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时间:2019-05-14 15:10: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第一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猫洞民族中学:侯尚丽2013年9月5日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综合与实践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年级有学生60人,男20,女40,大多数学生对品德与社会

这一学科很感兴趣,学生对社会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社会常识和社会生活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体验、尝试调查、“讨论”等方面,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促进良好的品德形 成和社会良好发展,特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

四、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他们的养育之恩,热爱家庭、尊重父母长辈,以恰当的方式孝敬长辈。、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

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 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五、具体措施:

1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

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单元家庭、学校、社区10课时

第一、二周我爱我的家

第三、四周我们的学校

第四、五周我生活的社区

第二单元我在学习中长大8课时

第七周我学会了

第八周向“谁”学

第九周做学习的主人

第十一周 大家都在学

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6课时

第十二周规则在哪里

第十三周规则有什么用

第十四、五周我们给自己定规则

第四单元我的角色与责任6课时

第十六周我是谁

第十七周我的责任

第十八、九周我能做好

第二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 夸夸我自己

第一课

我的自画像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的特点发展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

2、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形成自我认同、自我悦纳的态度。

3、通过自画像制作“明星卡”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教学过程

一、从了解老师开始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没有今天我们的课堂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指说 你们认识我吗想不想和我交朋友要想成为朋友我们首先得互相了解。你们对我有哪些了解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提问教师回答

二、自己眼中的“我”

1过渡 你们对我有了一些了解想不想让我也了解你 同学们之间已经相处两年多了想不想让大家更了解你

2介绍游戏 好下面我们就来玩个游戏好吗这个游戏叫——“猜猜我是谁”。现在我们每位同学都有一张“我的小档案”等会儿我们把自己的外貌特征、爱好、长处都写在上面不过有

一样不能写名字对这一写可就露馅了。我们来看看哪些同学平时对别人了解的比较多能看了介绍立刻就把猜出他是谁。

3师生独立填写《小档案》

4二人小组讨论 我们是不是把自己的特点都写出来了呢我建议啊大家把自己写的拿给一位好朋友看看读给他听听请他给你当当参谋。愿意吗

三、同学眼中的“我” 5 1组建46人小组 2游戏开始师生共同参与 3全班汇报

四、说说你说说我

1畅谈感受激起交流愿望 今天能认识你们这么多好朋友我很高兴。你们高兴吗为什么 那么你们愿不愿意向听课老师夸夸你的同学 夸夸你自己

2角色扮演进行行为指导 真的那好如果我现在就是一位听课老师你们谁愿意来和我交流

3自主活动拓宽展示空间 现在就去向听课老师们夸夸你的同学夸夸你自己吧学生下位与听课老师交流

五、总结 作为你们的朋友我又欣喜地发现你们还有这些优点勇敢大方很有礼貌同学们你们喜欢自己吗你们能不能大声地

告诉自己告诉所有的人谁很棒谁是巨人谁能行 对同学们相信自己喜欢自己力量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建议大家课后去征求同学们的意见看看自己还有哪些不足需要改进这样才能让自己进步得更快才能画出更满意的自画像。附 我 的 小 档 案 1.同学们请你在正确的括号里打 我是女生 扎着辫子。我是男生。在班里我的个子很高。我的个子不高也不矮属于中等。我的个子不太高所以做在前排。我长得比较胖但挺结实。6 我很瘦爸爸妈妈总要我多吃些。告诉你我的视力很好我会继续保护好它。虽然我戴眼镜了但我仍然认真地做眼保健操注意用眼卫生争取让度数不再加深。2.请根据下面的要求在横线上填写。我长得 今天我穿了 我喜欢 我的优点是 其它方面 7

第二课 别人眼中的我教学目标

1、借助他人的评价帮助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

2、帮助学生正确面对他人的意见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

3、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并愿意改正。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激情导入 同学们老师有一件事情想请你帮忙好吗我们认识了这几天你们对我有什么映像你们能不能送给老师几句真诚赞美的话

二、以他人为镜提升自我认识。

1、第一面镜子家长 在小组内交流父母写给自己的话可以大声读也可以交换看。了解自己在父母对自己的期望。

2、第二面镜子同学 a、阅读教材中的活动提示组织学生讨论活动中要注意的事项。b、学生分组开展“who am I”游戏老师参与小组活动。

3、说说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

三、活动拓展

1、说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人可以做我们的镜子。

2、鼓励学生不断以人为鉴完善自己。

第三课 心中有阳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到“天生我材必有用”体验自我实现的愉悦。

2、引导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寻找能发扬自己优势提高自我的生角色。

3、帮助学生制定计划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完善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教学过程

一、亮出我自己 展示“我自信吗”小卡片。老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机会帮助学生“亮出我自己”。小活动黄金广告亮出我自己

二、毛遂自荐 观看“毛遂自荐”的故事 讨论这个故事给大家什么启示 阅读教材这些同学在什么情况下勇敢地亮出自己你喜欢他们吗 你打算从哪些方面尝试、锻炼自己让学生完成书上的小卡片。

三、阳光计划 和自己比进步阅读教材中的故事思考爱因斯坦的板凳做得并不太好但老师为什么还夸奖他呢 说说这学期你哪些方面有进步 你的理想是什么你希望自己哪些方面有

进步 阅读教材中得个案学习男孩的决心和勇气。学生交流怎样才能让计划顺利实施

四、总结号召 自信是我们快乐自信使我们成功希望同学们把自信的秘诀记在心里愿你们的心中充满阳光愿你们的生活充满快乐

第二单元 温暖的家

第一课 温馨的港湾。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解自己名字的来历、诉说长辈对自己无私的关爱等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人员间的亲情激发学生孝敬父母长辈、关心热爱自己的家庭。能初步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导、离不开可爱温馨的家庭。行为与习惯 教育学生作为家庭的一员平时能为家庭出一份力量体现家庭主人翁的精神明白父母长辈操持家务、养育自己很辛苦从而激发自己做个热爱家庭、孝敬长辈的好孩子。知识与技能 了解父母长辈为了创造家庭的温馨所付出的辛劳。知道热爱家庭、孝敬长辈的具体表现并且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

二、重点难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父母长辈无私的关爱体会到家庭无比的温馨、幸福。

三、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1、课件制作。歌曲、录象、照片等

2、学生每人制作一份名字简介卡。每人制作一朵“爱心花”。

3、邀

请4——5位家长参与活动。

4、学生回忆生活中父母长辈的“爱”收集典型事例。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名字的故事“温馨”的感受

1、引入听老师讲名字的故事猜猜她是谁

2、活动 a、学生自由讲解自己名字的故事。好朋友互说、师生互说 b、小记者采访。互问互答

3、小结小朋友们让我们铭记父母长辈们对我们的希望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将来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

二、浓浓的关爱“温馨”的体现 其实有心的小朋友能感受到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我们的家人就是用无声的爱呵护着我们的成长

1、请大家看看这几组感人的画面吧随机播放录象A、下雨天爷爷背我行走。B、生病时爸爸细心照料。C、遇到困难妈妈耐心鼓励。D、做错事奶奶严厉批评。

2、活动学生回忆并诉说自己所经历的往事感受到父母长辈的爱。学生、家长一起上台讲解孩子向长辈送“爱心花”。

3、小结听了刚才那一段段感人的话让我们深切感受到长辈的爱是那么伟大。无论是慈爱还是严爱都能体现一份“温馨”。那么小朋友们老师、家长们让我们一起为自己拥有一个“可爱、温馨的家”而歌唱吧播放歌曲甜蜜的家 师生、家长齐唱

三、承诺的见证“温馨”的港湾 生同学们长辈们的关爱我们牢记在心。我们也是家庭中的一个小主人家庭的“温馨”不仅是长辈们“爱”的体现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付出”。我提议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为长辈为这个“温馨”的家出一份功劳吧

1、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承诺表表决心。

2、活动作一张“承诺留言”卡。播

放音乐

3、小结我相信只要小朋友们照着自己许下的诺言付出与行动与家人互敬、互爱、互勉那么我们的家庭会变得更加“可爱”让家成为我们“温馨的港湾”。

第二课 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让学生感受爸爸妈妈为家庭的温馨付出的辛劳明白家庭的幸福、自己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无私付出。

2、使学生懂得要用行动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为家庭分忧。

3、使学生体验“当家”的辛劳提高自己料理生活的能力。

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建议

这一课是由“妈妈的手”、“我跟爸爸妈妈去上班”、“今天我当家”三个内容组成。这个主题活动主要是让学生感受、体验、感悟爸爸妈妈为了家庭的幸福和营造家庭的温馨付出的辛劳。

教学过程

一妈妈的手

1、同学们记得母亲节与父亲节是哪天吗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和六月的第三个星期

2、揭题妈妈的手。

3、看插图说故事。

4、中央电视台有一个关于家庭美德的广告请学生讲述。

5、记录爸爸妈妈今天为自己和家里做的事。

6、讨论交流你想对爸爸妈妈说些什么想为他们做些什么

二我跟爸爸妈妈去上班

1、看插图讲故事体会人物感情。

2、讨论一爸爸妈妈这么辛苦不去上班了行吗

3、讨论二如何回报爸爸妈妈的辛劳

4、交流你了解自己的父母的工作吗和大家说一下。三今天我当家

1、出示一组对比数据各国少年儿童家务量统计数据 中国12分钟 英国30分钟 法国分钟 韩国42分钟 美国72分钟

2、谈谈这组数据反映了什么情况 12

3、学习制订“今天我当家”计划表 1 出示两个计划表进行比较看哪个安排更合理。2 学生自主制订计划表。制订计划表可以是一天也可以是一天中的某个时间段或某一件事情。3 收集典型计划表交流。4 分组评比每个小组选送一个最佳方案进行示范学习。

4、实践活动完成一篇体验日记记述“当家”活动中发生的有趣的事重点写出体验和感受。

第三课 爸爸妈妈的心我能懂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初步懂得长辈操持家务、养育自己的辛苦要感激、孝敬他们。行为与习惯初步养成尊重、理解、孝敬父母的良好行为习惯。知识与技能学会与父母谈心和撰写爱心留言条。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体验掌握谈心和撰写“爱心留言条”的方法。

教学准备 1课前一周布臵学生在家里观察或向爸爸妈妈了解他们最近有什么烦恼想一 想自己有没有帮助他们的办法 2准备长方形的空白纸条35张 3教师事先调查学生在家里的烦心事并选择性地录制一些内容。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和爸爸妈妈谈心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1小品表演一男生一女生背着书包走在上学的路上。男生很不高兴的样子。女孩跑上去关心地问“什么事不开心”男生边走边沮丧地答“今天早上妈妈不给我签字”。“为什么”“她说我作业做得太慢”。“那你怎么做的”“我就赌气跑出来了”。两人边谈边走向座位女生向全班同学求援“这个问题请大家帮帮忙吧。” 2同学们自由交流后相机揭题与

爸爸妈妈有冲突可以跟他们谈心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心平气和地解决千万不能赌气。

二、再次讨论感悟要领 1出示课本内容“我的心事”听录音 2提向假如你是滔滔你会怎样做 先小组活动进行角色扮演一人当爸爸一人当滔滔父子 14 好好地谈谈心角色可互换。再汇报交流请你把老师当爸爸谈谈你的想法。3你知道爸爸对你有多大的期望吗出示教科书范例《画笔的故事》听录音 4师当年奶奶希望爸爸好好学习这也是爸爸对孩子滔滔的希望啊。

三、合作交流领悟深化 师在家里你有什么心事请你写在小纸条上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人说出自己的心事其他三人帮他出主意可以说说该怎样与父母谈心最后全班交流。

