动系统(合作者/资源/社会支持网络)
第二章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重点)
1.接案阶段:服务对象的来源和类型、会谈任务(2011);建立专业关系的技巧(同感、诚恳、温暖与尊重、积极主动)(2009);面谈的问题和挑战(重点)(服务对象对接受协助的看法、服务对象会表示怀疑或挑剔、保持敏感性、避免权威地位);建立专业关系的要素(沟通想法感受、沟通资料、沟通充满亲切感和关怀、角色互补、建立信任);决定工作进程(终结服务、转介其他服务机构或社工、进入下一个助人阶段);影响接案的主要因素(期望不一致、能力不足、临时事件或外部障碍、不愿意接受服务、社会文化因素、不同专业间的配合问题);避免过早终止关系的策略(重点)(增进彼此关系、订立明确的接案工作指引、订立初步协议、回应服务对象的迫切需要、运用网络资源、不断给予鼓励)
2.预估阶段:任务(了解存在问题、个人生活经历及行为特征、与环境互动状况、所处环境系统状况);原则(个别化、合作、避免片面、避免简单归因、兼顾服务对象弱点和长处、不断循环往复);收集资料(个人(重点)、环境、交互作用)(2013);方法(重点)(五种方法)(社会网络分析(重点)<正式、非正式资源>、社会网络格、社会网络图)
3.计划阶段(年年考):制定目标的要求;制定服务计划的方法(设定目的和目标、构建行动计划<危机介入、资源整合、经济援助、安置服务、专业咨询>、签订服务协议)
4.介入阶段:介入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干预是核心、物质精神并重、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直接介入(重点)(促使服务对象运用现有的资源、进行危机介入、运用活动作为介入的策略、调节行动、运用影响力);间接介入(重点)(运用和发掘社区人力资源、协调和联络各种服务资源和系统、制定计划创新资源、改变环境、改变组织或机构的政策、工作程序、工作方式)
5.评估阶段:评估的类型(过程、结果评估);评估方法和技巧(基线测量)(2008)
6.结案阶段:结案类型(目标实现、不愿意继续接受服务、不能实现目标的客观和实际原因、身份发生变化时);主要任务(总结工作、巩固已有改变、解除工作关系、做好结案记录、跟踪服务(重点)< 电话跟进、个别会面、集体会面、跟进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七种负面的情绪反应(重点);结案反应的处理方法(2013)
第三章
儿童社会工作
1.儿童的需要(重点):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受保护需要(儿童虐待、儿童忽视、儿童剥削、社会化需要);类型(支持性、补偿性、替代性、儿童保护)
2.主要内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传播理念和知识、提供家庭支持服务(重点)<亲职辅导、婚姻辅导、家庭辅导、亲子关系>、开展儿童支持服务);补充和改善家庭状况(经济状况、监护状况);救助和保护儿童(收养、寄养、养育)
3.方法:评估(家庭走访、实地观察、会谈、查阅文档);游戏辅导(无导向、导向型);游戏原则(建立融洽的治疗关系纳、反馈、儿童中心、循序渐进);离异家庭儿童团体辅导优势(重点);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倡导(重点)(完善社区基本建设、建设安全益智儿童游戏场所和设施、健全社区儿童和家庭服务体系、创新社区儿童参与工作机制)
第四章
青少年社会工作
1.文化角度(正直青年、问题青年、文化叛逆青年、政治偏激青年);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生过程、增强过程>)(2008);偏差理论(社会联结理论<依附感、承担感、参与感、信念 >)
2.主要内容:服务青少年成长发展(重点)(思想引导、习惯养成、职业指导、婚恋服务、社交指导);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困难帮扶、权益保护、法律服务、心理疏导);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重点)(正面联系、临界预防、行为矫治、社会观护)
3.方法:服务项目成效评估(资源投入、活动/服务、活动成效、处境分析、假设/理论基础、外在环境因素、逻辑联系);自我探索服务(辨识认定论、自我探索历程);就业服务(Wood的生涯选择配合论);历奇辅导(历奇波浪、野外挑战、情感反思、多元创意);青少年空间(社会参与、增能理论)
第五章
老年社会工作(重点)
1.主要需求(重点):健康维护、经济保障、就业休闲、社会参与、婚姻家庭、居家安全、后世安排、一条龙服务;
2.主要问题:疾病与医疗、家庭照顾、宜居环境、代际隔阂、社会隔离
3.工作重点:让老年人获得更好的社会支持,建立并更好地运用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源,使老年人积极与社会保持接触,发挥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功能。
4.主要内容:身体健康方面(健康促进与健康维护、与健康照顾有关的服务);认知与情绪问题的处理;精神问题的解决(重点)(珍惜生活、找到往事意义、直面局限、接受好与坏、拓展圈子);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重点)(老年伴侣体系、家庭体系、照顾人支持体系、促进老年人与社会相融合)
5.特殊问题: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2014)、临终关怀(重点)、丧亲辅导、自杀问题(重点)(直接线索、间接线索、行为线索;自杀干预)
6.老年人评估:类型(重点)(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老年个案管理评估);评估工具(重点)(身体健康、心理和情绪、社会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经济状况、环境安全);注意事项(重点)(平衡好老人自立与依赖他人的需要、关注最初提议做评估的人、老年人群体的异质性、尊重老年人的隐私权)
7.老年人小组(现实辨识小组、动机激发小组)
8.社区照顾(参照社区工作);机构照顾(角色和工作)
第六章
妇女社会工作(重点)
1.需要(重点):生存保障、生殖健康、权益和发展保障、性别公正的政策制度和社会环境建立的需要;问题:婚姻与家庭、妇女暴力、生殖健康、留守妇女和流动妇女、就业、贫困、参政问题、失独家庭问题
2.婚姻和家庭关系的调适:婚姻和家庭关系的调适(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单亲母亲家庭(支持小组、社会福利保障环境);失独家庭的服务(重点)(社会政策完善、社区层面、家庭层面);性别视角的家庭工作;家庭为本和妇女为本原则
3.干预针对妇女的暴力(重点):(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受暴妇女提供各种形式的服务、建立受暴妇女的支持小组、开展反对针对妇女暴力的综合干预行动);流动妇女(重点)(国家层面、社区层面、个人层面);留守妇女(农业女性化、技术培训、精神慰藉、安全生活环境、减轻生活压力、建立互助小组)(2015)
4.推动妇女参政(结合妇女增权)(重点);维护妇女权益(宣传、健全和落实权益保障立法提供事实依据、监督妇女权益的落实状况、妇女权益的机制);
5.性别视角的妇女社会工作方法(重点):(建立关系;协助妇女重新界定为题,提升意识;挖掘自身潜能,联络周围资源,解决所面对的问题;协助类似处境的妇女建立支持小组;社区层面服务;资源联结)
第七章
残疾人社会工作
1.基本需求(重点):康复权、教育权、劳动权、文化生活权、社会福利权、环境友好权
2.教育康复(残疾人群体、对残疾人父母、监护人或亲属等、对社会组织、残疾人组织和爱心人士);职业康复(重点)(职业咨询、评估、培训、就业指导); 社区康复(开展残疾的预防工作<三级预防机制>(重点)、康复的评定和建档工作、具体的康复服务)(2011年)
3.主要方法:社区康复(开展残疾的预防、开展康复评定、开展全面康复服务),六大原则(重点)
3.主要方法:社会康复(协助政策法规、保障生存权利、接受教育和培训、消除物理性障碍、消除社会歧视、组织残疾人和健全人参加活动、帮助经济自立、鼓励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职业康复(咨询、评估、培训、就业指导);教育康复(特殊教育、配合特殊教育评估)
第八章
矫正社会工作(重点)
1.主要需求(重点):基本生存条件的保障;教育、就业权益的保障;正常家庭生活的需要;再社会化的服务
2.主要问题(重点):较难获得社会民众的同情、社会功能缺失、身份使其处于社会资源网络的边缘地位
3.主要内容:司法判决前(针对犯罪嫌疑人做调查报告、针对犯罪嫌疑人家属);监禁场所(适应监禁场所生活;提供专业咨询等服务;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3.主要内容:社区矫正(重点)(缓刑、假释、监外执行人员的观护;院舍训练的组织管理;社会服务计划的执行、为矫正人员提供社会服务);刑满释放后(重点)(提供住宿场所;提供就业、就学辅导;提供生活辅导和医疗保健转介;提供物质帮助);针对涉毒人员(重点)(为吸毒者<建档、家访、合作、培训>、为社会大众<宣传、教育、组织活动>)
4.方法:改善矫正对象偏差心理和行为(行为治疗、理性情绪治疗)
4.方法:同伴教育(重点)<同伴教育辅导员能力提升小组、同伴教育主题活动、同伴信箱、星火计划、同伴之音、同伴演讲>);社区工作(改善环境、社区教育、社区志愿力量);个案管理(建立良好关系、制定工作计划、整合行服务、潜能挖掘)(2014)
第九章
优抚安置社会工作(非重点章节)
1.服务对象:优抚医院、光荣院、复原退伍军人、军休所
2.需求和问题:针对六种服务对象有不同的需求和问题
3.一般方法:认知和情绪问题的处理;临终关怀与哀伤辅导(重点)(临终关怀与人生回顾疗法);危机干预方法(危机干预、任务中心模式);支持网络建构(正式、非正式网络建构);社会工作督导(辨识无力感<个人内心感受的无力感、辨识督导关系中的无力感>、增强权能)
第十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重点)
1.主要内容:(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方针(救急难、托底线、可持续)
2.服务内容:最低生活保障(重点)(识别、申请、心理支持、调节家庭关系、能力建设、社会融入);特困人员供养(基本生活、日常照料、疾病治疗、办理丧葬);医疗救助(协助申请救助、改善救治环境、协调医疗资源、强化社会支持);住房救助(协助申请、宣讲政策);教育救助(提供机会、提供补助、心理能力建设)
2.服务内容:就业救助(转变就业观念、自我认知调整、职业技能培训、连接就业资源);临时救助(危机干预、外展服务、机构救助);受灾人员救助(重点)(三个阶段;协助安置受灾人员、及时开展危机干预、修复社会支持系统、社区重建与发展)
3.方法:社会支持网络个人与支持者关系(工作伙伴、生活协助、关系连接、心灵抚慰);社会支持网络建构(重点)(丰富成员、整合资源、发挥功能);应用策略(政府层面、社会层面、社区层面、个人层面);个案管理特点(进入机构、接案、评估、设定目标、介入、连接资源、检查和评估)(2015)
第十一章
家庭社会工作(重点)
1.家庭类型(核心、主干、联合、领养、寄养、单亲);家庭社会工作与家庭治疗(起源、关注焦点、工作理念、专业关系、专业技巧不同);基本假设(重点)(以家庭为基础的支持、以家庭为中心的理念、家庭危机是重要契机、运用生态视角);主要理论(家庭系统<结合结构家庭治疗模式>(重点)、家庭生命周期、家庭抗逆力<加强家庭能力建设>、生态系统(重点)(微观、中观、外在、宏观))
2.主要内容:改善亲子关系(重点)、改善夫妻关系(婚姻辅导、家庭暴力的干预)、基本原则(重点)(家庭处境化、家庭成员增能、家庭个别化、家庭成员需要满足)
3.常用方法:家庭评估的方法(家庭结构图)(重点)、家庭干预技巧(观察、聚焦、例子使用、再标签、问题外化)第十二章
学校社会工作
1.功能:帮助处境不利学生,促进教育机会均等;推进学生知识学习,为丰富人生奠定基础;协助学生能力提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实现人生积极成长;协调各方教育资源,形成优质教育合力
2.主要内容:满足学生一般需要(学生与健康成人和益友联系能力、明确自我身份和有效处理冲突社交能力、情绪控制和表达能力的需要(重点)、学业发展和认知能力的培训、提升采取行动的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自我效能感的需要(重点)、培养亲社会规范的能力(重点))
2.主要内容:满足学生特殊需要(学业、人际关系、家庭生活、心理、特殊行为群体学生(重点))
3.工作模式:学校内部、机构派驻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4.抗逆力的培养:构成要素(重点)(外部支持要素、内在优势因素、效能因素);主要步骤(2010)
5.小组工作项目评估:客观成效评估、主观成效评估、过程评估、中期评估、质性评估
第十三章
社区社会工作(重点)
1.社区就业:开发社区就业岗位、鼓励多种形式就业;宣传和执行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开展社区就业服务和就业培训
2.社区福利服务: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青少年、贫困者
3.社区医疗卫生:社区疾病预防与康复工作、社区精神健康工作、社区环境卫生治理
4.社区教育:补偿式、控制式、发展式;内容(重点)(家庭生活教育、公民教育、成人教育、健康教育)
5.社区治安:宣传教育;协助公安机关开展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向政府及公安机关反映社区治安动态,以及对社区治安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和建议
6.流动人口服务(重点):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相关服务、劳动就业服务、儿童服务、人口计划生育服务
