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复习笔记(九)

时间:2019-05-14 14:57: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复习笔记(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复习笔记(九)》。

第一篇: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复习笔记(九)

第九章

优抚安置社会工作

考点1:服务对象的需要及问题

(一)服务对象的需要

1、优抚医院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需要

5个方面:治疗康复需要;基本生存需要;家庭生活需要;社会交往需要;社会尊重需要。

1、光荣院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需要

4个方面:健康维护的需要;婚姻家庭的需要;社会参与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

2、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需要

2个方面:就业权益的保障需要;社会再适应的心理调适需要。

3、军休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需要

5个方面:军队情结;社会尊重;健康维护;居家养老;社会参与。

(二)服务对象的问题

1、优抚医院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问题

(1)生活适应困难,缺乏病理常识和自理、护理知识。(2)心理障碍严重,难以接受伤病残导致的障碍。(3)生活保障问题。

(4)家庭婚姻障碍,生儿育女困惑。

(5)社会隔离,缺乏社交网络,身心非常孤单。

2、光荣院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问题(1)老化问题。

(2)老年慢性病增加与生活质量受损。(3)心理失衡。(4)社会地位下降。(5)社会隔离。

3、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问题(1)就业难。(2)隐性失业。(3)延迟上岗。

4、军休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问题

(1)角色失调。(2)地位下移。(3)心理失衡。考点2: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的含义及特点

(一)什么是优抚安置工作

1、优待。优待是指按照国家规定对优抚对象从政治上、经济上给予的优厚待遇。

2、抚恤。一般是指国家对因公伤残人员、因公死亡及病故人员家属所采取的一种物质抚慰形式。

3、安置。仅指对退役军人、军休干部及其随军家属和军队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的安置。

(二)什么是优抚安置社会工作

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是军队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优抚安置领域,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以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及其相关人员和系统为工作对象,协助有需要的服务对象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问题,恢复和改善社会功能,使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有更好的社会适应和福祉的活动。

按照不同的服务载体分类,优抚安置社会工作主要包括优抚医院社会工作、光荣院社会工作、烈士褒扬社会工作、军供社会工作、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社会工作和军休社会工作。

1、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的特点

(1)政治性。(2)政策性。(3)协调性。(4)特殊性。(5)矛盾性。

考点3: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优抚医院社会工作的内容 1、4个总体内容

(1)协助处置服务对象及家庭的问题。(2)协助增强服务对象对医院环境的适应。(3)协助处理服务对象与医疗系统的关系。(4)出院跟进服务。2、3个特例内容

(1)复员军人慢性病医院社会工作。(2)荣誉军人康复医院社会工作。(3)复员退伍军人精神病院社会工作。

(二)光荣院社会工作的内容

1、做好服务对象人住前的评估和准备工作。

2、协助服务对象适应光荣院的新生活。

3、为服务对象提供个案心理辅导。

4、通过策划、组织一些简单易学的活动,增进服务对象群体之间的交流。

5、协助服务对象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6、鼓励服务对象参与力所能及的院舍活动。

7、引导服务对象正确看待死亡。

8、利用社区或社会资源为服务对象服务。

9、推动志愿服务并对志愿服务进行督导。

10、促进光荣院专业服务的发展和专业质量的提高。

11、影响社会及环境的决策。

(三)烈士褒扬社会工作的内容

1、引导讲解员,引导参观群众,加强阵地宣传,开展群体性的心理辅导。

2、策划有针对性的宣传纪念活动。

3、协助烈士遗物史料的收集。

4、协调烈属与陵园的纠纷。

5、协助做好前来扫墓的烈属及亲朋的精神抚慰工作。

6、协助完善解说词,针对不同人群凸显宣传教育重点。

7、推动志愿服务并对志愿服务进行督导。

8、推动相关政策完善,协助做好宣传解释。

(四)军供社会工作的内容

1、及时发现过往部队中存在的生理、心理问题,配合部队做好预防、解决和转介。

2、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完成好军供保障任务。

3、协调组建工作人员的支援网络,加强工作人员的心理辅导及沟通技巧,协助工作人员进行压力释放、情绪疏导和问题解决。

4、开展研究工作,提供军供站管理和发展方面的政策建议。

(五)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社会工作的内容

1、协助服务对象适应新工作和新生活,顺利度过军地转化的过渡期。

2、协助服务对象充分利用和发掘自身和外部的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

3、加强协调沟通,推进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安置格局形成。

4、做好信访接待工作,倾听心声、舒缓情绪、提供慰藉。

5、协助搭建信息咨询平台。

6、积极推进社会政策的良性改变。

(六)军休社会工作的内容

1、协助军休干部实现角色转换,做好心理关怀和精神服务。

2、协助军休干部适应军休服务管理机构里的新生活。

3、协助军休干部认识老龄化的过程,适应晚年生活。

4、协助军休干部发挥自身政治、经验、智力优势,力所能及地服务社会。

5、协助整合社会资源。

6、协助依法维护军休干部的合法权益。

7、协助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8、协助做好工作人员的情绪疏导和压力释放工作。

9、培训工作人员,促进专业服务的发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10、推动志愿服务并对志愿服务进行督导。考点4: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优抚安置社会工作各领域需掌握的共性方法

1、认知和情绪问题的处理——敏感、焦虑、紧张、失落与无奈。

2、精神问题的解决方法——寻求当下生命的意义。

3、危机干预方法——最小的努力产生最大的效果。

4、对工作人员压力问题的处理方法——建立支持性小组。

(二)优抚安置社会工作不同领域需掌握的个性方法

1、优抚医院和光荣院的介入重点

(1)直接面对死亡和濒临死亡的现实,了解临终服务对象的需要和心理反应。

(2)了解、满足并体恤服务对象对归属与爱的需要。(3)失禁问题的处理。

(4)药物滥用与药物依赖问题的预防。(5)疏于照顾问题。(6)建立专门小组。

2、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社会工作的介入重点(1)压力预防与减压。(2)构建支持网络。

3、军休社会工作的介入技巧(1)接收安置。(2)服务管理。

第二篇: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复习笔记(十)

第十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考点1: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特点

1、工作对象及救助类型的复杂性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对象的复杂性体现在贫困对象致困原因的多重性和困境的多样性。针对不同的工作对象,提供的救助类型也相应不一样。

2、工作过程的持续性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过程是持续的。在提供物质援助的同时,要向对象提供技术培训、信息服务、心理辅导、精神慰藉、行为矫正等援助,从而提升他们生活的能力和战胜贫困的信心。

3、工作方法的融合性

由于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对象问题产生原因的复杂性,所以在实施救助的过程中强调融合运用。

4、工作方法的政策性

社会救助的体系比较复杂,相关的各类政策非常多。在救助过程中,要熟悉各类政策,并在政策的范围和许可下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化的规范服务。

考点2: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涉及以反贫困为主的基本生活救助、各类专项救助、灾害救助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

1、以反贫困为主的基本生活救助

基本生活救助在城市主要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农村主要是“五保”供养为主的救助形式。

(1)参与社会救助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评估。

(2)社区层面社会救助的内容:物质救助与能力发展并重。一是提供物质帮助;二是提供就业机会。②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一是建立邻里支持的网络;二是整合驻区单位的资源;三是联合社会组织的力量。

2、专项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1)教育救助:促进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救助,整合社会资源;分层分类给予救助,通过“奖、贷、助、补、减”等措施直接支持在校学生;提高救助效果,健全救助网络。

(2)医疗救助:寻找与社会救助的结合点;参与救助政策的制定,改进医疗救助程序。

(3)住房救助:帮助申请住房救助;参与住房救助的管理和监督,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

3、灾害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1)灾害紧急救援:紧急救援,转移群众,保护生命,减少财产损失;为受灾群众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解决灾民衣、食、水、住、医等基本生活问题;安抚灾民情绪,进行心理疏导。

(2)灾后社区重建:协调社区灾后重建工作;恢复社区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恢复社区正常的经济秩序。

4、流浪乞讨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1)救助政策的修订。(2)救助机构的建立与管理。

(3)流浪乞讨人员的个别化服务。主动救助:包括街头救助和全天候救助。②机构救助:包括基本生活安置及行为思想引导与矫正。

(4)流浪儿童。动员社会力量,预防流浪儿童的出现。②根据儿童身心特点,建立全方位的救助体系:一是从物质救助到教育救助;二是从机构救助到回归家庭与社会;三是安置与跟踪服务。

考点3: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方法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符合社会救助政策规定的工作程序和标准;二是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巧的选择性使用。

1、基本生活救助的工作方法

(1)针对困难居民的个案工作。在运用个案工作方法服务于困难居民时,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全面接触困难居民,深入了解其问题和需求。②确定需要,研究提供服务的方式。③考虑工作方法,制订工作方案。④及时评估工作过程和效果。⑤总结并结束工作。

(2)针对困难群体的小组工作。小组工作方法在贫困救助中的功能:一是改善生活环境,借助团体的动力和过程,帮助贫困者改善自身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二是提高自身认识,通过教育、娱乐和经验分享,提高贫困者对自身状况的认识;三是增强适应能力,通过学习和不同经验的分享,丰富和扩大经验和见识,学习与人交往和沟通的技巧,发展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工作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群体,设计不同的小组类型和不同的工作计划、活动内容,协助小组成员了解自身的问题,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3)社区工作。在社区开展反贫困救助工作的基本原则:注重救助对象个人的发展;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救助和发展的目标;注重救助对象的参与和互助。②社区社会救助工作的主要模式:地区发展、社会策划、社会行动、社区照顾等。在进行社区层面的救助时,一般采用多种模式综合运用的方法。③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改善社区环境;发展社会网络;促进能力建设。

2、专项社会救助的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者开展专项社会救助中的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时,要根据各个专项救助的工作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社会工作方法。下面以教育救助为例,探讨如何选择专业的工作方法。

(1)开展工作前,首先进行调查,了解救助对象的问题和需求。(2)根据“奖、贷、助、补、减”等救助政策,开启绿色通道,对符合条件的贫困生进行救助。

(3)心理咨询与个案辅导。(4)开展不同形式的小组活动。

3、灾害救助的工作方法

(1)灾害预防。(2)灾害救助。(3)灾后重建。

4、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工作方法

(1)外展服务。外展社会工作是一套有系统的服务模式,它是社会工作者主动到流浪乞讨人员出现多和活动频繁的地方,与他们保持紧密接触,通过提供辅导、资料及转介服务,使这些流浪乞讨人员,尤其是流浪儿童得到妥善安置,发挥其潜能并预防不良影响的工作。针对流浪儿童的外展服务更要注意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2)机构服务。思想转化;行为矫治;继续教育;技能培训。贫困救助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中比较多地会运用个案和小组工作方法,而灾后救助领域则可能更多地运用社区工作的方法。

第三篇:中级社会工作师实务笔记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理论

概念: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是关于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理论,提出“人在情境中”“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观点。其理论焦点放在个人、群体、社会和经济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上,这些知识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实施都是最基本的,是认识服务对象需要与问题的重要理论。

系统理论

概念:“系统”是指社会系统内各个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系统理论分析组织、政策、社区和群体对个人的影响,认为个人处于环境中的各个系统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在系统视角下,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的环境系统是社会工作者介入和改变的场域。

工作重点:1.注重个人的整体性和完整性。2.强调社会系统特别是家庭系统在塑造和影响人的行为及生活状态的重要作用。3.注重运用社会资源。包括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会网络资源。

工作特点:1.对问题的分析不再局限为个人(疾病医疗模式或心理病例模式)的归因,而是从整体上分析。

2.对个人问题的评估,焦点不仅在服务对象的生理或心理行为特征,而是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层次相关的外在环境的特质、功能和运作情况。3.动态实务。4.纵横相交的实务取向。在横切面考虑问题的所有相关层面,在纵贯面注意问题的处理流程和阶段性步骤。

生态系统理论

概念:生态系统理论是分析“人与环境”互动的具体工作框架。包括“栖息地”和“生存空间”两部分。“栖息地”指人生活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生存空间”指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个体需握有取得资源的机会。

工作评估的核心和具体内容:

1.生命周期。指人作为生物体从出生、成长、成熟、衰退到死亡的全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影响个人发展的相关社会结构及历史变迁中的生活事件对个人生活产生意义。

2.人际关联。每个人都需要且都拥有与他人联系而建立关系的能力,并因此构建个人在未来生命周期中发展出来的各种互惠性的照顾关系。这也是评估人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指标。3.能力。个人与环境交流,有效掌控环境的能力。

4.角色。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表现,是互惠性期待的社会层面的角色,受到个人感受、情感、知觉和信念的影响。

5.地位。指个人在其所在环境或社区中所拥有的成员地位。6.栖息地。指个人在文化脉络中的物理及社会环境。

7.适应力。在人与环境的交流过程中,相互影响和反应以达到最佳调和度,及适应良好。生态系统理论认为,适应良好和病态、偏差等问题无关,而是天时、地利、人和下的成功交流。适应不良则是个人的需求和环境提供的资源、支持之间无法搭配调和的状态。工作切入点:

1.人生来就有与环境和其他人互动的能力。

2.个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人类遵循适者生存的法则。

3.个人的问题是生活过程的问题,对个人问题的理解和判定也必须在其生存的环境中进行。

优势视角和增能理论

概念:优势视角又称能力视角。认为每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包括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优势视角强调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时要善于发现和挖掘他们的优点,运用服务对象的优点和自身资源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同时强调服务对象自身能力的提升。1.2.3.1.2.3.4.5.通用过程模式中的四个基本系统