四、活动体验明理导行 1你想成为孝敬之星吗下面我们就要开展这样一次活动首先请大家汇报课前一周的调查情况。学生自由交流调查内容或调查小报告可以展示出来随机选择几个相对集中的问题进行活动例如爸爸老抽烟…… 爸爸、妈妈吵架了 爸爸生病了…… 妈妈下岗了…… 2小组模拟活动各小组白选或自定一个内容分角色进行摸拟表演活动。3选两个小组上台表演 4师总结今天我们通过活动知道了平时在家里要多和父母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对自己的期望也要把自己的一些愿望及时告诉他们做到心灵相通。

第二课时爱心留言条

教学准备 1课前布臵学生回家写一份“爱心留言条”并收集2—3条爸爸妈妈写的爱心留言条。2准备彩笔、尺、空白纸条3-5张。教学过程 15

一、榜样引领学习撰写“爱心留言条” 师与父母沟通孝敬父母的方法除了谈心以外还可以通过书信撰写“爱心留言条”。出示书中的四张“爱心留言条”通过评议知道“爱心留言条”的写法内容可以简单地只写一件事也可以写几件事。格式为先写称呼再写正文内容最后落款包括署名、时间。

二、作品展示初步领悟 1请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写的和收集到的“爱心留言条”读一读评一评议一议改一改。2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汇报并说一说与“爱心留言条”有关的趣事。3师总结看来大家对“爱心留言条”已不陌生它确实是我们家庭生活中的调味剂利用好它会使我们的家庭更温暖。

三、活动体验深化主题

1、比一比看谁的“爱心留言条”写得好。请你根据以下内容写 1小丽的奶奶生病住院了请你代小丽写一份“爱心留言条”。2星期二下午学校要放学晚一点请你中午给爸爸妈妈写一份“爱心留言条”免得他们担心。2比赛开始限时5分钟。3展示同学们的作品评出前八名。4如果有时间还可以设计更新颖、更漂亮的“爱心留言条”别出心裁地把它放在父母能找到又有些意外的地方给他们一份惊喜效果必将出人意料。

四、主题拓展延伸导行 1师其实孝敬父母的方法还有很多谈心、撰写爱心留言条之外还可以怎样做说一句知心话送一张爱心卡画一幅画写一首小诗生活中给父母夹菜、倒茶、让座、捶背、学习上主动自觉与父母一起写爱心日记等都是孝敬父母的好方法。2出示《游子吟》齐声吟诵。议一议哪一句最能表达对父母的敬爱之情请摘抄下来。

第三单元 我爱我们的学校

第一课 说说我们的学校

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自己的学校认识学校的主要设施及其作用。

2、初步了解一些不同类型的学校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进对学校的认识和对未来学校的憧憬。

3、结合自己的学校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增强对学校的亲切感。

4、通过口述学校的情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5、通过设计、绘制校园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绘画能力、创新意识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增强对学校的亲切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疑点如何更好的让学生热爱自己的学校。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具准备 学生自备笔记本、小卡片等按自己喜欢的方法与喜欢的同学自由组合小组进行“熟悉我们的学校”为主题的参观调查访查活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板书课题说说我们的学校

二、小组梳理材料

1、大家深入调查取得了关于学校的第一手材料。现在请各小组认真梳理材料准备发言内容安排好材料展示次序。并推选一人作代表发言其它同学补充完善。

2、小组交流、梳理材料。

三、小组汇报 一小组汇报活动内容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同学们你们小组主要进行了什么样的活动愿意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吗 17 小结大家从各方面对自己的学校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我相信各小组的同学一定能够把学校的情况向同学们介绍明白。二小组汇报说说我们自己的学校。我们的学校到底是什么样的哪个组的同学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具体的介绍 我们参观小组用“导游”的形式结合观看“学校平面图”来引导大家参观我们的学校…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三 年 级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

三年级

第三篇:品德与社会三年级教学计划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教学计划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教学计划1

1、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为依据和原则,树立以人为本、培养能力的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方法,积极营造“和谐、平等、轻松”的教学氛围,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养成,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学生长期的健康成长。

2、现状分析

(1)四年级学情分析

本年级共有150名新入学儿童,他们个个活泼可爱,天真烂漫。他们懂礼貌,文明习惯较好;经第一天培训后发现,绝大多数孩子不仅识字量大,而且非常乐于助人,理解能力也较强。学生是非常喜欢《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但由于家长对它不够了解,所以重视不够,这样影响了一些家庭作业的完成,以及一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本课程的学习也会受到影响。教师力争减少一些负影响,努力提高活动质量,提高课堂效率。相信在品社课上,他们会认真听课,收获更多的好习惯及更好的品德行为。期待他们的进步!

(2)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本教材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由三个单元组成。教科书在设计上力求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贴近现实社会,将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儿童的社会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第一单元《我们在一起》第二单元《成长不烦恼》第三单元《聪明的消费者》,各单元的设计围绕课程标准的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本教材以学生生活为主线,设置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主题,体现教科书内容的生活化和综合性。主要有学生的家庭,学校和社区生活的内容,家乡,世界的民族风情,习俗和传统节日等内容,让学生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有利于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的和谐发展。

3、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一单元我们在一起

第二单元成长不烦恼

第三单元聪明的消费者

4、教学工作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上、勤劳朴素的态度。

2、爱亲敬长,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崇尚公平与公正。

4、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

5、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与方法

1、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

2、初步认识自我,掌握一些调整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方法。

3、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他人的心情和需要,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集体生活。

4、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5、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能够选用恰当的工具和方法分析、说明问题。

(三)知识

1、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懂得规则、法律对于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3、知道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了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

4、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了解一些我国历史常识,知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了解影响我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5、初步了解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事件,知道不同环境下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懂得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5、保障措施

1、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激发学生喜爱艺术,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欲望

3、改进学习、教学方法,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研究“教”和“学”的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巩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逐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教学计划2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会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共设计了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来自社会的爱)。

这四个单元教育主题是:第一单元主要是在爱的阳光下;第二单元主要是我们共欢乐;第三单元主要是生活不能没有他们;第四单元主要是寻路和行路。

三、教材重点难点

“寻路和行路”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安全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校外探路出发,激发学生对出行有很大的学问认识,最后落实到保护自己的安全教育。

四、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家人爱的关怀下,懂得爸爸、妈妈的艰辛,以达到关爱社会。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理解感谢他人。

4、初步了解个人外出要注意些什么,初步学看平面图,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懂得爱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六、教学进度

周次 日期 教学进度 备注

1 2.25——2.26 1、家人的爱(第一单元) 1课时

2 2.29——3.4 1、家人的爱(第一单元) 3课时

3 3.7——3.11 活动天地:为家人做事 3课时

4 3.14——3.18 2、读懂爸爸妈妈的心 3课时

5 3.21——3.25 活动天地:有话大家说 3课时

6 3.28——4.1 3、来自社会的爱 3课时

7 4.5——4.8 听听老师的心里话 3课时

8 4.11——4.15 1、不一样的你我他(第二单元) 3课时

9 4.18——4.22 我们一起来作画 3课时

10 4.25——4.29 2、换个角度想一想 3课时

11 5.3——5.6 3、分享快乐 3课时

12 5.9——5.13 1、我们的生活需要谁(第三单元) 3课时

13 5.16——5.20 2、阿姨叔叔辛苦了 3课时

14 5.23——5.27 3、说声谢谢 3课时

15 5.30——6.3 1、学看平面图(第四单元) 3课时

16 6.6——6.10 2、校外探路 3课时

17 6.13——6.17 3、出行的学问 3课时

18 6.20——6.24 期末复习3课时

19 6.27——7.1 期末复习3课时

20 7.4——7.6 考试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教学计划3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全面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入开展教学教研活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着力提升教学水平和教研水平,为学校的持续发展不懈努力。

二、学生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校三年级共两个班级。各班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三、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在成长。在这一教育主题统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共设计了七个单元教育主题:

1、我和我的同学;

2、我要安全地成长;

3、我的成长与家庭;

4、我的邻里生活;

5、我的成长与学校;

6、我的成长与他人;

7、家乡哺育了我。

这七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本册教材由后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主要是有关邻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是学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单元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关系的教育;第四单元主要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我的成长与他人”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出发,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护上。

四、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必备的知识,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6、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教学计划4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会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共设计了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来自社会的爱)。

这四个单元教育主题是:第一单元主要是在爱的阳光下;第二单元主要是我们共欢乐;第三单元主要是生活不能没有他们;第四单元主要是寻路和行路。

三、教材重点难点

“寻路和行路”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安全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校外探路出发,激发学生对出行有很大的学问认识,最后落实到保护自己的安全教育。

四、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家人爱的关怀下,懂得爸爸、妈妈的艰辛,以达到关爱社会。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理解感谢他人。

4、初步了解个人外出要注意些什么,初步学看平面图,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懂得爱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六、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教时

1

我的领里生活(第一单元)

2

2

1.邻居家的小伙伴,《1》

2

3

2、不给邻居添麻烦《7》

2

4

3快乐的领里生活《13》

2

5

4快了的童年

2

6

5听听老师的心里话

2

7

1、我的成长与学校(第二单元)

8

为了介绍我们的学校

2

9

2、我是教室美容师

1

10

3、我送老师一朵花

2

11

我的成长与他人(第三单元

12

我的劳动感受

2

13

有多少人为了我

2

14

不说话的朋友

2

15

家乡哺育了我i第四单元

16

我的家乡在哪里

2

17

请到我的家乡来

2

18

期末复习考试2

2

2

3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教学计划5

一、学生基本情况

本班共有36个学生,全体学生都活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学校生活充满激情,对各科文化课学习非常投入。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知识面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开展积极有益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二、教材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面向广阔的生活空间,体现学习活动在时间、空间上的开发性,重视实际生活中现实性、情感性、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教材形式活泼,富有童趣。它版面新颖,图文并茂,充分运用图画、照片、学生作品等多种形式,并采用对话,富有亲切感。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三、教学要求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生活中要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教育学生文明礼貌、诚实守信、有爱宽容、公平公正、关心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与集体生活。

4、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5、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6.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互相依存关系,了解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7.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四、具体措施

1、积极转变观念,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

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努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帮助学生去体念,去探究。

3、充实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切感。

4、拓展教学空间,创造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念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5、采用电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教学计划6

一、新课程标准要求

1、《品德与社会》的内容标准由6个主题构成,即: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走近世界。这种主题式框架是各国设计综合课时常采用的,也被称为“同心圆扩大”的框架。

2、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多样的教学活动,既将学生的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同时也将形成新的经验作为学习的目标。

3、按照综合主题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为体现课程的综合性,有机整合各门课程内容的构建思路,内容标准的各部分和各条均不是按照学科体系和知识点呈现的。每一条标准中,都尽可能地体现出知识学习,情感态度和行为能力养成融为一体的课程理念。

4、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的意义。只有根据具体的学生背景、区域、学校特点和条件,将多种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5、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思想。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内容标准基本上采用了主体表述的方式,并以行为化的表述呈现。

二、教材设计思路

1、以儿童与自我、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展开,每一个人都在与自我、自然和社会的互动中谋求成长和发展,自我、自然和社会在每一个人身上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三对关系。其核心是儿童,侧重与儿童发展的课程设计则关注儿童的身心特征,设计出的课程符合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充分贯彻了儿童设计课程的理念。

2、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设计的健康安全地生活,积极愉快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品德与社会是集思品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和科学教育于一身的课程,这四种教育需要在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中有明确而具体的反映。健康安全地生活侧重反映了生活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侧重反映了社会教育和品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侧重地反映了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三、教学理念及建议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四)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五)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教学活动设计

我在成长:

1、开展“把各种有趣的一分钟记录下来,说说自己的感想”等活动。设计自己的学习时间表。

2、结合实例,举行把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收入自己的锦囊的活动。

3、试着每天把自己的新发现记下来。

4、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

我与家庭:

1、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选择一些自己可以承担的家务劳动,坚持去做。

2、学会认识安全标志,保护自己。

3、模拟情境,和同学、老师一起演习生活中遇到过危险时应该怎样自护自救。看谁反应快,办法多。

4、建立自己的安全卡。

我与同学:

1、为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和最喜欢的朋友设计小卡片,向他表达你的情谊。

2、可以讲述同学们互相关心的事例和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针对同学中常出现的磨擦和冲突,设置情景,讨论解决的办法。

3、把你和朋友之间难忘的事情记录下来,把你们的纪念物收藏起来,让友情的芳香留在你们的记忆里。

我的家乡:

1、想办法解开这些谜,找到这些“看不见的手”,了解他们是怎样工作的。

2、帮助铅笔和米粒找到“妈妈”,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说说找妈妈的感想。

3、家乡的打工者带着技术、资金回来了,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打算,试着说说你的想法。给在外地打工的亲人写一封信。

4、采访身边的打工者,写下自己的采访记录。

5、寻找身边的做出了一定成绩的人物,了解他们的事迹,自己制作一张“状元榜”。

我与社会: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了解各民族的饮食习惯和特色食品。

2、选择你喜欢的可行的方式收集资料,了解各民族的服饰特点。

3、了解一些民族的传统节日、特别的庆祝方式和来历,把收集的资料与大家一起交流。

五、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一)评价方式: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二)本课程倡导的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2、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3、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4、学生互评。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5、作品评价。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

6、个案分析。教师针对某一学生学习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它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

六、课时安排

1我学习,我快乐10课时

2家庭因我更美丽课时

3共享友爱阳光()课时

4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课时

5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课时

共计:()课时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教学计划7

一、学生情况分析:

从整体情况来看,九年级一班学生英语还算不错,优生较多,但后进生也较多,导致两极分化严重。由于这个班是我一直带出来的,所以学生学习情况和学生性格都比较理解,这样更容易调整教学方法,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所以,上课课堂纪律很好,学生学习也较积极主动,基本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有一部分男生比较懒散,学习不太主动,书写很差,希望在这最后一年初中生活中,有所改变。

二、教材分析:

九年级英语采用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是改版后的第一次使用。九年级共安排有十五个单元,上学期完成十个单元。各单元话题灵活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本册书将学习的一些语法知识点有:被动语态,虚拟语气,情态动词,定语从句,短语动词,过去完成时等。同时每个单元都增加了文化背景知识和学习策略,并增加了任务型学习成分与语篇输入,提供了一篇具有跨文化内容的阅读文章及相关的练习,用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九年级英语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目标英语,本册书依然是分为SectionA、SectionB、Self-check,其中A部分为新课呈现,B部分为拓展延伸,教材编排有以下目的:

1、要使学生受到听、说、读、写、英语的训练,掌握最基础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以及培养初步援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外语学习习惯,掌握学习外语的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打下扎实的基础。

2、使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性

3、培养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三、本学期的指导思想:

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目标设计以学生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即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

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总之,让学生在使用英语中学习英语,让学生成为GoodUser而不仅仅是Learner。让英语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最实用的工具而非累赘,让他们在使用和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体味到轻松和成功的快乐,而不是无尽的担忧和恐惧。

四、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

根据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通过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寓教于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外语学习习惯,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教材为载体,密切结合教材,在课堂上努力创设各种情景夯实语言知识及语言技能,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记忆、观察、思维及想象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五、教学措施:

1、依据学生基本情况,逐步激励学生对英语产生学习兴趣。

2、重视课堂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

3、有意识培养学生听力、表述、朗读、书写和作业的基本能力。

4、重视思维过程系统编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点面结合,逐步扩展,循环往现,以加深影响。

六、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设想:

1、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对学生进行运用英语能力的培养,力争人人都有进步;

2、对学生因材实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力争让不同学生全面发展;

3、采用“任务型”活动教学,鼓励学生参与体验与交流,力争让学生增强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4、充分利用课堂作业与课外作业,严格要求学生抓好落实,强化所学,力争让每位学生皆有所获。

七、渗透德育的总体构想:

1、认真钻研教材和课标,利用备课组的集体智慧精心备课,明确每堂课的基础内容和拓展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做到上好每一堂课。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加强直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课后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学情,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以利于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4、在课堂上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如英语演讲比赛、单词听写比赛、朗读比赛、英语句子接龙比赛、唱英文歌曲等。

5、课后加强个别辅导与答疑,做好培优补差。

6、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

八、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第三周:开学初教学准备工作Unit1-Unit2

第四周-第五周:Unit3-Unit4

第六周:国庆节假期

第七周:Unit5

第八周—第十周:Unit6-Unit7迎接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第十二周:Unit8-Unit9

第十三周—第十四周:Unit10

每十五周—第十七周:Unit11-Unit12

第十八周—第十九周:ReviewUnit1-Unit10复习迎接期末考试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教学计划8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绝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参加了少先队组织,班上班风好,学风好,在去年的期末考查中,合格率100%,但也有几个学生,组织纪律涣散,上课时能勉强遵守课堂纪律,课余时间就不能自觉了,本学期得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

二、教材分析:

课程是在中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进度:

本册教材共三个单元,计十三课。课时安排为每周两课时。

第一单元认识我自己

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周次时间

1、两年来的变化(2课时)第二周

2、我的优点和不足(2课时)第三周

3、我的兴趣和特长(2课时)第四周

4、相信我能行(2课时)第五周

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单元我爱我家

5、说说我的家

6、我是怎样长大的

7、爸爸妈妈真辛苦法制教育:了解环境卫生法规规范自身行为

8、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9、共建文明家庭第三单元我们的班集体

10、说说我们班法制教育:了解环境卫生法规规范自身行为

11、同学友谊要珍惜

12、我们应该这样学

13、团结合作才能赢法制教育:课题四:用火安全

课时)2课时)2课时)2课时)1

课时)2课时)(2课时)(2课时)1

课时)2课时)(2课时)(2课时)(1课时)第六周

第七周第八周第九周

第十周

第十一周第十二周

第十三周

第十四周

第十五周第十六周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3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教学计划9

一、学生知识能力习惯态度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本册共包含三个单元:

说说我们的社区生活、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看看我们周围的商店。

三、教学目的任务: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四、教材重点难点重点:

“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出发,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护上。

五、主要措施:

1、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3、精心准备,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内外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教学计划10

新的学期开始了,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良性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社会性的良性发展,特制定本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有学生50名,其中三(1)班有23名,三(2)班有27名,年龄大多在9-10岁。课堂上他们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他们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注意与三年级上册教材相衔接,在内容上共设计了三个主题单元。在学生对自己学校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从“让校园更美丽”入手,培养他们爱校护校的精神。根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在这一单元中,还贯穿了学习辨方向和学画平面图的基本知识面。然后将学生的视角由学校扩展到社区,开始引导他们认识了解一个更大的社会生活环境—温馨的社区生活。最后安排了“热爱自然,珍爱生命”这一主题单元。

第一单元“让校园更美丽”。在学生认识了解学校生活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爱护学校环境、保护学校设施的思想品德教育,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平面图的知识,让学生画画自己生活的学校,对学校的位置和环境有所认识,并进一步让学生画画上学的路线图。读图、识图和画图是人们生活中一个基本的生活技能,人们常说“一张地图在手,走遍天下不愁。”地图知识技能在生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小学中开展地图知识的学习,是为学生的未来生存做准备。教材编写从学习辨别方向开始,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平面图、学画平面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掌握画平面图的基本技巧,并有游戏中能够灵活运用。教材编排了“为校园画张像”、“学画平面图”“我们学习的场所”和“我为学校添‘绿色’”四个主题内容。每一个主题的学习,教师都要结合教材注意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渗透。

每二单元“温馨的社区生活”。主要通过对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认识,让学生了解社区的发展、变化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社区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事物,学生或多或少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到社区参观、调查、访问等活动,让学生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有所了解,认识社区里为大家服务的人们,引导学生尊重他们的劳动。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社区的文化、体育、教育、环境保护、社会捐助、关爱弱势群体等活动,从小做文明的社区一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引导学生为自己生活的社区建设献计献策。教材编排了“幸福生活的地方”、“多彩的社区活动”、“文明的社区生活”、“感谢社区服务者”、“愿我们的社区更美好”五个主题内容。

第三单元“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大自然养育了人类和自然灾害惩罚人类两个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同时对学生进行在自然灾害来临时的自我保护教育。针对近年来逐年上升的火灾和一些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不玩火,居家、学校、外出都要避免火灾的发生;一旦遇到火灾,要懂得逃生的办法和基本知识,尽可能地保护自己,减少生命损伤,学会大家在一起互助和互救。火灾大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水灾和地震大多是自然灾害,在自然灾害面前,引导学生不要惊慌失措,要学会自救与互救的方法。教材编排了“认识自然”、“当灾害来临时”、“防止火灾”、“模拟游戏——争取生存时间”四个主题内容。

三、教材目标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一)、情感态度目标:

1、激发学生对辨别方向,学画平面图、路线图的兴趣,体会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培养良好的看图、读图、用图的方法和习惯。加深对学习环境的了解,更加热爱学校的设施,热爱和保护学习环境。培养乐于合作、认真做事的精神。

2、通过让学生了解周围环境、周围不同人的劳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通过学生对社区公益活动的了解和参与,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对弱势人群有同情心和爱心,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弱势人群。自觉遵守、维护公共秩序,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通过为社区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的建设,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和公民责任感。

3、感悟是大自然养育了人类,要爱护、保护、善待大自然,初步认识自然灾害既是客观存在,又与人类的行为密切相关。形成初步的安全意识;珍爱自己的生命,养成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的态度;形成自我保护意识,能够体会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

(二)、能力目标:

1、提高辨别方向的能力,训练动手操作(画平面图、路线图)的能力,读图、识图和用图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通过了解周围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能力,对不同社区环境的比较能力。通过学生观察、了解、访问身边的劳动者,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语言表达能力,在公共场所中对一些人的不良表现做出自己的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

3、学会遇到意外时,自我保护、自我救助的访求,提高自我生存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分享、交流,提高收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1、了解和初步掌握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学会画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并能初步运用平面图和路线图。

2、通过观察、了解、访问等活动,学习进行社会调查,并能够了解周围生活的环境和各种设施,懂得周围环境、不同人的劳动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知道尊重并感谢劳动者。懂得自己对社会有一定的责任。懂得关心弱势群体。知道遵守文明公约。知道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能够自觉爱护公共设施,在公共场所遵守公共秩序。通过“愿我们的社区更美好”的活动,使学生知道美化社区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3、知道火灾的一些基本常识;了解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性;懂得灾害来临时自我保护和互助的方法。

四、本学期的教学重难点和奋斗目标

1、教学重难点:了解和初步掌握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学会画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并能初步运用平面图和路线图。知道火灾的一些基本常识;了解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性;懂得灾害来临时自我保护和互助的方法。

2、奋斗目标:通过学习、实践体验、探究活动,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的融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主题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社会性的良性发展。

五、突破重点,难点的具体措施

1、全面准确地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思品课和社会课,也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该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创造性使用教材过程中的依据是什么?课程标准。

2、大胆选择、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教学中应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社会参与,重视学生生活圈的逐渐扩大,注重社会性意义的发掘,如:民族文化、社会风俗伦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整合。随着活动形式逐渐复杂,涉猎的范围慢慢扩大,文本资源、社会信息、考察采访资料等要综合运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并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养成好习惯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应成为品德与社会的有效课程资源。教师本身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也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3、综合组织多种活动。

情感在活动中萌发,课堂在活动中生成。养成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性情的陶冶是离不开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活动的。活动使一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仿佛嫩芽无声无息破土而出。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动的范例,如编剧本,角色扮演、小记者采访等,然而教学总是处在一种流动的状态,时刻挑战教师的智慧。使活动更适合自己班级的学生,使活动更具操作性,及时调控活动进程等都是值得教者深思的。

4、引导学生去进行角色转换。

当前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过多,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弱,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而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基础,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础。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多进行一些生活体验,并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在根据不同的场合很好地进行着角色转换,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要注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提高学生的认识。