7.社区志愿服务(重点):策划项目,带领服务;培养骨干,培育组织;组织培训,提升水平;做好管理,推动志发展
8.农村社区社会工作(重点):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素质提升、培育社会组织、培训打工人员);农村扶贫开发(执行政策、开发扶贫项目);农村特殊群体社会服务(留守老人、儿童<重点>、妇女)
9.社区分析:类型分析、基本情况分析、问题分析、需求分析(重点);政策分析
10.社区服务(活动)方案策划:确认社区需求、了解社区居民或服务对象的特征、订立工作目标、评估自身的能力、制订工作进度表、程序编排、设计一系列目标活动
11.方案策划的执行 :筹备阶段、服务阶段(重点)(预算管理、时间进度管理、服务品质管理、士气激励和提升)、结束阶段(重点)(经费报销、服务资料及时归档、对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进行表彰、服务成效进行评估)
12.资源联结:分类(人财物、正式非正式、社区内外之分);联结方式(重点)(资源整合、资源共享、资源流通)
13.影响居民参与的因素分析(重点):五个参与层次(2015);参与价值(不关心、自责、无用感);参与意愿;参与能力(时间和金钱、知识与技巧)
14.促进居民参与的策略(重点):促进社区居民参与价值的肯定;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意愿;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能力(知识和技巧的培训、妥善处理时间与资源的缺乏问题)
15.居民能力建设(2014):认知和思维能力培养、行为和技巧能力培养、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16.建立社区支持网络(重点)(2013):个人网络、志愿者联系网络、互助网络、邻居协助网络
第十四章
医务社会工作
1.公共卫生:强调初级预防层面的干预、减少残疾发生和院舍化照顾、确保所有人群的健康
2.医疗机构和疾病治疗:慢性疾病与长期照顾(医疗适应、疾病认知、心理情绪支援、家庭支援网络、出院照顾);急诊室(重点)(支持者、协助者、协调者)(医务工作者的减压小组);妇女儿童;肿瘤治疗康复和纾缓疗护
3.精神卫生:心身疾病综合防治(重点)(住院患者、精神患者家属、社区精神康复);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域:宣传、教育、咨询
第十五章
企业社会工作
1.功能:提供物质帮助,协助困难职工摆脱困难;为企业职工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协调内外关系,增强企业组织的凝聚力;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预防问题产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服务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情绪管理、职工素质提升(重点)(合法权利维护增权、参与 职业教育、激励职工工作)、安全与健康(消除或减少不安全因素、受伤员工提供援助、争取补偿、社区康复)、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工作生活平衡、劳动关系协调、企业文化建设、困难群体关怀、履行社会责任
3.个案工作:针对咨询问题、人际交往和感情问题、家庭问题、适应问题、情绪问题、权益维护与资源支持
4.小组工作:需求评估、确定目标、招募组员、制定小组计划书并按计划开展小组活动、评估
5.社区工作(重点):遵循社区工作的一般过程;采取多种形式动员组织职工参与;通过社区活动参与,增加职工的归属感;通过休闲娱乐活动使员工放松身心,增进交流
十个热点问题/话题提醒
①留守儿童需要及保护服务 ②老年人自杀评估及个案管理 ③老年人评估内容及注意事项 ④流动妇女就业和社会服务 ⑤基层妇女参政及增权服务 ⑥失独家庭的需要及社区服务 ⑦吸毒人员的同伴教育及服务 ⑧家庭系统视角下的家庭服务
⑨社区广场舞扰民及资源联结/社区停车位不足问题及资源联结 ⑩医院急诊室医生减压小组
第二部分 答题思路与技巧点拨
换位思考:阅读案例过程中,假设自己是出题人,你会从什么角度考察此问题? 1.先分析案例,再解读问题 2.先看问题,带着问题去分析案例
答题思路与技巧点拨
1.放松心态,轻松应考,认真审题 2.重要信息用笔划出,并标号 3.答题之前做草稿,整理好思路 4.认真书写,分条列出,切忌长篇大段论 5.切忌错误内容乱涂乱画,轻轻划掉即可 6.案例分析的第一问争取拿高分,第二问多拿分 7.分析问题角度把握好,个人角度的生心社
8.基本点或有把握的点答完后,适当的扩充量(社工价值观、人在情境中) 9.答题尽量使用专业词汇,专业知识和服务经验同样适用,学会总结提炼 10.合理分配150分钟时间,方案设计尽量留50-60分钟
第三部分 考试注意事项
两证:身份证、准考证(提前打印);
三工具:2B铅笔、黑色签字笔,橡皮;(备两套) 答题卡:认真书写,切忌超出答题区域,切忌答错区域
考号认真涂,勿涂不相干内容 带手表计时,把握好时间:150分钟 预留5-10分钟检查答题卡
第五篇:社会工作实务(书上重点)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
1-1 接案
成功的接案是社工助人活动的前提。
一、接案的步骤与核心技巧
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步骤包括: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原因和求助过程、初步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决定是否接案、订阅初步协议。
(一)接案前的准备
1.接案。当服务对象遇到困难前来社工机构求助时,负责接待的社工所做的工作就是社工过程中的第一阶段,即“接案”。它是社工与潜在服务对象开始接触,了解其需要,帮助其逐渐成为服务对象并接受社工服务的过程,是社工与潜在服务对象通过沟通达成共同解决问题初步协议的整个过程的开始。其目标是要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为后续工作打下基础。2.了解服务对象来源与类型。⑴了解来源。来源和类型是影响社工的角色,也影响社工与服务对象专业关系的建立,服务对象的来源有有三种:①主动求助者。指一个人、一个家庭或团体带着超出其能力之外而不能解决的问题,主动来寻求帮助,他们比较了解社工机构相关服务信息,知道机构能为他们提供什么服务,要通过“接案会谈”筛选机构的服务需要,提醒服务对象、筛选服务对象是接案工作的目的之一。②由他人介绍或机构转介来的。由社区内的相关部门或邻居发现存在严重问题的个人、家庭或群体问题,而影响到了正常社会功能的发挥,从而要求社工介入帮助其解决问题。这类服务对象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因此机构也存在筛选服务对象的问题,若不能提供满足需要的服务时,可以进行再“转介”。③由社工通过外展工作而成为服务对象的。是由社工主动接触并使其接受服务的人。外展是向潜在服务对象推销机构服务的有效方法,体现了社工对社会的承诺,面对外展服务对象时,社工的重要工作和任务是消除其对机构社工的不信任感,并引导他们接受服务。⑵认定类型。根据服务对象的来源可将其按寻求服务时意愿分为:①自愿型服务对象。指认识到需要协助而主动向社工求助的,以及其他人介绍而接触社会服务机构并愿意成为服务对象的人,他们求助动机强,社工较容易与其建立关系,机构服务与其需要比较吻合。②非自愿型服务对象。指由政府、法院或其他权力部门或个人(父母、师长)将需要协助的服务对象转介给社工服务机构,以协助其解决问题的服务对象,他们被动接受帮助,在接受服务时会存在或表现某些抗拒情绪和行为,不易与其建立专业关系,需细致的工作和娴熟的工作技巧。⑶现有服务对象与潜在服务对象。已经使用社工所提供的资源或正在接受社工协助的服务对象称为现有服务对象;尚未使用或接受社工协助和社会资源帮助,但未来可能需要服务资源和协助的服务对象称为潜在服务对象。例如在 个父母因孩子学校生活适应困难而求助的案例中,学生在老师的介绍下,接受社工协助,是现有的实际服务对象;而面对孩子的问题束手无策的父母也需要协助,因此“父母”是潜在服务对象。接案阶段,社工的任务是不仅要为现有的服务对象工作,同时也要联系潜在服务对象,帮助其了解、接受社工服务对他们的意义,使其成为现有服务对象。⑷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过程。为准备接案,社工还需要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过程。大多数服务对象在求助前通常都有过自己努力去解决问题的经历,当自己无力解决问题时,先求助于自己的自然助人网络,使用非正式的社会网络资源系统来解决问题或满足需要,如求助亲朋、同事、邻里等,无果后进入社工服务机构寻求帮助。3.做好面谈准备并拟定初次见面提纲。接案准备包括:⑴服务对象资料准备,①事先研读服务对象的资料,了解其是否接受过服务。
对象对问题的看法和期望与社工所能提供的服务不相符;或是社工提供的服务不能解决问题,或服务对象没有充分动机,投入必要时间、力量和资源。即使终止服务,社工也有责任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其他服务的机会。②转介其他服务,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③进入下一个助人阶段。若社工与服务对象对问题达成共识,服务对象愿意由机构和社工提供协助,那就要对问题的轻重缓急与先后顺序进行讨论,进入下一阶段工作。3.面谈的技巧。⑴主动介绍自己。是初次面谈的重要技巧。当社工接受有关人士要求介入服务对象生活时,很多时候会引起对方的愤怒的焦虑,直到他们明白社工协助的动机,对他们了解多少,社工到底要什么后,都会接受社工的介入。因此社工先要介绍自己,包括姓名、在机构中负责什么工作、个人专长、为其提供服务的目的、将怎样提供服务等。⑵沟通。即人际沟通,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互相交换信息、态度、感受和情感等内容的动态过程。社工在接案阶段通过面谈与服务对象沟通的内容包括:了解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交流对服务对象的问题及社工机构的功能,以及社工对角色的看法和期望。除上述事实性内容外,社工还要有意识地与服务对象进行治疗性沟通。治疗性沟通指通过人际交往,达到一个人对其他人进行帮助的目的,其功能是①提供支持。②减轻服务对象因求助而带来的内心焦虑。③协助服务对象建立对自己问题的正确想法。④促使服务对象为解决问题而采取有效行动。⑶倾听。面谈的基本技巧,其运用包括:①倾听是通过语言或非语言行为向对方传达一个信息,社工通过肢体传达对服务对象的关注以及从态度上传达内心的关注。②倾听不仅是为了了解情况,也是为了建立专业关系,鼓励对方更加开放自己,以使社工更多地了解服务对象的情况,理解对方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不排斥、不歧视,换位思考,鼓励其宣泄,帮助其澄清想法,还要听出对方所省略和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③倾听时,不仅要“听”,还要“参与”,与服务对象互动,对其叙述给予回应,可以是言语性的,也可以是非言语性的,如用“嗯”、“是的”、“然后呢”等言语来鼓励对方继续说下去,或用微笑、眼睛的关注、身体前倾、点头等方式传达对服务对象的关系。
(三)收集服务对象的资料。接案面谈也是收集服务对象资料从而为社工服务提供事实依据的过程。1.资料收集的内容和范围。资料收集要从服务对象与其所处环境两方面进行,以掌握服务对象个人和环境的情况,以及服务对象与环境和互动情况。⑴个人资料。包括籍贯、年龄、性别、教育状况、婚姻状况、职业收入等。⑵身体状况包括:服务对象的病史、有无残疾、遗传病及长期慢性病、目前生理状况等。⑶服务对象的特点与能力。如服务的心理状况,包括智力水平、认知能力、个性特点、自我概念、情感信行为方式等。⑷服务对象所处的环境。包括服务对象的人际关系状况,服务对象的成长背景,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如家庭经济状况、家人间的关系、父母的影响以及邻里关系。2.收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⑴询问。直接向服务对象询问,通过会谈收集资料,为决定介入干预的方法提供依据。会谈与询问是社工获得服务对象资料的最基本工具,还可向与服务对象有关的系统查询,还可以用间接询问探查的方法,即通过让服务对象进行角色扮演和完成句子的方式来帮助对象表达自己的方法来获得资料,这种方法能提示服务对象的感受、想法或动机。是收集服务对象主观性资料的有效方法。间接探询可使用口头询问,也可以用书面问卷的方式进行。会谈可以是个人会谈也可以是小组进行。会谈时常用技巧包括:提问、话题衔接、澄清、反映感受、释意和总结。角色扮演是一种投射技术,以角色扮演方式收集资料可以帮助社工了解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问卷是很有用有收集资料工具,特别是在社区工作场所中,利用问卷可以收集社区需要、问题和居民意愿的资料,试题可以是结构性的(提供备选项),也可以是开放性的(按自己想法自由
正确的计划作出贡献。
(三)预估的任务。1.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客观因素,即认识、了解问题情境中的主要因素,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包括:⑴服务对象的背景资料。⑵服务对象所处的环境与服务对象生活有关的重要系统的资料。⑶问题发生与持续的时间。⑷服务对象为解决问题所做的努力,使用过的处理问题的方法等。2.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主观因素。(服务对象对问题的实际感受)。要认识服务对象是如何看待自己问题的,即认识问题地服务对象处境中的意义。3.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及使问题延续的因素,这可以让社工能由表及里地探查问题,挖掘消除问题的根源,而不仅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4.识别服务对象及环境的积极因素。社工要认识服务对象系统内外的资源并运用以帮助其改变,识别环节中的积极因素即是运用专业知识去思考、辨别情境中需改变及可以成为改变资源的部分,将着眼点放到服务对象的能力和优势上。5.决定提供服务的方式和内容。帮助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个人工作、小组工作和大型工作。很多时候需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和介入途径去帮助服务对象。