根据系统理论,通用过程模式将社会工作的服务系统看作是由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改变的目标和为达到改变目标而采取的行动组成的,这四个因素又称为“四个基本系统” 改变媒介系统

所谓“改变媒介”,就是指受雇于政府、非营利机构、组织和社区中的社会工作者,是“有计划变迁”的具体操作者,在“问题—解决”的改变过程中是促使服务对象发生改变的媒介。改变媒介促使个人完成生命任务及系统应对问题的能力提高,促进服务对象与资源系统之间良性互动,达到计划变迁的目标。

改变媒介并不只是社会工作者,而是由与服务对象有关的、具有不同专长的助人者组成,形成“改变媒介系统”。是一个团队共同工作。服务对象系统

是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也是社会工作服务的直接受益人。服务对象系统可以使个人、家庭、团体、组织或社区。分为“现有服务对象”,即主动求助。“潜在的服务对象”,即没有求助,但可能需要帮助,或是妨碍他人或系统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的对象。求助并不一定就成为“现有”或“实际”的服务对象,需评估其需求是否与机构功能相符。目标系统

是指为了达到改变服务对象系统的目的而需要改变和影响的系统。由于服务对象系统需要满足与问题的解决经常与其所在的环境系统有关,所以要将环境作为目标系统去改变和影响,从而作为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和满足需要创造条件,一步步达到改变的目标。服务对象系统并不一定就等于目标系统,一般而言,目标系统大于服务对象系统。它可能是个人、家庭、社区、团体、组织、政策等。行动系统

是指那些与社会工作者一起努力,实现改变目标的人,是社会工作者的合作者。为了实现与服务对象的协议,帮助服务对象达到改变的目标,社会工作者要努力调动各种资源,将与服务对象有关的人和系统一起,形成行动系统。同时要注意协调各行动系统之间的工作步调。

四个基本系统对社会工作实务的意义

社会工作实务通过过程模式中的“四个基本系统”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实务工作的基本参考架构和助人活动的介入蓝图,为社会工作者开展实务工作提供了一个分析工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识别任务)四个基本系统帮助社会工作者识别出改变服务对象系统所必须完成的一般任务。通常需要完成的任务顺序是:首先从服务对象系统获得授权并与之订立助人关系签约,其次需要辨别出目标系统,最后再发展实现目标的行动系统。

2.(明确改变)四个基本系统使社会工作者懂得,需要改变的不只是服务对象系统。社会工作特点:

非疾病假设。将目光投向可能性,在创伤、痛苦和困难中看到希望和转变。

强调社会工作的任何过程都要重视服务对象的优势。立足于发现、寻求、探索和利用服务对象的优势及资源。

强调整全性干预服务。倡导一种生态系统的方法,强调完整与全体,在评估和介入过程中队服务对象的经验予以关注。工作重点:

每个人、小组、家庭和社区都有优点,都有他们的内在和外在资源。任何伤害都有可能成为挑战和机遇。

假定你不知道成长和转变能力的上限,认真对待个人、群体和社区的抱负。通过与服务对象协作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服务。每一种环境都充满资源。工作者不能假设求助的人就是主要的介入目标,因为服务对象系统不一定与目标系统完全吻合。

3.(确定行动系统)行动系统的规模或组成只有在确立了改变的目标系统之后才能确定。4(社会工作知识准备)社会工作者必须与不同的系统建立关系,与一个系统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巧不一定适用于其他系统,与不同规模和类型的系统工作需要掌握更专门化的知识。

5.(认识到组织的重要性)组织作为一个系统,在改变过程中常常扮演重要的角色。社会工作者除了与个人、群体和社区以外,组织也会成为社会工作者处理问题的改变目标。这要求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组织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同时也要懂得如何推动组织的改变。

6.(评估行动系统)因为行动系统在整个改变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社会工作者需要不断诊断行动系统的情况。

第二章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 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 接案

概念: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接触的第一步工作,包括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就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服务对象的需要而展开的沟通,包含了开展工作的知识和技巧。

目的:1.澄清双方的期望和义务。2.激励服务对象。3.促进和诱导服务对象改变。4.促使服务对象积极参与改变的过程。5为后续工作打下基础。

接案步骤中的收集资料

范围和内容

1.个人性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籍贯、受教育程度、家庭情况、婚姻状况、职业、收入状况等。、2.身体情况。包括:病史的了解,有无残疾、遗传病及长期疾病等。

3.特点及能力。基于以上基本情况的了解,进一步了解服务对象生理和心理特点。生理:健康状况、营养状况、既往病史、用药情况与当前问题的关系。心理:智力水平、认知能力、个性特点、自我概念、情感及行为方式等。

4.所处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与家人、朋友、同事的关系;成长背景、学习、工作生活的环境等。

归纳为:个人:1.生理2.心理3.认知4行为

环境:1人际2成长3学习4工作5生活

预估

概念:是在接案后与服务对象建立初步工作关系后的又一个收集资料以对问题做出判断的过程,目的在于为制定有效的介入计划打下科学的基础。是暂时性的结论。

预估步骤中的收集资料

个人资料:1.个人基本资料(年龄、简历、社会经济地位、生活中的重要人物、相关的社会系统等)

2.个人主观经验(如何看待自己的问题、自己觉得问题出在哪里,原因,持续时间,频率强度,后果,为解决问题所做的努力及使用方法等)3.解决问题的动机

4.生理、情感和智力方面的功能发挥(生理:健康状况,活力水平。情感:处理情绪、挫折和愤怒的能力。智力:认知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做决定的能力)

环境资料:1.家庭状况

A家庭与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收入、居住环境、健康状况等)B家庭成员的角色和互动情况(夫妻、父母、兄弟姐妹、亲子)C家庭规则(如何解决分歧、冲突及家庭的权威关系)D家庭成员的沟通方式(如何表达期望、需要和情感等)E家庭关系,包括家庭内的次系统 F家庭的决策和分工方式 2.社会环境

A社会支持系统及其功能的发挥

B物理环境及对服务对象需要满足的程度 C服务对象对环境资源的主观认知 D服务对象的社会网络环境 E社会的体制和组织环境

预估的主要方法 社会历史报告方法 家庭结构图预估方法 社会生态系统图

在人与环境这个着眼点的前提下,要满足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的需要,必须有足够资源,必须鼓励人与环境做“正面积极的互动”。在现实生活中,人或家庭的需要可能因下面几项原因而未能得到满足。1环境中资源的不足2因某些原因不能获得资源3资源未能有效协调4因缺乏有关的知识或技巧而未能获得所需资源。因此个人与环境间未能成功进行“互动”。

生态学的观点就是以宏观的角度去理解“人类的社会功能”,强调与环境的互动,因此社会工作者必须致力于改变环境,并使之更有效地回应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的需要。

功能:

1.描述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

2.以直观的方式呈现服务对象与这些系统的关系 3.勾勒出系统间的交流

4呈现可使用资源的相关信息

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可以评估和测量服务对象社会支持网络的种类和规模。非正式系统:家庭成员、朋友、邻居、同事、同学等

正式系统:社会系统(工作单位、社团、俱乐部、协会组织、工青妇组织、联谊会、休闲娱乐会员服务、互助组织)

专业系统(社会工作者、精神健康工作者、教师、律师、医护人员、营养师、院治疗师、心理学家、政府公职人员等)

计划

概念:计划是基于对服务对象问题的理解,通过预估阶段的探索,制定服务目标及选择为了达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的一个理性思考及做决定的过程。介入

概念:是社会工作计划的具体实施,在此过程中,运用专业理念、方法和技巧,发掘和运用服务对象内资动机、潜能,共同寻找资源解决问题。直接介入的行动及策略

从“人与环境”的社会生态理论视角出发,直接介入行动关注提供完成生命任务的资源以满足人的需要,从而消除问题。1资源空缺:创造资源,进行政策倡导。2不了解现存可以使用的资源:宣传、指导,使服务对象了解。3知道存在可以帮助解决问题的资源,但不使用:帮助其了解资源,并使用。

社会工作者具备的能力(以便使服务对象能运用现有外部资源)1.了解现有资源。

A正式服务资源系统,是由社会服务机构管理和提供的服务。有由政府提供的机构服务(社区工作站);由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提供的机构服务(中华慈善会、紧急救助站等);按人群划分的(养老院、福利院、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妇女服务机构、残疾人服务机构等)

B非正式服务资源项目,是满足服务对象所需要的重压资源系统。包括:服务对象的家人、朋友、邻居、同学和同事等。自助小组。互助会。

2.转介。是把服务对象的需要同资源连接起来的过程。需注意: A征得服务对象同意。

B向转介的机构出具正式的介绍信和相关转介材料。C转介后的跟踪服务。

3.资源倡导。发挥资源经纪人和倡导者的作用,将服务对象与资源系统连接起来。作为资源经纪人的技巧:A评估需求B识别资源C转介D确定获得资源并能使用。

作为倡导者的技巧:A收集资料及问题,分析,形成报告B通过正式渠道提交政府相关部门,或通过媒体发表C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4增能。技巧有:A协助服务对象发现优点或长处,用积极的自我形象取代消极的。B提高服务对象自我意识,了解相关资源。C帮助他们组织起来,共同争取权益。

评估

概念: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系统地评价社会工作的介入结果。目的:1.考察社会工作介入效果、服务对象进步情况及介入目标的实现程度

2.总结工作经验、改善工作技巧、提升服务水平

3.验证社会工作方法的有效性

4.进行社会工作研究

结案

第三章 儿童社会工作

儿童的需要:

1.生存的需要。生命存在的需要,即生活照料。社会存在的需要,即获得社会身份,包括姓名、户籍、国籍。

2.发展的需要。A获得良好的家庭生活。B拥有受教育的机会C获得足够的休闲和娱乐。3.受保护的需要。身心两方面得到安全保障。人为伤害主要包括: 儿童虐待:身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

儿童忽视:包括身体健康需要的日常生活照料和医疗照顾的忽视,教育忽视,发展需要的同伴交流及接触社会机会的忽视。

儿童剥削:童工形式的劳动剥削及从事商业性活动的性剥削两大类型。

4.社会化需要。A培养儿童基本生活技能B促使儿童的自我观念发展C使儿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D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儿童的问题:

(一)儿童生存的问题:1.新生儿健康问题2.儿童营养问题3.儿童户籍问题

(二)儿童发展的问题:1.贫困的问题2家庭监护的问题。家长需要有正确的育儿观念及足够的育儿时间和精力。受家庭监护影响的儿童群体有:留守儿童,流浪儿童,流动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父母双双服刑儿童等等

(三)儿童保护的问题:1.儿童遗弃的问题2.儿童遭受体罚和肢体虐待的问题 3.儿童被性侵犯的问题4.儿童被忽视的问题5.儿童被拐卖的问题

儿童社会工作的内容:

一、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一)传播理念和知识:母婴保健服务、婴儿早期喂养理念和实践、幼儿早教、科学育儿

(二)提供家庭支持服务:亲职辅导、婚姻辅导、家庭辅导、亲子关系辅导

(三)开展儿童支持服务:儿童问题辅导、儿童的娱乐休闲、儿童的社会化引导

二、补充和改善家庭状况

(一)补充和改善家庭经济状况:连接现有政策资源、就业援助

(二)补充和改善家庭监护状况:亲职教育、“四点半课堂”

三、救助和保护儿童

(一)儿童收养服务:送养儿童信息发布、收养人或家庭招募、收养人或家庭评估、收养人或家庭培训、送养儿童与收养人或家庭适配、办理收养手续、送养儿童进入收养家庭、收养后跟踪回访、评估接案

(二)家庭寄养服务

(三)机构养育服务

儿童社会工作主要方法:

一、儿童社会工作的评估

二、儿童社会工作的个案辅导

(一)定义:个案辅导是社会工作个案工作方法应用于干预服务中形成的一种服务方式,适用于帮助儿童消除和改善心理和行为方面存在的困惑或者偏差,是有效改善儿童个体的消极情绪、偏差行为和负面社会认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服务过程。

(二)模式:任务中心模式、危机介入模式、人本治疗模式、家庭治疗模式等

(三)游戏辅导:社会工作者针对儿童,为其创造一个自由玩耍的空间和氛围,以结构式或非结构是游戏形式,发挥游戏的治疗力量,协助儿童重述或再现经历和表达情感,接纳自我和他人,最终实现预防和解决儿童情绪和行为的困扰,实现同伴融合、身心健康成长的目标的一种辅导模式。

三、儿童社会工作的团体辅导

(一)团体辅导的类型

1、儿童发展性团体辅导:应对同伴压力、学习压力等

2、儿童治疗性团队辅导:为高风险儿童提供行为、态度或价值理念的引导和矫正以及为身心受到创伤儿童提供康复为主。

(二)学校辅导课程

(三)离异家庭儿童团体辅导

四、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倡导的方法

(一)儿童友好社区的标志:

1、社区能够保障儿童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

2、社区有条件让儿童与同伴见面和玩耍

3、社区能够保护儿童免遭伤害

4、儿童在社区里有干净的饮用水和卫生的环境

5、社区能为儿童提供所需的教育、医疗和紧急庇护服务

6、儿童能参与家庭、社区和社会生活

7、社区能够在发展过程中发挥儿童的作用,尤其是在与儿童相关的社区事务中。

(二)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倡导的内容

1、完善社区基本建设

2、建设安全、益智的儿童游戏场所和设施

3、健全社区儿童和家庭服务体系

4、创新社区儿童参与工作机制

(三)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倡导的方法

网络媒体倡导、名人效应倡导、海报宣传倡导、讲座论坛倡导、儿童和家庭问题研究和政策倡导等。

第四章 青少年社会工作

青少年的需要:

1.接纳自己的身体和容貌,表现出符合社会规范的性别角色需求 2.个体与同伴发展适当的人际关系

3.追求个体的情绪独立自主,少依附父母及其他人 4.自谋其立,寻求经济独立 5.对未来的生涯做准备

6.发展符合社会期望的认知技能和概念 7.努力表现负责任的行为与追求理想的抱负 8.为未来的婚姻和家庭做准备

9.建立个体价值体系,符合现实世界的需求

青少年的问题:

贫困问题、亲子关系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厌学问题、网瘾问题、婚恋问题、犯罪问题、社会参与问题等 青少年社会工作主要内容

一、理论基础

(一)青少年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1、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把青少年的生长和发展看成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现象。

2、精神分析理论主要观点:“认同作用”对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影响。认同作用可以提升青少年的价值观,使“自我”得以良好发展,并有助于“超我”的提升。

3、社会学习理论主要观点(行为主义理论)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青少年通过观察历程就能进行学习,不需要个人亲身体验而直接受到奖惩。

观察历程有四个步骤:A注意过程 B保持过程 C再生过程 D增强过程 学习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是“自我系统”的主要组成,影响青少年形成自我效能的来源有四方面:成就实现、替身经验、口语说服、情绪激起

班杜拉认为青少年辅导与治疗的最终标是“自我规划”,青少年要实现自我规划需要经历三个阶段:诱发改变、类化、维持。

三种治疗技术:实例楷模法

认知楷模法

激发自制力

4、认知发展理论主要观点:皮亚杰 认知发展论,青少年时期是形式运思期阶段,该阶段青少年的思考形态不再局限于具体的事务或问题,开始运用抽象的、逻辑的思考方式去推理或判断,并解决周围问题。

5、社会文化论主要观点:青少年的发展时社会期望的产物。

(二)青少年偏差理论的主要观点

1、社会次文化(亚文化)理论的主要观点:某些青少年的言行无法符合一般社会标准,他们则慢慢聚集起相同利益和命运的小团体,认同他们共同接受的价值体系,形成次级文化,并合理化其偏差行为。

2、社会互动理论主要观点:

“标签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没有一种行为时天生偏差的,偏差是要定义的。不同社会把不同的行为标记为偏差。而我们要做的是“去标签”

3、社会联结理论的主要观点

赫胥提出“人何以不犯罪”才是要探讨的问题。青少年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与社会建立起强有力的社会联系,便不会轻易犯罪。社会联系有4个构成成分:

A依附感 家庭、学习是青少年的重要依附对象,依附程度越高,犯罪行为越少

B承担感 即责任感,为自己的理想或期待而付出的行动。良好的家庭学校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其理想,犯罪的可能性就小。

C参与感 越多参与家庭、学校、社区等组织的活动,犯罪概率就越小

D信念 指对社会共同的价值体系的认同。学校和家庭要共同努力树立青少年正确的信念。

社会联结理论与其他犯罪理论的区别在于:探讨遏制青少年犯罪的约束力,而非探讨引发青少年犯罪的压迫力、推动力或诱发力。

4、整合理论的主要观点:把不同理论进行整合。

青少年服务的基本内容

一、服务青少年成长发展:

思想引导、习惯养成、职业指导、婚恋服务、社交指导

二、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困难帮扶、权益保护、法律服务、心理疏导

三、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正面联系、临界联系、行为矫治、社会观护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青少年社会工作直接方法的主要特点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整合性特征(如下)

1、青少年需求的多元性决定了社会工作方法的整合性

2、社会资源的综合性决定了社会工作方法的整合性

3、社会工作专业的通才要求决定了社会工作方法的整合性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成效评估

社会工作服务成效评估的程序逻辑模式主要包含7个环节:

资源投入、活动/服务、服务成效、处境分析、假设/理论基础、外在环境、逻辑联系

三、青少年自我探索服务

1、辨识认定论,有四个自我辨识与认定类型

A辨识有成者,曾经经历危机,并通过谨慎的衡量解决了危机。此类人有较高水平的内在调整与社会适应能力。

B辨识预定者,不会经历危机,但对职业、意识形态有所承诺。有较高的顺从于循规性,但适应力较差。

C辨识迟滞者,意志面临危机,个性少独断性,会因经历危机而焦虑

D辨识混淆者,无危机也无承诺者。对人生发展没有选择,也不关心,对他人亲密度低,也欠缺较好的社会关系。

2、韦恩斯坦的“自我探索历程”

四、青少年就业辅导服务

(一)理论基础

Wood的职业生涯选择配合论是生涯规划的重要理论基础。他认为生涯规划的先决条件是必须要先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与了解,包括能力、兴趣、人格、需求与价值观等。要先能掌控自己的内在世界之后,才开始探索外在的工作世界。

五、青少年历奇辅导服务

历奇辅导就是将青少年放在一个新奇的环境中,让他们跳出生理及心理的舒适区域,互相合作,解决问题。通过总结经验,让他们得到成就感,并将成功经验转化未来生活的参照。

辅导定义包括四个元素:历奇活动、野外、个人及小组辅导、经验学习法 4个训练模式:历奇波浪、野外挑战、情感反思、多元创意

六、青少年空间

1、社会参与

2、增能理论

七、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研究

第五章

老年社会工作

老年人的需要

1、健康维护

2、经济保障

3、就业休闲

4、社会参与

4、婚姻家庭

6、居家安全

7、后事安排

8、一条龙服务

老年人的问题

1、疾病与医疗的问题

2、家庭照顾问题

3、宜居环境问题

4、代际隔阂问题

5、社会隔离问题

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身体健康方面的服务

1、健康促进与健康维护服务

2、与健康照顾有关的服务

二、认知与情绪问题的处理

抑郁症、痴呆症、谵妄和焦虑症是老年最常见的4个认知情绪问题

三、精神问题的解决

第一,珍惜生活,活在当下。第二,找到往事的意义,建构生命的意义 第三,直面自己的局限,看到过往生活的遗憾。

第四,接受生活中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寻求和宽慰,弥补遗憾。第五,拓展个人爱好和同情的圈子。

四、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

主要包括:老年伴侣的工作、家庭体系的工作、照顾人支持体系的工作和促进老年人与社会相融合方面的工作。

五、老年人特殊问题的处理

(一)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

主要介入措施:

1、保护老年人免受经济方面的剥夺

2、提供支持性辅导

3、发展支持性服务

4、改变和调整环境

(二)临终关怀

1、控制疼痛和症状

2、协助老人及其家人解决医疗费用问题

3、丧亲后续服务

(三)丧亲问题

1、提供情感支持

2、代表老人及其家长争取合理权益

3、提供相关信息

4、做丧亲辅导

(四)自杀

1、自杀评估:直线线索、间接线索、行为线索

2、自杀干预:在做显现出自杀倾向的老人的工作时,要进行危机干预。缓解其压力;清除危险(如药物等);找人陪同老人,或联络医护人员让其住院接受进一步评估;同老人做安全约定;社会工作也可能需要做简短的缅怀往事治疗,积极应对。

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老年人评估

二、缅怀往事疗法

通过回忆一生的成就,让老年人能增强自己进入老年后的自尊。6种类型为

1、整合性缅怀往事

2、工具性缅怀往事

3、传递性缅怀往事

4、叙事性缅怀往事

5、规避现实性缅怀往事

6、强迫性缅怀往事

三、老年人小组工作方法

特点:

1、老年人由于身体和知觉的限制,在开办小组时要有相应的调整(轮椅及辅助器具等)

2、带领者要自始至终扮演积极角色

3、工作节奏放慢

小组类型:

1、现实辨识小组(成员为轻度或中度认知混乱的老年人,帮助确认时间、方位或者人)

2、动机激发小组(帮助老年人重新与他人建立联系,保持愉悦。参与对象无痴呆症或抑郁症,听力和语言表达相对正常)

四、老年社区照顾(重点)

社区照顾分为医疗型照顾和社会性照顾两部分。重点目标人群包括空巢、独居老人、高龄老人、伤残老人、失独家庭老人和其他困难老人。工作方案:

1、老年友好型城市与老年宜居社区

老年友好城市是在城市建设、规划和发展中,通过政策、管理和引导,以积极的态度,发掘老年人和城市的潜能;通过社会服务、场所和设施支持,社区、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参与,为老年人提供适宜的公共社会资源和人文环境;营造全社会尊重包容老年人的氛围,促进老年人全面融入社会,让老人有更好的自主生活和社会参与机会,享有健康和尊严的老年生活。

2、长期照护

四A原则

可接近性、可获得性、可负担性、可接受性

3、社区照顾

社区照顾的核心是“正常化”以及独立自主的自由选择,包括长期护理照料、非机构化、减少公共依赖、非正式照顾、选择与参与、需求导向的服务,以及成本效益七方面。分为“由社区照顾”和“社区内照顾”

五、老年机构照顾

第六章

妇女社会工作

妇女的需要:

1、生命保障的需要

2、妇女生殖健康的需要

3、妇女的权益和发展得到保障的需要

4、性别公正的政策、制度和社会环境建立的需要

妇女的问题:

1、妇女的婚姻与家庭问题

2、针对妇女的暴力问题

3、妇女的生殖健康问题

4、留守妇女和流动妇女的问题

5、妇女就业问题

6、妇女的贫困化问题

7、妇女参政问题

8、失独家庭问题 妇女工作的内涵

妇女工作一方面要以社会性别视角为指导,解决妇女的特殊问题和发展问题,另一方面要推动社会性别视角的普及和纳入决策主流,实现性别平等的目标。

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针对妇女具体需要和发展的工作

(一)婚姻和家庭关系的调试与工作策略

1、婚姻和家庭关系调试: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

2、针对单亲母亲家庭的服务,看待的角度: A单亲家庭是一种现实存在,是正常的家庭形式

B单亲母亲的问题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社会福利不足、社会歧视观念等导致的 C尊重单亲母亲应对问题的能力和智慧

3、针对失独家庭的服务

A社会层面:倡导保障政策不断加强和完善

B社区层面:营造尊重、关怀、帮助的氛围;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鼓励参与活动;丰富业余活动;组建支持网络

C家庭层面:心理辅导,夫妻相互支持。

4、性别视角的家庭工作原则

A尊重并接纳家庭和婚姻形式的多样性

B重新调整家庭权利,避免家庭暴力、冲突、资源分配不均

C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协调和平衡

D父亲与母亲的责任同样重要,都需训练 E社会为家庭提供必要资源和服务,减轻家庭负担。

5、家庭为本和妇女为本原则的使用策略 “家庭为本”:提升家庭自主能力。以家庭为重心,强化家庭的功能。“妇女为本”:尊重妇女作为独立的人的需要和情感,不能忽视或牺牲妇女的利益

从性别视角来看家庭,关心妇女是否受到来自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外在影响,以及这些影响是否给妇女造成了压迫和家庭中的不平等地位。工作重点为教育其如何自我增能,尊重女性独特的个性和权利。

(二)针对伤害妇女行为的干预

1、针对妇女的婚姻暴力

妇女的暴力行为:对妇女造成或可能造成身心方面或性方面的伤害或痛苦的任何基于性别的暴力行为。包括威胁、强迫、剥夺自由等,无论其发生在公共生活还是私人生活。

婚姻暴力的特征:受虐妇女综合症、暴力循环论、暴力正常化。

理论分析:心理学观点:个人因素。社会学理论:个人与家庭等微观系统分析

社会性别理论:是父权文化的产物

2、拐卖妇女

治理这一问题,一方面修改和完善法律的有关条文,严格依法治理,另一方面需要在政府、社会、社区、家庭以及个人层面开展综合治理。

3、针对妇女的性骚扰和性侵犯

4、针对妇女暴力的干预原则和策略

策略:促进相关立法及法律完善;为受暴妇女提供服务;建立受暴妇女支持小组;开展综合干预行动,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

(三)对流动妇女和留守妇女的服务

1、针对流动妇女的服务

A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城乡差距

B视其为社区一分子,针对需求开展针对性服务

C建立支持小组,互助关系系统

2、留守妇女的问题

A倡导政策方面关注农业女性化带来的问题,提高农业技术水平B改善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提供安全生活环境并减轻生活负担

(四)针对妇女的生殖健康的服务

(五)推动妇女参政

(六)改善妇女贫困状况

二、维护妇女权益的工作

三、推进性别平等的工作

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基础理论

(一)女权主义理论

1、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在接受现存社会制度的前提下,重点是争取“平等机会”,此理论忽略对种族、阶级、性别等制度性歧视。

2、激进女权主义:认为平等并不意味着等同,应该在差异中求平等。认为父权制是一种最根本、最基础、最普遍的压迫形式。

3、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和父权制是相互勾结的一种压迫形式。

4、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获得话语权。

(二)社会性别理论

社会性别理论是从女性主义理论中发展出来的一个核心概念,一个分析问题的视角。它由后天社会建构而成,是一种社会关系,也是一种权利关系。

二、性别分析方法 性别需求分析:

实用性社会性别需求:此种需求是社会分工及妇女的从属地位引起的,不具有对社会性别的挑战性。满足了实用性需要但依旧延续传统的分工模式和角色。

战略性社会性别需求:是指由于妇女在社会中的从属地位而产生的需求,涉及分工模式、权利等,满足这类需求可以协助妇女取得更多的平等权利,改变现存的分工模式和角色,挑战妇女的从属地位。

三、妇女增能的方法

目标:让妇女学会掌握生活空间,发展各种有力的动力,包括自我意识觉察(个人层次)、互助合作开拓资源和机会(人际层次)、摆脱或者改变受压迫的环境(环境层次)

方式:

1、工作过程透明化

2、鼓励和肯定其能力

3、全力分析

4、意识醒觉5倡导政策改变

四、性别视角的妇女工作方法

1、建立关系(信任、真诚、平等的关系)

2、协助妇女重新界定问题,提升意识

(不能将问题个人化,降低其自尊;评估社会因素的影响;协助其反省自己处境和角色如何演变而来;关注生育健康权利;寻找其能力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认清无力感的形成)

3、挖掘自我潜能,联络周围资源,解决所面对的问题

(认清长处和优势;分析问题本身的机会和挑战;了解权利;发展更多可能的行动以供选择;协助其从生命故事本身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动力和契机;协助连接资源,建立支持小组)

4、协助类似处境的妇女建立支持小组(建立小组工作)

5、社区层面(宣传教育的方法;参与式学习的方法;倡导;资源连接)

五、多部门合作

第七章

残疾人社会工作

残疾人的需求:

1、残疾人康复权

2、残疾人教育权

3、残疾人劳动权

4、残疾人文化生活权

5、残疾人社会福利权

6、残疾人环境友好权

残疾人的问题:

1、物质层面的困难

2、精神层面的困难

3、社会交往的困难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残疾人服务发展

1、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层面的转型

从个人责任理论转向社会责任理论;从社会标签理论转向社会照顾理论。

2、残疾人社会工作方法层面的转型

由供养理论向回归社会理论转型;由单一的个案模式向综合服务模式转变。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主要内容

(一)政策层面: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政策体系

(二)服务层面:残疾人康复服务

1、教育康复。

A针对残疾人群体:首先要认知残疾,通过个案、小组、社区等方法使其身心与环境达成和谐;其次提供“补偿性”功能的损害训练,学习文化、技能。达到教育康复、心理康复和功能康复的“三位一体”

B针对残疾人父母、监护人或家属:首先要心理支持,缓解压力;其次普及残疾人教育康复的相关知识,提升照顾康复技巧。最后帮助构建社区支持系统,提升志愿者服务质量

C针对社会组织,残疾人服务组织和爱心人士:加大宣传、教育、培训,提升知识和技能

2、职业康复。

A职业咨询 B职业评估 C职业培训 D就业指导

3、社区康复。

A开展残疾的预防工作 B开展康复评定和建档工作 C开展具体的康复服务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社区康复模式

指在一定地域(社区)内使残疾人全面康复的形式。(具体内容如下)

1、开展残疾的预防:

一级预防是预防致残性伤害和残疾的发生,如进行免疫接种等

二级预防是防止伤害后出现残疾,提供残疾早期筛查、早期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如定期体检。

三级预防是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残疾后产生各种障碍,并通过运动、作业、语言、心理等治疗康复功能训练方法改善功能,预防或减轻残疾。

2、开展康复评定:在社区中采取客观、准确的方法评定伤、病、残功能障碍性质

3、开展全面康复服务:根据评定结果设计实施康复治疗方案

二、社会康复模式

从社会的角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残疾人创造一种适合其生存、创造、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环境,使其能享受同等权利,达到全面参与社会的目的。

(具体内容如下)

1、协助康复医师正确地诊断,有效医治,以维持残疾人康复后的健康状况和自我照顾能力

2、要考虑残疾人康复后应有的基本医疗设施,包括医院、疗养所及福利机构等

3、家庭照顾方案的实施

4、与有关机构协调,开展一切必要的和可能的社会服务项目,促使残疾人有效利用医疗设施,并弥补医疗服务的不足

5、提供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包括合法权益维护和职业培训、特殊教育等,满足社会福利要求,帮助其重新参与社会生活。

(具体措施)

1、协助政府机构制定、完善各项政策法规

2、保障其生存的权利,在住房、实务、婚姻等方面得到公平对待

3、为其自身发展提供帮助,能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提高生活自理、就业、参与社会能力

4、消除家庭、社区和社会中的物理性障碍,获得生活起居的方便,享受社会公共设施服务

5、大力提倡和实现人道主义精神,消除歧视和偏见,激励自强自立精神,建立和谐社会环境

6、组织与正常人一起参与社会文化、体育和娱乐活动,支持其社团活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7、帮助其实现或提高经济自立能力

8、鼓励残疾人参与社会的政治生活,保障其政治权利

三、职业康复模式 流程如下

1、咨询

2、评估

3、培训

4、就业指导(具体内涵如下)A帮助了解某几类职业情形

B了解某些职业所需要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C使其在学校选择若干探索性的职业科目,并在校外参与实践

D使其形成一种观念,即一切正常的工作都是重要的,社会所需要的。E帮助学习分析职业信息的方法

F帮助了解自己一般能力、特殊能力、职业兴趣等 G帮助贫困残疾人申请奖学金或其他经济补助 H帮助收集各种职业学习的资料 I帮助其适应职业生活

四、教育康复模式

第八章

矫正社会工作(重点)

服务对象的需要:

1、基本生存条件的保障需要

2、教育、就业权益的保障需要

3、正常家庭生活的需要

4、再社会化的服务需要

服务对象的问题:

1、加害社会与加害他人的行为使其较难取得社会公众的同情

2、社会功能缺失的严重程度增加其功能恢复与重建的难度

3、受刑者的身份使其处于社会资源网络的边缘地位

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司法判决前的社会工作

二、监禁场所中的社会工作

三、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

(一)缓刑、假释、监外执行人员的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两方面工作)

一方面,对于社区服刑人员来说,社会工作者要运用尊重、平等、接纳的价值理念,以及专业伦理知识、方法、技术,为其提供了心理矫正、情绪辅导、行为治疗、家庭关系调和、人际关系协调、就业辅导、法制教育、社会适应性训练、帮困解难等各项专业服务活动,使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认知、行为、关系等方面得到矫正,有效地恢复社会功能,重新回归社会

另一方面,对于社会环境来说,社会工作开展专业矫正服务改善了社区服刑人员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营造了健康和睦的家庭和社区环境。

(二)院舍训练的组织管理

是为违法犯罪人员,尤其是违法犯罪青少年而设置的,如中途家庭、寄养家庭、感化院等

(三)社会服务计划的执行

(四)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社会服务

1、促进就业

2、帮助接受教育

3、做好基本生活救助

4、落实社会保险

四、刑满释放后的社会工作

1、提供住宿场所

2、提供就业、就学辅导

3、提供生活辅导和医疗保障转介服务

4、提供物质援助

五、针对涉毒人员的社会工作介入

1、为吸毒者提供戒毒治疗和康复服务

2、为社会大众提供预防性禁毒教育及宣传服务

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重点)

一、矫正社会工作实务方法的理论与视角

(一)行为主义理论

(二)认知理论

(三)标签理论

(四)优势视角

(五)”社会—心理”视角

二、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致力于改善服务对象偏差心理和行为的社会工作服方法

1、行为治疗法(治疗策略与技巧)

A反应性治疗技巧(即经典条件发射——巴甫洛夫的狗)

一是反制约。用新的制约反应替代原有的不理想制约反应

二是系统脱敏疗法。又称交互抑制法。诱导缓缓暴露出导致焦虑的情境,再通过心理放松来对抗此种焦虑,以此来消除神经症焦虑习惯的目的。三是厌恶疗法。又称对抗性条件反射疗法。应用惩罚的厌恶型刺激,以消除或减少某种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如电击厌恶疗法,药物厌恶疗法等。B操作性治疗技巧

一是正增强。出现某种行为后给予奖励性刺激,以增强或维持理想的行为

二是负增强。出现某种行为之后拿走厌恶或不愉快的刺激,以增强或维持理想的行为 三是削减。当某种行为出现后便扣除增强物,以减弱或消除不理想行为 四是塑形。当出现相似目标的行为时给予奖励,以建立新的目标行为

五是连扣。以按部就班的反噬,把所需完成的目标分解,使其能循序渐进达到目标 六是惩罚。在出现不理想行为时给予厌恶刺激,以减弱或消除不理想行为。C综合性治疗技巧

一是由规则管理行为。首先是自我指导,其次是解决问题疗法 二是模仿。

三是敢于自表训练(果断训练)。敢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四是松弛训练(放松训练)。通过肌肉放松来消除紧张。

2、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ABC理论:

A引发事件 B服务对象的信念系统(认识和评价)C事件之后的各种认知情绪和行为 非理性信念的检查技巧:一是反映感受 二是角色扮演 三是冒险 四是识别

非理性信念的辩论技巧:一是辩论 二是理性功课 三是放弃自我评价 四是自我表露

五是示范 六是替代性选择 七是去灾难化 八是想象

3、同伴教育在矫正服务中的作用

(同样犯罪和吸毒经历的人员中,发现培养思想和行为改善较好者作为“同伴辅导员”)效果:A改变自我认同,提升自信,获得价值感

B明确自身地位,获得使命感和责任感

C增强了帮助同伴的动力,提升生活意义

D增强了抵御毒品诱惑的能力

E为其他同伴树立了弃恶从善、改过自新的榜样 方法:A同伴教育辅导能力提升小组

B同伴教育主题活动

C“同伴信箱” D“火星计划” E“同伴之音” F“同伴演讲”

(二)致力于改善服务对象社会环境的社会工作方法

1、运用社区工作方法应注意:

A进行综合治理,以改善矫正对象的生活环境

B开展社区教育,培育社区居民接纳、尊重矫正对象的意识和习惯。C挖掘社区志愿力量,共同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2、社会工作行政在矫正工作中的运用:政策倡导

(三)个案管理:协调、整合的服务提供模式 个案管理实施运作中需注意的问题

1、要重视和善于与矫正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2、要有重点、分步骤地制定矫正工作计划

3、要善于协调多部门,多机构提供整合性的服务

4、要着眼于矫正对象的潜能发掘和自己解决问题,切忌包办代替。

第九章

优抚安置社会工作

服务对象的需要及问题

(一)优抚医院社会工作服务对象 需要:

1、治疗康复需要

2、基本生存需要

3、家庭生活需要

4、社会交往需要

5、社会尊重需要 问题:

1、生活适应困难

2、心理障碍严重

3、生活保障问题

4、家庭婚姻障碍

5、社会隔离问题

(二)光荣院社会工作服务对象 需要:

1、婚姻家庭的需要

2、健康维护的需要

3、社会参与的需要4社会尊重的需要 问题:

1、心理失衡

2、社会地位下降

3、社会隔离

4、老年慢性病增加与生活质量受损

5、老化问题

(三)复原退伍军人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 需要:

1、就业权益保障的需要

2、社会再适应的心理调适需要 问题:

1、就业难

2、隐性失业

3、延迟上岗

(四)军休社会工作服务对象 需要:

1军队情结的需要2社会尊重的需要3健康维护的需要4多元养老的需要5社会参与的需要 问题:

1、角色失调

2、心理失衡

3、行为失范

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认知情绪问题的处理

(一)相关理论 社会角色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 社会融合理论

(二)介入重点

1、基于角色分析的认知行为治疗模式

对个人身份地位的敏感、焦虑、紧张、失落与无奈是他们较普遍的心态特征,强烈的怀旧感、被冷落感是大多数军休干部的心理感受。运用认知行为理论的视角可以帮助他们识别导致情绪不适合问题行为的有缺陷的思维模式,促进其适应角色转变。

在治疗过程中,一是情境分析,即预估问题。二是认知干预,帮助探查隐藏在情绪困扰后的“自语”,认识非理性信念所在。三是认知重建。运用认知技术帮助其质疑非理性信念和思维,进而放弃不合理信念,用理性信念取代非理性信念。四是行为改变。引导对环境的变换做出适宜的理性反应,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观,积极参与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1、基于多层面分析的社会融合模式

A基于微观层面,推进军休老人与社会老人融合。加强“自我反思”、提升“自我认同”,完成“自我整合”;适应移交地方后的新生活,发展新的人际关系;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发挥家庭、邻里、社区等支持网络优势。走出庭院,融入社区及社会。可运用小组工作方法。

B基于中观层面,推进军休社区与驻地社区融合。协助军休干部发挥政治优势,力所能及地服务社会;发挥资源连接优势,借助社区服务网络体系,引进社会服务资源,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推进军休干部同等享受国家惠民政策及社会进步成果,提升“自我认同”。

C基于宏观层面,推进军队保障与地方保障相融合。推进军地理体制“一体化”,加快建立军地一体,上下联动,关系顺畅,责任明晰的管理体制;推进军地保障“一体化”,推动军休干部安置保障与国家社会保障接轨,实现军地社会保障“无缝衔接”。