5、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

发展性教学评价关注人的发展过程,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六、专题研究计划

根据本学期的教学重点特制定本学期教学专题研究计划如下:

主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方法:

1、引导学生不玩火,居家、学校、外出都要避免火灾的发生。

2、教育学生多掌握一些自然灾害的自救和互救知识。

七、尖子生的培养和学困生的转化

1、学困生的转化

我班品德与社会方面的学困生有:程铭静、张萧、陈培高。主要原因是理解能力差,记得慢。转化措施如下:(1)因材施教,课上提一些适合他们回答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体能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2)课下安排学习组长帮助他们。

2、尖子生的培养

(1)重点培养,课上除完成课堂作业外,给他们安排一些有难度的题目练习。

(2)隔周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比赛活动,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

八、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让校园更美丽 10课时

第二单元 温馨的社区生活 12课时

第三单元 热爱自然,珍爱生命 8课时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教学计划11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由后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主要是有关邻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是学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单元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关系的教育;第四单元主要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总目标: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四、教学重难点

“我的成长与他人”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出发,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护上。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必备的知识,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要让班上所有学生都有参与教学过程的平等机会。学生的平等参与不仅是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理重要的是为使他们都感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的期望。

4、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发展的资源。根据学生需要的差异考虑教学资源的分配,为所有孩子的发展提供他所需要的教育服务。

5、尊重学生的理性思考,特别是在涉及个人体验与判断的问题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把握“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把既定结论强加于学生。

6、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7、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8、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教学计划12

一、教学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学科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主要内容:

1、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加深对共产党的热爱。

2、了解交通发展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

3、要学生明白,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以及它所带来的生活的变化,这些虽然学生并不注意,但是确确实实能感受得到的。

4、了解我国的经济开放的政策、历程,以及现在世界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些国际组织。

三、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有着非常强的社会性。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逐步扩大学生的生活领域,结合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组织教学内容。它的综合性非常强。涉及的教学内容的要素是综合的,涉及的社会领域是复杂的,交叉的。同样的内容后续年段重复出现,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1)学会为别人着想,与邻居和睦相处。

(2)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3)从小养成合理、文明消费的习惯。

四、学生情况分析

中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三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五、教学措施:

(一)、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朗及其合作者认为: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背景”大部分是指实际生活或者模拟的实际生活。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好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二)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品社课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把社会生活化,把社会知识实际化,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社会与生活紧密联系,还使学生应用社会中学到得知识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教学计划13

一.班级情况分析: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会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共设计了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来自社会的爱)。 这四个单元教育主题是:第一单元主要是在爱的阳光下;第二单元主要是我们共欢乐;第三单元主要是生活不能没有他们;第四单元主要是寻路和行路。

三、教材重点难点:“寻路和行路”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安全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校外探路出发,激发学生对出行有很大的学问认识,最后落实到保护自己的安全教育。

四、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家人爱的关怀下,懂得爸爸、妈妈的艰辛,以达到关爱社会。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理解感谢他人。

4、初步了解个人外出要注意些什么,初步学看平面图,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懂得爱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教学计划14

一、年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投入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目的要求。

1、通过“说说我自己”的学习,引导学生对自己能够有一个比较初步的正确的认识。正确对待自己的兴趣爱好,建立自己的信心,做事情能够持之以恒。

2、通过“我与家庭”,的学习,主要让学生认识自己生活的家庭成员,引导他们尊重家长,与家庭成员搞好关系。要经常与家长沟通,要和邻里和睦相处,搞好关系,要注意保护自己。做一个聪明让人喜爱的孩子。

3、通过“安全生活每一天”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了解有关学校的学习常识与规则,使他们具有一定的集体观念,礼让精神,互助精神,引导学生尊敬师长,关心集体,爱护同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重点难点。

1、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生活,适应社会,为他们逐步具备参与现代生活的能力,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2、通过学习、实践体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念,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进行创造的潜能。

3、将品德、行为规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主题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社会性获得良好发展。

难点:

注意教材内容和多种教学活动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四、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我的家

1.人人都有自己的家3课时

2.我爱我的家3课时

第二单元我学习和生活的地方

1我们的学校3课时

2.我生活的社区3课时

第三单元我在生活中长大

1.我成长,我快乐3课时

2.做生活的小主人3课时

第四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

1、规则在哪里3课时

2、规则有什么用3课时

3、我们给自己定规则3课时

期末复习、考试3课时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教学计划15

新的学期开始了,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良性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社会性的良性发展,特制定本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课堂上他们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他们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注意与三年级上册教材相衔接,在内容上共设计了三个主题单元。在学生对自己学校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从“让校园更美丽”入手,培养他们爱校护校的精神。根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在这一单元中,还贯穿了学习辨方向和学画平面图的基本知识面。然后将学生的视角由学校扩展到社区,开始引导他们认识了解一个更大的社会生活环境—温馨的社区生活。最后安排了“热爱自然,珍爱生命”这一主题单元。

第一单元“让校园更美丽”。在学生认识了解学校生活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爱护学校环境、保护学校设施的思想品德教育,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平面图的知识,让学生画画自己生活的学校,对学校的位置和环境有所认识,并进一步让学生画画上学的路线图。读图、识图和画图是人们生活中一个基本的生活技能,人们常说“一张地图在手,走遍天下不愁。”地图知识技能在生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小学中开展地图知识的学习,是为学生的未来生存做准备。教材编写从学习辨别方向开始,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平面图、学画平面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掌握画平面图的基本技巧,并有游戏中能够灵活运用。教材编排了“为校园画张像”、“学画平面图”“我们学习的场所”和“我为学校添‘绿色’”四个主题内容。每一个主题的学习,教师都要结合教材注意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渗透。

每二单元“温馨的社区生活”。主要通过对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认识,让学生了解社区的发展、变化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社区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事物,学生或多或少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到社区参观、调查、访问等活动,让学生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有所了解,认识社区里为大家服务的人们,引导学生尊重他们的劳动。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社区的文化、体育、教育、环境保护、社会捐助、关爱弱势群体等活动,从小做文明的社区一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引导学生为自己生活的社区建设献计献策。教材编排了“幸福生活的地方”、“多彩的社区活动”、“文明的社区生活”、“感谢社区服务者”、“愿我们的社区更美好”五个主题内容。

第三单元“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大自然养育了人类和自然灾害惩罚人类两个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同时对学生进行在自然灾害来临时的自我保护教育。针对近年来逐年上升的火灾和一些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不玩火,居家、学校、外出都要避免火灾的发生;一旦遇到火灾,要懂得逃生的办法和基本知识,尽可能地保护自己,减少生命损伤,学会大家在一起互助和互救。火灾大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水灾和地震大多是自然灾害,在自然灾害面前,引导学生不要惊慌失措,要学会自救与互救的方法。教材编排了“认识自然”、“当灾害来临时”、“防止火灾”、“模拟游戏——争取生存时间”四个主题内容。

三、教材目标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一)情感态度目标:

1。激发学生对辨别方向,学画平面图、路线图的兴趣,体会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培养良好的看图、读图、用图的方法和习惯。加深对学习环境的了解,更加热爱学校的设施,热爱和保护学习环境。培养乐于合作、认真做事的精神。

2。通过让学生了解周围环境、周围不同人的劳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通过学生对社区公益活动的了解和参与,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对弱势人群有同情心和爱心,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弱势人群。自觉遵守、维护公共秩序,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通过为社区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的建设,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和公民责任感。

3。感悟是大自然养育了人类,要爱护、保护、善待大自然,初步认识自然灾害既是客观存在,又与人类的行为密切相关。形成初步的安全意识;珍爱自己的生命,养成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的态度;形成自我保护意识,能够体会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

(二)能力目标:

1。提高辨别方向的能力,训练动手操作(画平面图、路线图)的能力,读图、识图和用图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通过了解周围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能力,对不同社区环境的比较能力。通过学生观察、了解、访问身边的劳动者,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语言表达能力,在公共场所中对一些人的不良表现做出自己的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

3。学会遇到意外时,自我保护、自我救助的访求,提高自我生存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分享、交流,提高收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1。了解和初步掌握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学会画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并能初步运用平面图和路线图。

2。通过观察、了解、访问等活动,学习进行社会调查,并能够了解周围生活的环境和各种设施,懂得周围环境、不同人的劳动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知道尊重并感谢劳动者。懂得自己对社会有一定的责任。懂得关心弱势群体。知道遵守文明公约。知道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能够自觉爱护公共设施,在公共场所遵守公共秩序。通过“愿我们的社区更美好”的活动,使学生知道美化社区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3。知道火灾的一些基本常识;了解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性;懂得灾害来临时自我保护和互助的方法。

四、本学期的教学重难点和奋斗目标

1。教学重难点:了解和初步掌握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学会画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并能初步运用平面图和路线图。知道火灾的一些基本常识;了解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性;懂得灾害来临时自我保护和互助的方法。

2。奋斗目标:通过学习、实践体验、探究活动,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的融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主题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社会性的良性发展。

五、突破重点,难点的具体措施

1。全面准确地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思品课和社会课,也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该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创造性使用教材过程中的依据是什么?课程标准。

2。大胆选择、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教学中应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社会参与,重视学生生活圈的逐渐扩大,注重社会性意义的发掘,如:民族文化、社会风俗伦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整合。随着活动形式逐渐复杂,涉猎的范围慢慢扩大,文本资源、社会信息、考察采访资料等要综合运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并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养成好习惯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应成为品德与社会的有效课程资源。教师本身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也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3。综合组织多种活动。

情感在活动中萌发,课堂在活动中生成。养成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性情的陶冶是离不开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活动的。活动使一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仿佛嫩芽无声无息破土而出。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动的范例,如编剧本,角色扮演、小记者采访等,然而教学总是处在一种流动的状态,时刻挑战教师的智慧。使活动更适合自己班级的学生,使活动更具操作性,及时调控活动进程等都是值得教者深思的。

4。引导学生去进行角色转换。

当前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过多,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弱,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而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基础,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础。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多进行一些生活体验,并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在根据不同的场合很好地进行着角色转换,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要注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提高学生的认识。

5。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

发展性教学评价关注人的发展过程,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第四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课时安排

一周两课,其间也可安排一些劳动、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一、学生知识能力习惯态度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本册共包含三个单元:

说说我们的社区生活、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看看我们周围的商店。

三、教学目的任务: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四、教材重点难点重点:

“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出发,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护上。

五、主要措施:

1、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3、精心准备,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内外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4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共有9人,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的结果不仅包括知识的获得、认知水平的提高,也包括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这学期将继续教育学生既要学会做人,又要学会做事,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启迪下学做事。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的成长。在这一教育主题下,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

本册由四个单元构成。第一单元主要是有关邻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是学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单元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关系的教育;第四单元主要是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三、教学进度。

本学期以16周计算,每周2课时,全计32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周次

第一单元 我的邻里生活

8课时

1—4

第二单元 我的成长与学校

8课时

5—8

第三单元 我的成长与他人

8课时

9—12

第四单元 家乡哺育了我

8课时

13—16

四、教学措施。

1、从人道的角度出了,尊重儿童的差异与感受。如:在涉及到家庭、父母、亲情的教学时,要考虑自己班上是否有离异家庭,怎样做才能使部分学生的自尊不受到伤害。

2、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要让班上所有学生都有参与教学过程的平等机会。学生的平等参与不仅是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理重要的是为使他们都感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的期望。

3、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发展的资源。根据学生需要的差异考虑教学资源的分配,为所有孩子的发展提供他所需要的教育服务。

4、尊重学生的理性思考,特别是在涉及个人体验与判断的问题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把握“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把既定结论强加于学生。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5

一、指导思想:

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为指导,着重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为主,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意教育,情感教育,感恩教育,使孩子们形成开朗自信大方宽容有爱心,有理想,有目标的合格小学生。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浅显的认识,养成了的好的习惯,社会生活范围的,认识社会和品德的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学生乐于本课程的学习,能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三、教材分析:

本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让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发展自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习惯,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道德判别能力,为成长为具备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四、教学目标:

1、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个人的权利和义务,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懂得规则、法律社会公共生活的意义。

3、尝试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的判断和选择。

4、学生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五、教学方法:

1、把握课程,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多种教学活动,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学生已经验,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有机起来,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6

新的学期开始了,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良性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社会性的良性发展,特制定本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课堂上他们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他们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注意与三年级上册教材相衔接,在内容上共设计了三个主题单元。在学生对自己学校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从“让校园更美丽”入手,培养他们爱校护校的精神。根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在这一单元中,还贯穿了学习辨方向和学画平面图的基本知识面。然后将学生的视角由学校扩展到社区,开始引导他们认识了解一个更大的社会生活环境—温馨的社区生活。最后安排了“热爱自然,珍爱生命”这一主题单元。

第一单元“让校园更美丽”。在学生认识了解学校生活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爱护学校环境、保护学校设施的思想品德教育,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平面图的知识,让学生画画自己生活的学校,对学校的位置和环境有所认识,并进一步让学生画画上学的路线图。读图、识图和画图是人们生活中一个基本的生活技能,人们常说“一张地图在手,走遍天下不愁。”地图知识技能在生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小学中开展地图知识的学习,是为学生的未来生存做准备。教材编写从学习辨别方向开始,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平面图、学画平面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掌握画平面图的基本技巧,并有游戏中能够灵活运用。教材编排了“为校园画张像”、“学画平面图”“我们学习的场所”和“我为学校添‘绿色’”四个主题内容。每一个主题的学习,教师都要结合教材注意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渗透。

每二单元“温馨的社区生活”。主要通过对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认识,让学生了解社区的发展、变化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社区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事物,学生或多或少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到社区参观、调查、访问等活动,让学生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有所了解,认识社区里为大家服务的人们,引导学生尊重他们的劳动。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社区的文化、体育、教育、环境保护、社会捐助、关爱弱势群体等活动,从小做文明的社区一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引导学生为自己生活的社区建设献计献策。教材编排了“幸福生活的地方”、“多彩的社区活动”、“文明的社区生活”、“感谢社区服务者”、“愿我们的社区更美好”五个主题内容。

第三单元“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大自然养育了人类和自然灾害惩罚人类两个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同时对学生进行在自然灾害来临时的自我保护教育。针对近年来逐年上升的火灾和一些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不玩火,居家、学校、外出都要避免火灾的发生;一旦遇到火灾,要懂得逃生的办法和基本知识,尽可能地保护自己,减少生命损伤,学会大家在一起互助和互救。火灾大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水灾和地震大多是自然灾害,在自然灾害面前,引导学生不要惊慌失措,要学会自救与互救的方法。教材编排了“认识自然”、“当灾害来临时”、“防止火灾”、“模拟游戏——争取生存时间”四个主题内容。

三、教材目标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一)情感态度目标:

1。激发学生对辨别方向,学画平面图、路线图的兴趣,体会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培养良好的看图、读图、用图的方法和习惯。加深对学习环境的了解,更加热爱学校的设施,热爱和保护学习环境。培养乐于合作、认真做事的精神。

2。通过让学生了解周围环境、周围不同人的劳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通过学生对社区公益活动的了解和参与,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对弱势人群有同情心和爱心,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弱势人群。自觉遵守、维护公共秩序,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通过为社区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的建设,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和公民责任感。

3。感悟是大自然养育了人类,要爱护、保护、善待大自然,初步认识自然灾害既是客观存在,又与人类的行为密切相关。形成初步的安全意识;珍爱自己的生命,养成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的态度;形成自我保护意识,能够体会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

(二)能力目标:

1。提高辨别方向的能力,训练动手操作(画平面图、路线图)的能力,读图、识图和用图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通过了解周围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能力,对不同社区环境的比较能力。通过学生观察、了解、访问身边的劳动者,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语言表达能力,在公共场所中对一些人的不良表现做出自己的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

3。学会遇到意外时,自我保护、自我救助的访求,提高自我生存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分享、交流,提高收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1。了解和初步掌握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学会画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并能初步运用平面图和路线图。

2。通过观察、了解、访问等活动,学习进行社会调查,并能够了解周围生活的环境和各种设施,懂得周围环境、不同人的劳动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知道尊重并感谢劳动者。懂得自己对社会有一定的责任。懂得关心弱势群体。知道遵守文明公约。知道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能够自觉爱护公共设施,在公共场所遵守公共秩序。通过“愿我们的社区更美好”的活动,使学生知道美化社区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3。知道火灾的一些基本常识;了解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性;懂得灾害来临时自我保护和互助的方法。

四、本学期的教学重难点和奋斗目标

1。教学重难点:了解和初步掌握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学会画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并能初步运用平面图和路线图。知道火灾的一些基本常识;了解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性;懂得灾害来临时自我保护和互助的方法。

2。奋斗目标:通过学习、实践体验、探究活动,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的融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主题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社会性的良性发展。

五、突破重点,难点的具体措施

1。全面准确地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思品课和社会课,也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该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创造性使用教材过程中的依据是什么?课程标准。

2。大胆选择、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教学中应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社会参与,重视学生生活圈的逐渐扩大,注重社会性意义的发掘,如:民族文化、社会风俗伦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整合。随着活动形式逐渐复杂,涉猎的范围慢慢扩大,文本资源、社会信息、考察采访资料等要综合运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并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养成好习惯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应成为品德与社会的有效课程资源。教师本身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也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3。综合组织多种活动。

情感在活动中萌发,课堂在活动中生成。养成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性情的陶冶是离不开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活动的。活动使一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仿佛嫩芽无声无息破土而出。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动的范例,如编剧本,角色扮演、小记者采访等,然而教学总是处在一种流动的状态,时刻挑战教师的智慧。使活动更适合自己班级的学生,使活动更具操作性,及时调控活动进程等都是值得教者深思的。

4。引导学生去进行角色转换。

当前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过多,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弱,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而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基础,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础。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多进行一些生活体验,并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在根据不同的场合很好地进行着角色转换,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要注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提高学生的认识。

5。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

发展性教学评价关注人的发展过程,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7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全体学生都活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学校生活充满激情,对各科文化课学习非常投入。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知识面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开展积极有益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二、教材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本册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之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四个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

三、总目标要求:

1、发展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形成自我认同、自我悦纳的态度,积极进行自我概念与人格的建构。

2、通过这个年龄段同学之间经常发生的各种活生生的事例,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展理解,体谅他人的社会认知能力和情感倾向。

3、肯定自己和班上每个同学都有学得好的经验,体验和共享学习成功的喜悦;知道成功的学习与个人多种良好素质的关系;获得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做学习小主人的经验与体会;体验时间的宝贵,逐步养成控制自己,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懂得学习不仅仅是学校中的学习,学会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做事进行学习,学习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初步养成多问、多想的思维习惯。

5、感知各类社会性活动中存在规则,初步体会规则的双重作用,经验规则的制定与修改过程,初步树立公民意识与民主观念。

6、知道常见的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的意义,懂得不遵守交通法规会给自己、家人、他人和公众带来伤害,树立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注意安全,平安回家。

7、学习日常生活中安全使用水、电、火、煤气等的意识,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远离危险,珍爱生命,健康安全地成长。

8、提高分辨能力,不上当受骗,遇事多动脑筋,学会自护自救。不迷恋游戏厅、网吧,不进入对儿童有危险、有伤害的场所,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9、懂得“我”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结构),初步理解什么是家庭,懂得尊敬父母长辈的一些礼节。

10、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学会关心和了解父母,以恰当的方式孝敬父母长辈。

11、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长辈)的养育。

12、了解家庭的发展变化,知道家庭重要的和事件,感受家庭的传统与价值,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进度安排表

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计十三课。课时安排为每周两课时,每课时40分钟。教学进度为每课时一课,并在每单元布置进行调查、活动等,在一单元学习内容完成后,安排一课时进行调查、活动等的小结,完成教材上的练习。

第一单元:家庭学校和社区

1、我爱我的家(2课时)

2、我们的学校(2课时)

3、我生活的社区(2课时)

第二单元:我在学习中长大

1、我学会了(2课时)

2、向“谁”(2课时)

3、做学习的主人(2课时)

4、大家都在学(2课时)

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

1、则在哪里(2课时)

2、规则有什么用(2课时

3、我们给自己定规则(2课时)

第四单元:我的角色与责任

1、我是谁(2课时)

2、我的责任(2课时)

3、我能做好(2课时)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8

一、学生现状分析:

三年级共分两个班。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本册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之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四个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使学生通过学习达到

二、指导思想:

在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适当关注儿童对未来生活的需求,把道德学习建立在真实的生活背景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之上,使之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挖掘生活中资源,将生活中的素材整合为教学资源,才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打造出高效课堂,提升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1、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本册内容主要让儿童从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的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学校、社区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环境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本册的教育内容让学生树立角色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在探究一切的热情中,在享受童年的过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识。

2、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关注同学,关注每一节课,关注父母,关注自己……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和体验,并让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对周围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三上教材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总结、体验,关注身边的榜样,关注自己的学习习惯,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学之心。

3、富有开放性,给教师和学生都留出了拓展的空间。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此外,本课程的资源还包括:图书(包括教材及教辅)、报刊、图片、地图、图标等文本资源;影视节目、录音、录像、VCD、网络、软件等音像资源;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各种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等”;“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教材注意了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使教师能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教师能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

四、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按照课程要求,安排了“我在家庭中幸福成长”、“我们一起长大”、“班级是我们快乐的家”“我喜欢的学校”四个主题。三年级的儿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产生盲目模仿、尝试、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顾后果盲目模仿,帮助儿童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是三年级教育中应当强调的重点。

五、教学措施:

1、全面准确地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思品课和社会课,也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该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2、大胆选择、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教学中应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社会参与,重视学生生活圈的逐渐扩大,注重社会性意义的发掘,如:民族文化、社会风俗伦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整合。随着活动形式逐渐复杂,涉猎的范围慢慢扩大,文本资源、社会信息、考察采访资料等要综合运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并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养成好习惯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应成为品德与社会的有效课程资源。教师本身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也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3、综合组织多种活动。

情感在活动中萌发,课堂在活动中生成。养成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性情的陶冶是离不开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活动的。活动使一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仿佛嫩芽无声无息破土而出。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动的范例,如编剧本,角色扮演、小记者采访等,然而教学总是处在一种流动的状态,时刻挑战教师的智慧。使活动更适合自己班级的学生,使活动更具操作性,及时调控活动进程等都是值得教者深思的。

4、引导学生去进行角色转换。

当前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过多,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弱,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而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基础,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础。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多进行一些生活体验,并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在根据不同的场合很好地进行着角色转换,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要注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提高学生的认识。

5、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

发展性教学评价关注人的发展过程,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9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全体学生都活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学校生活充满激情,对各科文化课学习非常投入。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知识面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开展积极有益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2、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本人从事小学教学已20多年,并且不断学习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本学期,我将深入研究我们教学实施细则,加强对学生预习方法和限时作业的研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教材情况分析

1、本册教材内容、结构及特点

1.教材特点:

(一)联系生活,“主题”呈现,“引导”先行。

本教材内容以主题的形式呈现,主题的确定充分尊重学生的社会生活需要和已有生活经验。主题是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内容,每一主题都内在地体现不同的设计维度,达到内容维度的整合。

(二)地方特色,整体视野,渗透文化熏陶

本教材兼顾城市和农村社会背景,让不同生活背景下的小学生对整个社会生活有比较广泛的了解。

(三)突出主体,注重活动

强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实践,注重综合学习和活动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展。

2.本册教材内容结构及特点:

1教材特征描述

具体地讲,本册教材材力显现这样一些特征:

(1)教材以学生遭遇或可能遭遇的生活事件为基本内容,为学生感知生活亲近社会提供的情境和空间。

(2)教材通过展现典范事件的过程,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的背景事件、经历和问题中自主探究,自主构建。