二、预估的基本步骤和过程
(一)探究服务对象的情况、问题与需要。1.描述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要。包括问题是什么,问题的范围、严重程度及持续的时间。2.描述问题是如何发生的。问题发生的原因,问题和需要的发展状况。3.描述服务对象的处境及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系统的情况。确定服务对象,描述出服务对象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4.探究服务对象不能解决问题的原因。社工应注意:⑴服务对象对问题的看法可能就是影响其解决问题的原因。⑵对处理问题方法的看法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⑶与资源网络的联系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⑷政府政策也是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5.描述服务对象的发展阶段。了解服务对象的发展阶段与状况能帮助社工加深对其问题与需要的认识和理解。6.描述并鉴定服务对象的资源状况。包括预估服务对象参与解决问题的动机强度、学习的能力,有形资源(金钱)和时间。
(二)分析服务对象的资料并作出预估摘要。1.对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作出解释。将获得的有关服务对象系统的资料、直觉及服务对象和社工对的问题和需要认识加以整理和组织,形成概念性认识去解释问题,并寻求办法去改变问题情境。2.列出解决问题的目标及先后顺序。社工要与服务对象一起界定所要解决的问题,并按问题的重要性和与目标实现的关联性将所要解决的问题列出先后次序。3.决定介入的策略。原则是多层次介入,包括直接提供物质资源给服务,以帮助解决问题,满足需要,通过辅导改变其对问题的看法及应对问题的技巧。同时还可以提供间接帮助,向有关部门反映相关问题,倡导发掘社会资源帮助脛对象解决问题。4.撰写预估摘要。要清楚表达对服务对象问题的认识,为社工和服务对象、机构、法庭以及与服务对象有关的系统,提供关于服务对象问题的准确、详细信息,预估摘要包括:⑴对服务对象自身系统的预估。包括①自身存在的优势及可能导致其困难的问题。②服务对象生理、情感和智力方面的功能发挥。⑵对服务对象家庭系统的预估。包括家庭系统中的优势和可能存在的发展不足等问题。家庭是个人生活最重要的场所,在个人生命和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预估包括①家庭成员基本情况。②家庭基本情况。③家庭成员的角色和互动情况。④家庭规划。⑤家庭成员的沟通方式。⑥家庭关系。包括内的次系统。⑦家庭决策和分工方式。⑶对报告对象所处的社会系统的预估。包括系统中的优势和可能存在的劣势。社会系统是服务对象的主要社会支持,对服务对象社会功能及其发挥起重要作用,是人们的重要社会环境。其预估包括①社会支持系统及其功能发挥。②物理环境及对服务对象需要满足的程度。③
方法:社工可通过解释来让服务对象了解设定目标的意义,“我们对目前的问题已经有了么多讨论,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现要制订明确目标来督促你的行动,也让我知道如何帮助你,下面我们讨论一下,看看什么是你认为最重要的目标,应采取何种行动来达到你希望的目标,好吗?”3.共同选择适当的目标。包括两个步骤:⑴筛选目标。指社工与服务对象一同找出期望达到的初步目标并对各个目标进行讨论,方法:写出可能的目标,社工与服务对象逐个筛选,若不能确定可用从1-10的量变给每个待定目标打分,挑出服务对象最希望、最迫切的改变目标。⑵定义目标。在目标筛选出来后,将目标界定清楚,以具体可操作的指标定义目标,以利于目标的执行。4.目标陈述要明白易懂,重在促进服务对象的成长。首先,清楚明白的目标可以防止社工和服务对象对介入工作的分歧,使双方能投入工作过程。其次,目标陈述要放在介入工作期望建立的积极正面的态度和行为上,而不是将消除负面的态度和行为作为目标进行陈述。有益的做法是将正向态度和行为作为目标陈述,即将服务对象要做的有益改变和成长作为目标界定的重点,强调服务对象的成长目标及具体指标。正向目标是获益性的,而非损失性的,它能减缓服务对象的反感,增强其正向态度和行为的动机,是一种优势视角,能激发调动服务对象的潜能。5.目标要可测量,具有操作性和可现实性。以服务对象期望达到的行为为介入目标,这样的目标很具体,又可与改变前进行对比,从而能够测量,另外,介入目标应是可行的,具有操作性和现实性,这要考虑服务对象的动机与能力,能投入的精力和时间,社工的专长等因素,制定的目标是在一定时期内能实现的,以避免因无法实现对双方的积极性和自尊心造成挫伤。计划的目标应是服务对象易理解的,有能力达到的,有资源支持目标的实现。6.与服务对象讨论目标的可行性和可能的利弊。讨论目标的可行性非常重要,适当的目标会增强服务对象行动的动机和信心。方法:社工与服务对象进行讨论,帮助他们思考目标的可行性与利弊,如果按现在的目标去做你觉得对你有何影响?有哪些因素能帮你实现这个目标?有无障碍?7.确定目标并决定目标的先后次序。为确保改变的努力能够实现,社工应与服务对象讨论决定执行目标的先后次序,使目标真正成为服务对象的目标,而不是社工一厢情愿的自我决定。
(二)构建行动计划
工作目标设定后,社工要与服务对象讨论如何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构建行动计划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选择介入方法和介入系统的过程。是发展有效行动方案,明确任务责任的过程,也是决策行动的过程。
1.选择介入系统。社工助人活动中,系统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领域,也包括这些交流所引发的生理、心理过程。如思维、情感等。社工的介入系统也包括为帮助关注对象解决问题而需介入的其他政策系统,即客观系统,选择介入系统的根据是对服务对象需要和问题预估的结果,通过对服务对象正式和非正式社会网络与支持系统的介入策略,社会介入系统可分为个人、家庭、小组、社区以及宏观系统,要根据服务对象的需要决定介入的系统。2.选择介入行动。具体行动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介入行动可分为:⑴危机干预。当服务对象遇有突发性事件时,需社工立即进行干预,包括通报相关机构、安置安抚服务对象、进行物资救援等。⑵资源整合。制定计划时,社工要根据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说明要建立串联的资源网络。⑶经济援助。常规性经济援助是对低收入的服务对象给予正式制度性帮助;临时性经济援助是当服务对象出现特别需要时提供的帮助。如医疗救助、特别教育补助和临时性的物质帮助,以及从非正式社会网络和资源系统获取的资源等。⑷安置服务。将服务对象带离原有生活场所进行暂时或替代性安置的服务。根据时间长短分为图里性
入手,才能根除“网瘾”。
(六)考虑经济效益。介入意味社工和服务对都要付出时间和精力,介入行动的原则是要量力而行,优先考虑投入时间、精力最少的行动,从而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有效的改变结果。例如,对网瘾少年的介入,如果针对其家庭进行时,就可能比单纯针对个人才有效。
1-5 评估
一、评估的目的
社工作为助人专业需对服务对象、工作机构、社会和专业本身负责,通过系统地收集介入工作、程序和介入效果的资料来对社工的介入及其介入成果进行分析,以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更好地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就是社工评估目的所在。
(一)评估的定义。社工评估是指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系统地评价社工的介入结果,总结整个介入过程,考查社工的介入是否有效,是否达到预期目的与目标的过程。
(二)评估的目的
1.考察社工介入效果。服务对象进步情况及介入目标的实现程度。评估目的在于老家客工提供的服务是否实现了计划的目标,测量服务对象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发生了积极的改变,改变的程度如何。2.总结工作经验,改善工作方法和技巧,提升服务水平。评估的目的是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社工服务质量的提高。3.验证社工方法的有效性。通过评估验证并在基础上修改完善社工的介入方法,是评估的重要目的,即“证据为本”的社工实务。4.进行社工研究。通过对汇集资料的研究,是积累实践知识和经验的有效方法,也是发展本土社工理论和方法的唯一有效途径,将社工介入经验进行汇总、检验、分析和研究中评估的重要目的。
(三)评估的类型
1.过程评估。是对整个介入过程的监测评估,包括社工介入进行中的评估,在介入初期、中期过程评估的重点是对服务对象表现及社工的工作和技巧进行评估,以了解服务对象的改变进展,适时修正介入方案,改善工作技巧。用于评估的资料包括个案记录,社工和服务对象的叙述资料等,在结束阶段,重在评估是什么因素导致服务对象的改变,可通过详细分析服务过程中有影响力的事件探索服务对象转变的内存动力及其来源,过程评估提供了有关服务过程的各种信息,包括工作目标、介入过程、介入行动和攸影响。2.结果指工作完成的最终结果。是在工作过程中的最终阶段作出的评估,包括目标结果和理想结果,结果评估是检视计划介入的理想结果及这些结果实现的程度及其影响。
二、评估的方法。社工评估是一个系统收集资料以及对社工的介入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和审视的过程。
(一)收集评估资料的方法。1.利用档案记录进行评估。对服务对象所填写的有关接受服务的资料和他们对服务效果的叙述进行研究评估。2.收集服务对象对介入过程和结果的意见与看法。包括主变、观察和记录,如对服务对象的非语言行为,与其亲友之间的互动的直接观察,从服务对象的亲友、医生、老师、上司等相关人员获得间接资料。3.使用调查方法收集介入效果的数据和事实资料。包括让服务对象填写问卷以获得实务效果的客观资料,以及服务对象对介入效果的主观感受等资料,基线测量方法也是收集介入效果数据时常用的方法。
(二)基线测量评估
(二)巩固已有变化
确保服务对象在社工助人过程中获得的经验能巩固下来,并运用于日常生活是社工的责任。社工要尽力帮助服务对象保持在助人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巩固其增强自我功能。巩固的方法有:1.回顾工作过程。帮助服务对象回顾问题及解决问题所采用的行动和步骤,帮助其形成对解决问题过程的认知,进一步巩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2.强化服务对象已有的改变。结案时社工要通过指明和强调服务对象取得的成绩来增进其自信。结案期,社工在给服务对象带来改变方面仍扮演重要角色,重点是让服务对象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及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3.给服务对象积极支持。社工应鼓励服务对象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并肯定其有能力做到,社工要努力使服务对象相信全心全意有能力,并通过表达这种信息来支持服务对象的努力,以强化其信心。
(三)解除专业工作关系。结案不是说社工绝对不再与服务对象接触,而是不再提供服务,如服务对象还需其他服务,社工应给予转介。转介时,社工需与其他机构建立互联网络,了解转介条件,为服务对象做准备,妥善结案。
(四)撰写结案记录。内容包括,服务对象何时求助、求助原因、工作过程中提供了哪些服务、服务对象有何变化、为何结案、社工的评估和建议。
二、结案时服务对象的反应及处理方法
结案是转折性事件,服务对象在该阶段可能会出现两极情感反应,一方面对即将到来的分享产生失落、难过等负面情绪,另一方面,也充满了兴奋、希望和成就感等下面情绪。对此要采用相应的处置方法。
(一)结案的类型。结案时最理想的善是在报告对象实现了改变目标的情况下结束与社工的关系。结案类型如下:
1.目标实现的结案。经前一段后,社工与服务对象都认为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目标已基本实现时,根据协议,社工提议结案,服务对象也接受,由此进入结案。这种结案是有计划按程序进行的。这种类型大部分是短期介入结案。即按计划欢乐祥瑞在结案期内用很短时间结束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服务对象对结案有心理准备。某些情况下,结案所用时间较长,称为长期介入结案。服务对象对社工的依赖较深,结案反应强烈。2.因服务对象不愿继续接受服务而必须终止专业关系的结案。外展工作常遇到这种情况,当服务对象强烈抗拒服务,社工没有理由再继续维持与他们的工作关系。3.存在不能实现目标的客观和实际原因的结案。例如,当社工发现服务对象的需要超出自己和机构的能力时,就要结案。这种情况下,结案形式可以转介(将服务对象转往其他机构接受服务)-结束,也可转移-转由其他社工提供帮助-结束关系。4.社工或服务对象身份发生变化时的结案。当社工或服务对象身份发生变化,即使目标没实现也要结案。例如服务对象由于搬迁而离开机构所服务的地区时,社工由于工作调动离开本岗位时,都要结案。
(二)服务对象的下面反应。多数人都能在与社工合作中获益,因此结案时有正面情绪反应,包括对获得成长与成功的欣喜,对整个工作过程带给他们新认识的肯定,对与社工关系的满意,对社工的帮助充满感激,对未来充满信心。结案时,社工要对这些正面反应给予肯定,以增强服务对象面对未来的信心。