二、临终关怀与哀伤辅导

(一)相关理论

1、人生回顾 促进其解决过去的矛盾与冲突,从而接纳自己,接纳当下,重建生活的期望。

2、临终关怀 提供积极全面的照料,以控制疼痛,缓解生理症状以及解除心理社会与灵性层面的痛苦,尽可能的使服务对象能够尊严、无痛苦、安宁、舒适地走完人生最后旅途。

(二)介入重点

1、精神问题的解决:关于生命意义(1)人生回顾介入具体步骤:

A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B回顾人生经历 C制作人生回顾手册(2)在人生回顾的过程中,要善于“积极倾听”

2、难以承受的告别:临终关怀与哀伤辅导

(1)针对服务对象的临终关怀,提供一对一服务:A全程陪同走过最后一程,通过心理疏导、情感支持、协助其处理不良情绪,增强自我责任感,掌控感。B探寻生命的价值

C开展“死亡教育” D加强各层面协调沟通E处理未完成的实务与愿望F协助做好后事处理(2)针对朋辈群体的哀伤辅导,开展小组工作。临终前,成立小组,建立相互支持网络。临终后,运用理性情绪治疗法,解决其哀伤压力的潜在影响。

三、危机干预方法

(一)相关理论 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理论 危机干预和任务中心模式

(二)介入重点

1、危机干预模式的7个阶段:

A开展评估B建立关系C聚焦问题D稳定情绪E制定方案F实施计划G后续跟进

2、任务中心模式的5个阶段:

A准备或进入B探索问题C确定目标和实践限制D规划和制定任务E结束任务,评估

四、支持网络构建

(一)相关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再适应理论:在复原退休军人安置社会工作中,服务对象普遍勉励“重新适应事业的考验 社会支持理论: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大,就越能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二)介入重点

复原军人从部队到地方会面临职业、生活的转变与适应,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3个层面,经历告别军旅生涯、选择新职业、从业准备直至稳定就业四个阶段。介入重点是编织家庭、社区、社会(组织)和国家支持等多位一体的支持网络格局。

1、正式网络的构建 A部门联动 B政策倡导 C资源连接

2、非正式网络的构建 A开展小组辅导 B开展个案辅导

五、社会工作督导

(一)相关社会工作理论

1、增强权能理论:挖掘激发潜能,以对抗外在环境压力。焦点在于消除无力感。

2、社会工作督导:通过对受督导者的指导、督导、使其能够有效运用专业知识开展工作,从而提升服务输送有效性,尽最大可能为服务对象提供最佳服务。兼有行政、教育、支持3功能

(二)介入重点:增强权能视野下的督导过程(步骤)

1、辨识无力感(无力感、无助感、疏离感和自我失控感)

A辨识受督导者内心感受的无力状态:由于个人特质导致的,如性别、年龄、身心障碍等;由于挫折经历导致的无力状态。

B辨识督导关系中的无力感状态:由于督导者正式权力导致的无力感状态,受督导者可能因为在实务领域币督导者更具有经验而感受到权利被剥夺;由于督导者非正式权利导致的无力感状态。对督导者过分依赖,导致对自身能力的否定。

2、增强权能

A提高权利意识。双方澄清角色期待,消除督导关系中的不平等状态。

B增强能力感。提供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可采用的技巧有:富于同情心的倾听,协助宣泄负面情绪;肯定受督导者能力与付出,协助发现工作成效,提升价值感;将问题归因外在化,减低失能感。

C发展能力。四方面态度和能力入手:改变和主动参与的态度;批判性分析环境系统中权利与压迫的能力;分析问题、制定行动策略的能力;开展改变行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协助成立受督导者支持小组。

3、效果评估 包括过程取向 结果取向。

第十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对象的主要需求

1、生理需求

2、安全需求

3、社交需求

4、尊重需求

5、自我实现需求

社会救助的内容:

1、最低生活保障

2、特困人员供养

3、受灾人员救助

4、医疗救助

5、就与救助

6、住房救助

7就业救助

8、临时救助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最低生活保障中的服务内容

1、服务对象识别

2、帮助申请帮助

3、提供心理支持

4、调节家庭关系

5、开展能力建设

6、促进社会融入

二、特困人员供养中的服务内容

1、提供基本生活条件

2、提供日常生活照料

3、提供疾病治疗

4、办理丧葬事宜

三、医疗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1、协助申请救助

2、改善救治环境

3、协调医疗资源

4、强化社会支持

四、住房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1、协助申请住房救助

2、宣传讲解政策

五、教育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1、提供教育机会

2、提供教育补助

3、心理能力建设

六、就业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1、转变就业观念

2、自我认知调整

3、职业技能培训

4、连接就业资源

七、临时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1、危机干预

2、外展服务

3、机构救助

八、受灾人员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1、协助安置受灾人员

2、及时开展危机干预

3、修复社会支持系统

4、社区重建与发展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社会支持网络的理论基础及应用

(一)社会支持网络的理论基础

1、基本定义

社会支持网络,是指由个人之间的接触所构成的关系网,通过这些接触(关系网),个人得以维持其身份,并获得情绪、物质、服务、信息等支持。包括正式(社会正式组织、专业机构或人员给予的支持)和非正式(亲友、邻里、同事等人际互助网络)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工作者通过干预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特别是对于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能力不足的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帮助他们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资源的能力。

它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系统分析问题的视角,把服务对象置于个人、家庭、组织、社会的关系网络之中,以社会支持和资源获取为重点帮助其构建新的社会支持网络。

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指个人或家庭能够从中获得各种资源的社会关系。社会支持指的是由社区、社会网络、亲密伴侣提供的表达性支持(分享感受、宣泄情感、肯定自我或价值尊严等,表现为心理、情绪、自尊、情感的支持和认可)或工具性支持(通过人际关系达到某种目标,如找工作、借钱等)。

2、基本假设

A人类的生存需要与他人合作,并依赖他人从而获得帮助 B人的一生都会遭遇一些可预期和不可预期的事件发生 C人在遭遇一些事件时,需要自身资源以及外部资源的支持 D当人们处于压力之下时,社会支持网络能缓解负面的能力 E一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越好地应对外部的挑战、F社会中的困难群体需要强化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增强社会支持功能

3、个人与支持者的关系类型

工作伙伴、生活协助、关系连接、心灵抚慰

(二)如何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1、丰富社会支持网络的成员(如社区内部和外部成员等)

2、整合社会支持网络的资源(正式与非正式)

3、发挥社会支持网络的功能(物质援助、情感慰藉、心理疏导、关系支持)

(三)社会支持网络应用的策略

1、政府层面:参与政策倡导

2、社会层面:发挥组织影响

3、社区层面:提供专业服务

4、个人层面:强化网络效益(四方面评估:网络的规模、基础、质量、强度)

二、个案管理及其应用策略

第十一章

家庭社会工作(重点)

家庭社会工作的特点:

1、针对家庭的日常生活和沟通方式进行干预

2、协助家庭成员改善家庭困扰产生的环境因素

3、为家庭成员提供直接、具体的支持和帮助

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假设

1、家庭支持是家庭成员社会生活的基础

2、家庭中心视角是把握家庭成员需求的关键

3、家庭危机是促使家庭成员改变的重要契机

4、生态视角是理解家庭内外部环境的重要依据

家庭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重要理论和概念

(一)家庭系统理论(基本观点)

1、家庭成员的问题是整个家庭不良沟通交流方式导致的

2、家庭所面临的危机即是机会,也是挑战

3、因“问题”而导致的家庭功能失调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改变不良沟通交流方式,从相互责备的恶性循环中摆脱出来,就能有效解决因“问题”而导致的家庭功能失调。)

家庭系统理论概念的6个核心要素:

1、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

2、家庭系统努力维持改变和稳定之间的平衡,并通过问题的解决找到新的平衡点

3、家庭系统中任何一名成员的改变都影响其他家庭成员。

4、家庭成员的行为遵循循环影响的原则。

5、每个家庭系统不仅包含很多次系统(夫妻、亲子),还归属于更大的社会系统(邻里、社区)

6、家庭系统依据已建立的规则运行,它的改变不仅是沟通方式的改变,还是运行规则的调整。

(二)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家庭组成阶段、学前子女家庭阶段、学龄子女家庭阶段、青少年家庭阶段、子女独立家庭阶段 家庭调整阶段、中年夫妇家庭阶段、老年人家庭阶段

每个阶段的过渡时期都可能产生“问题”

(三)家庭抗逆力

基本假设:任何家庭在“问题”面前都有应对困难的能力,并通过克服逆境中的困难可以寻求到新的发展机会。它从发展的视角来看待家庭面临的挑战。所谓健康家庭,是指在“问题”面前拥有应对的能力。家庭抗逆力要求提升家庭应对“问题”的能力,把影响家庭发展的因素分为不利的危机因素和有利的保护因素,并通过加强保护因素和减少危机因素这两个途径提升家庭应对逆境的能力。

三种关联的方式:

1、平行式。两种因素互不影响,针对这类型“问题”,则要采用两者并重的介入方式。

2、抵消式。两者此消彼长,则需要将两者因素综合起来一起运用。

3、综合式。综合平行式和抵消式的方式。

(四)生态系统理论

微观系统:个人直接进行面对面接触和交往而组成的系统。如家庭、或学校。中观系统:两个或多个微观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如家庭和学校之间的互动。外部系统:对个人有影响但个人并不直接参与的系统。例如社区。宏观系统:社会文化价值系统

二、家庭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改善亲子关系的家庭服务

1、家庭行为学习

2、家庭照顾技巧训练

3、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二)改善夫妻关系的家庭服务

1、婚姻辅导(改善沟通方式)

2、家庭暴力的干预

三、我国现阶段家庭式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

(一)家庭的救助和帮扶

(二)改善家庭亲子关系的服务

1、家庭生活教育

2、与家庭有关的主题活动

3、家长学校

(三)改善夫妻关系的服务

1、婚姻调解

2、婚姻学校

家庭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实施步骤:

(一)接触阶段:与家庭约定初次会谈时间和安排、并为初次家庭会谈做准备及安排

(二)开始阶段:1与受助家庭成员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2全面评估受助家庭成员的问题

3明确服务介入的目标和基本要求。

(三)介入阶段:1明确自己的专业角色2运用专业方法和技巧影响受助家庭成员

3协助家庭成员解决家庭面临的问题

各类角色:支持者、教育者、咨询者、使能者、资源连接者。

(三)结束阶段:

1、与受助家庭协商服务结束事宜

2、总结巩固服务活动的成果

二、家庭社会工作的常用方法

(一)家庭评估的常用方法:家庭结构图、家庭生态图

(二)家庭干预的常用技巧:观察、聚焦、例子使用、再标签、问题外化

第十二章

学校社会工作

学校社会工作的功能

1、帮助处境不利学生,促进教育机会均等

2、推进学生知识学习,为丰富人生奠定基础

3、协助学生能力提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4、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实现人生积极成长

5、协调各方教育资源,形成优质教育合力

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满足所有学生一般需要的学校社会工作

目标在于培养学生5个核心能力

社交能力,认知能力,情绪表达和控制力、理性行动能力,分辨是非能力

(一)促进学生与健康成人和益友的联系能力

1、注重建立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协助其投入到学校生活中

2、注重提升学生对自我性格的认识,并探讨性格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3、引导学生分辨益友和损友,学习拒绝诱惑的方法

4、注重巩固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建立和谐家庭关系

5、协助了解何为健康的异性朋友关系,以正确心态与异性朋友交往

(二)增强学生明确自我身份和有效处理冲突的社交能力

1、促进建立公民意识,增强与祖国的亲密感、增加国家归属感

2、增强“乡土情怀”和主人翁意识。

3、通过对居住在家乡的外地人的了解,明白不应歧视外来人士,建立和谐社会

4、协助建立贡献家乡的愿景

5、引导思考如何贡献祖国和家乡

6、一起分析子女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原因

(三)满足学生情绪控制和表达能力的需要

技巧有:辨识自己与他人的情绪;运动不同词语和方法表达情绪;对他人的情绪经验有同理心和同情心;了解内在情绪与外在表达的必然差异;正确处理负面情绪;了解情绪交流是建立人际的一部分;加强个人对情绪的自我效能感。

(四)促进学生学业发展和认知能力的培养

(五)促进学生提升采取行动的能力

(六)提升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七)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需要

(八)促进学生培养亲社会规范的能力

二、满足部分学生特殊需要的学校社会工作

(一)学业困境学生 四方面原因

1、学生自身。生理缺陷、心理障碍;学习心理动力不足;学习能力低,方法及习惯不佳;基础差或偏科

2、学校因素。教师教学方法;教师教学态度;学生之间恶性竞争氛围

3、家庭因素。学习环境、管教方式。

4、社区因素。社区环境和社交关系网络。

服务内容:

1、一般原因引起的学业困境问题,以学业进步为中心任务,用个案方法

2、学习障碍有共性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无学习兴趣等,组成小组,分享经验,相互促进

3、对个别学习障碍学生,采用个别化教学的方式,降低学业要求、补课等形式

4、家庭问题引起的,联系家庭,与家人合作,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二)人际关系困境的学生