(3)教材顺应学生不断开放和逐步发展的视野,力求课程固有的学科规律,情感态度以及人之的变化规律在螺旋上升中达到契合。

2教材的功能建构

(1)综合性

以学生的社会生活、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础,进行教材开发。教材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如时间、空间、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社会活动。

(2)经验性

人的经验是在充满暗示的社会生活中,在面对事件并作出自主选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经验需在特定的关系中构成学生丰富而变化的生活。

(4)开放性

教学内容、教学时空的全面开放,把握学生社会生活的背景或生活领域,展示家庭、学校、社区和家乡、祖国、世界的联系,学校不局限于课堂,开放性将品德学科充满生机与活力。

2、本册教材各单元特点

第一单元幸福的摇篮

《幸福的摇篮》是三年级的第一单元,前接“品德与生活”,后续四个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起点。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也是人的良好道德和社会性品质发展的起点。家庭的亲情,父母的疼爱,学生虽然或多或少地知道了一些。但是,他们并不一定能感受到父母因为自己所付出的心血。培养学生心中有父母,体谅父母的辛苦,把关心、孝敬父母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看成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对落实“我在成长”中的过程目标十分关键。

第二单元我爱我的学校

《我爱我的学校》从绘制上学路线图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学校的组织机构,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品味同学间醇美的情谊,感受老师们怎样辛勤地工作,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学校这个社会群体。从学校的变化为切入点,继续学习一些调查的方法。通过师生共同发现学校真实的变化、促进学校发展与变化、畅想学校未来等,增强学生对学校的亲切感,

第三单元成长的足迹

《成长的足迹》是“我在成长”这一内容标准下的单元主体。第八课《给自己颁奖》是第三单元是“成长的足迹”中的第一课,“给自己颁奖”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树立自信心。

第四单元做个文明小公民

《做个文明小公民》从学生身边的公共设施、公共秩序和公共场合中的安全问题等方面入手,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探究、体验、调查、设计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公共设施为人们提供的便利,从而激发学生爱护公共设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的意识。

3、本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把握学生与自然、学生与他人和社会、学生与自我、学生与文化的关系,是联系学生生活并把学生关系中的人必须把握基本关系。

2、把握学生社会生活的背景或生活领域,并注重在不同年级侧重不同的生活领域,由低到高逐步深化。

难点:1、牢牢把握学生社会生活不同领域中的基本要素,体现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具体发展目标。

2、通过设计认识、理解、体验、感悟、探究、反思、实践及渗透信息技术教育等学习活动方式,拓展空间

4、学习本册教材基础及要达到的要求

本教材把握品德与行为规范和社会性发展两个基本点,注重品行养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整合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不同维度的目标,促进学生品行与社会品质的发展,增强学生现代社会生活能力。

强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实践,多种学习活动方式,注重综合学习和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

三、教学目标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

(2)、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心家庭生活,分担家务,有一定的责任感,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地开支,勤俭节约。

(3)、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增强对学校的亲切感,尊敬老师,尊重学校工作人员的劳动,感受与同学间的友爱之情,学会与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助。

(4)、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学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宽容待人。

(5)、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爱惜自己的名誉,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6)、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学会尊敬他人。

(7)、观察本地交通秩序现状、交通常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交通安全。

(8)、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9)、体验公共设施给人们带来的方便,爱护公共设施,做到人人有责。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0

一、指导思想:

坚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力图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课程标准的精神,注重思想品德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好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品德实践中提高道德素质,从学生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以便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各学科知识的整合,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学习认真、思想纯朴,进取心强。对各文化课学习非常投入,学生的见识面也较广,课外知识也较丰富,上课积极发言,肯动脑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这些条件对完成本册教材的教学都能起到有效的帮助。但是学生年龄小,加上家长对本课程不是非常重视,所以对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参与率不够高。

三、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册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之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四个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四、全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懂得取长补短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

2、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关爱,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感受从小爱学习的重要性,能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懂得学习需要耐心和毅力,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培养积极上进的学习生活态度;懂得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要珍惜时间。

4、懂得社会是个大家庭,不同的职业为社会作出了不同的贡献,各种职业的劳动都是人们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劳动都是光荣的,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能力与方法:

1、能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欣赏别人的长处,并能自觉主动地学习他人所长,弥补自己所短;学会辨别什么是真正值得学习的;初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能自觉地遵守竞争规则。

2、借助“家庭树”的形象理清家庭结构;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家人的辛苦操劳,体会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学会关心和体贴家人。

3、学习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克服自己的惰性,改正来源于贵/州学习网不良习惯,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通过采访、调查等活动,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感受各行各业都是生活所需;学会调查、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具有独立购买简单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

知识目标:

1、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也都会有自己的不足;懂得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的道理,懂得取长补短能够帮助自己不断进步。

2、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员,知道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掌握一些待客和做客的基本礼仪。

3、了解古今中外名人从小勤奋好学的故事;知道“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含义;知道一些勤学、惜时的和,使这些含意丰富的箴言,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4、认识生活中的各种职业;掌握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历史,了解“绿色食品”;懂得农业生产、工人生产劳动以及日常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五、全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员,知道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体会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学会关心和体贴家人;掌握一些待客和做客的基本礼仪。

3、了解一些勤学、惜时的格言和谚语;学习合理安排课余时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难点:

1、能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欣赏别人的长处,并能自觉主动地学习他人所长,弥补自己所短;

2、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六、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1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会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校三年级共三个班级。各班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二、教材分析

浙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共设计了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来自社会的爱)。

这四个单元教育主题是:第一单元话说社区;第二单元;生我养我的地方;第三单元;

东西南北中;第四单元;人类共同的家园。

三、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必备的知识,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6.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五、教学进度

第一、二周 1.社区一一我的大“家”

第三周 2.可爱的社区人

第四周 3.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

第五周 4.走进社区

第二单元 生我养我的地方

第六周 1.我的家乡在哪里

第七周 2.我来做个小导游

第八周 3、家乡特产知多少

第九周 4、了不起,家乡人

第三单元 东西南北中

第十周 1、我国的行政区

第十一周 2、长江长城,黄山黄河

第十二周 3、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第四单元 人类共同的家园

第十三周 1、我们的地球

第十四周 2、世界真奇妙

第十五周 3、我们这样生活

第十六周 复习总结

第十七、八周 复习考试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2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会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共设计了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来自社会的爱)。

这四个单元教育主题是:第一单元主要是在爱的阳光下;第二单元主要是我们共欢乐;第三单元主要是生活不能没有他们;第四单元主要是寻路和行路。

三、教材重点难点

“寻路和行路”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安全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校外探路出发,激发学生对出行有很大的学问认识,最后落实到保护自己的安全教育。

四、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家人爱的关怀下,懂得爸爸、妈妈的艰辛,以达到关爱社会。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理解感谢他人。

4、初步了解个人外出要注意些什么,初步学看平面图,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懂得爱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六、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教时

1

我的领里生活(第一单元)

2

2

1.邻居家的小伙伴,《1》

2

3

2、不给邻居添麻烦《7》

2

4

3快乐的领里生活《13》

2

5

4快了的童年

2

6

5听听老师的心里话

2

7

1、我的成长与学校(第二单元)

8

为了介绍我们的学校

2

9

2、我是教室美容师

1

10

3、我送老师一朵花

2

11

我的成长与他人(第三单元

12

我的劳动感受

2

13

有多少人为了我

2

14

不说话的朋友

2

15

家乡哺育了我i第四单元

16

我的家乡在哪里

2

17

请到我的家乡来

2

18

期末复习考试2

2

2

3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3

一、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他们的养育之恩,热爱家庭、尊重父母长辈,以恰当的方式孝敬长辈。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交通安全知识,通过对水、电、火的安全使用问题,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

三、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时数

在爱的阳光下 10课时

第一、二周 家人的爱

第三、四周 读懂爸爸妈妈的心

第四、五周 来自社会的爱

我们共欢乐 8课时

第七周 不一样的你我他

第八周 换个角度想一想

第九周 分享的快乐

生活不能没有他们 6课时

第十一周 我们的生活需要谁

第十二周 阿姨、叔叔辛苦了

第十三周 说声“谢谢”

寻路和行路 8课时

第十四周 学看平面图

第十五周 校外探路

第十六周 出行的学问

第十七周 马路不是游戏场

第十八周 复习、考核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4

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学习这一门课程,能积极投入到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目标要求:

1.通过“说说我自己”的学习,引导学生对自己能够有一个比较初步的正确的认识。正确对待自己的兴趣爱好,建立自己的信心,做事情能够持之以恒。

2.通过“我与家庭”的学习,主要让学生认识自己生活的家庭成员,引导他们尊重家长,与家庭成员搞好关系。要经常与家长沟通,要和邻里和睦相处,搞好关系,要注意保护自己,做一个聪明的、让人喜爱的孩子。

3.通过“我们的学校生活”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了解有关学校的常识与规则,使他们具有一定的集体观念、礼让精神、互助精神,引导学生尊敬师长、关心集体、爱护同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生活,适应社会,为他们逐步具备参与现代生活的能力,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2.通过学习、实践体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念,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进行创造的潜能。

3.将品德、行为规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主题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社会性获得良好发展。

教学难点:

注意教材内容和多种教学活动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教学进度:

三个单元15课计划安排32课时。

第一单元 说说我自己

1.认识我自己 2课时

2.我的兴趣特长 2课时

3.爱爱护自己的名誉 2课时

4.我在进步 2课时

第二单元 我与家庭

1.家庭的亲情 2课时

2.我是家庭的一员 2课时

3.与家人说说心里话 2课时

4.我和邻居 2课时

5.居家的安全与保护 2课时

6.“护蛋”行动 2课时

第三单元 我们的学校生活

1.我和同学 2课时

2.我们敬爱的老师 2课时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时

4.我们的班集体 2课时

5.我爱我校 2课时

复习整理 2课时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5

一、目标要求

1、通过“说说我自己”的学习,引导学生对自己能够有一个比较初步的正确的认识。正确对待自己的兴趣爱好,建立自己的信心,做事情能够持之以恒。

2、通过“我与家庭”,的学习,主要让学生认识自己生活的家庭成员,引导他们尊重家长,与家庭成员搞好关系。要经常与家长沟通,要和邻里和睦相处,搞好关系,要注意保护自己。做一个聪明让人喜爱的孩子。

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3、通过“我们的学校生活”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了解有关学校的学习常识与规则,使他们具有一定的集体观念,礼让精神,互助精神,引导学生尊敬师长,关心集体,爱护同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1、调动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生活,适应社会,为他们逐步具备参与现代生活的能力,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2、通过学习、实践体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念,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进行创造的潜能。

3、将品德、行为规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主题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社会性获得良好发展。

三、教学难点

注意教材内容和多种教学活动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说说我自己

1.认识我自己2课时

2.我的兴趣特长2课时

3.爱护自己的名誉2课时

4我在进步1课时

第二单元我与家庭

1.家庭的亲情2课时

2.我是家庭的一员2课时

3.与家人说说心里话2课时

4.我和邻居2课时

5.居家的安全与保护2课时

6.“护蛋”行动1课时

第三单元我们的学校生活

1.我和同学2课时

2.我们敬爱的老师2课时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课时

4.我们的班集体2课时

期末复习、考试

第五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班级 科目品德与社会 册别 5 任课教师 制定日期

(一)基本情况

班级人数学力基础(上期末检测成绩)

男女合计学科素质

平均分学科素质优秀学科素质良好学科素质合格学科素质待合格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二)教学进度