(三)服务对象的负面反应。结案意味着社工专业关系的终止,可能给服务对象带来“分享焦虑”等感受,表现为各种负面反应,包括:1.否认。不愿承认已到结案期,避免讨论关于结案的话
112长,还表现在这些需要必须由其家庭和社会来满足,有时需社会政策层面介入帮助,也可上升为法律的强制性要求。
(二)爱的需要。儿童在生活中除摄入营养使身体成长外,还需要其情感也获得发展,使他们在成年后能与其他社会成员正常相处,儿童社工在直接面对服务对象的具体实务中,一部分是要重构对儿童爱的供给或帮助其建立爱的代偿机制。
(三)学习的需要。儿童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长时间的积累都会使其今后卖掉步入社会时,更好地适应社会,向儿童们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也就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和义务。
(四)游戏的需要。儿童们需要游戏,这是天性决定的,游戏是以直接获得快感为主要目的,且必须 有主体参与的活动,儿童活动活动的目的是要获得快乐,在游戏中获得身体的成长,学会与人相处,逐渐了解、认识社会,当前游戏治疗的放松性和疗养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各年龄段以及各类社会群体直接实务中,但与儿童们对快乐的需要是有区别的。
(五)社会化的需要。儿童们社会化是其成为负责任和独立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的必经途径,在社会化过程中,儿童们学习社会角色,掌握道德规范。这既是其成长发展个体需要,也是社会对其整体需要。
(六)被保护的需要。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弱,需社会对其进行特殊保护,既要保护儿童期使其健康成长,又要保护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社工要努力通过合适途径去增进社会对儿童们的保护,还要教育、引导儿童们学会自我保护,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
三、儿童成长面临的问题(一)婴儿期(0-1岁)特征:新生儿离开母体建立个体生活,对外界适应能力很差。任务:完成初期的快速生长生育目标,开始认识身边的亲人和感知环境。面临的问题:如何避免疾病困扰以保障生命安全等,主要是生理层面的。
(二)幼儿期(1-5岁)特征:神经系统迅速发育,运动功能增强,能无障碍地运用语言交流,并简单地运用文字。任务:情感培养、心理培育和智力发展、身体成长。面临的问题除生理发育外,婴儿期儿童们会有分离焦虑,会出现恐惧,害怕陌生物体、新事物、新面孔,怕黑,害怕睡觉。外部环境影响的作用是一些个体行为及时心理偏差,如过度依赖、说谎、攻击性行为。
(三)学龄期(6-14岁)特征:生理机能进一步发育,心理、、学习、能力不断增强。任务:开始学习以后进入社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初步价值观念,保持身心正常发展。面临的问题:可能出现学习性问题,如厌学、焦虑,幼儿期的行为问题在学龄期表现更加明显,甚至出现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四、儿童社会工作的定义和特点
(一)定义。1950年联合国儿童权利把儿童工作曾定义为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全了展与正常生活为目的的各种努力事业均称为儿童福利。儿童社工是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成长发展的需要,以社工专业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理论为基础,充分运用社工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对儿童开展助人服务活动。我国的儿童社工是在现有社会经济基础上,在前述法律文化背景下,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成长发展的需要,以社工专业价值为指导的理论为基础,充分运用专业方面和技巧对儿童
4混乱的冲突。⑹承担社会义务阶段(19-25岁)亲密与孤独的冲突。⑺显示创造力感的阶段(25-65岁)生育与自我专注的冲突。⑻达到完善的阶段(65岁以上)自我完善与绝望期的冲突。3.行为或学习理论。以班杜拉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源于人与环境的互动,通过这种互动,儿童学习不同的行为模式,儿童通过模仿而习得自带能力和交友及应对压力的方式。长期以来,可能被制约成对特定情境有特定回应,只有儿童们接触到其他的反应、情绪与环境,他们才会知道什么反应是适当的,行为或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模式有三种:⑴古典制约的学习模式,涉及儿童的外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联。食物的香味和父母备餐的声音,可引起儿童饥饿的刺激。⑵操作制约的学习模式,指在适当的反应出现时,给予奖励的一种学习和行为反应方式。⑶观察的方式进行学习,并与制约的学习模式相互增加与互补。该理论对儿童社工的启示是儿童的行为是其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儿童社工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们学习掌握恰当行业模式与反应模式。
(三)儿童教育学
1.多元智能理论。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学校在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必须留意每个学生只会在某
一、两个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当其未能在其他方面追不上进度时,不要让他因此而受罚。这从教育学的角度为社工对儿童采用优势视角的工作取向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证明。2.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和方式,也可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图式的形式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同化、顺化和平衡三个过程。建构主义在教育学上的实质是,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儿童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和、的主动建构,社工通过这一理论,在帮助儿童(学龄期儿童)时,要重视培养,促进服务对象的自主性。
(四)儿童社会学。儿童成长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儿童社会学的重要理论有:1.自我发展理论。米德认为,儿童通过模仿周围人的行为,发展成为社会存在的,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获得一定程度的自我感,再通过他人看待自己的眼光看待自我,发展起自我意识。在游戏中,儿童理解游戏的规则,理解公正平等参与的观念。在游戏过程中,他们学会把握“一般化他人”的概念,也就掌握了其所处社会的一般性价值和道德。该理论为社工说明了儿童进行玩耍游戏的内存意义,并为游戏形式的儿童辅导提供了理论依据。2.认知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由个人从环境中所获得的信息中产生的态度塑造而成。其代表人物此亚杰认为,儿童经验所处的环境,然后创造观念与行为去理解其环境。皮亚杰理论的核心是“运思”,它是一种特别的心智活动,能根据特定的目的转换信息,并具有可逆性,该过程是心智发展的核心。儿童发展要经历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运思前期、具体运思期和形式运思期。认知理论对儿童社工的启示在于,第一,儿童在某一年龄范围或是发展阶段具有其特定的思考方式,所以在开展儿童社工过程中运用会谈,、评估及介入的方法都要考虑到他们的心智特点及其与成人的差异;第二,儿童社工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儿童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更改思考的能力。
(二)儿童社工的范围
(一)宏观层面。社工在宏观层面的儿童社工主要包括:1.参与有关各项保障维护儿童基本权益的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并配合其宣传实施。2.参与保障、推动适合儿童需要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完善,监督儿童受教育权的实现。3.参与保障并推动儿童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和完善。4.参与
6划的实施。他们会开展普惠性工作。如向儿童宣传儿童权益和自我保护技能,开设家长培训班,向其他教职员工介绍社工价值理念。社工另一个工作方向是针对发生偏差的儿童提供专业服务,对受侵害的儿童实施权益保护。
(二)社会福利机构。社会福利机构收养了绝大多数的社会孤儿和弃儿,但由于各种原因,机构儿童或多或少存在社会化的缺失,这为其以后的生活造成了各种困扰。目前福利机构中的儿童社工分两个方向:1.通过现实的回归社会环境,来使特殊儿童的社会化正常进行,如寄养、领养。2.通过一系列专业介入,增进机构内生活儿童的社会化程度,如开展类家庭服务、建立社区生活基地。
(三)社区。社区是儿童生活的场所。在社区发展目标中,应包含儿童部分,为开展儿童工作提供资源保证,社工在社区开展儿童服务时,除开展需要调查、开设假期小组活动外,还要对重点儿童予以关注,并适时开展个别服务。如可与属地学校的驻校社工取得联系,了解社区儿童的在校表现,对其中出现偏差(学习、行为、心理)的儿童在社区内表现起先评估,以对其行为进行修正;帮助贫困儿童申请补助,对长期与隔代长辈生活的儿童予以协助辅导等。
(四)专业性社会工作组织。它们以实现社工价值为机构的目标,为所在在或周边的机构提供专业社工服务。这些机构中有的设立针对儿童服务目标,有的在实施专业服务的过程中涉及儿童的内容。在专业社工机构里从事儿童工作。应与机构整体目标相一致,社工开展对儿童的评估,以确定对儿童有帮助的服务,并积极整合资源,共同协作以实现帮助儿童的目标。
2-3 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由于儿童的特殊性,使得在开展具体儿童社工服务的过程中,评估工具、游戏或治疗等特定方法显出独特重要生。
一、儿童社会工作的特殊性
(一)对“服务对象自决”的差别化理解。“服务对象自决”指社工实务中服务对象有自由选择的决定的需要与权利。社工在这个过程中要尊重案主的权利和选择,避免过度影响服务对象的决定,在儿童社工中,社工要在具体实践是通过专业的助人活动,帮助儿童发现其问题所在,提高其自决能力,在为其提供机构的前提下,帮助他们成长“儿童自决”是尊重儿童权利的具体体现。
(二)重视环境的影响作用。按进化论的观点,影响孩子发展的第二个因素是遗传,这是内因。遗传是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环境也对人有影响也是巨大的,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是决定性的。在开展儿童社工时,社工要清楚儿童面临的问题与其所处的环境的关系。如果其问题与所处环境密切相关晨,寻找可以修正环境中的不利因素的途径,可能比单纯对儿童开展辅导更为有效和待久。
(三)社会工作者的特殊角色。社工在专业活动中担当多种角色,如服务提供者、支持者、教育者、中间人、调控者,在儿童社工中社工还扮演保护者的角色,要从保护社会未来的角度,运用专业知识和掌握的资讯,联络有关部门共同抵制侵害儿童权益的事件。需要社工参与进行特别保护的儿童有:被拐卖儿童、残疾儿童和孤儿、流浪儿童、受虐儿童等。
二、评估方法在儿童社工中的作用
(一)评估的定义。社工研究儿童的境况与面临的挑战,收集广泛资料,从社工及服务对象的角度,以及其主要监护人的角度去看儿童在自身生活的环境中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情况,并基于此制定出干预和治疗计划的过程就是评估。
三、儿童社会工作的具体方法(一)儿童辅导
1.概念。专业人员利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帮助儿童了解自己,学会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运用各种机会促使儿童地生活、学业、感情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全面发展以及潜能发挥的过程。
2.儿童辅导的游戏治疗模式。儿童辅导的方法或模式如:行为治疗模式、当事人中心治疗法、社会技巧训练。儿童年龄小,过于理性复杂的瘫痪模式有时并不能获得理想的辅导效果,针对其自身特点及年龄特点,可运用游戏治疗模式进行儿童辅导,该模式的理论取向有:
⑴想像游戏互动治疗。①通过想像游戏而非语言表达儿童经验十分重要。理由是:a.孩子尚未如同成年人已发展口语及自省能力。b.把孩子及家庭问题公开讨论,可能带给孩子对父母忠诚的矛盾,孩子的问题与其父母有关,但他们极度依赖父母、依恋父母,通过想像游戏的媒介孩子有机会以转化和方式沟通,也能透露隐密性事情。在游戏世界沟通时,孩子知道能较容易、较安全的表达焦虑、生气及其他负面情绪,也使儿童有可能试验新想法和其他解决方法,而不会伤害到任何人,社工协助孩子发展自己的主题,并引导他们朝更有建设性的方向发展。②想像互动游戏治疗的技巧。社工可用很多介入游戏。首先,社工要表现出有兴趣且融入。其次,社工可成为一个更积极的玩伴。最后,社工应以口语参与。技巧一,用言辞表达或口语化,把孩子正在玩的游戏动作用言辞表达或口语化,把他们所争分夺秒 的事给予明确的意义。其目的是:a.结构化。社工将分散的游戏片段结合成前后一致的游戏,使其更能整合,也能帮助孩子明确表达意思。b.意义的强化目的是帮助澄清其意思和态度。c.预测未来的事件。d.清楚说出游戏人物的感觉和想法,这样社工使孩子们的感觉和想法正当化。e.说出治疗性信息或针对游戏的介入作解释。技巧二,刺激化。意义在于鼓励孩子们能更专注的玩。刺激化对于一个孩子克服重大障碍是必要的,社工可以让孩子们清楚地知道其行为未被禁止,如此,孩子们才不会感到压力。技巧三,设定限制。当被辅导的孩子失去游戏方向时,社工就首先必须用口头提示的方式把设定的限制整合到游戏里,若劝说无效,社工可使其抽离游戏世界并告诉孩子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不允许的。社工要接受的事实是孩子想要做脱轨的事。针对个别被辅导的孩子,还需设定一些与辅导目标直接相关的限制。技巧四,相对游戏。社工扮演的角色就是在游戏中玩出与被辅导儿童不同观点与想法的游戏内容,同时传达辅导和治疗的信息。③想像互动游戏治疗的指示。a.对于有隐藏性身体疾病的孩子们能发挥很好的功效。b.也可应用在心情混乱的孩子身上,但社工也需提供足够的结构化。c.为治疗或辅导能成功,父母必须愿意审视及改变他们的行为以及对孩子的态度。这些孩子应在4-10岁之间,这个年龄层的孩子喜欢参与、想像游戏,对于较大的儿童,其他想像技巧,如画图,捏、黏土,讲故事可能更合适。
⑵沙盘游戏治疗。沙盘游戏又称箱庭游戏,在学校和幼儿园被广泛应用于儿童的心理教育与心理治疗,通过唤起童心让人们找到心灵回归的途径,进而解决身心失调、社会适应不良、人格发展障碍。是儿童社工常用方法。①设置标准。两个基本构成要素,沙子和人或物的缩微模型。天蓝色沙盘容器,有干、湿两个沙盘,本身具有心理容器的象征意义,来访者的问题可能在这样的空间中得到包容、化解。沙子,干净的细沙数量适中。沙子本身可塑造任何形状,具有灵活多变的功能,同时也有丰富的意义。沙盘模具包含了现实与想象的物品能用于表达各种生活、心理层面的原型和象征的意义。沙盘游戏中最重要的是参与者的“童心”,不仅是日常生活中提到的喜欢新鲜事物,爱玩的童心,更重要的是能不受约束,不过多考虑,可自发进行游戏的心态。②沙盘游戏的目的。
0可定义为两个分开但同时进行的小组,通过联合活动,如实践练习、互相配合的小组内容和进度,联合小组活动等,从而改善亲子关系。其优点是:⑴父母参与的中介角色对子女学习各种技巧有很大帮助。⑵由于双方都参与活动,从中会让子女感受到父母也愿意努力学习改善关系,而彼此在服务活动中的改变和进步,会成为对方的鼓励,从而增强处理冲突,解决问题的信心。亲子沟通平等小组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在活动开始前,首先应对服务对象---家长、子女的需要和问题作一个了解的和评估,假设家长组方需增强聆听能力,从而鼓励子女表达,增进亲子沟通和学习处理冲突。子女组方面假定重点则是训练他们掌握一些技巧去争取表达机会,以和平协商的态度与家长沟通,以及积极解决亲子间的意见分歧。
(三)受虐儿童的社工介入
1.儿童受虐的相关概念。⑴受虐儿童指父母、近亲或任何对该孩子有权利、有责任者或与儿童居住于同一处所的任何人,采取以下行为而遭受伤害甚至死亡的儿童。这些行为包括:①造成伤害或允许意外伤害,导致产生一系列身体伤害,死亡、外貌损毁,身体或情绪健康的伤害、身体功能的失损。②制造一个非意外的身体伤害的危险状态,而这样的危险状态可能令儿童致死,或身体功能受到严重损伤。③对儿童性侵或允许这样的事发生。④拷打、折磨儿童或允许这样的事发生。⑤受伤的结果已超过单纯体罚。⑵儿童疏忽。指任何一个儿童的父母或其他对该孩子有权利、有责任者,并未提供对其适当或必需的支持、法定教育、医疗或其他法律认定孩子权利必要的相关照顾,或儿童遭受其父母或其他对该孩子权利、有责任者遗弃。
2.儿童身体虐待指标:淤伤,烫伤,撕、裂伤,骨折,头颅伤,内伤,其他指标(严重发育迟缓,不一致的医疗史,对孩子如何受伤的原因解释不一致)。
3.儿童性虐待指标:幼儿感染性病,生殖器官周围有明显生理伤害,攻击行为、怀孕,早熟地吸引他人注意的行为,对生殖器过分关心,超出儿童年龄应懂的性知识。
4.对受虐儿童的社会工作辅导。⑴主题有:受害经验分享;对暴力责任的看法;惭愧及与人隔离感觉的分享;自我保护的计划;陈述感觉冲突的方法;性别角色的认定;自尊心的建立。⑵受虐儿童的社工辅导的功能。介入方式的主要目的和功能是协助儿童学习新的价值观及行为,包括暴力的发生不是他们的错;增加自尊学习新方法来自我保护;认识可协助自己的正式与非正式资源;学习以新的非暴力方法来解决问题。
5.对受虐儿童的社工介入方法。对受虐儿童的辅导是儿童社工介入和第一步应优先考虑儿童安全,进而协助儿童沟通及表达他们的感觉,除此之外,社工与家庭、学校、医院、司法公安部门及儿童和青少年保护机构及社区有关力量或社会资源密切配合起来,对受虐儿童予以积极介入,目标是把受虐儿童的伤害降到最低限度,另外,在介入保护儿童权益时,还要对儿童的隐私予以特别保护。
第三章 青少年社会工作
3-1 青少年社工概述
青少年期是充满变化的时期,青少年社工须充分尊重青少年的特点,其成长不仅由个人因素决定,更深受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从人与环境互动视角多层面开展工作是青少年社工取得成效的关键。
一、青少年的特点及需要
(一)青少年的界定。从生理观点来定义,青少年是指生理各方面发展快速发育即将具有生育能力的时期。从心理观点来定义指心智达到一定成熟状态,具有抽象与逻辑思想能力,且情绪较趋稳定者。按社会学观点,青少年始于性成熟之时,何时结束由社会标准所决定,而社会标准因文化不同而不同,当其具有应付社会与生活部分的能力,并受到社会认可时,就结束青少年期,进入成人阶段。按法律和行政的观点,我国相关法律按规定,未满18周岁的男女为未成年人,最高法公布的刑事案件时,青少年的年龄定在25周岁民下,共青团团员年龄在14-28周岁,少先队员年龄在7-14周岁。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直线上的一个蜕变转折转型期,这种转变比人生任何阶段都在广泛和深入,青少年期是人生最关键的时期,是自我辨识与认定的重要时期。青少年是具有多元性和动态性的概念,因此,青少年社工也具有多元和整合性特征。
(二)青少年的特点与需要
1.青少年的特点。青少年期,人在生理、心理方面不断成长,个人心态及社会关系不断变化,多变创新,反叛是其最主要特点,对于青少年社工的服务对象来说,发展性视角是非常重要的。从生理发展角度,青少年处于青春期,体型迅速变化,身体内部机能迅速健全,大脑神经系统高度发达,性成熟。从心理发展角度,青少年心理发展是在其社会生活环境和自身社会实践中完成的,青少年的智力、情绪和情感、自我意识、性格、性意识、成长和发展性需求呈现出主、客体和互动。动荡与稳定的结合,突变与渐变的统一等诸多特点。从文化角度,青少年文化分成四类,也可作为青少年行为及其特点的一种分类:⑴正直青年。他们循规蹈矩,不需要经历什么冲击,或反叛行为便可过渡至成年期。⑵问题青年。有越轨行为甚至犯罪倾向,其不正当行为成为社会问题。⑶文化叛逆青年。不甘平凡,喜欢标新立异,追求独特的文化和生活口味,建立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⑷政治偏激青年。好打抱不平,认同并采取激进的行动,以追求某些理想或社会取向。青少年的发展特征还表现在:⑴兼具质与量的改变。如身高、体重、骨骼等生理改变,以及思考方式,思考基模结构的改变等。⑵兼具连续性与间断的特质。个体的发展正续上一阶段的基础而改变,是连续不断的过程。另一方面,青少年的发展有时间也有间断性特征。弗洛伊德的性心理人格理论强调,进入青少年期以后,潜伏的性心理状态消失,代之以两性的心理需求状态。埃里克森也将追求辨识与自我认定作为青少年的发展重点。⑶同时兼具稳定性与不稳定性。青少年基本沿着质与量的改变方向,朝向成熟的目标而稳定发展,但由于对外在环境的敏感反应,加上荷尔蒙分泌不稳定,情绪反应较敏锐与激烈,有高低起伏的不稳定状态发生。⑷具有共通性和变异性的性质。青少年发展有相似性、接近性、共同性的特征,在共同特点基础上,也存在较大的变异性,如早熟和晚熟,青少年发展的变异是环境、遗传与个体交互作用的结果。⑸兼有分化和统整的功能。青少年个人对自我和世界的理解比较准确和深入,价值判断日趋成熟,在青少年有功能分化中,个体的各种功能渐具综合性、协调性和系统性。智能发展成为道德与价值判断的基础,身体功能成为求学、就业的根基,面对问
一、发展性的青少年社会工作
(一)定义。指能发展社会资源的青少年潜能,使青少年的生活能力得到增强的社工服务。(二)主要内容。⑴提供青少年闲暇场所。⑵举办并设计各种活动,使青少年学习并建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做事负责的态度,领导及创造力。⑶提供国内外时事信息服务,使其了解世界发展的趋势,并明确自己应扮演的角色。⑷提供青少年发展中的生理、心理、情绪、行为、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知识性辅导服务,增进人际关系、法律常识、性教育、生理保健的知识能力。⑸提供就业信息及就业辅导服务,以拓展青少年的就业能力。
预防性的青少年社会工作
(一)定义。指通过社工的各类服务,对一些潜在的,阻碍社会功能有效发挥的条件和情境进行发现和控制。
(二)主要内容。⑴改善青少年家庭环境。为青少年家庭提供服务,为其父母提供亲职、教育机会,以增进父母教导青少年的技巧。⑵改善青少年学校生活环境。加强学校对不适应学业之学生的学业辅导、技艺训练、发展补充性课程及相应活动。⑶改善青少年社区生活环境。加强社区各组织在青少年社工中的合作,整合社区资源,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⑷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良性互动的青少年社工服务模式。⑸倡导有效的青少年服务和发展政策。
三、治疗性青少年社会
(一)定义。指运用各类专业方法,协助青少年恢复处于崩溃边缘的社会功能。
(二)主要内容。⑴提供就学或生活补助,以帮助有困难家庭的青少年正常成长。⑵提供被忽视或虐待的青少年的保护服务。⑶提供安全保护、收容服务及不适合家庭居住的青少年安置服务。⑷提供在身体、情绪、精神等方面功能失调,以及社会人际适应不良等方面的治疗性服务。⑸提供犯罪青少年及过失青年的矫正服务,尤其注重社区层面的服务提供。
社工在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时,应把预防、治疗、发展性的服务计划整合在一起设计动作,以取得良好效果,青少年社工内容丰富,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品格辅导,心理及认知辅导,生涯发展辅导、就业就学辅导、生活方式与人际关系交往辅导,行为偏差矫正服务,福利保障服务。
3-3 青少年社工的主要方法
社工方法的运用上一个整合和综合性的过程,社工服务方案的策划和设计是社工方法运用的前提。
一、社会工作方法在青少年服务中的运用
社工方法包括直接和间接两个部分,直接的社工包括针对个人、群体、社区开展工作所必须运用的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间接方法主要包括社工行政和社工研究。
(一)个人层面社工方法的运用
个人层面的社工一般称为个案工作,即运用社工专业方法对个人或家庭进行服务,过程包括建立关系,预估,制订服务计划,服务模式的运用,服务成效评估及结案。1.个人层面的社工服务,主要是针对个人或家庭层面的面谈辅导服务。2.社工在开展个案服务时,必须对青少年服务对象的报告需求作出专业判断。3.社工理论模式在个案服务中非常重要,是个案服务计划的基本指引和理论基础。4.个案服务目标和步骤形成个案服务计划的基本框架。5.评估可以帮助社工进一步反思个案工作的成效,以及专业技能技巧的运用程序。6.服务对象的改变动机和参与是个案取得成效的关
5业生涯规划小组、属于社会化小组类型。⑼治疗小组。目的是让组员尝试了解他们的问题,然后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组员一般都存在严重情绪或个人问题,小组领袖要有高度的技巧和敏感的观察力,需理解人类行为一小组动力,并有咨询的能力。现实治疗模式,理性情绪治疗法学习理论,案主治疗中心法等心理治疗模式可在该类小组中运用。
(四)社会层面社工方法的运用。社区工作是以社区为对象的社工介入方法,它通过组织社区内居民参与集体行动,去厘定社区需要,全力解决社区问题,改善生活环境素质;在参与过程中,让居民建立对祺的归属感,培养自助、互助、自决的精神;加强居民的社会参与及影响决策的能力和意识,发挥居民潜能,培养社区领袖才能,以构建公平、公义、民主及和谐的社会。它有以下特点:1.以社区为对象,包括地域社区和功能社区。2.以结构导向角色分析问题,认为个人不是问题产生的原因,社会环境、制度、政策影响了人们社会功能的发挥,因此要从社会角度去调整各种关系。3.介入的层面较广泛。既要对社区居民的功能改善作出相应服务介入,也要针对制度、政策、环境的改善开展社会倡导工作,还要对整个社区层面开展社会意识提升以及社会资源重整工作。4.强调居民的目标是提升居民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在服务策划及实施过程中社工应鼓励居民参与,通过解决社区事务,使居民在参与过程中提升公民意识,提高对社区的归属感,由此提高社区凝聚力。5.社会资源的广泛运用。社区工作开展依赖于社区资源的应用,在某种意义上说社区工作就是社会资源整合工作。
(五)社会工作行政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社会工作行政是一个把服务机构的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服务的行为。它包括行政人员-领导者-与所有其他职员-下属或团队成员。社会行政的基本过程通常是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和控制。社会政策变为社会服务的过程分三个层面:1.根据青少年发展需要以及青少年政策要求,制定青少年服务发展规划和相应政策。2.把规划和政策化为具体的服务活动,根据实际服务过程归纳经验并修改机构服务规划和政策。3.建立机构内部管理制度、机制和程序,保证青少年服务的正常有效进行,如规划、组织、人事管理、领导、督导训练、预算、公共关系、报告、评估和研究。