1、通过多次咨询、辅导,了解原因,共同制定解决方法

2、进行自我肯定训练,使其开放自我,学会良好的沟通和表达意见的方法

3、教导学生良好人际互动方法,并用人性化的行为规范准则,理性民主的态度来指导学生

4、同老师、家长、同学多方联系,共同解决问题。

(三)家庭生活困难学生

1、情感支持

2、发展支持系统

3、挖掘社会资源

4、开发学生潜能

(四)心理状况困境学生

1、沟通交流,缓解压力,舒缓情绪,帮助恢复正常学校生活

2、对于有相对问题的学生,组织,相互沟通,交流心事,达到彼此促进的效果。

3、通过学校宣传,使同学理解心理状况问题不等于精神病,要给予理解及帮助

4、与学校和老师合作,区别对待他们,使其压力减少到最小。

(五)特殊行为群体学生(暴力倾向、网络成瘾或违纪学生)

1、利用个案辅导

2、兴趣小组、交流小组、互助成长小组

3、通过家访了解管教方式、亲子关系及家庭状况,宣传教育,使家长改变理念和提高技巧

4、协调当地公安、校外教育机构,取缔不良场所,优化社区文化。

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模式

(一)学校内部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优点:不易受到排斥,较易在校内建立关系网络

缺点:当学生与学校产生冲突时,难以维护学生的利益。

(二)机构派驻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优点:节省聘用的人事经费。容易维护学生权益,处理问题较为超然。

缺点:作为外来者,不熟悉校内文化,容易与校方产生隔阂。服务成效不易估量。

二、抗逆力理论和方法

优势视角的基本信念包括:第一,赋权。强调服务对象和委托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强调服务对象的能力和优势。第二,成员资格。服务对象同社工一样,都有自尊、尊严和责任。第三,抗逆力。是一种面对磨难而抗争的能力。第四,对话与合作。在对话中确认别人的重要并开始弥合个人、他人和制度之间的裂缝。

抗逆力的基本思想是个人或者家庭虽然面临比正常情况严重的问题和危险,但能够很好地适应所面临的危机状态;它侧重于对服务对象的“保护性因素”的挖掘。

抗逆力是个人处在危机或压力情境时,能发展出健康的应对策略;抗逆力是一种适应能力。是指个人面对生活逆境时,能够理性地做出正向的、建设性的选择方法和应对策略的能力。

构成要素:

外部支持因素:包括拥有正向的联结关系、坚定清晰的规范、关怀支持的环境、积极合理的期望、有意义的参与机会。

内在优势因素:包括完美的个人形象感、积极乐观感。

效能因素:包括人际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情绪管理及目标制定等。基本步骤:

(危机缓冲系统,缓解环境中的危机因素)

1、增加亲社会联结(1建立同学联结;2亲子联结3师生联结)

2、建立清楚一致的界限(规范)

3、教授生活技能

(抗逆力建构系统,建立环境中的抗逆力)

4、提供关怀与支持

5、建立和表达高期望

6、提供机会,促进参与

培养抗逆力的策略

1、引导学生了解所处环境中有哪些不利因素

2、引导学生正确判断那些是急需解决的不利因素

三、个案管理方法

过程:

1、识别服务对象

2、对服务对象的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评估需要

3、评估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

4、完成资源、社会支持网络和服务对象的三者对接

5、监管服务的传输

6、评估

角色:服务经纪人、使能者

四、小组工作方法

基本程序:

1、选题

2、招募

3、甄选

4、实施

5、评估

6、跟踪

评估:客观成效评估、主观成效评估、过程评估、中期评估、质性评估

第十三章

社区社会工作

社区社会工作的目标:

1、促进居民参与,解决社区问题

2、改善社区关系,提升社区意识

3、挖掘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求(1,人力资源2,政府资源支持3,辖区单位合作)

社区社会工作的特点:

1、以社区为单位

2、重点解决社区居民所面临的集体性问题

3、采用宏观结构的视角分析和介入问题

4、强调社区参与,关注人的发展

5、重视社区资源的挖掘和运用

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城市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社区公共服务

1、社区就业服务

A开发就业岗位,鼓励多种形式就业

B宣传和执行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 C开展社区就业服务和就业培训

2、社区福利服务

(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青少年、贫困者)

3、社区医疗卫生服务

A社区疾病预防与康复工作 B社区精神健康工作 C社区环境卫生治理

4、社区教育

A社区教育的基本目标分:

补偿式教育(非文凭的学历课程)控制式教育(公德秩序)发展式教育(公民意识提升)B社区教育的服务功能分:家庭生活教育 公民教育 成人教育 健康教育

5、社区治安

A宣传教育工作。法律政策宣传;社会治安防范知识宣传

B协助公安开展工作。群防群治工作;保护案发现场,提供破案线索;监外监督、管教 C加强外来人口服务于管理

D向政府及公安反映社区治安动态

6、流动人口服务

A城市融入相关服务B流动人口劳动就业服务C流动儿童服务D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

(二)社区志愿者服务

1、策划社区志愿者服务项目,带领志愿者开展服务

2、发掘培养志愿者骨干,培育扶持社区志愿者服务组织

3、组织开展志愿者培训,提升服务水平

4、做好志愿者管理,推动志愿者服务事业持续发展

二、农村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农村社区建设

1、开展农村社区服务试点

2、提升农民素质能力

3、培育发展农村社区社会组织

4、培训外出务工人员,推动就业和创业

(二)农村扶贫开发

(三)农村特殊群体社会服务

1、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服务

A留守儿童成长服务。营养改善;开展学业辅导;心理咨询;人际交往技巧训练;生活技能训练;青春期健康教育;安全教育。

B留守儿童家庭服务。为监护人、照顾人提供培训,增强监护照顾能力;为家长提供培训,促进沟通,改善亲子关系。

C青少年犯罪预防及行为偏差青少年矫治服务。及时发现潜在影响因素进行干预;提供矫治服务,建立良好学习、生活习惯。

D留守儿童社区托管服务。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2、农村留守老人服务

A机构养老服务 B居家养老服务C社区养老服务D老人合法权益保障服务E老人文娱活动

3、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服务

A协助开展保健服务B心理健康服务C技能训练和创业支持服务D文化娱乐活动

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过程:

一、社区分析 社区的类型、基本情况、问题、需求等分析

二、政策分析

三、社区服务(活动)方案策划

四、社区服务(活动)方案执行

五、社区服务(活动)方案评估 主要方法:

一、资源连接

指可以被社区运用为社区居民服务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文化和组织等资源。连接方式:资源整合。包括各组织间的协调、合作过程。

资源共享。相邻社区都有资源,但种类不同,双方共同合作,互相资源。

资源流通。根据不同特征的资源,弹性使用,以保证资源被有效协调和使用。

二、推动居民参与

影响居民参与的因素:参与价值。三种态度:不关心;自责;无用感。

参与意愿。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影响。

参与能力。时间和金钱;知识与技巧;制度上的因素。推动居民参与的策略:

1、促进社区居民参与价值的肯定。具体方法有社区研讨会、座谈会、居民大会、社区展览会、教育讲座、记者招待会和公布社区调查结果等。

2、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意愿。家人与亲友的正面影响;工作的目标方向与居民利益挂钩。

3、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能力。A参与知识和技巧的培训B妥善处理时间与资源的缺乏问题。

4、政策方面因素的,首先要建立自主的基层组织,其次可以借用媒体等社会舆论压力,要求有关部门做出改变。

三、居民能力建设

1、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2、行为和技巧能力的培养

3、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提升。需要从感受、兴趣、态度取向和价值观四个方面下功夫,改变他们对参与、分享个人经历和感受,引起居民的共鸣,并巩固“服务社区”的精神。

要不断宣传公民意识和价值,灵活运用组织过程,引起讨论,来巩固正面的价值观;另外,要建立“典型”和“规范”。

四、建立社区支持网络

1个人网络(家庭朋友等)2志愿者网络3互助网络4邻里协助网络5正式机构(政策倡导)

第四篇:社会工作实务考研复习笔记

社会工作实务考研复习笔记

考试科目:社会工作实务 第一部分 社会工作实务方法

一、个案工作

1个案工作的涵义与特点

个案工作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或者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这个定义界定了社会个案工作的性质,指明了个案工作的目标在于增进个人与社会的福利,手段和途径则是通过运用各种科学的助人知识及活动来帮助个人和家庭。2个案工作的理论与主要模式(1)危机介入模式

危机的概念由埃里克·林德曼和吉拉尔德·卡普兰在20c40y-50y提出,个案工作中危机是指一种对平衡稳定状态的改变,危机不一定非要是灾难性时间,可以是正常发展过程中的状态,同时也是有开头结尾的持续性过程,危机是问题与希望的并存。危机与压力不同,危机是短期现象,个人会力图尽快重建以前的和谐,压力的概念则含有长期压迫的感觉,但危机和压力又是有联系的,处于危机的征兆则有可能是人们的抱怨和忧伤。

危机介入术:1.开始阶段—第一次会谈时要收集案主的基本资料,并将会谈集中在正在经历的危机事件上,然后要弄清其最大问题是什么,从而把问题集中在目标上,找出真正问题。2.中间阶段—工作者进一步收集资料,扩大对案主的认识,如可以把当前发生的事件与过去生活经历相联系,指出前因后果的关系,以帮助案主改正对问题的认识。3.结束阶段—回顾开始时双方协议要做的事执行如何,提醒案主结束的时候到了,并与案主一同回顾已经取得的进步。危机介入模式的有关理论:人格理论,自我心理学,观察学习理论 需要注意的问题:需要把引起危机的事件或者原因具体化,清晰化,为危机作出迅速判断,工作者要担当提供信息和建议,需要时可积极并系统化的介入个案的角色。要限定时间,鼓励案主面对未来。(2)任务中心模式

任务中心模式认为,个案工作应该是一种目标集中的活动,在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效率和效果,既要考虑如何更有效的帮助案主,又要节约时间和金钱。该模式应用于人际冲突,不满意的社会关系,正式组织中的问题,角色困难,社会转型中的问题,情绪问题,资源不足问题和行为问题这八类。步骤:1.开始接触、探索和协议。2.阐述目标以及要完成的任务。3.在快结束时与案主回顾重要的进步并鼓励案主,帮他确定进一步工作领域,从而结束个案工作。该模式优点:在问题探索、协议和确定任务阶段,任务不仅是针对案主也是对于案主有关的系统的;该模式工作对象可以是个人、夫妇或家庭;强调案主的优点和优势及他们的网络资源的重要性;将工作者和案主置于同等地位而不是单向由案主向工作者倾诉。

该模式要求的能力:倾听、抓住问题核心、达成协议、沟通与回应的能力。

(3)社会—心理模式

社会—心理模式是将案主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同他生活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考虑并进行工作的方法。该模式是一种认识和理解问题的方法,是系统的认识论。

自我防卫机制,是个人应付焦虑、防止自我过分强大、保持心里平衡的手段。

人格有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生物的我,它总想冲破一切障碍获得满足,从而获得生存空间,根据享乐原则行事,属潜意识层面。超我是社会化的我,根据道德原则行事,对本我有制约作用。自我则在本我、超我之间起平衡作用,根据现实原则行事,调和内部本能和外部现实环境以满足需要。弗洛伊德指出,一个健康的人格应该是这三部分的平衡。

自我强度指永远处于改变中的一种应付挫折、控制冲动、合理使用自我防卫机制的能力。

社会—心理模式的框架:1.理论基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强调自我适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针对问题—内部心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外部环境问题。3.目标—理解和改变人及其所处的环境,或者二者同时进行,即直接介入和简介介入并举。4.案主角色—案主如同病人,处于被动位置。5.工作者角色—研究、诊断和治疗者。(4)行为治疗模式

行为治疗模式的个案工作的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取决于外部环境。

四种学习形态:1.反应学习—行为主义认为人类行为的本质是人对环境刺激的本能反应。无条件反射是不受人意识控制的,不是学习获得的;条件反射是学习形态。2.操作学习—研究如何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行为,即控制或者操作条件,相应的产生一个期望的行为。斯金纳认为改变了条件即改变了结果,如果一种行为被强化,它的出现频率就会增加,要想得到期望的行为即强化它。3.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而学习,不需要经过“尝试错误”的学习过程。4.认知学习—认知学习认为人会感受和思考,即人赋予事件以意义,人的思想和感受影响人的行为。

技巧与过程:1.技巧—正强化(奖赏)、负强化(惩罚)、角色扮演、榜样。2.过程—建立关系,评估问题,找出要学习的正确行为并示范让案主进行角色扮演,布置作业,评估。

行为主义个案工作框架:1.理论基础—学习理论2.适应问题—恐惧症、抑郁症、焦虑、社交困难及问题行为。3.目标—小而具体,可测量以便评估4.案主角色—测量行为的基础、频率、强度、周期及其中环境,写日记记录行为。5.工作者角色—直接积极的教育帮助者。(5)叙事治疗模式

叙事治疗模式是以日常对话为基础,从多向价值视角出发,重新审视社会工作辅导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在辅导关系和辅导技巧上的一些变化,透过“故事叙说、外话、解构”,使人变得更自主、有动力。叙事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后现代主义—认为所谓真理的是生活于特定情境中的人们建构出来的,而语言正是这种建构的工具和结果;社会建构主义—是该模式的哲学基础,认为客观的现实并不存在,现实是人们借着语言建构出来的精神产物。