周次教 学 内 容 安 排备 注

1我的自画像2课时

2别人眼中的我2课时

3心中的阳光2课时

4温馨的港湾2课时

5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2课时

6爸爸妈妈的心,我能懂2课时

7说说我们的学校2课时

8校园里的发现2课时

9给学校画张地图2课时

10在学校工作的人们2课时

11我能为学校做点什么2课时

12看地图,找家乡2课时

13家乡的山和水2课时

14我的家乡变了样2课时

15家乡的明天更美好2课时

16我喜欢过年2课时

17家乡的风味小吃2课时

18小城故事多2课时

19一起采风去2课时

(三)教学措施

1.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实施教学。

2.紧密联系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实施教学。

3.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丰富、鲜活的教学资源实施教学,并尽量满足初中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热门话题的关切。

4.将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融入生活实例之,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四)教研(改)项目

怎样合理的将品德教学融入生活的内容,用生活来教育

(五)教导处审查意见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一、单元目标态度:通过学生对自己优点、兴趣、特长等方面的体验,使他们学习如何可观地分析、认识自己,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能力:通过了解、认识自己的体验,培养学生分析、反省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的能力,欣赏和尊重别人的能力,与同学沟通、合作的能力。初步懂得怎样爱护、珍惜自己的名誉。知识:通过人事自己的体验,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懂得取长补短的道理;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活动中初步懂得怎样爱护和珍惜自己的名誉。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认识自己的性格、有事、兴趣和特长,帮助学生客观地分析、认识自己,建立起自尊、自爱和自信。

三、教学难点: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正确认识自己。

四、单元内容1.认识我自己2.我的兴趣特长3.爱护自己的名誉*4.我在进步

五、单元课时:14课时

六、学情分析: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学习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懂得做人要自尊与自爱,珍惜自己的名誉等,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教学时应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以学生生活中的感受、体验为切入点,力求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自己、认识自己。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一、学生现状分析:

三年级共分两个班。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本册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之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四个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使学生通过学习达到

二、指导思想:

在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适当关注儿童对未来生活的需求,把道德学习建立在真实的生活背景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之上,使之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挖掘生活中资源,将生活中的素材整合为教学资源,才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打造出高效课堂,提升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1、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本册内容主要让儿童从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的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学校、社区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环境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本册的教育内容让学生树立角色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在探究一切的热情中,在享受童年的过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识。

2、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关注同学,关注每一节课,关注父母,关注自己……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和体验,并让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对周围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三上教材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总结、体验,关注身边的榜样,关注自己的学习习惯,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学之心。

3、富有开放性,给教师和学生都留出了拓展的空间。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此外,本课程的资源还包括:图书(包括教材及教辅)、报刊、图片、地图、图标等文本资源;影视节目、录音、录像、VCD、网络、软件等音像资源;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各种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等”;“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教材注意了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使教师能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教师能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

四、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按照课程要求,安排了“我在家庭中幸福成长”、“我们一起长大”、“班级是我们快乐的家”“我喜欢的学校”四个主题。三年级的儿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产生盲目模仿、尝试、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顾后果盲目模仿,帮助儿童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是三年级教育中应当强调的重点。

五、教学措施:

1、全面准确地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思品课和社会课,也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该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2、大胆选择、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教学中应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社会参与,重视学生生活圈的逐渐扩大,注重社会性意义的发掘,如:民族文化、社会风俗伦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整合。随着活动形式逐渐复杂,涉猎的范围慢慢扩大,文本资源、社会信息、考察采访资料等要综合运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并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养成好习惯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应成为品德与社会的有效课程资源。教师本身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也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3、综合组织多种活动。

情感在活动中萌发,课堂在活动中生成。养成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性情的陶冶是离不开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活动的。活动使一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仿佛嫩芽无声无息破土而出。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动的范例,如编剧本,角色扮演、小记者采访等,然而教学总是处在一种流动的状态,时刻挑战教师的智慧。使活动更适合自己班级的学生,使活动更具操作性,及时调控活动进程等都是值得教者深思的。

4、引导学生去进行角色转换。

当前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过多,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弱,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而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基础,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础。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多进行一些生活体验,并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在根据不同的场合很好地进行着角色转换,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要注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提高学生的认识。

5、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

发展性教学评价关注人的发展过程,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4

一、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2、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

3、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二:教学资源分析:

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

1、在爱的阳光下。

2、我们共欢乐。

3、生活不能没有他们。

4、寻路和行路。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中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三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四:教学方法设计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评价方案

评价标准

以学生品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评价标准。

评价方式方法

采用多主题体、开放性的评价。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5

新的学期开始了,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良性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社会性的良性发展,特制定本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有学生50名,其中三(1)班有23名,三(2)班有27名,年龄大多在9-10岁。课堂上他们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他们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注意与三年级上册教材相衔接,在内容上共设计了三个主题单元。在学生对自己学校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从“让校园更美丽”入手,培养他们爱校护校的精神。根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在这一单元中,还贯穿了学习辨方向和学画平面图的基本知识面。然后将学生的视角由学校扩展到社区,开始引导他们认识了解一个更大的社会生活环境—温馨的社区生活。最后安排了“热爱自然,珍爱生命”这一主题单元。

第一单元“让校园更美丽”。在学生认识了解学校生活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爱护学校环境、保护学校设施的思想品德教育,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平面图的知识,让学生画画自己生活的学校,对学校的位置和环境有所认识,并进一步让学生画画上学的路线图。读图、识图和画图是人们生活中一个基本的生活技能,人们常说“一张地图在手,走遍天下不愁。”地图知识技能在生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小学中开展地图知识的学习,是为学生的未来生存做准备。教材编写从学习辨别方向开始,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平面图、学画平面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掌握画平面图的基本技巧,并有游戏中能够灵活运用。教材编排了“为校园画张像”、“学画平面图”“我们学习的场所”和“我为学校添‘绿色’”四个主题内容。每一个主题的学习,教师都要结合教材注意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渗透。

每二单元“温馨的社区生活”。主要通过对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认识,让学生了解社区的发展、变化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社区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事物,学生或多或少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到社区参观、调查、访问等活动,让学生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有所了解,认识社区里为大家服务的人们,引导学生尊重他们的劳动。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社区的文化、体育、教育、环境保护、社会捐助、关爱弱势群体等活动,从小做文明的社区一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引导学生为自己生活的社区建设献计献策。教材编排了“幸福生活的地方”、“多彩的社区活动”、“文明的社区生活”、“感谢社区服务者”、“愿我们的社区更美好”五个主题内容。

第三单元“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大自然养育了人类和自然灾害惩罚人类两个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同时对学生进行在自然灾害来临时的自我保护教育。针对近年来逐年上升的火灾和一些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不玩火,居家、学校、外出都要避免火灾的发生;一旦遇到火灾,要懂得逃生的办法和基本知识,尽可能地保护自己,减少生命损伤,学会大家在一起互助和互救。火灾大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水灾和地震大多是自然灾害,在自然灾害面前,引导学生不要惊慌失措,要学会自救与互救的方法。教材编排了“认识自然”、“当灾害来临时”、“防止火灾”、“模拟游戏——争取生存时间”四个主题内容。

三、教材目标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一)、情感态度目标:

1、激发学生对辨别方向,学画平面图、路线图的兴趣,体会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培养良好的看图、读图、用图的方法和习惯。加深对学习环境的了解,更加热爱学校的设施,热爱和保护学习环境。培养乐于合作、认真做事的精神。

2、通过让学生了解周围环境、周围不同人的劳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通过学生对社区公益活动的了解和参与,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对弱势人群有同情心和爱心,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弱势人群。自觉遵守、维护公共秩序,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通过为社区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的建设,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和公民责任感。

3、感悟是大自然养育了人类,要爱护、保护、善待大自然,初步认识自然灾害既是客观存在,又与人类的行为密切相关。形成初步的安全意识;珍爱自己的生命,养成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的态度;形成自我保护意识,能够体会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

(二)、能力目标:

1、提高辨别方向的能力,训练动手操作(画平面图、路线图)的能力,读图、识图和用图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通过了解周围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能力,对不同社区环境的比较能力。通过学生观察、了解、访问身边的劳动者,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语言表达能力,在公共场所中对一些人的不良表现做出自己的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

3、学会遇到意外时,自我保护、自我救助的访求,提高自我生存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分享、交流,提高收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1、了解和初步掌握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学会画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并能初步运用平面图和路线图。

2、通过观察、了解、访问等活动,学习进行社会调查,并能够了解周围生活的环境和各种设施,懂得周围环境、不同人的劳动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知道尊重并感谢劳动者。懂得自己对社会有一定的责任。懂得关心弱势群体。知道遵守文明公约。知道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能够自觉爱护公共设施,在公共场所遵守公共秩序。通过“愿我们的社区更美好”的活动,使学生知道美化社区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3、知道火灾的一些基本常识;了解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性;懂得灾害来临时自我保护和互助的方法。

四、本学期的教学重难点和奋斗目标

1、教学重难点:了解和初步掌握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学会画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并能初步运用平面图和路线图。知道火灾的一些基本常识;了解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性;懂得灾害来临时自我保护和互助的方法。

2、奋斗目标:通过学习、实践体验、探究活动,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的融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主题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社会性的良性发展。

五、突破重点,难点的具体措施

1、全面准确地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思品课和社会课,也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该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创造性使用教材过程中的依据是什么?课程标准。

2、大胆选择、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教学中应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社会参与,重视学生生活圈的逐渐扩大,注重社会性意义的发掘,如:民族文化、社会风俗伦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整合。随着活动形式逐渐复杂,涉猎的范围慢慢扩大,文本资源、社会信息、考察采访资料等要综合运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并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养成好习惯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应成为品德与社会的有效课程资源。教师本身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也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3、综合组织多种活动。

情感在活动中萌发,课堂在活动中生成。养成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性情的陶冶是离不开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活动的。活动使一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仿佛嫩芽无声无息破土而出。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动的范例,如编剧本,角色扮演、小记者采访等,然而教学总是处在一种流动的状态,时刻挑战教师的智慧。使活动更适合自己班级的学生,使活动更具操作性,及时调控活动进程等都是值得教者深思的。

4、引导学生去进行角色转换。

当前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过多,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弱,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而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基础,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础。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多进行一些生活体验,并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在根据不同的场合很好地进行着角色转换,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要注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提高学生的认识。

5、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

发展性教学评价关注人的发展过程,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六、专题研究计划

根据本学期的教学重点特制定本学期教学专题研究计划如下:

主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方法:

1、引导学生不玩火,居家、学校、外出都要避免火灾的发生。

2、教育学生多掌握一些自然灾害的自救和互救知识。

七、尖子生的培养和学困生的转化

1、学困生的转化

我班品德与社会方面的学困生有:程铭静、张萧、陈培高。主要原因是理解能力差,记得慢。转化措施如下:(1)因材施教,课上提一些适合他们回答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体能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2)课下安排学习组长帮助他们。

2、尖子生的培养

(1)重点培养,课上除完成课堂作业外,给他们安排一些有难度的题目练习。

(2)隔周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比赛活动,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

八、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让校园更美丽 10课时

第二单元 温馨的社区生活 12课时

第三单元 热爱自然,珍爱生命 8课时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6

一、学情分析:

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品社成绩普遍较好。但也反映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生虽然掌握的基础知识比较牢固,但有些综合应用、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知道的少,同学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在过去的教学中只知道在课堂中学品社,没有让学生真正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感受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这是我们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必须克服。

二、教材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将品德、行为规则、法则、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国情、历史与文化、地理环境等教育的有机融合,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的课程性质和总目标,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延续了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的设计思路,课程的设置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展开,并注意到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及认知领域,将触角深到更加广阔而深远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六年级下学期又是整个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这个学期的学生,大部分已经形成了与他们的年龄相适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说他们的良好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状态。因此,从六年级下册的教材来看,更重视学生日益增强的道德素养与社会性的不断发展,较上册而言,在内容上更加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同时因为他们又将面临着升入初中,所以教材中又安排了一些迎接新生活的话题,引导学生直面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为学生向初中阶段顺利过渡做了必要的准备。

三、教材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珍爱宝贵的生命》,第二单元《我们的.权利和义务》,第三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第四单元《探讨人类文明的足迹》。