(六)社会工作在研究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社会工作研究是获得知识和发现事实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工及其他领域的理论和实务工作者使用社会研究方法,收集和分析与社工有关资料,以协助达到社会工作目的。包含以下几下层面:1.青少年群体特征和社会环境状况研究。2.青少年需求调查和服务设计研究。3.服务过程研究。4.社会服务与政策改善研究。5.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社会工作研究方法有社会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等。每种方法背后都有不同的对社会现象的性质及如何保证研究结论的科学性的不同理解。社会工作是具有论理性的社会活动和过程,因此社会工作研究对于社会工作目标的达到具有重要作用。
二、整合社会工作方法在青少年服务中的运用
在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具有整合性特征。
(一)青少年需求的多元性决定了社会工作方法的整合性。由于青少年成长性需求包括生理、心理、认知、行为、交往、社会适应等各个层面,因此对青少年需求而开展的服务,也应该是多种方法的整合。
(二)社会资源的综合性决定了社会工作方法的整合性
7(四)计划设计的主要步骤
1.评估需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确定目标对象。二是了解目标对象的特征和问题。2.确定目的目标。目的是希望能达到的比较长远的结果,目的陈述是比较概括性的,目标是具体指出社工期望于活动完成后的指定时间内要达到何种改变。清楚的目标应具有以下条件:⑴目标应与问题和目的有关目标是基于对问题的清清楚楚解释是目的的具体体现。⑵目标是可达到的。应切合实际,以使活动达到应有效果。⑶目标是可试题的,应制定明确指标以便对活动效果开展评估。⑷目标是有时限的,以便于对服务过程的控制。⑸目标之间是有关联的,以使整个服务过程按一定逻辑安排逐步推进。3.制定活动方案。包括理念、目标目的、对象、性质、时间、地点、和谐、资源、应变计划和评估。4.评估。其作用是确定活动是否达到目标,并找出改进意见,社工要明确如何评估活动是否达到目标,及如何收集资料,以了解参加者对活动的满意程度,评估有两种类型:⑴过程评估它关注了活动程序的实际开展过程,过程遇到的困难,将来如何避免这些困难,活动程序有哪些预期外的后果,如何加强程序的正面效果,减低负面效果,程序中是否有遗漏环节等。⑵结果评估。针对活动成效作总结作总结性评价,当策划者或政策制定者欲决定继续举办某程序,是否扩大发展该活动时,结果式评估就常被采用。5.撰写计划书。完成活动计划书,解释活动方案内容、时间、财政预算、评估方法等。
第四章 老年社会工作
老年社会工作是运用老年学的相关知识,以老年人及其相关人员和系统为服务对象,帮助老年人,特别是困难的老年人改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使其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老年社工的服务对象包括处境困难的老人。也包括一般健康的老人,很多时候老人周围的人,如家庭成员.亲属.朋友.邻居,社区工作人员也是老年社工的服务对象,宏观上看,老人的单位和服务组织也可能是服务对象。
4-1 老年社工概述
我国老年工作的目的是促进“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个体层面,老年社工的目的是协助老年人解决因年老而带来的问题,维持良好的日常生活功能。此外,社工还应在老人遇到重大生活转变时,如住院、丧亲、入住养老机构、濒临死亡等,为其提供各种支持性服务。工作重点是,让老人获得更好的社会支持,建立更好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源,积极接触社会,应对年龄渐长而带来的挑战,乐享晚年。宏观层面,老人社工还应参与制定有关老年人的社会服务方案及相关政策,致力于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
一、老年人界定
人们常认为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作为老年期的开始,我国政府多以60岁以上的人为老年人。以出生日期为标准办公室的年龄称为日历年龄,为区分同样日历年龄的多方面差异,从以下角度对年龄作了划分:1.生理年龄对老年生活适应的影响。生理年龄指按人的生理状态及功能,以及反映这些状态和功能的生理指标确定的个体年龄,生理年龄是一个人正常功能发挥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老人的生活安排和生活方式。2.心理年龄对老年生活适应的影响。心理年龄是根据个体心理活动的程度来确定个体年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老人的人格特点、情绪特点和应对问题的方式。3.社会年龄对老年人生活适应的影响。社会年龄是根据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的角色作用来确定的个体年龄,它常决定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直接影响到个人的自我概念和自我价值感。退休年龄便是一个社会年龄,会给老人生活带来重大影响。4.生理、心理及社会年龄对开展社工的意见。生理、心理及社会年龄提醒我们不能单凭一个人的日历年龄判断其功能状况,还应全面地看待老人,就就帮助社工避免把头脑中的成见带到工作中。
老年人划分:60-69岁称为低龄老人,70-79岁称为中龄老人,80岁以上的称为高龄老人。
二、老年人的优点
(一)生理的老化。当人的各器官达到成熟期后,会逐渐丧失功能,这种逐步失去功能的现象 就是老化。老年代表生理年龄增加,人体渐失自我更新能力。视觉方面,通常有老花眼,区辩颜色的能力下降,出现白内障或黄斑性病变,渐进性丧失中央视觉。听觉方面,听觉灵敏度可能会减少50%之多,难以区辩不同声音。味、嗅觉方面,嗅觉可能受损,导致味觉受损,可能闻不出煤气味、烟雾味和饭菜的气味。触觉方面,可能会有较高的痛觉阈限,易低烧或高烧,身体平衡问题凸显。
(二)心理的老化。指老年人个人的感官过程的变化,包括知觉、智力、解决问题、理解过程、水学习及再学习过程,内驱力以及情绪等方面的降低,并由此产生的迟缓现象,智力分为结晶智力和液态智力,结晶智力是人们知识和经验以结晶产物,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提炼和积累而毕生发展的智力。液态智力指空间关系和形象思维,在视、听、及感知基础上形成的智力,它受制于各种感觉运动等系统的功能的影响。老人的结晶智力比年青人多,但个人处理复杂问题的速度随着年龄而
0支持小组充电对社工十分重要,困难个案可通过建立工作小组来解决。
4-2 老年社工的主要内容
一、身体健康方面的服务
(一)健康促进与健康维护服务。健康促进服务是为老人提供的身心健康直接有关的治疗、康复、预防等方面有服务,包括健康风险评估,例行体检、营养咨询与教育,提供有关服务和后续性健康服务的咨询,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活动方案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二)与健康照顾有关的服务。即是为老年人提供的与身心健康间接相关的生活照料、家务助理、出行协助、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服务。内容包括:1.送餐服务,家庭病床服务,家务服务,探访,电话慰问等个人帮助。2.出行和行动服务。包括手杖、轮椅和住所改造等辅助手段的提供。3.紧急呼叫系统安装等技术支持。4.信息服务转介,志愿服务,代际互助服务,日托服务,营养配餐、法律服务,出行服务,房屋修缮维护服务,照顾人缓解服务,院舍服务等专门服务项目的提供等。
二、处理认知与情绪问题
抑郁症、痴呆症、谵妄和焦虑症是老年人常见的认知与情绪问题。抑制症影响老人的情绪和情感,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老人尝试自杀,以解决因悲哀和无用感带来的痛苦。痴呆症影响老人的认知和智力功能。谵妄类似痴呆症,但发病突然,有生理方面的,可能导致老人身体衰竭或疾病而死亡。但生理方面问题可逆转。焦虑症的特点是过度忧虑,有非更改恐惧,抱怨身体不适,一般来说,老人可能只有焦虑行为,并非全都发展为焦虑症。长期焦虑会让老人成为家中的囚徒,越发加重与社会的隔离和情感上与他人的隔膜。个案过程中,社工要帮助老人消除产生情绪问题的因素或致力于改变老人的认知,帮助其适当人无法改变的情形,社工要注意老人对介入的态度老人可能对认知和情绪问题有偏见,认为抑郁和焦虑源于性格缺陷。而不是对发生在生活中的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事件的反应,这样老人可能抵触社工的工作。老人很容易把不愉快的情绪转化为对身体不适的抱怨,因此帮助老人学会意识到自己的各种情感状态,也可能是介入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处理精神问题
要理解老人的行为方式,重要的是理解老人在精神上如何界定自己的现实世界,以下几点非常重要。一是老人珍惜当下非常重要,包括欣赏时间的珍贵,学习享受生活。二是找到往事的意义,以此构建生命的意义。三是直面自己的局限,看到过往生活的缺憾。四是接受生活中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寻求和解宽恕,弥补过往生活留下的遗憾。五是拓展个人爱好和同情的圈子。
四、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一)正式支持。1.正式支持体系的构成。由政府的老年工作组织机构和涉老机构 构成。如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及其人办事机构、政府办的社会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颐养院、社区老年中心、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2.主要支持内容。涉及贫困救助、生活照料、危机干预、老人权益保障等,它的依据是各方面涉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老人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特别是为老人中的特困群体提供了基本保障。
(二)非正式支持。1.非正式支持的构成。为成三类:⑴家庭成员(主要是子女)对父母的养老支持。⑵亲属对老人的支持。⑶非亲属对老人的支持。英国人婉格尔等根据可利用的社会网络资源归纳了五种社会支持网络类型:⑴家庭依赖型(与家交往密切)。⑵社区整合型(与家人、朋友、邻舍
2虐待和被疏于照顾老人提供救助性服务。3.为受虐待和被疏于照顾的老人构建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4.作政策的倡导和舆论面呼吁,改变和调整被疏于照顾的老人的家庭和社区环境。
(二)丧亲问题。伊丽莎白·库布勒·罗斯总结了个人在接受自己不可避免死亡或他人的死亡时会经历一个由否认期—愤怒期—讨价还价期—抑郁期—接受期组成的心路历程。行将去世的老人在身体、心理、社会和精神方面会有特定需求,如害怕延长身体上的不适与痛苦,关心自己的身体、形象和他人对自己的观感;需尽可能长地保持对自己生命的掌握感;需要和家人、朋友保持接触,尽管此时想从和家人、朋友常有退缩行为;需要有机会在安全的氛围里谈论将到来的死亡,需寻求生命意义等。社工要做好如下工作:1.提供情感支持。协助老人和家人处理伴随濒临死亡而带来的复杂情绪,敞开心扉,处理未了事宜。2.代表老人及家人争取合理权益。老人及家属可能会心绪不宁,社工可代表他们与其他专业人员打交道,确保医护人员体察和理解他们的需要。3.提供信息资讯。帮助老人及其家属人得到有关病情,备选处置方案,预留治疗指示,临终关怀和支持性服务的资讯。社工可组织材料让家庭了解其清楚的事情把难发应对的挑战分解或更容易掌握的事宜。4.做丧亲辅导。帮助老人及家人把丧亲看成为一个过程,一个长期的系列调整过程,在生活方式和态度上有所改变。他们需要得到支持性服务资讯,帮助他们在失去亲人后重新组织生活。这些特性服务包括个人或家庭辅导、家务服务、技巧培训、房屋修缮及维护、提供支持性小组、社会和娱乐性活动等。
(三)临终关怀。该服务包括:1.控制疼痛和症状。包括音乐治疗、艺术治疗、宠物治疗、戏剧治疗等,按摩和运动也常用来缓解临终者及其人照顾人身体上承受的压力。2.协助老人及家属解决医疗费用问题。3.提供丧亲后续服务。照顾濒临死亡的新人不容易,处理亲人离世后的衰伤也需要得到社会的支持和专业的协助。
临终关怀倡导的方法有四个原则:1.病人及其家人是主要的照顾对象。临终者及其社会支持系统在临终者离世的过程中有特殊需要。2.由多学科人员组成的团队负责提供临终照顾,团队中包括身心健康方面专业人员和满足精神需求的人员,承认临终者及家人有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的全面需要。3.控制疼痛和病症是第一位的。有尊严地去世意味着临终者有权接受尽可能缓解疼痛和折磨的药物治疗的服务。4.提供丧亲后续服务来支持丧亲的家人。情感和社会支持在丧亲过程中很重要,在家人丧亲,尽力重组生活时也很重要。
(四)自杀
1.自杀评估、评估老人的自杀倾向很困难。社工要意识到与老人自杀有关的风险因素,通过直接、间接的行为上的线索加以评估。⑴直接线索。老人若直接说“我要了结自己”或“有时我真想结束一切”这样的话,就是直接线索。社工要问他一些问题筛查他的自杀倾向。包括他是否有具体计划和实施计划的途径。如果有就要马上采取行动。老人考虑的自杀手段越致命,其方案实施的可能性就越大。自杀风险超市。⑵间接线索。老人间接表明打算自杀的说法可能有“我会很久不在这儿”,“我已厌倦了这一切”,有时会用一些问题看所爱的人的反应,如“没有我你们会过得好些”,“这些日子我太麻烦人了”这些话是直接要求肯定他们的生命有价值,他们对某人来说很重要,这是老年人在绝望地呼救,不可视而不见。⑶行为线索。有些老人没提供任何口头线索,但在行为上会流露一些东西,这应被视为警示信号,国外学者提出下列线索,表明老人有自杀倾向,一是企图自杀或曾自杀过;二是购买武器或贮存药物;三是中出人意外的留遗嘱或改遗嘱;四是突然开始筹