模式的特点:能让工作者和案主反思、调整对生命的态度,明确生命的抉择,重写生命故事,人如何赋予过去意义就表示人将以如何的态度面对未来,一旦从充满问题的故事中解脱出来,人将以更客观有力的方式处理他们的问题。

治疗过程:1)与案主或家庭一起对于困扰问题做出彼此均同意的定义。2)将问题拟人化,并找出压迫案主的意图和方式。3)探讨问题是怎么干扰、支配或使案主失去信心的。4)发掘在哪些时候案主并未受问题支配或生活并未受到干扰。5)找出过去的证据,来证明案主和家庭有足够的能力站起来,应付和解决面临的问题。6)引导案主和家庭思考在上述能力之下未来将要过的生活。7)找出一群观众来听取案主表达新的认同感和故事。在过程中工作者最重要的是要使案主确信自己并不是问题的本身。

技巧:1)问话---在互动的间歇提问,以引导出案主自己真正想拥有的经验。2)解构式问话---鼓励案主从不同角度定位故事以扩大案主的视野去发现问题。3)开启空间的问话---构建独特的结果。4)发展故事的问话---提出发展故事的问话引导故事的重写。5)意义性问话---鼓励案主思索并体验独特结果、较佳方向和新故事的涵义。6)故事的建构7)回响与强化。

二、小组工作 1小组工作的涵义与特点

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与1959年指出,社会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方法之一,它通过有目的的团体经验,协助个人增进其社会功能,以更有效的处理个人、团体或社区的问题。其功能有影响个人发生转变、社会控制、用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再社会化这四个方面。小组一般有六个基本特性:小组存在于一人以上,成员间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成员对小组有认同感,成员间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小组中有自己的控制方式,形成特定的小组文化和氛围。2小组工作的理论和主要模式

小组工作的主要理论来源是社会学、心理学、系统理论,社会学---1.心理学理论是在小组工作中用的最多的理论,运用在工作中时以个人的工作为焦点,其鼻祖弗洛伊德认为成年人的问题源起于在儿童期未解决的心理冲突,这类冲突或许是儿童期某些需要未得到满足,抑或是经历了的心理创伤。当个人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时,会用自卫手法处理冲突。通过小组实践,人们可以建立起他们处理个人关系的技巧、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自信心。2.学习理论,重点在于成员的个人行为而不是小组行为。主要方法有三种:传统条件反射理论—在传统方法中行为是与刺激相联系的;强化条件反射理论—立足于人的行为受行动的结果的影响;社会学习理论—行为是对他人的行为观察和评价过程中学习的。3.系统理论,把小组看作由不同的互动因素所组成的系统。帕森斯认为小组是个有许多相互依赖的成员的社会系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这个小组系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运行时,试图保持一定的秩序和稳定的平衡。主要模式: 社会目标模式—理论来源于系统论和社会学的观点,强调社会系统与人和群体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该模式特点为以关注社会整合和人参与社会的责任感为工作重点,通过人的能力和意识的提高去影响和改变社会。

治疗模式—以修正理论和社会化理论为基础,关注的是各人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矫正而不是社会,其介入重点是为个人提供一个小组的治疗环境,为个人提供心理康复和行为指导,帮助小组成员达到适应社会生活的最佳状态。

互动模式—理论基础是系统论和场论,关注小组成员和小组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该模式既关注个人也关注环境,要通过个人、小组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开放和相互影响,以达到增强个人和社会的功能。除了以上模式以外,还有相关的小组工作模式,有过程模式,行为模式,任务中心模式和小组中心模式。3小组工作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前属期阶段:小组的开始阶段,小组成员初进小组,心理状态是观察和探求身外环境,对他人既接近又回避的保持着戒备,处于矛盾的困境。工作者的鼓励促进他们考察、改善外部条件,有助于他们尽快适应。

第二阶段—权力和控制期:成员慢慢熟悉环境后,试着通过权力竞争与控制的过程,认识和确立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从而形成小组组织的初步结构。

第三阶段—亲密期:小组的成员对小组的投入增强,关心其他成员,开始意识和承认小组的经验在他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开始思考小组额目标。

第四阶段—分辨期:小组成员彼此熟识,对小组有较高认同,成员们更加联合、客观、合作,以至能提出更现实的建议或计划,并实施大型的方案、项目。

第五阶段—分离期:小组目标已经实现,成员们面临分离,开始在其他地方寻找新的资源以满足他们自己社会的、娱乐性的和职业性的需要。4小组工作的原则与技巧

原则:1.认可每个人的独特个性及行为的多样化。2.认可小组是多种多样的及行动是多样化的。3.真诚的接纳每一个人4.建立有目的的助人关系。5.鼓励及促使小组成员之间实现有益的合作关系。6.适当的修正小组过程。7.鼓励成员根据自身能力参与小组活动。8.促使小组成员投入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9.鼓励小组成员通过冲突去体验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10.为小组成员提供各种新机会。11.明智的运用制约。12.有区别的运用工作方案。13.对个人和小组的进步不断进行评估。14热诚、人道和严于律己。技巧:

一般性技巧---建立关系的技巧,观察的技巧,组织和介入的技巧,领导的技巧,沟通的技巧,参与小组活动的技巧,运用社会资源的技巧,评估小组过程的技巧。

有效促进沟通的技巧—注意信息传递的外部环境,注意语言的选择,提供合作性的目标,关注和调整小组中的互动模式。

组织会议的技巧—形成良好的开始,把握讨论的进程,做好总结,完善结尾 小组工作者在会议中的角色是示范者,促进者,调解人和支持者。

三、社区工作

1社区工作的涵义与特点

社区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它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案主,通过发动和组织社区居民参加集体行动,确定社区的问题与需求,动员社区资源,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步骤的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培养自助、互助及自决的精神,加强社区的凝聚力,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发掘并培养社区的领导人才,以提高社区的社会福利水平,促进社区的进步。

2社区工作的主要模式

地区发展模式:该模式是在一个地域内鼓励居民通过自助及互助去解决社区内的问题,工作重点是提高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与挖掘、培养当地人才。用于那些比较简单的社区。

社会计划模式:该模式依靠专家的意见,通过有关专家的调研、论证、计划,然后落实、推行,去解决社区内的问题,用于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

社会行动模式:该模式在西方的社区中常见,特别适用于情况复杂,社会矛盾较多,政府部门官僚化,居民利益缺乏保障的社区。社区工作者动员组织社区居民采取集体行动,以从下而上的形式,求的公正解决问题。3社区工作的技巧

分析技巧——了解社区结构、过程、资源、问题,分析社会政策及社会问题,社区观察,街头访问,家庭访问,文献分析,访问社区领带,社区调查。

关系建立与维系技巧——初步接触技巧,街头谈话、家访、电话访谈,社区关系联络并建立形象,处理与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政治团体的关系。

动员及组织技巧:动员群众,发掘和培养社区领袖,居民组织的建立与运作、主持会议、组织行政事务,社会行动(包括记者招待会,群众大会,谈判等)

活动程序设计技巧:策划活动,制定目标,宣传策略;调动资源,评估指标。行政管理技巧:文件资料处理,财务处理,计划、评估工作。4我国的社区工作

我国的社区社会福利服务是指在政府的倡导下,以一定层次的社区组织为主题和依托,以自助-互助的广泛群众参与为基础,既突出重点对象又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用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来增进公共福利,提高生活质量的区域性、社会性的福利事业。可分为救助性福利服务,社区事务性服务和市场化营利性服务。

四、社会行政 1社会行政的涵义与功能

社会行政是依照行政程序,妥善利用各种资源,实施社会政策,以向有需要者提供社会服务的活动,其核心内涵是执行、实施社会政策。功能:将社会政策变为社会服务行动;合理运用资源,促进有效服务;总结社会政策的执行经验,提出修订建议。2社会行政的内容 社会行政包括社会服务计划,社会服务组织,督导与激励,服务系统中的协调与控制,评估与报告。1)社会服务计划是指预先对社会服务的提供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计划,其提供的是社会政策的具体化和操作化,它直接涉及社会福利资源的分配问题,因此需要考虑与其相关联的各类社会影响因素和问题,并对具体的服务过程进行计划,其中编制预算是一项重要任务,编制预算包括科目预算,成果预算和方案预算。2)社会服务组织也称社会工作机构,其结构类型有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事业部型和矩阵型等,其中直线型和矩阵型在社会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完成社会服务的任务必须拥有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人员,招聘、录用合格成员并构建合理的工作团队是社会行政人员的任务。

3)督导是机构中的行政人员为更好的完成机构所承担的任务对被督导者的工作给予指导、协调、强化和评价的活动,是一个渗透了社会工作价值观、工作技巧、人际关系、工作规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活动,它有利于员工的成长和社会工作任务的完成。督导有指示型督导、指导型督导和支持型督导,分别适用于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工作人员。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4)协调时使服务系统各部分之间、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协调一致达到目标的活动。以协调活动的设计划分可分为程序性协调和工作性协调;控制包括对机构工作进程的控制和对机构冲突的控制,前者是指依照某种计划对相关部门、成员的工作进度和效果进行的综合控制,后者是指对机构的不同成员或不同部门由于工作或兴趣等因素发生的冲突进行控制。3社会服务评估

社会服务机构评估是对整个机构的运行及所提供的服务的评价,是将现状或结果同计划相比较,从而判定机构功能状况的活动。其具有重要的意义:明了服务计划的执行情况,发现成绩和改善不足以更好的推进机构工作;向社会服务的支持机构作出交代;还可以对相关政策做出评估并促使政策的修订,总结社会服务经验、发展理论。评估的内容:社会服务的投入情况,服务的工作进度,服务效果,服务活动与工作计划的偏离情况等。类型:方案/投入/过程/结果/效率评估

方法:主要采取社会调查方法进行,费用-效益分析法有广泛的实用性,该方法计算服务项目的费用和效益,换算成可比较的量以作出分析评估,是有效的评估方式。

第二部分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一、社会调查研究的主要过程与内容 1调查研究的主要阶段

调查研究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或结构访谈的方式,直接从取自某个总体样本那里系统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阶段包括以下方面: 准备阶段——1.确定研究课题。课题通常产生于对社会实践、社会问题、新的社会现象等方面,值得注意的是,课题首先必须是可以运用社会学及相关科学的研究手段来解决的,必须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课题提出以后,还要对其加以论证,课题的论证主要说明其意义、价值、可行性的问题。课题的确定还要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性质。

2.研究设计。确定研究内容或对象,并对研究对象的层次加以把握以确定研究单位,根据具体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条件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式。

3.组织安排。资料收集阶段是第二阶段 最后则是资料汇总后的资料分析阶段 2研究的单位与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具有三类重要形式,即存在状态、主观倾向、实际行为。存在状态是一些客观指标,通过它们可以描述研究单位的基本情况,分析对象的状态包含个人年龄、身高、职业、文化程度等,组织状态则有组织结构、人员规模等;主观倾向包括态度、观念、信仰、个性、动机、偏好等内在的因素,因此常需要研究设计中的中介概念、变量来测量;实际行为是一种外显变量,研究者一般可以直接观测到。研究的单位——指研究对象的基本单元。确定研究单位对于研究十分重要,因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将研究单位的特征汇总起来描述由它们组成的较大集合体或解释某种社会现象。研究对象在特定的研究单位层次上表现出来的规律并不一定适用于另一类型的研究单位,因而一项研究常需要保持研究单位的一致性,并要求擦用与研究过程相同的研究单位来做研究结论。研究单位的层次可以分为个人、群体、组织、社区及更高层次的社会关系结构。研究单位是研究者经验观察对象的层次。在研究设计中。它对定量研究来说很大程度影响着抽样方案和调查方案的制定,对定性研究来说也是观察目标的选择。

二、测量 1测量的水平

测量是对变量的测量,所谓变量是对研究单位的属性、特征概念化和具体化,从测量值的定量化程度来看,可将变量分为—定类变量、定序变量、定距变量和定比变量四个层次水平。

定类测量:是对定类变量的测量,他是测量尺度中最低的一种,常用来对定性的社会现象进行测量。其包括记号和类属两种。记号为识别标志;类属为对变量的不同状态的度量。对定类测量的数值的计算只能是计算每一类别出现的频率或百分比。

次序测量:是对能够依操作定义而明确排列大小、等级、高低、先后等次序的变量所进行的测量。其程序有多种,等级顺序,配对比较法,恒常刺激法和连续性类别法。

定距测量:其除了有定类和次序测量的特征以外,还要求尺度上的间距代表所测量特征在数量上的间距。定比测量:是测量中最高的层次,除了前面三种的特征以外,还有可以计算两个观测点之间的比值。定比测量课进行类别差测量,次序差测量,两个观测点之间的间距差测量及比值测量。

在选择测量水平时,应注意定类或定序测量这种类似计算的合理性和可能出现的偏差;选择测量尺度要结合课题要求与研究条件;收集更多更精准的信息用简单的方法运算是利于今后补充分析时必要的策略;选择何种尺度取决去研究所要求的精确度。2概念的操作化 变量相对经验层次的测量而言,还是一种相对抽象的定义或界限,要对概念进行测量,就需要将抽象定义转化为可操作定义。操作定义就是通过具体的程序或指标来说明对变量的测量办法,可以使一些陈述变量关系的假说获得验证的机会,也便于今后同样的研究有所根据,有利于比较彼此的结果。确定操作定义的前提是厘清概念的抽象定义,然后就要注意把握分寸,既不能遗漏抽象定义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又不能使各操作定义之间彼此具有互斥性,尽量避免操作定义之间出现交叉。3信度与效度