四、教材重点与难点:

1、主要通过真实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在认识战争和冲突带给人类苦难的基础上,感受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共创和平的心愿和所做出的努力,了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保卫祖国和维护和平的作为,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了解科技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积极影响作用。了解一些常见的科技灾难,懂得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给人类及其自然环境带来极大的灾难。放眼世界,了解世界环境面临的难题,培养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3、认识大自然不可抗拒的一面,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学习在自然灾害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

4、知道自己是未来的建设者,了解作为一个未来主人翁所应具备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以及合作竞争能力。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树立奋发向上的报国志向。严格要求自己,发挥特长,为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努力学习。展望未来社会,树立信心,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的未来。懂得只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未来才会变得美好。

五、措施:

(一)、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朗及其合作者认为: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背景”大部分是指实际生活或者模拟的实际生活。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好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二)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品社课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把社会生活化,把社会知识实际化,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社会与生活紧密联系,还使学生应用社会中学到得知识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7

一、目标要求

1、通过“说说我自己”的学习,引导学生对自己能够有一个比较初步的正确的认识。正确对待自己的兴趣爱好,建立自己的信心,做事情能够持之以恒。

2、通过“我与家庭”,的学习,主要让学生认识自己生活的家庭成员,引导他们尊重家长,与家庭成员搞好关系。要经常与家长沟通,要和邻里和睦相处,搞好关系,要注意保护自己。做一个聪明让人喜爱的孩子。

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3、通过“我们的学校生活”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了解有关学校的学习常识与规则,使他们具有一定的集体观念,礼让精神,互助精神,引导学生尊敬师长,关心集体,爱护同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1、调动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生活,适应社会,为他们逐步具备参与现代生活的能力,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2、通过学习、实践体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念,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进行创造的潜能。

3、将品德、行为规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主题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社会性获得良好发展。

三、教学难点

注意教材内容和多种教学活动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说说我自己

1.认识我自己2课时

2.我的兴趣特长2课时

3.爱护自己的名誉2课时

4我在进步1课时

第二单元我与家庭

1.家庭的亲情2课时

2.我是家庭的一员2课时

3.与家人说说心里话2课时

4.我和邻居2课时

5.居家的安全与保护2课时

6.“护蛋”行动1课时

第三单元我们的学校生活

1.我和同学2课时

2.我们敬爱的老师2课时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课时

4.我们的班集体2课时

期末复习、考试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8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9

一、学生基本情况

本班共有36个学生,全体学生都活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学校生活充满激情,对各科文化课学习非常投入。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知识面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开展积极有益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二、教材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面向广阔的生活空间,体现学习活动在时间、空间上的开发性,重视实际生活中现实性、情感性、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教材形式活泼,富有童趣。它版面新颖,图文并茂,充分运用图画、照片、学生作品等多种形式,并采用对话,富有亲切感。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三、教学要求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生活中要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教育学生文明礼貌、诚实守信、有爱宽容、公平公正、关心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与集体生活。

4、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5、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6.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互相依存关系,了解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7.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四、具体措施

1、积极转变观念,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

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努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帮助学生去体念,去探究。

3、充实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切感。

4、拓展教学空间,创造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念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5、采用电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0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课时安排

一周两课,其间也可安排一些劳动、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1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三(1)班的品德与社会课,通过了解,三(1)绝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各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但也总会有几个学生顽皮,组织纪律涣散。虽说家庭教育也十分重要,但孩子们接受的品德教育和常规教育大部分还是来自于学校,这就需要老师能耐心地指导,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和常规教育,多与学生沟通交流,督促学生改正缺点。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将我国小学低年级原有的思想品德、自然、劳动、手工和活动课程等进行高度整合的基础上生成的新的课程。它包括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劳动教育等内容,但主导价值是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课程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总的来说,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碰到的道德问题做出准确的判定和评价。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朴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老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和环保教育。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都参与讨论和交流,大胆发言。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使用电教手段为教学服务,提高思品教学质量。进一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进度安排:周次教学内容教学时数

第一周我的自画像2课时

第二周别人眼中的我1课时

第三周心中有阳光1课时

第四周温馨的港湾1课时

第五、六周

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1课时第七周

爸爸妈妈的心,我能懂1课时第七周

说说我们的学校1课时第八周

校园里的发现1课时第九周

给学校画张“地图1课时第九周在学校工作的人们2课时第十周

我能为学校做点什么2课时第十一周

看地图,找家乡2课时

第十二周家乡的山和水2课时

第十三周我的家乡变了样2课时

第十三周家乡明天更美好1课时

第十附近我喜欢过年1课时

第十五周家乡的风味小吃2课时

第十六周小城故事多2课时

第十七周一起采风去2课时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2

一、基本情况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良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会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共设计了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来自社会的爱)。

第一单元:《在爱的阳光下》;

本单元以爱作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具体的生活情景,去感受、体验理解家人对自己成长付出的深切而厚重的爱;学校老师对自己成长付出的无私的爱;社会对少年儿童成长给予的关爱。由于现阶段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只知道受爱,不知道爱人,在家不知道爱父母,在学校不知道爱老师和同学,在社会上不知道爱他人。因此,本单元努力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获得对父母内心世界的理解,让他们从小懂得自己不应当只会接受父母的爱,他人的爱,还应当学会爱父母,爱他人。

第二单元:《我们共欢乐》;本单元的主题思想重在让学生认识自己,意识到人与人之间有不同,意识到自己和同学在班级中有不同的作用,懂得在与同学和他人的交往中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快乐。

第三单元:《生活不能没有他们》;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生活的体验和对生活中劳动者的观察,认识各行各业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感受到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以及人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服务的依存关系,从而树立尊重各行业劳动者的态度,并对他们怀有感激之心。

第四单元:《寻路和行路》。

本单元力求让儿童掌握有意义的知识为出发点,改变过去把学知识与儿童生活脱节的状况,让儿童知识技能的掌握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使课程中的知识学习对学生而言是有用的和有意义的。

“寻路和行路”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安全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校外探路出发,激发学生对出行有很大的学问认识,最后落实到保护自己的安全教育。

三、本期教学目的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家人爱的关怀下,懂得爸爸、妈妈的艰辛,以达到关爱社会。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理解感谢他人。

4、初步了解个人外出要注意些什么,初步学看平面图,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懂得爱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五、教具准备及专题实验

教具准备:课件、挂图等

六、教学进度

周次教学内容课时数

1 1、家人的爱(第一单元)

1 2活动天地:为家人做事

1 3 2、读懂爸爸妈妈的心

1 4活动天地:有话大家说

1 5 3、来自社会的爱

1 6听听老师的心里话

1 7清明节

18 1、不一样的你我他(第二单元)

19我们一起来作画

1 10 2、换个角度想一想

1 11五一国际劳动节

1 12 3、分享快乐

113 1、我们的生活需要谁(第三单元)

14 2、阿姨叔叔辛苦了

1 15端午节

1 16 3、说声谢谢

1 17 1、学看平面图

1 18 2、校外探路

1 19 3、出行的学

1 20期末复习考试

1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3

一、学生分析

三年级有学生38名,其中男生20名,女生18名,年龄大多在9岁。课堂上他们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他们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编制了“家庭、学校和社区”、“我在学习中长大”、“我和规则交朋友”、“我的角色与责任”四个单元,共12课。每课依内容和容量不同,建议安排的课时不等。一般每课安排2-3课时,一册书安排30课时左右,留出一定课时给学校和教师安排相应的地方课程及相关活动使用。

三、教材目标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本册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之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四个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因此教材呈现如下特点:

1、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本册内容主要让儿童从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的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学校、社区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环境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本册的教育内容让学生树立角色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在探究一切的热情中,在享受童年的过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识。

2、注意了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

三年级的儿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产生盲目模仿、尝试、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顾后果盲目模仿,帮助儿童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是三年级教育中应当强调的重点。教材注意了这一内容的体现,帮助学生建立现在社会所要求的消费观念,特别应避免儿童攀比夸富的心理和倾向。

3、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关注同学,关注每一节课,关注父母,关注自己……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和体验,并让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对周围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三上教材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通过做小记者采访、总结、体验,关注身边的榜样,关注自己的学习习惯,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学之心。

4、富有开放性,给教师和学生都留出了拓展的空间。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此外,本课程的资源还包括:图书(包括教材及教辅)、报刊、图片、地图、图标等文本资源;影视节目、录音、录像、vcd、网络、软件等音像资源;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各种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等”;“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教材注意了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使教师能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教师能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

四、教学措施

1、全面准确地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思品课和社会课,也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该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创造性使用教材过程中的依据是什么?课程标准。

2、大胆选择、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教学中应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社会参与,重视学生生活圈的逐渐扩大,注重社会性意义的发掘,如:民族文化、社会风俗伦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整合。随着活动形式逐渐复杂,涉猎的范围慢慢扩大,,文本资源、社会信息、考察采访资料等要综合运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并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养成好习惯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应成为品德与社会的有效课程资源。教师本身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也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3、综合组织多种活动。

情感在活动中萌发,课堂在活动中生成。养成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性情的陶冶是离不开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活动的。活动使一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仿佛嫩芽无声无息破土而出。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动的范例,如编剧本,角色扮演、小记者采访等,然而教学总是处在一种流动的状态,时刻挑战教师的智慧。使活动更适合自己班级的学生,使活动更具操作性,及时调控活动进程等都是值得教者深思的。

4、引导学生去进行角色转换。

当前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过多,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弱,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而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基础,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础。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多进行一些生活体验,并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在根据不同的场合很好地进行着角色转换,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要注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提高学生的认识。

5、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

发展性教学评价关注人的发展过程,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五、教学安排

第一单元家庭、学校和社区10课时

第二单元我在学习中长大8课时

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6课时

第四单元我的角色和责任6课时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4

一、学生知识能力习惯态度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本册共包含三个单元:

说说我们的社区生活、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看看我们周围的商店。

三、教学目的任务: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四、教材重点难点重点:

“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出发,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护上。

五、主要措施:

1、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3、精心准备,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内外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5

一、学生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会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这些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二、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内容。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每个单元所涵盖的课文内容表现为一组完整的经验和一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单元中的每一课又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三年级下册共安排了三个单元主题,即:“话说社区”“生我养我的地方”“东西南北中”“人类共同的家园”。这四个主题将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这些主题与内容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教学总目标:

1.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家庭、学校、社区的初步认识,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3.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4.培养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三、教学重点: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近感。教学中应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的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五、教学措施

1.利用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各种有趣的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体现“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

教学进度:

第一周: 期始教育

第二周:《社区——我的大“家”》

第三周:《可爱的社区人》

第四周:《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

第五周:第一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六周:《我的家乡在哪里》

第七周:《我来做个小导游》

第八周:《家乡特产知多少》

第九周:《了不起,家乡人》

第十周:第二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十一周:《我国的行政区》

第十二周:《长江长城,黄山黄河》

第十三周:《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第十四周:第三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十五周:《我们的地球》

第十六周:《世界真奇妙》

第十七周:《我们这样生活》

第十八、十九周:期末复习

下载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临近期末,我希望对一学期以来的教学内容进行一次梳理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同学指导与评价,特制定本学科期末复习计划:首先,需......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三年级2班共有52人,绝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班上班风好,学风好.但也有个别学生,组织纪律涣散,上课时能勉强遵守课堂纪律,课余......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教材分析: 本教材第一单元是:幸福家庭伴我成长,第二单元是:可爱的学校,第三单元是: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 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教材分析(略)一、教科书编写的目的及编写指导思想1.使学生充分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帮助学生明确自......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一、指导思想 以《小学德育纲要》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健康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标,扎扎实实地把德育工作真正融......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一班有学生()名,其中男生()名,女生()名,课堂上他们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他们还处于儿......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全体学生都活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学校生活充满激情,对各科文化课学习非常投入。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知识面窄,这有待于在......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新乡小学包丽琳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