4的角色。小组带领者可能要投入额外时间与小组成员建立个人关系,比一般的小组工作投入得多些,老人可能需要社工“献殷勤”才能参加最初的小组聚会和以后的活动。3.老年人由于身心健康状况,在小组中的表现比较被动,头脑中满足个人问题,这使老人小组节奏较慢。社工要看到成员的点滴进步,不因迟迟不见显著成效而气馁。下列情形不宜采取小组工作方法,如老人身体状况不好;出行有困难;患有器质性疾病;头脑混乱;有精神疾病;有严重行为问题;正处于紧急的危机状况中等。
(二)老年人小组工作的注意事项。1.尊重自决权。社工要尊重老人的参加或不参加小组活动的自决权。2.平衡对小组和个人所负的责任。当老人在小组表现极大地干扰小组进程时,小组带领者可能要在两个不能兼顾的责任中作出选择,即对整个小组负责及是对当事人的个别老人负责。小组带领者有责任认清允许干扰小组的成员留在小组中可能会带来的损失或益处。3.尊重保密权。小组工作自始至终都必须强调保密的重要性。要在对小组造成损害前,就对破坏保密原则的人提出质疑。社工要信守保密原则,但也要履行保护当事人及周围人福祉的义务。4.干预小组动力,保护小组成员免受伤害。小组工作在理想情况下,成员会在彼此身上发现力量找到支持,承担起指引小组方向的责任。趸,成为彼此的支持性治疗媒介。但是,小组也可能变得有破坏性,让老人感到焦灼不安,小组成员会变成“心理上行刑的暴徒”。小组带领者应出面解决组内冲突,或作出如果破坏性行为延续就要解散小组的决定。小组没有权利为了存在下去而无视对成员的责任。
三、老年社区工作
(一)老年社区工作的重点目标人群。1.独居老人。缺乏支持系统,应降低其生活中的风险因素,做好应急准备工作。独居老人精神需求强烈,其次是健康医疗需求,特别是突发疾病的救治。再有是对家务协助,生病时的照顾也有较高需求。2.高龄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理能力下降,多数不能完全自理,他们有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的多重服众需求,其家庭也常需要给予特别关注,提供支持性服务。3.伤残老人。走入老年期,肢体机能下降、疾病、意外事故等成为导致老人伤残的重要因素。富于支持性的生活环境、康复服务、角色与心理的调适等会为这些老人带来独特的挑战,他们常有多重服务需求,需提供个案管理服务。4.困难老人。包括经济贫困老人,因遭受重大生活事件而面临生活转变的老人以及因其他问题而陷入困境的老人,他们可能需要长期与短期服务,社工可能要提供从危机干预到日常照料,心理辅导等多方面的服务。
(二)老年社工方案
1.目标。是通过统筹安排社区资源,为社区老人提供与期需求相匹配的优质服务,提高老人生命、生活质量。2.类型。⑴居家服务。为老人提供各类围绕居家生活的支持性服务,尽可能延长其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生活的时间,同时通过适当的工作安排防范各种风险,保障其生活质量。⑵社区服务中心。社区中心提供的服务包括中心内的多种服务和延伸性服务。优势在于可提供“一站式”服务,满足老人多种需要,又将中心的服务辐射到整个社区,使社区资源在整合的基础上用于整个社区的老人。⑶社区入住设施服务。起到了让老人在熟悉的社区接受照顾的作用,便于其继续使用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入住设施能为家庭提供缓解服务,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得到支持,或在长期照顾工作中有机会暂时放下照顾责任,得到休息和调整。3.工作内容。老年社工方案包括增进其生命和生活质量的各项服务的规划与传输,对社区老人群体的需求作出恰当评估,为老人提供涉及生活照顾、健康教育、志愿者工作、法律援助、精神健康、出行及各类涉老信息方
6足工作人员期望时,常感到羞辱和无自尊。⑺老人可能会由于缺少隐私和在机构中社会关系有限,而在他人面前掩饰自己对一些枉法和行动的感受。⑻为了适应机构和机构中的关系,老人可能退出一些活动,或远离一些场合。⑼为了适应机构中的社会关系,老人可能会有意向工作人员挑衅,或不与他们合作。⑽老人可能接触机构建立的稳定的、令人满意的环境,即使有时有心返回社区,也没信心适应外面社区生活的挑战。
(二)照顾质量。
1.不同照顾模式及特点。照顾质量这一概念有两个模式。⑴仓储模式。机构首要任务是延长人的寿命,重点是为老人提供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合适的怨念、良好的健康和医疗服务。⑵园艺模式。机构首要任务是满足老人未得到满足的需要,开发其能量和未得以实现的能力,该模式所提供的是以人为本的照顾服务,重点是老人的社会和情感要求。2.提高老人照顾质量的措施。⑴承认尊重老人的隐私。应给每个人提供属于他自己的家具,多人一间房时,中间应有隔断。⑵应通过让老人自己安排日常生活来增强自主生活的感受。老人会议可成为收集对养老机构生活看法的论坛。⑶应鼓励老人参与社会活动,与亲朋保持联系接触,应在机构内外提供替代的角色和经历,如做志愿者,做各类组织的成员。⑷工作人员和老人、以及老人之间应建立起积极的关系,使老人能始终有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尊。
第五章 妇女社会工作
5-1 妇女工作概述
一、妇女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男女两性生理存在明显不同,这种区别不能成为歧视或轻视妇女以及阻碍妇女发展的理由。对女性的师祖和妇女发展的障碍是由后天的社会文化,而不是先天生理特点造成的,只有认识妇女的生理、心理特点及社会文化对妇女发展的影响,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妇女方面的社会服务。倡导尊重男女两性差异,实现性别公正公平。
(一)青春期。指从性器官成熟到出现繁衍能力的人生阶段。青春期生理的变化,给女性带来很多烦恼。而其是12-14岁之间,称为情绪发展的困难时间,女孩情绪发展不稳定,高度敏感,反应强烈,这影响了她们与父母及周围人的关系,及她们的学习,使她们出现反抗父母,寻找同伴群体的行为特征。这一阶段的特点与众不同有,自我意识发展快,自尊心、自卑感都强,性别角色开始发展,以及注重同伴友谊等。女孩在青春期出现的问题有早恋、开始参与冒险的游戏,甚至早孕、流产等,对身心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易患神经性厌食症(恐惧体重增加),易产生焦虑和抑郁,这一阶段也是性别意识产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要进行性别敏感意识的教育。
(二)青年和中年期。女性在青、中年期,面临恋爱、婚姻、家庭和职业发展等人生最重要的选择和发展,此时生理、心理发展趋于成熟稳定,与男性相比具有突出的心理特征。包括:1.工作、家庭双重角色带来的心理压力。2.职业成就动机弱,面对成功有恐惧感。工作、家庭的双重压力,职场上的性别歧视,使女性在追求职业成就方面的动机较低。
(三)更年期。指从生育年龄过渡到老年阶段的时期(45-55岁),此时妇女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内分泌出现暂时紊乱,并引起月经紊乱、心悸头晕、失眠等生理症状,同时出现记忆力减退、烦躁不安、抑郁、挫败、孤独等心理症状。此阶段女性可能经历家庭、工作方面的变化,由此出现适应变化困难,萌生孤独无助、焦虑不安、抑郁消极等情绪。但此阶段她们的家庭和社会角色逐渐减退,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是社区的中坚力量。
(四)妇女的“四期”。指月经期、怀孕期、产褥期和哺乳期。是妇女独特的生理特征。在“四期”期间,女性身体脆弱,易感染和引发各种疾病,需特别保护和照顾。妇女在“四期”期间受特殊保护。《妇女权益保护法》第26条规定,任何单位均应要报妇女特点,依法保护妇女在工作和劳动时的安全、健康,不得安排不适合妇女从事的工作和劳动。第27条规定,任何单位不得因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形式,降低女工工资、辞退女工、单方面解除劳动聘用合同或服务协议。
二、妇女的需要。
(一)生殖健康的需要。妇女的健康和安全不仅关系到人类自身生产和发展。也影响到子孙后代,以及整个家庭和社会的总体健康水平。以《妇女权益保护法》为主体,以《宪法》为依据,包括《劳动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女职工劳动禁忌范围》、《关于女职工生育待遇的若干问题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在内的关于女性工作权利的保障体系,体现了对妇女“四期”特殊保护的重视性,但妇女的生育健康权利仍旧受到严重的侵害和忽视。
(二)权益和发懂展得到保障的需要。贯彻落实《妇女权益保护法》以及其他各法律对妇女权益的维护是当前妇女社工的艰巨任务。如保护妇女的特殊权益,促进妇女在就业、教育、参政等方面的平等待遇,改装妇女贫困状态,保护妇女不遭受家庭暴力,性侵犯,被拐卖等威胁。
9(一)妇女社会工作的目标。1.直接目标。⑴缓解压力,宣泄情绪。⑵重塑自信,提升对自我的认识。⑶理解妇女的实际困难和需要。2.中间目标。⑴协助妇女重新界定妇女问题,认识到“个人和就是政治的”。⑵提升性别意识,促进自省、自信和自我认同。⑶建立妇女支持小组,减少组员的孤独感。3.最终目标。⑴重建权利关系。⑵建立妇女网络与网络之间的连接。⑶倡导和建立全社会的性别公开和公平的意识和制度。三个目标层次是递进的逻辑关系,不是割裂的,显示了解决问题的不同层面。
(二)妇女社工的原则。⑴承认妇女的多样性及妇女工作视角的多样化。⑵尊重妇女作为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家庭角色的扮演者。⑶理解和接纳妇女的现实处境和生存选择。⑷认识到妇女本身也是一个资源,有能力处理自己的问题。⑸妇女是发展的主体,而不是客体。⑹增加妇女的资源和选择的多样性。⑺将个体与群体联结起来,促进妇女间的互助。⑻社工与服务对象之间关系平等。
5-2 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妇女社会工作内容围绕三个方面:一是解决妇女面临的实际困难;二是维护妇女权益,关注妇女发展;三是、促进性别平等和公正的机制建设。
一、妇女的婚姻家庭问题。
(一)婚姻和家庭关系的调适。求助妇女的家庭问题主要表现为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和教育方面的问题。都与传统社会性别对妇女角色的定位紧密相关,夫妻关系调适中,问题主要有家务分工、经济权支配孩子教育、婚外情等;婆媳关系通常是围绕孙辈教育、网关老人、孝顺等问题,单纯将婆媳关系矛盾看成是个人素质问题是不对的,亲子关系矛盾也与母亲多半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责任直接相关。
(二)单亲母亲家庭的问题。单亲母亲家庭是因丧偶或离异及其他原因而导致的只有母亲和孩子一起组成的家庭。面临的问题有亲子关系和孩子教育、单亲母亲贫困化、就业困难、再婚困难,社会对单亲母亲的歧视、偏见缺乏针对单亲母亲家庭的社会保障等。从性别视角看单亲母亲家庭,认为它是一种现实存在的正常家庭形式。单亲母亲的问题不是其个人问题,而是社会福利不足、社会存在歧视等因素导致的,应关注单亲母亲在应对问题时的能力和智慧而不应把她们视为可怜的弱者。
(三)与家庭一起工作的原则。1.性别视角的家庭工作原则。⑴尊重、接纳现实中家庭形式和婚姻形式的多样性。⑵重新调整家庭权利,避免家庭暴力、冲突与资源分配不均。⑶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协调与平衡。⑷父亲的职责和母亲职责同样重要,都需要训练。⑸社会就为家庭提供必要的资源的服务,减轻家庭负担。2.家庭为本和妇女为本原则的工作策略。“家庭为本”信念是协助家庭最好的方法是加强和提高家庭的自主能力。要求服务以家庭为重心。目的是强化家庭功能,使之有效履行家庭本身的角色。改善各项社会制度,以减少其对家庭功能的损害。“妇女为本”原则要求尊重妇女为独立的人的需要和情感,不仅是家庭角色的扮演者,强调不能为了家庭利益而忽视或牺牲妇女的利益。“家庭为本”强调以人格平等为原则的现代家庭关系,在重视个人要求同时,维持家庭关系的协调,但不能为家庭整体利益而忽视或牺牲个人的需求,性别视角下的“妇女为本”是针对传统和以“家庭为本”中忽视妇女利益的一种补充。从性别视角来看家庭,社工必须有性别平等的敏感度及关注妇女的经验,关心家庭中女性是否受来自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外在影响以及是否给妇女造成压迫和不平等。因此,家庭教育的重点是教育女性在家庭生活中如何自我增
1(二)妇女的生殖健康问题。
1.妇女生殖健康的概念。生殖健康指与生殖有关的一切事宜在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健康状态,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适。妇女的生殖健康还包括妇女对自己健康权利的认识、行使及行使的能力。它包括从生命开始至结束的整个过程。2.妇女生殖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生殖健康服务中,存在性别不公平问题,表现在:第一,妇女的生殖健康受到危害。第二,妇女缺乏生殖健康方面的知识,也不意识不到生殖健康是自己的权利。第三,流动妇女,尤其是打工妹群体,性疾病更是严重威胁着其健康,其生殖健康保障被边缘化,极度缺乏相关保障。3.问题的成因。首先是社会将妇女人类生产作为私事,而不能像其他的生产一样给予应有重视;其次,将妇女当成生育工具,无视妇女作为人的权利;最后,社会为妇女生殖健康提供的资源有妈,加上人们对生死健康权利缺乏认识。这些因素导致了妇女生死健康问题的出现。4.干预策略。针对妇女的生殖健康问题,需要宏观的政策推动和微观的妇女健康权利的教育以及与实际干预行动相结合。将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相结合;推动各级政府贯彻落实《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对妇女生殖健康规定的指标;并在微观上进行社区综合治理,重视妇女生殖健康权利,提供健康服务所需的资源等。针对妇女生殖健康开展综合干预,是妇女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妇女参政的问题