信度是指测量数据与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即测量工具能否稳定的测量到它要测量的社会现象的程度。信度可以看作是系统性变异在测量到的总变异中所占的比例。X=T+O+B+E,测量变量的值x,t为真实值,o为其他变量的影响值,b为系统偏差,e为随机误差

信度的检验方式:1)重复测量:就相同变量用相同题器对同一群被调查对象前后测量两。2)对分测量:对同一概念设计A,B两组一一对应的测量题目、按题目的巍峨单双分成两半计分,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群调查对象进行测量,再根据各个人的这两个部分的总分,计算器相关系数就得到对分测量的信度,又称折半信度。3)复本测量:对相同的测量变量,设计两份类似的题器,并分别放在A B 两份问卷中,A用作原本,B作为副本。在调查中,让被调查者同时接受A B 两种方式的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计算其相关系数,就得到复本信度。4)主观评分法:要检查评分信度,可计算一个评分者的一组评分与另一个评分者的同一组评分的相同系数。

影响信度的因素:1)被调查者2)调查员3)测量内容4)测量环境和时间 效度

测量的效度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所测量的指标内涵正是概念内涵,二者在内容上性质上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测量指标应该尽可能涵盖概念,二者在成都市应尽可能重合。效度计算

从上述的测量分变量的观点来看,效度就是在测量得分的总变量中,有所要测量的特质所造成的变异量多站的百分比,效度的检验方式----1)评价内涵效度:测量指标同我们所研究的概念内涵的相符程度,判定指标是否反映了概念的基本内容。2)确立效度标准:是被假设或被定义为有效的测量标准,他是已经使用过的、并在一定的范围内被一致判定为具有较高内涵效度的概念指标。3)测定结构效度概念内涵还表现在概念之间的关系上。考察结构效度是要了解测量工具是否反映了概念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是否符合概念和命题的内部结构。4)内在效度于外在效度:测量是在具体时间、地点、对具体的调查对象所做的观测。如果在一项具体研究中,对上述三种效度(内涵效度、准则效度、结构效度)的检查没有发现问题的话,就可以认为这一研究具有内在效度,他的资料和结论可以有效的解答所研究的问题。

信度与效度的关系----1)信度低,效度不可能高2)信度高效度未必高3)效度低 信度有可能很高4)效度高,信度必然也高

三、抽样

1.所谓抽样就是按照一定的方式,从总体中抽取能代表总体的一部分元素,即样本,然后根据样本中所

含的信息对总体的状况进行估计和推断的过程。

2.概率抽样依据概率论的基本原理,按照随机的方式进行,他充分考虑等概率的原则,可以避免抽样过

程中的人为影响,可以对样本误差加以控制,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概率抽样包括简单概率抽样、系统概率抽样、分层概率抽样、整体概率抽样、多段抽样的具体方法。

3.非概率抽样,主要是按照抽取样本的方便性、主观判断、主观意愿来选取研究对象,与概率抽样相比,其最大的区别是无法保证抽取样本的等概率性,对总体的代表性较差样本误差无法控制和估计。但是,许多情况下,非概率性抽样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在一些探索性研究中,人们也常常采用他。从抽样的方式看,非概率性抽样又可分为偶遇抽样、主观抽样、配额抽样、滚雪球抽样。

四、定量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是采用一种预先设计好的结构化、标准化的问卷作为资料收集工具的一种调查方式。突出特点:1)问卷调查是一种典型的定量研究手段,通过问卷调查可以获得丰富的量化资料,可以说问卷调查就是通过对这些量化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来获得研究结论的一种手段。2)问卷调查主要是按照特点设计的问卷,程式化的程序和系统的数据处理技术来收集研究资料的,应此,标准化是问卷调查的一个明显特点。3)问卷调查的基本目标是通过问卷访谈资料来推断研究主题,应此大多数的问卷调查研究要通过一定的方式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必要的样本,并从样本的统计分析中来推断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中的总体状况。4)问卷调查的逻辑过程与个案研究从经验事实来构建理论相反,他从一个或多个特定的理论命题、理论假设出发,然后收集资料来验证或伪证这些理论假设。

一项问卷调查任务的完成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问卷设计,抽样设计、试调查、调查的组织实施、数据整理、数据分析以及撰写研究报告。2实验法

五、定性研究方法

1定性研究方法的特点 2访谈法

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又称晤谈法。在访谈过程中,尽管谈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经常在交换,但归根到底访员是听话者,受访人是谈话者。访谈以一人对一人为主,但也可以在集体中进行。3焦点小组 是指从研究所确定的全部观察对象(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观察对象组成样本,根据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也的传媒研究者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小组(焦点)座谈是由一个经过训练的主持人以一种无结构的自然的形式与一个小组的被调查者交谈。主持人负责组织讨论。小组座谈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倾听一组从调研者所要研究的目标市场中选择来的被调查者,从而获取对一些有关问题的深入了解。这种方法的价值在于常常可以从自由进行的小组讨论中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4观察法

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对社会生活中人们行为的各种资料的搜集过程。

第五篇:中级社会工作实务

中级社会工作实务实训课  情景1: 接案准备实训

 [案例]郑莹,女,18岁,离开学校在家自学已经3年了。从外表看,郑莹是那种性格开朗的人,一头卷曲而混乱的长发,喜爱化妆。由于郑莹初中未毕业就离开学校,所以她至今也没有相关的学历证明。现在郑莹每天在家的主要活动是按照个人的兴趣制订读书计划,有选择地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创作小说以及通过网络和许多素未谋面的朋友交流。但是,这样一个好学的“好学生”在学校却是一个令老师头疼的问题学生,不守校规和课堂纪律,与同学关系也不好,被学校劝退了。

 如果你是一名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将郑莹介绍给你,请你向同学们示范,在接案前该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如何准备?  情景2:初次面谈实训

[案例]许女士,40岁,工人,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小民15岁,生下不久发现孩子先天脑瘫,一直在家由婆婆帮着照顾,但婆婆年纪大了,也体弱多病,已经力不从心。女儿小欣今年11岁,聪明健康,正在读小学。可是,最近丈夫李某查出患了癌症,马上要进医院开刀,全家人陷入了混乱和痛苦之中。许女士听朋友说“有困难,找社工呀”,于是打电话给社区服务中心求助,接待人员告诉许女士将安排社会工作者小真负责跟她联系,并请她留下了联系方式。

如果你是社区社会工作者小真,在作了一番精心准备后去跟许女士进行第一次面谈,请示范你怎么向许女士作自我介绍?如何向许女士说明初次面谈的目的和各自角色?如何促进许女士对你所在的机构以及你的工作过程、你所遵循的工作伦理的了解?如何引导许女士说出她求助的期望?如何初步探讨许女士的问题或需要?如何做面谈小结?

 情景3:非自愿案主接案实训 

[案例]小强(化名),男,1985年出生,独子,父亲早逝,母亲含辛茹苦将他送入上海市某大学读书。刚考上大学,小强一头扎进网络游戏里,上海能逃则逃直至一发不可收拾,大学二年级,由于多门功课不及格被学校劝退。等小强回到家里的那一天,妈妈才知道事情真相,从此每天以泪洗面。小强一方面感到难以面对母亲,一方面又感到前途无望,遂放弃追求,什么不顾也不想,整天呆在小区的网吧里,只有身无分文的时候才想到回家一次。母亲曾经多次到网吧求儿子回头,但均无济于事。无奈之中,找到社工,希望社工帮小强脱离网瘾。

社工见到小强,说明了来意,小强一脸漠然,沉默以对。社工还感觉得到小强沉默背后的一丝敌意。 情景4:资源探求实训

 小明,男,17岁,生活在一个多子女的城郊家庭,在家中排行老二。他的父母均是小学文化水平,终日忙于做一些小买卖维持生计,无暇顾及子女。过去,父母遇到孩子们犯错误时,一般采用打骂的方式。在小明12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以后,母亲也因体弱多病无力顾及他。小明16岁这年,在亲戚的帮助下,去了该城市的一所中学读书。他与当技工的哥哥租房住在城里。哥哥忙于工作,为了赚钱供哥俩的生活和弟弟的上学,又做了两份兼职;哥哥每天早出晚归,哥俩平时交流很少。小明到城里之后,不久就被多姿多彩的城市生活吸引,放学后就与一些不良行为的同学在街头、游戏厅闲逛,后来还与社会上的无业游民称兄道弟,在学校里横行霸道,欺负同学。开始时,他还有所顾及,以后发现同学惧怕他而不敢揭发他,便愈演愈烈。他头脑灵活、善于辩解,犯校规也掩饰有方,老师不能轻易拿到他的违规证据,也无可奈何。最近,他因为参与几次打架而受到处分,和他一起玩的三个学业很差、平时跟随他的哥儿们,因为在打架时 

 

   

  

为他大大出手,其中的两位已经被学校开除了。因此,剩下的一个对他若即若离。学校里凡是知道他的老师都认为小明品行恶劣,恶习太多,不可救药,其中的大部分讨厌并且冷落他。不过,学校的一位刘老师对他却很关心,平时会留心他许多。刘老师发现小明资质聪明,成绩中下,而且足球踢的不错;小明很希望自己以后能够出人头地,刘老师建议小明去找学校社会工作者谈谈。情景5: 同理心实训

1.一位案主怒气冲冲地来到社区服务中心,要求立即拿到困难补助。按照惯例,发放困难补助的时间是在5天之后。这位案主呼吸急促、满脸通红、粗言秽语、充满敌意。请示范,工作人员该如何回应?

2.邻居发现吴先生在重重揍他的儿子,便向社区工作人员反映。社区工作人员向吴先生了解情况时,吴先生回答:“我的儿子太调皮了,从来都不听话。我喊他,可他偏要往外跑。他把我所有的东西都翻得乱七八糟,他还毁坏了很多东西。有时,我实在是气愤不过,简直是想杀了他。” 请示范,工作人员如何回应吴先生? 3.年老的案主对工作人员说:“我知道我的孩子很忙,可是我好几年没看到他们了,他们甚至 不打电话。” 请示范,工作人员如何回应案主? 4.案主对工作人员说:“我不知道我先生是否爱我,虽然他说他在乎我,可是他却不注意我,特别是当我们和其他人一起时,有时候,他好像觉得我让他丢脸。” 请示范,工作人员该如何回应案主? 5.案主对工作人员说:“当我十几岁时,我总是想,如果我结婚且有自己的小孩时,我绝不会像我母亲一样吼我的小孩。可是我发现现在我却像我母亲一样,吼我的小孩。” 请示范,工作人员该如何回应案主? 情景6:真诚回应实训

1.社会工作者忘了去会谈,因此对这位案主失约了,而且他第二天才发现,于是他打电话给这位案主。请示范该怎么致歉。2.一位有赌博习惯的案主对工作人员说:“你可不可以借我200元钱呢?我上周借了一个朋友的钱,现在他催着我还,等我有了钱马上就还你。”请示范,如何回应。3.一个临近结案的案主跟工作者说:“真的非常感谢你的帮助,我现在感觉到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为了表达我的感激,我想请你一起吃个饭,好吗?”请示范,如何回应。

4.案主跟工作者说:“我和我的父母之间有很多问题,他们老是觉得我还没有长大,我今年已经24岁了„„”请示范,如何做自我表露回应? 5.案主:“我真不知道如果没有碰到你的话我会变成什么样子,如果没有你在我需要的时候陪伴我,我没有把握我是否也能做到,你让我的生活整个都改变了。” 请示范,工作者如何做自我融入式回应。

下载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复习笔记(九)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复习笔记(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工作实务笔记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 通用社会工作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通用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就是一种用于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是对助人行动之......

    社会工作师中级实务复习要点

    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是军队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优抚安置领域,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以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及其相关人员和系统为工作对象,协助有......

    中级社会工作实务:社区社会工作(最终定稿)

    第十三章社区社会工作一,社区社会工作的特点: 1.社区社会工作的性质是服务,助人活动;2.社区社会工作的手段是社会工作方法;3.社区社会工作的空间是社区;4.社区社会工作的服......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内部资料)

    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内部资料 第一部分 知识点总结及回顾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知识体系图 社工通用过程解析 帮助服务过程中按步骤和计划服务,保证专业性。 第一章社会......

    2017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级)模拟题

    2017《社会工作实务(中级)》考试模拟题 第一题(案例分析题,20分) 案例: 社会工作者在社区调研中发现,一些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存在重重困难,家庭成员不愿意面对现实,长期沉浸在悲伤和......

    中级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

    中级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一) 张女士文化水平不高,在一家大型超市做保洁工作,一天,她在四楼擦玻璃窗,不慎坠楼,从此失去双腿。超市给了一笔数额不多不少的慰问补偿金。丈夫对张女......

    答题技巧社会工作实务中级

    (一)关于案例分析的答题技术 关于案例分析的服务对象的困境分析,主要从服务对象自身(如生理、心理、社会、角色扮演,工作出现问题等),他的家庭关系问题,(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关系......

    2013中级社会工作实务真题

    2013年中级社会工作实务真题及答案 【案例分析题】 1、某社区里老街坊、老邻居多,老党员也不少,邻里关系比较融洽。该社区老龄化程度高,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9.5%。而且,高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