妇女参政是实现人的基本权利以及政治决策民主化的要求,也是一个国家妇女地位的标志。包括权利参与和民主参与两个方面。权利参与指妇女进入国家及社会事务的各个管理阶层,开展决策和公共管理;民主参与指妇女作为主体行使民主选举、建议等权利。除倡导、推动妇女提高高层参政率和健全参政机制外,妇女社会工作在妇女参政方面的任务是,在微观层面推动基层妇女民主参与和权利参与,增强妇女的基层公共事务管理能力。这个过程是社区发动、意识提升以及妇女能力提高的过程。是社区工作的一部分;宏观层面,妇女社会工作倡导保障妇女参政的立法和法律的维护以及政策的贯彻执行。
(四)妇女贫困问题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中涉及到的“妇女与贫困”主题备受关注。中国的贫困人口中,多数是妇女。造成妇女贫困的根源是红石榴性的,即与男性相比,妇女在获得权利、教育、培训、生产等资源方面机会有限,针对妇女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各项政策和措施的支持,加大扶贫力度;另一方面需要妇联和民间组织运用小额贷款和农村综合发展等形式头像妇女贫困状况。这些措施不仅增加了妇女收入,改善了妇女的经济状况,且从妇女能力入手,增强妇女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提高妇女综合素质。
四、推进社会性别平等的工作
妇女得到平等的发展权利,实现自身解放,不仅是妇女自己的事情,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人树立尊重妇女的权利,并且具有社会性别敏感意识的妇女观。
(一)宣传贯彻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妇女地位的演变、妇女的社会作用、妇女的权利以及妇女争取解放的途径等基本问题作出科学的分析和概括。具体包括:1.妇女受压迫是人类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现象。2.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人类就忘解放的天然尺度。3.妇女参加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先决条件。4.妇女解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5.妇女在创造人类文明、推动社会发展中具有伟大作用。妇女和男性同样是社会财富的
3统的性别角色和分工模式。这些需求包括:改善用水条件、就业、建卫生厕所/沼气池、育儿经验等,改善妇女生活条件的需求。战略性社会性别需求指由妇女在社会中的人性地位而产生的需要。涉及社会分工模式、权利等,满足这类需求可协助妇女取得更多的平等权利,改变现在的社会分工模式和角色,挑战妇女的从属地位。这些需求包括:妇女集体组织、发言权、参与和管理社会事务、教育等改善妇女社会地位的需求。
两种性别需求在实践上同时存在,并且有各自的作用。如果要实现性别公正和平等的目标,在满足实用性社会性别需求的同时,必须转向战略性社会性别需求。如在改善水条件时,不是由村委会或少数有权力的人决定,然后交工程队施工完成;而是要组织妇女参与到供水的决策和管理中来。
二、妇女赋权的方法
赋权指使一个人感觉有一种自我控制的能力,尊重自己、充满自信,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现状的过程。
(一)干预目标。妇女赋权的目的是通过社工与妇女之间的共同合作,让其有能力认识到自身的真实处境,引发她们对形成这种境况的社会因素进行思考,寻找解决途径,并采取具体行动来改善处境。也就是让妇女学会掌握生活空间,发展各种有利的动力,包括自我意识察觉(个人层次)、互助合作开拓资源与机会(人际层次)、摆脱或改变受压迫的环境(环境层次)。
1.意识提升。树立关于妇女状况、歧视以及权利和机会的意识,并把它作为迈向两性平等的第一步。一量建立妇女集体意识,就会产生群体身份认同和人多力量大的感觉。2.增强能力、提高技能,尤其是计划、决策、组织、管理、开展活动以及周围他人和机构打交道等方面的能力。3.参与并扩展在家庭、社区和社会方面的支配和决策的力量。4.行动。采取具体行为获得两性让的平等。
(二)干预方法。
妇女赋权的方式包括:1.透明化。将工作的过程透明化,破除辅导的神秘色彩。2.鼓励和肯定。通过鼓励和肯定慢慢增进妇女自信和能力,提升妇女自身的价值感。3.权力分析。除避免复制权力关系外,祺还要与服务对象一起讨论两性之间的、家庭的以及日常生活中其他的相关权利关系,因为服务对象带来的问题多与权利有关。4.意识觉醒。通过阅读、小组讨论、经验分享以及观看影片等方式观察和了解妇女的弱势社会地位,为进一步的改变建立必要的思想基础。5.倡导政策改变。借助集体行动,倡导政策改变。
三、性别视角的社会工作方法
(一)建立平等的协作关系。信任关系就有治疗的功效。建立信任、真诚、平等和合作关系,在妇女辅导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信任关系建立的技巧包括:1.具有性别敏感的倾听,反映感觉和表达同感。2.接纳妇女的防卫和否认行为以及带来的问题而不是两层。3.鼓励表达个人化的故事和经验。4.肯定妇女在家庭中所承担责任的价值。5.尊重妇女的语言表达逻辑。6.社工是促进者而不是指导者,与服务对象建立的一种双向协同关系,即互惠互利,患难与共的关系;并且鼓励妇女以“自己的话”来描述自己的经验。
(二)协同妇女重新界定问题,提升意识。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1.不要将妇女问题个人化,以头像妇女的自责。2.分析问题的成因。分析哪些问题是因性别的刻板认识,哪些是因缺少支持和资源,哪些是因制度和政策层面的原因导致的,认清个人问题和社会原因之间的联系。3.协助妇女重新认识女人及其承担的角色,关注生育健康权利。4.寻找问题处理的个人能力与资源环境等之间的
546支持网络对残疾人身心功能的康复、正常生活的建立、自立能力的提升以及正常社会活动的参与、自我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社会支持网络开展荼,是社会工作的重要思想方法。身体行动不便或听力、言语、视力障碍造成的社交不利经常困扰残疾人。因此他们需要社会各界主动给予帮助,尤其是城市社区服务网络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网络对他们的支持。家庭、亲友与邻里、民间非营利组织、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农村新农合体系以及政府和志愿者都是重要组成部分。
(四)有效利用调解的方法。调解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发生各种矛盾冲突时普遍采取的解决方式,其目的是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调解机构和方式受法律环境和影响和制约。我国在司法领域建立了人民调解员制度和工作体系,人民调解员关注重大、涉及司法问题的当事人调解工作;在社会工作领域,社会工作埏应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调解方法和技巧,包括专业沟通技巧,有效开展服务。中国有“和为贵”的传统思想。调解是我国有悠久历史的“本土化”社会工作一种独特有效的方式,在残疾人社会工作中,应充分利用调解方法,提倡团体协同工作的方法,综合协调解决残疾人的社会疸、家庭问题和个人问题。
(五)充分利用保税性政策。残疾人的各种问题几乎都涉及社保政策和落实,最大限度利用社保政策是残疾社会工作的特征之一。《残疾人教育条例》、《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和按比例就业政策法规,都需要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具体落实。
6-2 残疾人存在的问题与需求
落实残疾人社会福利政策,积极开展家庭扶助,实行低保制度,对残疾人给予权利保护与法律援助,在就业政策、康复与医疗救助、伤残抚恤、社会保险、特殊教育、文化生活照顾等方面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作用,努力改善社会环境,是政府与社会的责任,也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一、残疾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城镇残疾人主要困难。
1.经济困难。由于就业难、家庭的经济收入较少而开支较多,残疾人家庭经济状况有困难。2.住房困难。残疾人家庭的住房困难在城镇十分突出,这种困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难以解决。3.婚姻困难。在婚恋方面,残疾困难重重,也直接影响到残疾儿童的丧偶父母再婚和残疾人兄弟姐妹寻偶。4.就医困难。残疾人家庭成员患病时,面临比健全人更大的困难。残疾人求医有困难,作为配偶或父母的残疾人,当其他成员因病求医或住院治疗时,自己缺乏帮助的能力。这在夫妻双方都是残疾人的家庭中特别突出。5.社会交往困难。由于世俗偏见、物理性障碍或心理负担,作为配偶或父母,残疾人参与社会的机会很少,尤其是精神病人的家庭成员,社会舆论使其不愿与社区内的人来往,因此也增加了生活的困难。6.心理障碍。以上原因及残疾人求学难、交通困难等原因,使残疾人家庭大都感到精神压抑。残疾人直系亲属,心理负担很重,是健全人家庭很难体会到的。
上述困难表明城镇残疾人需要得到资金、住房、医疗、学习、就业和生活起居服务方面的特殊照顾,福利自由度改革中,住房、医疗两个方面需求十分突出,政府应制定相应的福利政策,使残疾人社会福利不致由住房制度改革和医疗制度改革而受影响。
(二)农村残疾人的主要问题。
1.交通不便。这个问题严重影响残疾人求学、就医、就业和其他社会交往。2.体力劳动困难。由于难于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生活缺乏保障。许多农村地方没有相应的优惠政策和具体措施,残疾人本身无力参加田间劳动,很多残疾人家庭困难重重。3.农村缺医少药。给残疾人家庭求医治病造
8理“慈善医疗卡”等。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意见》,切实帮助城市贫困群众解决就医难的问题,对广大贫困残疾人家庭直到重要作用。建立城市医疗制度是一项政策性、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需基层的社会工作者努力配合,不断积累经验。医疗救助政策缓解了残疾人“看病难,看病贵”的困难。社会工作者要不断推动医疗救助工作的开展,使残疾人真正得到政策的照顾。
(六)伤残抚恤
“革命伤残人员”是特殊群体,主要是伤残军人,他们可能得到政府颁发的收入性福利。《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国家和社会对伤残军人、困公致残人员以及其他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致残的人员提供特别保障,给予优待和抚恤。革命伤残人员按伤残等级确定待遇标准,国家给予安排工作的在职伤残人员,也可按规定享受抚恤待遇。
(七)社会保险
我国内地的社会保险,为受保人提供了丧失劳动能力后的生活待遇,其中关系到残疾人切身利益的,是医疗保险和工作保险。职工因公致残或患职业病,可以享受抚恤金。能享受收入性福利的残疾人很少,社会福利提供的收入性待遇,在残疾人生活来源中目前只起微小作用。大多数残疾人主要从劳动和家庭抚养获得经济来源。残疾人迫切需求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社会保险。其中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家庭对社会保险呼声强烈。2005年以来,一些保险公司逐步开始推行对残障儿童的特殊保险。对残疾人及其家庭的社保直到辅助作用。
(八)特殊教育
《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规定:国这保障残疾受教育的权利。残疾人教育应根据残疾人的年龄、残疾类别和接受能力,采取就能教育方式或特殊教育方式进行,一方面发挥普通教育机构在实施残疾人教育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支持社会组织投入特殊教育。残疾人普遍有接受教育的要求,尤其是残疾儿童的教育越早越好。国家应对特殊机构和工作人员、残疾人家庭适当给予政策性扶助;大力扶持社会组织兴办特殊教育机构。
(九)文化生活照顾
残疾人与普通大众一样,有人类共同生存、成长和发展所需的资源、环境和文化、心理需求,社会工作者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其提供良好的文化生活服务,以满足其文化生活需要。社会工作者既承担帮助残疾人的责任,也承担动员社会力量的责任。通过与相关部门、机构和社会组织的配合,协助残疾人克服身体、心理障碍,为残疾人参与社会文化生活服务。
(十)改善社会环境
《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国家和社会应逐步创造良好的环境,改善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1.建设无障碍设施。为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必须改善其生活环境。广大残疾人及其家属迫切要求政府和社会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生活环境。帮助残疾人改造生活起居环境,是残疾人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2.社会理解与互助。残疾人需要社会的理解、同情和帮助。联合国《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中明确指出:要达到‘充分参与和平等’的目的,仅着眼于残疾人康复抠门是不够的。决定残疾对于一个人生活的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获得生活基本因素的机会,就构成了障碍。这些因素包括:家庭生活、教育、住房、经济和人身保障、参加社会团体与政治团体、宗教活动、亲密关系和性关系,享有公共设施、行动自由以及一般的正常生活方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